发布时间:2024-04-03 15:39: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的资本运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资本;资本运作;企业发展
资本是一项稀缺经济资源,它是维系企业生命的血液,是价值循环的起点,又是价值循环的终点。企业的发展壮大以资本的有效筹集为前提,以资本的合理配置为条件。企业对资本这项稀缺资源利用的效果就取决于企业资本运营能力,所以,一个企业要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本运作能力,否则,要么被“劣汰”掉,要么被“大鱼”吃掉,因为企业竞争已进入了“用资本说话”的时代。
一、资本与资本运作内涵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企业生产需要投入劳动、土地、资本及企业家才能,资本是投入生产的一部分。所谓资本,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的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通俗地理解,资本就是企业经营的本钱,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形态。资本运作,是指企业将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与资本运动融合起来,转变为可以带来增值的资本,并通过优化配置、金融工具、裂变组合等各种市场手段进行有效经营,力求以最少的资源资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和产出,从而实现资本增值的最大化。简单地讲,资本运作是在最大化企业价值的目标下进行的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资本的加减买卖。
二、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主要模式
一般而言,企业进行资本运作主要的运作模式有:资本扩张型资本运作和资本收缩型资本运作,以及治理型资本运作①。
(一)资本扩张型资本运作
该资本运作模式是指根据现有的资本结构,通过追加投资、内部积累、吸纳外部资源进行合并收购等市场方式,使主体企业实现资本规模不断扩大。因为产权流动存在不同的运行轨道,由此资本扩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横向型和纵向型资本扩张,以及混合型资本扩张。其中,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资本运作的交易双方同属于某一产业或某一部门,其商品相同或同类,为了获得规模经济而进行相应的产权交易。而纵向型资本扩张是指将位于生产经营活动不同阶段的企业或不同行业的部门间,存在直接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企业相互产权交易。而混合型资本扩张一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之间不存在直接投入与产出关系或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间进行产权交易。同时,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资本扩张通常有四种具体的实现形式:并购、托管、企业租赁和买壳上市。
(二)资本收缩型资本运作
该资本运作模式是指企业把自身所拥有的部分资产、控股子公司、内部的某一部分和分支机构转移出公司之外,进而缩小公司现有规模。其宗旨是支持核心业务的发展,根本目的在于为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和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经营活动运行效率。该资本运作模式是扩张型资本运作的逆操作,其主要实现形式有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股份回购四种。
(三)治理型资本运作
治理型资本运作是通过相应的资本运作来实现公司治理的进一步提升,它主要包括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职工持股计划、经理股票期权和股份制五种。
三、我国企业的资本运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企业自身的问题
其一,资本运作存在盲目性,即国内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目标定位不能反应企业实践发展的要求。其次,风险防范意识较低。企业往往只看到了资本运作给企业发展带来的种种优势,但由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尚处在较低层次,经营者更没有看到资本运作可能给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其三,资本运作人才缺乏。资本运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市场经营活动,要求其从业人员既具有丰富的金融、税务、证券、法律、财务和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熟练地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及金融工具,又要具有企业家们的市场洞察能力、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和沟通谈判能力。
(二)外部环境的问题
其一,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企业的资本运作离不开资本市场,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仍存在不足之处。其二,缺乏规范化、专业化的中介机构。资本运作的主要业务是从事资金融通、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等,这项业务需要广泛而正确的信息、深入且专业化的分析、需要资本市场的操作能力等。其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四、提高企业资本运作能力的建议
(一)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应该以市场实际情况变化为依据,适时调整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相对比重,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来降低融资的成本。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低,进行债券融资,能够获得大量经营资金,可以显著缓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压力。
(二)完善信托凭证与产权交易市场
努力完善信托凭证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经营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运作平台。如此一来,企业就能够充分借助于信托凭证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进行相应融资,进而解决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资金困难,实现企业和市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明确资本运作的目标
一般,企业应该在长期发展战略的指导之下,确定本企业资本运作的期望目标,增强在市场上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各种资本运作手段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五、总结
资本运作是顺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产物,是财务管理的新的发展,同时,它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的补充,与生产经营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企业价值。现实中,资本运作有多种方式,企业资本运作有多种选择。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运作方式。风险与机遇并存,只有真正把握资本运作的内涵和运作方式,才能有效地实施资本运作,获得企业资本价值最大化。(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注解:
① 朱翊照、王德萍:《资本运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26页。
参考文献
[1] 何小锋、韩广智:《资本市场理论与运作》,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2月。
[2] 朱翊照、王德萍:《资本运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关键词 资本经营 经济管理 国际资本 资本盈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the Enterprise of Capital Market
HAN Ta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 of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Compan, Chongqing 400053)
AbstractAnalysising the concept and importance of the enterprise of capital market. Its contents and?features and precautions of operation and how to explore innovative model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Key wordscapital management; economic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capital; capital gains
资本运作又称资本经营,是指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实现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而中国企业的资本市场其资本本性不明显,不追求超额利润,从更大意义上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能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企业的资本运作模式。
资本运作就是对企业所有的存量资产,通过优化配置、流动、组合及裂变等各个方式进行有效地运营,实现资本盈利能力的最大化。要使企业的市场真正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除了在信用度、财产和市场上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求把握好资本运作的模式,并主动地去探索资本运作的创新模式。所有资本运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企业效益增长,价值增值,本文将对资本运作的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 资本运作模式的内容
根据企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把企业资本运作的模式分为资本扩张和资本收缩两种运作模式。资本扩张是资本运作中常用的操作,对一些国营企业来说还存在一个资本外逃问题, 托奈何・弗莱斯科认为,对缺乏资本的国家,任何资本外流都是不好的,除非流出的资本可以在国外获得比国内更多的收益回报。对于我国的很多企业来说,只有搞好了生产经营,才能谈金融投资,而生产经营中又要特别地注意资本运营的问题。
1.1 扩张性资本运作模式
根据资本流动的不同方向,又可以把资本扩张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的产品相同或相似,都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为了实现规模化的经验而进行的产权交易。这样的交易不仅增强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支配能力,还大大的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并且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间的结构。这个交易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有时不仅仅会拿走已有的一部分资金,最后还会出现资本对投机资本扩张的对抗,这个风险是所有企业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横向型资本扩张最重要的作用是扩大市场的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2)纵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不同产业或部门,在处于不同的生产经营阶段时,直接进入产权交易。当直接收购企业时支付现金,而不是进行股权置换,股票价格一般都会有更大幅度的上涨。纵向型资本扩张就要求要掌握多元化经营的灵活性,大多数企业产权比率的决策是由董事会决定的,而具体的投资决策还是由管理者决定,管理者更多的是看重股价,以此来进行经营,简而言之就是资本运作。纵向型资本扩张能通过销售渠道和原料以及对用户的控制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同时还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和自身的竞争力。
(3)混合型资本扩张是指多个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技术联系及产出关系进行的产权关系。收购能否产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多元化经营能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经过许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反应,取决于研究时期的长短。多元化经营促进了混合型资本扩张的发展,通过对新产业的扩张和产业的调整,提高不同领域核心企业的竞争能力。
1.2 收缩型资本运作模式
企业把自己本身的一部分资产、某一部门或者是一个分支的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缩小公司规模称收缩型资本运作,收缩型资本运作也是一种资金转移,收缩一部分业务或一个机构,会导致原来这部分业务的资源转移到支持企业剩余的重点发展项目,使得企业能够集中力量开发核心业务,有利于企业的主流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的形式有公司分立、资产剥离、股份回购和分拆上市等。收缩型资本运作从一定意义上改善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在不同的环境下和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经营战略,既能保持企业的控制权,又能提高股票内在的价值,从而提高股票市价。
2 资本运作模式的特征
资本运作的特征主要是不确定性、流动性和增值性,企业风险的不确定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就关系到了企业为什么要套期保值,怎么降低企业的财务困难成本,怎么减少企业的期望税收,怎样才能提高投资和经营决策的质量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企业资本运作模式中的不确定性特征。资金的流动更是企业运作中常见的,同时经济增加值的最特别之处就在于能解释现金流量对资本的影响。
3 资本运作时的注意事项
(1)在操作企业资本运作模式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要盲目的把资本运作当成是企业快速实现自身价值的利器,中国的资本市场一般都具有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能力,但是也不要盲目的利用资本运作模式,如果做好了,那将会使企业发展壮大,但是,要是一旦没有做好,就很有可能前功尽弃,这也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家要掌握好资本运作的模式,稳步发展。
(2)把资本运作当作是企业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一条捷径,现在有一些企业就希望能够通过资本运作把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片面的认为企业合并后相互之间能够进行转移资金而变得更为灵活。其实并购也有很多弊端,首先合并可能减少股价的信息内容和集团收购会导致资本的错误配置,其次是当管理者能抽调盈利部门的利润补助亏损部门时,采取公司分立或分拆上市等方式时,就可能发现很难裁减亏损部门或机构,也就无法达到最优配置。
(3)企业资本结构在很多情况下,重组后的价值有可能会增大,从而对股东和债权人都有益,但不是每个资本结构重组的企业都能使得股东和债权人获益,弄不好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困难。资本重组缺点是存在规模限制,企业资产规模较大的想要通过“借壳”的方式实现整体上市的难度会增大,不管是以增发新股的方式还是控股子公司以定向增发的方式,都无法获取足够的收购资金。
4 如何探寻新型的资本运作模式
当今新型的资本运作模式比较成熟的有德隆集团的行业整合模式、海尔集团的产融资本结合式和TCL集团的整体上市模式等,从德隆集团的行业整合模式来看,其实也是在传统的资本运作模式中发展而来的,采用了收购同企业中优秀的资源去整合和提升自己。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海尔集团的产融资本结合模式和TCL集团的整体上市模式也是从扩张型资本运作模式中发展而来的,整体上市只不过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资产、控股的资产和其控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合并重组共同上市的一个过程,在考虑了控股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等各种情况后,TCL集团选择了恰当的模式,其产业和资本的扩张都运用得非常成功,对现实资本运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企业在选择资本运作模式时,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在不同的阶段去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不同资本运作模式。从而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稳步发展,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和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纳赛尔・萨博.投机资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杨海珍.资本外逃-国际趋势与中国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一、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的认识
所谓资本运作是一项以企业的管理资产为特点,并将资本的增加值和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的,将内部企业资本相应地与其他有关企业、相关部门的资产成本进行重组或产业合并,试图实现合理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企业产业结构的两者动态组合,结果是使企业用一定量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尽可能达到企业内部资本不断增加的一种商业运作行为。对企业实行资本运作要满足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要使企业资本在生产和使用中更有效益,不断扩张企业资本。企业的资本运作绝大部分采用将其他企业兼并或者收购对的形式,或者购买企业的部分产权、实施企业控股或成为股东等形式进入期望企业,让主营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企业内的第一个速度实现企业的战略性发展。资本运作同时也是以资本为导向的运作机制。它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始终要保证资本的连续性,时刻注意企业资本的投入与产出的均衡关系。
而企业整合是在经济化的市场浪潮中让企业更好地获得企业利益的增长和发展,在市场中更顺利地得到生存和发展,并使企业满足与其他战略合作伙伴的迎接挑战的工具。企业整合将企业内部的人员、企业结构、主要业务与管理信息整合到企业中,从而不断改进企业的企业流程和能力水平,形成管理上的精简和快捷处理,适时地响应企业对外部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资本运作属于企业整合管理范为内,它既是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的手段,也是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的创新,是企业通过资本在大范围的资金流动,也就是说资本运作在企业整合中是类似于生产管理的概念,是企业在外部的生产销售经营战略。
二、在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二者在我国需要的市场制度、资本结构还不完善,并且国内有些企业在内部的资产成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这种企业经济的运作方式时,对两者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实际操作上会出现很多的误区,因此不能如期地达到企业更好地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成功运作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的企业能够成功地上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资金来源;对其他企业的顺利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资金。但是在中国目前的资本运作市场上,有些国内只是单纯地把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作为一种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方法,并没有从实质上领悟到资本运作的具体含义,把企业整合和资本运作看成使企业“一夜暴富”的工具,这些都是对于资本运作缺乏理性思考的现象。
在我国市场转向国际化的今天,我们要对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存在的误区进行解释和澄清,从而实现我国国内企业的良性发展。
资本运作是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不仅让企业通过企业间的并购、企业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资本运作,还让企业要服务于生产经营,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资本增值和股东利润的最大化。假若企业离开生产经营而盲目进行资本运营,就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更高的经营风险。
在我国一些国有公司在资本运作期间难免会受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企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会带有一定的政府色彩。有些地方性政府片面追求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断将资本运作作为实现扩大区域经济规模,地域产业结构多种渠道经营和减少成本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地方政府的经济水平。实现地区发展需要的是地区企业内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企业内部的不断调整和政府在经济、人力等各方面的帮助,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坚决不能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去制造政府的地域规模经济,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地区内的企业发展,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有时会破坏了区域经济。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企业都应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脚踏实地地办事。
三、企业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的策略
一般来说,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足,其前提就是要制定正确的资本运作计划和企业整合的战略性系统。因此当企业在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时候,这种资本运作要结合企业的整合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企业寻求更丰富的发展机会。因此,制定一个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的策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建立系统性的的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理念
资本运作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它关系着企业的各个工作步骤和工作层面,企业领导要充分地认识到公司的策略和资本运作之间的关系。首先,在财务上要以公司为主导,资本运作要服从企业建立的发展战略。在制定公司的资本运作战略时要结合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外和企业内部的经济情况、实际能力,综合性地考虑企业的资本运作特点、市场优势和资产特点,制定一条符合企业发展的资本运作方法。企业资本运作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前提,是与企业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
(二)设立资本运作的科学性机制
为企业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是保证企业能够合理避免市场风险和提高企业资本运作效率的方法。这种与企业资本运作有关系的科学机制能对企业在进入市场初期对企业进行有效配置和对企业的市场战略实现决策。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途径,实现企业内部的战略性良好的整合。
(三)实行决策性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管理
为企业制定一个良好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管理的途径,首要的是要处理好资本运作与企业生产内部的经营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在生产处理的过程中实现生产产品和获得利益。当一个企业利益很低时,如果要继续进行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时刻关系着生产经营,坚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关键性目标,在满足获得基本利益的情况下实现资本运作,为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创造一个良好的舞台。
其次是要确定企业战略整合和企业内部的资本运作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整合并不是意义上的资产叠加,而是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补充。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自身发展为多元化的企业,力图在各个方面能够分到一杯羹。因此在实现资本运作上要满足企业间的多元化整合结构调整,保持企业的经济规模。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运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种重要行为,也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特别是随着金融手段大量运用于产业经济后,资本运作成为企业快速发展与扩张的重要途径,成为推进产业革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浪潮”。
企业的资本运作,主要是通过企业购并和业务重组方式实现的。纵观近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每一次大的经济繁荣,都伴随着大量购并活动的发生;每一次企业的超速扩张,都经常以购并为标志。
通过资本运营,设备、资金、知识(技术与管理)、人才四项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率,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企业资本运作的认识和如何搞好企业的资本运营提出一些看法和体会,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资本运营战略在企业中的地位与影响
作为企业,其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表现在财务上就是资本或权益的升值。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资本运营放到战略的高度,从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本运营策略。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把资本运营战略放在突出地位并长期坚持呢?我们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大家知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除了受制于自身的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外,从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看,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带给企业发展的机会与风险不同,企业获得的利润也是不同的,因此企业需要选择采取不同的策略。
2.国家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必须考虑国家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从我国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渐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国家政策鼓励的汽车工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航天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会大有可为。
3.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直接催生一些新兴产业,如在知识经济模式下,计算机、软件、网络、通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有快速发展的机遇。而生物科技等新型技术领域的崛起,又推进了某些传统产业的革命。
4.行业市场状况。行业市场状况决定市场现行供需矛盾以及未来变化,而市场状况又直接关系企业的竞争空间和未来竞争趋势。企业必须洞悉市场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未来竞争趋势做出判断和对产业进出作出抉择。一般来说,市场开放行业的业内竞争较为激烈,其利润率必将大幅下降,不宜进入;相反新型的行业,垄断程度相对较高,利润率也高,应适时进入。
5.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和潜在加入者的威胁,是影响本企业在行业内竞争能力与竞争结果的关键。企业需要对未来发展的竞争策略进行定位,在避免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威胁到本企业的同时,实现在竞争中超越竞争对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作为一个企业和企业的投资决策人,为什么要把企业的产业定位看得极其重要。因为对企业生存发展而言,首先是正确的产业定位,其次才是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正是基于这一点,作为现代企业,需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运用资本运作手段,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的产业调整和低成本扩张。
二、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模式
1.兼并。兼并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是增加利润。公司通过兼并可以提高经济规模,增加产量,获得更多的利润。二是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企业无法做到对价格的垄断,只有扩大商品市场占有率,才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以更低的价格击败其他竞争对手。三是战略转移和多元化发展。当一个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或是预期利润率较低时,公司应考虑战略转移;即使本行业前景较好,为了避免经营风险,以及考虑未来市场的变化,当出现前景较好,预期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时,应视本公司资本、经营、财务状况考虑导入。
2.收购。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和其它产权交易平台,收购目标企业的股份或购买目标企业产权,达到控制目标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收购不同于兼并,收购行为发生后,被收购企业依然存在,只不过被他人控股。收购是比兼并更为复杂的资本运作,不仅方式多样,还会遭受反收购行为的阻击。收购分为公开收购和敌意收购。公开收购策略是指公开地以特定的价格向股东收购大量股权或股票,以控制目标公司部分所有权。公开收购应注意:一是应规范操作和严格保密;二是制定对股东们有吸引力的收购价格。敌意收购是对被收购公司采取的强行收购行为。目标公司面对敌意收购可采取以下反收购策略:一是寻求股东对收购的支持;二是根据收购方所提条件,向本公司的股东发出回购要约;三是寻找愿意以更高的价格对付收购者的目标企业战略合作伙伴。
3.资产重组。对于企业来说,资产重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资本的根本属性就是追逐利润实现保值增值,对企业来说,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重组是必然的选择。资产重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像集团内部的资产重组,可以通过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包括投资中心、融资中心和成本中心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下属子公司、分公司或其他经营单位的重组,实现其要素流动、组合、优化等。
4.借壳上市。通常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并控股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地位。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目标“壳”公司的合法上市地位,借以成为上市公司的目的。买壳上市要经过“选壳”、“买壳”、“用壳”三个过程,“壳”资源的优劣与成本高低,是决定借壳上市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说,规模不大,目前经营不佳,但经过改造有发展前途的公司是买“壳”的首选目标,当然其经营领域最好与本公司相同或兼容。买壳是手段,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壳”筹集资金,即通过扩股将非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实现企业为发展扩张筹措资金的目的。
5.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现代市场是品牌的市场,品牌的背后就是市场和利润。将品牌、商誉、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折股进行资本化运作,是资本运作中非常经济、非常有效的途径。进行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既舍去了按常规投资和建设的时间,又比新建或收购大幅度节约投资成本或费用。而且,这种模式可以快速将无形资产转换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但这种模式的前提是本企业具有公认的无形资产。
企业的资本运作除了上述五种主要模式外,还包括资本的直接运作,如我们常见的证券投资、融资租赁和期权交易等。这些方式运作得当,能够使本企业所拥有的资本获得增值。其中证券投资是一种不涉及资本存量的间接投资行为,高风险和高回报是证券投资的最大特点。
三、企业资本运作的目的
通过资本运作,将原来企业不活跃资产要素通过并购重组予以新生,将分散在不同企业的优势资源集中于新企业,由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管理代替和改变原来的陈旧、低效和单一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一般而言,企业资本运作的目的有以下几种:
(一)进入优势产业
企业在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时,为了规避行业壁垒和投资风险,通常舍弃对新产业投资新建的战略,而通过购并方式进入新产业。
(二)抢夺价值洼地
当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时,就会产生资本市场的价值洼地,容易引发收购公司的并购欲望。造成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主要原因有: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导致资产价值缩水,而收购方看中其市场或技术能力,决意通过并购挖掘价值潜力;通货膨胀原因导致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产生差异,收购方期望通过收购或追加改造成本,而获得价值差异和投资收益;收购公司拥有提升目标价值的资源,如市场、技术、短缺资源、能力配套等;信息不对称,造成内外部价值评价不对称等。
(三)优化生产要素
企业往往通过购并手段获得自己缺乏的如知识产权、关键设备、专利或专有技术、市场渠道、商标或其他无形资产、管理经验、高层管理团队等关键要素。
(四)实现规模效益
企业通过购并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购并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情况下,在各个工厂中实现产品的单一化生产,避免浪费;购并可解决专业化生产所造成的一些问题,使各生产过程有机配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节问题。
(五)降低成本费用
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重组后通过完善产业链,将生产不同阶段产品的企业集中在一家企业内,这样可以降低运输费用,节省原材料;二是重组后优化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和各项费用的目的;三是重组可以直接降低交易费用,克服因市场运作的复杂性而导致完成交易需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四是重组后可降低融资成本,倍增的资产和原有贷款渠道,可以保证以较低的利息得到贷款。
(六)减少市场竞争
为争夺市场权力,企业往往通过购并活动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市场的控制能力和垄断能力。具体包括行业需求萎缩、生产能力过剩和低价竞争时,通过多家企业联合,对抗利润和成长机会的减少;也包括上下游产品的重组,为原材料供应提供便利条件,降低或消灭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七)发展多元化经营
企业通过纵向购并,投资于与主导产业不相关的项目,可以避开内部扩张风险,减少对单一产品市场的依赖,降低季节波动和经济循环的不利影响等,从而降低风险。
四、资本运作与企业财务战略的关系
资本运作不可能离开财务的支持,资本运作的结果又直接导致企业财务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在资本运作中必须考虑与企业财务战略的关系。正确的企业财务战略是保证资本运营的关键。
企业财务战略分为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和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其中,前者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其主要的行动包括新产业的介入、新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及新分销渠道的建立,它将对企业未来赢利能力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后者是以企业当前利润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现有经营条件的改善,其主要行动是在现有产品和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减少成本、增加销售,它将有助于企业当前业绩的提高。
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预期的低增长。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因为:一是行业周期性的影响,即该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市场容量难以快速扩大;二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常常表现为增长速度落后于行业整体增长率,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后者可以通过管理者调整经营方针和经营方式以改善技术与管理状况等,找出和解决妨碍企业快速增长的内部因素。但很多情况下往往需要在短期内通过包括战略的改变、组织结构的改变及业务构架改变等一系列措施解决。当企业无法从内部挖掘增长潜力时,或用内部挖潜方式已不能根本改变企业的低增长时,就必须及早考虑积极推进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选择与企业核心生产能力相辅相成的行业与企业进行资本运作。
财务战略的目标既是为股东创造最大的投资回报,又是企业所有战略的最终目标,它是检验企业战略成功与否的标志。而这一战略的前提条件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特别针对上市公司而言,股民不断追求的高股价与高回报,迫使企业必须考虑实施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的基本要素为:(1)为股东提供剩余利润分配。这是股东投资回报的一种表现形式。(2)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是指投资人的投资价值得到不断增值。(3)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是指确保债权人能够按时收回贷款,并取得利息收益。(4)建立完善的资本结构。合理的配备债务与股东权益,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的投资者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5)充足的资本金。确保资本数量,提高资本质量,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持续进行。
而事实上,企业财务战略更多时候需要满足客户与投资人眼前的利益,而资本运作更着眼于企业长期的利益。这时,就需要客户与投资人说明实施资本运营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尽管资本运作的最终目标是为客户与投资人创造持久的价值,如通过用兼并与收购方式,扩充企业生产能力和提高企业长久竞争能力。但资本运作不能脱离企业财务战略,必须依据财务战略目标和实施战略的能力而决定。因为超越能力盲目扩张或多元化经营,很容易造成企业现金流失缺,从而导致资本运作的失败或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五、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控制
资本运作中的风险控制,是财务管理最能有所作为的领域。
资本运作是高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重组活动的始终。除了合同风险、诉讼风险、资产风险、劳动力风险和市场资源风险外,财务风险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管理这一职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遏止风险发生与扩大。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指标反映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源状况与资源运营效果,能够揭示企业的盈利、规模增长与风险水平。在资本运作中,财务管理完全可以凭借对财务指标的占有和分析,评价和判断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与潜在风险。可以说,财务指标在资本运作的事前规划与预警、事中控制与运营、事后评价与奖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说来,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分为三类: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1.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主要是指目标企业的价值风险。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获利能力的估计,导致企业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定价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在并购中,并购方确定目标企业并购价格的依据,主要来源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果目标企业在报表中隐瞒亏损信息,夸大收益信息,或者对影响价格的信息不作充分或准确披露,必然误导收购方对并购定价的正确判断。二是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并购时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实践中所存在评估结果的不准确、不真实,将导致对收购标的物的错误高估。
2.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是指:并购资金是否有保证和并购资金结构和来源风险。在资本运作中收购方大多通过融资形式完成并购。选择何种融资方式最为合适,收购方债务结构是否合理,是收购方在收购前就必须考虑的控制融资风险问题。避免融资风险的关键是控制债务风险。包括收购方的债务风险和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收购后因举债过于沉重,或增加目标企业债务导致收购方债务总量和结构变化,使收购成功后不能偿付本息而破产倒闭的实例为数不少。
3.支付风险
主要是指在并购活动中选定的支付方式导致日后因此而出现的风险。支付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现金支付方式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二是股权支付方式导致的股权稀释风险。三是杠杆支付方式引发的的债务风险。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如知识(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会给后续扩大投资开发带来风险;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技术资本的泄密、替代,可能导致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出现顷刻质变。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手段,强化资本运作中的财务风险控制。
六、在资本运作中关注无形资产投资和交易
传统观点认为,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规模、收益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中一直把项目投资管理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企业竞争能力、发展动力和收益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体现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将超过“有形资产”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
关键词:资本运作;产融结合;结构;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企业资本运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迅速。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经过经济发展的积累,我国企业发展阶段已从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型,已从单一的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向产融结合的方向转型。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国际化经营水平、企业治理水平、风险管控、对资本市场运用等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时间尚较短、企业发展不均衡,因此我国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开展资本运营的目的不清晰或过于注重短期利益,与公司发展战略不匹配。
我国企业开展资本运作的出发点存在几个方面的局限:首先,
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没有制订中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没有制订与该企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相匹配的资本运营战略,不少企业在某时点是为了资本运营而资本运营,或者就是企业的老总一时热血豪情就要融资、就要上市等;其次,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本运营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少企业是被动地开展资本运营工作,或者是由于企业内外经营困境、资本结构不合理,被倒逼着去开展资本运营工作,资本运作成为企业摆脱经营困境的一个工具;再者,目前企业对资本运营过于急功近利,源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驱动力,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言,每年都需要面对各种的绩效考核指标,且一纸文件就可以调整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位,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很少去考虑更长远的规划,对于民营企业家而言,更在乎短期的利益,更希望将手中资源变成真金白银。
(二)我国企业对企业资本运营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对资本市场的规则理解不到位。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短时间,资金运作风险评价功能和资金风险定价功能不够完善,这两项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表现在资本市场存在较大的问题,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正确的反应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其次,在企业上市上有一定的误区,借由企业上市来筹措资金,甚至进行“圈钱”交易,同时由于企业缺乏诚信或自身利益的驱使,甚至有企业为了维持高股价不惜作假,欺骗广大投资者;再者,资本融资功能发挥“过度”,一些企业认为资本市场是融资的重要渠道,甚至是零成本的融资通道,借着上市借机圈钱,有些上市企业却通过企业合并,收购等手段制造舆论话题,从而抬高股票价格。
(三)我国企业对资本运作的功能认识尚存在偏差
资本运作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对融入资金发展产业化项目,对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有着重大的长远影响;其次是为投资人带来流动性,一旦股票上市,投资者为未来的退出通道提供了安排,正时由于有退出通道的存在,企业在融资、增发股票等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再者,资本运作为企业提供了市场价值判断的标准,企业的内在价值从长期来看反映在股票价格方面。我国企业的资本运作,着眼点更集中于融到资金发展产业化项目方面,对退出通道和市值管理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四)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企业资本运作的手段主要是来源于融资运营。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融资两种。二者各有利弊,企业从目标利润最大化出发,要选择合适比例融资方式才有利于融资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应该选择的是企业内部直接融资,而后才是银行借贷,外部股权融资。而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采取的是银行贷款这种间接方式,企业自行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应用的很少,使得银行业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较大,与此同时银行借贷成本较高也使得企业背上了日趋严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结构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二、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与建议
资本运作作为企业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方式,作为企业迅速实现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实施行之有效的资本运作可以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同时又能改变企业的内部资本结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制度,因此针对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订资本运营战略。
每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内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应先制订企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根据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系统地整体地谋划企业的资本运营战略,明确资本运营战略是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要素,是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提供资金支撑,并吸引外部投资者更好地发现企业的内在价值。
(二)注重盈利能力管理,回报投资者
资本运营存在杠杆功能,对企业而言是双刃剑。在企业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即便在扣除融资成本之外还能带来额外的盈利空间时,资本运营的杠杆功能能为企业和企业股东带来丰厚的收益;但企业的盈利水平较弱时,企业的盈利水平尚不足以支付融资成本和资本运营成本时,此时开展资本运营工作将对企业和投资者带来负的收益,此时的资本运作放大了企业的亏损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资本运作时,除了考虑现金流因素外,更要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的盈利能力,更在加大基础管理和经营管理,千方百计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进行资本运作工作的基本前提。
(三)我国企业应根据需要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非常高的成本和不够健全的资本结构直接关系着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完善资本结构,控制企业资本运作成本,才有可能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从而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企业要完善自身的资本结构就离不开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变化,应当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企业的融资比例,利用经济杠杆指标来控制和调整企业的各项资金成本。当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偏低,从长远出发应调整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比例,由于债券融资成本低于银行借贷成本,因此增加债券融资比例,在使得企业获得大量资金的同时能够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压力。
(四)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企业驾驭资本的能力
“人”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核心要素,而目前,上市公司企业中大量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导致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的资料提供与整理不及时,影响资金运作的速度和效率。资本运作作为一种高专业的综合性管理手段,它要去从业者不但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以及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还要求从业者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不断的加强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培养,从而提高整个企业对资本运作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企业 资本运作 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065-01
前言: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跨国公司,跨国集团,中小企业已经不能局限于小打小闹式原地踏步式发展,而企业成长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有效的资本组合,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做有效整合,从而为企业谋求更高的战略地位。
一、什么是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就是在市场法则范围内,把企业自身拥有的各项资本进行科学性调动,或巧妙地运用资本自身的灵活性,实现企业资本增值的一种操作管理模式,这种运行模式是运用经营加管理方式来完成的。
企业是运用哪些行为方式进行运作的呢?其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以股份转让的方式将企业债权转换为股权,为企业赢得资金;股东以优质资产或现金置换企业的呆滞资产;通过债务融资将公司内大量由公众持有的股票或财产全部收购;收购本企业或即定企业资本,并将所有资本进行优化组合之后达到资产协同效应;利用一些特殊组合的资产或现金作为后盾,进行资产融合等。
二、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前景
2.1通过对资本的加强控制,促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进而提高自身对资金的管控能力,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此来提高企业抵御竞争风险的能力。
2.2为了防止一个企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增加的风险系数,也为了降低学习成本及新入行同行的挤压,采用兼并或收购的方式,企业就增加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企业实行资本运作的方式
3.1发行股票
在企业内部实行股份制,也可以通过向外出售股票的方式进行资本组合。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在资产重新组合过程中,将优质资源重新配置用来推动企业经营成效;发行股票就是对股份的重新组合,通过这种方式将整个企业制度甚至经营理念和方式都会是一次大的变动,是企业进一步资本运作的前提和基础。
3.2实行企业兼并或重组
企业兼并是一家具有资金实力的企业通过运用现金或证券购买方式换取另一家企业主导权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有四种方式进行:1、当一家企业无力承担外债的情况下,兼并企业可以以帮助其承担外债的方式进行资产收并;2、兼并企业直接出现金将被兼并方企业收并;3、兼并企业按照被兼并企业的意愿,将被兼并方的净资产作为股金,使被兼并方成为兼并方的一个股东;4、通过购买股权的方式对被购买企业实行控股。
3.3资金融合
这种方式是现阶段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出于对节省成本和达到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首选这种方式进行资本整合。一般企业进行资金融合都是先从内部进行,然后再从银行贷款,下一步是发行债券,最后才从外部进行股权融合。
四、讨论
4.1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
4.1.1由于资本市场机制传入我国时间短,运行机制尚存在许多缺陷。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资本市场没有正规的、客观的中介机构,即使有也是一些不遵守市场规则进行恶性操作的违规机构,国家的监管部门对这一部分的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致使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资本运作的时候产生效率低下,从而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
4.1.2因为我国企业在意识形态上对融资理解不够,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发展的资金还基本上依靠银行贷款,这样无形中产生了双重风险,即银行自身要替企业承担风险和企业承受的债务越来越重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旦形成,将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1.3在我国由于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偏差,投资者对上市企业的支柱产业所占比重情况不重视,经过市场调节后其投资无法得到认可,同时也阻碍了国家资源配置;另外现阶段我国的证券市场并没有达到能够准确及时的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地步;现有就是现在有一部分企业利用融资进行非法圈钱活动,偏离资本市场运行规范。
4.2如何使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完善起来
4.2.1企业运作的成本不宜过高,否则将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更甚者还会危协到企业生存。将企业资本置于可控范围内,有利于企业资本从优组合,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足够资金。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为杠杆进行企业自身资本结构优化。现今,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对企业债券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所以债券融资是一个相对的真空,在进行企业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可以向这方面靠拢,从中获得的资金可以缓解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4.2.2由于资本运作市场在我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产权交易和信托市场都不完善,因此很多企业对其信任程度都不高,但就其发展趋势来看前景不可估量。尽全力在最快时间内将这一市场平善起来,在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力求实现企业和市场双发展的局面。
4.2.3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增值,从中寻求利益最大化,企业生存的根本是生产经营,发展方向是长期的、有目标的,企业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资本运作,来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进行方向为指向标,以市场调节作为衡量标准,对本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准确的把脉,从中为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作一个准备确的定位,为资本运作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有一个战略目标,再以这一目标为中心,调整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实现资本的中长期发展目的,使资本有一个长期的运作过程,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蓉.论企业资本运作的形式与应用.天津财会议.2006年第三期.
[2] 程兴华.张伏波,资本运营:企业发展与改革的必由之路[J].财经论丛.1997.(1).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资本运作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为企业资本的有效运作呈现了一定的难度。鉴于此,本文通过对资本运作的外部环境的剖析,进一步介绍资本运作的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以期对企业认识和有效的资本运作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
市场经济;资本运作;途径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底,沪深两市上市股份公司市值达到37.6万亿元,另外还有上万家的改股份制企业及国债市场、期货市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之好。但是由于我国资本运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导致在市场经济深化改革过程中资本运营的效率不能稳定的增长,严重影响企业资本运作的有效性。因此,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有效进行资本运作就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
一、资本运作的定义及外部环境
资本运作,又名资本运营、资本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未来发展与价值增值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市场投资的活动。资本运作的主体是企业,但是进行有效的资本运作不仅仅需要将市场市场化,而且要在健全的国家宏观经济条件下才能有效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作的外部环境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其中有企业从市场上直接融资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将企业市场化、实现政企分离,国家及资本市场建立的运营机制、退出机制是否健全等。
二、资本运作的模式
在资本运作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资本运作模式,主要有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借壳上市、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资本的直接运作六种主要模式。其中兼并可以促使企业迅速的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市场利润、进行战略转移与多元化发展;收购与兼并有着很大的不同,通常来讲,收购只是对被收购企业进行控股,收购企业仍然是存在的,它要比兼并复杂,主要有敌意收购与公开收购两种;资产重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资产重组(对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重组),也包括对企业外部的资产重组;借壳上市是指未上市企业通过对上市企业的控股或者收购来达到上市的目的,另外“借壳”只是一种手段,而筹集资金才是目的;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可以节省常规建设与投资的时间,而且这与收购相比,可以大幅度的降低投资成本,这样的模式可以将无形资产转化成企业的经济效益;资本的直接运作主要有证券投资、期权交易、融资租赁等等。资本运作的模式都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资本的增值。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是有效提高资本运作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要合理核查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就是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在确定资金成本时,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在不同的筹集方式中资金成本在总资金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在此基础上确定资金成本的最小化和资金结构的最佳化,进而减少资本运作的风险,提升资本运作效率,同时要在核算资金成本时充分考虑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其次,企业要合理安排负债资金,债务利息是在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一定的债务利息有益于减少税赋,降低资金的运作成本,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时要充分考虑现金流情况,考虑企业所能承担的资金风险能力。最后,企业在充分利用负债利息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时,由于固定费用与债务利息的资金占用率较大,直接或者间接的增加的资本运作风险,当然若银行利息大于税前利润,则资本运作存在较大的运营风险。总之,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对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确选择资本运作方式,减少资本运作风险正确选择资本运作方式,减少资本运作风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正确的选择资本运作方式有益于加快规模的扩张,减少企业资本运作的风险,必须要在选择资本运作模式前要明确其企业的运营核心或者重心,要对企业的人才结构、资金实力、业务能力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可以选择企业主业务相关的纵向企业进行收购以达到企业规模的扩张,或者选择与主业务不相关的行业间收购或者兼并,以达到企业的多元发展,分散企业的资本运作风险,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要优化企业的资本运作结构,企业只有优化资本运作的结构才能筹集资金实现企业资本增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要根据资本市场的实际变化情况为基础及时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低水平致使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筹集资金以加快资金的周转率和资本运营率。总之,正确的选择资本运作方式、减少资本运作风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进行资本运作的重要措施。
(三)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进行税务筹划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进行税务筹划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一,税务筹划是企业财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会随着企业的不同、融资方式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类型和方法,要想提升资本运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合理规划融资的渠道、数额及方式,合理利用国家税法政策进行合法避税,例如在关联企业融资时不能超过注册资金的50%,否则利息将不能税前扣除,因此在资本运作时,必须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税收政策降低资本运作成本。第二,在选择投资合作伙伴时可合理考虑资本运作的有效性,使税务筹划效益最大化,例如可以利用税法所规定的中外合资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在税收上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企业可以考虑与外资企业合作和国内企业合作的利益比较,这样就可以进行合理避税,降低资本运作成本。第三,财务方法上可以合理利用税收政策,一方面如坏账处理上会计规定既可以利用备抵法,也可以利用直接转销法,但是在税收筹划时就要考虑二者的费用核算比重,备抵法主要是将估计的坏账损失计入当期费用,若坏账实际发生时则直接冲销应收账款与已计提的坏账准备,这种方法直接增加了当期的费用而减少了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形成了递延所得税,而直接转销法则不具有这种“递延”效应;另一方面如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在核算存货的成本时的结果不同,例如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时候购进原材料,采用后进先出法则会导致存货成本较低,销货成本较高,这样机会减少计税利润进行合理避税,反之,在原材料价格降低时则应该采用先进先出法。第四,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的选择也可进行合理利用税务筹划,另外在发放年终奖金时也可以进行资本成本的计算,一次性发放与分月发放的税收费用也要根据情况而定。总之,合理利用税收政策、有效进行税务筹划是对资本运作有效性提升的重要途径,应给与重视。
(四)进行正确的投资价值的评估与分析进行正确的投资价值的评估与分析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资本运作有效性的合理途径之一。首先要对利润进行分析,当销售利润很可观的时候,但是净利润却并不乐观,这种情况下极可能是资本结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企业应该快速吸收外部资本,以平衡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若是利润很低情况下,企业资本运转也较好时,这时企业应该及时的兼并或者收购以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其次可以借鉴过去企业应用的很好的企业托管的方法,利用外部的因素达到对企业资本的增值,而且同时也可考虑通过对企业的合并与分立方式达到企业资本的增值。总之,通过正确的投资价值的评估与分析,认清企业内部现状,采取合适的资本运作方式。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资本运作的简单介绍进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资本运作有效性的提升提出一些途径,这些途径只是提升资本运营效率的一个思路,具体实践性操作还需要更为细化。资本运作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资本的交易进而从中获得收益,已达到资本的增值,其实现和提升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只有在不断的探讨与发现中才能促进资本运作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正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有效进行资本运作[J].当代经济,2011(16):46-47.
关键词:国有企业 并购整合 资本运作 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压力不断增加,很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虽然说企业并购可以促进资本运作模式的整合和发展,但并不是每一次并购都能够实现资本的有效运营,很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资本运营风险,当然国有企业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确保企业在并购之后能有效的规避风险,真正实现企业扩张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并购整合模式对资本运作的影响分析
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行并购整合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战略机会,减少企业竞争,并且能够直接获取其在行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其次,通过并购整合能够获取协同效应,增加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企业并购整合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使企业能够以零资本取得剩余资本,从资本市场获得更大的收益。但是通过并购整合模式对企业的资本运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并购整合模式对资本收入的影响
资本运作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一些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加强资本运作,但是规模扩大并不仅仅是资金数量的增加,而是需要对企业中的整体运行机制进行整改。加强国有企业的并购整合对整个企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对企业资本收入的影响是一个突出部分。企业通过并购能够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这样一来,对原有企业的收入会有所增加。收入的增加有时候是来自于企业的营销利得,另一方面是来自市场垄断,一些企业通过对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改善,进一步改变企业的营销网络体系,从而获得营销收入。资本收入的增加会使得企业的利益随之增长,但是这种利益的增长需要在企业发展和综合利益之间做出权衡。合并整合后的企业在发展中会处于优势地位,这种地位也不会长久的存在,只有企业自身在发展中不断调整,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并购整合模式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国有企业在兼并之后可以受益于规模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会使得企业的成本下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 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企业与供应商或者是其他团体的砍价能力,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兼并之后的企业在材料采购、产品营销等众多方面都能够统一协调,这样一来,可以减少企业中的固定成本支出,节约大量的人力消耗和财力消耗。通过企业兼并出现的企业规模增长实际上是一种激进式的增长,与企业发展中形成的渐进式增长模式有所不同。这种激进式的发展模式对企业管理层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二、加强国有企业资本运作的策略
(一)坚持国有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加强国有企业资本运作,首先应该坚持国有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对国有资本进行整合,进一步实现国有资本结构的优化。可以加强企业的集中管理,尤其是对国资局直接管辖的企业,按照业主相同、产业相近、行业相关的原则,将一些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不好以及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向着优势大型企业集中。有些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原则实施开放性整合,对于一些发展不好的企业可以择机退出。
(二)增强国有资本的证券化比重
国有企业要想取得较好的发展,需要通过提高市属国有资本证券化比重的方式进行发展,借助于资本市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国有企业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还应该帮助各类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为中小板、创业板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支持这些企业上市发展。
(三)加强国有企业同其他投资公司之间的合作
国有企业资本运作的发展要借助于不同平台在资本运作以及资产重组方面的作用,促进不同平台之间的互动和配合,从而实现国有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目标。其中主要的平台公司包括投资控股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上市公司以及投资基金等。通过与这些平台公司之间的合作,从而增强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运作地位。
(四)加强资本运作风险的控制
企业在并购之后往往会选择融资模式实现资本运作,但是融资模式运作资本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这关键在于融资结构选择的合理性。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应该遵循成本和风险最小化的原则,在融资成本、企业风险以及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融资,才能够更好的控制好企业并购后的风险。并购后的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运营支撑,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就会让企业放弃并购行为,因此,需要综合多方面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融资方式都是银行贷款,虽然这是一种比较好的融资方式,但是还是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不利于企业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选择新的融资渠道,限制比较少,并且融资周期比较短的渠道,通过融资来改变企业的负债率,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在并购之后并不意味着并购行为的结束,企业并购效益的实现关键在于后期运行情况。并购之后的企业面临着不同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的融合,这个融合过程也就是企业的整合。并购整合之后的国有企业对资本运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影响资本运作的成本,同时还会影响资本运作的收入,这种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自然也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限制。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秋桂.简析国有企业并购整合模式对资本运作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0,(8):94-95
[2]成小勇.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2
[关键词] 博弈 多元化投资 销售周期
许多大型企业为了最大化其利润、提高抗风险能力,采用多元化投资的策略。当出现再投资机遇时,企业投资资金来源除了融资之外,就是想办法加快现金流周转速度。与此同时,企业面临来自同类企业的竞争,使得企业不得不根据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和市场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策略。而企业的竞争对手,也会采取多元化投资,同时也面临来自同类企业的竞争,从而形成定价博弈。
本文研究存在同类企业竞争情况下,销售行业通过价格调整行为,来达到加快资金流转,提早收回货款进行再投资,以期在固定的回款期内获取最大的利润。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推导了定价与销售周期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模拟了模型中两个销售商在定价策略上的博弈,给出了博弈的结果。
一、 问题的定量描述
本文研究两个销售商在一个地区的对于一种商品的定价和再投资博弈情况。假设在一个地区,两个销售商都销售同一个品牌的一种产品,产品同质。市场对于该产品的定价为P,两个销售商对此产品的订货量为Q,生产商对该产品的货款回收期限定为T0。也就是说如果销售商都按照市场价格P销售,那就需要T0的时间才能收回Q个产品的全部货款,那么每个产品的平均销售速度为T0/Q。而如果两个销售商按照P1,P2来进行销售,在T0的时间内分别总共可以销售出Q1,Q2个产品。
当一家销售商的对该产品定价不变时,另一家销售商在降低自己商品价格的同时可以吸引一部份对方的顾客,在每个顾客购买一件产品的前提下,销售商i的实际销售量为:
其中:n为顾客转移系数;Pi,Pj为销售商i,j的定价,Qi为销售商i的订货量。
那么模型中在销售商之间流动的顾客数为:
(1)
那么销售商1收回订货量为Q1全部货款的时间为:
(2)
其中:
销售商2收回订货量为Q2全部货款的时间为:
(3)
其中:
由于市场需求同价格呈现一定关系,这里我们引入价格需求弹性公式:
(4)
把式(4)分别代入(2)、(3)得
(5)
(6)
则各销售商的利润为:
(7)
y=g(T)函数为销售商投资其他项目收益率,与时间有关。
这里我们假设该市场可以随时随意进出,则
(8)
a为市场对该种投资预估的年期望收益率,把式(8)代入式(7)得:
(9)
基于资本运作的同类销售企业定价博弈问题为:
二、 实例分析
1.不合作情况下
现有两家同类销售企业在某一地区销售某公司的一种产品,有关参数如下:
初始条件为销售商1第一次决策默认为1500元,初始参数设定:
T0=365天,k=-3,P=1500,P0=1475,Q=120000,d=,a=0.6(P-P0)Q=0.3×107元,n=300
这里我们在计算最优值的时候采用遗传算法搜索,所以得到的结果是一个近似的值。
可以看出两家销售商在相继的十次决策中,每次决策所能带来的一个利润的结果,由于双方不断的对对方的价格做出反应,造成预期利润的不断改变,经过数次决策博弈最后达到一个双方都不得不接受的均衡值。此时两家销售商总的均衡利润约为1.67左右。
2.双方合作情况下
在竞争双方合作下的问题定量描述为:
当n=300时,有下表
注:当a=0.45时在销售商之间不合作的情况下,博弈达不到一个均衡解。
由此表可以看出,显然是合作的时候双方利润较大。而在此时,消费者面临的实际上是一种“垄断价格”,但是由于该价格还是比市场价格低,消费者还是能够享受到实惠,而此时销售商很显然以最低限度的让利、最大限度地攫取了再投资市场的利润。
三、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再投资方案情况下,对于企业再投资战略是否能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再投资市场的收益率,收益率高的市场,只要企业合理运作总能获得较高的利润,所以企业在进行多元化投资战略的时候,正确预测各个投资市场的投资价值,最小化机会成本,对正确的时机和进入的市场的选择都非常重要。最后,企业之间可以寻求合作,以期双方都以主营业务市场最小的代价换取企业整个多元化投资行为的最大利润,不过企业之间合作,如“价格联盟”之类会产生不正当竞争的问题,是一种垄断行为,所以可能会违反法律或遭到政府的干预,实行起来比较困难。
参考文献:
[1]田厚平 郭亚军 杨耀东:分销系统中多委托人及委托人可能合作的委托问题.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8,第13卷,第4期
[2]顾巧论 高铁杠 石连栓:基于博弈论的逆向供应链定价策略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3第3期
[3]特里・J・沃特沙姆 基思・帕拉莫尔 陈工孟 陈守东译:金融数量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刘盍霞:国美“价格屠夫”的“幸运”.房地产世界,2005.12
[5]林 华:看“国美”像卖家电一样卖房子west china development,2005.7
[6]许国志 顾基发 车宏安: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7]许 波 刘 征:MatLab工程数学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4
关键词:并购;融资方式;资本运作;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企业并购重组是伴随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管理所涉及的一个全新内容。在市场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推动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影响下,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正向动态开放式过程转变。企业并购以产权为交易对象,通过产权转让实现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和资源重组,是企业外部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在资本市场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地高速发展,我国企业实行并购行为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地扩大,并购的范围也从并购国内企业发展到对境外企业进行并购,与此同时,从企业并购的特征和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实践来看,并购又是一项高风险的资本经营活动,随企业并购过程而产生的巨大风险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研究现状
国内有研究者提出并购融资是并购企业顺利完成并购的技术性条件,进行并购行为的企业通过认真考察并规划并购双方的资本结构,最后决定采用何种手段和渠道融通资金,并从狭义融资的角度,即并购资金来源的角度讨论企业的并购融资。如果要使且的并购行为顺利开展,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筹集充足的资金,否则则可能使得企业不仅没有并购成功,反而使其遭受重创[2]。
刘皖青[3]等研究人员在分析并购融资方式的基础上,把目光转向了并购实例,选取了我国并购实践中一个典型的并购融资案例,即清华同方并购鲁颖电子,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股权置换是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条件下比较适合也比较有效的并购融资方式。
另外有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资金负债率比较高,其自身的积累速度远不及资本集中的速度,因此企业应该向金融机构筹备资金以此来并购经营状况不良的上市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
从上诉的文献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相关研究者主要关注融资并购的案例分析,这些研究比较单一、零散和粗略,较少地在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及风险等问题上进行过多的探讨,因此我国在完善企业并购融资机制的问题上仍未形成完整合理的体系,这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地研究和探讨。
二、企业并购融资风险
狭义上,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3],也就是说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而我们这里提到的融资风险是指与并购资金保证和资本结构有关的资金来源风险,具体指企业在并购中能否及时、足额筹集到并购所需资金,以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以及融资带来的资本结构变动是否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是否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如果并购企业筹资方式和资本结构安排不当,会使企业在以后的经营期间内承担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融资决策风险与融资结构风险。
融资决策风险主要分析的是企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融资,以及此种方式给企业财务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一般而言企业有两种渠道为并购筹集资金――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是指企业利用自有资本金、折旧基金和留存收益作为并购资金来源。外部融资指并购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债权等方式筹集资金,表现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这两种融资渠道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和带来的财务风险比较分析如下表1:
表1 融资方式类型比较
比较
类型 内部融资 外部融资
债务融资 股权融资 混合型证券融资
融资工具 留存收益、折旧基金、自有资本金 银行借款、债券 股票 可转换债权、优先股
融资条件 效益好、经营稳定、有大量盈余资金 商业信誉、经营状况、发展前景良好 股份公司;经营能力、业绩、资产规模、行业等达上市资格 同债权、股票发行
融资手续 手续简便,按会计处理程序提取即可实现 手续复杂,须经银行审查、发行审批 向证监局提出发行申请,批准后由证券部门代销 同债权、股票发行
融资费用 无 手续费、发行费 证券登记注册费、发行费 同债权、股票发行
融资风险 企业权益资本增加,财务压力较轻,但可能影响企业正常运转 到期还本付息
压力 稀释了原有股权,需支付股息,财务压力较大
企业无法自主调整资本结构;股票转换权的行使会稀释股权、不行使会面临再筹资风险
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资本结构中权
益资本比例提高,进而使企业平均资本上升,财务杠杆作用降低 资本结构中债
务资本比例提
高,企业平均成本降低,财务杠杆作用提高 同内部融资 取决于用来融资的优先股和可转债行使权利的比例
例如,对于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融资方式的研究中发现,我国企业采用的最常见的融资方式是银行贷款方式融资,就如表1中简单列出的特点一般,这种方式非常直接,但是同时也有很多弊端,第一,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不足,企业在得到银行的大额贷款时,需要各方机构的批准和协调,不仅要受到额度限制,而且必须要向银行披露其财务状况,在经营管理上要受到银行的制约。第二,并购后还要面临按期还款付息的财务压力,并且如果海外并购投资所需的回收期比较长,还需要不断的增加贷款,满足投资需要,很容易引起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第三,我国的资产负债率一向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而贷款融资会让企业的资本结构更加不合理,企业价值被低估,信用评级下降,对于并购企业的股东来说,这种方式不能获得目标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也不一定被欢迎。
在企业海外并购中,由于所需资金的规模较大,只借助于国内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来筹集资金很难满足要求,银团贷款的方式由此产生,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多家国际性的大型银行共同参与向某一次交易或项目提供长期的巨额贷款。目前,我国的涉及巨额海外并购资金的交易均是采用此类贷款方式,并且这种方式贷款期限长、能够筹集的资金规模大、适用范围广等各种优势使得被采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通过上诉案例的展现以及表1中的各项对比,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对并购企业财务状况均有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所以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环境决定采取何种融资方式是融资中的关键问题。另外,在融资时间上也要做出合理安排,因为融资超前会给企业带来利息损失,融资滞后又会影响并购进程。
融资结构亦称资本结构,指企业通过不同渠道筹集到的资金比例关系。通常情况下企业并购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并购企业难以通过单一融资方式筹集足额资金,而是会选择多种渠道融资,那么此时,并购企业就会面临一个融资结构的问题,融资结构安排不当同样会给企业带来融资风险,造成企业财务负担。举例来说,在以现金为主的融资结构中,如果企业在并购的后续阶段仍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整合,目标企业才会与自身企业实现真正融合,才能达到经营协同效应,那么企业就会面临再融资的压力,此时,内部资金的耗用使得企业只能转向外部融资,而前期投入现金之后经营状况不佳的话,外部资金将很难筹集,由此,企业资金周转将有停滞的可能性,随之而来的也将是巨大的财务压力。
因此,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全范围、多角度地考虑企业并购融资的方式及融资结构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及时、足额筹集到并购所需资金,以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以及保障融资带来的资本结构变动不会影响或者很小程度地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企业并购风险控制
在当前的我国经济社会中,恰当的融资结构设置是防止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尤其是境外并购中出现风险的关键,而恰当正确的融资结构设置的实现前途则是宽松自由的融资环境,但我们的现实问题则是中国企业并购融资则存在诸多的困难,可以真正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十分有限。
首先,在债务融资方面,我国企业主要是通过向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来实现融资。在债券融资方式上,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发行条件上规定严苛,审批程序复杂。债券发行的审批,第一步需要国家发改委确定企业发行额度,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负责债券的上市审批。此外,我国债券只允许场内交易,二级交易市场不发达使得债券的流动性不高,对利率的限制使得收益率较低,这些都限制了企业债券的销售。
其次,在股权融资方式方面,中国企业发行股票的主体必须是上市公司,申请发行股票需要国家证监会核准,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 3000 万元,这些条件的限制也将许多并购企业排挤在外。
针对上诉问题,为帮助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实现合理资本结构以及选择恰当融资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保障企业多元化融资的可能性,笔者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谈谈相关的改善措施。
1.宏观方面
在债券融资方面,大力推进债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增强债权的流动性;简化债券发行审批手续;建立规范统一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增加进行债券融资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债券的认购。
在股权融资方面,适当降低对上市公司战略性并购增发股票的限制,使更多企业为完成并购而增发股票成为可能。
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支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企业跨国并购,向并购企业提供直接投资、委托贷款、过桥贷款等融资支持。同时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丰富融资工具,如发行可转换债权、认股权证、票据等金融产品,以引导资金流向、发展壮大资本市场,为企业并购融资提供多元化途径。
此外,政府要推出一些扶持政策,鼓励中国跨国经营的银行给予在当地进行并购的中国企业适当的支持。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跨国并购基金以满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资金需求。
2.微观方面
积极与大型跨国投资银行合作。投资银行是专业的收购经纪人和财务顾问,它在为企业提供并购咨询服务的同时还参与并购企业的合作。他们在长期的跨国经营活动中,与业务所在地的投资商、金融机构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对他们的经营实力有充分的了解,借助这一优势,他们将并购企业与各类投资者联系起来,成为他们之间合作的桥梁,为并购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寻求新的融资途径――信托融资。信托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金融机构的媒介作用寻找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向借款企业发放贷款的资金融通活动。这种方式没有股票、债权方面的法律限制,而且信托产品筹资周期较短,与向银行贷款所需的评估、审核程序相比,简单易行。信托融资是以资产为信用,这种信用基础表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不计入负债类会计科目,但收益计入损益类科目的收入,这就是说信托融资不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但会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这也有利于企业再融资的实现。
加强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并购企业应注意发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努力实现银行与企业间的合作,合作形式可以是参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新的投资项目等,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为企业在跨国并购时融通资金提供便利。
本文从并购融资方式入手,结合已有研究与相关案例,主要讨论了不同融资方式存在的利弊,并针对我国目前主要的企业并购融资风险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以期对企业的并购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娇,汤伟,耿宏艳.企业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研究[J].会计之友,2013,7:70-73.
[2]刘建波.企业并购财务分析及财务风险控制[J].财务理论,2010,2:70-71.
[3]徐翠梅.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高校科技企业;知识资本;资本运作;现代企业;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1-0094-02
一、新形势要求高校科技企业必须挖掘新亮点
高校科技企业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引下,高校科技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激活了高校的造血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财政对高校经费投入的不足,也极大缓解中国高校R&D经费紧缺的局面,增强了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根据“教技发〔2005〕2号文件”精神,要求高校科技企业严格建立起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规范的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体制的规范和制度的完善,更利于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必将带动高校的教学、科研事业全面发展。
然而,高校企业的管理人员多是从教学、科研和行政岗位而来,受传统的“大学自治、学术独立、教授治校、通识教育”大学理念的影响太深,缺乏创新的、规范的、开放的、共赢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机制与效益,这就是全国5 000多家高校科技企业,绝大部分没有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市场竞争当仁不让,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由于资源有限、市场空间有限,企业完全没有必要强迫自己“与狼共舞”,每个成功企业总会设法超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壮大。对于高校科技企业,其比较优势就是知识资本,注重知识资本的运作,才是高校科技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资本运作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重大
资本运作是指无形和有形资产的拥有者,将其资产看作活化资本,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依靠市场机制通过优化配置流动重组等多种形式,对企业资产进行综合营运实现资本增值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作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货币、股权与债权等形式的资本互换,实现资本量的快速膨胀和企业效益的倍增。资本运作的出现,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一个新生产物,它带动了企业的规模扩张,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流动与合理化配置,对整个经济领域来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近年来发生在资本市场的大量事实证明,资本运作是整合资源的重要渠道,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捷径,是企业快速实现自身价值的利器,它具有将未来的潜力、梦想转变为现实的能力。
三、高校科技企业具备较多的知识资本
高校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资本主体是知识资本。资本运作当然要有可运作的能够量化的资本,它包括有形资产(土地、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和无形资产(商标、品牌、专利、技术成果等),纵观大部高校科技企业,其具有的资产更多的是专利、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其依托母校及周边高校、研究所的背景条件,一方面通过对高校、研究所已有的科研成果二次开发积累了一些实用技术、可产业化的新产品、新工艺等无形资产;另一方面,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兼并有无形资产储备的科技型企业(或项目)从而获得低廉的有形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就是能够量化的可运作的知识资本。
四、知识资本运作是高校科技企业发展的捷径
知识经济时代,品位较高的资本是知识资本,资本市场能够运作的知识资本是能够量化的无形资产。由于知识经济的非排他性,知识资本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因此,知识经济的高效性得以体现。资本运作能把知识资本(无形资产)与产业资本相融合,变知识资本(无形资产)为产业资本、货币资本,用获得的产业资本、货币资本补充比较成熟的、产业化前景较好的科技成果进行中试、孵化对资金和产业配套设施的需求,再用中试成功、孵化成熟的新技术产品作为新的知识资本进行资本运作,从中获取倍增的产业资本和货币资本――形成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货币资本的良性循环――为有知识资本储备和会挖潜知识资本的企业带来实惠。如图1所示。
实例一:西安交大开元科技投资公司以自主开发的CMOS 可视芯片为核心,嫁接台湾某公司的可视电话方案,经消化、吸收、创新后,形成廉价的可视电话产品,与深圳城建集团就上市公司深圳万山实业股份公司进行资产重组,该技术评估5227万元,作价3659万元进行资产置换,获得上市公司深圳万山实业股份公司法人股份约3000万股权,若当时将这些股权卖出,该技术产品资本运作可获收益2000多万元。
实例二: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总公司2001年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全可控涡节能离心压缩机技术、电脑绣花等四项技术加部分资金通过资本运作获得上市企业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7105.21万股法人股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全面接管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在行业内营销、管理比较优势不突出,继续经营气色不大,于是,2005年9月15日,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总公司与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1.8亿元全部受让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总公司持有的股份,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总公司成功退出,实现无形资产变现,获数千万的收益,西安交通大学产业(集团)总公司又用这些收益的大部分补充更多科技成果进行中试、孵化对资金的需求,这些中试成功、孵化成熟的新技术产品将成为交大资本运作的新的知识资本,将为交大日后带来更大的收益。
五、(高校)科技企业更应重视知识资本运作
未来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在于企业有无足量的知识资本的储存和有效的资本运营,科技型企业背靠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要巧用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合法抢占更多的无形资产,选用得体的资本运营手段(利用已有的优势资源――知识资本,吸引货币资本与产业资本,通过置换、重组、参股等资本运营手段),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科技型企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支持科技型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释放知识资本的巨大能量,分享知识经济时代为科技型企业带来的硕果。
参考文献
[1]张国杰.现代企业资本运营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2,(8).
[2]张麦.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与实践[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3]林云.资本运营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6).
[4]马广奇.资本市场博弈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财务管理;运营;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 A
一、企业资本运营概述
(一)企业资本运营的内涵
资本运营的内涵是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始终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心,关注资本的投入产出比,保证运营的效益。
(二)企业资本运营的特点
1.资本运营的价值性
企业资本运营是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使资本实现的价值和在生殖过程中的附加值,使其更有效,我们实现资本扩张。资本运营过程中,任何元素的使用是有成本的需要,以反映资金成本的需要,运用价值分析的方法,比较测量的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价值。有利于资本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
2.资本运营的流动性
资本的内在属性是流动性,只有通过不断的流动才能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和增值。对于资本运营而言,企业的存量资产已经不单单是实物,不仅要求实物形态的完整,同时对实物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了重视。
3.资本运营的市场性
资本运营不能脱离资本市场,资本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是资本运营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了解资本价值的大小和运营效率的高低。资本的竞争,也是通过市场活动来完成的。可以说,资本运营就是市场运营,缺乏健康而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运营就无法充分实现。
4.资本运营的增值性
资本运营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资本增值,也是资本本身所要求的。无论是资本的优化配置还是产权重组,目的都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以较小的资本成本去获取最大的资本收益。资本运营看重的不是资产规模的简单扩张,而是新价值的增加。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基础
在企业资本运营模式下,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考核标准,生产了什么和生产了多少不再是重点,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是否实现才是其评价的标准。因此,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把财务管理放在首位,努力实现企业的最佳财务状况。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也对财务管理目标做了明确规范:在资本保值的前提下不断增值。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必要条件
企业经营方式转化为资本运营以后,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是不断像其他能够创造利润的领域扩展。财务管理也不仅仅是商品经营过程中的理财活动,也包含资本运营过程中的理财。科学的资本运营模式,需要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
(三)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本运营的核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运营的核心应该是财务管理。有效运用财务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加合理的分配和运营资金,从而达到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目的。同时,对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费用,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管理发挥着整个过程的监管和控制作用,对企业经营效益的获取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说,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环节,是其核心内容。
三、企业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
(一)资本收益最大化是资本运营的财务目标
一个企业是运营资本进行经营,是资本保值、增值的载体。企业追求的目标是通过资本运营获取资本收益最大化。从投资者角度来讲,他们往往会把资本投向社会最需要、能实现最大化资本收益的部门、行业或产品中,从而有效保证资本增值和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从经营者角度来讲,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二)优化资本配置是资本运营的财务核心内容
优化资本配置就是通过改变资源配置结构,充分发掘潜在经济效益。从企业的理财角度来看,企业筹资规划与投资规划是其核心问题。而企业筹资规划是资本运营管理的一项重要财务活动。由于资本成本影响着资本收益,所以企业应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发展,选择适当的发展战略、资本筹集渠道以及不同的资本结构。
(三)加强风险防范是资本运营的财务重心
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风险也会随之增加。除却经营风险之外,资本运营也要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比如在筹资过程中要承担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以及资产配置风险等。为了达到资本运营工作的预期效果,财务管理人员应尽可能科学预测市场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从财务管理角度对资本运营的运作方案进行充分论证。
四、完善企业资本运营中的财务管理
1.实现资本运营的会计核算
实现资本运营的会计核算,就是企业将资本直接投放到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形成生产经营能力过程的会计核算。最终目的就是运用资本投入而形成的生产经营能力,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经营利润以达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的。
2.产权资本运营的会计核算
通过产权交易集中或分散企业资本,从而使企业资本结构得到优化,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产权交易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其中一方面是经营者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产权资本,进而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另一方面是依据财产权来经营,以达到经营目标。
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向资本运营以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了,其领域不断拓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种经营的选择方式和投资机会呈现在了企业面前。企业依据投资组合理论,结合自己的盈利目标、融资能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尽可能丰富资本经营活动。
(三)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适应资本运营工作,财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强化财务管理的作用。
企业要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并配备适当的财务人员。如果是二级核算单位,应配备相应的专兼职核算人员,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在资本运营工作中可配备总会计师或者与这一职务匹配的人员,尤其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更应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以规避核算不清造成的管理混乱等问题。
会计原始记录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原始资料,应对其统一内容和格式,有序管理、规范存档。有效行使财务管理工作的职权,避免财务工作操作失控。
财务人员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参谋人员,应为企业领导做出科学的资本运营决策提供依据。无论是实业资本运营还是产权资本运营,都与财务人员的出谋划策是无法分离的。因此,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全过程。
作为一个管理现代化的企业,要依据《会计法》和《企业财务通则》等法律法规,和自身所处行业的财务、会计相关规定,制定符合本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企业资本运营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为企业达到资本运营目标做好财务基础工作,用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其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邵淑珍,孙玉红.关于完善企业资本运营中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3(4)
北京大宝、上海家化多年来一直担当着本土化妆品产业的领头羊角色,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近年来对推动产业发展发挥着相当影响的两大品牌奥妮与丝宝,一个在重庆,一个在武汉。但是,这四个地区都不具备突出的产业资源优势。
广东长期以来扮演着产业集散地的角色,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供应主要集中于此,是整个行业出产与市场销售的主要源头,但并无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灯塔式品牌,唯一可以寄予厚望的雅倩始终笼罩着各种让人难以乐观起来的江湖传说。就品牌竞争力而言,广东明显呈现出后劲不足的态势。
资源分布与品牌竞争力之间的强烈反差意味着产业内部资源整合效应十分微弱。由于缺乏可以承担产业整合的角色,化妆品产业发展的散乱局面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以塑造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品牌,通路、人才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必然向强势的洋品牌集中。
由于产业整合不足,制约化妆品企业持续发展的三大潜在危险未来将逐渐凸显出来。
其一,高端通路将被外资垄断。为高额利润驱动,以中高收入人群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百货商场将把化妆品地段悉数划归为外资企业的“势力范围”。失去高端通路这一战略制高点的依托,本土化妆品企业纵然可以长期维持一定市场份额,但难成”气势”。从战略角度考虑,“势”虽无形,但却决定着竞争大局,如刘豫州“汉室正统”名分之于“隆中对”的整体布局。高端通路被垄断,意味着促使本土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利润驱动力将大打折扣,低端市场“争食”的形势将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已经意识到终端重要性的众多区域性中小品牌将在大众通路上实施终端拦截与分割策略,一些全国性大众品牌的通路将在局部区域遭到“腰斩”,对于那些期待着象当初丝宝一样进行通路运作的企业而言,要全国一盘棋实施市场运作的话很难。
其二,路径依赖导致发展升级动力不足。原始积累期形成的惯性力量始终左右着本土化妆品产业的发展,这股力量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在企业经营上普遍习惯于小本起家、小富即安;二、由于投入有限、资源不足,自发形成一种成长路径:低成本投入——小规模发展——概念炒作——做秀招商——完成原始积累——再次投入有限资金二次创业,如此循环,始终难以走出这一原始阶段的成长轨迹。这虽然十分适合投资创业的基本法则,但这种前期示范效应使得整个产业一直停留在低起点、小规模的发展层面,产业升级动力不足,对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十分不利。整个产业始终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不仅在产业政策上难以获得足够的重视,也很难吸引足够多的优秀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导致整个产业在塑造持久竞争力方面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储备。这也是被视为产业发展根据地的广东始终难以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
其三,高端人才储备不足,难以在经营管理方面奠定持续发展的良好框架。小聪明有余、大智慧不足,这是本土化妆品企业能够解决生存问题却难以解决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低起点、小规模发展必然妨碍本行业的优秀人才进入,对其他行业的人才同样缺乏吸引力,使得企业从管理到策划各个环节的人才配备都比较薄弱。虽然有不少拥有外企从业经验的人才进入本土企业,但这种流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活效应,倒有“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为枳”之弊。一些企业因集中了不少来自宝洁等跨国企业的人才而有“小宝洁”之美誉,但市场却是江河日下。相对而言,外资企业在人才储备与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发展战略,随着本土化的深入,更多高端人才将被其吸纳。2002年联合利华抛出在华上市的计划时,就提到上市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推出股票期权的激励和留任本土员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让他们成为企业的所有者。
化妆品企业生存不依赖于规模,但产业要有大发展,必然要沿着做大做强的思路前进。目前的市场局面有待于大资本介入,以资本为平台,以品牌为纽带对产业资源实施整合,吸纳游离在市场各个角落的优质资源,优化企业规模和管理机制,提高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风险企业;风险资本;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6)12-0067-07
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但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还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仍然较少。据IMD《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2001―2005年),我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在第30位以后,其中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排名在第35位以后。该报告的研究主任加雷利(Stephane Garelli)曾经指出,能够真正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引擎” 是科学、技术、金融等。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难以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在当代,创新能够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能构成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核心能力。技术创新,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要使知识有效地转化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有效地实现产业化,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动员和集中创业资本的有效机制(在管理领域里,机制是通过制度安排和制度运行来自动产生某种效果的过程)。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的产业领域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以美国为例,电脑和软件占30%以上;医疗保健产业约占17%;通信产业约占15%;生物科技产业约占10%。我国《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也已指出,风险投资是向科技型的高成长性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对风险投资制度体系的合理安排,有利于促使资金资源和智力资源自动流向高新技术之类的创新型产业,从而达到充分创新与创业的目的。
一、国内外的风险投资研究简述
国外对风险投资事业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划分:(1)对风险投资典型组织结构的研究。William A.Sahlman(1990)对风险投资活动的典型组织结构――有限合伙制和投资过程作了总结,即分析了风险企业的机构运作、问题、合同关系。[1](2)对风险资本投入项目的研究。Tyebjee and Bruno(1984)对风险投资家活动的模式做了分析和概括;[2]MacMillan,Zemann and Subbanarasimaha(1987)阐述了项目甄别原则;[3]Amit, Glosten and Muller (1990)对风险企业家能力与投资风险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4](3)对风险投资风险监控方面的研究。Josh Lerner(1995)对风险投资家通过深入风险企业日常管理控制投资风险的问题作了阐述;[5]Paul A.Gompers(1995)认为最有力、最常用的风险控制手段是分阶段注入风险资金;[6]Bergemann and Hege(1998)讨论了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下的最优分配契约。[7](4)对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或退出方式的研究。Megginson and Weiss(1991)对风险投资的IPO退出进行了分析;[8]Wright,Robbie,Romanet(1993)对管理层收购的退出方式进行了实证分析;[9]Armin Schwienbacher(2002)从理论上对创新技术及其产品市场的特点与风险资本退出策略选择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10]
显然,国外学者对风险投资事业的研究比较全面,特别是包括了对风险企业运作和风险资本退出的研究。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起步比较晚,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研究文献还只是停留在发展风险投资的重要性和有关风险投资的一般性介绍上,而对风险企业运行机制和风险资本流动机制的研究却很少。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有关文献的介绍和对比借鉴,并在其基础上对中国有关问题的见解。[11]
二、风险企业运作的有效机制
智力资本与现金资本如何结合是本世纪任何地区、任何国家资源优化配置(宏观和微观)的重点问题。智力资本的作用是推动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经济增长或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要素。所以,一切应服从智力资源的开发,一切服从智力资本的运作,而风险企业正是发挥智力资本作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制度。美国学者巴特勒说:“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一个发现,甚至连蒸汽机和电的发明都不如有限责任公司重要”。[12]笔者认为,风险企业制度是在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基础之上,人类的又一次伟大的发现。
1.分期权变约定:两种资本一体化模式
科技人员在研发阶段和创业阶段,均以投入智力资本为主,但从风险到成功的过程还需要技术成果与现金资本的捆绑。1999年,中国第一例完全按照硅谷风险投资方式运作的项目在清华大学诞生。清华大学的几位学生研发创业,注册成立了“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他们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是集光学、电子、机械等领域专利技术的高科技成果,其设计思路与当时的国内外电视技术完全不同。开始时,他们只有50万元,但下一步中试需要300万元。后来通过清华兴业投资顾问公司的介入,促成视美乐与上海第一百货的成功联姻。
风险投资商在第一期(中试阶段)投入了250万元,只占20%股份,但他在第一期的最大风险也是250万元。在第二期(中试完成以后)再投入5 000万元,所占股份上升为60%。尽管技术方仅投入现金50万元,但规定他们拥有80%的股份。基于上述做法,我们可以归纳与设计风险企业的一种有效机制,即风险资金与智力资本的有机组合模式(如表1所示)。
在第一期投入现金的结构中,技术方投入(A)是风险投资商投入(B)的1/5,而且技术方的现金投入是锁定的,即规定其在第二期不再投入现金了。虽然技术方投入现金额是风险企业运营资本(T)的1/6,但规定其按较大比例(近5/6)分配收益。虽然技术方现金投入较少,但规定其最大股东地位,拥有绝对的经营权。因为在前期的研制阶段或试制阶段,失败的风险较大,技术方是风险企业或风险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技术方的收益权与经营权在前期应该大于投资商。因此,这种约定能够形成一种激励技术方或技术人员积极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机制。
风险投资商在第一期投入占运营资本约83%的现金额,即B/T=5/6,但规定其收益权重小于技术方,但在第二期再投入(B/T=1)后,规定其收益权重大于技术方。虽然投资商前期收益权重较低,但其风险是锁定或有限的,即最大损失是在第一期所投入的现金额。一旦前期的研发和试制获得成功,投资商就有希望在后期实现其收益放大。所以,在这个合约框架中,对于风险投资商,形成了锁定风险和放大收益的双重激励机制。
上述这种收益权重和风险投入分段差别化的制度安排或规则约定,能够构成一种有效的动力机制,即产生既激励风险投资商积极进行投入,同时又激励科技人员积极进行研发的效果(如表2所示)。
2.风险治理对策:一种有效的运作规则
(1)风险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为了防范风险企业的风险(道德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的发生,具体可采取五项对策。
① 实行参与决策型即关系型投资。解决外部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严格要求企业进行信息披露,促使其内部信息公开化;二是投资者直接参与被投资企业经营决策,以获得被投资企业更多的内部信息,以便于对其进行监督。与成熟的上市公司相比,风险企业不受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约束,而且由于规模较小、变化快、不确定性因素多、信息的同质性差,仅靠一时一事的信息披露,难以较好地解决对其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因此,风险投资商通常可采取直接派董事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通过为风险企业提供多方面经营管理服务 (如协助其制订发展战略和做出重大决策、物色战略伙伴、提供财务、金融和市场营销咨询等服务),在密切合作中来掌握风险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有助于克服风险企业的道德风险。
② 采用分阶段投资策略。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并利于对所投资企业进行更主动的控制,风险投资商通常对风险企业进行分阶段投资。每轮投资的金额常限于使项目能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为止,并呈依次而增的趋势。投资依照企业发展情况而灵活谨慎地进行,从而对创业家形成一定财务约束,促使其尽力经营。
③ 采取灵活多样而不失控制权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式有普通股、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借贷等多种。其中,优先股是最常用的投资方式。以优先股方式进行投资,一是转换价格可依企业发展状况而灵活变化;二是具有优先清偿权;三是附加有股息率和支付条款。正是由于优先股具有以上三方面的优势,故能较好地确保风险资金的权益。尤其重要的是,风险投资商在风险企业中的表决权通常并不受其投资方式的影响。有时虽只以较小权重的普通股投资于创业企业,却可以通过采取“特别控制权普通股”来绝对控制所投资企业的重大决策。而且风险资本的投票权甚至不受其投资方式的影响,即不管是优先股,还是可转换债券形式的投资,风险资本都可以要求拥有普通股所具有的权力。
④ 预先做出风险资本退股权和企业购回权的契约安排。风险资本的投资协议通常还签署有保留风险资本退股权和企业购回权的条款。所谓退股权,是风险投资家在企业未达到预期业绩时,有权将所持有股份退还企业,以收回最初投资并加上一定的利润。所谓企业回购权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企业业绩超出预期时,有权从风险投资家手中购回股票。退股权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风险投资家的利益,企业回购权的设置又可以起到激励风险企业的管理层为企业发展努力经营的目的。
⑤ 风险企业管理层与雇员股票期权安排。股票期权是指企业给予管理层与雇员可以按照某一固定价格购买本公司普通股的权力。在管理人员与雇员为企业服务一定年限后可以得到股票期权,即按当年计划时的价格,在企业发育成熟后购买公司股票。当年计划价格与若干年后的价格之差即是对企业管理层与雇员的奖励。通过股票期权使管理层和雇员与风险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利益关联,从而激励风险企业利益主体的工作热情。
(2)克服风险投资家在选择风险企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的问题。在风险投资商选择风险企业的过程中,二者都存在着关于风险企业的不对称信息,风险企业倾向于提供有利于自身而不利于风险投资方利益的“虚假信息”,结果可能使后者产生逆向选择。风险投资商可运用以下方法来克服这种逆向选择。当风险资本筹集后,风险投资商利用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和广泛的业务网络,来为投资提供有关项目,这些机构和业务网络包括投资银行、经销商、律师、会计师、投资顾问等。为了从各种渠道提供的众多项目中筛选出符合自己标准的项目,对策是风险投资商必须对项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论证。在初步确定拟投资项目以后,还需要前往创业企业“现场”,对企业产品的技术性能、市场前景,尤其是管理团队进行深入调查,以避免作出错误的投资选择。
上述为治理风险所采取的主要对策,如果在约定(契约化或制度化)后,就将具有相应的机制作用,即在制度运行过程中会自动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
① 使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相互制衡关系,从而促使风险投资高效有序地进行。这样的治理结构安排也是我国风险投资制度安排中应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 经理股份期权制度,对风险企业的经营者或技术人员能起到激励作用,因为它属于一种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动力机制。
③ 分阶段投入和退出的契约安排,有助于减低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从而更容易使其作出风险投资决策。另外,这些契约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对经营者的约束或信心不足,但实际上对经营行为能够起到一种强化(激励)作用。
三、风险资本流动的有效机制
从社会或风险投资事业体系的角度看,风险企业只是一种利用风险资本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作业单位”,要使包括智力与资金在内的社会资源积极主动和充分地流向某种新产业,还需要建设有效集散风险资本的市场体系和中介机构。风险资本是指风险投资商提供给他认为快速成长且具有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资金,或者说它是已进入风险企业运营过程的资金。风险资本流动,是指风险资本跨企业或跨产业的进入与退出。
1.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可谓“炒作有余而实质缺乏”,科技成果的成功产业化比率很低。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创业投资。1985年1月11日,我国第一家专营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企业――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在北京成立。该公司同后来成立的北京太平洋优联技术创业有限公司、清华永新高科技投资控股公司等数家风险投资公司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从风险投资在我国市场上出现至今的十几年中,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科研成果的推广率长期徘徊在20%―25%之间,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维持在30%―35%之间,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可以说,目前中国仍处于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上的富人资金、机构投资者管理的基金和大公司投资。中国资本市场规模较小,直接融资的比例很低,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所以,中国的风险投资来源主体是银行贷款。但贷款需要还本付息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风险投资的最佳方式。风险投资的退出问题尚未解决。我国创业资本所投资的项目,不管项目开发的好坏,创业资本都无法退出。项目开发好者,企业价值初步形成或风险投资的价值形成了,但却找不到价值升值的渠道,既没有下家来接手,又没有更大的资金实力进行再次投资。项目开发坏了,清算不了,拖得风险投资公司耗时、耗力、耗资金,导致大量资金沉淀,从而大大影响了风险投资企业的良性成长。
投资商不愿意冒风险,缺乏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的最显著特征就是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中长期投资。在国外人们将风险投资称为“勇敢和有耐心的资本”。这些资本主要来自一些敢于承当风险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它们是年金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银行和个人。2003年全国有250多家能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的投资公司,2006年初已有600多家这样的投资公司活跃在中国地区。虽然风险投资公司的数量在三年间增长了1.4倍和它们目前管理的资本金额达到400多亿元人民币,但多数仍热衷于“短平快”的股市或期市的炒作。即使选择了风险投资业务,也是“稳扎稳打”,专门寻找和投资无风险的项目,指望快点上市变现。目前,在中国的风险投资商平均每家管理大概1―2亿元的人民币资金规模,但投入的领域又颇为广泛,似乎什么领域都有涉猎,目的还是为了分散投资的风险。不仅使资源无法集中配置到高新技术产业上,而且导致因投资的资金分散在若干个领域,使项目之间的整合难度加大。虽然项目经理所投入的人力成本很高,但拓展上下游领域的困难也较大,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出口的“通风”效果
在风险资本退出方面,世界各国在严格控制和管理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以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都相继建立了以发行高科技的风险企业股票为主的二板(创业板)市场。如美国的OTC(柜台交易)市场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NASDAQ(全国证券自营协会自动报价系统),就是为了那些不具备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的股票交易而建立的。英国在1980年底建立了二板市场,即AIM市场。日本政府也于1983年分别在大阪、东京和名古屋建立了二板市场。此外,还有比利时布鲁塞尔的ESDAQ市场、法国巴黎的Nouveavmarche市场,马来西亚、新加坡(即SESDAQ)也都先后开设了二板市场。二板市场的建立,一方面为高科技风险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为风险投资的增值与退出提供了舞台。
我国《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在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方面提出的主要方式是企业购并、股权回购、股票市场上市等。风险资本的进入是与退出相关联的,按照没有出口也就没有进入的通风原理,笔者认为应先行退出机制。根据国外创业投资的退出经验,建立二板市场是创业投资的关键退出路径――风险投资基金本身上市与回赎、基金所投资的目标企业上市和投资目标企业回购等能顺利运作的前提条件。第二板市场就是一国证券主板市场之外的证券交易市场,它的明确定位是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与主板市场相比,在二板市场上市的条件较低,中小企业更容易上市募集发展所需资金,因此,它是一种更有利的鼓励创新与创业的机制。创业资本运作的一个主要条件是,建立一套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其中风险投资的有效退出机制的建立显得十分重要。在国外主要是通过建立二板市场帮助风险投资实现成功的退出。如美国的NASDAQ,欧洲的ESDAQ与EURO.NM。因此,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对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风险资本在中国的退出渠道主要有两种。最新统计数据表明: 90%是采用兼并或收购的方式,只有10%通过IPO方式。而且现有的股市尚不够规范化,股票的低流通性不利于风险资金的进入和退出。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上市公司股份按能否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被区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非流通股占总股本的60%以上,这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特殊问题。股权分置扭曲了资本市场定价机制,制约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股票的低流通性,严重影响通过股市交易方式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这一问题会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中会逐渐得以解决。另外,还有股市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股市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反映或反应不灵敏等问题。
目前风险投资的供给不足,一个主要原因是投资商过分的风险预期。从理论上讲,风险投资的风险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三是财务风险。由于这三种风险,一般来说西方国家的高技术企业中,大约20%―30%完全失败,60%受挫,只有5%―20%完全获得成功。[13]因此,投资商的风险预期心理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思路来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建设“自主创新”(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型国家,应该树立创业板市场先行的观念,即在完善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尽早推出创业板市场,给风险资金划出一条更专业和更通畅的退出跑道,以引导和促进风险资金的进入与流动。
风险资本退出通道的“通风”效果,可由图1表示。
风险资本在一个产业中的流动过程,实际上与该产业内的创业或创新活动是同一过程,因而存留在高新技术产业(或某种新产业)中风险资本流动量如何增大是我们的目标任务。按照自然的通风原理,即流入量与流出量相等,风险资本的产业进入流量应该与其退出通畅成正比,即资本退出通畅能引起资本进入流量增大。因此,风险资本流出量变化是其流入量变化的因素,或者说风险资本的流出障碍是其流入的限制性条件。在正常关系中,产业内风险资本流动量增长线(图1中的L)与横轴所构成的最大角度是45°(AB=BC)。只有在外生变量(正常机制以外因素)的影响下,才会出现特殊情况。例如,如果普遍的风险投资商预期产业成长利好,则资本的流出速度就会小于流入速度(AB≤BC ),即产业内风险资本流动量增长(L)线斜率变大了。这种情况会使风险资本在产业中的存量增大,从而有利于产业发展。如果风险投资商对某产业普遍有过分的风险预期,则资本的流出速度就会大于流入速度(AB≥BC),即产业内风险资本流动量增长线(L)斜率变小了。这种情况会使风险资本在产业中的存量减少,从而不利于产业发展。
完善退出机制有利于风险资金流动起来,从而引导投资商把风险资金运作的重心偏向资本经营,以达到经营主体的纵向社会分工(如图2所示)。或者说,引导以资本经营为主,不以风险企业的资产经营或产品经营为主。
在风险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风险资金短缺的严重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成立风险投资公司或提供引导性资金,如“创新基金”,以推动产业创新。但随着风险投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采取“后退”战略,即风险企业经营者风险投资企业经营者一般投资经营者。第一步,政府成为风险投资主体,即风险投资公司(全资国有或国有控股)经营者或非最大股东,但不应成为风险企业的经营主体,即不从事风险企业的资产经营或产品经营。当代已发生了“管理革命”和“资本革命”,实践证明资本运作与企业运作的分离是可行而有效的。笔者认为,政府成为风险企业经营主体不益于风险企业的有效治理。特别是在我国,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由于在企业层面存在真正所有者虚位等缺陷,容易出现与“寻租”相关的“委托问题”与“问题”,即国有风险企业治理出现道德风险的机率较大。另外,在国有控股风险企业中还可能存在真正经营者虚位的问题,致使风险企业存在对风险资本有效运营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利的道德风险。实际上,国有风险投资公司治理也仍然存在上述的道德风险,故第二步,政府还可以退出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主置。政府应寻求广泛领域里的资本运作优势,应把自己定位于一般资本经营者,经营工作重心放在股权经营与管理上,而不应定位于风险投资公司的经营者,即不是最大股东。上述界定政府的经营职能,有利于在初级阶段风险资金的供给,与出口通畅的退出机制相适应,有利于国有资本的流动,而且又能避免风险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给国有资产带来的损失。
国外的风险投资机构更重视投资的退出问题,所以退出机制先行也非常有利于鼓励外国风险资金的进入。如韩国十分重视风险投资的发展,政府为技术开发活动提供全面的资金支持。目前韩国的风险投资正在走出国门,瞄准世界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韩国最大的风险投资企业KTB,在2001年就已经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因此,尽快建立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通道,它能给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3.完善中介服务机构
对于风险资本流动,中介服务机构起信息沟通作用,即是企业家与资本家的桥梁,或者说是智力资本与风险资本一体化的发起人或组织者。
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需要提高。目前由于中介服务的作用和网络联系的不足,资源优化配置受到中间环节的影响很大。经常出现有项目无资金的企业家和有资金无项目的投资者擦肩而过的现象。投资公司在网上信息,结果反馈的多是外国的机构。几乎在每个城市,除了专业投资顾问公司以外,与投资业务相关的中介机构都以智业企业中的咨询公司为主体,但现有的咨询公司多以培训和策划业务为主,很少从事风险投资的中介业务。它们即使接受了融资项目,大多也是贷款方面的关系型融资业务。而且中国的智业出现一种扭曲现象:一方面是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是多数城市的智业不景气。一般来说,主要原因是该行业的“空壳单位”现象较为普遍,既缺少自有的专家资源和自己的核心能力,运作也不规范。目前智业的市场空白很多尚未被填补,这也会成为外国咨询机构进入的机会。因此,政府应进行微观规制,对中介进入者提出明确要求。如除了规定注册最低金额外,还应该对专家资源等方面有所要求或考核。
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咨询、监督、评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风险投资要求目前已有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还要求针对其特殊性和专项需要设立包括行业协会、科技项目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风险投资咨询顾问机构等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立要严格执行政企分开的原则,使之成为自创信誉、自负盈亏、自担经济法律责任的法人实体。按诚信、公正、科学的原则,依法开展经营活动。经政府审批成立的风险投资行业协会,为各种风险投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风险企业)、有关中介服务机构等的行业自律组织,开展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的制定工作,对其成员的执业情况进行评定,以形成自律机制。开展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和民间国际交流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William A.Sahlman.The structure and government of venture-capital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7,1990,pp.473-521.
[2] Tyzoon T.Tyebjee, Albert V Bruno.A model of venture capitalist investment activity[J].Management Science, Vol.3, 1984, No.9, 1051-1066.
[3] Ian C.MacMillan, Lauriann Zemann and P.N. Subbanarasimha.Criteria Distinguishing Successful from Unsuccessful Ventures in the Venture Screening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1.2 ,1987.
[4] Amit R., I-Glosten and E.Muler.Entrepreneurial ability ,venture investments, and risk sharing[J].Management Science,36.1990,pp.1232-1245.
[5] Josh Lerner.Venture capitalists and the oversight of private firms[J].Journal ofFinance,50, 1995,pp.301-31.
[6] Paul A.Gompers.Optimal investment, monitoring, and the staging of venture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e50,1995.
[7] Bergemann, D., Hege, U.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 moral hazard,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22 , 1998,pp.703-35.
[8] William L.Megginson, Kathlen A.Weiss.Venture capitalist certification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Journal of Finance 46, 1991, pp.879-903.
[9] Mike Wright, Ken Robbie, Yves Romanet, Steve Thompson, Robert Joachimsson, Johan Bruining, Artur Herst.Harvesting and the longevity of management buy-outs and buy-ins: a four-country study[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Vol.18,1993, Winter, pp.90-109.
[10] Armin Schwienbacher.Innovation and Venture Capital Exits[R].Working paper, The University of Namur (Belgium), April ,2002.
[11] 冯宗宪,等.高技术风险投资契约理论研究述评[J].预测,2000,(6).
[12] 梅明蕾.现代公司制运作详解[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
[13] 崔勇,等.知本与资本的对话[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14]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 范柏乃,等.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的障碍因素与法律对策研究[J].预测,2001,(1).
[16] 范柏乃,等.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及相关法律制度研究[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7] 胡艳.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内容体系的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Vol.17, No.10.
[18] 王松奇,等.中国创业投资体系研究[J].投资与证券,1999,(6).
[19] 赵国忻.国内风险投资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软科学,2000,(5).
[20] 尹淑娅.风险投资中的创业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1999,(6).
[21] 庞德良.论日本法人相互持股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J].世界经济,1998,(2):56-60.
[22] 青木昌彦,瑟达尔・丁克.关系型融资制度及其在竞争中的可行性[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