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的资本运作范文

企业的资本运作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15:39:02

企业的资本运作

篇1

【关键词】企业 降低资金成本

玻璃厂在资金成本管理方面,通过自身积累经验、借鉴其他单位资金管理办法,选择与本企业相匹配的模式,运用到企业的经营发展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回笼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

玻璃厂主要是以生产经营防弹玻璃及铝塑门窗深加工业务,资金的占用突出表现在建筑行业垫资生产、防弹业务金融单位集中定时付款以及两个项目都存在的质保金等方面,如果款项不能及时回收就会影响资金的使用,降低企业资金周转率。面对不太景气的市场与日益增长的生产成本,资金成本的增大给企业背上很大的包袱。而外在的应收帐款如果不能及时回笼,也就成了常说的那句话“自己借钱让别人用”,企业支付高额的利息,别人却在无偿的占用着。所以,应收帐款是否能及时回收反映了一个企业是否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玻璃厂自上门窗项目伊始,就将应收款列为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与项目经理工资挂钩的《应收帐款管理办法》,并根据生产经营实际不断地补充完善。2014年7月,煤田二队重新修订印发了以防范经营风险,避免、减少坏帐损失发生的《应收帐款管理办法》,以督促各实体应收帐款的回收,同时在每季度定时召开由队长和各实体负责人参加的应收帐款清收专题会议。玻璃厂以二队下发的《应收帐款管理办法》为依据,结合玻璃厂自身的实际情况,再次制定完善了《玻璃厂应收帐款试行管理办法》,办法的主要内容有:(1)、把本厂的应收帐款按时间为界限划分成三段:2012年元月以前形成的应收帐款;2012年元月以后形成的应收帐款和目前在建工程形成的节点应收帐款。(2)对不同时间形成的应收帐款按照实际回款的时间长短按比例给予奖罚。(3)零星工程的回款实行零欠款制度。此办法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操作性强、奖罚分明、力度大,例如对承包部门形成的长期应收帐款如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收回款项,除对应收回款项按二队同期借款利率计息外,还要扣发项目承包人效益工资及二队发放的所有工资直接冲抵应收工程款。

新的管理办法,使各项目负责人和承包人备感压力大增,在厂领导的正确引导下,所有人人员变压力为动力,利用农历春节这个收款的黄金时段,发动所有可以利用的关系,发挥最大潜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截止到春节放假前,四个多月的时间共计收回前期各类工程款280万元,在建工程款830万元(其中有的在建工程还能超出回款节点回款),可以说管理办法的实施使玻璃厂的应收帐款清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创造了历年来玻璃厂年末收款最多记录。为新一年度经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鸡生蛋”,合理库存总最,减少资金占用费用

采购部门是一个生产企业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运作的好,既可以购得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又可以不占用资金保证生产需求,利用工程施工的时间差达到“借鸡生蛋”的效果。玻璃厂这几年能够做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由一个二、三百万产值的企业发展到近三千万产值的规模,而且绝大部分工程是垫资经营,采购部门功不可没。本厂采购部门首先以降低采购成本,遵循择优、择廉、择近和货比三家为原则进行采购,经过近十年对门窗、玻璃行业的摸索,基本确定了材料的最佳经济订货量,尽可能防止因盲目采购造成的物资积压而过多占用资金,在不影响供应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存货量,缩短存货周期,降低购货成本。其次选择有实力的供货商,争取供应商给予产品销售最大的支持。玻璃厂充分发挥自身在本地区门窗市场规模大、质量好、效率高、信誉好的实力,利用在原材料使用上有一定话语权的绝佳优势,与供应商洽谈供货和付款条件。使绝大部分供货商先发货后付款,就连最难做到的下订单先打定金,生产完成全额付款再发货的断桥型材也做到垫付原材料数百万元,待门窗工程首批回款再支付材料款。这样利用工程回款与支付供货商材料款之间的时间差,达到不占用企业流动资金生产的目的。2014年我厂的应收帐款周转率为每年6.03次,如果把这个数去除365,得到的结果是61,这就意味着我厂一般在收到货物后61天后付款。

三、合理策划资金,使之合理升值

玻璃厂是一个建厂近30年的老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设备老化,市场不畅,2008年自门窗和玻璃整合后,就顺应当时的市场和自身的行业特点,制定了“向门窗要产值,以防弹玻璃为笼头的玻璃深加工项目创效益”的发展目标,一方面我们大力度承揽大型门窗工程,另一方面根据生产需求进行设备更新企业便开始处于发展、上升期,资金投入较大,但也总会有一部分资金在运行中有一个等待付款期,在这个期间资金处于闲置状态,为了使这部分资金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减少资金成本,我们在银行做了一个“协定存款”。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投资运作;低成本扩张

一、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投资运作

企业文化投资是指为谋求其他利益,为或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而将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作价让渡给组织。在现有基础上或者组建新企业进行文化投资,可以实施资产重组。知识经济时代下,以文化资本运营实施投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困扰经济健康高效运行的一个焦点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调整结构,就是发展集约经营与规模经济,以存量结构调整为主、增量结构调整为辅,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依靠兼并收购与破产重组,从而使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利于获得较高的股票发行价格,提高资金利润率,减少关联交易,对不宜上市的资产进行剥离,避免同业竞争。

企业文化资本投资是指利用自身拥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通过资产重组,以投资为手段,在资金市场上求得活力,达到乘数发展功效。企业通过文化融合、技术改造、制度整合、转换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战略协同等手段确保投资的成功。恰当的文化资本投资,能够实施低成本运营,实现低成本扩张,节约企业的货币资金。兼并即指公司法中的吸收合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并成一家新企业;收购则是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另一家企业的部分股权或资产达到控制另一家企业。

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条件下,企业进行文化投资活动,实质是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各权利主体之间进行权利让渡;通过转让所拥有的企业控制权,部分权利主体而获得相应的收益,另一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得这部分控制权。

按照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投资可分为横向投资、纵向投资和混合投资三种方式。横向投资是买卖双方生产同类产品,属于同一行业,通过投资达到占有市场份额和扩大生产规模的目的;纵向投资是买卖一方或是商品的销售客户,或是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处于生产和流通的不同环节,通过投资实现销一体化;混合投资是指投资双方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生产不同产品、处于不同产业,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分散经营,而进行的企业间联合。企业文化投资按照实现方式分为股份交易式投资、现金购买式投资、承担债务式投资三种方式。以承担被投资方的部分或全部债务为条件,投资方获得被投资方的经营权和资产所有权就是承担债务式投资;以现金收购被投资方的大部分股权或全部资产,投资方取得控制权的行为就是现金购买式投资;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投资方换取被投资方股份或资产,就是股份交易式投资。按照投资企业范围,可分为部分投资和整体投资;按照投资双方友好程度,分为敌意投资和善意投资;按照投资的证券交易可分为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等。

二、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低成本扩张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文化资本逐步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存量资产具有自身特定的组织功能和结构,以文化要素和有形资产的“软”与“硬”结合,是有序的组织化资产,资产的组织化程度取决于资产结构的优化程度。

在资产配置过程中,如果文化要素闲置,就不能实现文化的扩张效应,造成浪费;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资金运动出现障碍,有形资产失去粘合力。在存量资产优化配置过程中,文化与有形资产的作用是对称的,文化是一种软资产,起着粘合剂的作用。在企业整体存量资产中,如果有形资产与文化要素结构比例失调,企业的资产之所以缺乏生命力,企业整体资产就失去粘合力,大多数企业的不对称就是文化缺乏造成的,不可能依靠其自身资产运动的代谢功能来实现复苏。处于催眠状态的存量资产如果能够激活,就要投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从外部注入“强心剂”,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那些拥有雄厚文化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产优势,优化自身资产配置,购并其他资产配置劣化的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按照文化组合的构成要素,企业扩张可以分为市场与管理置换型、文化组合置换型、技术资产置换型、商标与商誉置换型四类。

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文化资本运营,能大大提高企业的文化价值,成功的企业兼并与收购是最富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市场交易。第一,在企业创办初期,引进外资以扩大经营规模,弥补资金、技术、市场的匾乏,注重文化的超前积累,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注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注重学习外商的生产技术,注重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为公司的扩张奠定基础。第二,企业利用品牌、信誉、价值观等文化要素加上一定的资金投入后,利用文化资本化运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市场销售网络拓展能力大于生产能力,市场销量迅速以倍数增长。一些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都超过了有形资产,以文化输出为手段,具有速度快、空间大等特点,减少资金的投入,实现少投资或不投资也能收购企业,依靠其雄厚的文化对外扩张。比起其有形资产的扩张,企业文化的升值更快,文化资本运营具有相当大的空间,从而实现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并购离不开企业文化的重构,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战略、形象设计战略、企业重建战略。在企业重建过程中,企业需要彻底的反思内部的各种运作过程,在成本、质量、服务及速度等方面配合创新的信息技术检讨及重新设计,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务求能达到关键性的改善,重新确立工作的方法、途径及组织。企业在重建过程中,应矫正业务迟延、效率低下、互不干涉、分类过细的问题,通过简化业务流程,使顾客满意员工自发提供的服务;尽量赋予员工自行处理业务的权利,扩大员工自我管理的范围,消除通过管理者来监督员工的潜在意识;适当地采取分权,将各种权限相互组合,避免中央集权式的组织形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相互融合,达到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强调追求作业的协同性,摒弃以生产线为主体、其他业务配合的做法,建立与业务相关情报的信息流通网路,各个部门在第一时间内能够相互交换,以同时并行的方式来推动业务。

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低成本扩张要进行企业形象设计,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凝聚力,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理念文化、视觉识别进行系统革新,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统一传播,以获得内外公众组织认同,是企业形象的识别。企业兼并与收购可利用CI强化双方企业的认同,在一致的管理哲学、经营理念、行为观念等理念识别上建立共识,在统一的标识、服装、广告、办公用品等视觉识别上建立共识;在共同的礼仪交往、员工规范、福利待遇等行为识别上建立共识;推进企业之间的整合。

三、企业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参与分配

在企业尚未投入运营之前,品牌、管理诀窍、技术、营销网络、计算机软件等文化要素都可以作为投入要素,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西方发达国家也有根据经营者的业绩进行配股的先例,说明企业文化可以参与的润分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人们将更加重视文化,文化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管理在创造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大。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文化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贡献越来越大,分配越来越向知识人才倾斜,文化将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企业收入的取得是指企业提供服务和出售产品取得收入的过程,弥补产品成本和费用,使企业产品价值实现增值,实现企业纯收入。企业取得的收入要进行分配,部分弥补购置原料和工具的费用,部分用于参加生产周转的工资支付和费用支出,部分用于依法缴纳税金,部分可按规定弥补亏损,剩余部分属于投资者,是企业的税后利润,可用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可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文化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可以参加利润分配。

利用特许经营方式实现企业扩张就属于企业文化的业绩,特许经营权是当局授予法人实体或个体的一项特权,是受许人和特许人之间的契约关系,特许人对受许人经营中的经营诀窍和培训持续提供或有义务保持兴趣;在特许人所有和控制下,受许人从自己的资源中进行投资,受许人经营一个共同标记、经营模式和过程之下的实体。特许人以特许经营合同形式将自己的商号、商标、配方、产品、专利、经营管理模式、技术秘密等文化要素授予被特许人使用,向被特许人收取费用,按照特许人统一的经营模式从事经营活动,实质是文化的有偿转让,利用特许经营方式特许方进行文化资本运营,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创业筹资途径之一。特许经营目的就是实现低成本扩张,特许人建立一个模范店,经过一次投资,利用特许经营方式进行转让,开发与培育自己的品牌,生产自己的产品,利用一次投资实现扩张独特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独特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产品配方等文化要素,达到一本万利之目的;通过不断吸收加盟者,特许经营方式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由于不用投入资金,只将文化授予加盟者使用,通过收取加盟费获取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象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特许方不用大量的有形资产和投入资金可以获得增加市场占有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建立分销网络,企业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扩展业务的过程中,特许经营是将文化投入受许方的经营业务过程,受许人更了解当地的情况,特许经营扩展业务的速度要比其他方式快得多,能更有效的开展经营业务;加盟店以所有者的身份加入特许经营系统是特许经营方式的重要特征,不仅树立统一的企业形象和扩大影响,在经营业务范围、经营模式、形象设计上都与总店保持高度的统一,而且企业在人事、财务上保留自,实现企业联营的经营效果。

参考文献:

[1]谢荷花.企业兼并重组与企业文化融合[J].冶金管理,2009(09).

[2]衣光春.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9(08).

[3]陈波,王凡.我国文化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1(06).

篇3

    一、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的认识

    所谓资本运作是一项以企业的管理资产为特点,并将资本的增加值和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的,将内部企业资本相应地与其他有关企业、相关部门的资产成本进行重组或产业合并,试图实现合理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企业产业结构的两者动态组合,结果是使企业用一定量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尽可能达到企业内部资本不断增加的一种商业运作行为。对企业实行资本运作要满足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要使企业资本在生产和使用中更有效益,不断扩张企业资本。企业的资本运作绝大部分采用将其他企业兼并或者收购对的形式,或者购买企业的部分产权、实施企业控股或成为股东等形式进入期望企业,让主营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企业内的第一个速度实现企业的战略性发展。资本运作同时也是以资本为导向的运作机制。它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始终要保证资本的连续性,时刻注意企业资本的投入与产出的均衡关系。

    而企业整合是在经济化的市场浪潮中让企业更好地获得企业利益的增长和发展,在市场中更顺利地得到生存和发展,并使企业满足与其他战略合作伙伴的迎接挑战的工具。企业整合将企业内部的人员、企业结构、主要业务与管理信息整合到企业中,从而不断改进企业的企业流程和能力水平,形成管理上的精简和快捷处理,适时地响应企业对外部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资本运作属于企业整合管理范为内,它既是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的手段,也是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的创新,是企业通过资本在大范围的资金流动,也就是说资本运作在企业整合中是类似于生产管理的概念,是企业在外部的生产销售经营战略。

    二、在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二者在我国需要的市场制度、资本结构还不完善,并且国内有些企业在内部的资产成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这种企业经济的运作方式时,对两者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实际操作上会出现很多的误区,因此不能如期地达到企业更好地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成功运作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的企业能够成功地上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资金来源;对其他企业的顺利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资金。但是在中国目前的资本运作市场上,有些国内只是单纯地把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作为一种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方法,并没有从实质上领悟到资本运作的具体含义,把企业整合和资本运作看成使企业“一夜暴富”的工具,这些都是对于资本运作缺乏理性思考的现象。

    在我国市场转向国际化的今天,我们要对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存在的误区进行解释和澄清,从而实现我国国内企业的良性发展。

    资本运作是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不仅让企业通过企业间的并购、企业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资本运作,还让企业要服务于生产经营,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资本增值和股东利润的最大化。假若企业离开生产经营而盲目进行资本运营,就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更高的经营风险。

    在我国一些国有公司在资本运作期间难免会受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企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会带有一定的政府色彩。有些地方性政府片面追求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断将资本运作作为实现扩大区域经济规模,地域产业结构多种渠道经营和减少成本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地方政府的经济水平。实现地区发展需要的是地区企业内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企业内部的不断调整和政府在经济、人力等各方面的帮助,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坚决不能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去制造政府的地域规模经济,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地区内的企业发展,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有时会破坏了区域经济。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企业都应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脚踏实地地办事。

    三、企业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的策略

    一般来说,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足,其前提就是要制定正确的资本运作计划和企业整合的战略性系统。因此当企业在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时候,这种资本运作要结合企业的整合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企业寻求更丰富的发展机会。因此,制定一个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的策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建立系统性的的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理念

    资本运作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它关系着企业的各个工作步骤和工作层面,企业领导要充分地认识到公司的策略和资本运作之间的关系。首先,在财务上要以公司为主导,资本运作要服从企业建立的发展战略。在制定公司的资本运作战略时要结合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外和企业内部的经济情况、实际能力,综合性地考虑企业的资本运作特点、市场优势和资产特点,制定一条符合企业发展的资本运作方法。企业资本运作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前提,是与企业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

    (二)设立资本运作的科学性机制

    为企业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是保证企业能够合理避免市场风险和提高企业资本运作效率的方法。这种与企业资本运作有关系的科学机制能对企业在进入市场初期对企业进行有效配置和对企业的市场战略实现决策。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途径,实现企业内部的战略性良好的整合。

    (三)实行决策性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管理

    为企业制定一个良好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管理的途径,首要的是要处理好资本运作与企业生产内部的经营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在生产处理的过程中实现生产产品和获得利益。当一个企业利益很低时,如果要继续进行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时刻关系着生产经营,坚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关键性目标,在满足获得基本利益的情况下实现资本运作,为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创造一个良好的舞台。

    其次是要确定企业战略整合和企业内部的资本运作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整合并不是意义上的资产叠加,而是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补充。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自身发展为多元化的企业,力图在各个方面能够分到一杯羹。因此在实现资本运作上要满足企业间的多元化整合结构调整,保持企业的经济规模。

篇4

关键词:企业资本运作现状问题对策

资本运作是企业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更高级的企业经营。它是指企业利用市场运营规则,通过对资本的灵活应用,从而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资本效益提高,企业运营效益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营方式。

一、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现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资本是市场发生了局大的变化,从外来资金的流向来看,外资已经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的转变。同时我国的沿海地区的外资正在不断向内陆地区流动,我国的企业经营结构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企业经营水平不断的提高。尽管我们取得了上述几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资本运作时间较短,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因此在资本运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功能存在较大缺陷。

我国企业资本市场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资金运作风险评价功能和资金风险定价功能不够完善,这两项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表现在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存在较大的问题,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正确的反应该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企业上市上有一定的误区,借由企业上市来筹措资金,甚至进行“圈钱”交易,同时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心,许多企业为了维持高股价不惜作假,欺骗广大散户股民。其次,资本融资功能发挥“过度”,一些企业认为资本市场是融资的重要渠道,借着上市借机圈钱,有些企业筹措资金不是为了自身企业的发展建设,而是过分的强调上市,同时有些上市企业却通过企业合并,收购等手段制造舆论话题,从而抬高股票价格,制造企业经营良好的假象,蒙骗消费者。再者,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存在着很大方面的缺陷,这具体表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大多数投资者对此重视度不高,使得长期投资资产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市场认可度,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偏离国家政策轨道,基础产业发展出现“瓶颈”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融资运营是为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现阶段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融资两种。二者各有利弊,企业从目标利润最大化出发,要选择合适比例融资方式才有利于融资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应该选择的是企业内部直接融资,而后才是银行借贷,外部股权融资。而我国现阶段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采取的是银行贷款这种间接方式,企业自行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应用的很少,使得我国银行业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较大,与此同时银行借贷成本较高也使得企业背上了日趋严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结构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资本市场机制结构不健全存在严重缺陷

我国资本市场现阶段机制结构还不健全,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我国资本运作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我国资本市场缺乏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专业知识的中介机构。现有的中介机构缺乏独立的工作氛围,更谈不上公开,公正,客观的对客户进行服务,服务态度较差,有些中介机构甚至出现代人“坐庄”等违法违规的严重事件。其次,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相对缺乏,导致资本市场信息开发严重不足,信息传播滞后。再者,信息披露存在较大漏洞,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信息披露不完整,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以及信息披露的分布状况都存大着较大的问题。最后,我国的资本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监管体制不能有效的发挥起作用,有效的资本监管体制还未完全建立,在有些方面甚至形同虚设,证监会的管理或多或少带有着政治色彩。

二、关于我国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资本运作作为企业经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方式,作为企业迅速实现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实施行之有效的资本运作可以为企业带来满意的外部融资,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同时又能改变企业的内部资本结构,完善企业资本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资本效益最大化。因此针对我国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不断的进行探讨和研究。现提出下面几点浅见。

(一)不断的发展资本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经成为资本运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进入资本化市场的重要条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的组织,管理和运作上,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资本运作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有明确的产权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和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高成本的资本运作,不合理的资本结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控制企业资本运作成本,才有可能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从而给企业带来利润,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企业要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就离不开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变化,应当以此为依据不断调整企业的融资比例,利用经济杠杆指标来控制和调整企业的各项资金成本。当前,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偏低,从长远出发应调整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比例,由于债券融资成本低于银行借贷成本,因此增加债券融资比例,在使得企业获得大量资金的同时能够减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压力。

(三)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企业驾驭资本的能力

“人”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核心要素,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中大量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导致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的资料提供与整理不及时,影响资金运作的速度和效率。资本运作作为一种高专业的综合性管理手段,它要去从业者不但要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以及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能力,还要求从业者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不断的加强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培养,从而提高整个企业对资本运作的驾驭能力。

(四)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信托体制

信托凭证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作为我国的新兴市场还不完全和成熟,其发展规模和市场占有程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应当承认其发展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因此作为进行小规模的融资的重要方式应当被企业充分利用,这样既能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又能促进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实现企业与市场发展的共赢。

(五)不断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企业的融资方式比较多,企业应当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不能局限一种方式,可以相互合作使用。债权融资可以用于风险较低的项目;而遇到风险较高的项目我们可以采取股权融资方式。

三、结论

资本运作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的经济范畴。企业的资本运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他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程,就我国目前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资金运作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衡量企业效益高低的指标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随着国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入,企业竞争优势俨然成为企业实力较量的重要指标,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面临的问题与环境也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激烈。而利用企业资金运作盘活企业,从而实现企业资产的快速保值增值,这将是各国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杰.企业资本运作的风险控制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20).

[2]张秦牛.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方式和完善对策[J].现代商业,2009(23).

[3]缪儒庆.我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效率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审计与理财,2010(01).

篇5

[关键词]企业 资本运作 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065-01

前言: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跨国公司,跨国集团,中小企业已经不能局限于小打小闹式原地踏步式发展,而企业成长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有效的资本组合,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做有效整合,从而为企业谋求更高的战略地位。

一、什么是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就是在市场法则范围内,把企业自身拥有的各项资本进行科学性调动,或巧妙地运用资本自身的灵活性,实现企业资本增值的一种操作管理模式,这种运行模式是运用经营加管理方式来完成的。

企业是运用哪些行为方式进行运作的呢?其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以股份转让的方式将企业债权转换为股权,为企业赢得资金;股东以优质资产或现金置换企业的呆滞资产;通过债务融资将公司内大量由公众持有的股票或财产全部收购;收购本企业或即定企业资本,并将所有资本进行优化组合之后达到资产协同效应;利用一些特殊组合的资产或现金作为后盾,进行资产融合等。

二、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前景

2.1通过对资本的加强控制,促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进而提高自身对资金的管控能力,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此来提高企业抵御竞争风险的能力。

2.2为了防止一个企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增加的风险系数,也为了降低学习成本及新入行同行的挤压,采用兼并或收购的方式,企业就增加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企业实行资本运作的方式

3.1发行股票

在企业内部实行股份制,也可以通过向外出售股票的方式进行资本组合。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在资产重新组合过程中,将优质资源重新配置用来推动企业经营成效;发行股票就是对股份的重新组合,通过这种方式将整个企业制度甚至经营理念和方式都会是一次大的变动,是企业进一步资本运作的前提和基础。

3.2实行企业兼并或重组

企业兼并是一家具有资金实力的企业通过运用现金或证券购买方式换取另一家企业主导权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有四种方式进行:1、当一家企业无力承担外债的情况下,兼并企业可以以帮助其承担外债的方式进行资产收并;2、兼并企业直接出现金将被兼并方企业收并;3、兼并企业按照被兼并企业的意愿,将被兼并方的净资产作为股金,使被兼并方成为兼并方的一个股东;4、通过购买股权的方式对被购买企业实行控股。

3.3资金融合

这种方式是现阶段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出于对节省成本和达到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首选这种方式进行资本整合。一般企业进行资金融合都是先从内部进行,然后再从银行贷款,下一步是发行债券,最后才从外部进行股权融合。

四、讨论

4.1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

4.1.1由于资本市场机制传入我国时间短,运行机制尚存在许多缺陷。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资本市场没有正规的、客观的中介机构,即使有也是一些不遵守市场规则进行恶性操作的违规机构,国家的监管部门对这一部分的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致使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资本运作的时候产生效率低下,从而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

4.1.2因为我国企业在意识形态上对融资理解不够,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发展的资金还基本上依靠银行贷款,这样无形中产生了双重风险,即银行自身要替企业承担风险和企业承受的债务越来越重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旦形成,将会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4.1.3在我国由于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偏差,投资者对上市企业的支柱产业所占比重情况不重视,经过市场调节后其投资无法得到认可,同时也阻碍了国家资源配置;另外现阶段我国的证券市场并没有达到能够准确及时的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地步;现有就是现在有一部分企业利用融资进行非法圈钱活动,偏离资本市场运行规范。

4.2如何使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完善起来

4.2.1企业运作的成本不宜过高,否则将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更甚者还会危协到企业生存。将企业资本置于可控范围内,有利于企业资本从优组合,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足够资金。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为杠杆进行企业自身资本结构优化。现今,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对企业债券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所以债券融资是一个相对的真空,在进行企业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可以向这方面靠拢,从中获得的资金可以缓解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4.2.2由于资本运作市场在我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产权交易和信托市场都不完善,因此很多企业对其信任程度都不高,但就其发展趋势来看前景不可估量。尽全力在最快时间内将这一市场平善起来,在企业资本运作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力求实现企业和市场双发展的局面。

4.2.3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增值,从中寻求利益最大化,企业生存的根本是生产经营,发展方向是长期的、有目标的,企业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资本运作,来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资本运作方式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进行方向为指向标,以市场调节作为衡量标准,对本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准确的把脉,从中为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作一个准备确的定位,为资本运作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有一个战略目标,再以这一目标为中心,调整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实现资本的中长期发展目的,使资本有一个长期的运作过程,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蓉.论企业资本运作的形式与应用.天津财会议.2006年第三期.

[2] 程兴华.张伏波,资本运营:企业发展与改革的必由之路[J].财经论丛.1997.(1).

篇6

关键字:资本运作 企业改革 效率效益

一、资本运作内涵及运作方式

资本运作是指利用市场法则,通过对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它是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包括:回购协议,债权转股权,资产置换,杠杆收购,战略并购,资产证券化。

二、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几种方式

1.兼并重组

企业兼并行为是指一家企业以资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或股权,以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一种经济行为。企业兼并主要有四种形式:第一,承担债务式,即在资产与债务等价的情况下,兼并方以承担被兼并方债务为条件接收其资产;第二,购买式,即兼并方出资购买被兼并方企业的资产;第三,吸收股份式,即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者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金投入兼并方,成为兼并方企业的一个股东;第四,控股式,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达到控制该企业控股的目的。

2.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改造的作用。股份制改造是企业资本经营顺利进行的必要构件与前提。首先,通过股份制改造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其次,通过股份制改造,能对企业产权与组织制度、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进行有效的变革,为企业更深层次的资本经营奠定基础。

3.融资

融资运营是企业资本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企业的融资方式包括内源融资、外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出发,出于节省成本和降低风险的考虑,企业进行融资应按照如下顺序进行选择:首选内源融资,银行借款次之,发行债券再次,最后考虑外部股权融资。

三、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现状及问题

1.资本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机制不健全,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效率的低下。中国资本市场缺乏一批具有客观、公正的市场中介机构,一些中介机构形象很差,甚至还有恶性违规行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缺乏,导致信息开发存在严重不足。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还很不完善,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导致资本市场监管不力。

2.融资结构不合理。

在资本市场中,企业融资方式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分,二者各有优势。在这种融资结构下,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几乎都靠银行贷款支持,而靠发行股票和债券获取资金比例很小,这就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同时使企业背上了日益沉重的债务负担,不利于企业内部结构的改善与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3.资本市场的功能不完善。

我国企业资本市场的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存在扭曲。我国上市公司中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所占的比重偏低,投资者对此却关注不够,这样就使其长期投资价值观无法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导致资源配置结构偏离国家产业预期目标,从而不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风险评价、定价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其股票价格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三是融资功能发挥过度。一部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圈钱,从而蒙骗投资者。

四、完善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几点建议

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运作成本高,资本结构不合理,势必不利于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控制资本成本,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才能实现资本最大化的价值增值,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企业利润,保证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要求。而要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必须以市场情况变化为依据,及时调整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比重,利用财务杠杆来控制融资成本。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低,通过债券融资,可以在获得大量资金,能够显着缓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转贴于

2.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还处在初期阶段,其市场规模与发展程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从未来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因此,要积极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为企业发展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这样企业就可以充分借助产权交易市场和信托凭证市场进行融资,从而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共同发展。

3.明确资本运营目标。

企业所有资本的运营目标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所有者获得增值的收益。资本运营的基础是生产经营,企业应在长期发展的战略指导下,确定资本运营的目标,提高市场影响力和控制力,提高科技开发能力,通过资本运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市场变动格局、行业发展前景、产品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效果、自身的生产经营素质条件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资本运营的手段方式,使股份化改造、兼并收购、合资嫁接、联合协作等资本经营方式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

参考文献:

[1]李艳.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

[2]王忠孝.浅议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研究,2008,(10).

[3]林丽萍.基于智力资本运营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江苏商论,2008,(5).

篇7

资本运作的概念为中国企业界所特有,西方没有资本运作的概念,只有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中国企业资本运作的概念是指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它除了包括西方的企业并购和整合外,还包括上市融资和企业整体或部分资产出售。

资产运营的核心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本效用的最大化,其实质是以整合经营业务、优化资产结构、改善财务状况为目的,开展的以资本为纽带的资产剥离、置换、出售、转让交易,以及对企业进行托管、收购、兼并、分立运作的经济行为。

一、煤炭企业资本运作的现状

(一)资本运作方式基本分为三类

1、上市筹资,企业通过上市不仅能够筹集大量的资金,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自郑州煤电上市开始,相继有神马实业、平煤股份、神火股份等一系列煤炭股份公司上市筹资。煤炭企业利用上市筹集的大量资金,积极开发新的煤炭资源,保证了矿井连续,延伸了产业链,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仅在2006年,郑煤集团就通过与凯迪控股在设立、运作杨河煤业方面的成功合作,获得了约8亿元的现金流入以及技术和管理经验。

2、公司并购,公司并购是企业实施资本运作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通过实施并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大规模,实现资本扩张,增强竞争实力。同时通过并购,能够延伸产业链条,减少进入成本,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目标。根据2010年3月出台的《河南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到2010年年底,全省要力争建成3个年产5000万吨的特大型煤炭企业;省骨干煤炭企业控制的煤炭资源量占全省占用煤炭资源量的85%以上,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单个矿井生产规模不低于15万吨/年。随之而来的将是地面下的资源整合,地面上的企业兼并重组。因此2010年将是煤炭企业大规模兼并重组的第一年,通过对小煤窑并购,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遏制资源浪费、提高安全保障的积极作用。

3、公司联营,公司联营是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的强劲增长,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借助于煤、煤化工、铝产业链的延伸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整体经济实力。

二、煤炭企业资本运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资本运作中人员、机构的问题

煤炭企业上市后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通过资本运作,使企业充分发挥资本优势,迅速走向强大,资本运作的基础就是人材、知识、机制的准备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

1、和各高校、研究机构进行课题合作,掌握其一般规律,为将来资本运作做好知识、人才、机制的准备。利用高校、研究机构的广大资源培养人才、更新知识。

2、利用自身优势和大型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合作机会,学习发展经验。

3、向已经较为成熟的资本运作模式进行学习,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资本运作之路。

4、服务外包,通过资本运作公司或资本运作项目经理进行规范的资本运作。

(二)资本运作中项目选择的问题

资本运作中最关键的是运营项目的选择,如何选择一个好的运营项目直接关系到资本运作的成败,作者认为可以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所选项目是否和公司主业一致或相近,是否有助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资本运作与生产经营是企业快跑的两条腿,两者互为依靠、互相促进,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两者缺一不可。主营业务作为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支撑,是获得资金、技术支持的重要指标,确保主营业务的持续增长是选择运营项目的首要条件。

2、所选项目是否具备持续增长性,资本运作不以潮流论英雄,在选择运营项目的时候应该避开热钱流入行业,那些在热钱流入行业中涌现的企业在高潮退去后,大部分都逐渐消失,这些企业既没有核心技术,又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因此在选择运营项目时应当避免选择此类企业或行业,转而选择那些掌握技术核心,拥有较强技术研发力量或管理水平的企业和行业。

(三)资本运作中税务筹划的问题

税务筹划,就是企业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活动、应税义务的事先安排,从适用的各种纳税方案中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纳税方案,以减轻税负,提高经济收益。其行为具有合法性、筹划性和目的性的特点。

随着煤炭企业上市后资产的不断增加,业务范围的逐步扩展,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煤炭企业现有税务筹划体系,甚至还会打破原来的企业边界。实现资产的转移及股权关系的变化,而资产的转移和股权关系的变化又会影响企业的税收战略。因此煤炭企业应当在上市之初就应对筹资、收购、合并、分立、投资中的各项行为进行详细的税务筹划,综合利用。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税率差异法

该方法是指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利用税率差异,最大化节税的技术,适用于采取超率累进的税种,比如土地增值税。

2、税制要素法

该方法就是利用税制要素进行税务筹划的方法,主要通过反向思维找出税法中未规定的征税项目,实现合理、合法避税;通过利用税法中有利于延迟税款缴纳的条例,实现迟延纳税、缓解纳税压力的目的。

3、分拆与合并

分拆与合并技术是指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通过对企业所得、财产进行分拆、合并,从而最大化节税的技术。

4、组织形式法

在有些情况下,对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无法进行筹划,而必须通过另行设立企业才能够实现,这种方法就叫组织形式法。主要适用于对企业的混合销售行为和为减少企业的计税收入进行分离的税务筹划。

通过以上几种税务筹划方法的单一或综合运用,可以大大地降低企业的税负,增加企业利润,达到合理、合法避税的目的。

三、上市后资本运作的建议

资本运作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法。资本最大限度增值对于企业来说,具体表现为:(一)利润最大化; (二)股东权益最大化;(三)企业价值最大化,要实现以上目标可以通过4项措施实现。

(1)实现资本运作与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结合。资本运作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以资本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实现资本有效增值的一种经营方式法。资本运作必须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的同步运行。

(2)实现企业经济实力与核心技术的有机结合。核心技术是一个企业成功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标志。核心技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资本运作中,既可作为一种资本入股,减少企业有形资本的流出, 又可以作为企业实力的体现,为企业赢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

(3)实现低成本扩张和高收益的有机结合。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应该计算分析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寻求效益的最大化。

(4)实现企业内部完善管理与外部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企业要作好资本运作,必须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明确决策执行监督三者间各自独立权责明确互相制约的关系。

篇8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运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种重要行为,也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特别是随着金融手段大量运用于产业经济后,资本运作成为企业快速发展与扩张的重要途径,成为推进产业革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浪潮”。

企业的资本运作,主要是通过企业购并和业务重组方式实现的。纵观近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每一次大的经济繁荣,都伴随着大量购并活动的发生;每一次企业的超速扩张,都经常以购并为标志。

通过资本运营,设备、资金、知识(技术与管理)、人才四项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率,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企业资本运作的认识和如何搞好企业的资本运营提出一些看法和体会,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资本运营战略在企业中的地位与影响

作为企业,其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表现在财务上就是资本或权益的升值。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资本运营放到战略的高度,从而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本运营策略。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把资本运营战略放在突出地位并长期坚持呢?我们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大家知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除了受制于自身的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外,从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看,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带给企业发展的机会与风险不同,企业获得的利润也是不同的,因此企业需要选择采取不同的策略。

2.国家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必须考虑国家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从我国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在逐渐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国家政策鼓励的汽车工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航天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会大有可为。

3.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直接催生一些新兴产业,如在知识经济模式下,计算机、软件、网络、通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有快速发展的机遇。而生物科技等新型技术领域的崛起,又推进了某些传统产业的革命。

4.行业市场状况。行业市场状况决定市场现行供需矛盾以及未来变化,而市场状况又直接关系企业的竞争空间和未来竞争趋势。企业必须洞悉市场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未来竞争趋势做出判断和对产业进出作出抉择。一般来说,市场开放行业的业内竞争较为激烈,其利润率必将大幅下降,不宜进入;相反新型的行业,垄断程度相对较高,利润率也高,应适时进入。

5.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和潜在加入者的威胁,是影响本企业在行业内竞争能力与竞争结果的关键。企业需要对未来发展的竞争策略进行定位,在避免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威胁到本企业的同时,实现在竞争中超越竞争对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作为一个企业和企业的投资决策人,为什么要把企业的产业定位看得极其重要。因为对企业生存发展而言,首先是正确的产业定位,其次才是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有效的经营管理。正是基于这一点,作为现代企业,需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运用资本运作手段,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的产业调整和低成本扩张。

二、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模式

1.兼并。兼并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是增加利润。公司通过兼并可以提高经济规模,增加产量,获得更多的利润。二是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企业无法做到对价格的垄断,只有扩大商品市场占有率,才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以更低的价格击败其他竞争对手。三是战略转移和多元化发展。当一个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或是预期利润率较低时,公司应考虑战略转移;即使本行业前景较好,为了避免经营风险,以及考虑未来市场的变化,当出现前景较好,预期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时,应视本公司资本、经营、财务状况考虑导入。

2.收购。是指通过证券市场和其它产权交易平台,收购目标企业的股份或购买目标企业产权,达到控制目标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收购不同于兼并,收购行为发生后,被收购企业依然存在,只不过被他人控股。收购是比兼并更为复杂的资本运作,不仅方式多样,还会遭受反收购行为的阻击。收购分为公开收购和敌意收购。公开收购策略是指公开地以特定的价格向股东收购大量股权或股票,以控制目标公司部分所有权。公开收购应注意:一是应规范操作和严格保密;二是制定对股东们有吸引力的收购价格。敌意收购是对被收购公司采取的强行收购行为。目标公司面对敌意收购可采取以下反收购策略:一是寻求股东对收购的支持;二是根据收购方所提条件,向本公司的股东发出回购要约;三是寻找愿意以更高的价格对付收购者的目标企业战略合作伙伴。

3.资产重组。对于企业来说,资产重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资本的根本属性就是追逐利润实现保值增值,对企业来说,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重组是必然的选择。资产重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像集团内部的资产重组,可以通过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包括投资中心、融资中心和成本中心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下属子公司、分公司或其他经营单位的重组,实现其要素流动、组合、优化等。

4.借壳上市。通常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并控股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地位。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目标“壳”公司的合法上市地位,借以成为上市公司的目的。买壳上市要经过“选壳”、“买壳”、“用壳”三个过程,“壳”资源的优劣与成本高低,是决定借壳上市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说,规模不大,目前经营不佳,但经过改造有发展前途的公司是买“壳”的首选目标,当然其经营领域最好与本公司相同或兼容。买壳是手段,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壳”筹集资金,即通过扩股将非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实现企业为发展扩张筹措资金的目的。

5.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现代市场是品牌的市场,品牌的背后就是市场和利润。将品牌、商誉、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折股进行资本化运作,是资本运作中非常经济、非常有效的途径。进行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既舍去了按常规投资和建设的时间,又比新建或收购大幅度节约投资成本或费用。而且,这种模式可以快速将无形资产转换成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但这种模式的前提是本企业具有公认的无形资产。

企业的资本运作除了上述五种主要模式外,还包括资本的直接运作,如我们常见的证券投资、融资租赁和期权交易等。这些方式运作得当,能够使本企业所拥有的资本获得增值。其中证券投资是一种不涉及资本存量的间接投资行为,高风险和高回报是证券投资的最大特点。

三、企业资本运作的目的

通过资本运作,将原来企业不活跃资产要素通过并购重组予以新生,将分散在不同企业的优势资源集中于新企业,由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管理代替和改变原来的陈旧、低效和单一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一般而言,企业资本运作的目的有以下几种:

(一)进入优势产业

企业在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时,为了规避行业壁垒和投资风险,通常舍弃对新产业投资新建的战略,而通过购并方式进入新产业。

(二)抢夺价值洼地

当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时,就会产生资本市场的价值洼地,容易引发收购公司的并购欲望。造成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主要原因有:经营管理出现问题导致资产价值缩水,而收购方看中其市场或技术能力,决意通过并购挖掘价值潜力;通货膨胀原因导致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产生差异,收购方期望通过收购或追加改造成本,而获得价值差异和投资收益;收购公司拥有提升目标价值的资源,如市场、技术、短缺资源、能力配套等;信息不对称,造成内外部价值评价不对称等。

(三)优化生产要素

企业往往通过购并手段获得自己缺乏的如知识产权、关键设备、专利或专有技术、市场渠道、商标或其他无形资产、管理经验、高层管理团队等关键要素。

(四)实现规模效益

企业通过购并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购并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情况下,在各个工厂中实现产品的单一化生产,避免浪费;购并可解决专业化生产所造成的一些问题,使各生产过程有机配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节问题。

(五)降低成本费用

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重组后通过完善产业链,将生产不同阶段产品的企业集中在一家企业内,这样可以降低运输费用,节省原材料;二是重组后优化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达到降低产品成本和各项费用的目的;三是重组可以直接降低交易费用,克服因市场运作的复杂性而导致完成交易需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四是重组后可降低融资成本,倍增的资产和原有贷款渠道,可以保证以较低的利息得到贷款。

(六)减少市场竞争

为争夺市场权力,企业往往通过购并活动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市场的控制能力和垄断能力。具体包括行业需求萎缩、生产能力过剩和低价竞争时,通过多家企业联合,对抗利润和成长机会的减少;也包括上下游产品的重组,为原材料供应提供便利条件,降低或消灭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七)发展多元化经营

企业通过纵向购并,投资于与主导产业不相关的项目,可以避开内部扩张风险,减少对单一产品市场的依赖,降低季节波动和经济循环的不利影响等,从而降低风险。

四、资本运作与企业财务战略的关系

资本运作不可能离开财务的支持,资本运作的结果又直接导致企业财务结构的变化。因此,我们在资本运作中必须考虑与企业财务战略的关系。正确的企业财务战略是保证资本运营的关键。

企业财务战略分为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和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其中,前者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其主要的行动包括新产业的介入、新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及新分销渠道的建立,它将对企业未来赢利能力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后者是以企业当前利润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现有经营条件的改善,其主要行动是在现有产品和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减少成本、增加销售,它将有助于企业当前业绩的提高。

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预期的低增长。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因为:一是行业周期性的影响,即该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市场容量难以快速扩大;二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常常表现为增长速度落后于行业整体增长率,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后者可以通过管理者调整经营方针和经营方式以改善技术与管理状况等,找出和解决妨碍企业快速增长的内部因素。但很多情况下往往需要在短期内通过包括战略的改变、组织结构的改变及业务构架改变等一系列措施解决。当企业无法从内部挖掘增长潜力时,或用内部挖潜方式已不能根本改变企业的低增长时,就必须及早考虑积极推进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选择与企业核心生产能力相辅相成的行业与企业进行资本运作。

财务战略的目标既是为股东创造最大的投资回报,又是企业所有战略的最终目标,它是检验企业战略成功与否的标志。而这一战略的前提条件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特别针对上市公司而言,股民不断追求的高股价与高回报,迫使企业必须考虑实施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

企业财务战略的基本要素为:(1)为股东提供剩余利润分配。这是股东投资回报的一种表现形式。(2)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是指投资人的投资价值得到不断增值。(3)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是指确保债权人能够按时收回贷款,并取得利息收益。(4)建立完善的资本结构。合理的配备债务与股东权益,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的投资者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5)充足的资本金。确保资本数量,提高资本质量,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持续进行。

而事实上,企业财务战略更多时候需要满足客户与投资人眼前的利益,而资本运作更着眼于企业长期的利益。这时,就需要客户与投资人说明实施资本运营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尽管资本运作的最终目标是为客户与投资人创造持久的价值,如通过用兼并与收购方式,扩充企业生产能力和提高企业长久竞争能力。但资本运作不能脱离企业财务战略,必须依据财务战略目标和实施战略的能力而决定。因为超越能力盲目扩张或多元化经营,很容易造成企业现金流失缺,从而导致资本运作的失败或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五、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控制

资本运作中的风险控制,是财务管理最能有所作为的领域。

资本运作是高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重组活动的始终。除了合同风险、诉讼风险、资产风险、劳动力风险和市场资源风险外,财务风险是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管理这一职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和遏止风险发生与扩大。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指标反映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源状况与资源运营效果,能够揭示企业的盈利、规模增长与风险水平。在资本运作中,财务管理完全可以凭借对财务指标的占有和分析,评价和判断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与潜在风险。可以说,财务指标在资本运作的事前规划与预警、事中控制与运营、事后评价与奖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说来,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分为三类:定价风险、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1.定价风险

定价风险主要是指目标企业的价值风险。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获利能力的估计,导致企业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定价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在并购中,并购方确定目标企业并购价格的依据,主要来源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果目标企业在报表中隐瞒亏损信息,夸大收益信息,或者对影响价格的信息不作充分或准确披露,必然误导收购方对并购定价的正确判断。二是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并购时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实践中所存在评估结果的不准确、不真实,将导致对收购标的物的错误高估。

2.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是指:并购资金是否有保证和并购资金结构和来源风险。在资本运作中收购方大多通过融资形式完成并购。选择何种融资方式最为合适,收购方债务结构是否合理,是收购方在收购前就必须考虑的控制融资风险问题。避免融资风险的关键是控制债务风险。包括收购方的债务风险和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收购后因举债过于沉重,或增加目标企业债务导致收购方债务总量和结构变化,使收购成功后不能偿付本息而破产倒闭的实例为数不少。

3.支付风险

主要是指在并购活动中选定的支付方式导致日后因此而出现的风险。支付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现金支付方式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二是股权支付方式导致的股权稀释风险。三是杠杆支付方式引发的的债务风险。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运作的财务风险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如知识(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会给后续扩大投资开发带来风险;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技术资本的泄密、替代,可能导致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出现顷刻质变。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手段,强化资本运作中的财务风险控制。

六、在资本运作中关注无形资产投资和交易

传统观点认为,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规模、收益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中一直把项目投资管理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企业竞争能力、发展动力和收益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体现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将超过“有形资产”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

篇9

关键词 资本经营 经济管理 国际资本 资本盈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the Enterprise of Capital Market

HAN Ta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 of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Compan, Chongqing 400053)

AbstractAnalysising the concept and importance of the enterprise of capital market. Its contents and?features and precautions of operation and how to explore innovative model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Key wordscapital management; economic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capital; capital gains

资本运作又称资本经营,是指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实现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而中国企业的资本市场其资本本性不明显,不追求超额利润,从更大意义上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能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企业的资本运作模式。

资本运作就是对企业所有的存量资产,通过优化配置、流动、组合及裂变等各个方式进行有效地运营,实现资本盈利能力的最大化。要使企业的市场真正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除了在信用度、财产和市场上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求把握好资本运作的模式,并主动地去探索资本运作的创新模式。所有资本运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确保企业效益增长,价值增值,本文将对资本运作的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 资本运作模式的内容

根据企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把企业资本运作的模式分为资本扩张和资本收缩两种运作模式。资本扩张是资本运作中常用的操作,对一些国营企业来说还存在一个资本外逃问题, 托奈何・弗莱斯科认为,对缺乏资本的国家,任何资本外流都是不好的,除非流出的资本可以在国外获得比国内更多的收益回报。对于我国的很多企业来说,只有搞好了生产经营,才能谈金融投资,而生产经营中又要特别地注意资本运营的问题。

1.1 扩张性资本运作模式

根据资本流动的不同方向,又可以把资本扩张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的产品相同或相似,都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为了实现规模化的经验而进行的产权交易。这样的交易不仅增强了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支配能力,还大大的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并且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间的结构。这个交易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有时不仅仅会拿走已有的一部分资金,最后还会出现资本对投机资本扩张的对抗,这个风险是所有企业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横向型资本扩张最重要的作用是扩大市场的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2)纵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不同产业或部门,在处于不同的生产经营阶段时,直接进入产权交易。当直接收购企业时支付现金,而不是进行股权置换,股票价格一般都会有更大幅度的上涨。纵向型资本扩张就要求要掌握多元化经营的灵活性,大多数企业产权比率的决策是由董事会决定的,而具体的投资决策还是由管理者决定,管理者更多的是看重股价,以此来进行经营,简而言之就是资本运作。纵向型资本扩张能通过销售渠道和原料以及对用户的控制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同时还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和自身的竞争力。

(3)混合型资本扩张是指多个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技术联系及产出关系进行的产权关系。收购能否产生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多元化经营能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经过许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反应,取决于研究时期的长短。多元化经营促进了混合型资本扩张的发展,通过对新产业的扩张和产业的调整,提高不同领域核心企业的竞争能力。

1.2 收缩型资本运作模式

企业把自己本身的一部分资产、某一部门或者是一个分支的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缩小公司规模称收缩型资本运作,收缩型资本运作也是一种资金转移,收缩一部分业务或一个机构,会导致原来这部分业务的资源转移到支持企业剩余的重点发展项目,使得企业能够集中力量开发核心业务,有利于企业的主流业务的发展,主要表现的形式有公司分立、资产剥离、股份回购和分拆上市等。收缩型资本运作从一定意义上改善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在不同的环境下和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经营战略,既能保持企业的控制权,又能提高股票内在的价值,从而提高股票市价。

2 资本运作模式的特征

资本运作的特征主要是不确定性、流动性和增值性,企业风险的不确定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就关系到了企业为什么要套期保值,怎么降低企业的财务困难成本,怎么减少企业的期望税收,怎样才能提高投资和经营决策的质量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企业资本运作模式中的不确定性特征。资金的流动更是企业运作中常见的,同时经济增加值的最特别之处就在于能解释现金流量对资本的影响。

3 资本运作时的注意事项

(1)在操作企业资本运作模式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要盲目的把资本运作当成是企业快速实现自身价值的利器,中国的资本市场一般都具有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能力,但是也不要盲目的利用资本运作模式,如果做好了,那将会使企业发展壮大,但是,要是一旦没有做好,就很有可能前功尽弃,这也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家要掌握好资本运作的模式,稳步发展。

(2)把资本运作当作是企业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一条捷径,现在有一些企业就希望能够通过资本运作把企业发展壮大起来,片面的认为企业合并后相互之间能够进行转移资金而变得更为灵活。其实并购也有很多弊端,首先合并可能减少股价的信息内容和集团收购会导致资本的错误配置,其次是当管理者能抽调盈利部门的利润补助亏损部门时,采取公司分立或分拆上市等方式时,就可能发现很难裁减亏损部门或机构,也就无法达到最优配置。

(3)企业资本结构在很多情况下,重组后的价值有可能会增大,从而对股东和债权人都有益,但不是每个资本结构重组的企业都能使得股东和债权人获益,弄不好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困难。资本重组缺点是存在规模限制,企业资产规模较大的想要通过“借壳”的方式实现整体上市的难度会增大,不管是以增发新股的方式还是控股子公司以定向增发的方式,都无法获取足够的收购资金。

4 如何探寻新型的资本运作模式

当今新型的资本运作模式比较成熟的有德隆集团的行业整合模式、海尔集团的产融资本结合式和TCL集团的整体上市模式等,从德隆集团的行业整合模式来看,其实也是在传统的资本运作模式中发展而来的,采用了收购同企业中优秀的资源去整合和提升自己。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海尔集团的产融资本结合模式和TCL集团的整体上市模式也是从扩张型资本运作模式中发展而来的,整体上市只不过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资产、控股的资产和其控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合并重组共同上市的一个过程,在考虑了控股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等各种情况后,TCL集团选择了恰当的模式,其产业和资本的扩张都运用得非常成功,对现实资本运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对企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企业在选择资本运作模式时,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在不同的阶段去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不同资本运作模式。从而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稳步发展,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和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纳赛尔・萨博.投机资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杨海珍.资本外逃-国际趋势与中国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篇10

一、资本运营

我国的传统的经营方式更注重产品经营,但是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就需要进行资本的运营。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一定发展的特殊时期:一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二是,随着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不断的涌现,这样在发展中为了能够使得企业可以适应产业升级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就需要将资本运营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外国的经济模式也在不断地向我国涌入,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对本就有的经济组织形成一定的冲击,需要企业不断提高资本运营的战略意识,推动我国企业经济的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

二、企业资本运作风险

(一)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经营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而形成的不可避免风险。从我国的经济发展角度看,我国的经营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现有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形成的。在企业资金运作过程中,如果决策者选择制定和执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这样的决策失误就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运动的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在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自有资金是无法满足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的需要的,而且企业的自有资金最终付出的资金成本往往会高于预期。如果企业的自有资金无法支撑企业的运转,企业就会出现一定的财务问题,如无法偿还企业负债,导致企业信誉下降,股票下跌,影响企业的筹资和投资活动等,也就是说只要企业在运转财务风险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我们无法阻止财务风险的产生,我们能做的只有合理的规避财务风险,采取合适的风险控制政策,?⒉莆穹缦斩云笠荡?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三)信息风险

市场信息是瞬息万变的,有时候重要的信息既可以拯救一个企业,也能将一个企业毁于一旦。因此,企业要完善信息建设系统,在资本运作筹划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市场动态、企业所处行业政策导向和国家的经济政策法规的变化正确的预计未来市场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以这些充分的动态信息为依据,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

(四)管理风险

在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监督体系并不完善,市场调节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很多企业盲目扩大企业规模,不断兼并其他小企业,对企业的内部的管理力度不足,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使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面临着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

(五)市场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共享越来越便利,这位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市场风险指因股市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而导致价值未预料到的潜在损失的风险,包括权益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商品风险,这风险有可能直接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也有可能通过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间接对公司产生影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对市场风险也越来越敏感,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一旦某个上市公司出现虚假陈述、内幕交易、违规关联交易等不利的消息,将会直接造成其股票下跌,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得损失。

三、促进企业资本运作风险控制的措施

(一)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要控制好资本运营中的风险,首先要让全体员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培养员工对风险感知的敏感性,当发现存在风险隐患时及时反馈,便于决策者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更好的指导实践。公司的发展战略是公司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导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根本大纲,但是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因此需要每个员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引导全体员工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风险管理,帮助员工逐渐养成良好的风险管理习惯。其次,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及时识别出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进一步提高资本运营活动的成功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完善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

1.界定风险管理范围,明确风险管理目标。管理者要从资本运营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的时间状况制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总目标和各阶段小目标,在日常管理中,还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目标风险分析,根据潜在的风险调整目标,将企业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

2.分析风险成因,识别风险类型。确定了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要根据目标,认真分析资本运营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形成风险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并据此划分风险类型,为制订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3.判断风险概率及风险强度。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需要控制,因此需要我们对风险概率、风险值进行判别,然后根据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强弱轻重缓急进行选择。

4.风险效用评估,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确定不同类型的资本运营主体对待风险的效用值。通过风险效用评估确定出资本运营主体的风险收益效用值后,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应应对措施。

5.风险规避设计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包括:预警、防范、控制、应急等若干系统组成。预警系统是监测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尤其是风险值较大的关键要素,对关键因素设置临界值,一旦企业资本运营的内外部条件变化出现超过临界值的征兆时,就会时发出警报,引起管理者的注意。

6.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一般采用企业都会采用“费用――效益比值法”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判断。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费用则是货币性支出与非货币性支出两种。一般情况下比值越大,说明风险管理活动的效果越好。7.总结经验。经营者在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的最后一步是对企业应对前一阶段的风险管理运作进行总结,从经验中总结风险形成、发展的特征,总结经验,提高等下应对能力。

篇11

    场,在品牌的背后有着利润与市场利益的驱动。通过吸收合并的资本运作将品牌、专利以及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有效产业布局整合,较大幅度降低品牌投资建设成本,省时省力,将无形资产快速转换成生产力与经济效益,实现生产规模经济。充分利用网络规模优势,增强产品市场控制力,吸收关键管理技能,使开发部门与多种研究得以融合,壮大人才队伍及增强科研实力,具有发挥协调效应。

    但资本运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使资本快速增长,也可使资本快速流失。若盲目的运用资本运作,只强调关注企业产能扩张与市场规模,做大企业,易使企业一意孤行,陷入规模陷阱,忽视吸收合并扩张后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从而导致严重不良的决策后果。其次,吸收合并后的新企业其管理会相应的变得复杂,难免会出现机构重叠、制度繁杂、矛盾迭出等问题,此时,管理人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管理人员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一定时间和成本的,在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时,管理人员素质在短时间内很难会随之提升,如果后期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使企业坠入管理陷阱,不仅会增加企业内耗,浪费资源,还会迫使企业陷入管理危机。

    我国上市国企的资本运作分析

    垄断,导致资源配置浪费,这是我国国有企业所具有的通病。目前我国的上市国有企业中存在着这样的极端:一些企业只顾发展,过分注重规模,忽视由业务带来的巨大的风险,走进了资本运作误区,易牺牲企业利益。企业通过上市,获得较大的资本运作平台,但若处理不好内部的利益群体关系,尤其是决策体制和机制,管理业绩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期望,不仅制约和影响着上市公司的发展,还容易导致公司进行资本运作的股改方案被否决。此外,上市公司还面临政府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及媒体等外部监督压力,稍不注意就易使上市公司陷入资本运作令行禁止,或一路绿灯高歌猛进,或急刹车胎死腹中等困境。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风险,处理不好不仅使企业费了心思,花了银子,还有可能丢了面子,这种沉重的教训将会成为企业面临的风险管理瓶颈。

    但是上市国有企业通过吸收合并能够快速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和资源的整合,此种方式无疑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有效和较经济的途径,在资本运作实务中被广泛应用,为避免现金压力,企业间的吸收合并通常是以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在二级市场上存在放大效应,各个利益相关者可通过此方式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采用换股吸收合并还有利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降低资本运作成本,使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产权结构得到动态调整,实现有效的价值链管理,进而获得巨大的利润,实现企业集团资本增值最大化。然而,上市国有企业其多年积累下来的体制和管理问题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彻底解决,吸收合并成立的新企业其未来的增速将决定于其管理与经营改善进程,有可能存在再次遭遇增长瓶颈而放缓的潜在风险。

    如何更有效的进行资本运作

    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建设。建立有效、完整和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其经营机制的转换,解决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关联人存在的潜在同业竞争问题,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提升治理水平,切实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提高管理效率和上市国有企业的资本质量。在全面分析和把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上开展资本运作,才能够保证和提高资本运作的效率。通过调整国有企业现有“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多培育其它股权主体等措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注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形成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改变和防止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股所有者“缺位”现象。吸收合并的资本运作活动本身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而能给股东创造价值的是企业管理者的卓越的管理经验与孜孜不倦的努力,避免重复的设施与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使联合生产能力能更好得到利用,降低经营费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有效的资本运作,亦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其次,是加强资本运作风险管理。强化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建立和完善动态风险监控机制,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对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充分预计防控,及时发现风险,谨慎处理风险,并积极探索解 决风险的方法,确保国有资本的安全运作,从风险中获利,实现风险管理效率与价值的最大化。以产品业务和客户为导向,通过自下而上方式把风险管理渗入到企业的经营业务中,形成企业的风险控制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商誉及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建设,有效满足更多客户的多种需求,以有效规避和减少运作中可能的经营风险。努力实现上市公司与母公

    司的相对“独立”,避免资本运作埋下隐患。积极发现和创造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市场机会,寻找具有自身特色的成长路径,使资本使用效率达到最优。而不是通过盲目与盲从地把企业摊子铺得过大的途径来加快投融资速度及资金周转,而是通过吸收合并方式有效加强产业领域间的融合,加强产业整合,推进重要业务板块实现显着跃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求产生最优化的协同效应,达到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能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管理方式和技术研发的同步的目的。此外,还要加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管理与维护,充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并确保其对企业的忠诚度,有效提升企业自身形象与价值,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关注外部的整体环境风险的影响及企业资本运作后的总价值成长。

    再次,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资本运作。基于节省成本和降低风险的考虑,外部融资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和较高的代理成本,那么进行内源融资不失为企业较为理想的选择,常见的做法是通过提高折旧摊销比率、进行股票回购等方式增加内部融资数量,实施产权改革不断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通过相关兄弟部门行业间的吸收合并,进行产业价值链内部化,提高企业整体经营效率和促进企业盈利水平。但要解决经营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光靠利润增长与利润留存等内部融资渠道也不能满足企业扩张发展的需求。需要转换思路,以资本运作的股权释放,舍小换大,不断开拓市场融资渠道,把蛋糕做大,促进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可以通过在集团层面,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本运作之路,获得专业化与协作生产效益,形成规模经济,完善产业链,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有效的资本运作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J.威斯通.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柳建华,彭迪云,宋夏云.江西大型企业资本运作模式的现状及其改进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04(6):102-105

    【3】LazarosG.Papageorgiou,GuillermoE.Rotstein,andNilayShah.StrategicSupplyChainOptimizationforthePharmaceuticalIndustries[J].Ind.Eng.Chem.Res.,2001,40(1):275-286

    【4】孙杰,李鹏.现代资本运作理论及其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导报,2010(6):235-237

篇12

社会资本的动力模型:韦伯论题与信任的两种区分

以上分析表明,企业成长在获取社会文化网络中的信任资源之“支援”的方式上有两个理想动力类型:(1)伦理经济,我们称之为伦理动力优先模型;(2)经济伦理,我们称之为经济动力优先模型。前者是用信任的伦理来支援经济,它与一种建立在伦理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观念变革紧密相关。因为,在现代信用制度尚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企业运行所必备的信任扩展,虽然可能有“信任他人”的道德命令,但缺乏“信任他人”的“信心”支持以及“可信”或“值得他人信任”的“资源”供给,只能通过对信任范围的界划来进行谨慎的伦理扩展,其典型形式是家族主义信任(包括泛家族主义)。与伦理动力优先模型不同,经济动力优先模型则是用信任的经济来矫正、筹划或设计伦理,它遵循一种由伦理合理化的理性制度模式所代表的现代性运动,其经典口号便是新教伦理对传统天主教伦理进行变革后提出的口号:“一种创造和积累财富的生活,就是热爱上帝、信奉上帝的生活”。它在新教伦理影响所及的国家,产生了一种基于“信心”的信任,我们称之为“普遍主义信任”。在此,我们在一种企业演进所面临的伦理—经济难题及其所蕴含的社会资本的动力结构模型上,碰到了著名的韦伯论题。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从一种宏观视野提出一个关于伦理—经济之关联的著名论题,学术界称之为“韦伯论题”。该论题之要义是关于新教伦理与理性化的现代世界之关联,即新教伦理以某种方式使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产生,并催生现性资本主义形态,而处于新教影响之外的其他宗教文化区域,由于缺乏类似新教伦理的精神动力,最终没能从自身演化出理性化的现代世界和现代生活形式以及现代企业组织形态。韦伯论题的实质是强调“伦理形态”的转变对理性化经济形态的奠基性影响。韦伯在评论中国儒家伦理不利于发展出理性化的工商体系和企业经济组织的著作《儒教与道教》中写道:“儒家君子只顾表面的‘自制’,对别人普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阻碍了一切信贷和商业活动的发展”②。又说:“在中国,一切信任,一切商业关系的基石明显地建立在亲戚关系和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这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伦理宗教,特别是新教的伦理与禁欲教派的伟大业绩,就是挣脱了宗族纽带,建立了信仰和伦理的生活方式的共同体对于血缘共同体的优势,这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家族的优势。”③韦伯论题建立在新教的西方中心论的基础上,并由此指证儒教由于过于重视家庭和家族而阻碍了现代经济模式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这个论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带来很大的争议。在我们看来,它的错误在于虽然体认到宗教的伦理内涵,却有意将家庭的伦理意义回避掉了。韦伯论题的实际意义在于勾画出了一种通过“世界之祛魅”而建立普遍主义信任的经济伦理范型。韦伯论题中隐含着的这一信任伦理的理论预设,被福山敏锐地注意到了。福山在《信任》一书中写道:“我认为华人企业始终维持小规模形态的原因,和当今华人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准无关,也并非他们缺乏现代化的法律和金融机制……现代华人企业的结构很有可能是根源自华人文化里家庭的独一无二地位。不论是传统中国或是现代中国,他们的经济生活模式都如出一辙,也就是核心形态的家族企业不断起起落落,他们绝少自行制度化并存活三代以上;由于普遍不信任陌生人,他们也不愿意将不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引进家族中来。”①福山由此断言,华人社会中的信任与意大利南部和法国等同属低信任度的社会,其特点是:信任只限于血亲关系范围,导致华人企业无法长“大”。福山论断之偏颇与局限,尤其缺少足够事实依据,已为学界所公认。但是,透过福山的评论和韦伯的论题,我们当可辨识出一种西方普遍主义文化立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或曲解。事实上韦伯和福山所指证的中国社会或华人社会中的仅仅局限于血亲关系上的家族内部信任,只是他们的“社会学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是占主流的。抛开上述局限不论,韦伯论题的意义在于:它展开了对信任的类型进行区分的视域。韦伯区分了普遍主义信任与特殊主义信任。特殊主义信任(par-ticularistictrust)是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或家族关系之上的信任。普遍主义信任(u-niversalistictrust)是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如果从社会资本动力模型的两种理想类型出发,借鉴韦伯的特殊主义信任和普遍主义信任区分,我们可以提出如下推论性假设:(1)“家族主义信任”是由伦理动力优先模型支持的一种特殊主义信任,它立足于家族中心,并向外进行信任伦理的网络化扩展;(2)“普遍主义信任”是由经济动力优先模型支持的现性化信任;(3)这两种信任格局不存在着孰优孰劣、谁高谁低的问题,尤其是对家族企业演进和运行而言,它们都是不可缺少的社会文化资本;(4)普遍主义信任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寻求利益最大化时的一种信任经济的谋略或算计,因此它缺少了家族主义信任的情感维系,家族主义信任奉行内外分域的逻辑,易于陷入家族主义困境;(5)家族企业在应对其不可回避的伦理—经济难题时,需要探寻家族主义信任与普遍主义信任的“中道”,过于偏向普遍主义信任的策略,或者过于偏向家族主义信任的策略,都不利于家族企业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

家族主义信任、普遍主义信任与中国社会资本的资源类型

信任的伦理与文化意义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焦点。这与中国人的信任格局作为社会资本之“论题”有关。西方学者从韦伯、雷丁到福山,均从一种西方普遍主义信任的立场出发,认为中国人的信任资源突不破家族血缘之阈限,因而无法解决华人企业面临的伦理—经济难题,阻碍了华人企业的成长壮大。这种显明的偏见似乎并不值得严谨认真的学术对待。然而,问题本身的意义又恰恰在于,它引发了中国学者对中国社会信任资源的反省与回应。针对目前中国特定的文化制度环境及其文化传统类型,我们认为,中国社会信任资源的特点是一种伦理动力型的:即信任的起点和条件,是从家庭伦理实体出发;而信任的动力传承则是要以家庭家族的情感类推或忠恕逻辑,突破家庭家族的范围,及于邻里,并扩展到一切私人缘属和社群,以至“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依此而论,中国社会中的信任伦理的要义,不是如福山所说要封闭在家庭血亲范围之内部,而是要从“家文化”或家伦理出发扩展成为一种“天下文化”或普世伦理的普遍信任。因此,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中国社会的信任格局的多样性或多元包容性的特点,正如King、KaoCheng-shu②和张珉③所述,它是一种内含工具性和关系性(包括亲亲原则基础上的私人关系)的信任,即一种“以达成目的”为导向的包容性很强的信任。对于本文所要探究的主题而言,中国信任资源的类型实际上有两个端点:作为起点的“家”或“家族”,作为目标或者终点的“天下”或“四海”。这和中国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儒家君子之理想人格类型的文化影响有关,因为孔孟所说的“修、齐、治、平”,即是由“家”出发而志在“天下”。这虽然是一种儒家的政治哲学或政治伦理,但它对中国人的文化品格的塑造是有着深远之影响的。由此,本文得出中国文化中信任资源实际上有两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衡的方面:其一是基于家庭宗族伦理的家族主义信任;其二是基于“普世”和“天下”的普遍主义信任。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资本的资源类型。通常情况下,中国的企业演进是在一种“家”与“天下”的“中道”上获取社会文化网络中的社会资本支持的①。1.家族主义信任:中国“家文化”的伦理信任与信任伦理。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空间下的信任结构而言,我们有必要将信任区分为信任伦理和伦理信任。伦理信任的核心是亲亲信任,它以明确的亲亲关系为前提;而信任伦理的核心则是从“个体扩展到共同体”的信任,其典型形式是家族化信任。这两者的区分实际上是私人导向的情感型信任与社会导向的工具型信任之区分。这里,我们不妨以福山对华人文化中信任的描述为例,来说明中国文化中“伦理信任”的特点。如前所述,福山的观点是:中国人的信任只限于血亲关系内部的信任,很难突破血亲关系而信任外人;这是一种忠诚于家族整体利益的信任,而被中国人广泛强调。从一种最窄意义的家族主义信任的界定看,中国文化中有强调家或家族本位的伦理,依据这一伦理原理得出一种建立在“亲亲”情感型导向基础上的家族主义信任,这没有太大问题。问题是,福山的描述没有看到中国“家文化”的伦理信任规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型导向的信任:“不要信任外人,除非这样做,有利于家族整体的福利”。在我们看来,正是这样一种实用理性的工具型信任,使中国人能够将“家文化”的伦理信任原理泛化成为一种具有社会化导向的“信任伦理”原理。如果说中国家族主义信任是由伦理信任出发的话,那么这种信任的特点是将对家族的忠诚与承诺置于优先地位,因而是一种伦理优先的信任格局。然而,在这个格局中,信任只是一种盲目的情感表达,其补充形式因而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正是由这种补充形式的工具型信任中产生了家族主义信任的另外一种形式,即信任伦理。在中国家文化的信任伦理模式中,遵循的道德命令是:“你要信任那些值得信任的人,不要信任外人”。这一点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有整合力的一个明证,即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被学者们称之为“泛家族主义”的文化机制,它将一切“值得信任的人”都转换成“自家人”。于是,信任的成本便取决于一种“知人之明”了。由此构成的信任伦理是“信任在先”、“伦理随后”,即先要确认其为“值得信任之人”或“可信之人”,才会被纳入一种扩展了的家族伦理共同体之中而予以“自家人”对待。当然,这样一种家族主义的信任伦理亦有一个工具型信任导向:即当信任“值得信任的人”而不信任外人,不利于家族整体福利时,就必须调整信任策略———这意味着,作为权宜之计,且为家族整体福利考虑,有时信任外人也是必须的。我们从一种文化比较的意义上看,中国的家族主义信任与西方新教伦理基于“信心”的普遍主义信任确有不同,它通往社会信任的维度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缘属人情”的特殊主义信任,即一种容纳了关系导向和工具导向的私人信任,其特征是由伦理信任向信任伦理运动的社会资源类型。而其信任管理则是基于身份特征进行伦理扩展,其中家庭家族关系始终处于信任的核心层。从这个意义上,“家族主义信任”是建立在“忠诚”基础之上,而忠诚主要是指家族成员之间或泛家族化成员之间的相互忠诚,它包括对家长式权威(如领袖人物)、组织(如家族企业)或事业的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仅意味着相互的信任,同时它还内涵着相互的认同(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服从、奉献与效忠等含义。我国学者李新春指出,家族主义的信任结构由于受到建立长期关系合作的成本制约以及价值认同的限制,因而是很难无限扩展的。同时,“家族主义信任”是内外有别的信任,奉行着内部人或自己人至上的原则,其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只在特定的小群体内发挥着“俱乐部产品”的作用,而且与建立在法律制度之上的社会信任有可能产生冲突②。对于企业的成长发展来说,“家族主义信任”在企业规模处于较小的阶段时,由于家族性忠诚与信任可以有效地降低监督和控制成本,因而其具有显著的治理优势。但是,当企业规模超过某一限度后,由于“自己人”的能力不足、或具有最优管理能力的人不愿意或不能成为“自己人”,这时“家族主义信任”就会面临着人的信任问题,就会遭遇到“家族主义困境”:即家族主义行为不能同时实现基于信任基础之上的成本与基于专家能力之上的能力的帕累托最优①。而在这个时候,建立于法律、正式契约之上的社会信任就显示出了治理成本优势。2.普遍主义信任与中国企业整合社会资本的路线。表面上看,中国人的“信任格局”是以“亲”为主,不大容易信任非亲非故的“外人”,但实际上“亲亲信任”只是中国文化进行信任推理的起点。如同我们不能总是在起点上运动一样,中国的家族主义信任必须走出囿于家族狭隘圈子的困限,指向以“天下”理念为基础的普遍主义信任。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地指出:中国人基于“天下”理念的普遍主义信任资源,一直没有为探究中国信任问题和中国企业运行规律之论题的学者们所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情。因为,对于中国社会信任状况的诊断,与探讨中国企业运行所依赖的社会资本资源之支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只是接受韦伯或福山等人所坚持的西方普遍主义的信任理念,就会看不到中国社会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普遍主义信任之资源。在笔者看来,这种基于“天下”理念的普遍主义信任,正是推动中国企业运行且不遗余力地超越狭隘的家族主义限制的动力之源。

篇13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方式;资本运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6-007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难、资本运作模式选择等仍然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本文试图分析下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民营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模式有哪些,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如何融资及资本运作模式如何选择,对民营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现状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企业内部融资为主,银行信贷有限。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都严重依赖自我融资渠道,自筹资金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国际金融公司(IFC)对我国北京、承德、成都、温州四地开展了一项针对民营经济的研究,调查情况见表1所示。

银行信贷属于外部融资,包括长短期贷款、国际银团贷款和BOT等。下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类银行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总量在不断上升,但是从贷款比例上看,民营部门每年得到的贷款不到全国银行每年贷款总量的1%。近年来,虽然国家政策对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有所兼顾,但民营企业贷款比率年平均增长0.075%,民营企业仍没有摆脱融资难的困境。

注:本表统计口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

有价证券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我国股票市场的建立,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特定功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是国有公司。2008年以个人为控制人的民营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有345家,但相对于占国民经济半壁河山的200多万家民营企业来说,上市民营企业的数量只是冰山一角,且大部分还不是通过正常途径上市,而是以高昂的代价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而曲线上市。与股票市场相类似,债券市场与基本上未向民营企业开放。

非正式金融仍是民营企业解决创业和企业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基于民营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达到满足资金需求的现实,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非正式金融活动便应运而生。尽管监管部门严格限制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活动,对民间“乱集资”活动严加取缔,但民间金融活动的客观存在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到目前为止,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自我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根据调查,目前非正规渠道的融资方式大体有民间借贷、相互拖欠、相互担保、私募股本等方式。

二、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选择

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分别介绍如下:

内部融资:企业的融资方式按照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源自企业内部正常经营形成的现金流,在数量上等于净利润加上折旧、摊销后减去股利。在各种融资方式中,内部融资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方便自主,是我国企业(不含金融机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债务融资:虽然内部融资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所有外部融资还本付息的最终源泉,但是在特定时期内,受盈利能力限制,内部融资在规模上常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需要进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和表外融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债务融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通常情况下,债务融资是一个高质量的积极的市场信号,而股权融资则是一个不被投资者看好的消极的市场信号。

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以出售公司股份的方式获得资金,股权融资方式所融资金的稳定性强。股权融资具有短期低成本及长期高成本特性。按照美国一些运作良好的大企业的经验,股权资本的年平均成本经常高达12%-15%。股权融资的成本主要包括发行费用、股利支付和信息披露成本,这样股权融资的平均成本要远高于债务融资约6%的水平。

从资本结构方面来看,出售股权筹集的资金是企业的资本金,企业与投资者之间是所有权关系,不构成企业的债务,因而能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状况,降低资产负债率和财务风险,为企业今后的债务融资提供更好的基础。但由于股权融资增加了企业的股份,新老股东对企业有同等的决策参与权、收益分配权及净资产所有权等,因此在做出此决策前老股东都会慎重考虑增发是否对其长远有利,特别是企业资本扩张后的利润能否同步增长。若不能,新股份将摊薄今后的利润及其他权益,老股东就会反对发行新股融资。

三、不同成长阶段的资本运作策略分析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创业、成长与成熟等阶段,民营企业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根据企业该阶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资本运作方式。

创业阶段策略。(1)融资策略。企业创业时期资金需要量大,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品,外部融资相对较难。这时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融资相对便利的借款和租赁融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应尽可能取得财政资金或政策性银行借款,并从信用担保机构取得贷款担保。租赁融资按需要可以分别采取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种方式。为满足临时或短期使用资产的需要可选择经营租赁方式;为满足长期资产的需要又缺少现金时,可以采用融资租赁方式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虽然租赁成本较高,但筹资程序简单,速度较快。(2)资本运作策略。这一阶段,企业的员工较少,组织结构单一,这时企业往往具有自己的技术支撑和知识产权,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求得生存。这一阶段,企业真正的投资一般为购置经营设备或购建厂房,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选择可行的投资项目,并进行充分的风险论证和资金安排。

成长阶段策略。(1)融资策略。企业经过成功的创业,进入成长阶段,其内部已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融资条件相对较好,资金需要量也相对较大。这时,企业在注重内部积累的同时,应当设法从外部融资。其融资方式除了选择借款和租赁融资外,应逐渐转向直接融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来融资。由于目前国家对债券融资限制条件多、程序复杂,因而直接融资应首选股票方式融资。虽然这种方式融资程序复杂,制约因素较多,但融资金额大,风险低,能较好的满足民营企业发展时期的资金需求,提高其进一步举债的能力。尤其是高科技民营企业,一旦进入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的创业基金就逐步推出,转向证券市场。就这一点而言,我国推出的二板市场为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潜力的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民营企业提供了有利的融资条件。(2)资本运作策略。第一,早期成长阶段。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其经销盈利已经开始能补偿它在创业时期所耗用的资金。企业的组织机构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各方面日趋完善。金融界和商界已逐渐了解企业,并愿意投入资金。这一阶段已初步形成主导产品,注重用品牌去开拓市场,营造市场,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此时,由于债务资本的可能介入,企业要合理安排资本结构,真正的投资行为可能集中在经营项目的扩建方面;此外,随着企业固定资本的增大投入,企业诸如存货、现金等其他流动资产会相应增加,做好流动资产的管理,提高周转速度和效益也是资产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二,加速成长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企业基本上形成了竞争能力,随着市场的开拓,企业的盈利数额迅速增加,但面临着经营管理方面的过渡。这时企业已初具规模,企业形象、产品品牌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誉,已对社会各界投资者产生诱惑力。企业的投资和资产运营可以选择并购、直接股权投资方式等,通过资本的运作,企业的规模和价值会得到倍增,但是,该时期,企业一定要选择稳健的投资策略,否则可能遭致灭顶之灾。第三,稳定成长阶段。这时企业的产品已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且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业的盈利除了完全弥补前几个阶段的亏损外,已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到细微的作业及策略计划,可以妥当的制定出资产经营战略和对策,能在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上开展资产经营活动。企业的管理机制也日趋完善,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提高。此时,企业的投资可以选择新建、直接股权投资、合资、联营、并购和集团化经营等资产管理和运作模式。

成熟阶段策略。(1)融资策略。企业成熟期的特点是信息不对称少,企业经营风险相对减少,盈利水平较高,融资渠道得到拓宽。这一阶段,企业会逐步走向扩张,即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开展资本经营,扩充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在这个阶段,企业除了上述融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下列三种方式融资。一是股权置换,即以自己的股票作为现金支付给目标公司股东来收购目标公司。二是杠杆收购,即通过增加买方企业的财务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行为。三是买壳上市,指的是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达到控股水平后,对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资产结构、智力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以实现间接上市的一种企业重组行为。(2)资本运作策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盈利急剧增加,通过发行股票等资本经营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企业风险逐渐减少。风险资本家的投资得到完全回报,公司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确认。这时企业突出表现为组织创新,以适应规模发展和组织创新的要求,进行管理与机制创新,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开拓新的品牌,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进行市场创新,实现二次创业目标。此时,企业的投资方式可以选择并购、集团化经营和全球化的资本扩张。但是选择资本扩张时,原则应该是整合后相关产业或企业可以互为支持,发挥协同效应,取得规模效应,控制生产成本,垂直水平整合,使交易成本内部化,减少交易成本,或者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目前,在国家政策和各省颁布的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和实施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也部分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应该看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面对金融体制约束、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在经营管理方面众多限制导致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已经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与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根据民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融资策略和资本运作策略。这些策略可以为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提供借鉴,突破民营企业的投融资瓶颈。

【参考文献】

[1]钱彦敏.风险投资与民营企业资本运作[J].国际学术动态,2008(5).

[2]缪儒庆.我国民营企业资本运作效率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审计与理财,2010(1).

篇14

一、 利用资本市场助推主业转型发展

1、理清思路,明确转型发展举措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时期,国内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企业要实现永续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紧密结合经济工作,经过对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比较优势,以及现有资源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厘清思路,逐步确定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规划,明晰企业的主业方向和具有竞争优势、应予重点发展的产业板块,进而最终确定实施调整的框架思路,有效落实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2、进退有序,稳步推进结构调整

相对于涉及产业较多的工业投资管理型上市公司,要集聚主业,调优调强,应当坚持“退而有序,进而有为”方针,一方面积极推进公司的战略性股权退出转让,如创元科技就已退出“双喜乳业”20%股权、“胥城”60%股权、“晶元”95%股权、“创元房产”95%股权、横河公司股权,转让远东公司34.43%股份、创元汽销50%股权等。另一方面,积极提高对重点发展产业的股权比例,如创元科技对双主业之一瓷绝缘子板块的股权结构调整,对另一主业环保净化板块进行股份制改造。此外,还要注重加大对公司骨干企业的资本投入,根据投资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进行战略性的增资,以有效保障好项目的扩大产能与企业的结构调整。

3、借助平台,实现资本市场融资

上市公司要加快结构调整,实现快速发展,应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功能,通过公开或非公开发行股票、配股等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不失为一条捷径。如创元科技为异地并购企业进行融资的两点做法值得借鉴:一是通过资本市场“定向增发”股票,共募集资金3.65亿元,用于收购抚顺高科电瓷电器有限公司46%的股权并对其增资;二是银企合作,在募集资金到位前,与银行签订“并购贷款”合约,约定募集资金到位后偿还并购贷款,及时融资1.7亿元,既缓解了公司资金紧张状况,保证了募投项目进程,提高了定向增发的成功率,也开创了苏州工行并购贷款业务的先河。

二、建设创新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的未来发展,融资是路径,产业是基础。工业投资管理型上市公司的资产经营应树立“主业集聚要做实做强做大,非主业要做精做优做专”的总体经营目标,以提质增效为基本要求,坚持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扶强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来进行创新带动,并以企业科技创新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扩产能总量,调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1、抓科技创新

抓科技创新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围绕主导产业,明确科技创新目标方向,确保科技投入,着眼提升长远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一要确定科技创新发展目标。要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战略谋划,坚持行业领先策略,立足产业高端,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企业竞争优势;要突出主业,着力打造技术和品牌优势,为今后的发展抢占市场先机。二要集聚资源,加强投入。要优先保障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着力加强新产品研发,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同行业企业之间的联合创新,建设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平台,努力实现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三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知识产权管理保护。要重视品牌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打造、维护并持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2、抓项目建设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要抓紧实施以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为目标的重点投资项目建设,扩大增量,增添后劲。一是要抓好技改项目,提升现有骨干企业品位;二是要抓好新上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抓好后续项目,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四是要抓好项目引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思路,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以项目为发展载体,以项目建设为发展抓手,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大力推进“两化”互动、“三化”联动,进一步增强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抓管理升级

向管理要效益是企业的必由之路,要突出抓企业管理升级,并将其外延,将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和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对知识的学习、对能力的锻炼、对业绩的考核,着力打造能够不断创造良好业绩、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团队应对危机、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的能力,为应对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推动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践也充分证明,只要抓管理、提质量、增效益、促转型,才能真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的良好口碑和形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