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3 14:3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业噪声的危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日,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主办的工作场所噪声危害及个人听力防护高峰论坛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所所长李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噪声性耳聋可防可控,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切莫等闲视之。
噪声性耳聋四个发病特点
依据近8年职业病报告中噪声性耳聋的数据,李涛总结出了我国噪声性耳聋的发病特点。
其一,患者中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一特征符合男性、女性劳动者选择就业的特点。”他说。
其二,报告病例逐年增加。李涛认为,根据噪声危害的特点,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噪声所致的听力危害仍将呈持续增加的趋势。
其三,病例所属企业经济类型分布特征明显。李涛坦言,噪声性耳聋报告病例的这种经济类型分布特点,并不意味着集体或私营企业噪声性耳聋的发病率真的最低,“可能更主要的是因国有企业,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及中外合作企业在职业健康监护方面比集体或私营企业做得更好,更能及时发现噪声性耳聋病人”。
其四,噪声性耳聋报告病例涉及37个行业,但60.24%的噪声性耳聋病例都出现在通用、专业设备制造业,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金属制品制造业。
“虽然听力损伤不会立即危及患者生命,但听力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李涛说,“按照目前的发病特点,我们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紧防控噪声性耳聋。”
危害可控可防亟须重视
李涛表示,噪声对劳动者听觉系统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未发病前,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噪声性耳聋的预防和控制。
据介绍,长期在95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工作,有29%的人会丧失听力,即使噪声只有85分贝,也会有10%的人出现耳聋。许多研究报告表明,高强度噪声还会对人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视觉、听觉、智力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
“噪声性耳聋是可防可控的,完全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控制、管理控制措施以及加强个体防护进行预防。”李涛说。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参考文献:
[1]王俊主,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关键字:城市噪声,防治 , 危害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of extensive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also caused the noise pollution, for normal life bring influence, produce environmental noise. S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reduce the noise produced, is concerned, is also the urgent need. The following the author to noise do a general overview, analyzes its the main causes of the harm and,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provide us with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city noi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hazard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噪声的总述
在生活中我们把不同频率、不同强度、无规律的混乱声音组合称为噪声。而噪声给生活带来的危害,称为环境噪声,主要是指干扰正常生活环境的声音。在噪声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了解声音的概念,明确声音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更深的理解噪声产生的原因,实现减少噪声和有效预防噪声。
1对噪声的分类
(1)按声源的机械特点可分为:气体扰动产生的噪声、固体振动产生的噪声、液体撞击产生的噪声以及电磁作用产生的电磁噪音。
(2)按声音的频率可分为:1000Hz的高频噪声。
(3)按噪声的来源可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噪声、社会噪声等。
2分析噪音的传播特性
声源发出的噪音在媒介中传播时,其声压或声强将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高频噪音随着距离越远或遭遇障碍物,能迅速衰减,而低频噪音却递减得很慢,声波又较长,能轻易穿越障碍物,长距离奔袭和穿墙透壁直入人耳。低频声波在固体中传播其能量随距离的增加损失很小,结构传声在建筑物中影响广远。
3讨论噪声造成的危毫
噪声污染对人、动物、仪器仪表 及建筑物均构成危害,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噪声的频率、强度及暴露时间。噪声危害主要包括:
(1)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
(2)噪声会造成人的听觉器官损伤。
(3)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会产生心血管疾病、视力减退等各种疾病。
(4)特强噪声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结构的危害,使材料产生疲劳现象而断裂, 产生声疲劳。
4有关环境噪声的规范要求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要求,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应当依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
(2)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噪声污染管理的规定。
(3)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单位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定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4)国家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最高限值控制的标准
5 噪声控制基本方式
充分的噪声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噪声控制的内容包括:
5 .1 控制噪声源
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5 .2阻断噪声传播
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使噪声的在传播过程中衰减,以减小噪声的传播能量,目前常采用的技术措施有以下几方面: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1)吸声技术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用吸声材料作成的屏障时,其中一部分噪声的能量被屏障发射回去,一部分能量被吸音材料吸收。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与吸声材料的类型和吸声系数有关。常用的吸声材料有无机纤维材料、泡沫材料、有机纤维材料和建筑吸声材料等。影响材料吸声性能的因素
a)材料的表观密度。对同一种多孔材料(例如超细玻璃纤维)而言,当其表观密度增大时(即空隙率减小时),对低频的吸声效果有所提高,而对高频的吸声效果则有所降低。
b)材料的厚度。增加多孔材料的厚度,可提高对低频的吸声效果,而对高频则没有多大的影响。
c)材料的孔隙特征。多孔吸音材料孔隙互相连同。孔隙愈多愈细小,吸声效果愈好。如果孔隙太大,则效果就差。
(2) 隔声技术
将发声的物体或需要保持安静的场所,用隔声良好的构件封闭起来.这种方法称为隔声。例如用隔声门、隔声窗和隔声罩等将产生噪声的声源与工作场所隔离开,形成隔声操作室、休息室等。隔音材料的一般规律包括:
a)质量定律
材料越重(面密度,或单位面积质量越大)隔音效果越好。对于单层密致匀实墙,面密度每增加一倍,隔音量在理论上增加6dB,这种律即为质量定律
b)共振频率
任何隔墙都存在固有的共振频率,当声波的频率和墙的共振频率一致时,墙体整体产生共振,该频率的隔音量将大大下降。一般地,墙体越厚重,共振频率越低。当共振频率低于隔音评价最低参考频率100Hz时,对隔音的影响大大降低。
c)吻合效应
声波接触墙板后,墙板除了垂直方向的受迫振动以外,还有沿着板面方向的受迫弯曲振动。在某个特定频率上,受迫弯曲振动将和板固有的自由弯曲振动发吻合,这时板就非常顺从地跟随入射声弯曲,造成声能大量地透射到另一侧去。形成隔音量的低谷。这种现象被称作吻合效应。
(3)吸声和隔声的结合
吸声和隔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在具体的工程应用中,它们却常常结合在一起,并发挥了综合的降噪效果。
(4)消声技术
消声技术就是允许气流通过而阻止声波传播,实现降低空气动力噪声的措施.常用的装置是消声器。消声器的类型主要包括: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
5.3受音者防护措施
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 、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6 有效控制城市建设噪声的方法
(1)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全面落实《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强化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查处施工噪声超过捧放标准的行为。推进对建筑施工进行实时监督。(3)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严格实施《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择放标准》。(4)深化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贯彻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加强工业园区噪声污染防治,开展乡村地区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
7 结语
从噪声的概念入手,一一分析噪声的形成因素和传播特性,以此来有效地控制噪声的传播,减少噪声给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危害,提高对噪声的危害的意识和防治观念,在生活中控制噪声进到自己一份义务,从而保护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8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2] 《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关键词】 五金
摘要:目的:探讨五金工业噪声性耳聋患病率与噪声接触剂量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听力计测定某镇五金工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并使用声级计测定作业环境噪声强度,调查作业工龄,用直线回归法分析噪声性耳聋患病率与噪声接触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所调查五金工业噪声作业工人噪声性耳聋患病率为27.97%,各级噪声性耳聋患病率与噪声接触剂量之间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结论:长期暴露在工业噪声下可引起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经回归分析,要保护95%的作业工人不发生噪声性耳聋,接触噪声总剂量应控制在119dB・年以下。
关键词:噪声性耳聋;患病率;噪声剂量
Study on Noise Induced Deafness in Five Metals Factory
Abstract:Objective: To assess the 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valence rate of noise deafness and the noise exposure. Method:Electric audio meter and noise meter had been used to measure the noise induced deafness of workers and noise level of the factory .Mean while the working age of each individual was investigated.B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valence rate of noise induced deafness and the noise exposure was analyzed. Resul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rate of noise induced deafness was 27.97%,there was a dose respons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noise induced deafness and the doses of the noise exposure.Conclusion: From the linear regression formula, it showed that in order to protect 95% workers against the noise induced deafness,noise exposure must kept below 119dB・years.
Key words: Noise induced deafness; Prevalence rate;Noise exposure dosage
为探讨五金工业噪声接触剂量与噪声性耳聋发病关系,推算允许接触噪声总剂量,我们对五金工业生产的噪声强度和噪声性耳聋患者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应用寿命表法进行分析,查明五金工业听力损伤的危害程度及噪声性耳聋的发病与噪声接触剂量关系,为噪声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卫生学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为该五金业接触噪声1年以上的252名作业工人,平均年龄23岁,平均接噪工龄为4年,全部噪声聋患者均排除非职业性因素的影响。
1.2 噪声强度的测定使用丹麦产2203型精密声级计测定五金业车间的噪声强度(A声级)。
1.3 噪声性耳聋的诊断:采用丹麦产DA-65型听力计(经零级校正),于本底噪声小于25 dB的测听室内对五金工业工人进行听力测试,检查两耳0.5KHZ、1KHZ、2KHZ、3KHZ、4KHZ、6KHZ的纯音听力。要求重复误差小于5 dB,被测定者脱离噪声环境12h以上。噪声性聋的判断标准为:在高频听力损伤(即3、4、6KHZ任一频段的听阈均值≥30 dB,以患耳为准)的基础上,0、5、1、2KHZ的听阈均值≥25dB。
表1 各级噪声性听力损害患病率 略
1.4 累积接噪量的计算:根据声音叠加规律,相同声级的两个声音叠加时强度增加3dB的原理计算累积噪声暴露量。接触噪声总剂量按华西医科大学劳动卫生教研室推荐公式换算:接触噪声总剂量(dB・年)=基础剂量+工龄(年)×3dB 注:基础剂量取值为所在车间噪声强度1×(dB・年)
2 结果
2.1 五金工业车间平均噪声声(压)级为99.05(A),为中高频噪声。
2.2 听力损害测定结果:所查252人504耳中,听力损害达50.99%, 其中噪声性聋患病率为27.97%,中度及以上聋为10.51%,见表1。
2.3 各级听力损害与接触噪声剂量间的关系见表2。因Ⅲ级及Ⅲ级以上听力损害耳数较少,故只对Ⅰ、Ⅱ级听力损害与接触噪声剂量间的关系进行了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见表3)。将噪声接触剂量转换为对数值(X),将Ⅰ、Ⅱ级听力损害累积患病率转换为概率单位(Y),结果Ⅰ级听力损害与接触噪声剂量间的相关系数r=0.998,经方差分析F=1403.534,P<0.00001。回归方程为:Y=-35.054+19.203 x(公式1)。Ⅱ级听力损害与接触噪声剂量间的相关系数r=0.997,经方差分析F=908.403,P<0.00001。回归方程为:Y=-39.236+20.526 x(公式2)。
2.4 接触噪声安全剂量的推算:根据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按公式1推算,欲保护95%的作业工人不发生Ⅰ级听力损害,接触噪声剂量应低于101 dB・年,欲保护75%的作业工人不发生Ⅰ级听力损害,接触噪声剂量应低于113 dB・年;欲保护95%的作业工人不发生Ⅱ级听力损害,接触噪声剂量应低于119 dB・年,欲保护75%的作业工人不发生Ⅱ级听力损害,接触噪声剂量应低于132 dB・年。
表2 接触噪声剂量与各级听力损害的关系 略
表3 噪声接触剂量(对数值)与Ⅰ、Ⅱ级听损累计患病率概率单位间的关系 略
3 讨论
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特异作用(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作用(对其他系统)两类,噪声作用也可表现为暂时性可恢复性效应和长期慢性病理损伤[1]。工业噪声对五金工业作业工人的听力危害相当严重,本次调查252人504耳中,听力损害患病率高达50.99%,其中轻度以上聋患病率达27.97%,中度以上聋患病率达9.51%,说明长期暴露在工业噪声下可引起作业工人听力损失,噪声性耳聋是五金工业的主要职业病。
决定噪声性耳聋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环境中的噪声强度和接触时间[2~4]。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接触噪声剂量(对数值)与听力损害患病率(概率单位)间存在直线正相关关系,即患病率随累积接噪量的增加而升高,即噪声聋与噪声级及噪声暴露时间长短有关。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大幅度降低噪声强度及缩短工时都不现实,如何通过限制噪声接触总剂量来控制和减少五金工业噪声性听力损害是劳动卫生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作者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建议,五金工业作业工人噪声接触总剂量近期应控制在132 dB・年,即相当于90 dB噪声环境下连续工作14年,在这一剂量限值下可保护75%的作业工人不发生 Ⅱ 级噪声性听力损害。Ⅱ级听损即可对作业工人的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造成轻度影响,故中远期目标应考虑保护95%的作业工人免于发生 Ⅱ 级听损,需将作业工人接触噪声剂量限制在119 dB・年,这样作业工人仅能连续从事噪声作业8~10年。故单纯依靠限制作业工人接触噪声总剂量难以达到预防和控制Ⅱ 级及以上噪声性聋的目标,因此,在现实条件下如何保护接触噪声的作业工人的听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主要是一级预防措施,控制或消除噪声源,从根本上解决噪声的危害,如采用隔声,消声新工艺以降低工作环境噪声强度,加强对噪声源进行治理改造;另一方面,应在进一步加强卫生保健宣传的同时,研制和推广实用,舒适的新型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实行噪声与非噪声作业轮换制等,以期达到减少噪声危害,保护工人健康之目的。同时,也应加强二级预防措施,对接触噪声的作业工人定期进行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早期发现听力损伤Ⅰ级听损虽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但作为噪声性听力损害的早期阶段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一但发生Ⅱ 级听损应调离强噪声工作岗位,避免进一步听损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咽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3-1070.
[2]彭忠革.铁路噪声作业工人接触噪量与噪声聋发病率关系初探[J].职业医学,1996,23(6):55.
关键词:工业噪声;防护设施;防护措施;个人防护
工业噪声在企业职业卫生防护的工作中属于重点的防护重点工作,因其可以对工作人员带来较大的职业病伤害,受到了国家及企业管理者的重视。而随着对工业噪声的不断深入研究与防护技术的发展,市场中也出现了很多噪声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为劳动人员的工作健康提供着保障。接下来我们就对工业噪声及其防护措施进行介绍。
1 工业噪声及其危害
1.1 工业噪声
工业噪声通常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之中因设备等的振动、摩擦、气流挠动所产生的噪声。依据我国《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中对工业噪声的允许值规定为不得高于85dB(A),部分经过改进仍难达标的可放宽到90dB(A)。
1.2 工业噪声的分类
通常工业噪声可分为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这三类,其中机械性噪声是指因机械的摩擦、振动、撞击等而产生的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指的是因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噪声;电磁性噪声指的是因电机中的交变力作用而产生的噪声。
1.3 工业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并且其伤害的严重性会随着声级的提高而加重。如果噪声在可接受范围,在听力产生下降后如果得到了适当的休息,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听力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程度的噪声损害被称为听觉疲劳,是暂时变化的一种。但是如果发生听觉疲劳后未得到适当的休息,则会使其产生噪声性耳聋,导致内耳发生器质性病变[1]。当噪声声级在85-90 dB(A)之间时,会使长时间接触噪声的劳动人员造成言语听力损伤、睡眠不良、耳鸣、头痛等状况;如果噪声声级达到110dB(A)以上时,就会对未佩戴防护用品的接触人员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伤;若噪声达到130 dB(A)则会使接触者生产耳痛或鼓膜伤害;如果声级达到165 dB(A)以上时,会导致接触者鼓膜穿孔。
1.4 噪声性损伤的表现
噪声性耳聋一般不易被发觉,因此要对其损伤的特性进行了解。通常情况下,早期听力操作表现在350kHz左右的高频范围之内,这个频率并不在人的听力范围(0.5-2kHz)之内,因此,不会对人们的语言交流造成影响,也不会使人有听力障碍的感觉。当平均听力损失达到25 dB(A)时则表示接触着将产生噪声性耳聋。听力损失在25-40 dB(A)时,接触者难以听清他人的低声谈话,此时为轻度聋;当听力损失在40-55 dB(A)时,接触者会难以听清他人的普通谈话,此时为中度聋;听力损失在55-70 dB(A)时,接触者会难以听清他人的大声谈话,此时为显著聋;听力损失在70-90 dB(A)时,接触者会难以听清他人的大声喊话,此时为重度聋;听力损失在90 dB(A)以上时,接触者会全聋,此时为极端聋[2]。
2 噪声防护措施
常用的噪声防护措施可分为噪声防护设施和个人噪声防护用品两大部分,接下来我们就分别对其进行简述。
2.1 噪声防护措施
噪声防护设施指的是可以减轻噪声至标准范围内的一系列装置、措施。这个可以从源头和传播两方面来进行。
2.1.1 噪声源头防护设施
在噪声源头方面,我们可以从改进机械设计,以使钢件可以被高阻尼的材料来替代,以减小机械噪声;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设备结构,以噪声较小的运动方式去替代噪声较大的运动方式,来减小噪声,如用斜齿轮替代直齿轮,就可以起到减小接触缝隙,减小噪声来源的目的;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可以改变施工工艺,如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使用铆接来替代焊接,用液压动力替代柴油动力等等;对于由于碰撞而产生的噪声,可以通过改进工件精度、动平衡、装配方式等方法来降低其产生的机械噪声。
而对于气流噪声的控制,则可以通过将与生产无直接关联的电动机、鼓风机等高噪声设备置于生产车间外部或独立成间,以防止其产生的噪声对其他岗位的工人产生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叶扇型式、转速等参数来减小气流噪声;同时尽量少用弯头,使气流传输顺畅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气流噪声的影响。
2.1.2 噪声传播防护措施
在阻断噪声的传播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生产区域的合理布局,使噪声设备与非噪声设备分隔,使之工作区域不发生干扰;或者合理使用隔声壁、吸声装潢等来减轻或阻断噪声的传播。如可以在生产车间的墙壁上使用加气混凝土、木丝板、甘蔗板等来吸收车间内所产生的噪声;或者在气流噪声处加上消声器,以减小噪声的传播。
2.2 个人噪声防护用品及监护
通常性况下,在噪声较大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应该佩戴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合理选用适当的护耳器是保障工人安全的前提,要尽量使工作人员在佩戴护耳器后其接触的噪声在75-80dB(A)之间,否则,若大于80dB(A)则工作人员还会受到噪声的损害;若低于75dB(A),则会产生过保护,使工作人员无法听到正常的安全警示或报警,为酿成事故增加了隐患。因此其选择要满足《护听器的选择指南》(GB/T 234660)的相关要求[3]。
对于监护,企业要相应的做好工作人员职业卫生档案的建立,要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后和应急的健康检查工作,并做好相应的告知,使工作人员正确使用并坚持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当发现有职业病迹像的要立项检查并调岗,并做好后续工作。
通过以上对噪声及其所产生的危害、噪声防护设施、个人噪声防护的介绍,希望可以对噪声接触者的自我保护和企业的防护设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冀娜.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护控制技术[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