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业噪声的危害范文

工业噪声的危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14:34:14

工业噪声的危害

篇1

1 噪声的等级评定和危害

噪声特性主要通过声压和频率来衡量,声压主要采用A、B、C计权声压级表示,以分贝作为声学计量单位。在评定噪声时,通常使用A声级计量噪声的声压和强弱时。噪声分贝数越高,噪声声压就越强,噪声污染或危害就越大。通过有关部门研究表明:当噪声声压大于50分贝,就会对于人们的睡眠或日常休息造成影响;当噪声达到70分贝~90分贝的强度时,人们就会产生烦躁情绪,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当噪声达到90~110分贝时,则被称为强噪声,会使人们感到强烈不适,如果人们长时间受到强噪声影响,会对人们的听觉系统产生危害,甚至可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引发高血压、消化不良、心脑血管疾病、笑话不良等疾病。当噪声达到120分贝~130分贝时,人们会感觉难以忍受,人们在处于这种强噪声的影响下,耳朵会感到疼痛,即痛阈。当噪声达到130分贝~140分贝时,只需很短的时间就会导致人们出现呕吐、头昏、恶心现象,甚至可能导致估摸破裂,双耳失聪等噪声外伤。当噪声达到150分贝或者更高时,造成的影响将更加严重,会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导致儿童发育方面受到影响,甚至可以直接杀死人或动物。例如,美国空军在1964年使用F104飞机进行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噪声使附近农场中6000只鸡受到影响而死亡。噪声产生的危害还与其作用时间有关,根据相关调查,当工作人员长时间处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中工作15年,导致耳聋的几率为19%;工作25年,导致耳聋的几率增加到23%;工作30年,导致耳聋的几率将达到74%。因此可判断,工业噪声带来的危害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噪声的声压强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其产生的危害就越大。

2 工业噪声的治理方法

由噪声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等特点可知,噪声污染的特点以弹性波的方式从声源向周围进行辐射的压力脉冲。与其他的环境污染不同,噪声污染并不会堆积或持久存在环境中,也不会扩散到很远的地方。而且如果声源停止作用,噪声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噪声污染只有在声源产生作用,同时具有声音的传播途径,并且在有效范围内有接受者,才会造成危害。根据上述特点,控制噪声危害的有效方法是控制噪声源,阻隔噪声传播途径,并为噪声影响范围内的接受者提供防护。做到上述几点就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噪声带来的危害。

2.1 控制噪声源

工业噪声从产生方式上主要分为气流噪声和机械噪声。机械噪声产生原因主要是设备的高速旋转部件,在进行往复运动时,部件之间的产生振动或摩擦引起的。对这类噪声进行治理,可从改善设备材料、完善设备设计、加强生产管理入手,对声源进行控制,达到减小噪声的目的。气流噪声主要由生产运行中的风动工具,如:风机、高压风管、空压机等产生的。在对其进行控制时,不但需要对这些风动设备进行结构和性能方面进行改善,还要采用相应的减振措施。比如在设计这类设备时,在振动发声部位装配橡胶、软木、毡板或相关涂料等,或使用阻尼减震器控制声源振动。

2.2 阻隔噪声传播途径

生产车间噪声可通过以下方法对噪声传播途径进行阻隔:对生产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将生产车间与工作人员休息区分离,并采用隔声材料阻隔。同时,将车间内产生噪声过大的设备与其他设备分开,避免产生共振,以便更有效地对噪声进行控制。还可以利用天然屏障,或者在车间周围种植山树林、花草等,在美化生产环境的同时也可以起到阻隔噪声传播的作用。

2.3 加强噪声接受对象保护

根据工作现场具体情况和噪声特性,为工作人员提供耳塞等保护设备,以减少工业噪声对工作人员的危害。

3 高噪声工程项目降噪措施

在工程和生产中,经常需要用到一些大型机械设备,这些设备在运行时,往往会产生较强的噪声。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噪声控制:

第一,根据具体情况,科学的选择生产设备。首先应该选择同类设备中技术更加完善的设备,并且对设备中的“噪声大户”采取减振、隔声措施;

第二,对生产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建造生产车间时采用高隔声材料,同时应尽量避免发生共振。对于产生较强噪声的设备单独放置,便于对其进行噪声控制。而且应对生产车间与员工的休息区、生活区进行分离。生产企业应远离居民区;

第三,对产生噪声的生产设备的特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用合理的处理方法。比如,在对空压机进行噪声控制时,可将消声器安装在进风口和排风口上,将引风机安装在具有隔声效果的独立房间中,并且在房间中设立专用的进风口等,并且在连接气压设备时,尽可能使用软管接头,以减少气压产生的振动。如果产生的噪声是机械噪声,可以检查设备的相关部件并采取减振措施,或者在摩擦严重的地方进行等维护措施,必要时可对部分组件进行更换。

第四,加强对生产制度和操作方面的管理。在企业实际工作生产中,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佩戴相关的保护设备;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守则进行操作;多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科学的生产制度,避免工作人员长时间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

4 结论

虽然我国在工业噪声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生产工艺造成的。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工业噪声所造成的危害,因此许多相关单位开始对噪声控制进行研究,降噪技术也得到了提高。本文通过对工业噪声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望对企业生产中的噪声控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623―01

大型加热炉、输油泵、发电机、鼓风机和空压机等会产生大量的噪声源,经现场检测输油泵区等场所噪声高达89.7dB(A)生产作业场所噪声,存在于加热炉、输油泵、发电机、鼓风机和空压机等。作业人员在产生噪声的岗位日接触时间为2∽12小时。生产性噪声达到一定强度时成为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突出表现在对听觉器官和听力损伤上。职业性听力损伤,亦称职业性耳聋,属法定职业病之一。此外,生产性噪声对某些接触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也将产生一定的损害。生产性噪声危害的发生和程度主要决定于噪声强度、接触噪声时间、噪声的频率及频谱特性、接触者的敏感性等职业病隐患。

一、噪声对于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上面的危害主要有:

1、损害听力。

噪声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甚至使人丧失听力。有关资料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若在8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的可能性可达50%。

2、损害视力

耳朵与眼睛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研究指出,噪声可使色觉、色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在接触稳态噪音的80名工人中,出现红、绿、白三色视野缩小者竟高达80%,比对照组增加85%。

3、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

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4、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

科学研究发现,噪音可刺激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抑制,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

5、 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噪声对睡眠的危害:突然的噪声在40分贝时,可使10%的人惊醒,达到60分贝时,可使70%的人惊醒。

从心理方面来说,噪声首先会引起睡眠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心理症状,然后导致心情烦乱,情绪不稳,乃至忍耐性降低,脾气暴躁,最后产生高血压、溃疡、糖尿病等一系列的疾病。心理学上将这种病症称为心身疾病,意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上的疾病。

二、噪声危害的预防

由于目前对噪声性聋的治疗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方法,所以关键问题是预防,根本措施是全社会进行噪声污染源的治理。具体地讲,噪声性聋的预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宏观控制:国家有关部门制订噪声卫生标准,噪声控制的有关法律、法令和法规,为治理噪声和预防噪声性耳聋提供法律和技术保证。我国在这方面极为重视,先后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

(2)噪声源控制:控制噪声强度,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防治噪声危害最根本、最有效、最积极的方法。环保机构和噪声源单位应对环境和车间的噪声进行定期监测,将噪声强度控制在国家标准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3)个人防护:切实做好个人防护,处于噪声较大的环境中时,必须按照劳动保护的要求坚持使用防护用具,如防噪声耳塞、耳罩和耳帽等。而大多数在作业场所工作的员工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同时不定期地检查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如有过期、损坏及时维修及更换,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健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听力监测:在较强噪声环境中工作者,应定期进行听力监测,及早发现听力下降;已有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应避免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

三、预防噪声的具体措施

生产性噪声达到一定强度时成为有害因素,对人体危害突出表现在对听觉器官和听力损伤上。职业性听力损伤,亦称职业性耳聋,属法定职业病之一。此外,生产性噪声对某些接触者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也将产生一定的损害。生产性噪声危害的发生和程度主要决定于噪声强度、接触噪声时间、噪声的频率及频谱特性、接触者的敏感性等因素,因而要预防其危害需从以上几方面着手,主要措施如下:

1.改造声源、降低噪声。通过技术革新,把发声物体改造为不发声或发小声的物体是根本措施。

2.对噪声传播途径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强度。

具体又可分为:把高噪声机器与低噪声机器分开布置;采用消声器或用消声、吸声、隔声材料阻隔声源。

3.加强个人防护。最常用的方法是配戴耳塞、耳罩、防声帽。

4.定期进行健康监护体检,筛选出对噪声敏感者或早期听力损伤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篇3

听觉是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最宝贵的本能之一。如果失去它,我们无论上班时或下班后的生活都将困难重重。

如果声音或噪声的频率太高,它们就会使我们的听觉受到永久性的伤害。噪声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噪声的频率有多高以及你在噪声环境里的暴露时间。由于噪声的危害对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损害是轻微的,以至于我们都觉察不到,但是,时间一长,我们就能觉察到噪声对我们听觉的永久性改变。我们预防噪声危害的唯一途径是尽量减少我们在噪声环境里的暴露时间。

噪声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我们耳朵里的听觉神经细胞能被频率过高的噪声所杀死。死亡的听觉神经细胞将被对声音毫无反应的疤痕组织所取代。噪声对我们听觉的损害是没有痛感的,但损害却是永久性的。噪声对我们听觉的损害是无法救治的。一些医疗救助只能部分地恢复我们的听觉,但是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噪声所杀死的听觉神经细胞主要是我们耳朵里能传导高频声音的听觉神经细胞。噪声损害的结果是我们对高频声音反应能力的丧失。如果你的听觉遭到削弱,你就不能通过听觉来判断你周围发生了什么,你将错过一个警告声或求救声,或误解一些重要的信息。

伴随着听力的损害,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里的人们也将患上耳鸣症。患上耳鸣症是令人痛苦的,特别是你将要入睡的时候。

你可能认为“如果我觉察到噪声损害我的听觉,我将采取什么方法来治疗噪声的伤害。”不幸的是,你不可能觉察到。噪声聋慢慢地且毫无痛苦地在你身上发展着,直到你觉得周围静悄悄的时候,你才能觉察到你已经患上噪声聋。

你怎样判断在你的工作场所是否存在噪声危害?

在你的工作场所是否存在噪声危害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噪声的强度有多高及你每天暴露在噪声环境里的时间有多长。当噪声的嘈杂如城市里的交通嘈杂声的时候(当噪声强度超过85分贝时),它就变成了一项职业危害。你可以在低于85分贝的低噪声危害的噪声环境里工作一整天。随着噪声(超过85分贝的噪声)强度的增高,职业危害风险将急剧上升。比如,在强度为100分贝的噪声环境里,你一天在此环境里的暴露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我们应该做什么?

在工作时你的健康安全是受到法律保护的。雇主们有责任保护雇员的安全健康,并且应该把健康安全的有关事项向雇员们通报。

国家已经公布了工作场所噪声的国家安全标准:工作场所的噪声强度不超过85分贝是安全的;在噪声环境里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此项国家标准也同时规定了工作场所里的噪声强度最高值不得超过115分贝。此项标准已在全国实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时时注意我们的工作场所的噪声职业危害。

你作为厂里的一名雇员,有义务遵守厂里的安全规定和接受厂里组织的安全培训。

为了保护我们的听觉,我们应该做到:

1、对工作场所的机械采取消声措施。

2、对工作场所的消声装置进行维修和更换。

3、在工作场所的噪声区佩戴听觉保护装置。

噪声危害的有效解决之道?

有许多措施都可以减少人们在噪声环境里的暴露时间,这些措施如下:

1、消除噪声源

在机械和工艺设计时要采取措施控制噪声,例如在机械装置的振动部分设置防振装置。

2、让噪声远离员工

把产生噪声的机械装置封闭在隔音室里,或在产生噪声的机器与员工之间设置隔音墙。

3、减少人们暴露在噪声环境里的时间

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在噪声环境里工作的员工和不在噪声环境里工作的员工按规定时间轮换工作,这样,员工在噪声环境里的暴露时间就不会太长。

4、如果需要的话,须佩戴听觉保护装置

如果所有可能的噪声控制措施都已付诸实施,还存在噪声危害的话。个人就必须佩戴耳罩或耳塞。

下面有一些简单的方法教你如何判断噪声是否有害。最好的方法是让经过培训的专业人事来测量噪声的危害程度,但是。一般说来。具有下列特征的噪声肯定有害:

1、当噪声如城市里交通嘈杂声或比城市里交通的嘈杂声还要大时。

2、如果你对一米远的人说话,必须提高嗓门来讲话时。

3、在噪声出现后所有的事物听起来异常时。

4、当你耳鸣时或在噪声出现后。在你的耳朵里发出其它杂音时。 你怎样协助来降低你的工作场所的职业噪声?

1、在你工作场所的噪声危害防治工作要积极配合。

2、为了解决噪声危害问题。要积极帮助公司完善改进噪声防治政策、计划、防治措施。

3、你知道或操作的机器有噪声危害时要积极建议采取噪声控制措施。

4、积极协助设备工程师或设备技术顾问从改善设计入手来解决噪声危害问题。

5、采用噪声消除设备。

6、为了保护你的听觉,要在噪声环境里佩戴听觉防护装置。

听觉保护中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我佩戴耳塞时有一些危害吗?

由于耳塞质地柔软且长度没有能达到被我们塞入耳道深处的程度,所以,耳塞不可能对你可爱的耳朵有危害。但是,如果你的耳朵有感染病或做过手术,在使用耳塞之前,要让护理人员或医生检查一下,以确定戴耳塞有没有损害。

我为什么要在噪声环境里所有的时间里必须佩戴耳塞?

在噪声环境里即使瞬间取下耳塞。耳塞的保护效果也将被抵消。为了保全耳塞的保护效果,在噪声环境里所有的时间里你必须佩戴耳塞。

如果我的听觉受到损害,我还需要佩戴耳塞吗?

如果你继续暴露在噪声环境里,你的听觉会遭到进一步的损害。你剩余的听觉显的十分珍贵。你必须倍加爱护。

在我戴听觉保护装置的时候。我将听不到人们在说什么?

篇4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山东邹城 273500

[摘要] 随着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及完善,对职业病的判定越来越严格。噪声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危害日益加剧,形成噪声职业病。本文通过笔者对某工厂的调查分析,从噪声职业病的危害入手,分析了其防范措施。以期引起公众对噪声职业病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当前的现状。

[

关键词 ] 噪声;职业病;危害;防范

[中图分类号] R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50-02

[作者简介] 韩兵(1967-),男,汉族,本科,山东潍坊,职称: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职业卫生。

在本文中,作者以噪声对人体的各种危害为基点,重点讨论噪声环境下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职工病的相关内容,以期有裨益于现代噪声职业病的控制与防治。

1某工厂噪声职业病调查

通过对A工厂从事噪声工作1年以上的521名工人进行噪声职业病危害调查(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纯音听力测试),其中男性458人,女性63人,年龄范围在18~55岁,平均年龄为31岁。所检测的73个噪声作业点中有56个检测点噪声超标,超标率达到76.7%。噪声强度在72~112dB(A),平均噪声强度为91 dB(A)。用趋势性卡方检验得出听力损失情况会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详见表1)

2 噪声职业病的危害

职业性损害,即职员在存在着职业危害因素的不良劳动环境下工作时而引发的身体伤害与损坏等。其中,噪声危害就属于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影响人身体健康,并导致其出现各种疾病的物理有害因素。我们可以根据作业场所的噪声与现已掌握的机械设备来确定噪声源并识别噪声危害。科学研究表明:噪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与发展。另一方面,又因为噪声常常会遮蔽报警信号并引发心理恐惧,因此噪音又是造成工伤事故的重要因素。

2.1 噪声对从业人员听力的危害

TTS变化的幅度与所接触到的噪音强度的高低、作用时间以及频谱特性都有着莫大的关联。经研究发现,在接触中等强度的噪声,也就是声压级在8~105 dB而不超过8 h,TTS会随着声级与接触时间的逐渐增加而呈现线形递增。值得注意的是,TTS其本身所产生的声压级有一个下限,当声压级低于70 dB时,无论在此噪声环境下接触噪声多长时间也不会出现TTS现象。

波动性或者间断性噪声引发的TTS的变化一般都相对复杂些。TTS在离开噪声环境后,在最开始的2~3 h即可以恢复绝大部分,在接下来的16 h便可以完全恢复。若未能恢复,第二天却又继续接触噪声,日复一日,便会发展成为不可恢复的听阈位移,这是一种病态发展,因此我们将这种听觉疲劳看作为听力损害的一种危险信号。

如果在这种听觉疲劳的基础之上继续长期的接触强噪声,这便会直接导致听力在损害后无从恢复,即我们所说的永久性听阈位移(PTS),这主要是因为耳内的感音器官在强噪声的刺激之下,由其本身的功能性改变发展成为退行性器质性病变,也就是俗称的噪声性耳聋或听力损伤。

噪声性耳聋与听力损伤是一种慢性病变过程。在其初期,患者基本没什么感觉,并不会影响到其正常的社交活动与交谈。而在这一阶段对患者进行纯音听力检查时,听力曲线会在3~6 KHZ出则呈现“v”形状态,我们将这一尚未受到噪声严重影响的病变称为噪声性听力损伤。当听力损害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向更高阶段延伸,进而影响到语言频段时,患者一般会主观感觉自身出现语言障碍,这主要表现为耳聋也就是我们一般所称的噪声性耳聋。这种噪声性耳聋发病相对较为缓慢,其一般都为两耳同时发病,并伴随有耳鸣现象,这一般都不会真正的发展为耳聋,这种病症其听力之所以不能得以恢复,主要是因为耳朵内的螺旋器的听毛细胞在噪声环境下失去了正常的代谢营养功能,以至于细胞变性坏死而直接导致患者失去听觉功能。

2.2 噪声对从业人员其他机体的危害

高强度噪声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会不同程度的使人心情烦闷、情绪消极低落,并干扰人的正常交流与生活。再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暂时性、局部性与多发性的特点,往往又会导致患者在听力下降之余,同时患有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与视觉及智力等方面的疾病。

2.2.1神经系统人的大脑皮层以及植物神经中枢若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之下,便会直接导致其神经系统出现一系列各式的反应。比如改变患者脉搏和心率,降低或者提升患者血压,使患者心率不齐,传导受阻,进而加剧患者心脏负担,使其心脏外周血流发生变化,直接导致患者心脏加速衰老,加大患者心肌梗塞的发病率。

2.2.2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患者心率加快或减慢,同时血压不稳,心电图ST段、T波呈现出缺血现象。

2.2.3内分泌系统长期处于噪声环境将直接导致患者交感神经的过度活跃,交感神经活跃过度会不同程度的致使患者的肾激素与尿中儿茶酚胺的分泌与排出逐渐增加,慢慢的使患者的性腺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患者生理周期紊乱,月经失调,生殖能力逐渐下降。

2.2.4消化系统噪声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胃液、胃酸以及唾液的分泌,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人体的胃液、胃酸以及唾液的分泌会不同程度的减少,胃液、胃酸的减少则会直接使人类胃的蠕动频度降低,影响胃正常功能的发挥,导致人食欲不振,出现胃溃疡等弊病变,进而降低人类的消化机能,直接增加胃病与胃溃疡的发病率。

3噪声职业病的防治措施

3.1 噪声控制

控制噪声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各种噪声性疾病,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从噪声声源角度出发解决,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相关建设部门,可以在实际操作时,用低噪声的生产设备代替以往的高噪声设备,或者努力改进其自身的生产工艺,以改变噪声源的生产运动方式,进而从声源处降低噪声;其次是当生产所需的机器不能更换时,我们可以从安装机器角度入手。我们可尽量将电器与机械分开放置,并针对机器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安置,例如对于那些声压级过高的机器,我们要尽量使其远离职工工作场所;对那些声音单一,且职工接触相对较少的机器,我们可以将起安置于双层玻璃隔音室;而对那些工人接触稍微较多的,可适当地采用隔音罩进行处理。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各种有噪音的机器同时开启使用。再次是从机器本身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在机器接触处安装橡胶盘,或者在机器磨擦处涂抹适量润滑油,来减少生产中由于机器碰撞或者机器自身摩擦而产生的噪音,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噪音危害,还可以有效提高机器的利用率。最后是从噪声的传播途径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噪声传播途径来减少噪声,主要的方式有隔音、隔振、吸音以及噪声屏障。可以对已经产生的噪音进行分散处理,或者对声源进行消声处理,比如将声源地布置在吸音场所,或者种植花草树木借助植物进行消音。

3.2 噪声防护

除了在声源以及噪声传播途径处降低噪声,我们还可以从受音者的受音器官处进一步降低,比如让长期处于噪音环境的工作人员佩戴耳塞、耳罩、护耳器等。这种方法经济、简单又环保,因此,努力提高自身佩戴的护耳器的舒适度就是我们目前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首先是舒适性。提高耳塞的舒适性,可以有效提高工人在噪声环境工作下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结合人耳具体情况科学设计耳塞,同时还要加大对耳塞使用者的使用培训,使其正确掌握耳塞的佩戴方法。

其次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耳塞。不同耳塞的衰减值各不相同,我们要根据噪声频谱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耳塞,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要经常清洁、换洗耳塞,使其保持干净整洁。对于比较容易脏的泡沫耳塞,我们可以在使用了1~2周之后进行更换;对于非泡沫的耳塞,一般可在使用了1季度之后及时进行更换清洗。这样不仅卫生还可以有效提高噪声防御效果。

3.3 对从业人员进行噪声健康评估

定期对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噪声健康评估,可以使我们准确了解企业噪声的具体变化情况以及企业员工噪声暴露的情况,使我们可以针对实际情况随时制定与调整企业员工的听力测试与保护制度。我们可以在员工接触有害性作业之前,先对员工进行体格检查,以及早发现并解决各类职业禁忌病症。

4 结语

目前,噪声职业病不仅是一项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全球环境公害之一。有效的控制噪声不仅可以缓解劳动者的病痛,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生产隐患,进而实现生产安全。

[

参考文献]

[1]GBZ49-2007.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S].

[2]倪道凤.对工业噪声致听力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18(2):67-72.

[3]廖日炎.拉链厂噪声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J].实用医学,2012,8(4):1144-1145.

[4]朱文静,张峻某.汽车配件厂噪声的职业病危害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3,13(5):61-63.

[5]朱燕群.某石化企业职业病危害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医学,2013,3(11):55-57.

篇5

【关键词】 铸造企业;职业病危害; 粉尘;噪声

本区某铸造厂从事各种铸件生产、加工,主要工艺为筛砂、混砂、造型、清砂、喷漆。生产过程中会有粉尘、噪声、苯系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为了解这些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危害,并为今后的监管和职业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对该厂生产车间工人作业点进行了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分析,并对该厂生产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1],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对筛砂、混砂、造型、清砂、喷漆工人作业点进行职业病危害物质浓度检测。对该厂从事筛砂、混砂、造型、清砂、喷漆作业的100名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检测依据: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噪声》、GBZ/T 160.42-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芳香烃类化合物》。评价依据: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二部分:物理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2]。

1.2.2 健康检查方法 根据GBZ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对该厂接触粉尘、噪声、苯系物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进行相关目标疾病的健康检查。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筛砂、混砂、造型、清砂处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其中筛砂、混砂、清砂处粉尘浓度均超出了国家卫生标准;同时清砂处噪声强度87.8dB,超出了国家卫生标准;喷漆处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苯、甲苯、二甲苯,其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表1 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2 健康检查结果 从表2中可见,接触粉尘的90名工人中46%的人肺纹理增多,24%患有咽炎,16%患有结膜炎,异常率为86%。噪声超标的40名清砂工人中18%听力下降,28%心电图异常,25%高血压,异常率为70%;接触苯、甲苯、二甲苯的10名工人中40%血红蛋白下降。表2 100名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结果 例(%)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铸造行业也迅速增加,但多数企业的经营者法律意识淡漠,重经济、轻防护,一些防护设施陈旧,有的防护设施形同摆设,同时多数职工来自边远山区,卫生知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3]。从该铸造厂现场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来看,该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粉尘、噪声、苯、甲苯、二甲苯。其中粉尘、噪声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危害较大,异常率分别为86%和70%。铸造行业普遍使用的石英砂中含有二氧化硅,吸入肺部会导致结节性纤维化,引起“矽肺”;同时矽尘会引起咽炎、结膜炎等疾病[4]。噪声也是该行业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除了引起听觉损伤外,对神经、心血管、生殖、消化系统也可能引起特异或非特异性损害,如噪声是高血压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接触的噪声每增加30dB(A),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增加一倍,且在高血压发病中噪声暴露有累积效应[5]。综上所述,该厂不仅应从工艺和技术上进行改进,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的培训教育,加强个人防护,并定期对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健康损害或职业禁忌,及时调离,早期治疗,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对员工的身体影响,有效预防职业病。

参考文献

1 何凤生.中华职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5-12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30.

3 边安.2007年全国职业病发病情况.劳动保护,2009,(2):100.

篇6

【关键词】水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市场不断扩大,水泥生产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但同时带来了职业危害因素的日益严重,为深入了解水泥生产企业的职业危害情况,笔者对我市某水泥生产企业进行了职业危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我市某水泥厂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粉尘、噪声的评价方法、采样点、采样时间及以及检测时使用仪器的选择,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范围》GBT122-1988、《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Z5748-1985的要求进行,检测粉尘浓度使用IFC-2型防爆粉尘采样器,采用滤膜称重法;检测噪声采用CENT-320型噪声仪,采用等效A声级进行评价。检测结果的卫生学评价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BGZ/T 189.8-2007和《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2-2007进行。

2.结果

2.1基本情况 该企业位于市郊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职工总数232人,其中生产工人202人,年生产水泥55万吨,主要生产原料有石灰石、铁粉、石膏、矿渣、燃煤、硅石等,主要生产工艺流程是石灰石开采后进行破碎、生料研磨、机窑成球、熟料烧成、水泥粉磨、过筛、包装入库。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产生噪声、粉尘等危害因素。

2.2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该企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职业病防治计划和职业安全管理制度,为职业病的防治提供了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企业定期发放工作帽、工作服以及防尘口罩,配备了消尘除尘设备,无配备耳塞,但有些工人在工作期间不按规定使用防尘口罩。

2.3作业场所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2.3.1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轧石、生料加料、熟料配料、成品包装等工人经常停留的工作车间选择14个粉尘作业点,在工人呼吸带高度采集了28个样品,分别测定矽尘、石灰石粉尘、水泥粉尘的浓度,结果显示粉尘浓度在2.6-380.23mg/m3,其中合格点3个点,点合格率21.43%。矽尘的平均浓度128.53 mg/m3,平均超标64.27倍;石灰石尘平均浓度为4.9 mg/m3,达到国家卫生标准;水泥尘平均尝试为239.45 mg/m3,平均超标40倍。

2.3.2作业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水泥生产过程中噪声来源主要为各种生产机器,属于稳态噪声,所以采用均值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检测时在原料磨、破碎、球机磨等车间共设置了噪声监测点28个,结果显示噪声强度在55.9-98.96dB(A)之间,平均值78.62 dB(A),15个点合格,合格率53.57%。

2.4生产工人健康体检 对202名生产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体检率100%,未检出职业病。163人各项检查项目均正常,正常率达80.69%。39人体检结果异常,其中心电异常20人,占9.90%;X片显示肺纹理增粗18人,占8.92%;血常规异常1人,占0.49%。

3.讨论

长期接触粉尘,不仅导致尘肺病的发生,还可能可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通过检测数据发现,粉尘超标的检测点主要是原料加工阶段和后期的成品制成阶段,从体检结果来看,该企业工人的X片异常率较高,粉尘污染问题很严重,主要原因有企业管理不到位,对防尘除尘工作认识不足;有些设备陈旧老化,密闭不严,粉尘大量逸散;除尘设备年久失修,达不到效果。

噪声是水泥企业另一个主要的危害因素,它主要产生于各类机械设备,如破碎机、球磨机、包装机等机械性噪声。噪声的危害对人体是全身性的,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以引起病理性变化,这次检测结果显示该企业工人心电异常率高于其它异常项目,其原因主要有:工作场所较密闭;企业未给工人配备耳塞,不利于工人防止噪声危害;还有在调查中发现体检项目没有听力检查,企业管理人员对噪声危害的认识不足。

4.建议

4.1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4.2建议对防尘、防噪声设施的添置、检修和更换,定期对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环境进行职业卫生监测并对粉尘及毒物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的生产环境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国家标准。

4.3按规定向职工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防护要求的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针对粉尘和噪声危害,一方面为工人配置休息室、控制室,减少作业工人实际接触危害因素时间;另一方面为工人配备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对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进行听力保护培训。

4.4不断加强对企业粉尘、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监控,并定期邀请依法取得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结果向职工公布。

4.5建立健全企业职工的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对从事有害物质作业的人员,逐步实行轮换、短期脱离、缩短工时、进行预防性治疗或职业性疗养等措施。对患职业禁忌证和过敏症者,及时调离。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水泥厂;粉尘;噪声;职业卫生;评价

为了解兴安盟某水泥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调查其存在的卫生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我们受用人单位委托,对兴安盟某水泥厂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进行了卫生学调查与分析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1.1对象:2012年11月,对兴安盟某水泥厂工作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与评价

1.2一般性劳动卫生学调查:详细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工艺流程、原料、配料及产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和现场卫生防护措施。

1.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检测: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结合工艺特点设备等,本次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总浓度和噪声强度进行检测。

1.4检测方法:按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采样规范》;粉尘测定按GBZ/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第3部分、第5部分》规定的方法进行。噪声检测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189.8--2007》的要求进行检测。

1.5分析评价依据

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GBZ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

1.6主要采样检测仪器

AKFC---92型矿用粉尘采样器

HS5671A型噪声频谱分析仪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该水泥厂位于兴安盟扎赉特旗十八里工业园区,产品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原料为石灰石、黏土、煤、矿渣、石膏等。该厂现有职工210人,管理人员18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120人,在生产和包装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和噪声,各工种各岗位实行三班三运行制度,每班工作8小时。

2.2主要工艺流程:包括石灰石、原煤、辅助输送、生料粉磨、窑系统、熟料烧成、熟料、石膏等、混合材破碎及输送、水泥配料粉磨、水泥储存或成品包装等。

2.3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配料场所及辅助输送是喂料机、破碎机、送料机、给料机产生的噪声和粉尘;熟料、石膏混合材料破碎及输送是皮带机、给料机产生噪声和粉尘;生料、水泥粉磨是输送机、选粉机、辊压机、球磨机产生的噪声和粉尘;水泥储存及运输场所是散装机、皮带机产生的粉尘和噪声;水泥包装及成品存放场所是包装机、传送机产生的粉尘。

2.4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结果

2.4.1粉尘检测结果

不同地点粉尘浓度测定结果由表1可见,测定粉尘作业点33个,粉尘(总尘)浓度范围0.6--11.7mg/m3其中原料破碎、熟料破碎、成品包装岗位空气中粉尘总尘浓度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不合格,配料、球磨岗位空气中粉尘总尘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为合格。

2.4.2噪声测定结果

不同地点(岗位)噪声声级测定结果由表2可见测定噪声作业点23个,工人接触的噪声强度配料岗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原料破碎机、球磨破碎机、熟料破碎机作业岗位均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3 讨论

本次检测结果:兴安盟某水泥厂大多数作业岗位接触的有害因素是粉尘和噪声,其粉尘浓度和噪声强度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粉尘超标的原因是,原料破碎机、熟料破碎机未采取防尘设施,包装场所的除尘设施未能很好维修,造成工作场所地面、墙壁、设备表面积尘清扫不及时。职业卫生管理机制不健全。未建立工作场所粉尘危害的常规检测和考核制度。噪声超标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工作场所高噪声设备布置不合理,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不完善,应引起厂方的高度重视。

通过调查分析,职业卫生防护工作重点要做好几个方面:应加强对设施跑、冒、漏处的管理和维修,对现有的防尘设备做好维修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发现超标要采取措施;加强车间内卫生管理,地面经常保持清洁、湿润及时清理地面、墙壁和设备上的积尘,减少二次扬尘带来的危害;要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粉尘个人防护用品,确保工人经常佩戴定期更换;对噪声超标的岗位应进行噪声治理改进布局,设置隔声操作室等措施控制噪声传播。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治理手段后仍无法达到卫生限值时,可采用防噪耳塞、耳罩等有效个人防护用品;做好职业上岗前的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工作场所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及警示宣传培训,不断提高对职业病危害和防治知识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

[2] 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

篇8

关键词:钢铁制管 职业病危害因素 防护工程

一、内容和方法

1.内容

对某钢铁制管企业设有的火焰切割、卷板、预弯、成型、预焊合缝、内外焊、修补、铣边、铣床、射线探伤等工序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工程进行分析。

2.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探讨防护工程有效性。

3.仪器和检测方法

主要仪器:F30J智能热球式风速计、GXH-3011A便携式CO红外线分析器、GXH-3010E便携式CO2红外线分析器 、TAS-990AFG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UV-7502P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UV-A/B型紫外辅照计等;检测方法: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 19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 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和GBZ/T 189-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4]。

4.评价依据

依据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 第2部分:物理因素》进行评价。

二、结果

1.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某钢铁制管企业于2004年成立,2005年6月投产,采用具有技术创新的JCOE法大口径直缝埋弧焊管生产线工艺,主要产品为大口径直缝埋弧焊管(ф406mm以上),主要用于能源(油、气、煤)输送、钢结构建筑、桥梁工程和市政管网建设,生产规模为年产10万吨钢管。

2.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工程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工程识别见表1。

3.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防护效果分析

3.1防尘

根据生产工序,对某制管企业作业场所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防护设施进行了检测、检查。现场主要产生粉尘的岗位均配置了除尘装置,引风罩口风速为1.7-2.0 m/s。现场对其他粉尘和电焊烟尘浓度采样,检测计算工人在工作场所接触其他粉尘和电焊烟尘的最大超限倍数和8小时时间加权浓度,均符合GBZ 2.1-2007的要求。

3.2防毒

防毒措施主要是在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较高的作业点设置了引风排毒装置,结合车间通风系统向车间各作业地点供给新鲜空气,稀释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排出污浊空气,保证车间空气的质量符合要求。车间主要通风方式为自然通风和工业风扇。现场对工作场所空气中存在的锰及其化合物等5种化学有害因素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均符合GBZ 2.1-2007的要求。

3.3 降噪

生产车间内主要噪声源包括打磨机、铣边机等 ,噪声防治首先考虑从平面布置上合理布局,其次是采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采用吸声、隔声、减振、隔振等技术 ,以控制声源的噪声辐射。车间在离上述噪声源较近的岗位处均设有隔声操作室,配置有隔声门和隔声观察窗。现场检测中对制管车间的8个岗位工种18个作业点进行噪声强度检测,各岗位工种接触噪声的8小时等效声级均符合GBZ 2.2-2007的要求。

3.4 防紫外辐射

车间防紫外辐射措施主要是为操作人员配置护目镜,在操作岗位附近设置挡板,防止对其他岗位造成辐射污染。现场对制管车间的6个作业地点进行紫外辐射检测,紫外辐射强度均符合GBZ 2.2-2007的要求。

4.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

根据工人所在岗位特点,配备了必要的防尘帽、防尘口罩、焊工工作服、焊工鞋、防噪声耳塞、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

篇9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参考文献:

[1]王俊主,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篇10

【关键词】噪声 职业健康体检 听力损失

中图分类号:R13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92-02

为了掌握长期暴露在噪声下作业人员听力损失情况,更好地保护作业工人不发生职业性噪声聋及工伤事故,受我区一家大型不锈钢生产企业委托,我院于2010年10月对该企业噪声岗位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现将听力检查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取该企业从事噪声作业岗位[8 h等效噪声限值>85 dB( A)]的员工2182名。

1.2 方法 根据GBZ188-2007[1]噪声作业体检规范,进行纯音听力测试:采用 GSI ARROW纯音测听仪于本底噪声小于 25 dB的测听室内对作业工人进行听力测试, 检查两耳0.5、1、2、3、4、6 kHz的纯音听力。要求重复误差小于 5 dB, 被测定者脱离噪声环境 12h以上。

1.3 听力损失判定标准 参照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 GBZ49- 2007[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不同工龄与噪声作业员工听力损失的关系3个工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70, P<0.01)。说明随着接触噪声的工龄增长,听力损失有增加趋势。见表1。

表1 体检人员不同工龄组听力损失情况比较

2.2 多重职业危害因素暴露与噪声作业员工听力损失的关系 根据该企业向安监部门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划分,受检员工所在岗位根据暴露因素种类可分为单一危害因素(噪声),两种或以上危害因素(噪声合并粉尘、高温或化学品),统计分析结果两组人听力损失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见表2。

表2 体检人员不同职业危害因素岗位分组听力损失情况比较

2.3 观察单一噪声暴露岗位3~5年工龄组这一群体(458人),按年龄段分组统计听力损失人员比例,统计分析表明同样暴露因素同工龄范围的情况下,年龄越大听力损失发生率有增加趋势。见表3。

表3 同岗位同工龄体检人员不同年龄段分组听力损失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随工龄增长,听力损失有增长趋势,噪声从业人员长期受高强声引致耳蜗内血流下降, 内耳供血不足, 营养障碍, 毛细胞受到代谢性损伤, 而导致听力下降, 且随着工龄的延长而加重。根据本组统计数据分析,从业1-2年的员工听力损失率为32.2%,从业3-5年的员工听力损失率为36.5%,从业6-8年的员工听力损失率为42.5%,P值小于0.01,有统计学意义,听力损失率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升高。

3.2 同样噪声暴露因素同样工龄范围下,年龄越大的员工越倾向于发生听力损失,可能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耳蜗内血流本来就会出现生理性下降,再加上噪声影响,毛细胞的代谢性损伤更容易发生。

3.3 噪声合并其他危害因素的岗位从业人员的听力损失检出率比较单纯噪声岗位员工的听力损失检出率略有增加,但两组检出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体检样本数不够无法得出统计学结论,也可能是粉尘、高温或化学品等职业暴露因素不对听力功能造成影响。

3.4 噪声岗位员工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年龄大的员工尽量不要选择噪声工种,因为在同等噪声环境中,他们更容易出现听力损失,而且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为不可逆的。体检结果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减少作业车间的噪声强度,合理排班,缩短员工的日工作时间和延长工间休息时间,多做职业健康宣教,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其自觉佩戴防护耳套,工友之间就防护措施互相督促,下班后尽量不要呆在喧闹的环境中,不要佩戴耳机听音乐及长时间用手机听筒通话,让两耳在安静的场所得到休整, 同时严格执行职业健康监护方法, 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一旦发现职业禁忌,立即调离噪声岗位,防止发生职业噪声聋,保护好员工的健康。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 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 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参考文献

[1]王俊主,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篇12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 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 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篇13

关键词:噪声危害 控制

噪声的产生是物理性质的,由于机械运动振动和气体流动力、磁力不平衡等原因形成的,既有机械运动振动声源,也有气体流动力声源。《噪声污染防治办法》第二条中规定了噪声的定义: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其它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周围环境质量的声音。

一、噪声的危害按照由轻到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噪声对人的睡眠干扰

众所周知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而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

2.噪声对人的听力损伤

噪声最直接的危害是对人的听力损伤。当人们进入强噪声环境时,只要暴露一段时间,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若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

3.噪声对人体的其它影响

3.1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噪声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容易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症状,导致血压不稳,心率加快、肠胃功能紊乱,食欲下降,甲状腺机能亢进,代谢失调。

3.2对人体心理的影响

在噪声环境里,人们常常会感到烦恼、恐慌,容易激动、愤怒,失去理智。在工作中,导致精力不集中,容易发生事故。环境噪声里成长的儿童智力比安静环境里的儿童低20%,严重的还可以导致儿童智力障碍。

3.3诱发心血管疾病

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子之一,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实验证明: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下,可使人体内的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调查发现,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

3.4增加老年人中风的危险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心脏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暴漏于交通噪音环境,会增加65岁以上老人的中风危险。对普通人而言,路面噪音每增加10分贝,中风危险增加14%。但是。对老人而言。噪音起点60分贝,之后每增加10分贝,老年人中风风险就会增加27%。

二、噪音的控制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

1.吸声降噪

吸声降噪是一种在传播途经上控制噪声强度的方法。物体的吸声作用是普遍存在的,吸声的效果不仅与吸声材料有关,还与所选的吸声结构有关。这种技术主要用于室内空间。

2.消声降噪

消声器是一种既能使气流通过又能有效地降低噪声的设备。通常可用消声器降低各种空气动力设备的进出口或沿管道传递的噪声。不同消声器的降噪原理不同。常用的消声技术有阻性消声、抗性消声、损耗型消声、扩散消声等。

3.隔声降噪

把产生噪声的机器设备封闭在一个小的空间,使它与周围环境隔开,以减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做法叫做隔声。隔声屏障和隔声罩是主要的两种设计,其他隔声结构还有:隔声室、隔声墙、隔声幕、隔声门等。

参考文献

[1]何艳.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之路――基于环境保护制度建构视角的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5期.

[2]杨峰,孙世群.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判及实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08).

[3]郑丽杰,何伟. 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J].北方环境. 2011(09).

[4]张根文.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5).

篇14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 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 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 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 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