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范文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2 15:55: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篇1

关键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Abstract: this paper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is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goal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China is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faces important and pressing the realistic subject.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the key work puts forward opinions at 8. .

Keywords: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涉及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改革与创新,又涉及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更新与调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发展陷阱;转变;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01-02

2009年,中国GDP总量33.53万亿元(约合4.9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额为1.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5.6%,居世界第二。这些闪亮的数据都说明,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前期通过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数量型的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汲取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避免陷入“发展陷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中国经济的长久发展。

一、三个需要避免的“发展陷阱”

(一)西班牙幻影

“西班牙幻影”是指以权力支撑的财富会终成“幻影”。西班牙曾经是欧洲乃至世界第一号的经济强国。特别是在1521―1600年,西班牙强盛时期,世界贵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西班牙一样垄断了如此集中的贵金属。然而,潮水般涌入的财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 没有形成发展资本主义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形成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资产阶级,因而,就不可能有有效的制度演进。这些黄金白银流入君主和贵族的手中,腐化了王室,摧毁了产业,彻底动摇了这个帝国的根基。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西班牙此时只扮演了“过路财神”的角色,成为“黄金漏斗”。

“西班牙幻影”说明,只积累财富而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集成、政府创新、文化精进、社会进化,任何财富的拥有者都是昙花一现;不激发和维持人们的创新力,一个国家的繁荣就不会长久。

(二)拉美陷阱

所谓的“拉美陷阱”,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以后,由于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畸形的消费结构,导致社会出现“有增长、无发展”,一边是现代化,一边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成果的严峻现实,从而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一种现象。

大部分拉美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拉美许多国家受发展经济学的结构变动模型和线性发展理论的影响,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战略纷纷由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主;各国政府集中资源和要素,重点和优先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的基础设施,并且巨额投资制造业。这期间他们实施了牺牲“三农”利益、扶持“幼稚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和一系列吸引外国资本向制造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工业年均增长8%以上,国民经济年均增长6.5%。到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全面“起飞”,除个别国家外,拉美主要国家人均GDP一举突破1 000美元大关,有的国家人均GDP达到1 500美元左右。在短短的十多年内,拉美国家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均GDP从400多美元一下提升到1 000多美元,创造了被人们普遍赞誉的“拉美奇迹”。

然而,“拉美奇迹”背后,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经济与社会的畸形发展,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失去土地的农村移民陷入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动荡,以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外债危机,使拉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急速下滑,进入80年代出现了持续的衰退。

90年代后期,拉美地区经济严重恶化,无论是GDP,还是人均GDP的增速双双下跌。整个90年代,拉美国家GDP和人均GDP虽然略高于80年代,但远远低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奇迹”时期,以至使人们认为是“难以跳出的拉美陷阱”。

(三)日韩困境

日本是世界专利大国。在很长时期里,人们一直认为日本只是一个极善于模仿并消化吸收的国家。究其原因,这和日本专利的类型是有关系的。日本专利大部分是二次专利,或者叫派生专利,这种专利是在引进欧美国家的原始专利的基础上,经过再创新而形成的。这样的专利需要依赖基础研究成果的支持,每年全世界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50%属于美国,40%属于欧洲,因此,日本的基础理论严重依赖欧美。这一点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20世纪70年代,传统产业和核心技术由欧美国家向日韩转移,由此造就了日韩的飞速工业化,使世人震惊。9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某些结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进行了重新诠释,因此,在信息技术上,欧美不再向海外,主要是日本转移其核心技术,从而使欧美国家在信息技术上居于垄断地位。此时的日本经济就缺乏了基础理论的支持,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创新源泉。日本从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一路走低,其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迅速下降;韩国的现代公司、SK集团也纷纷出现经济危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地打击了日韩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这和这类东亚国家缺乏作为经济大国所拥有的技术支持力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忽视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企业和产业的成长与发展仍然以政府为主导,一个个“大企业和超大企业”缺少创新、创业的激励,技术多停留于模仿层面,缺乏企业核心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使得原本飞速发展的日韩经济陷入了泥沼之中。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避免陷入“发展陷阱”的根本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外部性理论到产权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都构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和现实资源环境挑战的积极回应。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思想保证。

(二)经济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依托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即三个产业中生产要素的提高和各产业内部以及各产业之间的优化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因此,应突出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避免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提高工业部门的技术含量,同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推进工业由过多依赖要素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发展的进程。第二,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住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成长链。第三,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国际上跨国资本继制造业转移之后向中国产业转移的一个新领域,而且是扩大“内源性”需求、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巩固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模式

传统发展方式的缺陷不仅在于片面追求外延扩张,而且在于资源的一次性使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 为原则,使 “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循环往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型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循环经济须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企业层面,打造循环型企业;二是区域层面,打造循环型区域或城市;三是社会层面,打造循环型社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新机制而不是按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来发展循环经济。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联,要创建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基础上强调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不是资源约束,而是制度约束。主张看待和分析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而必须结合制度环境。改变传统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继续深化改革,以形成推动乃至于迫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难转变,是因为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和资源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严重偏低。地价低,水价低,能源包括电价低,许多矿产品价低,大都与其价值严重背离,造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粗放。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节约利用资源,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任理轩.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论经济结构调整[N].人民日报,2010-04-07.

[2]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实践;科学发展;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39-02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依据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角度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2010年2月3―7日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专题研讨班。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它作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线,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新的发展中中国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我国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从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资源问题――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从小到大课本上讲的:地大物博。现在我们改一个字地大物溥。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三位,但人均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6位,但人均水平是全球的1/4(25%);我国的耕地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四位,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126位,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以下。能源资源――三大常规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从煤来说我国总量在全球第三,但人均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确实是总量大,人均少。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7年、2008年、2009年来超过50%。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21世纪的发展中我们突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我国现在生态环境的态势:局部改善,总体恶化。三大常规性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污染(垃圾污染)和荒漠化严重。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现在是世界第一;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按我国的统计现在美国第一,我国第二。若干年后我们可能超过美国。现在面临着和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压力:一是国际责任方面的压力。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以生态环境为借口对我们中国设置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实现低排放,低污染。才可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真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的现实要求。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的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一是速度的调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在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2002―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4.4%,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个中等偏上的水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2003―2007年,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外部环境比较好。但是,2009年全世界的经济是负增长,2010年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达到2%,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较低,2009年美国、欧元区等16国、日本都是负增长,美国占全球总量的25%,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之和是全球总量的50%~60%,如此比重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很难带动世界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美国人高消费。中国人光挣钱不花钱,美国人挣钱不多,花钱很多。这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失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乏力才引起的。今后若干年内美国等西方国家消费率会有所下降,人们也总结经验了,得向东方国家学,向中国学存点钱,储蓄率上升,意味着国际市场需求量会相对缩小,三是贸易格局的调整。全球贸易的增速会下降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强化。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怎么样适应这些新特点,如何适应全球发展的新的挑战,只有一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不管是从中长期发展和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看,还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迎接全球经济新挑战的现实要求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能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

(1)经济发展的内容。在很长的时间内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从全球发展过程中也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少10~20年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前,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加区分。其实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一定的时间里,也有这种看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什么?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部门的实物增长和服务部门的劳务增长在内的实际产出的增长。

在一定的时期以后,经济总量虽然有所增加,经济活动的规模有所扩大,但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变好,甚至恶化,收入分配状况没有变好,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了,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典型的就是拉丁美洲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经过10~20年较高增长后,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所谓失去的10年。这种发展的实践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经济发展到底等同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最后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发展是什么?经济发展中不仅要包括GDP的增长,还要包括经济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高度化演进。用我国的语言就是优化升级。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分配改善、生活提高、福利增进、制度创新等所有内容在内的经济进步的一整个社会过程。

(2)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实际产出量的增加。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劳动、资本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结合的方式、消耗的方式并产生效益的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增长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进行收入分配的,表现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态环境等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总体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收入分配的更加公平合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源资源的节约等这些内容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转型。它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重要的角度,更全面的对我们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总体认识。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和路径选择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矛盾。①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2001―2008年我国的进口率从2.1提高到7.9,外贸依存度从38.9提高到59.8,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3.5,消费率由61.4下降到35.3,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是世界上所有经济体中最低的。投资严重偏高,投资率高,出口率高,关键是储蓄率高,在储蓄率保持高水平的情况下,想要压低投资和减少进出口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储蓄率高?有三个决定性因素:一是人口结构和居民的消费结构。二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三是经济体制和政策因素。②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还出现了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为什么大家对发展重化工业这么感兴趣?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还是我国的财税体制对工业发展有激励作用。地方政府为什么愿意搞重工业?因为它投资规模大,增加值率大,增值税率大,对GDP作用大,效益大。如果地方政府不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话,可能会发生变化。③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④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同步增长。⑤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但我们的发展理念中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①转速度。从高速的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持续和稳定适度的增长转变。②转需求。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力足扩大内需为主,把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结合起来。③转支撑。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④转资源。从资源支撑(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⑤转结构。以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来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标准。一是调整政府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二是调整政府与居民收入的分配关系。三是调整居民与企业的收入关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二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不断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还要在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上下工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

篇4

介绍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措施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各类矛盾交织的汇集点,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且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关键是要抓住其主题、主线和主旨。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总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相应转变并为之提供了条件。进入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生产力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绝大部分商品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国内资金也由总体上不足转变为总体上剩余。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受供给因素制约转变为主要受需求因素制约。社会总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以追求数量和速度为重要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却没有转变,这必然导致经济在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因需求相对不足而出现周期性收缩。

世界经济失衡及其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加快。而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也进入新阶段。这种大形势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吸引更多外商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经济发展。但中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大多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较多的产品及生产环节。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南北发展差距和全球贫富差距,使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受到很大限制。

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作用。要素成本低,是中国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的重要优势。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将是一个必然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许多重要资源短缺。而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中国资源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长期偏低,没有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变化,也没有包括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环境损害的补偿成本。

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不仅要求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要求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符合发展阶段和人民的新要求。这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要体现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即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要体现发展过程的均衡性和发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要体现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可持续性,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满足当代人生活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造福于子孙后代。这些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发展转向注重效益和质量的集约型发展。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的资本,也是提高经济素质和竞争力的核心。德意志银行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力资本素质提高10%,就可以使人均GDP提高9%。因此,要把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作为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战略途径。一要高度重视企业家整体素质的提高;二要大力吸引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包括新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到企业去;三要加大对广大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四要努力营造安居创业的社会环境。

2.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目前,中国产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仍面临着技术性约束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因此,要加大创新投入,建议一是将创新投入力度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努力提高创新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资金扶持强度,要进一步鼓励大中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加快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各种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专业性融资机制;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创新公共平台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结合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大对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创新力度。

3.以扩内需为导向,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必须对分配、财税体制进行改革:要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幅提高居民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其消费能力。要加大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由此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倾向。通过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来缩小收入差距,有效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包括提高劳动在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累进率,通过税收再次分配方式,实现收入由高向低的转移,来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通过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东、中、西地区的收入差距。

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内需大约1.2万亿消费和投资。农村是一个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广阔市场,要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进一步夯实“三农”的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

4.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发达国家大企业用于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已达到8%~10%的水平。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仅占总资产的0.3%。因此,必须把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大战略举措。

5.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要加大对生产工艺装备的投资。而技术引进则是促进生产工艺装备水平跨越性提高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企业的技术引进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引进包括成套设备在内的各类技术,实现装备水平的跨越性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大现有装备的折旧水平,加快工艺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要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活动。

6.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创新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首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要从管投资、管项目、管土地、管贷款等具体的“要素管制”中解放出来,转向以安全、环保、技术标准等管理为主的“社会性管制”上来;其次,要加快完善要素资源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再次,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后,要加快服务业领域的改革。

7.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抓住低碳经济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节能减排,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环节。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处于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低端的国际分工格局,由贴牌产品的中国制造转变为自主品牌的中国创造。

篇5

Abstract: At new er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no limit consumption and wast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the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and imbala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China's economy shoul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ing high input, high consumption of the ext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the inten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carry ou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reating resource-conserving society, and achieve economic and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Key word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hange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156-02

0 引言

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对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来说,主要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进行对比,分析出了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想取得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放弃传统的发展模式,采取科学发展观。

我们的经济发展观念要与时俱进,并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的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与在可持续发展经济中的现实指导性,并对此一一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方案。

1 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互统一、相互支持的关系,它们存在内在统一性,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它们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因此是一致的。本文从三方面来阐述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联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且对生产关系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还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且将社会财富公正合理地分配。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也证实了二者之间的统一性。

其次。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方面,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内在统一性。科学发展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除了GDP的增长之外,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同样体现了二者全面发展的共同精神。

最后,科学的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统一性还表现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上。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现代经济和建设在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两方面相统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求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与该思想相统一,把我国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提高经济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并与自然和环境和谐发展。二者的目标皆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2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策略

2.1 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对经济增长速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便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利用先进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通过科学进步,我们可以优化生产技术和设计,可以更新机器和设备,降低能耗,可以减少人力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科技进步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或者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值,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增加研发投入,完善创新载体,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对引进技术要加强吸收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真正将科学技术应用在经济发展上。

科学进步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前提,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通过科技我们可以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科技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要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可通过自己投资进行研究和开发或者向其他国家学习和模仿两种方式实现。因此,我国一方面可通过加大对科学研发、教育等的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采用模仿、购买等手段实现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将不断提高,这些都大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2 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 目前通行的GDP指标忽略了对资源的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导致不计成本的生产方式大肆盛行,迎合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需尽早建立绿色GDP制度。绿色GDP指在通常的GDP制度中减去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对自然的损耗计入经济消耗和收益中,同时,还要将挽回资源损失和修复生态平衡所需支付的经济投资也算入GDP制度中。

因此,绿色GDP制度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反映了经济的发展速率,同时建立了一个综合反映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指标,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会引导引导企业、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觉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消耗率,发展一条绿色经济的道路。

2.3 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想要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由于当前国内所兴起的西部大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使得我国的内在需求大大的上升,也正是因为国内需求正在不断的加大,使得对外的贸易要与内需相平衡,因此,我们需要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使得经济效益变得最大化。

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仍然十分落后,需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的知识产业以及资本密集产业也较为薄弱,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之下,我们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并将我国产业的优势完全的发挥出来,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业,这样才能够拉动我国的经济模式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发达的产业结构之上。

2.4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主力军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虽然有较多的劳动力人口数目,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我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依然偏低,急需加大教育投资,扩大教育面,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内在统一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我们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资源、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黄文杰.试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工业企业管理创新[J]. 现代经济信息,2011(08).

篇6

转变发展方式

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第一,更好地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作发展、把增长作为第一位的追求。“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投人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二,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我国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必然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投资、工业的快速增长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这些产业的投资扩张。加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贴牌生产方式来实现。这是支撑现阶段粗放增长方式的机制。因此,单纯就转变增长方式做文章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直奔成因,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内外需结构平衡了,产业结构优化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消耗高的粗放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现实指导意义更大。

第三,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由于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人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确定更全面、更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所以,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体现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的内容。

实现“三个转变”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寓意深远,意义重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高达92.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只有7.4%,即使近几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91.9%。而且,我国今后仍然能够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内需空间。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近几年,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年的21.7%,增加到*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年的63.8%,降到*年的38.9%。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据世界银行《*年世界发展指标》,*―*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远远高于美国的3%、世界平均的2.4%。但问题是,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

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年的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人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年,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年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占有38个,亚洲也有11个(其中日本8个、韩国3个),而我国却一个也没有。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己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着力完成以下带有战略性的重大任务。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篇7

【关键词】公路经济 发展方式 措施

一、前言

交通业对我国而言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能够将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公路运输的特点有:方便快捷、投资少、资金周转快以及操作方式简单等,在交通运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公路线路的总长度是交通运输线路的三分之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着交通业的发展,尤其在内陆地区,公路能够很好地将城市和周边地区联系在一起,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该形势下,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是加快其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一)转变意识缺乏,观念相对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在改变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转变观念落后和转变意识缺乏这两个方面:(1)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了解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及必要性;(2)管理者没有细致的分析公路经营中产生的问题,观念守旧,一味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愿进行创新,对公路经济和建筑工程的发展形式缺乏深入的了解。

(二)转变措施不完善

在我国公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忽视了群众的利益;转型过程没有遵循相关步骤进行,导致转型过程混乱。另外,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没有进行良好的合作,这就要求施工企业需要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如何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模式。

(三)缺乏转变机制

在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转变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转型管理机制的缺失;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模式中,无法找到适应我国公路经济转型的机制;没有设立专门监管公路经济发展的机构,所以在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问题。

三、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公路带动其建设的,公路是促进城市及周边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网点,充分显示了城镇对货物流转和相关的辐射效益,不断强化其劳动力,促进了城镇商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各县区因建设公路,加快了其发展步伐,同时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二)提高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公路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同时还带动了周围园区的开发、建设。许多企业的发展都是以公路来建设基地和园区的,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大部分城镇都是依靠公路带动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各城镇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分析其交通情况,对整个城镇的工业布局进行优化,使产业的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增加产业的科技力量并扩充其发展规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公路经济的发展将城镇与外界的距离缩短了,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城镇商贸的流通,公路沿线的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公路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同时还带动了特色旅游的发展,公路网将特色的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优质的旅游线路,促进了公路沿线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四、加快我国公路经济发展的方式

(一)增强管理者的转变意识

要使公路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首先需要增强管理者的转变意识,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不断扩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对转变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产生更多的问题,不仅要加强其转变意识,同时还需要转变其传统的观念,管理者的思想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优秀的发展模式,勇于创新,学会借鉴国外优秀的发展模式。

(二)完善经济转变方式

在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措施进行完善,(1)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人们的既得利益受到重视;(2)转型的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避免出现混乱、复杂的现象;(3)协调好管理和建设二者的关系,用宏观的眼光看待公路经济的发展问题。

(三)建立有效的经济转变机制

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要想得到有效的转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建立完善的发展管理机制,并严格其实施过程;(2)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模式中找到适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3)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保证公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有效地转变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公路朝着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转变意识,完善转变措施、加大经济发展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促进公路体制的创新,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理念,消除制约公路经济发展体制的障碍,推动公路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红建.公路运输市场经济规制的全新视角[J].物流技术,2009(04).

[2]张袜红.浅谈道路运输经济的现状和发展[J].经济研究,2009(01).

篇8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公路经济;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公路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一、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1 转变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但是,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识不强转变观念落后。转变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没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除了转变意识不强外,观念落后也是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的管理者思想守旧,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意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没有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转变措施不合理

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转型还存在着转变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其次,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着比较混乱的问题;最后,我国高速公路经济转型还存在着管理与建设部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转变机制缺失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还存在着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二,没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其三,没有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

1 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要增强转变意识。为此,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是要使公路管理者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应该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要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在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问题。除了要增强转变意识外还应该要改变转变观念,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公路管理者的思想不能过于守旧,不能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要积极进行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 完善转变措施

在实现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完善相关的措施。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不能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第二,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不会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混乱的问题;第三,在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处理好管理与建设相互协调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 建立转变机制

为了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应该要建立比较合理的转变机制。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解决: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次,要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最后,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只有这样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稳步高效的发展。

篇9

一、指导思想

坚定不移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贯穿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全过程,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形成支持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充分发挥科技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动力作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科技事业大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督查内容

主要是项目安排是否符合重点产业支持方向,资金是否按时、足额下达,项目执行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财政资金和其他渠道来源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经费管理使用是否合规、有效。

三、督查计划

为确保督查检查工作取得实效,决定自年6月开始,年12月结束,分四个阶段开展督查检查工作。

1.安排部署阶段(年6月)。成立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工作重点和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工作重点、目标和措施。

2.自查自纠阶段(年7月-10月)。组织局各业务处室、工业研究院、知识产权局、创新基金中心、技术市场办、科司等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查摆在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科技行政管理尤其是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和整改目标。

3.重点督查阶段(年11月-12月)。市科技局督查检查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整治情况进行全面督查。

4.总结提高阶段(2012年1月)。各相关处室和单位对落实工作任务情况进行“回头看”,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情况报告局监督检查领导工作小组。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市科技局党政负责人为组长的督查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篇10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树立正确理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科学把握“小”与“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县一级,难点也在县一级。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关键要靠2000多个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虽然在思想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过分关注经济总量和规模、拘泥于局部利益。如在项目取舍中态度不够坚决,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力度不够大,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小利益”与“大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把县域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国发展大局来考量,并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真正做到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辩证认识“舍”与“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今日之“舍”,图的是明日之“得”。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消除观念束缚,正确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彻底摒弃“唯GDP论”,更加注重发展的效益指标,实现发展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和项目,必须从长远发展的高度,舍得投入、舍得付出,为今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必须坚持以效益来衡量速度,舍得眼前利益,坚决舍弃质量不高、甚至是负效应的发展速度,对那些违背国家产业政策、能耗大、高污染的产业和项目。做到该关的关、该停的停。

正确处理“近”与“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久推进。要全面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做到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立足当前,就是要牢牢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这一机遇,在继续推动经济平稳回升的同时,着力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层次偏低、过分依赖出口、资源损耗偏高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力争在提高发展质量上见成效。着眼长远,就是要多做打基础、重制度工作,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环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以点带面、全力推进。

优化产业结构促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必须把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从我市来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解决传统产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产业、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投资结构促转变。调整投资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着明天的经济结构。受发展阶段、国情等因素影响,投资特别是政府性投资,一直被作为拉动GDP增长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同比增长30.1%,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历史新高。当然在后危机时代,这样的结构需要调整,但调整结构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投资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投资结构调整特别是启动民间投资。浙江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成份。但许多地方都存在倚重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乏力的现象,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投资结构优化,坚持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外资一起抓。努力形成各类投资多轮驱动的格局。特别是要把工作着力点更多放在促进民间资本的投资上,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给民营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提升创新能力促转变:创新能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对县一级来说,科技、人才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不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抓住当前科技、人才资源开始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流动的机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引进各类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长远发展的主动权。我们余姚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进自主创新,今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将在5000万元以上。

扩大对外开放促转变。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时代。经济开放程度对经济活动的范围、强度以及生产率等起看决定性的影响。对县一级来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颓彻底抛弃保守、封闭的发展理念,以更大的魄力来推进开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当前,重点是做好“请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请进来”,就是要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起抓,搭建平台,创新方式,千方百计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营销采购、中介服务等机构,促使本地企业提升发展水平,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走出去”。就是要积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提高对外经济合作能力,特别是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兼

并、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向外扩张,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突破难点障碍

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导向、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保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努力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

完善考核导向机制。对县一级来说。我们不但要按照上级政绩考核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绩考核体系,以科学的考核导向,真正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探索,如去年在修订完善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体系时,根据当地实际,扩充和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容和分值,起到了比较好的导向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对政绩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完善,使考核经济指标能充分体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要求,促进科学发展。

篇11

关键词:创新管理;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13-02

企业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基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经营的管理,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一定的分析。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制度的创新,从而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需的,同时还能促煤炭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本文就对创新管理,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

1.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的改革也有着进一步的深化,在企业中劳动者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一定的总结。在企业煤炭经济发展中主要是通过人进行管理的,也就是说企业实施各方面的管理的主体是劳动人员,企业管理的中心以及企业管理的主体都是紧紧围绕着劳动人员进行开展的。在现代企业中,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是发挥出劳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决定着企业煤炭经济的发展,企业煤炭经济发展的出发点是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劳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如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加快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就是有效地适应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是为了企业自身长远的发展。由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强化自身的自主创新意识,能够使得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通过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等现状进行一定的改变,从而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有效地保证企业长久健康的发展。

二、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煤炭行业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转变,但是在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1.煤炭生产安全的问题。中国煤炭行业在经济方式转变中,由于只是注重煤炭的资源,并没有重视煤炭生产安全的问题。在煤炭行业中,生产安全问题是煤炭行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控制了煤炭生产安全问题才能有效地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煤炭企业对安全费用投入的资金较少,由于矿井中的安全问题并没有有效地解决,严重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进而给生产安全带来一定的困扰。

2.煤炭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设备应用到煤矿中,进而使得产煤量逐年增长,但是煤炭资源污染的问题一直影响着煤炭行业的发展,不仅对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对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还有可能对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由于在中国许多矿井中存在着煤炭资源枯竭的问题,就有可能对煤炭的开采带来一定的问题,就很难以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中,煤炭经济的运行效益始终离不开煤炭的生产量。在煤炭行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很多企业大力发展非煤炭产业的经济产业链,从而使得非煤炭的经济产业链的发展高过了主体的煤炭企业。

三、创新管理,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在煤炭行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由于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需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进而能够通过创新管理,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对运行机制进行创新。要想有效地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要对企业的运行机制进行有效地创新,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自身煤炭经济发展的特点,还应该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并且完善企业管理的考评机制,对企业管理的绩效进行严格的考核。

2.建立煤炭供应的新模式。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由于一直都是十分依赖煤炭,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一定的转变,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煤炭供应的现状,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中,还需要对现代物流业进行一定的创新,能够进一步形成最新的流通体系。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力开采,自然资源越来越少,在对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中,必须要注重对资源的节约,煤炭是最为基础的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煤炭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在煤炭企业中,需要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制定一定严格的标准,而且还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煤炭资源的技术设备进行一定的维修,对废气的排放进行综合化的治理,进而减少了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

4.培养人才。在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红,需要对人才进行一定的培养。人才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需要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使得企业中的人才更好地适应企业创新管理中,进而能够有效地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认真地吸取教训,转变发展观念,向发挥人才的优势进行一定的转变;还要提高人才的待遇,企业拿出部分资金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还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地方性科技创新鼓励措施,进而激发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进行科技的创新。在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进行对科技的创新。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给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方便。在煤炭企业中,需要通过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加大力度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出优秀的科技人才,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进行生产工作,进而还能有效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产业技术的水平和煤炭科学技术的实力。

6.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煤炭企业发展经济方式转变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快速的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加速产业技术优化升级。由于煤炭企业生产条件较差,设备较为薄弱,如果在发展传统的工业,就会丧失优势。可以通过运用新技术,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对生产能力较低的煤矿进行淘汰,建立开放的煤炭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煤炭管理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地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进行创新管理,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必需的,同时还能促煤炭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针对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创新管理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能够为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锦生.创新管理,加快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外企业家,2012,(12).

篇12

【关键词】 江苏经济 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转型

一、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状及阶段分析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加速扩张相对应的发展轨迹。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在农村改革的大潮中,实现了“由农到工”的历史性转变。果断作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江苏根据基本省情和所处阶段,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节奏,更新工业化和现代化思路,提出“走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在计划经济夹缝中办起了以市场为纽带、集体经济为依托、加工工业为主导的乡镇企业。到198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3.3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88元增加到13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4元增加到876元。在这一阶段,江苏初步完成了工业化城乡布局,由一个农业大省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省。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带动下,实现了“由内到外”的历史性转变。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江苏把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开放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提出“坚决支持、主动服务、迎接辐射、促进发展”的方针,积极实施沿沪宁线、沿江、沿海“三沿”生产力布局调整,全省出现了新一轮外向型经济发展热潮。1990到2000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则达到480.5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012.11亿美元。外向型经济的突飞猛进,使我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并于1993年比全国早7年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江苏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实现了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到多元”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五大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确立了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六放”方针,制定颁布了《江苏省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条例》,两次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最佳环境,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呈现阶梯式高速增长。但受发展阶段、体制转轨等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发展方式难以摆脱粗放、低效率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偏重。江苏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仍较低,农业弱质局面尚未有效扭转,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阶段后,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50%,而江苏这一比重低于世界上低收入国家平均值(44%),产业结构偏离度(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之差的绝对值之和)较高。二是创新能力不强。江苏对外技术依存度大约在60%,与国家提出的30%以下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江苏每年固定资产投入中约有40%用于设备投入;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约为1:0.27(日本、韩国达到1:8)。三是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尽管我省单位GDP产生的COD和SO2分别仅为全国的2/3和1/2,但每平方公里国土上的COD、SO2负荷量分别是全国的6.41倍、5.66倍,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全省工业增加值率在25%左右,制造业加工组装多、高端环节少,进料加工多、本地配套少,贴牌生产多、自有品牌少。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思路、路径和原则

“十三五”期间,江苏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呈现重要的阶段性变化。从工业化进程看,江苏进入工业化后期并向发达经济过渡阶段。钱纳里工业化标准模型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初、中、高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工业化进程处于高级阶段。“十三五”期间,江苏人均GDP将实现迈过10000美元台阶,与之相伴随的是产业、就业等结构性变动,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总体上进入由工业化后期向发达经济过渡阶段。从城市化进程看,江苏仍处于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依据诺瑟姆曲线,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标志着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超过70%则意味着进入趋终阶段。“十三五”期间处于在城市化加速阶段,苏南一些地区城市化率超过70%,城乡人口转移将处于互动状态,江苏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等现象开始出现。从国际化进程看,江苏将进入开放型经济全面转型升级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江苏凭借自身优势建立起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受国际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现有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显现出来,适时实施“以资本换市场、以管理换市场、以产品换市场”,大力推动“走出去”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生态环境状况看,江苏将处在生态建设和补偿的阶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后被应用到生态建设中。随着人均GDP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逐年呈现下降趋势。江苏环境污染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十三五”期间是江苏实施大规模生态补偿的阶段。

“十三五”期间,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突出以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三个高地”、实现“三个提升”。

实施“三大战略”:第一,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二,消费主导战略。把扩大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总体消费能力,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第三,绿色增长战略。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两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壮大绿色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三个高地:建设产业高地,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建设创新高地,成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热土;建设人才高地,成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密集区。

“三个提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举措

1、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增加收入。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问题,从宏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从微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但缺乏购买力,高收入者购买力强但消费倾向低。“十三五”期间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着力点,更加突出提高“两个比重”、缩小“一个差距”: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高低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消除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特别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业领域;以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为重点,加快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打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技术优势,使新兴战略产业尽快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以传统产业改造为重点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3、更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

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强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重点提高“三个能力”,就是提高规模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骨干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抓好“四个一批”,就是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创新载体;构建“五大体系”,就是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创新体系、国际一流的知识创新体系、国内领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机制灵活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和技术服务、科技创业、科技投融资等公共服务体系。

4、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市化伴随着资源要素由农村转向城镇集聚、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转移、居住由农村转到城市集中。一方面要根据人口密度大、土地面积少的特点,继续坚持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按照“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城市集群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形成建设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功能清晰的空间开发格局。

5、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制定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创造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模式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工程。建立以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为主体框架的主体功能区布局,严格控制各类区域的建设行为,从区域空间层面控制资源侵害与环境破坏。

篇13

高鸿宾副部长高度评价了“十一五”农垦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做出的重大贡献,并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加快转变农垦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农垦科学发展,是“十二五”农垦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他突出强调,在加快转变农垦经济发展方式中,要坚持做到:

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集团化垦区和其他大型国有农场,要发挥“农垦经济区”的优势,着力在建设国家商品粮棉胶供给重点保障区、大型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大企业、构建大产业上取得新的突破;非集团化垦区,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要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树立开放发展、持续协调发展和现代企业经营的理念,从立足农垦、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思维高度,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不断巩固农垦的资源优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培育和打造出越来越多的国家级或世界级的现代企业集团。

把推进三个根本性转变作为重点。加快推进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要珍惜自然资源优势,重视科技创新推广,加强职业化经营管理者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由单一结构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多功能农业转变,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拓延农业产业链条,挖掘和发挥在农业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拓展农业功能。加快推进由以量的增长为主向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要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垦地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合理利用土地、维护国有农场合法权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中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

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企业化的大方向,深化农垦改革。要按照生产经营市场化、企业组织集团化、社会管理属地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努力解决政策渠道不畅通和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有原则,牢牢掌握改革主动权,广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把巩固和提升农垦地位作用作为重要目标。农垦作为我国农业的“国家队”、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维护国家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示范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任务义不容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粮棉胶和肉蛋奶糖菜等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在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取得新成果,为推进全国农业现代化发挥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职工生产经营权益,充分尊重职工的生产经营自,防止通过行政手段侵犯职工农产品经营销售权益;切实维护农业职工公平使用生产资源的权利,防止因资源占有差距过大造成贫富悬殊、分配不公。要努力争取在社保体系建设和完善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公益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

篇14

【关键词】 生态文明;优化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形成背景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十七大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国的环境问题仅仅依靠在原有政策框架内“加大力度”,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上升到基本价值理念转变这样的高度上来。我国的环境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影响我们长期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块大“短板”,单靠一般性地在政策上做些小的调整,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对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使我国资源和环境支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本的执政理念,将通过各级政府的具体执政行为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调整,进而引导国家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从我国环境保护的历程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治国理念的演变过程。上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赋予环境保护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提高环境保护的地位,但还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以环境换发展”的发展模式,二者还是分隔状态。到90年代,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将环境保护理念引入经济发展的决策之中,开始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分别决策、分别处置的隔阂状态。但此时,环境保护还远远没有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足以深刻地影响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生活行为。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贯穿到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系之中,实际上是对以往的治国理念的实质性提升,境界更高,产生的效果也将更加久远,也是对工业文明的全面提炼与升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归宿。我们要深刻领会“生态文明”的政治内涵,彻底实现执政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在战略上,要把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在实践上,要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硬指标;在考核上,关心GDP的同时还要重视当地经济发展效率、质量和区域生态质量改善情况,只有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

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1、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主导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之初的“轻化”型经济特征正向自主主导的、带动力较强的、可持续的“重化工业”方向发展。2002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2.6%,其中,重工业增长率为13.1%,轻工业增长率为12.1%,2003年则分别提高到17.0%、18.6%和14.6%。两年中重工业比轻工业的增长分别高出了1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从60.9%提高到64.6%。重工业增长不仅明显超过轻工业,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从整个经济增长来看,重工业增长也发挥着主导作用。1998—2002年工业增长为9.2%,同期GDP增长7.7%,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1.5个百分点;2002年GDP增长10.2%,工业增长8.0%,工业增长高出GDP增长2.2个百分点;2003年GDP增长9.1%,在农业和服务业增长速度均比上一年有所减慢的情况下,工业增长速度却达到了17.0%,高出GDP增长7.9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已把加快城市化发展,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作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农村人口,城市化又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所释放出来的潜力不可估量。因此,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的加快局面是经济由单纯的外向带动型向自主主导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发展型转变的重要标志与体现,更具有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变的划时代意义。但重化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也让我们付出了难以弥补的代价。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的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年GDP的8%。而中科院测算的数据是,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状况调查表明,西部9个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GDP的13%,等于甘肃和青海的GDP总和。世界银行给出的另一个统计数据是,如果仍然毫无节制地发展火电,2020年我国因为燃煤污染所导致的疾病将损失GDP的13%。因此,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主导型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