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2 15:55: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目前医疗行业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民营医疗行业 发展现状 基本策略
一、引言
医疗行业是一项知识密集、多学科交叉且资金流动密集的科技型产业,不但涉及机械、商业、电子等行业,更涉及高分子行业,其生产运作比较复杂,门槛也相对较高,是一个国家高科技水平和机械制造业的重要体现,也是每个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自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具备合法地位后,大批民营医疗企业开始出现,并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机遇以外还存在发展阻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营医疗行业的基本现状及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方法,并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提出了解决措施。
二、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近年来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民营医疗行业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中呈现出了多种特征。
(一)专科特质
目前,我国民营医疗行业中多呈现专科特性,超过80%的民营医疗企业机构都属于专科医院,其专业领域多集中在男子、女子、口腔、肿瘤、眼科、泌尿科、妇产科、不孕不育及五官科等,这些民营医疗机构目前发展利润较大,且应用技术水平比较成熟。
(二)多层次服务结构
民营医疗机构除了具备专科特质以外,还具有多层次服务特征,包括普通工薪阶层、高端豪华医院及境外人士医院等。多层次服务特征是根据我国经济市场分化产生的,对我国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可有效满足不同消费阶层的需求,减少经济市场的竞争压力,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广告依赖性较强
目前,我国民营医疗行业发展过程中对广告的依赖性较强,发展起步阶段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公立医疗行业,因此在声誉和可信度积累结果上明显落后于公立医疗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民营医疗机构为了能在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始通过大量广告来宣传自身优势,企图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更有一些甚至为短期内追求暴利,夸大医疗服务质量和治疗水平,以虚假信息吸引消费者。
(四)集团化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集团化、连锁经营的趋势,民营医疗机构也开始实行集团化运作,且其发展趋势已成为连锁化经营。
三、民营医疗行业发展阻碍
(一)税收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和民营医疗行业的税收政策存在多种不同。公立医疗行业中的公立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的主要目的不是盈利,其在广大居民群众生活中起到保护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在药品价格、质量上受政府要求较多,其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对于服务质量和服务普及度难以达到患者的实际需求,因此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公立医院将不进行纳税制度。而民营医疗行业多属于企业性质,以获取利润为基本目的,根据市场环境来讲,民营医疗行业所提供的产品犹如市场经济消费一样,根据各项法律条款规定,民营医疗机构需要按时缴纳税金。
(二)人才限制
我国现行医生执业规范中提到,三甲医院中的执业资格专家在民营医疗行业中行医属于非法行医,除持有变更执业注册证以外,人才交流的限制也导致我国民营医疗行业的发展进程受到极大阻碍。此外,由于民营医疗行业中人才的户口迁移、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诸多方面难以同公立医院相比导致了人才流失。此外,我国政府严禁退休公立医院职工到民营医院就职,给民营医疗行业人才的招聘和使用造成一定限制。
(三)追求片面经济效益
民营医疗行业中存在追求片面经济效益的现象。医院发展目标不够明确,投资商态度模糊,往往抱着赚钱就撤的心态,其对政府政策和投资环境也失去了信心。此外,有些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想达到“短期投入、长期回报”的目的,出现乱收费、乱抬价等违法行为,影响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信誉。
四、发展民营医疗行业的基本策略及建议
(一)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制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实施分层管理制度,将民营医疗行业作为临床医疗的重要组成元素,为广大群众提供多种选择,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基本需求,同时稳固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并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和层次提供针对性的医疗服务。开放医疗人才招聘市场,作为新世纪的人才资源,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其具有重要联系。对医疗人才就业市场实行开放性制度,取消公立医院下岗职工不能到民营医疗行业就业的限制,将职称评定、户口迁移、学术交流分析等待遇与公立医院职工保持一致,促进我国民营医疗行业稳定发展。
(二)妥善经营管理
构建长远的经营理念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经营与管理,若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就会停滞不前,发展过程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必须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将企业利益和经营理念有效结合,规避盲目追求企业经济利益和目光短浅等行为;实施委托制度,民营医疗机构投资者往往拥有实体企业,但在管理工作中却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因此为了改善民营医疗机构的经营现状,通常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划分为二,聘请专业的运营专家和管理团队为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
五、结语
良好的经营管理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A。而民营医疗机构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经营方式、产业结构,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形势,并坚持“质量为根本、信誉为保障”的经营理念。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企业发展探求长期、稳定的发展平台,摒弃传统的经营方式,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努力实现民营医疗行业的升级和转型。
(作者单位为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国恩,官海静,高晨.中国社会办医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06(09):41-46.
【关键词】信息化 发展趋势
1 国内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医疗行业信息系统发展现状、水平
根据目前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在信息化发展普遍要经历方面,国际上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
1.1.1 HIS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称为HIS系统,是将医院如门急诊的挂号、划价、收费、配药和住院病人的医嘱、配药、记账等相关基础业务串联起来,整个系统以财务收费系统为核心,配套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能够实现将各信息点采集的信息提供给管理人员查询、管理和决策。一般来说,大型医院基本都已经建立了成熟的HIS 系统,并不断进行相关应用扩展;中小型医院也已经开始部署HIS 系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都意识建立HIS 系统的益处。
1.1.2 CIS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
临床管理信息系统(CIS)是以病人为中心,涉及整合电子病历和身体检查资料等临床功能,为提高诊治的自动化,从而实现医疗文件“无纸化”,并为区域医疗的开展打下基础。现阶段,我国的大中型医院正处于CIS 系统建设的高峰期,各个相关系统的应用正逐渐成熟。
1.1.3 GMIS阶段-局域医疗卫生服务
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则涉及医院之间、中小城市之间或者大城市各城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主要是服务于社会医疗保健资源和服务,例如医疗保险、社区医疗、远程医疗、卫生行政机关、药品供应商、设备供应商、银行等,可以讲各种医疗资源连接起来整合为一个系统,从而实现局域医疗卫生服务。
除上述三个信息化阶段之外,MIS系统,即医院和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基本管理信息系统也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逐渐建立起来。基本管理信息系统(MIS)主要涉及对医院和医疗管理部门的相关基础业务的管理。随着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快,医疗机构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目前,很多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和OA 变成了主要的管理信息系统。
1.2 国内外医疗行业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近几年发展较快,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年花费约为150亿元左右,预计2015将达到290亿元,虽然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正因次,我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概括来说国内医卫信息化发展趋势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2.1 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建设重点集中在信息集成平台
随着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和信息交换、医院内部科室间的信息交换、医院和病人的信息交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整体医院信息化整合与有效利用的需求也成为了每个医院的关注重点。信息集成平台整合往往涉及不同厂商的HIS、LIS、RIS、CIS、ERP等的数据的交互,因此,综合平台需要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流程协同,并同步推进临床信息化建设,并最终能够通过电子病历浏览器和医生门户实现全流程患者信息实时同步浏览。
1.2.2 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将会在移动医疗方面加强
移动医疗最近出现的新的医疗方式,它是结合信息通信技术而生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它从实现模式上更加贴近了用户的试用习惯,也在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方面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移动应用领域的关键应用还只是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与通知、远程的数据采集、远程医疗现场监控、针对医疗工作者的日常交流与培训、传播性疾病的跟踪及诊断与治疗支持上,在其他方面也正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发展。
1.2.3 医疗行业信息化增长最快的领域是电子病历系统
现阶段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工作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并推动以其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实现医院病历系统与社区建立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能够进行有效对接。目前,电子病历已经在大型医院深入到了各种应用,而中小医院也纷纷启动了相关建设。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近些年,群众对医疗服务效果普遍不满,医患纠纷也逐渐成为困扰医疗机构的难题,综合医疗水平效率低下、质量差、成本高等问题也突现出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可以有效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同时急需一套合理、有效的关怀解决方案帮助医院真正的以病人为中心,及时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 主要实现目标为:
(1)建立通畅、易于操作的患者同医院的信息沟通渠道。
(2)切实解决客户投诉,完善医院内部奖惩措施。
(3)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前、院中、院后信息导航全覆盖。
(4)实现透明信息、透明就诊、透明用药、透明收费。
(5)实现智能体检、智能幼儿疫苗和电话预约挂号。
(6)简化就医流程,完善随访机制:院中探访、出院随访、三级随访。
(7)为就医人员以及住院病人提供优质无线网络服务。
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支撑客户服务工作,可以快速了解广大病院及人民群众对医疗过程中的各方面意见和问题。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依据每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医院在行医过程中的行为做到效的监管。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态度,从而较大程度的缓解了医患矛盾并有效减少了医疗纠纷。
3 研究技术创新点
3.1 开拓思维模式创新,关注医患关系,以病人根本利益出发
市面上主流的医疗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针对于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导医系统、综合服务系统等相关医疗业务的开发,本项目区别于其他医疗行业解决方案,从病人的实际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开拓创新,通过实时关注病人动态来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有效的改善医患关系,有助于提升医院服务形象。
3.2 搭建完善的关怀服务平台,整合相关资源
通过对目前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开发适用于不同版本的HIS 系统的统一接口,整合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搭建一套完善的医疗行业关怀服务平台。
3.3 紧抓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打造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
紧随目前医疗行业发展趋势,以智慧医疗理念为依托,结合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医护人员以及就医患者提供便捷、快速的无线上网服务。本项目的关怀平台同时具有很好的扩展性能,通过后续的研究,可以整合针对医疗行业移动支付、移动办公等业务应用,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安徽省;医疗美容行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R-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08-0672-03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talents for beauty industry in Anhuiprovince
YOU Mu1, WANG Yao1,CHENG Hong-mei1,YAO Chun-miao2,WANG Zhong-an3,LIU Wen4
(1.Department of Medicine, Huainan United University Huainan 232038,Aihui China; 2.Guangzhou Chenliang Beauty Group;3.People's Hospital of Bengbu;4.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
Abstract: Objectiv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beauty personnel in the 63 medical beauty organizations in Anhui province, existing problems about talent team itself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has been analyzed.Then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and training has been properly put forward.Methods Questionnaires the 63 organizations' staff. Contents including: talent structure, post setting, talent demanding,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Capacity needs. Result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beauty industry invovles staff shortage, unreasonable education background, irrational age structure lead to unbalance development. Conclusion The talents' training of Beauty Industry lags far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 Anhui Province.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alented training are proposed.
Key words:Anhui Province; medical beauty industry; developmental strategy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同时对美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美容行业已成为“第五大消费热点”[1]。笔者对安徽省部分医疗美容机构展开调研,了解医疗美容行业人才现状及未来需求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进一步改进高等医疗美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安徽省内合肥市、芜湖市、淮南市、阜阳市医疗美容机构63家,调查人员共计851人。
1.2研究内容和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安徽医疗美容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及人才需求。调查项目包括:①人员结构现状(学历、专业、年龄);②岗位设置及在岗人数;③专业资格证持有情况;④继续教育情况;⑤人才需求情况。问卷由封闭式和开放式题项组成,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问卷效度由同行专家进行审核。除通过纸质问卷调研外,还结合传真、快递、电子邮件及电话联系多种方式进行。收集的资料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从业人员结构现状(学历、专业、年龄):从学历上看,医疗美容机构人员文化程度较高,81.91%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但是研究生学历人员较少;从专业结构上看,医疗美容专业占比例较低;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人员占80%。(见表1)。
2.2岗位设置及在岗人数:岗位设置包括美容医师、高级美容技师、美容导师、形象设计师、美容咨询师、美容保健师,在岗人数比例分别为23%、39%、5%、0%、7%、26%,主要集中在美容技师岗位。
2.3专业资格证持有情况:医疗美容机构资格证持有情况良好,美容师资格证、职业医师资格证、护士(师)资格证、无相关医学专业资格证的比例分别为15%、34%、48%、8%(上述项目为多项选择)。达到卫生部对美容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要求[2],但是美容师资格证持有率有待提高。
2.4继续教育情况:调查显示,接受过美容专业继续教育培训、接受过医学其他专业继续教育培训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比例分别为:18%、88%、12%;有意愿参加美容专业继续教育、医学其他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和不想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比例分别为:80%、27%、10%(上述项目为多项选择)。调查结果表明医疗美容机构在岗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方面情况良好,但美容专业方面继续教育欠缺,从业人员表现出迫切接受医疗美容专业继续教育的愿望。
2.5职业技术领域人才需求情况
2.5.1 三年内医疗美容机构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量:医疗美容机构在未来3年内需求人数达1212人,较目前从业人员数量,增长142.42%。其中美容医师岗位(17%)、高级美容技师(50%)、美容导师(5%)、美容咨询师(8%)、美容保健师(20%)。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级美容技师方向。
2.5.2对拟需求人才学历、专业及资格证要求:调查显示,人员缺口学历层次要求专科及以上,较过去明显提高;专业集中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医疗美容人才(见表2)。
3安徽省医疗美容行业人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从业人员专业性差,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学历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作经验多少和技能熟练程度。调查显示,行业总体缺乏经过正规培训和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学历、职称较其他医学行业低[3]。随着医疗美容服务项目的拓展,如光子嫩肤、射频消肿、电磁按摩等需要从业者掌握系统全面的医学知识。目前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医疗美容专业背景人才比例低,服务意识不强,已成为制约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3.2人才需求量大,高端专业人员紧缺:2004年以来,美容行业快速增长,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4]。医疗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顾客的身体健康。调查表明,63家美容机构人员数量在未来3年内计划增长142.42%,缺口主要集中在高级美容技能人才。传统观念中,美容护理就是洗洗脸、敷敷面膜,随着市场逐步规范和服务水平提高,大量现代化美容设备普及,从业人员需要学习掌握多种现代化美容技能。
3.3继续教育渠道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美容技术手段、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正在经历快速变革,继续教育成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重要教育形式。国内尚无美容医师/技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的行业标准[5]。美容培训机构教学不规范,各类美容医师培训班遍地开花,主要以美容激光设备的使用方法为授课内容,周期1个月左右,不进行临床实践,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美容人才。此外,美容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不足,仪器陈旧,师资力量极其薄弱,很多老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或者只会操作仪器,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或者只会空谈理论,缺乏实践技能。
4对策和建议
4.1抓好从业人员培训,加快美容人才建设:职业培训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重视操作和规范[6]。从人才供应数量来看,职业培训应该成为美容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渠道之一。政府部门应根据安徽医疗美容行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行业从业人员上岗培训、职业资格教育培训基地的认定条件和管理制度,依靠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做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登记注册工作,加快行业技术专业人才建设。
4.2开展学历教育,提升行业素质:学历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应当在从业人员中占较大比例[7]。安徽省目前只有3所高等学校开设医疗美容专业(或临床医学美容方向),较兄弟省份少[8],每年毕业生不足400人,医疗美容教育发展滞后。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扩大医学美容专业招生规模,开展以高职高专为主要培养层次的医疗美容高等教育,同时注重课程设置,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能满足社会对新型实用技能人才的需要,又满足对高端创新领军型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医疗美容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规范经营[9]。
4.3强化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是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高校与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10]。成熟的校企合作方式包括:①“订单式”培养,如天津医专“多方订单、多类订单”[11];②筛选建设优质实习基地,注意筛选各种类型,实习内容包含美容(体)师、美甲师、文饰师、化妆造型师、美容顾问、美容导师、美容院店长或主管、美容产品销售等,注意考核,适时增减,优胜劣汰;③设立由学校、医疗美容机构及美容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专业建设,监控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和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4.4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扩展继续教育渠道: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未开设美容专业,开设美容专业的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数量少,专业对口性差、业务能力弱、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与国外差距较大。以韩国为例,美容高等教育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外聘教师大部分都具有博士学位,至少也具有硕士学位,是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2],我国美容教育行业师资队伍必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职业与岗位培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拓展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适应医疗美容教育发展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
随着医疗美容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量增大。合理利用各方资源,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端医疗美容技术人才,促进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升安徽省医疗美容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秀萍.美容行业对美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133.
[2]芦源.对高等院校中医美容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设置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7(4):199-201.
[3]汪庆玲,洪梅,姚运红,等.护理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J].上海护理,2011,11(5):35-38.
[4]张骏艳,吴文宁,李维祖,等.美容药物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1(5):35-38.
[5]李凯,刘玲,高琳,等.规范化教学在美容医师继续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路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2,11(6):1039-1040.
[6]陈晓辉.安防行业人才现状与人才发展战略[J].产业发展,2009(7):19-23.
[7]北辰,刘明鹤,姜世昌.医疗美容护理专业教程探讨[J].中国美容学,2009,20(10):1634-1635.
[8]朱鹏云,曹志明,伍健,等.高等职业院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出路[J].中国美容医学,2010,16(10):353-355.
[9]何菲,刘登蕉,吴明,等.福建省美容行业人才需求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 2011,29(3):116-117.
[10]杨晔,章益,陈冬笋,等. 高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3):9-10.
[11]张秀丽,王庆,寇晶,等.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5):590-593.
在丁香园CTO冯大辉眼中,在移动医疗领域创业,是一件苦哈哈的事,这家运作了十四年的公司,依然在求索之中。
冯大辉的身份,不仅仅是丁香园的CTO,他是有相当知名度的自媒体人,自媒体账号小道消息在微博上拥有百万粉丝,更是最成功的微信公众账号之一。在互联网上,无论说话还是行文,冯大辉的风格都是一针见血,而对国内医疗现实的分析,也是如此。“你去看病,你的主治医生当着你的面打开电脑,用搜索引擎搜索药品,你会不会觉得他不专业?”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医生对药物不够了解却依然给你开出呢?这件事绝对属于“细思极恐”,就医本就是寻求专业的服务,但基于目前国内医疗环境的现状,有限的医生资源需要救治无限的诊治需求,而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甚至是矛盾。
专业的,更精准
“在国内目前的医疗环境之下,让患者挂上号不是最迫切的问题,节省医生的时间才是。”从2011年开始,丁香园将精力放在移动端,主打产品面对专业医生,全方位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这同样是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除了传统的医学会议和线下期刊,移动医疗也应该是医生持续学习的工具。”在他看来,丁香园目前的定位是为整个医疗行业服务,说起来宏大,真正做起来,却在点滴间。
“我们会让医生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哪款药物最近有副作用或者危害?新工具有助于减少错误,同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更进一步提升医技,医生们可以在线交流、进行会诊。”在冯大辉看来,二十个世纪,医生阅读行业期刊、参加医学会议吸纳新知识,如今,他们可以下载丁香园的产品。
这绝非妄自尊大,丁香园的每个移动产品,都有不同的侧重,一锅烩的问答,这里没有。举例来说,“用药助手”收录了上万种药品说明书,由一线临床医生参与开发,完全根据临床医生实际工作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医药大辞典”提供专业医学词汇翻译,而“医药调查”,则携手专业调查公司,针对医药工作者的具体需求进行调研。专业的分科资讯平台:骨科、内分泌、风湿……则致力于为分科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前沿医药信息。对专业医生的需求,丁香园绝对分析到了骨子里,他们甚至针对医生必须参加的执业医生资格考试开发了两个应用,一为模拟题库,一为视听教室,以解决医生的实际问题。除了移动端的二十多个专业应用之外,丁香园也推出自己的医学杂志,和旗下产品一样,保持专业态度始终是他们的诉求。在专业读者之外,丁香园也给普通用户留下了空间,移动端应用家庭用药已经上线,但依然不提供百度百科式的糖水问答,而是一款严肃认真的药品信息查询工具,药品的禁忌、警示和真假才是他们的着眼点。
影响三百万业内人士
若以用户数量计算,丁香园的影响力或许不如大众类产品,但以下的数字绝对会让你惊讶,丁香园拥有超过三百万用户,而这已经超越了国内所有医生数量的总和,自然,丁香园的用户不只是医生,也包括医药行业从业人员,他们使用丁香园的应用,服务于自己的医药产品。这正是丁香园目前的另一项主要业务,也是目前营利的主要收入,帮助医疗企业进行E-Markting。处方药不能做商业广告,又有宣传需要,总得有管道让医生了解新药的功能和用法。过去,这个步骤由医药代表完成,在利益驱动之下,本该清白又正常的流程,成了医疗行业最大的灰色地带。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以一个简单的例子做比,“医药企业需要对感冒药品进行市场调查,能直接去医院发调查问卷吗?还是给医生打骚扰电话?这些都不可行。” 医疗行业和医药产品有其特殊性。冯大辉说,丁香园赚的一直都是“干净的小钱”,以技术手段填补切实需求。
“我们父母一辈经常看电视、报纸、听广播,但往往容易被不可靠的信息所哄骗。朋友圈里的伪科学就是一大问题。正是这些虚假信息,让中国的医疗环境更加恶化。”在冯大辉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既是国情,也是现实,患者只有多了解一些医学基础尝试,医患对立关系,才能逐渐改善。“如果丁香园的所作所为能对医疗行业的现状有所裨益,或者从错误的观念里拉回一两个人,也算是善莫大焉。”
通过对高技术产品,技术人才和新技术的需求、创新和应用,医疗卫生将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医疗健康是朝阳行业,作为热门的投资项目,前途光明一片,但道路也颇为曲折。
良性因素促发展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医疗卫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高。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产业占GDP的5%,美国这一比重高达18%。尽管中国不可能完全按照美国的比重发展,但医疗卫生所占比重的增加,是必然规律。
从1929年经济危机后,美国60%的GDP比重是用以维持人的基本生存,个人消费的前三项是吃穿住,但在2000年,这一比重减少到了1/3,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维持生存的支出下降后,医疗必然会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项目。
从美国财政支出结构和排名中,可以看出医疗所占比重是逐年上升的,而教育的比重比较稳定。众所周知,美国国防开支是全球最高的,虽然国防开支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其所占GDP比重却是大幅下降的。
中国的卫生费用也经历着同样的发展规律:1978年时,中国医疗费用为人均12元,到现在已增长了150倍,达到了人均1800元。
中国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现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中国改革开放已30余年,从改革之初几乎所有东西都处于短缺的状态,到今天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和服务是短缺的,但唯独医疗供给服务不仅没有过剩,而且供不应求,儿科医疗资源更是稀缺。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龄人口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需求,更是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劲推力。
中国的现状是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为此,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多支持。2009年新医改实行后,医疗保险覆盖了全国95%的人口,个人医疗支出随着保险的增加而下降,保险刺激了人们的医疗需求。两年前,北京市仅改变了医保的报销方式,可以即时结算,就释放了很大的医疗需求。
除此之外,政府还鼓励民营医院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民营医院床位数只占全国总床位数的10%,2013年“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提出,民营医院的床位比重要增长到20%的目标。总理也表示,新一届政府将适当放权,让市场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信号都十分有利于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壁垒
而医疗健康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科技含量和门槛都较高,而且因其服务对象是人,行业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同时政府的监管力度强、政策门槛高。所以,投资医疗健康行业,想要很快得到回报,注定是行不通的。想通过医疗健康行业盈利,就必须沉住气,要有更加长远的打算。
从传统的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医疗健康行业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健康管理是医疗健康行业产业链的前端拓展方向。体检行业是中国在健康管理方面歪打正着的成果,它是健康管理链条中的起点,这个行业可以做得更大更深。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很多非健康的需求在增长,比如老龄人口的慢病管理与长期护理。而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中,也有许多有利于健康管理的积极因素,这也有可能成为中国独特的健康管理发展优势。虽然中国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利好政策,但是在中国特殊的政策环境下,行政垄断力量成了重要阻碍,医疗健康行业出现了两个层次的垄断。一是政府部门对医院的行政化垄断,中国目前的两万家医院中,2/3为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床位更是占据了全国总床位数的90%。二是医院对住院资源、医生、药品、检查也具有行政垄断的特征。对比其他很多国家,这四者分别属于四个所有者。而中国的行政化垄断,令政府通过垄断医院后,同时也垄断了医生、药品和检查。
除此之外,还有七个行政化的垄断工具,也是医疗健康行业需要翻越的大山,即市场准入、政府规划、政府评级(包括对医院和医生的评级)、事业化编制、科研项目资源、医保资源、政府定价。这七条锁链,让政府把健康行业牢牢垄断在行政化中。
关键词:医疗责任保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1-0216-01
医疗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医疗意外、医疗事件不可避免,医患纠纷不断发生。医疗责任保险是降低医疗职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其对于减轻医院或医生的赔偿风险,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维护患者利益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现状
医疗责任保险,又称医生责任险,由于医疗行业存在风险性,医生或者医院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保费,一旦在医疗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或者医疗过失,由保险公司按照事先签订的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医生或者医院)进行赔偿。根据保险合同的不同,被保险人可以是医生,可以是医院,也可以医生医院共同承保。在历史范围内,二十世纪初出现了这种类型的保险,它的迅速发展则是在五十到六十年代的美欧等发达国家,到了七十年代就已初步形成规模和较健全的体系。目前医疗责任保险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但在我国发展十分缓慢。发达国家医疗责任保险的覆盖面很广,但我国目前并没有一套实施有效的医疗保险方案,实行范围也没有达到全国性。只是在局部地区或者部分医疗项目上进行了试点和探索。目前我国只有几个大的保险公司推出了医疗保险条款,其中包括太平洋、平安、人保等,但是每家保险公司的条款不尽相同,保费普遍很高,基本都是以盈利性为目的。
2医生责任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2.1缺少多领域的复合类型人才
目前,法学、保险、医学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是保险公司最渴望得到的人才。医疗责任保险与其他险种有很大区别,只有对各行业精通才能使得保险费的制定得到规范、合理的进行,使医疗事故的鉴定科学。而目前没有任何一家保险机构有这样的人才,这就使得很多医疗机构一旦投保赔偿问题受到影响。
2.2医疗机构认识存在偏差,投保率低
在现有的保险项目下医院认为保费偏高,并且在处理医疗纠纷中医疗保险的作用不大,医院多数处于与患者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鉴定不明确理赔很困难,医院的经济负担相对较大。此外,医生对于保险赔付不明确,只是简单的理解保险公司根据合同赔付患者的损失。发生意外需要理赔时,被保险人申请理赔时需要提供很多的证明材料,这就不可避免的加重了医务工作人员的负担。
2.3法律制度不健全
至今为止,我国对于处理医疗纠纷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务院1987年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医疗事故的范围、等级、鉴定、补偿等方面的规定已与现在的国情不符,依据《办法》的行政处理与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司法之间不协调,甚至出现过医疗事故通过医患双方协商的赔偿额低于法院判决赔偿额的畸形现象。”[1]
2.4责任划分不明确
医疗责任保险条款是保险公司自行拟定的保险合同,国家并没有对这类保险合同进行干预,这就导致了这类保险合同缺乏科学性和法律性。其中不免存在一些权力义务不对等的现象,投保人的权力没有办法被有效的保障。例如:人保的保险合同第十七条规定,“发生保险事故时,未经保险人书面同意,被保险人或其代表不得作出任何承诺、拒绝、出价、付款或赔偿。必要时保险人可以被保险人的名义对诉讼进行抗辩或处理有关索赔。”从这项条款可以看出,只是强调医生或医院作为被保险对象所以履行的责任,并没有体现出保险公司所要承担的对等的义务。由此可见,医院和医生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与保险公司的条款和工作流程有重大关系。
2.5保险费的厘定不明确
迄今为止,我国的医疗责任保险都是单独的保险公司承保,而且各家公司制定的保费不一致是很普遍现象“如人保保单的保险范围仅为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且责任限额是医疗事故10万元/每人,医疗差错0.5万元/每人,另有年度最高累计限额。如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保险公司理赔额远低于患者提出的几十万上百万的诉讼标的和法院所裁决的赔偿额。”[2]这充分体现了保险费的厘定不科学,这样的保险合同必然给医院和医生造成数额巨大的经济负担。保险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更会让医疗机构投保率降低,有碍于医生责任险的发展。
3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对策
3.1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国医疗保险步伐缓慢,保险购买率低。这与保险公司业务管理水平差,宣传力度低,专业性人才缺乏有很大关系。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产品推广、医院宣讲等方式宣传医生责任险的功能,扩大医生责任险的影响力。此外,医生责任险是融合医学、法学、以及保险学的一项险种,必须培养从业人员精通这三项基本知识,这样才能科学地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保险条款,合理地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增强保险公司的专业性,提高医生医院的投保热情,促进医生责任险的发展。
3.2健全法律法规,采取强制保险
目前针对医疗责任险我国只是出台鼓励其发展的指导性和原则性意见,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定医疗责任险的实施。建议有关部门参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实施经验,通过推动方式进行试点。并且建立独立权威的医疗责任损害鉴定机构,为医疗责任险的医疗损害认定,医疗责任划分,以及医疗赔偿制定合理的鉴定标准。
3.3厘定科学合理的保险费
我国医护人员的保险费也不能仅仅依据当前的模式,例如往往通过医院规模,病床数量,以及就诊人数来厘定。按照以往的经验厘定的保险费一般都由保险公司单独规定,这就导致了保险公司为了提高收入而提高保费,这严重影损害了医疗机构的利益。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保险公司合作来制定多样且合理的费率,并且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不同的费率制定出不同的保险种类,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责任险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洪涛.郑功成.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医疗器械;营销渠道;渠道管理;管理创新
在医疗器械领域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让我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国外大量医疗设备生产商大量涌入
理的营销手段也将是让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状况走向良性循环的过程。
1 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现状
1.1 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竞争形势日益恶化
目前我国国内注册的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达到了近6000家,其中专营厂为3000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为600家。从地域上来说,这些医疗器械厂家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的医疗器械生产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国内市场的六成以上,显示了这些地区对于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视,这也直接为就业输出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产品数量生产集中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医疗器械制造行业也遭遇了“冷冬”,近1/3的企业倒闭、重组、整合,行业发展也陷入到一个瓶颈期,这对营销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2 生产产品单一,缺乏核心竞争产品
我国国内数量众多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每年生产的医疗器械达到了几千万件,但是数量巨大的背后,却是产品的单一、重复制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充斥着市场。国外的医疗制造企业每年推出的新品都达到上百种,甚至是几百种之多,而我国医疗器械每年却只有几十种新产品上市,而且这些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与国外产品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例如,我国国内生产的近视眼手术刀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在国内各大医院内却鲜有订货需求,屡屡遭受冷遇,国外相关产品虽然在技术上略有差距,但是却受到青睐,这种现象的产生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器械正常营销活动的开展,企业利润获取额度增长也比较缓慢,为了将产品营销出去,很多制造企业不得不将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以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
1.3 营销渠道不畅通,模式滞后带来经营效果不理想
目前来看,我国医疗器械需求量巨大,虽然国内市场中被国外企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但是市场空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存量。由于终端客户需求量增加,对于国内一些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而且在物流端的配送需要合理配置。虽然生产企业的销售不可能全部占据整个销售渠道,但是如果确立合适的物流配送体系也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的成功案例举不胜举。谁要是占领了市场的主要渠道,谁的市场占有率就会提升,他的销售量就会提高,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对于外部营销渠道开发还有所欠缺,物流体系建立还有待健全,内外部沟通上的不健全已经让企业营销屡屡遭受挫折,营销模式上不主动已经不再适应行业的发展。
2 医疗器械营销渠道管理的创新建议
2.1 走出误区,走品牌营销之路
很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对品牌营销的观念还比较淡薄,这在行业内还属于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企业仅仅以营销策略的选择作为刚开始入主这个行业的选择,而到了一定时期后,就会逐渐对品牌营销的淡化。虽然随着市场的开拓,医疗器械制造企业销量逐渐提高,但是对于品牌的维护却并不是特别在意。其实,销量上的提升是品牌营销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最初的目标所致,如果本末倒置的话,对于品牌发展并不是太好的消息。如果企业要走出营销误区的话,一定要做好策划,尤其是要制定好广告策略,因为品牌不仅能快速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对于产品美誉度的提高、品牌含金量的提高都有帮助,如果企业将产品品牌进行注册,将品牌运作进一步与市场调研、研发、制造、服务等渠道进行畅通化,长此以往,这样的营销过程一定有利于企业突破千军万马的竞争“独木桥”,走出一条自己营销的光明大道。
中国医师协会日前公布调查数据显示:24%的医生认为执业环境“极为恶劣”,比2004年增加了一倍以上,44.8%的医生想放弃医师执业,91.9%认为自己付出与报酬不相符,超过一半认为医师的收入差于教师。
对这样一份调查结果,如果用两个字进行概况总结的话,那就是“抱怨”――既抱怨执业环境,也抱怨医生职业本身,同时也抱怨待遇薪酬的微薄。面对如此抱怨,许多网友表示了不解,甚至还给予了不少“饱汉不知饿汉饥”式的讽刺和挖苦。
确实,站在医师职业之外的普通人,尤其是那些直接与医生打交道的患者的立场上看,医生无疑是一个不值得抱怨并且让人艳羡的体面职业――不仅收入相对社会平均水平更为优厚,而且在医患之间,更是拥有绝对强势和优越的地位。
虽然如此,但在这里,笔者还是非常愿意理解和相信这种“抱怨”由衷的真实性。所以如此,当然并不是要刻意去偏袒医生这个职业,也并不是简单地出于对“几乎所有行业的从业者都会抱怨本行业”这样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的认同,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目前医疗行业严重的问题现实的一种客观认识和分析。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医疗行业,所以久遭“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抱怨、被公认为“改革基本不成功”,缘此国家不得不再度启动新一轮医改,以求彻底“救疗”这个行业,根源无非在于:这是一个已严重异化、变质的行业――既普遍褪祛“公益”本色,又被行政权力严重侵蚀。而在这种非公益的逐利化和行业管理权力化的整体行业生态下,绝大多数医生看似得利者,其实最终也是共同的受害者。
以许多医生强烈抱怨的“极为恶劣”的执业环境为例,执业环境何以恶劣,究竟是怎样变恶劣的?追根溯源,病根其实还在“逐利化”和“权力化”这两个异化的行业特征上:其一,在“逐利”要求的胁迫和利诱下,医生蜕变为医商,医术之外的职业风险势必陡增――医生看病问诊不再以患者病情为中心,更以他们的“荷包”为中心,或者滥开处方、过度治疗,或者“有病无钱莫进来”。如此一来,医疗纠纷、医患冲突如何能不频繁剧烈,执业环境又焉能不“极为恶劣”!
其二,在高度权力化的医院管理体制之下,普通医生在患者面前或许仍有强势优越的一面,但在医院领导、长官面前,他们的地位处境何尝不同样卑微――不过是前者可以任意支配的一枚赚钱棋子而已。
几年前,在著名的“哈尔滨天价药费事件”中,当事医生的一句形容医院现状的顺口溜,无疑道尽了这种普通医生在医院的卑微处境:“领导干部帝王化,普通医护人员奴隶化”――“小到一个科室,比如科主任、护士长,位居权力金字塔的顶尖,没有人监管他们。科室中普通成员的前途、命运都掌握在他们手里”。既如此,那么,一个令“普通医护人员奴隶化”的执业环境,“极为恶劣”岂非正是一种必然?!
【关键词】车险理赔;现状;理赔效率;措施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126-1.5
近年来,私家车数量迅猛增长,随之而来的车险“理赔难”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车主们反映最多的就是“索赔时间长,流程繁琐”等主要问题。由于车险是财险公司的绝对龙头业务,占各财险公司总业务量的70%甚至更高,因此,车险理赔处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保险公司的未来发展。车险行业向来竞争激烈,目前车险竞争由之前的价格战升级为现在的服务比拼阶段,理赔时效也在明显加快。本文对目前保险公司的车险理赔业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目前各大保险公司重车损赔付管理,而对人伤案件赔付管理不足的结论。针对现状,就如何提高车险理赔效率提出了一些措施。
一、车险理赔业务现状
目前,各保险公司致力于提高车险业务理赔效率,尤其是对万元以下的车损赔付,个别保险公司更是推向了“万元以下,资料齐全,一小时通知赔付”的极致,但是对万元以上的车损赔付,特别是涉及到人员伤亡的案件,理赔仍然存在着“难”、“烦”、“慢”的问题。
第一,因之前车险业主要拼价格,形成恶性竞争,使得车险理赔服务让部分车主们头疼不已。现在各保险公司都将目光聚焦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上。如平安财险公司展开一系列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举措,案件理赔结款时效从3天缩短至1天,人保财险公司将时效从1天缩短至1小时,将车险行业理赔时效推向极致,带动车险业转向良性竞争,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实惠。人保财险公司在推出快速理赔服务承诺之后不断超越自我,走在行业前面,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绝大部分人保财险车险客户因此受惠。2010年5月18日,中国人保财险了“5000元以下车损案件,资料齐全,一小时通知赔付”的服务承诺。这样的理赔速度的确给客户带来了很大的便捷。2011年5月18日起,中国人保财险服务再升级承诺,承诺“万元以下,资料齐全,一小时通知赔付”。也就是说,对赔款金额在1万元以内(包含1万元)的车险保险责任事故案件,在客户提交索赔资料齐全有效的情况下,人保财险承诺1个小时内完成案件审批并通知付款。
第二,但目前保险公司的人伤案件理赔管控仍需不断加强。2004年5月1日后,由于第三者人伤赔付标准大幅度提升,以及近年来不断上涨的高额检查和医疗费用等,导致行业车险人伤案件费用不到5年整体赔偿标准几乎翻了一番,并且平均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行业车险人伤(死亡)费用目前整体已占车险赔款总量70%左右。当前行业车险理赔管理无论从机构设置、制度设计还是技术手段等总体情况,仍停留在对车损及财产损失管控,现实理赔工作中各公司经常以80%左右的人力物力去管理仅占30%左右赔款比重的车损和物损,而却以不到20%的投入去管理赔款比重高达70%的人伤案件,其管控能力和管理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行业车险理赔管理无论从机构设置、制度设计、技术手段还是重视程度上,等都基本停留在车损及财产损失控制的传统管理模式上徘徊,在法律环境急剧变化后,对车险盈利能力影响最大的人伤案件管理是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的。
二、改进车险理赔效率的措施
当前,各保险公司纷纷为提高车险理赔效率而努力,如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管理观念,建立科学的理赔机制及内控制度,提高理赔人员的素质,保证理赔质量等。当然,也希望客户能在投保时多了解保险条款及保险理赔流程,树立正确的投保意识,正确看待保险的保障功能,实事求是对待保险索赔,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另外,保险监管部门也要紧紧围绕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主题,督促保险公司提升理赔服务质量,促进保险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确保车险从业人员达到专业水平
据保险业内运行情况,目前车险定损员管理缺少行业标准,存在着各公司录用标准不统一、业务培训不充足、内部管控不严格等弊病,导致行业服务水平下降、违规行为屡有发生,这就需要保险行业管理部门对车险从业人员水平进行规范和管理。如在浙江保监局的指导下,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各家财产保险公司共同商讨制定了《浙江车险查勘定损人员持证上岗工作方案》,该方案涵盖了定损员的录用、培训、惩戒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今后定损员岗位属于专业化管理范畴,必须持有专业岗位证书方可上岗作业。浙江保监局还将对定损员继续再教育工作提出行业标准,要求所有定损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在岗培训,把教育培训真正纳入定损员的日常管理体系,建设服务监管的长效机制。
(二)提高车险查勘定损工作效率
保险公司车险案件查勘环节一般包含接报案、现场查勘、车辆定损、材料收集几方面。客户出险后,一般与查勘人员的联系最为密切,第一个接触的人也往往是保险公司的理赔查勘人员。如果查勘人员能在处理现场时将所有能收集到的材料一次性收齐,将大大提高理赔服务时效,如行驶证、驾驶证、被保险人身份证、银行账户信息等。只要查勘员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工作责任心,将案件疑点在源头抓住,便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在客户心中树立公司良好形象。当然,保险公司也应多加强理赔工作内部抽查管理。如都邦保险副总裁携公司理赔服务中心、客户关系管理部负责人前往山东分公司考察理赔省级集中试点工作,对山东分公司查勘时效进行现场暗访。暗访小组以客户身份进行车险报案,抽查查勘员到现场时间,掌握查勘员服务时效的第一手资料。
(三)强化车险人伤案件管理流程
为了加强车险人伤案件全流程强化管理,人保财险某分公司出台的《车险人伤案件全面管理暂行办法》对促进车险人伤案件处理流程化与标准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主要做出了以下规定:
1.报、立案环节管理。公司接到客户车险含有伤人(包括死亡)报案后,在了解基本信息基础上,详细了解受伤(死亡)人员数量、伤(亡)情况、伤亡人员性别、年龄、救治医院等并记录在案后及时调度各公司查勘定损或医疗跟踪人员现场处理。
2.现场查勘(或)医疗跟踪环节管理。基层公司接到现场查勘调度后,现场理赔人员在处理好车辆、财产损失基础上应根据上级公司提供的人员伤亡信息,再次向肇事驾驶员、被保险人及有关事故当事人核实事故伤亡情况。对已经送往医院抢救的伤员在第一时间及时赶往医院了解或医疗跟踪。严格对辖区内出险并在县级以上医院住院伤员进行医疗过程跟踪。并在理赔系统中及时录入,后续跟踪结合前期估损情况适时进行估损调整。
3.伤残评定环节管理。对辖区内交通事故受伤人员通过医疗跟踪估计达到或可能要评残的(要见人、见伤),各公司医疗跟踪人员应告知被保险人或伤者提前通知公司,各支公司应将须鉴定的人伤案件事先报市分公司审核并同意,到市分公司指定的鉴定机构进行伤残鉴定。
4.调解、诉讼案件环节管理。对调解、诉讼案件严格按照分公司车险人伤案件全面管理办法严格审核把关,完善相关工作和手续。对诉讼案件涉及医疗费用扣减的,尽量在开庭前获取伤者费用清单并提交医疗审核岗审核。
5.医疗审核、理算、审批等环节管理。各公司单证收集岗收到客户、涉及人伤(死亡)案件诉讼案件资料后,按规定将案件及时移交医疗审核岗进行全面审核。医疗审核岗人员严格按照条款规定和《医疗跟踪、医疗审核管理及考核办法》规定及相关要求严格进行审核把关。
如今,汽车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提供交通便利,城市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保险公司的理赔案件量也随之上升,因此车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如何提高车险理赔的效率及质量,是各家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值得深思。保险公司只有为车主们提供更周全、更便捷的服务,才能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效益,服务于大众并最终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化军.我国保险理赔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
[2]姚然,彭健.浅谈我国保险理赔效率[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关键词]医疗器械;营销渠道;渠道管理;管理创新
在医疗器械领域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让我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逐渐与世界接轨,国外大量医疗设备生产商大量涌入中国,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日趋白热化。在这样的竞争中,如何选择合理的营销手段将至关重要。作为国内的医疗耗材企业,选择合理的营销渠道势在必行,运用合理的营销手段也将是让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状况走向良性循环的过程。
1 我国医疗器械营销现状
1.1 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竞争形势日益恶化
目前我国国内注册的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达到了近6000家,其中专营厂为3000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为600家。从地域上来说,这些医疗器械厂家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的医疗器械生产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国内市场的六成以上,显示了这些地区对于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视,这也直接为就业输出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产品数量生产集中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医疗器械制造行业也遭遇了“冷冬”,近1/3的企业倒闭、重组、整合,行业发展也陷入到一个瓶颈期,这对营销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2 生产产品单一,缺乏核心竞争产品
我国国内数量众多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每年生产的医疗器械达到了几千万件,但是数量巨大的背后,却是产品的单一、重复制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充斥着市场。国外的医疗制造企业每年推出的新品都达到上百种,甚至是几百种之多,而我国医疗器械每年却只有几十种新产品上市,而且这些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与国外产品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例如,我国国内生产的近视眼手术刀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在国内各大医院内却鲜有订货需求,屡屡遭受冷遇,国外相关产品虽然在技术上略有差距,但是却受到青睐,这种现象的产生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器械正常营销活动的开展,企业利润获取额度增长也比较缓慢,为了将产品营销出去,很多制造企业不得不将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以保证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
1.3 营销渠道不畅通,模式滞后带来经营效果不理想
目前来看,我国医疗器械需求量巨大,虽然国内市场中被国外企业垄断现象较为严重,但是市场空间还是具有一定的存量。由于终端客户需求量增加,对于国内一些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而且在物流端的配送需要合理配置。虽然生产企业的销售不可能全部占据整个销售渠道,但是如果确立合适的物流配送体系也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样的成功案例举不胜举。谁要是占领了市场的主要渠道,谁的市场占有率就会提升,他的销售量就会提高,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对于外部营销渠道开发还有所欠缺,物流体系建立还有待健全,内外部沟通上的不健全已经让企业营销屡屡遭受挫折,营销模式上不主动已经不再适应行业的发展。
2 医疗器械营销渠道管理的创新建议
2.1 走出误区,走品牌营销之路
很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对品牌营销的观念还比较淡薄,这在行业内还属于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企业仅仅以营销策略的选择作为刚开始入主这个行业的选择,而到了一定时期后,就会逐渐对品牌营销的淡化。虽然随着市场的开拓,医疗器械制造企业销量逐渐提高,但是对于品牌的维护却并不是特别在意。其实,销量上的提升是品牌营销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最初的目标所致,如果本末倒置的话,对于品牌发展并不是太好的消息。如果企业要走出营销误区的话,一定要做好策划,尤其是要制定好广告策略,因为品牌不仅能快速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对于产品美誉度的提高、品牌含金量的提高都有帮助,如果企业将产品品牌进行注册,将品牌运作进一步与市场调研、研发、制造、服务等渠道进行畅通化,长此以往,这样的营销过程一定有利于企业突破千军万马的竞争“独木桥”,走出一条自己营销的光明大道。
2.2 走民族化发展之路,拓宽营销竞争力
我国医疗企业产业化运作时间短,独立研发能力有限,虽然在数量上逐年增长,但是在质量上,往往难以突破。医疗器械小企业的生产方式粗放、手段单一,在营销上主要通过会议、广告的方式,随着市场逐年正规化,已经显现过多的弊端。在如今的医疗器械市场上,大型医疗器械绝大部分都是采用的进口或者是合资产品,国内品牌基本为零,这也是我们技术缺陷造成的,如果说大型医疗器械技术发展还有待时日,但是如果从中国本土医疗器械角度来说,多发展小型民用医疗器械,并且完善品牌营销策略,这将会直接实现营销能力的提升。
2.3 提升技术水平,为营销撑起一片天空
虽然我国国内医疗器械水平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球竞争的激烈引发了新技术的重新投入,很多国际医疗器械霸主将医疗器械技术层级提高加快,而我国相关企业在这方面虽然有所行动,但是在速度上明显落后于世界水平,出口类型仍然以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型产品为主,而高精度仪器还是主要依赖进口,生产企业技术水平过低仍然制约着企业快速发展。鉴于此,我国医疗器械制造行业应根据目前竞争情况,将技术标准和标准创新作为一个创新衡量的核心尺度,逐渐在产品种类上和系统运行中创新,在国际医疗仪器设备技术标准中提高自身地位,有助于不断扩展在国际上的营销渠道,实现国内和国外双线齐飞的营销发展途径。
3 结 论
医疗器械营销渠道管理虽然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但是还需要生产制造企业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辅助进行,随着我国“十二五”经济发展新时期的到来,我国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力度将不断增加,未来医疗器械市场还将迸发出更多生机和活力,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本土优势,将营销渠道逐渐拓展到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去,加强常规市场的渗透,最终使本土医疗器械营销管理实现“本土竞争共赢、国际竞争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鹏,张长鲁.浅谈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营销策略[J].中国外资,2009(6).
【关键词】融资租赁 医疗设备 问题 建议
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是建立在融资租赁基础上的一种金融服务形式。租赁公司按照医院选定的医疗设备和设备公司,购置医疗设备租给医院使用,同时和医院签定租赁合同,医院按时支付租金即可使用设备。
一、医院利用融资租赁的优势
在欧美,医疗机构广范采用医疗设备融资租赁这种方式。医疗设备融资租赁通过服务于大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帮助发生资金困难的医疗机构,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去购置新的医疗设备,从而提高医疗的服务质量,增加医院的业务收入。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医疗设备融资租赁有以下几方面独特优势:
1.融资租赁符合国家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要求
在许多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已经成为第二大筹资渠道,除了银行信贷,融资租赁成为各行各业的融资方式。资本市场主要有四大筹资方式,包括信贷、证券、租赁、信托。为了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我国也不得不加大力度发展融资租赁。对医院而言,采用融资租赁,既达到了融资的目的,又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符合国家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要求,非常值得推广。
2.融资租赁丰富了医院的筹资方式
在传统情况下,医院的筹资渠道非常单一,基本上依靠银行信贷,但取得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在通货膨胀高居不下的目前,我国采取了紧缩政策。医院想通过信贷融资基本上是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融资租赁为医院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增强了筹资能力。
3.融资租赁租金支付方式灵活,可缓解医院资金压力
如果要购买医疗设备,医院一般采取全额支付的方式去购买。而采用租赁的支付方式则比较自由。医院可以按照自己现金流量来灵活安排,比如可以按月支付、按年支付等等。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其在设备上的资金压力。
二、国内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发展状况
在我国,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规模很小,还远不能满足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医疗设备融资租赁还处于初级阶段,租赁方式单一
租赁行业进入我国时间短,起步层面低,整体上的租赁公司商业运作能力还需要提高和经营理念和层次还有待提高。我国的医院大部分是事业单位,长期受政府观念影响,没有从企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由于医院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对该方式的接受还需要有个过程,所以说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市场尚处于待开发状态。但我国个别企业已经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融资,但使用的是简单租赁方式,形式单一,还是发达国家在初级阶段使用的方式。而发达国家目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将融资租赁和资产证券化结合起来,产生了大量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2.政府立法、监管不完善,政策扶持不到位
一方面,我国融资租赁法律法规不完善,与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缺乏。近些年各种负面现象也层出不穷,如医院无故不缴租,欠租少租,出承人在面临医院拖欠租金时,却找不到法律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这导致了融资租赁市场的无秩序,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对融资租赁业缺乏必要的税收、信贷、保险支持,没有配套的优惠政策。
3.融资租赁公司进入医疗设备行业门槛过高
有政府相关部门由于对融资租赁不了解,还没有认识到这种新融资形式的优势。所以,就出现了人为设置门槛,限制医疗机构采有这种方式融资。这样的限制使得很多没有办理过医疗企业经营许可证的租赁公司暗处经营此种业务。这些情况一旦出现,会对医疗行业有很大的负面冲击。
三、发展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相关建议
1.降低融资租赁企业进入门槛
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制定宏观政策,还要制定合理的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在准入方面,政府要把医疗设备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融资租赁当成同一行业来对待,不必增加像许可证之类的限制。过高的门槛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助长打球的行为。
2.出台融资租赁法,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在融资租赁方面,目前的法律法规还非常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出台融资租赁法,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医院才能顺利租到需要的产品,解决自身医疗设备更新困难等问题。当然,光有相关法律的出台还不够,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融资租赁发展初期,都有政府的大力扶持。这些支持包括各种税收优惠、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等等。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医疗设备融资租赁业,这些优惠政策更是必要的。
3.努力完善与融资租赁相关的配套设施,丰富租赁形式。
目前我国境内的中资机构融资租赁产品,特别是银行所属融资租赁机构采用的产品,是标准的简单金融租赁。因此,要努力完善与融资租赁有关的配套设施,只有当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以后,融资租赁才能真正被医疗设备行业大量采用,形式也会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孙志敏.对医院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探讨.现代企业教育, 2007,5.
[2]郑艳珠.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前景展望.中国医学装备, 2009,6.
[3]潘天珏,罗文婷.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湖南农机,2010,3.
[4]孙亚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研究.经济师,2010,3.
关键词医疗器械现状发展对策
1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5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
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关键词]高技术医疗器械;政策法规;阙如;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45-02
医疗器械(Medical Devices)是指不直接借助药物作用或免疫作用而实现医疗目的(诊断、治疗等)的技术装置。现代医疗器械的突出特征是综合性高技术,已明显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器械。高技术医疗器械产业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多学科交叉、竞争挑战激烈的高科技领域,是一个国家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
1 我国高技术医疗器械产业的市场现状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医疗器械市场,并且在以每年14%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我国高技术医疗器械市场的70%被发达国家的公司垄断瓜分,且贸易逆差巨大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国外医疗器械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不仅对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技术医疗器械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对医疗费用的高速膨胀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进口设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发达国家已经淘汰的二手设备,在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诸多隐患。高技术医疗器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积累的过程,因此高技术医疗器械的发展迫切需要正确的政策导向及法规保护。
2 我国高技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中相关政策法规的阙如
2.1 技术标准落后且陈旧
我国目前在医疗器械领域共制定了89项国家标准和471项行业标准,其中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只有109项,仅为总数的1/5。由于技术标准落后,就贸易技术壁垒而言,在医疗器械产品领域我国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这令国外产品甚至二手设备可以长驱直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相关标准制定与标准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很多国内企业仍然在现行严重滞后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下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够符合国际标准,使得我国高技术医疗器械产业在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都面临着非常被动的局面。
2.2 出口产品缺少政府的低息贷款政策支持
美、欧、日等国政府往往为购买其高技术医疗器械出口产品的外国客户提供低息贷款,即政府为企业作后盾,提供强有力支持。而在我国,买方当地财政往往又给予从国外进口的高技术医疗器械产品提供贷款担保。反过来,我国国产的高技术医疗器械则没有这种贷款担保,更缺乏相关的政府及银行支持。在多重压力下,国产商是举步维艰。比如在伊拉克重建中,东软公司通过激烈竞争一举中标,出口4台CT,1台MRI(磁共振成像装置)。但遗憾的是我国政府没有信贷支持。所以我国企业往往不得不单枪匹马地与跨国公司拼争,势单力薄且处于竞争劣势。
2.3 进口税收方面政策存在弊病
我国制定的高技术医疗器械整机进口关税一直在4%左右的较低水平,而国产高技术医疗器械涉及的大部分依靠进口的零部件的关税比整机进口关税高很多。比如目前CT整机进口关税为4.5%,而CT中的电机进口关税为35%。这样的关税政策无疑抑制了刚刚处于成长阶段的民族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3 发展我国高技术医疗器械产业的政策建议
3.1 研究实施高技术医疗器械技术标准化战略
针对高技术医疗器械技术标准严重落后的现实,我国亟待解决两个问题:首先,要加快建立我国高技术医疗器械技术/质量标准体系。由医疗器械技术专家及行业专家、权威医学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政府主管部门等组成“国家高技术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质量标准研究委员会”,对比、衔接国际高技术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及体系,尽快制定出全系列符合国际要求的国家高技术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质量标准体系,还要建立以行业管理为基础的进口产品监管体系。其次,要加快建立严格有效的标准检测手段与机构。在欧美发达国家,一般高技术医疗器械产品制造商将生物学评价、通用安全要求测评及认证等委托知名的中介实验室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和权威。而目前我国十分缺乏这种国际认可的独立第三方,故急需由国家出面组建具有国际权威性的医疗器械产品生物学评价、通用安全要求测评及认证实验室或机构,成为中国的NAMSA,建立起严格的审查管理制度。
3.2 实行国产高技术医疗器械产品政府采购优先制度
经过十多年发展,国内一些较大的高技术医疗器械企业迅速崛起,有的甚至可以与进口产品分庭抗礼。如在大型CT、磁共振、X线机、超声等系列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中,东软集团改变了过去由美国GE、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和日本东芝、岛津、日立六大巨头把持的格局,跻身为全球第七,而且在多排CT上,一举甩掉岛津、日立,位列第五。北京万东、航天长峰、深圳迈瑞、深圳安科等企业也都具有各具特色、性能可靠的产品。但是,由于进口产品先入为主,国产企业很难改变进口产品的垄断局面以及各级医疗机构推崇进口产品的思想意识,如果不借助政府采购政策很难收复失地。由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适当收权,加强监管,抑制盲目采购国外高技术医疗器械产品的倾向。
关键词:外资;医疗市场;利弊;建议
医疗体制改革是目前社会之热点,政府之重点,是一项牵涉面广、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我国医院市场的放开问题、医院的进入权问题一直是医改的焦点之一。最近,我国政府明确表示多渠道办医将是长期坚持的改革方向,表明了对外资进入公立医院的鼓励态度。但也有人士认为外资进入会进一步将我国医疗服务推行市场化,加剧看病贵的局面。本文从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现状、问题入手,分析外资进入我国医院市场的利弊,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现状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医疗市场为外资进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我国医疗保险的改革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外资医院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某些市场监管规定、政府干预以及市场准入的限制等种种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资医院在国内医疗市场的作为。未来,外资在中国医疗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外资医院数量偏少,规模不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外资开始进入大陆医疗市场。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外合资、合作医院数量共计200多家,不到全国医院总数的1%,数量偏少,且规模都不大,医疗服务集中在眼科、口腔科、皮肤科、骨科、妇产科、整形等专科范围,较少涉足大型的综合性医院。
2.外资投资医院主要有四种形式
第一,创办分语种的涉外合资医院,主要服务于在华工作的外籍员工及其家属。第二,投资创办会员制医院,成为会员后即可享受24小时上门服务和专家远程会诊。第三,与国内资金联手购并已经建立营运的医院,此种方式最具可行性。第四,组建医疗投资管理公司。
3.投资政策越来越宽松
在10年前,我国对外资进入医疗市场的投资比例规定为不超过30%,内资不低于70%,而现在内外资比例规定倒了过来,但仍然不允许外资独资建医院。近几年,部分地区的鼓励外资政策已经走在了国家政策的前面,如广东对外资开放了社区医院。但是,相关政策法规的缺位已经成为外资医院发展的障碍。
4.配套政策法规缺位
目前外资进入中国最大的风险是有关政策法规的缺位。外资医院走高端策略,投资巨大。但对动辄几亿元的投资,除了前几年相关部门颁布的条例和法规,我国目前还尚无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
5.行业歧视政策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外资等非国有医院不能享受国家给予非盈利医院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盈利性医院按照总收入50%上缴营业税)和土地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外资医院被排除在了医保定点医院和事故鉴定机构之外。个别地区如浙江已经规定外资医院享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核准医保定点单位和上缴营业税和土地使用税,自产自用制剂的增值税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院相同的标准。
6.外资医院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来华工作和常驻的外籍人士数量迅速增长,对外资医院的需求增加。而随着先富起来的中国高端人群的不断扩大,外资医院的潜在客户增多。雷士医疗调查发现:家庭总资产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端人群,有86%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医疗服务不尽人意,有54%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有可能”或者“比较有可能”尝试外资医疗或疗养服务。
二、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利弊分析
1.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好处
(1)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形成竞争。我国医疗市场引入外资会在国内形成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态势,打破公立医院的长期垄断。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垄断经营是导致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垄断,医疗行业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引入外资,破除了垄断,就会形成强烈的医疗市场竞争态势,市场调节的功能自然会在平抑医疗价格中发挥作用,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也许会由此而趋于缓解。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当前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办合资医院,对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2)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来华的外资一般具有丰富的运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经验,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掌握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人才。把国外的先进医疗设备、技术、人才和医院经营管理理念带进来,为国内的一些公立医院改制提供有益的借鉴。这有助于公立医院突破改革的“瓶颈”,从而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多途径、全方位地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3)解决医疗转移支付问题。允许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还可以解决一个很重要的转移支付问题。外籍在华人士基本都有国际医疗保险,在外资医院就诊,由医院和保险公司联系结算医疗费用。而随着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高收入阶层也都有相对比较完备的医疗保险。高收入阶层选择在私立医院就医,费用通过商业保险支付,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于低收入人群。
2.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弊端
(1)加剧社会医疗服务不公。我国医疗资源本身分配不够合理,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医疗资源匮乏。而外资医院多分布在大城市和外籍人士较多的发达地区,更加剧了医疗分配的不均。另外,国内高端人群享受着国际化的医疗服务,而部分老百姓还不能享受最低医疗保障,无钱看病。这种不均程度的加剧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安全问题。
(2)公立医院人才流失。外资医院往往资金雄厚,设施设备先进,人事管理自由,薪酬丰厚,且有很多到国外培训的机会,因此,可能会吸引一批技术高超的公立医院医务工作者流入外资医院,造成公立医院人才流失,降低其服务水平,对国家医疗公平和整体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总之,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会有助于打破目前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形成竞争态势,并且外资带来了先进的运作理念和医疗技术,有助于推进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虽然外资进入也带来了部分消极影响,但随着我国医疗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深入,这些弊端会一定程度上被克服。
三、对外资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建议
1.外资医院要在细分市场上下功夫
海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似乎总有一种投资惯性,即希望凭借资金的规模优势大范围切入行业,直接攫取行业上升阶段的高额利润,做到通吃市场。但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医疗市场鲜有成功案例。外资医院应该在细分市场下功夫,选择小而专的专科医院。重点建立公立医院较弱的科室,起到对医疗资源查漏补缺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获准生证,又不易得到强大对手的关照,管理也变得简单。
2.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
现行中国政策不允许外方独资,找到一个理想的中方合作伙伴非常重要。好的中方伙伴可以帮助外资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和中国政策。韩国SK集团与中国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合资成立的爱康医院的成功就是一个范例。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具有政府背景,熟悉中国政策和市场,而且与全国近千家医院签订了各类合作协议,具有很好的业界资源优势。
3.进一步拆除思想上的“樊篱”
吸引外资,允许和鼓励多元化医院的发展,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公立医院与外资医院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期外资医院在竞争中较快地发展壮大起来。这样,既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对医疗事业资金投入的困难,又能够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需求。
4.完善、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我国还缺乏一个明确医院产权属性的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急需出台一部《医院法》或《医疗机构管理法》的基本法律,明确规定多产权属性医疗机构的定义、界定、运作规范及利润分配原则,对于医院投资项目中外资的合作,特别是涉及并购重组的项目,制定明确的操作规则和流程,减少医院投资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5.加强政府监管
中国政府对外资医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治疗质量、医务人员的资质,要依法严格监管。只有这样,鼓励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办合资医院才不会影响中国居民享有最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政府对外资医疗的监管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市场的作用下不顾一切地追求“利益最大化”。
6.保持医疗人才合理流动
外资医院对公立医院的最大冲击是可能造成的人才流失。外资医院的“人才本土化”战略,直接威胁公立医院的生存。公立医院要进行合理的人事体制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靠机制留人。对于高技术人才要委以重任,为职工设计光明的职业发展前景,充分利用公立体制,建立健全的保险和退休保障制度,使外资和公立医院间保持合理的医疗人才分布。
国外医疗机构的变迁模式和我国医疗机构出现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目前相对封闭的医疗机构格局必将被打破。发展国际化、产业化的现代化医疗服务实体势在必行。而外资的加速介入,亦将进一步带动中国医疗市场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蔡志明,陈春涛. 医院引进外资的思考[J]. 中国卫生经济, 2001,7(20):36-38.
[2] 陆兴. 外资投资中国医院的现状、前景及政策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 2005,43:36-39.
[3] 陶倩. 外资医院:鲶鱼身份[J]. 当代医学, 2005,7:24-26
[4] 王强. 外资医院试水中国[J]. 商务周刊, 2004,20: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