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化学的基本原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化学的基本原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化学的基本原理

篇1

关键词:化学学科;化学教育;化学反应原理;学科观念;培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若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该学科就难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及生活。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就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不太可能从事与化学相关的事业,他们只需要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正确态度、观念和方法。化学教学的重心应从过分注重事实性知识转变为事实性知识和观念两者并重,这已是时代的需求。本文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为载体,突出“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笔者的化学新课程实践,就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观念作一探讨,力求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运作。

一、学科观念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组织和呈现

1.学科知识类观念的集中体现。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在研究大量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化学反应原理》中设置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三大主题,这种大章大节式的编排体系,清晰地形成了一个利于学生接受的知识网络,突显学科内涵、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学科知识类观念在各主题中得到集中体现,且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教材通过介绍能量变化的基本原理、化学平衡基本理论、离子反应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适应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快慢与限度、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能量转化等方面认识化学反应。这样的编排体系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和意识的转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理解这样一种编排意图,不断概括提炼出“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化学观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学科价值类观念的分散渗透。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没有像必修模块那样,开设相对独立的主题学习学科价值,但是挖掘教材,处处都有渗透科学精神的好素材。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理论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是目前被审查通过的教材版本中最贴近实际的一个,STS 教育渗透较深。教材关注核心观念的建构过程,改变原来过分强调事实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同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如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就通过一系列定量实验活动来强化“实验观”,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是研究化学的方法之一,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研究的灵魂。教材用大量的图片和语言的描述展示了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前沿、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更加了解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增进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对化学学科的创造性与实用性的赞赏,不断提升“化学价值观”。

《化学反应原理》是为学习理科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该模块,不仅能完善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体系,而且能使这些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在不断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树立研究化学的志向。《化学反应原理》所蕴含的学科观念是丰富的、多元的,教师只要选择出最适宜渗透的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一定能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强烈感受并建立相应的观念。

二、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

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不能立足在一小节、一课时上,而应就相关内容进行整体的单元设计,通过一个相对连续的阶段来建构观念。教师对教材本身要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统领课程单元的观念,以此为核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将贯穿于教学单元的化学观念随教学进度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然后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逐一建构。这样既保证了每一教学单元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化学观念作为起导向作用的单元目标,每一节课又有不同层次的、具体的、易操作的基本理解作为起执行作用的课时目标,使化学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采用“专题―单元”式结构,共设 3 个专题 10个单元,内容基本按照课程标准的3个主题顺序安排。课程主题是课程内容的“脉络”,学科观念是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审视各课程单元,观念的连续性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来。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地把原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教师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做深入的思考与统筹的安排,并以对学生观念层面的理解为目标来统整相关的问题及活动程序。以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围绕化学平衡常数,建立了水的离子积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等概念;利用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分析了外界条件对水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这种从单一到复杂的内容体系,联系紧密、层层深入,除了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微粒观、平衡观、定量观系统地分析问题,一步步揭示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实质。

2.创设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学科观念的形成是在活动中发生、在交流合作中激荡、在反思实践中生成的。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不仅是促进知识向深层次观念发展的主要途径,也使学生有机会实践复杂的行为表现。活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或是实验探究结合数据处理分析,也可以是课后的调查类活动。教师要及时把握实际教学中的活动方式,观察学生对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推测其观念的建构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

例如实验活动是过程方法教学的重点,教师可设置“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中和滴定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等实验活动,通过设计并实施这些实验活动,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学会了很多具体的实验方法,如实验数据的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化和线图化处理等,提升了学生对于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教材为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信息,如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都是结合数据分析呈现;设置了定量研究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这些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更是学生个体理解、感受事实及其概念形成过程的质的转变。

3.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情境设计。

情境教学所选择的材料信息应以一定的化学知识点为依托,可以是日常生活常识,或是与社会事件相关内容,或是一段化学小史。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并能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应用观念的情境中认识观念的功能和价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观念水平设计情境,分析学生原有观念与将要建构的新观念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化学现象后面的统一性,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无论作为未来社会的普通公民还是化学专业人员,在思考化学与技术、自然、社会关系的问题时都能够自觉地根据化学基本原理乃至由此抽象出的哲学原则做出理智的决策,而不是简单重复别人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5.

[2] 张毅强.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10.

篇2

【关键词】基本原理 教学现状 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高校基本原理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从教学体系来说,基本原理教学被归类于文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一方面,基本原理需要教师通过讲解等传统形式来传递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表现能力息息相关,即教学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基本原理教学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并且不同的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解读时会夹带着自己的主观情绪和情感,即教学受到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模式墨守成规

基本原理的教学具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点。大多教师都是直接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很少举出原理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透彻,甚至觉得离我们的生活太远,没有学习的必要性。实际上,基本原理是整个理论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是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学习以后的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只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的提高,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专业课程设置较多,而人文类课程设置较少,且课程之间重复性高。这样一来,虽然高校学生有着不错的专业素质,但人文修养不够,缺乏基本的政治涵养,从而对基本原理也就无法真正理解。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但是缺乏良好的时事政治分析能力,他们不能把学习到的知识生动地展现出来,缺乏实践经验,最终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二、高校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过去,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传授基本原理知识,教学效果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学方式的推陈出新,可以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到基本原理教学中。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给学生带来听觉、视觉的双重享受,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其基本原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还可以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录像,方便学生课后复习,随时随地温习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或者学习成果展示进行录音或者录像,让学生有效利用零散时间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进一步反省,在思考中不断进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后学习能力。

(二)重构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首先,教师要懂得创新基本原理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现象,然后展开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挑选表现优秀的小组做示范演说,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配合,考验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与调动力。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频与视频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原理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其中的深意,加强理解与感悟。虽然这个过程花的时间可能较长,但是能够大大节省教师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习成果的展示活动,活动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可以设立相应的奖项与奖品用于鼓励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

(三)开展个性化教学

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要严肃课堂纪律,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创造高效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尊重每位学生的自主选择意愿。课堂上的严肃与课堂下的活泼相结合,更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基本原理看似都是纯粹的理论知识,实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探讨来引入基本原理,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也促进了与生活的结合。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们对高校基本原理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教师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应该有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创新基本原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且要明确教学目的,能够合理安排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与复习的交替过程中学有所成。此外,教师尤其要重视提高自身的言传身教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其贴近生活的魅力。

三、结论

总之,如今高校的基本原理教学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制约着高校基本原理教学的深化改革发展,更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推动高校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陈出新,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优质学生。

篇3

1.1物料衡算物料衡算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工或制药生产过程中,尽管物质的状态随着过程的进行不断变化,但对某个指定系统或设备而言,如果是间歇的生产过程,输入系统的物料总和等于输出系统的物料总和以及积累在过程中的物料总和。对于连续式的生产过程,输入系统的物料量等于输出系统的物料量。

1.2能量衡算物质世界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如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等。这些能量之间是可以发生转换的,即可以从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但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衡算的依据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工生产和制药过程中,常见的是热能形式的交换,所以能量衡算就只是热量衡算。在进行热量衡算时,以0℃为基准,除了考虑随物料进出系统的热量外,还应考虑系统与周围环境交换的热量,如:系统向环境损失的热量或外界向系统输入的热量。故在进行热量衡算时必须把这两部分热量计算在内。

1.3过程的平衡与速率化工和制药生产过程中的任何过程,都是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或者相反)。而平衡过程是过程进行的方向以及所能达到的极限。一个过程能否进行以及能进行到什么程度,其条件与规律只有通过对平衡关系研究来确定。例如,利用一定温度的热流体与冷流体通过间壁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热流体温度不断降低而冷流体温度逐渐升高直至两者温度不再改变。从整体上看,传热过程已经停止。但如果我们分别从吸热和放热的角度看,过程并没有停止,只是因为两流体放出热量的速率与吸收热量的速率相等,即处于动态的平衡过程。传质过程也有类似的的情况。通常把某种过程进行时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称为过程速率。

用以表示过程进行的快慢程度。过程的速率大小跟过程推动力呈正比,而与过程阻力成反比,提高过程速率的途径在于加大过程的推动力和减小过程的阻力。例如,过滤过程中,增加压力差增大推动力,从而提高过程速率。又如,流体的温度差,浓度差,化学式差等凡是自发过程中有利于趋向平衡因素的都可以称为过程推动力。在实际生产中,过程速率越大,设备生产能力就越大,或者在同样生产能力下,设备尺寸的尺寸就越小。

2三种传递过程

物系内物理量自发的从高强度区向低强度区转移的过程是自然界和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物系的每一个具有强度性质的物理量如,速度、温度、浓度等都存在着相对平衡的过程。当物系偏离平衡状态时,就会发生某种物理量的转移过程,使物系趋向于平衡状态。如物系内浓度不均匀,物质就会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传递。在化工和制药生产过程,主要涉及的物料是流体和固体,所传递的物理量是动量、质量和能量。因此,涉及到的有:动量传递如流体的输送与压缩、沉降、过滤、液体搅拌等;热量传递如传热、蒸发、结晶等;质量传递如吸收、蒸馏、萃取、干燥等三种传递过程。对这三种传递过程的原理及计算方法的研究是单元操作研究的基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三种传递过程同时存在,也可能只存在其中一种或两种。在研究传递过程时,通常按三种不同的尺度进行,即分子尺度、微团尺度和设备尺度。

2.1分子尺度上的研究考察分子运动所引起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以分子运动论的观点,借助统计方法,确立传递规律,如粘性流体流动的牛顿粘性定律、热传导中的傅里叶定律和分子扩散中的菲克定律。与分子运动有关的物质的宏观传递特性表示为粘度、热导率和分子扩散系数等。2.2微团尺度上的研究考察流体微团运动所造成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常忽略流体分子内部的间隙。而将流体视为连续介质,从而使用连续函数的数学工具,从守恒原理出发,以微分方程的形式建立描述传递规律的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对流扩散方程。当流体作湍流运动时,与流体微团运动有关的传递特性表示为涡流粘度、涡流热扩散系数和涡流扩散系数,但这些传递特性与流动状况、设备结构等有关,不是流体的物性。

2.3设备尺度上的研究考察流体在设备中的整体流动所导致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以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原理为基础,就一定范围进行总体衡算,建立有关的代数方程。如液体搅拌过程中,搅拌桨所造成的大尺度环流。设备尺度上的传递特性表示为传热分系数和传质分系数,以及有效(或当量)热导率和有效扩散系数等。这些传递特性与流动条件直接有关,同样也不是物系的物性。

3间歇操作与连续操作

化工及制药生产过程,可以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所谓间歇式生产过程,是指在每次操作初始,投下一批物料,经过各种操作处理后,最后取出全部的产品,再重新投入下一批物料。小规模的生产多为间歇式生产过程。间歇式操作的的设备在不同时间,同一位置进行不同的操作步骤,因为设备的同一位置上的物料其压强、温度、流速随时间而变。

篇4

(沈阳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03)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使传统的情报收集、检索和分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处理压力,因此情报的智能化处理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如何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实用的情报智能化处理系统是目前情报界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主要探讨了在开报智能化处理系统过程中,如何运用和体现情报学的基本原理,以保证智能处理机制符合情报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 情报学;基本原理;智能处理

0引言

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促进了情报处理系统的大踏步发展,互联网的应用更是使情报收集、检索和分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处理压力。因此情报的智能化处理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同时情报的智能处理也能为决策部门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依据。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海量性、异构性和无序性使得情报的即时获取、智能解析和准确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困难。

另一方面,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基础性的思想和原则,这些思想和原则主导着情报学的发展,我们称其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技术怎样创新,这些基本原理作为独立的理论或规律在情报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由此可以得出,情报的智能化处理机制和系统的建立,一定要基于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否则将使情报工作陷于纷繁复杂的泥淖之中不能自拔。情报应该是对关注对象所处环境与状态的全面监测过程,即通过广泛搜集相关的大量信息,经过筛选、提炼和综合分析,对关注对象进行综合评定,进而提出相应对策的过程。这是一个计算机高效处理性能与情报分析人员判断相结合的智能系统,从智能处理的系统性和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可以将智能情报处理系统分为信息/数据层、逻辑业务层和功能层三个层次,而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在这三个层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和体现。

1基于离散分布原理选择信息源

信息/数据层,是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感兴趣的信息资源采集下来并进行初步处理,形成网络信息资源库,进一步按照所属领域构建相关的知识库。这项工作是情报智能化处理机制的基础部分,工作量巨大,且时效性很强,因此可交由计算机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自动检索完成。其检索程序的设计应遵循情报的离散分布原理。

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以离散形式分布的,在离散的基础上趋于集中。情报的离散分布现象是全部情报活动的基石,因此对情报分散规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信息资源库和知识库的建立,也将对情报学的发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迄今为止对情报离散分布现象研究最富盛名的成果是布拉福德(Bradford)定律,它与描述科学生产率分布的洛特卡(Lotka)定律,词频分布的齐夫(Zipf)定律,文献增长老化的指数定律具有共同的渊源和机理。布拉德定律在研究中创造了频次-等级排序法:按某一具体事项(如标题、作者、

关键词 等)在其主体来源(如期刊、作者集合等)中出现的频次按递减顺序排列,就会导出布拉德福分布,其特点在于所考察的具体对象大多数都集中于少数主体来源[1]。例如,某一主题的科学论文约三分之二集中在少数期刊上。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文章或发表文章时,总是希望选择常用的、传递功能强的词汇和期刊。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情报离散分布基础上形成的核心趋势,是成功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是“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

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自动检索技术搜集情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情报的这一基本原理,首先选择相关领域的权威期刊或网站,这些期刊或网站往往集中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情报。以这些期刊或网站作为相关领域情报的主要来源,不仅能提高情报检索的效率,而且能保证所搜集情报的质量。

2利用有序性原理对情报进行“深加工”

搜集到信息资源库或知识库里的“情报”,准确的说还不能称之为情报,只能称其为有价值的但未经处理的信息。按照情报智能化处理机制的要求,接下来在信息资源库和知识库的支持下,计算机将完成信息的逻辑计算,包括对相关信息的进一步分/聚类、信息的访问与传递、信息的业务管理,以及为情报分析人员提供交互工具、评估工具、建模环境等,这部分工作在情报智能化处理机制中称之为逻辑业务层,由计算机和情报分析人员共同完成,其工作的机理同样需要遵循情报学的基本原理——有序性。

情报结构无论是以自然系统存在还是以人工系统存在,都具有某种“序性”。研究和揭示这种“序性”是设计最优情报系统的基础。情报的有序性结构既来自情报创造过程的机理,也来自知识体系自身的组织功能。在知识体系结构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但都会通过知识的自组织而形成有序性结构。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鲁克斯曾提出描述情报作用的基本方程式:

K[S]+ΔI=K[S+ΔS]

式中K[S]为原有的知识结构,K[S+ΔS]为吸收情报以后的知识结构,ΔI为增加的情报。这个方程式说明新的知识结构形成是由于吸收情报的结果。30多年来这个以伪数学形式表达的简单方程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关注,认为它对描述情报的概念和作用是最基本的。

情报不仅仅是简单的逻辑计算,更重要的是情报分析人员对信息的解读和加工。这种对情报的“深加工”是以新知识结构的产生为目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情报智能处理系统的设计应利用情报的有序性原理,模拟情报人员工作时的动态思维过程,综合人的认知判断能力与计算机的逻辑运算能力。这不仅需要通常意义上的算法、建模与仿真,更重要的是启发人们对新知识结构的认知,为进一步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和有竞争力的情报服务。

3面向实际应用提供多功能情报服务

情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智慧”,它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积,也不是简单的信息加工,而是要注入许多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从反映客观事物的信息中,通过识别、分析、评价,最终形成新的增值情报产品,并服务于科学决策[2]。因此,智能情报处理机制必须要面向实际应用,为用户提供如标准事件、可能性事件、突发事件等多种应对方案,以及决策性咨询服务等。

在此过程中应体现出情报的准确性、预见性和易用性原理。随着获取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宽以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的研发,情报服务也从最初的“比多比全”发展为现代的“比精比准”[3]。情报的准确性,不仅指情况的真实、数据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分析判断的准确。这种提前的判断体现了情报的预见性。情报是为计划、决策提供依据的,是为将要实施的行动服务。因此,情报的准确性和预见性,是情报服务的最高价值体现。

此外,在提供情报服务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其易用性的原理。人类交流、获取和利用信息、知识、情报,总是趋向简捷、方便、易用和省力。穆尔斯定律指出,一个情报检索系统,如果用户从它取得情报比不取得情报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这个系统就不会得到利用。因此,智能情报处理机制一定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建立在易于(下转第318页)(上接第311页)存取、易于利用的基础之上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对于情报的易用性比情报本身的要求都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情报处理机制应该是以情报学基本原理为基础建立和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智能情报服务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实践的土壤。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以情报学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用户实际需求为导向的智能情报服务系统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马费成.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J].情报学报,2007(1).

[2]吕志坚,王冠宇,崔霞.网络环境下情报智能处理机制研究[C]//北京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年会.,2009,12.

篇5

>> 生态课堂的基本原理 林业标准化基本原理研究 物资流成本会计基本原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浅析盾构隧道基本原理及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及基本原理浅析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基本原理 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 基于大众标注的情报学基本原理探析 论建筑学的基本原理 会计学基本原理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基于税务筹划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探讨 试论网络会计的发展及其基本原理 学习基本原理关于人的发展探讨 论管理的基本原理 “文学不死”的基本原理 烤制的基本原理 刑事推定的基本原理 整体教育的基本原理 摄像模组的基本原理 组合数学基本原理与微分学链式法则共性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3-08-30]..

[13]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3-08-30]..

[14]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2-04-13)[2013-08-30]..

[15] 张国庆.系统学概论[EB/OL].(2013-03-27)[2013-08-30]..

[16] 张国庆.论社会化[EB/OL].(2008-03-30)[2013-08-30]..

[18] 张国庆.客货站应集中到郊区——以武汉为例[EB/OL].(2011-10-02)[201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