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1 15:58: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学前儿童语言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气质;生长和发育;相互影响分析;儿童;学龄前;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R 179 R 339.3+5 B 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802-02
近年来,气质作为个性发展的动因,已经成为研究人类早期情绪发展和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气质是儿童正常行为的不同表达方式。在儿童时期,气质的个体差异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气质特点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线索,3~6岁是儿童气质形成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该研究采用《3~7岁儿童气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对安徽省某农村地区相应年龄段儿童进行气质特点类型测定,同时测量身高、体重等相关生长指标,旨在了解农村地区儿童的气质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安徽省某农村地区随机抽取3个乡镇的12个村,凡年龄为3~6岁、无严重躯体病患和智力障碍的健康儿童均为测查对象。共调查433人,其中男性252人(58.2%),女性181人(41.8%)。
1.2方法采用《3~7岁儿童气质量表》(家长评定问卷),该问卷包括9个维度,共72题,由家长填写,适用于3~7岁儿童。每题均按7个等级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定。按照相关标准,以9个维度中的5个维度(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把儿童分为难养型、中间型、启动缓慢型、易养型4个类型。
儿童身体指标的测量严格按照《中国学生体质调查研究手册》的要求,由专人使用统一且经校验的身高计与体重计进行测量。
1.3统计方法用EPI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AS 6.12进行资料整理分析。
2结果
2.1儿童气质类型分布情况在433名儿童中,易养型134人(30.9%),难养型45人(10.4%),启动缓慢型37人(8.5%),中间型217人(50.1%)。不同性别儿童的气质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p>0.05),不同年龄儿童的气质构成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7.85,P>0.05)。
2.2不同性别儿童气质维度得分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男童的活动水平显著高于女童,而女童的情绪本质及反应阈得分显著高于男童;其他各维度男、女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生长发育指标比较。
2.4气质特征的多元方差分析考虑到身高、体重和儿童年龄之间的共线性关系,采用多元方差分析,以气质分类作为自变量,分性别进行身高、体重、年龄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气质类型在身高、体重、年龄的分布上,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农村儿童的气质构成情况与北京市儿童(易养型、难养型、启动缓慢型、中间型分别占37.7%,9.2%,6.8%,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与家庭环境不同,对新生儿围产期的教育有差别有关;另外,父母的个性因素、儿童生活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儿童气质特征的可能因素。说明目前安徽农村地区儿童的生活环境仍然与大城市有较大差别,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儿童教育方式还有待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儿歌 语言启蒙 语言教育 儿童文学
引言
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人类从一出生到六岁这段时期内是学习语言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儿歌文学形式为创造语言环境的最佳方式,在积极调动儿童对语言学习的主动性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歌的语言韵律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和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儿童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教材。
一、儿歌文学与语言教育的关系
语言信息的获得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交流的环境。在常规的氛围中,处于幼儿期的儿童本身能够进行语言的学习,但是如果想要使儿童的语言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必须要让儿童加入到系统的正规教育中去,这是必要的。学龄前儿童的知识初浅,生活经验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单纯,所以,儿歌的内容往往十分浅显,儿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描述自然景观或生活情景的,如日月风雨、鱼虫鸟兽、花草树木等,这些都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事物。儿歌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充满儿童童趣的天真与纯朴,成为儿童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儿歌具有语言生动、用词简练和形式活泼等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儿童的喜爱。它集知识、趣味和实践于一体,是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儿歌文学是一种短小精悍、玲珑剔透的体裁形式,它在题材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讲究方法和技巧。许多儿歌文学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手法来创造意境揭示主题,这里就必然蕴含着许多丰富的联想与想象。[1]儿童在入学前通过正规而又系统的语言学习,能够掌握较为丰富的词汇、规范的语法和句式,进而达到自如交流,这有助于其在后期的语言学习,能够降低难度和提高学习效率。儿歌文学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是儿童期儿童学习的很好范例,也是儿童比较喜爱的语言形式。经典的儿歌琅琅上口,容易阅读和记忆,在人们口中经久不衰地传颂着,儿歌对于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学习虽然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是就当前来讲并没有被广泛地应用和研究,目前的研究很多都是针对儿歌的艺术特性与文学创作,并没有从儿童语言学习的角度加以论证。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前提下,从早期儿童的语言学习角度和儿歌文学之间的关系着手分析,考虑到儿童语言教育的现实情况,进而详细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儿歌文学的语言特点分析
儿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始自于远古。儿歌称得上是儿童文学形式中一种比较古老通俗的文学载体,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不过人们对于儿歌文学的整理和研究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久,迄今为止不到六百年的时间。一直到了明朝,人们才开始了对于儿歌文学的研究,儿歌文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较为著名的有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写的《小儿语》,这本书采用四言、六言的语言形式,宣传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到了清朝嘉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杜文澜在《古遥谚・凡例》中将“儿遥,小儿谣,婴儿谣”等统一归入到了“童谣”一类中,直至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文学家周作人首次对儿歌做出了定义:“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具体来讲,儿歌的语言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拟人,韵脚相应
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在儿歌中应用比较广泛,出现的次数较为频繁,通常情况下,被比拟的对象极具普遍性、通俗性。在儿歌中,拟人的手法可以用在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中,也可以用于比拟花鸟虫鱼等等,无论是实体的还是无形的,不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可以通过作者的比拟手法,赋予其思想和人性化,最终以非常具体的生动的形象表现在儿歌中,呈现在儿童面前。如儿歌《风来了》:“风来啦,雨来啦,/雷公背着鼓来啦!/你敲敲,我敲敲,/敲得雷公弯了腰。”文中利用比拟手法将“打雷”比作形象化的“雷公敲鼓”,更容易让儿童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印象。由此可见,在儿歌中所有的事物都能够利用比拟的手法进行处理,使得语言表达更加显而易见,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并产生兴趣。
赏析儿歌时,不仅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时还要欣赏者用生活经验去充实和丰富儿歌文学传达的内容。如儿歌《小茶壶》:“小茶壶/顶呱呱/客人来/乐开花/不断地鞠躬/不停地倒茶。”这首儿歌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所谓象征,就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特征是:象征体是形象的,象征的本体是抽象的。这首儿歌所表达的抽象概念是:“对客人要热情有礼”,但作者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把寓意寄托在象征体的描绘之中,以小茶壶“不断地鞠躬”“不停地倒茶”来象征对客人的“热情有礼”。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委婉,又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之前,就要了解这首儿歌所用的象征手法,知道其象征体是什么,其本体又是什么,它是怎样寄寓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的。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2]
(二)常用叠词叠韵
叠词的应用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不同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儿歌文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因此在儿歌中经常出现叠词,叠词的应用使得儿歌的语言富有较强的音乐性。如儿歌《看天》:“月亮圆圆,像个盘盘,我要上去,找你玩玩。星星亮亮,好像明灯,我要上去,拿你照明。天河长长,好像长江,我要上去,坐船逛逛。”除此之外,叠词比较符合儿童的语言学习特征,尤其是对早期学习语言的儿童而言,叠词的应用使得儿歌读起来更加上口。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全歌押韵,节奏感和生动感也较为强烈,容易记忆和背诵,有利于儿童语言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有二次重叠的。如儿歌《羊羊羊》:“羊羊羊,跳花墙”等。儿歌中出现的这种词语重叠的特点,与学龄前儿童言语中的大量重叠词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儿歌的节奏感凸显了儿童独有的韵律。儿歌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在早期识字不多,理解能力不高,儿歌文学作为简单易懂的体裁,其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恰恰满足了儿童的学习特点,能够很好地听、读、赏、记。很明显,儿歌是最为适合儿童期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文学形式。[3]如儿歌《风》:“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像盆火。/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这首儿歌主要采用“三三七”句式,所以读起来有节奏感,适合儿童大声朗读,可促进儿童对儿歌文学的记忆。
三、儿歌的句法特点对儿童语言影响
儿歌文学形式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养料。于简单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如儿歌《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儿童们在诵唱这首儿歌时会认识到要懂得关爱他人,有好东西要与他人共同分享。口语化是儿歌的重要表达形式, 言语平白,通俗易懂。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听”来接受儿歌,儿童的语言是寻常、简单和朴素的,儿歌是供儿童朗诵的,是从儿童的日常口语中经过提炼和加工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艺术语言,所以具有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和口语化的特点,易于儿童口头朗诵和流传。[4]如儿歌《蘑菇出来戴草帽》:“天上下雨,地上冒泡儿,/蘑菇出来,戴个草帽。”这首儿歌语言朴实自然、轻松活泼、浅显易懂,具有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
为了促进儿童的语言规范,便于儿童记忆,儿歌大多数采用较普通的主谓宾或谓宾的句法结构。如儿歌《娃娃睡》:“娃娃睡,盖花被。/娃娃醒,吃烧饼。”可见,儿歌的句法特点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息息相关的。儿童通常会在1-2岁掌握初步的语言,会说出比较简单的单句,这些句子主要由主谓语构成,具有词汇简单、结构单一、没有复杂的修辞手法等特点,一般为六个字以内。所以有些专家通常将该阶段儿童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5]由于这类句子结构的不完整性,有必要通过规范儿歌中句法结构对其进行熏陶。在儿童2-3岁时,尽管已经能够掌握一些复杂的句子,但是仍然以相对简单的句子为主。一些复杂的复合句已经由两到三个简单句逐渐形成,但是这些句子缺少连词与修辞手法。所以,为了使儿童能够理解儿歌,在儿歌中通常缺少连词,儿童只按照内在的意义联接成篇。综上所述,儿歌文学形式的句法特点完整,句子数量比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对于核心部分以及附加部分应当利用简单的句子结构。由以上分析可知,结合儿童掌握语言的句法特点,利用儿歌文学能够有效地全方位地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6]儿童认字还不多,特别是七岁以前的儿童,对文学的欣赏主要还是以听赏为主,辅助阅读的形式。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儿歌进行分类后编集出版,以便儿童选读。因为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语言与认知能力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儿歌作为儿童语言学的辅助文学载体,我们可以考虑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对儿歌文学进行详细分类。语
参考文献
[1]苗芳芳,李珊泽.儿歌与儿童语言教育[J].语文建设,2013(11).
[2]周作人. 儿歌之研究《儿童文学论文选集》[C].上海:少年儿童出社,1962.
[3]郑黎丽.基于儿歌特质进行儿歌创作[J].语文建设,2012(22).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 文本对接 主要问题 对接策略
正常情况下,三岁的儿童可以掌握一千个左右的词汇,五到六岁可以掌握三千个左右的词汇。学前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所以,这时,为幼儿提供一个快乐、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情境,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巧妙对接将为幼儿园语言教学拓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游戏教育的意义早为幼儿教育所认同,所以许多幼儿园,更多地注重“手”的训练,而忽略了“口”的培养。动手,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动口,更能激发大脑发育。所以,语言训练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而忽视了动手与动口的同步练习及培养。
2.没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来加强语言的训练。语言的训练是要有一定环境的,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愿望,将听、说、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时,幼儿园教育怕出安全事故,很少带孩子与自然和社会直接交流。这就使儿童的生活经验缺乏,从而导致语言刺激的缺乏,学习语言的欲望不强。这些最终会让孩子们失去了语言的社会基础和许多语言刺激,失去了许多丰富语言的机会。
3.对文本的使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意性太强,有的甚至不知幼儿教育的文本为何物,这样一来,幼儿语言的训练就又少了一个凭借。
笔者重点想就第(三)个问题作些说明。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文本对接的策略
1.强化语言教育的理念。培养幼儿听和说的习惯,不应忽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渗透对语言教育的思考: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认真贯彻“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课堂教学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幼儿园孩子主动学习,语言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是对学习资源探究、综合、抽象的结果,培养孩子的语言素养,要渗透在潜移默化的语言思维中。如何强化语言教育的理念?
首先,教师可以用言语刺激观察幼儿在语义层面上的理解,有针对性地指导。例如:听口令做动作,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出“我请小朋友扮小兔”的指令,儿童听着老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反应:兔子正要跳,小兔子准备跳,小兔子不跳了等等。还可设计听指令做事情,教师发出一系列指示,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程序。还可以通过故事寻找图片,听故事把故事重排程序,激发孩子们对语言的敏感度。
其次,非言语刺激。儿童每天都会有实物、动作、行为、场景、图画、声音、符号标记等方面的刺激,激发孩子用语言表达能感觉到的东西,这也能够有效地组织孩子发展语言,训练表达能力。观察讲述、听声音练表达、操作讲解具体措施的实施,会对孩子的语言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下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设计专门的活动,来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敏感度。
2.改进语言训练的方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语言教学内容中的图片和声音并存,使静态文字动起来,让语言训练具有动画般的趣味性和游戏性,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去接受语言信息,语言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的教学。对幼儿来说,诗歌散文鉴赏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画面,在视频上展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一朵朵美丽的盛开,银杏黄,枫叶红,水果熟,糖炒栗子香诱人,秋叶缓缓掉下来,人们忙于采摘……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儿童的注意力被吸引,能积极倾听与表达,引导后,让学生把所看到的秋天情境告诉大家。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内化文本;这样的课堂,有声有色,孩子能充分感受散文表现的意境,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美。
在语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灵活性和动态性,能提供幼儿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词义,提高意义识记能力;能拓展孩子的词汇,为儿童的词汇扩展提供一个语音与图景相结合的教育条件,尤其是那些表意复杂抽象的词句,往往通过特殊情况的动画来表现这个词的含义更具形象性,有助于儿童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电脑动画能把美术、音乐融为一体,通过黏合、夸大典型手段创造神奇的事物、场景、人物,这些形式和内容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都为儿童的语言感知和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总之,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的巧妙对接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掌握儿童学习语言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说、多练习,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儿童语言更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红台.香港幼儿教育见闻[J].教育导刊.1997.
[2]于风丽.选择适宜的幼儿文学作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J].学前课程研究.2008(02).
儿童语言的发育是儿童全面发育的标志。语言信号通过视、听感受器接受,传入中枢分析器(语言感受中枢、言语运动中枢、阅读中枢、书写中枢),言语运动中枢产生语言(图1)。因此,评价儿童语言发育需评价听觉、发音器官及大脑功能。
语言发育经过语言前阶段及语言阶段。会话的能力是先理解后表达,先名词、动词,后代词、形容词、介词、助词。2岁时能理解约400个字,3岁时约1 000个字,4岁时约1 600个字。1.5岁以后词汇量迅速发展,2~3岁时增加更快,5~6岁后渐慢。
受生物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语言发育的个体差异很大。1.5岁幼儿不会说,或2岁幼儿词汇量<530个,或3岁时词汇<50个,或构音不清等情况,则属语言、言语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进程
语言发育进程见表1。
语言前期(发音与学语,0~12个月) 婴儿表达语言是继理解语言后而发展的,一般须经过3~4个月。
婴儿通过视觉、触觉、感觉等与听觉的联系,开始理解一些日常用品(如杯子、电灯)的名称。成人对婴儿发音及时、恰当地应答,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使婴儿逐渐理解这些语音的含义。语音由于词义的联系被储存于记忆中。当语言具有特殊意义时,听觉中枢与发音运动中枢间建立起联系通路,婴儿可有意发音,即出现最初的口头语言(图2)。
3~4个月龄婴儿反复咿呀作声,8个月龄时发声已有辅音和元音的组合,12个月龄时会使用1个字,同时用姿势表示意思,如挥手表示再见,用手指点图片等。当婴儿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字时,意味着婴儿真正开始用语言与人交流。
初语言期 幼儿使用词语表示已经知道的事物,可用词语与他人交流,但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特点。幼儿用非语言的方式与说话的方式结合进行交流。
12~18个月龄的幼儿,单词词汇增加到20个。
18~24个月龄时词汇量骤增进入词语爆发期,出现2个单词组合的阶段。如果幼儿熟悉某一事物时,交流中能基本按照规律组合词语,出现短句;词汇增加到数百个,模仿能力增加,交流中的话题增多,显示较好的灵活性。
24~36个月龄的幼儿,词汇量明显增多,用词较恰当,并能用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希望、兴趣等,能在交流中应用已学词汇,例如能表达自己的意图和事物的数量等。
3岁幼儿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认识的常见物品和图画,遵循连续的2~3个指令。
语言期 学龄前儿童开始出现更复杂的语言形式,出现介词(在……上面、下面等)、代词(你、我、他或她)、条件句(如果……那么……)、连接词(因为……所以、但是……),更为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意思,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适当的语言进行交流。
学前期儿童会讲故事,遵循>3个连续的指令,懂得期待未来发生的事,如“明天我们去……”,他们对问题“谁、何处、什么”能够作出应答,但对问句“怎样、为什么”难以回答,喜欢问为什么。
4岁的儿童即使在陌生人面前说话也清晰易懂,但表达复杂事情时出现说话不流利,常常被父母误认为是“口吃”。
在学校环境中,对学龄期儿童的要求几乎全部以语言表达,如教师传授知识、布置作业、回答问题、与同学交往等,参加群体活动,遵守“轮流”的规则,需适当地、灵活地使用语言,在适应学校环境中发展语义;儿童学习与学业有关的新词语,获得新的信息和指令,掌握特定的学科,保证学业的成功;7~8岁儿童使用抽象语言思考问题,其语言能力与学习好坏密切相关;12岁儿童在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很多方面如同成人。
语言障碍发病机制
遗传 约85%的语言延迟儿童为男孩,有家族高发倾向。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阅读障碍的发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前者为33%~100%,后者为29%~52%。研究提示,阅读障碍可能与15号和6号染色体存在特异连锁有关。
听力障碍 听力受损则不能正确传导声音,产生程度不等的语言发育迟缓,其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听力损害的程度、发生的年龄、矫治听力的年龄、矫治的合适性等。
认知损害 语言发育进程同于正常儿童,但发育速度比正常儿童慢;当沟通需求增加时,语言障碍更明显。Down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Williams综合征等均伴有语言障碍表现。
孤独症 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语言沟通障碍,表现没有语言或言语过于刻板、学究式并有夸张的韵律。语用学障碍,出现“镜像”语言或非言语交流,对视少,表情和姿势异常。
环境因素 情绪创伤、心理社会不良因素可影响儿童语言发育或引起语言障碍。语言环境剥夺、虐待和忽视可致儿童语言发育落后。
语言障碍表现特征
语言发育延迟 语言发展遵循正常顺序,但比正常速度慢。轻至中度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显示语言发展的延迟。
语言障碍
表达型障碍 言语和语言理解好,但表达困难,无生理性损害所致的发音困难。
感受和表达两者混合的障碍 听觉辨析障碍,能听到声音,但理解困难,能理解姿势或手势,能学习阅读但不会表达。
语言信息处理问题 语义-语用障碍,说话流利和语法完整,但对话肤浅,保持话题困难,话题以自我为主,虽然话多甚至显得喋喋不休,但缺乏实际意义。
构音异常 说话不清晰,发音错误,以致他人听不懂。如用舌根音代替舌前位的音,将“耳朵”说成“耳郭”,“草莓”说成“考莓”;用舌前音d、t代替某些语音,将“乌龟”说成“乌堆”;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将“婆婆”说成“伯伯”;或省略语音的某些部分,将“飞机”说成“飞一”等。
语言障碍诊断及治疗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口腔科检查除外发声器官异常,观察现场行为。
实验室检查 针对病因选择,如听力、发育评估、颅脑MRI、染色体检查等。
语言评估 通过语言发育进程了解儿童语言问题。
治疗策略
利用富于想象的游戏,使儿童模仿治疗师示范性语言,并用手势和动作加强儿童的感受;鼓励儿童有意识地交流,创造各种机会与儿童对话;用角色扮演游戏来教儿童生活用语。
“听力轰炸”,即用单词或叠词作语言刺激,反复应用于环境中。
将儿童感兴趣的物品和玩具与单词相匹配。
鼓励儿童用姿势、发声作交流,不必理会其发音不佳的表现。
用最简单的语言与儿童交流。
纠正哭叫、发怒、扔物等不良的交流。
创造情景,促使儿童与他人交流,并迅速给予应答。
预防
关键词:幼儿舞蹈;舞蹈教学;表演课程;重要性
表演课程是舞蹈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基础学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学科已逐渐渗透到舞蹈的各个领域中。其中包括幼儿舞蹈领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壮大,随着家长对孩子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舞蹈已从舞台上走下来。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我们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和其它一些省市台幼儿才艺展示等节目,幼儿的表演简直是超乎人们的想象。这些幼儿基本上素质都很全面,大多数以歌舞形式表演。而这些经过舞蹈培训的孩子们都很聪明,不仅是在身体方面的素质很好,而且心理素质也很好。
随着我国艺术教学的不断深入,幼儿表演的重要性也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幼儿表演艺术是通过幼儿对自我生活的演绎来塑造舞台形象,传达幼儿情绪、情感从而表现幼儿生活的艺术。幼儿舞蹈是幼儿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正在成长中,但是只要能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不久的将来幼儿舞蹈必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一、科学与游戏相结合,在教法中体现趣味性
童年就应该是一个无负担的童年,应是幼儿随性而歌随感而舞的童年,不应是成人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幼儿的舞蹈教学就应以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法进行,保护孩子对舞蹈的兴趣。
然而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传情达意,舞蹈表情、舞蹈动作、舞蹈构图是舞蹈艺术的三要素,他们同样适用于幼儿舞蹈。然而舞蹈表演是构成舞蹈的重要因素,也是观众引起共鸣的桥梁。如何将艺术专业枯燥无味的训练转化为幼儿易接受、爱参与的活动,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新课题。针对这一课题,结合笔者的多年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具体环节入手。
1.丰富的道具
可能大部分专业教师定位的舞蹈道具,无非是汉族的扇子手绢、藏族的水袖、苗族的头饰、维族的手鼓等。而幼儿舞蹈中的焦距不仅要具有表演性、更要具有引导性。
幼儿舞蹈表演课不能照搬成人,同样在道具方面更是如此。在孩子的生活中少了各个民族的特点,更多了一份想象。凶狠的大狮子、可爱的小白兔、狡猾的狐狸、愚蠢的猎人等都是孩子们舞蹈表演中最为常见的素材。针对这些素材,丰富的动物头饰、可爱的动物服装、就连生活中的麻袋都能成为他们舞蹈表演课上的道具。这些教具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丰富了舞台,又引导幼儿掌握人物性格,是幼儿舞蹈表演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多样的环境
传统的舞蹈表演是在舞蹈教室中假想表演环境,而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即有了直观的感受才可以在脑部成像。因此适合幼儿心灵年龄的环境无疑是让舞蹈表演课能为丰富,根据幼儿表演课的素材,孩子需要为他们提供环境,以便于幼儿更快地进入表演状态。在幼儿舞蹈教室中可以设置丰富多彩的墙面,不仅适合幼儿心理和审美,也可以成为表演课中的一个个小舞台,为诱饵创设表演环境。例如:大森林、小河边、外太空等都是引导幼儿快速进入表演状态的条件。
3.教师的交流
一个合格的幼儿舞蹈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舞蹈知识、扎实的幼教理论。还应具备与幼儿沟通的能力,即儿童语言文中简称(儿语)。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不成熟。而在教学中如果这两种能力受限,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如何使幼儿舞蹈表演课顺利教学,就需要老师掌握儿语,抓住幼儿语言特点,更好地进行教学。
二、根据幼儿特点,为幼儿选择表演素材
儿童时期的舞蹈表演学习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培养他们舞蹈表演的热情,而不需要强调表演技巧。开发幼儿的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洞察力、注意力和自我表现欲是舞蹈表演课的目标。然而幼儿舞蹈表演课程是根据幼儿自身的表演特点,挖掘幼儿生活素材,则是实现表演课价值的基础。
笔者将幼儿喜闻乐见的表演素材做一下分类:
1.观察模仿表演
观察模仿表演是所有表演的基础,通过幼儿对自身生活的回顾,发现人物特征,以模仿的形式塑造舞台形象。
2.拟人形象表演
拟人形象表演是丰富幼儿表演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表演童真童趣体现的精髓之处,使幼儿通过自身想象给不具备生命的事物以灵魂,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
3.假想创编表演
假想创编表演是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返表现,是成人表演所不具备的,也是幼儿舞蹈表演的独特之处。
三、幼儿表演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孩子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幼儿舞蹈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从注重柔韧训练,注重技巧展示,逐步向恢复幼儿天性,注重孩子身体发展过渡。而幼儿舞蹈表演也成了幼儿舞蹈的组成部分。舞台上的孩子少了技巧组合的展示,更多了一份儿童天性的诠释。并以此次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所以如何上好幼儿舞蹈表演课也成为新的课题。
1.幼儿表演奠定了幼儿舞台表现的基础
幼儿舞蹈最终的价值实现依然在舞台,这也决定了幼儿表演课程的价值是现在舞台。相信科学的幼儿表演课程一定可以塑造出一批批童真童趣的舞台精灵。
2.丰富教师创编素材
教师的创编素材离不开幼儿的生活,在舞蹈表演课中一次次的师生思维碰撞,一次次生生之间的亲密交流,都是幼儿舞台表演的珍贵素材,也一定能成为舞台表演的经典之作。
3.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可以充分得到台下观众的认可。外界人们的认可就是孩子们自信心的来源,培养自信的孩子、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才是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
“舞”是艺术境界的典型化形式之一,倘若生活美、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形式,那么舞蹈美则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反映的突出产物。它运用人体的动态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意,因此具有情感性、多义性、虚拟性和模糊性等特点。而相对幼儿舞蹈而言,也同样是以儿童为主体,通过儿童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只是幼儿舞蹈的律动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容“童真”、“童心”与“童趣”。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有利于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崭新教育观念,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以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而舞蹈教育得天独厚,优势突出,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具有推动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潜在优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作为幼儿舞蹈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的更多锻炼。而幼儿舞蹈表演课程则是提高幼儿舞台表现力、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如何使幼儿舞蹈表演课更科学、更系统地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幼儿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