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战略的特征范文

企业经营战略的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1 14:50: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经营战略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经营战略的特征

篇1

关键词:经营战略 路径依赖 变革设计

企业经营战略调整影响因素类型分析

企业的经营战略调整涉及到对战略调整时点之前原有战略的革新甚至抛弃,是对经营路线的重新选择和优化,使之更加适合应对内部及外部经营环境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战略变革往往来自于系统及非系统性两个诱因。一方面,对于系统性诱因来说,包括社会层面上的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变化等,这种变化对于市场需求的原有平衡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在系统性因素未发生重大变化而冲击原有市场均衡时,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经营条件、理念以及管理者更迭都使得企业战略需要调整。无论是系统性因素还是非系统性因素影响,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中,能否科学和及时地采取应变策略都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市场优胜劣汰作用的主要体现。

一般来讲,企业的经营战略变革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主导,经营者操作水平作为战略变革过程推进保证,而企业经营理念或企业文化则对整个变革起到气氛衬托和质量把控的作用,三者构成了战略变革成功的“金字塔机构”。如图1所示,a、b和c分别代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经营者操作水平以及企业经营理念或经营文化。具体来说:

(一)战略变革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经营战略起到主导和指示作用,因此要打破原有的战略依循路径,首先要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行分析。市场经济环境下,分工协作和比较优势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企业要在竞争性市场上保持比较优势、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专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要具有排他性及低模仿性,并且不局限于企业的个别产品,包括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生产能力、质量把控能力、市场渗透能力以及对于先进技术的运用能力等(何军,2012)。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a位于经营战略变革“金字塔”结构的顶层,是产品开发和推广的源动力,企业管理者的目光不应局限于目前的市场份额,还要以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努力拓展在未来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不稳的企业变革,是本末倒置的变革,不仅不会将企业发展引向正确的轨道,还会损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战略变革企业经营者的操作水平

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变革的直接操作者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战略变革是经营管理人员协议认同后的结果。企业的市场存在以企业家创立和维持经营、拓展市场为表现形式,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直接作用于企业,对于经营绩效以及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营管理者的操作水平是企业战略变革平稳进行的保障,某种意义上说,经营者操作水平决定了企业战略变革的成功与否,因为无论是激进或是保守性的改革,最终目的是优化之前的战略路径,而经营者操作则直接决定了改革后路径的畅通和目的地的到达与否(陈传明,2008)。

经营者操作水平b位于企业战略变革“金字塔”结构的中间部分,位置的居间特性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路径转变的决定性,经营者的价值观、经营素质、管理水平以及战略实行步骤都在这一阶段体现,涵盖了经营管理者的学习能力、管理素质、市场敏感性、组织协调能力、战略变革经验以及操作步骤把控力等基本方面。

(三)战略变革企业的经营理念或经营文化

企业经营理念或经营文化是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分别以企业规章制度和企业运作氛围作为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是企业战略变革的人力资源及制度规章基础,全程影响着经营战略变革的步骤及操作理念。通过对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文化的观察,大量学者给出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成长与发展具有明显联动性的结论,经营理念在企业变革的战略导向、战略激励以及战略协调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对企业发展利益自动靠拢和自

动纠偏的作用,体现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自我完备性,而具有瑕疵或弊端的企业文化往往对企业运营失败具有揭示性或助动性(迪尔克斯等,2001)。

企业经营理念c位于战略变革“金字塔”结构的基础部位,既是战略变革推进的基石,也是战略变革推进的“自动纠偏器”。企业经营理念包括规章制度、企业氛围、产品品牌效应、员工的认同程度、科学的绩效评比体系的建立以及企业的远景规划等,经营理念对于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自我完善的企业文化是最为经济的经营战略变革企稳手段。

企业经营战略路径变革案例

htc(high technology computer corporation)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全称为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智能手机作为主营业务,自成立以来,显示出强大的研发能力,进行了许多行业领先的设计和创新,是手机设备制造业的高成长企业,获得消费者的肯定,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亚洲地区科技公司十佳”,一度排名全球科技公司第三位。借助于手机通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智能移动时代的到来,公司业绩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在台湾上市的股票一度突破每股1300元新台币,是台湾乃至亚洲智能移动科技的领跑者之一(陈戈,2013)。

在2010年之前,智能手机市场处于发展的高速进阶阶段,htc公司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众多金融机构纷纷给予其股票买入和持有评级,逐渐形成和三星、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三分天下的局面,挤出了传统的业界标兵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公司。然而,进入到2011年以后,智能手机品牌的纷纷崛起迅速打破了原有的市场平衡,得益于安卓操作系统的开源性及手机硬件芯片获取的低进入标准特性,众多厂家纷纷进行自主软硬件开发,以低价和高配置策略迅速蚕食了大量的市场份额,智能手机市场格局由蓝海向红海的转变特征十分明显,大品牌厂商用于科技研发的投入呈现出几何式增长,同时智能手机发展瓶颈和htc产品系列同质化等现象也开始有所体现,曾经以中高端市场作为主要产品指向的htc开始面临净利润下滑和市场份额缩减的局面(见图2)。 由图2可知,htc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转向负值,截止到2012年第四季度,htc的利润增长率依然维持在下滑局面,和巅峰时期222%的增长率相比下跌超过300%,2012年全年都保持负向增长率,企业经营压力空前,继续维持之前的“瞄准中高端市场”战略将使得公司面临利润继续下滑甚至丧失市场份额风险。同时,htc还面临着高级技术员工离职和产品继续创新不强、失去核心竞争优势等经营危机,企业转变经营风格、做出经营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

事实上,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htc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就已经开始放缓,智能手机界竞争加剧,htc之前的发展策略就已经不再适用于剧变的市场环境,与本土厂商如华为、小米、中兴等选择中低端市场作为切入点从而避免与苹果、三星进行直接碰撞不同,htc“定位中高端”、“机海”以及“新产品周期缩短”等发展策略已经不再对新兴市场消费者具有吸引力,从而陷入市场份额骤减的企业危机。

为改变现状,从2012年开始,htc公司开始了经营战略的调整,实行智能手机“高中低搭配”的发展战略,更加重视低端市场,适时的推出了以“新渴望”系列为代表的中低端机型和“one-x”系列高端机型,同时采取去库存化行动,降低原有智能机的销售价格及对主营业务结构进行调整。进入2013年,htc公司继续丰富中低端市场产品,对原有高端市场策略进行微调,改变以往htc智能手机给人机体较厚以及美学不考究的印象,先后推出以“butterfly”和“one”系列为代表的高端机型。同时更加重视对于系统软件的自主整合,尝试引入windows phone系统,而“one”系列机型甚至引领了全金属潮流。在zol投研中心给出的2013年5月国内3g通信品牌市场份额排名中,htc重新回到第三位,占比7.8%,如图3所示。

此外,从2013年的财务数据看,尽管一季度净利润值相对较低,但同比增长率以及二季度净利润增长率预期已经有很大起色,htc从一味承接谷歌安卓的战略发展路径到走出自己的特色步伐仍然不失为一次较为成功的战略转型。利用其传统的软硬件优势,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智能手机市场红海格局下,htc公司的战略转型将会使得其后续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继续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智能移动终端的领跑者之一。

企业

经营战略的路径依赖特征

从htc的转型之路以及企业变革“金字塔”结构可以看出,一家企业的经营战略变革路径依赖特征体现为核心竞争力刚性、经营者先验行为制约、企业经营文化的长周期性以及既定路径的自我恢复性四个方面,具体来说: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刚性制约战略发展路径的转移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备消费者价值完备、模仿成本高以及市场延展性良好的特点,因此这种核心竞争优势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不仅业界同行难以克隆,甚至对于企业自身来讲也难以进行急转式的改变,战略发展路径的刚性特征突出。核心竞争力刚性以分别以企业软件和硬件标准作为载体,软件载体如品牌、商誉以及人力资源等,一旦树立既定的思维发展模式,采取急停或急转式变革就会困难重重,例如2010年之前,消费者对于手机操作系统安卓阵营htc的直观印象是高端,突然出现的低价位htc手机让人感觉的第一印象是软硬件规格缩水,而不是品牌战略调整。相对于企业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的发展路径变革刚性较弱,但需要付出较多的转变成本(郭勇峰,2013)。

(二)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对于经营者的先验行为具有强依赖特性

企业战略变革归根结底是管理者协调的结果,影响企业经营方向的从来都是客观环境变化与管理者经验的结合,管理者根据经验来制定企业发展路径,而市场客观环境的变化领先于管理人的思想意识,领先于其市场经验,因此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讲,摆脱自身过去道路的难度大于对外部环境的摆脱难度。企业管理者长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经验往往制约着其市场敏感性,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强烈依赖于管理者的既有市场认识,先验行为和错误估计会自动将目前的发展路径进行延伸。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发展路径的战略转移通过“急转式”路径是具有短期自损性的,而“渐转式”路径又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和时间,经营者先验性阻挠既有的战略路径发生转移(丁安娜,2013)。

(三)以企业章程为代表的经营文化体现具有设立和变革的制度特征

企业经营文化一经设立,难以进行战略层面的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发展路径变革的最终执行者是企业员工,以主营业务的调整作为具体体现。通常情况下,企业文化的硬性载体企业章程都具有设立的战略性及长周期性,存在微调的可能性较大,然而发生战略性的转移可能性较小,这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合改革,付出成本较大。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略发展路径的实施,因此既定发展路径事实上依附于企业文化,突然由追求精品高端路线、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创新梦想型企业经营文化向充分竞争、全产品线建设、以利润为唯一追求价值的生产加工型企业文化转变,会使得企业既有人力资源强烈抵触,改革成本与收益往往不匹配(陈收,2012)。

(四)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路径的自我恢复性

企业原有经营战略的创立是当时集思广益并且在管理层意愿、政府法律法规、市场供求环境以及员工工作期望等因素间寻求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的打破与重构具有较大的难度,重新找到平衡点较为困难,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前期成本和研究精力,对于管理者意愿的把控、最新法律政策解读、市场环境调研以及员工期望状态中任何一项的判断失误都会使得战略变革发生错误,企业战略发展路径往往都具有自我恢复性,自动调整到满足各方条件的平衡点,即使是确立了发展战略路径调整的必要性以后,这种自我恢复性依然存在,需要付出很大的投入来保持战略发展路径调整的持续度以及调整方向,企业战略路径的自我恢复特性是路径依赖的特征之一。

企业经营战略发展路径变革设计

(一)变革成本外部化,以企业间合作减轻路径变革难度 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可以实现不同资源优势之间的互补,特定企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合作甚至并购可以降低维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成本,降低流转费用,并且通过这种外部化行为来调整企业战略转移的路径依赖特征,减小战略变革难度。

企业价值活动的外部化不仅会使得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效率因专业化而提高,还可以在另一个方面降低某个经营环节的退出难度,从而克服路径依赖。往往企业的一体化程度越高,其经营环节就越多,如果降低一体化程度,集中优势资源在少量经营环节,将外部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大,企业的经营空间就会更加广阔,在广阔的空间内进行战略备选方案的选择,就会更加游刃有余。因此,

通过外部联合合作的形式,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成为整条供应链上的有限节点,战略路径变革的外部性效益就会得以体现。

(二)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减小企业战略路径转移的推进难度

企业原有的发展战略路径发生转移,势必要在原有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产生疑惑和阻挠,不同意见的发生一方面在于路径转移粘性,即涉及到企业文化和管理者先验的路径依赖特征,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知识组织创新的忽略,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对于硬件设备的完美利用,还取决于企业知识创新,这种知识创新既包括了管理者、员工的培训和二次教育过程,也包括对企业既有资源和市场创新环境的挖掘。通过知识创新,企业产品的实现过程也是内部知识外溢的过程,降低企业战略路径依赖特性不是要摒弃原有的战略,而是要以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方式来组织管理企业,创造更加方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概念的传授环境,以降低生产管理思维的方式来降低战略变革的路径依赖性。

(三)完善企业决策结构,建立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民主决策机制,防止经营战略制定人员构成的局限化和“一家之言”现象。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发生转移,往往要经过公司董事会的讨论,充分听取各位董事的意见,上市公司涉及构成重大事件的战略调整行为按照规定要召开股东大会,这个过程相对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可能有些漫长,然而相对于只听从具有绝对控股权的股东之言而采取经营战略的改变,更加具有稳妥性和推进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还是采取“家长制”管理,由大股东一个人决定企业事务,然而这种看似高效率的企业事务处理模式却隐藏了巨大的风险。以经营战略转移为例,盲目上马未经讨论的项目,改变企业主营业务,不仅短期内不会实现利润增加和市场拓展的变革目的,还将巨大的转移风险和成本进行了承接,对于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经济和企业微观个体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摆脱企业发展经营战略路径转移粘性不应该建立在积累风险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头脑风暴仍然有必要(于水,2012)。

(四)采取循序渐进的柔性变革方针,将战略路径变革的依赖特性层层释放

突破传统的“急转弯式”企业发展战略变革模式,采取循序渐进的柔性变革方针,将战略路径变革的依赖特性层层释放。柔性战略变革模式采取不同于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改变等方式的大刀阔斧改革,而更加类似于对于产品生产和市场定位方面的微调,在不对之前的战略进行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释放部分资源于试点战略方面,如果试点战略产生收益且发展较好,则逐步向此战略方向转移。

这种策略方法的优点是减小了企业发展战略路径转移的难度,更加容易突破制度和经营者心理的防线,变革有层次性和条理性;缺点是造成了企业资源的分散化利用,无法将全部资源集中于重点领域进行攻关,而且由于是采取点状试点战略分布方式,需要企业各个机构进行配合,需要投入的人力及物力成本较大,且试点战略成功与否具有不明朗性,不适合大面积推广,企业战略发展路径转移难度的层次性剥离对于降低依赖粘性和战略转移推广成本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军.企业社会资本与创业战略决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2

2.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理世界,2008(6)

3.迪尔克斯等.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郭勇峰.企业战略转型的逻辑[j].现代管理科学,2013(1)

5.陈戈.资源基础转变与科技代工企业升级—以台湾宏达电子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

6.丁安娜.高管团队的时间焦点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d].浙江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家背景;多元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000-00

一、引言

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度过企业发展的生存期后,民营企业家以其对政策动向的敏锐嗅觉和对机会的准确把握能力,带领所创立的企业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伴随着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多元化经营浪潮,学术界对多元化战略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有着相当数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然而,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长,国内学者对多元化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仅限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7](P77),而有关管理者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关系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将从这一角度来进行实证研究。

企业家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主导者和发起者,然后通过自上而下的沟通机制把战略意图传达给每个员工,从而转化为公司集体的行动方向和前进动力。然而,西蒙的有限决策理论告诉我们,管理者在实际进行决策时,只能基于客观事实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因此,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充满了行为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决策者的价值观[2]。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不长,公司治理还不够规范,企业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键人物的战略决策,民营企业尤甚。企业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是否实行多元化等重大问题无不渗透着企业家的意志,研究民营企业家的背景特征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影响的价值就在于此。

本研究将从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和高阶理论的视角,以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企业家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之间存在的关系。本文在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和高阶理论的基础上来构建研究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导入民营或自然人控股的制造业企业2009-2011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是西蒙于1956年提出的。在此之前,学术界对于管理者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绝对理性决策,认为管理者完全依靠经济模型、财务数据等硬性指标进行决策,而事实上,人是情感动物,其决策就不可能是绝对理性的。有限理性的前提条件是: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决策者开发出的备择方案也有限;决策者的背景、经验、偏好等会使其有选择地处理所接收的信息;过去的经验也会对当前决策产生影响。

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而提出的高阶理论认为,管理者对外界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掌握不够全面的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到主动地选择性接收信息,再结合自身知识结构以个人的方式去处理信息。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反映了其对备择方案的偏好,如并购、多元化、产品组合策略等,通过对一系列决策的选择,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方向、收益增长等指标。高阶理论的提出让学术界对多元化战略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点——把决策者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加入研究范畴。此后,逐渐分化为两个部分:一是讨论高管团队(TMT)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二是研究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而在有着两千多年封建文化影响的中国,“一言堂”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研究企业家背景特征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影响更现实。本研究的分析中包含了企业家的性别、年龄、学历和任职企业数目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

(一)企业家的性别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生理结构上的不同导致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男性与女性往往会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男性倾向于运用逻辑和理性去决策,女性则倾向于依靠感觉判断;男性一般会愿意承担较高的风险,女性则注重未来的稳定性。一项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显示,女性企业家经营的企业总体上比男性经营的企业存续时间更长[1]。这也证实了,相较于男性而言,不管身处何位,女性偏好稳定的选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因企业家的性别不同而各异。

(二)企业家的年龄

年龄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人阅历是否丰富,经验积累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更多。但是,企业家的认知能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会变得更保守。同时,年龄大的企业家对风险的规避意愿也更强,便会以多元化的方式来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有学者对中国的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家的年龄与多元化正相关,并认为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年长的企业家拥有更多的资源,尤其是社会网络的资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设2:企业家的年龄对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有正影响。

(三)企业家的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能反映出人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接受正式教育的程度越高,对于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就越强。具有高学历的企业家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对环境的适应时间也更短。学问的不断增长,使企业家获取决策所需知识的能力亦随之增强,也会以更加理性的思维去考虑战略问题。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在多元化经营环境中,高社会认知复杂度有助于企业家对企业的精准定位,选定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因此,企业家学历高的企业多元化程度越高,也越容易发生战略变革[8],实行企业经营的多元化。由以上分析可知:

假设3:企业家的学历与其所掌管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四)企业家的任职背景

由于多数企业家有着丰富的任职经历,在成为董事长或创业之前一般经历过岗位轮换,职能背景较为复杂,因此,本研究主要讨论企业家任职的企业数目对企业多元化的影响。企业家创业之前在多个企业工作过,或正在多个企业任职,其视野也越开阔,对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有推动作用;同时,多个企业的任职经历会给企业家积累大量宝贵的资源,而这些不同类型的资源恰是多元化经营的原始资本。反之,如果任职经历单一,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可能会因此受限,看不到本企业以外的机会或资源,也就减少了多元化扩张的机率。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

假设4:企业家任职的企业数目越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程度就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制造业的业务单元可辨识度高,本研究的样本选择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区间为2009--2011年,同时依据以下原则对样本公司进行筛选:(1)排除ST类上市公司;(2)剔除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中外合资、外资等性质的企业,只选取经济性质为民营或自然人控股的企业;(3)剔除信息披露有误或不全面的公司。最终用于研究的样本总量是279家公司,三年合计837个观测值。

本文使用的数据包括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者背景特征、公司资产负债率、公司历史,其中多元化战略编码的原始数据取自Wind数据库,企业家背景特征、公司资产负债率和公司历史的信息来自于锐思(RESSET)数据库,缺失部分通过巨潮资讯网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

(二)变量定义与测量

1变量的定义

各变量的定义如下表:

变量名称11简写11定义年龄11Age11企业家的年龄=样本年份-出生年份性别11Gender111-男性,0-女性。学历11Education11企业家受教育的程度,1-博士、2-硕士、3-本科、4-大专、5-中专、6-高中及以下。任职企

业数目11NEO11除本公司外,企业家所任职企业的数目。广义多元

化指标11BSD11企业2码SIC行业的数目。非相关多

元化熵指数11DU11企业业务单元间的不相关多元化程度。多元化

类型11DT11企业多元化的类型,1-单一业务型、2-主导业务型、3-相关多元化型、4-非相关多元化型。

2自变量的测量

在民营企业中,董事长一般都是企业的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不像国有企业那样更容易受到政府意志或其它政治因素的影响,把民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以董事长的背景特征作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和任职企业数目四个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中所示。

3因变量的测量

基于“标准行业分类体系”的连续性测量和定性战略分类法是主流的多元化测量方法,为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本研究同时采取这两类测量方法常用的三个指标对公司的多元化进行测量。

广义多元化指标,即BSD:根据企业异质市场增加数量进行测量,以标准行业分类(SIC)为基础测量多元化程度。本文以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对样本企业的2码业务按照制造业门类中的大类进行编码,得到所研究企业的BSD指标。非相关多元化熵指数(DU)指标:以2码行业及该2码行业内的4码行业为区分方式,按程度不同将多元化分成行业间多元化和行业内多元化,熵指数越大,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越高。多元化类型(DT)指标:是利用相关性来衡量企业的产品组合、技术和市场程度的测量方法。利用专业化比率(SR)和相关度比率(RR)将多元化战略分为四种类型:SR≥95% 为单一业务型;70%

4控制变量的测量

国内外的学者关于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研究中,大多将行业、财务状况、公司历史作为控制变量[5](P35)。考虑到中国非民营企业所处的特殊情况,本文把企业的经济性质也作为一个控制变量对样本数据加以控制。

(1)行业:从上市公司中筛选出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2)经济性质:所选取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都是民营企业或自然人。

(3)公司历史:公司历史的计算以样本年份减去公司成立年份得到。

(4)财务杠杆:选取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作为财务杠杆的代表,并与因变量存在一年的滞后期。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变量描述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

1变量描述统计

本研究的样本企业平均历史在9年以上,大多数的企业有10年的历史,公司成立在5—15年的企业占72.60%的比例,说明样本企业都已经度过初创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营阶段,而这正是企业实行战略转型或变革的关键时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背景特征变量与多元化各指标的描述统计显示,样本企业中,企业家平均年龄为50岁,最年轻者仅26岁,最长者已84岁;性别统计中,众位数是1,即男性占据多数,均值为0.946,意味着我国民营企业中男性企业家比例很大;学历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家的平均学历在本科以下;从任职企业数的统计看,有的企业家仅在本公司任职,而个别企业家同时任职企业数达到25家之多,平均而言,样本企业的董事长都在3家以上的企业有任职经历。从多元化三个指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的广义多元化指标平均为3.729,表示样本企业的2码业务多数超过了3个;非相关多元化熵指数最大为1.768,均值是0.612,说明多数企业都实行了多元化战略,然而非相关多元化程度并不高;多元化类型指标的统计表明,样本企业的多元化类型以主导业务型和相关多元化为主。

2相关系数分析

企业家的背景特征和各多元化指标的Peason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从中可知,年龄与多元化的三个指标显著负相关,企业家的学历与多元化的三个指标也呈负相关关系,任职企业数目与多元化的三个指标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企业家背景特征变量相互间有显著相关关系,为减少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各自变量将分别进入回归模型做回归分析。

(二)实证分析结果

在本研究的回归分析中,采取了时间序列数据(2009—2011)和民营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相结合一起进入回归分析模型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为分析提供更多的数据,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利用一般性回归模型对样本企业进行分析的结果见表3、4、5,每个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有5个,其解释变量依次为企业家的性别、年龄、年龄的二次方、学历和任职企业数目。从回归分析结果看,各回归模型均高度显著;模型调整后的整体R2最低为0.689,最高为0.867,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

从回归的结果来看,企业家的性别与多元化战略正相关,部分通过检验,假设1得到支持,说明男性企业家比女性企业家所经营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更高。对此的合理解释是男性企业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高于女性企业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后,追求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诉求也更强烈。

在年龄和年龄的二次方与多元化战略指标的回归分析中,均未通过检验,假设2没得到支持,这与一些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年龄与多元化战略呈“U”型关系不同。可解释为民营企业多是家族式经营,部分已由家族继承人接手管理,而在此之前企业的战略格局已经固定下来,所以在研究中,企业家的年龄并没有呈现出对多元化的显著相关性。

企业家学历与多元化战略的回归都在0.0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假设3成立,即企业家的学历越高,其所掌管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也越高。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企业家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均会显著增强,使更加敏锐地识别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商机成为可能,也增加了多元化经营的可能。

企业家的任职企业数目与多元化战略的回归分析中,全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假设6成立,表明企业家任职企业的数目多了,其经营的企业多元化程度也会更高。同时,由于企业家可能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任职,这一经历使得其积累下的资源也丰富多样,有研究表明,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对获取资源的非市场机制如关系网络的依赖性较强[7]。在不同企业中获得的独特资源随着关系网络的扩大而增多,企业家也因此会更倾向于实行多元化。

五、结论

本研究基于中国民营控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做了企业家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了能够反映我国民营企业家与其所掌管的企业间真实联系的结论,对今后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有以下几点:一是样本的选取是以身份独特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使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实用性;二是样本数据及时更新,本研究所用数据均采集自上市公司最近更新的年报所披露的数据,增强了分析的信度;三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化测量方法,提高了测量的效度,也增加了实证分析的稳定性。

然而,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本研究存在着样本容量不足够大和研究时间跨度较短的局限。随着管理科学化、决策民主化的不断推进,企业的战略制定也越来越多是由高层共同商讨,因此,研究高管团队的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作为本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将会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参考文献][1]Boden R.J. & Nucci A.R.,“On the Survival Prospect of Men's and Women's New Business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4).

[2]Cyert R.M. & March J.G.,“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J].Engleh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63.

[3]Jensen M. & Zajac E.J.,“Corporate Elites and Corporate Strategy: How Demograhpic Preferences and Structural Position Shape the Scope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6).

[4]Nonaka I. & Konno N.,“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

[5]孙俊华,刘海建. 多元化战略测量方法及其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

篇3

关键词:经营战略,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经营理论

Abstract: to carry out effecti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rategy has become China's automobile driving training enterpris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issue. Research on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especially business strategy managemen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management strategy,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management theory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一) 企业战略及其性质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agem,其含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后来,演变成泛指重要的、全局性的谋划。今天,在企业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包括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于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地总体谋划,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企业战略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系统,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一般来讲,一个成熟的、多元化企业,其经营战略包括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总体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的土体和基础,起着统帅全局的作用。第二层次是事业部发展战略,它把企业总体战略中规定的方向和意图具体化,成为更加明确的针对各项经营事业的目标和战略。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将企业战略按照专门职能进行落实和具体化,一般包括营销战略、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研发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等。

(二)经营战略概述

经营战略是企业职能战略形式之一,从属于企业总体战略,它的制定、部署和实施应当符合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支持企业总体战略,这是由于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对低层次的战略决策起着决策性作用。同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经营战略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制约、支持着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部署和实施。由于企业经营战略所关注对象是企业战略实施所依赖的关键资源之―资金。因此经营战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l、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物质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的生产、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等各种单项生产经营计划,首先具有相应的人力,物力作保证。而这些人力,物力的取得都必须借助经营来实现。没有业务的支持,各项发展战略都将落空。可见经营战略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物质保证,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包括经营战略。

2、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综合平衡的工具。

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由各种单项战略组成,如: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经营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等。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与否和能否得以实现要以其具有综合平衡性为条件。所谓企业的综合平衡就是指为制定和实现企业发展总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和实现组成总体战略的各单项战略,必须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各单项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与总体战略目标的关系,科学的使用人力,财力,物力,使经营保持平衡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

二、成长期企业经营战略

经过创业期发展,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人员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的增幅逐年上升,表现出企业成长的态势,标志着企业进入成长阶段。

(一)成长期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财务运行状况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销售的顺利增长,利润逐渐增加,财务运行状况开始出现好转,企业生产、销售势头良好,现金流量增多,周转速度加快,企业价值链各环节连接开始顺畅、资产运用效率提高,但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企业会面临原有的生产设备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增加员工人数,进行设备投资,增加产品种类等扩大在生产,资金仍然紧缺。

2、权益和偿债能力

在资金供给上,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虽然增强,但仍满足不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效益、资信等级的提高开始使金融机构放宽了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和条件:,企业大规模负债成为可能,负债额度逐渐增加,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在财务运作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3、财务收益状况

企业成长期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成本控制,加之销售渠道的畅通,使企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二)成长期经营战略模式

通过创业期的经营,企业在行业内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财务分析结果良好,企业步入了成长阶段。作者认为,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主营业务“做大”,边投资,边回收,以增大现金流、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因此对于传统企业在成长期经营战略本文倾向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投资模式。

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会使企业比小规模时更具有成本优势。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规模大的企业易于把这种成本优势转移到消费者中,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把小企业驱逐出去。第二,扩大规模会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避免因新的挑战者进入而使企业发展的延续受到冲击,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前提,而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第四,规模扩人后的企业通过内部资金融通可以导致资金利润率的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成长期企业投资规模分析

企业的投资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无限的,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再扩人规模,规模经济就不会再提高效率,相反会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并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产生投资规模的不经济性。企业投资规模变化时,投资规模的经济性与不经济性总是同时存在。因此,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通常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对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安德森根据德国的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得出在卖方市场中,小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大企业。而在买方市场,大企业的规模效益表现较为明显。因此,投资规模的确定首先应当预测市场对投资产品的容纳规模及企业销售战略确定的市场份额。

2、考虑企业行业特点。不同行业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否及扩大程度取决于该行业的集中度(CR)。集中度是指某一行业最大的几家企业的销售额的合计数占该产业相应指标总数的百分比。一般认为,CR40%既为低集中度,40%

(四)成长期企业规模经营战略实现方式

模经营战略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外延型投资实现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劳动资料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经营战略。具体形式主要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等。

2、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

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砒上,用先进技术代替原有相对落后的技术,现有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以达到提高产品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目的。具体方式主要有: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工艺改革、零星固定资产的购等等。

3、兼并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兼并方式即企业通过对其它企业兼并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兼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节省投资时间。一般情况下,凡是实行兼并的企业大都因被兼并业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经过改造即可纳入兼并企业的生序列,且被兼并企业有着大量的可供利用的设备、技术禾!管理人员。这就大大缩短投资间和生产准备时间。兼并方式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投资风险小。传统的投资方式,工期一般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建设期中,经济的调整,通货膨胀的加剧,利率的升高,原材价格的上涨,都会增加投资风险。而采用兼并的方式,投资时间很短,上述风险就会大大降低。总之,企业之间兼并能有效扩大企业规模,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4、收购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收购是指企业用现款、债券和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获得该业的控制权,从而增强企业实力。收购投资能以较少的投资额获得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加强自身的优势地位,是一种最省钱的扩张方法。其具体方式有公开收购和杠杆收购两种。

三、结论

随着我国加入WTO,展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竞争的压力,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市场仍停留在某一个地区或国家,仍满足于对人、财、物的封闭式管理,就等于束手待毙。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敢于面对市场竞争压力进行外向型、开拓型管理,敢于迎合市场变化,向市场融资、投资,向市场要效益,进行负债经营和风险经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就必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国家金融、经济政策的调整及证券市场的变动,结合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和政策,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质量经营

一、质量经营是建筑工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本身,把质量的内涵从产品品质扩展到企业的全部活动。除了满足顾客对产品品质方面的要求外,还包括使顾客对企业的管理具有满意感,对企业产生信任。质量经营是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经营模式,把满足顾客要求作为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把所有与质量相关的因素纳入企业经营的范围,企业质量经营的目的就是找到质量相关因素的最佳结合点。它的内涵以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着眼于企业质量,通过企业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而不仅仅以产品为对象,着眼于产品质量。质量经营把企业经营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企业的所有活动包括质量的、技术的、生产的等都是企业经营过程的组成部分,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对企业来说,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走质量效益型经营发展之路,是目前工程界企业经营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情况下,承包商应该加强质量经营战略,通过企业质量经营战略来建立一个让顾客满意的企业。目前,建筑工程企业包括监理咨询公司,如何建立以质量战略为主导的经营方针,如何围绕这一方针开展全面的质量经营活动,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急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而且这也是事关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

二、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初步探讨

(1)企业质量经营的战略目标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确定企业经营目标时,首先要让顾客完全满意,只有让顾客完全满意,市场最大化才有可能长期实现,才能实现利润和价值最大化;其次是让员工得益,员工,包括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劳动者,它们是企业创造新价值的主体,没有企业员工的努力参与,企业的任何经营目标都很难实现,企业经营的结果给他们一定回报,让员工获得尽可能多的薪俸及奖励,让他们受益,员工才能与企业共同发展。(2)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核心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质量经营内涵本身要求企业经营与企业、顾客、社会三者长期协调发展,既要发展又要持续,实现经济增长有效、资产环境稳定、人际环境公平。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素质,夯实质量经营的“全员”基础,为长远的发展培养、储备人才,从人才与知识培养上获取质量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根本是质量文化建设企业质量文化的培育作为质量战略的根本,涉及企业中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人,涉及经营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的所有方面。它通过建立共有的信念和价值观,来形成无形的、非正式的和不成文的质量行为准则,使员工自觉接受准则的规范和约束,依照质量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调节、管理和控制。对于广大建筑企业来说,无论是从当前的质量实际出发,还是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都迫切需要重视和大力建设企业质量文化,以其自身的质量文化为基础制定企业的质量战略。(4)企业质量经营的途径是市场导向企业要有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这不仅包括以顾客和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还应包括了解市场对手的竞争意识,做到“知己知彼”的竞争状态。把握市场导向的操作程序:通过市场调研,明确顾客明示的、隐含的需求和期望;了解竞争对手情况和实力;准确把握市场趋势;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顾客的作用,都从质量的角度计划和运作。高层管理者要更加关注如何从战略层面上加强质量经营,系统的将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系统,与不断增长的顾客期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以获得持久的成功。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产品质量和经营质量的竞争,是人对质量认知、践行的竞争。企业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经营效益为目的,建立实用、精简、节约和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经营的目标要逐步完成向以质量为核心促进效益目标的经营管理机制的过渡,实现管理的创新,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强调过程方法和系统方法,以及持续的质量改进。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换,反映在质量经营战略上,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企业必须着力培育以“质量第一、顾客第一”的经营理念为核心的质量文化,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质量经营战略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l]谢勤娟.抓质量管理.创精品工程[J].工程质量.2001(5)

篇5

1.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

经营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具体地讲,经营战略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为了使企业在未来剧烈竞争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绘制的一张蓝图。它是在对未来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和企业自身实力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科学决策的程序绘制出来的,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2.企业经营战略的特征

根据经营战略的概念,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特征。

(1)全局性。这是经营战略最根本的特征,它是指经营战略以企业的全局为研究对象来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规定企业的总行动,追求企业的总效益,它们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

(2)系统性。它是把企业各个方面作为一个彼此密切契合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有层次大小和母子系统等区分。

(3)长远性。是指经营战略的着眼点是企业的未来,战略决策和计划要决定和影响将来较长的时期,是为了谋求企业未来的发展和长远利益,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

(4)风险性。任何经营战略决策都不可能是在信息绝对充分的条件下做出的,都是对未来的预计性决策。很多机会往往是转瞬即逝,失不再来,同时,机会与威胁经常处于相互转化之中。所以,经营战略必须承担必要的风险。

(5)抗争性。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使本企业在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和资源的斗争中,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占有相对优势。

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现代企业经营战略又产生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建筑业企业战略

管理的要素

企业战略管理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的。一般地,根据各个要素在战略管理制订过程中的关系和先后次序,包含8个方面的内容:企业任务;外部环境;内部分析;战略制定;战略选择;阶段目标、行动计划、职能战略和政策;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和组织文化;战略实施的评价和控制。

这8方面的要素提供战略管理的整体信息与概念,作为进行战略管理的总纲,共同组成设计战略管理的要素构成模式。

(1)企业任务

企业的任务是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企业自身的特殊使命。建筑业企业的任务是生产建筑产品。企业的任务是战略管理的起点。

(2)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而企业又无法控制的条件和力量,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3)内部分析

内部分析是通过回溯企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评估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定性和定量分析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资金、营销等,为企业制订战略准备条件。

(4)战略制订

战略制订,即制订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这项工作是对环境和自身能力进行分析、对任务做出修正或者肯定后进行的。

(5)战略选择

即在既定的战略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方案。选择战略必须注意5个问题:第一,战略是否与企业的基本追求相一致;第二,战略是否与环境一致;第三,战略是否与企业拥有的资源匹配;第四,战略遇到风险是否适当;第五,战略是否能被有效地执行。

(6)阶段目标、行动计划、职能战略和政策

企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谋求实现的结果称阶段目标。企业为执行其战略所进行的一系列耗费资源的工作或项目的集合,称行动计划。职能战略是用于构建职能部门的短期对策,它与一般的战略相比,更具体、详细、可计量。决策是指导管理者思想、决定、行动的方针。政策提供标准的经营程序,使日常决策制度化,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7)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和组织文化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部门之间稳定的相互关系。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

(8)战略实施的评价与控制

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效果与计划会有差距,故需要进行评价及控制,以纠正偏差。

战略管理模式表明,战略管理同一切管理一样,是一个循环过程。在执行时,它是非程序化的。模式中的各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某一要素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信息的流动和要素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三、建筑业企业

经营发展战略

建筑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建筑业企业成长战略、建筑业企业创新战略、建筑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建筑业企业人才开发战略、建筑业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战略、企业形象战略、企业文化战略。下面主要讨论建筑业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1.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

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常见的竞争发展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3种。

(1)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以廉取胜”战略,其核心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2)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也称“特色取胜”战略,其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3)集中战略

集中战略也称焦点战略或“以细分市场获胜”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战略。

2.建筑业企业稳定型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企业实施稳定型战略的主要优点是:该战略的着眼点不在于发展上,而把功夫下在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上,这样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要素组合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施工质量与技术赢得需求者的信誉,从而大大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可以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及抗干扰能力。

应该注意,企业采用稳定型战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被击败的可能。因此,优秀的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稳定一段时期后,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或修订原来的战略方向,确定企业发展战略。

3.建筑业企业紧缩型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隐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战略。企业紧缩型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转贴于

(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的经营事业所实施的—种战略。

(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庭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四、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提供了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能;二是对它所服务的顾客体现出的价值;三是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

1.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

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如负责造价达40亿美元的南海石油项目的PMC联合体,其超过约定预算的最大赔付责任只有2000万美元。因此,业主选择PMC的目的正是依靠它的技术能力和已取得的经验为业主控制风险。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就意味着对建筑师或设计意图的理解能力、工程质量保证能力和履约能力。

对标书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理解业主,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

2.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般所指的技术进步,而是指通过对已有产品或者技术的组合来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功能,不必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专利产品、专有技术,更主要的是要求企业要有集成各种知识、信息、技术、产品、人才的能力。

施工企业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不一定都表现为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施工技术。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前提主要表现在方案设计的新颖性方面,如果对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它所需要的施工技术基本没有特殊性,或者说施工技术基本上都是通用技术,创新更应注重对施工工艺的改进,以力求降低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从事房屋工程施工的企业掌握发展核心技术,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一些大型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建筑师的设计方案创新会对结构产生特殊要求,因而要求提供总承包或施工服务的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新的结构,总是先有设计,才有施工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因此,只有把设计与施工方法相结合,才有施工的核心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创新是施工技术创新的动力。对许多为建筑工程配套的专业公司,如玻璃幕墙、智能化等,首先从产品体系的研发需要体现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再到工程设计、生产工艺的改进直至施工安装工艺,都需要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对工程咨询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能力则是主要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包括制定标准规范的能力。如中国建筑研究院的结构所开发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巳成为同类市场的主打产品,这与其是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主要编制单位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拥有了技术制高点,企业才能有占领市场的主动权、控制权。

在国际市场中,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非常重要,往往影响着企业的存亡。包括合同管理能力、项目索赔能力、企业资信能力等多方面。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均要求企业提供履约保函和风险抵押,以化解市场风险。目前一些大型项目中普遍采用的联合总承包方式,一是联合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二是为了分散企业的风险。

3.服务创新能力

服务创新能力包含了制度安排、企业的文化和灵活并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的工作流程。硬件环境容易被模仿,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等“软件”是难以简单复制的,因此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制度安排体现在企业的内部运行规则必须符合企业的市场需要和战略发展,其核心是产权制度,最突出的作用是人力资本化。人才作为一种可以组合配置的资源,直接构成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去。

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要为用户带来价值并能够被用户所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文化营销”。企业内部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手段等,都可以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文化是一种能力,在工程咨询企业表现为创新的气氛。在把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纯粹施工企业,则应有严密控制的精细生产文化。内在表现为能够激发企业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外在表现出来则为企业的团队精神、企业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充分体现为追求业主利益最大化的服务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建设

OBE教育理念即是一种以教育产出效果作为教学评估主要导向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理念认为高校对人才的教育培养应该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目标,按照人才使用者的需求来设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效果评价等。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OBE教育理念强调了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科学性、创新性,也为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OBE教育理念下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定位

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主要是研究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观念、理论,理解掌握有关企业战略理论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对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理论、战略分析思路和方法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认识;掌握企业战略态势、企业成长战略、不同行业企业成长战略的类型,理解认识每种战略的实施条件,及其各种战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利弊;掌握战略决策的分析与选择过程及战略评价、实施及控制的基本方式、方法和要求等。在OBE教育理念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应该通过课堂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及分析方法,针对各类企业不同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案例分析,完成企业战略的制定、战略实施与战略控制,以提升学生运用管理知识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战略思维框架,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目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不科学。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一般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的,相对于其他的课程来说,由于它强调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全局发展出发来进行战略决策,因此该项课程的学习需要综合许多学科知识,内容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应该属于工商管理专业中学习难度比较大的课程。如果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更大的困难。从该门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始终围绕着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过程,按照战略管理概论、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与评价这四项主题来展开的。这种教学内容安排主要是从学科体系层面来划分的,但是很多高校的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时没有结合具体的特定行业和经营环境来讲解,案例教学内容比例偏低、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太少等,导致这一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介绍,不利用启发学生思维,不符合OBE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要求。

(二)课程教学模式没有创新。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本身也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的课程,需要学生能运用战略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企业战略问题,这就需要开展多种课程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开设了《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这门课程,并且都是把该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来设置的,但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其实并没有多少创新,依然采取的是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平常做作业,期末开展考试的做法。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单调,毫无主动性可言,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体现OBE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科学性要求。

(三)课程教学方法陈旧。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非常艺术化的课程,各人可以有自己对企业战略的理解和选择、实施战略的方式。所以这门课非常需要模拟企业的经营环境,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不少高校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停留于“满堂灌”的做法,强调在课堂上介绍理论知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是把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教授给学生。虽然有的高校在该门课程中建立了案例教学库,尝试了案例教学法、启发示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等,但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没有系统的经验和方法广为推广。

三、OBE教育理念下的战略管理课程建设思路

(一)创新教学内容。1.组织编写教材。教材的质量关系到课程建设的质量,教材的内容应该基本概括课程教学的内容。一般而言,外来的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教材不可能专门结合高校所在的地区产业特点和特定的经营环境来编写教材内容,这就使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不能较好地结合实际,影响了OBE教育理念的实施。应该考虑采用产学研教育模式来编写教材,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组织编写该门课程的教材,将该教材的编写作为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精品教材来编写。教材中应该有良好的理论教学内容,概念解析清晰,章节结构安排符合逻辑,同时教材中也有丰富的教学案例、模拟试卷、课后练习等加入,并且应该形成相关的电子教学课件,并配备相应的实训教材供学生参考、学习。2.建设案例教学库。应该考虑建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库。为了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校企合作,这个案例教学库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只由任课教师编写的做法而改为向学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共同征集案例,经过认真挑选最后确定案例教学库入选案例的方法,并且以每年修订、调整的方式对该门课程的案例进行更新、维护。在案例教学库中主要应该偏重于有高校所在地区产业特点的,有具体经营环境的,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案例。另外,应该广泛推广案例教学库的应用,比如在网上建立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平台,允许学生登录查看案例教学库,分组讨论,以形成案例企业问题解决方案的方式完成作业,进行日常学习。3.充实实践教学环节。OBE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培养人才,那么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主要手段理应得到重视。一方面,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中应该考虑配合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增加课程实验,该课程实验的进度基本与理论教学进度一致,课程实验的内容也紧密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实验中还要注意配备企业导师同时指导,并有专门的课程实训教材。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紧密结合使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做”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级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之前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那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高校应该按照OBE教育理念多开设深入到企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或者鼓励学生以工学结合的做法,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了解,这对于以后学会以战略思维来看待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是非常有益的。

(二)创新教学模式。1.开展校企联合教学模式。采用OBE教育理念培养人才,必须“打开门”办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充分了解企业,能主动储备知识和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那么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就应该运用到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中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主要是以企业的经营环境为背景讲述企业的战略选择、实施与评价,本身也是需要结合大量企业实际经营资料来讲授的课程,校企联合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增加企业指导老师作为外聘教师、建设校企合作的实验实习基地、校企共编教材或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等多种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的建设效果。2.尝试双语教学模式。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直到现在西方的经营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依然走在前列。要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就要在该门课程中尝试双语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利用专业英语水平来查阅英文文献,了解西方先进的战略管理思想。3.探索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开展教学。可以通过建立教学资源信息库、QQ交流群、微信群等方式建设网络教学环境,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这一平台提供学习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参考书籍目录、作业、案例讨论、在线答疑、开展微课教学等方式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强师生交流,创新多种教学方法。

(三)创新教学方法。1.重视案例教学法。由于经营战略理论很多是直接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在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课程中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都能起到明显作用。要合理利用案例教学法,首要的任务是有大量合适的案例可用,这需要依赖案例教学库的建设。然后也需要在运用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来开展案例教学,比如分组进行讨论、就案例提出的问题写作论文、或者以案例企业的资料为背景开展学科竞赛等。另外,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也应该持有开放心态,点评学生的案例讨论结果时,尽量不偏不倚,做到点评专业、中肯。2.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方法主张增加师生在课堂的沟通来进行教学。然而很多时候只是把互动式教学理解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但这其实只是互动式教学的一个方面。真正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比如,在下一次课程即将讲授之前或是在上次课程结束之后,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进行课程内容的预习和复习,并提出问题,然后由老师进行回答,这也是互动式教学的应用。课外的师生互动可能比课堂中短暂的师生互动起到更好的效果。3.应用主动式教学法。主动式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符合OBE教育理念的做法,它主要是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式自学为主进行教学。比如改变传统的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和计划,教师授课为主的方式,先由学生提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再由教师进行修改、调整来确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这样教师可以课前了解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哪些内容比较有兴趣,对哪些内容感到比较困惑,这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适度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杨毅刚等.基于OBE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24~30

[2]冯志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本科教学的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4,6:130~132

[3]王慧青,尹少华.《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10:8~11

[4]王晓飞,胡保玲.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0,26:12~13

[5]朱国军,张宏远.地方普通高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与运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5:84~86

[6]郭昆.企业战略管理优质课程建设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8:75~76

[7]胡钊涵.案例教学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运用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2:169~170

[8]吴丹.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7~19

[9]刘会齐.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249~250

篇7

关键词:企业经营战略;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结构方程

一、 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的中小企业也在尝试着“走出去”战略,加速其国际化进程。虽然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碰到了很多的问题。总的说来,中国的企业国际化实施较好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一直进展的不顺利。这其中当然有环境差异的原因,但我们也看到同样隶属东方文化范畴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要比我国开展的要成功一些。这使我们反思,除了外在的客观原因之外,是不是国际化绩效还与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经营战略有关?目前学术界的关于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大都集中在欧美跨国企业,或者国内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化进程的研究,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较少。这使得现有的理论成果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指导效用有限,而我国中小企业又是解决就业和提供税收的最重要经济组成部分。近两年我国近两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增速放缓。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对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绩效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为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理论支撑,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二、 参数约定与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主要探讨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研究,而具体体现在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的企业经营战略组成要素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组成要素(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的影响。财务绩效主要由市场份额和利润收益两个数值表征,非财务绩效主要由技术进步与品牌提升两个指标表征。本研究以确定性因子分析所得到企业经营战略的三个因子“替代难度”、“投入成本”、“共同发展”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变量。

假定u1代表替代难度变量、u2代表投入成本变量、 u3代表共同发展变量;v1代表财务绩效变量、v2代表非财务绩效变量(为了保持LISREL8.7的图形美观,需将各变量统一为四字表示,下文一些结构方程的生成图中的非财绩效表示的就是这里的非财务绩效变量)。

三、 企业组织文化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

根据前文的理论假设,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的企业经营战略对国际化绩效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根据图1的结构方程模型,我们利用LISREL8.7进行了验证。得到如表1所示的标准化估计值如表2的拟合优度指标。

我们通过观察表1中各潜变量间的参数估计,发现u1v2,u2v2的T值的绝对值

四、 研究结论与诠释

分析结果表明,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经营战略的替代难度、投入成本和共同发展因子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显著影响。尤其是替代难度因子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最大,改变企业的投入成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较小,有共同发展的机会居中。这表明企业之间若有较强的被替换难度和转换投入成本,即便其他因子均不满足,但企业为了发展,也可能人当然选择继续合作。而共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一种共赢的理念,也会有效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另一方面,若两企业若能共同发展,资源共享,则会压缩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加收益会增加企业的联盟特征,增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绩效。

研究结果还表明共同发展因子对国际化非财务绩效因子影响显著。这说明国际合作企业双方若能在技术合作、战略制定、研发新产品以及存货控制等方面,资源共享,精诚合作,就能降低国际合作和交易成本,进而提高非财务绩效。

参考文献:

1. 蔡宁,杨旭.论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国软科学,2002,(5):54-57.

2. 龚艳萍.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实证分析.企业技术开发,2004,23(9):29-30.

3. 江小涓.国内结构调整与全球产业重组对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1,(6):19-23.

4. 孔新川.中小企业国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2002.

5. 鲁桐.企业国际化阶段、测量方法及案例研究团.世界经济,2000,23(3):9-118.

6. 王增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经济管理,2001, (23):32-34.

7. 赵优珍.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44.

8. 刘鑫.我国经济发展与中小企业的作用.企业研究,2012,(4).

9. 邹刚,黄祖辉,周连喜.中小企业的国外市场进入模式与演进——以浙江省为例的若干分析.财贸经济,2006,(6).

10. 张家俊.浅谈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当代经济,2010,(14).

11. 邵莉莉,黄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模式探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12. 郭辉.区域经济理论与辽宁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天津大学,2004.

13. 宗永建,仲伟俊,梅姝娥,张玉林.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开放式创新互动探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4. 朱华友,周淑云.地方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以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09,(2).

15. 张会丽.民营企业集群的国际竞争优势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16. 任家华,马奇柯.中小企业在集群内发展的优势和风险.江汉论坛,2005,(2).

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 商业会计 财务管理

商业会计在现代商品流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商业会计以商业企业为基础,通过货币计量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从商品流通的运行规律和会计之间的关系来看,商业会计以商品流通为范畴,对其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刘梅,2009)。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开放深度不断拓展,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意愿和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现代企业更是向跨部门、跨所有制、跨行业、多元化的经济实体方向发展,大量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相继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会计制度由于难以完全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要求,正在遭遇现实的瓶颈,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尤其是自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现代商业企业一直面临着国内、国外不同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且这一趋势还将长期存在,尤其是随着一些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全球布局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现代企业将遭遇更加严峻的考验。而为了能够取得竞争的优势,除了要关注外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意图和行动外,还应对其自身的战略进行调整和优化,商业会计管理战略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实践,使现有的会计制度能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能够满足国家转变政府机关职能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需要。

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的地位解析

(一)适应现代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在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其财务管理战略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对处于生命周期中的企业来说,其经营战略的重点是不同的(徐国民,2007)。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需要和企业的发展阶段保持一致。在企业的初创期,其财务管理战略的重点应放在筹集资金、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方面;当企业经过了初创期,进入到成长期甚至成熟期阶段时,企业进行资产经营或者资本运营的意愿就会加强,而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此时融资和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回报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何晓莉,2011)。进一步的,当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进入到衰退阶段时,企业要进行资产结构方面的调整,转变其资本经营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保持企业原有的市场收益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自身经营战略的调整。

(二)符合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特征

对现代企业来说,其财务管理的根本作用是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战略提供全面的支撑,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实际上已经和生产战略、营销战略等一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支持体系。从企业运营的流程角度讲,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属于经营战略中执行战略的范畴,而经营战略作为企业全局性的决策战略,更加注重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并在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与优势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之后,确定其市场竞争中的位置和地位(唐跃军等,2006)。同时,从战略目标的角度讲,企业的经营战略可以为其他的职能战略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指导;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作为一种局部性、执行性的战略,侧重于从财务的视角对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事项进行处理。当然,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持是动态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到的支持作用和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即便企业的所有者习惯于规避企业所处的风险环境,尽量的使其能够保持稳定的经营增长与收益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一定会以其所处的环境为依托,在不同的风险面前做出不同的变动甚至是互逆性的调整,以此来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此外,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具备明显的全员性特征,财务管理的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并不是单一人员能够完成的,它需要企业的经营者、财务职能部门的经理以及基层财务部门等进行协同作业,共同完成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符合现代企业的决策行为模式

现代企业的决策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点从市场经济背景下就能够看出。通常看来,现代企业的财务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而其对于风险的管理方式实际上是符合现代企业的决策行为模式的。按照风险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不确定性状态下的决策。在该模式下,任何一种备选方案都是已知的,但是对决策者来说,任何一个备选方案的决策变量和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不清楚(唐雪松等,2007)。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的财务政策会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部分无知或者在完全无知状态下的决策。在该模式下,决策者对财务决策的方案和决策涉及到的变量是不知晓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决策者提出了更为长远的指导性方案,才能使其财务管理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确定性状态下的财务决策。在这一模式下,所有的决策方案都是已知的,并且其中任何一个方案出现的概率都在事先已知,对决策者来说,唯一不知道的结果是无法知道哪一种会发生。

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的特征

(一)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动态性

正如前文所述,处于不同时期的企业会具有不同的表现,这对商业会计管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并且商业会计管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和作用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因为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其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这样一来,商业会计管理和现代企业经营风险之间也存在了一定的依赖性(魏明海等,2007)。从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来看,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战略会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表现出显著的动态性特征。因此,企业在制定相关财务战略时,需要体现明显的前瞻性,不但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当前发展模式,还应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动态的,企业的商业会计管理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即当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出现了小幅变动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应该按照既定的战略展开,而当环境的动态性显著增强时,现代企业的商业会计管理战略就应该就此做出动态性的调整,使之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支持性

对现代企业来说,为了最大限度的完成对市场的把控,需要以战略的视角,通过商业会计管理,体现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支持性(辛清泉等,2007;袁春生,2006;杨勇,2008)。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重视企业的理财活动,将其建立在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基础之上。通过经营完成理财,通过理财改善经营。这是因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全面的支持其经营战略,而其中的商业会计战略、生产战略和营销战略等共同构建了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系统,能够从全局性的视角,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并保证行动的可行性。

(三)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全员性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商业会计管理还体现出了其全员性的特征:从现代企业的纵向管理来讲,商业会计管理是以一个“一体化”管理的形式存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相关职能部门的经理,以及基层财务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保持彼此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共同制定商业会计管理规划;从现代企业的横向管理来讲,商业会计管理和其他类型的经营管理战略是存在紧密关联的,而作为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会计管理贯穿现代企业横向管理的始终,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同的但是重要的作用。可见,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方面讲,现代企业的商业会计管理战略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战略,其全员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

完善和提高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一)构建商业企业的内部财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工作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现代企业来说,商业会计管理工作只有符合相关的标准规范与法规条例才能保证其工作的正确性。为此,需要从加强与整顿会计基础工作的标准出发,通过多种途径,使会计工作中能够正确的使用会计科目、凭证与账簿,进一步规范科目、凭证、账簿与报表;严格的履行记账、对账、结账等手续。此外,会计账簿也需要有规定的格式与内容(于富生等,2007)。而为了维护财经纪律,保护财产安全与保证账目以及会计报表的安全性,现代企业还应该进一步的建立内部会计监管制度,明确不同部门间的责任与权利,使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制约更加明显和有效。

(二)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和内部财务审计力度

为了完善和提高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工作,需要要求企业根据会计法与统一会计制度,制定出能够适合本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并进一步明确账务处理程序与企业的会计政策,全面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与内部稽核制度,最大限度的防止错误发生。当然,如果错误已经发生了,现有的制度能够使其自动检出与自动纠正,全面的保证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与完整性。此外,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要完善其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使评价会计活动和相关的会计记录更加真实、合法与有效。

(三)提高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

不可否认,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素质。会计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了这一要求,才能对其业务水平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才能给企业和社会贡献正能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当然,为了完善和提高现代企业商业会计管理工作,除了要求会计管理人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保持一贯的素养外,还应该在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中,即使面对各种诱惑,也能够一心为公。此外,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作为其灵魂,失去了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的企业是不具备发展机会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除了需要企业相关人员积极的参与和共享心智外,需要会计人员不断的进行更新,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素养,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以便更好的适应新的工作模式与新的理财环境。

结论

对现代企业来说,商业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管理过程并不是十分理想。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与政治的原因,也有经济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不但有外部的因素在起作用,也有内部的管理阻碍了商业会计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有必要完善会计准则,强化财政、证券的监督力度,重点解决现代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问题,以及企业的经营方针的贯彻和落实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完善、完整的商业会计管理体系,使现代企业能够在“内外兼修”的过程中实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梅.对现代企业管理中商业会计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

2.徐国民.浅谈商业企业会计[J].商场现代化,2007(7)

3.何晓莉.现代企业管理中商业会计的探讨[J].财会研究,2011(4)

4.唐跃军,谢仍明.股份流动性、股权制衡机制与现金股利的隧道效应―来自1999-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l)

5.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6.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7.辛清泉,林斌,王彦超.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J].经济研究,2007(8)

8.袁春生,杨淑娥.经理管理防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J].经济问题,2006(6)

篇9

尽管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实施了二十余年,然而,我们国家建筑行业始终运行在旧的计划经济框架下,虽然世界市场经济洪流已给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相关经营单位也不得不由于求生存而对其自身运营体制实施了一定的市场配套改革,但由于长时间以来传统经济体制和运营模式已经变得根深蒂固,其内部运营体系始终没有摆脱政府统配的计划经济操控模式。其还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着行政部门独具的难以克服弊病,而且凸显着建筑设计行业特有的顽疾。其尚未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的弊端。胎带来的相对开放市场之弱势体制依然发挥着负面效应。具体说就是始终也没改变建筑设计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无所事事,机构庞大、员工业务素质及责任心普遍偏低、工作管理混乱、经营效益持续下降甚至丧失活力的难堪局面。不容回避的说,地方保护政策及行业割据、无次序竞争市场亦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然而,归根结底,建筑设计企业自身的产权属性系决定其欠缺基本竞争素质的直接原因。

2、国家在建筑设计领域体制创新中所发挥的效能

我国的大部分建筑设计单位均属于国营性质,所以,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在建筑设计行业改革前期应该发挥助推器的功能。倘若不存在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给其编制出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那么,建筑设计领域的体制创新就没有基础性政策支撑,其将会艰难前行。然而,由于所有国有经营单位的体制改革均要应对很难处理的国营资产转购问题,政府和其下属部门在市场体制中作为一个普通经济实体角色是有其本应当持资本和利益的,此种地位和角色的长久效力发挥,必将导致对国营资本科学、公正评价的难以实施。此项特征在两千零一年前期的国有股份减持政策中即存在很明显的体现。至今,包括经济学领域及管理领域在内的所有专家学者都凝聚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企业内部产权分配体制系导致我们国家国营单位运营效益持续下滑的根本症结所在。没有完整、高效的产权体制作为基础,所有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均不是在本质上的彻底变革,只能算是形式上的走过场,甚至还可能延误改革上的绝好机会。实施产权体制变革一定要把原来的国营资本卖予本企业的管理者或感兴趣的外部经营者,将本经营单位的收益及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

3、产权体制变革及组织模式构建

建筑行业产权模式变革与组织构架建立是紧密而不可分的。建筑设计企业,作为一个业务含金量高、知识支撑性强的科技企业,它的产权构架和组织模式类型是比较丰富的,其产权构架的确定亦就注定了它的组织模式及个性特征的建立。所以,我们不能受体制变革后组织构架具体表现形态的约束,不管其以公司模式组建,还是合营形式或是别的构建模式,只需其做到产权分明的单独经济运营即已完整实现了产权体制改革过程。在国营建筑设计经营实体的产权变革过程中,其所拥有国家资产的评估定价过程要遵循如下规则:(1)市场规则,在同样情况下,单位内部职工具有从优的购买权利;(2)在不存在既定规则的条件下,要实施协商、约定处理过程,尽力达到双赢的目的,在本单位员工短时间实现不了购买下全部资产时,也允许运用租售的形式;(3)资源规则,购买产权过程必须是自觉愿意的行为表现,而且投资者必须获得相应股东的权利及义务;(4)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必须符合统一的规则,经营实体在更换法人代表之后,产权持有者享受本单位的全部产权且担负依法经营的职责和义务,行政部门享有接纳国家资产拍卖金及征缴税款的权利,而且在此基础上担负国家应给予的全部退休金、养老工资、基础社会医疗保险金等福利政策的实施;(5)因为无形资产是属于最难评定的,可通过依税前收益按相应比例提支的办法来实施,按利用十年期限完成的方式进行计算。

4、企业经营战略的形成

企业的经营战略就是给企业指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具体到产权体制改革后的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就是:如何在进入WTO之后的新的市场环境下,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弱势,从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以谋求企业的健康发展。

5、企业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控制及企业文化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规划 供需预测

1.引言

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已将人力资源规划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但在具体操作上,大多公司仍未实现人力资源规划与公司战略的融合;没有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内部的关联与整合;没有实现规划系统与外部其他人力资源子系统的关联。这样的规划无法适应不确定性,更谈不上快速决策,使规划本身失去了意义。

2.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要点

人力资源动态战略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而基础的工作,能指导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关注细节,还关注企业的全局与发展。然而,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又是一个让公司感到困惑的工作,太粗糙太笼统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过于泛化,仅仅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扣不紧公司动态变化的实际情况;太细致太深入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过度追求人力资源的定量化,其工作量大而且可操作程度与实际价值都偏低。

基于动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困惑与无奈,根源往往在于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意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能力。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意识不能在公司落地为相应的能力,必然会造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难以有效指导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同时也不能进一步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从意识走向能力,让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真正走向成功,关键在于对以下要点的把握与运用。

要点一、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出发点与归宿:对经营战略的支撑

基于动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是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它以公司经营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为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目标、配置计划以及配置方式。

在制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时,要重视基于战略的员工核心专长与技能的培育,提高员工素质与任职资格能力,以满足公司战略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公司现有人才,建立稳定有效的内部人才市场,解决公司人力资源的多余与不足的问题;要追求人与职位的动态有效配置,尽量避免人才浪费。此外,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还要促成公司人才梯队的形成,对公司需要的人力资源作适当的储备,并能及时对企业紧缺的人力资源发出引进与培训预警。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高效运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前提,是人力资源管理各子系统重大决策的依据。应从其自身经营战略目标出发,通过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将所有的人力资源体系方案串起来,并统领各人力资源方针、政策以发挥出最佳的协同效应,以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科学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并最终支撑公司经营战略目标。

要点二、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关键在于核心人才规划

成功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要紧紧抓住决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并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通过紧扣对核心人才的规划,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撑便强劲有力,公司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而得到了更大保障。

参考国外的实践经验,对核心人才的规划过程一般有下面几步。首先,依据战略明确公司核心人才的定义与范畴。根据人才对战略的价值性,人才可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通用型人才和辅助型人才。核心人才区别于其他三类人才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市场稀缺性,并与的发展息息相关,为满足对公司核心人才的供给, 公司必须重视对核心人才的战略性规划。第二步,对的核心人才进行盘点,检查公司所拥有的核心人才是否能够满足经营战略对核心人才的需求。通过对核心人才的盘点,明确公司核心人才现状与实现公司经营战略目标所需的核心人才在数量、能力以及结构上的差距。第三步,将外部劳动力市场相应的人才稀缺状况与内部人才提升速度与成长速度进行比较,确定公司核心人才队伍未来的发展变化与企业经营业务的匹配状况。第四步,在明确核心人才现状与战略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未来核心人才队伍与公司的匹配状况预测后,对公司核心人才在总量、结构与素质提升等方面作系统性的规划。最后,对公司核心人才队伍的建设作策略性、可操作性的规划,其中包括公司核心人才的吸纳计划、培养计划、保留计划以及激励计划等。

要点三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不断调整、适应变化的过程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贯穿于公司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它是公司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实现动态平衡的长期过程,是公司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公司战略追求目标所需要的理想状态之间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要根据发展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及适时进行调整。公司所处的内部环境、外部市场、政策环境等往往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变化前与环境契合的人力资源规划完全可能与变化后的内部环境、外部市场、政策环境等不相适应,甚至潜伏着严重冲突,此时,如果不对人力资源作相应的调整与改进以适应变化,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便难以继续对其实践活动进行高效的指导,也难以真正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要保持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坚持从公司所处的内外部实际情况出发,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不断调整、改进以适应环境。

成功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贯穿于整个经营过程中,并不断根据动态变化的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以追求自身对公司、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正是这种不断调整改进、适应变化的过程,使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保持了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鲜活的指导性,并最终支撑公司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小华,董军.人力资源规划的特征与作用分析.[J].理论界,2006,1

篇11

【关键词】 企业 财务战略管理 策略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财务管理环境越来越复杂。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的核心部分,是体现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最佳的资本结构,增强财务运营能力,提高经营效率与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形成核心竞争力。财务战略管理是通过运用战略性思维方式,决策方式和管理理念,实现企业财务资源最优化管理的方式,是兼具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管理活动,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与企业发展总战略协调一致,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考虑到财务战略管理动态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外向性的特点。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必须根据财务管理外部环境随时调整企业战略,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动态性特征也就决定了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全局性,财务战略管理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必须以全局为战略的出发点,以企业的整体形象为核心,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包括从资本筹集到资本配置的全过程;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长远性,财务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作出详细的预测分析,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增强企业在复杂财务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外向性,企业发展应当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把战略管理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关注国内外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向,观察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风险,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力与应变力。实施财务战略管理,必须运用财务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对财务资源与财务活动进行有效配置和科学管理,加强对财务战略的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等活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将企业眼前经营活动与长远发展目标的结合起来,重视企业经营情况和盈利状况,加强对外部市场变化的判断与分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和长远发展潜力。

二、树立财务战略管理观念

树立财务战略管理观念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财务战略管理的必然要求,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战略服务,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和日常的财务管理中将人本思想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展开财务管理活动,协调企业各方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财务财务战略管理目标;树立整体观念,把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作为一个整体,将企业经营活动与企业整体目标联系起来,有效地整合人、财、物等企业内部资源,保持企业经营目标与财务目标的一致性,形成企业长远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战略可持续发展;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企业在合作中与竞争,在竞争中发展,通过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拓宽企业生存与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企业之间合作,组建企业联盟,发挥聚集效应,实现“双赢”的市场格局,推动企业由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使得合作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树立信息理财观念,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加快,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的形式发生根本变化,改变了财务管理方式,网上银行蓬勃兴起,交易活动可以瞬间完成,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加剧了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

三、明确财务战略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战略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前提基础,统领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只有明确财务战略管理目标,财务战略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准确定位对企业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效益有着重要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就是占有市场和赢得客户,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企业在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整个经营过程中,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把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行业价值链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必须以顾客为中心,着眼于客户需求,赢得客户就会赢得市场,客户是带给企业利润的源泉,企业的价值来源于客户需求价值以及自身产品的价值,企业必须顺应市场经营导向,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按照客户需求,组织生产,满足客户各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企业才能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价值链是根植于整个行业价值链体系之中,企业的财务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财务主体不仅包括股东、经营者与员工、顾客,还包括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应当了解市场发展动向,关注企业外部利益集团,加强外部价值链的整合,分析企业集团与同行业关联方企业的合作方案与营销策略,重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充分考虑到上下游合作企业的共同目标与利益分配,通过对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价值链的分析,降低上游企业材料供应成本,扩大下游客户消费群体,拓宽企业经营的范围,才能达到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战略目标。

四、选择财务战略管理模式

财务战略管理模式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方向,影响着企业筹资和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和理财方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处的环境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财务战略管理模式主要有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型财务战略和收缩型财务战略,扩张型财务战略是以实现企业资产和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为首要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稳健型财务战略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和财务效益的稳定增长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收缩型财务战略是以预防出现财务风险爆发和经营财务危机、以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机会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企业发展周期通常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根据产品生命各阶段的特点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变化,与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发展周期相适应,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通常在企业初创和成长初期,企业产品上市,销售旺盛,利润快速增长,资金投入较高,筹集资金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重点,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需要迅速扩大经营规模,筹集经营资金,减少利润分配甚至不分配利润,提高利润留存比例,扩大融资渠道,财务管理呈现“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的特征,通常采用扩张型的财务战略;在企业成长后期和成熟期,企业经营逐步稳定,需要稳步经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加大利润分配,巩固市场垄断地位,形成行业竞争优势,财务管理具有“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的特征,一般采用稳健型财务战略管理模式;企业衰退期是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阶段,企业需要对其经营战略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变卖资产,偿还债务,老产品市场退出,开始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更新换代,谋求企业未来发展机会,实施收缩型的财务战略模式。

五、实行资金集中管理

企业必须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做到资金统一筹措、统一调度和统一监控,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充分考虑各部门经营特点和财务情况,实行企业内部资金集中开户、集中结算和集中运作,规范企业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资金预算、资金支付、债务结算等行为,制定资金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考核等制度,严格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约束财务人员责任,资金使用坚持事前预算、事中执行以及事后评估的原则,资金使用严格按照审批持续进行,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对于重大资金使用业务和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擅自决策,保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可以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降低筹资融资成本,有效地掌握和监督资金流动情况,增强企业资金运营能力,有利于加强资金监管,防止资金的分散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减少财务风险与投资风险,促进资金使用与管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提高企业整体经营效益,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稳定发展和可持续经营,实现经营目标和长远发展战略。

财务战略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制定财务管理战略,加强对企业资源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将财务管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将战略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的始终,对企业的投资、筹资、日常经营和利益分配提供财务决策支持,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编制财务预算和执行财务预算,从战略角度对企业的各种财务活动与财务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安排,优化资源配置,制定长远发展目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郎东梅:基于未来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3(17).

[2] 唐汉韬: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路径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4).

[3] 刘凤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概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32).

篇12

【关键词】 市场经济条件;中小企业;经营战略;思考

一、 中小企业的一些弊端

(一) 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的中小企业目前的生产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目前使用的设备基本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设备,生产工艺已经大大落后,而且企业自身并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我国之所以在目前这个水平停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还停留在仿造产品的思想和水平上。我们中小企业业主很少具有产品创新的意识,只是希望仿造产品来获得利润。

(二) 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受到我国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的专业人才在进入社会以后,都更愿意选择国有企业或者是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而不是“家族式”的中小企业。他们认为,在大企业就业更能彰显自身的价值,也更有尊严,即使是选择中小企业就业,很多人也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踏板。正是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它的管理依旧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它的发展也缺乏活力,竞争力也相对较差。

二、 新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

(一) 长期性

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和发展基础相对大中企业来说还比较薄弱,所以其在制定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时往往缺乏长远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进一步的向前发展。为了推动中小企业的不断进步,其制定的长期发展战略一定要从全局出发,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推动企业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根本性指标。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经营战略才能对企业的经营发展真正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才能帮助中小企业扬长避短,从而使中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进而便能够取得良好的经营发展成效。

(二) 全局性与抗争性

全局性是指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制定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时应把握全局,不需要将战略设计的重点过多的放在企业发展的细枝末节上,管理者在制定战略时只需在遵循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保证其具有较强可实施性的基础上做出一个大框设计即可。这样,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便有了一个整体的架构,也方便企业各个阶层的人员了解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向。

(三) 风险性

由于中小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是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而经营战略又是针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情况而制定的,这就决定了制定的发展战略并不能直接指导企业的经营,这就需要管理者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产业发展的各个时期,以及产品发展所处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遵循企业已经制定的基本经营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具体方案。

三、 新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

(一) 名牌经营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必须要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针对自身品牌的定位特征来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从而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中小企业想要做强做大就必须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道路,进而发展为名牌。

(二) 树立名牌意识。开展品牌定位工作

要树立名牌意识首先就要选择一个优秀的品牌,从产品的特征、消费者心理、地域文化等方面入手开展策划与研究。当中小企业的品牌定位成功后,企业也将有了迈向市场,占领市场的载体。开展战略规划。企业要从产品的开发、研发、服务、宣传等各个方面来消费者能够接受产品。这就需要一个完整的计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三) 重视商标注册

企业在实行名牌经营战略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工作。如果没有商标的中小企业应该尽早注册属于自己的商标,而已有商标企业应该注意扩大注册国别,增加注册类别。只有在市场上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才有有一定的优势。

(四) 完善品牌宣传工作

创造一个品牌不单单要通过媒介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企业还应该根据产品与消费者接触情况不断的转变宣传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达对消费者的关系,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与认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让消费者与市场认可其品牌,就应该充分利用媒体的组合策略来实现。

四、 市场营销战略

(一) 采取准确的产品策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一定要满足消费者希望对各种新产品或者改良产品进行持续更新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不断开发出新产品。要开发出新产品,就需要拥有雄厚的资金及先进的技术支撑,因此,中小企业在这方面难以和大企业进行抗衡。有鉴于此,我国的中小企业可以在自身缺乏独立研制新产品的情况下,将产品策略调整为紧贴国际市场行情,从而充分运用全球范围内的最新科技来研制出仿制型产品。

(二) 选择准确的销售渠道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制度之下,一些大型企业都没有把产品直接地向消费者出售,在大型企业(下转第223页)

(上接第216页) 和消费者之间还存在着一部分中间媒介,而这些媒介往往各自将发挥出不同的作用。一部分中间媒介,比如批发商与零售商等是在取得了产品的合法所有权以后再进行转售的,而其他诸如经纪人、企业代表等主要负责寻找客户,代表企业和客户进行洽谈,其自身并未取得产品的所有权。因此,中小企业应当合理地选择更加直接顺畅的销售渠道,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三) 采用合理的价格策略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一般可以采取低价策略来满足大部分客户追求物美价廉产生之动机,从而主动占据市场优势。中小企业的产品要是能够以微利低价的方式,用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市场中,就能够迅速地占领整个市场。因此,合理的价格策略是保障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对策

一、企业战略管理及其作用

1.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为获取自身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在结合自身和市场变化的实际之上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对其自身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能力进行系统分析,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制定为实现这一科学规划而进行有效实施、监控和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最终达到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企业只有洞察市场给予的机会和企业所处的经营地位,加强对市场外部环境的研究调查,随时关注各业务环节的经营战略,把战略管理放在企业经营管理之首,用差别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1)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由于企业战略管理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纳入了变化的环境之中,管理工作要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这就使企业管理者们更加科学的进行决策,准确的指引企业发展方向,找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从而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外在经营环境,从而使二者达成最佳的结合。

(2)重视企业战略的实施

由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只是一个开始,战略的实施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这就使企业的战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随时更改企业的战略决策,使企业战略得到不断完善,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有利地位。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更能体现出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3)日常的经营与计划控制结合在一起

由于企业战略管理在实际中把战略付诸实施,而战略的实施又需要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的经营与控制计划当中,这就把企业的近期发展目标同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结合了起来,既能处理好企业当前的发展问题,又可以为企业规划好发展的方向,从而可以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参与战略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1.企业制定战略管理的能力欠缺

我国的企业起步晚,但是发展较快,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方面存在轻率冒进的现象,有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对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市场竞争的变化并不在意,而是照搬其他企业的战略管理决策。虽然这些战略管理决策是科学和合理的,但是并不适用于每个企业,因为他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竞争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区别对待,我国的企业战略决策者缺乏基础的独立判断能力,导致众多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大同小异,最终只会造成企业战略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制定战略管理片面追求规模效应

我国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管理时,普遍认为企业的战略制定应当有一个远大的发展目标,来激励企业一直前进。在国内企业间流行一种定向思维,即认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就是要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这种战略管理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企业纷纷走上了扩大企业规模,实行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许多企业通过所谓的强强联合和强弱联合,诞生了一大批所谓的大集团、大企业,在资金、人员、实力方面实现了集聚。但是,由于企业的规模过于庞大,难以形成一个连接到对方,互相配合,整体战略管理,不能真正利用规模效应和协作,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业绩不理想或由于不适当的利润再分配导致增加冲突,矛盾,或因为战略突然失败,缺乏管理能力放大等。

3.战略管理实施脱离企业实际

新的战略管理与企业旧的组织结构不相匹配。战略管理的变化要求组织的结构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决定资源的配置方向。我国许多企业不顾企业经营领域、产品种类和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仍然以旧的组织结构去实施新的战略管理,这种做法往往使战略管理实施的结果毫无效果可言。

在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过分重视企业的如何发展,忽视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可能遇到的危机缺乏必要的战略应对措施,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不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

三、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我国企业在积极扩展业务的同时,要把战略管理纳入整体的经营管理范畴,从根本上改变重业务轻管理,重外延扩张轻内控建设的局面。通过转变经营方式,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来抵御企业的外部战略,同时从思想意识、机构控制、制度建设、实际操作上入手,努力构建全方位的战略监管长效机制,把企业内部经营战略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1.增强企业竞争力应对外部战略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后行业全面运作世贸规则的第一年,随着国家对产业规范管理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企业面临新一轮洗牌。以品牌作支撑,以综合销售求规模,以诚信服务创品牌成为现代企业抵御外部战略的主要手段。

我国企业要牢固建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增强品牌的拓展力度。重点做好服务配套功能,使公司服务供应链得到进一步延伸。形成集生产、销售、维修及检测为一体的大型经销网络,转变经营方式、盈利模式增强企业抗战略能力。

2.树立战略意识,切实防范经营战略

我国企业应进行全员防范经营战略系列教育,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做好防范经营战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个人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疏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负面的效应,提到与企业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的高度来认识。同时建立防范经营战略激励和约束机制,包括预防管理战略在员工绩效考核内容,员工分配挂钩商业战略和性能,以防止进一步提高员工意识,加强规范操作意识,立足本职岗位,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

3.合理划分组织机构,完善公司战略决策机制

我国企业应建立健全与规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简单、高效、协调,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保证各层次目标的实现。在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决策前先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评审意见,通过集思广益,运用集体智慧来指导企业的经营决策,防止企业经营决策的盲目性和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减少失误,使企业的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有效地降低经营战略,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形成战略管理机制

我国企业应以制度为标准,检验经营管理的效果,制定一系列精简实用、职责分明、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保护、监督、制衡的作用。以授权审批为原则,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并针对操作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在制度上明确程序,进一步增强防范力度和可操作性,对于投资、担保、资产抵押、固定资产购置、重大合同、资金调度等重大经济事项,企业应制定专门相关的规定,明确权限与责任,明确经济事项的决策、审批、实施的流程和顺序及经济责任问责制,使企业的经营、业务、管理活动有章可循。

5.强化内部流程管理,保证企业运作顺畅

我国企业应始终通过内部审计,把战略管理贯穿于日常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之中,把加强内部流程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可起到强化内部控制,推动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完善的效果。

(1)业务流程管理

经营业务严格执行业务流程制度,采用规范化、标准化的处理方法,形成书面纪录。采用统进分销、品牌资源共享的模式。加强资源采购管理,落实好资源对口,市内外社会资源,提高采购专业化程度和组织能力。

确保适销对路,确保网点销售需要避免存货滞销及缺货战略。加快分销和资金周转,把握好厂方的商务政策和库存政策,运用厂方的授信额度做大销售规模,盘活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降低现金流量战略及筹资战略。

各职能部门关系应建立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相互控制的关系,形成一种监督协作的氛围,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健全内部控制工作体系,确保公司资产的安全、规范运作。

(2)网络控制

根据我国企业下属销售网点较多,分布广的特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采取委派制,各销售网点由企业统一进行资金调度、销售结算,实行一体化管理,有效地控制了经营网点的销售活动,及时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也防范了实际操作给企业带来的经营战略和筹资战略,达到了对下属网点直接控制的目的。企业通过任命经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建立起企业对下属子公司的间接控制。评价每个下属子公司的盈利性、现金利用率和资源运用效率,有效防范投资战略。

(3)内部审计

加强关键控制点及各个环节衔接的监督。企业应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及时发现进、销、存、收付款等营销及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向相关责任人了解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堵塞漏洞。战略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建立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战略管理体系,形成一个健全完整、运行灵活的控制网络,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建立企业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相适应的经营模式,关键是强化企业内部的战略管理能力控制。做好了对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经济责任问责制、网络管控长效管理,等于造好了一堵企业战略的防火墙。企业外部市场变化再大的震荡起伏,都可以牢牢驾驭市场机遇和挑战,最终获得良好收获。

参考文献:

[1]杨纬隆 林 健:企业战略管理的博弈特征与建模[J].改革与战略. 2007(07) .

[2]张玲玲 林 健:企业IS/IT战略规划模型框架研究[J].系统工程.2001(02).

[3]胡 敏:竞争情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J].安徽科技.2011(08) .

[4]周 航 张荣荣 杨海东:博弈论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途径[J].商业经济.2007(01).

篇14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直观性影响作用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形象和企业素质的影响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目标执行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影响者。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管理给企业员工和外界接触人员最显著的感觉就是企业形象和企业素质的优良展现。这也是员工素质目标性养成的重要目标方式。

企业文化的良好构建,最自然的影响是企业员工的素质改变。通过参与人员对共同的道德操守、价值观的遵循和认同,保持了企业目标最优秀的文化氛围基础;进而形成科学的、必要的、有序的企业文化系统概念。如此,企业形象和企业素质必定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的功能和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理念,是各个系统或部门的功能性作用的辅完善方式。它涉及到生产与管理中各种参与要素的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性目标体现。因此,它对各种参与要素的功能做出了导向性的影响作用。

通过各个系统的功能精细化管理、促进了企业管理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的进一步有机结合,并充分挖掘各个部门的潜力配合企业管理的整体目。在这样的导向作用中,企业管理系统的功能也会进一步加强,进而形成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配置。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经营战略的影响作用。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经济活动参与的主体。为了保持最佳的管理状态和最积极的参与方式,企业就必须要有整体的目标构架和经营战略思维。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关键还是要看怎样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性实现。

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目标选择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它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站开展的。在企业文化构思的内容中,团队文化的建设、市场需求文化的建设、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等等都体现在其方向选择中,并有宏观的和微观的基础设定。

第四,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科学方法选择的影响作用。

在国内的市场上,我们不缺乏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也不缺乏一流的企业经营战略。那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排上名次的优秀企业不多呢?那是因为很多企业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的科学方法,没有一个系统的、有效的科学管理方式来支撑企业的运营。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适应这一情况而设立和发展的。在企业中,从文化的建设和引导开始,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体系。通过体系的完善,来规范经营管理团队和基层执行人员的科学方法选择。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延伸性影响作用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团队的影响作用。

企业的高效、快捷、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经营管理者团队力量的有效发挥。在企业管理方式向市场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对管理团队的功能(或者说作用)就体现在它的延伸性作用上。因为企业文化影响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系统或者层面也比较深,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管理团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深层次的内容和方向选择上。

现代化的企业需要经营管理人才,需要组织观念和纪略观念比较强的优秀企业管理团队,而经营管理团队也需要养成一定的管理水平和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念。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团队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改变不良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来放大企业的经营管理。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管理创新管理的影响作用。

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一方面是人才及人才管理的竞争,另一方面是企业管理方式内容的创新化管理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也在进一步规范和进化,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管理的主导影响因素。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创造的文化氛围和其他知识服务的确立,激发企业人员开拓创新的思维、鼓励企业人员勇于创新管理的工作作风,进而认真审视企业管理创新管理中间要面临的问题。在这个前提下,企业的经营管理必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