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筹城乡发展范文

统筹城乡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30 17:56: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筹城乡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筹城乡发展

篇1

路桥自1994年底撤镇建区九年来,凭着市场先发、体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发展中,路桥面临着种种问题,特别是城市空间发展无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点分布散乱等问题尤为突出,这是长期以来缺乏包括农村在内整个区域的长远和切实可行的规划,造成路桥区缺乏空间整合的结果。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间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日益显现,这表明路桥区迫切需要加强规划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使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空间更趋合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路桥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要强化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提升路桥城市发展的档次和水平。一、路桥城市建设的现状

1994年11月路桥建区后,根据自身工业化和私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足的起步条件,按照“大投入、大配套、大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突出发展城区,积极培育次中心金清镇;在建设目标上,注重城市形象,强化内涵,形成特色,提升品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在工作重点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在特色建设上,弘扬路桥优势,创办大市场,促进大商贸,发展大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调整;在建设途径上,树立整体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改革,敢于创新,走城市建设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建区九年来,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从建区初期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6余平方公里。共投入16余亿元,修建路桥大道、南官大道、腾达路、银座街等30多条街道和交通道路,新增三级以上公路69.6公里,公路密度从建区前的0.27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0.646公里/平方公里。投资近10万元,新改建市场25个,相继建成富仕广场、中国建筑装饰城、台州电子电器市场、浙江方林汽车城等一批较高档次的市场。通过整合,建成全国乡镇企业(台州)高科技园区、路桥节日灯加工园区、新桥模塑工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207.67公顷,总投资达82.1亿元。建成鑫都国际大酒店、金佩大酒店等10多幢15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建成嘉绿苑、方林苑等一批中高档居住区。建成黄椒温路桥段引水工程、五镇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建成投资1.5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4万吨;建成110KV变电所4座,35KV变电所2座,主变容量达31.9万KVA。建成永安广场,黄石、硕雨、避风塘等公园,共绿化城区面积166.27万平方米,城区绿地总面积达280.4万平方米。通过九年建设,路桥远东商贸广场开发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旧城保护改造已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提升,一个中等城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路桥城区从一个集镇变成中等城市的格局,应该说建设成就巨大。当我们在感叹路桥九年大变样之余,用更高的眼光去审视,用更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路桥的城市形象和品位时,我们会深深感到,由于路桥脱胎于建制镇,城市建设底子薄,城建人才缺乏,对民间资金依赖性强,且追求高速度等原因,致使路桥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在:

(一)中心区不突出,功能区块不明显。由于路桥是“无街不市、无户不商”的市场大区,各骨干市场零散在城区的各个片区,市场和街道都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到处显现着商业氛围,各区块功能布局相差不大,而在夜晚却到处人影稀疏、街落冷清,这在主观上给人以中心城区难找的感觉。同时,路桥“跨越式”的城市增长模式,导致老城和新区并存,老街和新道相接,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不高,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不多,功能区块衔接不强,且在沿街、沿路建有较多低档次的村民安置房,在客观上造成路桥城市中心区总体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地标性建筑不突出,导致了中心区形象难突出。

(二)商业街(区)建设档次不高。路桥目前已形成以生活消费品市场群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特色的两大专业市场群体,专业街区和超市、连锁专卖等各种现代商贸业态并存的商业格局。目前,路桥市场林立,到处可见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但却缺少一条档次高、能充分展示现代繁华气息的商业街。银座街、富仕路、卖芝桥路是目前路桥繁华和最具活力的商业街,但它只能是普通的商业街,却难以承担起展示一个区域高档次、高品位、良好形象的使命。且不说银座街南段和卖芝桥路是原老镇的建筑布局,即使新建的银座街中段和北段以及富仕路,其整体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形态总体档次不高。特别是富仕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商业街的功能形态,但其整幢单间立地式的建筑结构,即使通过立面改造,也难以体现现代高档商业街的气息。而开发建设中的远东新区,其一大功能定位为商业中心,目前只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作为交通要道的路桥大道,以及几条南北走向较短的支干道,也难以承担起作为展示路桥良好形象、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商业街(区)的重任。

(三)交通规划和建设滞后。路桥目前给人的感觉是路桥“路难行、桥难走、车难停”。路桥的路方向性差,连贯性不强,初来路桥的人很难弄清方向,搞清方位。路桥的路小,三车道少、双车道多、单车道更多,一些道路经常会造成堵车。当然这具有客观性,路桥城区由于河道纵横,老国道走向弯曲等原因,造就了路桥主骨干街道路网方向性差;由于旧城新区并存,城区发展速度快等原因,造成街道路网连贯性不强。同时,由于人流杂、车流多、交通管理滞后造成严重的堵车现象。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交通规划的滞后。在交通道路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估计到路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主干道路等级不高、宽度不够,许多道路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功能不全。如泰隆街、腾达路、石浜山洞等,都成了交通的“瓶颈”。104国道复线、路院路高速公路连接线、滨海大道等主骨干道路建设滞后了好几年。同时,一些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停车位,导致城区停车位严重不足。

(四)城市公共设施薄弱、布局差。由于路桥是从一个镇升格为一个县级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休闲 场所明显不足,如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宫等公共基础设施都还未开建,致使群众在双休日、在晚上无处可去,这也是造成路桥街落冷清的一大原因。同时,由于地下排污、通信等管网规划设施滞后,造成目前街道经常“开膛剖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已建成的一些公共设施,也由于布局、规划、档次等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如影剧院本来是一个文化宣传和集聚人气的场所,但由于形象不鲜明、缺少停车场以及规模少、档次低等原因,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投资多、规模大、环境美的永安广场,由于建在交通要道边,离居民小区远,致使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又如客运中心由于设计规模少、发展空间不足,带动周边要素发展十分有限,又面临着被置换的命运。

(五)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城区各建筑单体总体档次不高,除了10多幢高楼以外,基本上以5—6层的单间立地排式结构建设,高度不高,体量不大。特别是建区初期的村民安置房,还超脱不了农村建筑“大寨式”连排单间的影子,建筑形态单一,材质较差,色彩零乱,立面难看,和现代城区的形象极不相称。同时,由于民间资金丰厚,居民普遍较富,对单间街面房的需求强烈,而政府过多强调利用民间资金推进城市建设,致使长期以来城区宗地出让较少,城区缺乏功能配套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居住小区的开发,导致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也导致街面房基本以单间立地形式建设,缺少那种高耸、豪华且层次感强的现代建筑,严重影响了现代商贸城的亮丽城市形象。

二、路桥城市发展的框架和蓝图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布局总的构想是把整个城镇体系分为五级,杭州、宁波、温州为一级主区,台州和金华是两个一级亚区。根据最新的《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稿件),台州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商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城市主要职能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浙江中部沿海港口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与城市的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浙江省一类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二类城市;充分发挥对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与高效的交通系统,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与优美的城市景观;经济繁荣,社会文明,适于生活居住、适于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近期(20__-20__)发展主要目标是集中力量,完善铁路、港口、高等级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加快环境、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台州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沿海地区先进水平,进一步推动市区建设,启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基本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中期(20__—20__)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市区功能日臻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达到浙江省先进水平。同时,黄岩、路桥等城区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主要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得60以上。城区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心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维护和保护性开发,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远期(20__—2020)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推动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同时工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2,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断强化,发展为浙江省一类城市。

路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区域性的现代商贸中心。根据路桥区现状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其空间结构将形成一轴两片多组团的格局。一轴:指贯穿路桥区东西两翼的空间发展主轴,该轴线以滨海大道和104国道等重要东西向主干道为载体。两片:分别指主城区和滨海工业区。多组团:根据总规修编主城区一片可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桐屿商贸组团和中部发展组团。滨海工业新城可分为产业发展组团、居住服务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以天然水系或山体为核心景观的生态基质进行隔离。这四个组团的功能结构如下:

(一)中心组团。该组团即路桥主体城区,范围包括路桥、路南、路北三个街道的大部分用地。组团着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水乡特色,突出现代化城市气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为趋势,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文化、旅游等高服务产业。同时,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对不适宜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逐步迁至滨海工业新城,以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并实行旧城改造策略,采取保护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对文物古迹加以妥善的保护和恢复,着重挖掘其旅游价值。用地以商业、文化居住为主要内容,重点整理老城路网系统。

(二)桐屿商贸组团。该组团由桐屿街道及螺洋街道用地组成。面积约16.8平方公里。组团的发展方向为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商贸区,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居住区。该组团毗领中心城区,由于台州市火车站线的选址一直悬而未定,其用地故得以控制并保留至今。这为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功能置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台州市铁路线选址方案的逐步明朗化。该组团的发展优势将更加突现,是未来五年内路桥区重点发展的区域。如果客运站及货运站落户于该组团,可结合路桥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面临整合的趋势,在组团中心区位结合客运站的设置,高标准建设功能更新、环境更好,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现代化市场群,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区。由于火车客运站前空间也是展示台州城市新形象的重要门户,因此,该区域的城市建设必须重点考虑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及城市交通的组织。适量开发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高水平建设的现代生态居住区。

(三)中部组团。该组团以迎宾大道、机新路及南山东麓为组团边缘。面积约19.6平方公里,包括峰江、路南街道及新桥镇用地。其中大部分用地已规划为过渡型的中部工业区用地。路桥中部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为:建设路桥近期先进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和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园区,并为远期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建立基本构架。近期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资料市场及以花木基地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远期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及居住功能。选择峰江驻地作为组团的服务核心,以组团规模为单位,高标准配置各项公共设施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新桥镇应弱化其行政功通能,逐步发展以组团内的现代居住 社区。

(四)滨海工业城。滨海工业新城的建设为路桥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路桥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机场的限制,工业呈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当工业区人口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则须在滨海沿线发展以居住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新组团,最终实现从工业新城到滨海新城的跨越。因此,滨海工业城的定位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工业区,而是未来台州市的新城区,其开发建设必须树立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和建设原则,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目前,路桥各组团建设的规划已基本明确,未来发展的蓝图已基本绘就,其中部分已开始了实施。现阶段,路桥远东新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工业区、中部工业区、滨海工业新城以及绿心规划区、灵山居住区、南山生态观光园区等几个更为具体的子组团,已基本完成了规划设计,许多工程已开始实施。远东新区在现有4.3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通过新行政中心、台州医学城、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北扩西延,形成占地10平方公里,以新行政中心、商贸、会展、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主体的新核心区。规划面积2.28平方公里的路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特色,通过严格、细致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展现路桥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和传统民居建筑群体景观,使“十里长街”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厚历史传统、地方特色以及商业活动的特色街区。目前一期保护改造古街轮廓初现。中心工业园区将以火车场站、吉利汽车城、物流园区、工业、商贸业建设为重点,打造路桥未来现代商贸区。中部工业区以工业、商业街区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主,将城区向南延伸,形成未来的中部组团。绿心旅游休闲度假区将按照市里的绿心开发总体规划,引进中国民营经济论坛、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集会、度假为一体的高档次度假区。灵山生态居住区将通过建设沿山一带的高档住宅区,带动整个山体的旅游休闲开发。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通过南山植物园二期、石滨和南山游步道、花卉苗木园区等项目建设,建成以生态农业、花卉苗木、植物林带、山体观光、沿山居住为主体的高档旅游区。通过这几个子组团的建设,扩大路桥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空间,初步形成“古今商城,生态都市”的新框架。

三、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前一轮的城市建设,我们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许多不足。当前,我区下一轮的城市建设蓝图已基本绘就,进入打造“都市路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健时期。因此,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认真总结上一轮我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各地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全力打造“都市路桥”。为此,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路桥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制造业为带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城区,既面临以工业扩张为主的城市快速非理性扩张的压力,也面临着城市化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区现在的城乡空间发展是一种基于乡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上的自下而上的无组织的分散发展模式,造成城乡空间无序分散的形态,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在我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为路桥区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构架和现实的发展空间。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到目前的状态,进一步的分散发展危害巨大,集中发展建设是路桥区城镇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路桥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应强调集中,以突出紧凑的空间形象。在城市以外的地域,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适当小分散的控制建设发展。要打破村、镇(街道)两级行政界限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建设空间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我区只有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分散发展的低水平状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达到高水平的城市发展阶段。同时,根据我区现状的发展条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判断,路桥城区还处在内聚式与外溢式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往西和往东。向北受行政边界的制约,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西侧距离城区中心较近,有一定的建设用地,且用地条件优越,是城区发展优先考虑的方向。主城区往东由于受机场的限制,有一定的制约,但随着滨海大道的修建及未来滨海工业城的发展,城市宏观跨越已是必然的选择。

(二)在规划把关上,要重视规划的超前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是龙头,有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蓝图,并保证严格实施,就能营造城市的品牌形象,创造富于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和资本,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我区以前总体规划意识不强,存在着“先繁荣、后市容;先流通、后交通;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一切都被动应付。城市虽有规划,但立意和起点不高,缺乏超前意识和大手笔,修订得也不及时,城市功能不全,系统性和配套性差,特别是环境意识淡薄。有些规划有了,水平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执法、监督队伍素质低等原因,执行中往往走样,结果最终还是不理想。应该说,城市规划本身是难以调控城市规模的,也不可能为城市功能进行终生定位,但是规划可以调控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强化规划意识,树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规划控制,注重建筑、环境容量、配套设施、形体景观等规划元素的互相配比,不要顾此失彼。在不影响自然人文景观和周围建筑的采光通风的情况下,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全面实行立改套。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对人口密度、绿化率、空地率做出适当限制;注重对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空间组合等方面进行控制;重视中央商务区(CBD)的规划建设,特别强调园林绿地、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和各类停车场等三种具有静态功能的公共场地建设,这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发展城市经济和增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非比寻常。

(三)在土地开发上,要实施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也叫房地产综合开发,包括土地开发、房屋开发和基础设施开发三个部分。城市的发展应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依托。在建区初期,路桥的城市建设是线条式发展,城市框架的拉大主要靠道路建设和群众建房来实现。群众建房多以5-6层的立地房为主,且房前屋后多乱搭建,这造成了城市景观零乱、立面单一,功能不全,缺乏品位。同时,我区以前在城市土地出让上走的是成熟一块出让一块建设一块的单项出让的路子,这不仅降低了单位土地的收益而且导致城市建筑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在新区土地开发模式上,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在具体开发内容上,要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组织施工、验收交用,做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以求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工业、交通、住宅、科教文卫、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所需用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分期交付使用。要通过对各项目的综合平衡,最合理地安排交通、电力 、通讯、给排水、供气、消防等诸种设施与主要用地功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开发秩序,避免各项开发投资因互相干扰而降低效益。在开发规模上,要做到合理适度。要研究开发强度,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通过综合开发,合理安排互补功能用地的充足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土地的利用系数。

篇2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结构。

为什么作这样的理解呢?

第一,城乡关系上最现实的问题是“三农”,这个问题相当突出而且根子很深;第二,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难点和重点在农村,也就是说,必须解决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样一个实质,也可以说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结构,换句话说,统筹城乡发展最后要落脚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加大?就是因为我们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深刻背景和深刻程度。

这有三个理由:第一,历史的原因。各国普遍存在的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各国的具体情况虽有所不同,但二元结构是普遍的。第二,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其特殊之处,这就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这个背景特别重要。当时我们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这是一个唯一正确的选择。但这个选择带来两大问题。第一,钱从哪里来,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重工业需要的投资从哪里来,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靠内部积累,这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让农民做贡献,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二是让工人做贡献,实行低工资政策。第二,人到哪里去,优先发展重工业投资大,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大量的劳动力没地方去,这就是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下乡的背景。在资金和就业难题的面前,走向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体制,形成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生活福利制度,从供给制度到社会事业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第三个原因,在近几年进入城市化加速过程以后,继续存在“城市倾向”。在指导思想上,在政策的设计上,忽视了统筹城乡发展,在有些方面扩大了城乡差距,甚至有损农民利益。

由这三个原因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我国三农问题相当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

第二点: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浙江党政领导的一项重要决策。正因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所以有必要讨论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是什么关系。现在,有许多市、县编制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这些规划当中,对城乡一体化的含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已经看到的一个比较好的表述是“城乡一体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下,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这样一个表述,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我认为至少要讲清三句话:第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第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转变为现代结构;第三,目的是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或者说城乡居民有相同的共享现代文明的基本权利。

按照这样的理解,在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的理解上,有以下三点值得关注。第一,在二者的基本关系上,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手段,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过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其核心是解决城乡居民多方面存在的“两种身份”,解决城乡居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第二,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在统筹城乡发展最后达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应该说是充满着公平的理念。但这个公平的理念不能离开效率,不能过度地损失效率来达到公平。第三,要研究和防止可能出现的一些倾向。可能会产生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简单化,例如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就把产业、生态等等都戴一个一体化的帽子。这个一体化到底是什么含义,如何来实现,并不是十分清晰。就产业来说,在一个县的城乡一体化中,一个县的产业能否一体化,如果一个县的产业是一体化的话,那区域的产业分工会怎么样?生态一体化,一个县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里的一个部分?第二种可能产生的倾向是理想化。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要有一个过程,从城乡不同水平、不同方式的社会保障做起,要考虑到国情,考虑到过程,考虑到条件。要有一个推进的时序。如果没有一个时序,在实践中,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或者是要求过急,或者是做不到,或者是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第三点: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陈锡文主任讲的钱、粮、地、人、权五个字,钱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是第一位的。虽然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在于“发展”,发展的一个集中表现,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看,从公平的角度看,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大致算了一下,目前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大致是2.4:1,按2003年的基数,2004年到2010年,假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加8%,农民收入年均增幅提高到9%,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2.3:1。如果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达到12%,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4个百分点,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9:1,接近1990年差距的水平。要达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水平,比如全面小康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5:1,现代化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1,距离尚远,谈何容易。因此,这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个切入点,就抓住了重点和难点,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环节。

增加农民收入,至少要解决四个问题,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减少农民,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包括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第三,提高农民的素质,农民各方面的素质——文化、科技、劳动技能等素质的提高,使得农民具有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本;第四,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既要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更要重视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的教育、文化、科技设施。

第四点: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包括产业的分工、产业相互之间的联系、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要素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第二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第三是人的发展,包括人口素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等。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围绕这三个方面,要做好八项制度创新。第一,土地制度;第二,财产权,特别是村级集体财产权的改革,这两项加起来是产权改革,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讲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三,户籍制度,这不是简单的户口问题,而是与人口流动、迁移相关的许多社会体制政策方面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户籍本身的问题就好解决了;第四,就业制度,特别是进城民工的有关体制政策的改革创新;第五,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第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体制;第七,财政和税收制度。主要是公共财政建设中的城乡统筹,农村税费改革等;第八,价格制度,粮食价格问题,一些垄断部门的价格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也还是值得研究的。

篇3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强县富民的根本举措。长期以来,我县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着力培育支柱产业、不断改善城镇面貌、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充分肯定我县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要客观认识到我县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重点、举措等方面尚还存有不足,需要结合实际,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进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统筹城乡发展。

繁荣的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无工不富,实现经济繁荣必须强力推动工业化进程。立足发展实际,我县农业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不快、增长后劲乏力。推进农业化主导向工业化主导转变,通过工业化逐步“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是解决经济增长不快和增长后劲乏力的有效手段。立足发展基础,我县县域经济已具备了实现工业化拥有的资源、资金、技术等关键条件,核心是转变发展理念,通过行政、市场、法律等综合手段加以引导和推进。一要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经营企业化。积极用企业化的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下大力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支柱企业,用市场牵龙头,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从而推进县内农业产业化全部由专业的企业厂家组成,达到工农一体、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目标。二是突出发展重点。要积极规划建设镇坪县中高山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以推进“猪-沼-蔬菜”和“林-菌-苗木”两个循环产业体系建设,培育食用菌、中药材、烤烟等特色种植和林麝、大鲵、林下养鸡等特色养殖为重点,推动农业经营企业化。率先突破生猪产业,坚持走循环经济的路子,围绕生猪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公司经营为载体,实现饲料供应专业化、籽猪供应专业化、生猪育肥专业化,着力在全县培育20户左右生产规模达万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公司,并积极建立饲料加工公司、籽猪繁育公司、生猪销售公司、产品加工公司、垃圾处理公司(生产有机肥)、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对农户坚持以养殖协会为纽带,与饲料加工公司、籽猪繁育公司、生猪销售公司建立利益链接机制,通过“协会+农户”的模式推动生猪产业发展。食用菌发展要在全县着力培育3—5户大型经营公司,采取自我经营与农户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发展,实现经营规模和效益的新突破。同时,对苗木花卉、大鲵、林下养鸡等特色种养殖都通过组建种养殖公司的模式推进,通过建立科学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蜕变。三是强化发展举措。完善工业化推进机制是加快工业化的根本保证。要简化农业化向工业化经营的行政审批程序,为农业企业化经营创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要把企业壮大交给市场,着力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县内能人大户联合办厂,吸引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家来县内投资办厂、企业与企业间合作发展。同时,政府要积极通过项目扶持、税收优惠、金融保障、信息服务等各项举措鼓励、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化,推动农业化加速向工业化转变。

城镇一体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从我县城镇的分布来看,主要聚集在沿河两岸、公路两旁,农村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必须坚持以建立规模适宜的城镇群为方向,以完善城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着力打造县城、集镇、新型农村聚集社区互相协调、相互补充的城镇布局,形成城镇象农村环境一样秀美、农村象城镇一样方便舒服的城镇一体化格局。一是切实完善城镇一体化建设布局。要立足县情,按照30年不落后、50年不落伍的要求,积极建立县城、集镇、新型农村聚集社区建设规划体系,勾划出县城、集镇、新型农村聚集社区发展蓝图。结合宏观规划,制定每五年的建设目标,并逐年落实工作任务,确保城镇一体化有序推进。二是加快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进度。围绕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县城建设重点要抓好“一体两翼”建设:即改造老城区,开发__新区、建设__镇城乡一体示范区。改造老城区重点优化老县城功能布局调整,改造背街小巷,增强城市休闲空间,依托山水加强景观工程建设;__新区开发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强化与老县城的对接,完善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新区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__镇城乡一体示范区要结合生态旅游建设搞好规划,并按规划整合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使之成为县城功能拓展区。通过“一体两翼”建设,县城做到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整洁有序,呈现崭新面貌。集镇建设重点完善街道畅通、水电供给、垃圾清运、污水排放、绿化美化等配套设施,提升集镇承载能力。同时加快乡镇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便民服务网络,增强集镇辐射带动能力。新型农村聚集社区要抢抓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政策机遇,针对农户居住地的地理特点,搞好30户以上和5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聚集社区布局,根据布局完成建设规划,并明确需要配套的农村基础条件、安全饮水、道路

交通、环卫设施、堤防工程等项目,通过捆绑项目、社会捐赠、财政一事一议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强力推进新型农村聚焦社区建设。同时,对已建成的农户进行统一风貌改造,打造绿色、包容、灵动的新型秀丽新农村。三是完善城镇一体化规范管理机制。严格规划控制机制,所有的城乡建筑必须符合规划,对不符合规划未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允许开工建设,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推动城镇创建机制,着力搞好卫生集镇、环保新村等各项创建活动,强化城乡结合部综合治理,严格市容环境卫生整治综合执法,确保县城、集镇、新村干净整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保障。要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建立党委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一是明确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所以,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管理的核心,从而确定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促进社会进步、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概括为:改善保障民生、维护公平正义、丰富文化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建立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改善保障民生机制,优化教育、卫生、社保、民政救济等各种资源,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城乡发展条件,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确保群众生活安定、和谐幸福。要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整合司法援助、行政执法部门、村镇组织的力量,以法律为准绳,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要建立文体活动开展机制,借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搞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要充分地方特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要建立社会安全维稳机制,依托公安、安监、药监、消防等公共安全机构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安定和谐。三是提升社会管理的服务水平。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扎实推动社会管理工作。要建立领导组织,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整合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群众代表的人力资源,组建组织协调机构,为推进社会管理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众工作机构,围绕民生改善、矛盾调处、文化服务、安全保障等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组建专业群众工作队,以片区为单位开展工作,实现社会“网格化”管理,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篇4

论文摘要: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二、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三、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以乡保城

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2、空间集聚、划定城乡

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3、设施先行、区域共享

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错位发展、尊重文化

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五、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

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2、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4)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3)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篇5

    一、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二、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三、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以乡保城

    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2、空间集聚、划定城乡

    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3、设施先行、区域共享

    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错位发展、尊重文化

    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五、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

    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2、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4)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3)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篇6

关键词:统筹城乡 经济 一体化 收入 差距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城乡贫富差距比较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的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仍然突出。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工农、城乡关系,已经成为繁荣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乃至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在立法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保障

随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正在向民主法治国家迈进,而关乎国计民生的数十亿人民的发展蓝图更要有立法的保障,从我国目前现有的城乡模式是来看,界限比较明显,但对于现今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已经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大大的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在我国的新的立法形势与内容上,首先,要打破仍然存在许久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迅速解决城乡发展仍然存在的失衡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工农、城乡关系,稳定不变地繁荣农业经济,有步骤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乃至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其次,用立法对已取得的成果加以保障。最后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长期稳定地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工业反哺农业。

二、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从我们国家的整体来看,城乡发展很不协调,差距比较明显,其中最主要问题是农村发展整体水平比较低,这里的水平不仅指技术水平,也还指层次水平,而农村三农的发展水平低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而农民收入水平低,又会阻碍农村三农的发展,这样的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要不断地有层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农村劳动力逐渐、大幅度地转移到城市来的政策环境,因为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从农产品的生产者变成需求者,供给减少了,需求增加了,农产品的价格才能提高。要创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首要的一个就是要从政策上放松,比如户籍政策上的放松,打破目前严格的户籍分开制度,让外来农民工解决身份上的政策问题,其次,政府要扶植些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给予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这样会大大吸收劳动力,现在来看劳动力要流动,除了在城市里要有适当的就业机会,还必须让农民有能力在城市就业,这就非常需要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水平。这点需要农民工和政府双重的努力。

三、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政府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在我国农业地区普遍落后,而工业地区比较发达的尴尬境况,若要实行好国家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型国家政策,就要发挥政府的相应职能,政府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使农村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经济与政策支持: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切实增加对农村“路水电气医学”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衔接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广播电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网络。三是继续提高对农林牧渔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对种植大户、畜牧大户、养殖大户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及时掌握重要的、易产生波动的农产品、畜产品产销信息,应用财政补贴等手段进行政策引导,避免产品和价格的大起大落现象,稳定市场价格,统筹兼顾城乡居民利益。 政府的公共服务到位才能很好的解决当下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资金配置效率低下、贫困加剧等等的问题。

四、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系统的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和精髓不仅仅指经济范畴,比如缩小经济差距,单单把统筹城乡发展定义于经济量的增加,这就是种误区,统筹城乡发展其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界限与状态明显的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编制城乡规划,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农民梯度转移。主要包括: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优先发展社会共享型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领域和受益对象,让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础设施。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总结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全民发展,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伟大实践。因此,我们全体必须从现在起,认真解决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城乡间经济信息滞后,城乡间城乡民间投资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问题,全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和目标,明确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改革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总之,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要靠大家群策群力,一起为城乡发展出谋划策,为有一天翻开城乡发展新一页做努力。(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良.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路明.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3] 《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6日 第十三版)

篇7

关键词 两化互动 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19 文献标识码:A

一、聚力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需要资金投入,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做后盾,“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很难推进。所以说要谈“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就是要做大做强工业,壮大区(县)域经济。这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物质基础的必然要求。唯此,才能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着力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其落脚点是乡镇的加快发展。就目前来看,制约农村发展的重点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农村土地经过几轮承包经营,在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土地出现了有劳力无地或少地,有地无劳力的状况。要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一是要鼓励土地流转,让土地增值和资本化,解决农民“席地经营”回报率低问题。二是要成立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基金,保障农民权益,降低流转风险。三是要鼓励公司集约化经营土地,让有能力的农民外出或进城务工,让在家的农民在自己的已经承包给公司的土地上“打工”。

三、努力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在“两化”互动进程中,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后,要着力解决他们的就业、户口和住房等问题。要加大农民工的就业培训等工作,使之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逐步实现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换。要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着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推进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设立农村居民在县城、社区以及小城镇购房鼓励基金,对农民进行集中安置,节约土地资源。

四、尽力解决政策保障问题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是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发展,说到底就是要支持乡镇的发展。所以要制定城乡良性互动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政策上,确保财政支农力度刚性增长,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产业政策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着力扶持建筑业和制造业;在体制改革上,要积极推进税制和户籍、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要大力扶持农村各类市场、社会主体发展壮大,培育发展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充满内在活力。要大力实施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等各种强农惠农政策,尽可能让农民最大程度享受公共财政带来的阳光雨露。要实行社区服务进农村,更高层次地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五、以城乡融合为重点,推动空间布局一体化

我们讲统筹城乡发展,并不是把农村都变成城市,或者让农民都搬到城里 来,在现实条件下,这绝对不可能,也容易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而是要通过有效的规划、建设、整合,通过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 相连接,打破城乡截然分割的状态,逐步构建以城市为龙头,以中心镇为支撑,以新型社区为基础,城乡融合、各具特色、全面提升的新格局。

六、以新民居为载体,推动农村住房建设新型化

新民居建设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新民居,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改善生活条件,而且对扩大消费、 拉动投资起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顺应广大农民改善居住条件、转变生活方式的新要求,坚持“示范先行、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切实把新民居建设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要典型示范。我市大多数村庄人口规模较大,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推进新民居建设不可能一哄而上、全面启动。二要合理筛选确定示范村的布局和数量,根据条件需要,集中财力物力,实施重点倾向,真正抓出几个典型,引导广大群众开展新民居建设。

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动区(县)域产业现代化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产业是基础、是纽带、是支撑,没有产业的做大做强,统筹城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一是狠抓项目和园区不放松,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面对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使命,不管是城乡建设、环境治理,还是社会事业、民生改善,花钱的地方很多,都离不开政府的投入,没有强大的工业带动,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我们什么也干不好,什么也干不成。因此,要继续高举“工业强区(县)”的大旗,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活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力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力保项目快建设、 快投产、快见效。二是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只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更富裕,才能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抓好农业,巩固粮食生产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不断提升蔬菜、畜牧、果品产业的规模、档次和水平,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大区(县)向现代农业强区(县)转型。三是以人民幸福为追求,推动公共资源均等化。相对于城 市居民来讲,农民群众还没有真正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资源、服务和保障,这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块“短板”,亟需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篇8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关键,以在郊区和中心镇建设经济适用房小区为抓手,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2、工作思路。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为城市服务,靠城市发展”为动力,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深化政府公共财政体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奋斗目标。到2015年,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镇化率达到70%,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1,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到2020年,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交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基本形成,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互相融合、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普遍改善,建成富裕文明和谐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探索创新。紧紧围绕“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民利益”这一核心,抓住规划建设、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关键环节,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工农平等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坚持示范带动。按照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镇办在整村搬迁、建设新社区等方面进行示范。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通过提升镇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增强中心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对“三农”发展的带动能力,提高农村社区对城市文明的接纳能力,取得成熟经验后,再逐步总结推广,避免统筹城乡发展运动化、简单化。

3、坚持市场引导。在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城乡各种资源,构建城乡融合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自由流动,对城乡发展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社会事业统一扶持,并适当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

三、工作重点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1、科学编制规划。打破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离、管理分治的思维定势,树立“全域”的规划理念,结合市、区“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紧编制完善我区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本着因地制宜、节约资源、有利生产生活的原则,尽快形成中心集镇、农村新型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框架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2、统筹空间布局。全面加快装备制造功能区、汽车工业物流功能区、医药食品功能区和特色商业区等园区建设,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拓展城区的规模功能和承载农民转移的能力,以生态、宜居、乐业为方向,健全马庄、茂陵等中心集镇功能,引导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鼓励农民以出租、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行“公司+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统筹规划建设产业基地,鼓励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3、完善规划管理。明晰发展计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中的职能与责任,建立健全镇办建设规划管理机构,强化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统一规范、组织严密的城乡建设规划管理体系,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实践性。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1、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紧盯城市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花园子”,实施“1·3·3”农业提升工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建设双照农副产品(花菜果薯)流通交易中心,实施“蔬菜上塬、果薯升等、花木扩面”三大工程,强力打造万亩优质红薯、万亩设施蔬菜、万亩苗木花卉三大基地,基本形成“南有苗菜花,北有果薯奶”的产业格局。到2015年,实现蔬菜种植10万亩,“蟒塬红”红薯5万亩、优质杂果5万亩,苗木花卉2万亩,全区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0个,省级以上著名品牌或驰名商标达到2—3个,农业总产值达到2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18元。

2、发展农业产业化。用发展工业的思想指导农业,按照《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重点发展利益捆绑型,联结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架起一座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力争2015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8个。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编制项目,落实优惠政策,实施叩门招商,吸引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品牌效应明显的涉农企业来我区投资建厂。力争每年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1—2户,新增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3户,到2015年全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

3、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和融合工农产业、城乡联结的重要手段,引导农民群众进城就业创业,积极从事二、三产业增加收入。争取5年内全区所有行政村建成服务设施基本齐全、服务功能较为完备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生活日用品、再生资源现代购销网络。积极整合农家乐、红色旅游、生态观光等多种型态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促进农业转型,繁荣农村经济。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交通“两网”(城乡道路网、城乡客运网)工程,加强通村公路维修管护,推进农村村庄道路建设和进户路硬化,力争5年内全面完成村庄街道硬化,公交化率达到90%,基本实现城乡道路联网化、群众出行便捷化。以搞好农田水利和人饮工程建设为重点,每年完成6000亩中低产田改造,每年解决2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到2015年,全面完成农田渠系化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2、改善生活条件。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农网供电可靠性。扩大农村通讯、有线电视和互联网的覆盖面,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到2013年全区实现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全覆盖。加快农民健身工程、农家书屋、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等公益设施建设,让城市现代气息涌入农村,让农民体验市民生活。

3、实施环境整治。以农村环境保护“双百工程”为抓手,实施街道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新能源,推广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户集—组收—村清运”的三级集中处理机制,推行农村“一池三改”工作,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每年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和绿色家园生态示范村各5个。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全面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初步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实现全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2、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城乡医疗医技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2年实现农村卫生室全覆盖、镇办卫生院基本达标,基本达到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化、医疗水平现代化、医疗服务人文化、医疗消费低廉化的目标,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统筹发展其他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城乡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对城乡特困户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升城乡群众的社会事业水平。高标准改造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乡镇中心集贸市场,落实家电、汽车、农机具、建材等“下乡”惠农政策,活跃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规模,提升农村消费水平。

(五)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1、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分期分批对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龙头企业领导等农村经济能人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强化其经营管理能力。以党校为平台,以政策理论为重点,有计划地对镇办领导干部和村级主要干部进行集中轮训,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培训工程”为重点,加强农民转移技能培训,扩大农民技能培训覆盖面。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差距,力争2年内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政策覆盖。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和保障水平,积极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并轨。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救助办法,加大助医、助学等帮扶力度,逐步将全社会的老人、残疾人、孤残儿童以及需要救助的特殊困难人群纳入福利对象范围。逐步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和价格补贴机制,缩小城乡低保水平差距,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

四、深化农村配套改革

1、改革政府公共财政体制。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转变基础设施投入方向。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支持,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探索建立道路、阵地、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型公益设施由政府统一建设、镇办村统一管护的管理体制。

2、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和土地用途的情况下,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专业大户、专业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规范流转。加强土地综合规划整治,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农村宅基地换住房、换就业、换社保的有效办法,鼓励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居住,整合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解决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用地难题。

3、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吸引和鼓励商业银行增设农村基层网点,拓宽“三农”融资渠道。按照尊重农民物权原则,允许农民以房屋、果园、土地经营权、大型农机具等作抵押,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设立农民工创业贷款、特色产业贷款、“一村一品”贷款、设施农业贷款、农业集约化经营贷款、龙头企业扶持贷款等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贷款种类,增加农户小额贷款投放,积极发展联户贷款,解决农民信贷难题。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

4、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城乡一元化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照实际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使进城居住的农民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上学、社会保障以及经济适用住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外迁入人员在本地居住满3年、具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可办理户籍迁入手续;本籍已登记为“居民户口”且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人员,可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依法享有和履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5、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结合镇办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特色,确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办法,引导镇办实现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扎实开展村级综合改革,推动村级事务管理服务职能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相分离,明晰产权,健全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以便民、助民、利民、安民、富民为出发点,加强农村社会公共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服务工作保障机制。合理规划布局农村新社区,切实完善农村新社区的服务、自治、稳定和保障功能,构建功能齐全、服务全面的新平台,促进农村社区化进程。

五、组织领导

1、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区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牵头抓总、协调指导、督促落实的职能,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协力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建设、国土、农林、交通、教育、文体、卫生、人劳、公安、信用社等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目标任务、操作办法和配套政策,有序有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强化基层建设。以开展创先争优和“科学发展、升级晋档”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农村工作指导员“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农村执政基础。进一步落实村务管理“四议四公开”决策监督制度,充分调动好、发挥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9

其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一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城镇规划。近年来,河南省尉氏县以建设中原城市群的中等城市为目标。计划到2015年县城建成规划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以上的区域性副中心城市。对村镇建设,提出重点搞好洧川和永兴两个省级试点镇的建设及全县20个小康村试点建设,逐步增强其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二要推进城市经营,盘活城市资产。我们坚持“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渠道放水”,加大了土地收购和储备力度,初步实现了“财政税收保吃饭,经营土地搞城建,招商引资促发展”的目标。三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我们抓住国家、省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筹集建设资金5亿多元,加快了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步伐。目前,我县电力供应充足,通讯方便快捷,城乡公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树立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增强了以城带乡的能力。

其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尉氏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传统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我们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一是发挥棉花优势,兴建棉纺基地。尉氏县棉花产业优势明显,有35万亩的优质棉基地,有30万锭的纺纱规模,还有一大批棉花经营、加工户。我们组建了尉氏棉业集团,5年内力争发展成为上市公司,整个棉纺行业达到100万锭规模,并上一批棉蛋白、印染、织布、服装加工等项目,使尉氏成为河南的纺织工业城、中原棉花的集散地。目前,该基地建设项目已得到省政府批准,是河南省8大特色基地之一。二是深化企业改革,焕发企业生机。我们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加快了企业改革步伐,县属30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改制结束,摆脱了旧机制对企业发展的困扰。三是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整体实力。我们利用现代技术,对棉纺、机械、铸造、橡胶、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传统产业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其中,橡胶行业、香精香料行业产销量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享有“三角带生产”基地、“香精香料之乡”的美誉。全县工业企业443户,个体工业户3103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8个,超5000万元企业21个,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3个。尉氏纺织有限公司是全国同行业人均利税50强企业。尉氏县橡胶厂生产的“久龙”牌三角带,远销到欧、美、东南亚、俄罗斯、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三,依托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县发展各类优质作物105万亩,其中蔬菜面积30万亩,粮经比例由原来的58∶42调到50∶50。二是发展庭院经济。全县已形成东部养猪养鸡,西部养牛养羊;中部贾鲁河滩养鱼鸭的特色。三是发展民营经济。我们坚持围绕农业办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2003年全县新上项目106个,累计投资5.2亿万元。目前,我县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567个;从业人员4.8万人,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60%以上。同时,依靠政策引导,搞好劳务输出,全县每年组织劳务输出15万人左右,每人每年可带回收入7000元。

篇1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基础和关键所在。要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眼于经济、自然、历史、民俗等多种因素,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融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时代文明于一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建设新农村”向“我要建设新农村”转变,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的家园。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把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减少到最低限度,降低农民因灾返贫的比例。二是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普及户用沼气,推广清洁能源,带动农村“四改”。三是合理布局村镇路网,村村通公路,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全省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四是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特别是做好涉农产品的信息服务。五是要着力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在加大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建立长期的使用维护方案,保持其有效使用,防止出现“一年新、两年旧、三年以后不能用”所形成投资浪费的状况。

二、以企业为集聚点,推进城乡产业外引内联

一是培育新型农民。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技能为抓手,实施农民培养计划。全面提升农民在科学、文化、道德、法制方面的综合素质,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不仅要把他们培养成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还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民向新型市民、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或企业家转化,以逐步适应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二是强化产业培育。以股份制为纽带,利用优势资源,盘活生产要素,实现工农联合、城乡互动,通过外引内联,做大做强产业。加强地方资源之间、地方资源和外来资金技术间的股份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壮大。三是重点发展好订单农业。通过市场这根纽带,将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订单为契约,推进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联带发展。四是抓好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是实现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目标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引领带动农业发展,使其成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支柱产业。要以培育、链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做大做强、锻粗加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为突破口,全力构建以畜产产业链、果品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和商贸产业链,实现各种产业链立体式、全方位的渗透、互动与联动。五是推进二产车间的“田埂化”,以优质化、专业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竞争力,建立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将农产品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同命运、共呼吸,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三、以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为主体,建设现代农业

大力推广“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培植和发展规模经营,依靠现代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建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综合作用下,现代农业生产向高度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步伐,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和利益机制,大力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合同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在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农民与企业在一体化经营中双赢双富,实现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抓好农业产业化领头人的培养。通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对接,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结起来,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由工业引入农业,由城市引入农村。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多种形式,实现兴村富民、村企共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把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头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加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改革,强化政府的综合服务功能,弱化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或条例,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设立、运行和发展提供规范的法律环境和重要的制度参照,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其在生产、加工、储运等各环节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

四、以激活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土地置换盘活分散土地。对一些位置分散的空闲地、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通过“易主”、“易位”、“易权”、“易用”,归并整合,规模化经营和开发利用。应通过土地置换,盘活利用起来,发展特色产业。二是推进土地抵押。对于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以及以购买、租赁、股份合作方式取得的“四荒”土地使用权都可以抵押,盘活存量资产。把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结合起来,以“产权入手、负债启动、创新主体、转换机制”,以土地评估作价或入股组建农业公司、公司(或家庭农场)用土地向银行抵押获得贷款资金启动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土地集中和公司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搭建平台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促进休闲经济发展,培植生态产业,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变单一的种植农作物收入为拥有“四金”的多渠道增收,土地流转、农宅出租按年收取租金,经营农家乐、到农业龙头企业等公司打工赚取薪金,参与村集体经济、土地入股建乡村酒店等经营可分享保底分红的股金,达到社保条件后按月领取养老金、低保金,还可报销医疗费的保障金。

五、以特色产业和服务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县域产业

安徽省目前县域经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远大于经济功能。全省绝大部分土地、自然资源在县域之内,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县域之内。安徽省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是反映在县以上和县以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依托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配套经济。要紧密结合城市消费需求,依托县域之内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县域龙头企业和致富能手,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要紧紧围绕城市工业的布局和发展趋势,鼓励县域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完善县域境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县域的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投资领域,真正让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新一轮发展中唱主角,使之尽快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按照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的要求,充分利用好园区和招商引资这两大政策工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县域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推进完成资本、知识原始积累的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造就一批新徽商,就地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和相关景点的旅游综合开发,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通信、保险、会展和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篇11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发来贺电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加速推进城市化有助于扩大内需,为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提升空间。同时能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就推进城镇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此次论坛在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探求西部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在统筹城乡和扩大内需中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厉无畏就促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调整城镇化发展思路,适应人口低成本进城的基本需求。要引导低成本服务业进入西部小城镇发展,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需求。政府要调整城镇发展思路,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合理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序稳定地进行公共资源的投入,防止资源浪费。要针对农村人口低成本向城镇转移的特点,根据西部地区城镇农民工居住区的分布状况,允许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居住区以较低水平的基础设施条件,匹配廉价的农民工出租屋,并规划配套、适用的公共基础设施标准。使农民工集中居住区域逐步向功能完善的现代城市覆盖区过渡。

二是要把农民工纳入城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范畴。取消政府公共服务对农民工的歧视。放开所有的就业岗位,允许农民工参与就业竞争,同时应把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低收入人口就业培训计划。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进城定居和落户创造条件,首先解决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城镇落户问题。

三是西部地区大城市要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的居住问题。重点选择一部分农民工已集中居住的大城市郊区的小城镇,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把市政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点向农民工居住密度较高的小城镇和村庄延伸,从而降低农民工的生活居住成本。要允许本地农民按统一规划和标准在自家宅基地上改建出租屋,并做好相关服务。对当地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向农民出租的房屋,政府要规划引导,按照统一的安全标准,使他们能够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改善农民工出租屋的居住条件和设施。

四是创造条件促进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产业发展。要针对西部地区中心城市非农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发展尤其是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构筑西部中心城市的产业空间体系,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化与升级,协调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使产业布局由分散化向集群化转化,产业协作向纵、横一体化复合发展,从而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中心城市在西部城镇化发展中的辐射带动能力。

政府要创造条件促进低成本就业行业和产业的发展,要发挥多元化市场主体在创造就业和促进产业发展上的作用。既要鼓励大规模投资,发挥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要重视大量小规模投资对创造就业和城镇发展的巨大作用。要允许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城镇产业发展,并做好相关金融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低成本的机会。

五是提供条件促进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地方政府应加强自身的综合配套改革,按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增强公共财政能力。同时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创造条件,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在城乡规划中,根据返乡人员创业需要,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政策上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参股、租赁、转让等形式参与开发,并给予创业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已经返乡的人员创办小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篇12

一、府谷县情概况

(一)府谷县基本情况

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总人口24.2万。近年来,府谷县紧紧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全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民企集团化战略,积极推进资源转化,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不断改善基础条件,全面发展民生事业,县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31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27元,县域综合实力连续3年稳居陕西省第一位,跃居“西部十强”第6位、“全国百强”第69位,成为陕西乃至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今年县域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城乡发展优势条件

府谷是国家规划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省规划建设的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被誉为“黄河金三角”。府谷统筹城乡发展的优势有:

第一,府谷境内资源富集,比较优势明显。一是水资源优势突出。二是煤炭储量丰富。三是要素资源富集。四是电力供应充足。五是区位优势明显。

第二,立地条件优越。府谷依托自然地理条件,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片区,西部产煤区、东部工业区和南部农业区。近年来坚持“三线”发展战略,即以府店公路、府准公路和黄河沿线为轴线,依托中心城镇,增强“三线”辐射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商业、餐饮等服务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每个区域都根据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依托当地条件,集中打造,连片发展。

第三,有一批干事创业的民营企业家。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府谷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的理念深入人心,他们能积极响应政府“双百”帮扶工程、“3331”扶贫工程,投身新农村建设。广大民营企业家不断参与社会扶贫与公益事业,为府谷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以及通讯设施建设等办了许多大事、好事和实事,极大地推动了府谷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城乡统筹发展措施及成效

(一)把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发展作为基础工程

借鉴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结合各镇实际,准确把握重点镇的发展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突出“夯实基础、因地制宜、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重点,不断完善集镇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集镇发展环境。结合地理位置、产业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城中村改造和15个镇的城镇化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完成了25个村庄的总规和45个村庄的详规,编制完成了《全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按照“项目支撑,产业带动”的思路,在集镇建设总体规划中,突出产业对集镇建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规划建设一批有区域经济特色、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产业,推动集镇经济多元化、规模化发展。

(二)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按照基础先行的建设思路,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集镇功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原则,强力推进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两纵三横”铁路发展规划和“四纵四横一环城”公路发展规划为重点,不断扩大全县城乡路网覆盖面,实现了“乡乡通油、村村通达”的目标,基本实现了西部产煤区、东部工业区和南部农业区的相互贯通,形成了重要干线公路为主骨架、乡村公路为辐射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力地促进了集镇的快速发展。全面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实施信息入村、通乡光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县15个镇全部实现互联网接入、移动电话网络和广播电视全覆盖。全力实施村庄绿化、人畜饮水、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各项重点工程,镇、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三)把统筹城乡工农业发展作为主要抓手

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布局整合,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思路,加大整建制移民和村落整合力度,减少村委数量,集中精力打造100个重点新农村,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支撑、重点新农村为延伸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按照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实现产业和项目对集镇建设发展的有效支撑。

工业方面,规划建设郭家湾、庙沟门、清水川、皇甫川四大工业园区和新尧等八个兰炭产业园区,引进神华、华能、大唐、中煤、淮北、陕煤等国有大企业,建设大型资源转化项目,着力打造煤转电、煤化工、煤电载能产业链,形成工业园区化、循环化、集群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吸纳带动作用,有序推进农业、农民、土地和第三产业向园区转移集中,带动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了镇、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业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规划建设四大特色农业园区、“五个万亩”高产示范基地和100个现代农业小区。县财政注资1亿元,组建农业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培植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形成了基地支撑、小区带动、龙头企业引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县上每年安排200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以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为主的设施种植业和以生猪、羊、蛋鸡为主的规模养殖业,为集镇和农村居民的就业和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四)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关键环节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解决老百姓上学、看病、就业、住房、养老等难题,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肉蛋奶补贴工程;在全面兑现“两免一补”的基础上,普及了15年免费教育,不断加快集镇幼儿园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效解决了集镇居民上学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双补双管四结合”的医改模式。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对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金。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就业培训资金,实施青年农民培训计划,安排3000万元专项就业资金,促进社会就业。

(五)把民企共建共享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

深入实施“双百”帮扶工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的思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动员工矿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集镇和新农村建设,建成了以芦草畔新农村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农村建设典型,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建立煤炭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大力实施煤矿采空区塌陷区恢复治理和移民搬迁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初步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村企共建、利益共享、和谐发展”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得到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在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帮扶领域,想方设法为群众提供增收致富的渠道。通过参股分红、吸纳就业、提供三产服务、扶持农业产业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六)把创新机制管理作为统筹发展的重要突破

围绕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集镇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为集镇发展预留足够的建设用地。采取奖励、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或承包地,支持重点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互相挂钩,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凡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当地居民及办理落户手续的外来人员,均实行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鼓励集镇将成片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整合,用于城镇的开发建设。土地出让金收益除用于农民安置补偿和缴纳相关税费外,剩余部分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体系,在户籍、土地、税收、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予以保障。充分考虑镇区居民的分布特点、人口数量等因素,按照就近方便、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以小区、楼栋、街巷为基础,积极推行集镇居民社区化管理,不断提升集镇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降低进镇农民创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比照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政策,认真落实再就业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惠民政策,为进镇农民提供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形成进得来、稳得住、能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尽管近年来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农业生产也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但从总体上来看,府谷农业弱质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增长速度落后于地方财政的增长速度,农民收入也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5倍。在南部农业发展地区,差距更为明显。

(二)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受户籍制度约束,农民在社会保障、养老、就业、住房等方面不能与城里人享受同等待遇。比如在社会保障方面,当前府谷农村社保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其它保障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老师大多被选调到城区,城区学校生源爆满,而农村留守教师多,但缺乏高水平专职教师。

(三)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农村特别是南部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目前没有大的企业带动发展农村集镇。西部地区煤炭工业发展迅猛,但由此造成村镇布局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设施缺乏。东南部黄河沿岸是黄土峡谷丘陵区,立地条件相对较差。

(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府谷县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需要下更大决心来调整人民收入分配结构,切实向农村特别是东南部地区农村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基础产业、弱势领域、公共服务、民生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力度,需要在粮食生产、主要畜牧产品生产等弱势产业方面建立补贴制度,尽管府谷地方财力近几年增长较快,但仍满足不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做好城乡建设规划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必须规划先行,以科学完善的规划为指导,减少村镇建设的盲目性、随意性,提升建设水平,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城乡建设规划。着眼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整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利用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盘活村庄建设用地,尽可能将村庄建设的留用地留出来、调整好。

(二)进一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统筹规划全县的产业布局,突出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模成片”的要求,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特色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升级。围绕府谷特色产业,搞好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科研攻关,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流通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扶持开发农家乐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进一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下大力气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篇13

上午,我和夏副书记、蒋副书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踏看了仙岩镇西鲍村、甘霖镇下路西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现场,刚才,市小康办对前阶段工作作了总结汇报,看了听了之后总的印象是认识高、决心大、动作快,我基本满意。就下阶段工作,国土、建设、财政、组织等有关部门都谈了想法,夏副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大家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在此,我再谈四点想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从全局性、系统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去年年底以来,市委先后召开了读书会、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三级干部大会等三次会议,对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提出的“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步走战略”,是XXX新一轮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和总要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是村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总抓手,也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好载体。对这项工作,中央有要求,群众有愿望,外面有典型。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全局高度出发,提高认识,全面发动,全力推进。

二、要以现代化、城市化的理念系统谋划、合理布局全面小康新农村

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市里提出了“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走廊”的市域城镇一体化规划框架。各地各部门必须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合理规划村庄布局,按照“做强中心镇,整合中心村,建设示范村,整治一般村,迁移高山村”的思路,扎实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现代化、人性化的要求精心设计,体现前瞻性、科学性、整体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村庄类型要确定相应的户型、层高、色调,形成各自的风格。

在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点与面的关系。在抓好示范点的同时,要与全市面上的农民建房管理结合起来。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统一。三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大村、中心村,重在“推陈出新”,填平修补、功能配套、改善环境;对小村、散村,要实行整村搬迁;对山区村,要鼓励搞点式生态型别墅,做到整体性与特色性的统一。四是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保护生态、保护耕地的意识,特别是对历史遗产、文物在建设中能保护的要保护,并尽可能做好“借题发挥”的文章,难以保留的零星物品也要统一管理,切不可毁了历史。当然也不能以此为由而影响建设。

三、要从体制、机制上着力探索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要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一是宅基地整治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做到先规划再拆迁,拆旧建新补偿费必须全额到村,乡镇不得提留。二是乡镇要在经营性出让土地收益中提留10%左右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市财政从净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用于新农村建设。四是对市里重点抓的高档次示范村,可考虑在不影响土地市场的前提下切出少量经营性用地用于出让。五是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资金使用管理等办法,做到规范透明。

四、要靠方法、作风来保证全面小康新农村健康发展

1.抓领导。市里已成立了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班子,落实专人负责。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形成合力:市建设局要重点抓好全市村庄布局的一体化规划;国土资源局要负责调整好新农村建设所需土地,市里规费一律减免;市财政局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明确资金用途,严格审批手续,做到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并列入政府审计;线路管网问题,采取“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落实。

篇14

关键词: 城乡广告 反哺 统筹发展

一、广告在农村市场受阻的原因

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实质上消费主力是5亿多城市人群,而7亿多农村市场却还没有得到开发。大家都知道把握了农村市场,就等于拿到了“金饭碗”。但为什么到现在它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呢?从农村市场的现状来看,广告的威力在农村受阻,企业主望着广阔的农村市场“有心无力”。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1.大众传媒力量薄弱,难以形成足够的有效到达率。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媒介资源向城市的集中,而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却极其有限,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养较低,导致媒介阅听能力较差,没有形成媒介消费意识和固定的媒介接触习惯,造成广告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

2.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商业模式单一。

大部分农村市场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设施简陋等问题,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只有小型的零售店和零散的集贸市场。不发达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广告推广的成本和难度。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不好。

农村整体水平较差,尤其是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交通不便利,电网陈旧,通讯设施落后,限制了一大批商品进入农村,如电价高、电压不稳、电视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限制了许多电器产品进入农村市场,客观上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成本,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同时,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售后服务跟不上等原因,也使相关的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启动。

4.缺乏适销对路的商品,假冒伪劣充斥市场。

长期以来,许多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以城市为中心,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而农村最需要的优良种子、农药、化肥,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等方面新产品也相对不足。同时农民又很少有辨别商品真伪的知识,加之农民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使得农村假冒伪劣以成本优势横行无阻,商家投入很大的广告推广费用,却为别人做了“嫁衣”。

5.农民消费观念陈旧,缺乏品牌消费意识。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品牌永远是广告的主角。而让营销专家们头疼的是似乎价格决定了农民的一切消费行为,在他们眼中,品牌是模糊的、微不足道的、没有区别的。品牌缺席的消费观念如同给农民建了一堵广告的防火墙,使品牌广告难以侵入农民的头脑,无法起到劝其购买的功效。

二、农村广告出现疲软,政策倾斜为其开辟蓝海

面对难以启动的市场,产品销售的开路先锋――广告也显得“寒酸”。总体来看,农村广告的质量低下,缺乏创意。主要表现在:一是模仿的痕迹过重,雷同现象普遍。二是广告缺乏必要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行业中,虚假的坑农广告随处可见。三是广告的表现方式单一。大部分的农业广告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文字表现上,以告知型广告为主。广告的制作也不够严谨,比如农药电视广告,在镜头中就简单地出现一大片稻田或是一大片果树,贴上农药的外包装,再加上一行字就完了,很是粗糙。总体状况可以归结为:现状不容乐观,意识有待加强,前景发展广阔。

关注农村的国家政策,给农村广告市场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农业税彻底取消,增加对农村教育和医疗投入方面“真金白银”的数字。回望2006年广告实践,CCTV黄金时段出现第一个农资产品广告:山东省临沭县化肥基地的5秒标版广告。同样,中国有着众多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以往大多由当地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推广,市场行为介入不足,这为本土广告公司参与营销提供了多种选择路径。

同时,商务部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也为农村的消费市场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其目标是力争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连锁经营的“农家店”,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此工程鼓励生产企业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商品,重点开发日化、食品、家用电器三大类农村销量较大的商品,丰富农村市场。这些领域是广告发展的另一片海洋。

由于政策的积极推动和农民的广告意识觉醒,农村广告市场发展势头强劲。目前,不论是农副产品还是农业生产资料或是农业生态旅游,生产经营者在抓质量的同时,都借助广告的力量来加强产品的特色,力争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另外,农民朋友也意识到了广告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三、城乡广告统筹发展的建议

开发农村广告市场,其目的是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城市反哺农村。但是农村广告环境有其特殊的背景,呼唤中坚的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是农村广告市场开拓的前提。

1.城市企业应积极加盟农村。

农村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城乡的统筹发展要求城市反哺农村。对于城市的企业而言,加盟农村是一种积极的反哺方式,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一是合作双赢办厂式。在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中有一个情节:王小蒙豆制品厂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到上海清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取经并最后决定加盟,此举也得到该公司支持,特委派相关人员协助筹办北方工厂。这一剧情具有现实意义。在现有经济体制下,一些有知识的农民也想办厂致富,但由于缺乏经验、资金等问题,往往很快就倒闭。城市企业在衡量市场前景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加盟或合作办厂的形式。这样既可开发农村市场,又可带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

二是企业利用农村资源式。农村很多地方有土特产资源,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城市企业可利用当地的土产品进行深加工,如汇源集团的建立。这样既可解决农民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又可扩大企业的生产。

三是传统的方式。现有企业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积极在农村进行推广,这是操作性较强的一种方式。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在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吃、穿、住、行等问题上得到改善。关注农村,生产适销产品到农村销售也是企业反哺的重要形式。

2.专业广告公司应关注农村品牌建设需求。

中国广告公司大多云集于大中型城市,地理距离决定了他们和“三农”的非亲密接触。在城市,就算一个中小型企业的提案,也会赢来十余家广告公司的比稿。而在中国农村,许多中小企业、农户为寻找广告专业人员而头疼,连政府职能部门也为拍摄电视宣传片而四处打探。农村市场在呼吁中国专业广告公司的加入。工商总局2006年初的统计显示,中国目前已注册农产品商标约19万件。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出现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大潮,他们需要专业的广告公司的倾力关注。

在经历了30多年的市场搏斗之后,中国广告公司与工业企业一样,已经练就了一身武艺。他们最缺乏的,并不是创意,也不是资本、方略、理念,而是对中国农村民生的关注,所谓的整合优势资源获得持续生存与和谐发展的动力,农村的市场也是一片有待开发的空间。

3.媒介面向农村――政府、媒体、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牵头,积极引导媒介深入农村。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倾斜。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在有线电话、光缆铺设等方面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适当减免入户费用,为农民获取信息提供方便。其次要通过政策引导,对“农”字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采取直接补贴的办法,鼓励他们走进农村。

从媒体来说,要以身作则。面对“三农”的电视广播节目应真正“姓农”――贴近农民实际,了解农村生活,服务农业生产,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真正为“三农”服务。媒体下乡入村,既可满足农民的需求,又可提升媒体的影响和经营。

同时全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各类企业应站在公益事业的角度,为农民订报纸、建报栏。一些生产农资产品的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效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高校师生和乡村科技人员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信息需求,向农民传授文明思想和科技知识,全方位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水平,农民的消费观念也会在这些信息的获取中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农村建设给中国广告业到来的基于和挑战[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3).

[2]樊剑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广告业的蓝海[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6).

[3]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