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职教育发展范文

高职教育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30 17:56: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职教育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职教育发展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高职教育近几年来有了快速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与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质量未得到保障。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我国中高级技工严重短缺,高级技工缺口达数十万人。现有的高级技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职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低于普通高教,严重滞后于我国整体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与国外高职教育相距甚远。

一、制约高职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

1.社会上对高职教育存在多方面偏见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到当代则变为学而优得到高人一等的工作,得到好身份,当干部,或成为企业的金领、白领,而不想当工人,当蓝领,上大学则上普通高校,上名牌、重点大学,最次也要上普通本科,而不上高职院校。社会公众有这种心理,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指出,这与我国的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中国学生最不甘于平淡,不愿过普通的生活。在日本,甘于过平凡生活的观念相当普遍。日本的中学,经常把社区里的普通人请来给孩子讲课。学生们在吃饭之前,要向厨师鞠躬表示感谢和尊敬的感情。中国的学校显然缺乏类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注意脚下该怎么走。虽然课本里也写着劳动无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永远是低调的,不被关注或赞扬的。学生们也早已习惯了把科学家、学者、官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偶像[1]。他们内心中仍把工作分为三六九等,在他们心目中读高职院校将来当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很没面子,要上真正的大学。高职院校声称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学生普遍不愿到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才。因此,社会公众心目中鄙视高职教育。认为“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末流教育”。

再有,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也极为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是把高职教育视为一种教育类型,而是视为一种办学层次,把高职教育定位低于普通高校的专科层次,即高等教育中的最低层次。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招生时,高职生的录取低于普通专科一个批次,最末一批录取,录取的生源较差。说明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些领导心目中,高职教育的地位也是很低的。社会公众歧视高职教育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在高职生毕业就业时,不发普通高校的毕业证书,所持的证件与就业规定也与普通专科毕业生有别。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生也有歧视心理,面对众多求职的毕业生,首选高学历者,把高职生视为差生,即使录用,待遇也低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这些做法,层层强化了社会公众轻视鄙薄高职教育的意识和心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给中职学校解困,把不够设置条件的中等职校升格为高等职校,更降低了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信任度。很多人认为高职教育不正规,层次低。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很多到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是不情愿的,感到很无奈,感到低人一等,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不高。毕业时难以就业。造成高职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一些优秀的学生怎么能来读高职院校。上述问题不解决,再怎么说高职教育重要,也无济于事。目前社会中是人人说高职教育重要,但就是很少有人愿意接受这种教育。

2.法律保障不足

世界发达国家都通过完备的法律来推动高职教育,使高职教育达到相当的水平。我国高职教育方面的立法存在相当的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立法不完备。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现有的《高等教育法》69个条文中只有一处提到“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法》主要是规范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规范不足[2]7。其二,法律刚性规范不够。如《职业教育法》中第二十七条“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在拨款方面说“应当”怎样,这好像是某团体倡议书的号召语言,法律用语应当是“必须”,“应当”之语,弹性很大,没有规范力量。拨款单位可以拨,也可以找借口不拨或少拨。国家还有一些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多半是以“决定”、“意见”、“通知”、“办法”等形式而不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效力层次太低,而且往往只有规范内容而没有规定法律责任,致其变成了口号式、宣言式文件[2]6。所有法律法规中对办高等职业教育最关键的经费投入问题没有专门规定。高职教育经费问题没有法律保障。其三,已有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如《职业教育法》及相关行政法规确立了劳动准入制度,由于各有关部门未能拿出完善的配套措施,这一制度没有很好实施。职业教育的一些规章、政策出台后,没有相关的责任条款,对不履行法律条款者没有制裁措施,对没有遵守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者无法处理,违法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这些法律法规形同虚设。上述情况也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办学条件达不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高职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培养动手能力,需要高技术水平的实训基地,需要相当数量的实训设备,特别是最先进的设施。设备更新速度要快,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资金投入的量要大,购一台数控机床需几十万元,一套汽车检测维修设备要几百万元,上千万元。办高职教育要比普通高教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靠学校的自身之力无力购买。高职院校大都创办时间不长,办学基础薄弱,教学设备短缺,图书资料不足。这些学校大都办在各地、市、州,由地方政府所办,国家对高职院校不投资,省政府对高职院校也不投资,除少数经济发达的市(如深圳)对所办的高职院校给予充足的投资外,很多地、市、州政府对所办的高职教育投资极少。一些地、市、州政府教育投资偏重普通教育,对所办的重点高中的投资多于对高职的投资,在这些领导心目中,本地多一些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自己脸上有光彩,职业教育办得怎样,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政绩不明显,不予重视。一些高职院校在“贫血”的状态下运行,缺乏投入、缺乏实训设备,还只能在黑板上开机器,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一句空话。

4.教学改革不到位,影响学生的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技术类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知识技能型人才,除具备一定的岗位操作技能外,还需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具备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管理能力、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3]2。这种培养目标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工作要更有创造性。每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是跨专业的,教学者要精心设计,把各专业的知识进行综合、融合,实现最佳组合。使学生能适应岗位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学原则是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1∶1,但相当一些学校教学仍因循守旧,理论教学搞本科的压缩饼干式,对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把握不准,每个岗位的哪些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学了哪些为“够用”,还不十分清楚。课程改革仍停留在砍课时、减内容、降低程度上。这些“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怎样实现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不十分明确。没有考虑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使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实训实习由于条件所限流于走过场。一些学生文化基础差,学校理论教学时间少,内容又随意剪裁,所掌握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就大大打了折扣,由于实习实训的条件所限,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这样就造成了高职生理论知识不如普通专科生,动手能力不如技校生,理论知识不足,又缺乏一技之长,处境尴尬,不被社会认同。

二、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问题的对策

1.强化高职教育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经过多年的宣传,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世人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深刻,现在应换一个角度让全社会了解高职教育滞后的后果是什么。这样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清醒的认识,更深刻的认识。杨振宁先生说:“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中国最失败的地方,是没有学会怎么把科技变成为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办法。”[4]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未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缺60万之多,一些企业中没有一流的技师,操作不了一流的设备,生产不了一流的产品,而生产出一些次品。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每年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人民币[5]。这一后果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密切的教育。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使经济飞速发展,德国政府曾公开宣称职业教育是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高职教育办得好坏可以促进或制约经济的发展,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如不发展高职教育就不能迅速改变我们国家经济的落后状态。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滞后的严重性。

2.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首先要消除对高职教育的偏见

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首先要消除对高职教育的偏见。特别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首先消除对高职教育的歧视。不能一边大讲特讲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一边又出台歧视高职教育的政策。而现在的情况恰恰如此。这就形成一个自相矛盾的怪圈。高职教育怎能发展,怎能提高质量。目前要改变高考录取时高职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状况。高职教育既然是一种教育类型,就应该像世界发达国家那样,高职教育既有专科层次,又有本科层次,也有研究生层次。高职教育办本科一是适应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需要;二是给优秀的专科生深造的机会。前不久教育部将高职都改为两年制的构想和七部委联合下发的2010年前高职院校停止升本的决定,引起高职院校的强烈反应。实际上还是把高职教育定位为低等高教,低于普通高教。目前应该允许办学时间长、条件好、效果好的高职院校升本,或几所高职院校组合升本。歧视高职教育政策的消除才能有助于消除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的歧视,改善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保证高职教育的发展。

3.完善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

我国虽已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仅靠这一部法律还不能给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应有的保障。要加快职业教育立法的步伐,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应建立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明确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教的同等地位,强化职业教育经费立法,保证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6]。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与法律相关的实施细则,如就业准入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中一定要规定违法责任,有严格的法律效力,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强化法律的执行,避免法律法规的口号化、空泛化。根据新的形势不断修改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加快出台和实施与现实形势相适应的新法规、新制度。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在高职教育被社会轻视的环境下,高职教育处于高教中的弱势地位,高职院校如单凭自己之力求得大的发展,求得办学质量的提升是相当困难的,需政府多方扶持,教育行政部门更有力的领导。

首先是资金扶持,加大投入。经费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难点,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拨款高于普通教育,鉴于我国的国情,起码要同等待遇。各级政府应从发展高职教育来强国富民、以技术兴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来加大资金投入,从资金投入方面显示职业教育的重要,对高职院校的投资应该是,国家投一部分,省里投一部分,地方政府投一部分,应达到普通本科高校的拨款数额,促进学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办学特色。

其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高职院校与相关单位协调交流与合作工作。主要是与企业的协调,科研机构、普通高校的协调。

由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就需要与企业密切合作,需要企业参与。学校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但很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不积极。校企合作停留在学校一厢情愿的状态。从两者关系看,是学校有求于企业,企业较少有求于学校。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大的项目研究去找研究型大学,企业录用人时是供大于求,无求于高职院校。还担心接受高职生实习实训会影响生产,商业秘密泄漏,这样需地方政府出面,促进校企合作,利用地方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等,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还可帮助高职院校协调本地科研机构、及本科院校的关系,这些单位有较多较好的实验设备、教学设备,在他们设备空闲时可安排高职生实训实习,实现资源共享。

再次,政府扶持高职教育还可以做到政策倾斜,对高职教育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像韩国教育政策规定,职业高中的学生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补助,免收10%~15%的学费;当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参加高考成绩相同时,优先录取职业高中的学生[7]。我们如做到职业教育投入高于普通教育,适当降低高职生的学费,高职教师的收入高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这样为平民百姓接受职业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读高职,吸引高质量的师资来高职任教,改变高职教育在人们心目中“次等教育”的形象。

5.高职院校要讲诚信,切实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要发展,要提升教育质量,高职院校自身要苦练内功。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要有就业能力,即有从业某领域的专业技能。学生家长花上万元的学费就是希望学生有一技之长。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在招生简章上承诺,要让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某项专业技能,成为高技能人才。有些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让学生拿到技能证书,但实际上一些学生并未掌握学校所承诺的该项技能。2006年《文摘报》载一则消息,某汽车维修公司招聘人才,一些高职生来应聘,这些高职生还拿来高级维修工的证书,公司让应聘人员在一辆外国进口的小轿车上操作,但竟无人能拧下汽车上的螺丝钉,高职生中这种名实不符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也是高职教育中的软肋,是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认可度低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要千方百计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请企业的技术状元到校演讲,做技术表演,在校园开展技术大赛,多方培养学生的能力。高职院校一定要讲诚信,守承诺,一定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达到标准。如学生到了毕业时技能仍未达标,要无偿再培养,到达标为止。学生能力培养还要做到有较强的转岗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技能成长的引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3]3。以此来改变高职教育在社会公众中的不良形象,获得认同。

6.加强应用性的科研工作,提高实践课教师的技术水平

这两项工作是高职院校应必须做好的。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我们不是研究型大学,不用搞科研,或教学任务重无法搞科研,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高职院校不能像研究型大学那样搞基础理论研究,但必须搞应用性技术研究,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方能显现学校的价值,实现校企互惠,密切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仍存在程度不同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一种通病,高质量的实践课不多。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实践课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在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应该成为当地的高级技术中心。如教师没技术学生怎能学到技术。教师如只有中级工水平,那学生只能达到初级工水平了。实践课教师有高水平的技术,学校真正成为令人瞩目的高级技术中心,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社会公众对高职教育就会刮目相看,高职教育才能真正从“次等教育”的地位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N].报刊文摘,2007-01-12(2).

[2]孔凡彬.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缺失与完善[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3]李小鲁.论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着力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

[4]杨振宁.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J].读报参考,2000(22):5.

[5]“中国制造”面临挑战[N].文汇报,2002-08-17(5).

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强化;优势;措施;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高职教育自1999年以来,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地发展起来。据权威人士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数量增加问题,而是质量提高问题。怎样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强化高职教育的优势是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教育的优势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这一定位非常准确,既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探索出一条发展的路子,顺应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高职教育抓住这个发展方向,就有了立足和发展的基础。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遵循知识和理论自身的逻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关注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而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它以用人单位对员工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致力于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其偏重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更强调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动手能力。而社会在任何时候,需要量最大的都是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成为高职教育最主要的特色和优势。

2.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行业联系密切

高职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封闭教学的办学模式,各地高职院校普遍是根据所在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和需要创建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内容等也是按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市场变化而调整,实用性体现得非常明显。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让学生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有些院校还为企业量体裁衣,定制特殊岗位的人才,这种做法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因此,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新模式,开拓与创新空间广阔,深受一线和基层的欢迎,大大增强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自身的生命力。

3.高职毕业生容易就业

一些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往往是因为他们好高骛远,对自己就业的期望值估计过高,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或生产一线工作。而高职毕业生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到用工缺口比较大的基层或生产一线去工作,容易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不太挑剔,踏踏实实地工作,对薪水的期望值也更贴近实际,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只要稍加培训就能立刻上岗,再加上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高过技校生,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又胜过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正是企业急需的人才。

二、强化高职教育优势的措施

1.强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既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版,它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就要做到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主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需要进行取舍,不必拘泥原有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准确、实用,目的是使学生学懂会用。实践课教学既要保证课时量,又要保证质量,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训练出专业技能。对学生的考评要全面,要突出高职特色,重点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水平和所学专业的操作技能,考试方式要灵活多样,日常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能证书,大专学历证加专业技能证两证结合,才能体现出高技能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

2.强化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行业的密切联系

高职院校要与当地的特色企业、优势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技术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应该建立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当地就业结构相适应。高职院校要提高服务意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关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只有能为企业排忧解难,企业才有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才能获得当地政府和企业更多的资金、建设实训基地、吸纳高职毕业生等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改变封闭办学的传统模式,向社会开放,深入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提供适应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学校的发展才有出路,才有后劲,才能可持续发展。

3.强化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第一,要做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具有的能力发挥出来,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第二,与企业签订协议,通过为企业定向培养的“订单试教学”的方式,使这部分学生解决了毕业去向的问题。

第三,学校要为学生搭起与未来工作联系的平台,尽量安排学生到校外的工作单位实训、实习,使企业与学生沟通和联系的渠道畅通,方便学生找到工作。

第四,专业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哪个行业、企业需要高职培养的毕业生,学校就应该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使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

高职教育只有扬长避短,强化高职教育的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独树一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赢得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的承认、欢迎和支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篇3

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探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发展

一、高职教育的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新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高职教育发展的成效

1.专业建设形成体系。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按照职业教育要求、地方人才需求和市场发展导向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各高职院校均以工作系统为中心,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教材。

2.师资建设效果显著。高职院校一方面通过实施“名师工程”,采取各种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双师工程”,积极派送教师到企业锻炼,使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双师”素质结构等均得到较大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3.校企合作积极推进。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发挥院校人才、智力优势,不断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与技术培训。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不足

尽管高职院校在近几年有了一定的发展,好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一是高职院校本身对高职教育的理念不明确。高职教育要长远发展,必须把服务于社会作为宗旨。服务社会不仅仅在于培养技能型的学生,还应该在就业、科研及培训、技术服务等多方面为社会提供资源。二是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差。尽管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事实上社会对于高职教育并不看好,他们认为高职教育低人一等,只是高等教育的“添加剂”。

2.服务地方经济不够。高职教育要服务社会经济,特别是要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把服务地方经济作为突破口。但是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总是将目标投向遥远的发达地带,忽视了赖以生存的地方市场。

三、高职教育发展的举措

高职教育要想越办越好,发展的前景更广阔,应做到:

1.了解市场需求,打造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应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根据教育部对专业建设的要求,通过对教改试点专业、品牌特色专业的逐年建设和不断投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特色专业群。

2.进行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应结合办学定位,不断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高职院校应设置培养职业素质的课程,开发优质教材,让优质教材进课堂;同时通过多种方式,设置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建立网络课堂,实现资源的共享。

3.实施工学结合,推进实践教学。高职教育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就要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不断加大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投入,建立多种功能的实训实习基地。一是要让实训实习基地成为学生“练兵”的“战场”;二是要让实训实习基地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据地”,成为打造“双师”工程的基地,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熟悉企业生产管理,使教与学更贴近实际。

4.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地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凭借优质的人才资源、教学资源,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和灵活的运行机制,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实现校企双赢。第一,坚持地方的引领服务。我市地处大别山,经济较为落后,科技不发达,因此学校把“校县对接”作为服务的方向,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通过开展科研攻关、送科技下乡、培养农民大学生、培训地方企业员工等形式,服务地方农村建设。第二,高职院校还可以和当地组织联合成立理事会,定期开展活动,使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建设等全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第三,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领导及高级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同时担任技术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强化师资队伍。

总之,高职教育应加强与相关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顶岗实习、学生就业、合作技术研发、对外技术服务与培训等方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高职教育研究动态.四川托普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2010(6).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取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逐步迈入新常态,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已然成为社会共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江苏省经济面临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的发展瓶颈,能源及环境压力凸显。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实行科技创新战略是江苏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符合创新驱动战略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更好服务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1高职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

高职院校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各类专业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加上某一传统产业,促使江苏省工业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人才培养也应随机调整,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大力培养满足创新驱动战略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江苏省目前拥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0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65%;在校生人数近80万,占全省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4%。江苏高职教育起步早、基础好、规模大、专业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当前,江苏已经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往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相应地推进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因此必须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为创新驱动提供重要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1)高职教育服务氛围的延伸。高职教育强化技术与人文服务融合发展,由过去以单一的技术服务为主,转换为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并重。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中,高职院校继续发挥专业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参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实现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2)高职教育服务层次的提升。目前高职教育服务层次多停留在理论层次,脱离实际,缺乏必要的校企合作形式。因此,学校与企业必须经常沟通交流,由校企双方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利益共同体。(3)高职教育服务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利用高职院校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实验设备、专项资金的优势,搭建科技共享服务平台,大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高职教育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3.1人才数量不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

2015年之前,江苏省建设完成近50个省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近百个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孵化培育百家骨干企业,在各自领域塑造近百个知名品牌,新兴产业所创造的价值约占江苏省年生产总值18%。同时,江苏省各级政府大力落实“十百千”行动计划,力争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幅度超越2015年,实现48%左右的目标。针对传统产业,江苏省利用新技术加以改造升级。江苏省传统产业体量庞大,有6个跻身“万亿级”工业行业,“万企升级行动计划”正在有序实施,传统产业向高端转型。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掌握技术的熟练、专业、职业道德良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正是高职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但江苏省现有的高技能人才数量较少,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协调,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江苏省创新驱动发展进度。

3.2人才结构不符合创新驱动的要求

目前,人力资源市场总是处于“就业难”和“招工难”的两难境地,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在于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是否与招工企业需求相符。根据《2013年江苏省高校招生报考指南》数据统计,几乎所有江苏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这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难相悖,造成了人才结构和创新驱动要求不符的状况,表现为高职教育毕业生呈现大面积的结构性失业。而一些新兴产业、先进的制造业,如绿色化工技术与制药技术、生物工程、环保科技、新能源与新材料技术等相匹配的专业,无论是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还是招生规模均不能满足江苏省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

3.3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创新驱动的要求

由于受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条件影响,江苏高职院校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做出调整,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在素质、能力上难以满足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将从目前注重规模发展向“数质并重”转变,由单一型技能人才培训向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转变。全省拟实施“1115”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争取在5年内建设具有区域特色、以省重点技师学院为龙头、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学校以及依托企业建立100家高技能培训基地、1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骨干的现代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培养100万高技能人才、500万技能劳动者。

4面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高职教育发展取向

4.1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教育需要开展教学方式创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所设课程具有显著的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性,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地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科传授型教学模式。(2)多元化培养模式。主要包括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实行“冠名班”教学、弹性学分制等。企业应加大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例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训基地等,必要时给学校一定经费资助。(3)产学结合。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办学,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到企业实习,尽早了解社会,熟悉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而提升学生社会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这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使企业成为“育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4.2以校企共赢为目标,深化校企协作

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保证每个成员的基本利益,风险与利益共同分享。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江苏省高职教育和企业必须围绕“合作共赢”思路,创新思维,注重发展内涵,适应校企合作新常态。一方面,高职教育需要由高职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江苏省职业教育联合会,制订加盟规章制度,号召高职院校加盟,同时建立网站,及时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共知;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也要参与到校企合作建设中,包括各行各业协会、学会、中介机构,利用新技术加强网站建设,为校企之间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4.3以服务创新驱动为宗旨,优化专业结构

学科专业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的纽带。因此,高职教育需要及时了解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江苏省高职教育所属院校要紧密地结合江苏经济转型升级阶段,包括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等,强化人才市场调研,关注各类型人才的需求变化,加强人才的需求预测、监控,为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提供决策的数据支持,科学地设置紧缺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创建品牌专业。

4.4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发展同步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这就要求江苏省各类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对现有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引进各类高级人才、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等,做到留住现有的人才与吸引各类高级人才,壮大师资队伍建设。关于引进人才,不再局限于招聘一些博士、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还应该注重从行业企业引进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到学校兼职、甚至专职,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管理实际。此外,江苏省高职教育也应以深度融合为目标,强化社会服务,充分彰显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志强,黄兆信,李菲.“创新驱动”战略下大学变革的内涵、维度与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15(11):4~15.

[2]邓伟根.产业转型、经验、问题与策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强国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指依据现实条件来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定位、师资定位和教学方法定位等。定位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格局,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明确自身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差别,才能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其办学特色。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

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本科、专科教育等同。第二,高等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适应我国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既具有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协调发展,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又有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层次定位。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应定位于新版ISCED5B,学制上至少应包括大学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高职本科等同于延长了的高职专科,也不能把高职本科等同于普通本科。在培养目标上,专科高职教育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本科高职教育培养高科技部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师资等任务。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在实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术上有低投入,高收费。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在招生录取中,本科先录取,然后才是高职。“本科比高职要高”这个思想本来是老百姓的、社会上的旧思想,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把这个思想制度化了。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高职的免谈。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今天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有所要求。我们既要培养一个职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一个公民。

(四)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五)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用工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学校推荐,学生自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盲婚哑嫁”的现象,为毕业生就业后更好地发挥所长,体现自身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建立严重地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在毕业后当年内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1)规模。到201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共有1321所。高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就业率。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据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99万。数据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高于“211”(包括“985”)重点大学的75.5%。从学历层次来看,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9.7%,比本科生的67.4%高出12.3%。

(3)区域布局。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1所或多所高职院校,为区域统筹发展做出了贡献。从在校生情况看,高职(专科)每万人口在校生数的地区间差异要小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可见,高职教育机会的区域配置水平比较平等,区域分布比较协调,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4)师资队伍。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截至2013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54万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5.7万人,占71.3%,其中天津、山东、湖南等省区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超过85%。在外聘教师中,有1.6万人具有“双师”素质,占外聘教师总数的23.4%。

(5)办学体制。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民办高职院校数已占近1/5,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 16%和14%。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进一步拓宽了高职教育的功能,丰富了办学模式,为探索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坚持自己的特色,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其发展才会有生命力。现代社会,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金字塔型的,对于占据金字塔主要部分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分,主要依据劳动中的智力成分,前者偏重掌握理论技术、创造技能;后者偏重掌握经验技术、动作技能。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结合这种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世界高等教育会议的宣言中提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办高等职业教育更要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并依此设置新的专业。应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重视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突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应完全按将来就业的岗位需求来设计课程。

(二)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流、层次衔接、类别沟通的终身教育体系

要改革“独木桥”和“一次教育定终身”的教育制度。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只有普通高校一条“独木桥”,不利于广大青年按自身条件和潜能选择成才道路,不利于调动人们发挥最大聪明才智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要为青年学习成才铺设多条道路,使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这就要破除学习、职业阶段论,破除一次教育定终身的观念,建立终身教育制度。

(三)发展民办高校,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

高等教育是一项高投入事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比一般普通高校的投入甚至还要大。我国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目前发展高等教育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因此,在“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确立以后,还必须解决资金难题。其中,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在国家法律政策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加快体制改革,依靠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民办”等多种所有制条件下的民办高教体制。这种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是一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路,拓展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此外,普通本科院校附设“职业技术学院”和自学考试等也是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