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30 17:56: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纪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但是大多数人会选择就读大学,而不是职业学校,这就造成了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后劲。

2.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组成

(1)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二至四年,培养目标是初、中、高级技术工人。

(2)职业高级中学: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3)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其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的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的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来看,并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表现,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首先,学生入学的门槛降低。由于生源逐年减少,学生入学门槛越来越低,学生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不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考、高考这条路,完全不考虑个人情况以及就业状况。而中职类学校就业情况相对较好,却无人问津。同时,入校读书的学生良莠不齐,并且大多数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之前受到的教育极为有限。其次,之前所受教育的局限性造成了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从学生上课情况来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玩手机的情况屡见不鲜,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也让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较多时间在整顿组织纪律上,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普遍不理想的结果。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师资条件有限,实践方面的设施不够完备,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无法有机地结合,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状况。这样,职业教育的优势无法得到凸显。还有的学校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职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没有指导他们树立职业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职业学校的目标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有过硬的操作能力,可以独立完成工作。但是由于各个学校设施有限,无法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无法在中职类学校中全面推行。

其次,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教师的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同时,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就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双师型”教师紧缺。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职业教育中技能培训的教学工作。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状 对策

从经济发展来看,现在我们最急需的应该是中等技术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就承担着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任务,然而,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却并不乐观。近几年,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在逐步进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思考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怎么发展的对策。

一、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

上大学是正道,上高职是不想补习了,凑合着上,上中职就是上个学混个文凭再说。这就是当前社会中很多人的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高职中职的轻视和偏见。对不少学生来说,上职业学校就是迫不得已。由此,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逐渐成为课业成绩较差学生的最后路径。社会中错位的人才价值观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常被社会甚至亲朋好友看不起,最后就业甚至得不到公正的社会待遇。社会现实也使得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让孩子上普高而不愿让他们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

2.招生难、生源质量差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数目的不断增大,各个学校为实现办学的规模和效益,招生基本不限制学生的入学知识水平。同时,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认可度不高,社会观念使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及家庭背景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很少愿意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这些因素导致中职学校招生不选拔,由此生源质量无从保障。生源质量差,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及自主性差、自制力低、经常违规违纪,需要学校和老师在培养过程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换个角度来看,生源差,毕业生的质量相对也较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使得社会对中职的教学质量打了很大的折扣,招生形势愈加严峻。

3.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施条件差

国家在教育经费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需要。底子薄、基础差、资金投入少直接导致了职业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教学基础条件较差,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对它的认知度。

4.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职学校吸引生源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二是所设专业发展前景的好坏。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对自身发展方向定位不是很清楚,许多中职学校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与社会的需求开办专业,而是追求经济效益,在专业设置方面缺少长远规划。有些学校甚至却连最基础的专业教师与配套设施设备、实训场所都没有就开办了专业,理论与实习相互脱节。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使得同区域内各学校间专业设置交叉重复,而且严重影响到中职学校本身的特色,教学质量的下滑也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师资力量薄弱,总体素质较低

当前,中等职校师资队伍现状主要表现为文化课教师过多、专业教师缺乏,专家型的教师严重缺乏。在中职教师队伍中,相当部分教师要么只懂专业理论,却不善于实践的指导与操作;要么只会实践操作,却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致使中职教育的“技能性、实践性”特色无法得到体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不高。专任教师的欠缺和教师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职教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6.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口就业率不高

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单一,再由于学历偏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精通,缺乏就业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单位重视,很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根本利益,还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

政府及教育机构要在社会上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其社会认知度。在中职校园内,可通过各种标语、板报、图片等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学校领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定期邀请初中应届毕业生及其家长、社会用人单位来校参观、体会,使他们对学校的教学条件、办学能力、教育环境有较深入的了解。在中职校园外,可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宣传学校的品牌专业、就业优势、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中职教师可走入初中学校,通过演讲、视频短片等形式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利用所学专业技能,服务社区群众,展示职校风采,树立良好的社区形象;学校应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优化生源结构,灵活招生形式

中职招生政府可通过行政手段,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例如,政府针对贫困学生出台“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生助学”等政策,并对愿意选择中职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选择园艺类等与农相关的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中职招生对象不单单面对应届的初中毕业生,对于那些在社会上磨练过的往届初中毕业生也可以招入学校学习。职业学校也可以与几所中学固定保持联系,挂钩联办,经常性地在中学内进行职业教育宣传活动,为保障和优化生源打下基础。另外中职学校也要依靠办学特色及育人质量来吸引生源。

3.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环境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并保证资金完全到位,切实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可利用自身优势,面向市场,吸引社会上的一些企业、个人参与办学,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有效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改善中职办学条件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待遇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设置

中职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扎实规范的专业技能。要做到这一点,学校不但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去相关企业或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学校需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严格规范教师的行为习惯,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另外,学校要向社会聘用一线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提高职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要优化专业设置

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结合地区、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从实用性、前瞻性及可行性出发,在专业建设要适当加强精品专业的建设,使之成为代表学校形象的品牌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课程安排上应从专业需要及培养目标出发,合理确定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实训课的比例,从源头上改变重理论、轻技能的现状。大胆地新建、扩建、削减或停开某些专业,从而达到优化专业设置的目的。一线教师还可从基础性和实用性出发,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真正实用的校本教材,并不断修改,形成独特的课程特色。坚持专业实训课是核心所在,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来掌握技能,切实提高专业素养。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16—01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一些地方政府把高考升学率作为一项重要业绩指标,对普通高考中的名校、名师、名生大奖特奖,在教职工评优选模、职称考核晋升上倾斜照顾,而对中职学校师生参加国家和省、市技能大赛优胜者的奖励偏轻或不闻不问,在教职工评优选模、职称考核晋升上坚持“原则”,这样既挫伤了中职师生的积极性,也助长了社会上存在的“重普教、轻职教”之风。

2.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农村地区中职学校“供”大于“求”。某些地方政府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风,在缺乏合理论证的前提下,大力新建职业学校,致使公办的、民办的、市直的、县区的中职学校“争奇斗艳”,导致一些农村地区中职学校产能过剩和“供”大于“求”,专业设置重复,实训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生源不足。

3.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1)中职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察缺乏定量标准。职业学校专业课繁杂,因此,学校在考核和奖惩中易造成不公平、不合理,对教师积极性造成打击,进而影响学校整体工作。

(2)中职学校生源复杂,给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弱势群体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未考取高中的学生,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品行不良,还有个别学生因家庭经济宽裕而不思进取,经常违纪,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4.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随着职教师资的迅速扩充,一些行为散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进入教师队伍,他们工作没有紧迫感、压力感,敷衍应付便成常态。再者,学校专业的不断调整和生源的不稳定使专业课教师难以稳定,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形成认可职业教育的共识。近年来,国家大力出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高考、招生模式,大力实施免学费等资助政策,一些农民的孩子在就读职业教育中尝到了甜头,使他们认识到高考独木桥不再是农家子弟的唯一选择。因此,职业学校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通过更为广泛的宣传,让他们知道,人才市场对中职学生的需求已经在事实上超过对普通高校需求的社会现实,或者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事实,强化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2.认真进行调研论证,科学规划中职学校布局和中职教育规模。政府应从长远出发,认真进行考察、调研、预测、论证,按照所辖区域内人口总数和生源数量变化趋向,确定中职学校服务半径,进而科学规划中职学校布局,做好布局调整工作。同时,做好初中毕业学生引导分流工作。初中毕业人数完全可以预测,初中毕业生毕业后外出打工的及进入各类中专或3+2院校的比例也有规律可循,高中招生人数也是比较稳定的,为此,政府应合理规划中职招生规模,这样既能有效调动中职学校积极性,又能有效避免招生中出现的过激行为。

3.健全学校建设标准,规范师资认定制度,探索教学质量的考察定量标准。教育主管部门要制订相应的学校校舍、设施、实训基地、师资等诸方面的建设标准,对各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整合,力促“校校有品牌,一校一特色”格局的形成。制订并落实中职教育师资准入制度,探索教学质量的考察定量标准。出台配套措施,切实落实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让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师资时有目标、有依据。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动手能力;实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中职教育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劳动力资源总体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国家也鼓励号召中职院校加强改革,鼓励中职院校从就业需求出发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1.中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尚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当前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实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性人才。目前,我国开始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将之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和直通车机制。但从社会整体状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如,大多数招聘单位将入职的学历门槛定位为专科、本科学历。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并不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理想。

2.中职教育更加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中职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根据课本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鉴于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少有学校能够建立独立的实训基地,学校也未能与企业充分合作,不能立足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也未能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和操作。

3.中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中职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目标,不愿意接受呆板的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教学,因此,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并且许多中职学生存在独立性差、自我意识过强、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缺乏理智和毅力等特点,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

1.中职化学教学改革要求实践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立足中职教育现状推动化学教学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职化学教育是技能型的教育,化学教学改革要求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操作、不断实验提高职业技能,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2.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当前中职学生往往存在文理偏科现象,且对传统的理论教学不感兴趣。而中职化学教学改革则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操作,促使学生成为化学专业的职业能手。

三、从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角度推动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1.改变理论教学现状,发展实践教学

中职化学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为目标,发展实践教学。中职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的教学理念,通过大量实验教学、情境教学、实习培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化学技能的提升。

2.重视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对化学教学改革所要求的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必须选用适当的教材,通过精品课程的开发,通过技能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可以选择那些淡化学科体系建设、重在提高应用能力的教材,比如,选用刘斌、徐英岚等编著的《化学》(农林牧渔类)一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研究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生产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利用化学思维解决生活和生产问题。

3.充分利用实验,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中职化学教学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猜想、假设、模型建立、实验、验证、检验等方法,促使学生建立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常见金属单质”时,学生经常会弄混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这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并通过解析让学生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比如在研究钠与水的反应过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水分子的结构,经过讨论分析钠与水可能出现的化学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钠与水反应过程中及反应之后会产生什么物质,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假设,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推断化学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以验证这些结论的正确性。

当前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集中于理论教学,其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投资也一般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中心,这与社会的需求、学生的特点都不相适应。而化学教学改革则要求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意识增强角度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促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职业能手,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目前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疲软,经济对教育的冲击尤其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是招生难、就业更难[1]。随着经济形式的恶化,中等职业教育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症结”现状和发展态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要有一个科学的预期把握[2,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与“症结”

1. 办学机制不活,目标不明确

笔者走访了部分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发现相当部分职校的规模在缩小,学生数变少。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一统之下,走着“普高”的路子,照搬高校的“本本大纲”,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薄,听不进,不愿学,三年文化课等于零,专业技术学的也仅仅是皮毛,因此学生毕业之后社会不欢迎,进了企业还是被扫地出门,职业教育步履艰难。

2. 专业设置不对路,很难适应市场

目前职校开设专业大多是管理类和金融类,然而市场对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并不青睐,市场需要大量的操作型人才。由于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从而加重了就业的难度,因而绝大部分的初中毕业生选择的是上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学,即使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他宁可在社会上闲待,也不选择进职校,使得职校生源捉襟见肘,志愿报考者寥寥无几。

3. 管理粗放,办学风气受到影响

由于职校生源严重不足,招进进来的学生水准较低,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教师的管理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更谈不上管理的规范和精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少数地方呈现放羊式管理,学风每况愈下。

4. 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

一些地方的职教成了“疗养所”,老弱病的都照顾到职教(没有升学压力),造成职教教师战斗力不强,一些职校盲目追求高学历,引进接收的教师的学历是越来越高,水平却平平,中看不中用。

5. 宣传不到位,认识有待提高

历经数十年,发展的职业教育作用和意义已为人们所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价值观的多元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职教地位仍有待提高。在职教的宣传上也存在一些弊端,在招生的过程中,普职的比例难以协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对策

1. 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导,依法治教

近年来,各地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机制上给予了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撑,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仍然需要保持和扩充。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关键。论文大全。我们这个社会不仅需要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的是大量的懂技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在这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必须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按照职教法的要求,继续加大投入,实施政策倾斜,大力扶持职教发展,为职教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论文大全。

2.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面对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要克服“等靠要”的观念,要深化教育内部的改革,打破框框条条,建立适应市场的职教体制,走自我发展之路。改革课程体系,打破僵硬的办学模式,学制可长短结合,办学普职结合,以市场定位专业,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开设课程,以动手操作技能型为主题,以实用为上。要千方百计扩大职教生源,可以与中西部地区联合办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向老少边穷地区要生源,普职联合办学,普通高中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到职教接受技能教育,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城镇三产服务业上作文章,办下岗职工农民工转型技能培训班,向整个社会求生源。要高度重视学生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要让工厂农场饭店宾馆事业单位都称为职教学生学习成长的天地。要让职教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在实践技能上,各职校都要尽可能形成自己的办学品牌,重视学生品性的塑造,这样职教事业才有出路。

3.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职教要发展,师资是保障。职业学校要敢于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真正做到贤者上、庸者让,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既看文凭更看水平,既重学历、更重能力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双师型上下功夫,要求相当部分的教师既要有学历文凭,也要有劳动部分颁发的专业技能证书。老师带着学生学,为学生做表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 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快就业,早就业创造条件

就业难直接导致招生难,职校只有解决好学生就业环节,才能克服招生困难。职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广泛联系,互通信息,及时向企事业单位推荐输送毕业生。利用互联网举办人才劳动力市场,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积极鼓励职教生自主创业,树立正确是就业观,不断拓宽职校学生就业的金光大道。论文大全。

5. 重视宣传效应,树立职教良好的形象

要想清除世俗对职教的偏见,还需加大宣传的力度,选择优秀的典型,展示职教的丰硕成果,让社会了解职教,让世人高看职教生,让职校生有登台亮相的机会,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激发在校生刻苦向上的精神,让全社会都来颂扬职教事业,关注职教事业,使职教生源源远流长,使职教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沙民. 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究[J]. 职教新观察, 2008, 12.

[2] 陈燕. 浅析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科教文汇,2008,11.

[3] 张松斌. 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 教育探索, 200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