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30 17:56: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新纪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但是大多数人会选择就读大学,而不是职业学校,这就造成了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后劲。
2.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组成
(1)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二至四年,培养目标是初、中、高级技术工人。
(2)职业高级中学: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3)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其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的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二年或三年。
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的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来看,并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表现,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首先,学生入学的门槛降低。由于生源逐年减少,学生入学门槛越来越低,学生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不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考、高考这条路,完全不考虑个人情况以及就业状况。而中职类学校就业情况相对较好,却无人问津。同时,入校读书的学生良莠不齐,并且大多数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之前受到的教育极为有限。其次,之前所受教育的局限性造成了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从学生上课情况来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玩手机的情况屡见不鲜,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也让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较多时间在整顿组织纪律上,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学生学习效果普遍不理想的结果。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师资条件有限,实践方面的设施不够完备,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无法有机地结合,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状况。这样,职业教育的优势无法得到凸显。还有的学校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职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没有指导他们树立职业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职业学校的目标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有过硬的操作能力,可以独立完成工作。但是由于各个学校设施有限,无法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无法在中职类学校中全面推行。
其次,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教师的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同时,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就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双师型”教师紧缺。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职业教育中技能培训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状 对策
从经济发展来看,现在我们最急需的应该是中等技术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就承担着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任务,然而,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却并不乐观。近几年,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在逐步进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思考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怎么发展的对策。
一、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偏见
上大学是正道,上高职是不想补习了,凑合着上,上中职就是上个学混个文凭再说。这就是当前社会中很多人的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高职中职的轻视和偏见。对不少学生来说,上职业学校就是迫不得已。由此,进入中职学校学习逐渐成为课业成绩较差学生的最后路径。社会中错位的人才价值观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常被社会甚至亲朋好友看不起,最后就业甚至得不到公正的社会待遇。社会现实也使得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学费让孩子上普高而不愿让他们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
2.招生难、生源质量差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数目的不断增大,各个学校为实现办学的规模和效益,招生基本不限制学生的入学知识水平。同时,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认可度不高,社会观念使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及家庭背景较好的初中毕业生很少愿意到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这些因素导致中职学校招生不选拔,由此生源质量无从保障。生源质量差,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及自主性差、自制力低、经常违规违纪,需要学校和老师在培养过程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换个角度来看,生源差,毕业生的质量相对也较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就使得社会对中职的教学质量打了很大的折扣,招生形势愈加严峻。
3.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施条件差
国家在教育经费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需要。底子薄、基础差、资金投入少直接导致了职业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教学基础条件较差,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对它的认知度。
4.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职学校吸引生源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二是所设专业发展前景的好坏。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对自身发展方向定位不是很清楚,许多中职学校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与社会的需求开办专业,而是追求经济效益,在专业设置方面缺少长远规划。有些学校甚至却连最基础的专业教师与配套设施设备、实训场所都没有就开办了专业,理论与实习相互脱节。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使得同区域内各学校间专业设置交叉重复,而且严重影响到中职学校本身的特色,教学质量的下滑也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师资力量薄弱,总体素质较低
当前,中等职校师资队伍现状主要表现为文化课教师过多、专业教师缺乏,专家型的教师严重缺乏。在中职教师队伍中,相当部分教师要么只懂专业理论,却不善于实践的指导与操作;要么只会实践操作,却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致使中职教育的“技能性、实践性”特色无法得到体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不高。专任教师的欠缺和教师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职教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6.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口就业率不高
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单一,再由于学历偏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精通,缺乏就业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单位重视,很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根本利益,还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
政府及教育机构要在社会上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以提高其社会认知度。在中职校园内,可通过各种标语、板报、图片等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学校领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定期邀请初中应届毕业生及其家长、社会用人单位来校参观、体会,使他们对学校的教学条件、办学能力、教育环境有较深入的了解。在中职校园外,可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宣传学校的品牌专业、就业优势、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中职教师可走入初中学校,通过演讲、视频短片等形式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利用所学专业技能,服务社区群众,展示职校风采,树立良好的社区形象;学校应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优化生源结构,灵活招生形式
中职招生政府可通过行政手段,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例如,政府针对贫困学生出台“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生助学”等政策,并对愿意选择中职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选择园艺类等与农相关的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中职招生对象不单单面对应届的初中毕业生,对于那些在社会上磨练过的往届初中毕业生也可以招入学校学习。职业学校也可以与几所中学固定保持联系,挂钩联办,经常性地在中学内进行职业教育宣传活动,为保障和优化生源打下基础。另外中职学校也要依靠办学特色及育人质量来吸引生源。
3.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环境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并保证资金完全到位,切实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可利用自身优势,面向市场,吸引社会上的一些企业、个人参与办学,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有效的资金投入,有利于改善中职办学条件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待遇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设置
中职学校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扎实规范的专业技能。要做到这一点,学校不但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去相关企业或院校进行专业培训和进修,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学校需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严格规范教师的行为习惯,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另外,学校要向社会聘用一线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提高职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要优化专业设置
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结合地区、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从实用性、前瞻性及可行性出发,在专业建设要适当加强精品专业的建设,使之成为代表学校形象的品牌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课程安排上应从专业需要及培养目标出发,合理确定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实训课的比例,从源头上改变重理论、轻技能的现状。大胆地新建、扩建、削减或停开某些专业,从而达到优化专业设置的目的。一线教师还可从基础性和实用性出发,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真正实用的校本教材,并不断修改,形成独特的课程特色。坚持专业实训课是核心所在,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来掌握技能,切实提高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16—01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认识不足。一些地方政府把高考升学率作为一项重要业绩指标,对普通高考中的名校、名师、名生大奖特奖,在教职工评优选模、职称考核晋升上倾斜照顾,而对中职学校师生参加国家和省、市技能大赛优胜者的奖励偏轻或不闻不问,在教职工评优选模、职称考核晋升上坚持“原则”,这样既挫伤了中职师生的积极性,也助长了社会上存在的“重普教、轻职教”之风。
2.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农村地区中职学校“供”大于“求”。某些地方政府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风,在缺乏合理论证的前提下,大力新建职业学校,致使公办的、民办的、市直的、县区的中职学校“争奇斗艳”,导致一些农村地区中职学校产能过剩和“供”大于“求”,专业设置重复,实训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生源不足。
3.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1)中职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察缺乏定量标准。职业学校专业课繁杂,因此,学校在考核和奖惩中易造成不公平、不合理,对教师积极性造成打击,进而影响学校整体工作。
(2)中职学校生源复杂,给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弱势群体和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未考取高中的学生,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品行不良,还有个别学生因家庭经济宽裕而不思进取,经常违纪,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4.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随着职教师资的迅速扩充,一些行为散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进入教师队伍,他们工作没有紧迫感、压力感,敷衍应付便成常态。再者,学校专业的不断调整和生源的不稳定使专业课教师难以稳定,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形成认可职业教育的共识。近年来,国家大力出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高考、招生模式,大力实施免学费等资助政策,一些农民的孩子在就读职业教育中尝到了甜头,使他们认识到高考独木桥不再是农家子弟的唯一选择。因此,职业学校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通过更为广泛的宣传,让他们知道,人才市场对中职学生的需求已经在事实上超过对普通高校需求的社会现实,或者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事实,强化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2.认真进行调研论证,科学规划中职学校布局和中职教育规模。政府应从长远出发,认真进行考察、调研、预测、论证,按照所辖区域内人口总数和生源数量变化趋向,确定中职学校服务半径,进而科学规划中职学校布局,做好布局调整工作。同时,做好初中毕业学生引导分流工作。初中毕业人数完全可以预测,初中毕业生毕业后外出打工的及进入各类中专或3+2院校的比例也有规律可循,高中招生人数也是比较稳定的,为此,政府应合理规划中职招生规模,这样既能有效调动中职学校积极性,又能有效避免招生中出现的过激行为。
3.健全学校建设标准,规范师资认定制度,探索教学质量的考察定量标准。教育主管部门要制订相应的学校校舍、设施、实训基地、师资等诸方面的建设标准,对各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调控整合,力促“校校有品牌,一校一特色”格局的形成。制订并落实中职教育师资准入制度,探索教学质量的考察定量标准。出台配套措施,切实落实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让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师资时有目标、有依据。
关键词:实践教学;动手能力;实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中职教育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劳动力资源总体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国家也鼓励号召中职院校加强改革,鼓励中职院校从就业需求出发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1.中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尚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当前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实用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职业性人才。目前,我国开始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将之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和直通车机制。但从社会整体状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如,大多数招聘单位将入职的学历门槛定位为专科、本科学历。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并不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理想。
2.中职教育更加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中职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根据课本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鉴于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少有学校能够建立独立的实训基地,学校也未能与企业充分合作,不能立足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也未能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和操作。
3.中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中职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目标,不愿意接受呆板的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教学,因此,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并且许多中职学生存在独立性差、自我意识过强、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缺乏理智和毅力等特点,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
1.中职化学教学改革要求实践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立足中职教育现状推动化学教学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职化学教育是技能型的教育,化学教学改革要求其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操作、不断实验提高职业技能,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2.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当前中职学生往往存在文理偏科现象,且对传统的理论教学不感兴趣。而中职化学教学改革则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操作,促使学生成为化学专业的职业能手。
三、从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角度推动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1.改变理论教学现状,发展实践教学
中职化学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为目标,发展实践教学。中职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的教学理念,通过大量实验教学、情境教学、实习培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化学技能的提升。
2.重视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针对化学教学改革所要求的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必须选用适当的教材,通过精品课程的开发,通过技能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可以选择那些淡化学科体系建设、重在提高应用能力的教材,比如,选用刘斌、徐英岚等编著的《化学》(农林牧渔类)一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研究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生产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利用化学思维解决生活和生产问题。
3.充分利用实验,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中职化学教学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猜想、假设、模型建立、实验、验证、检验等方法,促使学生建立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常见金属单质”时,学生经常会弄混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这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化学反应过程,并通过解析让学生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比如在研究钠与水的反应过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水分子的结构,经过讨论分析钠与水可能出现的化学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钠与水反应过程中及反应之后会产生什么物质,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假设,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推断化学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以验证这些结论的正确性。
当前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集中于理论教学,其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投资也一般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中心,这与社会的需求、学生的特点都不相适应。而化学教学改革则要求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意识增强角度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促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职业能手,从而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目前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疲软,经济对教育的冲击尤其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是招生难、就业更难[1]。随着经济形式的恶化,中等职业教育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症结”现状和发展态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要有一个科学的预期把握[2,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与“症结”
1. 办学机制不活,目标不明确
笔者走访了部分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发现相当部分职校的规模在缩小,学生数变少。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一统之下,走着“普高”的路子,照搬高校的“本本大纲”,学生由于文化底子薄,听不进,不愿学,三年文化课等于零,专业技术学的也仅仅是皮毛,因此学生毕业之后社会不欢迎,进了企业还是被扫地出门,职业教育步履艰难。
2. 专业设置不对路,很难适应市场
目前职校开设专业大多是管理类和金融类,然而市场对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并不青睐,市场需要大量的操作型人才。由于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从而加重了就业的难度,因而绝大部分的初中毕业生选择的是上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学,即使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他宁可在社会上闲待,也不选择进职校,使得职校生源捉襟见肘,志愿报考者寥寥无几。
3. 管理粗放,办学风气受到影响
由于职校生源严重不足,招进进来的学生水准较低,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教师的管理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更谈不上管理的规范和精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少数地方呈现放羊式管理,学风每况愈下。
4. 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
一些地方的职教成了“疗养所”,老弱病的都照顾到职教(没有升学压力),造成职教教师战斗力不强,一些职校盲目追求高学历,引进接收的教师的学历是越来越高,水平却平平,中看不中用。
5. 宣传不到位,认识有待提高
历经数十年,发展的职业教育作用和意义已为人们所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价值观的多元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职教地位仍有待提高。在职教的宣传上也存在一些弊端,在招生的过程中,普职的比例难以协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对策
1. 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导,依法治教
近年来,各地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机制上给予了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撑,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仍然需要保持和扩充。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关键。论文大全。我们这个社会不仅需要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更需要的是大量的懂技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在这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必须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按照职教法的要求,继续加大投入,实施政策倾斜,大力扶持职教发展,为职教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论文大全。
2.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面对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要克服“等靠要”的观念,要深化教育内部的改革,打破框框条条,建立适应市场的职教体制,走自我发展之路。改革课程体系,打破僵硬的办学模式,学制可长短结合,办学普职结合,以市场定位专业,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开设课程,以动手操作技能型为主题,以实用为上。要千方百计扩大职教生源,可以与中西部地区联合办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向老少边穷地区要生源,普职联合办学,普通高中的一部分学生可以到职教接受技能教育,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城镇三产服务业上作文章,办下岗职工农民工转型技能培训班,向整个社会求生源。要高度重视学生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要让工厂农场饭店宾馆事业单位都称为职教学生学习成长的天地。要让职教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花在实践技能上,各职校都要尽可能形成自己的办学品牌,重视学生品性的塑造,这样职教事业才有出路。
3.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职教要发展,师资是保障。职业学校要敢于打破原有的用人机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真正做到贤者上、庸者让,实行高职低聘或低职高聘,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既看文凭更看水平,既重学历、更重能力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双师型上下功夫,要求相当部分的教师既要有学历文凭,也要有劳动部分颁发的专业技能证书。老师带着学生学,为学生做表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 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快就业,早就业创造条件
就业难直接导致招生难,职校只有解决好学生就业环节,才能克服招生困难。职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广泛联系,互通信息,及时向企事业单位推荐输送毕业生。利用互联网举办人才劳动力市场,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积极鼓励职教生自主创业,树立正确是就业观,不断拓宽职校学生就业的金光大道。论文大全。
5. 重视宣传效应,树立职教良好的形象
要想清除世俗对职教的偏见,还需加大宣传的力度,选择优秀的典型,展示职教的丰硕成果,让社会了解职教,让世人高看职教生,让职校生有登台亮相的机会,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激发在校生刻苦向上的精神,让全社会都来颂扬职教事业,关注职教事业,使职教生源源远流长,使职教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沙民. 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究[J]. 职教新观察, 2008, 12.
[2] 陈燕. 浅析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科教文汇,2008,11.
[3] 张松斌. 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 教育探索, 2008, 12.
【摘 要】本文对我国的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目前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在生源、师资、区域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体制、政策扶持和加强管理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教育改革;民办中职教育;发展措施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弥补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培养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提高我国人力资源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是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国家机构之外的,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利用国家非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民办中等职业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随着《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律实施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创新职业教育投资办学体制,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健全。截至到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23万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922.9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4.00%;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教职工115.34万人。
当前,我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发展相对缓慢、规模总量偏小、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及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忽视乃至削弱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正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大力推动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源紧张、资金短缺。当前,民办中职学校其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民和工人等弱势群体,学费上涨的空间十分狭小;民办中职学校的最主要收入是学费,由于生源减少,收入总体下滑;同时,公办学校教师地位待遇的改善,提高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用人成本,其资金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是专职教师缺乏,教师流失严重。民办中职学校专职教师大多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大多又来自于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此外,由于编制待遇等问题,教师流失也十分严重。
三是城乡差距大、专业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民办中职学校的生源相对充足,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而在农村地区,民办中职学校在设施、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还比较薄弱,缺乏吸引生源的能力。此外,在很多地区,由于缺乏相关经费,民办中职学校很少开办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第一、第二产业专业,而主要是艺术、体育和服务类专业,导致专业发展不平衡。
三、推动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
1.统筹优化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努力扩大民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切实落实民办中职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的自主权,允许其根据市场要求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切实落实其招生自主权,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可根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逐步落实民办中职学校收费自主权,建立民办中职学校收费调整机制,根据办学成本变化及时调整收费标准。支持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为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作、实训基地牵线,积极推行区域公民办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
2.完善推进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地方政府要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对于新建、扩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征用土地和减免建设配套等方面,给予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办学校征地、改扩建、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贫困生资助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等项目。落实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税收优惠政策,指导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联系,疏通融资渠道,争取信贷支持。各地设立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奖助对象应包括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民办教育专项资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地方政府应出台专项优惠政策,推出一批重点项目引进民间资金建设优质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支持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实行校企合作,实行弹性学习制度;要指导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指导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依法办学,科学决策,民主管,规范运行。要根据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与服务。要明确法人财产权,依法建立健全财务制度,防范办学风险。要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考核评估,引导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对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有利于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筹资困境与成本分担机制构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
[2]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信息网.2013年中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5-117
[4]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推进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7):10
【作者简介】
2015年4月13日至27日,笔者随安徽省教育厅第十一期中学校长研修暨台湾铭传大学安徽教育中心培训班一行27人,到台湾铭大进行了为期14天的培训。14天的时间里,主办方安排参观了5所台湾高中、1所高校,举办了由12位教育专家及学者主持的专题讲座、座谈会、分组交流会。通过到中职学校探访、与学生交谈,笔者对台湾的中等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台湾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台湾,职业教育被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技职教育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即研究生院校(所)、本科院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专科院校和高级职业学校。高级职业学校是培养基层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学制一般为3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类似于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下面简称“中职”)。另外,在初中阶段还有技艺教育方案,提供给初中生试探职业性向,培养学习兴趣。
中职教育是台湾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截至2011年,台湾共有中职学校155所(不包括综合高中等含有职业类科的学校),其中,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直属79所、县市立13所,私立63所,合计就读中职学生人数计有558 550人(含综合高中、建教合作班、进修学校、实用技能学程等),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62.1%。专业设置广泛,有农、工、商、水产、海事、医护、艺术、餐饮服务及外语等各类专业。从上世纪70年代起,由于台湾的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类型转轨,需要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这给台湾的中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到90年代,台湾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职普学生人数比例在1996年达到7︰3。现在,职业教育在台湾有着很大的市场,尤其是有办学特色的中职学校蓬勃发展,有四五千学生的中职学校非常普遍。
培养应用科学与技术的实用专业人才是台湾技职教育的总体目标。2010学年度在台湾实施的《职业学校群科课程纲要暨设备基准》规定:职业学校 “以教导专业知能、培育实用技术人才,并奠定其生涯发展之基础为目的”。为此,教育对象应达到如下目标: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及勤奋认真、积极进取、乐群敬业的工作态度;充实专业知识,培育行业职业的基本技能;提高科技和人文素质,增强创造性思维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兴趣,为职业生涯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的主要体现:一是以实践教学为主。为适应台湾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特别加强了进入某个专业领域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充实技术含量,突显能力本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教学以达到在生产第一线够用为基准,这种定位准确地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台湾的中职教育充分考虑人的发展及生存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整体素质,尽力创造机会以适应每个人的爱好和能力,将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按需设教。三是升学兼顾就业。台湾的中职教育修业方式和教学方式在原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向着两个平台方向发展,面向升学的“综合高中班” 和面向就业的“建教合作班”共同存在。
二、师资与课程
目前,台湾有中职教师17 166位(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有8 504人,占49.5%),公立学校的师生比为1︰11,私立学校为1︰45,师资素质较高。台湾的教师与大陆一样,实行资格准入制度,通过招聘进入教师队伍后,见习一年能够得到学生认可,经学校考核合格,才能成为正式教师。台湾的教师普遍敬业、乐群,专业水平较高。
台湾当局鼓励职业学校优先聘任在职场一线工作、有实际操作经验、具备乙级以上技术证照者为专业实习教师,所以,台湾中职学校的教学人员很大一部分来自行业企业,这些教师不仅业务水平高,同时还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丰富的实操经验,对市场上的人才需求非常清楚,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台湾还通过法律规章鼓励教师利用假日深入企业行业加强实践锻炼和合作研究。对于缺乏一线实践经验的教师,则送到企业进行培养。同时,中职学校还积极聘请有实操经验和一技之长的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授学生的实践课程。另外,还特别要求“专业实习实训”教师需具备三年以上与业界合作的经验。强大的师资力量为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考察大陆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可以发现有两个突出问题,即实践能力偏弱和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县级及以下中职学校,教师结构和素质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近年来,国家虽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但培训时间短,培训学校缺乏对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培训经验,理论偏多、实践不足,不能很好地与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是一大问题。另一重要原因是教师工资太低,很难招聘到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也很难从企业行业延揽学历高、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
台湾中职课程规划总体要求是:在强调学校本位的基础上,以世界上先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课改方向的研究成果为重要参考蓝本,以强化实习实训、满足迅速变迁的产业需要、执行职业证照制度、培养核心能力等为特色,把整合专业及构建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作为课程规划设计的切入点。
台湾的中职教育课程除了注重务实致用的“做中学、学中做”原则外,课程的修订则要坚持民主性、适切性、连贯性、统整性及弹性化等五项基本原则。台湾的职业教育强调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毕业即可就业”,为此推出了操作性极强的“双轨训练旗舰计划”和“最后一里计划”等。其中“最后一里”计划的课程,是台湾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与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共同为学生最后一学年设计的。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科技或管理知识,还要学到产业知识。在台湾,技职院校实习实训教学占70%,而理论教学仅占30%。与此同时,也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品行和操守的教育十分重视。
中职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分为“综合高中”和“建教合作班”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综合高中”虽然发展日渐式微,但近年来仍是台湾中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课程开设,第一学年为统一的基础文化课程,第二学年为少量的专业课程,第三学年分别为学术与专业课程。目的是推迟课程分化,防止学生在尚不具备“自知之明”的情况下过早选定专业。所以,高中三年强化一般基础课程及专业能力,朝升学与就业并重的方向努力。“建教合作”是学校、企业行业与教育主管部门相互协作,通过教育教学及实习实训,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其课程注重实践、强调职场一线。
职业证照制度是台湾技职院校保持务实致用办学原则的有力举措。台湾职业教育法规要求:每位中职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1~2个技能证书。每所中职学校都极为重视学生考取证照的课程及辅导,同时还为其配备练习和考试的实训设备,学生考试几乎不受时空的影响。
通过考察感觉到,大陆的中职教育不仅应该借鉴台湾在教学内容、方法、理念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灵活、先进、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更应学习台湾技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开发与工作过程相吻合课程的方法,学习台湾的紧密与企业行业生产实践相联系的教学过程。
三、经费与实训
台湾地区2011年度教育经费支出为8 023.9亿元新台币,占GDP的5.83%,比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诸如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都高。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中职学校预算,包括公私立中职、综合高中、普高附设职业类科及建教合作班、综合职能科、实用技能学程及高中附设的进修学校等。中职学校经费编列与分配,是依各校规模大小及教育需求,逐年按年度校务发展计划的实际需要核实编列,并按专业、重点专业及学生人数核计分配。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有不足,则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实际情况统筹补助。台湾当局充分认识到:职高相较于普高属于昂贵的教育,仪器设备需要购置,更需时时更新,还需要大量实训材料,故在财政拨款时即偏重职高。以 2010年为例,中职公立学校平均每个学生分拨经费149 649元新台币(约3万元人民币),私立中职学校得到的学生人均经费补助相当于公立学校的一半,普高公立学校平均每个学生114 463元(约为2.3万元人民币)。对其他类型的中职教育,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详尽的经费拨付方案,可操作性很强,如对高中校内特设的“综合职能科” (相当于大陆的特教)的经费补助标准——开班费:每班每学年25万元新台币(每班以8人计);超额招生费:每班基数为8人,每超1人另补助3.5万元新台币;新(增)开办班级补助:于当年补助设备费50万元新台币;另每班增加2名特殊教育教师编制。
台湾的中职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在校技能培训,对硬件投入大,具有先进精良的教学实习实训设备,每个学校的实习工位都能满足教学需求,实训开出率达到100%,同时还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桃园市立寿山高中(中职学校)校长陈胜利先生的介绍可知,该校将对学生的技术技能教育和培训当作重中之重,对实训器材设备舍得投入。
在台湾,实训室被称为“专业教室”,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场所,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表明技能训练是台湾中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各校都将实训投入作为重要的基础建设项目来抓。
除校内训练外,还有不同模式的学生职场实习。如中职学校学生的职场实习模式有阶梯式(一、二年级在校上课,三年级实习)、轮调式(把班级一分为二,到职场实习和在校上课,以三个月为限交替进行)、实习式(利用假期进行校外实习)和进修式(白天在职场实习,晚上在校上课)。职场实习的成绩由实习单位主管和学校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与成效作出评定并计入学分。
2013年,我国教育部发文强调要将普高、职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但普高经过几十年的投入建设,每个县级一中、二中在当地都是校舍设备一流、师资一流,而职高被地方政府重视只是近三五年的事,很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对职高的投入寥寥无几,财政账户上显示的投入数字多为学生资助款,真正用于校舍建设和购买设备的经费只是普高的零头。从台湾的职、普生均经费对比可以看出,如果职、普的投入不能大体相当,要求职、普“招生规模相当”是不可能的,强行的结果只有弄虚作假。我们应该明白,台湾的中职教育发展如此强劲,与经费投入的大手笔是绝对相关的。
四、体制与法规
台湾教育实际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两个系列,即纵向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以及横向的普通教育、技职教育两个系列。普通教育系列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包括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职教育主要以高级职业中等学校和普通高中附设职业类科为主,此外还开设有综合高中专门学程、实用技能学程、建教合作班、综合职能科、进修学校及国民中学(初中)技艺教育等。另外,技职教育系列还有专科、本科及研究生院校,专科有 5年制(相当于大陆的“3+2”高职)和2年制,本科有2年制(招生对象为专科生)和4年制科技院校(主要招中职毕业生),学生从技职院校本科毕业后,可先后进入研究所硕士、博士班继续深造。以上两大系列形成了一个层次完善、上下衔接、左右沟通、中高等畅通的技职教育体系。
台湾的技职学校主要有五种办学形式,即全日制的学历教育、夜间上课的短期培训、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开办的建教合作班、实施在校学习与到企业实习见习相结合的实用技能班及一般利用晚上或周末上课的补习学校。这些办学形式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运作,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台湾教育的办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政府出钱办和管理;一种是教会出钱办和管理;一种是政府出钱建设交由民间管理。
反观大陆的职业教育体系,1996年9月1 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到目前为止,大陆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初等职业教育对象学龄偏小,不被家长和社会所认可,现在还是一片空白。中职学校教育刚刚走出被淡化、弱化的“阴霾”。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几率依然很小,从而使中职教育成了“断头教育”,更遑论职普互转互通了。通过对台湾职业教育的考察,笔者极为深刻地认识到:目前,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普互通机制,是壮大与发展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政策法规是实施职业教育的强力保障,台湾当局先后制定了《国民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补习及进修教育法》《教育经费编列与管理法》《技艺教育改革方案》《高级职业学校建教合作实施办法》等数十项涉及中职教育的经费拨付、课程开设、师资设备、实习实训和产学合作的法规。
针对台湾初中阶段学生的职业教育,台湾的《国民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为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学习兴趣与需要,国民中学3年级(初三)学生,应在自由参加之原则下,由学校提供技艺课程选习,加强技艺教育,并得采专案编班方式办理;其实施办法,由教育部定之。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2008年制定了《加强国民中学技艺教育办法》,与实施前国中(初中)技艺教育相比较,在班级数及学生数方面皆有大幅提高。
而在高中阶段,台湾早在1954年就颁布了《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建教合作制度”自此开始建立。台湾的产学合作政策随台湾产业转型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1996年后,台湾“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推动、鼓励产学合作的政策法规。制定了《建教合作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产学双方签订的协议内容和建教合作的经费及双方合作的权利义务,从法律上保证了这一办学模式的实施。为提高技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的积极性,台湾“教育部”将产学合作的成果和效益纳入技职院校考核评估中,而且考评的指标体系非常详尽;同时还专门设立了产学合作奖,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产学合作。
台湾《职业训练法》规定,在加薪和聘用技术人才时,甲、乙、丙三级证照分别等同于本科、专科、中等职校毕业等级。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台湾的技职学校都非常注重与职业证照相关的教学,要求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获得不同等级的技能证书,所以台湾技职院校毕业生的证照获得率几乎达到了100%。
在这方面,大陆虽然也提倡产学合作,但往往是学校热、企业冷,企业积极性不高。为了使产学合作制度化,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近年来,各省(区)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目的是促进校企共建,合作双赢,但操作起来程序复杂,落实起来给办学者带来很多无奈和烦恼,使好好的一个政策几乎变成了一纸空文。笔者认为,政府应该从有利于校企发展、有利于实际操作的角度,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另外,要完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把先培训、后上岗就业的制度落到实处。
五、升学与就业
由台湾教育体系的纵横结构可知,台湾技职教育升学渠道上下贯通,中职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社会上就业,也可以选择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
据了解,1996年,台湾中职学生的毕业升学率为17.7%,1998年为24.8%。这一时期,尽管升学率在向上不断攀升,但此时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还是以就业为导向。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从2004年中职毕业生升学率越过60%线以后,毕业生直接就业率开始逐年下降,从22%到近年来不足 10%,甚至有些中职学校毕业升学率接近100%,全台中职学校平均升学率已超过80%。其根本原因:第一是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高校迅猛扩张,面向普高招生的高校有了很多的富余指标。台湾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有160多所,每年有超过13万个招生计划面向中职毕业生,而每年中职毕业生不过16万人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升学提供了可能。第二是在文化传统上,各个家庭不论贵贱贫富,都极尽所能供子女上学,以求得最高学历。第三是完备的职业教育学制,让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有机会读到本科、研究生,甚至获得博士学位,这一方面提高了中职学生学历水平,另一方面为他们找到了价值和尊严。第四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升学愿望受到政府教育政策的进一步激发,同时中职学校升学率又成为主管部门评价其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从而强化了台湾各中职学校的升学导向。
2006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了中职学生新的升学方案,除维持原有的统一入学测试外,又新增了甄试、择优与学校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使考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新的入学办法可实现高校自主多元立体选才的目的,促使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进而助长了中职学校的升学导向。
中职教育升学渠道的畅通,满足了产业升级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路径和升学机会。
台湾中职升学率的状况,对大陆中职教育也应有所启发。近年来,国家的中职教育政策有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一条腿(就业)走路变成了两条腿(就业与升学)走路。笔者以为,主管部门还应加大“对口高考”招生的本科计划,提高升本率,将一部分一心想上大学(本科)、想到普高就读的学生吸引到中职就读,增加中职学校学生的绝对数量,待他们从职高毕业后即使不能升学,客观上也可使这些学生得到专业学习和训练,从而为他们就业提供一技之长。但需要警惕的是,主管部门在“对口高考”入学考试的方式方法上要强化“专业性”,引领中职学校加强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以防止职高教学的普高化。
关键词:广东东莞;中职教育;现状;对策
近年来,广东东莞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打造现代名城的战略方针。东莞的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已悄然启动,许多企业已开始升级换代,许多高科技产业集团陆续落户东莞,带动了东莞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目前,东莞最缺的已不是普通工人,而是能操纵高新设备的中、高级技师和技工,这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实现打造制造业名城的目标,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培养技工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工人才。
东莞中职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5年,东莞全市有劳动局下属技工学校1所(现已升为高级技工学校),教育局下属中职学校23所,其中民办学校3所,附设职业高中的普通中学11所,高职院校2所。全市中职学校(含技校)在校生数3万余人,每万户人口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居全省前列。然而,面对数量众多的职校毕业生,企业却仍然表示:“有岗位无人,有人无岗位”。前来东莞找工作的学生则感叹:“专业不对口,培训不到位,学无所用”。究其原因主要有:
观念落后“重文凭,轻技能”的人才观念在社会普遍存在。据调查,有81.9%的初中生家长希望子女就读普通高中,93.3%的高中生家长希望子女将来考上大学,认为职业教育是次一级学历教育,档次低,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会考虑读职校。多数学生希望将来能坐办公室,干轻松干净的工作。东莞的经济发达,许多家庭生活富裕,期待子女将来子承父业,经商赚钱,认为当技术工人又脏又累,工资低,故根本不愿读技校、职中。国家尚未制定一套完整的关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晋升和待遇方面便于操作的政策措施,在用人政策上,多以学历为导向,以学历文凭、职称高低确定人的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技工的待遇偏低。一些较有吸引力的岗位门槛较高,甚至一些普通岗位也要求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使中职学生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因此,许多中学生不愿读中职学校,职校生源质量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教育难度相当大。
政策法规保障不足近几年,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措施,但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仍有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对企业缺乏约束力,缺乏激励措施,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中职毕业生就业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劳动预备制、就业准入制尚未落到实处,许多企业能够直接以很低的工资录用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
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职业学校有“高投入,高成本”的特点,各类技术人才尤其是工科类人才,强化学生实操能力势必要求学校加大设备投入;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也需要增加设备及师资的投入,导致办学成本提高。为此部分学校重“文”轻“工”,导致人才培养比例失调。教育供给短缺、教学设施紧张、设备陈旧老化、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的现状制约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影响到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政府统筹规划不足东莞市中职教育实行市、镇两级管理,由于投入渠道不同,各校在建设规划、专业设置、师资设备、招生就业等方面缺乏统筹,各自为政,职教资源分布不均,学校布点不合理。科技开发技能人才规模小、层次低,与高新科技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全市只有高级技工学校及少数几家职业学校具备培养中高级技工的能力,多数职业中学只能培养初级技工,且办学资源分散,专业设置不合理,名牌专业少。一些镇办职中办学规模小、条件差,没有自己的实习场地及设备,靠租借场地及设备办学,办学效益低。据了解,个别学校的数控专业竟然只有一台数控车床和几台数控铣床,于是学校便通过大量增加理论课时,减少实操课时以弥补设备的严重不足,这样的学校怎么能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呢?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混乱,缺乏政府统筹,各行业行政部门自行培训,自行发证,导致不正当竞争、部门垄断,大大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分量,而且有重复鉴定、重复收费等问题,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在技能认证方面各执一词,甚至互不认证,对国家与个人的人力物力资源均造成浪费。
学校教育改革力度不够学校管理模式陈旧,一些教育改革新措施仍在探索与实验阶段。多数中职学校沿袭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管理特点,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课偏多,专业课偏少;理论课偏多,实操课偏少;统编教材多,针对学校自身专业特点的自编教材少;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设备落后,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发展,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生走出校门,面对新设备、新技术,一脸茫然,顿感学无所用,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教学评价仍以试卷考试为主,注重结论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不能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的考评。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双师型”教师紧缺,技术理论课教师无技能证书,动手能力弱,纸上谈兵;实操教师虽有丰富的实操经验,但缺乏教学能力。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与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缺乏到企业实践的机会,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进修提高在经济上不予支持或有条件地支持,严重影响了教师水平的提高。现有的人事制度不能吸引企业的高级技师、工程师来校任教。
校企合作遭遇尴尬局面要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是实施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对合作办学热情不高,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学校“落花有意”,企业“流水无情”;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严重脱节,学生到企业工作往往需要从零开始接受培训,使企业感到是很大的负担,打击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因此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得不到普及。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名为实习,但并没有与企业商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培训内容,企业只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给学生心理带来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对策
加强社会宣传,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要通过新闻媒体、公益广告、文化宣传活动、各类竞赛活动等多渠道多方式地大力宣传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树立岗位成才榜样,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逐步改变传统的职业等级观,树立社会分工不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平等观。东莞高级技工学校通过将岗位成才的毕业生请回学校做报告的方式,增强职校学生的光荣感与自信心,收效甚大。政府也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规范和引导,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放宽对中、高级技能人才引进的条件,调整管理人员和技工的分配关系,在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向技能人才倾斜,对优秀技能人才给予重奖。
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政府统筹力度政府必须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在规划、资源、办学等各方面加强统筹。东莞市政府已经制定了以下发展对策:集中一两年时间,通过加强规划,制定政策,整合资源,促使职业教育发展出现新的突破。市教育局计划改革现有管理模式,由现行市、镇两级管理变为市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学校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充分利用各校资源开展各类长、短期培训,为企业及时输送各类技术人才。使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的贯彻成为政府行为,由政府组成联合执法队,不定期地到企业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奖罚制度。协调好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关系,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不仅能提高各类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能使职教与普教都受到社会重视,是使职教与普教具备同等价值的关键。因此,应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增加证书的通用性和透明度,以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要具体落实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教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按规划,东莞市政府决定自2005年起,每年投入5亿元用于支持职教发展,这无疑为各级职业教育部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极大地刺激了职校办学热情,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树立品牌意识要根据东莞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等情况,规划好全市职校布局,重点创建一批专业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示范性职校。要根据专业建立实训中心,在一些具备条件的职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建立品牌专业,由政府重点扶持,在财政、师资、设备、场地、招生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品牌效应带动全市中职教育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在政府的帮扶下,东莞市高级技校正在积极申办技师学院,以提高学校档次。按照规划,到2010年,全市现有的10所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的规模要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学校的最新评估标准,还要再增加2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现有的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要增加到9~10个,另外要确立一批市级重点专业。
调整整体布局,建立教育集团,多种办学方式并进市教育部门拟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对设备少、占地少、师资力量弱、学生人数少的中职学校实行撤并,取消镇办中学附属职高班,将学生分流到市重点职校及邻近镇区的独立职校。采取集团化办学方式可实现各校间资源互补、共享与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能,形成整体综合实力,有利于促进学校间的交流与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因此,应适时考虑建立教育集团,使之成为集职业教育与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推荐、职教科研为一体的职教基地。同时,应采取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行、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并行、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行、通用专业与特色专业并存等多种办学方式,全方位地促进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团体、个人举办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减轻政府的办学负担。2008年10月,广东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首次试行由公共财政支出1500万元,对民办技工教育实行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东莞市有两所民办技校各获得30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民办技校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及信息化管理,有自有用地的独立校园可用于学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民办技校的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将最高不超过总额5%的资金用于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及师资培训部门。市政府还计划在2010年之前再发展2~3所民办高职院校,并鼓励开设一些投入大的工科类专业,以培养更多的技能型紧缺人才。
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校企合作,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建立社会激励机制,保障企业参与的利益,给予税收优惠。要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企业无偿地接收实习生,而应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结合起来,共建培训基地,由社会和政府买单,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与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的教学模式。各职校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与发展模式,根据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与企业共同商议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学校也可以为合作企业提供成人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攻关、产品开发等配套服务,降低企业培训成本,为企业直接输送熟练的中、高级技术工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已成当务之急。政府、学校应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放宽高技能人才及“双师型”教师引进的条件,加强“双师型”师资培训的投入,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将企业里有经验的工程师、技师请进校园兼职任教,同时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市教育局计划采取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暑期中职教师技能培训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技能证书考核、举办教师技能竞赛、组织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职教先进地区进行学习等方式,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便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尽快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深化教育机制改革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深入到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让专业围着企业转,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将教师主导型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学生主导型教学模式,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强化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招生与就业,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技能实训等环节放到企业顶岗实训中,实行“订单式”教育,将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纳入实践教学,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肖胜阳.双转型前景下东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OL].
一、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人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由于生源质量偏低。大多数学生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没有热情,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大酱碟”,需要了就“沾一口”。否则就弃之一旁。文化基础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相对专业课程而言,文化基础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颠使文化基础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问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3、教学评价问题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的多。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教师而言,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无疑是“宽松”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文化基础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究竟以初中补习为主还是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而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在教学实践中难于把握教学深度,如果严格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教学几乎无法进行,如果弃教学大纲于不顾,又何谈保证教学质量,正所谓“教深了不行,教浅了还不行”。如何按“职教性”特点定位文化基础课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对策
1、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 2、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
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文化基础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4、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针对性
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是摆脱目前尴尬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不搞一刀切,可以试行分层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对基础差的学生要善于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自我发展,以切实提高整体素质。其次,要把文化基础素质与现代科技意识的培养很好结合起来,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其实起步较早,在我国的民民国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建国之后,由于社会群体文化水平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极大,导致了在一段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普通高校开始扩招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下等教育。生源数量与质量都严重下降,发展缓慢,也逐渐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中等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指标,对我国的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宏观方面来看,当前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同时工业化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城镇化率正在不断提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就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
近年来,我国的各级政府都逐渐意识到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与扶持政策来鼓励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形势让人担忧。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之后,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与学生数量都在明显下降,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教师数量也逐步流失。而当前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还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技术型人才的发展需求。由于我国实行的是9年义务教育,在初中毕业之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中断学业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读高中。我国当前的初中毕业生约有26%选择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而这部分学生虽然所占得比例较少,但是由于基数较大,数量也较多,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学生学习。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一)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较差
由于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学生都选择读大学这条路,而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不管是从师资力量与办学管理等方面都还较为落后。根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约有900多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验收,升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列。同时在当前阶段,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行业企业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许多企业的办学行为由于不符合当前的法律法规规定,都被迫停止办学,或者被改作其他用途。这对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削弱。
(二)政府与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随着中央经济政策的调整,各级地方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逐步重视起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其中是程度还远远不够。与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地方政府给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与资金支持力度较少教育资源的分配完全不合理,从而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技能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相差较大,使得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产生一定的歧视。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就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压力,但是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却逐步加大。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一)特色化发展道路
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及行业细分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将来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必然不断加深,这就使得拥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占据优势。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然会采取特色化发展道路。根据社会需求对学校的办学结构与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其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其次,还应该根据行业特色,为社会提供行业定制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与企业一起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以企业为依据,在企业中对学生进行实际技能的培训,而企业也可以依托学校,对企业内的工人进行定期的培训。最后,学校也可以与企业签订毕业生就业合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 现状 趋势
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组成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开展单位有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和职业技校等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不可忽视,其在我国的社会中担任着开发社会劳动力资源,为社会提供大量实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加上近年来我国的各项教育改革不断开展和深入,我国的经济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不仅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对于追求更加高等学历教育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另外,社会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但是当前职业教育学校数量越来越多,招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学生数量的冲击和学校的频繁兼并重组,学生的职业教育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过于重视学历的高度,不重视应有职业技能的现象,同时对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偏见。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学生的学习都被认为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人才观念的错位造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得不到学生家长更多的重视,学生家长普遍愿意花费大量的择校费而选择更好的普通高中,职业人才也很难得到社会普遍的肯定和地位的提升,所以说社会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众多的偏见。
我国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普遍教学环境较差,加上近些年来我国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教学任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学校不仅仅缺乏大量的教学设备,也没有针对学生实习训练的基地环境,因此教育环境投入的不足很容易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不足的教学经费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在职校数量上不断增长,在社会热门的专业方向上进行盲目新增和建设,造成了各种专业全部集中的混乱现象,于是在一些专业教学的教师选择上鱼龙混杂,各种方向的专业教师集中在一起难以形成科学化的教学团队,因此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还有在人员流动上都具有极大的变动性。混乱的专业组成,复杂的结构体系给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团队带来了素质不高的结果。所以说提升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学的师资力量也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将来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现在还存在着一切问题,但是该问题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和改善得以解决,因此在未来,当前的问题不仅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在将来还有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创造性成果和改变。
1.丰富人才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因此职业教育学校需要在未来拓宽招生的渠道来源,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来多层次地进行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所面向的市场也不能够仅仅为大城市,也应当适当面向本地的农村区域,在人才的来源上不仅要针对当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也要面对农村的务工人员和农民,使其在学历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针对多方面的群体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例如可以根据学习的形式来通过学分的方式修学历,将传统的学历教育和现代短期的教学培训进行有机结合,并对其进行量化考察,当学生的学习量达到学校所要求的水平时,就可以获得相对应的学历。
2.政策引导改善
自从总理在全国第五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后,我国普遍对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党和中央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对职业教育发展推波助澜,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未来五年内的发展计划,这些政策上的信号都表明了我国的国家政策都在积极引导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正在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项主流,对职业学校的大量资金投入,为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活费补助都表明了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正在迎来其第二春。
3.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目前世界经济都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企业必然会对人才提出更多的国际化要求,一方面逐步引进的外来企业会对人才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加速产生对职业技术类型人才的需要,加快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实践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方向,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在国际上的更强竞争力提供更高的保障,同时需要加速职业人才的资源开发,提升我国的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人才的技能提升。如今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大教学和培训的力度,将来我国的劳动力需求的市场发展结构要求了职业人才将会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对于我国来说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仍然需要在科学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展。
三、总结
总的来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正在面对着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当前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要求在响应教育部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背景下进一步重视职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今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将会渗透到更大的范围中去,目前每年的教育部工作会议都在提出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将其提升到高中教育的程度,在未来发展到规模超出现有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目标,面对这样的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等要面向市场需求,适应地方特点,积极参与企业发展,深入改革教育环境,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启华.浅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开封:东京文学,2010(3).
[2]王浩波.浅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之发展[J].北京:中国科技信息,2005(21):225-226.
[3]高燕南.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现状及思考[J].长春:职业技术教育,2008(34):17-20.
[4]江爽.关于中职教育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J].石家庄:商情,2013(46):198.
然而,在中职教育实际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难题与尴尬,国家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与社会反映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们的传统观念
人们只认可普通教育的人才成长模式,认为这才是正道。正是这种观念导致“高中热”一浪高过一浪,人们把初中毕业生能否考上高中当成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高中仿佛成了衡量孩子前途的一把标尺。与高中持续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教育受到冷遇:家长选择职业学校仅仅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有些家长则把中职当成了“托儿所”,一些家庭不愿孩子过早进入社会,又怕他们呆在家里惹是生非,所以中职学校便成了最理想的去处。花一点学费甚至免费就能送进学校,有学校替他们管孩子,不求孩子学业进步但求省心,这是部分家长选择中职学校的唯一目的。
二、中职教学条件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是中职教学设施基础依然薄弱。有很多中职学校,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设备不足,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小班化、实训化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专业教师都是转专业而来,专业不对口,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先天不足、实践能力不高,职业教育理念落后,责任心不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极少。三是学校管理模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现在,中职学校的机构设置没有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有效整合,车间、实验室、教室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地仍属凤毛麟角;教学班级无论什么专业都是50人左右的大班,缺少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小班。
三、职业教育体制落后,缺乏向上发展空间
体制落后是造成中职吸引力不足、招不到高素质学生的根本原因。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考研、读博;而中职毕业生出路较窄,虽然有少部分学生通过对口升学可以继续深造,但也只是考入高职大专,而绝大部分学生缺少上升空间,从而使学生感到发展无前途、深造无希望,因而学习动力不足。
论文摘要: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但社会认知环境的变化、区域经济的差异、学校分布不尽合理、专业设置雷同、办学定位和观念上的分歧以及学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年来处在一个困惑和尴尬的境地。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国家对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的逐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如何挑战激烈的竞争,如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吸引学生、扩大规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现基于社会就业市场对中专学生的需求,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应如何加强自己的教育品牌建设,并对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规划、进行学校教育的品牌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l中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2个部分:一是学历性的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二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培训,近几年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就属此类。中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初中文化基础的群体中进行的,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一定的技能、技术的应用型操作人才的学历性职业教育,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近些年来由于市场对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有了创新,即出现“2+1”或“1+1+1”学制。不论实行什么学制,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都在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1.1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采
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初步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扩招100万;2006年在2005年扩招总量的基础上继续扩招100万,人数达到750万。力争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达到1:1。就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而言,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2005年以来,国家相继启动并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后,从2007年起,国家对中专学生每生每年资助1500元,资助2年;从2009年起,甘肃省政府对中专学生每生资助500元。
1.2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2001~2002年是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低谷期,个别中等职业学校当年的招生人数仅为4O多人。从2003年起,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开始止跌回升,并迅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特别是2005年以后,中等职业学校在联合招生、联合办学、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2007年底,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344所,招生人数达4.8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31.8万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129.12%和73.37%。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的职普比达到了4.2:5.8,2008年则达到了4.5:5.5,实现了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中等职业学校迅速发展,尤其是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如雨后春笋;(2)一批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脱颖而出;(3)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出现了一批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5)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形成;(6)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际教育援助项目对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促进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辐射推广“双元制”教学、加强学生实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提供了很大支持。
1.3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问题
(1)招生困难,招生投入太大,成本太高。
(2)生源质量差,大多数学生的中考成绩只有200分左右。
(3)办学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
(4)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匮缺,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5)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6)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场所欠缺,学生实践机会少。
(7)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不高。尽管各专业、各类学校或各地区学校的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遇到的问题有大有小,但上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1.4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高校连续扩招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然而,就在本科生、研究生找工作困难的情况下,中专学生的就业情况却有了越来越好的发展势头,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能达到95%以上,医、工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好些,毕业生的就业率甚至能达到100%。以财经类的甘肃银行学校为例,该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及就业岗位行业分布情况见表1、表2。
从表1、表2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自2008年以来,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市场的冲击很大,农民工返乡率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依然看好,为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呈上升趋势。
(2)就业质量(专业对口就业)逐年转好。银行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商业企业的人数逐年增多,甚至出现毕业生主动放弃或尽量不到电子企业生产线去就业的现象。
(3)就业当年的流失率逐年降低。以往由于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就业环境不好,毕业生就业后不到3个月就有一半的人流失了,给企业生产带来了损失,也对学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近3年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越来越强,2年内学生就业后很少有流失的。
(4)技能特色和技术专长是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的重要前提。
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哪一类中等职业学校,要抢占就业市场,靠的就是你的“状元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如果是工科学校,就要能出“汽修状元”、“焊接状元”:如果是医科学校,就要能出“护理状元”、“药剂状元”;如果是农科学校,就要能出“种植状元”、“园艺设计状元”;如果是财经学校,就要能出“点钞状元”、“营销状元”等。这样,良好的就业市场和最好的就业岗位就是你的。这里说的“状元特色”就是“品牌”。
2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品牌建设的建议
面对既复杂又单纯的社会就业市场,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开始策划起了自己的营销战略,其中学校教育品牌建设便成了“先行官”。这里就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设计和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提些建议和设想。 2.1着重考虑的一些因素
(1)学校地点:指学校所在地交通的便利程度。
(2)学校设备:包括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教学设备。
(3)学校环境:包括校园生活环境、校舍布局、学校景观和读书环境等。
(4)学校特色:包括学校的名声、学校的形象特色、学校的知名度、学校风气、学校教育发展水平、学校定位等。
(5)学校的营销能力:学校的营销方法有公共宣传、提升学校形象的活动等。从媒体角度,增加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等的广告宣传,增加电话招生等。
(6)学生及家长:学生对本校的满意度,对教育活动的满意度,受关心的程度等因素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学生和家长对外界的宣传、学生的认同、同类学校中优先选择本校的理由,这些均属于学生和家长对本校品牌的忠诚度。学生因素方面还包括学生素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态度、学业成绩等。
(7)教师:教学品质、教学与服务能力、师资阵容(“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教师经验、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等均属于教师素质方面因素。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教师在业内的声誉、拥有的社会资源也是重要的因素。
(8)行政服务:行政支援的提供、行政服务的品质以及行政效率都属于行政服务质量的范畴。
(9)领导者:包括领导者的支持度、办学理念、对绩效的监控能力等。
(1O)社会大众:大众的良好评价、对口企业的好评、政府主管人员的支持、与媒体以及政府的关系也是学校品牌发展的重点。
(11)奖、助学金:各类奖、助学金的提供和提供金额均属于学校品牌管理的范畴。
(12)学费:合理的学费也是学校品牌管理的指标。
(13)校友联系:校友在工作中表现杰出也会给学校赢得好的声誉。
(14)就业率:包括该校学生未来的就业潜力、毕业生的出路、毕业生的毕业进修和求职是否顺利、学生毕业后对学校的态度、毕业率和就业率等。
2.2重点建设的几个方面
2.2.1观念品牌凸显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形成特定的办学理念及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重要。
2.2.2教材课程品牌独有的校本教材和合理的优质课的比率。
2.2.3专业品牌具有一定时期内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势专业。
2.2.4管理品牌具有在同类学校中更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2.2.5就业品牌企业信任,对口就业率高。
2.2.6教学方法品牌有学校自己探索、创造出的特色教学方法。
2.2.7技能品牌各类、各级别技能竞赛中均有能手产生。
一、目前中职教育中体育教学现状
(一)教材陈旧,对学生的技能技术培养不够重视
为了拓展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多方面发展提高,体育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渐渐增加了教材内容,使锻炼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不但扩宽了宽度,还增强了深度。但由于内容复杂繁多,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学生心智发展受年龄限制,还不能完全有兴趣学习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长此以往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兴趣的提高。教学内容多而杂,却重点要点不明显,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教学流于表面,并不深入展开,导致学生学习一知半解,抓不住重点。而且,很多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有些教师基本知识不熟悉,技能没掌握,更遑论教书育人。
(二)教学关系不和谐
受体制所限,体育教学常常跟不上时展,教学方法传统陈旧,这点在中职学校上更为明显,体育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往往一锅端,导致互相看不顺眼,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长此以往,课堂氛围压抑沉重,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甚至可能对教学课程产生排斥情绪,势必不利于实现学校关于体育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成果得不到实现和巩固。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往往有叛逆情绪,若是教师不好好引导,很容易让他们对体育教学产生抵触心理,不但影响教学成果,还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缺乏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
因为学校和家长们的关注重心都在文化课上,导致体育教学在学校中受到轻视,包括中等职业学校也是如此,教学基础薄弱,教学设施短缺,排课量少,导致体育基础知识长期得不到质量上的提高,影响学生们的体育方面知识的汲取和积累,影响他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全发展,更不利于全民体育理念的开展。
(四)教学方式单一化
讲解、示范、热身、练习是运用得最普遍的教学方式,也是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因为缺少新意,教学模式刻板,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青睐,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时间长了会变得消极。而且受到学生数量的影响,体育教师不能针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往往点到即止,无法深入开展,因此一些学生的错误动作不能得到及时矫正,时间长了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对他们的身体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二、中职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
目前,中职教育中体育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包括热身、示范、讲解、练习,数年如一日地沿用到今天,伴随着声声口令及阵阵哨子的单调声,不停地重复,不断地练习模式,这种呆板、枯燥、乏味地训练方式,导致本该处于青春期活泼富有活力地孩子们,变得上课无热情,无激情,不向上,懒惰浑浑噩噩混日。所以,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做到以下改革:第一,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年龄差距、性别、体能特长、心理特点等,制定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方案,通过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方式,从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制定出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信息;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参加主动创造。这里可以根据学生的共同点及每个学生的差异,如年龄,性别,体能等状况以及根据学生对体育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分组学习和练习,同时还要根据其小组兴趣来选择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这点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它将以学生们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运动积极性和活跃性。这样,学生们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时既能接受体育教育的,又能感受到了体育教育带给他们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与此同时也完成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二)增强体育教师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必须明确不断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持续重视和推进教师的继续培训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积极组织多种多样的学术讲座交流,支持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参与活动,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教育,摒弃旧的保守观念,接受新观念,大胆采用新颖教学方式方法,发展并开拓全新的知识领域;其次,重视并快速开展体育教研工作,勇于探索,敢于吃苦,大胆创新尝试,开拓新领域,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努力去寻找更多新的方式和方法。去进行创新的体育教学;最后,教师要提升自身地教学素养,应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价值观,富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耐心,职业自豪感和光荣的使命感。当一名教师有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重视学生的教育,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果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就会鼓励他的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善于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可能性;如果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还会利用好当今先进的科技以及工具来创新其课堂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当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将更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