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9 16:01: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历史知识整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

篇1

关键词:高中学生;历史;整理;能力

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形成时期,注重质疑,注重理性分析,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要能系统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包含了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和内容目标。而每一课的内容目标又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第一领域固然以知识为主,其余两个领域目标的达成也要以知识为依托。掌握学科知识是学好一门学科的首要目标。然而,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纷繁复杂,学生如何掌握?培养高中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按专题整理

高中历史课文以专题呈现,从专题这个角度整理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历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1.以同一问题为核心进行系统性整合

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为编写单位,但专题与专题之间又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故学生学习时常常顾此失彼。若以同一问题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并理解所学知识。如,以人教版为例,按“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为问题核心,可以把必修一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

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等单元进行整合,这三个单元分别涉及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政治制度,整合后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2.以相关主题进行中外横向对比的相关性整合

普通高中的历史教材,不仅涉及中国史,还涉及世界史。进行中外对比,可培养学生横向分析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依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先把必修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单元进行整合归纳出若干主题,其中之一可确定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然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单元整合归纳成“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这样就可形成有关于经济政策调整变动的横向对比。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政治制度和经济手段的关系?可以得出哪些启示?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苏又有哪些异同?为什么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样对比,这样设问,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帮助学生提高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按社会形态特征进行多角度整理

1.以同一历史时期为单位将某一社会的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科书必修部分有三大模块。必修一为政治及政治制度史;必修二为经济及经济政策史;必修三为思想文化科技史。在同一时期,社会历史现象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领域,而必修模块的知识呈专题体分布,这给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及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需要把同一时期的社会不同领域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宋朝是一个争议较大的朝代,教科书涉及宋朝的知识点也不少,但是都零散分布在三本必修教科书中,教师可以引导把宋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进君主专制的措施,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理学的兴起,文化上宋词的繁荣按各个领域汇集起来,总结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样学生既可全面了解宋朝,又可锻炼到多角度观察历史现象的学科素养。

2.以同一时期中外不同的社会形态特征为对比参照进行整合

例如,17、18世纪,中外的社会形态差异就较大。17、18世纪,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已是封建社会晚期;在政治方面,君主专制一步步强化;在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在思想方面,理学是官方哲学,文化专制,但也出现了短暂的清新之风,即产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明清时期小说繁荣,文人画兴盛。而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形态就大不相同了。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思想方面,西方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波又一波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同时,自然科学也发展起来。这样进行对比整合,学生可以对同一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学生也易于理解这些不同的社会形态后面所隐藏的本质问题。

三、要善于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把零散的知识变得井然有序

这种办法适用于每一单元的学习,教师利用单元主题、课题及课文中每一目的主题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也就加深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然,整理知识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愿意钻研,热心于教学,并鼓励学生多多交流,就可以把高中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历史学科;知识整合;思想史

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12题“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以排列组合题的方式让学生选出主张以上观点的思想家。这道题目从全省的统计数据来看只有28%的正答率,在当年的高考选择题中属于正答率比较低的题。按照高考命题者预设,这并不应该是当年最难题之一,为什么学生却做不出来?这不得不引发高中历史教师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发展与变化,高中历史复习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学生既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又要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试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为例,从知识整合的角度,提一些复习的基本策略。

一、让阶段更加清晰――网格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的不明确,往往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浙江省温州八校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第4题: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③④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只要识记这些分别是属于谁的言论答案就能呈现。但是在答案呈现的背后学生必须有清晰的阶段概念。如果在复习中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以时间为依托的阶段,就能够形成历史框架,从而使繁复杂乱的知识点各有所属。

在《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中,“明末清初”已经将时间的阶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但事实上,学生对于这个阶段,或者说对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比较模糊的,无论是必修一“政治史”还是必修二“经济史”中,对这一阶段都没有明确的呈现,更没有这一阶段的清晰的史实叙述。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模块是密不可分的,否则,我们很难让学生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深刻的哲理,这也是思想史的特殊之处。

在本课中,在明确明末清初这一阶段之后,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对史实进行整合,在整合迁移的基础上总结规律,这样复习效果会更好(见表1)。

本课的四位思想家尽管都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但还是有区别的。李贽生于1527,卒于1602;黄宗羲生于1610,卒于1695;顾炎武生于1613,卒于1682;王夫之生于1619,卒于1692。从以上四人的生卒年份来看,李贽属于明朝后期,而黄、顾、王三位才是明末清初。理清这个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正是因为时间阶段的不同,所以造就李贽和黄、顾、王三人在思想主张上有很大的差别。

二、把珍珠串成项链――网络知识要点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模块化、专题式教材编写有许多优点,但也带来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即知识零散且结构松弛,以至于完整的历史事件往往被人为地分割开,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散落在不同的专题和模块中,给学生的历史复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些学生到了高三仍然分不清和哪个发生在前,哪个发生在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运用合理的整合策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理清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课堂复习的效果更加有效,可以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在《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中,用导学案的方式将零碎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两个方面来把握,从整体上加深对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印象(见表2)。

另外,高考试题往往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着重考查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这样用表格进行知识梳理,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知识梳理和整合,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在“整”的基础上关键还要“合”。

三、将知识融入整体――网通教材内容

专题式教材呈现方式的一个弊端,就是使学生无法全面了解事件的因果联系。对于很多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历史学科系统知识比较欠缺,这就必然会给高三复习带来困难。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在专题之间、模块之间进行知识迁移和多元联系,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一)纵向思考

思想史需要交代思想的来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理解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还可以理清其思想的内涵和思想发展的脉络。否则,某个思想家“就会变成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横空出世的思想家,无根无土,历史唯物主义无形中就被抽掉了”[1]。

1.李贽对前人的继承(见图1)

从图1这张关系图中可以看出李贽是王守仁的再传弟子,那也就意味着李贽思想会多多少少受到王守仁心学的影响,所以在言论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

材料一: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乎!

――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

材料二: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焚书》

在材料的论述中,都有提到是否盲从孔子的问题,都有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用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的主张。除此之外萧公权认为“王守仁良知学说含有打破偶像,动摇传统思想之倾向,李贽受其影响提出了更彻底的自由思想学说”[2]。在复习过程中理清两人的思想关系,无论是对于本课李贽思想的理解还是对前课《宋明理学》中王阳明的理解都是有意义的。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对李贽的继承

材料三:道无定体,学贵适用。(黄宗羲)

夫私者,人之心也。(李贽)

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是常情也。(顾炎武)

人生之初,人各有私也,人各自利也。(黄宗羲)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和李贽思想有相似之处。从内在脉络上明中期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发展为明末清初黄、顾、王批判空疏的心学,构建实学奠定了基础。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黄、顾、王沿着李贽的思路,深入探讨心之内涵的关键词,得出心是私的,自私是人的常情,黄宗羲更是提出人是自私自利的。基于这样的主张,重视商业这一最能体现私心、利本性的行业,最后发展出了“工商皆本”思想,这比从资本主义萌芽角度解释工商皆本或许更有说服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工商皆本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恐怕是生拉硬套……值得怀疑”[3]。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在表格的知识梳理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一面,但是反对君主专制是不是在反对君主制?这可能是很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难以区分和理解的。这是一个难点,经常会在考试中出现,例如2011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第15题: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锋芒所向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产生

③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④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正因为如此,弄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传统儒学的关系就尤为重要。这也有助于学生对课前提示“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的理解。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君主)即得之(天下)也,……以奉我一人之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

材料五: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天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

在对材料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思想武器仍然停留在前秦儒学中,仍然是民本思想,只是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种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没有上升到人权,更没有公民权利的论述。反对君主专制也没有提出君主政体,并设计一个新的政治制度,清代的主流意识没有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有任何改弦更张的迹象,把握这些界限是理解的关键。

(二)横向整合

14~16世纪东西方出现的相近似的思想动向,雄辩地显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内在的规律性,这就是世界各主要民族在冲决中世纪藩篱的历史关口,都必然兴起一个文化上的一种启蒙[4]。于是很多人会将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和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加以比较。为了让这段几乎是同时代的历史事件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笔者进行这样的尝试。

和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莎士比亚以及启蒙运动早期代表霍布斯和洛克。在莎士比亚、霍布斯和洛克的影响下,爆发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启蒙运动的扩展,从而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但是中国,直到1840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到来,被迫打开大门,以极端保守和被动的姿态进入近代,直到1912年清帝才宣布退位(见图2)。

比较分析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但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本主义的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综上所述,在历史学科高考复习过程中,加强历史知识整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对课本知识的活学活用,学会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达到高效复习之目的。

参考文献:

[1]任世江.编余杂俎[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133-135.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373,374,380.

篇3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主体作用 创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给思想政治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在教学中教师依旧经常感叹为什么有的知识讲了那么多次学生还是没能掌握?是什么原因导致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不高呢?

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教师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传统观念:课堂上老师的任务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听,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这就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上课不动脑筋,对知识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究,效率自然不高。

2.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校竞争也亦然,分数、升学率是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高中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的灌输,轻方法的培养;重答案的标准化,轻答案的开放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只追求知识的记忆效果,而容易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3.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不强。长久以来,学生就对教师有一种依赖性,认为老师讲的就是正确的、重要的,再加上由于受初中政治课地位的影响,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要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和质量,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过程从以教师的讲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能力。

1.营造学生主体参与的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需要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的氛围,即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主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如课堂上教师满面春风的笑容,整洁得体的穿着,幽雅清晰的谈吐,都可以成为感染学生情绪的起点。教师对学生尊重、关心和爱护,对学生抱有信任感、期望感、责任感,以及富有情感的言行也会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定位,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独特的个体,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允许他们尝试,允许他们犯错。师生平等,教师尊重、鼓励学生、关爱学生,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学生尊重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在这样被理解和被尊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乐学,才能主动探索,课堂也才能彰显生命力。

2.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生成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则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问题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迫切。

现行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需要积极寻找对策,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生成。

具体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或“提纲式”阅读训练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可以课前发给学生作预习用,并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生成问题。二是利用实际生活或者时事政治事例,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这一方法可以克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空洞和乏味,赋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鲜明的时代性和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意识。前两种方法可以同时采用,并且其中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具有一定的梯度,对较高要求的目标,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起到让学生达到“跳一跳,够得到”的效果。

在预习和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提出的问题可先让学生小组之间解决,解决不了老师在引导的基础上帮助解决。

3.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强化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把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融入学生活动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才能,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表现欲和成就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其主体参与意识,又能使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如下几种:

(1)课堂上让学生“说”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机会让学生说,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活起来。教学中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回答问题,使高深复杂的政治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这样,既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广泛联想,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引导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搜集有关资料,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刊登黑板报,学习有关报刊,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时政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以此来巩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 时政资源 应用 教学

时政资源是政治课程的教学中一类很有价值的素材,透过对于当下发生的时事热点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借助学过的知识点探究与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程度。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要拓宽课堂教学的维度,引入这些有价值的时政资源进入课堂,帮助学生在时事热点素材的分析下来更快速的获知知识要点。这个过程也是对于学生思维活跃性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锻炼,会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与构建。

一、利用时事政治来实现教学导入

时事政治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融入课堂,首先,教师可以列举当下的一些时事热点,以此作为教学导入,给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效开端。很多教师都在探寻教学导入的方式,有的试图列举生活实例,有的会从具体的问题分析为导入。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如果能够一定程度引入当下的时事热点,这不仅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推动学生更快速的进入到教学主题中。

在教学《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看选举视频,看完之后,看是否有同学知道选举流程是怎么样的?随着学生的注意力慢慢集中后,大家也逐渐融入到了视频呈现的情境中,这个时候教师再提问:是否有同学知道主席是怎么选举出来的?以此作为导入,进入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块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心,让他们接下来能好好学习该板块的知识。以时事政治作为教学铺垫,这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到探究的核心问题中,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所学知识点,深化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

二、辅助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高中政治课程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尤其是涉及到哲学的内容,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比较大。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同样可以以时事政治素材作为辅助,尤其是在分析一些哲学问题时,如果学生从理论层面思考问题难度比较大,不妨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延伸,以生活素材为依托,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中这些抽象知识的体现,让学生吸收这部分内容更加充分。将时政素材和生活实例引入政治课堂中,这可以很好的化解学生产生的思维障碍和思维偏差,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的理解与吸收这些有难度的内容。

《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课中,学生首先在价值与价值观上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时事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关于价值观的实例非常多,比如之前造成很大轰动的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流行语“我爸是李刚”就是从此案而来。还有许多抗洪救灾的英雄们,为了抢救灾民,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于是他们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与爱戴。学生如果对于概念理解的障碍很大,不妨透过这些时事热点新闻来领会概念的含义,这可以化解很多教学难题,也可以给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知识构建桥梁。

三、培养与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利用时事政治还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也是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实现。时事政治案例中有很多很值得分析与探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积累大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多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最好是问题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可以借助问题探究的过程来训练自己的思维,加深对于问题背后涵盖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比如,在学习《多变的价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把黄金的价格作为分析例子,引导学生从各方面深入分析为什么黄金价格会波动,并让学生思考问题:“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有什么?为什么大家要抢购黄金?”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分析及解答问题。学生在小组内可以各自发表理解看法,能够让大家的思维有良好碰撞。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助于对于问题探究的深入,学生有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说明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学生能学以致用了,这也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用。

结语

以时事政治作为辅助可以很大程度推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实效的提升,能够加强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将当下的热点新闻和时事素材引入课堂,可以以这类素材为依托构建思考问题,组织大家展开对于问题的分析解答。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让理论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学生还可以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中慢慢挖掘问题背后体现的知识点,进而有效的吸收这些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选修课程实施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2013.

[2] 董红涛. 时事政治在高中思想政治n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9).

篇5

一、案例强化对于基本政治理论的论证与解释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高中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往往采用机械化灌输的形式,以谋求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记忆,但是其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因此,现阶段政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政治教师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案例的补充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证明,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而为学生理论知识的有效运用提供最佳的前提准备,以保障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中能够获得知识储备与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提升。

例如,在“投资的选择”这一章节的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投资方式中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来引入近期股市行情巨大波动的实际案例。在案例引入之前,教师首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定义,并明确风险与收益的伴随性。而在股票投资高风险和高收益的这一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2015年5月~6月股市的大幅度增长,股民大幅收益以及2015年7月~8月的股市大幅下跌,股民的巨大损失这一案例来为学生进行理论的论证与分析。通过这一具有时事性质的对比案例,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以及教师的讲解来对风险与收益的相伴性进行一个了解,并对股票投资的风险特点有更深刻的体会,进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效果也能够随之地被提升出来。

二、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理解理论的实际含义

教师可以尝试角度与角色的转换,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从学生的角度来尝试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从而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学生知识探究与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重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师就可以引入“中学生强迫父母购买苹果手机”的案例,教师要弱化自己的权威作用,进而指导学生进行自由的发言,阐述自己对于案例的分析。进而教师可以从学生观点“要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进行消费,不必完全受外界的影响”来引出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从学生“不要随意追求虚荣感,盲目的跟风”来引导出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等消费观念,促进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分析与探究的能力。

三、借助网络和媒体资料,强化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有效理解

时政知识也是整个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因此在例证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随时地借助网络或媒体的资料补充时政知识,以保障例证教学工作能够动态化,并且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随时地进行生活问题的探究分析。

例如,2015年9月3日在阅兵活动上的讲话,教师就可以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知识结合所讲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基本含义,来指导学生对课程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以这一案例分析为模板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问题的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理解的程度上不断的强化知识运用的能力。

四、学生借助自己所学的理论进行案例的论证分析

通过案例论证强化高中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不断地提升高中政治教学的质量,而在课程巩固阶段,高中政治教师同样可以创新知识巩固的方式,借助例证教学的基本思路,以综合分析题现场解答的形式让学生借助自己课程所学知识来进行案例的分析,或者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总结升华进而推导出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在这种案例论证与分析的课程巩固教学下,学生的知识所学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技能都能得到同步的巩固。

篇6

论文摘要:高中政治新课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篇7

关键词:时事政治新闻;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应用措施

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与时事政治这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时事政治绝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内容,更是思想政治教材在社会中直接反映出的真实案例素材。所以,时事政治内容应当与高中思想政治内容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出时事政治所带来的实施效应,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运用时事政治内容转变高中政治课堂的传统教学思维

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学生们才是课堂中的核心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中传道授业的引导者。此外,新课改中还明确表示,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将课堂开放化,在培养其知识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传统教学思维无法满足当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所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当秉承师生团结合作的原则,将时事政治内容引入课堂,充分倡导“开放式”“探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大胆思考,敢于提问,勇于创新。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与此同时,这也会促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对于时事政治内容的兴趣

1.举办有关于时事政治内容的专题讲座

高中政治教材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的,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发展而言,是存在着矛盾性的,这便需要政治教学通过完善教学模式进行弥补。对于高中生来说,社会中的任何时事政治新闻都是新奇的,他们没有直接接触过社会,也没有人直接对他们来讲解这个社会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而身为政治教师,便可以来解决学生们的这种心理问题,促使其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有关于时事政治内容的专题讲座,为学生们讲解一些时事政治案例,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说通过广为人知的“日本国有化”一事,教师便可以向学习讲解以下几点问题:其一,日本的国有化进程可能被阻止吗?其二,如若日本坚持要将进行国有化,那么中国接下来应当采取怎样的预案应对这种紧张的局势?这些话题均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通过这些话题的讲解,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还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2.通过开展演讲教学模式引入时事政治内容

演讲是一种非常充满魅力的语言表达形式,它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们的表达水平,培养学生们的智商与情商。例如说,2011年10月所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演讲题材。在2011年10月13日,仅仅2岁的王悦在佛山市某五金城连续被两辆汽车碾压,而在短短七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却视而不见,最终被一名拾荒阿姨救助,这件事一时间引起无数网友的热议。直至2011年10月21日凌晨,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后身亡。通过这件事,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们以此为题材进行演讲:为何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道德滑坡?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18位路人不肯伸出援手?我国公众道德建设的改进方向与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了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教材知识,也很好地融合了时事政治内容,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动性。

三、适当适时引入时事政治内容,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时政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当是将教材作为核心,将时事政治内容作为辅助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具学习兴趣。但是,高中政治教师们应当注意,千万不要将思想政治课变成时事政治课。教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时事政治只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绝非全部内容。所以,时事政治内容应当适当适时的进行引用,才能恰到好处。一般来说,一堂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四个时间段最适合引入时事政治内容:其一是讲新课前的五分钟;其二是课堂中间的十分钟;其三是临近下课时的五分钟;其四是结合本堂课程内容的重点穿插时事政治内容进行讲解。总的来说,恰当地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引入时事政治内容,会使教学效率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将时事政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去,既是新课改的理念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这种教育手法能够有效弥补教材内容的匮乏性与滞后性,促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高,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能够走上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岚.新课程背景下时政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7(03).

[2]董富金.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01).

[3]赵荣博.发挥时政资料在政治课中的作用[J].教育科学论坛,2003(06).

[4]孙菊如.新课程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J].河北科技出版社,2011(11).

篇8

关键词 时事视频;高中政治;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58-02

1 前言

在知识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大多数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经济的关注点仅仅停留在新游戏、新设备上,并不在于新的时事热点以及国家大事上,这就让政治教学一旦涉及时事政治就很难开展。本文从建立时事政治数据库入手,从建立时事视频数据库到应用做了几点解释,希望能够通过建立时事视频数据库打造动态高效高中政治课堂。

2 建立时事视频数据库,打造高效高中政治课堂

建立时事视频数据库,打造动态高效高中政治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时事政治视频对于高中政治教学的深远意义,然后不断进行积累,构成数据库模式,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国家大事,能够和教材结合,更好地学好高中政治。

要想建立时事政治数据库,首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经常关注时事政治。只有资料充足,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教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多留心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时事新闻,还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新闻等形式掌握时事政治。

其次,要建立符合高中政治教学的数据库。由于中学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并不能够完全鉴别好坏,因此,建立资源库应该对新闻进行鉴别和选择,对那些不良的和负面影响的新闻不能放在教学资源库中,同时要和教学资料相结合。如高中政治中讲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这样表述的:正确的意识对于物质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于物质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这一课程中还讲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意识。为了这个问题,建立数据库时找一些人和自然的视频资料,有利于学生结合教材学习。

再次,要关注热点问题,通过积累热点素材进行教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是通过热点素材引入课程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一带一路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能够体现哪些政治经济常识?让学生能够多方面思考政治知识点。又如经济中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问题,让学生通过热点新闻了解认识到在政治上走这条道路时坚持,坚持独立自主以及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原则的重要性。多角度多方面积累时事政治的视频资料,才能够更好地为学习政治知识提供方便[1]。

3 多种教学方式应用时事视频数据,打造高效高中政治课堂

以时事政治的数据库形式打造动态的高中政治课堂,仅仅通过建立一个视频数据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把视频能够更好地应用在教学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课堂任务所在。利用已经积累的时事政治视频,引入课程来进行教学。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哲学常识的时候往往感到课程枯燥乏味,这时就可以将时事政治视频引入课堂。如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由于淡薄的环保意识导致对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对这个话题进行讲解可以通过一段有关环境问题的时事热点视频引入课程。哲学有时候难以理解,通过这些小视频,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举两得。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前的呆板教学早已不适合现在的发展,在利用时事政治视频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情境,比如播放现在一些网络购物中的假货问题,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问题,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调节不是万能的,要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开展时政点评、分析。通过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分析,提高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分析时政热点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引导,结合高中政治内容,锻炼学生从政治视频中提炼学习观点的本领。现在好多题目都是材料分析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教学成果的完成、教学目的的达成,不仅能够满足应试教育,还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2]。

4 多种教学场合应用时事视频数据,打造高效高中政治课堂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上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新闻,然后让学生自己形成一个时事视频库,这样学生在接触类似材料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陌生,熟悉感也能够为准确分析问题提供巨大帮助。

其次,在课堂讲课中引入视频,结合视频讲解教材内容。如讲解APEC会议,会议主题是“打造包容性经济,建设更美好世界”,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采取的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高中政治知识的理解。

再次,在课堂作业布置上可以充分利用时事视频资源。比如讲雾霾现象,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然后分析所涉及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哲学的问题,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等,通过学生课下作业的完成,然后下一节课程的时候让学生积极讨论。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对视频的观看和分析,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布置分析现在房价问题的课后作业,运用已学的经济知识进行分析,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关于我国房价变动的视频,研究我国的房价问题以及房价问题背后的政治常识。还可以在课堂讨论的时候积极运用时事视频,教授学生对某一政治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如联系的观点,学生可以搜集关于联系的视频,从搜索的内容也能看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世界上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要用联系的眼光全面看待问题。

最后,可以使用视频资源进行课堂小结。通过一些小的时事视频进行教学总结,在学生相对不能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也能够吸引学生目光,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3]。

5 结语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在通过建立时事视频数据库,打造动态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配合,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下进行学习,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政治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军国.结合热点与回归教材:时事政治教育的有效尝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59-60.

篇9

1.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作为目标

要实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首要在于改变当前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良好的"教与学"方式与习惯形成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鉴于以前教学环境落后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缺乏,知识的接触是以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接收模式为主,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导下,教师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片面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与在教与学中的作用,知识的传播逐渐模式化,这大大抑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当今随着信息多媒体的发展,学生可以获取到信息的途径简单而多样化,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则更加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适时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新教学方式的开展,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才是培养素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2.寓情感教育于政治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结合起来,寓情感教育于政治课堂教学中,这是满足人生存、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具有一定的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

首先要开展寓教于乐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求知、成功和交往的需求,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

其次要开展以情施教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的良好情绪状态,而且要在教学中以自己高尚的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的情感,还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

最后要开展师生情感交融的情感教育。教师在师生人际交往中应重视情感因素,努力以师生间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要重视课堂外师生交往活动,促进师生情感的积累,以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尊重需要和理解需要。

3.民主教学,引导思维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创造意识和主动思考的培养是至为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恒心,在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对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声音,都应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进而在教学范围内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都建立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这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利于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从而提高表现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育上,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讨论式、演讲式、角色置换等多种方式结合,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展演中发现一位老师将小品剧引入到课堂当中来,在初二的"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中,课前安排学生自编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护以短剧形式生动演义出来。这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创新精神。

4.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政治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总结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同样要体现出其实践的精神,要充分把政治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初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式地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主题的提出依据可以多样化,教师可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以及各种节假日喜庆活动等都可为课堂创设情境进行讨论学习。这种类型的情境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进一步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更开放的学习空间,倡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对社会实践的洞察上面,社会见识的开阔和观察的角度都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上,应带领学生,而最重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去丰富个人的社会信息积累。同时注重激发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能深入分析身边的小事小问题。在不断的动态观察与比较中,培养学生观世间风云、察万物瞬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意识。

思想政治教学金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与锻炼。在生活和实践中,他们将不断获得促进思考和领会理论知识、观点的外部信息,学会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将从仅仅依靠课堂、课本和教师中获得知识和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是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5.启发探究,更大程度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 高中政治 学习方法 理解性记忆

高中政治对于很多人来说难度并不大,但是想学好却又不容易。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政治就是死记硬背的科目,因此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这一学科,也正因此,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但王伟老师告诉大家,其实高中政治并不是背出来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联系社会实际和理论知识才能运用自如,在考试中,高中政治题的答案也可以多角度思考。

政治的学习主要要抓住两点:⑴基础知识,即全面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重要知识点,没有知识储备,难以形成能力;⑵研究问题的审题和答题,把是什么、为什么(重要、必要性、意义)、怎样做(启示)的问题答法总结好,再具体问题具体复习。

第一,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从宏观上驾驭知识。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除了在试卷上“纸上谈兵”外,应该将提高能力的工作放在平时,注意知识和感性材料的积累。实践证明,政治学科的高分同学都具有知识广博的共同特点。

第二,要培养理解分析知识的能力。将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高放在平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知识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要从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

第三,要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注重建构知识体系,学会用多个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问题,培养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第四,学会答题的方法和应试的技巧。掌握一些审题和答题技巧,是提高我们应试能力的重要条件。要想掌握科学的审题和答题方法,就必须要了解政治试题的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一个立意中心,审题时应先把握住这个中心,把握中心立意的简单办法是对材料进行提炼,找出“谁在什么条件下做什么?”立意中心的明确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提高答案的针对性。对选择题来说,审清题干立意后,可先排除错误、无关或重复性题肢,将剩下的题肢与题干条件认真对应,慎重比较后做出选择。

同学们除了掌握上述基本的学习方法外,还必须努力做到:

第一,努力培养学习知识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及创新意识。不少人常常以为创造能力很抽象,离自己很远。作为学生,离创造性成果可能会有一大段距离,但作为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却是常见的。充满童趣的想象是,在学习中,最常见的提问也是。不要小看问题意识,能提问题、发现问题恰恰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才回去探究,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大事,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能力。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平时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同学,政治考试,特别是高考的成绩往往就比较好。这是因为有了时政热点的知识储备,思维会更开阔,而政治考试是不回避现实热点的。生活是鲜活的,是不断变化的,由于教材的稳定性以及时间上的限制,教材对此往往不能及时反映,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材与现实的脱节。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政治课的过程中,关注变化的生活,及时的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补充进来。

第三,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高信息能力。信息社会需要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信息能力就是指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开阔思维,学会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要利用搜索引擎,访问相关网址,学会选择相关资源。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利用,培养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

第四,高度概括。有人总结了很好的经验:经济学——要理解其国家经济措施、政策的原因,极其原理。根据原理,解析相关问题,根据相关问题制定相关措施、政策以解决之;政治学——要明白其只是一种政治宣传理论足以,无非就是按照设问的主体进行框定,主体(比如政府)干了什么事,必定体现其宗旨,性质,理念等等;哲学——就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抽象文字,可以利用横纵向,关系图,结构图来解析其中原理间的关系。

总之,学有法则,学无定法。每个同学在学习这个问题上要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而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照搬别人的方法。万事开头难,但如果你能够长期坚持做好上述工作,就会培养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你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汉球.论高中政治记忆方法的重要性及培养.中华少年·研究青

少年教育,2012(9)

2 王大鹏.高中政治记忆方法初探学.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10)

3 李元宝.试谈对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认识[J].学周刊,2011

篇11

【关键词】 ,高钾血症

【关键词】 高钾血症;心跳骤停

1病例报告

女,20岁,农民, 20010926于我院行肾移植术,术前1 d行血液透析,术晨测血钾5.6 mmol/L术中静点100 g/L葡萄糖酸钙20 mL,100 g/L葡萄糖500 mL +胰岛素8 U治疗,于输红细胞悬液400 mL后患者出现烦躁,ECG示T波高尖、QT间期延长,迅速出现室颤、心电静止. 急查血钾[1]7.6 mmol/L,立即停止输血,暂停手术,360 J电除颤2次复律,后继续手术,再次出现室颤,予胸外按压复律,40 min后开放移植肾血循,约1 min后输尿管喷尿. 术后生命体征稳定,返病房后继续补液、利尿、降血钾治疗术后12 h尿量7000 mL,复查血钾4.4 mmol/L,患者现仍健康存活.

2讨论

高钾血症是尿毒症危急重症,术前充分透析,应用促红素纠正贫血,尽量避免术中输血,术中输血严格控制量及速度,尽可能应用新鲜血液. 术后补液尽可能控制钾的摄入,可减少围手术期高钾血症风险.

篇12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程整合能力;思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高中政治教师又是塑造高中生品性的关键人物,因此,政治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和构建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劳动的对象既不是没有生命的自然材料,又不是植物、动物,而是有思想、意志、个性的活生生的高中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由人来塑造。”这话在今天信息爆炸与知识激增的E时代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使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去传授,教学效果也会迥异,而这正是教育者的能力所在。其中,高中政治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是一种带有明显专业倾向的能力,是政治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专业实践活动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它是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能力和知识的最集中体现。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的结晶,它是在完成一定的课程任务中得到展示和提升的“教育眼光”。

一直以来,高中政治课程主要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各单元的内容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即材、参、统一标准,导致全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批量复制如出一辙,教师过多地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而丧失了教育教学的创造性,沦为教材的机械宣读者和阐述者。这种缺陷在综合能力测试中表现尤为明显。所以,政治教师课程整合能力的提高是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标志。这里谈论的整合能力,不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而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自身内容的整合。政治学科整合就是对政治课程整体把握、按知识性质分类提炼出重点,在整个学科教学中宏观设计,在时刻关注热点重点的前提下细化、美化政治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记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这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是淡化学科界限、体现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我国新时期高中课程改革自然也顺应这一趋势,把实现课程的整合作为一个重点。我在为同行踊跃参与课程整合而振奋的同时,也明显感觉到,我们在课程整合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错误的倾向,这值得我们注意。

错误倾向一:将课程等同于教材

不少高中政治教师在表述中将教科书与课程、课程资源混同在一起,不可否认这浅化、窄化了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不言而喻将在实践中造成教学资源的缺失,致使部分优秀资源得不到利用。实际上,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其资源极其丰富,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发生于每时每刻,目前最缺乏的是政治教师如何以“教育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如何以思想政治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以课程资源的意义。真正的教育家是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与验证中成长起来的。

对策分析:高中政治教师要从教材的宣读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政治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中必须考虑地域、校情、文化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全国整齐划一的教学和德育现状。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感悟、意志的个性品质,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互动。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引导高中生走出4个必修和6个选修的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等,开展综合探究和研究性学习,使思想政治课与社会教育融合,培养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大自然的意识和关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政治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生在世界和社会的最新事情,引入教学,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共享研究成果。笔者在上选修3模块时,借助“3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乌克兰问题决议草案进行投票”的新闻,引导学生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分析思考五个常任理事国的态度。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笔者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利用新的课程资源,重新配置教学资源。作为学校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政治课,若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有意回避一些现实中的焦点或敏感问题,泛泛而谈,学生就会认为教师在说教,这不利于学生良好品性的培养和塑造。

错误倾向二:整合就是合并

整合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二是强调内在知识的关联性。课程的整合有利于以整体性的视角看待知识和事物的发展,而不是人为地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割裂。而合并一般不讲究程序与逻辑,不考虑其合理性、科学性和规律性的。可见,我们在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时不能将整合简单地理解为合并。例如,必修1《经济生活》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有的老师将四个单元分别进行了合并:消费专题、生产专题、分配专题和交换专题。然后以每个专题作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教学,这种基于课时、教师个体的教学计划安排的合并,是无可厚非的,看起来似乎“整合”有理,但实质上,这只能算是简单的合并而非整合。

对策分析:高中政治教师要从教材的阐述者转变为课程整合的建设者。笔者认为,高素质的政治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编”书。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政治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权利,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师生要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设计。这里仍然以必修1《经济生活》为例,笔者以主体进行整合。国家: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分配制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倡导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企业:企业的地位和形式――掌握价值规律和供给理论――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经营策略――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诚信经营――参与经济全球化,积极走出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个人――居民(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货币财富所有者――认识货币和纸币,树立正确金钱观――理智消费者――关注物价和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新型劳动者――认清就业形势,明确劳动者权利和义务,树立正确就业观――理性投资者――熟悉理财投资方式,作理性投资者――诚信纳税人――依法纳税,回报社会。如此一来,笔者认为课程资源不再是预设的、静态的、不可调整的,而变成了一种生成的、动态的文化生态系统。这种课程资源的生成来源于教科书、学生、教师和环境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政治教师要利用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情境,整合课程。通过整合,政治教师就不再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教书匠,而是丰富生动的课堂设计者和建设者。

错误倾向三:为了整合而整合

可以说,不管教师有没有能力整合,课程整合都是一种趋势。部分老师往往为了显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对新理念的把握,总会将一些新模式往自己的课堂教学上“贴标签”,例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总是热衷分“小组合作学习”,不管有没有需要,总在上公开课时插入前后左右同学间的讨论环节或探究活动。不管这个模块、框、目能不能整合,不管有没有必要整合,总喜欢搞些合并式的“整合”。其实,这种不区分、不深究的“整合”,是教师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非理性热情,是不利于学生的学的。

篇13

摘 要 针对我国政府执行力而言,由于部门权力过大、执行主体无绩效意识、责任缺位、财政预算不科学等原因,导致我国政府执行力不高,反映了政府绩效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财政绩效管理作为政府执行力的重要抓手,是我国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财政绩效管理 政府执行力 重要途径

现代国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国家的财政公共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为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利用,需要从两个端口扼制公共资金的不当使用:一是以公权公用的制度设计保证公共资金的公共使用,并最大限度地保障这种公共使用的绩效;二是有效防止甚至杜绝公权私用导致的公共资金的私人化滥用,将公共资金用于谋私性的用途。

一、财政绩效管理与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系

根据绩效理论要求,财政绩效管理是对财政资金实施事前绩效预算、事中过程管理、事后绩效问责的过程,建立绩效实现制度,预算单位是使用财政资金的主要承担主体,是我国政府实现财政资金自我约束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各区域的财政存在重分配与轻管理、重收入与轻支出的问题,许多精力、时间都用在争取项目上,而不重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财政环境处于一种人为分配资金,而不是一种制度分配资金的状况,某些部门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时,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下降,未能合理支配公共财政资源,不能有效为人民服务,导致政府执行力普遍不高。

财政绩效管理以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作为管理、作为对象,财政部门承担分配资金的职责,预算单位承担使用资金的职责,强调用钱单位以工作绩效进而决定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财政绩效管理,则是通过管理方法,建立起一种用钱单位自负责任,并自我承诺的管理制度,从而更好落实政府的各项财政政策,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可以说,财政绩效管理是为约束和提高相关部门的财政资金预算,从而合理科学、公平、公正分配国家财政资金。

二、我国政府执行力较弱的原因

首先,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原因,遗留的部门分权导致了部门权力过大,部门重视申请财政资金扩大的规模,以获取更多资金与利益,达到行使权力欲望,缺乏责任感,进而逃避责任。

其次,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我国的“中央与地方分税制度”实施以来,使地方自主性得到充分调动、发挥,同时也由于财政资金的过分下放,使得上下级政府部门容易出现各种利益矛盾,出现许多诸如转移和截留资金、重复建设的问题,对政府执行力造成严重影响。

第三,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项目方案的执行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执行力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部门申报预算时,通常是先获取资金,再想怎么使用资金。在申请之前,没有具体的工作计划、资金使用效果等全盘方案,摸着石头过河。往往出现专款没有专用,没有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甚至出现许多公款私用的问题,极大损害了政府形象。

第四,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绩效管理的改革进程中,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不可或缺。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问责机制,缺乏事后责任追究机制,导致政府执行部门逃避责任,无法自我约束,出现了许多扭曲、中断、错误、延缓执行的问题,严重降低了政府财政资金执行力。

第五,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性。公共财政预算一直是国家重要研究热点,从多年实践表明,我国政府预算的合理性、公开度、科学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财政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重要途径

1、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

利用财政绩效管理机制,转变传统按需分配,向绩效分配转变,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机制分配资金,使预算部门成为承担责任的主体。相关部门在申报预算过程中,必须满足预算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合理,论证充分,申请资金的同时作出自我承诺,重视做事方案科学合理,强调做事科学性和目的性,实现责任归位,有效提高政府财政执行力。

2、适度下放财政资金分配权力。

加快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清晰事权同财权关系,以事权划分为基础,强化农业、就业和教育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资金分配力度,提高制定方案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执行阻力。通过财政资金分配,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建立正向激励制度,重视财政绩效管理,提高部门的办事效率与执行力。合理确定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坚持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传统考评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确实适度下方财政资金的分配权力,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3、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

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主体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绩效观。财政绩效管理时,执行主体只有提升财政绩效意识,纠正执行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缺陷,进而提高政府公信力,全面提升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政治坚定与清正廉洁的执行队伍。同时,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通过高要求、高标准的执行财政任务,按照责任追究原则,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绩效问责制度,赏罚分明,公开透明考核资金使用效果,使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得到切实提高。

4、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绩效预算能够全面反映政府施政绩效,客观反映政府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财政预算实现合理性、科学性,使预算清单细化,使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阳光预算工程,利用绩效预算改进财政绩效,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切实加大专项绩效管理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对涉及重大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和各类专项工作开展绩效考评。需要强调的是,政府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部门要强化领导责任、部门协调和督查指导,确保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制度和作风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部门的权力过大,出现责任缺位问题、财政分配权力下放较为过分、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观念缺乏、缺乏财政绩效的问责机制、财政预算缺乏公开、合理、科学等问题,要求政府对部门权力进行适度限制,实现责任归位,适度下放财政分配权力,强化执行主体的财政绩效意识,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问责机制,提升财政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 教学应用 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5-02

在高中课程中,政治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点,还要求学生将课本的内容和时事政治相互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老师通过时事政治的渗透和讲解,培养了学生用政治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热点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时政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延伸高中政治教材充分备战高考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每天都会出现新的问题,老师教学生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教材,应该注重热点时事政治和政治教材的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于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现在很多的政治教学课堂还比较陈旧落后,老师一味的去灌输知识,忽略学生的吸收知识能力和对课堂的感受,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师生缺少互动,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无法充分教学。如果将时事政治和思想政治课结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活跃度,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上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师生在互动交流中可以增进感情,实现共同进步。

(三)促进政治教师能力提升提高教学水平

时事政治和思想政治的结合这就要求老师也要加强对时事政治的理解和把握,在引入时事政治的过程中找到所涉及的时事政治与所讲授的内容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教会学生客观准确的看待某时事政治问题。老师经常完成牵引的任务,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时政资源的合理化运用

(一)利用时政新闻创设导入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导入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开始,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直接的作用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比如人教版《经济生活》中“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教师可以利用一则新闻创设导入情景。“近期中央的接头采访询问公众‘你最关心的改革’,遭到群众的吐槽:空气污染严重,就业困难,房价高,医疗费贵,工人工资差距大……其中一个人感慨: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这一回答引起了广大群众的热议”。通过引入这则新闻能够引起学生对那句感慨的兴趣,教师继而可以通过这一情景,启发学生思考辨析这句话的对错,从而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利用时政新闻创建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政治理论《哲学与生活》中的理论和思想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都比较难,因此,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生现象利用时政新闻创建教学情境,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在人教版《哲学与生活》中“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这则时政新闻:“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在2014年进入第二次月夜休眠时出现异常,没有醒来,负责玉兔的科学人员加紧排查,研究寻找方案,终于在一个月后唤醒‘玉兔’”。借助这条新闻可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关于“玉兔”为什么能够上月球,为什么能够醒过来等问题的思考,教师再将其结合“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哲学知识,把握主观能动学的概念及意义。

(三)利用时政新闻创设问答情景,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高中政治教学教师不能仅仅注重对于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时政新闻创设问答情景,从而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文化生活》中“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孔子学院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新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以互相提问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四)利用时政新闻创建综合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改指出要注重对学生综合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政治教学中通过时政新闻创建综合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学完人教版《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叙利亚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利用政治生活板块的内容对叙利亚的爆发原因、叙利亚难民状况、我国政府在叙利亚问题的态度以及其他国家对叙利亚问题的态度等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时事政治的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老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利用教材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无形中会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拥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高中生,是每一名高中政治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司长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时政教育的意义[J].现代交际,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