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建设的概念范文

社会建设的概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29 11:43: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会建设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建设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结构设计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is inevitable, as a new design concept, concept design must have their own development space, it can not only better arouses design inspiration, more can keep do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meet the demand of higher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mplied with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so building design staff need to strengthen to the conceptual design to understand and use,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time information, better use of new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ole of the concept design better play, so as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satisfy the demand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conceptual design;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概念设计的理念方式被建筑行业广泛的应用,从越来越多的成功建筑案例中体现了应用了概念设计的优势,因而这种设计方式吸引了很多的工程师,他们大力推广这种设计方式,从他们的设计建筑就不难发现。因此我们可一发现,这种设计对建筑业的影响之大,改变之巨。因此要将概念设计的理念发展和优化下去,就要靠设计师们的不断突破和对新事物的探索追求,这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只有将这种设计理念传递下去,人们的生活环境将不断的提高和改善。本文主要供设计概念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和影响。

一、 从建筑结构设计的角度分析概念设计的定义

1.1 概念

概念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方案设计初期,工程设计师依据已知设计理论结合工程经验,从宏观的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概念性的分析估算和比较选择,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总体布局和布置必要的抗震措施,以实现合理设计的目标。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正确,易于手算,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中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靠性能。

1.2 建筑设计中应用概念设计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各项工作的分工都是在不断的细化,但是在建筑行业,很多设计的工作人员整体的设计能力还不是很好,他们对计算机、设计规则等的依赖性更是在增强,因此也就没有对传统设计更好的创新,更加的不重视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比较看重的是设计结构产生的后果,不想去承担设计创新的责任,再有就是在实际的设计中对计算机太过依赖,很多的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都不能提高,这样就很难去适应建筑设计不断的发展需要。

对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来讲,通过概念设计这一先进的建筑结构设计理念的应用,能够将个人的设计思内,设计人员通过在结构总体设计中应用整体性的概念,使建筑不同的结构之间,结构与构件之间的关系可以更灵活的处理,这样设计的效果会更好。而且设计人员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的进步,他们设计的水平和设计的实践能力都是会有很大的进步的,这些对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完善都是有着很大的有利的影响的。

二、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具体应用

2.1 平面设计中的概念设计

在目前的建筑概念设计中,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而言,需要重点考虑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结构侧移,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设计要求,构建完善的抗侧力结构体系,这已经成为一个优秀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为降低风压等因素的影响,要注重建筑平面形状的选择,并考虑到周边建筑物对风压分布的影响,保证建筑物的竖向荷载和抵抗能力;同时,如果涉及到地震因素的影响,对建筑平面的设计则应当力求简单。此外,考虑到风荷载因素的影响,建筑物的刚度设计不宜过小,以更好的保证建筑物的抗倾覆能力。

2.2 剖面设计中的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即竖向传力体系设计和竖向形体设计。

2.2.1 竖向传力体系

在进行竖向传力体系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高度比,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设计缺陷;②对高层建筑来说,必须保证相应的锚固深度,以更好的满足地下停车库和设备用房的建设需求,同时一到两层地下空间的设计与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物的重心,这对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是非常有利的;③在对建筑物抗侧力结构的刚度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到基础向顶层之间的逐渐过渡,想方设法减少竖向上发生刚度突变的可能性,进而避免因为刚度上的较大变化导致的建筑物抵抗水平荷载能力的降低;④假如因为设计或施工需要,而不得不对刚度结构布置进行较大改变时,建筑结构在设计时要设置相应的结构转化层。

2.2.2 竖向形体设计

在进行竖向形体设计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①上窄下宽形。随着高度的增加,高层建筑为了增强自身的抗风能力和结构上的稳定性,建筑结构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变细或缩进,以求降低建筑的整体重心,增强自身的稳定性。该形体主要包括退缩形体和削楔形体,前者具有截切式、收进式、台阶式等多种形式,后者则更有利于抗震与抗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韧性。②截锥形。该形体不仅在抗震性能和抗风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建筑的使用功能方面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因为其为了增加房屋的刚度,由下而上对楼层面积进行分段式的缩小,呈现出阶梯状的体型。③新月形。该类型的建筑房屋能够有效增强建筑物抵抗侧向力的刚度,重力荷载被科学的分布在柱、壳、框架等结构上,竖向的壳体合理的承受了建筑物的侧向荷载,非常有利于侧向力和建筑物对称作用的抵抗。

2.3 基础设计中的概念设计

2.3.1 在对建筑物基础的地质环境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和结构形式对建筑物基础的类型进行合理选择,具体说来,主要有箱式基础、桩基础和筏形基础等类型。箱式基础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因为其拥有很好的整体刚度,能够将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荷载合理的传递到建筑基础上,在对建筑上部结构进行有效嵌固的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地基的不规则沉降,增强了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而对于建筑层数较多、荷载较大、地基土承载力不理想的情况,则应尽量采用桩基础,这样可以使建筑物的上部荷载直接传递到下部的持力层,桩基础有钢管桩、混凝土灌注桩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等形式。筏形基础具有刚度大、整体性好的特点,优势是能够有效控制基地的压力和建筑上部结构的荷载,因此常常应用于地基承载力不高、上部结构荷载较大的建筑结构。

2.3.2 基础不但和和地基之间有相互作用,它和建筑的上部的那些结构也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必须要做好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力的分析,加强基础的承载力,控制好建筑高低层的差异,使用最合适的结构类型,从而保证建筑的稳定和安全。比如,进行高层的地下室通道设计的时候,在确保通道与外部平行的时候,更要做好外壁的设计,从而对建筑防水层设置起到积极作用,更可以加强建筑的使用性。

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的物质生活已经满足不了人们需求,人们追求生活的舒适已经从物质层面到达精神层面上,因此人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我们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当务之急。这不仅仅是对建筑设计的挑战,更是对建筑师能否突破传统,而丰富传统,将先进的技术与设计概念相联系起来,创造的每一个作品都是有灵魂的。

参考文献

[1]王桂起. 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及合理设计方案[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篇2

一、社会空间的本质意蕴

社会空间,指的就是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空间。马恩的社会空间思想是借助于“自然(界)”、“地理”等相关概念,通过“土地”“农村”、“城市”、和“住宅”等实体形态表现出来,马恩据此揭示了人的生产和交往实践活动同人的生存发展空间的结构、形态的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在马恩的视野中,“空间”是同人和人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正如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人的存在、活动和发展同社会空间也不可分割。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恩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在马恩的社会历史观中,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前提,社会空间正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和开拓的。

在人类产生以前,空间作为宇宙外物的存在形式,是纯粹和被动的。而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这种原始自然空间就开始充满了人的活动色彩。人类不仅占据一定的空间场所,而且还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拓展和变革空间。原先未知的自然空间不断地被转变为以人为坐标的社会空间。正是在这种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人成为“现实的人”。因此,在马恩的视域中,实践是社会空间形成、拓展和变革的不竭源泉,是社会空间的本质意蕴。

二、社会空间的三重维度

人类的社会空间是多重和复杂的,它具有三重维度:物质空间、交往空间、精神空间。这三重维度不可分割,统一于一体,构成了马恩的实践空间观。

社会空间首先表现为以地理形态存在、具有物质属性的物质空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土地、商场、公园、工厂、城市、乡村作为社会空间的具体形态都要占据一定的物质空间。人化的物质空间的形成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交往空间是人类的交往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依赖和生成的空间,表达主体间的关系,是人的交往行为实现和发展的“交往场”。人和人的交往最初是源于生育而在家庭中形成的,随着人口的增加,范围越来越广。正是由于人和人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从事的共同活动才体现了人的类本质,没有交往,生产就会始终停留在最初阶段。“交往行为从动态上看产生出人的各种交往实践活动,从静态上看则形成了人们之间的种种交往关系状态。”因而,交往空间既表现为人的各种交往实践活动产生的场所,也表现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生成的空间。前者以一定的物质空间为基础,例如,在学校里产生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校既是物质空间形态,又是交往空间形态。后者虽然具有一定抽象性,但却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因而也具有现实性。例如现代的网络空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一种虚拟的空间中进行,但这种空间所指向的交往的本质却是现实的。

人和人的交往依赖于语言和意识。交往以语言为媒介,而语言又是人的思想和的意识的外化。人的思想和意识生产的空间即精神空间,是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精神空间不同于空间感。空间感是主体对于空间、空间形态的主体性把握,而精神空间则是指主体的思想和意识作用于空间。

尽管本文由于理论需要对三重空间分别进行了论述,但事实上,社会空间的三重维度是紧密交融的,难以区分其界限。至今为止,除了人类尚未探知到的太空和海底,无“人”问津的物质空间是几乎不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按照人的尺度改造了物质空间的面貌而且还通过交往活动和意识活动将交往空间和精神空间“覆盖”于物质空间之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实践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是社会空间的基本维度。交往空间和精神空间受到物质空间制约,以物质空间为载体。同时由于人的实践的能动性,已经形成的交往和精神空间反过来塑造着物质空间的面貌,并且不甘于受到物质空间的制约,从而不断突破物质空间的限制使社会空间拓展到更广更深的范围。

三、社会空间的基本特征

社会空间,广义上来讲,是人类以生存和发展为目标,通过生产实践和交往活动将原始自然空间不断“人化”的结果。狭义地讲,是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出的“产品”的空间形式,这里的产品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某种关系或思想意识。住宅、工厂、土地等就是典型的社会空间的实体形态。社会空间依托于一定的物质空间,集合了社会交往关系,并受到种种思想意识因素的影响,反过来也参与和影响人和社会的发展。

(一)主体性

主体性指向主体――人的重要意义。社会空间不是一个纯粹直观的客体,而是“人化”的空间。一方面社会空间受到主体尺度的影响,随着主体尺度的变化而变化。主体尺度包括主体的身心和知识结构、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主体的需要和能力、思想意识等等。另一当面,社会空间受到主体活动的塑造。人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社会交往活动塑造和生成着社会空间。

(二)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的,因而,人类的社会空间的形态和结构也最主要地反映了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主流的意识形态。马恩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了大量的大工业城市,而城市却是“资本主义罪恶最生动的体现”。工人的生存状况极度恶劣:居住在垃圾成堆的贫民窟里,交通拥挤、疾病蔓延,而与此同时资本家却享受着大工业带来的便利。城市空间的面貌是朝着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方向去建造的,“它按照自己的形象,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这种阶级性不仅存在于城市空间中,更存在于城乡对立和全球空间的二元化发展中。

(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塑造着社会空间,空间反过来也参与和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创造着人类历史,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空间也参与组建着世界。”这从两个显著的空间事实――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中便一览无遗。城市化在推动现代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交通拥堵、就业压力、社会不公平等难题。全球化在推动各国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空间格局紧张,区域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形势。无疑,空间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是不能被漠视的。

(四)现实性

篇3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目标 会计要素

一、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处于落后的状态。我国关于会计准则的广泛介绍和普遍争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的公布和实施,使我国的会计标准在会计要素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体系等重大方面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或协调。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就目前我国已经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还不能承担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功能责任,而且也不符合国际上一般将概念框架单独制定公布的通行做法。因此我们要想提出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需要全国的会计理论工作者一同努力才能实现的。

二、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综观财务会计的发展历史,世界各国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制定会计规范。但令人深感困惑的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会计准则十分完善的国家,仍然发生了安然、世界通讯、南方保健等公司的巨额会计造假案。如果追寻会计造假案中蕴含的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缺陷,并不是会计准则,而是支撑会计准则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不完善。其不完善性主要表现在对新出现的会计对象的前瞻性的缺乏和对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实践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不相关甚至不真实。因此,建立并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双重发展的客观需要。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会计界便开始着手研究建立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些学者认为,虽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很重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会计实务是不成熟和多层次的,因此构建概念框架的时机还未到。需要说明的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不是凭空捏造和人为设定的,而是为了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总结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财务会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基本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有助于保持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减少和避免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冲突,使准则在对会计实务进行规范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指导。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企业外部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对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产生了需要,而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性,要求会计人员在生产会计信息时进行相应的职业判断,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约束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有用性,制定会计准则对产生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予以规范显得十分必要。为了给会计准则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并保证不同会计准则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客观上需要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因此在我国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就成为必然。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1.中国的会计改革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创造了条件

美国倾向于将会计视为一个与商业惯例、商业判断等紧密联系的独立学科,FASB从1973年6月成立伊始,就致力于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经过大量努力并经先后7个(实际有效的为6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和多个财务会计准则的积累,直到1982年才初步完成了会计内部基本因素的分级和相互联系的表达形式。我们进一步分析美国在准则制定方面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发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初步完成于20世纪7O年代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只有在那时美国才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以FASB为代表的权威会计组织的明确目标和不懈努力;以佩顿和利特尔顿等为代表的美国会计理论学派的杰出研究成果;多个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经历和经验。综观我国的会计发展状况,在充分估计会计改革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1)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准则,与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中的一些概念解释存在着矛盾;(2)《企业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3)多个具体准则在出台后很快就进行修订,反映出它们的质量不够理想;(4)公允价值的兴废折射出对会计计量属性选择上的非谨慎态度。这些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直接相关的问题,同时也是规范财务会计实务中最核心的实务问题,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最基本的界定,也就很难保证先后的财务会计准则做到首尾一贯,前后一致。

2.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解决的问题

尽管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存在某些缺陷,但是迄今为止,其他国家和国际会计组织尚未建立起比它质量更高的概念框架。因此,如何对待FASB的概念框架,也就成为其他国家建立概念框架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因强调概念框架对会计环境和目标的依存关系而显得非常重要,其实质乃是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的国家特征。换言之,由于FASB概念框架本身具有不可否认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体现了财务会计系统的内在联系,其建立方法也符合概念框架的特点,其影响早已跨越了国界。因此,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需要、也不可能回避FASB概念框架的影响。问题的另一面是,FASB的概念框架由于本质上是以美国会计环境为背景而建立的,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环境来说,它在会计目标过多地倾向于投资者以及过多地依据规范研究方法和权威规定等方面的确存在缺陷。

参考文献:

[1]曹 伟:《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2006.3

[2]蔡贺玲 温皓亮:《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006.3

[3]朱元午 申香华:《对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几个问题的思辨》2004.12

篇4

1.美国FASB给出的定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其概念最早是由美国FASB提出的。1976年在《概念框架研究计划的范围与影响》一文中提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目标明确会计的目的与意图;基本原理指会计的基本概念,它们指引应予以进行会计处理的事项的选择,各项事项的计量以及汇总并使之传递给利害关系集团的手段。由这类概念派生的其他概念,在制定、解释和应用会计与报告准则时又必须反复引用它们。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概念是基本的”。

2.我国学者给出的定义

国内学者吴水澎教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概括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会计基本概念所构成的一个协调一致的体系,旨在为发展和完善会计准则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3. 两者定义的关系

两种定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吴教授所归纳的概念内涵明确,外延更广阔,能涵盖了美国准则外的其他国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美国早期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财务会计理论中若干最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逻辑整体,它指导基本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促进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更好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承认。实践表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它能够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评估和修订会计准则时提供指南,以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

(2) 在缺乏权威性文件的情况下,它能够为人们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现的财务会计和报告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3) 在编制财务信息时,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4)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依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5) 由于概念框架能够促进会计准则的一贯性与会计实务的合理性,它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促进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并增强使用者的信心。

(6) 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一方面,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来源于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会计理论来说,概念框架比较具体,更重实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

(7) 通过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把握的几种关系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关系

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关系,会计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等同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经过组织的财务会计理论,财务概念框架结构包括的理论范围与财务会计理论的范围是相同的。在此意义上而言,二者是等同的,只不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对财务会计理论的系统化、条理化的组织。另外一种是构成论。此观点认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财务会计理论中的部分内容,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包括的财务会计理论范围要远远小于财务会计理论的范围。

笔者比较倾向于后者,认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由财务会计理论构成的。因为任何理论都应该有最本质、最精华的部分,其本质、精华部分虽来源于理论,但不应等同于理论。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一直以来也是会计学界争论不止的问题。对于二者的关系,会计界存在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被称为“同一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应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视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其修改。第二种观点被称为“替代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应取消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后一种观点是“并存论”,此观点认为《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并存的,要在保留《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二者同时存在,共同发生作用。

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是并存的,此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到指导作用。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作的原则性规定,而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所作的规定。基本会计准则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作为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本质、精华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则是对基本会计准则的指导,同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具体会计准则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实务的关系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同时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的发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实务也遵循同样的道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本质、精华集合,本质上归属于理论的范畴,是从会计实务中抽象出来的,是具体会计实务的发展。同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又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会计实务有如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间接方式,对于大部分的已经存在的会计实务,会计准则中都明确规定应该如何处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通过指导会计准则继而指导会计实务这种方式来发挥作用。第二种方式是直接指导。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跨国经营方式的出现,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会计实务,而会计准则对这些新实务的感知和反映又具有滞后性,所以在会计准则中找不到处理该类会计实务的方法。此时会计工作者就要牢牢把握会计理论,根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所贯彻的精神,仔细分析实践中出现的新实务,及时作出科学的应对及处理方法,这便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的第二种指导方式,这是一种直接式的指导,区别于前面所述的间接指导。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几点建议总体上讲,我国应在吸收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合理内容的基础上,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和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基本会计准则进行完善,以此为基础来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基本原则

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遵循系统性、中立性、前瞻性,并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等原则,以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依据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系统性原则要求其概念明确、内容完整、结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中立性原则要求在具体加工、生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不应偏袒任何一方,使会计信息具有客观公正性。前瞻性原则要求其概念的外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避免其经常修改和变动。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原则要求其既要顺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又要考虑会计准则作为利益博弈结果所固有的经济后果特征,采取国际化前提下的国家化立场。此外,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术语、行文格式等方面应尽量贴近国际惯例,以增强会计信息在国际的可比性,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与效率。

(二)几点建议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可考虑下述几点建议:

1. 明确会计本质

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首先予以明确。

2. 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补充并完善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衍生于会计环境,是财务会计报告发挥作用的限定性条件。美国和英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里不包括会计假设;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规定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两项基本假设;我国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4个基本假设。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假设与国际惯例差别较大,一方面源自于我国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源于我国与西方对何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认识上有差异。基于我国国情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我国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保留并充实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

3. 会计对象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只对会计要素进行详细论述,对会计对象不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会计对象一直是我国会计界争论的热点话题,将其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原因在于: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报表设置哪些要素,设置多少个要素,这都必须限制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如果只提会计要素不谈会计对象,即会计对象不明确,要素的设置就会失去客观的依据,则难以保证其合理性。

4. 重新划分并定义会计要素,细化其确认和计量标准

国际惯例将会计要素分为存量要素和增量要素,对于存量要素各国基本相同,差异较大的是增量要素,即利润表和权益大项下的具体项目。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两大类,资产负债表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要素分为收入、费用、利润。其特点是收入和费用要素仅指与营业活动有关的收支,利润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由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及利得和损失组成,其缺陷是利润要素的解释过于含混,投资收益无法归类。可考虑将利润表要素分解为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使各要素的内容更加明确。因此,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划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可采用原有定义,对其他要素则需要重新定义,并对各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从理论上进行具体阐释。还可考虑增加现金流量表要素,增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性,使会计要素的内容更加完善。

5. 增加对财务报告目标的阐释,将其作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起点

财务报告目标应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层次,决定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和结构。目前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稍显不足的是未明确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只是将其简单表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并且缺乏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详细阐释。为此,笔者认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借鉴国际惯例,明确财务报告的目标,将其作为起点,并详细阐释应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类型和功用。

6. 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原则划分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应遵循

的基本原则的概述,表明了会计信息的本质。各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容表述基本相近,但在先后顺序上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界定是以会计原则的形式进行的,这主要是由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法规的强制性决定的,与西方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足之处在于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缺乏层次划分和主次划分,且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约束条件——成本效益原则未涉及。为此,我国会计原则可划分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3个层次,并对各项原则进行主次排序,对其如何应用加以详细说明。并可考虑在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中补充成本效益原则,按照国际惯例将现有的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

篇5

该文通过回顾青岛西镇滨水区再生概念设计的过程,反思这一历史滨水区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从地域性历史空间入手,以再诠释的重构思想,探讨都市再生过程中如何协调文脉和现实需求的矛盾。

关键词:里院,重构,再诠释

Key Word:Liyuan, reconstruction, reinterpretation

1.衰落与机遇

青岛西镇滨水区如今正处于再次发展的阶段,一个最重要的话题就是如何在保护历史城区原有建筑风格和形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西镇里院历史街区是德占时期逐渐形成的居民生活区,具有典型的青岛地域风貌,它濒临港口及青岛曾经的商业中心中山路,是老青岛居民生活记忆的朴实载体。然而随着青岛市政府的东迁,中山路商业街的衰败,街区逐渐衰落,并逐渐纳入拆迁和改造的城市发展计划。

2.审视场所

德国的殖民统治对青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德国的殖民统治期间,青岛本土经济发展,人口迅速膨胀,在工人、农民、小商贩等底层市民生活的西镇,逐渐形成了里院这种中西结合的特殊的建筑形式。里院建筑属于院内天井式的合院住宅,具有内向型的空间布局。在里院里,保留着青岛传统的市民生活模式和最富人情味的记忆。

然而如今的这里的公共空间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如下的一些问题:

1)轮渡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劣,缺乏滨水行为相应媒介,缺乏应有的生命力。

2)缺乏相应的停车、商业及休闲文化空间。

3)街区内部年久失修,里院住宅内部乱搭乱建导致生活居住品质下降。

4)交通流线混杂,空间导向性及滨水可达性差。

经过对周边居民的行为和需求调研笔者得到如下的数据:

人群

场所印象

功能需求

游客

城市较为破旧

餐饮,游览

商贩

居民购买力较强

小型集市

工人

上班不便,吃饭不便

交通优化,小型餐椅

小孩

上学不便

游乐设施,学校

年轻居民

生活条件较差

没有休闲的地方

住宅条件改善

商场,电影院

老年人

较为孤独,没有交流

居民活动中心,医疗

可见,这一区域公共空间远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在里院历史空间活动的人群主要是中低收入的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者较为混杂,也导致其公共空间的失落。

3.里院记忆的精髓再生

里院这一独具特点的集合住宅形式,成为居民生活记忆的载体。建筑空间的组合及构成模式,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场所感的认同。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是第一位的。笔者首先对里院住宅的的构成模式、基本尺度进行了分析,并对于入口、庭院、结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概念性的解决方案。(图1:里院空间模式调查研究)。其次笔者分析了这一街区的功能组成,认为里院作为一共居民交流的住宅形式,它所蕴藏的居民文化精髓在于行为的互动与联系。对于新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功能组织及空间安排,应通过满足市民需求的功能复合化以及实体空间的交互构成来体现里院文化的互动精髓。

4.历史空间的再诠释

里院作为一个生活记忆不断生长的有机载体,是一个互动的场所。针对现有空间存在的问题,设计中以为拯救衰落的滨水公共空间延续传统生活记忆为主题,提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4.1复合型功能布局回应场所需求

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中提到:一个适用的地方是形态和功能两者互相吻合的地方。笔者必须让空间去适应活动,才能让空间得到合理而健康地使用。设计中结合轮渡码头规划了电影院和餐饮设施;结合主要干道规划的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结合场地原有的学校区设立的里院文化的展览空间;并结合防波堤设计了具有里院文化特征的景观塔。功能的布局上考虑到了区域的整体性和场所的韵律氛围,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

4.2滨水行为媒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笔者期望建立独特的生态绿化环境和富有人文特色的滨水区,提高滨水可达性,形成滨水开放公园区、滨水生态休闲区、水上休闲设施区等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以提高周边区域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滨水开放公园区由广场、草坪、水面,自然植物群落组合配置,塑造开放、生动的现代生态滨水绿地。滨水步道可安排露天咖啡座、茶座,创造宜人的步行休憩环境和步移景异的滨水绿地景观。利用视觉轴线在滨水区形成了对景、框景,加强场所的互动性。同时,相互呼应的平台能容纳市民进行文艺表演、健身等活动。同时,考虑包括照明、栏杆、座椅等辅助设施。

4.3里院空间重构诠释历史记忆

对于里院建筑空间的重构,主要基于单元空间、中庭和交通方式三方面展开。考虑到一般里院单元空间的比例和模数,重构过程中尽量保证传统尺度的延续性,同时结合不同的功能需求形成新的互动形式。而交通方面方面,则利用了空间并联,交叉及屋顶交通等方式,加强了原本隔阂的室内空间的联系,并打破了原有单元空间孤立模式。(图2:里院空间重构的模式及策略)

4.4建筑立面特征呼应传统风貌

对于新建筑的立面设计策略,在立面形式及色彩的选择上,采取了整体协调统一,单体又独具特点的方式,不同功能体块在保留一定历史符号的同时,做到功能与形式的一致,而不采取仿制、仿古的策略迎合历史性。

5.再生设计的反思

不同于典型的城市更新项目,笔者认为再诠释历史场所的精神本质而非在建筑形式上的直接迎合是历史空间再生设计的基本策略。通过再诠释,笔者不但可以对老建筑进行修复和改造有章可循,同时也为历史街区的新建筑设计提供了富有逻辑性的准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