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28 16:57: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篇1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27-01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各种异质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即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也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和艺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原则,还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好的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良性循环。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信仰多元化,政治观念驳杂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由于社会存在的多元化导致各种思维、意识相互碰撞。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认识不清,存在着模糊或者是错误的认识,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淡薄,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制。这都表明当代高校大学生政治意识淡漠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人生观、价值观多样化,集体主义价值观淡薄

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的观念,他们过分强调个人本位,集体主义观念严重淡漠。进入网络时代,西方的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不断的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文化和心理结构。

我们的传统美德受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冲击,造成许多大学生价值目标偏离正确的方向。

3.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贪图享受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带来了重大改变,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了,视野更加开阔,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潜移默化的对人们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不良冲击。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在他们之间攀比之风盛行。而且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及享乐主义等在大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

4.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统一,相互脱节

广大学生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理论知识体系得到了完善,对道德的功能、规范也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他们的认知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部分学生在评判标准上存在二重性,总是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来评判别人,而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

二、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体制转轨的重要发展阶段,生活方式、经济结构、社会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大学生群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必然受到各种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脚步,既要继承优良传统,还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工作途径、方法。

1.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坚持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导为主”的理念和原则。 首先,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切实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情况,把解决学生生活、学习的困难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完善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理直气壮,要努力探索,通过道德潜移默化教化作用,很好的塑造大学生的优良品德。最后,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大学生思想和心里方面的问题,要多引导、多开导,对于大学生学习上的诸多问题多辅导,对于他们生活上的问题多给予指导。

2.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构建高效的工作平台

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件建设的范畴,必须有良好的、高效的工作载体。一般来说,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载体。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载体还是课堂,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只注重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适应时展的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努力探索,力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育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确保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方法遵循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认识规律。首先,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这个平台积极促进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采取网上讨论、沟通等形式来帮助高校大学生解决各种疑难和困惑。第三,不断为大学生开拓新的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广大学生正视实践、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既增长了他们的才干,还能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3.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促进学生的认同感

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往往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高校传统的思政工作方式是灌输和管理,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共性,忽视了他们的差异性、主观能动性。因此,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过使思政工作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在思想上认同,从感情上接受。

3.1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交流、谈心、座谈等形式,充分了解和掌握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从而详细的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

3.2和学生做知心朋友。摒弃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思想,和学生平等交流和沟通,充分体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既能够维护大学生的自尊,又能够促进他们从感情上认同,从思想上接纳。

3.3坚持因人施教。单纯靠某一种或几种传统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心态、兴趣爱好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人施教,做到有的放矢,逐个解开其思想上的疙瘩,然后取得认识上的一致。

3.4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在坚持不断向大学生讲授经典理论的同时,多向他们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社会生活的新现象、新问题,引导广大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观察分析事物和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篇2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思想政治工作;运用;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既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不能一味沿袭传统的、惯性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必须抛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真正从内容、手段、方法、载体、环体等方面进行一体化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感受到从所未有的新颖独特,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自觉地参与到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悄无声息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具体地说,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切忌只重工作目的性而不考虑方式方法,始终坚持平等对话原则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非常注重目标的达成度,甚至忽视了手段和方法的适宜性,以致于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后果,并未实现预期的目的,“劳而无功”却在社会、学校“背”上骂名,最终呈现出学生不满意、党委政府不满意的状态。如何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一方面,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注重教育情境创设。方式方法上要讲求“外虚内实”。表象层面上不能显得目的性太强,“昭然若揭”,“有意”惹起学生的反感,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失去了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骨子里面确实有工作的想法和目的,绝不是简单、单纯的交流聊天,承载着应有的责任和使命。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核心就在于教育情境的创设,教育活动的精心策划。经过精心设计的情景是雅致的,经过精心策划的活动是巧妙的。既能实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的警觉和反感,取得教育者的水平和艺术。另一方面,尝试师生交往对话,营造平等和谐氛围。对话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话的前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格上保持平等。要坚决革除传统模式下教育者“高高在上”,开展工作“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受教育者被“虎视眈眈”“众目葵葵”,大有“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的架势,营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对话的基础。因此,双方要以平等的姿态、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忘却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尊卑,彻底抛弃“不愿谈”“不敢谈”“不能谈”的心理障碍基础,从心底里把对方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亲人,真正朝着师生间无所不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状态和境界。

二、切忌只顾把控话语权而不契合学生实际,始终坚持互动交流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话语权的把控。正确的一方把握了话语权,就让正确的思想得到不断的传播,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效果;相反,如果错误的一方把握了话语权,就让谬误的观念象疾病一样流传,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效应。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把控不应凭借教育者的优越地位,而是靠要讲究艺术和技术的。一方面,要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一味只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效果不理想,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既要发挥传统方式的积极作用,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还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格魅力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和持久的。因此,教育者自身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尤其是熟练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能够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得到学生的信任和佩服,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且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模范地做到,自觉地把自身塑造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杆和示范,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的实际为工作出发点来“取悦”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强调教育者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很少兼顾到受教育者的实际和需要,工作开展起来不能契合学生的内心想法,得不到学生的有效支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行其道”,成了两条“平行线”,不能产生“交集”,更无从去谈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实际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以急,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自然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欢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然“水到渠成”。

三、切忌只重单方面主导而不调动学生参与,始终坚持合作教育原则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学生接受信息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形式,来源渠道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加剧了其个性的形成和独立的意识,对人生、对社会有了他们自身的认识和看法,而且轻易不受成年人的左右。但毕竟学生的认识和看法不会完全成熟和正确,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成熟和成长。一方面,要变“单主导”为“双参与”。“互动”才可能“和谐”。社会学上的“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众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既有积极的过程和结果,也有消极的过程和结果。当然,消极的过程和结果不是人们所要追求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只有双向互动,并产生积极的结果,才是工作追求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抛弃传统的“教育者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模式,转而谋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参与,调动两个积极性,共同致力于育人和成长的目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愉快地实现工作目的。另一方面,要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传统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失去兴趣,教育过程就完全演变成了教育者个人在唱“独角戏”,“台下”的观众都“心不在焉”,无论多么“精彩”都不会获得“观众”的掌声。而主体间性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学生)都处于主动地位,只有双方共同主导才能完成整个教育过程,期待出现预期的效果。所以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把教育的目标变成自身成长的需要,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参与,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而把教师的职能从过去的强行灌输转变为指导引导、营造环境,由过去的“绞尽脑汁”要学生接受转变为现在的“心情舒畅”地保驾护航,学生自主地吮吸成长需要的“乳汁”。

四、切忌只顾一意孤行而不考虑学生感受,始终坚持沟通理解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触摸(及)人的灵魂的工作。要改变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灵魂,必然要顾及学生的感受,切不可仍然效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我行我素”,只有求得师生之间的价值或者观念的共识,开展起工作来才会得心应手。一方面,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避免“独断专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讲求教育者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不是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现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则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主张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摸清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开展工作才是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摸清学生情况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是摸清情况的有效路径和最佳选择。教育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学生一线,和学生打成一遍,做学生朋友,与学生交心谈心,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掌握开展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工作决策有依据,工作措施很科学,实施起来具有针对性,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呈现出来的效果令人满意。另一方面,要善于换位思考问题,考虑学生感受。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站在教育者角度思考问题,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则主张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即人们常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既然学生成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必须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展工作的措施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主动争取学生的参与,主动邀请学生的配合,主动赢得学生的支持,师生齐心协力,并肩战斗,轻松愉快地“走完全程”,顺理成章地到达“幸福彼岸”。

参考文献

[1] 周先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必然[J].前沿, 2010(07).

[2] 熊宝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路径探究[J].大庆社会科学,2010(10).

[3] 陈倩.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探究[J].科教导刊,2010(03).

[4] 李小红.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9).

[5] 张法成.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基础[J].中国建设教育,2011(07).

篇3

现阶段,部分学校把招生情况、师资培训、学科建设等工作看的过重,却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了,对思政教育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阻碍了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的形成。

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上大量增加,综合素质上参差不齐。一个辅导员要带几百个学生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而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觉得也比较多,只要是跟学生相关的事都与辅导员有联系,有关学生的各种问题也会联系辅导员,最终导致所有问题都集中在辅导员身上,平时要开展党建、团建以及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工作,可以说辅导员在许多繁杂的事务性的工作中耗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的同事,专业素质却得不到提高,容易使学生因为缺少适当的引导教育而变得不知所措。

如今的大学生们普遍对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可有可无甚至感到反感,这是高校的思政教育不能够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学生作为思政工作的对象,他们不单单是简单的接收老师所传输的信息,他们可以选择性的进行接收这些信息,所以,一旦学生主动拒绝接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信息,就会使思政教育的价值难以实现。而且,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1)很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很模糊,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没有信念。对人生价值以及祖国建设这一类重大问题缺乏关心和了解,对于这方面的课程也缺乏兴趣。(2)很多青年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的下更倾向于物质性和实物性,所以在学习时只重视能够谋生好找工作的课程,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并不重视。(3)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渐频繁,许多国外的文化、观念和思想对我国各方面也带来了不少的影响,尤其是在学生还没有深刻领会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观念精髓,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国外的文化、观念和思想的情况下,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他们更加容易形成和接受“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受“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们逐渐变的只追求享乐和获取,将金钱和利益作为衡量标准,自私自利,不会为他人和集体考虑,对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没有追求,这些都是和思想政治教育背道而驰的。

高校各部门的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长期以来,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依靠党的组织系统和学生工作主管部门来实施开展的,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直面临孤军奋战的局面,并没有形成全体高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共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格局。甚至还有一些高校将教书和育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完全的分裂成不同的学科,由此一来,总是被认为是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和专职思政辅导员的责任,但是实际上,如果学生的德育教育一旦与知识传授相分离,却忽视了专业老师以及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培养,这将严重的削弱他们本来应当承担的育人的责任。

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改善。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当今的学生们接受网络文化的能力越来越强,途径也越来越方便快捷,而且网络中带给他们的诱惑也随之增多。但是由于他们依然缺乏足够的识别、理解和克制自我的能力,所以无法在五花八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剔除糟泊并吸取精华。另外,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呵护,在学校大部分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乏集体荣誉感。最终,大部分的学生依然把提高自我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着抵触的情绪。上述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增加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的难度。

篇4

随着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模糊,找不到奋斗的目标,没有长期坚持的梦想

大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业不像高中那样紧张,目标不像高中那样明确。以至于他们课余的时间不能很好的利用,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以至于消极颓废。甚至有的学生误入歧途,以至于荒废一生。一些学生也会在“趋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在情感和行为上也排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1]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心理承压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健康问题日渐严重

当部分学生有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的时候,他们又羞于向父母,向同学诉说。这些学生不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还有就是对辅导员缺乏信任。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使这些学生走出迷茫,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心理困惑。

3、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纪律观念也比较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校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整体素质没有以往高,小部分学生偶尔会迟到、旷课。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给予劝导,更多的应该是关怀,使他们集体意识增强,发现自己的这些小错误给集体造成的影响,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4、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弘扬民族精神意识薄弱

大学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名族精神,做一个忠实的爱国者。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有些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了。一些西方人士,极力鼓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信仰一体化。这些西方人士别有用心,企图借经济全球化来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想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损坏我们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这样的和平年代下,一些大学生出现爱国主义情感薄弱和弘扬民族意识薄弱现象。

5、大学生法律意识强,而道德观念却很薄弱

遇事总是百般推脱,没有担当,导致道德观念下降。[2]虽然大学生法律知识增强,责任道德意识却薄弱。

二、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民办高校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2、现在的大学生的思想太过激进,不喜欢和别人沟通交流,特别是与辅导员,因为他们觉得辅导员就是一个监督他们的监官,不愿与辅导员交流,怕与之交流,透露的自己的真实的想法会遭到辅导员以及父母的不认同。

3、家庭困难的学生数量增多。考入民办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其中也有很多小时候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贫困生的心理变得复杂自卑,从而缺乏自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非常严峻。

4、现在的大学生不仅是贫困生增多,像富二代也在增多,他们通常都会认为只要有钱就能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而且还炫耀自己家的财富,容易影响其他学生,也让那些贫困生、农村来的学生感到自卑,更容易形成同学间相互攀比,生活作风奢靡。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5、现在的大学生出生于繁荣稳定的和平年代,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苦难的洗礼,从总体上看,有的学生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人生理想。他们缺乏一种战胜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毅不拔的决心。比如说有个别学生奢靡、逃课、炫富、以此为荣,不懂得勤俭,不懂严格要求自己,缺乏理想,精神空虚,没有明确而伟大的抱负理想,恍惚度日,甚至去追求那些无聊的刺激。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育者要具备高素质

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首先,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跟上时展,时效性很重要。其次,作为教育者的老师,自身要有坚定的信仰,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正确的观点,理性的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3]再次,教育者要有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才会充分信任我们,尊重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昂杨向上的精神状态来感召学生,并有强烈的责任感。

2、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相结合

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大学时期更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相结合,引导学生追求高尚人生目的,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结合。有了崇高的信念,才会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指导大学生走什么样的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3、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网络教育互相补充

篇5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思想教育

Abstract:the aid work i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bility, higher education fairness and harmonious society, how to the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work as an opportun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mbining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with economic assistance, it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funding

学生资助工作的大力开展,使得贫困生的现实困难基本能得到解决。将资助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到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充实和行动上的动力,教育学生诚信感恩,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把教育引导作为资助工作的发力点。

一、健全思想教育工作机制

将经济资助工作贯彻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中,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育引导,利用结对帮扶的形式将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建立切实可行的思想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高校要提高认识,利用结对帮扶形式从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帮扶。思想上教育学生物质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贫乏。只要自立自强,合理利用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刻苦学习,努力奋进,前途是光明的。国家对贫困生的关心是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最好回答,是对大学生最大的关心和期望。教育学生感恩社会,知恩图报,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上要通过辅导行形式帮助后进同学,树立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奋斗意识。通过结对帮扶,让贫困生在学习上有成功感,在生活有依靠感。

二、强化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审工作

国家奖助学金是用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贫困生的特殊关爱,体现了教育公平公正。所以,学校在评选国家奖助学金时,应该积极组织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大力深入地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在评选过程中出现的先进同学事迹。通过先进事迹教育后进思想,积极的舆论引导落后的风气。

三、加强诚信感恩意识的培养

国家助学贷款从这些年的情况看,还款违约率居高不下,学生在校申请,毕业后离开学校,银行和学校很难规范和督促他们按时还款。国家从2007年开始陆续在全国部分省份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到目前已在全国22个省市推行,生源地贷款以学生信用为担保,以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在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办理,越来越显示它的优点。高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在一定程度防范了金融风险。生源地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根本措施。

国家助学金的无偿性,助长了一些贫困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而助学贷款的有偿性恰恰可以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在申请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宣传,鼓励广大贫困生申请生源地贷款,教育努力学习,积极奋进。出校靠自己的双手取得报酬,靠自己的劳动来偿还贷款。可以调动学生在校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他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同时注重诚信意识教育,通过诚信教育活动来增加学生的诚信意识。比如通过举办诚信感恩演讲比赛、励志成才征文活动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

四、拓展勤工助学活动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是指高等学校组织引导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从事适当的智力或体力劳动,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的活动。它具有经济资助和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自立、自强,锻炼了实践能力。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也是参与学校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从学生的角度参与民主管理,勤工助学具有特殊的实践性和独特的育人作用。首先要建立勤工助学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其次要发挥学生组织特有的参与热情;再次要成立大学生勤工助学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最后学校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足额经费保障活动的正常进行。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贫困生成人成才,而责任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基础。有的同学拿了国家的资助好像理所应当,对班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视而不见。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此,不仅要让贫困生生不落泪,更要让他们的思想不掉队,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班级管理和集体活动中去。

针对个别贫困生有消极沉默、彷徨悲观的心理状态,适当开展心理教育工作,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心理辅导与咨询等形式,帮助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困难,客观认识现实,摆脱心理困扰。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集体事务。比如,许多贫困生成绩好,在学习上,发动他们结成“一帮一”的帮扶对子,对学习后进同学帮助辅导,使班级形成优良的学风。通过各种帮扶措施,使得这部分学生学会和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反过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阳光自信的心态。通过帮扶行动,发现一批,帮助一批;帮助一批,培养一批,使他们成为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心理健康、奋发有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至立,精心实施 狠抓落实 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07-07-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