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范文

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28 16:57: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

篇1

关键词: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36(2015)06-0044-04

目前,随着国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和国内普通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民族院校也普遍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质量,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但依笔者的观察,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民族院校的内在发展要求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对文化素质的内在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院校因为有普通高校的特点,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实际情况,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校的做法,应该探寻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路径方法,将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上做出新贡献。

一、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民族院校存在着个别领导、部门和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认识错位的现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这些个别领导、部门、老师把文化素质教育看成一种工作形式,存在着措施不力的现象。此外,民族院校因历史原因,大多基础比较薄,部分民族院校因经费问题,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投入不够,致使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只能简单化甚至形式化,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重特色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不够理想

民族院校普遍重特色建设,民族理论、民族艺术、少数民族文化等学科课程得到非常重视,但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相对就投入不足,对大学文化精神方面研究也不够,学校文化建设较差,层次不高,客观上弱化了文化素质教育。

(三)重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在民族院校的开展,使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实际工作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民族院校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部分民族院校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作了专业教育之外补充教育的东西,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放在了一个次要甚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两者没有得到同样重视,造成两者在事实上无关联甚至撕裂的局面。

(四)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得到很好融合

由于多年课堂教学养成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习惯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不能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很多教学采用的仍是以前的教学老路,专业课传授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传授的是文化知识。在这样的局面下,很难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很难让其均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合理地搭配并能渗透是民族院校要解决的问题。

(五)重人文知识传授而忽略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民族院校错误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传授文化知识上面,这背离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完满人格。文化素质教育若不把归结点放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上,就会使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民族高等教育的点缀。

(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备

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够,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质量不够高,有的公共课没有教材,有的课程老师备课不到位。三是有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比较陈旧,内容前沿性不够,不能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

(七)实践上急于求成而缺少统筹考虑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当前一些个别民族高院校突然增设了过多的文化素质必修课、选修课,并大面积增设了社团文化组织,让老师学生苦不堪言,其后果令人堪忧。

二、民族院校要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一)要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涵义,杨叔子、胡显章、李曼丽、王义遒、金顶兵等人进行了探索研究,从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界说或限定,它们的观点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我个人认为教育部给定的定义最为合理。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2:。它包括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这个定义出发,去设计方案,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学生较多,由于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教育欠发达影响,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所接受人文和科学教育普遍不足,所以民族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必须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两方面内容,对各族各学科学生对等进行两方面的教育,把各族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很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提高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3:。当前,科学教育得到全世界全社会的空前青睐与重视,而人文教育受到普遍冷落,从国内外的有关报道和研究结果来看,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各个国家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开始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发展。在这种时代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2.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2:。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呈现知识高密集和综合化的趋势,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大调整综合阶段,我们只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质、人文素质。

3.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参加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的人格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人生境界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有利于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我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内容,对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素质教育应包括人文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审美教育、国防教育、身心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人文科学教育应重点放在语文根基、民族语言、史地知识、美学基础、哲学素养等方面,通过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关系,增强人文关怀的意识与能力,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从而树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学教育应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自然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自然科学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定能力。审美教育即美育,借助判断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国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教育、日常生活作风教育等内容,通过国防教育,要使学生具有捍卫国家、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意志与能力。身心教育应包括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两方面内容,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习惯教育、社会公益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思想,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四、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

(一)建立有利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和制度。各民族院校要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组织机构,专门从事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和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担任负责人,要有固定办公室,固定工作人员,专项文化素质教育经费。要制定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形成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规章制度。要根据民族院校实际情况和生源组成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统筹不同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真抓实干,深入推动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头脑中只能有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具备了一定高度的素质,才能按照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的,才能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每一门课程中去,贯穿到每一节课堂中去。民族院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建立文化环境就离不开课程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安排。从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与根本出发,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情怀,坚定走社会主义的信念;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传统和制度,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培养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与施展才华的能力;帮助学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拓宽眼界,形成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加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民族观、审美观教育,不断加强学生对上述“六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要克服对民族特色以外课程不够重视的问题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一名大学生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过去,在民族院校课程设置中,很重视民族特色课程,其它人文课程相对重视不够。人文学科所占比例较小,在文科学生中自然科学课程则可能没有。今后,要特别注意,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考虑到学业时限、专业实际、各族学生的差异,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整个民族院校课程体系中要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层次性3:的特点,分层次,有步骤,循序展开。

(五)通过一、二课堂科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第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分为知识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第一课堂体现的是知识性课程,学校要将经过全方面考虑,将予设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安排在第一课堂传授,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安排了20多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在第一课堂讲授,深受学生欢迎。第二课堂要体现体验性课程。文化素质的本质是将精神气质和人格品质内化于人的心灵。那么怎样内化呢?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熏陶,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升华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这就要安排体验性课程。第一要举办系列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通过举办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讲座,吸引学生来参加,吸收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感,受到教育。当前,内蒙古民族大学在校园中坚持开展讲座活动,讲座内容既有人文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方法问题;既有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又有世界形势和文化发展热点;既有主讲人的精彩讲授,又有听众的提问,还有相互的讨论,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第二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设这方面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知识向素质的转化。每年举办的课程主要有校园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体育节、少数民族文化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另外设有文学社、诗社、书法社、摄影社、无线电社、天文社、国防社等百余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展讲座、讨论、阅读、辩论、研究等文化素质活动。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内蒙古民族大学这些年就开展了上述文化素质体验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各族学生不但增长了文化知识,而且边参加边体验感悟升华,将知识逐步转化为了自己的精神和素质。

(六)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除民族特色外,还和普通高校一样具有传播科学和文化的功能,校园应该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和科学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院校要加强建设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道路、广场、楼堂、亭阁、画廊的命名;建造有文化或科学精神意义的牌匾、楹联、雕塑、塑像、奇石;在教学楼、图书馆、阅览室、会堂悬挂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生平介绍等;在校园道路、广场、花园周围设立精美的警示牌、文明寄语、文化鉴言等4:,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D:.教高司1998:2号.

3: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160.

篇2

关键词:戏曲文化 高校 素质教育 方法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88-02

新形势下,中华戏曲文化教育是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代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文化的形势下,高校要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中华戏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研究选择,使中华戏曲文化有新内容新面貌,使中华戏曲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现代化。

一、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提升人文素质的方法

新时期高校开展戏曲艺术教育应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所谓第一课堂,就是立足课堂在课内有步骤地开展戏曲文化教育。在课内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创设情境法。就是从戏曲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从戏曲的特点、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方面入手,通过丰富的戏曲艺术知识的介绍,将大学生引入戏曲艺术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进入角色,引起交流兴趣、情感共鸣,然后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探讨戏曲艺术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精彩的艺术形式,体会其非凡的艺术魅力。这样在美的享受中,师生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2)赏析法。在戏曲教学的初级阶段是让学生认识戏曲的综合性特点和戏曲的基本常识,知识讲解应深入浅出。同时,任何艺术的价值都必须通过与欣赏者产生共鸣来体现,同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典或具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也会使学生有所感动。注意选择容易吸引学生的戏曲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中华戏曲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3)表演法。分析戏曲作品对于学生的创作和表演以及文艺评价也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欣赏精彩的戏曲剧目的基础上对其结构、风格、流派、技巧、思想等进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戏曲知识。促进学生多中华戏曲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如此,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戏曲的表演,可以是断片表演,也可以是一些唱段。通过参与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表演的技巧,更主要的是通过践行戏曲唱、念、作、打的艺术要求,来让学生在体念剧中人物角色时达到情感和思想的升华。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开展校园戏曲文化活动。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让学生得到戏曲文化的濡染与熏陶。在第二课堂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基本的方式有:(1)引入经典。尽管大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但是这却并不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校应当利用各方资源去搭建平台,整合渠道,积极联系地方戏曲剧院,把优秀的经典戏曲剧目请进校园,营造氛围让大学生走近戏剧和走进戏剧,通过现场的视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让传统文化的厚重去凝聚校园文化的内涵。(2)成立社团。高校应当引导并扶持学生成立自己的戏曲社团,并在资金投入、硬件保障和氛围营造上给予支持,让这些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却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投身于戏曲文化建设。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戏曲表演知识后,大力开展戏曲文化周、戏曲文化展、戏曲剧本征集评选等活动,并根据学校实际创作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作品,力争搬上舞台。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创造校园戏曲文化的精品。(3)举办讲座。高校应当多方联系戏曲表演的艺术家和戏曲研究的专家,为学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因为中华戏曲文化中包含诸多地方戏曲,它们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有过灿烂与辉煌,也有过危机与磨难。通过戏曲艺术家的言传身授,理论专家的文化解读,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兴衰历史,品评民族文艺的文化根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教育。

二、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校园戏曲文化教育贵在坚持。为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期有效。

(一)制定高校戏曲文化教育的原则

1.创新教育的原则。戏曲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性的艺术形式,其注定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戏曲文化,并非是保护过去,而是保护未来。因此,高校戏曲文化教育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须从当下现实生活中汲取新的生命源泉,使高校的戏曲文化教育贴近高校,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2.兴趣引导的原则。高校戏曲文化教育,应以兴趣引导为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蓬勃开展,关键是能否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爱好。各高校应当根据当地实际,与当地戏曲发展相结合,同时注重戏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建立戏曲文化教育与现代高校的对话机制,以此增强戏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持续实效。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设立组织机构。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并且使其真正发挥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促进作用,前提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高校领导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要重视戏曲文化教育的开展,而且还要能够在戏曲文化教育中提供组织的保证。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安排专门的人员来组织,安排专职教师来落实戏曲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工作等。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科学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04-02

素质教育是围绕着提高受教育者全方位素质这个核心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已经发展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而言,素质教育摒弃了只注重知识培养的做法,开展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性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以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奉献社会的高品质人才。

可以说,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反省,是追求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协调一致的实事求是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本身就是高校对大学生培养追求合理化、科学化的一个科学命题,因此要切实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追求其实施方法的科学化。科学合理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完善大学生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批判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核心目标是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或者离开父母不能生活的懦弱儿。大学生要真正能立足于社会、奉献于国家,就必须具备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出色的身体素质、强大的心理承受力、纯熟高超的业务技能。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要通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到大学生身上并成为其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举国工程,需要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地全面展开。这项工程从娃娃抓起,到他们读高校的时候,很多素质已经具备了,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容易开展。然而,现在的事实是,虽然绝大多数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打出了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为首要目标,很少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这就使得高校几乎成了学生真正接受素质教育的起点,也就是说高校承担了素质教育的压力,而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针对这个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五个切入点展开。

(一)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但衡量人才的第一要素应该是德行和操守,而非业务能力。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虽然已经接受了多年的初等教育,但从小学到初中的教学往往以考入名校为第一要义,道德教育不受重视。很多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以金钱物质为追求目标,道德素质不高。因此,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德育的开展,只有大学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胸怀爱国之心,以纠正不良社会风气为己任,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才有意义。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各种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长期的家庭溺爱,很多大学生无法承受各种挫折。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这种情况的负面效应就更加显露。他们无法和同学友好相处,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极易出现自闭症和精神抑郁症。走上工作岗位后,领导和同事的任何质疑都让他们感觉到莫大的羞辱,于是跳槽和辞职,严重的甚至自残生命。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必须开展而且要重点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

(三)协作能力的培养。人是社会化动物,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独善其身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都和其他人员或社会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交际的成功。即便你只想做好本职工作,也必须通过和他人或者团队的协作才能实现。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中需要增设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深谙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并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与人合作。

(四)业务能力的培养。在任何时候,业务能力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作为不同门类的大学生,必须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赢得立足社会的资本。以前,高校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道德、心理、团队等因素的作用。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并不等于说业务能力培养的地位降低了,科技知识和实践能力仍然是素质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需要说明的是,素质教育中对业务能力的培养要求,应该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兴趣所在和可塑之处,以差异化、个性化培养为重要目标。

(五)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高校的专业设置再多、涉猎领域再广,也无法覆盖当今社会的诸多领域,因此想通过大学期间的教育,就使大学生掌握可以通吃一生的本领是不现实的。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可能在四年前学的知识还炙手可热,当走出校门时已经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就是说,科学素质培养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大学生学遍所有知识,而是让他们具有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新知识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界一直推崇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办法

确立了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还需要科学的实施方法,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地做好,因为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教育模式。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因校制宜的总体教育目标制定。科学就是实事求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都要实事求是。各大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实事求是地制定本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和总体规划。

在素质教育提出伊始,各个高校是十分重视的。但落实到实际行动时,有的高校空喊口号,有的高校人云亦云,有的高校制定的目标大而空,造成很多高校根本无法开展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究其根源,就是学校的总体目标制定不合理、不科学、不实事求是。

虽然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找到了,但是不同高校的自身条件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不能一刀切地为所有高校的素质教育制定相同的目标。不同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和办学特点,制订适合自身需要的素质教育规划方案。

从大的方面来说,文科类的院校应该在确保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强科学素质的教育;理工科院校应该在确保科学素质教育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具体到每一个高校,这种总体目标的制定就应该更加注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像北京大学这样的高校,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要对大学生开展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在内的全方位素质教育,靠自身的条件就可以了。只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不难实现。但对于一些高职类院校而言,本身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师资力量匮乏,也效仿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模式就不切合实际了。这类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仍以自身的办学特色为素质教育培养的主阵地,然后深挖自身潜力,再辅以社会力量完成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例如,没有专门德育教师的院校,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多储备德育故事素材,在专业教学课堂上穿插一些德育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道德熏陶。又如,没有心理课程教师的院校,可以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聘请心理医生来校进行不定期的心理讲座。这样既降低了长期聘任心理课程教师的成本,又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得以进行。

总之,不同高校的素质教育目标,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上文已经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五个切入点,但具体工作的开展还必须落实在教学环节中,所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才是素质教育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很多高校为了开展素质教育,都对本校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普遍提出了实践教学、双语教学等思路。笔者认为,最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不必人云亦云地照猫画虎。比如,别的学校办实践教学,不顾自己实际情况也办实践教学,强制降低理论学时的比例,既搞不好实践教学,理论知识也无法完整地讲解。又如,别的学校办双语教学,不顾自己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功底也办双语教学,必然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所以,每个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最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是经常性地改革,而是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的宗旨。这里的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看他在哪方面具有可塑性,就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力度,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素质。第二重含义,就是教师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自己在哪方面有真才实学,就踏实地搞好这个方向的教学,即“知之为知之”。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熟悉这个领域,还非要指导学生,那就成了误人子弟。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只有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覆盖面,才能对更多的学生因材施教。

(三)因教施评的科学评价模式构建。教学效果的评价是衡量一种教育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以前,高校一般通过期末考试作为一门课程的唯一评价方法,考试得分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对一门课程掌握程度的唯一评价标准。素质教育提出以后,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的评价,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笔者赞同这种趋势的发展,但认为这种评价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科学化。

素质教育的评价与素质教育的教学是同一目标下的两个必要环节,二者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既然在教学环节中已经提倡了差异化、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对应的评价体系也必须尊重个体培养的不同。因此,对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年的统一评价模式是不科学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应该在评价体系中充分加以考虑,做到因教施评。

显然,这样的评价方法对于教师来讲的难度很大,但却是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为了降低期末多种评价标准制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做好平时的积累工作。而且,这种工作经过几个教学轮次以后,可以用于因教施评的考核素材也就比较丰富了。

【参考文献】

[1]张坪兰,李爱玉.论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6 (20)

[2]李朵.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素质教育创新[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3]刘臣.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正确把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二)[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蔡启茂,袁美华.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措施[J].中国培训,2006(9)

篇4

关键词:小学生;素质教育;改进;农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9-0126-0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培养。为了营造良好的农村教育空间,要求我国教育部门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针对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展开宣传,着重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由此来推进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以下就是对促进农村小学生全面素质提升方法的详细阐述。

一、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生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数量较少。即在农村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仅有少数教师愿意留在农村学校任教,同时亦由于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培训机会,且每一位教师需承担2~3门课程教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不利于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同时,当前农村教学资源,即多媒体设备、钢琴、计算机等与大中城市及其城区、县镇学校相比,呈现出资源极其匮乏简陋的现象,影响到了对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第二,城乡差异。即农村地区与城镇相比,交通设备、经济发展、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呈现出落后于城区、县镇学校的问题,为此,当前农村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此问题展开有效处理[1]。第三,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即部分教师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更为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的培养,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素质的方法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农村小学学校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化的培训项目,并注重强调对教师能力素养的培养,由此来引导教师对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作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最终提升小学生整体素质水平。同时,在农村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国教育部门应注重针对农村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调研,并且将调研数据融入培训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师培训状态。此外,农村学校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亦应注重定期组织教师到城区、县镇小学进行观摩,在观摩学习过程中掌握新型教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二)缩小城乡差距

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真正认识到对小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的家长中,农村家庭占据总体的15%,85%的家长认为对学生成绩的关注更为重要。而城市调查数据显示,有85%的家长已经开始重视对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即城乡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当前农村教师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通过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传播对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由此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提升其素质水平。此外,我国相关政府机构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扩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并鼓励农村地区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引进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资源,以此来丰富自身教育方法,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推进教学改革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状态,农村教师要注重改善传统教育方法。例如,某教师在数学加减法计算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商场卖货”的课堂情景,并安排学生分别对卖货人A、买货人B和C进行角色扮演,在买卖交易过程中,通过“找钱”的方式来提高自身动手能力[2]。为了实现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亦应注重定期安排“植树”“探望空巢老人”“清理社区道路卫生”等活动项目。综上可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为了打造良好的教育空间,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摒弃应试教育理念,效仿城区、县镇小学教育方法,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带动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凤岗.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24):259-260.

篇5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比较;启示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项目编号:201102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3日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发达国家把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工程。美国作为最早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国家,在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和实施方面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中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比较

(一)教育机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关注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并着手实施的国家,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并投入巨资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不仅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信息素质内容结合到教学大纲中,而且出台了相关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了涵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与美国相比,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权威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缺乏系统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这就导致对中小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上认识不够,投入不足。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通过高校的文献检索课来体现,具体开课情况也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对信息素质的理解比较狭隘,把信息素质等同于信息技术或者信息检索课,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二)教育途径。从中美两国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看,主要有开设信息素质课、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和嵌入其他课程等方式。但是,两国侧重点不同,美国作为最早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国家,随着对信息素质内涵的深入理解,实施途径不断变化,也是比较成功的。由早期开设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课,到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具有开放性、形象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特点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并已成为最重要途径。另外,嵌入其他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近年来在美国一些高校广为采用。在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信息素质课;同时,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也是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开展的一项工作。我国一些专业院校开展嵌入其他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如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信息检索课。近几年来,部分院校也开始实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但是大多数内容过于简单,系统性、交互性不强,实施效果不太理想。

(三)实施效果。从两国实施效果相比较来看,美国学生信息意识普遍较强,对信息资源的了解和信息工具的使用比较熟练,在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也较强于我国学生,这与美国教育中提倡自学、加强独立思维能力锻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以考试为目的,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被动地学习,信息意识淡薄,习惯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没有主动寻找相关信息的自觉性,信息搜寻目标随意性强,缺乏更深层次、更广泛寻求信息的要求。加之有关信息检索工具的知识贫乏,使其搜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偏低,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评价体系。评价具有一种反馈-矫正的功能,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处于令人满意的状态,因此在标准制定中颇受重视。美国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信息素质评估大纲。应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美国制定了系统的信息素质标准,其中既有关于受教育者信息能力的标准、教育者信息和施教能力及其培训的标准,也有关于教育中介的标准等。这为学生的信息素质评估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对信息素质的贯彻实施起到了监督和促进作用。而我国至今尚无一套较为统一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缺乏统一要求,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方面也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美国信息素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增强对信息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美国在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众多的专家学者和行业学会对信息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其重要性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借鉴美国经验,我国也应借近几年对信息素质教育问题研究的热潮,积极利用各种媒体、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信息素质教育,使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各界自觉接受,促使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在内的信息主体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信息环境。

(二)制定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规划。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理论研究,促进制定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对推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美国实施情况来看,其信息素养教育的较好开展与教育界、图书馆界和信息界专家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建立一套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划密切相关。而我国从事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学者大部分为高校图书馆馆员,研究内容局限于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在研究规模和研究深度上也都与美国同行有很大差距。因此,建议需要有更多的教育界、图书馆界乃至信息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理论,把信息素质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重要发展战略来研究和实施,推动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制定相应的实施政策,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进程等。

(三)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信息素质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受教育者数量众多、层次不一等特点。实践证明,如果孤立地设立课程和单独由图书馆馆员承担授课,其实施效果不佳。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考能力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在信息素质教育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图书馆与高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各教学单位的沟通和协调,促进图书馆员与各院系专业教师的密切合作,使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有关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等做出统一安排,使之成为各学科教学环节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为学生创造一个在用中学的环境,使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也真正体会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信息检索和利用技能,这是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四)积极探索多层次的连续性信息素质教育。为了提高信息素质的效果,信息素质教育要与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连续性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进行入馆教育、开设信息素质课、实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和开展专题讲座等。通过开展入馆教育,使新生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概况和馆藏布局,初步掌握各种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在入馆教育基础上,围绕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上。同时,积极发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适应学生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以弥补教学计划的不足。针对高年级学生的需要定期开展各种专题讲座,使他们掌握信息的收集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应用,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和正确的科研理念与能力,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五)加快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信息素质能力评价标准是信息素质教学与评价的基础,对促进信息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美国2000年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信息素质标准,推动了信息素质教育发展,而我国在这方面至今还是空白。鉴于此,我国应重新认识这门课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重新定位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和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要求,以信息意识的培养为先导,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信息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来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加快研究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从而为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价、评估提供依据,也为我国各类学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提供指南。

主要参考文献:

[1]闵红武.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