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的任务范文

统计学的任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8 16:57: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学的任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计学的任务

篇1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学在生活中的作用逐渐的增大,并且统计学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同时也与其他的学科有着很大的联系,并且对其他的学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今统计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其发展的空间不断的拓展,由原始的单一的发展思路,逐渐的走向了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并且随着信息社会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学知识在计算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统计学知识在现今的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很多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统计学的研究,并且都将其作为了一种主要的大学学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统计学的研究发展。但是在现今我国,对于统计学的研究仍然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地位,我国仅仅是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国家必须要能够加强对统计学的研究,从而确立出统计学的重要地位。

一、统计学的提出与发展

配第主要是利用统计学的方式,利用数量比较方法来进行政治经济的分析研究,这充分的表示统计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之后相关的学者也利用统计学知识进行相应的问题研究,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逐渐的,统计学在生活中逐渐的得到了应用,人们开始利用数据来对问题进行研究。随后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相关学者开辟了统计学的新路径,学者们将概率论引入到了统计学之中,并且将统计学划分为边缘学科,将统计学中实质性的学科过渡到了通用的方法论学科。并且在统计学中,其中概率论是基础,对统计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在现今的统计学之中,概率论也是占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并且随着相关学者的不断研究,统计学在物价指数编制、国民经济测定以及经济前景预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之后社会步入了二十世纪,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统计学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并且统计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其发展的空间也在不断的拓展,逐渐的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各个学派林立,不断的进行讨论研究,使统计学科不断的发展并且完善,在统计学中,其中社会经济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不断的进行讨论完善,并且多年来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体系以及理论,但是随着不断的研究发展,这两种统计学理论终会汇聚到一起,从而来形成新型的统计学发展理论,那么将会更加促进统计学的发展,使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统计学最终将会彻底的摆脱数学学科的约束,最终而形成自身独立的学科。经过不断的研究,统计学来最终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完善,在现今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的相关学者,为了能够确立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将社会经济现象中的数量问题作为了相应的研究对象,最终建立了统计观察法、指标法等,从而来确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应用体系。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计算机激技术迅速发展,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路径。

二、统计学提出的现实依据

在现有的学科中,没有一种学科的存在落实充满充分与争论的,但是唯有统计学除外,统计学是充满的冲突的一个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同时也是一种通用的方法论科学,对于统计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统计学属于社会科学同时也属于自然科学,并且统计学既属于社会经济统计范畴,同时也属于数理统计范畴,因此对于统计学的了解十分的重要,一定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从而来加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促进统计学的发展。在统计学中,其中存在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对于统计学的归类,由于统计学中设计到的方面十分的复杂,并且很多,因此在统计学中,无法很好的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类,统计学技术与自然科学的范围,同时也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围,同时也属于其他一些范围,因此必须要对统计学进行相应的研究,要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明确的回答,要能够对统计学中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这是极其重要的。在统计学中,会设计到很多的数据的收集以及社会经济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同时统计学也涉及到了很多自然现象中的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这充分的展现出了在统计学中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方面的属性。另外统计学的这一点特性也充分的展现出了其复合性以及综合性,因此,相关的学者基于统计学的复杂性,将划分为一个全新的科目。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对于统计学的科学建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以及进步。根据相关的研究,最终可以发现,对于统计学的研究,主要是一种思想上的认识,统计思想主要是以一些零散的思想进行完善确立,主要是认为社会经济方面的统计则是属于社会经济学,而数学统计则是属于数学领域,将其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样的划分,其本质就是属于社会经济以及数理统计的分立。对于统计学的研究,主要是对统计学的共性以及特性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在不同的领域以及方向,对于统计学的研究也各不相同,在统计学中,对于统计思想的研究还是不够完善,各个研究学者都是利用相应的方法,将统计学的各个学科的分支相互融通并且由开辟出独立的发展空间,从而来促进统计学的研究发展。

对于我国的统计学研究来说,主要是以科学差异取代了学科性质的惯性差异,另外,我国主要是将统计学分为了两个方面,首先是将统计学列入了一个独立的社会科学,其中包括了社会经济科学,并且在其中主要是对经济资料进行收集,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研究。而另一种则是实质性的社会科学,其中主要的含义是要将各个方面的学科都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来将各个方面的思维路径得到肯定。其次我国的统计学是关于数学分支的统计,主要是数学分支学科为主要的理论,以概率学为主要基础。

三、我国统计学发展面临的任务

(一)注重对象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即通过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现象应运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来揭示其规律性。由于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致的,即统计工作的对象也应是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同时,统计学中对象的统一是很有必要的。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实质论与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而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实质论与统计活动的规律和方法是完全应该统一的,这两者相结合才有完整的统计学。统计学是指导统计活动的理论,反映出了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统计指标,而研究对象的统一是“大统计学”思想的需要,也是推动统计学发展的必要措施。

(二)实现学科体系的综合

统计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其中贯穿着方法论,因此,要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就必须要统计方法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只有做到结合科学体系,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统计学的价值。基于统计方法,我们可以将现代统计方法归类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现代统计方法是经过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或者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创新与改进过的,这些改进和创新是经过他们应用和实践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基于学科体系的方面,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是相交的关系,而统计学中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则是在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情况下才产生的,比如经济统计产生于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而统计学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统计学的这些分支学科的属性都是双重的,它们既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因此经济统计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是属于经济学的,教育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同时也是教育学的分支,而这些分支的存在则解决了很多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的问题。因此,统计学与科学体系的紧密结合,已然成为了统计学发展的路线方向和必然模式。统计学与科学体系的结合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领域,也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三)促进研究方法的完善

随着研究层次的加深和领域的扩展,统计学在统计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过,统计学领域依然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统计实践中各工作环节上突出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去进行研究,以促进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一方面,要坚持“大统计”思想,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鼓励统计学各分支学科相对独立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各分支学科的相互融合,因此,在统计学的领域,学科发展的结果是各学科的相对独立,而学科发展的前提是各学科的相互融通。在做到各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还需要联系实质科学研究,用与统计方法应用领域相关的学科推进分支统计学科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把概率论当作指导,并且加深对统计方法的理性认识,同时提高统计科学水平,和政府统计实际相联系,在新的层次领域中找出统计工作各个环节上的问题所在,解决问题,并且研究和发展新的统计技术。

结语: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它在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在研究统计方法。在基础的统计的理论的基础上,统计学继承和发展统计的理论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坚持着统计学的社会与科学性质,以便使统计理论研究与统计工作实际更加的接近,在国家和社会中得到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和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2010.

[2]陈希孺.高等数理统计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希孺.机会的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5一79.

[4]程开明.统计数据预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4(6):56一59.

[6]崔智超,王青建.数理统计学源流及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5(6):53一55.

篇2

关键词 任务驱动 统计学 任务设计 成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atistics Teaching under Task-driven Method

GAO Linhai

(Hu'n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Changsha, Hu'nan 410020)

Abstract The tast-driven method can make good result in statistics. Fistly, the essay introduce some questions in statistic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secondly, it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in practice teaching importantly; lastly, it appraise the application result.

Key words task-driven mothod; statistics; task design; effect

1 统计学教学的存在问题

1.1 学生学习与职业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其矛盾体现在: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弱,对统计学科中众多公式的学习存在厌倦和畏惧心理;对统计学的目的和应用不明确,认为统计学只是一种专业的理论课,需要背诵很多公式和原理;没有意识到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社会和将来的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职业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强化对统计的分析能力,需要用统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师教学思路与职业目标存在的矛盾

统计学在高职院校中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统计调查与分析等多种能力,由于传统的教学思路的存在,以及学校经费和场所的限制,很多教学教师怕麻烦,教学仍停留在课堂理论学习的阶段。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多过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等,①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低,缺乏用统计思维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缺乏用统计方法和手段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 任务驱动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任务驱动法的认识

现在很多统计学的教学中,都大量应用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但是相对于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更有优势。案例分析法与任务驱动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案例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学生案例的学习与分析,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的理论和公式原理,达不到实践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法,是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来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任务。任务驱动法是让理论配置任务,侧重在于实践的能力,减少了理论讲解,需要学生主导、主动地完成任务。通过目标任务的驱动,来推动教学的完成,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分析能力。

任务驱动法教学的主要思路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每章节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先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储备讲解,然后布置和监督学生来完成任务,并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2.2 统计学课程中的任务驱动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我校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其主要的应用模式为:

(1)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统计学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大改变。教学的改变主要体现在:①相应的学时延长,延长到110课时左右。延长教学和学习的时间,为学生的任务完成提供了保障。②理论课时比例减少,实践的课时占比上升,实践课时占到了60%。③任务完成的地点从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改变成课堂、机房与社会调查形式的并重。④上课的方式,增加了统计软件excel等的应用。⑤对学生的考核也发生改变。以小组的考核为主,个人的考核为补充;分值中过程考核占比70%,结果考核占比30%。

(2)每章节任务的设计。任务驱动法的驱动效果,关键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要合理、可行。既要考虑学校条件的限制,又要结合统计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统计调查的对象应该让学生能比较熟悉,统计数据的直接和间接取得就比较容易,任务的要求和目标就能够完成。每章节中任务的驱动,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小组方式,取得统计调查的数据。学生要到社会、企业和图书馆、网络中去取得数据,才能应用统计的原理来分析问题,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3)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需要按照任务的设计原理,做到任务目标的明确,让任务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每章节的任务应该有多个,便于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和对比。以指数分析章节中“学校学生CPI指数调查分析”为例,我院统计教学中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为(见表1):

表1 任务驱动的过程演示

通过对“学校学生CPI指数调查分析”的任务完成,学生达到:(1)掌握指数分析的原理和作用;(2)理解CPI的实际应用,对统计局每月公布的CPI结果有更全面的认识;(3)认识到CPI的结构和不足。(4)对统计软件的应用更进一步。

3 应用成效

任务驱动的教学在我校经济管理系进行了近两个教学年度的实行,效果还是比较明显。通过对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的座谈和调查,主要的收获是:(1)学生对统计学有新的认识:结合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学生觉得忙但很有趣;活学活用,能用统计的知识具体分析身边的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数据,提高了学生统计分析的能力;开始关注社会中统计数据的公布,提供资金的见解;有部分学生考取了统计资格证。(2)教师的职能得到了改变:理论课时减少,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从单纯理论知识的讲解,转为对学生实践的讲解、监督和评价,有效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3)达到了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实践要求,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任务驱动的推行,对教师和学校的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任务设计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前提。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些任务的设计不成功,则驱动的效果就不明显。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强化任务驱动,来完善统计学的教学。任务驱动的定量效果,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评价。虽然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实践证明在统计这门操作技能要求高的课程中,任务驱动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经营管理沙盘项目” 资助

注释

篇3

【关键词】描述性统计 “任务型” 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37-02

一、引 言

描述性统计作为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其内容广泛,既有中学知识的回顾,又有后续专业课程的介绍,但没有就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讨论。学生听课感觉跳跃性很大,虽然内容浅显,但理解不深,学习上体现出眼高手低,每年这门课出现许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的现象,而且重修生大有人在。

笔者接手这门课后,上第一次课时,发现学生绝大部分不愿听讲,喜欢自己看书学习,但又理解不透,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分析了本课程的特点,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①内容难度虽然不大,但讲课时却不能深层次发挥,造成学生藐视这门课程的心理。②课程章节之间跳跃性大,前后联系不像数学分析课程那样,有一根主线贯穿,逐步深入,缺乏一定的连贯性,造成学生学习计划的混乱。③课程覆盖面广,包涵了抽样调查、统计图表的制作、概率分布、总体参数的估计与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等学科的初步内容,许多章节的公式不讲来历,只简单介绍如何用,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惑。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出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成为核心任务。任务型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中设计或创造一种与实际社会活动相仿的活动,让学生在进行这样的活动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演练技能、提高能力,它强调“做中学、学中做”。

笔者以此为指导思想,根据“描述性统计”这门课程的特征,以“任务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

二、任务型教学的实施

明确目标后,笔者就按以下步骤对描述性统计课程进行任务型教学。

1.教学任务的分解

笔者花1~2次课,把描述性统计的基本思想、脉络以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连贯性、重难点,以便他们课后查寻资料。笔者充分发挥班干部同学的作用,引导他们根据同学们各自的兴趣成立制作课件、讲演小组:共分为14组,让两个班63名同学全部参与进来。

尽管他们学习过计算机基础课,但在做PPT课件时也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如字符的上下标如何设置,数学公式如何输入,希腊字母如何输入,Excel如何使用等,笔者都要事先给他们演示,做一些启发性示范,让他们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深入下去。所以,在让学生做PPT课件之前,老师要通盘考虑,而不是兴趣所致,随意的安排几名同学简单的做课件和讲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的有序进行。具体来说,就是按以下方法进行:

(1)充分发挥班干部同学的带头作用。在进行实验之前,把讲明老师的意图与打算跟全班同学进行多次解释。尤其是要跟班干部同学讲清老师的意图和打算,争取班干部同学的意见。这是其他上课方式所难以体会到的,充分锻炼了班干部的领导能力。

(2)充分体现民主与集中的原则。首先让同学们根据兴趣爱好以及同学们之间相处的关系自由组合进行分组,当出现分组不均衡现象,也就是有的组的成员多,内容相对简单些时,老师要进行调整,鼓励部分同学参加到其他组。

(3)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各组同学根据分配给各自的任务,读教材,查资料,对其负责的内容进行讨论,形成共同的认识,然后设计出PPT的板式,并进行分工,制作课件。当他们把课件做好后,就用QQ或者E-mail发给笔者,笔者可以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他们的PPT课件,如果发现问题,立刻跟他们进行沟通,提出改进意见。

2.学生讲课

PPT 课件做好后,就安排同学们上台讲课。每次三节课,每一节课由一名小组代表上台讲解相关内容,笔者与其他四名同学当评委,根据学生的PPT内容和表达能力给予成绩,这个成绩作为本课程结业成绩的20%计入总成绩。

有的学生讲课速度慢,准备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有的学生讲课速度快,几分钟就把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有的学生喜欢发挥,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书中的内容。针对这些情形,需要老师及时的进行提醒,但尽量不要打断他们的讲演。既要保护同学们的积极性,又要纠正他们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一门管理与组织艺术。

3.对学生的讲课内容进行点评

让学生讲课,并不意味着老师更轻松更省事。每当同学讲完之后,笔者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把未讲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把学生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再解释一遍。这些都需要老师对课本内容要相当熟悉。有时,学生把他们查资料中看到的其他说法提出来让笔者解释,笔者得查资料给予准确的回复,否则就会令学生失望。

4.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相互配合,真正进行了学习,笔者采取了过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平时作业+讲课得分+课后作业+开卷考试(上机考试)。考核方式将以往的期末一张卷子对学生进行考察的“终结考试”变为具有过程和动手能力考察的“形成性考核”。

开卷可以带电子版本,可以把书上的内容录入到Word文档上存储下来,保存到U盘带入考场,但不能带书。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的进行复习,掌握知识点,所涉及的公式计算、画图,全部用Excel软件完成,书中的作业全部要做,可以分组完成。

如果有些学生在平时依赖其他同学,在考试时,尽管是开卷也难以完成任务,因为他们平时没有联系,考试时翻书也来不及。考试后很多同学都发出了感慨:虽然不是裸考,如果平时不下功夫,突击学习过关也很难啊!

三、效果与思考

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64份问卷,全部回收。统计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满意度分析,见下表。

学生对《描述性统计》任务型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描述性统计》任务型教学方式表示满意人数所占的比例较大,不满意的较小,说明笔者采取这个方式进行教学是可接受的。

篇4

关键词: 琴童 习琴 家长目的

一、引言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高速腾飞,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重视对孩子艺术的培养,把学琴列入孩子学校教育之外的又一项艰巨任务。钢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一些家长对孩子学琴的目标与期望,其中很多家长为了追赶潮流,强制性地为孩子制订学琴计划,但家长本身对钢琴教育认识不足,最终陷入对儿童钢琴教育的思想误区。认为学琴容易,学琴可以成名成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的苦心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学习钢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及正确的思想指导。即使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很高,也不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在成千上万的琴童中,真正走上钢琴专业道路成为钢琴家的毕竟是少数。那么,儿童学琴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再认识和探讨儿童钢琴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儿童学琴的真正意义应是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把学琴当成一种学习技能和手段,最终让他们在学琴过程中获得裨益,从而受益终身。

二、良好的习琴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钢琴弹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要能由看单行谱到看双行谱,由简单的几个音符到复杂的音符、节奏、视唱、指法、分句,由弹小曲子到大型作品等,弹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读谱习惯,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同时,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情绪的投入,能够在长时间复杂的练琴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更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就能很自觉地按照规则去做事和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动力,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做事的一种力量。许多钢琴弹得很好的孩子,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他们并没有因为学琴而耽误正常学习;相反,从学琴中得到的益处会对学习成绩帮助不少。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先生曾说:“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这比弹琴本身要重要一百倍,它可以让人受益终身。”

三、节奏感是琴童习琴的灵魂

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当他们满怀热情准备让孩子学一件乐器时,又常常会犹豫,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这块料,担心决策失误,半途而废。肯定地讲,由于人与人之间先天条件的差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从事音乐专业。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考察孩子的音乐天赋呢?首先就要看他们在节奏、音准方面的能力。如果孩子学唱歌比较快,又不跑调,节奏也稳,那就可以说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而引领他们入门的这几个方面也正是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最基本的内容。像学习文化课一样,只有掌握了听、读、写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

学习乐器的孩子是否就快乐?也不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不少孩子会弹琴拉琴,也通过了一级又一级的考试,但他们很少唱歌。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大人一样,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动力,而让孩子开口,让他们学会唱歌,唱琴谱,打节奏,就是让他们快乐起来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尤其是学龄前或低年级的孩子,文化课压力还比较小,早些学习视唱练耳,打节奏,使他们在听力、演唱能力得到早期的开发的同时,还能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程既包括简单的音乐知识,如拍子的长短,音程原位、转位关系等;又包括文学、美学,如歌词的大量积累,这种学习势必会对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鉴赏力和今后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按照正常规律,有了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基础,并同时学习专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长是琴童习琴成长的引路人

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来说,家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平常心,温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决定孩子成功的关键所在,家长对待孩子别吝啬鼓励。在课堂上,孩子由于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奏、演唱、满意的答问、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上感受是美好的。如果家长再及时给予鼓励,有时就会看到孩子难以形容的激动表情。这就暗示我们家长:如果善于发现、捕捉儿童智慧的火花,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无疑是对孩子进取心的再激发,有助于孩子积极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为此,家长在孩子习琴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鼓励的时机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语言鼓励

表扬是常用的语言鼓励方式。“很好、对、不错、嗯”等算是精辟的语言鼓励了;甚至可以用激动的声音反问孩子:“你说好不好啊?”此时家长不妨面带微笑,这样的语言肯定而准确,并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2.表情鼓励

点头、微笑,加上和蔼的笑容,是家长满意心声的流露,它足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

3.动作鼓励

当孩子成功地演奏完毕,家长顺手轻拍一下孩子的肩或摸摸头,或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这样得当的动作不亚于语言嘉许的效果。

4.信号鼓励

对孩子的称赞,家长可引导周围的人群为其鼓掌。集体的友好、协调、融洽氛围是一粒美好的种子。

5.“器重鼓励”

孩子的得意之情,常萌发于教师“单独器重”之时。如:做一次示范表演或演奏一个小曲子等,此时表扬的话语早已不重要了。

鼓励是一种启发式激励教育法,是沟通孩子和家长感情,亲切师生关系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教育过程本身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过程,准确地使用鼓励手段,会使教育目标在家长和孩子双方不断地感情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得以实现。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五、寄语琴童习琴家长的六不要

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将来有所作为,让孩子学钢琴,学艺术这本是一件好事。“习琴有道”,说的是学琴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学好钢琴,自然有其自身不可抗拒的规律、道路。一厢情愿地乱来一气是不行的,在孩童学琴渐成时尚的今天,这当然是件好事。然物极必反,一哄而上的态势和琴童家长的无知短视日渐成为障碍。现提出“六不”须知供琴童家长参考。

1.不要一厢情愿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专门地学音乐,我们应该根据孩子先天禀赋的差异给孩子提供相适应的环境和教育。如果孩子对学琴并无兴趣,甚至非常厌恶学琴,家长仍然威逼孩子操练习艺,结果势必是双方都痛苦。

2.不要使用劣琴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初学时可以随便买架琴,等练成了再买好的,但音乐学习讲究的是对音乐的敏感,如果被劣质琴练坏了“音乐耳朵”,再想矫正过来则非常困难。

3.不要随意求师

如果孩子有很好的音乐天赋,那么教育他的老师也必须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贪图收费便宜,或者路近方便,不对老师的教学资格进行审查便投之门下,弄不好会延误孩子。

4.不要呵斥体罚

音乐是一种艺术教育,家长不可求强好胜,采用体罚打骂的手段,或者违背科学规律任意加大孩子练琴的时间,这样非但无法练好琴,反而会增加孩子对练琴的恐惧感甚至厌恶感。

5.不要揠苗助长

不按照老师规定的科学教育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而要求一步登天式的奇迹出现,基本功没打好就急于让孩子弹奏作品甚至流行歌曲,并为之洋洋得意,这其实是在断送琴童的艺术生命。

6.不要盲目攀比

音乐学习是因人而异的。在学琴时不要一味让孩子争第一、超出别人,这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六不”须知愿慰“天下父母心”。

六、结语

篇5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设计者比较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了Project部分的设计意图,采用了系统的方法分析了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即教学目标或预期的学习结果――能用英语开展辩论),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工具的使用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都紧紧围绕这个学习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体现了广为认可的教学设计思想,即“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一、教学目标设计做到了“无中生有”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俗地说,就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知道了什么,知道多少,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是学生本来没有的、通过学习要建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本节课的目标描述为:

“1.知道辩论的相关程序和步骤;2.运用所学到的、与单元话题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用英语就单元主题相关内容开展辩论,分清观点与材料、主题与细节;3.进一步认识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个目标设计的指向是“用英语做事”,不仅体现设计的“无中生有”的特点,而且体现了教学目标设计的几个原则。第一,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知道”“运用”“认识与理解”等,其行为主体均为学生;第二,目标行为是表示结果的行为而不是表示过程的行为;第三,目标有具体的标准,如“用英语就单元主题相关内容开展辩论,分清观点与材料、主题与细节”;第四,目标行为有具体的条件,如“运用所学到的、与单元话题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二、教学方法设计做到了“有的放矢”

在笔者见到的教学设计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学方法的设计往往是个摆设,随意列举几个大而不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难看出是否真地使用了所选择的方法;或者选择的是一种方法,而实施中运用的是另外的方法。

在这个“任务导向”的教学设计中,设计者根据“目标决定任务、任务决定方法”的思路,有的放矢地选择了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积累关于环境问题的感性知识,教师安排学生观看《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片段,为学生提供了视觉冲击,引发心灵的震撼;为了让学习任务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设计者安排了“头脑风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激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了提供辩论的技术框架,教师选择了“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阅读”后完成概念图;为了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辩论,设计者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让所有学生有机会表达,而且在表达中相互学习,充分利用了学习资源。

尤其重要的是,设计者选择了“概念图”这个学习工具,为学生全面地、多层次地理解文章提供了支持,提供了表征自己阅读理解结果的工具,更为学生如何根据辩题组织自己的观点和材料提供了保证,是辩论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学习任务的设计促成了学习结果“从无到有”

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解决问题、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没有一个个有效的学习活动,目标就会落空。在这个Project教学设计中,设计者系统地考虑到了要学生能就“Economy or environment ”开展辩论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在Pre-debate阶段先后设计了“Video”“Brain-storming”和“Reading”三个学习活动,为学生开展辩论做了知识结构方面的铺垫;在Reading环节,设计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工具――“概念图”,并提供了“辩论”的步骤以及表达方式方面的语言支架,为学生有效开展后面的“辩论”提供了“脚手架”技术方面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选择辩题“Econom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nvironment”或“Environm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conomy”,每一大组再分为4―5个小组(4人一组),可谓“有板有眼”,为预期学习结果的“从无到有”提供了保证。

在While-debate环节,设计者首先安排的任务是“四人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围绕选择的话题陈述各自的观点,其他成员评论、补充。正如设计者所言,“小组内预演是为了让所有组员有更多的练习机会,也为后续的正式辩论增强信息”。然后,主持人按照辩论的程序组织辩论,正反两方从各自的小组中选择辩手,开始辩论。值得一提的是,在辩手们开展辩论时,设计者安排其他学生“listen and prepare their questions”,并在后面安排了“argue with the debaters from the opposite sides”,这个安排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少数人参与、多数人当观众的局面。

在Post-debate阶段,设计中安排了3个任务,分别是“Comments from the other students”、“Summary by the host”和“Summary by the teacher”。3个任务的实质是师生共同根据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评价“用英语辩论”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师最后的总结为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反馈和矫正。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习结果的差异是必然的。设计者为了缩小差异,“Homework”安排了“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100 words on either Pro side or Con side based on the debate in class”。这个任务安排的好处是,在课堂上,大家已经就辩题开展了充分的口头交流,有了这个基础,学生笔头表达的难度大大减低,有利于提高作业的成功率,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口头表达中,学生关注的是意义的表达(focus on meaning),错误在所难免。在书面表达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多关注语言形式的准确性(focus on forms)。

综上所述,这是个任务导向、系统思考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主张。整节课围绕目标形成了一个系统思考,既考虑到达成目标(辩论)所需要的信息和步骤的因素,又考虑到“用英语做事”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听、说、读、写)的因素,还考虑到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素;既考虑到教师的教,更考虑到学生的学。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用,逐步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篇6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费偿还;分析

中图分类号:R818.052+.1 文献标识码:B

无偿献血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身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爱心的奉献总是有回报的,1998年我国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随后也颁布了《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对无偿献血者进行相关的表彰和奖励。笔者将2004~2013年常德市无偿献血血费偿还人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13年12月常德市无偿献血血费偿还记录资料共计3895例。

1.2政策依据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献血量累计在900ml以上(含本数,下同)的,献血者本人报销终身无限量临床用血的费用,献血量累计在600ml以上不满900ml的,报销献血量三倍临床用血的费用,献血量累计在600ml以下的,报销献血量二倍临床用血的费用。除献血者本人按照前项规定报销用血费用外,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还可共计报销献血量等量临床用血的费用。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见表1~表3。

3讨论

常德市2004~2013年无偿献血共335309人次,其中无偿献血血费偿还共计3895人次,无偿献血血费偿还率为1.16%,低于濮阳市(2.2%)[1]、嘉峪关市(2.0%)[2],接近南宁市(1.42%)[3]。从表1、表2得出,父母偿还用血量占偿还用血总量的一半以上(57.95%),父母无偿用血偿还人次占偿还用血总人次的主要部分(62.80%),这主要跟中老年人自身免疫力下降导致疾病多发、各种手术和贫血性疾病引起的输血等有关系。献血者本人和配偶用血偿还也占到一部分比例,临床上与女性分娩、宫外孕等手术中大出血引起的输血等病例越来越多,男性主要与交通事故频发引起的输血有关。子女比例最低,青少年儿童白血病和贫血性疾病是输血的主要因素。从表3得出,不同年份血费偿还人次占献血总人次的比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享受免费用血的人数将越来越多,在无偿献血人群中做好"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等宣传工作,对破解"血荒"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无偿献血者往往流动性较大,像高校学生、军人、打工者等,献血地与亲属用血地往往不在同一个省、市,这对用血费用的报销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笔者认为可进一步简化用血费用报销流程,加快血站与医疗机构网络对接,使住院输血费用与血站实时结算联网,所有的输血项目明细、报销费用等数据录入计算机,通过网络计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患者出院时在医院直接报销,不用来回跑,给血费偿还提供了很多方便,这对增加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社芳.濮阳市2002-2011年无偿献血偿还用血统计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50:105-106.

篇7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自我认同感 偏差 激励策略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稳步推进,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后期到青年时期过渡的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上都在经历着较大的变化,容易产生自我认同感的偏差。因此,分析学生自我认同感偏差的表现,并制定有效的激励策略,对于今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自我认同感的相关理论

1.什么是自我认同感。

所谓“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结构中,通过与他人的长期互动,逐渐形成的对于自我的认知。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认同危机”是普遍存在的。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确实存在着差异,心中自然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情绪。因此,他们根本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学习动机不强,目标定位不准确,努力方向不明确。

2.自我认同偏差的表现。

(1)自我图式混乱。表现为缺乏对自我的认识能力,希望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发展。但是他们常常会弄巧成拙,由此带来的是内心的迷茫。

(2)角色混乱。表现为渴望成就自己,却又排斥他人的成功。他们不断地尝试更换自己的角色,每次寻找新角色时总是很兴奋,但是一旦失望便心情沮丧。

(3)自我挫败。表现为对现实极为不满,对自己的行为无法控制和预测,经常会懊恼后悔。对自己的评价偏低、消极,有时甚至是很小的事情,他们也会自信心严重受挫。

(4)焦虑程度高。表现为经常焦虑和忧郁,不知所措,甚至会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困惑,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又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缺少成就感。这个时期最常见的就是焦虑。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偏差

1.自我角色认同的偏差。

大多数学生进入五年制高职,对于相关专业的选择还停留在表面,真正深入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时,常常发现自己不能驾驭或者没有兴趣,从而心理上焦躁不安,并且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自暴自弃。有些学生不能认可高职教育的价值,形成无所事事,只求混文凭的心态。还有一些学生因自己的缺陷或过失而对自己的品质、能力作出错误评估,形成消极自卑的心理,不仅影响学业,而且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此外,在社会的偏见影响下,一些学生仍然觉得依靠专业就业有一定的压力,于是不断产生对自己当下的受教育场所与层次的排斥与不认同,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角色转换危机,严重地影响了积极的自我认同的形成。

2.对外在环境认识不清,容易随波逐流,意气用事。

由于对自己角色的认同存在偏差,许多学生对于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层次无法认同,进而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漠不关心。由于当今社会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极具变化的阶段,许多新奇事物的出现及新的沟通和交流方式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同时,也使他们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困惑、怀疑和不信任。这一阶段学生因为共同的感受常常会自发地组成小群体,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产生冲动的行为或者不道德行为,如说谎欺骗、欺负弱小等。

3.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关注自我的热情退化。

这主要体现在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人生规划,虽然现在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都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于本专业的具体了解,受到个人心理发展因素的限制,制定的规划可操作性不强,大多数规划难以实现甚至是纸上谈兵。据有关单位对五年制高职生就“入学后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问题的调查,40%的学生回答“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55.5%的学生目标不明确。这就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更谈不上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和发展方向的认同。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激励策略

1.教师对学生进行正向激励。

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希望通过被别人所认同来形成和强化自我认同感。比如他们常常关心“别人是否喜欢和肯定自己”、“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对于教师而言,应该采取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加正确地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同时,引导学生强化自己的正确行为,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相反,如果总是采取反面教育,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暴自弃。因此,正向激励有助于营造一个充满信任和鼓励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信任和鼓励,从而达到自我认同的效果。

2.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指在人的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教育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直接制约认知过程。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重视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性格,通过磨炼意志来培养进取精神。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则往往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作出较大的贡献。

3.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于学生来说,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融入社会,而融入社会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自我角色认同的偏差一定程度上源于人际关系的冷漠。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培养团队精神,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让他们认识到良好的协作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学会接受自己,接受他人,充满信心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同时学会关心、理解、忍让、帮助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此来培养自我认同和合作能力。

4.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从接受人类文明的精华开始,逐步吸收丰富的文化养料,并使之内化为人格,提高文化修养,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接触人文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底蕴,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科学精神要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营造求真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意识的学习态度,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判断能力,以便使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大大提高自我认同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统计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200-06

1 教学思想

《统计基础》是研究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通过其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研究客观现象数量的规律性,并进行科学预测和决策的方法论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学、医学等领域。

在统计基础课程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统计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2 教学模式的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结构是:设计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设计任务是指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总体目标有机的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此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对“任务驱动”的任务一定要精心设计,好的任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明确任务指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明确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接受任务后,在学习要求明确、任务清晰的基础上,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完成任务指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协作互帮互助等形式,加深每个人对该问题的理解,找出并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应该怎么做,或立即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逐步理清问题,明确目标,弄清任务。

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

任务评价指学生完成任务之后,由教师组织展示其成果,并进行讨论、总结和评价。分析评价可让学生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通过评价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作适当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总结。恰当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以上任务驱动的四个环节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统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要重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已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教学实施过程

3.1 教师研读大纲,精心设计任务

接受教学任务后,教师要研读《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分析选用教材的内容组合,确定课程课程总目标是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于统计过程的实施和应用。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分为:统计资料收集(含方案设计)、统计资料整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报告撰写四大模块。并根据大纲对各模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各模块创设具体任务。基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各模块的任务之间存在前后相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关系。各模块具体任务和知识要求见表1。

用Excell作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表的构成和设计、统计图的制作、Excell作表和图的步骤

统计数据分析掌握统计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标志变异指标

掌握抽样推断的方法用抽样资料推断未知总体的特征区间估计

掌握相关关系的计算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相关关系、回归分析

掌握指数分析和时间数列分析方法从数据中寻找趋势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时间数列的种类和指标计算

统计报告撰写掌握统计认识全过程撰写统计报告统计报告的格式、统计综合知识

3.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

(1)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接受任务后,就需要自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任务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成员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2)教师的引导。

由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 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因此,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是袖手旁观,应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3.3 学生和教师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后,将成果展示出来,教师组织学生互评,通过发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学生就可以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能力,弥补不足。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师根据统计课程的特点,对各组学生进行恰当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客观评价学生的能力,这样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4 教学效果及感想

采用任务驱动法实施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加强,分析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热情高涨。改变了以往学生感到该课程理论性强、所学知识对专业没有用的想法,真正体现了高职教学中理论知识“够用适度”的要求,也达到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是社会和市场对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认知;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和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批权限的下放,越来越多的本科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跨越本校的分类属性,开办非医学类专业,少数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数目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医学类专业数目,他们的建设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多科性的大学”。[1]但是随着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高等人才培养问题逐渐升温,特别是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成了摆在医学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某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为样本,对其专业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并对医学院生物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1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以某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由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问卷由被调查者本人填写,研究者审核后回收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89.38%。

1.3 数据处理:调查结果全部数据用Epidata3.1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校验,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年龄为19~25岁,平均年龄(21.19±1.12)岁。男性41人,占40.6%。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大二(2012级)40人,占39.6%;大三(2011级)40人,占36.9%;大四(2010级)21人,占20.8%。

2.2常用统计方法认知情况:

其中常用统计方法认知情况的调查中14种统计方法(见表1.1),其中基本方法9种,高级统计方法5种。

结果显示,在基本统计方法中,大二学生除均数标准差等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47.5%)、方差分析(62.5%)、常用概率分布(52.5%)、直线回归与相关(60%)以了解为主,其他均以不知道为主;大三学生除生存分析(62.5%)、meta分析(82.5%)、聚类分析(82.5%)等高级方法以不知道为主,其他统计方法均以了解为主;大四学生所有高级统计方法均以了解为主,基本统计方法以熟悉为主。详细结果见下表1.1

4 将认知情况采用三分级评分,0=不知道,1=了解,2=熟悉,分别赋分0,1,2,得分越高,表明认知情况越好。取各年级学生每项统计方法认知得分情况,按年级分组进行多相关样本的的非参数检验。Friedman 检验,在α=0.05水平下, =26.143,P

取每位学生每项统计方法认知得分之和得到该学生统计方法认知总得分,按性别分组,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在α=0.05水平下,Z=-0.897,P>0.001,即性别因素对专业认知的影响不显著。

2.3 常用统计软件使用情况:

在全体有效问卷中,平时主要使用SAS软件分析数据的有3人(3.0%),SPSS软件的有44人(43.6%)Excel软件的有42人(41.6%),使用其他软件4人(4.0%),从未使用软件的有8人(7.9%)。

在分年级统计中,大二年级中有23人(57.5%)选择使用Excel软件,为最常用软件;另外还有7人(17.5%)不使用任何软件。大三年级主要使用SPSS软件,30人(75.0%);还有9人(22.5%),使用Excel。大四年级中,有11人(52.4%)使用SPSS软件,10人(47.6%)使用Excel。详见下表1.2

对各年级学生选择的常用统计软件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 =128.803,P

3 讨论与建议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统计学的思维与理念已经渗透到医学科学研究的每一个角落。[2]该部分人才培养工作的好坏关系着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对高等医学院校顺利进行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针对目前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学生的认知现状, 相关高校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改进。

3.1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基础理论的教授和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本统计方法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 掌握基本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是学习高级统计方法的基本功。[3]学校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授,加大基础课的课时比例,删除陈旧和重复的课程为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不同课程之间、高级技能与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的相互渗透,加强各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建立知识理论框架,提高学生总体把握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开设专业讲座,介绍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3.2 加强统计软件使用的训练,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重视理论与书本教学的同时,注意理论讲授与软件应用的结合。有关高校应当较强统计软件应用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在低年级中开设Excel与统计应用等选修课程,在中高年级中开设以SPSS和SAS为主干的专业统计软件应用课程。重视学生统计应用软件使用的培养,在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中使抽象的统计理论形象化,使学生能合理使用、愿意使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加强统计软件使用的训练,使统计软件使用的教学与现实问题结合,着重加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3转变教学模式,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统计学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不断多元化的现状。我们应当主动改变教学模式,在加强以往教学实践中重视课堂教学、重视专业技能传授的同时,应当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专业技能为重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通识教育”,促进统计理论与医疗卫生教育的结合。创建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统计学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崔光成,刘吉成.本科医学院校开办非医学类专业的现状调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07,7:31~32

篇10

关键词 元记忆发展 认知检测 发展特点

0引言

Flavell等人在二十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了元记忆的概念,他们认为元记忆指对自己记忆情况的监测和控制。Nelson和Narens在二十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元记忆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认知过程包括两个水平:元水平和客体水平。元认知则包括监测和控制两个主要成分。元认知监测是信息从元水平流向客体水平,而元认知控制则是元水平到客体水平的信息调整客体水平的加工状态。

元记忆监测可以分为回溯性监测和预见性监测。回溯性监测发生在记忆的提取之后,例如自信心判断(Judgment of Confidence,JOC)。预见性监测则是发生在提取记忆之前,例如任务难度的判断(Ease of Learning,EOL)和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JOL)。

元记忆监测的指标主要有绝对准确性和相对准确性。绝对准确性是预测成绩与实际成绩之间的差异,反映记忆监测的准确性。通常用PA法计算。相对准确性反映个体区分预测不同项目之间回忆成绩的能力,通常使用Gamma相关计算。Gamma值越大准确性越高,越小则准确性越低。

学习判断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经典范式、判断前回忆与监测范式和二级判断范式等。以词对学习为例,经典范式的基本程序包括四个步骤:学习阶段,通过电脑呈现词对让被试识记;判断阶段,在只呈现线索词的条件下让被试预测在之后回忆测验中能回忆出的可能性;干扰阶段,呈现干扰任务,防止被试复述学过的词对;线索回忆阶段,呈现线索词让被试回忆与之对应的目标词。经典范式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收集数据,缺点是不知道被试在学习判断前是否存在提取情况。为了解决这个缺点,Nelson等人提出了判断前回忆与监测范式(Pre-judgment Recall and Monitoring,PRAM),在判断阶段前插入一个“判断前回忆”阶段。

对于元记忆发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在对EOL判断的大部分研究中,研究者都发现即使是学前儿童也能够监测自己的表现。在对JOL发展的研究中,Schneider(2000)等人发现在成人被试中出现的元认知现象在儿童被试中也以同样的方式出现。刘希平(2006)等人研究了小学二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元认知监测的发展特点,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元记忆监测能力也在增长。

对于元记忆监测的准确性,Koriat等人(2005)提出了预见性偏差的概念,他们认为预见性偏差是导致学习者在监测学习程度时出现高估的原因。他们认为预见性偏差发生在答案和问题同时呈现的条件下,要求人们预测自己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可能性时。

本实验通过词对学习任务,考察小学五年级学生预见性偏差的发展特点。

1方法

1.1实验设计

采用3(词对类型:正向词对、反向词对、无关词对)?(任务:学习判断、线索回忆)被试内设计。

1.2被试

天津市某小学五年级儿童30名,男女各半,平均年龄11.3岁(SD=0.39)。

1.3材料

正向词对、反向词对、无关词对各6对,共18个词对。材料由同学校五年级儿童评定,经过词语熟悉度和联想问卷选出实验词对。

1.4步骤

实验程序由Eprime2.0软件编写与呈现,采用经典范式。正式实验前以两个词对为一组进行练习,直到被试理解实验步骤。

学习阶段和判断阶段要求被试认真记住每个词对并进行预测。干扰任务是从102开始连续减3的数学任务,时间为1分钟。线索回忆阶段要求被试根据屏幕上的线索词回忆出相应的目标词,并写在答题卡上。学习词对和线索词的呈现顺序都是随机的。

2结果与分析

五年级儿童在三种类型词对条件下的JOL百分数与回忆成绩见表1。对词对类型(正向、反向、无关词对)兹挝瘢ㄑ芭卸稀⑾咚骰匾洌┙卸蛩刂馗床饬糠讲罘治觯峁?和图2。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任务和词对的主效应显著,F(1,29)=8.04,p < 0.01,%`2=0.22,F(2,28)=153.13,p < 0.001,%`2=0.84,任务状识缘慕换プ饔孟灾F(2,28)=5.57,p < 0.01,%`2=16。

简单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正向词对条件下,JOL得分与回忆成绩差异不显著,t(29)=0.11,p > 0.05,反向词对和无关词对条件下JOL得分与回忆成绩差异显著,JOL得分均高于回忆成绩,t(29)=2.74,p < 0.05,t(29)=7.40,p < 0.01。

以上结果表明五年级儿童在正向词对条件下对自己学习程度的估计已经很准确,而在反向词对和无关词对条件下则出现对学习程度的高估,表现出了预见性偏差。

以上结论与Koriat等人(2005)对成年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五年级儿童的元认知监测水平已经发展的很好,基本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他们认为在即时判断任务中,被试更倾向于依赖将编码流畅性作,而实际上提取流畅性对回忆成绩的预测是更为准确的。因此,当编码流畅性和提取流程性越一致时,学习判断的准确性越高。词对的编码流畅性主要受正向联结大小的影响,而提取流畅性更依赖反向联结大小,反向词对的正向联结和反向联结大小的差异很大,因此它们的编码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差异也打,这样就导致反向词对条件下会出现高估现象。而正向词对的正向联结和反向联结大小的差异不大,因此编码流畅性和提取流畅性的差异也不大,就不易出现预见性偏差。

参考文献

[1] 陈功香,傅小兰.内外部线索对学习判断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3(35):172-177.

[2] 刘希平.回溯性监测判断与预见性监测判断发展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2001,33(2):137-141.

篇11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154-02

一、“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下列工程建设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一)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二)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按照以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在我国境内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无论是施工任务的发包还是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材料、设备及服务的采购,基本都需要通过“招标”这种采购方式来确定合适的承包人。因此,工程招标投标知识与合同管理知识,是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

在建筑类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目的就是给学生传授进入建筑市场就业需要掌握的技能知识,即工程招标投标知识与合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参与或组织工程招标投标的工作能力,以及根据合同内容进行有效的合同管理的能力。

二、“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其一,主观认识上,对课程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课程具有很强应用性的特点。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到位,缺乏对课程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缺乏对与课程有关的设计性、综合性实践环节的重视和指导。其二,组织管理上,学校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由于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尽合理,影响了教师针对课程的不同理论内容开展对应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评价、对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不充分等,都影响了“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综合教学效果。其三,实践环节上,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不强,部分授课教师指导课程实训任务的开展内容过于简单。现在开展“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学校不多,已开展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学校采用的模式太单一,只是简单地模拟某个项目进行投标、召开开标会、进行合同的谈判、草签合同等,并不能涵盖整个课程所涉及的所有内容。另外,学生也普遍觉得实训内容太过简单,不能激发参与的兴趣,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其四,教学方法上,未能有效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等。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传统“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很少具备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的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在建筑行业的就业竞争水平,就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转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强调学生的工作态度培养,培养学生“不解释问题,只解决问题”的健康思维方式,以及“把不喜欢的分内事情做好,积极为领导分忧”的工作意识。

三、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专家戴士弘教授提出,课程教学设计的目标必须突出能力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三个基本原则;职业课程的教学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大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突出能力目标。因此每一次课、每一门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有能力目标。本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按岗位能力设置课程体系,以工程招投标工作流程为项目主线,以招投标任务为载体,设计招投标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内容。

(一)教学情景一:对建筑市场的认识

本教学情景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学习掌握建设工程招投标程序。通过本教学情景的教学,学生能具备辨析某项目建设程序的合法性的能力;辨析某项目招投标程序的合法性的能力。同时,学生能认识建筑市场的有形化,了解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基本功能,体验工程发包与承包以招投标的方式在交易中心完成的过程,掌握交易过程中对主体资格的要求。

(二)教学情景二:建设工程施工招标准备

本教学情景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完成以下任务:正确组建招标机构和落实招标条件;正确选择招标方式及划分标段;根据实例模拟申请招标;根据实例说出招标文件的组成,模拟编制招标文件;根据实例模拟编制标底。通过模拟完成以上实训任务,学生能具备完成施工招标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的能力,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掌握施工招标机构的主要职责与构成、招标形式及日程安排、招标申请的程序、招标文件的构成及编制方法等知识。

(三)教学情景三:建设工程施工招标实施

本教学情景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完成以下任务:根据实例说出招标公告的组成,模拟编制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根据实例说出资格预审文件的组成,模拟编制投标人资格预审;模拟发售招标文件;模拟组织现场踏勘与招标答疑会。通过模拟完成以上实训任务,学生能具备完成建设工程施工招标实施阶段各项工作的能力,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掌握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的组成内容;掌握投标人资格预审的作用、程序及资格预审文件的编制;了解发售招标文件过程;了解现场踏勘与招标答疑会的工作流程,招标答疑的编制等知识。

(四)教学情景四:建设工程施工投标

本教学情景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完成以下任务:投标报价的策略与技巧应用;根据实例模拟进行现场踏勘及复核工程量;根据实例模拟编制建设工程施工投标文件。通过模拟完成以上实训任务,学生能具备完成建设工程施工投标各项工作的能力,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掌握建设工程施工投标决策的步骤及相关工作内容;了解现场踏勘的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和核实工程量的工作意义、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掌握投标文件的编制要求与内容、编制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知识。

(五)教学情景五:定标签约

本教学情景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完成以下任务:根据实例模拟进行接受投标人递送标书;根据实例模拟进行建设工程开标;根据实例模拟进行建设工程评标;根据实例模拟进行建设工程定标签约。通过模拟完成以上实训任务,学生能具备完成定标签约阶段各项工作的能力,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掌握接受投标人递送标书的流程及记录;熟悉开标会议程序、无效投标文件的界定和投标保证金的规定;熟悉评标的原则及相关法律规定,初步评审、详细评审的工作内容要求;建设工程定标的含义、期限、原则与方式;熟悉合同商务谈判与履行的基本概念、评标资料整理与归档等知识。

(六)教学情景六: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

本教学情景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完成以下任务:拟定某工程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编制索赔报告。通过模拟完成以上实训任务,学生能具备完成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各项工作的能力,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掌握工程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索赔报告的内容组成等知识。

四、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注意事项

“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以任务为驱动,设计单项技能训练,先训练学生的单项技能,再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模式。

其次,引入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现场演示教学,教师辅以讲解、示范。

再次,以真实工程为背景模拟工程招投标各环节,让学生参与实际案例的全过程模拟招投标,全部工作交给学生,由他们自行组织整个模拟过程,老师讲解、评价、考核,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

最后,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五、结语

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开展模拟各项与招标及投标有关的工作,可以使学生系统地练习建筑市场开拓、招标、施工单位的投标策略、投标,以及模拟开标过程、评标、合同谈判、合同签订等一系列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基本技能的水平,同时使学生树立职业人意识和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可以很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因此,应继续探索并完善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程教学设计,使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琳琳,张原,王幼松.《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建筑经济,2010(7)

[2]解本政.工程造价专业招投标模拟实验室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1(5)

[3]沈央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学生活动模块[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2007(6)

篇12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和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掌握新知识。

二、“任务驱动”的分类

“任务驱动”大致分为四类:本能驱动、成果驱动、情感驱动、生活驱动。

1.本能驱动

以学生角度出发,抓住他们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从一些娱乐(如游戏、动画、智力竞赛等)方面入手,这是一种最直接的驱动方式。

2.成果驱动

通过展示优秀作品,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吸引学生完成作品。

3.情感驱动

以某种情感感染学生,让其在心理上对某种事情、问题产生兴趣和意愿,主动用不同形式来组织手中的信息资源,用以表达思想。

4.生活驱动

围绕生活(学习)所需技能进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师应该如何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要考虑趣味性、扩展性、可操作性;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总目标,结合所学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和编排,只有“任务”明确、编排合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的主要步骤及方法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任务进入学习。在情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已有知识经验,从而快速接受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分析课程目标、学生基础与兴趣,提出一个能够应用教学目标才能完成的任务。

2.确定(分析)任务

通过启发或帮助,让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子任务,并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应用已有技术,哪些需要学习新技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学习方式。

3.完成任务

通过师生、生生的引导、交流,最后解决问题。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作为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鼓励,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帮助,还要观察学生,发现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也要对此类问题进行强调、讲解,并由教师或学生直接示范,进行点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4.交流与归纳(评价)

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反思,把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五、设计任务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要现实有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此,我们要以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提高其学习效果。

2.任务要有事可做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学生明确任务后,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或通过同学之间讨论,或自己探索来完成具体的事情。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实质性的内容,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无事可做,或者由教师自导自演,这样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也违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初衷。

3.任务要有果可评

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设置下一任务提供依据。

4.任务要具有情境性

设置让学生在密切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让学生感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关于“任务驱动”的思考――任务的界定

篇13

关键词:典型任务 卡罗拉 点火系统 学习情景 教学过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学习情境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接近实际的学习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以典型任务为基础的学习情境设计既能反映其中所包含的职业信息,也在结合本校资源及学生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在完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深入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排故思维能力,强化职业素养。

1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现实的4S店中,一辆发动机有故障的车辆进入工位时,诊断技师会调取故障码或读取相关的数据流并进行分析、利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工具对工作电路进行检测,确定故障所在,之后下达维修任务由维修工完成修理过程。我们希望学生不仅仅成为“汽车护士”,更能具备“汽车医生”的素质,诊断并排除故障。所以,按照“个性互补,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学生由传统当然“大课堂”转换成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4至6人。结合职业院校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我们把现实中的排故引入课堂,带领学生进行工作电路的分析,并且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故障可能发生的位置及原因,让学生能熟练使用检测仪器、设备检测排除实车故障,并且锻炼他们正确的排故思维。教师在学生实训过程中监督巡查,督促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环保、节能意识,并确保学生完成故障检修之后进行5S工作,强化职业素养。

2 学习情景设计方案

以“汽油发动机点火系统故障诊断”为典型任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际故障的引导,通过对点火系统工作电路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故障分析,查找故障原因,并在虚拟教学软件中验证,进而实行排除故障的实践探索,最后归纳出排故思路,并且让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反馈提高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由“护士”向“医生”的升级。

1. 学习目标

以典型任务为基础的课程以培养学生“三维能力”为追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还应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以下的学习目标。

(1)专业能力:能分析点火系统电路图、故障原因及位置;能正确并熟练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工具;能制定点火系统诊断维修计划,并实施;能规范检查点火系统元器件及工作电路;文明、安全生产。(2)方法能力:能够通过查阅技术资料获取信息资源;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能制定工作计划和工艺;能快速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3)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组织沟通能力;具备责任心、团队协作精神;具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具备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具备环保、节能意识;

2.教学内容

以“点火系统故障诊断”为典型任务的课程,会涉及故障码的读取,万用表、示波器的使用,电路图的分析,相关传感器、执行器的检查等内容,因此在学习情境设计中应参照实际工作过程,并把以上的教学内容按照合理的顺序穿插编排,让学生在投身其中的同时,能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并能实践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者与监督作用,确保学生在文明安全实训的同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实训结束后,教师应做出总结,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表现的优缺点做出评价。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我们在课程中设置了“反馈提高”的环节,即在此环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自己的排故思路,并将本小组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交流的方式与其他小组同学分享,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以达到“反馈提高”的效果。

3.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程以典型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引导,教学中体现了行动的“过程性”。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经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即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能做会学,而非传统教学中的先理论、后实践;教师在学习过程充当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的角色,而非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角色。授课过程中,采用行为导向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 该方法以现场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也将提高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技能竞赛法 此方法应用与实操过程中,通过各小组进行技能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反馈教学法 该方法应用于实训过程结束阶段,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学习情境的设计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利用教学车间,教学的实施采用任务驱动,实现“理实一体、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完整性。以点火系统的故障诊断进行情景设计,以故障案例为载体,实现易到难,由显性到隐性提升,实现递进式培养,且将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贯穿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点火系统故障诊断教学过程设计

4.教学评价

“一体化”课程设计将课堂转移至实训室,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实际故障案例为切入点,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实现了“质”的跨越,因此,考核评价方法也应由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最后的实训成绩由各评价部分得分值加权取得。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最终的结果占总成绩的30%。在过程性考核中,兼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80%),学生评价(20%)等。评价内容分成职业素养(10%),学生参与教学(10%),工作任务完成情况(60%),团队协作(10%),创新及反思(10%)等部分。结果考核中,主要以操作考试及作业工单填写情况作为考核标准。

3 总结

以现实工作任务为引导的学习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方向。只有将书本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才能丰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毕业后能真正地实现“零”距离上岗,成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罗建政.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学方法在汽车电器课程上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

篇14

【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97(2009)12―0068―04

一 引言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深入发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类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课程的远程教学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环节。比如在管理类专业中,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就是一种模拟式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过程,训练企业经营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工商管理模拟也是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但与通常的案例法不同的是,在这里所描述的企业背景和事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属于一种“动态的”案例教学。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益于培养学生在各种复杂多变的经营形势下的决策行为,从而实现教学由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到转变观念、训练心理素质这一层次的飞跃。

虚拟实验室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源头。而如何在开放教育师生分离状态下引入模拟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工商管理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我们在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尝试了“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本文在以下称之为NLC-TD教学模式)的探索。该模式的直接目标是:以网络系统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主体,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 网络学习共同体及研究简析

1 网络学习共同体

从古至今,教育时刻体现着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尽管最初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间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而在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必须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才能形成。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过程,是学习者的活动和经验与课程内容相互作用,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新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工具、情感支持和众多学习者构成的学习环境都对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网络教育蓬勃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所谓网络学习共同体(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也称为虚拟学习共同体(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网络学习组织,其成员之间通过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学习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

2 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简析

在国外,学者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Rheingold(1993)最早提出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认为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在网络上由许多人经过长时间的公开讨论之后所产生的社会化集合体,是促进知识发展的重要方法。Moller(1998)异步远程教育的研究中按照交互活动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不同支持作用划分了学习共同体的三个构成侧面:学术性支持(Academic Support)、认知性支持(Intellectual Support)和人际性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1]。Johnson(2001)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建立不同于面对面的情形,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模式包括四个要素:形成、规范、执行和解决冲突[2]。Harris(2002)在对网上众多基于课程的远程协作项目(Tele-colaborative Projects)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将18种远程协作活动结构分为三大类:(1)人际交互;(2)信息收集和分析;(3)问题解决[3]。近年来,研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人际交互等社会性研究的维度上。总之,从国外学者的研究看,网络学习共同体主要是由学习者、助学者和信息流等三个方面组成,设计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是促进社会性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学习者在团体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意、劳动经历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使“学习即生活”的理想变为现实。

在国内,裴新宁(2001)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进行了“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初步证明“学习者共同体”的研究和设计是实施建构性教学的入手点[4]。张建伟(2006)认为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5],且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于凌云和蒋立兵(2006)对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设计了基于目标的导学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模型,说明了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6]。杨卉(2008)阐述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过程的传播方式,包括其传播要素内涵、关系、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独特的传播过程,并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建议[7]。刘奇和陈长虹(2008)研究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提出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框架,制定了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的过程模式[8]。显然,国内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在教育领域具有深刻的影响,是落实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也不断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实践。

三 NLC-TD教学模式的要素构成

基于国内外文献,结合以上文献及况姗芸(2005)、郑晓薇和任艳波(2008)等研究[9][10],本文针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受众特点,提出将“任务驱动”与“远程导学”放在现代网络环境中,形成“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NLC-TD)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由学习者、助学者、网络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组成,各要素在共同体中相互依托、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NLC-TD教学模式要素关系图

1 关键要素:教师

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助学者就是教师,他们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是网络教学设计的实施者,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者制订不同的学习策略,引导学习者自主选择任务和与其他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他们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进行共同体内部各种形式的交互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而且教师在组织指导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负责设计网络教学,针对不同的学习共同体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在必要时还提供除了学习之外的情感支持,使学习者感觉到虚拟共同体的存在,产生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情感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完成对学习者的学术性支持并对学习者完成学习目标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 核心要素:学生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习者无疑成为了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在该框架下,学生不再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团体成员的角色,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架构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参与到更为广泛的教学活动中。他们有选择参加不同学习共同体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选择该目标相关的某一个具体任务的自由。学习者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可以独立完成或与其他人协作完成,也可以主动寻求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助学者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

3 支撑要素:网络环境

该教学模式的支撑就在于以网络环境进行交互学习活动。网络学习环境应该满足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学习和情感沟通的要求,尽量整合不同的网络交流工具,使共同体成员之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网络环境是按照设计思路进行网络学习管理,师生之间实时进行学习交互的根本保证。学习者之间也会方便的进行协作学习,相互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使学习者能够感觉到虚拟共同体的真实存在,进行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交互活动趋于活跃,增加集体归属感。学习者利用网络工具,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

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相互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评价,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4 保证要素:学习任务

任务或者说问题是学习共同体活动成效的一个重要保证。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围绕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与学习者进行交互活动,学习者之间也针对学习目标进行协作学习,在线教师以学习目标为参照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共同体成员通过学习目标进行相互评价。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交流中对学习者进行指导,设计要完成的作业,提供所需的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索和获取,对学习任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目的要素:增能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直接目的在于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换句话说,增能是学习共同体活动的一个基本目的。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全面和协调发展,有利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把加强综合能力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NLC-TD教学模式的架构及创新点

1 NLC-TD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远程教育活动,包括教师活动和网络学习共同体活动,包含确定活动方式以及多个活动方式之间的顺序和流程。通常,一个完整的活动应包含准备阶段(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激发学习动机等)、启动阶段(合理分解学习任务,分配子任务等)、协同阶段(团队协作、积极交流等)、教师引导(学习技能和方法辅助、明确评价指标、准备学习材料等)、评价阶段(任务评价、问题反馈等)等几个环节。其具体架构见图2所示。

图2 基于NLC-TD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在NLC-TD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协同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验目的,将目标学生群体合理分割为一个共同体下的不同协作小组;并塑造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理念和认知文化;进而将实验任务划分为较小的任务集合,并向学习共同体提出;网络学习共同体根据需要进行协同交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教师不间断地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协助导学,将已解决的问题给予合适的评价,对于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就实验设计和评价总结及时反馈给网络学习共同体。

要说明的是,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由对共同主题感兴趣的一群人进行交流的社会群体,其实质意义是为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和偏好的人提供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中,共同体成员能感受到自己属于这个群体,能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起进行学习活动,拥有自己特定的身份和身份赋予的意义,能获得群体成员的尊重和信任,拥有一种感情上的依赖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2 NLC-TD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1)教学形式:问题驱动,团队学习

该教学模式可随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基于网络环境支持下的学习共同体中构建“合作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网络学习共同体可进行智慧共享,通过内部讨论的方式解决一些普遍性的简单问题。而对于一些内部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首先在共同体内部经深思熟虑的讨论形成反馈,然后再请教教师,由教师进行讲解并及时反馈给网络学习共同体。这样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部讨论,可以加深共同体成员对问题的认识。

另外,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于代表性、广泛性的问题,先由学习共同体自己提出问题,再由集体协商如何在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如此的过程,就使得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更加符合生产及经营的实际,在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很多学生把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带到学习中,由学习共同体进行集体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

(2)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逐层递进

该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在网络学习共同体系的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下,发挥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教学优势,形成操作性良好、目的性清晰、更易达成的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远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基于网络共同体的工商管理模拟实验,不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跟着老师的操作步骤作鹦鹉学舌状的模拟,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体会到工商管理模拟实验的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毕竟这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一个具有很强现实应用意义的实践环节。

在远程教育中所构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进行智慧共享,通过内部讨论的方式解决一些普遍性的、实践性的问题。而对于一些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部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首先在共同体内部经讨论形成深思熟虑后的反馈,然后再请教教师,最后教师进行评价解答并及时反馈给网络学习共同体。这样,提高了教师答疑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部讨论,可以加深共同体成员对问题的认识。通过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使得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社会性互动推进了知识的不断递进和衍生。

(3)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务求实效

该模式运行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为网络学习共同体设计恰当的合作任务。任务具体,易于精确观察和测量;任务明确且具有可接受性;网络学习共同体赞同并接受合作任务;任务要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参与合作任务的制定,可以使成员看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满足成员需求多样化特点的目的,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性,增强成员对合作任务的认同感,从而对个体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另外合作任务的设计要从教师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这有利于教师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任务。

此外,设计合作任务时应把任务设置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原有知识、生活与工作经验),任务过难或者过易都会适得其反。总之,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实践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任务,诱导学生有所感悟,从中获取新的认识。另外,可以在培训活动开始之前,告知学生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清楚教学结束之后要达到的目标,对教学有一个明确而全面的认识,学习起来也较快。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抓住实践教学要点,提高教学成效。

五 小结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NLC-TD)教学模式”大大超越了一般分组学习和共同学习的认知,在理念上和方法上都优化了学习团队的建设实践。该模式立足实际应用,在网络共同体的基础上,将教学改革的动力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适应现代各类网络或者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甚至对于一般教育培训也具有适用性。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但我们相信,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任务驱动型(NLC-TD)教学模式如果在实践中经过认真的检验,其运用价值可以逐渐得到释放的话,其预期社会效益将直接惠及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的施教机构及教育接受者,这将是我们更加关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1] Moller L.Designing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for Asynchronous Distance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1998, 46(4): 115-122.

[2] Johnson C M. A Survey of Current Research on Onlin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1,(4): 45-60.

[3] Judi Harris. Structuring Internet-Enriched Learning Spaces[EB/OL].

[4] 裴新宁.“学习者共同体”的教学设计与研究 [J].全球教育展望,2001,(3):10-15.

[5] 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EB/OL].

[6] 于凌云,蒋立兵.基于任务的导学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6,(1):85-87.

[7] 杨卉.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的传播方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6):16-19.

[8] 刘奇,陈长虹.网络学习共同体及其构建策略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