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范文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8 11:00: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色容积率;建筑节能

中图分类号:r126.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现在,评价任何城建是不是先进,从大的层次上来说,主要是分析其生态性以及和谐发展等思想和它的落实情况等,从细小的层次上来分析,关键是看其绿化体系的发展等是不是有效,上述的各项内容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融合到一起的关系,一起作用到城建活动中。笔者重点的论述相关的事项。

2 简述规划的生态性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50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

2.1 不应该过分的聚集,形成网络模式

目前,我们在认可大城市的背景之下,针对其怎样发展的事项,现在有两类看法。第一类是大饼模式的。剩下的一类是相对不集中的,多个中心并存的网格样式。实践证明,使用第一类的话,我们的城市将会面临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且人口过度的聚集,道路非常堵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政经层次的不利现象存在。

2.2 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最好是采用如下的方法:(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对于单位或者是老城的改造提供非常有效地物质奖励方法;(3)积极开展节能活动,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

2.3 对于大气污染展开的应对

在城市的环境污染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即尾气。除此之外,还有废弃物或者是一些别的污染等。车辆在行驶的时候,释放大量的气体,车辆通行带来一些声响,有非常多的尘土,严重的危及到人们的健康,而且会有道路堵塞现象发生,该项内容在城市中出现的几率非常的大,民众没有任何的好的措施来应对这种现象。在国外的一些地区,对于这种问题已经做出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具体的讲就是掌控车辆。目前发达区域,它的市中区域的车辆不断的变多。在市中心设置停车区域,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像是北京之类的城市可按照此类措施,合理的掌控老城的车流情况,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目前,我国的汽车产量非常的大,假如将其出口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是把它们放到国内市场中,就会导致一定的不利现象。因为发展一辆城市私人小汽车,城市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现在的问题是,只看生产一辆汽车增加多少国民经济产值,而没有计算相应增加的配套设施开销,车辆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然而与之协调的设备等的建设速度并不和它保持一致,因此一些区域经常性的会面对道路拥堵,各个角落都变成了停车区的现象。目前,我们逐渐的意识到城市应该掌控车流,而并非是让车流来掌控城市。

3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最近一些时间中,设计人员在开展建设的时候把绿化要素融入到其设计思想里面。把植被和建筑融汇到一起,能够产生非常多的优势特征,树木带来我们的阴凉能够在很大层次上降低温度,进而对于减轻热岛作用来讲,作用非常的显著。其对于水文也有很多的优点,不但树木可以吸收降水,其所处的土壤等也可以降低地面上的水流,而多余的

水能够被聚集到一起,这样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就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同时植被还能够当成燃料来使用,它地层中的绿化特征比对来看,建筑自身的植被对控制污染来讲意义一样的非常关键。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建成环?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袒囊桓鲎钪饕胧┚褪且胫参铩=躺莼实母拍钜氲匠鞘泄婊蛏杓浦腥ィ邢m晌跸虺鞘锌沙中⒄刮蠢凑铰缘囊桓鲋匾街琛?

4 规划中体现的节能理念和方法

由于经济高速前进,对于资源等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此时资源供应的形势就变得非常的严峻。站在资源使用的层次上来分析,大约六分之一的资源是用到建筑领域里。所以,身为使用资源最多的领域,建筑行业一定要认真的贯彻落实节能思想。怎样把节能意识反映到规划活动里,主要的有如下的一些层次的要素。第一,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第二,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第三,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发现,开展生态规划关键的意义是为了获取和谐发展,群众是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在规划的时候要切实的考虑到他们,要结合其具体的思想意识来开展多项设计活动。之所以开展生态活动,最为关键的是分析多项生态关联,此类关联又多反映在将土地当成前提的任何生态的内在关联层次中,只有把人和生态的联系区分好,切实的做好城建活动,合理的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生态活动顺利开展,确保城市变得更加的和谐。

篇2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河道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95-02

1 引 言

大连市多直接入海的中小型河流,具有河短、基础流量小的普遍特征,且大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大连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经历了依附自然被动防御阶段、发展生产与河争地阶段和防洪排污经济治河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河道的治理在满足行洪排涝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1]。

2 生态河道概念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起,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河流污染与破坏问题,欧洲各国开始重视河流的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河道建设是指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河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2]。

3 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3.1 尊重自然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的协调。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是指在河流生态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3]。

3.4 协调统一原则

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3.5 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原则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的空间。

4 河道生态治理的实例

凤河发源于大连旅顺口区的老铁山,流域面积23.93km2,河长10.12km,为季节性河流。凤河河道大部分为自然形成冲沟,河道宽度在20~56m之间,主要做泄洪渠使用。2007年11月~2008年11月,对凤河在旅顺科技创新园境内的河段进行了治理,治理河段长度为2745.57m。

凤河该河段治理在工程设计中注入了生态建设理念,具体措施包括:护岸采用复式断面,直立式护岸为石笼结构,斜坡式护岸为用干砌石结构;驳岸将软质驳岸、硬质驳岸、湿地岛驳岸、休闲岛驳岸、支流驳岸、水下平台和亲水台阶有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护岸结构;河床采用干砌石护底,在软塑淤泥质土上层覆盖石渣和毛石;护岸表层进行绿化,河道南岸布设三处湿地岛,河堤布置绿化廊道和景观带,为人们提供休闲游玩的场所。

凤河的治理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亲水结合的治河理念,石笼和干砌护岸和护底具有透气、透水性,河床内、外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循环和交换,对滞洪补枯、稳定护岸和植被恢复有利。同时,石缝间也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留有生存空间,有助于实现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5 关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体会

5.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可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5.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5.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5.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防护林带,在河坡铺种草坪和灌木,可增强生态功能,一方面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过滤地表径流、减少河水污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沿河地区的温度、湿度,发挥景观作用,提升环境的舒适度。

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湿地充满了野趣,散发着自然气息,可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①要加强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的观察与调查,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②要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③要合理利用相关设施,通过河水置换、增氧等综合措施,增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

6 结 语

将生态的理念应用于河道的综合治理中,是城市河流整治的发展趋势。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使受到污染的城市河流重新恢复水生态环境功能,可以使河流在发挥防洪排涝的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景观和休闲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永敏,许士国.大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J].城市水利,2004(14):53~55.

[2] 蒋冲良,徐俊.河道生态化在河道整治中的实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70~71.

[3] 于智勇,崔凤国.城市受损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39~141.

[4] 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10):6~9.

[5] 李娇娇,毛明海.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研究[J].科技通报,2007,23(1).

[6] 裘江海.河岸景观设计理念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

篇3

关键字:景观生态学 城市建设

Abstract: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andscape dynamic change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landscape beautification pattern, optimize the structur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landscape ecology as a good idea to provide the landscape city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fers the basic concept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Ci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1.1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1.2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上世纪30年代末前苏联C.特罗尔所倡导的学术方向。这个倡议和往后的B. H.苏卡乔夫提出的生物地理群落学说, 促进了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结合, 使生态学和地理学的观点日趋接近融合[1]。在生态学与地理学结合后, 一方面生态系统的概念扩大到与地理环境成分的有机结合和功能联系, 另一方面解决综合地理学的问题越来越多地采取生态学的观点。景观学移植到西方, 由西方国家的生态学家发展为景观生态学[2,3]。

我国改革开放后, 部分自然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十分重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 如景贵和等进行的景观生态分类和农业布局的地段设计研究[4],在景观生态分类基础上进行环境建设的景观生态设计研究[5],钟晓青等的广西北海火车站广场景观生态工程分析研究[6]等, 实际上都是景观生态学应用方向的研究。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

2.1城市生态景观研究的基本内容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聚居。关于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基本内容, 主要应侧重以下六个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城市廊道、城市空间资源和城乡交接带的发展与演化。

(2)城市生态过程能源供应与消耗、水资源利用与循环、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城市人口的积聚与扩散、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3)城市环境问题。

(4)城市生态建设包括绿化、美化、环境优化、清洁生产与文明消费。

(5)城市景观风貌城市特征形象(CIS) 与景观视觉识别(CVI) 、城市风貌与环境空间艺术、景观文化与景观美学。

(6)城市景观规划包括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环境敏感区的保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2.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简述

城市生态景观主要依靠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来实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从景观整体上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 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 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 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聚居[7]。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 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属性, 因此,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除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的基础资料, 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工作外, 其规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环境敏感区的保护、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和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8]。

2.2.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 加强城市景观功能,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目标[9]:

(1)安全性: 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 作为疏散居民的场所, 从而保证广大市民免遭不幸, 这是社会目标。

(2)健康性: 有两种含义, 一是维护城市景观生态健康, 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二是保证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这既是生态目标, 又是社会目标, 同时也是经济目标。

(3)便利性: 经济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 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 游憩不用乘公车, 步行可方便地到达, 这是社会目标。

(4)舒适性: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精神以提高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并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这既是社会目标, 又是生态目标。

3.景观生态学对城市景观建设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原理不仅具体的指导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城市景观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发生重大改变[10]。

(1)景观生态学的综合、整体等系统论思想有助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全局、整体意识的建立。景观设计的对象往往比较具体,尺度相对较小。景观生态学整体而系统地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使设计者高瞻远瞩,使其设计界域提升到营造区域环境的高度,增加环境的生命力。

(2)可持续的城市景观不是盲目地堆砌自然元素,而是运用相关的系统知识,适度开发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但环境设计师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生态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达到影响景观生态功能的目的。如增设廊道、增加景观连接度等来加强景观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3)景观生态学原理提示人们要虚心向自然学习。自然不仅是可利用资源的宝库,也是解决所有设计问题的最好典范[11]。向自然学习美的形式,学习万物生长的规律。而最重要的,作为环境工作者,需要尊重自然,在设计中遵循自然的规律,做到生态设计,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4.结语与展望

当今世界的一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无一不与城市化、工业化有关。如何合理运用景观生态学在未来城市景观中实现原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贯彻“适宜自然、保护自然”的宗旨, 从生态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达到“天人合一”,将是未来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重点。同时,如何合理的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索恰瓦著(李世玢译).地理系统学说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79 - 80.

[2] Richard , Forman T T . Ecology of the landscape. Bioscience [J ].1983 , (10) : 535 - 539.

[3] Richard , Forman T T , Michel Godron. Landscape Ecology [M].New York : John Willey , 1988. 110 - 119.

[4] 景贵和.景观生态学•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5] 景贵和.自然地理学与环境建设[M].自然地理学与国土整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 7.

[6] 钟晓青,张宏达.北海车站广场景观生态设计与工程实施问题[J].热带地理, 1999 , 19 (4) : 3003051

[7] 黄志新,张建平.试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9.

[8] 张晓锋,张玉清,林宏贵.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阿坝科技,2007,1.

[9] 石铁矛,李团胜.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景观生态方法―沈阳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规划师,1999,1(15) :41-46

篇4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 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 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 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外围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 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外围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 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25-28

篇5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项新技术和新理论引入到了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设计更加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生态建筑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追求建筑与自然平衡发展的建筑理论,也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体现,在自然环境保护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这种生态建筑理论更应该获得推广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所以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具体介绍如下。

一、生态建筑理论概述

近年来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过这一切的背后,许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使大面积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各种污染已经充斥着整个环境,这就不得不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式,对环境的保护工作显得迫在眉睫,各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了考虑环境的因素。建筑行业是众多行业中的一支,建筑的取材、施工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建筑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重视环境保护的生态建筑理论,它的含义是将生态学和建筑学融合到一起,减少资源消耗,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寻求人与自然平衡的发展理论[1]。

二、生态建筑理论的原则

1. 重视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是人的生活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长远发展,生态建筑理论首先要注意环境保护,充分考虑到周围的生态环境,减少建筑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要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

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建筑理论注重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现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在建筑设计时不断将楼层加高,把停车场转为地下,这些都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的例子。另外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注意提高利用率,而且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浪费。

3. 适应生态地域特征

为了使建筑在竣工后与当地的生态地域特征相吻合,所以在建筑设计时要对区域的生态特征进行考察,充分了解周围建筑的风格形态和自然环境,在设计时要能够将建筑融入当地的生态地域特征。

三、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生态建筑领域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宏观上可以从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安全性选择、节能设计、科学设计与自然结合四方面考虑,应用到具体设计内容上,可以从通风、绿化、采光、噪声和空气污染控制、外表面结构设计五方面考虑,下面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了建筑最终是否能够体现生态建筑的特点。因此在起初建筑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建筑的选址能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平衡实地进行考察,协调好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物的多样性[3]。在建筑宏观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建筑形态的美感和对自然的影响,使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能够合理搭配,能够与自然充分融合到一起。

2. 建筑材料安全性

在建筑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对建筑每个阶段的建筑材料的安全性予以重视,注重选择无毒性、无污染的材料,能够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在取材时要注意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另外还要对建筑材料的整个循环过程,进行充分考虑,从建筑材料的选取到使用,直至若干年后废弃,都要保证对自然环境不会造成污染,避免二次污染的出现。

3. 科学设计与自然结合

当前科技水平发展迅速,许多新科技在建筑领域不断涌现,在建筑设计时,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设计,将建筑与自然进行结合,通过计算机,创建出建筑效果图,使电脑控制技术融入到建筑内,实现先进物业管理方式,为建筑竣工后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打下基础。这种利用科学设计的手段将自然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保证建筑质量,而且能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4. 节能设计

现在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能源的消耗已经成了当前一个严峻的问题。在生态建筑理论中,更加注重能源的节约设计,可以分为三方面来分析。

首先在建筑设计阶段,采用建筑材料要节能,例如限制使用实心砖,可以节约大量粘土和减少建筑承重压力,推广使用高科技复合材料的保温板,保温效果好而且使用年限长。

其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比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建造太阳能供暖系统和风能发电照明系统,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是当前的首选[3]。

最后,在建筑投入使用后,要充分注意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消耗,例如设计安装节水型水龙头,建造废水再利用系统等,减少宝贵水资源的浪费。

5. 具体应用

5.1 通风设计

建筑的通风对于室内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的整体设计可以影响自然的空气流通,在设计阶段,注重建筑美观的同时,要考虑其对空气流通的影响,尽量不改变原先的流通方向,实现自然流通。所以,就要求设计人员对空间设计和整体布局都要考虑周全,将一年四季的参数输入计算机进行模拟,从而辅助完成整体通风的合理设计。

5.2 绿化设计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的绿化,会让人们感觉到建筑中融入自然的气息,而且合理的绿化可以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室内外温差。在对绿化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首先要考虑人与绿化的融合,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绿化面积,要使人与绿化能够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保证人与环境的协调性,其次要合理搭配水环境和绿化环境,从整体设计的角度去考虑,实现水与绿化环境能够改善建筑区域内气候的目的[4]。

5.3 采光设计

我国的一年四季分明,春秋季、夏季、冬季的光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都不同,太阳光对室内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益处,所以在建筑设计时,要对采光进行充分考虑。在建筑设计时,要搜集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机模拟,建筑之间的遮挡是一项重点,要对整体建筑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的采光能够实现最优化。

5.4 噪声和空气污染控制

噪声和空气污染会对建筑内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在建筑设计时,要实地对噪声和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使建筑尽量离交通线有一定的距离,在临街区域要进行绿化覆盖,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对建筑的影响[5]。对于噪声超出标准的区域,要安装隔音玻璃;对于空气污染方面,尽量利用通风设计来进行改善,必要的可以增加空气净环设备,提高建筑区域内的空气质量。

5.5 外表面结构设计

对于建筑外表面结构的设计,不但要有艺术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符合人们审美的观点,而且还要注意窗户和外墙的结构布局,通过对采光的研究,合理设计窗户的位置和尺寸,墙体采用环保型保温材料,使建筑内外温差减少,增加人们的舒适度[6]。

总结

建筑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产物,也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在自然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要在建筑领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本文对生态建筑理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详细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生态建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富平,栗德祥.绿色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集成应用[J].建筑学报,2007,(9):47

[2] 叶炯,张鸣,朱达莎.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华中建筑,2009,(6):194

[3] 杜全虎.人性化的节能适宜技术生态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18):173

[4] 黄少云.浅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J].山西建筑,2008,(26):138

篇6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农业工作人员面临的主要难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农作物的种植中品种、种植方式和管理制度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农业种植结构也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同时在这种农业改造工作中,由于植物结构复杂、农业产品较多和耕作模式的多样造成的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新问题,给植保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历程回顾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外专家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明确的指出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是以消灭病虫害为主要目标,而是将这些病虫害种群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确保到不致造成农作物危害的水平。同时,在1967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而我国在农作物病虫害工作中概括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改变病虫害生存环境等多种方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防治措施和方法,进而形成了防治结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和措施。在1975年,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目标和防本文由收集整理止措施成为被正式的确定为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针。同时进一步的指出在工作中要因地适宜、合理利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理防治等多项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进而达到经济、实用、安全和环保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目的。

二、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现象

1、迁飞性病虫和偶发性病虫暴发频率增高

随着品种不断更新,栽培技术不断变化,极端气候条件的不断增多,农业种植和生产过程中迁飞性害虫纵卷叶螟、稻飞虱连续多年大发生、大危害,造成了严重的农业生产损失和生态危害。

2、次要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

水稻灰飞虱在多年以前还属于次要害虫,水稻条纹叶枯病零星发生,没有专门开展过防治工作,近几年已上升为本地区水稻上最主要病虫害之一。

3、新的检疫性病虫害传播速度加快

随着品种更新加快,新品种引进调出频繁,同时也加快了新的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如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烟粉虱、美州斑潜蝇等。

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在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上次我们国家和日本就“毒饺子”和“毒包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归根结底就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非常重视生活的质量,要消费食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怎样才可能生产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这就要求从源头抓起,首先要管理好农业生产的投入品,如果在稻麦生产上投入大量的有机磷,甚至是违禁药品甲胺磷,或者是超量用药用肥,滥用农药化肥,那是不可能生产出绿色食品的,因此要改变传统种植管理习惯,更新知识,科学种田。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三降三提高”,即降低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降低防治成本,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提高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效益,提高产品质量。

三、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近几年,农业生态环境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病虫害随着环境和生态的变动而变化,特别是在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等条件下出现了各种新的病虫、草虫和新况,而原有的病虫害生长习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大对农作物综合防治力度,提高防治管理水平。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抓住水稻某一生长时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兼顾次要病虫害,在控制方面则采取多种手段,例如采取农业措施清洁田园,选择抗病抗长品种。轮作换茬,改变适应环境,延迟或提前播种错过(避开)病虫发生期,降低发生程度。化学防治措施则有交叉、轮换使用农药,避免病虫很快产生抗性等合理用药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就是要讲求综合控制,长效治理,降低药量药本,减少施药次数,一药多治,减少劳动力投入,达到省工、省时、省力、节本的

转贴于

目的。既减少了环境污染,降低了对鱼、虾、蟹、畜禽的影响,又保证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和周边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这里面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使天敌能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抑制虫害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技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联系,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必须全面考虑,使其对于生态系内外的副作用减至最低。不但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和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四、配套技术

1、保护利用有益生物,结合农事操作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2、以农业防治为主的预防系统,如有利控制的高产耕种、轮作制度,种植抗(耐)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

3、科学使用农药,有节制地合理用药,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敌作用,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使病虫发生量维持在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中。

篇7

关键词:林业发展;生态工程;内涵特征;强化措施

前言

林业生态工程(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是指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传统森林培育和经营技术是以林地为研究对象,在宜林地造林,在有林地上经营;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在某一区域内设计、建造、调控人工或天然森林生态系统。传统森林培育和经营技术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营;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传统森林培育和经营技术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林业生态工程则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各类土地采用综合措施,如“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新时期下人类面临的重要主题。现代林业管理观点认为,生态林业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当前适宜性自然资源来促进林业发展并创造最佳生态环境的林业生产体系,具有多层次性动态协调功能。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维持和保护地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将森林物质和能量有效转化为社会所需林木产品,以达到林区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森林资源的实际功能效果和自然生产力。

1 林业生态工程的内涵特征简述

林业生态工程,包含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生态学以及生态工程学。提倡合理利用及分配土地,夸大林地面积,注重林业生态效用,对目前天然森林资源实行综合推广和应用,调整森林占地面积以及森林物种的合理搭配,帮助森林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帮助其发挥提高地球环境的效果,提高本身的抗灾害能力。林业生态工程的本质是一项人造生态系统,将自然本身的特性与人的需要综合在一起,形成有利于生物多样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林业生态工程本身存在它自身的秩序,并且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各不相同,但彼此依靠生存,并能维持整个环境协调稳定。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相对较新,这一概念的提出以林业发展目标的变动为前提,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具有生态效应的环境保护,提升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以长远发展的综合眼光来讨论如何开展林业工作,林业生态工程的保护同样离不开一整套全面技术的配合。生态环境的地址选择,数量的控制,种类的选择,树与树的距离,合理利用地表资源等各种问题。林业生态工程,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改善现在的生态结构,提高工艺,最终达到提升林业生态作用,以便获得更长远的利益,这个做法要比获得直接的木材价值要多,但花费的时间也更长。这就要求用宏观的眼光,看到森林对于改善大气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相关行业效益,减少工业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效果很好。总的说来,这项工程不但具有长远的经济意义,也是对人类有益的一项公益事业。

2 当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生态建设充分平衡目前的生态系统,保护并有限度地使用资源,依据科技规律,来选择对待环境的方法,力求让地球内的各种生物和资源产生平衡,互相依存,共同发展。这些工作对森林本身的作用使让资源结构更加合理,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物种更加多样丰富,对社会的作用。

通过这些年在林业生态工程工作上所做的工作来看已经小有成效。给经济方面也带来一定益处,但也应看到有许多制约条件导致的工程建设困难重重,矛盾经常出现,经常出现两个项目之间不能共处,例如,一方面区域性林业发展的要求,要求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大力倡导退耕还林,使同一地区的建设方向不明确,经济多元化,森林资源的利用与管理之间的速度难以调控,建设任务多而重,并且现行情况下的林业发展并不适用投资,林业建设缺少有效资金可以利用,林业生态管理不够完整,制度在工作质量,投资,受益等方面的评价也不够充分,很难实行,属于生态建设的各个单位之间工作搭配较为混乱,缺少工作的协调性,因此工作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因此,在生态工程方面的工作还要加把劲。

3 加强当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措施

3.1 进一步转变现代林业生态发展意识

生态林业是社会环境保护理念下林业发展的时代需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立足于增加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结构,满足社会物质文化建设需要。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继续深化对林业资源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改善林业生产条件,特别要解决自主经营性林场、自然保护区内的设施建设问题;应尊重自然规律,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建设,做好现有森林资源的科学开发与更新保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林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协调。

3.2 进一步优化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布局

林业生态建设有其本身的一套系统,需要地域条件的支持,因此要有根据当地的条件进行充分的规划,应对林业生态建设制定相应地具有执行价值的制度,将林地面积扩大,林地种类选择和种植方法,保护资源等落实成文案,每个地方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发挥优势扩大建设,遇到问题从简入难,使用资源与养护资源共同执行,耕种地区适当退耕还林,已经沙化,缺少植物的地方大力改造,推进绿化,植被受到破坏的地方休养生息,减少采伐,给当地的林业结构以重组,创新改造环境办法。

3.3 进一步完善林业生态建设动态机制

林业生态工程宏大系统复杂,涉及方面较广,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的法律规章制度体系来保障和落实。相关主管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结构,采取经济杠杆手段和措施,积极构建和完善有效的林业生态建设机制,强化责任服务体系,推动林业生态效益的市场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指导林业技术成果的开发,创新适应新时期生态林业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重视人工速产丰产性商品林业基地建设,加强动态管理,保护天然林资源。

3.4 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监管措施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社会公益性较强的基础工程,政府管理职能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作用彰显。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机制,调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高度重视天然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针对区域内林业资源进行统一调整,合理规划,做好退耕还林与植树造林工作。要拓宽资金筹集投入渠道,进一步健全林业生态建设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措施,严格生态工程建设的监控管理;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全面开展。

4 结束语

总之,国民经济结构中,作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纽带,林业资源的生态性也是人类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林产品供给的功能,在当前生态工程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优化林业生态环境结构,有利于促进当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城市园林 生态设计

1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内涵

生态园林应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具有园林景观的观赏性,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文体的环境;人类对外界的感觉中,视觉最为主要,占所有感官的87%,因此,景观经由视觉的作用而形成的美感经验,是最主要的游憩目的之一[1];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固定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减弱噪音,防风降尘,维持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它应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的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2]。

2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原则

2.1设计要体现生态功能优先的原则

生态园林是由各类形态和各类功能的园林绿地构成的总体,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标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3]。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生态园林建设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要通过乔、灌、草和藤本的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形成乔、灌、草立体配置的布局。

2.2生态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园林从根本属性上看,它属于文化艺术范畴,它融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园林环境是让群众进入其中进行赏用,它拥有群众之多是任何文化艺术门类都难于比拟的[4]。设计需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注重园林的尺度、体量等因素与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2.3生态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原则

生态设计在保证绿量的同时,需与其它园林要素并重。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化特色的重要方式,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5]。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历史,综合园林的生态、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提高绿地品位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丰富和提升生态园林的内涵和功能。

3现代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目标

城市绿化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投资少、效益明显而且持久等优点,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生态园林观的内涵,现代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以建立和强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系统整体性、综合多功能性、丰富的多样性及高度的和谐性等为目标。

3.1系统整体性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受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城市或城市所在地区,城市园林绿化的系统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城市园林绿化是否能满足城市或城市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两者间是否具有均衡一致性;其次表现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合理的空间格局方面,不仅是内在功能优化的需要,还包括与城市规划格局及城市环境空间分布格局的统一性。

3.2综合多功能性

园林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生态防护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经济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等方面。在局部上要考虑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内部园林要素的作用,使之相辅相成,形成一弹性空间;同时,强调园林植物群落结构功能的一致性,要求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设计中根据一定空间或一定环境的具体功能目标要求,设计相应的群落结构,以满足实现特定功能的需要。

3.3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6]。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空间、资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类型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7]。而城市中由于人为干扰和随机因素多,环境变化快速多样,因此要使园林植物群落相对于环境及其变化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就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以乡土树种为主,并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同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是景观多样化和功能多样化的基础。

3.4功能与形式的和谐性

我国园林发展过程中,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和其它文化艺术的影响,历来强调“师法自然,高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我国园林的特色和主要指导思想。现代城市生态园林以人类的舒适性为根本,追求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设施、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绿色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最理想的配置。

4城市园林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城市园林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

4.1.1绿色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布局不合理

植物种类不丰富;苗木的需求量不够;植物群落层次少、结构单一、功能不齐全;绿化总量较低;绿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需进一步加强;见缝插绿的设计思想依然存在;布局不够优化等现象都是绿色生态系统中现存在的问题。

4.1.2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保障措施不当

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连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由于人为的开发不当而遭到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4.2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建议

4.2.1建立合理的生态群落

应用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与技术,汲取园林艺术精华,创造不同类型的人工植物群落;改变片面重视草坪的做法,通过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从而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发展[8]。

4.2.2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保障措施

具体包括,政策保障:各地要结合本城市的实际情况,从法律、政策上保障生态园林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尽快实施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注册制度,认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明确其职责和权利;体制、机制保障: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对生态园林规划、建设的宏观管理,并加强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督。完善城市绿化管养机制,逐步理顺经营考核关系,调动建绿、养绿积极性。

篇9

关键词:体育消费;经济;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59-02

一、体育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体育消费,是指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能力,反映了国民的身体和精神健康,一个全面的民族体育的发展也将对企业的经济收入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大多数体育用品是混合型的商品,有国家卫生标准是公共用品,个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私人用品。因此,体育消费不仅是国家和政府或居民单独的需求,其有自己的独特的要求。在自然界中,体育消费要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在经济周期理论中,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周期变化中,总的趋势是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增长。健康的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需求是直接c所需的服务增加相关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是无限的。在理论上,只要是在体育运动中适宜的年龄层的消费者,其需求有无限的可能性。近年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新型的体育,使社会消费的结构发生变化。

二、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

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揭示着人们对体育场或体育馆等体育和休闲区域的品位的提升,这也意味着,相关材料的有效利用会增加效益。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的消费,使地方政府赢得了短期利润,但这对公民权利和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有些运动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各种资源,如汽车、摩托艇、游艇,其排放的尾气对环境和人类有巨大的危害。

三、体育消费的影响

第一,促进了体育运动符号化发展。体育消费导致了人们对运动项目选择产生异化。使用价值,应作为主要的消费目的。体育的本质和消费品并没有关系,体育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活动,也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文化。如果标记了物品的价值与价格,运动就需要不同的人的资源作为商品的贸易价值,把简单、少资源消耗的运动忽视和丢弃。那些代表时尚高贵、消费高的项目迅速象征了人的身份地位。甚至一些没有特殊的训练、装备的运动,表明人所追求的消费观不同,与大自然没有和谐共处,而是通过控制运动和占主导地位来探索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第二,转向绿色体育消费与体育生态化发展。在社会全面控制的文化中,人民和他们的独立的存在价值被舍弃。在这样的社会中,体育文化、体育价值和崇高的精神消费占主导地位。反映文化、生活的自然规律和生态需求类型的运动,使人们获得自然的精神生活,但自然的不平衡使自然面临枯竭的危机。因此,要促进绿色消费,生态体育的首要任务是克服和消除负面影响,如文化、体育、生态的概念和方法。体育行为不是让人们不消费,或过原始时代的人们的生活,而是以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为基础,减少消费奢侈的物质产品,尽量舒适地以精神需求绿色消费。这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自我是幸福的,这才是改善的最终的目的。平静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是充满无限的控制欲望,而是重视精神生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事实上,不仅在中国,世界上很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和人民都有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态和谐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古代到工业社会,顺应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经验有很多,包括人类的所有生物忘记或忽视生态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这宝贵的资源是对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的一个巨大的损失。

第三,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理论(也被称为“起飞”理论)是一个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成熟的、自成体系的理论,理论中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几个阶段:传统社会,创造条件“启动”的阶段,从阶段,消费和生活质量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从发达国家调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中国经济应创造条件启动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发达与其他国家显现出巨大的差异,尽管差异还比较大,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区域不平衡的正确道路,在提高“生活质量”阶段有了很大突破。有许多购买能力很强的消费者和中国体育部门促进了体育产业重要的发展,在较发达地区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四、促进体育消费的几点建议

第一,积极推动体育消费低碳化转型。大众体育服务产业和其他企业不同,运动驱动力和财富的支撑是关键。体育消费尤其能改善健康和促进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体育产业的价值,这在大多数国家得到证实。在体育产业中,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支持体育消费的发展,增加人民群众的运动,减少体育消费的负担,提高民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积极地促进政策的进行,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体育多元化和个性化满足大众健身的需求。随着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宣传和普及低碳模式的运动的进行,如何降低体育场设备的能耗成为了关键的问题。以低碳体育促进体育的健身费用,避免以享乐主义和象征意义的社会竞争和模仿。

第二,发展低耗能的绿色运动项目。运动本身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人们要亲自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只有当这些核要素的核心被重视,并且更积极和有效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生态建设等,并且把外部的运动元素与低碳绿色的运动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把所有的绿色核心的元素加入体育消费中。所以,体育和生态工程建设,特别是在节能的形式与环保运动体育中要节省能耗高标准,杜绝体育过度消费,提倡体育健身和体育和休闲区的建立,并且建立“资源保护和回收、环保、可持续消费、适度消费”的文化价值观。在自然环境中体现阳光、水、空气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生物规律的运动的重要作用。这虽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但作为民生休闲健身的组成部分,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发达国家政府的体育消费的完善程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政府应该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资金,建设体育消费产业,以满足需求。优先发展绿色运动的项目,如低能量、低能源消耗的绿色运动,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人们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也可以产生有效的缓解作用。所以,要积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

第三,改进服务观念。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看,体育产业与其他部门一样为社会提供体育服务和知识产品。从市场营销的产品的分类来看,体育产品属于体育发展消费品和供享受的消费品,是对身体和精神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产品。没有品牌的体育产品的消费品难以生存,好的品牌虽然有不低的价格但对消费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根源是企业一个品牌的良好发展。

第四,引入新的服务方式。人们认为,快乐使体育繁荣,促进体育消费的财富的积累。同时,如何建立体育营销促进体育消费,体育营销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体育营销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的电视广告,体育营销应被理解为一种新的服眨其通过产品的交互性,使人们感觉到,即消费者体验的核心――快乐。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不成熟,但中国的国际化体育营销正在向成熟的方向发展。体育营销带来了许多新的营销模式,新的技术和方法促进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体育营销成为市场新的活力。

第五,提供新的服务产品。体育产业的服务产品,可以理解为一种商品或服务,也可理解为商品和服务的结合。体育产品对消费者的利益在本质上是可以选择的,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的产品是以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服务的起点,应该了解体育产业及体育产品,了解体育用品市场,以寻求提供思路。其目的是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使人们获取需要的一种体育服务产品的信息,引起消费的欲望。如果整个产品没有客户,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营销观念的发展、体育消费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必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从体育的动态的角度正确把握产品的整体概念,创新改革,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五、结语

人们对健康的投资的偏好,促进了体育消费的新概念的产生。健康的重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体育消费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要注意一些出现的问题,积极推动体育消费低碳化转型,发展低耗能的绿色运动项目,改进服务观念,引入新的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1] 钟薇,雷波,韩亚辉,白旭盛.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由青鸟等健身俱乐部闭店事件引起的思考[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12,(6).

[2]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 高文武,郭启贵.消费生态化的认识论解读[J].理论月刊,2014,(6).

[4] 蒙雪,郑昌意.低碳时代体育生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8).

[5] 蔡军,王海飞,杨涛,等.小康社会初期体育消费特征的研究――鲁、陕、晋、冀、蒙城市体育消费调查报告[C]//第七届全国体育

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04.

篇10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原子和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化学是一门具有深奥的内蕴和无限研究和挖掘空间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利用化学的能力不断提高,在能源和资源、材料科学和环境方面,化学的应用带给人类惊喜和福音。化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的不断进步也在人类社会产生了“双刃剑”效应,其负面作用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由于化学发展模式的不适应,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生态的破坏日渐严重,同时也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化学领域所反映出的严峻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改变生产以及研究模式的命题和实践开始付诸实施,“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实践应运而生。绿色化学又称为清洁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环境无害化学。绿色化学属于从源头上来防止污染的化学,属于层次更高级、更符合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学,它追求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化学是针对人类利用化学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所提出的。

二、绿色化学的发展思路以及模式

绿色化学的发展思路体现在化学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即在研究和应用的源头就要打破传统的只计产出不计污染、先污染再治理或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换经济增长的观念。考虑到时空变化和条件变化的因素,尊重和服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实现保护生态平衡和加快发展的速度。一般来讲,实现高效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尽可能少地利用原材料,尽可能多地制造成品;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尽量提高转化率。相关的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在本质上来讲是建立在所有的化学企业全部按照高效生产的操作这个假设前提上的。对材料进行回收以及重复利用。材料的回收主要体现的理念是节约资源,重复利用主要体现的理念是节约成本。自然环境很难进行净化或者短期内很难实现净化的材料,应该进行重复利用;而对污染比较高的化学制成品应该尽可能回收利用。积极倡导材料的回收以及利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绿色途径。实现再生利用并拒绝使用高污染产品。在设计以及生产化学制成品的环节必须考虑到再生利用问题。实践证明,在自然环境中,高分子的原材料有着非常明显的污染,这就要求在设计环节就应对回收和再利用进行考虑,实现变废为宝,实现绿色制造。同时应该拒绝使用那些高污染、无法回收与替代、不能再生以及重复使用的高危材料,从科研环节就能够尽可能寻找相应的绿色替代品。

三、绿色化学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以及应用

(一)改革高校化学教材

高校化学所使用的教材尚缺乏绿色化学方面的内容,因而在高校的教材中,应该增加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国际上在绿色化学领域中所研究的先进成果。教师依据教材向学生讲授化学知识,随着教材对绿色化学内容的充实,教师的授课理念、授课方案的设计、课堂讲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评价都应将绿色化学内容补充起来。教师要加强同学生的绿色化学知识的交流以及探讨,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关注和学习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改革高校化学教材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和知识建构传授给大学生。

(二)培养和强化化学教师的绿色化学意识

化学教师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和知识积淀的固化内容,那么,在高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首先就必须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包括加强教师绿色节能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对绿色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行为上起到表率作用。教师应该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文章,了解更多的绿色化学知识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思维,应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以及相关的实验时对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进行强调。化学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对绿色化学的实际教学以及研究的动向、轨迹进行关注,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补充

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教材编写成型并投入使用后,不会轻易改变。也就是说,新教材和老教材的交替会有一定的过渡时间。因此,在一段时间内,遵循教材的课堂教学内容会是相对固定的。高校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凭借自己掌握的绿色化学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让学生的绿色化学方面的意识在相对比较完整的链条上进行延续。

(四)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到化学实验中

在高校化学的教学中,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对化学知识进行巩固,然而,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认真以及严谨的态度。通过化学实验的相关教学能够有效实现绿色化学。不管是溶剂、试剂或者催化剂,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都需要先考虑使用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在进行试验之前的准备阶段,应该充分考虑相关的代替品或者防止使用有害有毒的材料。除此之外,在设计实验时,应实现试剂的完全反应,有效避免不完全反应以及燃烧等效率比较低的化学过程。

四、结束语

篇11

关键词:水利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启示

1 前言

我国已经规划实施了一系列以保障生态用水,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水利生态项目。水利生态项目能否长期稳定发挥作用,如何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简述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2 可持续发展研究

由于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的理想目标,因此,所有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研究都是相互依存的,只是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侧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

鉴于水资源在流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学者们从理论、方法和实证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管理等问题,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按照水资源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水资源价值、水权、水市场的研究,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随着可持续发展从概念、理论、模型、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的研究到实现途径的发展,科学进步与制度安排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戴维·皮尔斯与杰瑞米·沃福德,在对典型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只要能够进行恰当的制度安排,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实现的。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以实现资源或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与保护。从制度视角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研究,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能够综合调控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以及生态和环境结构与功能、信息反馈灵敏、决策水平高的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

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水利生态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对于水利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始于70年代,Constanza等将生态系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生态系统服务。Pearce等、McNeely等、Turner等的研究,奠定了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理论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的总经济价值包括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两部分,利用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和选择价值,非利用价值包括遗产价值和存在价值。

对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国际上也有研究,Loomis J等用条件评价法(CVM)对恢复美国普拉特河流域的水的自然净化等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但CVM方法主观性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调查对象对价值的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另外,国内外对农业生态也进行了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如Golam Rasul等。范大路对生态农业投资项目外部效益评价研究等等。

鉴于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了解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生态系统定价理论及方法的不完善以及价值评估研究所需资料的缺乏等,使得生态服务价值的定量化存在难度。其价值评估发展的趋势是采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科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创新。构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综合分析的框架。正如 R. Kerry Turner 等建议的那样,构建生态经济分析的综合框架,将经济评价、综合分析、利用者分析、多目标决策相结合,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4 生态配水研究

水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视,保证生态用水,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人类一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生态配水研究与水资源配置研究有关,一般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主要包括配置的内在机制研究、模型与方法、实践操作和合理性评价研究。

国际上所进行的流域水资源配置行为, 所依赖的内在机制可分为以边际成本价格进行水资源配置(MCP) 、以行政管理手段的公共(行政) 水资源配置(P/ AWA)、以水市场(WA) 运行机制进行水资源配置和以用户进行水资源配置(UA) 等4个方面,而将生态系统作为配置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以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为主。Giannias和Lekakis 采用生态经济学方法,提出了从政策的角度,保证生态配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通过立法进行生态配水,按照用水部门用水权的优先度的高低来配置。非洲国家津巴布韦通过供水能力和水权许可制度来保证包括生态系统在内的各部门的用水需求。

目前我国水资源配置机制仍主要以行政指令配置为主, 部分地区出现了市场配置和用户参与式配置, 如东阳-义乌水权交易就是市场配置的案例, 另外还存在一些小规模的非正式市场的水交易。总体上,水资源配置模式主要包括: 市场配置、行政配置、用户参与式配置以及综合配置模式。

生态配水是近年来在生态需水这一热点研究领域基础上提出的问题,旨在通过向生态系统分配合理的水资源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目前,根据水资源配置模式和方法,考虑生态系统的特点,对生态配水的研究主要从制度配置、内因性配置、优化配置和协调配置方面进行。制度配置主要根据非科学技术手段对生态用水进行配置。

5 结论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研究的现状,本文对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启示为:

①根据可持续发展系统学方向的研究思路,以综合协调的观点,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配水需要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关系,考虑所涉及的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体现生态、社会、经济等系统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关系,以此探讨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②鉴于制度保障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建立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实现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

③水利生态项目的实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精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是难以实现的,如何体现和评估生态系统的改善所产生的生态、社会、经济等绩效是研究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④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型的建立及其求解方法应充分体现生态配水中所论述的制度、内因性、优化和协调配置的优点,建立完善的水利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 K. Sikdar.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lean Products and Processes, 2000,2(1):1~1

[2]Jordan Geraldine J., Fortin Marie-Josee. Scale and topology i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s sustainability paradigm.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41(2):361~366

[3]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篇12

〔关键词〕信息生态价值评估条件价值评估法公共图书馆支付意愿

〔分类号〕F224.13G203

An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Ecology Value Based on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Taking the Urban Public Library as An Example

Zhao Yuxiang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3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expatiates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ecology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evalu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 as a useful tool in the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ecology, the paper discusses its basic theory a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analyzes its feasibility when applied to one of the information ecology: urban public library.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ur stages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y value which based on CVM and some problems. And finally the paper evokes the researchers to use the CVM in the practical work.

〔Keywords〕information ecologyvalue evaluation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public librarywillingness to pay

信息生态学从上个世纪60年轫至今只有短短的40多年。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如何创建一个和谐的信息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借用资源经济学中较为常用的条件价值评估法这一评价工具,对信息生态的价值评估进行初步讨论。

1信息生态价值评估的现实意义

1980年,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信息圈”的概念,初步描述了信息生态的雏形[1]。1989年德国学者拉菲尔・卡普罗在《信息生态学进展》一文中,较为正式地提出了“信息生态”的概念,并对信息污染、信息平衡、数字鸿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初步阐述[2]。之后的十多年间,信息生态学的研究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对信息生态最为广泛的定义是:“一个由人、行为、价值和技术在一定环境下所构成的系统”[3]。信息生态从信息、人、信息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理念出发,研究其相互作用与联系。

信息生态平衡指人――信息――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是信息输入与输出的一种动态平衡。正常情况下,信息生态具有自适应性和自我恢复能力。然而由于社会固有的不平衡性,信息生态失衡也越发凸现。其中,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安全、数字鸿沟等症结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质量。因此,在开展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环境的前期,有必要将信息生态这一概念进行细分,对其中意义较大的部分逐一进行价值评估,为后期具体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然而,关于如何有效地细分信息生态环境这个概念,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法规政策和可行的操作细则。笔者认为从信息生态环境的定义、特征以及功能出发,城市公共图书馆可以作为信息生态环境这一大集合中的有效子集。因此,后文主要从公共图书馆的角度探讨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具体应用。

2条件价值评估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可行性分析

2.1条件价值评估法的理论基础

环境资源的总价值由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构成,非使用价值在很多情况下占据较大的比重。对非使用价值的评估主要有揭示偏好和陈述偏好两类方法,揭示偏好法利用个人在实际市场和模拟市场的行为来推导环境物品或服务的价值;陈述偏好法在假想市场的情况下,试图通过调查技术直接引导出被调查者对环境价值的认识[4]。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以下简称CVM)是典型的陈述偏好技术,也称意愿价值评估法、调查评价法等,它通过构建假想市场,让个人对环境物品和服务定价。常用的方法是询问个人为使用和保护某种给定的环境物品或服务所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数量(willingness to pay,WTP),或者为失去某种给定的环境物品或服务而愿意接受补偿的最小货币数量(willingness to accept compensation,WTA),从而得到公共物品的非使用价值。

CVM 的经济学原理是[5]:个人对市场中的各种商品(包括服务)以及环境舒适性具有消费偏好。消费者的效用函数U受到可进行市场交换的商品x、个人无法支配的公共物品q、个人偏好s及随机误差ε的影响。消费者在其可支配收入y和商品价格pi的约束下,力图获得最大效用,即Max U(x,q)的值,约束条件为:Σpi xi ≤y。假定p,y不变,某种公共物品或服务q从q0到q1,相应地,个人效用函数从U0=V(p, q0,y)到U1=V(p,q1,y)。假设这种变化是正向改进,即q1>q0,则V(p,q1,y-C)=V(p,q0,y),补偿系数C是q0变化到q1而同时为了保持效用不变所要推导的个人愿意支付的货币数量,即CVM试图引导被调查者得出个人的WTP或WTA,由于物品或服务的公共特性,总WTP/WTA值由个人的WTP/WTA加总获得。

1947年,Ciriacy-Wantrup提出可以采用直接访问的方式来了解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支付意愿和需求情况,这是CVM技术的雏形。1963年,Robert K. Davis首次应用CVM研究美国缅因州一处林地的休憩、狩猎的娱乐价值[6]。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enneth Arrow和Robert Solow等对CVM进行了深入审视和评判,肯定CVM是一种有效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并推荐了标准的评估框架[7]。近40年来,CVM的研究案例不断增加,相关调查和统计方法日趋完善。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理念被引入我国,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水质、空气质量、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但研究的深度和所涉及到的具体技巧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2.2条件价值评估法在信息生态价值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CVM的理论基础源于公共物品理论,即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资源。只要一项公共物品得到供给,那么再多一个人使用该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0,且没有人会被排除在享用范围之外。然而,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几乎不存在。尽管如此,本文所讨论的信息生态环境之一――城市公共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可以看做公共物品。首先,公共图书馆的边际使用成本虽然不可能为0,但其折旧速度较之其他一些物品还是很慢的;其次,虽然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在某个时点上无法剔除排他性,然而从长远角度看,每个读者还是具有平等的使用机会。至于公共图书馆精神,更能充分体现其公共物品的价值。这种价值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通过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而获得,这一部分相对便于统计;而非使用价值是指图书馆在知识的传播、缩小信息鸿沟、保证每一个读者的平等享受等方面的作用,这类价值由于不存在实际的交易“市场”,很难用传统的市场价格机制等方法进行度量。David Throsby从文化经济的角度对该价值进行了阐述[8]:“价值虽然最终可用量化的商品或货币来表示,但它并不等同于财政学的价值或市场价值,它包括被讨论的文化物品或服务的任何直接使用价值和非市场价值”。结合CVM的经济学原理和已有的应用案例,在信息生态评估中使用CVM具有可观的前景。

CVM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美国St. Louis公共图书馆采用消费者剩余、CVM和消耗时间三种方法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得出该馆的成本效益比率为

1:4[9]。2004年大英图书馆采用CVM随机调查了2 000余人,包括大量的普通公众及图书馆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在调查过程中使用了一些选择性假设条件:如果图书馆不存在了,他们愿意支付多少钱来获得相应的图书馆服务;相应地,他们愿意得到多少补偿以放弃图书馆的权利。实验结果表明,2003年大英图书馆产生的价值是3.63亿英镑,公共基金的投入是8 300万英镑,产出是公共基金投入的4.4倍[10]。同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政府联合州图书馆和档案馆采用CVM研究纳税人对投资佛罗里达公共图书馆的回报,结果表明成本―收益比率是1:6.54[11]。2005年挪威研究委员会采用CVM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查,随机抽样访问了挪威434个市的999位居民,研究他们对所在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价值的评价[12]。我国目前还没有利用CVM评估信息生态环境的先例,因此这些实验对我国开展CVM评估信息生态环境都是颇具指导意义的。

3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公共图书馆价值评估设计

基于CVM的公共图书馆价值评估体系主要包括4个阶段:问卷设计阶段、预调查和正式调查阶段、结果分析阶段、有效性与可靠性检验阶段。如图1所示。

3.1 问卷设计阶段

问卷设计是4个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份设计良好的问卷对后面调查、分析和检验的顺利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卷首先应清晰地给出调查背景,向被调查者介绍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服务、设施、现状以及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在传播知识中发挥的作用等。这一部分看似无用,其实对被访者是一种心理暗示,它能够部分唤起他们对图书馆的感性认识,尽快进入角色。通常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被调查者对该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印象和评价;第二部分调查对图书馆非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补偿意愿,即为了图书馆和它的服务继续存在,被访者每年愿意付出的最大货币量,或为放弃图书馆而愿意得到的最小补偿;第三部分调查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如读者的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在问卷设计过程中,主要有如下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3.1.1设计问卷的差异化由于接受调查的被访者可能是该公共图书馆的读者,也可能并没有使用过该馆,因此在问卷设计中,应该体现出差异化。对读者而言,问题的涉及面可以更广更细;对非读者群而言,问题应该倾向于非使用价值以及一些主观感受。考虑到不同的调查方式,问卷的设计也应有所区别。对于互动性较强的调查方式,如面对面调查,问卷的附加说明部分可以略微简单;对于在线调查或电子邮件调查等异步调查方式,问卷的陈述性说明应当尽量详细。

3.1.2WTP与WTA的选择问题理论上,这两种测度方法所得的结果应当相同或相近,但实践结果表明WTA的值常常大于WTP。学者对此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比较认同心理学角度的观点,即人对失去某物的估价要高于得到某物的好处[13]。因此选择WTP作为评价指标可能更为客观。

3.1.3支付意愿的引导技术现有的WTP引导技术可分为连续型和离散型条件价值评估两种。前者包括重复投标博弈、开放式问题格式和支付卡格式,后者主要是二分式选择格式[14]。笔者认为在公共图书馆的价值评估中可以综合使用这些引导技术,如先用开放式问题格式让被调查者自由说出自己的最大WTP,然后再用锚定型支付卡向被访者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在调查中同时询问他们对其他一些类似信息生态(博物馆、剧院等)的支付意愿,以便为正在进行的公共图书馆调查提供一些约束性数据,将各投标值平均或按一定比例作为后面两分式问卷的起始值,用以消除起点偏差。最后采用二分式问卷格式,要求被调查者就给定的最大WTP回答“是”或“否”。这样多方位获得的公共图书馆支付意愿将更为全面客观。同时,应选择适当的意愿支付工具,如税收、公用事业费、门票费、捐款等以及支付的时限(一次性支付、按月支付或按年支付)。

3.2预调查和正式调查阶段

常用的调查方式主要有面对面调查、电话调查、网站在线调查和电子邮件/信函调查等。其中较为推崇的是面对面调查,虽然费用最高,但其在说明假想市场、陈述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回答被调查者的疑问等互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可以辅助其他几种方式共同提高调查的覆盖率,获得更多的数据。

在正式调查前,通常会进行预调查,目的是为了试探性地发现一些没有考虑周全的问题和状况,以便在正式调查过程中加以改进。因此,预调查所选择的调查样本、调查范围、调查流程都应具备较高的代表性和实战性。

正式调查的过程中,需确定CVM调查样本数量。由于随机抽样调查具有不确定性,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样本的数量可以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但是增加实验次数势必会提高研究成本,所获得的信息在满足一定样本数量的前提下呈边际递减趋势。因此,理论上CVM所需样本有一个最优量。依据Scheaffer的抽样公式,其抽样3总数为:

式中n为抽样样本大小,N为抽样母体(人数),g为抽样误差(取5%左右),方法为随机抽样方式。以上海常住人口1 700万为例,大概需要有效样本400个。

3.3数据统计分析阶段

主要是对调查问卷中的三个部分分别进行统计。首先是样本的社会经济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可以简单地以饼状图、柱状图等形式展示。其次统计被调查者对该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印象和评价,由于这一部分是非结构化问卷,回答五花八门,因此统计者要人为地设计几个档次(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差),浏览之后进行判断归档,同时选出一些有意义的想法单独列出,为后面的分析提供帮助。最后是对最大支付意愿的统计,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对于开放式的问卷,可以直接采用非参数估计获得样本的平均最大WTP。对于支付卡格式的调查数据,可以采用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同时计算,总支付意愿用平均支付意愿与相关群体总人数的乘积来估算。如:

其中AWPi为平均最大WTP,ni为被调查总数中支付意愿为AWPi的人数,N为被调查者总数,M为被调查城市的常住人口数。对于二分式的问卷格式,根据被访者回答“是”或“否”的数量,可以用Probit或Logit模型进行统计估值。

由于CVM的理论构建在假想市场的基础上,因此对统计结论的偏差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常见的偏差主要有如下几项。

3.3.1假想偏差它依赖于人们的看法而不是他们的市场行为,这是导致CVM存在不确定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假想偏差,问卷应当生动具体地展示出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作用以及各种服务的优越性和便利性。通过预调查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实战模拟可以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3.3.2策略性偏差被调查者由于某些原因,在投标时故意说高或说低自己的真实支付意愿。因此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应该剔除边缘投标(超过收入5%-10%的投标)以得到核心投标值。

3.3.3支付方式偏差不恰当的收取支付方式会使被调查者过高或过低地估计WTP值。笔者随机询问了30个人对于公共图书馆价值的意愿支付方式,其中21个人都明确表示不希望通过水电费、物业费、税收等形式支付,而更赞成从公园、电影院的门票中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额;在支付时限上,有25人不赞成按月收取这种形式,而更倾向于一年一次或索性通过年度的募捐形式进行支付。因此如何缩小支付方式的偏差,在问卷设计以及调查过程中都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3.3.4抵制性偏差即被调查者由于反对假想市场或支付方式而采取不合作态度所引发的偏差。这一点可以直观体现在一些被访者给出WTP为0的回答上。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在面对面调查中加强互动,弄清楚他们不愿意为公共图书馆价值进行支付的具体原因,以便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在数据分析时部分剔除抵制性投标样本(不超过总样本的15%)。

3.4有效性与可靠性检验阶段

有效性与可靠性是针对各种可能偏差的系统检验方法。有效性是指各种工具或方法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包括预测有效性、收敛有效性、内容有效性和理论有效性4个指标[15]。预测有效性是将CVM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对比;收敛有效性指对同一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比如可以将CVM调查所得的公众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意愿支付与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内容有效性指关于CVM调查本身的客观性和中立性,这主要体现在问卷设计中;理论有效性指CVM的调查结果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致性,对一些悖论的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CVM的可靠性检验主要衡量方法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比如采用同样的调查手段,对被调查者在首次试验一定时间后再进行调查,并检验前后两次结果的一致性,以此衡量公众的偏好有无变化;或在同一时间、同一条件下,采用相同的CVM问卷调查两个不同样本并比较结果。

在这一阶段,还可以进行支付意愿的敏感性检验。通常,支付意愿与收入、文化程度、熟悉程度有较显著的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熟悉程度越大,支付的WTP值也越高。在二分式的问卷格式中,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将支付意愿为“是”的回答赋值为1,为“否”的回答赋值为0,变量选定x公共图书馆被调查者的收入I,文化程度W,年龄V和熟悉程度权值Y,得到:

经回归分析计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系数b1,b2,b3,b4,即支付意愿的敏感程度,为公共图书馆今后的目标定位和改进方向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4结语

目前国内学界对信息生态的研究正逐步升温,如何创建一个和谐的信息生态环境也是众多研究领域所共同努力的目标。通过对信息生态价值的评估能够改善人们的实践行动,其中一些学者正在积极构建信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以传统的量化方式展开工作。但由于信息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体系往往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权威部门应该首先给出对信息生态的合理分类和界定,然后在各个子集中开展价值评估工作。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引入,无疑为信息生态环境非使用价值的度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然而CVM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国内至今还没有应用该法进行信息生态评估的先例。本文对CVM在公共图书馆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也只是给出了理论上的框架描述,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因此,笔者呼吁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7-25.

[2]Capurro R. Towards an information ecology.[2007-01-08]..

[4]Lovett A, Batemen I J. Economic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Process and prospects. Computer,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01,25(2):131-136.

[5]Loomis J B, Walsh R G. Recreation Economic Decisions: Comparing Benefits and Costs. US: Venture Publishing Inc, 1997:33-41.

[6]Davis R K. Recreation planning as an economic problem. Natural Resource Journal, 1963,15(3):240-249.

[7]Arrow K, Solow R, Portney P, et al. Report of the NOAA panel on contingent valuation. Fed Regist, 1993(58):4601-4614.

[8]ThrosbyD. Determining the value of cultural goods: how much (or how little) does contingent valuation tell u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003,27(3):275-280.

[9]Holt G E, ElliottD, MooreA. Placing a value on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Public Libraries, 1999,38(2):99-108.

[10]British Library. Measuring our value.[2007-01-22].bl.uk/pdf/measuring.pdf.

[11]Taxpayer return on investment in Florida public libraries.[2007-02-14].dlis.dos.state.fl.us/bld/roi/pdfs/ROISummaryReport.pdf.

[12]Aabo S. Are public libraries worth their price?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of Norwegian public libraries. New Library World, 2005,106(11):487-495.

[13]Brown T C, Gregory R. Why the WTP-WTA disparity matters.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28(4):323-330.

篇13

1.阳台概述

阳台,泛指有永久性上盖,有围护结构,有台面,与房屋相连、可以活动和利用的房屋附属设施。阳台是建筑物室内的延伸,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一个接点。阳台本是用来晾晒衣服以及紧急时刻用于避难的通道,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享受,越来越多的人想尽各种办法利用这种有限的空间来享受自然的乐趣。 为了弥补都市绿色越来越少这种现状,有些人把绿色引入家庭,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摆放空间。

2. 阳台的多元化设计

2.1 景观阳台设计的基本原则

阳台是现今家庭绿化的主要场所,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设计和规划上要遵循实用、实惠、宽敞、美观的原则。

首先,阳台的设施和空间分配都要切合实用,同时注意安全与卫生。对于面积狭小的阳台不应做太多的安排,尽量省下空间来满足主要功能。阳台的景观美主要体现在与自然接触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机,一些木制的格子篱、铁艺栏杆等可用于阳台养花,使得阳台空间不断丰富,即使空间狭小,亦可以对墙面、顶棚进行立体绿化。

阳台设计中2个位置的防水很关键:1)注意阳台窗的防水。在南方,经常有台风,阳台窗的防水就显得尤其重要,一定要重视窗的质量,密封性要好;2)阳台地面的防水。阳台地面的防水,要确保地面有坡度,低的一边要有排水口。其次就是要确保阳台和客厅至少要有2~3公分的高度差。

2.2 阳台的设计形式

2.2.1 植物装饰阳台 植物装饰阳台,是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的住宅部分。阳台绿化既能美化生活空间环境,又能有助于改善室内空间的小气候。植物装饰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悬垂式:可以在栏杆上用粗铁丝设套架,再将小型盆栽用套圈一一固定在套架上。也可以利用铁丝将盆花或花篮等悬吊在阳台的顶棚上;2)附壁式:在围栏内、外侧放置爬山虎、凌霄等木本藤蔓植物;3)花架式:也称搁式。可利用阶梯式或其他形式的盆架,在阳台上进行立体盆花布置,也可在地上砌槽种花。(如图1所示)

阳台多为钢筋、水泥构造,并且空间有限,栽培花卉有其特殊性,一般家庭选种一些植株矮小、枝叶紧密的花卉。一般来说,采用悬挂式布置可选用垂盆草、小叶长春藤、旱金莲等植物。采用附壁式可选用一些攀藤植物,例如葡萄、爬山虎等。花架式布置阳台美化可用的植物种类很多(如图2所示),但应注意层次分明,格调统一,种类不宜太多太杂,可选用、月季、仙客来、文竹、彩叶草等。

2.2.2 蔬果园艺主题阳台 随着都市高楼林立,城市的园艺园越来越少。有一些家庭在阳台上栽培蔬菜、果树为主的绿色植物。阳台栽培蔬菜将成为人们追寻田园乐趣的重要途径。

本着实用为主,观赏为辅,实用美观想结合的观点,阳台栽培蔬菜往往利用花盆,塑料盆,木箱等容器栽培,也可以采用吊挂式,搭架式栽培。一般多种植周期短的小油菜,大蒜等速生蔬菜或收获期长的番茄,辣椒,韭菜等蔬菜。由于取土不便和卫生原因,无土栽培也逐渐走进了阳台,并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2.2.3 休闲主题类阳台设计 休闲主题类阳台是户主追求恬静、闲适生活方式的反映,快乐无忧是它的设计理念。

在阳台上设一个园林角,布置成微缩景观形式的假山、瀑布、小桥、流水,种一些竹子或小乔木,立体挂一些吊兰,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湿度、减少噪音,大大提高了生活品位。

在阳台上设计一个户主喜欢的小吧台,或者利用自己的DIY搭建一个园艺小品,周末的时候邀请几个朋友来小品,也别添一番风情。现在,越来越多的阳台都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比如养花、养鸟、叠山等。

2.3 其它类阳台设计

现在家庭住房较为紧张,有些家庭为了有效的利用空间,就把阳台空间进行改造。在阳台放上一台书架和一张书桌,改造成书房;摆放一套茶具以及简易的休闲家具,充当品茶区;在阳台建造一个储物柜,可以当储物间;在阳台上安置些简易、轻便的健身器材,还可以作为健身娱乐场所。这种设计,在增添生活情趣的同时,又节约了室内空间。摆上一张长沙发,如果临时有客人留宿,还可以当作客卧应急之用,实用方便。

3. 阳台设计案例分析

系统分析了阳台的一些基本理论之后,我们结合论文前面论述的各种理论,对部分设计案例进行分析。

图3给我们展示了阳台空间在现今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天地。阳台空间的装饰,利用观叶植物,若再以具有东南亚装饰风格的藤式休闲家具为主角,则会显得休闲舒适,更像一个花园客厅。远处的竹,近处的芭蕉,虚实的衬托,韵味十足。木制地面铺设呈现了天然质朴的气息,这种安排使细节的魅力发挥到淋漓尽致。方格化的墙体,流露出旺盛的生命力,给古朴的东南亚设计抹上一抹现代气息。这套可爱的藤式家具充当了阳台的主角,坐在这藤椅上享受片刻的闲暇时光,一家人欢笑交谈,远离了尘世的喧嚷和匆忙,提供了一个私密的退隐之所。

4. 结语

篇14

【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则指的是非通用的可持续发展规则,它结合了地方的环境特色,用现有的技术进行建筑施工,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能满足人们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不仅是低耗能、低污染,还要求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生态理念,需要设计师将其融入到设计当中,这种融入必须是高品位、有着丰富内涵的。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及其特征

1、绿色建筑的涵义。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指的是一种概念和象征,而不是通常意义的绿化,是指在建筑可以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而且对人体健康无害。所谓的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寿命周期里,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给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空间,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绿色建筑对环境没有破坏性,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会影响生态平衡。

2、绿色建筑特征。在建设绿色建筑过程之中要时刻注重环保。同时绿色建筑应遵循当地的自然、人文和气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所以在建筑时没有明确的规则、模式。绿色建筑对自然进行充分地利用,比如阳光、空气、绿地,有效地联通内部和外部,布局十分开放,这跟传统封建式建筑布局是有很大差别的。与传统的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本身的耗能大大减少了。(1)自然和谐。自然和谐就是人们在建造、使用建筑的过程里,爱护、亲近所处的自然环境,使人、自然、建筑三者和谐共存。只有如此才可以兼顾协调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可以实现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2)节约环保。节约环保指的是人们在建造、使用建筑的时候,尽可能地节省资源利用,保护周围环境,呵护生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把由于人类对建筑建造与使用活动造成的对环境和资源的负荷与影响减到最小程度和生态再创造能力的范围内。

二、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1、保护环境原则。保护环境是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原则,这点对绿色建筑产业来说意义重大。在建筑以前,设计人士必须对施工场地进行大规模数据勘查,然后整理出详尽的信息,再制定环保方案,由材料、结构和外观等大方面分析整体建筑绿色设计理念,以免有害建筑的出现。

2、低消耗原则。影响建筑的内部环境因素之一就是热能损耗,特别明显地体现在传统工业设计之中,找不到很好的办法进行处理。绿色建筑遵循低耗能原则,良好地控制建筑内外的热能,维护工业生产的良好环境。

3、节约能源原则。目前我国人口还在不断增长,能源需求日益增长,所以建造建筑的时候,需要十分重视能源使用情况。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给建筑节能方面提出了更严格要求,既会运用新型材料,还会建立新节能体系,增强建筑的综合性能,防止能源的浪费。

4、消除污染原则。对污染进行消除是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里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方面,在建筑中,提出与应用消除污染的观点意义十分重大。在建筑的内部装设除污系统,除去烟尘污染,保证空气能够正常流通,与此同时在施工的时候要采取各种方法,降低噪音污染,以保护生态环境。

三、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1、建筑地点的选择。建筑物地点的选择,应在遵循一定设计原则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主导风向等各种问题和地理环境因素。在设计时,应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布局,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周围自然能源,使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物地址选好后,设计人员还应到现场实地考察,对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进行分析,并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现场热岛效应的出现。

2、建筑物的单体设计。(1)建筑物外形设计。建筑物体型系统越大,其能耗量就越高。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单体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外形面积,控制其层高,并采用规则的外形,这样也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2)外墙材料及门窗的选择。在对建筑物结构进行设计时,以优先满足自然通光和通风要求为宜,这样可以降低能耗,提升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在外墙材料选择上,应以节能效果好的材料代替传统的粘土砖等。在门窗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到其气密性,选择那些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这样可以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3)设计方案的选择。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适用性和可变性,对建筑结构及设备要采用弹性方案,即采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方案。比如说,在设计管道时,应留有一定的管道空间。

3、室外环境的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室外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环境绿化是绿色建筑的室外环境设计关键所在。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居住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美化、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建筑整体的环境质量势在必行。

4、节能环保设计。(1)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在对建筑物进行节能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到建筑材料自身的能源消耗问题,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建材。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能量消耗,合理的外形设计也能起到降低能耗的效果。这是因为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形状、体形系数等这些因素也能直接影响到节能效果。对建筑物墙体、门窗、屋顶等方面的选材和进行节能设计,都能提升建筑物的整体节能效果。此外,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应尽量就地取材,减少建筑材料在生产运输及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这样不仅能降低运费,也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总之,绿色建筑设计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合理选材,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如优先选择绿色混凝土、低耗能建材,选用预制模数构件减少建筑垃圾。(2)确定人的主要地位。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确保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选材上应选择那些无毒、低污染的材料。在结构上应尽量采取自然通风,保证室内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通过合理的设计调节室内的温湿度和气流等,以达到改善室内的热环境,提升节能效果。(3)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回收利用旧材料,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出。如在建筑物在拆除过程中,可对一些木制品、混凝土预制构件、钢材、保温材料等加以回收,经过二次加工和改造,在符合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再利用到新建筑中。通过太阳能光电屋顶和太阳能光电玻璃等,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以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结束语

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建筑高能耗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使得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在绿色建筑过程中,必须遵循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从而实现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

参考文献:

[1]夏麟.绿色建筑的设计革新思路[J].建筑技艺,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