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范文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28 11:00: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色容积率;建筑节能

中图分类号:r126.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现在,评价任何城建是不是先进,从大的层次上来说,主要是分析其生态性以及和谐发展等思想和它的落实情况等,从细小的层次上来分析,关键是看其绿化体系的发展等是不是有效,上述的各项内容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融合到一起的关系,一起作用到城建活动中。笔者重点的论述相关的事项。

2 简述规划的生态性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50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

2.1 不应该过分的聚集,形成网络模式

目前,我们在认可大城市的背景之下,针对其怎样发展的事项,现在有两类看法。第一类是大饼模式的。剩下的一类是相对不集中的,多个中心并存的网格样式。实践证明,使用第一类的话,我们的城市将会面临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且人口过度的聚集,道路非常堵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政经层次的不利现象存在。

2.2 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最好是采用如下的方法:(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对于单位或者是老城的改造提供非常有效地物质奖励方法;(3)积极开展节能活动,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

2.3 对于大气污染展开的应对

在城市的环境污染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即尾气。除此之外,还有废弃物或者是一些别的污染等。车辆在行驶的时候,释放大量的气体,车辆通行带来一些声响,有非常多的尘土,严重的危及到人们的健康,而且会有道路堵塞现象发生,该项内容在城市中出现的几率非常的大,民众没有任何的好的措施来应对这种现象。在国外的一些地区,对于这种问题已经做出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具体的讲就是掌控车辆。目前发达区域,它的市中区域的车辆不断的变多。在市中心设置停车区域,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像是北京之类的城市可按照此类措施,合理的掌控老城的车流情况,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目前,我国的汽车产量非常的大,假如将其出口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是把它们放到国内市场中,就会导致一定的不利现象。因为发展一辆城市私人小汽车,城市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现在的问题是,只看生产一辆汽车增加多少国民经济产值,而没有计算相应增加的配套设施开销,车辆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然而与之协调的设备等的建设速度并不和它保持一致,因此一些区域经常性的会面对道路拥堵,各个角落都变成了停车区的现象。目前,我们逐渐的意识到城市应该掌控车流,而并非是让车流来掌控城市。

3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最近一些时间中,设计人员在开展建设的时候把绿化要素融入到其设计思想里面。把植被和建筑融汇到一起,能够产生非常多的优势特征,树木带来我们的阴凉能够在很大层次上降低温度,进而对于减轻热岛作用来讲,作用非常的显著。其对于水文也有很多的优点,不但树木可以吸收降水,其所处的土壤等也可以降低地面上的水流,而多余的

水能够被聚集到一起,这样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就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同时植被还能够当成燃料来使用,它地层中的绿化特征比对来看,建筑自身的植被对控制污染来讲意义一样的非常关键。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建成环?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袒囊桓鲎钪饕胧┚褪且胫参铩=躺莼实母拍钜氲匠鞘泄婊蛏杓浦腥ィ邢m晌跸虺鞘锌沙中⒄刮蠢凑铰缘囊桓鲋匾街琛?

4 规划中体现的节能理念和方法

由于经济高速前进,对于资源等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此时资源供应的形势就变得非常的严峻。站在资源使用的层次上来分析,大约六分之一的资源是用到建筑领域里。所以,身为使用资源最多的领域,建筑行业一定要认真的贯彻落实节能思想。怎样把节能意识反映到规划活动里,主要的有如下的一些层次的要素。第一,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第二,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第三,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

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发现,开展生态规划关键的意义是为了获取和谐发展,群众是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在规划的时候要切实的考虑到他们,要结合其具体的思想意识来开展多项设计活动。之所以开展生态活动,最为关键的是分析多项生态关联,此类关联又多反映在将土地当成前提的任何生态的内在关联层次中,只有把人和生态的联系区分好,切实的做好城建活动,合理的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生态活动顺利开展,确保城市变得更加的和谐。

篇2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生态河道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95-02

1 引 言

大连市多直接入海的中小型河流,具有河短、基础流量小的普遍特征,且大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大连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经历了依附自然被动防御阶段、发展生产与河争地阶段和防洪排污经济治河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河道的治理在满足行洪排涝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其生态、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1]。

2 生态河道概念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起,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河流污染与破坏问题,欧洲各国开始重视河流的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河道建设是指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流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河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最终构建一个人水和谐的理想环境[2]。

3 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3.1 尊重自然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足够的水面率和水体容量,保证水体循环流通,进而改善整个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全方位的协调。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是指在河流生态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3]。

3.4 协调统一原则

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3.5 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原则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的空间。

4 河道生态治理的实例

凤河发源于大连旅顺口区的老铁山,流域面积23.93km2,河长10.12km,为季节性河流。凤河河道大部分为自然形成冲沟,河道宽度在20~56m之间,主要做泄洪渠使用。2007年11月~2008年11月,对凤河在旅顺科技创新园境内的河段进行了治理,治理河段长度为2745.57m。

凤河该河段治理在工程设计中注入了生态建设理念,具体措施包括:护岸采用复式断面,直立式护岸为石笼结构,斜坡式护岸为用干砌石结构;驳岸将软质驳岸、硬质驳岸、湿地岛驳岸、休闲岛驳岸、支流驳岸、水下平台和亲水台阶有机结合,形成多样性的护岸结构;河床采用干砌石护底,在软塑淤泥质土上层覆盖石渣和毛石;护岸表层进行绿化,河道南岸布设三处湿地岛,河堤布置绿化廊道和景观带,为人们提供休闲游玩的场所。

凤河的治理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亲水结合的治河理念,石笼和干砌护岸和护底具有透气、透水性,河床内、外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循环和交换,对滞洪补枯、稳定护岸和植被恢复有利。同时,石缝间也为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留有生存空间,有助于实现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5 关于河道生态治理的体会

5.1 必须截流污水

进行河道的生态治理,首要任务是要进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将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可根据洪水汛情预报,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对蓄积水进行置换,以保证河道良好水质。

5.2 保证水流多样化

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5.3 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

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5.4 合理配置岸边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防护林带,在河坡铺种草坪和灌木,可增强生态功能,一方面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过滤地表径流、减少河水污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沿河地区的温度、湿度,发挥景观作用,提升环境的舒适度。

在河道中以小岛、岸边滩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一些湿地,也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强、最完整的区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湿地充满了野趣,散发着自然气息,可成为休闲娱乐的场所。

河道水面上可种植浮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水葫芦、荷花、睡莲等,这些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以维护河道的生态平衡。①要加强对水中生物和水体质量的观察与调查,及时掌握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和水体质量变化规律,对生物的数量、品种及时进行调节。②要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③要合理利用相关设施,通过河水置换、增氧等综合措施,增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效果。

6 结 语

将生态的理念应用于河道的综合治理中,是城市河流整治的发展趋势。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使受到污染的城市河流重新恢复水生态环境功能,可以使河流在发挥防洪排涝的基本水利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景观和休闲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永敏,许士国.大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J].城市水利,2004(14):53~55.

[2] 蒋冲良,徐俊.河道生态化在河道整治中的实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70~71.

[3] 于智勇,崔凤国.城市受损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7):139~141.

[4] 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10):6~9.

[5] 李娇娇,毛明海.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研究[J].科技通报,2007,23(1).

[6] 裘江海.河岸景观设计理念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3).

篇3

关键字:景观生态学 城市建设

Abstract: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andscape dynamic change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landscape beautification pattern, optimize the structur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landscape ecology as a good idea to provide the landscape city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fers the basic concept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Ci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1.1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1.2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上世纪30年代末前苏联C.特罗尔所倡导的学术方向。这个倡议和往后的B. H.苏卡乔夫提出的生物地理群落学说, 促进了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结合, 使生态学和地理学的观点日趋接近融合[1]。在生态学与地理学结合后, 一方面生态系统的概念扩大到与地理环境成分的有机结合和功能联系, 另一方面解决综合地理学的问题越来越多地采取生态学的观点。景观学移植到西方, 由西方国家的生态学家发展为景观生态学[2,3]。

我国改革开放后, 部分自然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十分重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 如景贵和等进行的景观生态分类和农业布局的地段设计研究[4],在景观生态分类基础上进行环境建设的景观生态设计研究[5],钟晓青等的广西北海火车站广场景观生态工程分析研究[6]等, 实际上都是景观生态学应用方向的研究。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

2.1城市生态景观研究的基本内容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聚居。关于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基本内容, 主要应侧重以下六个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城市廊道、城市空间资源和城乡交接带的发展与演化。

(2)城市生态过程能源供应与消耗、水资源利用与循环、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城市人口的积聚与扩散、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3)城市环境问题。

(4)城市生态建设包括绿化、美化、环境优化、清洁生产与文明消费。

(5)城市景观风貌城市特征形象(CIS) 与景观视觉识别(CVI) 、城市风貌与环境空间艺术、景观文化与景观美学。

(6)城市景观规划包括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环境敏感区的保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2.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简述

城市生态景观主要依靠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来实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从景观整体上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 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 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 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聚居[7]。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 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属性, 因此,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除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的基础资料, 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工作外, 其规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环境敏感区的保护、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和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8]。

2.2.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 加强城市景观功能,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目标[9]:

(1)安全性: 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 作为疏散居民的场所, 从而保证广大市民免遭不幸, 这是社会目标。

(2)健康性: 有两种含义, 一是维护城市景观生态健康, 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二是保证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这既是生态目标, 又是社会目标, 同时也是经济目标。

(3)便利性: 经济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 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 游憩不用乘公车, 步行可方便地到达, 这是社会目标。

(4)舒适性: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精神以提高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并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这既是社会目标, 又是生态目标。

3.景观生态学对城市景观建设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原理不仅具体的指导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城市景观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发生重大改变[10]。

(1)景观生态学的综合、整体等系统论思想有助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全局、整体意识的建立。景观设计的对象往往比较具体,尺度相对较小。景观生态学整体而系统地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使设计者高瞻远瞩,使其设计界域提升到营造区域环境的高度,增加环境的生命力。

(2)可持续的城市景观不是盲目地堆砌自然元素,而是运用相关的系统知识,适度开发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但环境设计师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生态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达到影响景观生态功能的目的。如增设廊道、增加景观连接度等来加强景观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3)景观生态学原理提示人们要虚心向自然学习。自然不仅是可利用资源的宝库,也是解决所有设计问题的最好典范[11]。向自然学习美的形式,学习万物生长的规律。而最重要的,作为环境工作者,需要尊重自然,在设计中遵循自然的规律,做到生态设计,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4.结语与展望

当今世界的一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无一不与城市化、工业化有关。如何合理运用景观生态学在未来城市景观中实现原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贯彻“适宜自然、保护自然”的宗旨, 从生态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达到“天人合一”,将是未来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重点。同时,如何合理的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索恰瓦著(李世玢译).地理系统学说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79 - 80.

[2] Richard , Forman T T . Ecology of the landscape. Bioscience [J ].1983 , (10) : 535 - 539.

[3] Richard , Forman T T , Michel Godron. Landscape Ecology [M].New York : John Willey , 1988. 110 - 119.

[4] 景贵和.景观生态学•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5] 景贵和.自然地理学与环境建设[M].自然地理学与国土整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 7.

[6] 钟晓青,张宏达.北海车站广场景观生态设计与工程实施问题[J].热带地理, 1999 , 19 (4) : 3003051

[7] 黄志新,张建平.试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9.

[8] 张晓锋,张玉清,林宏贵.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阿坝科技,2007,1.

[9] 石铁矛,李团胜.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景观生态方法―沈阳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规划师,1999,1(15) :41-46

篇4

关键字: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 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 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 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外围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 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外围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 刘滨谊,张国.近十年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05(06):25-28

篇5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项新技术和新理论引入到了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设计更加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生态建筑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追求建筑与自然平衡发展的建筑理论,也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体现,在自然环境保护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这种生态建筑理论更应该获得推广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所以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具体介绍如下。

一、生态建筑理论概述

近年来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过这一切的背后,许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使大面积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各种污染已经充斥着整个环境,这就不得不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式,对环境的保护工作显得迫在眉睫,各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了考虑环境的因素。建筑行业是众多行业中的一支,建筑的取材、施工等方面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建筑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重视环境保护的生态建筑理论,它的含义是将生态学和建筑学融合到一起,减少资源消耗,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寻求人与自然平衡的发展理论[1]。

二、生态建筑理论的原则

1. 重视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是人的生活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长远发展,生态建筑理论首先要注意环境保护,充分考虑到周围的生态环境,减少建筑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要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

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建筑理论注重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现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在建筑设计时不断将楼层加高,把停车场转为地下,这些都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的例子。另外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注意提高利用率,而且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浪费。

3. 适应生态地域特征

为了使建筑在竣工后与当地的生态地域特征相吻合,所以在建筑设计时要对区域的生态特征进行考察,充分了解周围建筑的风格形态和自然环境,在设计时要能够将建筑融入当地的生态地域特征。

三、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生态建筑领域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宏观上可以从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安全性选择、节能设计、科学设计与自然结合四方面考虑,应用到具体设计内容上,可以从通风、绿化、采光、噪声和空气污染控制、外表面结构设计五方面考虑,下面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了建筑最终是否能够体现生态建筑的特点。因此在起初建筑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建筑的选址能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平衡实地进行考察,协调好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物的多样性[3]。在建筑宏观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建筑形态的美感和对自然的影响,使建筑外形和内部空间能够合理搭配,能够与自然充分融合到一起。

2. 建筑材料安全性

在建筑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对建筑每个阶段的建筑材料的安全性予以重视,注重选择无毒性、无污染的材料,能够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在取材时要注意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另外还要对建筑材料的整个循环过程,进行充分考虑,从建筑材料的选取到使用,直至若干年后废弃,都要保证对自然环境不会造成污染,避免二次污染的出现。

3. 科学设计与自然结合

当前科技水平发展迅速,许多新科技在建筑领域不断涌现,在建筑设计时,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设计,将建筑与自然进行结合,通过计算机,创建出建筑效果图,使电脑控制技术融入到建筑内,实现先进物业管理方式,为建筑竣工后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打下基础。这种利用科学设计的手段将自然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设计效率,保证建筑质量,而且能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

4. 节能设计

现在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能源的消耗已经成了当前一个严峻的问题。在生态建筑理论中,更加注重能源的节约设计,可以分为三方面来分析。

首先在建筑设计阶段,采用建筑材料要节能,例如限制使用实心砖,可以节约大量粘土和减少建筑承重压力,推广使用高科技复合材料的保温板,保温效果好而且使用年限长。

其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比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建造太阳能供暖系统和风能发电照明系统,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是当前的首选[3]。

最后,在建筑投入使用后,要充分注意减少能源的浪费和消耗,例如设计安装节水型水龙头,建造废水再利用系统等,减少宝贵水资源的浪费。

5. 具体应用

5.1 通风设计

建筑的通风对于室内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的整体设计可以影响自然的空气流通,在设计阶段,注重建筑美观的同时,要考虑其对空气流通的影响,尽量不改变原先的流通方向,实现自然流通。所以,就要求设计人员对空间设计和整体布局都要考虑周全,将一年四季的参数输入计算机进行模拟,从而辅助完成整体通风的合理设计。

5.2 绿化设计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的绿化,会让人们感觉到建筑中融入自然的气息,而且合理的绿化可以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室内外温差。在对绿化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首先要考虑人与绿化的融合,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绿化面积,要使人与绿化能够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保证人与环境的协调性,其次要合理搭配水环境和绿化环境,从整体设计的角度去考虑,实现水与绿化环境能够改善建筑区域内气候的目的[4]。

5.3 采光设计

我国的一年四季分明,春秋季、夏季、冬季的光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都不同,太阳光对室内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益处,所以在建筑设计时,要对采光进行充分考虑。在建筑设计时,要搜集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机模拟,建筑之间的遮挡是一项重点,要对整体建筑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的采光能够实现最优化。

5.4 噪声和空气污染控制

噪声和空气污染会对建筑内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在建筑设计时,要实地对噪声和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使建筑尽量离交通线有一定的距离,在临街区域要进行绿化覆盖,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对建筑的影响[5]。对于噪声超出标准的区域,要安装隔音玻璃;对于空气污染方面,尽量利用通风设计来进行改善,必要的可以增加空气净环设备,提高建筑区域内的空气质量。

5.5 外表面结构设计

对于建筑外表面结构的设计,不但要有艺术感,与自然融为一体,符合人们审美的观点,而且还要注意窗户和外墙的结构布局,通过对采光的研究,合理设计窗户的位置和尺寸,墙体采用环保型保温材料,使建筑内外温差减少,增加人们的舒适度[6]。

总结

建筑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产物,也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在自然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要在建筑领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本文对生态建筑理论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详细分析了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生态建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富平,栗德祥.绿色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集成应用[J].建筑学报,2007,(9):47

[2] 叶炯,张鸣,朱达莎.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华中建筑,2009,(6):194

[3] 杜全虎.人性化的节能适宜技术生态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9,(18):173

[4] 黄少云.浅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J].山西建筑,2008,(2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