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课件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课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7 16:05:37

思想政治教育课件

篇1

论文摘要: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因新旧体制交替引发的各种问题和矛质大幅度增加,群体性事件呈阶段性多发的态势,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群体性亨件教育,加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目前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群体性事件是聚众进行的轻微违法的治安行为,例如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出租汽车集体停运事件。这种意见认为:凡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起的,不带有任何政治目的的,为了谋求部分人或群体的权益,有较多人员参加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可以视为群体性事件。这种事件尽管在发生过程中,会在某种程度上堵塞交通、扰乱公共治安秩序和党政机关的办公秩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但从总体上看,只是一种轻微违法的群体治安行为。第二种意见认为,群体性事件是聚众进行的触犯刑律的违法犯罪行为,甚至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暴力犯罪事件,如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的打砸抢烧的严重暴力事件。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第三种意见则对上述两种意见进行了综合和修正,认为群体性事件从总体上说,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既包括第一种意见所反映的轻微违法的群体治安行为,也包括第二种意见所反映的触犯刑律的群体犯罪行为。是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其他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群体治安性事件。

上述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其共同点是都指出了群体性事件的群体性、违法性和对社会的危害性。因此,目前对群体性事件主导性界定是将其视为治安性、刑事性甚至是政治性的事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应科学界定群体性事件,帮助大学生划清其合法性与非法性、政治性与非政治性的界限,把握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的本质特征,掌握其规律,取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二、大学生群体与群体性事件

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心理上讲,是处于容易激动—容易冲动—群体互动性强的时期;从精神上讲,伴随着身体特征的变化,青年人知识逐渐积累,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社会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但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时期。青年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无论中外,大规模的“骚乱”、“运动”、“聚集”,青年总是其中的主要参与者。高校是青年大学生居住空间的集中地,因此,往往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高危区域。具有相当知识水平、处于青春躁动期,但又缺乏政治与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最易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受众群和参与群。

充分认识、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事关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事关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成败。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群体性事件教育建议

(一)加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力度

帮助大学生群体快而准地判明群体性事件的性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职责所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当前信息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传播方式多样化、开放性,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因此极易出现信息失真,使大学生群体难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强烈干扰其独立、理智地判断真相的能力,加剧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甚至进一步诱发大学生群体的过激行为。在主流媒体发挥作用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其信息“防火墙”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准确判明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积极疏导并引导大学生群体理性对待群体性事件,使大学生群体认识清醒,保持镇定,避免事态扩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事、因地、因时、因人、因情制宜,讲究方法策略,使预防和处置工作稳妥扎实,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校内,解决在萌芽之中,维护高校稳定的政治局面,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中国改革的两条主线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有其政治内因,如我国在政治观念、政治体制及政治效能等方面存在许多现实问题,而政治外因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带有政治性色彩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1.国内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并可能在特定时期与环境中得以激发,有时甚至以剧烈的形式爆发出来,如动乱、暴乱等。与此同时,新生的反对势力也正在滋生,如活动在境外的“民主中国阵线”、“中国民主团结联盟”、“中国民主党”等,以及境内资产阶级自由化分子。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邪教”和黑社会组织,专门蛊惑人心,与党和政府为敌。

2.国际上敌对势力的煽动和影响。在武力和武力威胁都不能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帝国主义不得不改变手法,在逐步强调“世界和平”的同时,对我国展开“和平演变”的全面攻势。首先,他们加紧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传播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散布社会主义危机论、失败论,兜售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煽动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不满和敌对情绪,以期征服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灵魂。其次,他们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培植、支持和收买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适时策划并组织各种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活动。最后,他们利用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诱迫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实行多元化,变相推行西方政治,企图使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其附庸。

3.民族与宗教问题被国内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和国际反华势力所利用。民族宗教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在这些看似突然的事件背后,有着很深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民族分裂主义者和境外反动势力狼狈为奸,正是凭借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利用宗教向群众灌输、渗透分裂主义思想,乘机引发群体性事件。

4.封建宗族势力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落后地区,群众性械斗、哄抢、闹丧以及冲击基层政权组织、破坏村民选举活动,围攻执法人员等现象屡屡发生,其主要原因往往就是封建宗族势力从中作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深人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篇2

今天,我们在这里专题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学校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下属学院党总支书记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近三年来,在学习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紧紧抓住大学生成长成才主要目标,坚持“三贴近”原则,注重“三结合”方法,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努力构建“一体化育人”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科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进,科研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满意率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省教育工委〔20*〕4号文件精神和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探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20*年16号文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列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其别强调了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文件精神,20*年初,、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央和省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新课程方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方案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求。新课程方案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我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十五”规划的提前完成,我校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框架基本形成,全日制在校学生数已发展到约12500人,上课校区由1个扩大到3个,本科专业增加到41个。学生数、专业数的快速发展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师队伍数量和水平都有提高但与学生人数的增长相比仍不能满足的条件下,在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特征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在课程和教材发生重大调整的状况下,在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继续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优势,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就需要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3.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人才质量的好坏、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都直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以实施新课程方案和本科教学改革为契机,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着力解决学科建设比较薄弱、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课程建设不协调,教学发展水平不均衡,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不相称,理论教育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够等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把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求真务实,统筹资源,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的认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5号)和《中共*省委宣传部中共*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教工委〔20*〕4号)文件的要求,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和学分。本科各专业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各专业开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门必修课。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对各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和检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符合中央和省教育工委的要求。

要根据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央的规定和学校的实际,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积极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保障机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生以2学分、专科生以1学分计入学生学籍档案。宣传部、教务处等主管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指导、组织和管理,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努力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队伍,分年级有计划地逐步推进。教学主管部门要合理计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工作量,学校也将提供必要的经费,不断形成合力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

2.凝练方向,提升水平,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学校批准建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宣传部、科技处、法商学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指导,规划和引导学科建设与发展。要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进一步整合资源,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进一步突出自身在省内外的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一个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有所作为的在省内有地位在国内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校将充分考虑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重点建设,优先发展,切实使马克思主义学科建在前列、建在实处、建出成效。

3.协调发展,重点推进,着力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工程。课程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和主要环节。要以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重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设成为省级品牌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逐步将其它3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校级精品课程或校重点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网络课程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要积极探索网络课程教育教学和发展的规律,努力形成资源共享、层次多样、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络体系。要以4门必修课程为主,以相关选修课程为辅,逐步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以生为本,创新理念,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彻底改变“满堂灌”的说教式教学方式,积极采用能够增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学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手段。要进一步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建立资源共享的教学资料数据库,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加强集体备课,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了解。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项目要作为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定期评选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师制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能力强、学生满意率高的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整体上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水平。

要加强社会实践及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大实践观,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包括实践经费在内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既要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又要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大胆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明是非、知荣辱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基地拓展机制,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要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和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各学院要有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科研推广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基地建设内涵,建立师生社会实践联动和考核机制,将师生参与情况作为评奖评优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逐步推进考教分离,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日常表现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5.统筹建设,合理定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要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建立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教师队伍。要按照学生人数以及教学任务,不断优化和充实队伍结构。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要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专题讲座。

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着力培养品牌教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要积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要在职务聘任、职称评聘、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保证,真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机制

1.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师生员工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校共同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强大合力。各党总支(直属支部),各部门、下属学院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并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

2.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体系。要严格按照《*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估体系。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重在激励的原则,认真执行《*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性意见》,分层次和分类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业绩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健康和谐发展。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应用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精神,自2006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所有专业开设,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以教师和书本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常的教学需要。如何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适应时代变革环境中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多媒体教学,彻底否定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过去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

2.教材形式的多样型和灵活性。

首先,在教材来源上,网络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可以是传统教材的电子版,也可以是教师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后下载的学习资料,还可以是从事网络教材开发的专门机构开发的教材;其次,在教材表现形式上,既有以单纯文字形式表现的文本性文件,又有以多媒体形式表现的,集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再次,网络教材既有稳定的一面,又能充分反映时代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科的最新知识的有机结合。

二、多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中的几种模式

1.多媒体课件直传式网络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具体说,就是借助网络技术,将事先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信息或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教材通过网络进行传送和播放,学生则借助于信息终端设备(计算机、学习机等)定时或有选择地观看。运用该模式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教材内容,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Flash、PowerPoint等软件平台上开发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件,辅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这种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预先在计算机上把所授课的教学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课件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授课内容、材料阅读或案例评析及课后思考等环节,要求采用文本、声音、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述教学内容。

2.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化教学模式的长处有效整合,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结构,在校园网上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学信息资源库(包括教和学两方面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例如精品课程、教师课堂授课使用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由学习者根据需要,通过点播视频、多媒体信息或选择教学课件等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又可将传统教学和网络特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信息传输方式或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分为在线式和离线式两种。在线式与直传式教学类似,只不过是非实时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教学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时间;离线式则是学习者将网上提供的教学信息下载下来,在非上网时间进行学习。

三、推进多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英应用的几点措施

1.建立先进的教学环境。

先进的教学环境设施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需要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建立多媒体教室、多功能网络教室等;要重视购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的教学音像资料和软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资源环境支持;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影音资料库、图片资料库、教学课件库、备课素材库、教学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库必须经常、及时地进行扩充、完善、维护和更新,以保证教学所需资源的即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充分开展教师网络技术培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当前,因为年龄关系,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无法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无法用先进、鲜活的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熟练掌握网络技能、掌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高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网络知识培训,通过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开发设计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

网络教学离不开网络课件的开发,这就需要组织一个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项目管理人员、课程制作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组成的高效的、相互协作的多媒体课程开发队伍,在教学模式上,以讲授为主,辅以文字、图片演示,结合讨论、资料阅读(或案例分析)及课后思考自测等内容为佳。要制作这样高质量的课件,学校应组织协调成立由任课教师、网络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门队伍,共同开发、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力求整个教学课件动静相宜、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达到直观、具体生动的学习效果,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篇4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领域,目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的专门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研究成果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0相关的概念寥寥无几,没有比较统一和成熟的看法。/资源0本身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能够为人类所开发利用并可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根据这一概念,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情况,可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做出如下理解: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必须是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的各种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它/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0[1](p21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必须具有上述信息并服务于这一教育教学内容和目的,否则,便不能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积极作用的发挥是经过教育者的合理开发利用而实现的。资源存在的价值意义在于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经由人的开发利用方可完成。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本身并不会自发地对教育教学过程发挥现实的作用,它对于教育教学的价值意义,只有通过教育者的合理开发并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积极作用的发挥程度,不仅取决于资源本身,更取决于教育者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是否明确、选择是否合理、运用是否得当。从某种程度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育者对一定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挖掘、选择、开发和运用的过程。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必须具有与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共存的特征。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们认识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对资源开发的价值认识,而社会发展程度制约着资源开发的条件。因此,每一时代的人们所利用的资源只能是在现实中存在着的且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也是如此,它必须是某一时期在现实中已经拥有的,并且被教育者所认知和能够开发利用的。如果教育者的认识水平不到位,或者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某些资源虽然已经存在,但无法得到应有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冠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0亦恐难符其实。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的类型划分

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分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理论研究和实际有效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遵循的标准和研究的视角、方法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可按照多种模式进行划分,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的形态,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指以自然形态存在的、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利用的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如祖国的山川湖泊、辽阔的国土面积、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产资源、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等。社会资源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它是指由人的活动介入的、可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利用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主体资源、政策资源、理论资源、文化资源等。主体资源是指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体、发挥积极育人作用的组织和个人,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和教师、相关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等。政策资源是指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及其目标实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如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6(中发〔2004〕16号)、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6(教社政〔2005〕5号)、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6(教社科〔2008〕5号)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主题,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个代表0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大理论资源。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开发利用并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文化活动形式及其成果,譬如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科学和教育发展水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其中,以社会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二)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的属性,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是指以实物形式表现的资源,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媒介资源等,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场地、经费、设备、图书、报刊、网络,以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利用的革命遗址、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精神资源作为一种非物质性的存在,是指一切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开发利用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科学理论、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精神品质、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等。例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0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0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极其宝贵的精神资源。

(三)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发生作用的方式,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显性资源是指具有明确目的和意图、专门对教育对象公开实施、可直接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显性资源的类型很多,如党的历史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重要节庆日和历史纪念日,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党团组织举办的党课、团课,等等。专门性、公开性、组织性是显性资源的基本特征。隐性资源是指间接的、隐含性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施加影响的资源。比如,社会的环境氛围、传统的文化习俗、校风校训及校园文化活动、师者风范与师生关系,以及其他专业课程和实习课程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隐性资源。隐性资源的鲜明特征是内隐性、渗透性、广泛性、持久性等。

(四)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的时间维度,可分为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历史资源是指历史积淀和遗留下来的、可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开发利用的资源,主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悠久的道德传统。比如,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0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恪守诚实守信;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以及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中国古代优良的道德传统,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丰富的历史资源。现实资源是指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并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资源。比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先后形成和培育出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0、/两弹一星0精神、/抗洪0精神、抗击/非典0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等等。这些都可称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实资源,也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此外,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能否再生,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前者如法规、政策、理论等;后者如历史文物资源、革命文物资源等。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的功能分析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中,诸多资源被开发利用并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这些资源所具有的效能和发挥的作用,既取决于资源本身,也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需要。具体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承载了如下功能和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原材料0。原材料在工业中是/原料0与/材料0的统称,没有原材料,即使再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手段也不可能生产出产品来。同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不能凭空产生或实现,它必须以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构成运行的基本条件和依托的平台。没有教育教学资源作为/原材料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0。只有通过一定的理念、方法、手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加工并有效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原材料0,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最终实现。没有丰富而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作为基础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无从谈起。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驱动力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0[1](p214)。而促使和驱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以上改革要求的,正是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源的各种因素。比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等,这些社会资源因素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0[1](p213)又如,教育教学对象特点的变化、信息传播手段的扩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总之,教育教学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动力0和/能源0,使之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贴近教育对象,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5

对思想政治课来说,怎样看待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个问题,主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都在讨论、探索。这里就几个主要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教育的统称。前者侧重于理论观点、思想认识的教育;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尝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态度的教育。

两者虽各有侧重,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轻视、淡化甚至排斥这一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就失去了推动力,其结果只能片面发展。当然,尽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很重要,却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代替或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

在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 定的政治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最重大的政治就是贸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我国当代最大的政治,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决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说,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对我们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不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需要进行艰巨复杂的斗争。以往那种教条式、口号式的政治是不可取的,但绝不能否定政治,不能淡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既是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又渗透于智育、体育之中,覆责着广阔的领域,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启发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品质,锻炼健康心理,养成良好行为等诸多方面。贯彻于这一广阔领域的则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任何时候,尤其在假、恶、丑的现象肆虐的时候,更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一定要旗帜鲜明,而不能清浊不分,模糊是非、善恶和美丑,随波逐流。可以说,旗帜鲜明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生命。如果旗帜不鲜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只剩下说教和口号,就没有任何活力了。

第四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特定的知识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融和的。这种一致和融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大量的科学知识;其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需要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主要基于这两点,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当然也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知识性与一般文化科学知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也有两个方面:其一,它只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因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其二,它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相融和,起着服务于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离开了政治性、思想性的“纯粹”的知识性,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是无意义的了。

二、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基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精心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育人和升学的关系。要以育人为本,而不能以升学为本。育人和升学并不是对立的,既然是学校教育,当然既要育人,又要考虑升学,而且要认真研究升学,尤其是普通高中,应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学生。不研究升学问题,在这方面没有切实可靠的措施是不应该的。然而,认真研究升学和“以升学为本”有着原则区别。所谓“以升学为本”,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造成学生片面发展;二是淡化、削弱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甚至只是突出文化知识教育,造成学生政治方向不明,思想认识不清;三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家庭、社会和学校自身造成误导,后果十分严重。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育人为本。而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课也有一种以升学为本的倾向,甚至感到难于自拔。

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来说,陷入“以升学为本”的泥潭,就是忘记了根本,忘记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因而既失去了这门课程的特有竟人功能,也造成自毁形象、自毁荣誉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只能用改革教学内容和数学方法来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而不能靠“以升学为本”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第二,明理和分数的关系。这一对关系是和第一对关系相伴生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要以明理为本,而不能以分数为本。这里说的明理,是广义而言,包括懂、信、用这三个依次递进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要求学生懂得所学的内容,包括必要的识记、理解和融汇贯通,到这一步均属于知的范畴。在懂(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课还进一步要求信和用。在这两个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便有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其他文化知识课,一般说来学生的懂和信是相通的,懂了也就信了。而对思想政治课来说,学生的懂和信,并不都是自然相通的,还要有一个转化、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至于用,就是将已经懂得的知识化为方法和德性。这个环节要求更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多。要求学生倩和用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明理和分数的关系。学校教育,特别学习各门功课,当然需要分数。所谓“分数”,是衡量学习状况的一种工具和尺度。这个工具和尺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很大,功能很强。忽视分数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应该的。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同样也需要发挥这个工具的作用。然而,重视分数的作用和“以分数为本”有严格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分数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有三点:一是把分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二是以分数作为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三是用分数作为维持正常教学的主要手段。应当看到,分数虽然对于明理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有限。在懂与不懂、懂的程度上,分数作为检查的尺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信与不信、信的程度上,分数就难于发挥作用了。在用与不用、用的程度上,分数也只能发挥部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衡量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方法的程度,而对于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德性,分数也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当前思想政治课研究记分改革的一个关节 点。许多教师提出的将分数与评语合成作为检查标准的方案是很有价值的。这表明,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以明理为本,而不以分数为本的具体途径。

第三,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要以活学为本,而不能以考试为本。活学,是泛指,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活学为本,就教而言,就是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而言,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注重明理,逐步向懂、信、用三者融和的方向努力。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就是要按照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贯彻启发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总之,活学为本就是要教活、学活,使整个教学过程既符合规律,又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研究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各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考试这个环节。考试,广泛他说就是评估,不仅可以检查办学和教学的结果,还可以成为推动、改进办学和教学的一种力量。

轻视考试(评估)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

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更有甚者,猜题押宝,而忽视育人和教改;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这样,考试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便会丧失。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是,以考试为本,将思想政治课的存在建筑在考试的基础上,是短视的,不明智的。事实说明,这样做,思想政治课反受其害。各地正在探索的考试改革,本质上就是察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三、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受到客观的、主观的多种因素的制约。

从宏观上看,主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客观条件。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改善党风、民风、社会风气成为普遍的要求,这样,就会为思想政治课营造比较好的客观条件。认我们思想政治课来说,不能只是哀叹世风,坐待客观条件的改善。应当看到,制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还有重要的主观条件。最为直接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领导。中共中央自从1985年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以来,又连续发出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特别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国家教委根据中央的精神,颁发了《中学德育大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年前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中央和国家教委颁发的这些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思想政治课的高度重视,文件所提出的许多重要政策、要求和措施,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将产生重要作用。我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党政领导,坚决贯彻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要求,从大局、从长远、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思想真正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领导。缺乏有效的具体领导,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就会步履维艰。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领导,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指导和督促思想政治课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己任,这是对思想政治课最大的关心、爱护和支持。

第二,要有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课程建设的“宪法”,有了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工作、考试方法等,才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正确根据。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就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有了比较完善的教材,就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同样也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年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虽然在不断改革,不断探索,有所前进,但是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程。国家教委制定并即将颁布实施的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按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教材,上海初中开设的公民课程,高中进行的课改实验,都在探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我们要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三,要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说,最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的高素质,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切实的保证。现在我们提出高质量的师资,大体上包括思想好、水平高、作风硬三个方面。政治教师要以育人为天职,懂得党的教育方针,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要懂得党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有坚实的马克主义理论基础,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有关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育人艺术;要既会顺水行舟,更会逆水行舟,条件好的时候,能获得出色成绩,条件差的时候,更能显示政治教师不辱使命的本色,始终坚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阵地。

篇6

对思想政治课来说,怎样看待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个问题,主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都在讨论、探索。这里就几个主要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教育的统称。前者侧重于理论观点、思想认识的教育;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尝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态度的教育。

两者虽各有侧重,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轻视、淡化甚至排斥这一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就失去了推动力,其结果只能片面发展。当然,尽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很重要,却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代替或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

在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最重大的政治就是贸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我国当代最大的政治,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决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说,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对我们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不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需要进行艰巨复杂的斗争。以往那种教条式、口号式的政治是不可取的,但绝不能否定政治,不能淡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既是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又渗透于智育、体育之中,覆责着广阔的领域,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启发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品质,锻炼健康心理,养成良好行为等诸多方面。贯彻于这一广阔领域的则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任何时候,尤其在假、恶、丑的现象肆虐的时候,更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一定要旗帜鲜明,而不能清浊不分,模糊是非、善恶和美丑,随波逐流。可以说,旗帜鲜明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生命。如果旗帜不鲜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只剩下说教和口号,就没有任何活力了。

第四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特定的知识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融和的。这种一致和融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大量的科学知识;其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需要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主要基于这两点,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当然也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知识性与一般文化科学知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也有两个方面:其一,它只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因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其二,它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相融和,起着服务于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离开了政治性、思想性的“纯粹”的知识性,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是无意义的了。

二、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基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精心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育人和升学的关系。要以育人为本,而不能以升学为本。育人和升学并不是对立的,既然是学校教育,当然既要育人,又要考虑升学,而且要认真研究升学,尤其是普通高中,应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学生。不研究升学问题,在这方面没有切实可靠的措施是不应该的。然而,认真研究升学和“以升学为本”有着原则区别。所谓“以升学为本”,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造成学生片面发展;二是淡化、削弱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甚至只是突出文化知识教育,造成学生政治方向不明,思想认识不清;三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家庭、社会和学校自身造成误导,后果十分严重。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育人为本。而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课也有一种以升学为本的倾向,甚至感到难于自拔。

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来说,陷入“以升学为本”的泥潭,就是忘记了根本,忘记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因而既失去了这门课程的特有竟人功能,也造成自毁形象、自毁荣誉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只能用改革教学内容和数学方法来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而不能靠“以升学为本”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第二,明理和分数的关系。这一对关系是和第一对关系相伴生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要以明理为本,而不能以分数为本。这里说的明理,是广义而言,包括懂、信、用这三个依次递进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要求学生懂得所学的内容,包括必要的识记、理解和融汇贯通,到这一步均属于知的范畴。在懂(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课还进一步要求信和用。在这两个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便有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其他文化知识课,一般说来学生的懂和信是相通的,懂了也就信了。而对思想政治课来说,学生的懂和信,并不都是自然相通的,还要有一个转化、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至于用,就是将已经懂得的知识化为方法和德性。这个环节要求更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多。要求学生倩和用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明理和分数的关系。学校教育,特别学习各门功课,当然需要分数。所谓“分数”,是衡量学习状况的一种工具和尺度。这个工具和尺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很大,功能很强。忽视分数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应该的。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同样也需要发挥这个工具的作用。然而,重视分数的作用和“以分数为本”有严格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分数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有三点:一是把分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二是以分数作为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三是用分数作为维持正常教学的主要手段。应当看到,分数虽然对于明理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有限。在懂与不懂、懂的程度上,分数作为检查的尺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信与不信、信的程度上,分数就难于发挥作用了。在用与不用、用的程度上,分数也只能发挥部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衡量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方法的程度,而对于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德性,分数也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当前思想政治课研究记分改革的一个关节点。许多教师提出的将分数与评语合成作为检查标准的方案是很有价值的。这表明,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以明理为本,而不以分数为本的具体途径。

第三,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要以活学为本,而不能以考试为本。活学,是泛指,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活学为本,就教而言,就是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而言,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注重明理,逐步向懂、信、用三者融和的方向努力。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就是要按照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贯彻启发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总之,活学为本就是要教活、学活,使整个教学过程既符合规律,又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研究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各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考试这个环节。考试,广泛他说就是评估,不仅可以检查办学和教学的结果,还可以成为推动、改进办学和教学的一种力量。

轻视考试(评估)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

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更有甚者,猜题押宝,而忽视育人和教改;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这样,考试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便会丧失。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是,以考试为本,将思想政治课的存在建筑在考试的基础上,是短视的,不明智的。事实说明,这样做,思想政治课反受其害。各地正在探索的考试改革,本质上就是察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三、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受到客观的、主观的多种因素的制约。

从宏观上看,主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客观条件。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改善党风、民风、社会风气成为普遍的要求,这样,就会为思想政治课营造比较好的客观条件。认我们思想政治课来说,不能只是哀叹世风,坐待客观条件的改善。应当看到,制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还有重要的主观条件。最为直接的是三个方面。

第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领导。中共中央自从1985年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以来,又连续发出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特别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国家教委根据中央的精神,颁发了《中学德育大纲》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年前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中央和国家教委颁发的这些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思想政治课的高度重视,文件所提出的许多重要政策、要求和措施,对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将产生重要作用。我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党政领导,坚决贯彻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要求,从大局、从长远、从政治上看问题,把思想真正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的领导。缺乏有效的具体领导,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就会步履维艰。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领导,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指导和督促思想政治课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为己任,这是对思想政治课最大的关心、爱护和支持。

第二,要有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课程建设的“宪法”,有了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工作、考试方法等,才有一个可以遵循的正确根据。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就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有了比较完善的教材,就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教材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同样也会对思想政治课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年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虽然在不断改革,不断探索,有所前进,但是距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程。国家教委制定并即将颁布实施的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按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教材,上海初中开设的公民课程,高中进行的课改实验,都在探索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我们要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三,要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素质教育从一定意义说,最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的高素质,是素质教育最直接、最切实的保证。现在我们提出高质量的师资,大体上包括思想好、水平高、作风硬三个方面。政治教师要以育人为天职,懂得党的教育方针,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要懂得党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有坚实的马克主义理论基础,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有关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育人艺术;要既会顺水行舟,更会逆水行舟,条件好的时候,能获得出色成绩,条件差的时候,更能显示政治教师不辱使命的本色,始终坚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阵地。

篇7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发〔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如何培养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作出了明确指示,文件别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具有重大而深远战略意义的问题。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思政课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这充分体现了思政教育要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教育目标。根据《意见》精神,经党中央同意,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并强调高等学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以期通过理论教学强化观念,通过实践教学培养素质,实现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的结合。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而且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避免出现培养“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尴尬。从05方案实施多年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虽然对此进行了初步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普遍存在学校重视不够,主要反映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有可无等;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主题不明确,实践教学方法陈旧,造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度不够,过程不可控,使得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性较缺乏;③由于缺少制度的支持,思政课老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时,疲于应付各项工作,影响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④由于实践教学基地的不足,造成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会影响力低等等不尽如意的问题。

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存在问题的普遍性,使得建立一套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方式新颖、过程可控以及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其迫切。众所周知,思政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构成了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效果的不足将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整体思政教育的效果。经过分析,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条件并不充分,有的条件甚至缺位,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建设思政课的总体系统工程中,实践教学这一子系统必须首先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条件的创设。条件的创设可以归纳为“一个核心、四项保障”,条件的具体创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思政课教学,包括实践教学,首先要建立一个核心,即强有力的领导。从以上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可看出,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得不到重视,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的领导不重视。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首先确立强有力的领导,这是整个思政课条件建设系统中的核心,也是前提条件。这其中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强”,是指领导重视且具有权威性。这体现在领导的思想观念、领导班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意见》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这要求高校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认识,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在当前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能站在人才培养、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一课题,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条党的思想路线,建立一个由学校党委统领、分管校领导直管、思政部负责、学校各部门的党政干部配合的领导体制。二是“有力”,这是指思政工作机制要有较强的行动力。

第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建立保障机制,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创设是实践教学实施的枢纽,是实践教学得以长效运行的关键。主要要求做到“四项保障”,即制度保障、队伍保障、经费保障、实践基地保障。

保障一:制度保障

按《意见》精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政群齐抓共管的大事。同时,因为高校各专业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所以,高校必须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努力形成“大思政”的格局。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实施“厚德砺志”、“人生导航”、“笃学强能”、“文化修身”、“阳光心灵”五大育人工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这主要从两方面来操作:一是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教育教学以及其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也即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系及其他部门同仁的共同指导下,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做到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二是在进行专业教学时,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必然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同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保障二:队伍保障

《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力当属思政课教师,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建设是关系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必须要予以重视。在我们进行的“‘概论’课教学改革情况问卷调查”时,问到“你喜欢的‘概论’课老师应该是怎样的?”选“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达到80%以上,这项数据说明,高校学生非常看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针对队伍的建设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进修要予以重视和倾斜。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同时,05方案中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思政课教师更加需要不断地充电,通过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引导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要掌握教学方法,尤其要掌握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次,思政课老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不是空喊口号,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通过加深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进而引导学生对理论在现实生活与政策层面体现与运用的理解。因此,高校应让思政课教师走出校门,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以弥补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最后,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考评。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学生普遍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还要有不懈的精神追求。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言传不如身教。所以,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考评也是对思政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保障。

保障三:经费保障

这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05方案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教育部曾下发过多个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每年要按一定的生均数额标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从05方案实施多年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高校挤占思政教学专项经费的现象,同时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所涉学生面广人多的特点,使得实践教学经费紧张,造成活动效果打折,影响有限。因此,各高校在领会和落实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两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一是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参照文件精神,按标准足额足量下发到位,由思政部统筹安排、使用,学校财务及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二是对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参照专业实习实践标准,对学生、老师按予以交通费、餐费等进行补贴。

保障四:实践基地保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反复性的特点,一种信念的确立和人格的完善,需要多次的反复,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建立稳定的、类型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说明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使命,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所以,思政教育必须形成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合力,高校有责任联系社会力量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创造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力量也有义务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优良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基地锻炼,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理解社会人的重要特征,加强诚信的感悟。这需要学校广泛与社会企业合作,建立校企体验式诚信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中发〔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教育部文件教社政[2005]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篇8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 加强措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必修课之一。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目标定位于价值导向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既可衡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又可检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具和手段向现代媒体的演变,它使人们对教学媒体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在给我们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我们要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认真总结经验,以便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教学的内涵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形式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新的形势下开展起来。大学生网络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阵地和一种新形式。什么是网络教学呢?它是依托计算机网络且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地说,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等现代网络技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学习的知识,包括教学资源的调度、教学信息的掌握、学生成绩管理等。网络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现代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和优点,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的媒体呈现,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很快得到普及,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同,网络教学克服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创造性不强,教学形式单一等缺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许多高校建立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形式有三种。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网站。从1999年清华大学建立第一个“红色网站”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网络由固定互联网络向无线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现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网络的发展和运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变革。

二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是基于多媒体教室,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事先制作的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软件平台上开发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课堂内容包括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难点、授课内容、历史文献、课后思考等环节。由于课件中采用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媒体的介入,教学内容更加生动、鲜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虚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这是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虚拟课堂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完善的校园网络环境下,师生利用网络建立起虚拟课堂,教师可进行授课、讲解、辅导与答疑,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影响他人。师生建立起一种新型授课关系,教师主要起引导、协助作用,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学习者,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充满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2]“虚拟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特点,但是这种虚拟并没有完全彻底地超越、脱离现实,它只是对现实生活本身进行加工、处理,甚至重新结构或建构后,形成的对现实生活本身直接、间接折射或变相的反映。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与发展。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网络教学形式。

二、网络化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的突破口

网络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其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使用的普及性和作用的双重性等特点,强烈地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网络作为最具威力和活力的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自由表达思想和进行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说,网络的发展和运用,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现代化手段、扩展空间和渠道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网络化教学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首先,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素材。

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而推动其理论不断发展的是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都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的单调呆板的教学载体,无法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效果。而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立体性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推演、知识概括,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而现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这些发生了改变。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全面和快速的信息,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容量,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这对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网络的发展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阵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的接受,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以教为主”的“灌输”式,教师具有高度的权威,处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网络信息的广泛性,以及信息传播的立体性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络使这些发生了改变,网络中的信息量大大超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播的信息量,如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组成,它信息量大,更新快,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了挑战;网络又为学生提供了极为自由的信息空间,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还接受了其他不同的信息,有些可能与教学内容相悖,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变被动为主动。

最后,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增强影响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时间和重点向课外进行了延伸和转移,更方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内容广泛,具有理论性、政治性、实践性的特点,网络资源库的建立,为教师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提供了支持。对教师来讲,信息高速公路带来的迅速而广泛的信息传播,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更便捷、更丰富。教师可以及时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获取最新、最具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来讲,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网络资源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约束,获取信息的数量和方式更多、更现代。[3]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増强实效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不断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变化,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新成果,推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第一,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践证明,过去传统的“一支笔、一块黑板、一份教案讲一年”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它形式呆板、手段单一、互动性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网络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增进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过去,教师备课,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教材、报纸和文件,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效率低、速度慢,从而使教学内容滞后。现在教师只需借助网络,就可以获取有针对性的、最新的时事材料、理论成果、典型事例;还可以通过网上数据库,快速查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政府历年来的文件政策。

第二,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体系平台,建立大学生红色网站。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青年学生,如何吸引青年学生接受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现实而又实际的问题。总体上看,大学生知识层次高,理解能力强,思想进步,积极进取,但也有少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信息网络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防范意识,对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消除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通过技术手段,如防火墙技术、安全认证技术、密码技术等来提高网络监控和管理水平,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第三,要按照完善知识结构和提高网络素养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技能,以及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具有能够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制作能力和网络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网络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0,(1).

[2]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存在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政策贯彻落实情况

(一)组织管理方面:领导重视,机制健全。

1.校领导思想统一,形成稳定的思政工作制度。为及时贯彻、落实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要求、新目标,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每学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工作,会议决议、决定能及时贯彻落实。

学校党政领导深入思政课课堂了解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情况,并多次与任课教师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主动交流。学校党委副书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其他有关领导同志每学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数都在4学时以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学校还统筹安排,有效协调各职能部门同思政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教研立项、科研立项、社会实践、学科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的贯彻与落实。

2.设立专门机构,保证思政师资团队和管理团队。江西服装学院于2009年正式设立由学院党委、行政直接领导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独立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任务,并从校内外聘请优秀的专家、学者担任部门负责人及学术带头人。理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体制,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学院(系、部、中心)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本部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

3.经费支持到位,保证思政课教学开展。学校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经费投入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思政队伍机构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先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在资料室建设中,每年订阅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社科报刊,并积极创造条件购买教学图书和音像资料,保证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同时,投入专项经费外派教师学习培训和聘请专家来校讲学,如省委党校讲师团来校进行讲座等。

(二)教学管理方面:遵循上级文件要求,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

我院思政教育坚持课程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思政教学工作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科研质量及教学水平实现了质的的飞跃,较好地契合了学校升级、转型的发展需求。

1.完善课程设置,保证教学计划。自“05方案”实施以来,我校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根据学校培养人才层次,积极落实课程学分和学时,采取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本科生中开设的5门课及学分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在专科生中开设的三门课和学时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时/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时/周;《形势与政策》,2学时/周。

2.教材使用规范,保证教学内容。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中,所有课程均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并为全体教师每人配备一套教学参考书。“形势与政策”课按照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结合重大时事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学中选用和教育部组织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制作的《时事》DVD开展教学。同时为了更好地配合时事政策教育教学,专门购买了相关的教学音像资料和书籍,以补充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为保证教学效果,学校在每学期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时,能够从学校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尽量控制课堂人数,课堂规模一般在100人左右,个别班级人数控制在80人以内。

3.突破传统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为强化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过程中,立足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教研室平台作用,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组织全体教师集体研讨、创新方法,并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经典阅读法、案例分析法、专题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学生讲授法、社会调查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制图文声并茂的教学课件,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堂实践教学中,我们采取了诸如案例教学、课堂辩论、学生讲课、视频观看、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除此之外,带领学生到周边革命历史遗迹或纪念馆参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社会实践知识。为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校思政部对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平时成绩以出勤、课堂讨论、完成作业、参加实践教学等为依据,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采取随堂测验或撰写小论文等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60%。实践证明,这种考试评价方式有利于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4.实施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我校思政部教学规范有序进行,思政部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监控制度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有:学生月信息反馈制度、教风联络员会议制度、教研室听评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督导员制度、学生学期量化打分制度、教研室听评课打分制度、教务处及学校领导打分制度、教学计划及工作量等教学档案归档制度,有力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队伍管理方面:内培外引相结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积极引进专业师资,保证理论教学队伍。学院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自“05课改方案”实施以来,我院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参加了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各门课程培训,部分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每年还选派1-2名教师参加由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通过鼓励教师脱产进修,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3.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享有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待遇。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费等均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的计算标准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合班上课还要乘以较高的系数。目前,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要稍高于其他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学校在评选年度先进、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各项工作中,都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定一定的比例,予以表彰。这些措施必然调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四)学科建设方面:以学科点建设为目标,助推课程建设。

我校暂无思政理论学科相关专业,但设立了专门思政理论课教研室,并经常以教研室活动方式开展各类教学教研活动。近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学科研究,根据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淀的学科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教育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并组织教师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

我院对照指标体系认真查找了存在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我院经过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以下薄弱环节问题。

第一,院外思政课教学基地建设不足。虽然我们时常利用江西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参观“小平小道”、八一起义纪念馆等,但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致使学生较大集体性外出实践教学有一定现实困难。

第二,民办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够。这几年虽然我院连续5年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重视师资的培训和人才的引进,但与公办院校政治、经济待遇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对人员的稳定带来困难。同时教师教学与科研、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有待加强。

三、整改措施

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今后我院将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课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不懈努力。

第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学校将通过召开会议、制定规划、宣传教育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思想,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加强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课程建设机制,总结课程建设经验,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第二,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教师有机会和条件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学习考察及社会实践。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第三,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争取3年内建成1门校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级精品课程。

第四,继续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课程。

篇10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15-02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其整个教学目的、过程和效果更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尽管这种教育方式还有许多继续存在的理由,但按照小平同志教育要“三个面向”的要求,按照“教育创新”和公共政治理论课“三进”要求,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客观上已存在进行改进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本文从网络这一平台入手,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平台建设进行探讨。

一、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 时展的需要

中国网民数量越来越多,2012年2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而高校在读生几乎没有不上网的,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多多少少都会与网络挂钩。在新时期,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电脑网络对人的思想的巨大影响,要关注和抢占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理应顺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运用网络这一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建立课程网站,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2、 时效性的需要

众所周知1,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其质量和实效性的取得,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就教育教学而言,它要求我们注意到下列方面:(1)在学习方式和状态上,学生必须由过去的消极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参与型:(2)在时间和空间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有所延伸和扩展;(3)在教学方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应当具备直观性、生动性、可视性和亲和力;(4)在内容上,教学必须走出教材,面向实际、面向学生、面向更为深刻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生活,与时俱进。而借助于网络这一教学平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将更具有说服力,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也才能真正做到“三进”,产生我们所期待的实效性。

3、 开放教学思想的需要

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利用这一特征,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搬上网,可以使更多的人看到、学习到其中的内容。扩大了影响力,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当然,这也是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OCW(Open Course Ware,简称OCW)项目的积极参与2。以开放的思想,开阔的胸襟,通过网络,将知识传播给四面八方的学者,亦是教育的进步表现。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也将会使得教学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1、 被动接受,缺乏对主体的关注

在高校的政治课堂上,我们采用更多的是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与客体两极分化的倾向明显。这种方法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灌输,直接向学生传授既定的政治和道德知识。应当承认,灌输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一面,但直接、单向的灌输却通常是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教育者居高临下强迫式地讲授时,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和主体能动性,在死板生硬的教学氛围中造成了许多学生的逆反心理。直接灌输法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使得学生只能停留在道德认知的水平上而难以转化为道德实践。

2、 理论多,实践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这几门课程均要求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受教育者。教师讲,学生听。走出教室,真正实践的机会和时间都不多。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注重对社会的了解与接触,就算有一些课外活动,有些学校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还存在着许多简单化、教条化、形式化的倾向;在评估检查时,重形式而不重效果3。这样就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反而降低他们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 大而全,忽视个性的发展

我国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实行政府全面干预、统一规定的方式。在各级各类学校有相应的统编教材、参考书及统一的课时规定,主要采用讲授讲解的形式。这是一种他人灌输的方法4。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教育内容系统、完整,易于社会道德规范的直接传输,加快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增强个体与社会的协调沟通能力。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教育方法单一,理论性太强与现实有一定距离,缺少个体需求。

4、 教师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需要丰富的知识,不仅要具有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法学、科学政治学科知识。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教师还需掌握计算机辅助设备的使用技能及网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此外,美国牧师的敬业精神使许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为之惊讶、感动和钦佩,有不少人甚至发出了“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有相同的敬业精神,那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要强得多”的感叹2。可见,教师还要有相当的沟通技巧和奉献精神。

5、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凤毛菱角

有调查发现2,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已初具规模,其形式也多种多样,做到了从大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得到了他们的关注和喜爱,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或网页却凤毛麟角,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功能,但并不能完全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们决不能忽视它的重大作用。随着《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两个文件,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都迅速行动起来,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高校主题网站也应运而生。借助网络这一新的学习媒介,改善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获得学生的认同,能起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和良好的效果。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启动以来,我国共建成38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同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需加强、教学内容未能得到及时更新、教学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健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需要加强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优势

1、丰富教学资源

一本书,一张讲台,一个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书本一遍一遍,一年一年的讲给学生听。网络教学,要求实时更新教学内容,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络平台,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多媒体视屏、电子课件、网络作业等。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也要及时更新至网站,供师生学习和参考。

2、延展学习时间与空间

高校里的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学班往往学生有一百多人甚至两百人,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信息量的传达非常有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运用网络平台共享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在课上、课下,在宿舍,在图书馆,在家里自己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继续学习,还可以同教师交流。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或没有讲解的内容,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让学生延续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如此延长了学习时间,扩展了学习空间,使得思想理论政治课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其主体性,要以人为本,将学生由德育客体转为德育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使学生通过扬善抑恶、内心体验、角色转移、情感熏陶,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改变品德结构,强化思想政治素质,抑制不良的发展倾向,从而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2。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美观、实效的特点,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加之,视屏、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

3、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利用网络平台,教室上课的课件内容可设计得更加丰富,并提前做好图片、文字、声音等准备,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课件的可观性、可听性、可视性增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性增强,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教学效果自然也得到提高。

4、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有了网络,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大的发挥。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课题项目,进行探索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得出自己最满意的结果,促进个性的发展。由此,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也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程网站建设的辅助措施

1、集思广益建设课程网站

课程网站的建设,离不开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离不开专业网站建设专家,同时也需要在校的大学生一起加入。学生也是课程网站的使用者,他们也有发言权,他们的想法、他们的需求也是网站建设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需借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经验;专职教师为课程网站建设提供网站框架内容和原始数据材料;网站建设专家在考虑充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下,设计建设出实用的、可行的、美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

2、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课程网站

课程网站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学生进入网站学习,实现思想理论课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如果网站没有使用者,建得再好也是徒劳。因此,教师需要正确引导使用者使用课程网站。例如,将课件、案例、实时通知上传至网站,课后作业布置在网站上,学生必须去网站下载课程题目;每周设计新的讨论题目,或是将新的社会事件至网站,供学生阅读学习。这样可提高网站的点击率、知名度及使用率。

3、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并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网络知识与技能。要求一个教师同时具有如此高超的本领,实是不易,那么学校可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逐渐培养和形成由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专家组成的高层次德育队伍,不断扩大咨询指导的范围和形式,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把德育目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项活动当中2。教师运用计算机知识,制作课程教学课件,进行日常的理论、实践教学以外;还要熟悉网络知识,实时维护、更新课程网站内容。对于课程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初期的建设可以聘请专业的网站建设人员,但是后期网站的日常管理并工作还是要由任职教师来担当处理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的讨论等,要及时的给予解答,并积极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通过课程网站,教师可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并结合相关问题,作为课堂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引出、讨论和解答。对于个别案例,如果需要,心理辅导教师还需对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解答。更可根据具体事件,组织实践活动。做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教学。

4、充分保障硬件教学设施

先进的教学环境设施建设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前提。教学环境设施包括相关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及技术条件等。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1、提供网络空间,建设课程网站。网站空间要足够大,便于随时上传更新教学资料内容,使用自己学校的服务器,有利于沟通与管理。2、动态网站的建设。时事要闻、教学资料、学生作业等,需要不断上传更新,动态网站才是适用的。3、建立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网络教室。4、保证校园网络的畅通。另外,还要购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的教学音像资料和软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技术环境支持。

相信,有了学校的支持,教师的参与,学生的加入,运用网络平台,建设课程网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海芳.对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的探索[J].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丁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研究与思考[J].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4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不仅是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使命的主要渠道,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依托。只有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思路,才能协调好四门课关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真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以及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接受度。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体化

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是有机联系的思想教育课,四门课教学活动各自有侧重,又一脉相传。教师要集思广益谋划特色创新,发挥团队精神,凝练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限于课堂、书本,更要扩展到社会实践,通过四门课这四个点,辐射甚至延伸至整个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由点到面形成一体化,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1.实现教学方法要多元并用。教学中必须突出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合作。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各自为战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联手攻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教学内容上必须环环相扣,教学活动上优势互补。培养学生从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这方面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做法非常好,实现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变,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从头讲末,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内容、教学时数、学生关心的问题把教材融会贯通,四门课分别采用专题式、3w式、全景式、问题式教学法。通过一个循环的教学实践,这四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增加双边活动和双向交流,使学生在动态和创造中接受教育并得到理论提升和思想升华。

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与成才的过程,情感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同时探讨多元并用的方法,即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对话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案例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实现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教师就必须在一起集体备课,使用的教学案例必须是学生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教学案例可从远到近,从全国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到本校的考研代表、就业先进代表及航模、英语大赛获奖者。从没有看到的闻名全国的华西村、、到学生去过的黑龙江阿城红星村、黑龙江三精制药。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的教学案例必须反映各自课的教学内容,不能重复使用,既体现各自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又要对理论形象、恰如其分地说明。

3.教学课件、网站要凸显艺术性、科学性、现实性、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进行立项建设研究,建设目的是利用网络辅助课堂教学,在加强指导学生自学的同时,提供师生交流的新渠道,建成既能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又能为学生课余自学提供大量参考资料,并能扩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网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开发网络资源,提供师生互动平台,及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为学生自学提供保障。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一个红字把四门课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实现网上师生互动,把四门课的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拓展了教育教学空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实现理论课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件要从静到动,从平面到立体,从单机板到网络版,由只有文字和图片到图、文、音、视频、动画并茂,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艺术性。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上课低头不听课都很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配合教学内容,提供整套教学课件,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演示、课后思考题、课后练习题、在线能力测试以及师生在线交流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要信息量大:有学习目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答疑、自学指导、学术交流、哲学家简介、名句分析、重要会议文件、趣味知识等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形式生动、新颖,有文字、图片、录像等。

4.教学活动要与学校多部门联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融入学校大德育建设之中,要积极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宣传处、保卫处等多单位联合开展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与教务处、校团委联合指导大学生人文素质科研立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学生处共同考核学生的德育践行情况,把学生处对学生的综合测评纳入基础课考核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与校团委、学生处共同申报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还可以与校团委共同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知识竟赛、开展举办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周,播放电影《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太行山上》、《建国大业》。还可以向保卫处索要本校学生违法案件,在课堂进行案例分析。向宣传部索要优秀毕业生采访的专辑,在课堂有选择的播放,这些是学生最关心的,也是他们看得见够得着的,很有激励作用。这些教学资源利用好了,也就实现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5.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意识形态传播与巩固的历史使命,教学中需要始终秉承“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理念。理念指导行动,行动导向效果,教学中既要遵循普遍的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尊重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注意从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入手,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教学以它特有的直观、生动、感性等特点起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融合历史、理论与价值观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的教学若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学生的思想疑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一定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终身受益。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实践教学安排,有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活动主题、学生人数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2)建立稳固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不断开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例黑龙江科技学院与大庆铁人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陈列馆、哈市三精制药厂、省新建监狱、黑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目前,该院有比较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15个。

(3)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新形式,四门课分别进行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了哲学论坛,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进行了经济论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纪念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织学生法律知识辩论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基础》课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原理》课组织学生参观阿城金上京博物馆、《纲要》课参观日军侵华731遗址;《概论》课组织学生参观了大庆铁人纪念馆。

(4)实践教学效果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生动真实,教育性强,深受学生欢迎。几年来,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上万人,行程上万里,足迹遍布工厂、乡村、要塞、边陲,学生受到的教育至深致远。实践证明,校外社会实践熏陶了学生思想感情,充实了学生精神生活,提高了学生道德境界,激发了学生时代的使命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在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黑龙江科技学院毕业生以“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的育人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实现科研、教学一体化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始终不可能是孤立的教学,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的理念是推动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体系和信仰体系。教师教学的同时研究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对理论和教学的接受状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集体力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专题研究: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摸式研究、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到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等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进一步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三、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想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必须有一流的师资作保障。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人为师的道德修养,使教师从内心热爱理论课,从内心研究理论课,让理论课真正发挥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导师制、开学初开课答辩制、课前课中的集体备课制、公开课制、评课制活动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通过盯课制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方式可以是采取盯名校名师的课与盯校内骨干教师课结合起来的方法。要经常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风采。通过这些方式使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蓉,湖江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2.常春红.提高“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比较

[作者简介]刘万英(1964-),女,辽宁沈阳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05’方案教学改革体系整体性构建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B5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0-02

一、课程体系比较:“85”“98”“05”三个版本的历史分析

1.“85”母本:基于根本要求的本专一统。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通知针对所有高等学校提出“三课两辅”的基本要求。“三课”一是“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二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三是“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两辅”是“在进行上述各项教育中,要适时地穿插各种切合学生需要的时事教育、文学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还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根据中共中央的这一文件,1986年3月,原国家教委下文,将政治理论课调整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三门课程。“85”版思政课程要求对各类高校都是统一的原则要求,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但尚未形成严格规范的课程体系,各地各高校按照上述要求,在实施中以教材编写等方式,对本专科作了有所区别的具体安排。85版思政课程的总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后来1998年“98”方案和2005年“05”方案的重要母本。

2.“98”方案:基于学制不同的本专有别。1995年10月24日,原国家教委发出《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对本专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时数安排作了明确的区别对待。在课程体系上,本科的课程为“5+1”,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历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而“二年制和三年制大专,应分别各开设2~3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1998年6月1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以学制区别来明确课程体系区别:二年制专科设4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三年制专科设5门课,即比二年制专科增设“思想概论”。本科设7门课,即比三年制专科增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98”方案的出台,第一次以、教育部联合发文的形式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表明了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重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05”方案:基于与时俱进的理论强化。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5]16号),为“05”方案定了基调。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学制来制定学分区别:“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2005年2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意见》对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作了新的规定。本科设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意见》同时指出,、教育部要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专科层次和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2005年3月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通知》重申了5号文件对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规定,同时明确专科设置2门与本科相同的必修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同时强调本专科都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形势与政策”课。2008年8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教社科厅函[2008]15号文件,将高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设置比较:本专科学制、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制不同,学时可以有别。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在教学时数上,“四年制本科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文科类不少于250学时,理工农医类不少于200学时;三年制大专文理科均不少于150学时,二年制不少于100学时。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年制专科为36学时,三年制专科为50学时,本科为54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二年制专科为64学时,三年制专科为60学时,本科为70学时;“思想概论”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51学时;“法律基础”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28学时,本科为34学时。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9号文件规定: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48学时;“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96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32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48学时。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课程设置2门必修课,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6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8学时。同时,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32学时;专科1学分,16学时。

2.文理学科不同,内容可以取舍。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按学科有不同要求:文科类专业应开设,有条件的理工农医院校和专业可列入选修课。同时,还提出“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财经政法、民族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与本专业基础课程统筹考虑,作必要的调整”。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类40学时,文科类36学时;“思想概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36学时,理工类不开设。文件同时规定,“职业道德课,除师范、医学等一些特殊专业要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外,其他专业可作为选修课或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安排教学”。

3.对应专业不同,课程可以整合。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有关院校政治理论专业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在覆盖‘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本校此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将推荐若干指导性课程方案,供参照执行。”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规定:“有关高等学校政治理论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时,在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从上述的国家文件规定中可以看出,高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门数、学分设置、教学时数、内容取舍,甚至于课程融合等,都根据学制、学科、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三、目标模式比较: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差异

1.培养目标不同:本专科“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在目标定位上的差异。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规划》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得更清楚。《规划》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高等教育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同样是培养人才,但本科教育更偏向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作为既是高等教育层次又是职业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则偏向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培养模式不同:本专科强化科研能力与强化工作能力在模式选择上的差异。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产生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则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可以看出,本科教育以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专科教育是以强化工作能力来促进“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不同的目标定位,以及采用的不同的培养模式,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产生影响。

四、教学对象比较: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生外部来源不同,知识基础有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恢复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以高考分数划分本科和专科的录取线,在客观上打上了专科学生是高考“低能儿”的烙印。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该年广西高考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是:本科第三批文科为396分,理科为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广西高考满分为750分,以得分率计算,本科第三批文科396分、理科334的得分率分别为52.8%、44.5%。也就是说,本科教育中最差的独立学院,其生源的高考得分率基本在44.5%以上,而专科生的高考得分率却在28%~44.5%,处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底层。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异。高考本专科录取政策上的差异,也导致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较大。同样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本专科在录取政策上出现两方面的不同:第一,录取分数线不同。文科一本519分,二本456分,三本396分;理科一本506分,二本424分,三本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第二,专科可以补录,本科一律不实行补录,补录时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录取分数线,部分专科院校补录分数线降到了170分。因此,我们看到本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在50分左右,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不到10%;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达到了200分以上,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是30%左右。这种情况带来的问题是本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不大,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广度和深度、理解问题的兴趣和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高考定本专科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的问题,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甚高。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

从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的研究型、创新型发展倾向明显,考研成为一种追求,对理论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基础较好。而专科生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也缺乏探究的能力,他们更关注与个人职业发展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更关注具有实用性的问题,比如,怎样提高个人素质,国家在某个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政策等。

从以上比较中不难看出,同样是高等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和不同的教育层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对象上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针对本专科不同的特点,整合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将是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严峻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Z].1985-08-01.

[2]国家教委.《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Z].1995-10-24.

[3],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Z].2006-07-07.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篇13

关键词:互联网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90-02

2016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发表了以“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讲话,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新边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的积极倡导下,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各个行业升级发展的新平台、新战略。高等教育与互联网的互动与融合也必将成为其升级发展的新态势、新平台,因此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适应新时代,顺势而为,迎头赶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激情激发出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

(一)互联网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革新

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将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体系,必将引起高校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高度重视。用信息技术武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破了传统课堂时空的局限,突破了单向灌输教育活动的不足,改变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心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有重要价值。互联网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台,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单向传输的陈旧模式。师生利用互联网终端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探索得以实现,从技术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物质条件。

(二)互联网思维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革新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中,大W生成为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大增强。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也使教师重新审视当代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力求将学生的“被动学”,努力转变成“我要学”,互联网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创造了技术条件。

(三)互联网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新

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教学实践的创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不进则退,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将互联网思维移植到教学中,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变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样,教学实践的创新也能够使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手段的同时,转变教学话语体系,更易于与学生达成共识。因此,互联网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新。

(四)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互联网让学校不再处于封闭状态,网上优质课程资源的传播和共享,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不再是自说自话,而是注入活力的道德探索之旅。在互联网条件下,利用优质的网上资源,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互联网让世界变小,使学生利用各种终端进行课堂外的理论学习成为现实。

(五)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革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懂得互联网等相关知识,要追赶时展,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自觉学习互联网技术,做到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处理信息;要自觉更新和自我发展,要勇于掌握技术,尽最大努力去学习和掌握运用科学技术,自觉融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

二、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互联网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大部分来自书本和教师的传授,而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的使用,随时随地就能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绝大部分知识,甚至网上的材料、视频等解析比教师讲解得更深入更清晰。由于互联网上信息的及时性和可得性,教师已不是唯一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途径。这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性及权威性受到挑战。中国历来尊师重教传统被削弱,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

(二)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难度加大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参与课堂的主要表现是睡觉、聊天、看专业书等,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纪律,把握学生听课的状况。而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不参与课堂的既不睡觉,而是上网刷微博等,成了沉默的“低头族”。课堂秩序实际上处于失控状态,使课堂管理难以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而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顺利推进。互联网随时随地在线的便捷功能,使部分学生的思想被外部的网络信息所吸引,致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难度不断加大。

(三)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教育能力受到挑战

互联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架起了人与人、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可以提供更加丰富、便捷、及时的知识信息,更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在互联网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如何把学生从互联网中吸引过来,是很难的。由此可见,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教育功能面临巨大挑战。

(四)挑战教师的教学方法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使用,对学生而言,是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新平台开阔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也对思想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机的使用使得上网具有私密性和随意性,使得学生越来越多的将个人时间花费在手机上。智能手机有强大的功能,使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作为知识传授场所的重要性及吸引力大大减弱,能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手机刷屏的学生却越来越多。因此,改革与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十分必要的。

(五)互联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互联网的快捷开放性使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预见性带来挑战。现在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者,各种主流的、非主流的信息流出,他们会跟着感觉走,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难以把握,所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三、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的对策

面对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迎接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推动互联网时代教学方法的变革。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使学生反感、抵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根据大学生熟悉新生事物的特点,将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模式,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平等相处,改变在课堂上的旧式作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壁垒逐步被打破,大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建构者。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出发,利用互联网平台,变革传统教学理念中那些不适于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不合理因素,并将现代科技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单向传输向师生双向互动转变,形成民主、平等、开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氛围。

(二)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懂得互联网络等相关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要适应时展,紧跟时代步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当前形势的理论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教学内容要把握理论研究的前沿和最新成果,要对最新国际形势变化和我国面临的形势、对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和社会上种种的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浅出地加以讲解。互联网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学生与教师平等的获取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学术研究水平,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为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络组织教学,除了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还要整合对学生有用的各种高价值信息,是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归属感,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育人功能。

(三)要积极开展基于mooc的全新教学模式的“翻转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和平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目标。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而翻转课堂则起源于美国的高中课堂上,师生间进行广泛的知识探讨、互动与社会实践,形成了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开展微课互动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开展微课互动模式,实现微课与实体课堂的融合。微课教学的出现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和发挥,是对实体教学的补充,微课互动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微课堂和实体课堂连接起来,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日常课堂中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在线上将自己的教学意向通过非面对面的形式传递给教师,教师再通过线下实体的课堂教学,将解决好的问题再重新反馈给学生,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增强师生之间的信赖,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内化和外化。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只有积极开展微课互动模式,才能实现教与学形式的多样性,吸引学生参与互动,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入”的效果。

互联网条件下,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互动式学习是通过动态的以言语为主的交互,在交互式的关系中,对参与的学习者双方起到作用,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基本理念,每隔10-20分钟转换一种学习方式,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高互动的课堂意味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参与言语交流的机会多,学习较为积极主动;低互动的课堂意味着教师占居主要位置,学生参与的机会少,学习较为消极被动,而建构性的学习发生于高互动的课堂中。可见,“互动”可以说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与学的质量。

(五)要e极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掌课教学法

掌课是以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官方提供的开发接口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和云资源建立移动中的便捷课程。课堂是由学生的手机微信端、教师的手机控制端和课堂大屏幕三部分组成。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全过程利用微信和老师进行互动,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交作业,从而使老师通过手机掌握学生的上课情况,将师生互动情况展示出来。掌课教学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意义在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的现状一时无法改变,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必然较少,教师难以掌控全部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正常状态,而掌课这种教学方式,则可以实现跨时空的思想交流和知识分享,充分实现学生的参与性、实时性,达到课堂教学良好状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丹.“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创新.教育现代化,2016(15)

[2] 付秀荣,刘蕊萱.“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素质教育翻转”.思想教育研究,2016(9)

[3] 李娜.“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建设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

[4] 黄珊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0)

[5] 李洪侠.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

[6] 周铮.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研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7] 李洪侠.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篇14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阳师范学院教改课题“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整合与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YKT2015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07-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配置问题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题,资源利用率低下,投入与产出之间不成比例,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功能的发挥。目前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探讨教学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探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探析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对策;探析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同城联盟;阐述网络教学平台的新模式;分析影响教学资源配置的主要变量,比如资源信度、时空维度、开发力度及思想政治教育者整体素质等。本文从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出发,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结构功能,考察其资源运行绩效,从而提出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与优化方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结构功能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资源主要由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学科与课程资源、政策资源以及经验资源等构成。这些教学资源在高校教学体系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与功能,并遵循着各自的运行逻辑,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构成高校教学生产力的主客观条件(如表1)。

1. 人力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行动主体

高校人力资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党政管理人员与教辅人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党政管理人员与教辅人员代表教学管理者,带有强烈的利维坦特征和鲜明的党治色彩。另一类是教师群体。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执行者,既要完成学院交付的教学任务,又要迎合大学生听课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作为行动主体,他们均承担着执行政治统治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双重任务,并遵循官僚逻辑采取集体行动。

2. 物力资源提供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与技术手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物力资源包括教室、图书馆、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诸多因素。其中,教室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组织场地,多媒体、图书馆等教学基础设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以取得更好效果的技术手段,网络教学平台是集先进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技术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物力资源的多寡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产力高低的硬指标。

3. 财力资源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以持续的物质基础

财力资源是构成教学生产力的诸多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与物力资源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功能“硬件”。财力资源在高校教学资源中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可转换性,即财力资源可转换为其他有价值的资源,比如聘请有关专业的专家和博士,设立科研经费支持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没有财力资源的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能是无米之炊。

4.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功能“软件”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文件指示、新闻报道等信息资源可以直接作为重要教学资料进入课堂,向学生宣讲和解释;学科与课程建设提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合法性基础;经验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分享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技巧。

在教学活动安排中,教学资源的运行逻辑是:在服从党和政府指导性意见的前提下,遵循价值规律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一定数量的学生情况,合理地配给一定数量的师资、教学基础设施,并确定教学内容和开展科研工作,同时要给师生提供较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条件。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运行绩效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显示出不同的运作状况,产生了不同的配置绩效。

1. 人力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师生比、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指标上显示出独有的特征。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师生比上在1:300~1:400之间;教师数目增长率小于学生增长率;师资十分缺乏;专职教师比重小,尤其是基础课,通常情况下,教学部只有两三位专职教师,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有二十多位,占了很高的比例。还有,在教学任务分配上,讲师、助教和教员是承担高校教学任务的主力军,而教师一旦晋升为教授或领导,其授课课时大大减少,造成优质资源闲置;教学型教师相对过剩,科研型教师明显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专业上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史、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为主;在学历上,以硕士与本科为主体,博士数目较少;在年龄上,绝大多数教师年龄偏大,都在35岁以上,有明显老龄化趋势;在学缘上,大多数教师均是本省师范大学毕业,且专业类似或相同。此外,在高校队伍建设中,基层学术组织的学科队伍的经营,遵循着“利益—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不是学科的发展逻辑,构成了一个个带有强烈的人为封闭性和内部行为独断性的“壁垒”和“堡垒”。

2. 物力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常都会占用比较好的教室资源,一般是大教室,并配备有多媒体,但是高校普遍没有激励采用更先进教学手段与教学设备;有些地方高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图书资源比较缺乏;还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缺乏实践教学条件,包括场地、设备以及爱国主义基地等。

3. 财力资源

高校大多资金被消耗在行政管理系统和重点院系或重点专业上,投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比重偏小;有限的经费被用于实施其他项目,投入在教学科研上资金相对不足,因此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受有限经费约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条件,取得预期教学效果,而且常常陷入内无前进动力、外无竞争压力的尴尬境地。

4. 信息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教材为载体的信息和教材之外的各类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以网络媒体、报纸以及手机等为载体,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为存在形式,具有普遍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载体依附性、可传递性、可加工性等特征。教师应该做到的是不但要灌输教材精神,而且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要,从海量信息中选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转化成可以进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在这一点上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教师一旦有了教案和PPT,就会走向路径依赖,不思进取。

5. 学科与课程资源

在课程设置上,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通识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不能形成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互为促进的关系,不能发挥课程体系的互补功能和整体效应。在教研关系上,“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大学发展的主导政策倾向,即使地方院校也不例外。大学的科研功能日益彰显,而以人才培养为大学最初使命的教学功能却日趋弱化。在具体实践中,科研活动自成一体,与本科教学活动分离,不可避免地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下降,教学内容单一,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针对学生思想困惑与精神迷茫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现有体制下,最新的科研成果不能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现实的教学生产力。

6. 政策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政策资源有两方面:一是党和政府阐述和发布的重大理论、会议精神以及重要指示或文件,它们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包含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二是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持力量。比如总书记多次发表讲话,表示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意识形态宣传。2016年12月8日,习总书记讲话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配置总体上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在局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力资源供给不足,使用不当;财力和物力投入不当,浪费严重;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主观认识存在误区,学科与课程配置错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遭受冷落;政策支持力度时强时弱,前后缺乏延续性和连贯性;教学资源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等等。归根到底,当前最大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落后的教学供给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不断消减的求知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配置方案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是要消耗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各种资源在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应该保持相互匹配关系,即要遵循经济学中所说的“木桶原理”。“木桶原理”是借木桶盛水的道理来形象地比喻资源配置的基本准则,即一个木桶的盛水量是由木桶的最短木板决定,并非由其最长木板或木板的平均长度决定。同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生产力不是由优势资源决定,而是由短板资源决定。因此,本文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与优化方案。

1. 整合人力资源,大力培养引进人才

在管理上,学院决策层应该重视选用专家、教授、优秀研究生乃至社会精英与成功人士来承担教学任务;学院党委要切实肩负政治责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同时要给予用人自主权;团委、学生处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比如大学生军训、勤工助学、“三下乡”、参观考察、就业培训等;教务处要加强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定时检查、督导、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要切实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在师资上,要不断提高人格素养,强化职业道德;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和研究先进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等;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掌握学术前沿,应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社会,掌握实际情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制度上,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和聘用制。

2. 优化财物资源,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高校教学物力财力资源配置应该既要突出中心,发展重点专业,又要统筹兼顾,遵循“木桶原理”,努力修补短板。一是要保证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利开展,同时注意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二是适当调整资金投入方向,加大教学科研投入力度,同时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三是确定教学与科研的适当比例,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的各自最佳效应,以形成教学与科研的叠加效应。

3. 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多种合作机制

高校在教学资料与视频、教学项目以及网络平台上应该建立共享机制,发挥比较优势,节省成本。一是搭建网络共享平台。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国家、省级和学校相关部门可以组建网络平台,展示教研成果,传播教学资源,扩大社会效益;出版机构、学术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力量也可以建立商业性网站,遵循价值规律,运用市场手段,为各个高校提供教学资源交流和共享服务。二是鼓励参与开放课堂和各学科年会。省教育厅和高校应该大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省内一年一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课堂,交流经验教训,总结心得体会,激发头脑灵感,碰撞思想火花。三是开展集体备课。可以以教研室或课程为基础成立备课小组,通过分工合作,让任课教师一起备课,撰写教案,制作PPT,彼此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教学合力,避免任课教师各自为教。四是设立教研共享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科研资金,设立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鼓励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设立要向基层教师倾斜,考虑到教学实际,鼓励教师申报应用型项目,特别是教学资源共享项目,围绕教学资料、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方法等范围广泛的命题展开研究,并借助公众平台及时公布研究成果,扩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冬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13-17.

[2] 朱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69-71.

[3] 陈清森.供给侧改革中的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6-48.

[4] 罗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以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为例[J].学理论,2015,(1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