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7 16:05: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发展的根本,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 文章作者:zhshxi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6日21:15 生态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 县(市)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其改革与发展进程如何,对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4年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加以重视,一个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即将来临。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县域经济是和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指的是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功能完备并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系统。中国作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一个重大关系:一方面
,没有高技术、大都市和大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没有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就不可能解决好绝大多数人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中国县域人口9.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这就是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可见,县域经济也就是地地道道的“民生经济”。另外,县域也是中国目前“三p”问题(pollution-污染、population-人口、poverty-贫困)的集中区域,是民生问题的集聚点。县域经济没有大发展,中国的“民生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是和中国绝大多数国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生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是发展的一个核心主题,而县域集中了中国主要的贫困人口。因此,消除贫困成为县域“民生问题”的基本主题。同时,县域经济是中国的“稳定经济”。目前中国有7亿多经济资源人口,其中3.6亿从事农业生产,1.8亿从事于农业相关产业。这就是说,县域经济发展将解决我国80%以上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问题。我国目前的基础产业大部分是和县域相关的。而且县域也是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最大的聚居地,是二元结构矛盾的突出区域,也是各种社会危机的高发区。因此,稳定问题在传统中国的县域治理中一直没有被解决。我们目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中国经济社会治理遗留下来的稳定问题,而县域“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稳定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生态经济是县域经济最根本的发展方向。目前,县域国土总面积89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93%。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湖泊、森林、草地、湿地等主体生态资源大都分布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维护中国的国土资源和生态基础,建立和维护城市及其城市经济发展的生态屏障。同时,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中国的生态问题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的人居环境。因此说,中国的县域经济是最基本的生态经济,是未来中国及亚太地区清洁生产的环境基础。县域经济工业化必须强调适度工业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去那种“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分散污染的工业道路必须停止。如果山川、河流被污染了,那将是几代人的生存苦痛!因此,我们强调,县域招商引资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不能将中国的县域变为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转移污染的场所。同时,县域也应率先在全国实行“绿色gdp”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指标。 什么是生态经济?从目前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的力度来看,人们为了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对自然资源的享受程度、发现和利用新型原材料,企图改变物理环境;但是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类对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物成员的破坏性、甚至毁灭性影响,也越来越增加。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为生态经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所谓“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 生态经济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饮水困难。为此重点搞好三大工程:即防洪、除涝和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 (三)种植业生态工程。推广优化测土配方施肥,开辟有机肥源,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运用多种生态模式,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是进行亩中低产田的改造和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 (四)禽畜牧业生态工程。 保护和开发海拔200米以下山场,发展畜牧业养殖,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全市畜牧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大力推广适度规模养殖和立体养殖,抓好饲料的综合利用开发,处理禽畜类便的有机污染,使其无害化和资源化。主要任务是建设三大养殖基地和两个厂,即水禽基地、瘦肉型猪基地、蛋鸡肉鸡生产基地和新蛋白源厂及有机生物肥料厂,实施立体生态养殖(内地种蔬菜,水上养鸭、水下养鱼虾);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搞好“三建一改”,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 (五)渔业生态工程。合理调整结构,抓主导产品。沿江、湖泊、池塘作为重点发展区。新增精养鱼塘和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发展水库河沟放养区;发展稻田流水养殖区。 (六)林业生态工程。襄樊地处北亚势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地带,有木本植物117科272属1025种(含变种),其中原生分布归化种92科227属881种,引进树种25科45属114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珙桐;二级保护树种蓖子三尖杉、香果、杜仲、银杏、胡桃、鹅掌揪、大果青 、巴东木莲、峨嵋含笑、枰锤树、山白树、水青树;*保护树种秦岭杉、华榛、领春木、多猥实、厚朴、桢楠、黄杉、青檀、白辛、银鹊树、紫斑牡丹。其他珍稀濒危树种有铁坚杉、巴山松、毛叶连香、川桂、牛鼻栓、棣棠、常山、飞龙掌血、双盾木、檫木、青钱柳、黄果冷杉、天师栗、铁杉、青夹叶、腊梅。调查登记古、大、奇树木58种1280株,初选8个树种的优良林分布28块、976公顷,初选优良单株10种41株。引进树种中引种驯化成功并用于成片造林的主要有湿地松、火炬松和63、69、72等品种的杨树。近年来又陆续发现稀有植物南方红豆杉、野生牡丹、古桩腊梅,引起国内外重视。我们要坚持造管并举的方针,狠抓造林绿化,确保造林质量,实行经济林与用材林及薪炭林相结合,多树种与多林种短期安排和长远规划相结合,提高生态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 (七)农村环境生态工程。主要是农村能源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建设和改厕工程。襄樊市地理位置的优越,表现在既有充沛的降水,又有众多的河流和库塘,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蕴藏量都很可观。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其中属长江水系的汉江、沮漳河两大河流流域面积为全市河流流域总面积的绝大部分。年均径流总量85亿多立方米,正常年过境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全市最主要的河流汉江,自丹江口水库坝下陈家港流入襄樊境内,经老河口、谷城、襄阳和襄樊市区,南出宜城市岛口村入钟祥市,境内汉江全长216公里,有30条支流直接汇入汉江,流域面积1735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8%。汉江水系条件与欧洲著名的莱茵河相当。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845座,堰塘88461口。水能潜力巨大,适宜发展各类中小型水电站,实现“发电--灌溉--淡水养殖”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根据“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与“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推广省柴节煤灶,兴建大中型沼气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和微型水力发电装置,开辟新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充分利用庭院的有限空间,发展立体种植和养殖,提高综合效益。办好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园。 (八)绿色、有机食品经济生态工程。襄樊市类型多样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
境,使其生物资源绚丽多姿,并呈现出南北兼备的鲜明特色。就食用植物资源而言,既有亚热带型的油茶、木梓、茶叶、柑桔、等林木,又有暖温带果树,如板栗、枣、梨、苹果、桃等,还有大量的山林土特植物。拥有各类林特产品500种,常见的有300种以上,如山葡萄、猕猴桃黑白木耳、香菌等,以及稀有名贵中药天麻、黄连、当归、灵芝、党参、猴头等等。若就动物资源而言,境内动物也具有种类繁多、南北过渡性明显的特征,但更富于南方色彩。据调查统计,全市常见兽类有40多种,鸟类30多种,属于国家保护的兽类有8种,鸟类有5种。各种时令果蔬和大棚反季蔬菜。绿色和有机两大类食品的开发将遵循“先易后难、稳步发展、建立基地、开发市场”的原则,做好区域规划,确立开发品种。到2012年全市实现茶叶、蔬菜、水果、水产4大类及水稻油菜等18 个产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6个产品国际有机食品组织认证。 生态农业是循环经济的基础。它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利循环、协调发展的关系,不仅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优质、高效、低耗,而且吸收、消化和利用来自生活领域和其他产业的部分排放物,发挥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从襄樊的条件来看,有的地方可以建设大型生态农业园,但是广大农村由于人多地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建立中小型生态农业园比较可行。目前有五种生态农业园模式:一是以鱼塘为中心、周边种植花卉、蔬菜、水果的生态农业园;二是按科学方法进行动植物共育和混养的生态农业园;三是种养植和沼气池配套组合的生态农业园;四是以山林为基地、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园;五是江水、库水和河口养殖加工型生态农业园。建立生态农业园,可在加强技术和管理指导的条件下积极推广。 文章出处: 自己创作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关键词:县域经济;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04-0020-04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根本矛盾
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党和政府的文献文件中一直采用的是“县级经济”概念,其实“县级经济”和县域经济是两个性质和内涵都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行政经济概念,而后者则属于区域经济概念,是和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指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单位,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源、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因此,县域经济在内涵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矛盾(主要指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这一矛盾束缚了县域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阻碍了县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二元结构矛盾主要表现为:
1.市场化与小农经济的矛盾
市场经济与传统生产方式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着尖锐矛盾,突出表现为“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即小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县域经济推进工业化及农业产业化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小生产方式与农业产业化对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要求相矛盾;二是与农业产业化对经营规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与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技术含量的要求相矛盾;四是与农业产业化的开放性、灵敏性的要求相矛盾。江苏宜兴的板栗、百合等传统农产品由于加工、分级等技术不过关,市场销量不理想;蔬菜由于农药残留,市场前景不乐观,不仅导致了农产品优质化进展缓慢,也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农产品加工的升级和龙头企业层次的提高,很不利于农业企业的国际化竟争。如果不解决小生产方式的制度,推行农业产业化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如何解决“小农户”和“大农业”的矛盾,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2.工业化与农业经济的矛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任务中的第一条,也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县域经济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县域经济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它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与工业化矛盾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个率先”的实现。表现为:一是农业比重过大与新型工业化的矛盾。2004年宜兴服务业比重占34.6%;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设施严重落后;工业生产格局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状况,使目前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社会成本很高。二是乡镇企业集聚度差与新型工业化的矛盾。发端于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苏南模式”,它的典型特征就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小工业”与“大农业”矛盾非常突出。三是县域消费市场的萎缩与新型工业化的矛盾。从2003年统计资料来看,城镇居民的人均饮食开支是1958元,农民的食品开支是820元,差距是2.41;城镇居民非食品的开支是3040元,农村居民的非食品开支是850元,差距是3.61。2004年,宜兴农民人均纯收入60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40元,农民所享受的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还相对较低。县域消费市场相对萎缩,新型工业化没有牢靠的社会基础。
3.资源瓶颈与规模经济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效益经济,只有规模经济才能产生效益。要达到规模经济,首要的是大规模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实际上,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存在着“瓶颈”问题,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首先,由于现行财税体制的向上集中性,造成县乡财政普遍拮据,产业投入严重不足。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2004年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县乡财政收支缺口已不少于1万亿元。绝大多数县域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其次,目前中国的科研、教育、资本、人才、信息等活性资源在大城市高度集中,造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力严重不足,从而形成县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脱节的局面。再次,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少,消费力低下。目前县域人均社会总产值是全国平均水平70%,相当于大中城市的1/4,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大中城市的1/3,仍有2/3的农民由于收入低而缺乏消费能力。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路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实质上是传统社会遗留问题的集中表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县镇行政管理及公务员薪酬制度等方面。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以宜兴为例创新宜兴经济发展思路,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
目前我市的工业化水平较低,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分量不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偏少。解决以上产业结构性矛盾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是当前应对宏观调控、提高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
第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经济增量。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自主创新为主,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工业总量增长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强化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工业运行质量。按照宜兴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以非金属材料和氢燃料电池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及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为依托,加快崛起精细化工及医药制造业、高技术环保产业、新型建材复合材料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快对纺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竟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全面推进宜兴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放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经济一体化对县域发展的基本要求,也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宜兴市的开放型经济是一条“短腿”,2005年,市委、市府提出了“学赶江阴,三年翻番”的奋斗目标,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主攻产业关联度大的龙头项目,大力拓展引资领域,扩大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规模,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为新型产业开辟道路。
第三,尽快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建立前瞻性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和专题规划,突出搞好市及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综合规划应该包括发展战略规划、产业规划、交通网络规划、乡镇驻地规划、县城建设规划和城镇区位功能规划等。利用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以园区为载体,将中小企业集中,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通过园区招商,将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加入到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中去;积极发展配套经济,扩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外延,重点培育电线电缆、化纤织造、环保、陶瓷、服装服饰、精细化工、机械铸件等七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基地。
第四,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现代化进程。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抽样调查显示,宜兴市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1.4%,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数只占15.7%。在劳动力转移人数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3%。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有一种本能的拒绝感、离异感和观望感。因此,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教育,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创新农村就业分流机制,引导部分农民去发达城市打工。新型工业化还必须同县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宜兴具有山区、圩区、渎区区域特色的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将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培育县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基础。
2.创新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有效解决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市场、小农户”的矛盾,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目前,问题的关键是“中介缺失”,农户在与企业关系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收购企业中。为此,有关专家提出一系列的“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信息型龙头企业+普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信息型农业大户+普通农户,等等。但这些模式中都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项目的盲目引进破坏耕地、资本排斥劳动、公司一旦亏损就撤资导致农民更大亏损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意三点:一是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体制基础。二是强化村集体的经济组织功能。条件好的村可以参照以色列的“基布兹”模式,搞有特色的村级合作经济;一般村最好以村集体作为农民代表同企业进行谈判,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换取农民就业、纳税、社会保障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必须有充足的资本投入和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持,这就要求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必须进行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改革。四是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科技进步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保证。所以农业产业化对于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虽有极大的正面贡献,但这种贡献不可能长期延续。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前途,核心问题仍在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使我国农业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地位,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3.创新县域国土管理体制
我国的土地资源虽然总量巨大,但人均土地拥有量很少。宜兴市仅有耕地50多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5亩,且质量较好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97.476万亩,用地指标仅有3300亩,而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因此宜兴市土地负荷相当沉重,人地矛盾也相当突出。
保护耕地资源应该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工业化发展需要工业园地。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尽快由法律确认下来;另一方面,作为县域政府,要努力搞好土地经营,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具体方法是先建立县级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再采取以下做法优化配置土地资源:(1)建立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完善土地市场运作机制;(2)建立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制度,保证政府稳定的土地收益;(3)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形成统一完善的土地市场体系;(4)建立市场化的土地开发机制,为土地资本运营制度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4.创新县域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的县域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期那一套,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市管县”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城乡对立的矛盾,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现在这个体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阻碍。首先,造成虚假城市化和对县域资源的垄断性掠夺,是明显的“市卡县”体制;其次,多了“市”一个地方行政层次,产生了新的条块分割,对于县域,增加了一个财政上缴层次,加重了财税负担;再次,市对县的行政垄断,不利于县域间的经济横向合作。另外,这种体制不但违背了市场经济国家城乡分治的国际惯例,而且也缺乏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行政区划为省、县、乡(镇)三级。“市管县”体制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但必须清楚,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管县”体制改革,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简单变动或行政管理手段的变革,而是一场深刻的地方政府制度改革和政府权力的再分配。必须从战略高度、从国家宏观体制完善的高度进行深入慎重的研究,根据“缩省强县、创新市制、市县分治、省县直辖、乡镇自治”的思路进行全面的创新改革。
关键词:西部开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资本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2-0097-04
1.甘肃实施生态资本战略的现实依据
1.1甘肃选择发展战略的优劣势分析
1.1.1发挥核心优势,激发后发优势,实现“富省“目标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放思想,冲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束缚,准确、科学地把握省情,找准最大优势,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思想。甘肃作为一个后发欠发达省份,所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亟待破解的难题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后发优势,我们将错失发展良机。甘肃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能源原材料优势、交通通信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等,有些只是潜在的优势,有些优势随着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已经丧失。生态是甘肃最核心、最独特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就要搞好生态建设,突出山水之秀,黄河之美,丝绸之路之奇。同时,生态又是甘肃最大的劣势,生态十分脆弱;发展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十分不利;环境污染加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产业结构高能耗、原材料消耗大,初级产品多,产业链短;等等。扭住生态这个“牛鼻子”,就是抓住了甘肃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1.1.2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和国家宏观政策也为甘肃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带来了新机遇。首先,“又好又快”是国家今后发展的导向,甘肃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就从发展战略的层面,解决了甘肃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的矛盾,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又实现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既好又快的发展模式。其次,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就可以充分发挥甘肃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制约甘肃的劣势,变劣势为优势,培育今后发展的基础和资源。第三,实施“生态资本”战略,能够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同时,实施这一战略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新要求,据一项调查表明,兰州市民对环境的关注度达97.6%,满意度只有五级评分制的2.71。说明人们对优美环境、优良生态的需求与现实环境质量存在巨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2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1.2.1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迅速变生态“原系统”无形化的存量资产为“有形化”资本,为甘肃的发展带来丰厚利润收益。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积累,甘肃各地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的存量资产已相当可观,但是这些生态的存量资产,仅仅处于生态的“原系统”状态,并没有成为“生态资本”,更没有成为整合其他优势资源的“生态资本”战略资源。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将生态的“原系统”,迅速变成生态“有形化”资本,产生不可估量的“附加值”。
1.2.2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提升和优化甘肃的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甘肃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接续性差、关联度低、资源消耗型产业多、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实施“生态资本”提升战略,既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又可以有效地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提升和优化甘肃的产业结构。“生态资本”战略的内在要求,就是要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甘肃早已把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但多年来受制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巨大惯性,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生态资本战略应当是新兴工业化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1.2.3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改变甘肃城市环境质量,树立城市新形象。甘肃的许多城市由于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加之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生活能源结构以煤炭消耗为主,每年一进入冬季,大气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多年来,环境问题始终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但由于历史的欠账太多,特殊的地理条件,改善甘肃城市如兰州、白银、金昌、嘉峪关等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防治的局面。
1.2.4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整合甘肃的旅游资源,大幅度地提高甘肃的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辐射源”。甘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仅森林公园就有十多处,且都是非常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资源更是随处可见,但旅游业并没有成为甘肃的支柱产业,运用“生态资本”战略,就能整合甘肃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业实力,成就“旅游旺省”的目标。到那时,旅游业必然成为甘肃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成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主导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
1.2.5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实现“城市要素”集聚战略,为甘肃城市今后的发展和建设开拓出新思路和新天地。甘肃城市的自然地理形态大多相同,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和多山的自然地理形态,使得甘肃的城市大多都不像东部平原地区的城市有充足的发展空间,给城市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使城市的建设用地少,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局限,目前兰州城市建设量已过于拥挤。实施“生态资本”提升战略,就是要实现“城市要素”集聚效应,打破地域局限,建设“绿色都市”和“紧凑城市”,实现多中心的、组团式城市群落。“紧凑城市”是一种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它是相对于“摊大饼”式的城市无序发展的形态而言的一种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城市规划政策中的核心要素。
2.甘肃实施生态资本发展理念的战略架构
2.1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战略
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其内在要求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以清洁能源代替高污染的能源,加强技术更新,减少排放,降低污染,进行“清洁生产”。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理念,它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通过良好的企业管理、合理的工艺改进实现这一目标。“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形成“微观――中观――宏观”连续配套、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微观的层面上,运用法规和政策的引导,规范和调整企业行为,使企业形成系统内部的小循环,刷新企业的目标系统、研发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和自处理系统。从中观的层面上,加强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接续,特别是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利用企业“出城入园”的机遇,鼓励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副产品的交换、污染防治、合作培训、共同参与以及技术创新,使园区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形成企业之间的“闭锁式循环”。从宏观发展层面上,通过在全社会推广循环经济的政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整个社会层面生产与消费、企业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大循环。对于甘肃的一些城市来说,首先改变城市垃圾简单填埋的处理方式,对城市垃圾进行环保化的层层处理,有机回收,形成回流产业,对回流产业来说,垃圾没有废物。其次要树立环保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的观念。
2.2发展新兴产业的创新战略
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的“总枢纽”就是实施生态资本战略。生态资本提升战略主导下的产业发展战略,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战略。有回流产业、生态旅游业、都市现代农业、白色农业、精致农业。还有其他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等。发展这些产业,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兰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
2.2.1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开发新型能源。这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谁先发展,谁就占领了新能源的高地,就会享受到国家的有关政策优惠,就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些产业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风电、生物发电、太阳能利用、浅表地热资源利用等。中国核能集团看好甘肃的风能资源,已在甘肃成立了西北风电公司。甘肃已在河西建设了风能发电厂,意欲打造全国的陆上“三峡”;全省农村正在大力推广沼气能源的应用;兰州市也已建成一座牛粪发电厂,兰州温泉大酒店就是利用浅表地热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范例。应该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发挥甘肃光照资源丰富和发电机电装备领先的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争取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2.2.2打造“生态绿洲”品牌,在推进生态生产、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等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契机,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依托,把精致农业与文化、休闲结合在一起来做,着力打造“生态绿洲”品牌,使这一品牌成为甘肃的新“名片”。
2.3建设“森林城市”的新发展方向战略
“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地域范围内,以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居民健康为目的,以木本植物为主,包含草本植物及其所居环境共同构成的生物群落,使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融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甘肃的天水、兰州、陇南等城市最具备发展“森林城市”,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基本条件,经过近五十年的绿化建设,兰州南北两山已满山披绿,天水、陇南由于本身处在甘肃的南部,具备发展生态的天然优势,森林覆盖率本身就高于甘肃的其他城市。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森林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现在要做的就是以这些城市现有的城市森林为基础,加快山体的绿化步伐,同时,有计划地建造各类主题森林公园,将各山体和林区串联起来,形成城市森林圈。
2.4“城市要素”集聚、城市内生性有机扩张战略
“城市要素”集聚就是把“城市分散化的集中”,使城市成为组团式的紧凑,也就是发展相互之间既用生态化城市森林相区隔,又通过完善的公共有轨交通系统快速相连的、易通达的城市中心群。这种“紧凑城市”又叫“绿色都市”,它是一种为了加强宏观调控,防止城市简单的外缘型扩张,推动城市改造;减少交通流量及进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保护大气质量;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群落,各中心的核心区内高密度、高强度的进行发展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以兰州为例来说,就是不能把兰州的南北两山看成是兰州城市发展的限制和障碍,而应该看成是兰州市区内的“城市森林”,跳出南北两山对城市发展的局限,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如,发展什川城区、忠和城区、中川城区、龙泉城区、和平城区、定远城区等等。这是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市要素“集聚、实现城市内生性有机扩张的根本出路。
2.5建设生态龙头工程,夯实生态“有形化”资本战略
生态龙头工程就是指对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型生态工程。黑河流域的生态恢复工程、民勤的生态养护工程、敦煌月牙泉的生态恢复工程、兰州市的“绿桥”工程等等,都属于这类工程。不仅如此,还要有计划地规划一批对区域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的生态龙头工程,积极地集聚生态资本,实现生态资本的有形化“溢出”,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强劲的带动作用。兰州市的“绿桥”工程就属于这类工程。兰州城市南部的边缘地带几乎全部被天然森林所覆盖,林缘线长达100多公里,“绿桥”工程就是在天然林区与兰州南山绿化圈之间的宽约5~15公里的森林断带上架设一座“绿桥“,把天然林引入城市,将对兰州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此断带区域横跨榆中、城关、七里河和西固四个区(县),涉及十个乡(镇),全长约50公里。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种原因,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失衡,属兰州市较为集中的贫困区域。因此,在森林断带区内,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三条平均宽度为15公里的绿色“桥梁”,将兰州南部的天然森林与环城的南山绿化圈连接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连续不断的绿色林带,把天然森林环境引入城市,一是不仅能改变城市大气环境,而且会使兰州的森林覆盖率极大地提高,真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森林城市”。二是这项工程其中蕴含的巨大的生态资本效应是不可估量的,必将为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显性效益,为兰州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使这一地区发展经济林业、果品林业、特色农业、都市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成为可能,而且在更大的产业区间、未来发展上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未来兰州经济社会跃升到另一个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2.6实施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实现“旅游旺省”战略
以生态建设为先导,实施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增强旅游产业实力,成就“旅游旺省”的目标。如,“兰州四十里黄河风情线”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要使之成为一个品牌,进而成为著名品牌,还要做很多工作。如果把大滩南河、城关南河纳入黄河风情线的整体规划中来建设,学习西安市曲江开发区的经验,把整条南河及周围区域规划成旅游开发区来整体建设,对南河生活住宅区的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定位为旅游开发区,迁建沿河所有的市场及老旧居民区。在拆迁后的区域内布局符合黄河风情的历史文化设施和景观,按照旅游发展规律,把“南河旅游开发区”打造成黄河风情文化精华的浓缩版,使之成为兰州旅游的主打品牌,树立兰州旅游新形象。通过精品旅游区开发,使旅游业成为兰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成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主导产业,将强力拉动GDP的增长。
3.甘肃实施生态资本战略的支撑体系
3.1建立保障生态资本战略实施的法律支撑体系
3.1.1通过人大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生态资本”的实施是包括了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建设森林城市、实现城市资源要素集聚等一系列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为“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使生态立市的观念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3.1.2政府制定和及时出台一些法规和管理办法,从中观层面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
3.2提供相关政策支撑体系
3.2.1产业发展优先扶持政策。出台对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等符合生态创新经济的产业,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进行优惠扶持的政策。
3.2.2项目发展生态标准限制政策。建立环境准入制,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
3.2.3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奖励政策。对绿化和环境保护的奖励政策;对利废(废物再利用)企业和产品的税收减免政策;对使用清洁能源的设备改造补贴政策;对继续使用以煤炭为主的污染能源的高税收政策。
3.3制订规划目标实施体系
3.3.1把生态资本战略纳入“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调整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纳入甘肃的整体发展规划,从宏观的层面上使生态资本真正成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实现生态立省的目标。
3.3.2制定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中观层面的实施蓝图。“生态资本”战略是全新的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战略,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从中观的层面上对“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3.3.3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的资金支撑体系
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要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一是要政府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财政支持“生态资本”战略专项资金。二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利用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建立生态保护发展基金;同时充分利用国际组织的环保资金、技术、人才资源。
4.与具体工作结合建立联动开发工作机制体系
(1)从具体操作层面入手,全面整合原有资源,适时开发新的资源。“城市森林”抓山体;生态环境抓绿地;旅游产业抓品牌;“循环经济”抓企业;“城市集聚”抓规划;产业调整抓创新;新兴产业抓农业;“清洁能源”抓“电”、“气”;生态人居抓社区。
(2)从职能层面上入手。要求各地区、各职能部门按照全省的统一规划和实施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全面实施“生态资本”战略,按照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履行职能,落实到位。
(3)梳理区域内显性和隐性的生态资本资源,确定重点项目,全面整体推进。
梳理全省显性和隐性的生态资本资源,按照远期、中期、近期建设目标,各筛选和确定100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如,兰州“绿桥”工程;河西森林生态场工程;甘肃城市生态人居工程;黄河风情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甘肃七一冰川保护工程;陇东林果产业工程;甘南黄河“三曲”保护工程;陇南旅游开发与保护工程,等等。认真做好规划,集中和相对固定一批专项资金,分步长期实施,使甘肃的生态“原系统”,更早更快地变成生态“有形化”资本,使之产生出巨大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本效应。
(4)以生态资本战略整合县域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各市县制定相应的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最大化地实现“生态资本”价值。如兰州市安宁区已实施了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安宁桃花溪生态水景观工程;榆中县以建设“都市生态农业基地”为目标,精心打造以特色高原蔬菜、花卉种植为产业基础、以“生态绿洲,黄河风貌”为特色旅游的都市休闲农业基地。永登县以苦水玫瑰、猪驮山为核心,打造生态产业长廊。七里河区、城关区以南河改造为重点,学习成都府南河建设经验,迁建所有市场、老旧住宅小区及周边相应的建筑,使之绿化、美化、风情化,改造沿线污水管道不入南河。力争把南河建成城市宜居品牌。
基金项目:该课题为2008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黄正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李宁宁,明.江苏生态省建设的重点与近中期对策[R].江苏省软科学课题研究报告.
[3]严立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王寿兵,吴峰,刘晶茹.产业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在煤炭需求的拉动下,企业不断协调各种生产技能、技术流派、管理和运作经验等学识,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以及煤炭工业本身结构调整的原因,都迫切要求煤炭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以下主要特征:
1.1用户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用户价值除了体现在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方面外,还包括企业对用户价值的维护和增值,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价值创新三个方面。
1.2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包含着一项或几项核心技术,而这些核心技术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或多个核心产品,再由核心产品衍生出最终产品。这个延展过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主导力量。
1.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以特定的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不仅与企业独特的技能与诀窍等技术特性高度相关,还深深印上了企业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企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决定了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异、收益差别与发展潜力。
1.4动态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竞争力也会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沦为一般竞争力,甚至完全丧失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若想长久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优势,就必须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以维持和扩大核心竞争能力的竞争优势。
二、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1资源的独特性。煤炭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时期,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炭资源保护和战略储备的重要性,我国自然资源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特点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目前,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例在70%以上。
2.2生产的独特性。一是井下开采条难度大。二是工作环境恶劣,水、火、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对矿山安全生产构成很大威胁。三是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
2.3安全的独特性。这一特性是由煤炭企业生产的独特性决定的。据国家安全监督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煤炭企业发生重特大事故占全国同期的43%,死亡人数占57%。因此,煤炭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2.4企业文化的独特性。煤矿工人面对的是精神和身心的双重压力。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煤矿职工特别能吃苦的优良品质,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三、影响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1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相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煤炭企业员工素质整体偏低,其行为习惯、技术素质离现代企业国际化竞争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2企业的经济规模。只有企业实力雄厚,才更有能力依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竞争力,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在开采工艺、洗选效率、支护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开发,逐步形成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心竞争力。
3.3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企业必须明确哪些是大家都有的产品或技术,哪些是自己独有的产品或技术。对独有的优势或者某个环节上的优势,企业要着力研究开发和培育,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增强核心竞争力。
3.4企业的创新机制。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客观环境和一套机制,包括企业组织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的相互融合、协调运作。
3.5独特的企业文化。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各异,其企业目标也各有不同,企业文化与企业目标被员工认同后,便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能够使职工与企业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四、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4.1着力打造新的煤炭生产基地,走规模发展之路,是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九五”、“十五”期间,淄矿集团公司用十年时间,建成千万吨规模的济北矿区,集团公司煤炭产量实现第一次翻番,达到千万吨以上。2002年4月,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实施了“走出去”建设煤炭基地战略。十年来,先后建设了年产300万吨的陕西亭南煤矿和500万吨的内蒙古杨家村煤矿,以及年产30万吨的内蒙古世林化工煤制甲醇生产线,成为拉动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动力。根据集团公司 “十二五”发展目标,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3500万吨,“山东济宁、陕西彬长、内蒙古鄂尔多斯”三个千万吨煤炭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将初具规模,煤炭主业将再迈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
4.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提升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淄矿集团坚持“以煤为本,多元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新建矿井配套建设了选煤车间(厂),不断扩大煤炭洗选加工能力。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2条,新增熟料生产能力300万吨/年;水泥粉磨站2座,新增水泥生产能力200万吨;配套建设余热发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15MW。建材产业已成为集团公司非煤产业首先形成规模的骨干企业。通过受让方式相对控股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为加快总部经济圈建设搭起了快速发展的平台。2013年底内蒙古世林化工30万吨煤制甲醇生产线建设投产。一批非煤骨干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团公司非煤产业支柱。
4.3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淄矿集团公司历来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成立了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依托高等院校,走上下结合、内外联合的技术研发路子,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以淄矿集团公司为主完成的“千米埋深矿井建设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特厚表土中高垂直度超深冻结孔施工技术研究”、“大功率无级变速器传动技术研究”等7个项目获得山东省煤炭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集团公司综采放顶煤和薄煤层开采技术、“三下”压煤开采研究、瓦斯综合治理新技术、大型矿井快速建井综合技术等都处于国内领先的水平。一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4.4积极培育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企业保持旺盛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在更高层次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形成核心竞争力离不开独特的企业文化。淄矿集团公司是一个具有百年开采历史的企业,特殊的环境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淄矿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独特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已在淄矿深深地扎了根,并渗透到企业各个层面,成为推动淄矿发展的强大动力。淄矿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企业文化做支撑。要突出抓好精细化管理,从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从员工日常行为抓起,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结束语
一、强化项目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1.做好工程投标工作。工程的招投标对施工企业的收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考察工程现场和研究工程的投标邀请书、投标人须知等投标文件后,编制投标文件时,不仅要评估自己的能力,还要对工程的工期、质量、技术、资金、投标额、材料单价和价差、暂估价材料等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工作,了解工程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原材料供应和工程现场三通情况,为下一步的施工组织设计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还应对采用的定额及有关规定及包干费、投标费、钢筋调整等详细说明。最终目标是能够合理准确计算投标价,工程投标尽量做到报价接近标价,以便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中标,便于企业获得合理的利润。、
2.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从开始至结束,尤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总之,成立行为目标,成本控制才有针对性,不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无法谈成本管理了。
3.做好工程索赔工作。重视合同履约过程中的索赔管理,做好索赔的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变更新增工程项目,必须及时取得建设单位书面签认的设计图纸变更,并协商确定价格,以便索要工程款。而在施工管理中,能否及时、全面地发现潜在的索赔机会是索赔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索赔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熟悉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通晓各种建筑合约和建筑法规,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才能全方位地捕捉潜在的索赔机会。
4.制定周密严谨、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计划,缩短工期。工程的施工工期拖得越长,则所消耗的人工和机械费用越高,这是工程管理人员所共知的常识。因此,可以首先从施工组织计划着手,以往的工期安排是由横道图来描述的,它的优点是表达方式简单、明了、容易掌握,便于检查和计算资源的需求状况,但横道图存在一个问题,它不能正确反映工程的关键工序,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各项工作之间的互相制约。因此,现在大型工程均要求采用网络计划,它完全克服了横道图的缺点,能够科学地反映出工程的关键所在,且能够利用计算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可以根据网络计划把施工中的有关工作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全面而明确地表达出各项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和反映出各项工作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工程管理者对关键问题一目了然并予以高度重视,以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
二、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中之重
1.分包及人工成本的控制。施工项目季节性、流动性的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另外由于企业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有可能无法按时完成施工项目,需要采取分包方式。而对于分包工程成本的控制,应以收入来决定支出,以事先确定的责任成本为标底,由几家的分包项目进行招标,一方面增加竞争,另一方面增加透明度,评定后确定最终分包单位。对于分包工程的结算,项目应严格按照分包合同执行,各专业分项工程都需经工程、质量部门验收合格后,由经营部门根据实际完成的工作量进行结算。对于劳务分包单位,应选择实力强、信誉好、工人素质较高的队伍,以减少质量成本的支出;在签订分包合同时,一定要详细、严谨、明确,在实际执行中坚持每月考核评比制度,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才能真正将奖罚制度贯彻实施。
2.抓好材料管理“降低材料”消耗成本
(1)认真细致做好材料计划。工程材料计划应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出材料使用数量,为材料供应提供依据,工程施工所需的材料应根据工程施工需要,用多少进多少,待工程竣工后应场光地净,从而达到最佳的供给状态,这不能不说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一项措施。
(2)认真做好工程材料的招标采购与供应。主要的大宗材料采用公开对外招标#实行最低价中标原则,这样一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材料成本实现最大利润,二可以处理好施工单位与材料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杜绝人情价格,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工程材料的验收与管理。
(3)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的验收保管对合理提高材料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除了施工工艺外,材料的质量问题也至关重要。由于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采购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很强的责任心,严把质量关,杜绝不合格料进入施工现场,建立健全材料管理制度,做好事前控制,避免出现亏料现象,做好防雨、防潮、防盗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质量成本的控制和安全费用的控制。首先,目前靠质量信誉占领建筑市场的形势,使质量成本的投入愈加重要,企业必须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建成质量进度控制系统,对影响质量和进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减少机会成本的支出。其次,要建立安全责任制。企业法人代表是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公司、项目经理部、班组,都要订立安全责任书,发生安全事故,各级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同时,
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安全设施投入不能省,特别是企业改制以后,安全设施投入更不能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要比你安全投入的费用大得多,而且,造成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