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的优点与缺点范文

智慧教育的优点与缺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7 16:05: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教育的优点与缺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教育的优点与缺点

篇1

以前我们说的课堂观察大多是指多教室的观察,课堂观察还应该包括的学生的观察。

当课堂观察只是教师间非正式的专业交流方式时,大家能够分享课堂观察中的教育智慧,还能够品味课堂观察过程中的友谊。可是,当我们感觉并认可了课堂观察的重要性后,就开始让课堂观察登堂入室,并用诸多规章制度来保障它。就像把美丽的花朵摘回家放到花瓶里一样,你越是欣赏花朵的美丽,越是用花瓶去滋润它,它却因为离开了自然环境而日渐枯萎。当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一项任务的时候,教师只是感受到了课堂观察带来的压力,却离教育智慧与友谊越来越远了。我以为,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的最根本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不仅仅要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有必要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

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并谦虚地向上课人询问与学习产生课堂优点的原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人与听课人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在课堂观察中,上课人往往是被动的,听课人是主动的,问题在于听课人是用自己的主动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优点,还是揭示课堂教学中的缺点。在上面已经讲过,当听课人揭示课堂教学中的缺点时,不但找不到产生缺点的原因,而且还打击上课人与听课人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当听课人竭力去发现上课人的优点时,不但可以让上课人觉得富有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发现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的原因。其实课堂教学在行为层面上的经验往往是不可以迁移,因为它是镶嵌在上课人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以及课堂教学的背景之中的;真正能够为上课人带来收获的,并不是简单模仿上课人的成功经验,而是探索与学习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的原因,通过对上课人取得课堂优点原因的移植,来优化与改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情境,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优点更多而缺点更少。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阵地,课堂中无处不在的教学资源有的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的是非预设生成的,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地处理和使用。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中往往会生成具有个性创意的资源,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有深刻的、有浅显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对课堂资源的使用情况。

在课堂上,当我们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后,只要孩子能对答如流,回答的问题能迎合老师的心理,老师往往会不吝啬地大加夸奖:“你真聪明、你回答的真好”等等。如这位教师,前者学生的回答虽然只回答了一个结果,却迎合了老师的心理,得到了表扬;后者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但学生的智慧火花已在闪现,但却没有被老师重视,而一句“再想想”了之。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也就需要适时进行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而这智慧的火花并不代表只了解一个结果,更要关注一个过程。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

作为教师一定要始终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座右铭,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通过教学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按照教师行为规范和教育法对教师语言和行为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为一个让学生尊重的教育者。

篇2

智慧型教师绝对不会去溺爱学生,因为他们懂得溺爱学生的出发点虽然原本是善良的,但最后的归宿却可能与自己的愿望相反。溺爱播下的是甜蜜的种子,收获的却往往是昔涩的果实。

智慧型教师不仅注重对学生倾注爱,也注重将爱倾注到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之中,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教育工作。因为智慧型教师懂得:学生的成功需要家校合力。

智慧型教师懂得如果伤害了学生的求知欲,就会造成他们厌学,就是舍本逐末,以末害本。所以,智慧型教师总是努力使学生在教学中始终保持高涨的求知欲。

智慧型教师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优点,并用赞赏的语气评价学生,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力。

智慧型教师遇到教育难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总是责怪自己,而不是责怪学生;智慧型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巾,总是努力做到“严”与“宽”天衣无缝,让学生从“宽”中体会到教师的信任,从“严”中感受到教师的期望。

智慧型教师在对学生讲道理的时候既注重内容,也注重方式。因为智慧型教师懂得:许多时候学生并非不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不接受的往往是教师讲道理的方式。

智慧型教师不会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不会整天盯着学生的失误。因为智慧型教师懂得:学生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因而犯错误是难免的,也只有让学生在学校里适当地犯错误,他们才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记住教训,将来到社会上才能少犯错误。

智慧型教师总是把学生的行为和学生这个人区分开来。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人之初,性本善”,智慧型教师相信学生具有向善、向上的原动力和潜能,否则教育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智慧型教师不仅善于发现优等生的优点和差等生的缺点,而且更善于发现优等生的缺点和差等生的优点。智慧型教师不仅善于敦优等生,更善于教好差等,也就是说智慧型教师小仅能够将优等生培养成更优等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差等生培养成好学生;不仅能够善于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自信不自负,而且更能够善于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自强不自卑。

智慧型教师不会给学生很多需要记住的答案。而会给学生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智慧型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导而不是教,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牛从“学会”剁“会学”。

智慧型教师掌握着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这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因为智慧型教师懂得:学生总是容易忘记别人教给的知识,而能够记住自己学到的知识。

智慧型教师善于使学生的受教育过程成为充满活力的自我实现的发展过程,善于使每个学生达成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

智慧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使学生的角色由听课者转化成参与者,并最终变成合作者。此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但教师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处于首席地化,即“平等中的首席”。

智慧型教师懂得:没有错误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因为学生的错误是课堂很珍贵的资源。所以,智慧型教师总是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好这个资源。学生出错之时,正是智慧型教师出彩之时。

智慧型教师是学生无可替代的学爿伙伴,是互相成就的成长伙伴。因为任何一个智慧型教师的成功都是学生成就的结果,而任何一个学生的成功也都是智慧型教师成就的结果。

钾慧型教师总是用自己的“教”去适应学生的“学”,而不是让学生的“学”来适应自己的“教”:总是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智慧型教师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不仅看学生是否得出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运用了正确的思维方式。

智慧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善于让课堂充满问题,更善于让问题肩发思考。因为让问题启发思考的价值远远高于让课堂充满问题的价值。智慧型教师教学生学智慧,而平庸的教师教学生学知识,称职的教师教学生学方法。

智慧型教师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因为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华东师范人学叶澜教授所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能够成为名师,而一个教师写五年的教学反思则很可能成为名师。

智慧型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智慧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智慧型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智慧型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餐。

智慧型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控制自己的表现欲,以便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智慧型教师在教学中提倡“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教师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教师也不讲。

智慧型教师的真正本领,不仅体现在他们会讲述讲解知识。更体现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智慧型教师都是雕塑家,他们的一举一动在雕塑着自己,也在雕塑着学生。智慧型教师也是学习型教师,他们不仅善于在工作中学习,而且也善于在学习中工作。

智慧型教师尤其强调要传授给学生最基础的学习内容,冈为越是基础的学习内容,越具有长远的发展价值。可以这么说:基础性也就意味着发展性。

智慧型教师的教学充满智慧:即能够让学生将昨天的知识转化成今天的需要和明天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智慧型教师懂得:学生的智慧比他的知识更重要,教学的过程比教学的结果更重要。

智慧型教师生活中最大的享受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智慧型教师在学生心田播撒快乐的种子,那么将来收获的就一定是学生幸福的人生。

智慧型教师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超越其他教师,而是集中在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智慧型教师总是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智慧型教师总是善于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因为他们懂得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即使没有给予学生什么指点或帮助,但是有了倾听,便能够在心灵上给予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

篇3

一、实现教师与物理学知识的融合

我们知道,有爱才会用心,才能产生智慧,产生创新。用心教书,把物理学知识融入教师心灵,用智慧轻轻搅拌,做成真诚爱心,悄悄撒向学生的心灵,这必有重要意义。首先,实现教师与物理学知识的融合。教师就是物理学知识、物理学科、物理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变成了物理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其次,实现教师与物理学知识的融合,便是赋予物理学知识以生命、灵魂,把书本上的死的、固定的知识变成活的、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可千变万化的知识,课堂教学就会变得得心应手,能以恰当的、适合学生的方式将物理学知识呈现给学生。那么如何实现教师与物理学知识的融合呢?

第一,必不可少的辅助过程——课外的学习和反思。在物理课堂上,当教师以一定的方式将物理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学习时,我们发现: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是优点和缺点同在,成功和失败并存。物理教学新问题、新困惑不断产生且层出不穷,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反思,充实自己,以适应教育现状,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把握教育契机,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外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查阅资料、互相交流、听取专家讲座等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上下功夫。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反思,博采众长,容纳众短,博采众长以求速进,容纳众短方可和谐,如此良性循环,视野宽广,思路开阔,思维发展,这又将会促使物理教师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大的领域内实现合作和共同发展,而合作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开放和教育教学关系的和谐。这些都是实现教师和物理知识融合的前提和教师实施教育智慧的基础,而一切的教育教学创新也会从此开始。

第二,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实现教师与知识的融合。物理学知识是发展变化的,学生也是发展变化的,把物理知识呈现给学生的每一堂课也是优点和缺点同在,成功和失败并存。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碰撞中、学习交流中、情景交融中,知识在教师的头脑中重组,抛弃一些学生无法或不适合接受的形式和内容,并增添一些学生能够或适合接受的形式和内容,知识在教师的思维中以智慧的形式完成新陈代谢,并在教师的头脑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这样,教师和物理学知识的融合就在课堂上实现了。这种融合会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化、艺术化、人文化,也更加多样灵活,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才智发展、人格健全。

二、把物理学知识融入社会实际和教学实践中

物理学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海市蜃楼,而是无数物理学家运用他们的智慧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总结。把物理学知识融入社会实际和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把物理学知识还原为生活,以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面对生活、思考生活、理解生活、总结生活,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学知识的目的。那么如何实现物理学知识和教学实践的融合呢?第一,创设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把知识按课本上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会有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感觉,而创设情境,把物理学知识融入其中,不仅增加了美感、艺术感,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易养成良好的、积极的自主探究习惯。第二,教学走出课本,课堂搬出教室。钓鱼不能总是在设计好的鱼池中进行,最终要到大自然中去垂钓。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要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走进大自然,开展阅读,实验探究,查找资料,社会调查访问,研讨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大自然,没有人或书能完全准确描述的一个真实的存在,不会因为你的观察与否,你的感受、位置、时刻而变化。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感受立竿见影的光的直线传播,感受潭清疑水浅的光的折射,动一动则天旋地转的相对运动,桂花飘香的分子运动,去认识、学自然这本无字天书,体会它的美丽与和谐,感受它的力量和变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征服它、改造它,从而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实现物理学知识与学生的融合

物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过程。一方面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非常重要,教师引向哪里,学生便会走向哪里,教师的引导将会深刻影响学生的一生及成长。引导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讲解示范,一句话启发,一件事诱导,甚至一个眼神、一份关心等,一句话帮助学生轻松闯关,一件事帮助学生幸福成长。引导如此重要,但也要遵守一些原则:

(1)讲解示范一定要简单、规范、完整,做到示范就是示范,不拖泥带水,不替代学生学习。例如示范物理计算的解题过程,要先写出公式,再代入数值,然后计算结果。其中需要特别提示的是,统一单位形式、字母单位和汉字单位不混用,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不混用。这样会更整洁,使人一目了然,学生出错的几率就少多了。

(2)教师的引导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打扰或打断学生的思路。在学习物理问题时,通常会有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一部分学生进入迷宫,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方法学习,极少部分学生超常思考,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引导基础一般的学生实现学习突破,给基础不好的学生进行示范。但引导要尽可能地少,因为不管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外在状态,他的内在可能正在思考或正在深入思考。这时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就有可能把学生从他自己的思考中带入教师的思考中,虽然教师的思考简单、明了、艺术,但这是教师的想法而不是学生的,如果机械地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就会有许多学生跟不上。长此以往,学生就没有了个性,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被扼杀,启而不发、听而不懂就会成为常态。

篇4

家长们很尴尬,也很困惑,吃的、穿的、玩的、用的……一切都尽量满足孩子,父母所有的关心和疼爱已全部给了他们,怎么还不幸福?孩子们究竟要什么样的幸福?

我是教师,也是母亲,我深深懂得家长们的心。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开始发生变化。学习任务加重了,奋斗目标变得越来越清晰了,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各种诱惑也越来越多。孩子们告别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开始进入动荡不安的青少年时代。这是最美的时代,最敏感的时代,也是最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时代。

孩子顺利地跨越障碍,健康地成长,要依靠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其中家庭教育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为此,我建议家长们也要学习,在学习中改变自己,去适应家庭教育的需要。

家长要学会用心观察,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点滴变化、微妙现象中正确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然后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孩子模仿电视剧中黑社会老大一个很“酷”的动作,做父母的就要及时给予教导,结合剧情引导孩子分清善恶,明辨是非。看到孩子涂口红,父母就应理解孩子爱美、求美的心情,并给予合理的引导。

家长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如果作为家长,认为理所当然地可以呵斥、责骂、讽刺、打骂孩子,这虽然很容易做到,但大量实践证明,这样做后大多数孩子会变得沉默、回避、胆小,一些孩子从厌烦到顶撞,最后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其实,对于有了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又有了知识和尊严的初中生来说,父母要想方设法成为孩子可靠的朋友,真心地帮助他,孩子才愿意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你。这时,作为父母,就值得骄傲了。然后,你就可以和孩子理所当然地在一起分析、讨论问题了,可以就解决办法进行协商了。这种氛围下,孩子可以顺利地健康成长,而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会获得很高的信任和尊重。在解决问题时,你的经验和智慧甚至可以得到孩子的崇拜。

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的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地追求“完美”。这种“完美”在与其他孩子相对比、相攀比的过程中,对孩子的要求有时达到了苛求的程度。孩子得到的是唠唠叨叨,连绵不断的不满、指责、抱怨,甚至是挖苦、鄙夷,让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遭受打击。家长人为地扩大了孩子的缺点,强化了孩子微弱的自卑感,助长了孩子对学习的厌烦感,其恶性发展下去,结果是不可想像的。这类教育悲剧太多了。聪明的家长则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的接触,以智慧的爱,赏识的眼光,热情的赞美代替漠视、讥讽,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智慧地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相辅而存的。聪明的家长善于发现和发掘孩子的优点,用优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巧妙地辅导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品尝成功的乐趣,引导孩子在科学思维中获取精神的享受。一般说来孩子在潜质和智力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在于教育。

家长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天然的不可替代的施教者。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只有掌握科学才能逐渐形成艺术。家长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开阔视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书本与实践两个方面重塑自己,这样才能有把握地教育好子女。

愿家长和孩子一道学习,因为塑造孩子总是和改变我们自己紧密相连。

篇5

关键词:反思;误区解析;务实;有效;智慧

一、教学反思误区面面观

误区一:教学反思写得越多越好。

误区解析:衡量教学反思的好坏,不在于反思量的多寡,而在于反思要“说到要害处”“点到软肋处”。反思本身就是智慧型的、对教师和学生发展有益的一种教学素质与能力。但一些教师却把反思当成了应付领导检查、形同虚设的“形象工程”。

有些教学反思内容冗长,无教学实用价值,无新意,更谈不上教学智慧可言。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与教师本人的认识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检查教案者有关。检查人员检查教案时,从内容上不看反思的质,而是从形式上看反思的量,谁的反思量多,谁的教案就是优秀的反思;反之,就认为谁的反思不够具体而深刻。

其实,反思是一种智慧型的教学活动,反思的目的不仅要让教师有所得,更应让学生有所得。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使学生“懂了”和“得了”的一个智慧的教学舞台设计。

误区二:“教学反思﹦教学优点+教学缺点+改正措施。”

误区解析:有效的内容课堂不是“一言堂”,而是智慧型的“群言堂”。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形式是多元化的,其不要求内容的面面俱到,也不要求格式的固定化,而是要求教师应从学生角度重新思考三维目标是否适当、是否有效。反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以生为本。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谈教学推广经验,谈教学失误的总结教训,谈对课本文本信息的质疑或困惑,谈教师的教学灵感,谈学生答题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等。总之,教学反思应是一个求真、务实和创新的动态过程。诚然,“教学优点+教学缺点+改正措施”的反思形式是一种不错的教学反思,但它不是教学反思的唯一形式,只要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有益,就可以不拘一格地进行反思。

误区三:教学反思就是梳理考点知识。

误区解析:教学反思可以说是一种减少遗憾、提高质量的智慧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反思自己把基础知识讲解得是否合适,把不同的知识点是否整合成了知识树,反思解题规律是否已被学生理解和应用,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反思不是对考点知识的简单梳理,而是对课堂综合因素的自我反馈,是教师追求的一种卓越的教学艺术。反思就是为了让教师的课堂智慧起来,让课堂结构得到优化,促进师生不断成长,最终获得共同提高。

误区四:教学反思就是教学心得。

误区解析:教学反思与教学心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并不能完全等同。

二、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

(一)反思对象是什么

反思中的“反”,由“厂”和“又”组成;反思中的“思”,由“田”和“心”组成。即课堂是教师加工的工厂,是教师耕耘的田地,加工耕耘过后,教师又回过头来用心思考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让学生真正会了、得了。反思的内容是五彩缤纷、不拘一格的。反思对象可以是教学中的精彩场面,可以是失误之处,还可以是学生的反应以及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存在的问题等。只要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师生智慧的生成,就是有效的反思。

(二)为什么要反思

教学反思的理论依据有:①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反思就是培养教师良好习惯的过程,就是教师认真做事的过程,也是追求教学极致的过程。教师有了良好的习惯,就能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推进课堂改革的有效进行。②古人云:“天下物无全美”。虽然我们不能用完美主义的价值观来评价我们的教学,但我们应有追求完美的意识和行动。有效反思,就是教师实现教学艺术不断升华的重要举措。③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课堂智慧起来,智慧的课堂是快乐的。教学反思就是让我们的教师智慧起来,让我们的教师快乐起来;同时,教学反思也要让我们的学生智慧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快乐起来。

教学反思的现实依据包括: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把自己和同仁的有益经验转化为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己教学的技术水平;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和记录教学灵感,开展有趣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深入钻研和二次开发教材,提高分析和处理教材的实际能力;教学反思也有利于教师把遗憾课转化为示范课,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

(三)怎样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反思也是如此。但反思的质量却有好坏之别。教师反思第一教材(教科书)的文本信息时,应注意第一教材文本信息处理的三种境界达到了没有?即:第一种境界是每个考点讲透了没有;第二种境界是考点知识之间的知识树形成了没有;第三种境界是考点习题化或考试化了没有。反思第二教材(教辅书)文本信息时,也应注意这三种境界达到了没有?即:第一种境界是运用多种方法解题了没有;第二种境界是多种方法里有没有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第三种境界是方法、技巧和规律性的东西回归课本了没有。

总之,教学反思不应成为教案中的装饰品和应付检查的“形象工程”,而应成为实惠教师和学生的“阳光工程”。教学反思要求真、务实和创新。长篇大论的反思,我们虽不能一概否定,但我们却反对不重实效的、形而上学的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成尚容.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的智慧化管理[J].教育观察,2009(11).

2.赵亚妮.课后反思成就优质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7).

篇6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学习不是记忆事实,而是建构知识,是从输入的信息中建构意义。Blggs认为在课堂环境中,学生需要机会来形成知识。经验网络化学习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模式,认为知识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建构获得的。Luckmann认为环境既指个人环境,也指社会环境。Rogoff认为学习就是学习参与环境,她指出社会文化参与能使学习者获得个人技能、理解力以及胜任力。经验学习理论(experientialeducation)是DavidKolb提出的,他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

 

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经验教育和经验网络化学习一样,都重视真实世界的学习环境。在Heath和McLaughlin看来,教育真实性存在于学习者的真实参与,依赖于学习者的参与与实际生活的相关程度。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是网络学习的一个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在帮助学习者跨越“最近发展区”方面有重要作用,表现为学生通过网络论坛、网络聊天,或网络测试等手段来评估他们对所学课程材料的记忆和理解程度。社会认知连通图式理论(SCCS理论)研究的是学习过程中图式的形成,尤其是社会连通图式和认知连通图式的形成。社会连通图式支配着学习者与社会联系的能力和需求。当今的技术使得学习者的社会连通图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联系。研究表明社会连通图式和认知连通图式的教学设计模式能促进学习迁移和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效。

 

Cormier(2008)[]认为知识具有流动性。他认为,社会建构主义和连通主义教育观并不能涵盖网络世界的所有学习特性。虽然这两个理论都假设学习过程是有机发生的,但是学习的知识是由课程决定的独立存在的东西。这体现了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Deleuze)和瓜塔里(F6lixGuattari)提出的块茎观(Rhizomaticview)。在块茎观模式中,课程不是由专家预先定义的知识输入驱动的,而是由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在真实时间内建构和协商获得的。学习者所处的社群不是理解和接触课程的途径,而是课程本身。社群成员通常都是几个社群的成员,因而他们能够把新知识传播到更广的网络中去,他们自己由于参与不同的社群和不同的协作活动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通过参与多个社群,新知在社群中得到同化和验证,这样教育者就能理解当代学习环境中变化的教学目标(Cormier,2008)。网络化学习模式则是根植于中介网络学习理念,中介网络这个定义是由JohnODonohue提出的,按照这个理念,学习是社会成员互动的过程,社群成员能够通过对话培养对社群及成员间的理解力。

 

布尔迪厄的习性理论也是网络学习的一个理论基础。布尔迪厄认为,生活条件的总体对人的习性产生影响,每个人的习性都是独特的,人的习性从生下来后逐渐形成,如果人们生活体验相似,他们的习性也会相似。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原有的习性会对改变他们习性的新经验新信息(如教化行动)的同化产生影响,教化行动会改变学生的习性。师资培训者必须利用教化行动培养师范生使用技术的意向,向他们灌输整合技术的意向,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主义和技术整合的教化行动必须长期进行,且至少要融入内容方法课程。

 

二、外语教育技术种类

 

美国外语教育技术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美国网络教育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认为第一代异步网通(CMC)工具包括电子邮件、文本或音频讨论板或论坛第一代同步网通(SC-MC)技术是因特网在线聊天系统((RCchats)、虚拟的多用户空间(MUDS)、面向对象的多用户空间(MOOS)、一对一即时文本短信、视频(如,CU—SeeMe)。第二代异步网通(CMC)工具发展为博客、维基、交流和共享文本、音频和视频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YouTube);第二代同步网通(SC-MC)工具为互联网电话(如VoIP)、音频视频会议。第三代主要是Web2.0应用技术,如基于音频的网络电话(audio—basedSkype)、聊天机器人(chatterbots)、基于文本的了witter(text—basedTwitter)、虚拟世界的二语应用技术(如SecondLife,World

 

ofWarcraft)。Conole(2008)对两位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学习和交友或与家人联系中使用的技术有30多个,其中,电子邮件、MSN、Word、BlackBoard或电话是主要的工具;其次是在线词典、索引(Levy,2009:778)[13]。最近几年兴起的模课也大为风行。Nino(2009:24—29)[14]对美国外语教育中师生应用的教育技术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进行了总结:

 

1.Google作为教育工具,有五大作用:资讯、产出、协作、交流、集合。其优点是:它是真实的文本库,是书面产出及交流的有益参照;其缺点为:内容的著作权、内容是否经过审查、内容是否涉及隐私。

 

2.Wikis是一种网站,任何用户都可以投稿并参与其内容的编辑,编辑内容包括文本、照片和视频等。如,维基百科(Wikipedia),适合网络协作项目,是开放的编辑系统,任何人都可以协作编辑网页。缺点:网站使用安全和隐私引起普遍的关注,由于是匿名投稿,其信息可靠性受到质疑。3.博客是一种网站,记录进行互动交流的某个话题。内容包括描写、图像、视频和其他网站或博客的链接。在教育中,博客是一种创新形式,它可以跟踪语言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可以对课堂讨论进行反思,可以对家庭作业进行记录,也可以链接其他与学习相关和有用的网络资源。缺点是费时,需要参与的动力。4.网络电话,对语言学习来说,可以用来进行免费的即时对话练习,或班级间的交流。网络电话主要用于口语技能学习,但是更适用于一对一的研讨。5.视频会议使用声频和视频通信技术可以把不同地点的人们召集起来开会。除了可以传输会议活动的声频和视频,还可以共享文件、计算机展示的信息以及白板上的信息。其优点是可以和真人进行即时交流,组成自己的年龄组,进行互动。缺点为:和面对面交流相比,是一种简化的交流形式,课堂准备费时,并对技术支持要求很高。6.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用户可以上传、观看或共享视频片段。其优点是好玩生动,它展示与文化有关的真实材料,如预告片、电视广告、电影、节目片段,新闻、音乐、纪录片以及卡通片。学生可以练习听力、阅读、发音、语调等技能,可以随意暂停或反复播放这些视频,还可以通过综合论坛对其他使用者对这些视频的意见作出回应。其缺点为有些视频片段的音像效果很差,缺乏专门语言搜索功能,对特定的一个视频片段的难度水平学生无法判断。7.播客可以理解为音频博客,用户可以创建并上传音频内容到网站或服务器,也可以下载音频内容到便携式音频播放器或计算机上进行播放。其优点为:便携性、好用、有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促进学生按自己学习节奏学习。缺点为:播客有时会被肆意破坏,这会影响其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8.自动语言识别合成器是指使用计算机来识别口语,如EyeSpeakWebsite。它可以用来训练发音和语音语调,学习者阅读屏幕上的句子,计算机对话语的准确性给予反馈。9.语音合成器是人工合成人类语言的计算机系统。网上有一些这样的合成器,如eSpeak。其优点是可以作为发声词典、发声文本、听写材料、发音的音段和超音段练习、对话伙伴等。缺点是语言导师可能拒绝人工合成的口语。10.在线词典和免费在线机器翻译,如:Wordreference;YourDictionary;Dictionary,优点是方便,缺点是有时译文不准确。11.社父网站是在线社交网络,能分享彼此之间的兴趣或活动。如:Facebook;MySpace;Bebo.Fotolog;Del.icio.us。优点:多语种,容易使用,免费。缺点:费时。12.知识论坛,是一种带有元认知增强功能的网络环境,它支持知识建构过程。如:FirstClass,WebCT,Blackboard。当学生有想法时,他们就相似兴趣和话题自发组成小组进行探讨,教师不予干涉。教师的工作是确保学生参与这些任务,通过阅读其他人的帖子,发现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发表自己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的话题的理解往往超出大纲的预期要求(Philip,2007)。13.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如SecondLfe,最近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的前沿虚拟课堂。在这个虚拟世界,学生可以建立、观看、呈现音像材料。网络居民都有身份,他们可以和其他居民进行各种虚拟活动。居民可以通过文本地方聊天方式或全球即时信息进行交流。缺点是成熟的学习者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也们需要对此软件极为熟悉才能使用,这会影响速度(Nino,2009:29)。14.语言文件包:包括课堂活动、测试、课外活动,它认为语言学习是功能、对话、接受、呈现以及其他情景的结合。语言学习文件包可以通过每周的作业形式来创建,这些作业发表在免费博客Live〇urnal上(Warren,2009;183)[15]。此外,还有Web3D(deByl,2009)[16];高级学习浸入虚拟环境(ALIVE);大型多人在线游戏(MMOGs)(Schrader,et.al.,2006)[17]。

 

三、与外语教育技术相关的学习模式

 

美国外语教育的网络学习模式有多种:

 

1.经验网络化学习:非常强调学习者参与真实的学习任务(Schneider,et.al.,2008)。要求面对面交互活动,其核心概念是真实世界成为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师的目的是帮助远程的学习者同化或评估其真实事件的各种体验,让他们与其他人共享这些体验,并把这些体验与学科挂钩。它将课堂教学、在线环境和资源、真实世界都融合在学习中,分别扮演特定的教学角色,且相互促进(Ntles,2007)。2.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s):Dodge将其定义为一种探究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习者交流的信息部分或全部来自互联网(Altstaedter&Jones,2009:642)[18]。其好处是有助于网络探究学习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活动;提高学生思考技能的发展;帮助学生组织和应用习得的知识;在协作小组学习中提供有效的支架;促进学习者的自治能力。3.探险学习法(adventurelearning):根植于经验学习和查询学习(inquiry—basedlearning)两大学习理论。探险学习通过提供学习者与真实数据、内容、人和真实场景接触的机会,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4.同步语言学习(Tandemlanguagelearning),是指两个不同母语的学习者互相以对方母语为学习的目标语而结成的语伴学习模式。双方可以进行语言形式的学习或进行语言交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达成共识,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模式。同步语言学习的基本原则是互惠性和自主性(O,rourke,2005:434)[19]。5.高级学习浸入虚拟环境学习: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他们可以通过虚拟替身阿凡达探索各种丰富多彩的世界,围绕各种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协作式学习。学习活动包括:模仿、角色扮演、解决问题、正规教授、自我评估、同伴评估等。6.网通学习(CMC):指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进行交互学习和个性化学习。CMC类型具体地说包括电子邮件、聊天、讨论论坛、维基网、视频会议、以及其他种类的网络项目。CMC有助于提高听力和口语技能,其异步形式如电子邮件和论坛和同步形式如文本聊天、语音聊天、音频视频会议,都是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利用互联网和网上其他用户进行沟通的普遍形式和实用形式。

 

四、外语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美国外语教育技术的使用还处在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教师对外语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师生明白教育技术有何用途是至关重要的。现在,高校语言教师不使用教育技术的很少,但是依然有很多教师只是用用电子邮件、文字处理和数码音频,或者在网站上找些材料供学生使用,他们没有把技术完全和语言学习整合在一起。另外,教师对于网站上的文本、音频、图像或视频材料,无所适从,无法确定应该选择哪些供学生使用。教师在线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为不同的教学需求找到最合适的工具,语言辅导教师目的是提供相关在线学习材料来强化教学实践,这也涉及到他们需要了解新出现的技术及其用于语言教学的优缺点。教师对教育技术作用的信念和他们真正掌握使用技术的能力不够邙士。因此,教师培训内容不只是使用技术,而是对教育技术的全面理解。如果对二语习得理论和教育情境以及教育技术使用基本原理不熟悉,就不能做到真正把术和教育进行整合。

 

其次,在为语言教学选择什么样的新技术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管理系统(LMS)的选择方面,语言教师缺乏主要的话语权(Levy,2009:778)。在很多情况下,学校管理者常常并不清楚语言教学的教育技术的使用和普通技术使用的差别,甚至是和其他学科教育技术使用的差别。这就使得很多学校的语言媒体中心或语言技术中心或语言资源中心被普通信息技术服务替代,把这些实验室变成一般用途的计算机室。技术服务工作人员因为对语言教育技术的使用知之甚少,他们不给学生配备耳机,不允许学生大声说话,这样学生就无法在语言实验室完成视听作业,无法上其他国家的网站,聊天一类的交互工具的使用被严格限制阻碍了外语教育技术的使用和推广。

 

篇7

一、一切爱的归宿都是“接受”

付出关爱不是目的,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得到爱。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曾于2002年提出一个“关怀公式”:“1.A关心B;2.A发出与1相符的行为;3.B承认A关怀B。”[1]可见,付出是源头,是基础,而感受和接受才是目的和归宿,关爱者发出的关爱行为完成于被关爱者的接受。

加拿大著名后现代教育学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这样描述这种理想境界:“爱世界、爱他人、爱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与他们保持这样一种交往关系: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他们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而是以这种方式接受他们――接受我们对于彼此的局限性,而不是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达到共享的真理。教育关怀应在以下动态系统中表达出来:既拥抱世界,又放任世界,在这种拥抱世界和放任世界的状态中重新发现自我,这样,师生之间相互引导,臻入成熟,相互贡献各自的才干,而决不能预先设定一个‘永久’的结构。”[2]

长久以来,对教师而言,提及学生,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接受,而是如何改造,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因为要改造,我们就必然会预先设定一个“结构”,它诠释着我们对学生未来成长的设计和期望。在这个“结构”中,只有约等于束缚的畸形关爱,却没有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放手之爱”。之所以说这种关爱是畸形的,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关爱的动机和行为,但却没有得到被关爱者的理解和接受,也无法使被关爱者获得成长和发展。

教师关爱具有普遍意义,它应该渗透在与学生所有的交往中,发生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它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状态的尊重,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它不再是“精神教化”,而是触动、激发和感染,不再以权威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代替学生选择,而是引导、展示,尊重学生选择的自由。懂得这样关爱的教师,他们会关注学生的命运,关心学生未来的幸福和当下的幸福。他们会欣赏每个学生的个性,倾听和尊重他们的需要和向往,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不再标准化、模式化的造就学生。而要付出这样的关爱,只有教师自己先去“被工具化”,获得自由的身心之后,才能对学生实施关爱,才能不再去“改造”学生,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抛弃“改造”,选择“接受”。接受的是彼此的局限性。范梅南说:“你应该理解他的情境,这种表达方法并不只是指我们必须要考虑与一个人的位置相关的所有事实与因素(位置、条件、环境)――这尤其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从另外一个人存在的角度来理解情境。”[3]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懂得关爱的教育者,应当学会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去思考。

二、关爱需要智慧

经常会有一些教师抱怨自己如此爱教育,如此爱学生,但是学生学习却不认真,不懂得回报老师。笔者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最终起作用的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关爱学生除了用心,还需要智慧,懂得教育的成功需要赢得学生的爱。

1.克制是一种智慧之爱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学习进步,积极成长,因此很多教师都会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急于求成。教师们按照自己的“加速度”和“作用力”去“帮助”学生,时时监督,刻刻教导,而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智慧的教师应该懂得克制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财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事情他们是有潜力完成的,也许他们做得有些慢,或者会出一些小差错,这时教师们需要用耐心来替代急躁,用等待来替代干预。“克制的一种特别之处在于忍耐,能够沉着平静地等待”。“耐心能够让教育者将孩子与其成长和学习所需的时间协调起来。当期望和目标被确定在一个恰当的层次上,耐心就会使得我们在期望和目标尚没有完成,尚需要更多时日或需要尝试其他的办法的时候,不着急,不放弃努力”。[4]

克制意味着教师于学生的作用半径不宜过大,因为教师的作用半径过大,必然带来学生自由空间的缩小。许多教师总是觉得非常委屈,因为他们自己是真心爱学生的,一切都是为学生好,而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却总是不尽人意。其实,学生获得多大的自由天地才可能有多大的成长空间和成长可能。对于学生的成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做到“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5]

2.尊重是一种智慧之爱

尊重在于把学生看作是主体――学习的主体、成长的主体,而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首先要理解。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与学生相处,不能用成人的视角看待学生的每一次体验,尽管有些“体验”在教师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他们首先保持体谅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审查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经历保持开放,意味着努力避免用一个标准和传统的方式来处理情况。这里的思想开放意味着一个人试图从成人(老师和父母)以外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经历。”[6]其次,是师生间能够平等交流,绝非俯视和仰视。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庞然大物”形象有所降低,学生对教师不害怕、不畏惧,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就能更勇敢地表达自我并与教师交流。再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现有经验,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经历+思考=成长”。尊重学生,才能体会学生每一次经历的意义,才能尊重他们是成长的主体,同时引导他们在经历之后学会思考和反思,从而让他们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3.“无痕”是一种智慧之爱

“无痕”意味着关爱学生无须要轰轰烈烈,无须要人尽皆知。教师应该具有这样一种职业敏感性,即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敏感。每个学生在生理、心理、智力或家庭环境等方面都各有差异,当一些学生在某些方面出现欠缺的时候,教师不能够公开这种差异,渲染对他们的特殊关心,因为我们应该懂得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需要被保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肯定和欣赏。这种肯定和欣赏能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励他们成为越来越出色的人,而这样的关注,必定是真诚的,真诚的前提是你必须把学生放在与其他学生、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来对待。否则,尽管愿望是美好的,却始终站在“救助者”的立场上把学生看作一个弱点很多的人,被关注的学生反而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教师出于善意的关注,有时候对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不公平。对于学生要无痕地关爱,它应该是被体验到、被感受到,而不是被看到、被宣传到的,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把关爱挂在嘴上、刻在脸上。

4.“优视”是一种智慧之爱

“优视”即懂得用优势视角看待学生。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普遍是“贪大求全”的,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各方面毫无偏颇的发展,正所谓“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应该能诠释出不同角色的意义,“人才”不一定是“全才”。为了实现其全面发展,有时付出的代价往往更大。其实,每个学生都像是停在天平中央的圆球,天平的每端都有四个砝码,一端是胜任力、爱心、乐群和贡献;另一端是反常、紊乱、违法、危险。成人们从哪边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向哪端倾斜。教师应该懂得用优势视角去看待学生,学会有效利用学生的“缺点”。事实上,学生身上的很多缺点至多不过是“营养不良的优点”。一个简单的例子:胆小对于战士而言,显然是缺点,但是对于司机而言,应该是个优点。缺点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没有哪一个学生是绝对“暗淡”的。教师们与其刻板地矫正其眼中学生的种种“暗淡”,不如转变一个视野,让学生的缺点在某种角色下“闪光”,从而使他们按照属于自己的轨迹积极快乐地成长。

注释:

[1]侯晶晶,朱小曼.论基于关怀式道德教育的道德学习[J].当代教育科学,2005(4).

[2]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9.

[3][4][6]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7,198,202.

篇8

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

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篇9

关键词: 班主任 班级管理 智慧

班主任工作是纷繁复杂的,同时也是充满智慧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班级管理也不例外。总结长期以来的班主任工作,我认为智慧班主任的工作法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矩 与 规

所谓“矩”,即指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所谓“规”,即指班主任工作的策略。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过于求“矩”,一味地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事,虽然公正无私,威严正统,但有悖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道理,其结果就是学生对班主任敬而远之;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过于求“规”,一味的迎合学生的愿望 ,虽然能赢得学生的好感,皆大欢喜,但有损于学校原则的坚持和制度的执行,不能真正落实学校的教育任务,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应灵活处理“矩”与“规的关系,力争做到有“矩”有“圆、规”,“矩”“规”统一。

一般来说,在“点”“面”结合的教育工作中,“面”上的工作宜侧重于“矩”的要求,“点”上的工作宜侧重于“规”的教导。对待那些性格执拗、脾气倔强的学生,或者那些偶尔犯了错误,但为造成严重影响的学生,在教育时,可以“规”的思想为主导,以“矩”的原则为辅助,使学生在悔过自新的同时,体会到班主任的爱心。

二、堵与疏

在班级管理中,大多数班主任常常采取“堵”的方式来制止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如:不准学生谈恋爱,不准学生抽烟喝酒,不准学生在教室打牌下棋,不准学生在非生活区吃零食等等。采取这些“堵”的方式,防患于未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规范学生的言行,防止学生越雷池现象,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过多的运用“堵”的方式,有两点不利: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管理难度;二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抗挫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少数班主任以“不出乱子”、“不出事”为目标,采取“盯、吓、压、罚”等方式管理班级,表面上班级“平安无事”,实际上潜在的问题却不少。因此,“堵”与“疏”必须有机结合,以“疏”为主,通过疏导,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和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做好“疏”的工作,需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多民主,少强制”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进行民主评议、换选班干部等,而不是但从班主任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这样做或那样做。“多激励,少批评”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善于激励学生,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处罚。“多疏导,少说教”要求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并具体指导学生去做。“多用情,少用气”要求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一味训斥指责。

三、管与放

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事情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处的思想情感、前途命运。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充当着“管家”、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风格,一方面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和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班主任常常围着学生转,陷入没完没了的琐碎事务之中,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根本无暇在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上下功夫,不利于班主任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魏书生说过:“管是为了不管”。这提醒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讲究一点“管”与“放”的艺术。“管”是手段,“不管”才是目的。具体而言,班主任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并对他们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四、冷与热

在班级管理中,对某些事情,应趁热打铁,及时解决;而对另一些事情,则应延缓时间,冷却降温,再不失时机地予以处理。

“热加工”与“冷处理”是一种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工作方法。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班主任有一点儿“智慧”。如果对应该“冷处理”的事情进行“热加工”,疾风暴雨之后,似乎是把问题彻底地解决了。实际上,学生内心不服,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情绪的产生,不但降低了班主任的威信,而且也给以后的工作留下隐患。如果对应该“热加工”的事情进行“冷处理”,事过境迁,久拖不决,学生就会在期待中逐渐失去对班主任的信任,导致人心涣散、班级凝聚力下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带着智慧、带着爱心来选择这两种工作方法。

篇10

评价课堂,要讲究课堂观察分析的艺术,思路清晰,详略得当,以理服人。表述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两点”分开法(优点和缺点分开):优点是扬弃分明,缺点是容易产生关注“好课”和“坏课”的负面影响;“两点”合一法(优点和缺点合一):优点是领略过程,缺点是操作有一定难度;假设法:优点是提出期待,让大家看到理想中的好课,缺点是扬弃不太分明。下面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试以“两点”合一法进行表述,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教师教育智慧

首先,要关注大多数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与物理思考方法,因为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基础,是“课标”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一目标没有落实好,就不能算成功的课。其次,要关注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否充分展现,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以及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能力。

2.关注学生探究过程、教师有效引导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教学方式,变教师主讲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观察者应关注教者是否恰当处理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是哪些情况需要学生探究?一般说来,形成性知识需要学生探究,即形成物理概念、定律或公式的过程和方法,包括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规定性知识不需要学生探究,即概念的约定属性和概念的自然属性。

问题二是如何组织学生有效探究?应关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①教师提供最佳的探究时空;②学生采用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③教师搭好探究的“脚手架”: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的问题式“脚手架”――师问、生问;引导学生探究的实践式“脚手架”――操作、实验、填表、记录;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的参照式“脚手架”――教材、他人。

问题三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一是要关注教师的引导是否适时:①妥善处理先与后的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传统教学一般是教师指导在前先,学生模仿练习在后;新课程一般是学生尝试探索在先,教师引导在后,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②妥善处理主与次的关系,体现物理学科特色。当学生的思路偏离物理知识技能、物理思考方法重点时,教师必须引导转向;当学生的思路出现障碍时,教师必须进行排忧解难、点拨指导。③妥善处理多与优的关系,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当学生的思路与他人重复时,引导学生另觅新法;当学生的思路开阔、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引导学生吸取别人的优点,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方法。

二是要关注教师的引导是否适度:①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原则。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采用个别辅导,轻声、耐心地讲解;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进行面向全体的“公众引导”。对于知识、能力水平较低的“学困生”,应采用个别辅导,引导模仿学习;对于优、中等学生,可以引导自查自纠,再做一遍、查一遍,自己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②以《物理课程标准》为准则。对照“课标”,不能“降标”也不能“超标”。

三是要关注教师的引导是否适法:①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引导学生看书自学、自评。②学生与学生对话。当遇到难度一般的内容或问题时,学生有解答的欲望和能力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引导学生讲述,既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③学生与教师对话。当遇到起始的教学内容,或难度较大的内容,或规定的术语,或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讲解、分析、概括。学生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可以随时质疑,对教师的讲述可以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体现对话的平等性。

3.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有效激励策略

篇11

关键词:智慧;爱心;教育学生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其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必须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班级。多年以来,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智慧爱心型的优秀班主任。

一、善于运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班主任“身体力行”对学生行为影响的重要性。我的人生信条是“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虽不是一位品德极为高尚的施政者,但起码要做一位优秀的传道者。

本学期为了使我所带的二(1)班的学生在思想与学习上都能有一些长进,我先从德育入手,强化德育教育,实实在在把德育摆在第一位。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因此,要求学生勤奋守时,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不迟到一分钟,从不拖堂一节课;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先做到在校园碰到学生,主动微笑向他问好;要求学生团结互助,做到学生有困难,我决不袖手旁观,而要热情帮助……正是在平日的工作中,力求用我的做人标准与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我的班级,去熏陶我的学生,我所带的班级才一天天进步起来。

二、巧妙运用言语、目光激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此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道德的典范……”

在我们班上有一名学生叫赵锦,长得高高大大,很是调皮,在课上总是停不下来,爱做小动作,并且还去打扰他的同桌。在开学一个星期后,我把他叫来了。他一进来就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我对他说:“坐下来,我们俩好好谈谈。”他很吃惊地坐下来。“老师想请你说说自己的优点。”“优点?我没有优点!”“怎么会呢?我觉得你有好多的优点:你能够主动帮老师的忙,搞卫生时,你能主动拿拖把去拖地……”我把他身上的闪光点都一一讲出来,听着听着他终于知道,原来老师时刻在关注他,还感觉到老师有点喜欢他。所以在谈到他的缺点时,他能认真听取,并下决定从此改正错误。在与赵锦的互动中,平常的谈话、聊聊他爸爸妈妈的工作等,这些春风化雨般的言语,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心。

孩子在教师的赏识激励下,就会有相应的积极表现,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无论是赵锦,还是和赵锦一样的孩子,都需要教师关注的目光。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教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教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少一分苛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批评,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尊重。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他们所渴求的,就能让他们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三、努力调动积极因素经营班级

由于班中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要使全班几十名学生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时事事都能保持步调一致,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队伍一旦建立起来了,班级领头羊的地位也就有了确定,相应的,班级的班风、学风也会随之改变,越变越好。

“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教育名言。当班干部队伍建立起来后,我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他们知道各自的职责,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指导、纠正后,我就开始试着让班干部接手了,班级中的纪律、早读的领读等,班干部都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渐渐地,我觉得班主任工作做起来毫不吃力,十分轻松。

在本学期,我们二(1)班也来了次班委改革,在班长职位后面,又增添了一名“值日小班长”的岗位,由学生自己来报名竞选,协助班长管好班级中的卫生、早读以及纪律等工作,小班长值日一天,负责班中一天的大小事。一周选出最佳值日小班长。这样的举动,大大地调动了班中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了越干越有劲的氛围,都能把做到值日小班长作为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即使是短短一天也干得格外起劲。

在实施值日小班长之后,我自己也开始总结了班级班风的创建:只要在实施前精心导航,善于用人,接着千方百计去建设一个团结奋进的好集体,这样对于班级的管理,就能事半功倍,水到

渠成。

篇12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双向的,有对有错,有优点也存在缺点,传统课程教学方法经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继承和发扬,有优势同时存在不足之处,这里进行分析:

(一)传统教学优点

在信息技术不成熟的时代,传统教学的优点就体现出来,教学老师是占主导地位,由于学生从外界所能获取的信息较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老师上课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教师情感;老师上课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器材成本低,易推广实施;老师所讲的教学理念容易实施,老师上课的权威性就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学生依赖老师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与体系;这种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强化知识的积累过程,学生能在此环境下静心学习,能掌握知识的要领,对知识的记忆的能力得到加强。

(二)传统教学缺点

传统教学的优点是不能否认的,但缺点也是不可忽视的,这里要辩证地去对待,要根据大环境的变化实时应对,信息时代下,传统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能重视传授知识,忽略学生个体发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在教学内容上,单一的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轨;在教学形式上,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的传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在某一种程度上,压抑着学生内在学习的潜力,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学习情绪,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从而阻挡学生学习的通道。

二、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的优点

高校所做的培养方案一定要跟上市场的节拍,不能忽略市场的需求,对于高校的人才储备库,要能根据社会需求自动调整,而不是传统的一套,或者把传统的部分全部丢弃,全部重新洗牌,这种做法都是片面的,要能根据所需实时进行调整,传统好的部分是可以借鉴的,做到有智慧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

(一)所学有所用

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要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使所学有所用,应用价值得到了体现,学生就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有目的地学习。

(二)超越教材

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不脱离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实际要求,使学生读活书,活读书,提升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超越教师和教材。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传授知识绝不意味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把教材上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

(三)理论融合实训

把理论与实训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技能,从理论到实训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知识架构。通过所学有所用、超越教材、理论融合实训等环节可以使学生有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并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能与市场无缝的链接,更好地融入市场。

三、面向市场需求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亮点

嵌入式系统课程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嵌入式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嵌入式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强。高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社会,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安徽新华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经过近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探索出教、学、做、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以下4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新路,让学生感觉专业课学习的乐趣,学习知识不是低年级点对点的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点到面的学习能力,甚至是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学习,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最大地调动内在的潜能。

(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兴趣小组、等多个环节建设,形成较为完善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设计型、综合型、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占总实验项目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同时,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强化实验内容建设。

(三)组建实践就业相结合的平台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引进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虚拟实验室,提供学生模拟企事业技能操作环境的场所。在原有基础上,精心调整和设计新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验、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和创新试验三个层次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四)融入CDIO工程理念在《嵌入式系统》授课过程中,融入CDIO工程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科研意识强的师资队伍。老师要站在科研和教学的最前沿,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奉献给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加强内在的能力,将教学融入到科研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打造一支开放型、多元化、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在安徽新华学院这所具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开展面向市场需求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已经具备教学改革的试验环境,可以用教改实践成果验证课程改革整体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四、总结

篇13

关键词:评价;内容;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26-01

一、引言

从这本教育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看到墨家的“兼爱非攻”,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还有朱熹著名的“朱子读书法”,从古代走到现代,我们看到了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等一大批中国现代教育家、改革家的身影。

二、内容概述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运用辩证方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区分精华与糟粕,以便古为今用,提供历史借鉴。

三、优点

我借了图书馆的几本有关中国教育史的书,我们都应该知道历史是相通的,教育制度是自古传承下来的,所以这些书所介绍的大概内容是相似的。但本书在表达方面,加入了一些图片、图表、框架的形式,利于学生整理思路,并会举一些例子和在书下标有注解,利于学生理解。

四、缺点

这本书总体编写的很好,不过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下面我就发表一下的拙见,说说我认为这本书的缺点之处。首先本书足有512页,很厚,作为教材或是考研书目,让同学很难认认真真从头读到尾,但是要是能在重点的需要背的地方如句子、考点、常识类的应该用粗体,或用下面画点儿的形式标注出来,让学生重点看。对于思考题部分,就设立了问题,后面却没设置答案。并且在介绍人物部分,建议加一些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小趣事、或名言警句,学生往往会对这种小趣事、经典的话更感兴趣,印象更深,通过这些小趣事,或他们说过的话来记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做法的缘由,会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

五、引发的思考

(一)孝顺

我有一个外国朋友,在跟他吃饭的时候,他接了一个电话,打完电话回来告诉我说,他朋友的母亲去世了,要跟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遗产。这一点作为中国当代的青少年,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接受,最起码我是接受不了,我们会觉得这样做很不孝顺,在中国,这样的人会遭到很多人的指责、唾弃。所以我立刻让我的外国朋友劝劝他朋友不要这么做,而他却说,我要为他推荐个优秀的律师,争取打赢这场官司。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权利一定要尽量争取。而我们会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百善孝为先,觉得听从父母的话,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才是孝顺,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想。

(二)内敛

一位美国老师,看我们亚洲的留学生,开始的时候会分不清哪个是日本人、中国人、韩国人。但是几节课过后,老师就会知道哪个是中国的留学生了,因为我们中国的留学生普遍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师在提完问题以后,马上就作答的往往是日本或韩国的留学生,而中国的留学生往往会等到大家都讲完,最后总结并加上自己的思考,回答的非常全面。这一点体现了我们中国留学生的沉稳,也是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往往不喜欢马上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是有些保守的等大家都回答以后再说,从侧面也看出我们不像国外学生那么思想活跃,最起码在性格方面不是那么活跃的。

(三)中庸

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庸。中庸用的恰当是美德,用不好就会变成缺点。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中庸之道要因人、事、环境差异来分析,没有标准量化的指标,是依靠“实践智慧”,锻炼反思获得的。然而现在人理解的中庸,却成了没有观点、缺乏表现力的一种表现。因而我更主张现代的教育,注重个性的发展,鼓励孩子们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就像国外教育的那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要成为一千个人都是同一个哈姆雷特。

篇14

一、“爱”的智慧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孩子是做合格教师的底线,也是作为班主任的衡量标准。罗伯特*勃朗宁:“把爱拿走,地球就是一座坟墓。我要说:没有爱,班级就是一潭死水。有人认为,爱孩子,给予就行,把孩子看做自己的孩子,就像妈妈一样就可以。其实,爱孩子也要爱得智慧,爱得艺术。

1.做学困生的“听众”,感受他们的需要。有一次,我让每个学生写出你最困惑的事情,有个学生这样写到:老师,您总是鼓励我们多问老师,鼓励我们大胆求学,不要害怕任课教师。其实我们不是不敢问,而是任课教师都是围着成绩好的学生转,我们哪里有机会问啊!这不正是一种通病吗?优等生的待遇何等优越,而急待老师关注的学困生们只能眼巴巴地等待,往往成为老师忽略的对象。所以,对待学困生,我们应该蹲下身子侧耳倾听,做忠实的听众,去感受他们的需要。

2.做贫困生的“火种”,点燃他们的自信。贫困生,因为家庭条件比大家稍差了一截,所以在心理上他们往往自觉比他人要矮一截,缺乏自信,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因此对这类贫困生,一方面要不伤孩子的自尊,即使是要帮助,也只能巧妙地无声无息从各方面帮助他们。另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舞台和平台,鼓励他们大胆去表现自我,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做特殊生的“父母”,抚慰他们的心灵。现代社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留守生、空巢生、单亲家庭学生等一些特殊学生,这类学生,普遍在亲情上有所缺憾。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关注他们,去爱他们,做他们的父母。比如与留守生空巢生结对子做家长,做他们的临时父母,让他们从老师身上也能感受到父爱母爱。再比如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让家长们能在打工之余给予孩子们应有的亲情。

二、“管”的智慧

“管”的智慧,着重体现在一个没有教师的情况下,班级也处于有序运行状态,学生也能自觉学习、自我管理。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就应该注重现场无教师管理模式的建构。

1.树立干部威信,促成民主管理

建立一支有管理能力、有责任心的班级领导核心,实行分工责任制,并鼓励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哪一项出了问题就找负责哪一项的班干部。培养班干部要讲究一个“巧”字。一巧在及时肯定干部工作,找到管理中的闪光点,大张旗鼓的表扬。工作不足背着同学悄悄指导,树立绝对的威信。这样就能让干部个个威信十足,人人能干灵活;二巧舍得“送人情”凝聚人心。班级每项活动均由干部出面策划,班主任只是幕后指挥,功劳全在干部。三巧在让其享受“特殊待遇”,让干部感觉自己是特殊公民,个个自信满满,人人踊跃工作。

2.期待激发内动,促成自我教育

让期待促成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比如,每学期开学之初,让学生写“我的自画像”,用红色和黑色分别填写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请家长写成长寄语,感受父母殷切希望,聆听长辈淳淳教诲。请同桌朋友写同学寄语,清晰审视自我形象,触发完美自我的动机。他们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设计新颖别致的精美封面,极为慎重地撰写自我画像。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渴望进步的原动力。经过每学期的填写,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红色日渐增多,黑色日渐减少。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同时在悄悄修正自己。

3.及时纠正疏导,促成自我教育

第一,教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让每个学生建立“自律本”,每天在本子上记录自己当天的行为表现,或写“我抄袭作业了吗?”,或写“我与同学友好相处了吗?”或写“我下课疯闹了吗?”……对自律不合格的同学实施特殊惩罚,如背诵《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论语》等精华内容。通过“自律本”,一方面促使学生调控自己、约束自己、教育自己,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班级文化氛围的形成。天长日久,到九年级,学生的“自律本”基本可以束之高阁,因为不能自我控制的人实在寥寥无几。

第二,撰写“自我教育说明书”。如果学生违反了班规,那么,这名学生就要写一份说明书。说明说不同于检讨书,因学生所占的角度不同,所以写的情感及其效果跟本不同。写说明书,是让学生做自我心理裁决,让学生心平气和地思考所作所为的利弊关系,悄悄地的将师生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矛盾。学生“新我”与“自我”斗争,正是自我教育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