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交媒体的本质范文

社交媒体的本质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26 17:19: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交媒体的本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交媒体的本质

篇1

关键词:CAI;结构设计;脚本;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5-20ppp-0c

Structure Design and Script Production for Multimedia CAI Courseware

YANG Xu

(Sheny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Shenyang 11013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Structure Design and Script Production for Multimedia CAI Courseware. It gives deeply analysis for linear structure and nonlinear structure design of CAI courseware; it also expatiates requirement, technique, and trait of CAI courseware text script and it shows concrete examples.

Key words:CAI;structure design;script;knowledge point

1 引言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要具有吸引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怎样能成功的开发一个集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MCAI课件,取决于MCAI课件开发时多个环节的技术关键。

2 结构设计

多媒体CAI课件大致有二种结构。线性结构,影像即这种结构,学习者没有选择,只能一屏接一屏的观看内容;非线性结构,学习者不按照指定了的或确定了的路线在应用内容中航行,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其中又有树形结构和网状结构两种。树形结构,沿着应用内容的逻辑流程定义的分枝结构航行,但在某些位置上强制规定了顺序,通常是线性的。它们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一个好的多媒体CAI课件不宜采用线性结构,因为这种方式是顺序模式,限制了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不适于知识的获取和学生的个别化学习。

针对人们获取知识时的思维方式是跳跃性的和富有联想式的这种特点,好的MCAI课件应采用非线性结构,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某一部分知识提取出来,有针对性的学习,使学习更方便,更灵活。

我们开发的《数字电子电路》多媒体CAI课件,采用的是非线性结构中的树形结构和网状结构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

这种结构便于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由于一级子模块之间可以互相跳转,二级子模块可以快进、后退、退出等,使学习者在这里自由航行,方便学习。

3 脚本编制

脚本是开发多媒体CAI课件的直接依据,它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

文字脚本是由学科教师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MCAI课件教学内容进行的文字描述。学科专业教师来自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本学科教学经验,由他们承担这一任务,就能使MCAI课件的内容更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化解难点,强化重点的目的。MCAI课件从形式上看是集声音、图表、文字、图象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成功的多媒体CAI课件还是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因此脚本的编制要实现这二者的融合,使用最好的教育策略和实践展示教学内容,把知识信息提供给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人,这样才能体现出多媒体CAI课件的优势,达到最佳效果。要做到这些,学科教师只有掌握MCAI课件的制作方法,才能知道用那种多媒体表现好,怎样才能表现的恰如其分,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字脚本。

脚本编写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把重点难点分成几个知识单元,再把知识单元分解成独立的知识点。

制作脚本的编制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设计,界面设计,交互性设计及子策略设计。就是将文字脚本中指出的教学内容,如何在计算机上通过视觉形式和声音形式真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图3是《数字电子电路》一屏幕制作脚本,又叫分屏幕脚本。

多媒体CAI课件的研制是迎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而带来的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开发过程中,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技术关键,才能少走弯路,少浪费时间;才能研制出适合高校特点的专业课件。

参考文献:

[1]钟玉琢.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李顺.多媒体软件制作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石明贵.Authorware 4.X实用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篇2

在美国,创办于2006年的社交媒体技术公司Vitrue宣布获得了第三轮1700万美金的投资,在Vitrue的SRM(社交关系管理平台)上,运营着超过2500个企业Facebook和Twitter账户,客户则包括诸如福特汽车、英特尔、麦当劳以及百思买等知名品牌,总“粉丝”数将近5亿名。其营业额也保持着将近100%的增长。

而这只是社交化媒体力量开始彰显其商业价值的冰山一角。社交化媒体公司随着Twitter、Foursquare等公司的火爆发展开始变的日益重要,任何一个商户乃至个人都越来越不敢轻视“社交化”这个名词,甚至连总统选举都要借助这个21世纪越来越重要的新媒体方式。

简单的来说,凡是利用社交网络和社交关系进行营销和口碑相传的媒体,都可属于社交化新媒体。而微博、LBS、团购则将这种营销方式的影响力做到了极致。通过社会关系的传播力量,就可以轻易的影响和传播一个品牌乃至一个大企业的形象和口碑,超过过去以往的任何一种媒体,潜力可以大到让每个商业实体难以忽略。

团购与社交化媒体

而国内热衷于社交化媒体营销的平台并不多,比较出名的也只有大众点评(点评+团购+切客)、糯米网(SNS+团购)、大鹅网(团购+切客+微博)、拉手(团购+切客)等少数几个成功案例。

而说到团购,就不得不提目前已经出现的团购市场交易量下降但是广告额却剧增的尴尬局面,即便是像拉手、美团这样的大团也不得不追求创新或增加更多的团购品种来缓解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回归本质,来思考团购作为一种社交化媒体的本质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团购始于美国的Groupon,最初追求的是一日一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媒体形式。但到了中国以后,在利润的追逐下,一日多团、疯狂扩张就成了本土的特色,最终影响了用户体验,并且并没有给本地商家带来忠实用户,这也是当初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不看好团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团购的另一个主要缺陷就是无法带来长期的品牌效应,盲目的追求一次性的消费人数最终并没有带来忠实的客户,更无法做到长期的口碑传播。

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国内最早经营社交化媒体平台的大鹅网给出了很好的创新思路:大鹅网利用团购+切客(地理位置社交)的“打包”营销方案模式,注重跟商家的长远合作和解决方案,帮助本地服务的商家寻找周边的潜在长期消费用户,而不是只追求单次的关注和购买数量;并且还通过跟品牌厂商的团购+微博的合作模式,帮助商家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开通国内七大社交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等)的粉丝账户并且积累粉丝的长期关注,而商家只要通过大鹅网的商家微博就可以轻松同步到所有的七大微博上与粉丝进行互动,这无疑已经成为一种长短期兼顾的营销解决方案,也让大鹅网开始赢得了风投的关注和青睐。

而点评网则将自己传统的点评功能融入到了团购和切客当中去,对比单一的团购平台,点评网更有稳定的用户人群和商家信息,在2011年的团购竞争中,点评网无疑是具有很强优势的赢家,也是社交化媒体营销的成功案例;而与此同时,国外的点评网YELP也宣布月用户突破了5000万,这也再次证明了依靠社交和互动来进行营销的平台越来越受到用户和商家的喜爱。

篇3

“互联网思维”大概是中国去年以来最热的词汇,这也是一个不可能在任何学术研究或英文媒体上听到的词汇。

互联网演变经历了三个过程,即从Web1.0的门户,到Web 2.0的搜索,再到今天Web3.0的SNS双向互动的社交网络。不少人认为互联网真正的核心有两点:一个是云上的,随时可以随用户而改变;第二个是数据驱动。

这种定义反映出业界对互联网的认知欠缺:首先,连接、随用户而改变、数据驱动,抑或“口碑传播”(Word of Mouth),这些概念都是美国几十年来营销界最常见的概念,互联网思维本身并无新意,这也是为何互联网思维自诞生以来遭诟病的原因。更本质的问题是:Web3.0的出现是否改变了市场营销的游戏规则?互联网思维是否可以落实到有章可循的科学战略?

被夸大的互联网思维

实际上,互联网思维或者社交媒体营销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即便在鼓吹“口碑”可以颠覆一切的今天,美国著名媒体营销研究公司Keller Fay Group和Kantar Media仍发现90%以上的“口碑”是通过线下口口相传的。

最近,很多纯电商品牌都在设立线下的体验,阿里和腾讯目前的竞争从线上转向移动端和O2O。随着虚拟经济慢慢走向实体化,线上线下的融合才是关键,因为社交媒体营销严重缺乏有效精确的衡量机制,难以预测和控制舆论效果,而且也很难量化投资回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何计算回报?是微博、微信上增长的粉丝数量和评论吗?还是收入增长吗?如果收入得到增长,那么究竟是新粉丝带来的消费,还是老粉丝的重复购买?有多少是网上促销对价格的需求弹性,又有多少是社交媒体互动带来的精准定位?若没有高质量的数据消费链和研究理论指导,这些问题都无从回答。

互联网思维不能包治百病,它并不意味着所有陷入运营危机的传统行业,一旦引入这种思维,就立刻转危为安,也不意味着那些暂时成功的案例可以复制。单纯靠用户量与活跃度的商业模式终究会难以持续。

这也是社交媒体营销狂热在美国渐渐退潮,人们开始回归思考营销更本质问题的原因。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改变的是产品、服务和传播通路,但是并未改变商业的基本运行规律。另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解构了传统的营销概念,形成了独有的产品思维和媒体传播结构,促发了一系列有别于以往的消费者心理决策过程。

现在仅仅处于大互联的初期,真正的3.0时代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每个个体时刻联网、按需供给、实时互动”的状态,也是“以顾客为中心”市场导向下的新商业文明时代。互联网思维涵盖了营销中方方面面的沟通、公关、数据、优化、研发和客户管理,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整个价值链中。但互联网有别于传统营销模式的,首当其冲是其特有的媒体属性。

本质是“赚来的媒体”

在Web3.0社交媒体营销中(譬如企业官方博客,微博、微信账号),品牌自己仍拥有控制权,即“自有媒体”(Owned Media)。Web2.0搜索和广告则是品牌付钱买来的媒体,“付费媒体”(Paid Media),目的是吸引眼球增加讨论。

互联网思维更像是“赚来的媒体”(Earned Media),即把控制权下放到消费者手中,它意味着让你的品牌进入免费媒体中,通过社会媒体创造透明且永久的口碑,而不需要靠有媒体的控制或者付费的广告推介。这是一种双向的倾听与反馈,是企业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高效协同催生的良性循环。在美国营销预算平均被削减20%的经济衰退时期,尤其对创业者来说,这种直接与潜在消费者进行长期沟通交流的能力弥足珍贵。

互联网思维或者说赚来的媒体不会彻底取代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但不同媒体的功能和重要性将不断变化。如果企业思考应该使用哪一种媒体,答案是互联网环境下,一切皆是媒体,用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来产生内容引导传播,服务于赚来的媒体,这样一个有机的媒体组合才最为重要。

付费媒体并没有像很多人预测的那样走向衰退,而是以其及时性和规模性演变成为催化剂来引爆讨论点。自有媒体(Web 1.0)角色转变为内容提供方(Content Provider)。“赚来的媒体”则需要品牌与客户的长期互动,并在互动数据中了解用户信息需求,进一步细分定位市场。

如果没有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的坚实保障,没有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双向的沟通互动基础,那么当危机出现时,很容易发生不可控局面。企业要学习的是,不要在“赚来的媒体”上无法接受负面评论,聪明的营销公关要学会去倾听回应,树立正面形象,扭转不利言论,因为有争议才有流量,有流量才有持续的眼球。

本质是互联网思维是科学战略

那么在“赚来的媒体”时代,“赚”是运气吗?为什么有些产品内容传播得更广?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乔纳·伯杰(Jonah Berger)说过,“红”并不是运气,而是科学战略。

让我们看两个在美国和美食营销有关的例子。Cronut (可颂甜甜圈)是刚被发明的一种Croissant(可颂)与Donut(甜甜圈)的综合体,纽约街头凌晨3点就排满了长队,抢购这种限量供应的甜点,黑市价格更是从5美元炒到了100美元。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秀自己抢来的Cronut,并视此为潮流。另一个故事是搅拌机厂商Blendtec的CEO上传一段视频:他把自己的iPhone丢到了搅拌机里!结果Blendtec公司销售额随即暴涨700%。

饥饿营销、社交媒体、名人效应,我们似乎可以简单总结出病毒式传播的“点”。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使用微博、微信与潜在客户群沟通,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方式、策略可以让产品传播得更好?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不是“网”,而是“人”,是顾客的心理决策过程。乔纳·伯杰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6条让产品得到口碑传播的战略,即社会货币、扳机、情感、公共、实用性和故事。

1社会货币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传播的内容是富有流通价值的社会性货币(Social Currency)。媒体的“通货功能”与货币一样,在于将潜在信息或价值显性化,使之具有可观察性,转化成全社会可见、可观察、可理解的符码上。人们可以在传播这种货币的过程中得到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比如说,人们都喜欢让自己看起来更好的东西,所以网上广为流传的图片往往是美食,旅游和包包等。

这是营销者需要学习应用的重要一课。很多企业盲目地在Email或微博中鼓励顾客分享转发,可是信息内容却苍白无力,与消费者社会心理需求脱节。适当提高社会货币的价值,将有效提升顾客参与积极性。

2扳机

扳机意为传播内容需要简洁易记,可以让顾客脱口而出。如同在超市里消费者目光及双手所及的货架销量最好,传播媒体的有效性与它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是正相关的。越容易被记住的内容,就越容易被分享。

3情感

品牌和沟通都讲究拟人化,情感化。营销研究发现,带有情感,尤其是正面情感的内容会获得更多分享。正面情感将为品牌带来一种难以复制的无形资产。虽然其他品牌可以通过短时间密集而炫目的炒作来传播其理念和情感诉求,但是最终无法切入人心的情感终究会成浮云。在Web3.0时代,情感交流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变得更为直接与细微,甚至具体到每一条信息。

4公共

公共即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传播学者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说:“货币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原有互动模式的杠杆原理就被悬置起来。于是,劳动能够存储和撒播,超越了原来的局限。”与货币一样,媒体兴起同样促进了社会的理性化及大规模的人际互动,有力地整合了社会。最大化制造公共关注点,可以催化互联网时代的互动参与。

5实用性

实用性意味着相关性,意味着你有多了解消费者需求。为什么像“养生宝典”,“10个小动作帮你告别小肚子”这样的标题往往得到最多分享?因为这种总结性和功能性内容让消费者最直接看到价值。另一种方式则是把内容与折扣信息相结合,如转发即可获抽奖机会,但这种没有与产品本身紧密结合的价格优惠,长期下来往往不利于培养重视价值的忠实客户群体。

6故事

最好的营销公司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营销者当然可以选择每次讲一个故事——新鲜的内容可以引发订阅者更大的关注。另一种方式则是从大局出发,思考品牌的定位与消费者的沟通,确保每次的故事都围绕着同一个品牌主题,然后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工具方式来打动消费者。

篇4

相比传统电商而言,网红电商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带来巨大的免费优质流量。资本市场通过长期的观察,确认了网红电商的长期生命力:不断出现在各类消费领域的网红群体、网红电商在粉丝-交易转化率上明显的优势、中国巨大的过剩供应链能力急需和新兴的消费拉动势能结合……这些都是投资人看好网红的重要原因。

网红电商掀起社交商业冰山一角

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在里面。网红在享受电商带来的红利之时,还不断刺痛传统电商的神经,因为这些网红并没有给电商贡献一分钱的广告收入。广告收入,却是这些传统电商平台收入模式的核心。所以,也才有了像蘑菇街这样平台开始自己培养网红,最终是想将网红控制,为平台带来利益。

然而,“网红电商”这个词可能是个阶段性的、容易使人误解的词汇。没必要也不可能,未来每个企业都需要有一张大眼睛和V字型的脸,嗲嗲的和消费者沟通。其实更准确的一个总结,应该是:主流商业模式,正在进入“社交商业”的时代。

社交商业一个牛逼的发展趋势

社交商业Social Business,指的是什么,看下面这个表格可能会更清楚一些:

解释一下:从线下商业模式到线上商业模式的转变,几乎所有的行业都经历了多年的冲击和转型,然而技术发展趋势和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变迁不可阻挡,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行业仍然在经历着在线商业化的转型。

从在线商业模式,向社交商业模式的转变,又会是一个新的波澜壮阔、无人幸免的商业变迁趋势。尽管刚开始看起来,有一些难以理解、并且无法相信会成为生活常态的小胡闹:网红电商对于主流商业而言,目前就是这样一个阶段性的代表现象。

为何社交商业不可阻挡、一定会到来?因为社交商业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一个高效的营销生态圈,在这里面企业可以直接和消费者通过社交平台建立连接,社交商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和用户的情感连接加用户管理。

驱动社交商业加速发展的因素

1、社交连接技术能力的不断发展,企业自媒体成为连接消费者的核心

社交应用本身的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给商业提供了过去需要花费上千万成本才能实现和维系的低成本的与消费者连接与沟通的技术框架和能力。这种社交连接的技术所能产生的价值,必然会推动商业模式转型,充分利用社交沟通所能够给企业和消费者关系之间带来的新的沟通方式:一对一、个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2、消费者的自媒体,正在变成企业最重要的媒体资源

社交技术带来的另一个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是把媒体进一步的碎片化了,每个普通消费者都是兼具收入贡献价值和媒体贡献价值的双重身份。单个消费者的媒体价值,虽然看上去零散、简陋、难以管理,但是对于消费者自媒体覆盖的范围而言,这个媒体的可信度高、易于互动、转化率高。

3、商业和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导致消费者对消费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物质选择上更加富足的消费者,对于消费本身的乐趣,已经从“买到”(可获得性),到“买好”(性价比、选择的乐趣),再到正在大规模普及的“买好玩”(消费的意义不在于消费的内容,而在于消费的动机、消费过程的体验和消费后附加的价值)。理解这个逻辑,才能真正明白所谓粉丝经济、打赏经济和社群经济的实质消费心理。

4、社交商业,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嫁接电商,或者在电商平台上添加社交功能这么简单

社交商业的概念和逻辑,本质上不是一个平台级的概念,而是一个企业级的概念。因此,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平台,不管是超级电商平台还是垄断社交平台,简单的希望通过平台产品机制的改变,来赋能平台上的企业进入社交商业的模式,逻辑上都是难以成立的,实践中也没有人成功。

社交商业下哪种企业将崭露头角

那么,哪些公司会成为社交商业趋势中的受益者,哪些机会可能会借助社交商业的大趋势,成为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机会呢?

网红电商:也许会诞生出新一代的消费品品牌,每个细分品类都有存在着颠覆工业化时代大品牌的可能性,但也不排除很多品牌的生命周期会变得更短,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多的小而美的品牌的机会。人格化品牌之间是否会、如何能够形成合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需要持续观察的命题。

网红经济公司/批量网红培育公司:很难,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特别大的造星或艺人经纪公司。批量培养网红要持续成功的难度,可能还不如专注做和网红对接的供应链专业管理公司更有机会。后者的能力复制成功率与规模效应都会更足一些。

社交商业基础能力赋能商:很可能是产生新巨头的机会。这一类公司在计算机时代,是一批的硬件公司和软件公司。在社交商业时代,可能不仅仅只是软件公司,还得同时是数据技术公司、广告优化公司、营销创意公司甚至是资源整合公司,所以像IBM、蓝色光标这样的企业不停收购对岸公司,力求做到资源集中整合。

篇5

互联网演变经历了三个过程,即从Web1.0的门户,到Web 2.0的搜索,再到今天Web3.0的SNS双向互动的社交网络。不少人认为互联网真正的核心有两点:一个是云上的,随时可以随用户而改变;第二个是数据驱动。

这种定义反映出业界对互联网的认知欠缺:首先,连接、随用户而改变、数据驱动,抑或“口碑传播”(Word of Mouth),这些概念都是美国几十年来营销界最常见的概念,互联网思维本身并无新意,这也是为何互联网思维自诞生以来遭诟病的原因。更本质的问题是:Web3.0的出现是否改变了市场营销的游戏规则?互联网思维是否可以落实到有章可循的科学战略?

被夸大的互联网思维

实际上,互联网思维或者社交媒体营销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即便在鼓吹“口碑”可以颠覆一切的今天,美国著名媒体营销研究公司Keller Fay Group和Kantar Media仍发现90%以上的“口碑”是通过线下口口相传的。

最近,很多纯电商品牌都在设立线下的体验,阿里和腾讯目前的竞争从线上转向移动端和O2O。随着虚拟经济慢慢走向实体化,线上线下的融合才是关键,因为社交媒体营销严重缺乏有效精确的衡量机制,难以预测和控制舆论效果,而且也很难量化投资回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何计算回报?是微博、微信上增长的粉丝数量和评论吗?还是收入增长吗?如果收入得到增长,那么究竟是新粉丝带来的消费,还是老粉丝的重复购买?有多少是网上促销对价格的需求弹性,又有多少是社交媒体互动带来的精准定位?若没有高质量的数据消费链和研究理论指导,这些问题都无从回答。

互联网思维不能包治百病,它并不意味着所有陷入运营危机的传统行业,一旦引入这种思维,就立刻转危为安,也不意味着那些暂时成功的案例可以复制。单纯靠用户量与活跃度的商业模式终究会难以持续。

这也是社交媒体营销狂热在美国渐渐退潮,人们开始回归思考营销更本质问题的原因。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改变的是产品、服务和传播通路,但是并未改变商业的基本运行规律。另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解构了传统的营销概念,形成了独有的产品思维和媒体传播结构,促发了一系列有别于以往的消费者心理决策过程。

现在仅仅处于大互联的初期,真正的3.0时代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每个个体时刻联网、按需供给、实时互动”的状态,也是“以顾客为中心”市场导向下的新商业文明时代。互联网思维涵盖了营销中方方面面的沟通、公关、数据、优化、研发和客户管理,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整个价值链中。但互联网有别于传统营销模式的,首当其冲是其特有的媒体属性。

本质是“赚来的媒体”

在Web3.0社交媒体营销中(譬如企业官方博客,微博、微信账号),品牌自己仍拥有控制权,即“自有媒体”(Owned Media)。Web2.0搜索和广告则是品牌付钱买来的媒体,“付费媒体”(Paid Media),目的是吸引眼球增加讨论。

互联网思维更像是“赚来的媒体”(Earned Media),即把控制权下放到消费者手中,它意味着让你的品牌进入免费媒体中,通过社会媒体创造透明且永久的口碑,而不需要靠有媒体的控制或者付费的广告推介。这是一种双向的倾听与反馈,是企业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高效协同催生的良性循环。在美国营销预算平均被削减20%的经济衰退时期,尤其对创业者来说,这种直接与潜在消费者进行长期沟通交流的能力弥足珍贵。

互联网思维或者说赚来的媒体不会彻底取代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但不同媒体的功能和重要性将不断变化。如果企业思考应该使用哪一种媒体,答案是互联网环境下,一切皆是媒体,用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来产生内容引导传播,服务于赚来的媒体,这样一个有机的媒体组合才最为重要。

付费媒体并没有像很多人预测的那样走向衰退,而是以其及时性和规模性演变成为催化剂来引爆讨论点。自有媒体(Web 1.0)角色转变为内容提供方(Content Provider)。“赚来的媒体”则需要品牌与客户的长期互动,并在互动数据中了解用户信息需求,进一步细分定位市场。

如果没有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的坚实保障,没有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双向的沟通互动基础,那么当危机出现时,很容易发生不可控局面。企业要学习的是,不要在“赚来的媒体”上无法接受负面评论,聪明的营销公关要学会去倾听回应,树立正面形象,扭转不利言论,因为有争议才有流量,有流量才有持续的眼球。

互联网思维是科学战略

那么在“赚来的媒体”时代,“赚”是运气吗?为什么有些产品内容传播得更广?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乔纳·伯杰(Jonah Berger)说过,“红”并不是运气,而是科学战略。

让我们看两个在美国和美食营销有关的例子。Cronut(可颂甜甜圈)是刚被发明的一种Croissant(可颂)与Donut(甜甜圈)的综合体,纽约街头凌晨3点就排满了长队,抢购这种限量供应的甜点,黑市价格更是从5美元炒到了100美元。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秀自己抢来的Cronut,并视此为潮流。另一个故事是搅拌机厂商Blendtec的CEO上传一段视频:他把自己的iPhone丢到了搅拌机里!结果Blendtec公司销售额随即暴涨700%。

饥饿营销、社交媒体、名人效应,我们似乎可以简单总结出病毒式传播的“点”。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使用微博、微信与潜在客户群沟通,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方式、策略可以让产品传播得更好?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不是“网”,而是“人”,是顾客的心理决策过程。乔纳·伯杰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6条让产品得到口碑传播的战略,即社会货币、扳机、情感、公共、实用性和故事。

1.社会货币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传播的内容是富有流通价值的社会性货币(Social Currency)。媒体的“通货功能”与货币一样,在于将潜在信息或价值显性化,使之具有可观察性,转化成全社会可见、可观察、可理解的符码上。人们可以在传播这种货币的过程中得到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比如说,人们都喜欢让自己看起来更好的东西,所以网上广为流传的图片往往是美食,旅游和包包等。

这是营销者需要学习应用的重要一课。很多企业盲目地在Email或微博中鼓励顾客分享转发,可是信息内容却苍白无力,与消费者社会心理需求脱节。适当提高社会货币的价值,将有效提升顾客参与积极性。

2.扳机

扳机意为传播内容需要简洁易记,可以让顾客脱口而出。如同在超市里消费者目光及双手所及的货架销量最好,传播媒体的有效性与它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是正相关的。越容易被记住的内容,就越容易被分享。

3.情感

品牌和沟通都讲究拟人化,情感化。营销研究发现,带有情感,尤其是正面情感的内容会获得更多分享。正面情感将为品牌带来一种难以复制的无形资产。虽然其他品牌可以通过短时间密集而炫目的炒作来传播其理念和情感诉求,但是最终无法切入人心的情感终究会成浮云。在Web3.0时代,情感交流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变得更为直接与细微,甚至具体到每一条信息。

4.公共

公共即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传播学者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说:“货币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原有互动模式的杠杆原理就被悬置起来。于是,劳动能够存储和撒播,超越了原来的局限。”与货币一样,媒体兴起同样促进了社会的理性化及大规模的人际互动,有力地整合了社会。最大化制造公共关注点,可以催化互联网时代的互动参与。

5.实用性

实用性意味着相关性,意味着你有多了解消费者需求。为什么像“养生宝典”,“10个小动作帮你告别小肚子”这样的标题往往得到最多分享?因为这种总结性和功能性内容让消费者最直接看到价值。另一种方式则是把内容与折扣信息相结合,如转发即可获抽奖机会,但这种没有与产品本身紧密结合的价格优惠,长期下来往往不利于培养重视价值的忠实客户群体。

6.故事

最好的营销公司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营销者当然可以选择每次讲一个故事——新鲜的内容可以引发订阅者更大的关注。另一种方式则是从大局出发,思考品牌的定位与消费者的沟通,确保每次的故事都围绕着同一个品牌主题,然后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工具方式来打动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