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6 17:19: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的手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感;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品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大学生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懂得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民族兴衰着想。这些,都属于责任感的范畴。因此,责任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一、责任感的概念
责任感可以认为是对责任的感知和认可,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是一种情感因素具有动力功能,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就会推动一个人的行为,强化认知[1]。责任感是人格的一个方面,在人参与社会活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回避的重要作用。培养责任感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格健全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建设的中流砥柱。
二、责任感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责任感、专业技能、纪律观念是现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其中责任感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个责任感薄弱的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不屑于纪律的约束,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劳动能力,而且极易成为降低劳动群体行为活动效率的涣散因素。
责任感亦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律意识形成的心理基础。创新意识与人的批判意识密切相关。一个责任感严重缺失的人不会具备批判意识,即使面对极为落后的社会现象和不科学、不合理的行为方式,也会抱以冷漠的态度而不予关注。唯有对落后现实产生强烈的批判与改造欲望的人,才会具备创造动机,在创造活动中逐步形成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一个缺乏责任感,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的人,决不可能自觉抵御不道德行为的诱惑。唯有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才能有效保证人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2]。可见,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责任感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决定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但目前大学生的责任感状况不容乐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责任感的研究现状表明青少年和大学生的责任感普遍较低,只意识到享有权利而没有意识到要尽义务。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及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态度。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产生对金钱的崇拜,同时放弃对事业、对学习、对做人的追求[3][4]。2008年我们通过自编的“大学生责任感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责任感普遍高于男大学生;在年级变量上大一、大二的学生的责任感也显著的高于大三大四的学生。
(二)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社会现实来看,决定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岗位较多由男性担任,而在家庭中,男性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以及家庭生活的经济和精神平衡作用不可忽视和代替,这样的社会现实要求男性要有较强的责任感,才能肩负起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重任。但目前男大学生的责任感普遍偏低,说明对于男性的责任感教育不足,很可能导致他们将来难以承担起对家庭国家负责的重任,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
另外,在年级变量上高年级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升学和就业,生活都是围绕这些进行的,目标更为单一,关注点狭窄。另外,大学生经过几年独立生活后,对自我、社会、家庭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当今社会环境中过分强调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体价值[5],而对责任感的歌颂和崇尚宣传较少,高年级大学生相对而言受到这种不良影响的时间较长,责任感低于低年级大学生。这样的结果说明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基本的责任感教育十分欠缺。
四、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责任感教育
大学的真正作用不只在于教会学生技术性的知识和科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和练习社会生存技巧,提升成为“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课程载体,相对来说教育形式也较为多样,因此可以尝试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来进行责任感教育,具体的实施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小组讨论
可通过团体辅导中的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形成小组,围绕责任或责任感(可选择生活责任感、工作责任感、婚恋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等具体方面)话题展开讨论,剖析自己的经历交流彼此想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形成必要的责任感基础。
(二)心理剧和角色扮演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行动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可创设各种责任情景,让学生参与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来解决责任问题。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体会到责任感的重要性。通过角色互换,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思想上对责任感产生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并内化到日常的实际行动中来。
(三)针对性辅导
由于责任感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应根据对学生的人格调查和责任感调查,筛选责任感偏低学生并进行追踪辅导。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挖掘责任感偏低的根源所在,力求解开根本症结,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并强化对其责任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宋春蕾.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状况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59-60.
【关键词】
现代科技手段;儿科; 健康教育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精神,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从服务到沟通,从给药到宣教,从态度到行为,从生理到心理,涉及到患者的各个环节,儿科护理人员都力争做到安全、优质、满意为服务目标。儿科执行一年以来,存在最突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健康宣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影响儿科健康教育的因素
1.1儿科护理工作自身存在因素的影响儿科护理工作繁杂、任务重、要求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大,护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致使健康教育时间减少[1]。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存在差异,缺乏健康宣教的意识或能力不够,只是满足患者治疗,不带情感的机械式护理。
1.2患儿自身因素的影响小儿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要求;出于条件反射,患儿打针产生疼痛联想到白大褂,见到医务人员哭闹,导致家长为了安抚小孩,分散注意力不能很好接受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甚至为了照顾小孩的情绪不愿意医务人员过多的接近小孩,难以实行现场指导。
1.3陪护人员多,不固定,小儿自理能力差,陪护受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性影响,对患儿照顾方式存差异。文化层次高的家属对患儿的疾病健康知识求知欲高,对患儿疾病的病因,表现,治疗,护理,预防需要全面了解,对护理专业素质提出较高要求。面对留守儿童,陪护多为年老者,相对健康知识淡漠。没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患儿的病情及治疗完全依赖医护人员。加之方言带来的沟通障碍和阅读能力限制,导致健康教育难以实施。
1.4住院治疗时间短,周转快 护士在短时间内需对多个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没有足够时间与家属及患儿沟通,普及常识性知识,如小儿喂养及辅食添加、喂养方法,预防接种及新生儿抚触等。
1.5家长溺爱患儿,对护士提出过高要求,难以建立信赖关系 如静脉输液时,要求护士必须每次都能一针成功。若失败,家长会暴怒,认为护士无能,对护士的偏见和信任程度低。
因此,针对儿科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传统健康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引进现代先进的科技教育手段(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结合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口头语言教育,文字教育,示范性教育),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儿科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现代科技技术手段的教育特点
2.1形声化,直观形象将图像、文字、声音,艺术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光、形、声迅速及时普及知识,加之形式新颖,内容生动、丰富,感染力强等特点,乐为人接受。且容量大,直观性强、形象的将几百字,上千字才能弄清楚的问题(如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通过图像和声音简单明了清晰地呈现在患者面前,将抽象的概念,繁琐的文字描述,有声有色的表现出来,化无形为有形[2]。我们儿科护理面对的是特殊群体,沟通难度较大,加之大部分患儿又来自农村,更需要对农民加强卫生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面对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大篇文字宣传)可能会“望而生畏”,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可以化繁为简,将深奥难懂的疾病知识,浅显,生动地诠释出来。
2.2功能的多样性,再现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现代科技教育手段,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化慢为快。能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反复播放。再现患者需要的疾病知识,加深印象。现代科技教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住院部、门诊、社区可以用,家庭也能用,幼儿、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群体能用,个人也能使用。既适合集体教育又适合个别化教育,灵活多样,简易方便,是最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教育方式。
2.3教育方式,方法的先进性,引用至医学护理领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教育信息,具有高效率,优质量的特点,是实现儿科健康教育的最优化,最有利的保证,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效率和队伍素质。
2.4经济方便,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共享资源,可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3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在儿科的应用
3.1软件我们根据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流行病,如:毛细支气管炎、秋季腹泻、手足口病、肾炎肾病、过敏性紫癜、新生儿黄疸等,制作了针对各疾病宣教视频,内容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预防、保健技能(呼吸功能的锻炼,有效拍背的方式,皮肤护理)、以及科学育儿知识等(新生儿抚触,小儿辅食添加原则,喂养方法,预防接种)。收集的视频资料来自各大网站专家儿科疾病健康教育讲座视频和综艺节目的健康育儿视频(辣妈宝贝,宝贝一家亲),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剪裁与合并、刻录等技术,增添儿童喜爱的卡通动画(喜洋洋,灰太狼,奥特曼)制作健康小贴士,分别提示疾病需防范的轻、中、重内容,创作适合儿童群体喜爱的生动的宣教片,具有吸引力,有很强的针对性,且是可行的。
3.2硬件作为三级医疗教学单位,我们贯彻温情式服务理念,病室有电视机,广播,DVD机,病区有多媒体教研室。有利于开展现代科技教育模式。
3.3实施每天晨间交班结束,由主班护士根据病区病种间断(9:30-10:00,10:30-11:00,16:00-17:00)播放各疾病的语音宣教。每天下午安排资质高的责任护士组织患者按病种10人左右到教研室观看教育视频,观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观看结束,组织家属及患儿讨论,让患儿及家属提出问题,护士进行现场解答与指导,产生互动效应,达到解决患者共存的护理问题,掌握正确的护理技能。强调个体化教育,我们制作的视频,通过信息下载,可被携带走进家庭,社区,提高家庭科学健康育儿知识。疾病流行期间,杜绝疾病的传播。
4小结
在儿科优质护理工作中,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现代科技教育手段进行宣教,健康教育质量明显得到提高。其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易于激发家长和患儿学习的兴趣,为掌握疾病知识建立了基础;视听结合易于理解,便于记忆,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动画的立体性具有模仿性,准确掌握护理技能;广泛的适应性避免了方言障碍、文化局限,不受时空限制,又具有再现性,扩大了教育范围;按疾病种类宣教,按需宣教,既有适应性,又具备争对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护理人员反复施教过程中,潜移默化提高护理专业队伍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直肠癌;阶段性;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40-02
直肠癌是临床上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的主要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黏液血便、肠腔狭窄症状、晚期恶病质表现[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治疗是该病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直肠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患者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2008年5~9月,对42例直肠癌患者实施手术治疗,采取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直肠癌的患者共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5~65岁,平均42岁;文化程度:本科以上9例(21.5%),大专20例(47.6%),中专及以下13例(30.9%);职业:干部18例(42.8%),企业管理者8例(19.0%),其他16例(38.2%)。
1.2 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的方法
1.2.1 阶段性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①入院阶段:由负责护士向患者做入院介绍,同时解释阶段性健康教育的内容。②住院阶段:住院次日开始根据不同阶段选择合适时机对患者进行评估、教育,直到患者理解并采取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③出院阶段:出院前1 d进行饮食、活动、休息、生活习惯的指导。
1.2.2 阶段性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查有专人负责,采取无记名方式,现场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全部回收。
2 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患者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使人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2],阶段性健康教育是为了满足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性整体护理的一种实践模式,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阶段性健康教育是护理程序的具体落实。具体内容如下:
2.1 入院时健康教育
2.1.1 入院介绍患者入院时,护士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 病房各项规章制度、住院须知及患者住院所需携带物品等,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环境。
2.1.2 入院宣教入院后向患者讲解直肠癌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吸烟与癌症的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消除患者的恐惧与不安,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病情。
2.2 术前健康教育
2.2.1 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直肠癌患者需进行多种检查,检查前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和意义,检查中应注意的事项和患者须如何配合。
2.2.2 术前心理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向患者讲解疾病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知患者手术时间,介绍手术名称及方式,告知患者直肠癌手术的治疗过程,对需做结肠造口的患者,说明结肠造口虽然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但处理得当,仍能正常生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接受手术。
2.2.3 术前准备的教育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咯痰等,针对吸烟、酗酒的患者告知其危害性,使其自觉戒烟戒酒。术前2 d进流食,术前12 h禁食,术前4 h禁水,术前晚及术日晨给予清洁灌肠,术日晨口服泻剂,术前1 d做好术野皮肤准备,告知患者术前准备的方法、目的和意义,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3 术后健康教育
2.3.1 心理指导以亲切和蔼、暖人肺腑的语言告知患者手术效果和局部切口生长情况,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向患者介绍治疗须经历的过程,使患者了解治疗及康复的基本过程,改善患者对直肠癌疾病知识缺乏的程度,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对家属也要做好健康宣教,形成积极配合治疗的氛围。
2.3.2 饮食指导术后禁食、胃肠减压期间由静脉补充水和电解质,让患者掌握禁食及胃肠减压的意义是防止腹胀,避免吻合口瘘。2~3 d后排气或结肠造口开放后指导患者进食流质饮食,如无不良反应,改为半流食,注意少食多餐;术后1周以后,指导患者饮食宜进清淡、少渣饮食,注意不宜吃辛辣食物;术后2周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低渣饮食,避免太稀或粗纤维太多的食物。食品种类宜多样化,突出食物的色、香、味、形,以促进食欲,使摄入的营养更全面、合理。
2.3.3 活动指导患者术日平卧位,全麻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在病情允许下,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指导患者正确地咳嗽、咳痰,结肠造口患者应向患侧卧位,防止感染。术后1~2 d协助患者床上活动,术后3~7 d适当下床活动,介绍早期离床活动的意义,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在护士及家属搀扶下离床活动[3],术后1周,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量,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循序渐进。
2.3.4 用药指导按医嘱合理用药,讲解药物的服用剂量、方法、作用、副作用及用药后注意事项。
2.3.5 结肠造口自我护理指导
2.3.5.1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造口袋,掌握造口袋裁剪与粘贴技巧。使用弱酸性溶液清洁造口周围皮肤,局部涂氧化锌软膏,有皮炎时暂停使用造口袋。
2.3.5.2 预防并发症。造口处拆线愈合后,指导患者每日扩肛一次,防止造口狭窄。
2.3.5.3 帮助患者正视并参与造口护理,护士在操作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自尊,鼓励家属参与造口的护理,同时帮助患者逐步获得独立护理造口的能力。
2.4 出院健康教育
根据不同的个体差异,结合直肠癌患者的康复状况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指导患者出院后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体力劳动,避免劳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排便通畅,保持局部或结肠造口部位清洁;指导患者以高热量、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原则,少食刺激性食物,如白酒、辣椒等,告知患者定期复查,遇有特殊情况时,及时来院就诊。
3 结果
42例住院患者进行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后,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都能切实掌握和独立运用直肠癌疾病的自我护理技巧,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直肠癌疾病的认识,改变了患者的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真正满足了患者的身心需要。本科护士也通过开展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拓宽了医学理论知识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见表1。
表1 直肠癌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n(%)]
4 讨论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或家属自愿地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4]。阶段性健康教育是根据直肠癌疾病手术治疗分阶段制定教育内容,按每个阶段教育内容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反复评估,使健康教育多次、少量进行。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护士必须主动与患者沟通,按病情发展阶段的内容进行阶段性健康教育,减少了中断环节或遗漏现象,增进护患交流机会,保证了直肠癌患者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通过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开拓知识面,加深知识点,不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0-271.
[2]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8.
[3]曲娜.大肠肿瘤病人的健康教育[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83.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49 文?I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6-0088-03
在临床医学中,针对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是开展患者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更是提升患者健康指标的关键手段,从而健康教育成为医护人员当前关注的首要难点[1]。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是采取全员参与的方式,通过对自身管理水平、工作环境的改善,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其关键在于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利用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使圈员能够自主参与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获取相应的成就感、满足感[2]。针对此,以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精神病120例患者为例,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度进行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纳入标准:在精神科住院;年龄在16岁以上(包含16岁);意识清楚;自愿参与临床调查;住院时间超过5 d(包含5 d)。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16~80岁,平均(47.5±0.5)岁;体重40~82 kg,平均(60.5±0.5)kg;住院时间4~18 d,平均(10.2±0.8)d;文化程度在小学~大学之间。试验组患者男30例,女30例;年龄18~82岁,平均(47.6±0.8)岁;体重41~83 kg,平均(60.7±0.7)kg;住院时间5~17 d,平均(10.5±0.9)d;文化程度在小学~专科之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手段,即利用报告或咨询的方式,对患者宣讲精神科疾病相关知识;结合照片、图画、录像等传播途径,提高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同时定期对患者身体指标进行检测,缩减患者疾病痛苦,减轻患者心理负担[3]。试验组患者采用品管圈健康教育手段,其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小组 由精神科医护人员自愿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其中圈长(1名)为本科室组长、辅导员(1名)为本科室护士长,圈员10名。由圈长带领圈员开展各项临床护理工作与管理制度统筹分配;辅导员对各项活动的开展实施严格监督;圈员实际参与每项品管圈活动。
1.2.2 选定主题 结合“头脑风暴法”,依据内容可行性、紧迫度与圈员能力等指标,由全体圈员采用“分值赋予法”的评定标准,将多个备选主题依据总分高低的差异,最终确定此次品管圈活动主题为“提高精神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4]。
1.2.3 制定计划 品管圈活动共持续1年,即2015年2月-2016年2月,每2周开展1次品管圈活动。第1个月对活动主题进行选定,同时制定活动内容和相关计划;第2个月对实施活动现状与质量进行把控,采用目标设定的方式,为目标实现构建圈员努力计划[5]。第3个月对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第4~6个月,通过对策方案的拟定,做好实施和检讨工作;第7~11个月,对参与品管圈活动的患者实施问卷调查,分析活动效果;第12个月,依据数据调查结果,对品管圈活动不明确环节进行探讨或改进,同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1.2.4 把控现状 通过健康教育知晓率调查表的制定,其中问卷调查表包含疾病症状和饮食计划、入院宣教、治疗护理与康复锻炼等8项内容,每项内容设定3个备选答案,即“能陈述”、“不全面”、“不知道”,分别制定1分、0.5分、0分三项分数;在患者住院1、5、10 d、出院当天时,开展问卷调查,根据多次调查数据结果,取其平均值;健康教育知晓率=调查分数/总分×100%。除此之外,依据圈员能力、目标设定等标准,将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提升至89%以上。
1.2.5 要因 小组通过“鱼骨图”绘制的方式,将健康教育知晓率影响方向确定为人、资料与方法三项,详细分析后总结出20项提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要因,结合临床研究结果,将护理人员培训、护理意识强化和健康教育资料完善、宣传方法优化等认定为患者健康教育质量改善方向[6]。
1.2.6 对策 利用业余时间,对本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实施系统化培训工作,结合由浅入深、由至难的原则,使医护人员快速了解患者个性化需求;通过主题例会的开展,以护士长为首开展管理机制强化工作,促使医护人员认识到健康教育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采用统一宣教、图文并茂的方式,针对患者疾病未知晓内容给予细致化讲解;以患者需求为核心,对健康教育时间、内容、方式进行科学融合,以期实现预定目标[7]。
1.3 观察指标
患者临床治疗工作结束后,本院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健康教育护理质量进行调查,其中健康教育知晓率分为完全知晓、部分知晓、不知晓三个方面,知晓率=(完全知晓+部分知晓)/总例数×100%。而健康教育护理质量包括情绪稳定、知识掌握、护理满意度、主动咨询、遵医行为等内容,结合匿名调查的方式,确定问卷100%回收。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低于试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护理质量比较
对照组患者情绪稳定人数43例(71.67%),知识掌握人??40例(66.67%),护理满意49例(81.67%),主动咨询人数44例(73.33%),遵医行为人数50例(83.33%);而试验组患者情绪稳定人数53例(88.33%),知识掌握人数55例(91.67%),护理满意58例(96.67%),主动咨询人数56例(93.33%),遵医行为人数57例(95.00%)。试验组患者健康教育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中图分类号:G80
1 前言
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对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定讨论与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我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处于零散的、局部的和自发的状态,对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过高等等。要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必须从体育与健康教育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形成既有目标,又有内容,既有要求,又有考核,能够指导教师操作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就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2 建立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必要性
2.1 是全面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必须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因此,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广泛的联系,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心理表现错综复杂,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干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2.2是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不同于运动技术教育,不可能通过几次课的教学就能收到显著成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各个方面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够情绪高昂、专心致志地出事各种学习活动,学习效益高。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励学生团结互助、奋发向上、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意识等,不仅对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 建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学校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该以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为指导,从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出发,与其它学科的教育密切配合,努力为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服务。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指导下,有计划地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参与等完整的系统的教育活动,系统模式如下图:
该系统中体育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及体育教育的实际,确定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根据其目标选用一定的教材,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和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体育教育管理部门,由管理部门对系统进行调节,形成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作用不断提高。
3.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确定体育与健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走出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可能完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任务。因此,确定体育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本质特点,不能夸大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功能。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组织纪律性,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良好习惯;培养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精神,养成主动与人交往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尊自信、顽强拼搏、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和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培养勇于探索,善于求新求异、质疑问难等创新精神。
3.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为了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应该有计划地把一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明确规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列入教学大纲。例如体育运动中的一些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球类和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顽强拼搏和坚忍不拔精神的跨栏、支撑跳跃和耐力训练项目;有利于培养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精神的攀登和爬越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教育需要,在不同的学年段科学地选择不同的心理健康教材,使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能够全面促进的学生心理健康。
3.3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与方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除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材内容的教学外,在各种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举止都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灵活运用激励与表扬、讨论与互助等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及时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4心理健康的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评价是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评定的内容之一,是促进学生注重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不是专门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价。因此,其评价内容与方法应该从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在简便易行的基础上追求科学合理,要尽可能与技术或身体练习结合起来。如果过分强调评价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就可能会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使评价工作成为理论探讨的话题,不能落实到教学之中。
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评价不可能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只能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安排,以及在不同学年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在不同的学期或学年对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进行部分的评价,各个学年段的系统安排形成心理健康评价较完整的体系。
3.5 系统的管理与调节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
当前我们中小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是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消极教育模式。而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积极的视野,以积极的心态去促进人的健康和发展。那么,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如何来正确认识和加以应用呢?
一、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我们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的,也可以说是单纯治疗性质的健康教育。而积极心理学则实现了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倡导积极地去对人生价值的自我直接肯定。因此说积极心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2.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当前我们中小学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测量评估手段虽然很多,但这些手段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对心理负面、病态的测量和反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测量评估。而积极心理学则是用正面指标,从积极的心理状态方面来衡量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有关情绪的问卷、福代斯情绪问卷、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指数问卷等,这些不仅能够对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诊疗”,而且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3.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其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以及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不仅使深受师生们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积极的思想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进行了积极的心理影响,使学生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开拓思路,大胆尝试积极心理学教育。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1.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从过去的那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只有这样先从理念上转变了,才能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做到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中小学学校领导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认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以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预防与诊疗的有效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积极心理学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激情,发挥出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首先,我们应当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格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诊疗心理疾病两大方面。在做好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目标同时,利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中小学生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积极心理学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关注如何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学习最佳的状态,取得最好的绩效。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幸福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其内容更多地注重快乐、尊重、宽容等情感方面的培养,是一些积极地实现人生价值观、追求更高人生目标的内容。因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们在教育内容上必须要向积极心理学靠拢,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内容,结合学生们现实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对学生们施以积极的心理影响,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促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主观幸福感。此外,也应注重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去,通过积极心理学来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改进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尽管很多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在这些教育中,心理教育老师大多注重的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而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学生们即使学了心理健康知识,但当自己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也不能进行自我剖析和解决。而积极心理学将积极人格的形成作为基本的追求,而积极体验则是形成积极人格的基本途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学生们自身的积极体验,学生们就会从自身内部起作用,以情绪体验为例,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可以导致不同的行为倾向,其中积极情绪则能通过内化积极的因素,从而使个体建立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能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在有关的研究中显示,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健康的归因方式、良性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应激和心理防御系统、神经中枢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影响人格,从而实现对人类健康的呵护。积极的环境营造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以体验、参与、合作、活动、内省为主要手段,以咨询、干预为辅助手段,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主渠道,构成了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5.通过家、校、社会合作,共同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也是有环境要求的,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除了受学校环境影响外,还直接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小学生,无论是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都是处在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们的心理成长起着关键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对学生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教育,这就需要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共同学习探讨对学生们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只有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中,才能保障学生们积极心理的成长和成熟。三者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总之,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深入学习积极心理学,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就一定能够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进一步为中小学生们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陈红等.积极心理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4]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5]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11-30.
【关键词】普通高中 心理健康 信息化
在新信息不断发展的阶段,信息化的现代科学技术逐渐为人们在社会中的发展以及创新提供了相应的机会以及挑战,信息化技术逐渐普及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使得逐渐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进行深入的变革。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满足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必要学科,也受到了信息化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单要意识到信息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并且要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是由于现代技术的高效发展,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当中,最终在这样较为特殊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有效的促进了信息化社会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指的是采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以及信息技术,逐渐将信息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并且降低工作成本,进而培养人们的心理素质,强化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及时将不良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进一步将心理潜能开发,推动人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就一定的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对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而言,就是指将信息化设备以及信息化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宣传中进行广泛应用,使得高中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在现代化的科技水平中得到有效应用。
在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怎样有效运用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使其在信息化社会中逐渐顺应时展的潮流,促进学校德育教育以及学校整体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强化整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本文就实际的教学经验为例,尝试着运用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形式,逐渐实现探究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道路。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信息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所追寻的就是一个课堂的高质量,那么构建一个信息化的平台对于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辅助教学,在我国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之下,利用信息化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普遍的手段。教师积极的深化内容改革,加深思维意识的建设,巧妙的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犯罪心理学中经典的《囚徒困境》时,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外国为此经典案例制作的动画,让学生慢慢的适应这一主题。“学生看到两个囚犯所面临的同一个问题所作出的挣扎,自行分成两组进行讨论,运用现身说法,让学生来回答如果自己是动画中的人物,应该怎么办”。面对着是死扛到底坚决不认罪,还是主动坦白并举报队友,这两种选择无论哪一种都有着自身的道理。在经过一番辩论后,再让教师播放动画的结尾部分,让学生明白了结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效果。这种情景式的教学,打破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将信息手段引入进课堂中,以达到预定的高中教学目标。
(二)网络心理辅导平台构建
传统的心理健康评测都是利用问卷形式或者交谈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种方法存在着太多的弊端,诸如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巨大,而且还要进行后期的统计,数据量繁琐,还往往容易出现错误。这些个困难往往让教师望而却步,导致了心理咨询的难以真正的展开。而有效的利用网络心理辅导平台,将原有的不便纷纷进行改变,大大提升了效率。
例如高中课堂可以聘请相关的技术人员,为学校建立一套专门的技术平台,积极发动本校学生参与其中。里面有专门的电子测试表,比如《学生幸福指数调查》《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测试题》等,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技术人员在对其进行统计,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数据上交。这对于学生,对于家长,对于教师都是一种较好的表现。
另外利用此信息平台还可以为学生的高考志愿上的选择添砖加瓦,让学生可以更加的了解自我,了解自我的需求,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信息,为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心理咨询,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启齿问题勇于说出口,以便得到最为及时的解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冲击下,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开始逐渐运用信息化技术,并且有效的运用以及开发信息资源,逐渐提高信息教育的整体效率。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积极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平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进而更好的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婷.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35-236.
关键词:健康教育;体育教学;实施
1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1.1体育教学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都是为学生身体健康服务的,二者不可分割。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可以促进学生健康,体育新课程目标体系划分为五个目标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新目标体系确立了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健康领域的重要意义。教学中体育教师可采取信息传播、行为干预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引导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2良好的健康教育对体育教学有促进作用
体育教学中通过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健康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对其身体、精神和社会相协调的三维健康产生的积极变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教学是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健康教育观念较为淡漠
体育教师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理解不够深刻,对体育教育思想和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对体育与健康的密切联系理解不够,体育与健康教育整体化观念淡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运动过程中体育人文素质的传承,忽视了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因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无法真正体验到成功与喜悦,无法真正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往往出现了“喜欢体育怕上体育课”的现象,对这部分学生来说,体育课就成了负担。
2.2体育教学师资情况无法满足健康教育的实施
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健康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部分学校为了节约开支,体育师资欠缺,造成体育课开不齐、上不足的现象。体育教师缺乏健康教育知识的积累,单一传授简单的运动技术与技巧,忽略体育的健身功能和生活价值。因此,提高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的综合教育素质非常重要。
2.3教学内容与手段不利于健康教育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重复运动技术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和竞技能力的提高,缺乏对健康知识的传授。学生所掌握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较难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方法仍沿袭旧的教学模式,一贯采用讲解与示范、练习与纠错的教学手段,学生被动的去学去做。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手段的实施不利于健康教育的开展,与新课标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要求相差甚远。
2.4体育课程评价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体育评价仍以设定考试项目为主,从项目的设定到测试内容的选择,始终沿袭旧的单一评价模式。这种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体育文化素质,更不利于激发自主学习和自发参与锻炼的兴趣。
3体育教学中渗透与实施健康教育的对策
3.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以“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渗透与实施健康教育。
3.2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建设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不断提高贯彻“体健”结合的自觉性,并把它作为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重视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他们通过自学、教研活动、培训、函授等多种继续教育的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从而适应健康教育要求。
3.3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感兴趣的,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项目,删除一些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质量。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让学生主动感知,培养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目前的体育教学仍然不受重视,好多地区学校教育口号是素质教育,实际是应试教育,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甚至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换取学习成绩。体育与健康教学开展难度大。体育比赛是促进体育与健康发展的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导致学校重视竞技成绩,轻视学生体质的现象。重视个别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忽略全体学生,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现在社会,学生的生活条件日渐优越,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放任自流,过分呵护,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还有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对孩子的溺爱程度越来越重,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劳动锻炼,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这样的社会风气必然对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我认为孩子应该承担一些家务,孩子可以在业余打工赚钱,这些吃苦教育,能够磨炼孩子的性格,锻炼孩子的能力,增强孩子的意志。
健全科学规范的体育健康教学组织机构,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中心工作计划,通过实践建立优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需要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因此,要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教师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教师综合素质,充实健康教育人员,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关键词] 健康教育;阻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c)-138-02
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针对人的健康需求,通过教育活动,使人掌握日常护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改变过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1]。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健康教育推进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护理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护理从医院走向社区,关注的是每个人和每个人群的健康状况,围绕健康的心理、生理、社会3个方面开展工作,并传授预防、治疗、护理的多种知识,满足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如果医院内健康教育的阻力都无法克服,在向社区的推进中,遇到的阻力会更大。因此,笔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希望与护理同仁交流,使健康教育得到深化,使人类拥有健康。
1 健康教育的阻碍因素
1.1 护理教育模式的陈旧、落后
我国的护理教育基本上是功能制,只注意基础、临床护理,对预防、保健、康复的重要性重视不够,没有注重毕业生将来为之服务的社区及作为健康教育者的需求。现在,虽然护士文凭不断提高,但本科、大专毕业的高护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值得深思。
1.2 医院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医院追求经济效益,健康教育对医院来说是只有投入、无产出的赔本生意,医院不重视健康教育。重医轻护现象也时有存在,护士缺编。
1.3 患者因素
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一些舆论的导向作用使患者对医院普遍存在戒备心理,患者参与性差,大多数患者对健康教育达到“知”,还达不到“信”和“行”[2]。此外,多数患者凡事相信医生,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和依从性远远高于护士,再加上患者的文化层次、年龄状况、职业、性格、病情上的差别限制了信息的输入,缺乏重要的文化交流手段,患者对护士的健康信息不理解、不认同,阻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
1.4 护士因素
护士有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3]。护士对健康教育缺乏感性、理性的认识,健康教育使护理工作变得繁琐,而且我国护士严重缺编,护理工作量大,压缩了健康教育的时间。另外,护士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护士工作没有热情,缺乏主动性。在现实的健康教育中,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护士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严重挫伤了具有学士学位护士的积极性,高护生不能人尽其才,甚至流失。
1.5 检查者的因素
检查者的方法和手段很重要,要灵活,正确评价护士工作,不要一味地把患者会不会背作为衡量健康教育合格与否的标准。
2 对策
2.1 培训目标具体化
培训目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打破旧模式,推进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命发展历程为横线贯穿各个生命历程的整体护理[4],注重能力的培养。
2.2 医院转变观念
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需要领导的重视及大力支持,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2.3 因人而异进行健康教育
2.3.1 对于文化层次高、适应能力强的患者,护士应积极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作息时间、生活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及对患者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安排,使患者心中有数。对于文化层次低、适应能力差的老人、儿童及农村患者,护士应主动介绍自己的情况,如姓名、办公地点,使其有问题能及时解决,要不厌其烦,耐心解释。
2.3.2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时,内容要简洁,主要是就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要多巡视,要有足够的耐心,多解释、多帮助、多引导,要注意说话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健康教育则偏重于预防和保健,形式多样,易于接受。
2.4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全面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职责,护士在工作中应想方设法地为患者解除病痛,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认真解答,有能力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反映,护士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问题,患者也会将心里话、真实的感受主动告诉护士。健康教育是一个护患双方活动的过程,如果只有医护人员的“自动力”而得不到患者的接受和配合,或者只有患者的“自动力”而得不到护理人员的指导和训练,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护理艺术,合理使用人才,调动自身积极性,带动健康教育稳步发展。
2.5 重视教育效果和监督评价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质量考评指标,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检查手段灵活,目的明确。
综上所述,经过多方努力,健康教育的阻碍因素均能得到改进,只有护士因素和患者因素直接也是主要因素,护士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业务理论、技术操作、人文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加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范围不断扩大,护士要走出医院,进入社区,走向社会,创造出“给患者以最大程度上的健康回报”的健康教育效果,让更多的人拥有健康。
[参考文献]
[1]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93.
[2]黄敬亭.健康教育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
[3]孙庆余.护理诊断学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183-203.
[4]浦建芬.皮肤科病房的健康教育特点及实施体会[J].中国健康教育,2000, 16(1):30.
[5]陈凤霞,王金红.细分理论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13.
[6]李晓燕,王吉荣.健康教育对老年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8):18-19,68.
[7]尚守芝.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20,160.
【关键词】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伤害
在我国的健康教育普及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有条件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所以说要想克服这个问题,还需要我国的医疗事业与教育事业联手进行工作的进行,例如对偏远地区的教育,一定要组织好人员进行专门的教授,对于受教育比较方便的地区就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演讲,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良好的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作为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来说,对于疾病的预防是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对疾病的预防中,不仅仅是只对其防治,更重要的是在防治的过程中进行健康的科普教育,这项工作不能只作为表面的工作,而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健康教育可以说在疾病的预防控制中是发挥重要作用的。
1 健康教育的含义
我国所倡导的健康教育,其内涵就是通过专门的健康教育人员进行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信息的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帮助人们了解并掌握卫生健康的保护意识,在传播的过程中,使人们积极的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建立健康的观念意识,在正常的生活中,采纳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良好的健康教育有利的相互结合,促进人们生活的健康化,在生活中,逐步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的对疾病进行良好的预防,这样做的健康教育目的就是使人们在生活中,减少疾病的困扰,增强自我的保护意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健康快乐。良好的健康教育是预防疾病以及改善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
2 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在疾病的防御过程中,卫生防疫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是疾病预防的良好措施,在卫生防疫中,健康教育是十分关键的,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的关键,只有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才能良好的进行预防。在疾病预防的过程中,健康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都是通过上级组织,有一定的计划和良好的组织面向广大人民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会将健康教育中的内容一一的向大家介绍,使人们充分的了解健康教育。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卫生健康知识以及一些良好的防御疾病的手段进行大力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使群众进行自觉的吸收采纳,不了解的地方也可跟教育人员详细的沟通。在对疾病的预防有一定的认识后,在进行实际的行动,这样全体的社会人员都积极的对疾病的预防有良好的认识,就会自觉地树立自我的健康保护,使每一个公民都投入到疾病的预防当中,积极的为防御疾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将健康教育进行良好的落实,在实际的生活中,使每个人都自觉的进行健康保护,这样,从总体来说看,就会大大减少疾病发生率,并减少因疾病而造成的死亡率。健康教育也就达到其真正的作用,促进全体人民的身体健康性,保证人们的生活少受疾病的困扰。
3 健康教育是促进人们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手段
从我国的现展来看,对健康教育还没有达到良好的普及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对健康教育进行良好的普及,在以后的教育防病中,一定要提高对健康教育的投资,使人们能够在未发生疾病的状态下,就对疾病有良好的认识,对疾病的预防不能像亡羊补牢的故事一样,因为在疾病发生后才想起预防,那就太晚了,产生的后果也是不可能挽回的,在健康教育中其重要的手段就是,人性化的教育,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强行的进行灌输,应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各种人群的受教育程度都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在健康教育上进行投资,将会促进总体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们的幸福安康的建设生活。根据临床的经验表明,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对其实施健康教育是十分有效的,所以一定不要惧怕在此项目上的投资。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从总体来看都有显著的提高,对健康教育进行普及宣传时,一定要有目的的进行,例如,城市的住宅对人民的居住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这一特点,就可以去住宅的社区等地进行宣传;公园的人一般都比较多,可以在公园设立普及健康知识的专门演讲,从具体的工作来看,就是找人们聚集较多的地区进行宣传,这样可扩大宣传面,使更多的人进行了解,及时的做好疾病的预防,要将人们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这样才可以全身心的去投入别的事情中,所以,在教育中,一定要发挥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将疾病的预防工作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这样,才能做到自己的健康自己把握,远离疾病的困扰。
4 今后健康教育发展的重点―加强网络化管理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人类对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人人要健康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行网络化管理,是深入开展健康的组织保证。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民性普及教育,必须建立一个以专兼为主体的健康教育网络,依靠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加强横向联系,促进社会团体参与,使健康教育的管理日趋社会化、规范化、科学化。
社区健康教育业务指导三级网中,一级网负责全区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制定及质量控制,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组织、协调、指导、总结全区健康教育工作,以培训健康教育骨干和提供健康教育资料为重点。二级网负责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全区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是健康教育五进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三级网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具体实施健康教育各项活动指标,并做好信息反馈。要求每个单位做至五有,好有专兼健康教育干部、有宣传阵地、有健康教育资料、有活动内容、有计划和评价,使健康教育形成上下一条龙,层层有落实。
5 总结
综合全文的阐述,对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的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做用,相信大家也有一定的了解,疾病是危及现代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要想对疾病的发生进行良好的控制,就一定要对健康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身体的健康。健康教育就是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生活中,一定要将健康教育进行下去。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人们的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思想价值观念出现碰撞与交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遇到困扰和冲突更加突出和尖锐。近年来,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来解决学生的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强的专业性、针对性、时效性,倘若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且又粗预学生的心理和品行问题,这就如同苏霍姆斯基所说的“戴着铁手套在触摸人心”而适得其反。因此,怎样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以何种策略来促进其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意义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职院校中,根据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心理技能训练、心理问题疏导,以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心理教育活动。[1]
1.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观点灌输、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是非、善恶,美丑判断、高尚的情操与品行的培养等。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偏重于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律、自控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指导发展、培育人格、完美个性的教育,两者交叉重叠的内容较多,既互相配合,又相互补充和完善。很难想象一个心理不健康主体,人格不健全的个体能够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2]
1.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若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偏重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取向,注重测量、诊断、疏导、训练和矫正等,较为倚重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偏重社会对个体的道德需要和学生共同思想及行为问题取向,注重说服教育、思想培养、纪律约束、文化熏陶、榜样引导等,对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倚重较大。但随着社会发展、思想观念嬗变以及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精神文化、娱乐方式的影响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1.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协同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相互补充的育人机制统一体的不同侧面,既可以相互补充也可以相互支持,心理健康要思想政治,思想政治也需要心理健康。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实践也已经证明,价值观问题是许多心理问题的诱因,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的常见的特征。[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颠覆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画地为牢、互不干涉的境地,从而理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关系,使之在教育过程中取长补短、融合贯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机制。
1.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有利于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运用说服教育、纪律约束、文化熏陶、榜样等方法来完成学生的思想教育,虽然这些基本的教育方法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它太过于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特别是以往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意识问题,却往往忽视学生个性人格方面的特点。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途径方式
2.1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的大德育观念。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的大德育观。不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整合,还必须整合其他学科以及一切教育教学力量,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形成高职教育的大德育体系。
2.2科学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实践和探索,各自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优劣势,必须科学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使两者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开放、综合和整合社会力量的大教育理念,变被动应对矫治型教育为主动引导发展型教育。积极采取学科教学、学术讲座、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自学辅导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预防、普及和提高为主,以矫治、疏导、训练为辅,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行为治疗等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及把心理学中一系列测量原则和诊断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论上得到升华和发展,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基础。
2.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和专业学科知识的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以及方法手段上的整合必然要求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改变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角色转换以及其在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拓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就是要从根本打破心理健康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之间的角色界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遇到的是学生心理问题还是思想政治问题,也不管你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都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调查,积极探索,努力解决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既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肩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双重角色”。
参考文献
[1]过慧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指出了护士在高校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1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1.1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提出了人类健康的“三维观”,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满状态”。1990年,Wll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又加以了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川图。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学和健康教育学相交叉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它的发展来自两方面的激励和支持: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专业自身的发展。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护理学专业最受瞩目的学科之一。
护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按教育场所可分为: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健康教育。按目标人群可分为:儿童护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护理健康教育,妇女护理健康教育,老年护理健康教育等;此外还有按教育目的或内容进行分类的方法。
1.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校区医疗部门的护士为行为主体,以高校教职工及学生为服务对象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健康教育的人群特征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高校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激烈的竞争,时常处于紧张无序的脑力劳动状态,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教职工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近,广东省教育工会对我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书面报告。报告显示,有大约1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1乃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而剩下约7l0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数据意味着高校教师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条件,一旦因为某些不良外因刺激,如:短期过度劳累,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紧张或心理创伤,营养不合理或生活不安即可导致某种严重疾病发生。如果这样,不但妨碍了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妨碍了整个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护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行为,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障资源,最后达到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因此对高校教职工进行护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3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的特点,如心血管疾病从40岁开始明显增加,消化系统疾病从30岁开始就已经有明显增加,以及在高校中3040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等等,进行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3.1心理指导:处于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的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使他们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极易导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常。
3.2饮食指导:合理适当的饮食将有助于疾病的好转、康复。如高血压患者宜多吃富含钙、钾、纤维的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饮食,少饮酒。
3.3作息指导:不宜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或短期过度劳累,保持每日有6小时以上的睡眠习惯,注意调整工作、锻炼、休息与睡眠的关系。
3.4用药指导:应经常告戒病人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应策略地讲清有些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严重时及时与医生和护士联系。
3.5行为指导: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或促进健康的行为方法,这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4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
4.1程序(步骤)。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以往的卫生知识宣教,从而使健康教育不仅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而且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应正确应用护理程序。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与应用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一样,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z]:
评估:系统地收集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一个总体评估。
诊断:对病人及其家属所需健康知识和帮助的判断。
计划:对将要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作出具体的安排。
实施:将计划中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评价: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4.2方法(手段)。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咨询法、墙报法等等。其中护士在为教职工做护理操作时进行交流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其教育效果要远远高于专门时间进行说教。因为对方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护理知识,他们的学习往往来自于自身不适的需要。在与他们的接触特别是进行护理操作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会使他们感到放心且得到安慰。因此,与教职工任何接触的时间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并不排除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5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论的重要性
护士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教育者,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要给别人一桶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两桶水或更多的水,不然就难以胜任或遭遇尴尬。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刻苦努力学习。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尚需各方各面的支持与通力合作。而护士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护理健康教育的保证。一个护士不但要成为称职的操作者,而且要成为称职的教育者,要能够像打针、输液那样娴熟地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工作,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不但获得身体健康,还要获得知识上的增加。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视频教学;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 【中图分类号】G441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同时,各个中学提升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教育。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所取得效果甚微。视频教育作为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正好适应了高中生的心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显著。然而,有关视频教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旨在推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
一、视频教学的特点
(一)丰富性和真实性
在众多高中生的潜意识里,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只是一种可学也可不学的课程,因此通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十分低下。视频的教学方式,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感染下,能够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集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视频教学的教学手段,除了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能够吸引学生,其本身所呈现内容的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呈现出模糊性、复杂化等方面的特征,这些都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而视频教学,正好能够弥补以上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出更加容易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在以后发挥强大的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
(二)内隐性
利用视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它包含着主体所隐含的经验和知识,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这些经验和知识往往与实际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以进行分离的,因此也很难利用文字或者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往往并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内在习惯的反映,其中也与主体的直觉、印象、思维等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直觉印象等都是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下逐渐形成的。在视频教学的手段下,通过为学生创建多种真实可靠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能够逐渐地提高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互动性
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面临心理困惑的情况下,与同学、朋友、家人或者班主任来进行交流,这是最为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师往往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会忽略掉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直接给学生灌输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解决的方法,因而学生经常会觉得反感。在视频化的教学氛围下,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的机会和平台,并且在仔细倾听他人的讨论和叙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价值观,这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认知观,从而有利于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视频教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视频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高中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来自多方面的: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学习问题、挫折处理等等,针对不同的部分,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视频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较少的课堂上获取更多的认知观念、应对方法等等。在直观的视频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并且帮助学生将其进行具体应用,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效统一。
(二)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内隐学习
根据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在视频所提供的声音、图片、视频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便更加适合内隐学习。一个人的学习,往往可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部分,同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内隐学习的效果比外显学习更加优越,这是因为前者能够产生强大的心理作用。然而,在我们一般的教学方法中,通常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具备很强逻辑性的外显知识上。内隐学习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行产生的,不需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梳理复杂的关系,也不需要建立在消耗心理资源的基础之上,简言之,就是人们在无意识的支配下,就学会了隐藏着的规则,并且能够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身努力的局限性。
(三)视频教学更加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高中生在面临着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解决。高中生不仅需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还需要应对各种新的价值观,他们经常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强烈的矛盾,同时升学的压力又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另一座大山,在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将视频教学的方式引用到心理健康的教学中,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结语:
视频教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能够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行观察、探和反思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将视频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必须探讨出更加有效的应用途径,以帮助高中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