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手段范文

健康教育的手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26 17:19: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健康教育的手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感;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品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大学生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懂得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民族兴衰着想。这些,都属于责任感的范畴。因此,责任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一、责任感的概念

责任感可以认为是对责任的感知和认可,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是一种情感因素具有动力功能,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就会推动一个人的行为,强化认知[1]。责任感是人格的一个方面,在人参与社会活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回避的重要作用。培养责任感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格健全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建设的中流砥柱。

二、责任感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社会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责任感、专业技能、纪律观念是现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其中责任感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个责任感薄弱的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然不屑于纪律的约束,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劳动能力,而且极易成为降低劳动群体行为活动效率的涣散因素。

责任感亦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律意识形成的心理基础。创新意识与人的批判意识密切相关。一个责任感严重缺失的人不会具备批判意识,即使面对极为落后的社会现象和不科学、不合理的行为方式,也会抱以冷漠的态度而不予关注。唯有对落后现实产生强烈的批判与改造欲望的人,才会具备创造动机,在创造活动中逐步形成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一个缺乏责任感,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的人,决不可能自觉抵御不道德行为的诱惑。唯有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才能有效保证人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2]。可见,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责任感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决定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但目前大学生的责任感状况不容乐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责任感的研究现状表明青少年和大学生的责任感普遍较低,只意识到享有权利而没有意识到要尽义务。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及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态度。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改变,产生对金钱的崇拜,同时放弃对事业、对学习、对做人的追求[3][4]。2008年我们通过自编的“大学生责任感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责任感普遍高于男大学生;在年级变量上大一、大二的学生的责任感也显著的高于大三大四的学生。

(二)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分析

从我国的社会现实来看,决定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岗位较多由男性担任,而在家庭中,男性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以及家庭生活的经济和精神平衡作用不可忽视和代替,这样的社会现实要求男性要有较强的责任感,才能肩负起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重任。但目前男大学生的责任感普遍偏低,说明对于男性的责任感教育不足,很可能导致他们将来难以承担起对家庭国家负责的重任,需要引起广泛的重视。

另外,在年级变量上高年级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升学和就业,生活都是围绕这些进行的,目标更为单一,关注点狭窄。另外,大学生经过几年独立生活后,对自我、社会、家庭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当今社会环境中过分强调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体价值[5],而对责任感的歌颂和崇尚宣传较少,高年级大学生相对而言受到这种不良影响的时间较长,责任感低于低年级大学生。这样的结果说明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基本的责任感教育十分欠缺。

四、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责任感教育

大学的真正作用不只在于教会学生技术性的知识和科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和练习社会生存技巧,提升成为“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课程载体,相对来说教育形式也较为多样,因此可以尝试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来进行责任感教育,具体的实施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一)小组讨论

可通过团体辅导中的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形成小组,围绕责任或责任感(可选择生活责任感、工作责任感、婚恋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等具体方面)话题展开讨论,剖析自己的经历交流彼此想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形成必要的责任感基础。

(二)心理剧和角色扮演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行动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可创设各种责任情景,让学生参与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来解决责任问题。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体会到责任感的重要性。通过角色互换,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思想上对责任感产生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并内化到日常的实际行动中来。

(三)针对性辅导

由于责任感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应根据对学生的人格调查和责任感调查,筛选责任感偏低学生并进行追踪辅导。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挖掘责任感偏低的根源所在,力求解开根本症结,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并强化对其责任感教育。

参考文献:

[1]宋春蕾.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状况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59-60.

篇2

【关键词】

现代科技手段;儿科; 健康教育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精神,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从服务到沟通,从给药到宣教,从态度到行为,从生理到心理,涉及到患者的各个环节,儿科护理人员都力争做到安全、优质、满意为服务目标。儿科执行一年以来,存在最突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健康宣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影响儿科健康教育的因素

1.1儿科护理工作自身存在因素的影响儿科护理工作繁杂、任务重、要求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大,护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致使健康教育时间减少[1]。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存在差异,缺乏健康宣教的意识或能力不够,只是满足患者治疗,不带情感的机械式护理。

1.2患儿自身因素的影响小儿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要求;出于条件反射,患儿打针产生疼痛联想到白大褂,见到医务人员哭闹,导致家长为了安抚小孩,分散注意力不能很好接受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甚至为了照顾小孩的情绪不愿意医务人员过多的接近小孩,难以实行现场指导。

1.3陪护人员多,不固定,小儿自理能力差,陪护受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性影响,对患儿照顾方式存差异。文化层次高的家属对患儿的疾病健康知识求知欲高,对患儿疾病的病因,表现,治疗,护理,预防需要全面了解,对护理专业素质提出较高要求。面对留守儿童,陪护多为年老者,相对健康知识淡漠。没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患儿的病情及治疗完全依赖医护人员。加之方言带来的沟通障碍和阅读能力限制,导致健康教育难以实施。

1.4住院治疗时间短,周转快 护士在短时间内需对多个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没有足够时间与家属及患儿沟通,普及常识性知识,如小儿喂养及辅食添加、喂养方法,预防接种及新生儿抚触等。

1.5家长溺爱患儿,对护士提出过高要求,难以建立信赖关系 如静脉输液时,要求护士必须每次都能一针成功。若失败,家长会暴怒,认为护士无能,对护士的偏见和信任程度低。

因此,针对儿科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传统健康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引进现代先进的科技教育手段(如: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结合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口头语言教育,文字教育,示范性教育),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儿科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现代科技技术手段的教育特点

2.1形声化,直观形象将图像、文字、声音,艺术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光、形、声迅速及时普及知识,加之形式新颖,内容生动、丰富,感染力强等特点,乐为人接受。且容量大,直观性强、形象的将几百字,上千字才能弄清楚的问题(如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通过图像和声音简单明了清晰地呈现在患者面前,将抽象的概念,繁琐的文字描述,有声有色的表现出来,化无形为有形[2]。我们儿科护理面对的是特殊群体,沟通难度较大,加之大部分患儿又来自农村,更需要对农民加强卫生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面对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大篇文字宣传)可能会“望而生畏”,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可以化繁为简,将深奥难懂的疾病知识,浅显,生动地诠释出来。

2.2功能的多样性,再现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现代科技教育手段,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化慢为快。能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反复播放。再现患者需要的疾病知识,加深印象。现代科技教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住院部、门诊、社区可以用,家庭也能用,幼儿、儿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群体能用,个人也能使用。既适合集体教育又适合个别化教育,灵活多样,简易方便,是最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教育方式。

2.3教育方式,方法的先进性,引用至医学护理领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教育信息,具有高效率,优质量的特点,是实现儿科健康教育的最优化,最有利的保证,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效率和队伍素质。

2.4经济方便,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共享资源,可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3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在儿科的应用

3.1软件我们根据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流行病,如:毛细支气管炎、秋季腹泻、手足口病、肾炎肾病、过敏性紫癜、新生儿黄疸等,制作了针对各疾病宣教视频,内容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预防、保健技能(呼吸功能的锻炼,有效拍背的方式,皮肤护理)、以及科学育儿知识等(新生儿抚触,小儿辅食添加原则,喂养方法,预防接种)。收集的视频资料来自各大网站专家儿科疾病健康教育讲座视频和综艺节目的健康育儿视频(辣妈宝贝,宝贝一家亲),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剪裁与合并、刻录等技术,增添儿童喜爱的卡通动画(喜洋洋,灰太狼,奥特曼)制作健康小贴士,分别提示疾病需防范的轻、中、重内容,创作适合儿童群体喜爱的生动的宣教片,具有吸引力,有很强的针对性,且是可行的。

3.2硬件作为三级医疗教学单位,我们贯彻温情式服务理念,病室有电视机,广播,DVD机,病区有多媒体教研室。有利于开展现代科技教育模式。

3.3实施每天晨间交班结束,由主班护士根据病区病种间断(9:30-10:00,10:30-11:00,16:00-17:00)播放各疾病的语音宣教。每天下午安排资质高的责任护士组织患者按病种10人左右到教研室观看教育视频,观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讲解。观看结束,组织家属及患儿讨论,让患儿及家属提出问题,护士进行现场解答与指导,产生互动效应,达到解决患者共存的护理问题,掌握正确的护理技能。强调个体化教育,我们制作的视频,通过信息下载,可被携带走进家庭,社区,提高家庭科学健康育儿知识。疾病流行期间,杜绝疾病的传播。

4小结

在儿科优质护理工作中,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现代科技教育手段进行宣教,健康教育质量明显得到提高。其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易于激发家长和患儿学习的兴趣,为掌握疾病知识建立了基础;视听结合易于理解,便于记忆,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动画的立体性具有模仿性,准确掌握护理技能;广泛的适应性避免了方言障碍、文化局限,不受时空限制,又具有再现性,扩大了教育范围;按疾病种类宣教,按需宣教,既有适应性,又具备争对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护理人员反复施教过程中,潜移默化提高护理专业队伍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直肠癌;阶段性;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40-02

直肠癌是临床上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的主要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黏液血便、肠腔狭窄症状、晚期恶病质表现[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治疗是该病主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直肠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患者对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2008年5~9月,对42例直肠癌患者实施手术治疗,采取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直肠癌的患者共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5~65岁,平均42岁;文化程度:本科以上9例(21.5%),大专20例(47.6%),中专及以下13例(30.9%);职业:干部18例(42.8%),企业管理者8例(19.0%),其他16例(38.2%)。

1.2 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的方法

1.2.1 阶段性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①入院阶段:由负责护士向患者做入院介绍,同时解释阶段性健康教育的内容。②住院阶段:住院次日开始根据不同阶段选择合适时机对患者进行评估、教育,直到患者理解并采取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③出院阶段:出院前1 d进行饮食、活动、休息、生活习惯的指导。

1.2.2 阶段性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查有专人负责,采取无记名方式,现场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全部回收。

2 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的途径帮助患者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使人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2],阶段性健康教育是为了满足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运用系统方法实施计划性、连续性、全面性整体护理的一种实践模式,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阶段性健康教育是护理程序的具体落实。具体内容如下:

2.1 入院时健康教育

2.1.1 入院介绍患者入院时,护士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 病房各项规章制度、住院须知及患者住院所需携带物品等,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环境。

2.1.2 入院宣教入院后向患者讲解直肠癌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吸烟与癌症的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消除患者的恐惧与不安,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病情。

2.2 术前健康教育

2.2.1 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直肠癌患者需进行多种检查,检查前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和意义,检查中应注意的事项和患者须如何配合。

2.2.2 术前心理指导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向患者讲解疾病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知患者手术时间,介绍手术名称及方式,告知患者直肠癌手术的治疗过程,对需做结肠造口的患者,说明结肠造口虽然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但处理得当,仍能正常生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接受手术。

2.2.3 术前准备的教育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咯痰等,针对吸烟、酗酒的患者告知其危害性,使其自觉戒烟戒酒。术前2 d进流食,术前12 h禁食,术前4 h禁水,术前晚及术日晨给予清洁灌肠,术日晨口服泻剂,术前1 d做好术野皮肤准备,告知患者术前准备的方法、目的和意义,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2.3 术后健康教育

2.3.1 心理指导以亲切和蔼、暖人肺腑的语言告知患者手术效果和局部切口生长情况,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向患者介绍治疗须经历的过程,使患者了解治疗及康复的基本过程,改善患者对直肠癌疾病知识缺乏的程度,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对家属也要做好健康宣教,形成积极配合治疗的氛围。

2.3.2 饮食指导术后禁食、胃肠减压期间由静脉补充水和电解质,让患者掌握禁食及胃肠减压的意义是防止腹胀,避免吻合口瘘。2~3 d后排气或结肠造口开放后指导患者进食流质饮食,如无不良反应,改为半流食,注意少食多餐;术后1周以后,指导患者饮食宜进清淡、少渣饮食,注意不宜吃辛辣食物;术后2周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低渣饮食,避免太稀或粗纤维太多的食物。食品种类宜多样化,突出食物的色、香、味、形,以促进食欲,使摄入的营养更全面、合理。

2.3.3 活动指导患者术日平卧位,全麻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在病情允许下,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指导患者正确地咳嗽、咳痰,结肠造口患者应向患侧卧位,防止感染。术后1~2 d协助患者床上活动,术后3~7 d适当下床活动,介绍早期离床活动的意义,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在护士及家属搀扶下离床活动[3],术后1周,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量,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循序渐进。

2.3.4 用药指导按医嘱合理用药,讲解药物的服用剂量、方法、作用、副作用及用药后注意事项。

2.3.5 结肠造口自我护理指导

2.3.5.1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造口袋,掌握造口袋裁剪与粘贴技巧。使用弱酸性溶液清洁造口周围皮肤,局部涂氧化锌软膏,有皮炎时暂停使用造口袋。

2.3.5.2 预防并发症。造口处拆线愈合后,指导患者每日扩肛一次,防止造口狭窄。

2.3.5.3 帮助患者正视并参与造口护理,护士在操作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自尊,鼓励家属参与造口的护理,同时帮助患者逐步获得独立护理造口的能力。

2.4 出院健康教育

根据不同的个体差异,结合直肠癌患者的康复状况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指导患者出院后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体力劳动,避免劳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排便通畅,保持局部或结肠造口部位清洁;指导患者以高热量、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原则,少食刺激性食物,如白酒、辣椒等,告知患者定期复查,遇有特殊情况时,及时来院就诊。

3 结果

42例住院患者进行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后,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都能切实掌握和独立运用直肠癌疾病的自我护理技巧,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直肠癌疾病的认识,改变了患者的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真正满足了患者的身心需要。本科护士也通过开展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拓宽了医学理论知识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见表1。

表1 直肠癌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n(%)]

4 讨论

护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或家属自愿地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4]。阶段性健康教育是根据直肠癌疾病手术治疗分阶段制定教育内容,按每个阶段教育内容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反复评估,使健康教育多次、少量进行。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护士必须主动与患者沟通,按病情发展阶段的内容进行阶段性健康教育,减少了中断环节或遗漏现象,增进护患交流机会,保证了直肠癌患者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通过全程阶段性健康教育,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开拓知识面,加深知识点,不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0-271.

[2]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8.

[3]曲娜.大肠肿瘤病人的健康教育[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83.

篇4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49 文?I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6-0088-03

在临床医学中,针对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是开展患者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更是提升患者健康指标的关键手段,从而健康教育成为医护人员当前关注的首要难点[1]。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是采取全员参与的方式,通过对自身管理水平、工作环境的改善,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其关键在于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利用轻松、愉快氛围的营造,使圈员能够自主参与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并在工作中获取相应的成就感、满足感[2]。针对此,以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精神病120例患者为例,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度进行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纳入标准:在精神科住院;年龄在16岁以上(包含16岁);意识清楚;自愿参与临床调查;住院时间超过5 d(包含5 d)。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16~80岁,平均(47.5±0.5)岁;体重40~82 kg,平均(60.5±0.5)kg;住院时间4~18 d,平均(10.2±0.8)d;文化程度在小学~大学之间。试验组患者男30例,女30例;年龄18~82岁,平均(47.6±0.8)岁;体重41~83 kg,平均(60.7±0.7)kg;住院时间5~17 d,平均(10.5±0.9)d;文化程度在小学~专科之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手段,即利用报告或咨询的方式,对患者宣讲精神科疾病相关知识;结合照片、图画、录像等传播途径,提高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同时定期对患者身体指标进行检测,缩减患者疾病痛苦,减轻患者心理负担[3]。试验组患者采用品管圈健康教育手段,其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小组 由精神科医护人员自愿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其中圈长(1名)为本科室组长、辅导员(1名)为本科室护士长,圈员10名。由圈长带领圈员开展各项临床护理工作与管理制度统筹分配;辅导员对各项活动的开展实施严格监督;圈员实际参与每项品管圈活动。

1.2.2 选定主题 结合“头脑风暴法”,依据内容可行性、紧迫度与圈员能力等指标,由全体圈员采用“分值赋予法”的评定标准,将多个备选主题依据总分高低的差异,最终确定此次品管圈活动主题为“提高精神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4]。

1.2.3 制定计划 品管圈活动共持续1年,即2015年2月-2016年2月,每2周开展1次品管圈活动。第1个月对活动主题进行选定,同时制定活动内容和相关计划;第2个月对实施活动现状与质量进行把控,采用目标设定的方式,为目标实现构建圈员努力计划[5]。第3个月对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第4~6个月,通过对策方案的拟定,做好实施和检讨工作;第7~11个月,对参与品管圈活动的患者实施问卷调查,分析活动效果;第12个月,依据数据调查结果,对品管圈活动不明确环节进行探讨或改进,同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1.2.4 把控现状 通过健康教育知晓率调查表的制定,其中问卷调查表包含疾病症状和饮食计划、入院宣教、治疗护理与康复锻炼等8项内容,每项内容设定3个备选答案,即“能陈述”、“不全面”、“不知道”,分别制定1分、0.5分、0分三项分数;在患者住院1、5、10 d、出院当天时,开展问卷调查,根据多次调查数据结果,取其平均值;健康教育知晓率=调查分数/总分×100%。除此之外,依据圈员能力、目标设定等标准,将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提升至89%以上。

1.2.5 要因 小组通过“鱼骨图”绘制的方式,将健康教育知晓率影响方向确定为人、资料与方法三项,详细分析后总结出20项提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要因,结合临床研究结果,将护理人员培训、护理意识强化和健康教育资料完善、宣传方法优化等认定为患者健康教育质量改善方向[6]。

1.2.6 对策 利用业余时间,对本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实施系统化培训工作,结合由浅入深、由至难的原则,使医护人员快速了解患者个性化需求;通过主题例会的开展,以护士长为首开展管理机制强化工作,促使医护人员认识到健康教育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采用统一宣教、图文并茂的方式,针对患者疾病未知晓内容给予细致化讲解;以患者需求为核心,对健康教育时间、内容、方式进行科学融合,以期实现预定目标[7]。

1.3 观察指标

患者临床治疗工作结束后,本院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健康教育护理质量进行调查,其中健康教育知晓率分为完全知晓、部分知晓、不知晓三个方面,知晓率=(完全知晓+部分知晓)/总例数×100%。而健康教育护理质量包括情绪稳定、知识掌握、护理满意度、主动咨询、遵医行为等内容,结合匿名调查的方式,确定问卷100%回收。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低于试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护理质量比较

对照组患者情绪稳定人数43例(71.67%),知识掌握人??40例(66.67%),护理满意49例(81.67%),主动咨询人数44例(73.33%),遵医行为人数50例(83.33%);而试验组患者情绪稳定人数53例(88.33%),知识掌握人数55例(91.67%),护理满意58例(96.67%),主动咨询人数56例(93.33%),遵医行为人数57例(95.00%)。试验组患者健康教育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5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中图分类号:G80

1 前言

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对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定讨论与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我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处于零散的、局部的和自发的状态,对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过高等等。要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必须从体育与健康教育实际出发,建立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形成既有目标,又有内容,既有要求,又有考核,能够指导教师操作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就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2 建立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必要性

2.1 是全面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必须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因此,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广泛的联系,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心理表现错综复杂,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心理干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2.2是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不同于运动技术教育,不可能通过几次课的教学就能收到显著成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各个方面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够情绪高昂、专心致志地出事各种学习活动,学习效益高。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励学生团结互助、奋发向上、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意识等,不仅对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2 建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学校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该以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为指导,从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出发,与其它学科的教育密切配合,努力为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服务。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指导下,有计划地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生参与等完整的系统的教育活动,系统模式如下图:

该系统中体育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及体育教育的实际,确定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根据其目标选用一定的教材,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和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体育教育管理部门,由管理部门对系统进行调节,形成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作用不断提高。

3.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确定体育与健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走出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可能完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任务。因此,确定体育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符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本质特点,不能夸大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功能。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可概括为: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组织纪律性,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良好习惯;培养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精神,养成主动与人交往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尊自信、顽强拼搏、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和奋发向上的优良品质;培养勇于探索,善于求新求异、质疑问难等创新精神。

3.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为了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应该有计划地把一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的体育运动项目明确规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列入教学大纲。例如体育运动中的一些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球类和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顽强拼搏和坚忍不拔精神的跨栏、支撑跳跃和耐力训练项目;有利于培养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精神的攀登和爬越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教育需要,在不同的学年段科学地选择不同的心理健康教材,使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能够全面促进的学生心理健康。

3.3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与方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除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材内容的教学外,在各种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举止都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灵活运用激励与表扬、讨论与互助等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及时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4心理健康的评价

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健康评价是体育与健康课成绩评定的内容之一,是促进学生注重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措施,不是专门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价。因此,其评价内容与方法应该从体育教育的实际出发,在简便易行的基础上追求科学合理,要尽可能与技术或身体练习结合起来。如果过分强调评价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就可能会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使评价工作成为理论探讨的话题,不能落实到教学之中。

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评价不可能在一学期或一学年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只能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安排,以及在不同学年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在不同的学期或学年对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进行部分的评价,各个学年段的系统安排形成心理健康评价较完整的体系。

3.5 系统的管理与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