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5 15:37:04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篇1

一、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历史是客观的,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却往往带有主观因素。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用史实说话,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客观公正、全面具体地加以评价,不能歪曲事实,更不能伪造事实。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很多人只偏重史实而不注重结论性的评价,这等于写历史人物的生平而不是评价,对于人物的评价可以先写结论性评价后写史实,倒过来亦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既不能主观臆断、捕风捉影,也不能靠堆砌材料和史实,应当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去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应当在尽可能全面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评价历史人物可采用分类法

采用分类法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把历史人物一生的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比如评价唐太宗。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文化教育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民族关系方面: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方面: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三、评价历史人物可采用分期法

采用分期法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把历史人物的活动纳入各个历史时期加以叙述、评价的方法。如对左宗棠的评价:参加洋务运动,创办的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镇压太平天国;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支持曾纪泽交涉伊犁的斗争,粉碎俄英分裂祖国新疆的阴谋,收复了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对唐玄宗的评价也可采用此法,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是到了后期腐朽昏庸,出现了天宝危机,使唐朝由强盛转为衰弱。

四、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出现的问题很多,如英雄史观、道德史观、主观主义以及以假代真、有评无据、以偏概全等。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人物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人民是有利还是有害的,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推动社会进步。

五、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人物也不例外,在他们身上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优点与缺点并存。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好”或“坏”两方面进行评价,而要全面综合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进行辩证的分析,看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进步起了什么作用·在他们身上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哪方面是主要的,他们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从而对他们作出综合的评价。

篇2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

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

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

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篇3

                                                                  山东金乡县开发区中学(272200)申海利

       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上的不断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新的方法不断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客观的介绍历史上一切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创新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原则,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历史教学原则内容丰富,具有多层次多联系的特点。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转变的转型期,但是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鉴于现编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较多,所以利用插图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特点与优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历史学科是具有时间、空间和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使用网络媒体技术引入具有一定形象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历史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是不能重演的,而网络信息技术却可以将多种样式的历史资料用声、光、影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获取信息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丰富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层次鲜明的历史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寻求历史规律。

所以,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课程理念的实施。通过网络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与运用,把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知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的设计,要逐层递进,由表及里,并且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行之有效地去调动学生的思维投入,来激活整个课堂。由此可见,问题的设置既要注意阶梯性,又要注意连贯性。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符合这两种性质?首先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要与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协调。其次要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针对相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角度提问,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重要知识点的认识深度,也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记忆该知识要点。经过教学实践显示,该方法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理解明显加深,而且也能够记忆更长的时间。通过巧妙的提问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思考,形成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有思维、有情感的结合体,情感的发展能够推动学习思维的培养,学习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完善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乐观去感受历史,那么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以开拓,追求真知的种子也会得以萌发,记忆力也会随之增强,这无疑就是教育者的初衷。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的学生,对他们要多多鼓励、调动他们的情感,给予他们参与互动的的机会,形成全班同学共同互动的课堂。还应注重培养那些对历史有“天份”的学生,因为他们是特别喜欢历史而学习历史。他们的思维更开阔、知识更丰富。针对他们教师就应该适当增加知识点的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精神。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故事 激发学习欲望 提高学习效益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身体都极度活跃的阶段,所以对于古板乏味的事物是不容易接受的,而历史正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所以怎样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当前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改进历史教学方式,通过将历史故事融入课堂教学的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过程,引入充满情景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欲望去了解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故事让学生铭记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目的。下面我们就针对教师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讨论一下,了解并发掘这样做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发展有何影响,对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是否会产生帮助。

一、将历史故事融入课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欲望

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还不是很强,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将他们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掘出来。对于历史这门需要准确记忆的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枯燥无聊的,所以这就更加考验教师的教学本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对于新课程的教授,首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一个有趣的与课程相关的历史故事将学生先引入到历史事实当中去,再进一步的介绍历史知识。要知道初中生还处在热血方刚、很难集中注意力的时期,所以让他们专注于课堂是首要任务,用故事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当然教师的历史故事要是和讲授知识是相契合的,例如,在学习唐朝盛世的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内容时,当介绍它发生的原因时就会提到唐玄宗后期的沉迷酒色同时会说起杨贵妃,自然而然就会引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故事讲述的就是杨贵妃钟爱食荔枝,唐玄宗为了博得美人的欢心,所以令人一刻不停、快马加鞭的将荔枝从千里之外运到杨贵妃手上。教师利用这样吸引人心的故事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安史之乱”的学习中来,不仅起到了“暖场”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历史科目在学生心中的趣味程度。

二、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加有画面感的了解历史

历史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分为两个大的版块,其中一部分是中国历史,另一部分就是世界历史,这对学生的记忆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很有可能由于历史长河的发展流向大致相同,导致学生记忆发生混淆的状况。然而如果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相关的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表现可以帮助同学们将相似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有情景的历史内容来区分记忆。比如在教授世界史的“经济危机”时,首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这场经济大风暴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的。这个故事内容主要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讲的是在美国处于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时期,一位非常年轻能吃苦的女孩通过千辛万苦得到了一份金饰品店的销售人员这一工作,这几乎解决了她们一家人的生活难题,可是这天有一位面黄肌瘦的男顾客来到店里挑选饰品,她非常热情的接待了这位顾客,最终这个男顾客什么也没有买就离开了,可是就在女孩最后做清点的时候发现丢失了一枚金戒指,她明白一定是那位男顾客所为,随后她找到了那位男人并且以真情打动他,最终获得了那个男人的感激和戒指的失而复得。通过这个故事的讲述,可以知道当时的美国人民身处于连日常生活都难以满足的状况之中,大量人口失业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治安混论,教师在让学生深刻感受历史氛围的同时可以提出思考问题,例如引发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是什么?经济危机的爆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由于故事的情节煽动,学生们会很乐意去思考回答这些问题。通过这么一来二去的提问与反馈,不仅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了经济危机的实质,还让学生能够以生动的故事情节理解记忆美国经济危机这一历史知识。当然历史故事的引入并非随便插入的,教师要根据所讲内容的历史特点和历史背景来向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解故事,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加以记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引入历史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初中生的教学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同时做好一位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让他们建立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才能有利于历史科目在学生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杨琼. 浅谈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6):65-66.

[2] 林琳. 试论故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成功(教育版),2012(10):163-163.

[3] 王超、金勇. 从加强史实教育的角度探讨初中历史教学[J]. 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10期.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给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们教师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水平,我们知道,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之一,之一试行的是应试教育,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去适应考试,而且学生学习好坏的评判标准也是通过考试来确定的,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局限在死记硬背上面。而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今天本文就是通过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分析了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下面,我们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一、就要求我们教师创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原则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艺术发展、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开展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多方面联系性等多方面特点,其具体表现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联系,人类历史发展的横向性与纵向性,以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政治、经济的变更与联系等。所以,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学课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那点历史知识,我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视野,将地理知识、政治知识以及语文数学知识融会到历史教学中去,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学,才能适合新时代下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用多角度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就要求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历史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与创新教学观念是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灵魂与精神所指,打个比喻来说,教学理念就展开教学活动的统帅。但是,由于我国初中历史由于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严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与影响下,还为真正意义完成课程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所以,就要求我们从教育理念上开始进行转变与创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艺术的培养以及历史素养的提高。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从而建立一种自由、宽松、合作、探索性的新型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历史素养、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实现质的飞跃。

三、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方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因此,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不同背景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可以通过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展现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现状,实行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历史情境,将情境中不同角色的具体分配给学生小组,通过各学生小组的角色扮演,将特定的历史过程模拟出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

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因为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1]杨同风.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习之友,2011,09.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教学环境;教学情境;信息技术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得铿锵有力。初中历史,是基础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分支,是向学生传递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一门特定学科。初中历史教师要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地创新;要充分挖掘现代科技与教育形式下适宜历史知识与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益的根本性提升,以此推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根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形式的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状态,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只是盲目地跟随教师的指导与规划,并且受制于教师和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强调的重点,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切实根本。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要树立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思想;要注重学生历史思想、人文素质及主体能动性的优化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建构与解决;可以用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可以用新颖奇特的问题激发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例如,在初中历史《汉朝统一》的教学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进行思想统治所采取的措施。针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创设此类探究性的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有谁能说一说汉武帝为什么要废掉百家,弘扬儒家学术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在汉武帝的统一大业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以此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解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彰显,让学生的主体能动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以环境为前提,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对于历史文化,学生很难在教师的讲解与文字的阐述中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欣赏,很难体会到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氛围与环境的创设,要以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向学生再现历史文明中的真实与精华,让学生主体在优美环境的引导下自主挖掘和探究,让学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历史教材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能够展现古代文明的图片,让学生在精美的玉器、瓷器和银器的图片中探索和发现古代人的智慧。以历史美的再现拓展学生主体的视野,让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得到强化。

三、以情境为基础,引导学生的求知热情

情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与具体性,以情境为基础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将历史事件、人物等寓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不但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体验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历史教材、深化历史知识。以情境达成历史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以情境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情境凸显历史主题;以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四、以技术为辅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新课程改革开放化的具体体现,是优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形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生动性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空间转换中达成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初中历史《南京大屠杀》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播放《南京!南京》等相关影片,让学生在真切的视频情境中感受日本人的残忍、中国人的无辜,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总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就要在传统教学技术的方法上进行反思与探索,就要充分响应新课程理念的强烈号召,就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实用方法,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向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优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1).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课前导入;方法

有效的课前导入能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课前导入,并切实采用各种有效的导入方法来进行新课导入,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设疑导入法

设置疑问进行导入是新课导入中常用的方法。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能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之后的新知识探索中。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采用设疑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以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导入方法。历史原本就是一门极具趣味性的学科,学生对于历史故事通常都很感兴趣,因而在导入环节采用故事进行导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来进行导入,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极为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通过复习进行导入,也就是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使之得到发展、深化,并由此而获得新知识。如,在教学“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复习来进行导入:大家还记得黄巾起义的意义何在吗?然后引导学生对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复习后,再讨论之后要学习的新知识,很自然地通过复习进行导入,将新旧知识成功进行衔接。这样,有效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正如俗话所说:“万事开头难。”新课的导入更是如此。而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自然应该立足于教学实际,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导入方法进行新课导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之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蔡凤莲.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J].读写算,2011(17).

篇8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该方法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看、听来了解所学的知识,有利于识记历史知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故事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可以举办历史学科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让学生阅读课外历史书籍,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制作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定期地开展优秀历史小论文评比。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以上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用到的方法和技巧,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多多赐教,教学实践证明,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化的。历史教师利用好的教法的技巧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说明学生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学习的兴趣和极大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工作才能搞好,课堂效果才能有较大的提高,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才能不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初中生历史教学工作是繁杂的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2-47

篇9

一、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而“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去求学,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但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方法,而不是记住情境,从这一方面讲“情境”是手段,“教学”是目的。因此,结合初中生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古代史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设定为立足教材、收集史料、创设情境、拓展思维、回归教材。这样从教材出发,让学生有的放矢,使课堂内容得到延伸和拓展,最后回归教材,形成一个统一的圆。既便于丰富课堂内容,又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

1.史料收集

收集史料的过程其实就是融入情境的过程。在学生收集史料时就已经进入了情境教学的角色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课本中没有涉及到或一笔带过的史实,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故事,会在寻找中获得收获的乐趣,我把这一过程命名为“寻宝”。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收集史料呢?作为一线教师清楚的知道让学生收集史料有两难:一是时间上不允许。初中尤其是初三,面临中考的压力,语、数、外占有的时间比重是最多的,其次是物理化学,再次是体育,最后才是历史政治,因为历史政治在中考中占分较少,有些地方就是开卷考试。所以学生家长不重视,认为到最后背背考点就行了。如果要学生平时花时间去收集史料,顶多到网上查查而已。二是学生不会收集。勿须讳言,不仅是初中生,就是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和我们的老师在如何收集史料上也有点茫然。同时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匮乏或利用率较低,教师自身身边是教参多、练习多、讲义多、试卷多,理论专著少。集体备课是分析试卷多,探讨理论少。学生课后是“等着吃”而不是“追着问”。所以要让学生学会收集,教师自身首先要掌握史料收集的方法,并且教会学生,这是情境教学的基础。失去了翔实的史料,情境教学就是无米之炊。

那么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一是时间在哪儿?这就必须改变作业的形式。在假期中不布置具体的历史作业,而是把收集史料作为作业。教师列好提纲,分配任务,尽可能将知识点细化,分化到每个学生,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我把这命名为“见缝插针,史海拾贝”。二是怎样收集?简单的方法是确立中心问题,针对下星期或下学期要将的课程,每一课列出一个最主要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收集。同时建立历史学习小组,让学生互相协作,共同完成。

2.以点带面

创设情境可以以点带面,集中一点,由一点引发开去,将知识点浓缩于一炉。如任世江老师在《深化历史教学内容方式的探讨―――以“鸦片战争”为例的教学设计》一文中所提及的,将鸦片战争起因、失败等知识点,融于“虎门大战”之中,让学生在探讨“虎门大战”的情境中,分析出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一叶落知天下秋”。初中古代史中还有一些课文内容可以借鉴此种方法。比如讲唐朝,可以从“唐诗”切入,让学生收集两个方面的史料:一是诗歌繁盛的原因;二是描写唐朝经济、文化、风俗等等方面的诗歌,从诗歌中看唐朝,让学生在诗歌中回归大唐盛世,在诗歌中感悟大唐的变迁,在诗歌中遨游于大唐的社会生活之中,既是历史的感悟,又是文学的熏陶。

3.发掘疑点

首先有教材本身的疑点。在初中教材中有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任世江先生在《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中提到的:的领导者、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等等。教师在学生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可以故意设疑,让学生在探究辩论中学会了解史实的真相,学会去伪存真,学会怀疑的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其次有影视剧中的疑点。在当前的古装戏中存在许多与史实不符的观点、场景、称呼等等,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截取影视剧中的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寻错纠错中,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当然创设情境有很多可行的方法,以上仅仅是基于将教材知识点和课程标准联系起来,既让学生能够应对中考、又能让学生拓展思维、学会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层面上考虑的三种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M]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

[2]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0.1.

[3]baike.省略/view/1268543.htm

篇10

一个好的导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师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开端往往就成功了一半了。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思考,寻找更加有效的课程导入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篇文章就将探讨一些比较新颖有效的历史教学导入方法。

1、图画的导入方式

图画的导入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通过给学生观看图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课堂的学习,这种图画的教学方式看似十分简单,但其实也是蕴含着许多玄机的。首先,在进行图画导入的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关的图画导入方案,而不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想脱离、完全无关的图画导入,否则也不能很好地起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比如在将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找的图画就必须是与这节知识相符合的,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进行图画导入,而不是找一些无关的图片进行导入;其次,教师在进行图画的导入的时候,要正确地选择图画内容和题材,确保图画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不是随意找一些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图画内容来进行导入,历史课堂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要尊重史实,所以教师也要注意对图画真实性进行确认,方可以拿到课堂中来进行导入;另外,教师在选择图画时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最好是一些能明确反应教学内容的,这样学生一看就会明白,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比如教师在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之前,就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关于“”的漫画,然后再对这些漫画进行简单的筛选,选择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副来作为课程的导入,比如曾经就有一副极为出名,具有代表性的漫画作品《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选择这幅漫画进行课程的导入,会大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初中学生对于这类的漫画本身就比较感兴趣,所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再通过图画的导入方式,课堂的教学质量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好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也符合具体实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新闻的导入方式

利用新闻的导入方法是指通过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事件和材料来作为课堂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一些新鲜的事情怀有较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就可以在导入时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通过当时的一些实时热点和新闻材料来进行课堂的导入设计,然后让学生针对当前的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一来,既完成了良好的课堂导入,充分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另外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八日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一则关于“2000年佳士得和苏富比在香港拍卖牛首、候首、虎首铜像”的新闻来进行导入,从而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展开讨论,以及当初圆明园的毁灭,中国的许多历史文物被带到国外进行拍卖的现象,由此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针对自己的想法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观点,由小组代表来进行总结发言。通过这种新闻的导入方式,很好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和思考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从不同的角度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3、通过节日进行导入

节日导入法的意思是通过介B节日的来历来进行导入,通过节日导入法来进行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可以将历史生活化,拉近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而且初中生都对节日记得比较清楚,因为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可以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人们在节日的时候可以有各种精彩的活动内容,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是历史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所以提到节日这个词,一定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情绪保持高度兴奋的状态。比如在进行与屈原相关的历史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端午节的来历来进行导入。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提出问题后肯定会有许多同学进行发言,然后教师就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引出即将教学的内容――屈原。还比如在可以通过祖国的生日来导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相关章节的知识、可以利用建军节来进行“八一南昌起义”相关内容的新课……总之,利用节日来进行课堂导入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一个办法,合理地利用节日导入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中来,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对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科普,也有助于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探讨

1、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新课改的时机下,不断通过专业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也同时提高了自己在新课程方面的诸多技能。而身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断丰富自己,使自己和学生们共同成长,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和情感影响学生看待历史这一学科至关重要。

1.1、知识素质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根基是丰富的知识和见识,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用自己强大而专业的知识让学生从内心上对其产生敬佩之情,这样,学生才会希望自己能和教师一样成为拥有丰富知识的人,而这种学识会比说教更有效果,这是一种自然而有得心理反应,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博采众长,在深造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经常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敬佩的教师,让历史课堂充满文学气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们逐渐在学习当中培养一种爱国情怀,对家国的责任感,这些将是新课改非常重要的部分。

1.2、能力素质

首先,历史教师对于所教的历史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力,并且这种理解力能促使其在理解力的基础上还能悟出深层次的内容,这样能达到丰富化的教学。教师也要掌握学生的特点和情况,才能因材施教,拥有将学生的特点和历史教学大纲相结合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们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又不觉得乏味无趣。使历史课堂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主,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带领学生进入透过历史事件看其本质,在本质的基础上又看到更深层次有内涵的东西。也这就逐渐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其次,教师应该学着将课堂交给学生,使自己由主动者变为被动者和参与者。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也可转变方式教学,多加一些情景,使所讲的历史事件重现,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能在身临其境的教学中更好的了解历史。

1.3、情感素质

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在历史方面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正直的情怀,用自己准确的价值观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让学生知美丑,明善恶,有一颗爱国的心。只有一个充满感情的历史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教师用心的与同学交流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历史教师而喜欢上历史学科。因此,新课程下的历史改革要求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以学生为主,教师辅之,才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

2、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如何进行课改

2.1、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以往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优秀程度。而显然这种方法过于单一和片面化,对学生也是极大的不公平。反之,在学校中衡量一个教师的专业程度也是将本班学生的历史成绩作为依据。这样使得教师被迫只能栽培学习好成绩优秀的学生,打击了学习不好的学生。而这种就是恶性循环,让学习差的孩子更加失去了学习历史的热情导致学习更差,也就起不到教育的真正意图。因此,教师应当抓住每一位同学,所有人都不要掉队,不能再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而是更注重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

2.2、从以教师为主题转变为学生为主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科知识的代表者拥有者极大的权威,因此,课堂的纪律化严明。教师禁止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一味地传授,学生极其被动。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对历史知识进行讨论,学生面对难以解决的难题时,教师与其共同解决,全面的指导,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效率。积极的互动是新课程下历史课堂上的重中之重。

2.3、教师的不断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不断进行反思,反思自身在历史教学中的不足和短处,面对自身的不足,知之而改之。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获得进步。

2.4、开设多媒体课程

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当中,多媒体是一个不可忽视极为重要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在如今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时代,教师应将书本课程,历史事件还原,用画面的形式让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喜欢上历史。使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这些课件还可以传到后台,让学生免费浏览,也可以当做一种与其他学校共同探讨和交流的方式。

3、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出现了越高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内涵,用自己的内心和学生们融合,逐渐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们不再面对无聊的课堂,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兴趣而学习,不为了分数和成绩,不死记硬背,能勇于提出问题,独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目的,也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分析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有所收获,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都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时空定位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结合体,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完善自身的历史修养,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能够生动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历史的信心、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欲望和能力,让历史课堂能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气象。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就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陶行知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出自周建飞――《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研究型学习的探索》)问题是贯穿与学习过程的一条主线,还是在问题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探索问题的挑战者、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相互融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那么,如何开展问题式教学呢?具体操作方法:

一、激疑促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介绍的是过去发生的真实故事,但由于年代久远,让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且传统观念的误区认为历史课难度不大,只需要临时赶考,死记硬背。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视的是学生如何去学,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主体,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节时,学生们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其中着重在于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些都很好把握。但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就把握不准,因而,教师就可以先进行提问: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便成了中国思想界最大的权威,成为历朝君主专制的精神支柱。康有为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礼,叫嚣“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其目的是什么?袁世凯在复辟帝制是也极力提倡尊孔读经,率领百官赴孔庙祭孔,行三跪九礼。可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吴虞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空号,那么,新文化为什么要反孔等一系列的悬念,促使学生主动的去分析得出答案(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

二、注重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人们常说“爱不释手”,顾名思义就是对事物爱到了极点,拿在手上就不想放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推动我们愉快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探究式教学,而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如,“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也引发了今天的“”之争。可是我国当时正在搞洋务运动,北洋舰队也拥有先进的武器,相对而论,日本比我们落后,为什么我们最后失败了呢?通过精心的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究,效果很好。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是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根据历史学科特点:一是情境导入,指导观察;二是情境体验,引导想象;三是帮助理解,指导“疏通”;四是提出“问题”,展开思维;五是激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如学习秦始皇时,我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秦朝,然后让一些学生展现当时的图片,了解当时的情况,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和参与。如果我就是秦始皇,我会怎么做?他的哪些做法和你观点一致?哪些又有差别?为什么?我们又该怎样来评价他呢?

四、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和突破。“问题”产生于“好奇”与“质疑”,问题是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与应答。从形式上看,教师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也是互动教学。但是,这种互动相对单一,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更谈不上拓展的空间。这种问答式的教学时间一长,学生的依赖性无疑也会增强,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力,失去了质疑与深层的思考,失去了自主探索的权力,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美国】肯尼思.H.胡佛)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错的要注意正确引导,正确的要给予保护和鼓励,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难以解答时,就实事求是“承认”不懂,切忌搪塞、挖苦打击。如:我在一次历史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岳飞的抗金斗争时,同学们对岳飞不是民族英雄而只是一个抗金英雄通过讨论都能理解,这时有学生提出岳飞在抗金时曾经使用过一种阵法――满天星,这是什么阵法呢?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无从知晓它的一切,但我能勇敢承认“我不知道”,表扬了学生的涉略广泛,善于思考,勇于提问,并留作业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同时希望下去多看历史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对于质疑的处理,无疑让这节课锦上添花,体现教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五、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启发式教育法,突出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我相信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立华. 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6).

[2] 谢兴涛,刘克芝. 中学历史课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J].科教文汇,2010,(04).

篇13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引言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一般都是以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角色,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视度不够,几乎各个课堂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说教为主,学生被动听讲,不能够有新的突破。要依据目前新形势的课改要求,对传统的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分组讨论评比所创造出来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各小组,组织组内同学互相交流所学历史知识,互相探究学习方法,互相解决学习疑惑,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更深刻的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很多同学在看了多部影视剧都涉及了中国古代的一代帝王康熙,在其身边有比较重要的大臣明珠、索额图。这两个大臣,“明相”与“索相”的称呼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讨论因为两人身居要职,备受重视,才获得宰相的头衔。但是有同学质疑两人明明是军机大臣,这样的称呼不合理。又有人接着提出是在雍正时期才有军机处,俩人是辅政大臣,这种称呼不合理。这样没有开始教学,学生就在互相探讨,互相之间加深了历史知识的记忆。

二、创新解释方式,运用教具引导

在教学中实行新的解释方式是极其有必要的,教师要做到对知识点的精讲。也就是能够使用最简练的语言,明确地表达教材知识点、难点以及重点几方面的内容。这样教师作为引导,学生自身探索作为主导的形式就初显端倪。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方式要尽量新奇,引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时候,我就会把指南针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亲手验证。在学生的感叹声中开始一堂课的教学,加强其记忆效果,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明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三、丰富导语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情绪波动多变,教师要抓住其不是很成熟的心理特点,在历史课堂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导语设计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在讲解反革命人物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对于反革命,迫害领导人事情败露后,逃窜路上机毁人亡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介绍,引起学生探究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原因的兴趣,开始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

四、增加师生交流,实现课后巩固

初中生正处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能够影响其一生的人格发展。中学的历史课堂所学知识年代跨度大,知识点比较杂,教师需要通过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当历史课堂涉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了解的时候,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然后把这种感受传导给学生,使其深刻明白,祖国如今的繁荣发展是与古代文化的精髓支撑是密不可分的,很多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文化传承,也有我国古代历史深刻的影响内容。这样构建起学生积极主动想要学习历史的心理,在学生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以后,教师要依据教学实质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这样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还能够提升原有的知识掌握和经验总结,有利于新的观念和观点的总结。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对于具有典型研究性的内容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这样行之有效的课堂练习是最有效的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掌握所学历史内容的好方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结论

通过多年教学总结出的经验和对新的教学形式的分析,总结出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新的教学方法。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加强记忆,进而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要在主动性刺激下进行积极的学习,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自信感,树立并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另外要通过多样化的练习,确定学习目标,实现教学目的。同时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多媒体等辅助工具的使用,完善教学内容,使机会、内容和行为几者合一,让学生以学习历史为兴趣,提升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学习历史,加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普通高中新课程放方案学习资料汇编,2000-11.

[2]陆志平主编. 激活创造的潜能——南京金陵中学研究型课程探索与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安桂清. 研究型课程探微,课程教材教法,2000(3).

[4]胡永生.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得方法与范例.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5]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4

【关键词】因材施 教分层教学 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中,我认为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能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中首先要承认学生差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生性格差异等,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对学生思想教育要分层教学

在初中历史分层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由于教学分层在分班时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和心理平衡,所以要关注学生思想教育的分类教学。由于学生思想差异大,学生家庭结构、经济来源、家庭环境不同,在分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因人而异,从心理辅导、思想教育做好学生的工作,在教学中对学生要谨慎、谦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要让学生愉悦中接受教育,宽松和谐领悟道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教学中注重抓思想教育,不要空谈。

二、认识学生的认知差异,整体把握分层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分层教学要分析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从历史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把握历史基础知识、训练历史分析能力,学会适应历史潮流做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史论结合的方法,学会论从史出的分析问题,从历史中感悟历史人物,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借鉴历史,后事不忘前事之师。

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差异和知识结构差异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学习水平、兴趣爱好,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增强学习信心。

三、认识学生的理解差异,教学中备课分层,做到有目性

教学中,教师备课心中有学生、有方法、有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具体落实到课堂上,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还要用开放型题目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提供材料、观点,使不同层次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历史知识,获得历史智慧。从而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感悟人生。如三次工业革命比较,从时间、原因、标志、能源、重大发明、影响分析等方面,而对于高层次学生应分析工业革命的共同原因(生产生活需求、科技发展、科学理论推动)分析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分析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通过比较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和概括、综合的能力。

四、为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由于学科基础知识的差异,在分层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活动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和认知规律,对不同层次学生要求不同。教学中,我们感觉到,对学生要求过于高,过于难,学生因不能完成任务,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果就差;对学生要求过于低,过于易,学生感到乏味、简单,学习投入不够,学习效果也差。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具有弹性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把握,立足点在常识知识,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基础好的学生侧重于点拨引导,拓宽思路,使学生体验成就感,鼓励学生思考。教学中抓住不同层次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大胆鼓励,充分肯定。总之,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充分肯定,充分关注,肯定成绩,激发学生兴趣与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采用分层布置作业,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在采用分层教学中,对学生作业布置,也应分层布置。教师批改课外作业,尽早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找出出现问题之所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课外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所以作业布置实行分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布置作业以巩固基础知识为重;对于学习容易的学生完成基础题后,还要增加附加题,也可根据学生愿望选择试题完成。教学中对学生作业,有选择地评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综合等历史学科能力。

六、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