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3 17:29: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篇1

【关键词】中学物理 教学 科学方法 途径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人们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有效工具。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

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现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通常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从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定性之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领域屡犯错误,提出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等错误观点,究其原因,亚里士多德用的是观察的方法,所以他只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物理学的发展正是基于突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和经验方法的局限,以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为指导而走上真正的科学道路上的。纵观物理学发展的辉煌历史,实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还从实验中总结出了众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要求他们在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如通过“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让学生懂得蕴含其中的“控制变量法”、“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法”、“近似处理法”、“等效法”等科学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中众多重大的但限于中学实验条件而不能做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现或模拟,让他们从中体验和领会科学方法。

二、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组成的体系严谨、精密定量的科学。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以及各知识点相互联系的地方,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进行渗透。例如,教师在讲解质点、点电荷、单摆、理想气体等理想模型时,要向学生渗透“理想化方法”这一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方法;在讲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力的合成与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热功当量等的时候,要向学生渗透“等效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普通、最简洁的方法;在讲竖直上抛运动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简谐振动规律、电磁振荡等时,要向学生渗透“对称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深刻、最能体现科学美的方法;在讲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瞬时功率等时,向学生渗透“极限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具数学化、又最能体现辩证思维的方法等。

三、以物理学史为线索,让学生从知识的来龙去脉中体会科学方法

知识的来龙去脉充分展现了科学发现的历程,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材料。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和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等方法。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如何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向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教育。如教师在讲玻尔原子模型时,可向学生讲解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开始人们认为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可分电子被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可分汤姆生提出原子“枣羔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原子“枣羔模型”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原子“核式结构”与经典电磁理论矛盾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让学生从人们对原子结构认识的曲折历程中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实验事实提出假说接受新实验考验修改或否定原假说提出新理论再经实验验证或接受新实验考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时一个结论的得出需要几代科学家几个世纪的曲折探索,而掌握它却只需一节课几十分钟的时间。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对物理学史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四、以实践为渠道,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从实践中来,最终又指导实践。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技能,只有通过实际运用和操作,才能深刻理解科学方法,并准确而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中学物理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大量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明确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某种科学方法,并从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应用。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布置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科学方法解决。如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就让学生用“立杆测影法”求楼高;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后,就让学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粗测楼高,使他们学会运用和掌握间接测量长度的科学方法。

其次,教师也可在“习题”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在浩如烟海的各种习题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科学方法,可以通过让解决习题中的问题,使他们学会灵活运用诸如假设法、等效法、图像法、模型法等众多科学方法。

篇2

关键词:金融统计学;教学方法;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245-02

金融统计是适应国家经济管理和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金融统计是国家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金融信息、金融分析与政策咨询于一体,以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的各种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以金融与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托,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判断、预测国民经济运行及金融的发展情况,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支持系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1]。作为金融专业、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对统计学的要求更高,对统计建模及运用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

一、金融创新的深化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与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金融模型日趋复杂。金融的统计建模,出发点都是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对收益或损失序列的分布刻画,是金融产品的准确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基础。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金融模型对统计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1.金融资产收益或损失分布大多都是非正态分布。金融市场的一个典型事实(stylized fact)是:金融时间序列分布是尖峰、肥尾的。传统的金融建模,为了简化或得到解析表达式,通常假定时间序列是正态分布的,这个假定是金融模型受到较多诟病的主要方面。在风险管理中,正态假定导致低估金融产品的尾部风险。改进的方法之一就是用非正态分布来拟合数据,如t分布、贝塔分布、稳定分布等[2]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非正态分布的学习。

2.线性相关不能准确刻画金融时间序列的相关性,需要更复杂的统计技术。传统的多元金融时间序列建模都是假定时间序列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多元正态分布的前提边缘分布服从椭圆分布和只有线性相关。多元正态分布不能反映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金融时间序列的相关性一般是非线性的,而且边缘分布也不服从椭圆分布。因此,我们需要求助于更复杂的统计技术――Copula技术。Copula技术提供了分别研究多元时间序列的边缘分布和相关性的方法,从而成为多元金融统计建模的必备知识[3] 。

3.风险管理模型要求我们更加关注金融时间序列的尾部分布。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型是VaR(Value-at-Risk),VaR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尾部的分位数。正态分布不能准确刻画金融资产损失分布的尾部特征,通常会导致VaR的低估,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损失,即所谓的极值风险。EVT(extreme value theory)提供了准确刻画金融时间序列的尾部分布的方法而成为风险管理的基本工具[4] 。

虽然这些统计理论在金融中的运用不能构成本科金融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指出这些发展的方向,成为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进一步学习或自学的指引。

二、当前金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重点的处理存在偏差。教育部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学习《统计学》,使学生掌握探索各种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 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种现象内在的规律。但是金融统计学的内容没有随着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发展,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金融统计建模的需要。

多数教师往往把统计学课程单纯地看做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热衷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烦琐公式的推导,严重忽略了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削弱了学生思想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流于空洞、枯燥和乏味,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偏离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理想。而一些理论推导也只是对《概率论》相关内容的重复。

2.学生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难度大。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其中涉及大量的高等数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现代统计学又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和效率,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知识。金融学专业的招生基本上还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而且金融学、尤其是金融工程究竟属于文科还是理科,在学生中存在模糊认识,导致对数学基础不是十分重视。这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不重视运用和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第一,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方法时缺乏针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强调统计的应用,但主要是从概念、公式、定理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出发。第二,采用的教学案例与实际脱节。现有的统计学教材中,统计案例很少,即使有也是过于简单的设例,或是“编写”的案例,与实际的经济、管理工作脱节,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4.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手工的操作与运算,与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学不相适应。其次,很少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和案例教学方式。这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用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分析和推断,使本来快速而简单的统计工作变得复杂而难于处理,使统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使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一些老师的统计分析都是在Excel软件实现,Excel软件优点是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但它毕竟不是专业的统计软件,尤其是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

三、金融统计学教学的改进

1.丰富和充实金融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学科的需要对统计学的内容进行处理,以满足未来发展对统计学基础的需要。根据中国金融业发展和统计改革的需要,按照中国金融统计体系和金融统计工作的内容,重新构建了金融统计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同时,对于金融统计建模的相关统计理论,要适当加于补充和扩充,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注重学生的运用实践能力。依据统计分析软件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调整教学内容。现在有很多专业的、功能强大的统计软件:如s-plus、R、SPASS以及Matlab等,不同软件各有所长。一般说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使用统计软件,无须统一规定。但R软件是免费软件,而且有很多资源免费获取,是可供选择的最优软件。

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把金融学与统计方法结合起来研究金融现象和问题就离不开数据收集和软件运用。只学理论不掌握运用,对金融系的学生来说统计学等于白学。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对于金融统计学,还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打下基础,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

篇3

一、统计及其基本思想与方法

1 什么是统计学

问:一般认为,统计学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国情学,原是国家管理人员感兴趣的事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的定义是:“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陈希孺院士认为:“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史宁中教授,作为统计学家,您是如何认识统计学的?

史教授: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统计学的历史是有益处的。正如拉丁语所说,统计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国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种数据,比如国民收入、各种税收。为了直观,人们才发明了各种报表、直方图、扇形图,等等。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现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到了14世纪左右,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需要了解不同季节、不同路线航海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大小,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被称为近代统计学的发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把数学、特别是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引入到统计学,构建了统计学的基础。与古典统计学相比,虽然二者都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随机”。

到了现代,人们发现,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比如,对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数据,但是谁都知道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远不如我们依据某种原则规划分出地区和人群,然后抽样、加权求和准确。再比如,对于股票市场,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确的交易总量,但是人们宁可用部分核心企业的股票交易量来反映股票的变化,这便是“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等等。特别是到了2l世纪,银行、保险、电信,以及材料科学、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实验中涉及大量数据,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随机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国家才决定在现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统计学的内容。

因此,你们谈到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统计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

问:那么,您认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统计学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图形和数量的抽象,研究的问题是图形的变化和计算法则,研究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归纳、递归、类比和演绎推理。

统计学则不同。如我上面谈到的,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因此,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数据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能从中获取信息。因此,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对的,哪一种方法是错的,我们只能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希望知道某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很难说哪个方法错。事实上,如果收入比较均衡,用平均数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较极端,用中位数要好一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对收入。情况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又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中小学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

因此,统计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最好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释实际背景。

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问:我们对于统计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您的谈话中我们感觉到,统计学似乎是包罗―万象的。那么,统计学到底是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这样的,统计学的应用面非常广,凡是涉及数据分析的都可以成为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到了近代,人们希望更加精细地了解实际背景,更多地借助数据分析,甚至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并且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领域,比如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计量教育学、计量心理学,等等。这些研究领域分析方法的基础大体是统计学。统计学并不研究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在本质上只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这包括创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坏、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问:您能否结合中小学统计的内容谈得更具体一些?特别是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好”的数据。所谓“好”的数据,是指那些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而要获取好的数据要依赖于“好”的方法。根据数据的不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二是通过实验制造数据-中小学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称为抽样调查(而后者通常被称为实验设计)_抽样调查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已经存在的数据的收集,称之为抽样,比如市场的物价、学生的身高、企业的产值,等等;另一个是需要我们了解才能够获取的,称之为调查,比如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项目、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手,等等。

根据问题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能够获取好的数据的方法。为了获取好的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身高,先验知识是“年龄之间差别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据年龄段学生数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样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分层抽样。可以看到,统计方法的直观想法是很明显的。如果对于实际背景一无所知,那么一定要抽取样本,这便是随机抽样。比如,希望知道学生喜欢的歌手,因为这些学生年龄之间差别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随机抽样。当然也可以用分层抽样,但要麻烦得多。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基于上述两个原则的方法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不要小看第二个原则,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节省很多调查经费。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公司非常欢迎统计学家的原因。

问:刚才您提到了样本,许多教师对样本这个概念总是感到费解。

史教授:是的,这个概念很难把握。样本实质上就是数据,但是,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往往是随机性的。还是

回到“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上来。在抽样之前。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具体数据的大小,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是随机的。为了讨论出一个好的方法,我们假想能够得到这些数据,并且假想这些数据的出现是依据某种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在小,我们称之为概率。比如,高年级学生出现大数据(高个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级学生,就是说,出现大数据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当抽样之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才能进行实质的计算与分析。这样,我们所要研究的数据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真实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样的数据为样本。

问:根据您的阐述,统计学怎么有一些哲学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们理解到了根本。这是统计学与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最大区别。传统数学可以根据假设和规定的原则进行计算或者推理,但是统计学往往要问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还有更为合理的方法。不过,传统数学是统计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是不是因为统计学需要计算呢?

史教授:不仅仅如此,判断统计方法的好坏也是依赖传统数学的。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元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双元制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社会保障,究其教学而言独具特色。相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制度保障与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所欠缺,通过对比我国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基于能力本位课程目标下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把课程提炼出能力的目标或工作情景,再按照能力目标分解工作任务,各个任务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工作流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地方,也不再因为学生某次知识环节的缺失而导致后续课程跟不上,这种方式可以根据课程工作任务情况的不同,不断的循环与补充。

一、德国的教育体系

德国的整个教育体系是比较完备的,1969年出现统一的德国教育法,2005年教育法进行了更新。柏林有200所学校,13万名教师,教师是考试委员会中的一员。儿童从6岁开始上小学,经过4年的学习之后分别进入3个不同的教育渠道,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高中。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是今后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一般学习5~6年,再升入职业教育和双元制教育学校,学习3年进入企业工作或升入应用技术大学。而文理高中的学生再经过9年学习,进入综合大学,综合大学一般学制4年。

1.德国的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在1820年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908年出现了统一的职业教育法规,并且职业教育模式不是单一的,有学校职业教育和双元制教育等。德国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产品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双元制教育

(1)德国最早在1897年开始出现了双元制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它被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青少年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2)双元制教育含义,简单地说双元制教育不仅仅是由职业学校来完成的,而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方共同教育和培养,即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以企业培训为主。从其相互关系可以看出,在双元制当中,除了企业和学校双方之外,工商协会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企业培训起到了监管的作用。

(3)双元制教育在德国的发展,德国有50万家企业,170万培训学员,也正是德国企业的高技术人才需求和国家教育法律等层面,客观上为双元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以基于能力本位课程目标下,在教学活动中更为强调学生的自我组织学习能力、在团队中有效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展现知识的能力。以下是教学方法的一些体验:

1.元规划

元规划方法是通过使用挂图、展示板、记号笔等简单工具,以及一系列标准化的汇讲、展示规则、团组交流、投票规则等,通过进行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一个课程题目。

(1)活动方案介绍,布置会场、介绍基本原理、描述活动目的。讨论组成员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主持人收集写有成员意见的卡片,并将卡片粘贴到事先准备好的展示板上。将讨论组拆分为小组,组成员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加入相应的小组。小组成员对选定的议题进行讨论。

(2)分享讨论结果,各组代表进行简短汇讲。对所列议题进行优先选择,在全体成员中间进行投票(工具:带颜色的贴纸)。小组继续讨论工作,集中议定的优先事项,产生行动方案。小组代表再次向全体成员汇讲,全体成员集中讨论。

(3)总结并形成行动方案。通过元规划方法学习的典型优势是,有广泛的参与性,学习与参与的热情得到激发,团组的讨论交流效率非常高,包括了每一名成员的共享,对活动过程中的分析讨论和决策制定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为工作任务提供详尽合理的行动方案。

2.团队拼图

(1)团队拼图是分工处理题目并将学生视为传授者。题目分为不同的小部分并在小组中分别处理。班级被分为所谓的“自然组”,每组接到针对各自题目的工作材料并进行短暂处理。

(2)“自然组”被解散,处理同样的题目部分的学生构成“专家组”。在小组工作阶段,“专家组”进一步处理题目部分并准备好在其他团队成员前介绍所学知识。

(3)“自然组”重新聚合,“专家”学生必须尽可能有效地向组成员介绍关于自己的题目信息。

最后进行学习目标检验,介绍自己以及本小组的成果(见图1)。

图1 团队拼图教学法

3.分站学习

分站学习可以针对小型分组工作。通过不同的工作组,学习自主处理题目和工作任务。在分站学习的课堂里,老师的角色更象一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课前的精心策划上。

(1)题目可分为若干个小题目分别处理的学习内容。针对每个题目专门建立一张有必须工作材料的办公桌。

(2)班级分组。小组分到不同的站,得到一个需再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时间结束后小组交换站点直至所有小组完成所有站点。

(3)最后各小组介绍或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分站学习的课堂里,教学的要求不再整齐划一,而是在把握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站点去学习并展示成果(见图2)。

图2 分站学习教学法

4.魔力墙

魔力墙是一种知识游戏,用以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有所了解,各组学生试图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为自己的小组争取分数。

(1)用一台电脑、一块展示板或黑板设立一面魔力墙。设计不同的分类,每个类设计5个不同难度的带分数的问题。

(2)学生分组,抽签决定哪组首先开始。学生选择一个类别和相应的难度。问题被提出,第一组开始回答,答对则得到分数。

(3)下一组开始选择问题。通过魔力墙小组竞争促进学生的社会能力。建议在班级中选定一个或数个裁判并由其登记分数或决定是否得分。另一种变化是每个组允许在正确回答一个问题后重新选择一个问题,此时风险在于其他组有可能不参与游戏。

5.轮转轴

轮转轴或“内圈/外圈”是一种让参与者互相介绍学习内容以检验自己的理解的授课方法。学生站成两个圈,每个内圈或外圈学生都有一个对面的伙伴。

(1)外圈任意数目的学生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学生得到特定伙伴。外圈在指定时间内向内圈解释新的学习内容。

(2)内圈倾听,内圈更新或扩展外圈所解释的学习内容。外圈随后重新任意转动,使内外圈的学生更换伙伴(见图3)。

图3 轮转轴教学法

6.禁忌词

禁忌词是在猜测专业词语时使用的游戏式教学方法。小组必须在避免触及禁忌词的同时解释专业词语。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增强关键词汇的理解与关联,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反应能力。

具体可把班级人员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为其他小组设置一些卡片,卡片上方为需猜测的词,下方为禁忌词,其它在解释时需用到的词可以出现在纸上(见图4)。

图4 禁忌词教学法

每轮猜测有时间限制,由一个组A开始猜测另一个组B的词,组A的一个代表在一个组B成员的监督下想本组解释需猜的词。禁忌词在此时不能出现,每猜对一个词该组得到一分。规定时间内没有猜出或使用了禁忌词时,由下一组开始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7.装箱

装箱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反思学习成果和方法的机会。

为每名学生准备一张画有箱子轮廓的纸张。学生在安静工作阶段可以在箱子中写入自己从学习单元中“带走”的东西。所写的内容可以是个人感情、主题知识或者个人能力等。箱子并不署名,但每名学生都可以看到别人“带走”的东西。

在筛选和有可能的反问(自愿回答)阶段后,每个人带走自己的“箱子”。

三、教师的引导作用

基于“能力本位”课程目标下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以往课程的讲授者,而是充当主持人角色,而这种教学方法又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全面的综合能力,不再是单一的教授者,而是可以全盘掌握课堂活动的主持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要有充分的课程准备,高度的责任心,通过不同课程内容,找到适合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展示工作任务结构,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课程内容和重点,并且课程重点应通过目视化、举例和重复强化其在学生中的记忆,而在课程任务设计方面,应该注重一个理论性强的部分结束后,应总是紧接一个实践和联系部分,以强化学习内容。

1.情感与责任

教学设计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情感与责任,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要通过教师来传递,否则一切教学活动无从谈起。可以说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是双向的,通过不断的教学活动交流,增强彼此的了解及情感,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兴趣,当产生一定的成果后,就会变成良性的循环过程,使教师不是被动的接受工作任务和强调责任心,而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传递知识的意愿。

2.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和策划者,应提高教学活动的把控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中教师起到串联和监控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或推波助澜,或指点迷津,或客串演绎,偶尔也接受挑战和参与者同台竞技。讲授知识的“权利”也不再由教师一人掌握,而是经常在学生与教师之间转换,有效的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3.身体语言与声音

利用身体语言和声音把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语音、语气、语调以及用词造句,不仅表现为外部形态,而且能反映出他的文化、思想、智慧、情操、审美等内涵,它是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信息主要是依靠声音来传播,但声音远远不能完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还应注重身体语言,不可因忽视身体语言的提炼和运用,做到举止优雅大方,脸带微笑,声音柔和,会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

4.专业能力与生产过程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感同身受传递知识,并且应该具有企业生产实践的能力,能够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现代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的技术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的领先。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应该与自身的社会以及环境相适应,更为强调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思想层面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应该在教学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培训的运行机制,课程目标制订,课程方案的描述方面与企业协调。并且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深入的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今后工作中的继续学习提供帮助。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较为精辟的概括。

参考文献

[1]殷德平.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及启示 [EB/OL]. 2009,3,30.江苏教育新闻网

[2]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3]陈霞.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0,19

[4]李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在中国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J].世纪桥,2009,5

篇5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方法及步骤

一、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Lead-in)

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开始都要有一个导入的步骤。这一步骤通常采取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这是为了承上启下,以旧带新,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内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定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因为,对我们国家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阻力就是遗忘。为了克服遗忘现象,就要设法使自己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得以重复和运用,只有通过有规律的复习和巩固,才能加深记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加深理解。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当旧知识和技能的巩固率达到80%以上时,才能保证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地弥补教学中疏漏的地方,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一步骤所用的时间也不必过长,否则会影响下一个教学步骤。

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灵活的。这取决于选择的内容、复习的目的及学生掌握的程度。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连锁句型操练(Chain Drill)。

教师首先向一个学生问一个问题,这个学生先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再向第二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第二个学生先回答问题,然后再向第三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以此类推,学生有问有答,形成一个问答链,例如:

教师: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writng.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drinking.what...,..

这种方法可以创造师生互动和学生问互动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使用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提问不同的问题。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2、听写(Dictation)。

听写是一种简便而又广泛的教学方式,可用来复习字母、单词、句子、短文等。这是一种集听和写两种技能合二为一的语言训练形式。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注意听写时语速不能太慢,要用正常的语速来读,按意群来停顿。一般情况下,只读三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只听不写,第二遍边听边写,第三遍边听边检查。否则,虽然学生能将句子或短文正确地写出来,但最终不利于培养学生听和写的能力。

3、找出特例(Odd Man out)。

这是一种适合用于语音和词汇的练习方式。在小学阶段,语音与词汇占有很大的比例,用这种方法可以进行比较全面的练习。教师可以来用笔头和口头的形式给出一组单词,在这一组词中,有一个词的发音或拼写或词义不同于其他的词,要求学生找出这一个不同的单词。例如: cheese eggs oranges bread soap meat (第五个词的词义同其他单词不属于一类)

总之,导入的方法很灵活,教师也可以自行设计适合自己学生和自己教学内容的不同形式,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英文课文内容的介绍方法(Presentation)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介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向学生展示或解释新的语言内容和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新的语言项目的运用、发音、形式和意义。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感知这种语言现象,以下将介绍几种课堂教学的方法:

1、使用母语辅助教学(Mother Tongue)。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运用英语。但是,教师使用的英语不能超过学生的语言水平,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教师使用的语言太难,学生听不懂,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所以在教一些抽象名词和不易用实物、图片和动作解释的语言现象时,最好使用汉语。汉语解释快捷、简单、省事。当然,不能过多地使用汉语。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原则是:可能的情况下,使用英语;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汉语。

2、利用实物进行形象化介绍(Real Objects)。

使用实物进行介绍既方便易行,又直观形象,它能够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复杂的语言简单化。尤其对小学生来说,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学生接受。实物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学生的学习用具――书本、纸张、钢笔、作业本、书包等,教室内的设备――黑板、桌子、椅子、门、窗户等。另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教室外搜集和购买一些实物,如:水果、食品、用具等。

3、配合图片进行介绍(Pictures)。

在教学中,特别是教词汇时,可以选用一些色彩艳丽的图片配合教学,如:plane飞机、train火车、lion狮子、tiger老虎等,图片包括教科书中的插图、教学挂图、广告画、照片、幻灯片、贺卡等,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画片,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理解单词时更加的印象深刻。

篇6

[关键词]方法论 经济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27-02

在日常的本科经济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学了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后常常感到困惑和不解,或是因为将假定条件下的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一一对应,或是因为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经济理论解释及政策建议,或是因为现有理论很难完全解释中国由计划向市场大规模转型过程中的现象。当前的经济学教学中常常更注重理论观点的归纳、知识的讲解,而忽视逻辑的演绎推导,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实际分析应用及创新能力。经济学教学中注重方法论,注重逻辑的演绎推理,更能够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在分析框架、数学工具、实证分析、价值引导等方面加强经济学方法论的应用。

一、理解并在教学中应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

田国强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中提出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由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进行评估比较等五个部分构成。钱颖一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指出,现代主流经济学一般从视角 (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 和图表、数学模型等分析工具三方面构成。经济学分析框架通常基于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的基本假设,主要探讨经济微观主体(个人或厂商)在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下如何在外部激励作用下形成均衡状态(equilibrium),并探讨所形成的均衡是否有效率,即是否存在帕累托改进。

经济学研究的一般途径也是经济学教学的分析框架。教师可以按假定经济主体的行为,解析激励机制,均衡结果的形成及均衡结果的评价等几个步骤对理论进行分析。教学中要利用简明图像和数学模型等工具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让学生理解,不论是个人还是厂商,不论是消费者还是经营者在做经济决策时,他的决策原则是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教学中,还要利用阿罗―德布罗定理(Arrow-Debreu Theorem)等参照系,并向学生解释澄清:一是这些定理描述的并非是现实世界,通常情况下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不可到处套用;二是不能因为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毫无所用,定理是为解释现实提供参照系。

二、教学中加强数学语言工具的应用

经济研究是解释经济现象,提示因果关系的研究,应当说用文字也能较明晰地阐述和论证经济观点,但用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来论述和推导有其方便和严谨之处。数学化的优势表现在:第一,数学工具和数学语言使经济关系的表达变得简洁严谨、清晰;第二,数学方法的使用促进了经验分析,并保证理论检验的可靠性;第三,数学化令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通过数学推导,可不断促使新的经济理论产生;同时经济学与数学之间存在的某种天然联系,如供求、失业、通胀、利率、汇率产出等经济研究范畴都是可数量化的研究对象。从一种经济思想的提出到严谨地得到论证并能推广应用,一般都需要数学证明。以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为例,其基本经济思想是在充分竞争和完全信息下,价格的信号作用会自发地调配资源,并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这一思想的证明是由德布鲁运用拓扑论、集合论等现代数学工具完成的。再以经济学的“边际革命”为例,所谓“边际革命”指的是研究方法的改变,是微积分等变量数学方法的引入带来经济学理论和研究的进步,并一举奠定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大量应用,要求我们在经济学教学中,从使用文字语言转变为使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并和学生说明数学工具的重要性。教师在利用数学或计量图表模型等研究分析经济问题时,应让学生理解数学公式、计量模型、图表曲线等所表达和对应的经济含义。用图表等的好处就是表达直观易懂,但在教学中应当超越,要提升到经济学语言的阶段。要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学教学研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数学滥用”。比如在经济学教学研究中,为了表达方便或推导容易,作出不符合实际的前提假设,或预先得出结论,再按倾向性结论来采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为追求数学技巧而不管客观经济实际。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证分析

在《人性论》中,休谟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人们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被称为“休谟的铡刀”。意在表明事实领域和评价领域之间存在着一种合乎逻辑的严格区分。

相对通过严谨的、可重复的、可控制的实验而获得数据和结果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无法通过可重复的实验(或实验成本太大)来验证,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出、价格、供求等现实中可观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经济学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理论体系,用以解释现实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并通过理论的预测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相对照,来考察理论的可信性及解释力。因此,根据现已观察的经济现象及能采集的经济数据检验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部分;同时在检验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正旧的理论并创立新的理论。因此,当前主流经济学都非常重视实证分析和经验研究,在国际及国内主流经济学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也大多数使用经验实证方法和计量研究模型。

在经济学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事实判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认知世界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在教学中,还要向学生讲清楚证伪与证实的关系及区别。理论是不可以被证实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并永远都对的,理论只可以不被证伪,即某现象暂时可以用某种理论来解释,当该理论无法继续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时就要寻求新的理论。举个例子,人们通常认为天鹅都是白的,如果某天有人看到了黑色的天鹅,那天鹅是白的结论就不成立了,这就叫被证伪。经济学研究中,通过使用某种方法和某些数据论证了某命题,得出了某结论,也只能说该结论暂时可以被所收集的数据和研究中所应用的方法支持,还没有被证伪,如果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四、加强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

教学工作还涉及价值导向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学生的思想变化之间存在关联。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闻媒体对经济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经济学理论教育和基本的经济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毕业后更多的经济学知识的应用者和经济生产生活的实践者,在大学接受经济学教育期间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观引导是不可少的。

尽管当前主流西方经济学更多地使用经验分析和实证计量研究,但经济学者对社会伦理、道德情操等问题的探究却是经济研究的传统,至今也有伦理经济学的研究分支。以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为例,他开始是研究道德哲学的教授,在出版《国富论》前,着重考察了人的行为、人际关系和行为道德规范的《道德情操论》就已使其成名。

就教学而言,本科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初学经济学,他们经济学理论素养较薄,对经济学的学术范式、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及理论发展了解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混淆。比如,经济学中“经济人或自利性”假定,在经济学教材及教学过程中,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一般都假定其追求经济利润或财富最大化,如不加引导,学生往往把这种假设直接当作“人都为已”或“人性本恶”的价值判断,这容易使学生对人际关系和人际活动产生认知上的利益化、交易化倾向,如接受这种观点对学生成长不利。同时,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有时为了数据的易采集、或变量的可观察获取、或易衡量操作,通常把中间的变量作为最大化的目标,比如说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幸福舒适的生活,但舒适幸福是不容易观察和量化的,所以就用一个中间具体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比如财富。而且当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向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领域扩展,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把犯罪、贿赂、寻租、交友、爱情、婚姻等都纳入经济分析的范围。根据部分经济学家的方法和分析,我们甚至可以将犯罪看作最大化的结果。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要从经济学方法论上给学生解释清晰,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邓兰兰.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方法论的意义与方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91-93.

[2]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3]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1-12.

[4] 张真.关于经济学应用数学问题的讨论[J].东岳论丛,2005,(1):187-189.

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从民办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出发,结合本人近20年的教学经验,分析民办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VB程序设计教学的现状,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引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思路和理念,旨在有效提高民办本科院校VB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VB程序设计是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我们学校也不例外。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是民办公有本科院校,该学院的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全部必修VB程序设计,并且要求学生通过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且与学位挂钩。本人所教授班级学生每年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均名列全院前茅,受到该院学生和教师的好评。今年在首次实行的由学生选择任课教师过程中,出现了“涨停版”状况,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选我所授VB课程的学生人数爆满,导致后面很多想选修我的VB课程的学生没能选上,事后这些学生私下问我:“如果没选上我的VB课,能不能到我的课堂听课?”这件事情给我的触动很大,学生的认可是最高的奖励!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民办本科院校的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

1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学好知识的必要条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它不但给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问,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老师的一言一行都铭记在学生的心目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所以教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程度甚至比他的知识水平还重要。这是我的个人看法。要想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有爱心、肯奉献、有责任感和心胸宽阔的人。具备以上特点,再加上渊博的知识,则具备了教师的人格魅力。现在的大多数学生虽然都是独生子、娇生惯养、相对比较自私,但他们很聪明,很活跃,很有正义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很强。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有进取心,想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给家长、朋友、老师以及社会一个完美的答卷。只是自制、自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老师的监督和帮助。这个时候因为离父母较远,每天接触的长辈除了老师还是老师,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有很多学生愿意找他们喜欢的老师交流,甚至做知心朋友。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是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一点确定无疑。那么,一旦学生喜欢上这个老师,他们就愿意接受这个老师给他们传授的知识,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现在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和多年以前不同,甚至有很大变化:当学生需要老师做长辈的时候,老师就好像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关心和爱护;当学生需要老师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放下老师的架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可以争论的面红耳赤。当学生需要老师做他们的严师,督促他们学习和上进的时候,老师就是一个有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一名会生存、会做人、会获取新知识的人,这也正是当今高等院校培养本科生的目标。

2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也就是孩子除了学习之外,不能有其他事情可做,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所谓的“一俊遮百丑”,却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虽然政府也正在努力改变现状,但因为社会竞争激烈以及人口众多,一时还难以改变。正因为如此,家长也是为了孩子今后的生存考虑,不得不督促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其他方面的教育等上了大学再说。这就给高等院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是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其次是学生认为在大学里不用刻苦学习。因为在中学阶段学习很辛苦(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校为了升学率,学生为了考大学,甚至有中学教师给学生一种误解:上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了。导致学生上大学后不爱学习,认为没必要再学习了,因为学习毕竟是一件很苦的脑力劳动。

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现状,我们的高校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也就是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结合实际状况,首先一个有价值的人一定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不管是民营企业家,还是公司里的老板、董事长或者CEO,其次,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谈不上更强的能力,这是一般的道理。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有价值、有作为的人,如果没有知识的的储备,没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那他就很难达到目的。最后,学习无止境,学习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不单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学做人、学做事,学习别人的好经验,等等,就像北京大学学生侯东说的:“学习不单纯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合理调配资源,善于处理一些环境影响并最终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标”。

3采用适合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1) 消除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畏难情绪,给足学生一定能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VB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概念,也就是学过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但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一样,而且差别很大,基本操作是固定的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就可以熟练掌握,而且效果显著。而计算机语言要通过思考、推理和判断才能给出正确的算法,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并用程序设计语言把它正确地表达出来。难度要比操作大得多。很多学生在学习VB程序设计时,最难的就是入门这一关,特别是民办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不习惯采用计算机解题方法,甚至觉得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太难学了,简直像天书。他们更习惯于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打消学生对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畏难情绪,给他们信心和希望,告诉他们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难学,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只要努力认真用心去做了,都能做好,包括老师本身,也不是天生就会程序设计语言的,也是一点一滴学出来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想把一瓶酱油(简称a)和一瓶醋(简称b)交换一下,交换后,原来装酱油的瓶子,现在装醋;原来装醋的瓶子,现在装酱油,问:我们应该怎么操做才能实现呢?学生会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很快就给出答案:先拿来一个空瓶子(简称c),再把a瓶子里的酱油倒入空瓶,然后把b瓶中的醋倒入原来装酱油的a瓶中,最后把倒入空瓶中的酱油倒入原来装醋的b瓶中,就完成了酱油瓶和醋瓶互换的任务。这个问题不就是程序设计中的两个变量交换值的道理吗!一个变量a=1(酱油),另一个变量b=2(醋),现在要把a和b的值进行交换,(相当于把酱油和醋互换)则需要引用第三个变量c(相当于空瓶),先用c保留变量a的值(把酱油倒入空瓶),即c=a,再把变量b的值给a(把醋倒入酱油瓶),即a=b,最后把c的值给b(把空瓶中的酱油倒入醋瓶中),即b=c,则完成了a,b两个变量值的交换。在程序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内容是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内容相似的,很好理解和掌握,相信同学没有学不会的内容。

(2)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程序设计大门

在介绍VB内容的时候,教师不一定完全按照指定教材内容组织的顺序给学生讲解,因为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参考书,教师可以根据大纲要求,把教材内容经过仔细研究、斟酌、提炼、总结和归纳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知识内容,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展现给学生。如VB控件部分的内容不必在开始时全部讲解,结合实际情况,用到哪些控件再详细的介绍那些控件。首先把窗体、文本框、命令按钮和标签控件介绍给同学就足够使用了,因为窗体是VB程序设计的基石和容器,所有VB的其他控件都放在窗体中;文本框可以用来作为输入和输出界面;命令按钮用来激活代码的运行;标签用来注释。至于其他控件,如图片框、列表框等等可以在后面介绍到数组的时候,作为数组输出界面时再陆续介绍。总之,介绍的内容以实际应用为主,有应用的需求就介绍,理论联系实际,效果会更佳。

在介绍VB的语句语法时,不要急于求成,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再介绍相关的语法规则和语句内容,以问题驱动内容的进展。如设计一个加法计算器,用来求出n个数的和。如果n的值较小,如n=2可以直接把两个数相加,但如果n=20或n=50的时候,如何实现这些数相加呢?方法很多,但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循环语句来实现,引出循环的概念、语句和语法规则。

对同学们容易出现的一般性错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明语句的含义。因为学生出错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语句的含义。例如,开始使用VB赋值语句的时候,很多同学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把赋值和被赋值对象写错位置。如把x的值赋给y,写成x=y,其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把赋值号“=”理解成数学里面的等号“=”了;同样的错误还有,把文本框1中的内容赋给变量a,表达成text1=a。针对这种错误,我们就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借钱”这件事情来举例说明,如名字为x的人向某人y借了500元钱,前提是y一定有500元钱(y=500),我们可以用式子x

在讲解程序设计算法的时候,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判断,最后推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先用自然语言分析和阐述正确的算法,然后再用VB语句描述出来,要把分析和表达的全部过程展现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分析和判断,最后再把初步写出的VB程序放在VB环境中调试和运行,验证算法是否正确。特别强调的是,有时需要故意设一些陷阱,让学生跳进去,也就是程序不要一气呵成,正确无误。故意留出一些关键性的,容易犯的错误,运行结果出来,发现错误时,学生会很惊讶,在分析的过程中,觉得应该不会出错,怎么最后结果不正确呢?这个时候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再慢慢引动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想出解决办法,最后教师再给出正确答案。

归根结底,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最好能够把如何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传授个学生,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小之以情,动之以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慢慢的学生也就走进了VB这个新知识的大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适时地出现一些幽默的句子或片断,也会让学生觉得VB程序设计的课堂不是那么枯燥乏味。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也就随之而来,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4结束语

民办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复杂和持久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今后我们还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方法;设计

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餐饮服务与管理》是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要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并且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进行餐饮业的管理运行,就必须运用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下面以“宴会预订服务”这个主题为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餐饮管理与服务》课中的运用进行介绍。

(一)创设情境

宴会预订岗位通常包括服务态度和业务技能两个方面的训练,这两方面的训练都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轮流扮演客人和宴会预订人员,使学生直观地观察或真实地体验在不同的情境中处理问题在服务态度和处理方式上有何异同。

(二)确定问题(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宴会预订服务过程中经常遇到客人更改预订信息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在既定的情境下,让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宴会预订员和客人,扮演客人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更改预订信息的要求,而扮演宴会预订员的学生则要甄别客人提出的更改预订信息的要求是否可以满足,以及如何提供更改预订信息的服务。通过确定问题,模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宴会预订服务”这个主题中,可以先列出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然后将这些问题布置给各个学习小组,让各个小组课后通过收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在课堂上展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其他小组评价各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或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四)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例如在“宴会预订服务”这个主题中,在效果评价方面要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则侧重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符合构建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平台,自主地收集资料、实物,并进行小组共享,互通有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巩固已学知识,增进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提高各种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能成为项目选题,比如中西餐服务、菜单设计等,而这些大项目又可以划分为许多小项目。下面以“中餐婚宴宴会厅布置”项目为例,对项目教学法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中的运用进行介绍。

(一)确定项目任务

中餐婚宴宴会厅布置。

(二)制定项目计划

小组成员商议确定中餐婚宴宴会厅布置的工作计划,组员根据自身优势领取任务。

(三)实施项目计划

各组分组学习宴会厅布置的要求、程序和内容,然后按照本组确定的婚宴宴会厅布置风格搜集资料,之后确定餐桌大小、台布颜色、餐桌装饰设计,舞台背景设计、绿色植物布置,音乐曲目选择等。

(四)进行项目检查

各组完成婚宴宴会厅布置设计方案后,每组推荐一名成员进行宴会厅布置设计方案展示,并陈述宴会厅布置设计理念。

(五)实施项目评价

各组依据婚宴宴会厅布置设计的内容、形式、实用性以及制作成本等情况,对本组设计方案进行自评,之后各组互评,最后由专业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

三、竞赛教学法

竞赛式教学法就是将教学内容任务化,以竞赛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竞赛,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空间,鼓励其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比赛结束对竞赛过程和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和总结,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赛前准备

1.设计竞赛项目。餐饮服务实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其中动作技包括单项技能和复合技能。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首先学习单项技能。如托盘、口布叠花、斟酒、铺台布,这些技能较为简单,经过多次练习容易掌握。熟练掌握各单项技能以后,将其有机组合,练习中西餐摆台,进而练习台形设计、宴会厅布置、宴会服务这类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紧密联系的综合技能,以达到理想的目的。

2.确定竞赛形式。一是每组选出一名或几名代表参赛,组内的其余学生加油鼓劲。二是以组为单位在班级内部进行竞赛。三是组织专业技能比赛,以班级为单位,每班选出几名代表参加竞赛。

3.制定竞赛规则。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训教材的考核评分标准,要尽可能细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技术水平,做到难易适中。教师备课时,须把这堂课进行的竞赛活动的规则及评分细则制定出来,并适时告诉学生,做到师生心中有数。例如在进行铺台布比赛时,要根据学生铺台布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分组进行竞赛,采用相同方法铺台布的同学安排在同一组内进行,这样才能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便于比较学生掌握的情况。

(二)竞赛组织

每次竞赛中,都要选出几个学生做教师的助手,分别担任主持人、记分员、计时员,并且协助教师做好各项工作。如果每次被选出来的学生都不同,就可以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

(三)赛后点评和总结

竞赛完成后,学生可以从自己参赛的角度评价自己在竞赛中的表现,这样可以学生更明确自己对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教师也要根据竞赛的整体情况,对本堂课或本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巧,知识系统化。

四、体验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境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开展体验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案例分析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案例,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将案例分析作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检索和问题分析,并提出小组意见,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能起到相互启发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中餐宴会前的准备工作时,通过结合案例,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宴会前准备不充分对服务质量的影响,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宴会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宴会前准备工作的程序。

(二)图像体验

在教学中,借助丰富多彩的图片再现情景,即利用生活中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激发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在教餐巾折花时,除了给学生示范折叠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图片给学生展示不同色彩,不同设计的餐巾折同一种花型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欲望。

(三)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就是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给学生创设直观的、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按实际的工作内容设计好课题(案例),让学生模拟职业岗位角色,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具体做事,使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 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例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餐点菜服务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创设餐厅服务员如何向宾客介绍、 解说某些特色菜的情境,由一个“服务员”和“一桌客人”共同来完成。

(四)实地考察

在理论课讲授课程中,鼓励学生走出去,到酒店及相关餐饮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企业自身运行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实地考察一家餐饮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可涉及其选址的理由、市场定位及客源情况、餐厅的主题设计、菜单的编制与设计、餐厅的服务质量高低等问题。而且学生还可以去调查学校附近的市场,了解食品原料的市场价格,掌握餐饮企业食品原材料的采购原则和采购程序等。通过一系列实地调查,学生们既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能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

参考文献:

[1]陈丹梅.《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方法初探[J].龙岩师专学报,2004(S1)

篇9

关键词: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应用型本科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该课程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为一体。而课程的开设学习,为学生今后从事领队及导游服务工作、计调与外联工作,旅行社的管理等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但不同层次院校的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明确培养目标、认真钻研不同类型的教材,综合设计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采取实用的教学方法,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1.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特点

从教材方面看,该课程侧重点、难易程度有差别。目前针对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教材大概有两种类型;1)《旅行社经营管理》或《旅行社管理实务》,教材以旅行社的业务流程和旅行社的发展趋势为基点,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旅行社的主要业务和职能管理,从微观的角度对旅行社业务及管理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对旅行社的综合实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主要介绍旅行社的信息技术应用、旅行社战略管理、旅行社分工体系变革和发展趋势分析等内容。教材对业务经营与管理实务两个方面都有侧重,理论性较强。2)《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或《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实务》这类教材侧重于旅行社经营实务,教材内容以筹建旅行社、开展旅行社业务、旅行社综合管理为主要模块,其中开展旅行社业务为教材核心,内容包括旅行社产品开发、旅行社采购业务、产品销售业务、旅行社计调与外联业务、旅行社接待业务、出入境业务等。而旅行社综合管理部分,只是简要阐述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部分,课程内容实践应用性强。

从内容方面看,无论教材是哪种类型,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都覆盖全面,包括旅行社产生和发展、设立、主要经营业务和管理实务等多个方面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课程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强,为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领队业务》、《旅行社操作实务》等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2.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为就业导向,多数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旅行社管理、领队及导游服务、计调与外联业务等工作,因此,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是做好旅游服务工作非常必需。

基于以上因素,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课程设计,首先教学目标应定位合理,即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能从微观上掌握旅行社企业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从宏观方面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思考,成长为旅行社行业既懂业务操作又懂企业管理的,善于学习和思考,具有创新精神的旅游职业经理人才,又要为旅游服务工作和后续的学习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常识。

3.采取实用的教学方法

为更好地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介绍性知识形成记忆,对理论性知识达到理解,把理论性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需采用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

3.1声像“导游”法。

声像“导游”法是指能图、文、音、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法。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中理论性需记忆知识较多。而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其形象生动、直观真实,学生理解吸收掌握快的优势,二是课件承载展现信息容量较多,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在授课的多媒体课件中链接对授课有效的视频,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例如在讲授旅行社的设立部分,可以加入中央电视台节目《今日观察》——旅行社再定新军规,解读2009年5月1日起实施的《旅行社管理条例》,能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旅行社的设立的条件及国家对旅行社进行管理的一些有效措施。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3.2项目驱动法

所谓“项目驱动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结合为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某项工作的实际完成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如在讲授线路设计和产品营销时,将旅游线路主题创意设计、营销作为一个连续项目下达给学生,在阐明注意事项、任务要求后,让分组后的学生自行选择熟悉的景区,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创意主题线路设计、线路销售等工作。此项目不但是要求学生完成作业,而是以学生的设计过程为基础,进而完成线路设计程序和原则、市场细分、定位等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从小组中选择一人讲解线路特色和设计思路,说明线路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最后将不同小组的设计成果、营销方案进行对比,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撰写项目报告,将完成项目遇到的问题及自身体会与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3.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案例应典型,且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强调生动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中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用性,但相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别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案例除能解释说明某个理论,还应运用理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更好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

3.4作业导向法

作业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作业设计应体现教学目的、形式多样,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不同的作业反馈形式,达到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学习能力提高的目的。在应用型本科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中,作业设计可灵活多样,多增加实践认知,如在讲旅行社概述时,可设计作业让学生认识了解旅行社,让学生认识旅行社的门面,工作场景,并拍下照片,并在旅行社组织设计部分,让学生自己访问、调查一家旅行社的设立过程、组织结构,并上交调查报告。

作业设计的宗旨是深化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点,强迫学生带着作业深入到旅行社行业实践当中去,随着每一次作业的完成以及和旅游行业的接触,逐渐积累经验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回到书本,再实践、再发现,达到正向螺旋上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中晶 张健 华国梅.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1):128—129

篇10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明确学科方向;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加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累计达到220个,教育技术硕士点达到78个,另外还有8个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尹河南省现有河南大学等10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口,除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9所院校均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地方性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以重点大学为跟踪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按照现有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重点院校具有“排头兵”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已经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势必影响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专业改革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期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WWW.133229.CoM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培养目标方面

笔者在对我省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学校网站和从学生假期实习作业中获取的资料)后发现,这些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大同小异。如某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高级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看似宏伟,实则定位不清。目前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普遍看法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缺乏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往往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如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水平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方面的水平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不足很容易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能力,造成就业难。

2课程方面

(1)内容过杂,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对教育技术学定位理解不同,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理学、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实际中则是专业课程讲授缺乏深度,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广而不精”,即什么都知道一些却什么都不精通。

(2)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许多核心课程都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无法体现这一特点。主干核心课程的学习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层次的教学过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虽然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但只处于让学生识记或领会的层面,没有达到教会学生应用的水平。而书面作业设计的成果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无从检验效果。如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本来是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却因有限的课时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内容,结果这门课最终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教材理论性过强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体现。以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主干课程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学术性极强,但思辨性也极强,笔者认为更适合作研究生教材。因为本科生还未掌握相关媒体技术的知识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让他们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消化不良”。

3.就业方面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借助网络进行了大量调查,并通过课下、假期实习等方式对在校的和已毕业的2006届学生共计3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挑选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戈就业发愁。虽然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但比于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系纺的掌握,以致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统考、应聘及其他。通过对调查数据进摘处理发现,70%的毕业生是通过地方统考的方式来实现勃业的,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则相对较少,还不到总数跳30%。这种就业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师资方面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本专业信心不足,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和科研上。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曾经与教师探讨过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大都对专业发展的担忧和迷茫,对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创造性。另外,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有关领导误认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其中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教育学知识积淀,更不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中拿起课本就讲课,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课程,而是孤立地看待这门课。殊不知,教育技术学是很具系统性的,这个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围绕着专业核心来统筹讲授,这个核心就是媒体和系统。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学科方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作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所谓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三大理论作支撑,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必然属于教育科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社会科学。

2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制订出完备的培养计划。地方性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因此要扬长避短,人才培养要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媒体技术能力,这是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技术先行”的原则,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熟谙教育规律又精通各种技术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从事教学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it业从事教育软件及数字媒体开发等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5学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23学分)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14学分),并据此制订了新的课程计划,在大三对学生实行分方向培养。

新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假期实习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调整选修课课时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增加人文经典课的开设,如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有所不为”即适当压缩纯理科课程的课时。对于教材使用问题,商丘师范学院主要是在教学中把重复的内容删去,博采众长。

4.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工匠,而是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注重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包括有利于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例如: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篇11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明确学科方向;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加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累计达到220个,教育技术硕士点达到78个,另外还有8个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尹河南省现有河南大学等10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口,除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9所院校均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地方性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以重点大学为跟踪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按照现有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重点院校具有“排头兵”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已经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势必影响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专业改革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期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培养目标方面

笔者在对我省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学校网站和从学生假期实习作业中获取的资料)后发现,这些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大同小异。如某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高级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看似宏伟,实则定位不清。目前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普遍看法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缺乏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往往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如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水平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方面的水平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不足很容易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能力,造成就业难。

2课程方面

(1)内容过杂,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对教育技术学定位理解不同,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理学、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实际中则是专业课程讲授缺乏深度,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广而不精”,即什么都知道一些却什么都不精通。

(2)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许多核心课程都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无法体现这一特点。主干核心课程的学习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层次的教学过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虽然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但只处于让学生识记或领会的层面,没有达到教会学生应用的水平。而书面作业设计的成果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无从检验效果。如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本来是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却因有限的课时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内容,结果这门课最终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教材理论性过强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体现。以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主干课程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学术性极强,但思辨性也极强,笔者认为更适合作研究生教材。因为本科生还未掌握相关媒体技术的知识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让他们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消化不良”。

3.就业方面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借助网络进行了大量调查,并通过课下、假期实习等方式对在校的和已毕业的2006届学生共计3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挑选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戈就业发愁。虽然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但比于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系纺的掌握,以致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统考、应聘及其他。通过对调查数据进摘处理发现,70%的毕业生是通过地方统考的方式来实现勃业的,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则相对较少,还不到总数跳30%。这种就业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师资方面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本专业信心不足,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和科研上。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曾经与教师探讨过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大都对专业发展的担忧和迷茫,对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创造性。另外,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有关领导误认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其中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教育学知识积淀,更不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中拿起课本就讲课,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课程,而是孤立地看待这门课。殊不知,教育技术学是很具系统性的,这个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围绕着专业核心来统筹讲授,这个核心就是媒体和系统。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学科方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作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所谓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三大理论作支撑,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必然属于教育科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社会科学。

2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制订出完备的培养计划。地方性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因此要扬长避短,人才培养要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媒体技术能力,这是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技术先行”的原则,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熟谙教育规律又精通各种技术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从事教学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IT业从事教育软件及数字媒体开发等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5学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23学分)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14学分),并据此制订了新的课程计划,在大三对学生实行分方向培养。

新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假期实习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调整选修课课时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增加人文经典课的开设,如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有所不为”即适当压缩纯理科课程的课时。对于教材使用问题,商丘师范学院主要是在教学中把重复的内容删去,博采众长。

4.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工匠,而是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注重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包括有利于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例如: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篇12

关键词:教学方法;选择;创新;“基本原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73-02

“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从基本理论角度帮助大学生理解的内涵和实质,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理论性最强,如何使它成为对大学生最具吸引力的一门课,是该门课程任课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是关键。原理课教师应当突破传统方式,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管用”的教学方法。

一、“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运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原理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符合以下标准。

首先,要符合“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目的。通过原理课的教学要能够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原理,增强他们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学不仅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生动的形式感染人,还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要符合“基本原理概论”课内容的特点。原理课内容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知识含量大,理论性强。因此教师不能仅就理论讲理论,而应该使理论自然融入学生的思想,并且融会贯通。再次,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理论,更愿意自己主动参加到对理论的分析和研究过程中。因此,教学必须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以学生为本”。最后,要符合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和适用条件。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认真分析各种方法的特点,实现教学过程诸因素的优化组合。

根据上述标准改革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晓之以理,辅之以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把基本原理各个部分的概念、原理讲清楚,讲透彻。“辅之以形”,就是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材料相结合。“动之以情”,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以情促知。遵循这些要求,选择谈话式、案例式、讨论式、情境式、探究式作为原理课教学的基本方法,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将这些方法进行改革,使之适宜于原理课的教学要求。

二、“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1.谈话式教学的创新运用。由于原理课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这种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把说理与启发相结合的谈话式教学比较适宜于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的原理课的教学。古今中外的一些思想家都曾经成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孔子和苏格拉底。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主张通过谈话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探索思路,体悟出事物的本质。苏格拉底创立了师生互相提问,平等对话的问答式教学法。他宣称:他自己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像助产婆虽然自己年老不能生育,却能够为别人接生一样。

在谈话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以全知者自居,而是以提问者的身份主持课堂。例如,在讲授相对静止的时候,举出古希腊的哲人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克拉底鲁所提出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结论,要求学生判断孰对孰错。如果学生发表的见解是错误的,教师可以举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进行反驳,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失误,并继续思考如何纠正错误。例如,当有的学生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正确的时候,教师立刻追问如果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这样转瞬即逝的,那么这些事物还能够存在吗?还能够被认识吗?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暗示、启发使讨论沿着一定的脉络进行下去,指引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谈话式教学开展首先,要由教师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问题,安排怎样将学生的思维层层打开。其次,有些问题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一定的准备。有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师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求答案。最后,谈话的过程可以是教师与一个学生对话,教师与多个学生对话,教师与整个班级的学生对话,或者是学生之间互相对话。教师一定要能够驾驭课堂,指引学生的思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实现师生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火花的绽放。

篇13

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较为年轻的一支教育教学力量,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和影响,生源大多是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愿望相对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群体。如何教好这类学生,经验丰富的重点大学教授(兼职或退休后受聘于民办院校)也一筹莫展,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生老师更是哀其不争,怒其无用。如何才能使这群家庭条件相对好,生活相对丰裕的学生用心学习,为学习专业课或开发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带着这样的认识笔者开始尝试下面的教学方法:

1 利用学生中学已经熟练掌握的初等数学公式求极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计算

解:2 + 4 + 6 + … + 2n = =(n+1)n(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 1

(2)计算

解:分析本题分子,分母都符合等式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

1 +()2 + …+ ()n =

1++ ()2 + … +()n =

这两个题目让学生尝试到中学基础知识在高等数学求极限中的重要性,同时学习难度不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找到学习的乐趣,点燃学习激情。

例题讲解后布置的思考题:

① 设f (x) = 31-x,求{f 2(1) + f 2(2) + …+f 2(n)}

② 计算 {}

留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通过课间巡查,观察有思路的学生,让有思路的学生大胆发言或上堂演算,鼓励其表现,与学生建立良好互动的平台,教学信任度的建立,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效果趋于良好。

思考题①的解答 即:

f (x) = 31-x

f 2(1) = (31-1) 2 = 1 ,f 2(2) = (31-2)2 = ()2 ,f 2(3)= (31-3)2 = ()2

…………(类推),f 2(n) = (31-n)2 = ()2

{f 2(1) + f 2(2) + … + f 2(n)}

= {1 + ()2 + ()2 + … +()2}

= =

2 利用两个重要极限及变量代换求极限,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计算=

解 :分析当x0时, 分子n -1,分母x都是以0为极限

可设 = u,则1 + x = un

即x=un -1 ,当x0时,u1

= =

= == 1

(4) 计算() x+1

解法一:令x+1= u,当x∞时, u∞

原式 = () u= (1 + )u = e

解法二: 原式=()x ·()1= ·1==e。教育学生深刻理解(1+)x = e公式及变量替换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新思维。

3 利用极限存在的准则求极限

(5)求 (4n + 3n + 2n)

解: 4n<4n + 3n + 2n<3·4n

4<(4n + 3n + 2n)<·4(夹逼准则的应用)

而 = 1 (4n + 3n + 2n)= 4

教育学生通过有效的放缩法,利用极限存在的准则有利于极限的求解,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利用有效放缩的变通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 利用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及因势利导的能力

(6)设 yn = b ,求(1+)n

解 :因为指数函数是连续函数

(函数运算和极限运算可交替进行)

5利用幂指函数的公式求极限

(7) 计算 (1 + sin x)

解:(1 + sin x)= eln (1 + sin x)(幂指函数改写指数形式)

=(利用连续函数求极限的性质)

= = e

6 利用罗必答法则求极限

(8)计算

解 :

(9) 若f ''(a)存在,求

解 :

=

==

= 2f ''(a) - f ''(a) = 2f ''(a)

培养学生掌握罗必达法则的条件及应用,解决幂指函数及抽象函数求极限的方法。

7 综合分析题

(10)计算 ( ++ … +)

解 :设 Sn =+++ … +

2Sn = 1 ++++ … +

2Sn - Sn = 1+ ( - ) + ( - )+ … +( - ) -= 2 +++ … +-

Sn =2 + ( + + … +) -

又 = ( + + … +) = 1 = 0

Sn = 3

篇14

关键词: .NET框架 C# 程序设计 教学研究

引言

C#是一门全新的程序设计语言,随着.NET的而诞生,是.NET平台下程序设计的主要语言之一。许多院校开设了C#程序设计的课程,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的深入,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由于版本升级所导致的问题,学时分配问题,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等等。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C#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

1. NET的版本升级的应对

从.NET诞生至今,微软已经了7个版本的框架(Framework),分别是1.0,1.1,2.0,3.0,3.5,4.0和4.5。伴随着这些版本的,一般都会同时发行相应的集成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缩写为VS,下同)。随着.NET版本的不断升级,在每一次的更新中,C#用户必须学习三个方面的新特性,分别是:.NET框架的新特性、集成开发环境的新特性和C#语言的新特性。

首先,版本升级使得学习和备课压力增大,这是毫无疑问的。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程序设计能力。其次,版本升级带来的程序设计技术演进对教师思维能力形成了挑战。.NET的每次重大升级都有其背景和动因,体现了微软对技术演进趋势的理解,而每个有志于从事.NET开发的人都应该努力把握这种趋势,这对按固定方法教学的教师是一种挑战。最后,增加了在教学中把握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的难度。由于.NET版本的不断升级,许多新的特性被加入进来,面对越来越多的知识点,如何取舍,如何区别重点难点等问题需要重新思考。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必须不断学习,并参加一些实际项目的开发,在实践中掌握.NET的新特性,把握其发展趋势;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点的更新,在讲授旧方法的同时增加对新方法的介绍,以便让学生在掌握旧方法的同时了解新方法,通过对比认识到新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应用需求,有针对性地引入对新特性的介绍。

2. C#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把握

.NET不但在内容上包罗万象,而且在技术上也不断推陈出新,而C#作为.NET的原生语言,更是与.NET框架、工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几乎每一次.NET的升级都伴随着C#语言的改进和升级。事实上最新版的C#4.0已经和1.0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C#完成了从静态程序设计语言到动态程序设计语言的转变。面对C#的改变,教师的教学自然也应该做出应对和调整。笔者认为,不但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更应该把握好教学的指导思想,因为这直接涉及教学的方向性问题。对于教学指导思想,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C#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的院校和不同的专业对本课程的定位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有两种定位。一种是把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和核心课程,在此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另一种是将本课程作为一门供学生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如果定位为前者,那么本课程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上应当注重夯实基础,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掌握一定的编程技巧;如果定位在后者的话,那么本课程在教学上应当尽量拓宽视野,尽量多介绍最新的技术,以便于使学生能了解.NET的全貌。

(2)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应该时刻不离培养目标,C#课程也不例外,也要结合专业与就业方向有所侧重。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应该更多地讲授数据库编程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像绘图、多线程方面的内容则应该略作介绍即可。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还应该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有关知识的补充。

(3)合理分配学时。针对C#语法和高级应用方面的学时,要合理分配,不能像C++一样花大部分时间讲授语法,而应当以应用为导向,通过案例的方式多介绍其高级应用。

(4)既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本概念的掌握。学习这样一门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动手能力自然非常重要,但不能因此而忽视“理论”教学。因为“理论”是基础,理论不扎实的程序员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无法解决,也无法走得更远。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基本概念等理论问题,还是要给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然后辅助以案例,让学生有进一步理解和领会。

结语

C#是一门全新的程序设计语言,从其诞生至今不到10年的时间,却随着.NET平台经历了大规模的升级,许多新的特性被加入进来,这既使得C#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又给相应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朱永光Framework升级的挑战[J].软件世界,2007(18):36-38.

[2]http:///zh-cn/library/aa139615.aspx,201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