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范文

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23 17:29: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篇1

【关键词】中学物理 教学 科学方法 途径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人们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有效工具。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

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现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通常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从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定性之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领域屡犯错误,提出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等错误观点,究其原因,亚里士多德用的是观察的方法,所以他只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物理学的发展正是基于突破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和经验方法的局限,以伽利略的科学实验方法为指导而走上真正的科学道路上的。纵观物理学发展的辉煌历史,实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们还从实验中总结出了众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要求他们在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如通过“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让学生懂得蕴含其中的“控制变量法”、“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法”、“近似处理法”、“等效法”等科学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中众多重大的但限于中学实验条件而不能做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展现或模拟,让他们从中体验和领会科学方法。

二、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渗透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组成的体系严谨、精密定量的科学。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以及各知识点相互联系的地方,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进行渗透。例如,教师在讲解质点、点电荷、单摆、理想气体等理想模型时,要向学生渗透“理想化方法”这一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方法;在讲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力的合成与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热功当量等的时候,要向学生渗透“等效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普通、最简洁的方法;在讲竖直上抛运动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简谐振动规律、电磁振荡等时,要向学生渗透“对称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深刻、最能体现科学美的方法;在讲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瞬时功率等时,向学生渗透“极限方法”这一物理科学研究中最具数学化、又最能体现辩证思维的方法等。

三、以物理学史为线索,让学生从知识的来龙去脉中体会科学方法

知识的来龙去脉充分展现了科学发现的历程,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材料。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和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等方法。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如何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向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教育。如教师在讲玻尔原子模型时,可向学生讲解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开始人们认为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不可分电子被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可分汤姆生提出原子“枣羔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原子“枣羔模型”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原子“核式结构”与经典电磁理论矛盾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让学生从人们对原子结构认识的曲折历程中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实验事实提出假说接受新实验考验修改或否定原假说提出新理论再经实验验证或接受新实验考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时一个结论的得出需要几代科学家几个世纪的曲折探索,而掌握它却只需一节课几十分钟的时间。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对物理学史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四、以实践为渠道,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从实践中来,最终又指导实践。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技能,只有通过实际运用和操作,才能深刻理解科学方法,并准确而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中学物理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大量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明确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某种科学方法,并从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应用。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布置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科学方法解决。如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就让学生用“立杆测影法”求楼高;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后,就让学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粗测楼高,使他们学会运用和掌握间接测量长度的科学方法。

其次,教师也可在“习题”教学中训练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在浩如烟海的各种习题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科学方法,可以通过让解决习题中的问题,使他们学会灵活运用诸如假设法、等效法、图像法、模型法等众多科学方法。

篇2

关键词:金融统计学;教学方法;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245-02

金融统计是适应国家经济管理和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金融统计是国家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金融信息、金融分析与政策咨询于一体,以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的各种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以金融与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托,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判断、预测国民经济运行及金融的发展情况,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支持系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1]。作为金融专业、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对统计学的要求更高,对统计建模及运用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

一、金融创新的深化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与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金融模型日趋复杂。金融的统计建模,出发点都是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对收益或损失序列的分布刻画,是金融产品的准确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基础。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金融模型对统计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1.金融资产收益或损失分布大多都是非正态分布。金融市场的一个典型事实(stylized fact)是:金融时间序列分布是尖峰、肥尾的。传统的金融建模,为了简化或得到解析表达式,通常假定时间序列是正态分布的,这个假定是金融模型受到较多诟病的主要方面。在风险管理中,正态假定导致低估金融产品的尾部风险。改进的方法之一就是用非正态分布来拟合数据,如t分布、贝塔分布、稳定分布等[2]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加注重非正态分布的学习。

2.线性相关不能准确刻画金融时间序列的相关性,需要更复杂的统计技术。传统的多元金融时间序列建模都是假定时间序列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多元正态分布的前提边缘分布服从椭圆分布和只有线性相关。多元正态分布不能反映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金融时间序列的相关性一般是非线性的,而且边缘分布也不服从椭圆分布。因此,我们需要求助于更复杂的统计技术――Copula技术。Copula技术提供了分别研究多元时间序列的边缘分布和相关性的方法,从而成为多元金融统计建模的必备知识[3] 。

3.风险管理模型要求我们更加关注金融时间序列的尾部分布。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型是VaR(Value-at-Risk),VaR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尾部的分位数。正态分布不能准确刻画金融资产损失分布的尾部特征,通常会导致VaR的低估,造成金融市场的巨大损失,即所谓的极值风险。EVT(extreme value theory)提供了准确刻画金融时间序列的尾部分布的方法而成为风险管理的基本工具[4] 。

虽然这些统计理论在金融中的运用不能构成本科金融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指出这些发展的方向,成为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进一步学习或自学的指引。

二、当前金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教学重点的处理存在偏差。教育部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学习《统计学》,使学生掌握探索各种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 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种现象内在的规律。但是金融统计学的内容没有随着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发展,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金融统计建模的需要。

多数教师往往把统计学课程单纯地看做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热衷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烦琐公式的推导,严重忽略了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削弱了学生思想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流于空洞、枯燥和乏味,挫伤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偏离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理想。而一些理论推导也只是对《概率论》相关内容的重复。

2.学生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难度大。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其中涉及大量的高等数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现代统计学又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和效率,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知识。金融学专业的招生基本上还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而且金融学、尤其是金融工程究竟属于文科还是理科,在学生中存在模糊认识,导致对数学基础不是十分重视。这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不重视运用和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第一,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方法时缺乏针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虽然强调统计的应用,但主要是从概念、公式、定理出发,而不是从现实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出发。第二,采用的教学案例与实际脱节。现有的统计学教材中,统计案例很少,即使有也是过于简单的设例,或是“编写”的案例,与实际的经济、管理工作脱节,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

4.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比较少。即使有一些训练,也是手工的操作与运算,与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学不相适应。其次,很少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和案例教学方式。这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用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分析和推断,使本来快速而简单的统计工作变得复杂而难于处理,使统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使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一些老师的统计分析都是在Excel软件实现,Excel软件优点是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但它毕竟不是专业的统计软件,尤其是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

三、金融统计学教学的改进

1.丰富和充实金融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学科的需要对统计学的内容进行处理,以满足未来发展对统计学基础的需要。根据中国金融业发展和统计改革的需要,按照中国金融统计体系和金融统计工作的内容,重新构建了金融统计学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同时,对于金融统计建模的相关统计理论,要适当加于补充和扩充,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注重学生的运用实践能力。依据统计分析软件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调整教学内容。现在有很多专业的、功能强大的统计软件:如s-plus、R、SPASS以及Matlab等,不同软件各有所长。一般说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使用统计软件,无须统一规定。但R软件是免费软件,而且有很多资源免费获取,是可供选择的最优软件。

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把金融学与统计方法结合起来研究金融现象和问题就离不开数据收集和软件运用。只学理论不掌握运用,对金融系的学生来说统计学等于白学。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地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对于金融统计学,还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打下基础,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

篇3

一、统计及其基本思想与方法

1 什么是统计学

问:一般认为,统计学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国情学,原是国家管理人员感兴趣的事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的定义是:“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陈希孺院士认为:“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史宁中教授,作为统计学家,您是如何认识统计学的?

史教授: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统计学的历史是有益处的。正如拉丁语所说,统计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国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种数据,比如国民收入、各种税收。为了直观,人们才发明了各种报表、直方图、扇形图,等等。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现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到了14世纪左右,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需要了解不同季节、不同路线航海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大小,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被称为近代统计学的发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把数学、特别是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引入到统计学,构建了统计学的基础。与古典统计学相比,虽然二者都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随机”。

到了现代,人们发现,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比如,对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数据,但是谁都知道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远不如我们依据某种原则规划分出地区和人群,然后抽样、加权求和准确。再比如,对于股票市场,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确的交易总量,但是人们宁可用部分核心企业的股票交易量来反映股票的变化,这便是“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等等。特别是到了2l世纪,银行、保险、电信,以及材料科学、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实验中涉及大量数据,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随机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国家才决定在现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统计学的内容。

因此,你们谈到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统计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

问:那么,您认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统计学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图形和数量的抽象,研究的问题是图形的变化和计算法则,研究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归纳、递归、类比和演绎推理。

统计学则不同。如我上面谈到的,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因此,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数据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能从中获取信息。因此,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对的,哪一种方法是错的,我们只能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希望知道某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很难说哪个方法错。事实上,如果收入比较均衡,用平均数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较极端,用中位数要好一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对收入。情况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又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中小学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

因此,统计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最好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释实际背景。

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问:我们对于统计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您的谈话中我们感觉到,统计学似乎是包罗―万象的。那么,统计学到底是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这样的,统计学的应用面非常广,凡是涉及数据分析的都可以成为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到了近代,人们希望更加精细地了解实际背景,更多地借助数据分析,甚至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并且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领域,比如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计量教育学、计量心理学,等等。这些研究领域分析方法的基础大体是统计学。统计学并不研究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在本质上只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这包括创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坏、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问:您能否结合中小学统计的内容谈得更具体一些?特别是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好”的数据。所谓“好”的数据,是指那些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而要获取好的数据要依赖于“好”的方法。根据数据的不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二是通过实验制造数据-中小学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称为抽样调查(而后者通常被称为实验设计)_抽样调查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已经存在的数据的收集,称之为抽样,比如市场的物价、学生的身高、企业的产值,等等;另一个是需要我们了解才能够获取的,称之为调查,比如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项目、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手,等等。

根据问题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能够获取好的数据的方法。为了获取好的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身高,先验知识是“年龄之间差别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据年龄段学生数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样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分层抽样。可以看到,统计方法的直观想法是很明显的。如果对于实际背景一无所知,那么一定要抽取样本,这便是随机抽样。比如,希望知道学生喜欢的歌手,因为这些学生年龄之间差别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随机抽样。当然也可以用分层抽样,但要麻烦得多。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基于上述两个原则的方法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不要小看第二个原则,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节省很多调查经费。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公司非常欢迎统计学家的原因。

问:刚才您提到了样本,许多教师对样本这个概念总是感到费解。

史教授:是的,这个概念很难把握。样本实质上就是数据,但是,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往往是随机性的。还是

回到“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上来。在抽样之前。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具体数据的大小,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是随机的。为了讨论出一个好的方法,我们假想能够得到这些数据,并且假想这些数据的出现是依据某种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在小,我们称之为概率。比如,高年级学生出现大数据(高个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级学生,就是说,出现大数据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当抽样之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才能进行实质的计算与分析。这样,我们所要研究的数据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真实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样的数据为样本。

问:根据您的阐述,统计学怎么有一些哲学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们理解到了根本。这是统计学与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最大区别。传统数学可以根据假设和规定的原则进行计算或者推理,但是统计学往往要问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还有更为合理的方法。不过,传统数学是统计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是不是因为统计学需要计算呢?

史教授:不仅仅如此,判断统计方法的好坏也是依赖传统数学的。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双元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双元制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社会保障,究其教学而言独具特色。相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制度保障与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所欠缺,通过对比我国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基于能力本位课程目标下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把课程提炼出能力的目标或工作情景,再按照能力目标分解工作任务,各个任务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工作流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地方,也不再因为学生某次知识环节的缺失而导致后续课程跟不上,这种方式可以根据课程工作任务情况的不同,不断的循环与补充。

一、德国的教育体系

德国的整个教育体系是比较完备的,1969年出现统一的德国教育法,2005年教育法进行了更新。柏林有200所学校,13万名教师,教师是考试委员会中的一员。儿童从6岁开始上小学,经过4年的学习之后分别进入3个不同的教育渠道,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理高中。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是今后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一般学习5~6年,再升入职业教育和双元制教育学校,学习3年进入企业工作或升入应用技术大学。而文理高中的学生再经过9年学习,进入综合大学,综合大学一般学制4年。

1.德国的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在1820年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908年出现了统一的职业教育法规,并且职业教育模式不是单一的,有学校职业教育和双元制教育等。德国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产品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双元制教育

(1)德国最早在1897年开始出现了双元制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它被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青少年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2)双元制教育含义,简单地说双元制教育不仅仅是由职业学校来完成的,而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方共同教育和培养,即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以企业培训为主。从其相互关系可以看出,在双元制当中,除了企业和学校双方之外,工商协会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企业培训起到了监管的作用。

(3)双元制教育在德国的发展,德国有50万家企业,170万培训学员,也正是德国企业的高技术人才需求和国家教育法律等层面,客观上为双元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以基于能力本位课程目标下,在教学活动中更为强调学生的自我组织学习能力、在团队中有效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展现知识的能力。以下是教学方法的一些体验:

1.元规划

元规划方法是通过使用挂图、展示板、记号笔等简单工具,以及一系列标准化的汇讲、展示规则、团组交流、投票规则等,通过进行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一个课程题目。

(1)活动方案介绍,布置会场、介绍基本原理、描述活动目的。讨论组成员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主持人收集写有成员意见的卡片,并将卡片粘贴到事先准备好的展示板上。将讨论组拆分为小组,组成员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加入相应的小组。小组成员对选定的议题进行讨论。

(2)分享讨论结果,各组代表进行简短汇讲。对所列议题进行优先选择,在全体成员中间进行投票(工具:带颜色的贴纸)。小组继续讨论工作,集中议定的优先事项,产生行动方案。小组代表再次向全体成员汇讲,全体成员集中讨论。

(3)总结并形成行动方案。通过元规划方法学习的典型优势是,有广泛的参与性,学习与参与的热情得到激发,团组的讨论交流效率非常高,包括了每一名成员的共享,对活动过程中的分析讨论和决策制定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为工作任务提供详尽合理的行动方案。

2.团队拼图

(1)团队拼图是分工处理题目并将学生视为传授者。题目分为不同的小部分并在小组中分别处理。班级被分为所谓的“自然组”,每组接到针对各自题目的工作材料并进行短暂处理。

(2)“自然组”被解散,处理同样的题目部分的学生构成“专家组”。在小组工作阶段,“专家组”进一步处理题目部分并准备好在其他团队成员前介绍所学知识。

(3)“自然组”重新聚合,“专家”学生必须尽可能有效地向组成员介绍关于自己的题目信息。

最后进行学习目标检验,介绍自己以及本小组的成果(见图1)。

图1 团队拼图教学法

3.分站学习

分站学习可以针对小型分组工作。通过不同的工作组,学习自主处理题目和工作任务。在分站学习的课堂里,老师的角色更象一位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课前的精心策划上。

(1)题目可分为若干个小题目分别处理的学习内容。针对每个题目专门建立一张有必须工作材料的办公桌。

(2)班级分组。小组分到不同的站,得到一个需再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任务。时间结束后小组交换站点直至所有小组完成所有站点。

(3)最后各小组介绍或展示自己的成果。在分站学习的课堂里,教学的要求不再整齐划一,而是在把握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站点去学习并展示成果(见图2)。

图2 分站学习教学法

4.魔力墙

魔力墙是一种知识游戏,用以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有所了解,各组学生试图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为自己的小组争取分数。

(1)用一台电脑、一块展示板或黑板设立一面魔力墙。设计不同的分类,每个类设计5个不同难度的带分数的问题。

(2)学生分组,抽签决定哪组首先开始。学生选择一个类别和相应的难度。问题被提出,第一组开始回答,答对则得到分数。

(3)下一组开始选择问题。通过魔力墙小组竞争促进学生的社会能力。建议在班级中选定一个或数个裁判并由其登记分数或决定是否得分。另一种变化是每个组允许在正确回答一个问题后重新选择一个问题,此时风险在于其他组有可能不参与游戏。

5.轮转轴

轮转轴或“内圈/外圈”是一种让参与者互相介绍学习内容以检验自己的理解的授课方法。学生站成两个圈,每个内圈或外圈学生都有一个对面的伙伴。

(1)外圈任意数目的学生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学生得到特定伙伴。外圈在指定时间内向内圈解释新的学习内容。

(2)内圈倾听,内圈更新或扩展外圈所解释的学习内容。外圈随后重新任意转动,使内外圈的学生更换伙伴(见图3)。

图3 轮转轴教学法

6.禁忌词

禁忌词是在猜测专业词语时使用的游戏式教学方法。小组必须在避免触及禁忌词的同时解释专业词语。这种授课方式可以增强关键词汇的理解与关联,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反应能力。

具体可把班级人员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为其他小组设置一些卡片,卡片上方为需猜测的词,下方为禁忌词,其它在解释时需用到的词可以出现在纸上(见图4)。

图4 禁忌词教学法

每轮猜测有时间限制,由一个组A开始猜测另一个组B的词,组A的一个代表在一个组B成员的监督下想本组解释需猜的词。禁忌词在此时不能出现,每猜对一个词该组得到一分。规定时间内没有猜出或使用了禁忌词时,由下一组开始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7.装箱

装箱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反思学习成果和方法的机会。

为每名学生准备一张画有箱子轮廓的纸张。学生在安静工作阶段可以在箱子中写入自己从学习单元中“带走”的东西。所写的内容可以是个人感情、主题知识或者个人能力等。箱子并不署名,但每名学生都可以看到别人“带走”的东西。

在筛选和有可能的反问(自愿回答)阶段后,每个人带走自己的“箱子”。

三、教师的引导作用

基于“能力本位”课程目标下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以往课程的讲授者,而是充当主持人角色,而这种教学方法又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全面的综合能力,不再是单一的教授者,而是可以全盘掌握课堂活动的主持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要有充分的课程准备,高度的责任心,通过不同课程内容,找到适合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展示工作任务结构,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课程内容和重点,并且课程重点应通过目视化、举例和重复强化其在学生中的记忆,而在课程任务设计方面,应该注重一个理论性强的部分结束后,应总是紧接一个实践和联系部分,以强化学习内容。

1.情感与责任

教学设计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情感与责任,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要通过教师来传递,否则一切教学活动无从谈起。可以说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是双向的,通过不断的教学活动交流,增强彼此的了解及情感,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兴趣,当产生一定的成果后,就会变成良性的循环过程,使教师不是被动的接受工作任务和强调责任心,而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传递知识的意愿。

2.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和策划者,应提高教学活动的把控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中教师起到串联和监控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或推波助澜,或指点迷津,或客串演绎,偶尔也接受挑战和参与者同台竞技。讲授知识的“权利”也不再由教师一人掌握,而是经常在学生与教师之间转换,有效的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3.身体语言与声音

利用身体语言和声音把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语音、语气、语调以及用词造句,不仅表现为外部形态,而且能反映出他的文化、思想、智慧、情操、审美等内涵,它是引起学生思想和感情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信息主要是依靠声音来传播,但声音远远不能完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还应注重身体语言,不可因忽视身体语言的提炼和运用,做到举止优雅大方,脸带微笑,声音柔和,会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

4.专业能力与生产过程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通过自己的感同身受传递知识,并且应该具有企业生产实践的能力,能够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现代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的技术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的领先。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应该与自身的社会以及环境相适应,更为强调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思想层面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应该在教学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培训的运行机制,课程目标制订,课程方案的描述方面与企业协调。并且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深入的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今后工作中的继续学习提供帮助。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较为精辟的概括。

参考文献

[1]殷德平.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及启示 [EB/OL]. 2009,3,30.江苏教育新闻网

[2]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3]陈霞.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0,19

[4]李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在中国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J].世纪桥,2009,5

篇5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方法及步骤

一、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Lead-in)

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开始都要有一个导入的步骤。这一步骤通常采取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这是为了承上启下,以旧带新,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内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定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因为“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因为,对我们国家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阻力就是遗忘。为了克服遗忘现象,就要设法使自己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得以重复和运用,只有通过有规律的复习和巩固,才能加深记忆。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加深理解。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当旧知识和技能的巩固率达到80%以上时,才能保证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及时地弥补教学中疏漏的地方,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一步骤所用的时间也不必过长,否则会影响下一个教学步骤。

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灵活的。这取决于选择的内容、复习的目的及学生掌握的程度。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连锁句型操练(Chain Drill)。

教师首先向一个学生问一个问题,这个学生先回答这个问题,然后再向第二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第二个学生先回答问题,然后再向第三个学生问一个类似的问题,以此类推,学生有问有答,形成一个问答链,例如:

教师: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writng.What are you doing?

学生:I am drinking.what...,..

这种方法可以创造师生互动和学生问互动的学习环境,非常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使用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提问不同的问题。否则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2、听写(Dictation)。

听写是一种简便而又广泛的教学方式,可用来复习字母、单词、句子、短文等。这是一种集听和写两种技能合二为一的语言训练形式。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注意听写时语速不能太慢,要用正常的语速来读,按意群来停顿。一般情况下,只读三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只听不写,第二遍边听边写,第三遍边听边检查。否则,虽然学生能将句子或短文正确地写出来,但最终不利于培养学生听和写的能力。

3、找出特例(Odd Man out)。

这是一种适合用于语音和词汇的练习方式。在小学阶段,语音与词汇占有很大的比例,用这种方法可以进行比较全面的练习。教师可以来用笔头和口头的形式给出一组单词,在这一组词中,有一个词的发音或拼写或词义不同于其他的词,要求学生找出这一个不同的单词。例如: cheese eggs oranges bread soap meat (第五个词的词义同其他单词不属于一类)

总之,导入的方法很灵活,教师也可以自行设计适合自己学生和自己教学内容的不同形式,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英文课文内容的介绍方法(Presentation)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介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向学生展示或解释新的语言内容和项目。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新的语言项目的运用、发音、形式和意义。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感知这种语言现象,以下将介绍几种课堂教学的方法:

1、使用母语辅助教学(Mother Tongue)。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运用英语。但是,教师使用的英语不能超过学生的语言水平,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教师使用的语言太难,学生听不懂,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所以在教一些抽象名词和不易用实物、图片和动作解释的语言现象时,最好使用汉语。汉语解释快捷、简单、省事。当然,不能过多地使用汉语。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原则是:可能的情况下,使用英语;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汉语。

2、利用实物进行形象化介绍(Real Objects)。

使用实物进行介绍既方便易行,又直观形象,它能够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复杂的语言简单化。尤其对小学生来说,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十分有利于学生接受。实物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学生的学习用具――书本、纸张、钢笔、作业本、书包等,教室内的设备――黑板、桌子、椅子、门、窗户等。另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教室外搜集和购买一些实物,如:水果、食品、用具等。

3、配合图片进行介绍(Pictures)。

在教学中,特别是教词汇时,可以选用一些色彩艳丽的图片配合教学,如:plane飞机、train火车、lion狮子、tiger老虎等,图片包括教科书中的插图、教学挂图、广告画、照片、幻灯片、贺卡等,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画片,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理解单词时更加的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