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23 17:29: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现代教育技术的利与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学物理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就象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它的利与弊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物理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科技成果逐渐普及和渗透于各个领域,而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本人先从三个方面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利”

1.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稚气的初中生,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从教育心理学来看,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图文并茂的彩色活动画面,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又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充分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理解物理现象和本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1利用视频广播,调动学生的眼和耳

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在引入中播放剪辑录像,先让学生听听“潺潺的流水声”、“悠悠的琴声”等等,让学生处于声音的环境中,进而构成悬念。

1.2利用动画课件,调动学生的脑和手

传统的分组实验,很呆板的操作步骤和规定无形中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如果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器材模拟一些不允许操作的实验,更能调动学生的脑和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操作,教师就可以大但放手,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营造课堂气氛,引入物理概念

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主要存在平铺直叙,缺乏创新,教学枯燥等缺点。而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录像、录音、幻灯、课件、新颖器材等)可以使概念教学由抽象变具体,由微观变宏观,由静态变动态,从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2.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引入

“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身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

2.2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易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

3.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渐进、瞬时、微观和抽象的物理过程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但是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困难,有的实验过程变化太快,昙花一现且抽象难懂,有的实验不准做、不便做、不能做,信息育技术在物理学中的运用为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上述难解决的实验问题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迎刃而解。

3.1可以形象地进行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的模拟演示

如“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升天”的过程演示,只要将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运行轨迹通过动画制作和处理,进行模拟演示,就会让学生全面了解载人飞船升天的情况。我们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性、多变性、直观性等特点,将此类实验的过程及其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特点、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读取等各个阶段的情况制成可调控的课件,运用网络课件的形象、直观等优势,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使学生透过现象认本质。

3.2可以模拟演示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展示或难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如分子的运动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到的,然而要在教学中说明分子运动的规律,仅凭想象很难理解,单纯让学生去记结论又觉得太枯燥乏味。现在多媒体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充分运用动画来处理一个个直观的分子的运动情况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一分子运动理论。

二、再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弊”

1.多媒体课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效率高而著称,但是把握不好则会造成学生的学习速度跟不上去。

2.多媒体课件教学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如果在课件教学中把所有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从某种角度看是扼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是配角,应为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但选择不当会适得其反。

虽然说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有利也有弊,但是综上所说,利大于弊。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只要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这把宝剑,扬长避短,就可以让它更好地为中学物理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5.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 利弊 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即是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它将文、声、图、像集于一体,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对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贯彻落实新课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一、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爱因斯泰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会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表现出情绪愉快、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心理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声、图、像集于一体,以其图像清晰,色彩逼真,操作简便,替代板书,放大图像,展示过程、显现内容、渲染情境等多种优势将知识由抽象变具体,突破时空限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宏观、微观转化,动态、静态转化,扩大直观范围。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而完成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把课堂教学优化组合,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

(二)扩大教学容量,促进师生互动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容量。加快学生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同时,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性的学习。若遇到较难的问题还可以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加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便于长期保存,方便循环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信息知识的传递手段方式对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中,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案,由于传播后保存不便,缺乏交流,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遗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在制作的课件以电子技术的方式记录,教师积累一生的教学成果,这些课件的保存应用将成为其教学生命的延续。当后继教师使用前人的课件时,可以深切感受和体会他们深邃的思想、丰富的经验。后继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发展和授课对象的要求,吸收经验,更新完善的应用。

(四)弥补手段不足,确保实验安全

教学中有一些实验是比较复杂、有危险性、要求高、难以操作的实验,对于这些较复杂、有危险性、要求高、难以操作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教师和学生有些根本没有办法做。教师可以把他们制成多媒体课件,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应越简单越好。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的优势,对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些技术甚至被不恰当地使用,结果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机器、轻教师,仅仅是“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了课件的“解说员”,使得教师成了多媒体的附属品,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同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缺乏师生互动,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使得其与学生的交流更少。

(二)课件完全代替板书

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抛弃了黑板和粉笔将传统“板书”内容搬上了大屏幕,让学生目不暇接,无法消化吸收,更谈不上思考,课堂上没有活泼生动的气氛,更没有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这样只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使学生感觉有点华而不实。同时,也因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量太多,分散了学生注意力,效果反而会比用传统教学手段更差。

(三)信息超量,扼杀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教学容量加大、教学节奏加快等优点,但往往部分教师在软件制作过程中,唯恐内容单薄,故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软件中,以期让学生全盘接受。剥夺了学生记忆、想象、思考、理解的时间与空间。这种做法其实质还是传统“填鸭式”教学,“穿新鞋走老路”,限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

(四)模拟实验完全代替实验操作的实验

一些实验是比较复杂、有危险性、要求高、难以操作的实验,对于这些较复杂、有危险性、要求高、难以操作的实验,可用动画模拟,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但不能所有的实验都完全采取模拟实验,它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协作精神,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精神。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将日益显现。我们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以实现培养适合社会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但同时,我们也要对现代教育技术所存在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克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有正确的权衡利弊,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篇3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利”

作为一门中学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质的重任.因此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一)传统教法有一定局限性

数学传统的教法比较单一,既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又缺乏供学生发现探索的良好环境,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迫切需要探索出能真正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教法.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需要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因此,与传统教法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1.充分让图形说话,突破教学难点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抽象性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仅凭教师口头讲解,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2.激发学习兴趣,突出课堂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按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结构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动态图形富于趣味性、奇异美,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感到教学过程自然、亲切,教学内容不是“从天而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记》中说:“善教者,师逸而功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理解、新的结论、新的发现.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传统的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法,这样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些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它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服务,但它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遵循教学规律.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要适度、适当

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数学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几何级”的飞跃,这已经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然而,如果过多、过滥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兵夺主,违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课堂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任何教学手段必须以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精心挑选和运用适合的教学手段,才能让课前的优化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得以最优化的实现.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不是代替教学

1.不能让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多媒体有时仅仅把一些事实和现象展示给学生,它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代替不了学生对教师分析的体会,代替不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的实际的操练.因此像课堂上老师对于重难点的详细讲解,对例题的示范演算,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这些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

2.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

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54-01

一、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教育技术学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这些新观念、新理论相互交叉渗透,从而形成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着本学科的持续发展。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二、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一)从学习过程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一种活动的过程。有效的学习就是能够使学习者处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而现代教育技术恰好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不足,使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之中,取得感性认识,再结合书本,就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同时,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习者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再通过对知识单元的学习,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体,每一个知识体构成一个小的结构,每一次学习新的知识单元都是通过原有的知识结构逐层递进的。

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有思维能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活跃的因素。可以说,学习过程不是一种被动的单方的传输——接受这个过程。这是因为,知识的传递者要更好地完成传递知识的职责必须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教师将开放着的知识结构链中最适合追加新的知识单元的链活动起来,让新的知识单元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开放的结构,从而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让学习者能更主动地接受知识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开放性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如在讲解人肺的结构时,学生问猪的肺结构,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马上和学生用网络收搜,而且还可以影响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利用。

(二)从教育规律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个层层相连的网状结构,这个结构包含节点、链等。节点是基本的知识点。通过链的作用,节点与节点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记忆网络。利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从最初的知识节点出发,让学习者在通过节点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网状的知识链结构,最终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等多种教学方法、手段融为一体,让学习者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知识,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递进式学习过程。如在讲解种子的结构时可以把整个知识点用多媒体一一展现,从而强化学生的记忆,并且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符合人类思维方式组织教学的方法。

(三)从教学模式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不仅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方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无法实现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多种学习方式交替使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将促进教育公平。如远程教育突破了地理位置的局限,坐在家里看名师讲坛。

(四)从教学内容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将突破纸张素材的限制,带来全新的多媒体享受,如视频、音频、动画等,为学生创造宽阔的空间,既可以打破时间的限制,又可以扩大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花朵的结构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现开花的过程和结构,而且还可以进行一个一个的结构展现,形象而且生动,增加教学趣味性,使内容更丰富。

(五)从教学手段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教学格局。而现代教育技术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格局。在现代教育技术下,学生不再面对枯燥的文字教材与课堂讲解,而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方式。因此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共同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显著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神经调节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地展现。还可以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将促进教育改革,它为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现代电化教育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的理论已经发展成一门新兴的教育分支学科,这门学科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而且受一些地方教育条件的局限发展缓慢。它的广泛利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深入研究,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快地普及。

篇5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 统计指标体系

关于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在国际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最主要的是技术创新,高技术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将产业知识转化为新技术,使新技术转变为商品,在市场上得以销售,以实现其价值并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不仅指商业性地应用自主创新的技术,还可以创新地应用合法取得的他方开发的新技术或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创造市场优势。本文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出发构建统计指标体系。

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指标的理论遴选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尤其是R&D(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的投入。R&D活动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利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

R&D人员全时当量、研发机构人员是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投入的总量指标,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各省市自治区的指标数据计算,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的、显著性的相关关系,为了避免指标提供信息的大量重复,只需从中选取一项,在国际上,通常用R&D人员反映投入从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活动的人力规模,为了与国际接轨,本文选择R&D人员全时当量。与此对应,指标体系中应包含R&D人员强度(用高技术产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与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对比计算)这一相对指标。

科技经费筹集的目的是为了其支出,在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中,可以不考虑科技经费筹集额。但为了反映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本文选择了政府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这一指标。

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是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资金投入指标。本文选择高技术产业R&D经费内部支出,相对指标选取R&D经费强度(用高技术产业R&D经费与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之比计算)。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为中度的相关关系,在指标体系中可保留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其相对指标为技术改造经费强度(用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与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对比计算)。R&D经费内部支出中仪器和设备支出是技术创新的设备投入指标,由于它是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一部分,只需选用其相对指标,即仪器和设备支出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

(二)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的理论遴选

专利申请数是报告期内按照法律程序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件数,是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数的总和,是国际上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其中发明专利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形成高附加值的影响最大。拥有发明专利数是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年度拥有的、经国内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的件数,更能体现专利的市场价值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选择拥有发明专利数这一指标来反映企业科技创新的数量,为了突出反映发明专利的状况,也可以选择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这一相对指标。

新产品产值是企业创新能力在生产中的具体体现,为了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状况,理应将此指标包含在内。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是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对指标,其值越大,创新能力越强。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与新产品产值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的、显著性的相关关系,所以在指标体系中不再包括。而新产品出口销售率(用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对比计算)可以反映新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经过上述分析和遴选,选择了13项指标构成理论指标体系。即8个反映技术创新投入指标:R&D人员全时当量、R&D人员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政府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R&D经费强度、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强度、仪器和设备支出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5项反映技术创新产出的指标:拥有发明专利数、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占高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新产品出口销售率。

(三)反映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统计指标的实证筛选

在统计学中,通常用标准差系数来描述指标鉴别能力的大小,标准差系数越大,该指标的鉴别能力越强。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1),搜集计算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上述13个指标数值(、新疆、青海较多指标无数据,在分析计算时将其剔除),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系数,R&D人员强度的标准差系数最小,为46.54%,显然,这一最小值也能够区分各个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将所选择的13个分析指标全部保留。

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