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日语语言特征范文

日语语言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3 09:05: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日语语言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日语语言特征

篇1

关键词:语言文化;特征;教学;中日文化

语言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群体内成员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个人行为的语言表达习惯。具体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世、价值观以及交流中的被认同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语言方式。由于文化差异,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语言,这可能对对方的语言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判断,因而产生冲突和矛盾,最终导致异文化间交际受阻或失败。

1 日语语言文化的背景

汉字在中国的隋唐时代开始大量进入。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和先进的中华文化,从而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欲望。日本人利用汉字的草体和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开创了用日本本国文字书写的历史。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当时的日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之大。

近代以来,日本大量地吸收和引进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为日本的语言又带来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和外来词汇。后来,日本人为了与本土词汇相区分,又把外来词汇全部由汉字书写改为片假名书写,即现在的外来语。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即语言文化,对于理解掌握一门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2 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选择,其语言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寒暄问候与丰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和敬语的广泛使用等方面。

(一)寒暄问候语丰富

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勤于问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重要的基本礼节。日本自古是农耕民族,所以长久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与天气、气候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日本社会中,制约人们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自然条件中,天气是左右甚至主导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日本人每天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外,必定会围绕天气寒暄一番。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令人烦恼!”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多是“吃饭了吗?”“去哪儿啊?”等等。这一点充分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同的交际语言特点。

(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

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到日本人的“和”意识及“以心传心”意识的影响所致。与日本人聊天时,最常听到的词汇就是「ね,例如「今日はいい天荬扦工汀!梗今天真是个好天啊!)等,日本人不管说什么,总是习惯在句尾处加上这个「ね。那么这个「ね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只是起到调节语气的作用,即「今日はいい天荬坤人激盲皮ります。あなたも同じでしょう。(我觉得今天真是个好天,你也有同样的感受吧?)这种表示我和你是同样的想法或心情的语气。日语中的“和”精神是表示“以和为贵”,所以他们在对话中尽量寻求意见一致,保持和谐的关系。日本人在于周围人相处时,这种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得他们在选择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话语给对方以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拒绝、似是而非地回答、留有余地地断定与承诺、巧妙迂回地暗示等模糊的表达方式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也成为了日语非常鲜明的语言特征。

(三)广泛地使用敬语

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为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礼貌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敬语在日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典型表现,最能体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交流艺术。同时,也是日本传统纵向型社会结构――“上下关系”在日本人语言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正确地使用敬语被视为一个日本人必备的教养,也是日本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日本人普遍将能正确地使用敬语看作是高雅、有教养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在日本,敬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传统上一般把日Z的敬语分为三大类,即尊敬语、自谦语和礼貌语。

3 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

(一)敬意表达

日本民族注重礼节,日本人的谦恭、拘谨、抑制、附和和保守等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在交际时特别地谨慎。

自谦。日本人对自己所做出的的成绩不喜欢张扬,多予以轻描淡写,以表示谦虚。

比如,当日本人问你“你曾经学过日本文学古典语法吗?”(「君は古典文法を勉し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か。),如果你直接回答说:“学过。”(「あります。),他会很认真地问你:“真的吗?”(「本当ですか。)。这并非这位日本人不相信你的话,而是异文化差异造成的。汉语中的“学过”是对事实的确定与陈述,没有任何高傲自大的成分。但是日本人在这种场合下,习惯用自谦表达方式“只学过一点点。(「少し勉しただけです。)”来显示自己的谦恭和不会令对方觉得自己过于高傲自大的礼貌。这就是差异所在。

2.自责。日本人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的语言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其自责程度往往会令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比如,日本人经常说「先日は失礼しました。。中国人听了会感到有些意外和吃惊,不禁会在心里暗想“的确前几天见过这个人,但是那是他并没有对我做出什么失利的事情,难道是在我不知道的时候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吗?”。事实上,日本人说「先日は失礼しました。这句话时,是要表达“前几天见到你,我本人虽然不觉得有什么失礼的地方,但我是个粗心的人,那时也可能有什么令你觉得不周之处。如果有的话,我表示歉意。”。注重面子,害怕出丑是日本社会共同心理的一大特点,也是维护日本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力量。这即是日本人说的“知耻文化”。

3.替他人着想。日本人在语言行动方面处处谨小慎微,往往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尤其在向对方打听与对方有关的信息时非常在意对方的情绪和感受,生怕因为自己考虑不周使对方难堪不满。他们会根据对方的状况选择一些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示敬意。其中使用较多的「すみませんが、「申しUございますが、「恐れ入りますが、「失礼ですが等,都用于对交际对方心情、感受及面子的顾及。如乘车途中上来了一位行动不便的人,当有人为他(她)让座时,中国人一般会说“谢谢!”,而日本人则会说「すみません(对不起)。因为如果我不上来的话,你就能坐着了。正是因为我上来了,你却只得站着,真是对不起。在日本,用这种语言方式来表示谢意的现象有很多。

(二)随声附和

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眼神及相关的身体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态度。凡与日本人交谈过的中国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日本人在聆听对方的讲话时,往往频繁地点头哈腰并随声附和道「そう、「はい等词语。这是中国人常会误解为对方同意或接受自己的意见或主张。其实则不然。中国人在交谈时,只有在自己同意对方意见或主张时,采点头并伴有“对”、“是的”的语言表达。而日本人是严格区分感情与逻辑的。所以说「あいづち(随声附和)是日本人作为听者或动作接受者时的谦和,是他们不张扬在身体语言上的反应而已。日本人这种融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于一体的“随声附和”与中国人完全不同。

语言时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差异,人们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障碍和困惑。仅靠语法正确的日语不一定能虺晒Φ赜肴毡救舜蚪坏馈R虼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有意识地、适当地进行日本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介绍日本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在对其文化的理解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领悟,避免因为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影响对日语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 杜勤.日本语言文化结构的心理分析[A].日语学习与研究.第三期.2001.

篇2

关键词:日语;日本文化;特定表达

在对学生进行日语语言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比较频繁的使用特定表达,面对不同场合应当如何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样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体现,同样,也是本研究中的重难点。语言作为传递知识与情感方面的重要载体,说话过程中对个人意图的传递一方面能够直接呈现信息,同时,也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以及基于此心理情感状态下形成的更加深层次的文化基础。本研究基于语言表达特征进一步探究日本语言的分类,同时阐述日本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日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分析

日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形式特征,即词汇表达形式、句型表达形式、省略表达形式。

(一)词汇表达形式

在日语语言表达过程中能够准确的运用日语,其语言词汇的表达至关重要,准确把握日语词汇表达形式,是学好日语的基础。特别是在相应的场合运用合理的词汇,因此应加强对词汇表达形式的把握和理解。以「はい为例,该词汇一般情况下使应用于应答过程中,或进行肯定回答时使用。例如“兄 ちゃん、ちょっと 待って”。“は ` い”。这种应用就是在应答过程中所表达的意愿。通过情况下这种词汇表达更多的是应用在会话环节中,作为倾听者的一种附和形式。通过资料调查了解到,在日本人日常对话中,倾听者对语言表达者的附和与点头频率极高,大约为几秒钟一次。在对外国人的访谈调查中了解到,他们与日本人对话时,对方在对话过程中会不断的说「は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能够兑现的却并非像谈话中默许的。同样,日本人与外国人对话时也会存在类似的不解,为什么对方面对自己的言语意见表达总是冷淡不回应,总是产生“他是否在听我的意见”的疑问。这和外国人对「はい的表达功能认知不清有着一定关系。

「ちょっと在日语中的使用可以称得上相当广泛,既能表达数量程度少,时间距离短。例如,そのチ`ズケ`キをちょっとだけ食べたいな。除此之外,「ちょっと也能表达以轻松的心情做某事,没有实质的意思,例如:ちょっと行ってくる。还可以表达程度之深或和否定形式呼应表达“不太…”的意义。正是由于用法丰富,误用的场合才特别多。外国人若想正确使用「ちょっと,必须掌握其在各种场合下的深刻含义。

(二)句型表达形式

句型表达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具有固定性和代表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对日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为掌握其语言核心,就要对其句型表达形式以及句型中所表达的含义进行熟练掌握,以达到对日语句型准确把握,并对其句型中所表达的意图进一步分析。以“对不起”(「すみません)为例,“对不起”本身的意思是传达歉意以及进行谢罪。但在语言不断发展的完善的过程中,「すみません逐渐转变为不愿意给别人增添麻┑囊馑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应用「すみません替代「ありがとう,表达的意思是对别人的感激之情。另外,在日语语言表达中还会用「すみません替代「こんにちは,表达对别人的打招呼和问候。在日语语言表达中,「すみません句型已经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句型,在任何情况和场合下都可以应用。

除此之外,在日语语言表达中「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也是常见句型表达形式之一,主要是应用在款待客人情境中。日本人在宴请客人时会通过忙绿为客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食物,但在客人就坐后往往会说“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如果是宴请外国友人,外国朋友会对这种表达表示不理解,因为饭桌的饭菜已经准备的十分丰盛,却说“什么都没准备”,这种表达方式是日本人语言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

(三)省略表达形式

在日语语言表达中“省略表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形式。以在语言表达中开场的省略形式为例,通常情况下日语表达中讲话者在开始说话之前都会应用开场白以避免话题太过突兀。这种开场白形式会使对话的双方留有思考的时间,也是考虑对方感受的一种形式,因此这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频率较高。在两个人或多个人对话过程中,为陈述自己的观点往往不会贸然直接表达,会先进行暗示,例如:率直に申し上げると…或ご不氦猡ありでしょが…等等。另外,当一个人要对其他人提出请求意见时,即使是举手之劳这个人也会在说事情之前说“o理なおいであることは承知しておりますが…” ,委婉的表达出自己有求于对方的抱歉,再对事情进行详细的说明。

除了在开场白表达应用到省略表达形式外,在文末未说完情况下也会应用到省略表达。日本人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当一句话没有说完就会适当结束,这种情况主要是出现在道歉、解释缘由等等场合之中,且使用频率较高。例如,当某人邀请自己去做某件事情,而自己并不方便去做,为合理的表达出自己的这种不方便信息会说:“今日はちょっと…”不会直接拒绝对方。或是在禁烟商场中有人吸烟,会说“あのう、ここ禁なんですけど…”。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更加婉转,是日本语言文化中的一种特色形式。

二、日语语言特点呈现展现说话人意愿

语言在表达方面具有众多形式,面对不同对象以及不同场合,选择得体的表达方式十分重要。语言表达的关键与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对方了解需要传递的信息,也会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传递个人情感意图。

(一)表达感激之情

在独自用餐,家人一起用餐或被人款待等场合下,「いただきます被频繁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为全家做饭的是自己,日本人也不会忘记这句话。用餐时脱口而出这句话,一方面是对准备食物的人或款待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和礼貌。另一方面更表达出对马上就要吃进嘴里的食物的感谢。人类将一切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剥夺,并将其作为食材进行烹调,从而使得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和生存。抱着这样一种对延续自己生命的食物的珍惜、重视和感激,日本人自然地说出了「いただきます。

(二)谦虚

日本人在找到客人的情况下,会对客人给予周到的照顾,并会摆上自家最为喜欢的食物,并希望对方能够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食物能够满足客人口味以及是否充足更加是招待过程中需要被考虑到的。日本人觉得,能够将拿出客人经常食用且美味的食物,尽管可能是客人并不值得一提的东西,因为是主人尽心准备,也需要请客人尝一尝。基于这种谦虚与谦和的心态,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产生了。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是“什么食物都没有”而是指针对客人而言,并没有逞心如意的珍馐美味,所以请你不要嫌弃的含义。说话者在说出上述中内容的同时,已经面对客人传递了对其的尊重以及自我谦虚方面的含义。

(三)礼节有度

「すみません的频繁使用体现的是日本社会文化之中关于人的礼节的表现。其具有万能作用,在遇到所有情况下,都可以通过「すみません这样的一句话化解矛盾,并可以促使对方放下对自己的怒火。这样的语言表达更加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交流的距离。

除此之外,日本人通常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具有点头以及附和的习惯。通过点头这样看上去并不明显的习惯,能够对彼此交流形成。这种习惯并非是日本人的行为方式表里不一,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对方,自己非常尊重对方的言论,表现出自己的礼节。

(四)“婉拒”

在交际与沟通时,日本非常看重对方的面子,为此,实际交往过程中,日本人将交流与交际的和睦状态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上。在“婉拒”的表达上,日本人通常会表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无法达到对方希望的程度或者愿望。「ちょっと则属于语言交流“婉拒”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使用此词汇则能够在确保不伤害交流着的情况下,达到婉拒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回避自身的某些难言之处。

(五)“体谅”

「h]的使用可以代替“禁止”等相关具有否定意味的词汇,更加对表达对对方的原谅方面,且与不希望对对方造成伤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省略方法则在日语之中拥有十分丰富的表现方式。开场白式的省略可以有效化解与对方之间发生冲突,在造成误解或者反驳之前就已经打好预防针。这样也会使得语言表达成体具有柔和的情感。在文末对未说明的事情的省略则是表达的人认为并不需要将话说尽,并给予对方此类的明确的判断。因此,对方给予清洗判断将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尴尬局面,因此,也就可以更好地得到对方的原谅。

三、日语特征下日本文化的深度分析

基于特定语言形式中传递个人主观意愿,其意图形成势必在深层次传递的是社会根源性以及文化的内容。由此可知,日语语言所具有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深层次分析其文化内涵,也就是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以及心传心的内核。上述中的三种文化形式与内核普遍见于日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对日本人日常行为方式以及语言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是实现日本人之间交流的重要介质,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日本文化之中的精髓。

(一)“和”心

日本人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模棱两可的语言表达,也会经常性流露出“神秘”的微笑。这正是日本“和”心精神的成分体现。在现实生活之中的所有交流,日本人总是能够为人们创造一种避免造成伤害的环境和氛围,尽可能避免出丑。例如对「すみません以及「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的使用等,就深刻w现出了日本人对彼此之间的尊重与理解。

这种语言方式充分呈现出的是日本文化之中关于“和”的态度。而这种关于“和”的态度也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更加体现在对自然的关爱方面。

(二)体察的观念

日本文化之中习惯将对方的态度与观点放在第一位,并不会出现生硬拒绝的对方的情况出现。从日本人的语言交流过程中可以深切体会到日本人的主要意图,这种形式体现的是日本文化中“体察”的意味。「h]这样的词汇以及日语之中对省略方面的准确表达是对文化的综合体现。

(三)以心传心文化研究

日本人在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通常会注视对方观察对方的动作与表情以及言语之中所使用的措辞。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这种细节观察到对方在交流中所希望传递的真实意图。日本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心传心”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将沟通更深一层。日本人更希望认为需要坚持拥有共同生活基础以及文化根源,这样就算不必详细陈述,也能够让对方懂得你所传递的含义。这就是在文化基础上才能够拥有的省略的表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的语言表达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充分建立在日本社会环境基础上产生,综合了语言要素以及社会心理状态等文化形成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日本人所具有的潜在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状态。文化与语言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其中,文化更加是对语言的一种重要精神内核,语言则是对文化的一种载体。「和の 精神、察し、「以心坛心直接构成了全日本社会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交际基础,体现的正是日本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基于上述中内容,呈现了日本文化方面的特征以及核心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庆祥.从文化背景看日语的语言特点――谈日本文化背景下的日语特点及其教学[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76-81.

[2]守屋三千代,徐爱红.日语的所见与视点――从「立て看日本文化和日本语言[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4):17-20.

[3]贾朝勃.语言表象的文化内因――集团意识在日语语言中的渗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2(04):37-42.

[4]孙晓柳.从商务日语的角度看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方式[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04):45-47+72.

[5]江晓燕.从日语感谢场合中的致歉表达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7):178+188.

[6]刘志荣.从日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比较来看日本人的语言心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4):56-61.

篇3

在日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内部民众间的矛盾与冲突,日本人开始重视良好关系的构建问题。这表现在语言文化中,就是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那种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个人做出了一些与集体思想相悖的事情,将会被其他人耻笑甚至排斥。因此,日本人十分重视与周围人的关系,有时甚至把别人的观点看的比自己都重要。他们在这种道德标准的引领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强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良好氛围,并进而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出一种更为谦逊的发展趋势。

二、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

日本语言文化的表达特征实际上就是日本人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性格习惯的根本反映。日语学习者只有很好的了解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才可能真正学好和运用好日语。就现有的状况来分析,日本语言文化最为显著的表达特征就是它的暧昧性,这是日本人克制含蓄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决定的。接下来,我们将具体分析下日本语言文化的暧昧性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内外意识。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较为强烈的内外意识,因此,他们的语言中很少使用你、我这样的词汇来进行表达,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代词显得有些生疏和死板。换言之,日本语言中常常会使用一些内外分明的措辞或者敬语词汇来表达你我之分。有时,日语中也会通过授受关系句型来表达你我之分。然而,这与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性较大,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日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表达差异。当然,日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天气等礼节性的寒暄语,这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二)委婉的语言表达。日语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语言表达时常常有一种委婉客气的感觉,它主要是因为日本人受到了“和”思维模式和“以心传心”意识的巨大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当日本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往往会在内心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尽可能的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愉快的相处氛围,从而保持一种相对愉悦的心理状态。这就使得日本人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尽可能的运用一些让对方感受到好感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使明知道要不符合对方愿望,但依然要使用尽可能不引起对方不满的语言表达方式。鉴于此,在日语中,有很多委婉的拒绝和巧妙的回答等方式,让对方感到情感上不是那么排斥和愤怒。这是因为日本人缺乏一种是与否对立的意识和概念,他们不喜欢在是与否二者间做出一定的选择。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力求不伤害对方的情感。因此,他们在语言交流时,不会直接运用赞成或反对这么直接的刺激性语言表达方式。他们会在与人交往时,密切观察对方的行为变化,并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时是一种欲言又止的意思传达。这是日本人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文化体现。我们在与日本人交往时,必须注意到他们这种语言文化表达方面的委婉性特征,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从而促使交流的顺利进行;

(三)模糊的语言表达。日本人的暧昧性还体现在一些模凌两可的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常常会采取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和不够明确的词汇来表达一种含混不清的意思。听话人很难准确把握住他们的真实含义。比如说日语中有些词汇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这就需要听话人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准确把握说话人的含义。此外,日本人在讲述时间和地点时,也喜欢使用一些模糊不清的词汇和句型,这是日本人给自己的语言留下一定的空间或余地。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常常会在一些时间和数字后面加上一些概数词的原因,他们会尽可能的让表达变得模糊不清;

(四)敬语的广泛使用。敬语是日语中较为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常常是指说话人根据与听话人等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己对对方敬意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应该来说,日语中的敬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日本人思维方式与交际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日本社会文化中的上下级关系的集中反映;

(五)省略的表达方式。日语中也会遇到一些拒绝的交际场景。但是,日本人不习惯直接拒绝别人,因此,他们就常常运用省略的方式来避免尴尬。比如说,在日语中,人称代词和句子成分的省略往往是不明确拒绝的代名词。在日本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常常会说“初次见面”,但却会省略掉“请多关照”,这是因为日本人的逻辑里已经会自然而然的加上这个含义了。此外,当日本人在交流的时候,对于一些都已知晓的信息,他们也会省略掉。尽管日本人对于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习以为常,但是,中国人或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理解其真实含义;

(六)多意的表达方式。首先,日语中有一词两意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日语中有同一个词汇,但是,它却可以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是表达一种相反的含义。这就需要日语学习者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正确的判断,否则,就会造成语言交流的失误甚至是误会。我们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行为举止和面部表情等来分析其真实的词汇含义。虽然日本人是想给对方一种交流的余地,但实际上却增加了交流的难度。我们必须深入体会其委婉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准确把握住其语言上的余地,真正揣摩到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其次,日语中还有一些言外之意需要把握。日本人在交流时,常常重视感情交流,因此,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会委婉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对方能够准确体会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是日本人懂礼貌,有教养的表现之一,是他们换位思考立场的集中体现;

篇4

关键词:认知风格;记忆特征;日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01-03

“日语视听说课程”是日语教学的核心基础课,在日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非母语语境下,以听为先是外语学习者遵循的准则。对于初、中、高级日语学习者来说,教师的正确听力方法的指导会对他们听力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对听力素材反应快慢不一、听解目的不明确、无法长时间记忆所听到的信息内容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有碰触,可对于解决之法时常感到困惑。

针对这种教学上的困惑,我们查找了大量文献资

料,发现在听解过程中外语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类型和记忆特征是影响其听力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认知风格是人在信息加工(包括接受、储存、转化、提取和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风格,其中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功能与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关于人类认知特性的相关理论恰好可以解释这些外语视听说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出发点,以认知心理学的“多储存记忆系统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及记忆特点,根据学生对信息接收过程的分析,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日语学习者的特点,结合认知记忆过程的各个阶段,提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听力材料内容。

一、人的记忆系统特点

人的记忆系统通常被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

时记忆三大类,Atkinson和Shiffrin建立了“多储存记忆

系统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为:外部输入通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在这里做短暂整合后,有的进入短时记忆,有的马上丧失,有些则可能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作用是一个缓冲器和加工器,信息在这里以复述的方式进入长时记忆,得不到加工的信息很快会丧失,它还可以从长时记忆中把信息提取出来进行加工,如图1所示。

图1多储存记忆系统模型

多储存记忆系统模型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关系整合为一个整体。首先环境将各种刺激提供给人的感觉器官(本文主要指视觉和听觉),形成视觉感觉记忆和听觉感觉记忆,即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图像记忆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但信息保存时间短暂。声像记忆的特征是信息容量少于图像记忆,但持续时间比图像记忆长。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通过注意的选择过滤过程形成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过程中,信息是以特征来表征的,而短时记忆的储存空间有限,每个刺激的平均特征数量越多,短时记忆能够储存的刺激数量就越小。

短时记忆信息可以保持15―30秒,如果得不到复述,那么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将会迅速被遗忘。经过加工的信息形成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两种类型。情景记忆是接受和储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具有以个人经历为参照和具体性的特征。语义记忆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与指代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作引起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关组织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征。在以上环节中,注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起着信息过滤器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受到注意的信息被传送下去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没被主体注意的信息则不被传送,因此注意具有选择性特征,注意的分配容易受到主体对信息需要的评价和当前意愿以及记忆信息量的限制。

二、研究设计

基于上述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系统理论,笔者尝试了解学生的记忆、认知类型,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便进行个性化教学。

(一)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本科二年级47名日语系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学生日语学习时间在1000小时以上,具备初中级的日语视听说能力。

(二)研究目的

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系统理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尝试了解学生的记忆特征和认知类型,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学生认知风格和记忆特征的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策略。

(三)调查内容

侧重考察学生的记忆、认知类型。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是”或“否”。

上表中,第2、3、4、7、12、13、14、15、16题若回答为“是”得0分,若回答“不是”得2分。其他问题回答“是”得1分,回答“不是”得0分。奇数序号问题与偶数序号问题的得分各自相加,其中奇数序号问题测试认知型学习

法,偶数序号问题主要测试记忆型学习法。

偶数问题得0―4分:使用这种记忆型学习法的学

生依靠听觉的记忆能力强,属于听比看更容易记忆的听觉类型。

偶数问题得5―8分:使用这种记忆型学习法的学

生是处于听觉型和视觉型之间的中间类型。

偶数问题得9―13分:使用这种记忆型学习法的学生依靠视觉的记忆能力强,属于看比听更容易记住的视觉类型。

奇数问题得0―3分:使用这种认知型学习法的学

生解决问题时属于深思熟虑型,即在充分考虑的基础上采取行动。

奇数问题得4―8分:使用这种认知型学习法的学

生是处于深思熟虑型和冲动型之间的中间类型。

奇数问题得9―12分:使用@种认知型学习法的学生解决问题时属于反应敏捷,但不注重细节,容易产生错误的冲动型。

(四)调查结果

我们根据上述评分标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记忆类型中,听觉类型的学生为18人,中间类型的学生为

26人,视觉类型的学生为3人;认知类型中,熟虑型为8人,中间型为36人,冲动型为3人。

考察47人的平时学习成绩,发现兼具听觉型和熟

虑型特征的学生听力成绩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状态较稳定;具有听觉型和冲动型特征的学生反应敏捷,但稳定性不够,对细节处掌握得不太准确。视觉型学生数量较少。中间型学生居多,特征不明显,成绩好坏者均有。

三、基于学生认知风格和记忆特征的日语

视听说课程教学策略

日语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认知记忆风格以及性格特征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要想取得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必须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在听力材料对听者产生刺激而形成感觉记忆阶段,由于听觉型学生对声音反应较敏感,比中间型和视觉型学生能更知信息并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形成短时记忆。这也就是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反应快慢不一的原因。对此,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针对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加强加大对中间型和视觉型学习者的听力刺激,促使他们提高对听力材料的敏感程度和反应速度。比如着重训练学生区分相似读音、清浊音、长短音、有无促音等发音特征,加强他们的感觉记忆能力。

在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过渡阶段,在日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注意力分配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第一,播放听力材料之前简单讲解与听力材料相关的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这方面来;第二,以提问的方式将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有意识地听,自动筛选有用信息形成短时记忆,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有些学生不知听什么的盲目心理。注意引导策略对有图题的指导作用尤为明显,体现了视觉注意比起听觉注意具有优先性。我们通过指导学生注意图片或文字信息,使他们在头脑中产生预设,将注意的范围根据有效信息自动设定,使学生实施具有强烈目的性的听解过程,有

效排除无用信息,提取有用信息,以便做出正确选择。但是人的注意系统具有局限性,当注意的区域范围正确

时,能够发生正启动,可以激活人的头脑内部相关经验知识,做出与听力材料逻辑、内容、概念等相符的选择;反之,如果注意的区域范围偏离,就会屏蔽掉有用的信息,发生负启动,阻碍听者对目标事件的信息加工,使听者做出错误选择。因此,加强学生听解过程中注意力的正确引导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策略。

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换过程中,要想使信息保持相当长时间必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我们引导学生将听力材料中的关键词记录下来,关键词里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在学生复述所听内容时看到关键词便能激活与其相关联的内容,从而重现听力内容。此外,我们还以图式的方式将内容概括形成抽象的符号及图形,比如指路等听力素材,将路线画出,注明方向和关键地点信息。同时,我们利用情景模式对听力素材进行加工,比如各种不同情景均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此处具有共通性,不同点在于不同情景的设置。为了提高学生听力的反应速度,我们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听力模型,比如就时间提问的模型、就地点提问的模型、就人物提问的模型、就事件提问的模型、就原因提问的模型、就方位提问的模型、就新闻报道提问的模型等,并针对这些听力模型,我们搜集整理了与之配套的题集,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性训练,使这些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以便学生可以随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帮助加工短时记忆的信息。我们还指导学生使用联想法、对比法、归纳法等记忆技巧来强化长时记忆,有效调动学生大脑内部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将已有的旧知识和听解过程中获取的新知识有机结合,形成长时记忆。

在听解能力中,预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听力模型有利于加强引导学生在听解过程中的预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预测引导,引领学生预测录音中可能出现的内容。在听音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与预测的事项相关的信息,同时根据录音中出现的关键性词语及句子训练学生对下面的内容进行预测,为全面透彻地理解听力材料做好心理准备。意群是句子构成意义的最重要的单位。在听解过程中,要想理解意群与意群之间的连接关系需要培养学生很强的预测能力,通过前句群的语义暗示推测后句群的语义,这对听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训练学生预测能力的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由词组的搭配到句子的结构再到句群,即由小的语法单位到大的句子单位掌握预测能力的技巧和方法。听句子时,在句子的任何一个地方暂停下来,让学生预测句子的其他部分的构成及语义关系,指导学生前部分句子的结构常与何种词性或语义的词语搭配,从语义构造上预测句子的后半部分。此外,可以通过前句群中出现的具有暗示意义的词语来推测后句群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的答案。此外,通过语音语调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加强对说话人感情及语气的理解,通过会话中的语调暗示,可以推测说话的真实想法,达到有效的听力理解的效果。由于人的大脑在单位时间内记忆容量有限(据统计大脑能记住的有意义组块为七加二或七减二之间),预测能力相当于通过

已知信息将未知的可推测信息形成组块,有利于信息的过滤与记忆。预测能力也与人们头脑内部的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知识结构全面丰富,则预测能力强,反之则弱。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预测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头脑内部的知识结构的构建也下了很大功夫,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预测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听解能力的培养,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涉及语法、读解、速度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一方面的教学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摸索和探讨。

本文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出发点,以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风格及记忆特点,根据学生对信息接收过程的分析结果,提出以学生为主导的个性化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型。具体来说,针对人的认知记忆过程的不同阶段建立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听力材料内容。比如建立各种类型的听力素材模型:就时间提问的模型、就地点提问的模型、就人物提问的模型、就事件提问的模型、就原因提问的模型、就方位提问的模型、新闻报道提问的模型等,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性训练,使这些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以便学生可以随时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帮助加工短时记忆的信息,同时有利于加强学生预测能力的引导。

由于实践性较强,同时受学生认知类型与知识积累等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归类并提出个性化的教学对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此外,考证提出的新型教学策略的效果及其评价标准也是我们以后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哲.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 学,2000,(3).

[2]何华.新视野下的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70.

[3]Robert L.Solso,M.Kimberly Maclin,Otto H.Maclin; 邵志芳,李林,徐媛等译.认知心理学(第7版)[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5-81.

[4]刘先清,范金艳.语言注意系统研究综述[J].重庆交通 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2).

[5]刘晓辉.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听中预测技能的培养[J].教 学研究,2003,(2).

[6]吕建娜.对听力教学中预测训练的调查及思考[J].外语 电化教学,2001,(1).

[7]周详,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选择性注意研究[J].心理 科学,2006,(5).

篇5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鞠躬 随声附和 日本人的微笑

【中图分类号】K893/8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19-02

一、非语言行为的重要性

人类的交际行为分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两种,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传递着交流的信息和情感。美国学者Birdwhistell教授曾经对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对话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能传递语言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语言行为的作用。非语言交际不像语言交际那样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特定符号、严谨的语法规则和固定的结构,其传递形式主要伴随在人们面对面的交谈过程中,发挥多种交际功能,在不同的语言文化里,具有不同的交际含义,产生的交际效果也不同。[1]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形式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2]恰到好处的非语言行为是加强和密切人际关系的纽带,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

二、日本礼仪

日本是个重礼仪、伦理意识强、长幼尊卑等级比较森严的国度,待人接物均讲究“非礼勿行”。由于日本人性格拘谨、保守含蓄,在交际活动中,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且颇多规矩,使用的概率也比中国人大得多。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日本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族特性。在各种交际行为中,最能体现日本人特性的莫过于他们在与人交谈时的点头、微笑和迎来送往时的鞠躬等非语言行为。

1.鞠躬成自然

人们常用“点头哈腰”来形容日本人,这是日本社会人与人相互问候、打招呼所通用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礼貌行礼方式――鞠躬。在日本,一切言语问候都伴随着鞠躬,鞠躬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言语问候。如日本人在初次见面做自我介绍时边说“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边鞠躬,且脸上略带微笑。对方亦马上回应相应的问候。鞠躬有“站礼”、“座礼”两种,按行礼的深度又分为“最敬礼”、“敬礼”、“点头致意”三种。行礼时根据对方身份、年龄、地位、相识程度的不同,鞠躬的深度、时间和次数也就不同。行最高礼节的“最敬礼”时,上身要弯到大约45~90度左右,背要直,头不宜向下耷拉,要连续鞠躬几次,时间要长,要等对方拾头以后方能把头抬起。这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只用于十分郑重的道谢或谢罪以及在神前和佛前才使用。最常见的是“敬礼”,对上级和长辈均可使用,上身要弯到约30~45度左右,脊背要直,下巴不宜擦着领襟,时间以2~3秒为宜。第三种的“点头致意”是用于关系亲密的同事或朋友之间,行大约15度左右的鞠躬或是轻微颔首以表问候即可。同时,除了鞠躬度数等不同外,男女的鞠躬姿势也稍有不同的。鞠躬时双脚并拢,背要挺直,男性双手应当自然下垂,严格的讲应当双手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并拢,掌心向内,轻轻地放在两侧裤线的位置;女性则双手五指并拢,掌心向内,左手叠在右手上,轻轻地贴在小腹前。由于受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的影响,妇女向男人行鞠躬礼时,一般腰要弯得深,时间要比男人长,待对方抬头后才抬头。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这一动作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从一般的民众、公司职员到日本首相,新知故友、各行各业的人之间都会鞠躬问候。另外,在请别人帮忙或者要求别人做某事时,鞠躬也是常用来表达谢意或者歉意的方式。在日本,低头鞠躬的行礼方式具有“缩小”自己,敬仰、尊重对方的含义,反映了日本人谦恭、含蓄和相互尊重的心理。

2.随声附和与点头示意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日本人喜欢沉默不语,也不随意插话,但在与人谈话时则强调有声的信息反馈。日本人在聆听对方说话的时候,往往为了显示礼节和谦恭,一边微笑应声回答“はい”“ええ”“そうです”等一边习惯性地频频点头“うなずき”。交谈中的这种有声反应即为日本社会中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随声附和“あいづち”,其意思是向说话人传递“あなたの言っていることはよくわかります(我明白你讲的内容)”、“あなたのをいています。どうぞ、Aけてください。(我在听你说话,请继续讲下去)”,并不表示“像你所说的那样”,“了解了”等肯定和同意对方的意见或看法。这是日本人一种维持谈话气氛、促进谈话顺利进行的非常有效的非语言方式。而且,与我们在讲完一句话时做的反馈信息不同,日本人的随声附和和点头称是常常是在对方讲话过程中同时进行的。

日本人随声附和的频率非常高,据调查,在日常谈话的场合下,这种情形几乎达到几秒钟就能见到一次的程度。不过,随声附和都出现在面对面的个人交谈中,在听课或听演讲等情况下则以点头呼应为主,而且,女性点头的动作比较小但频率较高,显得可爱和女人味十足,男性的点头则是收下颚但频率低。

日本人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神情及相关的身体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态度。与这样的日本人接触的外国人,如果把这些当成“他同意了”的话,将违反了那位日本人的本意。反之,习惯了这种随声附和与点头称是的日本人,对于在谈话中没有任何表示的听话人则会感到不安而产生“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呀?”、“我说的话他听懂了没?”的疑问而无法继续交谈下去。

3.日本人的神秘微笑

非语言行为是人际交往中的剂。虽然人类的无声语言有很多共同之处,但由于受各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同国家的无声语言会有所差异,即使是相同的无声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也可能相差甚远。就“微笑”这种面部表情而言,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所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甚至微笑的程度、时间长短及引起微笑的原因也随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微笑作为一种带有文化含义的非言语传播符号在日本人的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十分重视团体生活的日本,人们将微笑作为一种简单可行的见面礼赠与对方,可以免麻烦,生和气。在日常交往中,日本人大都是有节制地微笑而非大笑,而且日本人在笑时习惯将声音放低,常常会用手轻轻地半掩住嘴,因为在别人面前张大嘴巴开怀大笑被认为是粗俗的行为。因此,日本人的微笑给外国人的第一印象是拥有迷人的魅力,温文尔雅的感觉。许多旅居日本的外国人或者到日本旅游的游客都深有感触。在街头巷尾,不论男女老少见面时常常会鞠躬伴微笑着互致问候;在餐馆吃饭、到商店买东西,店员一定会鞠躬伴微笑着跟你说:“欢迎光临”、“多谢,欢迎您再来”。在日本,不管在哪个消费场所,你都能看到服务员微笑着的亲切面容,得到礼貌、细致、周到而体贴的服务。

但是,随着与日本人长时间的接触你就会发现,日本人的笑,其实是让人捉摸不透的。由于日本人比较含蓄,他们在谈话开始时就面带微笑,并将笑容保持很长一段时间。从传统上来说,日本人是个不善言笑的民族。在古代社会,不仅流眼泪是被禁止的,而且笑也被视为不雅,喜怒不形于色是被公认的社会美德。所以,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很少哭也很少笑,表情淡漠,常浮现出一种暧昧的表情。我们很难理解日本人的这种笑容,因为它可以表示赞同、反对、拒绝、歉意和确认等,微笑成为日本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三、结 语

当然,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还有很多,如手势、面部表情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日本人原有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日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变化。如日本人渐渐不鞠躬,年轻人越来越盛行见面时用握手来取代鞠躬行礼,小学生碰到老师也只是向老师挥挥手,神气地蹦出个字“嗨!”。

综上所述,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如果我们与日本人进行交际时只注意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信息的传递,或者不了解非语言行为所提供的信息,就会给交际带来障碍甚至发生冲突。这就需要交际双方一方面要能够解读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非语言行为所表示的意思,理解他们的心理和真实意图,缩短和对方沟通的距离,消除交际的障碍;也要学会适度得体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非语言行为来弥补自己言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强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客家;岁时节日;饮食民俗

客家地区的岁时节日很多,有诸如立春、惊蛰、食新节、立秋、尝芋节、牛生日等农事类节日;有社日、米谷神生日、清明节、沐佛日、六月六、观音升天日、七夕、中元节、冬至等祭祀类节日;有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喜庆团圆类节日;有天穿日、端午节、立夏、重阳节、腊八节等驱邪祛病类的节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岁时节日体系。客家人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饮食活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围绕着各个节日展开的饮食风俗成为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考各种文献的基础上撰成此文,试图对客家传统的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形成及其特色予以阐述。

一、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形成

客家传统饮食民俗的生成受到了客家族群聚居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同时,客家族群形成、发展的历史及民间的俗信心理也直接影响了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条件

赣闽粤三角地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面积小,且中小水系发达,因此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种地理条件为稻谷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决定了本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格局,并奠定了以稻米为中心的稻作文化和饮食民俗基础。水稻的广泛种植,催生了客家地区许多以大米为主的风味食品,如粉干、烫皮、粉皮、冻米糖、雪片糕、糍粑、年糕、黄粘米果等。无论是招待亲友,匿是祭祀祖先和鬼神,这些食物都必是必备的,它们充当了节日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客家民众提供了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山珍、河鲜、蔬果野菜及畜禽。因此,客家人节日食物的原料也大都是就地取材,根据季节的变换,适时地出现在客家人的餐桌上。

(二)历史人文因素

1.文化传承因素

首先,在分析客家饮食民俗文化时,不能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在思想文化方面,南下的客家先民带入赣闽粤边区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精神,重道义、守礼节、好学问、讲伦理,是客家民系孕育和形成的主导精神。整个客家地区因受儒家文化和理学思想的濡染,形成了一种尚仁礼、慕理义、敦厚好客的社会风习,这在客家人的年节饮食礼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宴席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行各种酒令的内容和方法等,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另外,客家许多传统岁时饮食民俗如过小年这天要用甜食祭灶王爷、端午食粽、重阳饮酒等习俗与中原地区传统一脉相承。中国传统医学对客家传统饮食保健习俗也影响深远。《黄帝内经》明确地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的作用:“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气于脉。”同时还提出了“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的理论,把以饮食来疗疾和调养身体相结合。客家地区在开发初期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劣,人们稍不注意,很容易生病,加之当时地处偏远,又缺医少药,因此,这些重视饮食,以食代药,在特定的时候用以食进补的方式来调养身体的思想常常反映在客家节日食俗中。如《赤溪县志・舆地上・风俗》载:“立春日,啖生菜,饮春酒,以迎生气。”;道光《英德县志・舆地下・风俗》卷四:“夏至,砾狗御蛊毒,又谓之解疟。”端午节,以各种草药熬水沐浴,谓之可祛百病,并服用菖蒲酒、雄黄酒驱邪避蛇虫等等这些节日饮食习俗即是客家人在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指导下,逐渐摸索出适合当地实情的以食防病、以食保健的经验。

其次,由于迁入地与原居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大相径庭,为了能迅速地融入迁入地的生活,客家先民对当地土著民俗的接受、吸纳也就顺理成章。例如,十月初一“牛生日”是客家人为答谢辛勤劳作的耕牛而设立的节日,这一天,牛不穿绳,谓之“放闲”。客家人还会给牛角上挂粉食或糍粑,喂以精制饲料,让牛休息一天,过一个象样的生日。这种风俗在北方地区是没有的,应是南下客家人来到居住地以后受到原住民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节日风俗。正如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曾说:“客家初到闽、赣、粤的时候,不能不与畲民互相接触,接触已多,要想不与他们互相混化,亦事势所不许。”0客家族群聚居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被称为吴头楚尾,周边还有湘赣文化、岭南文化、及福佬文化等多个地域文化,与客家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乃至相互渗透,因此,客家岁时节目饮食民俗的生成必定要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

2.俗信心理因素

客家岁时节日食俗的生成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等因素起了主导作用,族群的俗信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正月初七日据说是人的生日,称“人日”。道光《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卷十一载:“人日,以七种生菜为羹,相互饷遗。”这天,客家妇女会早早起床,到园子里采摘芹菜、芜荽、芥菜、葱、蒜、韭菜,和以鱼丸煮羹汤,人们希望吃了七种羹后,勤劳工作(芹菜),会划善算(蒜),聪明敏捷(葱),年年有余(鱼),团团圆圆(丸)。如果谁家没有准备七样菜,这家的妇女就会被人指着脊背讥笑为“懒尸嫡,菜园里摘不出七样菜”。这种由俗众心理而产生的岁时节日食俗在客家地区还有很多,如中秋节到邻居家菜园里采摘青菜,谓之“偷青”。被偷的人家不但不会生气,反而非常高兴。大家相信,“偷青”这件事对偷青的人家和被偷的人家都有好处,能人丁兴旺。

二、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特征

绵延数百年的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然有其鲜明显著、独具一格的特征。应当说,这些特征,既是其自身长期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日渐完善的结果,同时又是其最终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重要标志。

(一)多种文化叠合

客家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客家族群独特的发展历史造成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分析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时不难发现它的这种多种文化叠合的特征,它既大量地保留了诸如社日酬神分食社饭、清明节吃冷食等中原古老的传统民俗,又审时度势地对赣闽粤边区的原土著文化和周边文化进行吸纳,融合。正是客家民众这种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消化吸收的开放心态,使客家传统岁时饮食民俗文化显现出多种文化叠合的特征。

(二)与信仰生活结合紧密

客家地区的民间信仰氛围非常浓厚,而且根深蒂固。从一系列的岁时节庆饮食习俗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在客家人的传统观念中,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其灵魂,无所不在,因此对各路神灵和祖先都需要小心供奉。一年中的大大小小的节日都是对举行祭祀 的好时机,因此,在节日中准备一份象样的食物来祭祀是必不可少的。客家人认为食用用于祭祀过的食物是能受到神的眷顾的,因此被用于祭祀后的食物会给家中成员分食以保全家的平安健康。

节日中客家人的无论是餐桌上食物还是与饮食有关的活动都比平日里丰富许多,但有些禁忌还是必须遵守的,否则就会触了霉头。如大年初一,许多客家人都忌吃荤,认为这样作可“以通神明”,这一天也不能进入菜园摘菜;正月初五是“五谷神”生日,客家人在这一天忌煮食生米,只能在头天晚上煮好夹生饭,第二天早晨再蒸熟,这样才能“五谷丰登”;立秋这日忌采食园中蔬菜,谓之“歇秋”,“不歇息触秋则无收也”。

在客家人的观念中,某些特定的时间的食物还有着可以预知凶吉的功能。如立春日,农人会将五谷(瓜、麻、豆、麦、谷)布撒于田间,然后观察种子撒得均匀与否,以此来占卜当年收成的丰歉。

(三)蕴含大量的仪式和丰富的象征

客家人的岁时节庆饮食民俗中蕴含着大量的仪式和非常丰富的象征意蕴。客家地区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要靠天吃饭,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很大,风调雨顺是农作物顺利生长发育并获取丰收的重要保障,而水旱灾害、冰雹灾害等则会导致农作物歉收。因此,人们往往要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定食物和饮食仪式来表达期待农作物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旧时的立春日的开耕仪式,不但农人们重视,连州、府、县的各级官员在这一天也要郑重其事地行参与其中,用牲果酒等祭品以一套复杂的仪式礼祭“芒神”,以此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理意愿表达出来。其它岁时节日中,民俗仪式与象征亦比比皆是,如赣南客家民间有“炒惊蛰”一俗。惊蛰日,人们会将花生、豆子、大米等放入锅中翻炒,并在口中念道:“炒炒炒,炒去黄蚁爪:春春舂,舂死黄蚁公。”人们相信这样能防治谷物的虫害,因此这一天又有“炒虫节”之称。客家人在正月初七人日食“七样菜”以讨吉利;正月二十天穿日吃糖米糍补天的漏洞;八月中秋“剥芋皮”,恶鬼就无法危害人间,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食俗中包含着大量的或繁或简的仪式和意义各异的文化象征意蕴。

篇7

【摘 要】 本文以多个地理节点的调研日志作为基础数据,对部分女性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访谈,描述了中年女性群体日常生活时间分配、地理出行范围等内容,并阐述了形成该群体日常行为特征的历史原因并对未来女性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女性主义;中年女性;日常行为;文化传统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合作内容的不断加深,入世十几年来,我国与世界金融体系的融合程度日益紧密,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也因此大幅提升,联合国《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调查组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14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已经从1990年的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跻身至高人类发展水平组别,[1]其卓越的发展成就令专家学者惊叹。尽管在此背景下我国国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2]平权思想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父权统治意识有所松动,[3]但受到绵延千年的封建文化的影响和束缚,当前我国社会的性别歧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改善女性的弱势状态仍然是一个艰巨且长远的工作。

依据已有的研究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我国受益程度最高的是城市青年女性群体,[4]该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独立、思想开放,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出于社会阶层分异的考虑,青年女性群体是社会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中年女性成为研究主体的几率较低,笔者认为,研究中年女性群体的日常行为特征能够丰富当前社会学领域中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基此,详细客观描述中年女性日常生活内容、出行轨迹、内心活动成为了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

1、数据获取

笔者通过发放问卷、入户走访、蹲点观察、电话采访等方式获得,部分数据是在加微信和QQ好友后聊天所得,采访地点不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如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作出了新的规定:44岁以下为青年;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依据该标准,在调研发放的220份调查问卷中有效样本为171份,有效率77.7%,有效样本中的23名女性接受过深度访谈。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包括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是否与子女同住、受教育程度、日均时间分配、出行距离等。

2、有效样本社会属性统计

本次调研里中年女性居民的有效样本为171人,平均年龄为53.3岁,按照世卫组织中年群体划分标准分布在45-59岁来看,本次调研的女性群体的平均年龄处于该划分区间的中段。从客观统计看,已婚人员占73.1%,离异人员占20.5%,丧偶人员占5.3%,未婚人员1.2%;无工作者(截至调研日从未参加过工作)占22.2%,退休人员占28.7%,企业职员占15.2%,行政人员占10.5%,专技人员占6.4%;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员占39.2%,2000-4000元占29.8%,4000-6000元占21.6%,6000元以上人员占9.4%;不与子女同住的中年女性占54.4%,有孙辈的人员占69.0%。从笔者主观感受来说,行政人员和专技人员群体不同程度出现了精神状态佳、有幽默感等特征,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女性语言组织能力均较强。

三、行为特征描述

1、时间行为特征描述

为了解中年女性居民日常生活状态,笔者在问卷2中将一天中的6:00-22:00时间段内分割成若干小时间段,要求受访对象填写自己的生活习惯,包括起床时间、午休时间、晚休时间以及早餐、午餐、晚餐时间,在五个生活内容分类中填写自己的时间分配,五个生活分类分别为:①购物:包括采购食材、生活用品、为自己购买物品;②家务:包括带孙辈、做饭、打扫、洗衣服;③睡觉;④娱乐:包括喝下午茶、看电视、听歌、与朋友聊天;⑤锻炼:包括散步、跑步、跳广场舞等。

本次调研中受访对象平均起床时刻为早晨6:22,平均午睡时刻为12:53,晚休时刻为23:11,可见中年女性居民群体每天花费时间最多的生活内容是家务劳动和外出购物,娱乐休闲时间较少,除了两名受访对象表示家务由家政人员专门打扫外,其他女性均表示家务是她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笔者选取一名较典型代表黄阿姨的日常访谈记录可印证以上行为。

黄阿姨现年58岁,居住在地理节点B藏龙福地小区,经常带孙子去地理节点D希望绿洲小区散步,黄阿姨年轻时负责照顾丈夫、儿子,一直无工作。现与丈夫、儿子、儿媳同住,儿子为建材商人,收入丰厚,有两个孙女、一个孙子。

笔者问(以下简称问):“家里的事情一般都是谁打理呢?”黄阿姨(以下简称黄):“当然是俺们做,难道让男人来做?他们可做不了,他们要做我还不放心呢。”

问:“那您丈夫会帮您一起带孙子吗?”黄:“才指望不上他呢,就知道打麻将聊天啥的,孩子都是俺跟俺儿媳妇儿一起带,偶尔孙子需要接了让他接一下,俺儿子生意忙,家里的事情就得俺们做。”

中年女性有着牢固的“主内”思想,为了下一代操持家务和带孩子的意识强烈,在中年女性群体影响下,“主内”思想不同程度地向下一代女性群移。

2、空间行为特征描述

在调查受访对象日常出行距离时,为避免地理数据过于抽象,笔者将调研地点周边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名称显示在问卷中,并依据地理距离的等级进行了划分,要求受访对象选择一周之内必去的地点并说明原因,统计如下:在小于1.0km的地理范围内占57.3%,1.0-3.0地理范围内占27.5%,3.0-10.0km地理范围内占10.5%,10.0km以上占4.7%。选择动机排名前三名的是:①日常果蔬采购;②陪孙辈出行;③与家人出游。掣肘出行行为的原因排名前三名的是:①]时间;②不会开车;③不知道怎么到达目的地。

受访女性总体出行距离较短,出行目的以家庭成员日常衣食住行需要以及陪伴家人一起吃饭、游玩为主,极少有女性表示出行购物是单独为自己购买物品。中年女性群体以家庭为核心的意识强烈,日常出行距离和目的始终围绕家庭需要这一核心概念。受访对象的出行目的统计与笔者在地理节点日常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试举两例,如:

2016年3月7日(工作日)16:02调研地点某公园,婴幼儿随家长出行的样本为29例,其中中年女性+孩子的组合11例,中年女性+青年女性+孩子的组合7例,青年女性+孩子的组合为5例,中年女性+中年男性+孩子的组合2例,青年女性+青年男性+孩子的组合2例,中年男性+孩子的M合1例,青年男性+孩子的组合1例。

以2016年3月19日(休息日)10:55在调研地点某小区,笔者在小区门口进行了60分钟的观测调查,在332例出行样本中,符合“手中拎着大量蔬菜”和“日用品”要件的有效样本为144例,其中中年女性+中年男性组合55例,中年女性独自出行21例,中年女性+青年女性组合25例,青年女性+青年男性组合22例,青年男性独自出行13例,中年男性独自出行8例。

四、中年女性日常行为特征形成原因的思考

我国是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国家,理论上说,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加入世贸组织已十余年,我国民众的生活方式早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逐渐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性别平等意识应作为普世价值的一部分成为我国各阶层民众的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绵延千年的封建文化中的大量“糟粕”仍深入且广泛的影响着我国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5]该文化指导下对妇德的考量依据女性在“内”领域的礼仪是否得体,这构成了中国女性的独特气质。内外之分是男女性别不平等的开始,这种分别并非生理之别,而是仪式化、规范化的性别角色区分。“内外有别”便是儒教建构性别角色区分的模式,始终将女性放在附属、卑下的位置,女性仅在围墙与门窗分隔出的“内”空间也就是家庭中行动,并始终要具备“谦卑”、“顺从”、“克己”等素质。[6]本次受访的多位女性在言谈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受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尽管表示日常生活十分辛苦,但比较接受“女人应该为家庭奉献”这一观念。当然,也有少数女性对性别角色被差别对待这一社会现象表示不满。

同时需看到,我国奉行以“孝”为核心的尊长文化,受父权话语遮蔽下的女性虽然是被压迫的对象,但推崇“孝当先”文化的中国,在实际生活中母亲却拥有不可小觑的权力。[7]母亲拥有权力不是出自性别自觉和性别优待,而是代替父亲行使权力。在访谈中笔者也发现,中年女性在家庭内部事务中有较高的发言权,受访对象对这一状态比较满意,对于得到话语权的文化背景也无意深究,这应是俗语“多年媳妇儿熬成婆”的内涵。

五、结论

本次受访的中年女性大量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生活经历较丰富,吃苦耐劳的意识较强,同时也应看到这个群体的女性接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程度略低,对新兴事物的接收速度偏慢。受访女性价值观的形成时间大多在改革开放开始之前,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意识较浓烈,日常行为仍然父权文化所统治和束缚。同时必须看到,中年女性出于维护自身在家庭事务中话语权的目的,有意将“主内”思想传递给下一代女性,这是学者们需要警惕的。

【参考文献】

[1] 2014年人类发展报告编写小组.2014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M].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4.

[2] 李楠方,路紫.入世以来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影响评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 范若兰.父权制类型与女性政治参与模式分析:一个理论思考[J].思想战线,2015.5.

[4] 李楠方,谭思,路紫.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女性网络行为特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6.1.

[5] 贝淡宁.中国新儒家[M].上海三联书店,2010.11.

[6] 任继愈.中国哲学八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7] 楚爱华.父权遮蔽下的母亲生存景观和应对策略[J].齐鲁学刊,2007.2.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J2EE;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持久层;整合框架;Struts;Spring;Hibernate

中图分类号:TP311.52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且更加复杂。面对日益复杂的软件系统,对于开发者而言,正在不断寻求一种能使Web应用系统具有更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的框架结构,以便实现应用程序的高内聚、低耦合及代码的可重用性。J2EE平台的出现,使软件的复用得以很好的实现,J2EE因此成为当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技术。

在当前的Web系统开发中,程序开发人员对运用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的整合十分亲睐,这便是现在十分流行的轻量级J2EE。本文致力于研究分析如何有效整合轻量级J2EE中的Struts、Spring、Hibernate三个框架。通过对三个框架的有效整合使得系统开发时间缩短、避免开发的重复,同时系统的维护性、移植性和扩展性大大增强,系统开发成本得以降低。

1 J2EE体系结构

1.1 J2EE平台简介

J2EE是由Sun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稳定性、开放性、高安全性的开放平台。J2EE提供了EJB(Eenterprise JavaBeans)组件、JSP(Java Server Pages)、Java ServletsAPI的支持,能够为在Internet应用中保护数据提供安全模式。

J2EE使用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来提高系统的维护性和扩展性,分离业务逻辑的实现,当系统升级时可以避免整个应用程序被重新开发。

J2EE的体系结构可分为领域对象层、数据访问对象层、业务逻辑层、控制器层、表现层,各层的组件之间松耦合在一起。应用程序安全机制得以增强,性能得以提高,并且有良好的向导支持打包、部署应用。

1.2 J2EE的优势特点

J2EE是一组规范、技术框架及技术的集合,用于创建分布式企业系统,具有跨平台可移植性、开源代码库的可用性、服务端的大容量调度基数且符合大多数W3C标准。

(1)高效的开发率。企业通过使用J2EE架构,不必过问服务端任务,可完全交由中间件供应商完成,系统开发人员重点创建商业逻辑,这样可以减少系统的开发时间,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

(2)良好的可伸缩性。企业为了满足在系统上进行商业活动的客户,必须选择有良好的可伸缩性的服务器端。因为各种操作系统都可以部署基于J2EE架构的应用程序,且J2EE供应商提供了负载平衡策略,使得系统中的瓶颈消除了,服务器可以集成部署,因而应用系统实现了良好的伸缩性,满足了应用程序在未来商业应用中的需求。

(3)支持异构环境。应用J2EE体系结构使得在异构环境中的可移植程序可以被开发部署。基于J2EE的程序被合理的设计出后,即可只需要开发一次便部署到各种平台。J2EE也提供现成的可兼容J2EE的第三方组件给客户,为了节省制定整个方案的费用,可将J2EE部署到异构环境中。

1.3 J2EE的缺点及解决方案

J2EE体系结构提供了基于组件的多层应用体系结构,在简化了系统的开发、配置和维护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J2EE平台中,EJB是企业级开发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组件,它提供了持久化、事务管理、分布计算、声明式事务支持等,较大程度的简化了开发过程。可是,EJB所带来的简化只是相对的,EJB存在如下缺点:

(1)EJB作为J2EE的标准业务组件,需要运行在EJB容器中,EJB与EJB容器的紧耦合使其可移植性、可测试性都很差。EJB容器提供所有企业级服务,启动慢,部署复杂,性能较差。

(2)由于J2EE需要使用EJB组件,必须要用到高端的应用服务器,这就比Servlet更加难以管理。同时,在客户端层需要服务定位器和业务代表。

(3)在EJB容器之前、会话接口之后,需要运行一些难以管理细粒度对象。为了管理这些细粒度对象,需要额外的基础架构。

(4)EJB容器中一旦放进了业务逻辑,就很难停下来。如果有一些业务对象需要完成的任务是EJB编程模型所禁止的(比如读取文件、开启网络连接、创建线程等),那就会出现问题。

大量实践证明,传统的J2EE架构常常是无法令人满意的,应用程序过于复杂,测试困难,维护成本较高。

为解决J2EE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文通过应用Struts、Spring、Hibernate等轻量级、使用灵活的框架的整合来替代传统的EJB框架,这种整合后的框架为轻量级J2EE。

2 轻量级J2EE中的三个框架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J2EE体系结构,轻量级J2EE架构在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简化了编码过程,且提供了更敏捷的响应,降低了复杂性,减少了规则。系统的开发、部署时间被缩短。

2.1 Struts框架简介

Struts用于建立基于Java的框架和web应用程序的开放源码,它是Apache Jakarta项目的组成部分。Struts拥有自己的控制器,整合了其它的一些技术去实现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器层。在所有的MVC框架中,Struts框架被广泛使用。其具体实现如图1所示。

客户浏览器ActionServletActionStruts-config.xml模型JSP页面HTTP请求HTTP响应直接转发显示调用模型转发请求。

在上图中有两个类,一是Struts的核心控制器ActionServlet,用来获取用户的请求;二是用户提供的Action,控制器接收来自ActionServlet的请求后,根据请求调用模型的业务逻辑方法来处理这些请求,最后把结果返回到JSP页面。

2.2 Spring框架简介

Spring是面向切面(AOP)的容器框架,是一个轻量级的控制反转(IoC),它由Rod Johnson开发。

Spring处在应用的业务逻辑层,该层又是整体架构里最核心的,位于表现层和数据持久层之间,调用数据持久层中的数据返回给客户所在的表现层。

相比较于EJB,开发应用程序的一种轻量级的解决方案由Spring提供,具有多种优点,比如:支持ORM、代码少、分层清楚、速度快等。

2.3 Hibernate框架简介

Hibernate是Java应用程序的ORM(对象/关系映射)持久层框架,在JDBC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封装以实现对象关系映射。应用程序对象由Hibernate在数据库中存储。使用Hibernate使开发者不必编写大量的代码来存储和检索对象。

由于关系型数据库和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之间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设定一种规范,ORM便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规范孕育而生。ORM工具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对象与数据库表格之间的数据转换。

3 Struts、Spring、Hibernate的整合

一般而言,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持久层组成了应用系统的框架,每个层次分别对应一个框架,表现层对应Struts框架,业务逻辑层对应Spring框架,持久层对应Hibernate框架,各层以松耦合的方式相互作用,而彼此之间又相互独立。应用系统采用框架整合进行开发,提高了系统灵活性及可维护性,同时系统的耦合度也得以降低。

3.1 Struts与Spring整合的实现

目前针对Struts与Spring框架的整合方式有三种:

(1)利用Spring的ActionSupport类整合Struts。将Spring框架与Struts动作耦合在一起,使用这种整合方式,一旦用其它框架替换Sping框架,则代码需要重新编写。同时,因为Spring无法控制Struts动作,致使Spring AOP的优势无法体现。

(2)使Struts的RequestProcessor被Spring的DelegatingRequestProcessor覆盖。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较为简便,但是如果应用系统已经扩展了RequestProcessor,DelegatingRequestProcessor就需要手动整合,如此便增加了代码量,会造成维护的困难,应用程序的灵活性也会因此而降低。

(3)Struts Action委托给Spring框架,这是一种全权委托方式,就是将Struts的创建工作全部交付给Spring来进行。使用Spring的DelegatingActionProxy来实现工作。Org.springframework.web.struts.DelegatingActionProxy继承于org.apache.struts.action.Action,Spring支持的工作由模式来完成。Struts的Action由DelegatingAetionproxy配置成,所有的请求先被Actionservlet截取,再被转发到对应的Action,Action的实现类全都是DelegtingActionproxy。DelegatingAetionproxy再将请求转发给Spring容器的bean。

3.2 Spring与Hibernate整合的实现

Spring整合Hibernate主要是对Hibernate的Session进行管理,为了方便处理典型的Hibernate的整合问题,Spring提供了很多的Ioc的特性的支持。

SessionFactory的管理由Spring通过ApplicationContext来完成,当应用程序自动加载时,SessionFactory处于ApplicationContext管理的任意一个bean引用中,因为SessionFactory是Session的工厂,所以Hibernate的数据库访问是在Session的管理下进行。SessionFactory与数据库的连接同样由Spring配置,无须使用单独Hibernate应用所必需的hibernate.cfg.xml文件。由于应用了Spring框架,使得对Hibernate的操作简化了。

4 总结

本文致力于研究分析整合Struts,Spring和Hibernate三个框架。对于众多的应用系统开发者而言,如何根据系统开发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采用这三个框架进行整合,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框架的整合并非万能的,使用整合的方式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在实际应用中,突出框架整合的优势,避免存在的缺点,也是开发者们在将来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使用三种框架的整合,主要是为了对应用系统的进行优化,降低应用程序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获得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参考文献:

[1]王晓楠.MVC的设计和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30(3):41-45.

[2]孙卫琴.精通Struts:基于MVC 的Java Web 设计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孙卫琴.精通Hibernate:Java 对象持久化技术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古全友,王恩波,晋昌胜.AOP技术在J2EE系统构建中的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4):150-152.

[5]李刚.整合Struts+ Hibernate+ Spring应用开发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陈天河.Struts,Hibernate,Spring集成开发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7]赵强.基于Struts框架的研究生管理系统[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

篇9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洋径滨日语、洋径滨汉语

洋径滨语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为了达到应急交流目的,形成的接触性语言。是一种语言接触另一语言时,两种语言相互摩擦斗争或者相互妥协促成的两种语言或者两种语言变体的混合语。本文通过分析洋径滨日语、洋径滨汉语,结合洋径滨英语的先行研究来初步探讨洋径滨语的特征。

日语文献关于洋泾浜语的论述,总结如下。

洋泾浜语是语言接触所产生的混合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的称谓,不能指向某一特定的语言。例如,以英语为基础,和其它语言混合而成的叫做洋泾浜英语:以法语为基础,和其它语言混合而成的叫做洋泾浜法语。「日本大百科全書(小学館)

〔名〕(洋泾浜为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不同母语者,为达到相互交流所形成的接触语言的一种,为跨文化交流的应急手段。「日本国語大辞典

(pidgin(洋泾浜)为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殖民者在殖民地和当地人使用的混合语。经常提到的是在中国、东南亚、美拉尼西亚等英国旧殖民地形成的混合英语、洋泾浜英语。没有特定的母语者,有语法简单、单词量小等特定特征。「広辞苑

为更近一步探究洋泾浜语的真实面目,本论文分析洋泾浜日语、洋泾浜汉语会话例子并结合洋泾浜英语的先行研究展开论述。

洋泾浜日语又叫协和语。所谓的协和语,满洲建国初期所使用的简单日语。可以例举如下例子:

私日本人アルヨ。(我是日本人。)

姑娘(グーニャン)きれいアルネ。(姑娘很漂亮。)

あなた座るの椅子ないアルヨ。(你坐的椅子没有。) アイヤー(哎呀)! (惊叹时的感叹语。)

分析以上洋泾浜日语例句,可以得知。洋泾浜日语句末「アルヨ、「アルネ等助词。但「アルヨ、「アルネ等助词并非日语的助词,而是为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临时制作的。虽为临时制作的语言,多人多次使用后,逐渐定型,并形成一种处在这一洋泾浜语境下的人共同认同的固定语法格式。这些固定语法格式逐渐增多,有形成系统的趋势。同时可以看出,洋泾浜日语的语法规则所使用的助词数量较少,相对于日语语法简单。

洋泾浜日语吸收了其他语种的语言要素。「 “グーニャン”和“アイヤー”是用日语假名标注的汉语 “姑娘”、“哎呀”发音,借用汉语的发音和词义。「座るの椅子的「の明显是跟日语语法规律相悖,但是它却迎合了汉语的习惯表达。“座るの椅子”的日语表达应为“座る椅子”,而汉语会很自然的说道“坐的椅子”,所以在说洋泾浜日语时加入了汉语习惯在“座る”和“椅子”之间加上表示“的”的“の”。这可以看做是洋泾浜语为混合语的特征显现。

洋泾浜汉语是指在中国被殖民时代,外国人为达到和中国人交流目的,模仿汉语发音而成的汉语讹音。引用『国語文化講座 第六巻 国語進出篇中所记载的满洲国洋泾浜汉语实例如下:

日本官吏的妻子和满洲国当地中国人的蔬菜买卖会话。

ニーデ、トーフト、イーヤンデ、ショーショー、カタイカタイ、メーユー?(你的、豆腐と、一样的、少少、固い固い、没有?)

ニーデ、チャガ、ダイコン、ナカ、トンネル、ターター、ユーデ、ブーシンナ!(你的、这个、大根、中、tunnel、大大、有的、不行哪!)

トンネル、メーユー!(tunnel、没有!)

分析以上的洋泾浜汉语例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同一句子,混用汉语和日语的语言要素。“ニーデ”、“イーヤンデ”、“メーユー”、“チャガ”、“ターター”、“ユーデ”、“ブーシンナ”都是汉语讹音。 “トーフト”、“ショーショー”、“カタイカタイ”、“ダイコン”、“ナカ”、“トンネル”、“ない”则是根据日语单词或短语而来表意的,分别对应日语的“豆腐と”、“少々”、“固い固い”、“大根”、“中”、“トンネル”、“無い”。实际上是利用汉语单词和日语单词混合表意的方式来呈现句子意思。从句子中单词的排列顺序上来看,是采用日语的语法体系来排序的。对比日汉单词使用数量,汉语单词使用较多。由此可以判断洋泾浜汉语将汉语单词配上日语语法使用的大体状况。

使用跨文化交际策略。在交际双方没有办法使用“コンニャク”(魔芋)进行交流时,回避使用“コンニャク”,利用其它单词来间接表达。由于日语的“トーフ”跟汉语的“豆腐”发音相似,利用豆腐来间接表达魔芋是一个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当时会话场景中双方均能看到“豆腐”这一事物而进行的交谈,这也可以认定为一个跨文化交际策略。

发音清晰明了。“ニーデ”、“イーヤンデ”等,都是以长音。这实际也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策略,将音拉长,使发音清晰明朗,利于达到交际目的。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策略,其类似故意放慢说话速度,以便让对方听清楚。

在国际交流频繁的现代社会,洋泾浜语更是跨文化交际的急先锋,洋泾浜语新词不断涌现。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力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际,那么洋泾浜汉语就会更多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広辞苑》,岩波書店, 6版, 2008/1

2.《国語文化講座 第六巻 国語進出篇》,朝日新聞社、1998/6

篇10

关键词: 中国日语学习者 常见误用 原因分析

随着中日两国往来的日益频繁,日语在中国被越来越广泛地学习和应用。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也是困扰学习者的一大难题。如果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得到正确认识,无疑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几年的学习实践,总结出几点误用的原因,期望对广大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1.语系不同

世界上的语言大约有2500―3000种。根据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特征的共同之处与起源关系,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各个语系。每个语系包括数量不等的语种。这些语系与语种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很多文化特征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世界上的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可以分为十几个或二十几个语系,其中比较知名的分类总结如下:

(1)非洲语系(非洲)

(2)闪米特语系(阿拉伯、埃及、北非)

(3)印度支那语系(亚洲东部(中国语、泰语、藏语、缅甸语))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亚洲一部分、欧洲一部分)

(5)日语、朝鲜语、阿伊努语

(6)印欧语系(中亚、欧洲)

(7)南岛语系(太平洋中南部诸岛)

(8)印第安语系(北非)

(9)印第安语系(南非)

从以上语系分类来看,中国语和日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也就是说,两种语言在发音、单词、语法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所以,语系不同是中国日语学习者产生误用的原因之一。

2.词类划分有所不同

语言里有许许多多的词,它们是构造句子的“建筑材料”。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它们“建造”而成的。各种不同的构造在句子中的作用并不相同,正如钢筋、水泥、木料、砖瓦、铁钉这些不同的建筑材料在盖房子中的功用各不相同一样。为了更好地了解词是怎么构成句子的,我们需要给词分类。词类的分类标准有多种,但现在一般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称作词类。汉语的词可以分为两个大类,14小类。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拟声词、叹词等10小类是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4小类是虚词。日语的词可以分为两大类,12小类。大类即独立词和附属词。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名词、代名词、数词、副词、连体词、接续词、感叹词等10小类是独立词,助动词、助词等两小类是附属词。而且,一部分词汇(尤其是汉语词)在语法上可以进行词性转换,这使中国日语学习者学习起来更加困难。以汉语的“彻底”一词为例,与日语对应比较。

例如:汉语的“彻底”是形容词,有如下用法:(1)作谓语;(2)连用修饰;(3)连体修饰。

(1)这次清理图书比较彻底。(今度のの整理は比的底している。)

(2)彻底改正了错误。(底的にちを改めた。)

(3)对错误做了彻底的检查。(ちにして底的なをした。)

如上所述,日语的「底只有「底をはかる这样的名词用法和「方が底する这样的动词用法,不存在「底な「底に「底だ这样的形容词用法。在「底后面添加「に才能作为形容词使用。汉语的形容词“彻底”与日语的动词「底する对应,例2、例3中的连用修饰和连体修饰与日语形容词「底的~对应。

由此可见,汉语和日语中形式相同的单词,在语法特征上既有共通点,又有差异。语法上不同特征的表现正是由于两种语言词类划分的不同造成的。所以,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日语使用过程中,经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容易产生误用。

3.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不同

日语词汇包括和语词(日本固有词汇)、汉语词、外来语和混种语(和语词和汉语词、和语词和外来语、汉语词和外来语等混合构成的词汇)。与和语词相比较,汉语词更简洁优雅,给人感觉更精练。另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词的使用几乎占所有词汇中的一半。因为中国语和日语使用相同汉字的缘故,产生了很多同形异义词,这也是中国日语学习者经常误用的原因之一。

例如:今、Novel1の士の①に(格を取得するために)努力しています。

如今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考证热”。汉语中的证书是指由机关学校团体等发的证明资格或权力的文件。为取得证书而参加考试称为“考证”。但在日语中「一词并没有此意。日语中经常出现的是「卒。汉语的“证书”翻译成日语会有不同的说法。例如:荣誉证书「誉、执业证书「可、全权证书「全委、导游证「ガイド格等。在日语中,表示证明资格的文件,通常用「格或「格来表示。

4.汉语中敬语的使用不如日语多

日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就是敬语的使用极其复杂。日语敬语一般可分为丁宁语、尊敬语和谦逊语三大类。有时也可以再另分为郑重语和美化语两类敬语。日语敬语是日语中用于表达敬意的词语,用来表示说话者、说话对象、话中人物之间的社会阶级、亲疏等关系。出席使用日语的许多社交场合必须使用敬语,以表达适当的身份关系和礼貌。例如:汉语中“我”在日语中有「わたし「わたくし「あたし「わし「ぼく「おれ等,“你”在日语中有「あなた「殿「あんた「きみ「おまえ等多种说法。动词“来”有「来る「参る「いらっしゃる「おいでになる等说法。另外,在日语中,可以根据「おご~になる「おご~なさる「おご~くださる「~てください「おご~です「~れるられる「おご~する「おご~申し上げる「おご~いただく「~ていただく「~て差し上げる等形式将一般动词变形为敬语动词。日本人在无意识中使用着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敬语系统。

不可否认汉语中敬语的存在,但是与日语中的敬语表现相比,数量甚少,使用频度远远低于日语。而且,由于上下关系或亲疏关系带来的语言使用差异不如日语精细明了。

5.文化差异

受稻作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于是,日本人的言语观受这种自然观的直接影响,相比意志、他动、能动的表达方式,更多采用自发、自动、被动的言语表现方式。这是因为自发、自动、被动的表达方式表示自然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对,意志、他动、能动的表达方式表现人为的结果。这就是日本人的自然观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与日语相比,中国人更多的时候使用意志、他动、能动的表达方式,喜欢强调动作主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对象。所以,中国日语学习者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造成误用的情况较多。

综上所述,语系的不同、词类划分的差异、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不同、敬语和文化差异等都容易造成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误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对这些方面多加注意,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减少误用率,提高学习效率。

注释:

①画线部分为误用表述,括号内为正确表述。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の特.日本放送出版会,昭和56.

[2]平井昌夫.何でもわかる ことばの百科事典.三省堂,昭和53.

[3]王忻.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9.

篇11

关键词: 大学初级阶段日语教学 研究 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加速增长,日本经济走出“失去的十年”低迷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快速推进,中日经济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现在日本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经济贸易伙伴国。在这样的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附属于经济发展的日语人才培养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阶段日语人才培养已成为日语人才输出的最大、最基本的方式。但是,大学初级阶段的日语教学因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接受能力,日语的语言特征及其与其他语种的关系等,具有区别于英语教学、初高中日语教学的独特之处。这些特点对于大学日语教师的授课及学生的日语学习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所以掌握这一特点无论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大学初级阶段的日语学习者都至关重要。

一、教育对象

大学初级阶段日语教学同其他科目的教学相同,着眼点永远都是被教授的对象。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大学初级阶段的教育对象即大一学生,年龄基本在17―22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心智成熟,归纳理解力强,善于总结。语言的学习需要学习者不断地练习模仿,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基本语法。在日语学习界有这样一句俗语:进来容易出去难。也就是说,日语的入门知识比较简单,初级阶段是非常基础且比较有规律的,主要为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的变形规律,以及体言、用言谓语句的时态、语态表达。所以用大量的会话替换练习尤为重要,一是可以在练习中掌握情景会话原则;二是可以在不断地替换模仿中总结最为基本的语法框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记忆力、联想力强,善于关联。语言的学习要不断地记忆单词、语法。记忆单词是重点,但同时也是难点。试想一种语言有成千上万的单词需要记忆,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恐怕是前记后就忘。日语单词虽不像英语那么有规律,比如可以通过词形变化从动词到名词再到副词,但是日语单词,尤其是名词词汇与汉字有关联,而汉字当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同音异形字,往往汉语的同音异形字在日语中的发音也比较相似,所以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可以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记忆,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关联学习法掌握更多的单词。

3.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不强烈了,一味地采取课堂教授形式会打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增强日语课堂的吸引力。通过多次在大一新生里开展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大学阶段选择日语的原因依次为:想要了解日本社会占25%,想成为中日交流的桥梁占23%,喜欢日本漫画占19%,仰慕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占17%,喜欢日本占9%,喜欢日语占5%,喜欢日本人占2%。可见单纯因为日语而选择日语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应“投其所好”,不仅仅要讲授日语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多给学生提供了解日本社会、经济、漫画等多方面知识的机会,提高学习兴趣。

4.大学阶段的日语学生,不同于初高中日语学生,前者以面向服务社会、掌握职场生存技能为目标,而后者则是以充实头脑、升学为目的,所以二者的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材选择等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来把握。大学初级阶段虽然以打基础为主要任务,但仍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初步了解大学毕业后即将涉足的社会。

二、语言特征

1.日语为典型的黏着语

日语中的各个词汇通过其后面的助词来确定它在整个句子中的语法成分,不同的语法成分后要使用不同的助词。日语组词造句的语法规则,主要是分析词的使用规则。因此日语语法的主要内容是词法方面的内容,其中助词、助动词的使用规则又是词法的主要内容。而学生在大学初级阶段基本要求是达到日语能力四级到三级之间,此时所要求的日语助词、助动词,数量少、用法简单、有规律,所以记住这为数不多的主要助词、助动词也是此阶段学习的重点和捷径。相较于英语初级阶段要记住其固定表达、固定句型,日语则要记住这些主要的助词,如は、が、を、です、ます等。

2.暧昧的表达方式

日本式的默契、模棱两可、省略、委婉等特征,只有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才能心领神会,而学日语的外国人却难以把握。因此大学初级阶段的日语学习者,除了要掌握好日语这门语言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日本人这独特的暧昧表达方式,尽量做到日本人的“以心传心”。

3.话语格调下的敬体和简体

敬体和简体属于日语语体这一广义概念之中的一部分。日语语体的一大特点是根据话语格调的不同,即是否意识到交际者及交际者双方关系不同而区别使用敬体和简体。在日语中,敬体和简体等「文体的选择是必须的,它和态、体、时、极性一样,属于基本语法范畴之一。所以,这门语言的初学者,尤其是在大学毕业后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最初级阶段就掌握使用敬体和简体的语境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一些教材在初级部分基本使用です、ます体,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无论在何种场合下,这样的表达方式都不会犯大错。

三、与已学语种的关系

1.汉语

汉语比较强调主语,经常在句子中出现“你”、“我”等人称代词,但是日语则不然。日语句子不强调主语,特别是在主语是第一人称的情况下。如「明日公へ行きたいと思います,大一学生最喜欢说成「わたしは明日公へ行きたいと思います。虽然语法上没有错误,但是不够自然、地道。

任何外语的学习,都离不开我们所最为熟悉的母语,就像人们常说的:语言学习是相通的。中国和日本是邻国,在过去的历史里,中日之间有过交流、学习,也有过战争,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为两国语言增添了新的生命力。日语的文字无论是书写还是读音都有汉语的影子,这对于初学日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是比较有利的。但是,有些日语汉字虽然形同汉语,但是意思和发音却同汉语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在大学初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

2.英语

虽然日语的假名要比英文字母多得多,但是日语发音却没有英语那么的灵活多变。可是对已经习惯于英语发音的大一学生而言,却经常将本不该摩擦、爆破的日语假名读得如英语一般,特别是日语“サ”、“タ”行假名。

英语和日语不属于同一个语系,也不属于同一个语言类型。如果按照词的结构和词素的相互关系分类,英语属于屈折语,日语属于粘着语;按句中主要成分的词序分类,英语属于SVO型语言(按主动宾的次序排列);日语属于SOV型语言(按主宾动的次序排列)。大学初级阶段的日语虽然不是很难,但是因为日语语序同我们已经习惯的英语语序大不相同,所以很多学生在做句子时比较容易出错。

但是因为学过英语,因此对日语的自动词和他动词的掌握会有一定的帮助。日语当中的自动词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用法上,与英语当中的不及物动词非常相似,同理,他动词则和及物动词有相似之处。如果在教授自动词和他动词时将这一特征告诉给学生,就会省时、省力得多。

由于90%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学习的外语为英语,所以对于大一的日语学习者而言,头脑中充斥的都是英语句子和单词,越是想要用日语表达就越是会想起英语。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过去英语教学模式所产生的习惯。但这绝非易事,首先应该有一个阶段的缓冲,如在发音的学习阶段暂停英语学习。其次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日语语感,多进行情景会话,多看日语教学片及日本原版的影像资料。

综上所述,大学初级阶段的日语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日语人才,我们必须掌握这些特点,并且要按照规律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尹承德.中日经济关系新变化.北京:中国经济时报,2010.

[2]皮细庚.日语概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12

【关键词】专业日语高级教材跨文化交际体裁题材

1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专业日语教育,由以往单纯重视语言教育,转向重视语言和社会文化内在联系,出现了着眼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以及异文化交流的动向(修刚2008)。专业日语教材的目标和内容,曾经经历过重视知识,重视理解到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三个阶段的变化(曹大峰,2011)。2001年,《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改订版)》当中,第一次提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目标。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中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方针。正是在以上日语教育和日语专业教材迎来转折期的过程当中,2005年,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日语综合教程》应运而生。

2007年9月,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率先采用该教材作为高年级精读教材。随后在天津开设日语专业的12所高校当中,共有七所高校采用了该教材作为日语精读的主教材。但是,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关于《日语综合教程》专业日语高级教材的内容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特别是从语言社会学的视点围绕新教材的文化社会特征展开讨论的研究尚不多见。

分析专业日语教科书的研究,一般重点放在词汇,语法上,分析专业日语教科书的题材和体裁的研究不多见。专业日语教材落后与时代,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已经被研究者清楚指出。因此,教材的体裁和题材是改善教科书的方向,基于以上原因,针对教材的体裁和题材内容,详细分析和考察的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专业日语教材的发展的新趋势,将会具有以下三种含义,第一,改变教科书模式,固化概念,变为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的,宽泛的学习资源概念。课堂资源与课外资源统一在一本教科书上。第二就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以往的教育与学习的模式,即所谓的单方向教和学的固化模式。双方向互动,教学双方协助互动,教师的作用是由主导向辅助的方向转变。

语言教材变成文化教材,更加强调语言的应用和作用,语言从主导地位变成辅助位置,词汇,语法和句型,作为技巧更依靠一级考试的影响。教材内容,话题和讨论。重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和受众意识,在忘掉母语语境当中进行教学活动。以往学习词汇,语法和句型等语言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主导,教室内的教学活动转变为学习者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异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上。利用远近法,从横向纵向等方面构筑大学专业日语教学模式。

本研究的目的,以我国沿海大城市天津各高校专业,日语高级教材《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当中的课文以及课外读物,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从语言社会学视点出发,利用语言教育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探讨该教材所选文章的体裁与题材的内容特征,及其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为今后编写日语高级教材提供实证分析素材,为日语专业一线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日语高级教材的特征

首先,从该教材编著成员的构成阵容来看,以在京津沪独立设置的外国语大学为中心,集中了清华,复旦等我国一流大学日语教学与研究的顶尖级专家(注)。然后,从教科书的内容来看,如表1所示,教材当中的各课课文题目,其原作的体裁与题材,出版年代以及被日本中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比例等等信息,反映了该教材的所具有的代表性,科学性和专业性的特征。以下就以上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注释:以上一览表根据《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结合网上信息制作而成

3课文题材内容及特征

第一项内容,从教材课文和课外读物的体裁来看,随笔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3%,随后是小说,说明文和游记,比例均为17%。童话和议论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随笔的广义概念应该包括散文和游记,所以散文的比例应该占到课文全体的50%。第一项内容,从教材各课的题材内容来看,所涉及的题材领域空间广,历史跨度长。她们包括了自然环境,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科学教育,建筑文化,童话故事,人物传记;涉及到了生物学,建筑学,语言学,社会学,环境学,文学,建筑学等众多学科。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说明了如何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第二项内容,从课文原作的出版年代,以及在日本学校语文课程中的使用情况来看,《日语综合教程》(自然第五册)的文章,一般集中在从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之间。而且,几乎全部出自日本中小学校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因此,教科书的选材内容,一方面可以与日本母语语言教育保持同步,为日语专业学生参加日语能力水平一级考试,也为学生留学日本,以及报考日本的大学提供借鉴和参考。甚至说能为将来升入研究生院,从事日本语言和日本文化专业领域研究,起到启示和引导的作用; 另一方面,日语专业在非母语情境下开展教学,教师的日本文化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掌握日本语言和文化背景等知识要点,完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如何实现新教材的教育目标,保证新教材的教育质量是今后长期的课题。本研究的深层意义也正是在于此。

第三项内容,从课文内容题材的具体表现来看,描写日本自然界景物与人的自然感觉的作品较多。以下举例说明。例如,在《大海里面有母亲》(第一课)当中,作者将自己对大海的爱和对母亲的爱紧密结合,“我为了独自一人能尽情享受大海的喜悦,选择了四等船舱”。因为“文明的舒适感常常会切断和大自然的直接接触”。揭示了人欲与自然共生,必须与自然亲密交流的哲学。在文章最后作者明确点题:“大海啊!在我们所用的文字(汉字)里,你的里面有母亲。”

又如,在《日式庭院》(第四课)一文当中,作者把庭院看作是位于室外,但对室内气氛也会产生不小影响的居住设施。作者认为庭院的作用在于:“院内净是杂树,反而更能敏感地反映出四季应时的变化,让人感到非常惬意。望着这些,往往会使自己焦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 “力求庭院内能反映四季的变化,并在凝望庭院过程中寻求庭院的最大意义,我总觉得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庭院感受”。这种感受,“归根结底,来源于不把自然当做要征服的对象,而是当成可以亲近的环境的日本式的自然观。”

再如《红山樱》(第七课)的作者描写专业摄影师拍摄红山樱时的敬畏之心。“不管怎么拍也拍不出像样的”,“每当看到这种景色的时候,(我)觉得把她收进照片这样小小的方框里简直是太傻了。但只好下跪了,背着三脚架来回跑动”。摄影师常常被东北和北海道的樱花的顽强所震惊。他认为:能够拍到最好状态的樱花一年之中只有一天,在那一天之中又只有一瞬间。他早晨一个人与山中的樱花面对着的时候不由得想:“啊!现在,只有我和樱花两个人共享着时间和空间。(中略)。如果(我)叫一声“呀”,她也会回一声“呀”的感觉。她那种不匆不忙,渗透到我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把我潜藏在心中的疙疙瘩瘩彻底溶解掉的感受。”

综上所述,本稿以日语专业高级教材《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作为分析研究对象,从语言社会学视点出发,分析和探讨该教材所选文章的体裁与题材的内容社会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直接体现作者个性和同时反应社会时代风貌的随笔和散文比率最高,因此,日语专业学习者可以随着作者以其真实体会日本社会文化,犹如亲身感受作者的经历。散文体裁不单纯是记事写景,即景生情,将日本人在此时此景的心境,通过文学手法浓缩提炼和升华,概括出日本文化固有的特征。第二,从课文题材内容来考察,描写日本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触景生情,抒发热爱自然,敬畏自然思想感情的篇章尤其印象深刻。人与自然,人与植物的沟通与交流,反映出自然是有生命力,有感情的世界,人为自然动情,动心和动容。这种全身心的体会自然的活动,不单纯是把自然当作身体外部喜欢的对象,而是变成身体内部的东西加以呵护。这一点值得教育和学习者细心体会。第三,正是基于《日语综合教程》选材内容原因,学习者通过学习该教材,有望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但是同时,教师的日本文化理解程度,以及语言教学传统意识的转变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最为今后的研究课题,应该对该教材的课文连同课外读物一起,展开更加详细具体的综合性考察,摸清和解明教材整体理念和教学目标,为日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字】日汉对比,日语,汉语,习惯

当我们接触一门外语的时候,一定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伴随着外语教育及学习的始终。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单词表,一目了然,所有的单词都标出了它对应的汉语意思。除此之外,翻开语法书,也不难发现其对应的母语解释。甚至于课文理解,外语学习者习惯于将所见到的外语逐一翻译成母语,以此便于理解。通过母语去理解外语是所有的外语学习者普遍采取的思考方式,也是大多外语教学工作者采用的教学法。那么,我们有必要从日汉对比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一下它在日语教学及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者说产生的影响。

一、对比语言学的必要性

第一,从外语教育出发,对比语言学在外语教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授完全不懂日语的人学习日语时,从事日语教育的老师不得不采用对译法(对译法即以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或者第三语言为媒介,理解外语词汇、语法等)。其实,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对象比较。比如,给日语初学者教授日语助词「も时,一般会提到它等同于汉语的“也”。讲到「そう的时候,可能会提到它大致等同于英文的“so”。因此,初学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将汉语或英语同日语学习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音声、音韵,还是语法结构,初学者总是会思考它们相当于汉语或英语中的什么。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在日语学习的一开始就根深蒂固地灌输进了日语初学者的脑子里,或者是说日语初学者自己偏向于这种思考方式。

第二,某一门语言,如果仅着眼于该门语言的内部,可能有无法进行科学的分析或记述的情况。此时,就要采用对比的方式,从该门语言的外部去把握仅从内部无法处理的部分。最初接触日语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日语的语序非常奇怪,因为它同汉语、英语有着巨大的不一样。然而以日语为母语的日本人不会有这个奇怪的感觉,他们是理所当然地接受着,那是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日本人生来接触的就是日语,对于日语的语法特征、结构等习以为常。然而之于日语学习者的我们,我们习惯的是汉语或者较之日语较早学习的英语,在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汉语或者英语知识之后,再来接触日语时,我们又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将日语和已经习得的汉语或英语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的方式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日语的“SOV”语序。

第三,对比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起的作用更为突出。将日文作品翻译成汉语,或者将汉语文章翻译成日语,翻译家都必须挑选正确的对译词汇,思考正确语法结构。这一工作实质就是对照比较的过程。因为有翻译的存在,才能使更多的人接触、了解他国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文化。

二、二语习得的干涉现象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是具备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同样的语言能力。然而很遗憾,现实中能如愿的人很少。无论是发音器官的运动能力,还是概念体系,语法规则,就无法到达完美的程度。外语学习者都只能学习有限的外语,因此,可以说外语学习是具有有限性的。我们外语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阶段。我们在这一步步接近目标语言的过渡阶段,辛苦掌握的有限的语言能力叫做中间语言,特定的人在特定的阶段习得的中间语言其实就是外语有限性的表现。

外语学习者之所以受制于外语学习的有限性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干涉现象有着直接关系。

干涉现象中,我认为应用性最高的是“过度的规则化”,即过于刻板地遵守语言内部的规则。比如,学习「~ている时,语法规则中明确写着它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同时给出了例句“彼女は小説を書いている”和“彼はまだ寝ている”等等。我们牢牢地记住了它的意思之后,又碰到了例句“お前が大学を出る時、俺はとっくに死んでいる。”“花子はきれいなコートを着ている。”“技術が優れている。”等,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将“语法规则”套用在这些例句上,理解它们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甚至,写出“あっている”或“ いている”等表现形式。又比如,我们学习敬语时,敬语中有个句型是“お~なさる”,为了便于理解,给出例句“お使いなさる”,“ご出席なさる”等,于是我们仿照该句型和例句可能写出“お見なさる”或“お寝なさる”等表现形式。同样,学习完授受表现,我们知道了“~て差し上げる”表示为需要尊重的对象做某事。课文例句中的对象往往可能是“先生”“部長”“社長”等。于是依葫芦画瓢,我们的日语学习者可能会对着正在擦黑板的日本外教说出这么一句话:“黒板を消してさし上げます。”

以上出现的种种错误的日语表达都是过分遵守语法规则所导致。如果我们能够抛开书本,从其他的日语书籍、文学作品、日文杂志或者日文网站上收集更多的相关例句,进行分析比较的话,我们对于书本上给出了语法规则会有全新的认识。也许我们会发现,比起语法规则,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的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凭借语言习惯来表达语言。在我们看来完全错误的日语可能正是年轻人之间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

三、女性化语言的表现

日本是个岛国,而且深受高温潮湿气候的影响,所以生活习惯倾向于清淡。受此生活习惯的影响,语言和文学也呈现出“清淡”的特征。最后,学者得出结论:日语是女性化语言。

日语中丰富的待遇表现是女性化语言的一大特征。以下从三个方面论述该特征。

第一,句末表现。经常说日语的句末表现是变幻莫测的,这也正是日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比如,打电话的时候,打电话的一方会说“もしもし、こちらは××ですが”,这里的“が”怎么理解呢?另外,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正式场合,尽管是自己断定的内容,日本人常常在句末加上“~と思っている/~と思う”或“~ではないだろうか”等表达方式。那是因为他们非常在意自己态度和感情的表达,像中国人一样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无可厚非,但是日本人重视话语中的语气和口吻,所以习惯在句末进行修饰使其更加圆润。特别是当和他人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日本人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摆明自己的观点。为了不伤害到他人的感情,他们首先会顾及到对方的脸面,表面上表现出和别人同一观点的样子,而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往往放在句末。不伤害到他人是交流中最大的原则,关系非常亲密的话暂且不论,面对那些不是非常熟悉的对象的时候,大家都牢牢坚守着这一原则。我认为日语中的句末表现非常的丰富正是因为日本人考虑到了和对方的心理距离,为了好好地维系和对方的关系才产生的。

第二,敬语。为了灵活地运用敬语,首先我们要清楚地把握“内”“外”“上”“下”的关系。也就是说必须根据相互之间的地位、年龄和交往程度等信息选择敬语表现。通过敬语表达敬意可以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同时又可以铸造起不相互干涉的屏障。即,即使是同样的意思,说话对象不一样,表达方式不一样。比如,很少有日本会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这么完整的寒暄语跟同事打招呼吧!但是,如果对方是上司的话,一般又会使用这种较为完整的寒暄语。说话者并不是满怀着对上司的敬意,而是同上司之间存在着心理距离。同等级别的同事之间,这种心理距离就会小很多,所以谨慎小心的交往方式就没有必要。但是因为和上司存在着上下级关系,所以自然而然就表现出疏远,会话上也自然而然维持着这种距离。与之相反,中国人的生活中不用过于在意敬语。而且种类、使用方法、难度等都不及日语那么复杂,可能因为我们并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具备那么强烈的心理距离意识吧!因此受意识和思想支配的语言中,敬语不那么的丰富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授受表现。授受表现是说话者从恩惠传递的角度把握彼此关系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日本人特有的心理。比如,将汉语的“你等我一下”翻译成日语就变成了“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れませんか”。“ てくれる”表示他人为自己或者自己一方的人做某事,以此来传递恩惠和利益。很明显,用授受表现来表达一个句子,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句子本身的意思,还包含着说话者的心情或心理。对于措辞很敏感的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授受表现。以感激的口吻表达出对对方的关心,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圆润。这些在汉语中几乎找寻不到。

女性化语言的另一个特征是“あっさり”“ さっぱり”。这一特征通过省略现象表现的非常明显。日语中有很多表达方式令外国人理解不了,比如“ちょっと”“ どうぞ”等。拒绝他人的时候,日本人很少会说出“ノー”或者“いいえ”,大部分情况会说“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日本人不直截了当地拒绝他人,而是使用一个“ちょっと”来表明自己的想法

,让对方自己去遐想。听话者也能够说话者的意图,从而放弃。但是,如果是两个中国人在聊天的话,说话者可能会生怕产生误会,而将拒绝的理由非常清楚滴阐述出来。被拒绝的一方可能也有想要知道理由的意愿。另外,在人称代词的省略方面,恐怕日语是最为频繁的。如果推测是对方可能知道的信息,那么说话者一般不会明确的提到,而是直接省略掉。和汉语中的代名词不同,日本是完全的省略。完全省略之后外国人可能完全不明白意思了,可是日本人之间是可以心知肚明的。文学作品当中也呈现出“あっさり”“ さっぱり”的特征。古典文学中的“和歌”就是典型的例子。“和歌”和“俳句”都是摒弃多余的修饰成分,以有限文字叙述无限的可能。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以仅有的17个字将日本人的美意识描述地淋漓尽致,17个字中没有出现一个和“静”相近的词汇,但是“寂静”之美传递在字里行间,而且这样一种言简意赅的文体使得美更加的美,静更加的静。

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学习外语的过程当中,时常将所学的知识和母语进行对比分析,可能会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意外的发现。特别是从文化习惯的角度把握语言习惯,因为文化习惯是语言产生的土壤。

参考文献:

[1]新村 出編(1998):『広辞苑第五版、岩波書店

[2]金田一 京助など(1997):『新明解国語辞典第五版、三省堂

[3]矫远峰等(1997):《新日汉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

[4]戸谷高明(1993):『故事ことわざ活用辞典、創拓社

[5]浜千代清(1994):『芭蕉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世界思想社

篇14

0引言

当日语教学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进行时,学习者所具有的汉语基础会带来正迁移,使学习变得较为轻松。特别是在词汇的学习中,除外来语外,绝大部分单词都包含着汉字,汉字是“表意文字”,学生们可以从这些汉字中窥探、猜测到单词的含义,有助于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比如:“米”,日语也是:“米”。又如形容词:“高的”,日语则为:“高い”。动词里面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如:“吃”,日语写作:食べる。但在这种正迁移产生效应的同时,其负迁移也成为了学生学习上的阻力。

1语言学习与母语迁移现象

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Dr.Robert Lado)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该博士及其认同者的理论认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最初开始二语习得时,学习者是根据母语来理解、消化外语的,这样或许会使二语习得变得更加的容易。正如上文中所举的那样,由于母语是汉语,学习日语时日语汉字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种方便被称之为:母语的正迁移;其次,随着所学知识的加深,母语也会给外语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把这种影响称之为:母语的负迁移。在实践教学中,一个日语学生给其日语外教的信里有这样的句子(这样写道):“日本?Zの敬?Zは?yしいです。大?涿曰螭筏皮い蓼埂!笔导噬细猛?学想表达的意思是:“日语里的敬语很难。感到非常的迷惑。”但由于她用了“迷惑”一词,使句义变成了“现在正在(给别人)添麻烦。”这是由于中文和日语的“迷惑”一词词义的差异所导致的错误。母语的正迁移变成了负迁移,由此可见一斑。

2词汇的特征意义

笔者认为,在词汇教学中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最主要的对策就是区别词汇的特征意义。根据语言学者奥田靖雄及喜屋武正胜等的研究,词汇中包含着“音声形式”和“意义内涵”,而“意义内涵”又可以细分为“特征意义(语义)”和“概念所指(外延)”。以“お母さん”一词为例:

这其中,音声形式本身就因语言而异,比较容易引起学习者的重视。因此,要解决母语的负迁移问题对词汇学习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更应该致力于特征意义的教学。那么,什么是特征意义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单词区别于其他词汇的意义特征。以日语单词“座布?猓ㄗ?垫)”为例,在《广辞苑》中解释为:座るときに敷く布?猓ㄗ?的时候垫的褥子)。从该解释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项:①布?猡扦?る。(是褥子类的东西)②座るときに使う。(坐的时候使用)③敷く物である。(是垫在下面的)

特征意义是从现象里面抽取最本质的,区别于其他词汇的内容加以归纳而得出。在上面的例子中:①属于单词的属性特征;②属于单词的用途特征;③属于单词的形态特征。想要正确理解上述单词的词义就必须正确地掌握其特征意义,并加以区分。而这种特征意义往往是不同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对事物的认识所作出的总结归纳,有着特殊性。虽然日语中借用了中国的汉字,但经过改良和历史的发展,创造出了适应日本社会文化的日语汉字及词汇。因此,这种包含汉字的词汇在二语习得中,最容易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3解决方案

在日语学习中,学习者可能会下意识地按中文意义去理解一些单词。出于表达的需要,有时甚至会应用一些自己本身并不理解的词汇,或者自创出一些汉语词汇。在课堂实践中,有这样的例句:“道を渡ろうとした?rに、三毛が?wび出してきて、びっくりした。”学生们看了以后,马上就翻译成了:“正要过马路,突然三毛跑了出来,吓了(我)一跳。”其实,这句话里的“三毛”是“花猫”的意思。像这样的单词容易望文生义,但一查字典就一目了然了。也许是由于“三毛”一词太过简单,又是汉字,学生就想当然了。学生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就要从刚入门时候开始,老师要在课堂上专门找一些类似上面“迷惑”、“爱人”、“三毛”这样的单词,让学生在查字典中找到乐趣,减少学生对查字典这件“麻烦事”的抵触。所以,教师要做的不是充当字典,而是查字典习惯的养成督促。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在讲授单词时,对一些单词进行比对教学,让学生也逐渐养成对比学习的习惯。比如,一个毕业生谈到在公司工作中遇到的一次困惑时,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社?L:?aを?みたいが、このコップに、お??をちょっといれてくれないか。

社?T:お???あっ、水ですか。分かりました。

社?L:お??だよ、お??!水じゃないのよ!

学生说,“我当时虽然知道了社长要一杯水吃药,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纠正我呢?”确实,中文和日语中都的水都写作“水”,也都是“水”的意思。但却有着温度的差异。中文的水根据实际需要,即可以指开水,也可以指常温的水。而在日语中,“水”只指常温的没有经过加工的凉水,开水则一定要说成“お??”。所以,社长要马上纠正也是可以理解的了。通过这个事例,特征含义教学的重要性也可以窥见一斑。再简单的词汇,只要有着与中文不同的特征含义,教师在课堂上就一定要通过对比的方式来阐释清楚。

此外,学习者身边并不总是有字典和教师的帮助,而我们对语言的判断往往来源于日常积累的思维模式、语感和常识。因此,培养学习者的这些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要讲清楚“寒いと冷たい”的异同并非难事,但是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即时、准确地运用确实需要语感的培养。在摸到凉水时能够马上脱口而出“冷たい”这不是单靠死记硬背就可以的。要想培养这些能力,最为理想的莫过于融入日本社会或者直接与日语母语者进行日常接触,借助语境来准确把握词汇的特征意义。但这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特别是内陆的学生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借助日语原声教学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如:日本的影视作品和广播、歌曲等,通过这些来营造出一个日语语境。不要小看影视作品等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这点我们可以举国内的影视作品为例。近年来国内的方言作品异军突起,就算没有去过四川,但是看了《疯狂的石头》也能蹦出好多句;就算不是东北人,也能很快乐的欣赏《乡村爱情故事》,并偶尔吐出只言片语。这就是语境的魔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