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3 09:05: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99

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语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是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为此,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改变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方法,调动一切因素提升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和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为此需要教师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具体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语文阅读教学生本原则。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认识到教学对象的行为主体是高中生,目标的确定要仅仅围绕高中学的学习需要,比如在《荷塘月色》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有一点是“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作者创作的情怀”。在《雷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有一点是“通过课文绘制的故事情节发展进一步把握戏剧冲突。”

二、语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信息加工教学策略

现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是通过课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知,即现代文阅读教学重要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选择、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为此要求教师在信息处理加工中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现代文阅读文本内容较长,想要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需要快速阅读文本信息,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阅读信息供学生细细品味和鉴赏。比如高中人教版必修小说单元安排了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的文章篇幅都很长,其中《边城》主要选择了小说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一共21节。为了透过这21节内容了解翠翠、傩送、天宝的人物特点,感受到湘西文化内涵,教师需要先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高度概括小说的内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信息加工教学方式,确定“用200字概括小说内容”、“找到文章描写环境、人物心理和对话的句子”两个教学目标。

(二)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

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适合篇幅较小的散文和诗歌阅读教学,针对篇幅长的现代文阅读教师可以选择文选的一部分应用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其中阅读和思考结合教学策略中的读指的是对文章内容和精确语句的感知,从而感受作者创作的情感。思考是指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语言特色。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在两分钟时间内阅读全词,了解词的上阕和下阕所写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关系。学生回答出上阕是写景,下阕是抒情。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全词内容之后,教师选择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词汇“独”、“尽染”、“竞”等,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用意的理解。这种教学安排体现了思考和阅读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字句的推敲进一步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对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发展,要求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新型学习方式,具体要求教师结合现代文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术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一般情况下,比较简单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分组自主学习,而对于一些有一定理解难度的语文教学内容则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比如在学习《祝福》的时候,对于主旨的理解,学生受个人经历的限制无法深入理解小说主旨,遇到了阅读难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祥林嫂的死应该谁来负责?”之后学生经过小组探究得出了是封建社会导致了祥林嫂的死,加强了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再比如《荷塘月色》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学生受年纪的限定对人、事的思考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加上学生对鲁迅那个时代了解不够,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教师需要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学生基本了解《荷塘月色》内容之后,教师提问学生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了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为不同小组的学习提供不同学者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让学生划出文章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并结合学者的研究把握文章的内涵主旨。

(四)体验教学策略

一切知识都来自于感知,学习的体验也是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实现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通过一定情境的创设来还原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小说和戏剧的学习,文章中会涉及大量的人物对话,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分组、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感受。比如对于抒情性的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渲染和背景氛围的创设再现课文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比如在《雷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出自己喜欢角色的语言和描写这个角色的语句,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分析感受戏剧刻画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感受到人物形象。应用体验式教学策略进行《雷雨》教学的原因是在文体上,戏剧本身是一门舞台艺术,会应用到丰富的语言台词和动作刻画人物,向读者展现社会现实。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戏剧这一文体的特点。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提升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需要高中语文教师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需要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更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必要性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一样,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都离不开阅读,不管是课外阅读还是课内阅读。据相关报道统计发现,目前,我国有大部分的高中生对阅读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其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够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会读书,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感悟文章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语文是一门知识面较为广阔的学科,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阅读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内涵,并且学会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积累文学素材,提高创作能力。

二、准确抓住高中语文阅读水平的标准

阅读水平标准是设计和实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依据,只有准确的抓住高中语文阅读水平的准则,才能够明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大多数教师在制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考试要求来制定目标;有少部分教师,甚至没有教学目标,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非常不理想,不仅浪费时间、资源和精力,而且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准确的抓住高中语文阅读水平准则,才能够准确的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进行定位。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供阅读片断,因此,教师可以从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片断作为阅读教学的蓝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照虎画猫,将阅读片断中的内容照搬给学生,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即对阅读内容进行重组或者重选,并进行拓展及挖掘,至于重选什么,怎么重组,拓展多宽以及挖掘多深,这需要教师去参考高中生的阅读水平相关标准来确定。

三、尊重高中学生的阅读体悟

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成果,就必须提高高中生对语文阅读的体悟能力,下面笔者针对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体悟,提出以下几个方法:第一,问题式阅读: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将阅读方法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理解模式。譬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本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朱自清为什么说‘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呢”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的对整篇文章进行阅读。第二,探究式阅读: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属于该阶段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征,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征,布置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探究阅读课题,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的过程中,找到探究式阅读课题的相关资料,由于探究式阅读课题的讨论内容较为广阔,因此,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所收集到的答案都不相同,通过探究式阅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多层次、多方面的了解文章,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阅读模式。第三,体悟式阅读: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阅读体验大不相同,因此很容易对同一件事物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使得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阅读模式和阅读风格。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体悟式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学习一些措辞比较优美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让学生自己去体悟诗歌、散文以及小说中的精华,在必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语感和阅读模式,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只有采取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才能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提出了两个提高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第一,注重课外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课内阅读,还需注重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取语文教材之外的文章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蓝本,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阅读能力,还能使学生积累到更多的课外知识。第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特的人格,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教师就必须指导学生将在阅读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中,因此,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和语文写作教学相结合。譬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中的“边城”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和巧妙的写作技巧,并将这些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运用到作文创作中。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理念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教师阅读教学的误区。

1.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为了应付高考,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等的教育,致使生学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发展。

2.依赖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针对小说阅读或散文阅读题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有些老师认为,答案会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阻碍学生发创造性思维和散性思维的发展;但更多的老师认为阅读题所设置的答案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答题方向和把握文章主旨。

3.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部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讲课死板,所选文章也不够精美,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学生普遍要求能提供更多更精美的文章,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选择阅读。

(二)学生阅读训练的误区

1.对文章理解不透彻

无论是词句的理解还是主旨的把握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差,难以回答得完整准确。阅读积累不够,视野不够开阔,文学底蕴欠丰厚。

2.不能“学以致用”

判断文章体裁,运用相关文体知识鉴赏文章、思考问题,应是学生阅读思维之一。但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却难以将课内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课外自主阅读能力,不能有效地实现“学以致用”。

3.认为阅读训练成效小

学生喜欢做客观题,他们认为做客观题花费时间少,成效相对显著。做像小说阅读或散文阅读这样的文章,他们觉得费时,而且得绞尽脑汁,有时不一定答到要点上,所以效果不显著。其实不然,阅读训练一定要多读多练,才能培养语感。

4.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语文学习的一大内容就是语言学习。而当前许多高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文章看得懂,但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该现状令人堪忧。

二、探究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积累。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这为阅读积累的重要性作了关键的脚注。从语文教材的选用看,必修一至五,《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读》等八本书选用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品读、理解、感悟、鉴赏,甚至背诵这些名篇佳作。让学生从这些名篇中感受作者的人格,从而内化自己,提升自己的品位。特别是教材中选用的我国古典名篇佳作,更要引导学生从传承祖国文化,完善自身人格的高度去认识积累的重要性。

(二)提高学生的细读与鉴赏能力。

无论是哪类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旧理念下的“架空分析”和新理念下走极端的“思想漫谈”式,其实都忽略了一点,“语文”姓“语”。离开了对语言的品味,离开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阅读教学就会走向空洞。对此,半个多世纪以前,朱自清先生在《・序》中已有很精辟的论述:“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

(三)鼓励学生个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

个性阅读,即学生从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这种个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学习语文打好基本功。当然,个性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可以指定读物,做到统一阅读,各自理解,教师点拨,提倡个性感悟与评价;也可以是抓大放小,在一个大文体或大范围里,任学生自选读物,各取所需。

(四)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1.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

平等意识缺乏的教学会造成话语霸权充斥课堂,使课堂出现“灌输式”的教学现象: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记录教师的思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纯粹只是客体。

2.教师应提倡“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强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不同观点的互相尊重,从而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论

总之,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以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走好每一步,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新课程;阅读教学;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与教学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五个方面,积累与整合,思考与领悟,感受与鉴赏,拓展与应用,创新与发现。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科学性的学科知识,侧重于文章的理解与应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与新课标要求相差甚远。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程式化教学模式,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

根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来看,应对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也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阅读教学步入了“模块化”的深渊。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体,只要开展阅读教学,必先从中心思想开始入手分析,然后逐句、逐段的进行句子与段落分析,最后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模块化的教学方式,陈旧、僵硬,老师“繁琐”的语言讲解代替学生们的感悟与理解。这种“应试”教学方法,一方面会让学生丧失语文阅读的兴趣,一方面阻碍教学效果的提高。

2、阅读教学设计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缺乏培养目标。

进行语文教学,必须按照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情感目标三方面的要求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通过合理的设计让学生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们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获得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想、独立探究的能力。真正的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但是,现阶段阅读教学中,教育设计随意性较大,安排设计不合理,杂乱、零散的教学,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成的知识体系。另外,阅读教学中,老师习惯“多问多答”的教学方式,不断向同学生抛出各种问题,导致学生紧张、一头雾水,而且教学效果不显著。

3、阅读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

阅读教学不像数学、物理等学科,有着特定的公式、法则。阅读的内涵、意境是比较深远的。比如说,在进行古诗词意境欣赏的时候,可以通过感受诗词的语言、意象、画面、构思、情感等等之美,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内涵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课时等方面影响,只是停留在表面教学,无法深入的进行阅读欣赏。

二、如何更好的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1、积极倡导“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科目,尤其是阅读教学,更是一门自由驰骋、自由发挥的科目。应有灵活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应“不拘一格”,应有所创新,打破传统、僵化的教育模式。比如说,在进行古诗词赏析时,就可以充分采用鉴赏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诵读整篇古诗,从音韵上感受诗词的节奏美;其次,领悟文章的情感之美,结合诗句含义去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再次,品味古诗意境之美。学生通过散文描述或者以诗译诗的形式晕染古诗意境。最后通过析读,感受诗词的艺术之美,站在比较高的角度,鉴赏诗词的艺术风格。通过上述四步古诗赏析过程,学生不断摸索总结古诗欣赏的学习方法,在不断感受古诗之美的同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应该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与文章特点,开展创造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2、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式记忆。阅读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重视学生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问环节的引导必不可少,还需要积极吸引学生加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强老师、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3、充分挖掘阅读教学之美。

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内涵,可以不断挖掘、不断品味。这是一门“感性”的课程,能够从不同角度去挖掘文章的内涵。这是一种美的快乐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文字功底、语言运用等能力,更能感受文章内涵之美。因此,在阅读教学时,除了基本的文字、语言运用训练,应该更多的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内涵,体验文章的情感。比如,通过几个点睛之处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感受小说故事情节,达到身临其境之感。重点放在语言艺术之美的挖掘上,让学生感受阅读美的熏陶,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兴趣。

4、积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现阶段的高中阅读教学,只是为应试教育服务,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影响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阅读教学也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并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老师需要积极提高课题把控、效果把控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积极倡导“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充分挖掘阅读教学之美,积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详细论述了如何更好的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何琴仙.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06)

[2]王志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0(03

[3]胡志贵.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作用与实践[J].教育科研,2008(05)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审美教育;分析和研究

高中语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主要学科之一,其不仅关系着学生的高考,和学生日后长远发展具有紧密联系。语文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学主要内容,是培训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主要知识内容[1]。教师传统阅读教学主要是依据书本内容进行教学,具有一定局限性,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阅读教学失去原有教学意义,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教师开始对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增加对名著阅读教学关注,在实践研究后,发现名著教学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审美教学联系性

就文学名著来说,其是语文知识体现,利用语言和文字展现客观存在的事实,体现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因此,可以说文学名著是艺术和文化展现形式,具有教育意义和艺术内涵。就文学内容来说,具有多样化特点,包括小说文学形式和戏剧文学、文言文和散文文学形式,诗歌文学名著等等。站在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我们可以发现众多文学名著影子,诗歌和散文等等文学名著。例如:在高中语文中对于《离骚》这一文学名著内容,在对内容学习了解后,就可以体会到屈原高尚品格和洁身自好的优秀品质。《诗经》这一文学名著,则可以展现我国不同民族艺术魅力和文化特对点,其次,还有我国著名作家曹雪芹先生《红楼梦》也体现出一个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发展史和一段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总而言之,无论是国内的优秀文学名著还是国外优秀名著,在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素质和身心具有潜移默化般影响。文学名著是高中语文阅读常见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审美教育具有自身特点,高中教学中,主要是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育和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感受美好的事物和美的内涵,提高学生自身美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2]。因此,我们可以说,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名著教学具有多样化美的元素,为高中生审美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创造审美教育可能。

二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序开展

(一)树立全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教学和理解能力

教师在语文名著教育的主要人员,其是学生学习引领者,关系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种中,要树立全新工作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要教学位置,增加和学生交流。其次,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身,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国著名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保证自身具备能力和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全面贯彻这一理论观点,在课下学习不同文学名著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剖析和发掘名著文学中存在美的元素,利于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增加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判断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空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疑难问题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和交流,避免学生在给出问题时教师无法解决和指导弊端发生。例如:教师在私下可以学习当下我国社会较为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我国美学观点,了解西方国家美学理论,提高自身审美兴趣。教师对于自身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利用多样化化形式来开展,教师可以增加对西方国家和我国名著阅读量,物预览优秀名胜古迹,去参加书法和诗歌大会等特点,发现不同艺术展现形式和文学作品中美,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审美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灵活性

站在实际教学角度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的教学位置,把学生放在主要教学位置,教师自身则发挥引导作用。在明确好教学主体后,教师也要建立一个科学化的教学目标,保证审美能力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等等,明确自身教学方方向。最后,为了增加阅读审美教育有序性,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教学多样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实现兴趣教学目标,增加学生对文学名著中美的观察和理解、就多媒体技术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和文学名著具有联系性视频,可以展现人物特点和自然之美的视频,直观把文学艺术美展现在学生眼前,必然会为学生带来视觉上冲击,增加其对美好事物关注度。其次,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完毕后,可依据本班级人数实际情况,把学生划分为4-5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给出一个文学名著中存在美特质,并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在讨论后给出自身见解,加深学生对美的印象,也增加学生对文学名著知识印象,可谓是一举两得。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国演义》这一文学名著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有声音资源视频,学生可以在欣赏激昂音乐同时,激发其对文学名著内容关注。单一就《三国演义》这一文学名著教学来说,教师可以把祖国山水地貌进行展示,在展示时,为学生阐述英雄气概,领会《三国演义》这一文学名著教学故事情感内涵,感知不同魅力,感知大自然魅力,体会大自然孕育出我国英雄豪杰等等[3]。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后,则可以结合小组讨论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让每个小组学生针对视频存在美的元素,在小组内部讨论和研究,并在讨论后在班级中发表自身观点和见解,加深学生对文学名著理解。其次,为了保证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和讨论教学有序开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增加和学生交流和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最喜欢《三国演义》这一文学名著教学哪个人物,这一人物具有怎样性格特点,你怎么评价这一人物等等。最后,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完毕后,要及时登记自身教学行为和语言进行批评,发现自身教学弊端和不足,完善自身教学薄弱环节,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保证语文名著教学和审美教学有序开展,实现素质教学最大目标。

(三)创造班级文化,进行延伸性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外,教师也可以把语文名著教学知识和班级文化联系,在班级中,布置课外文学名著读书角,在班级定时举行文学知识大赛等等,学生在感知班级存在文学气息时,可以熏陶学生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黑板上设置一个角落,写上名著名言名句或者诗词,学生在可课间就会无意间看到黑板上的诗句,久而久之,学生开展对诗句和名言名句研究,发现诗句和名言名句中耐人寻味的美。为了增加学生审美能力,教学除了可以利用班级文化这一形式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熏陶外,也可以利用一下自习课,和学生进行课外名著学习,举办名著演讲大赛等等,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机会,缓解高中生学习压力,在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高中是学生主要学习阶段,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和初中学习后,具有自己思想和理解能力。但是对当下高中生学习弊端进行分析和调查后,发现高中生这一时期艺术审美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其不具良好艺术审美能力。面对这一发展形势,结合高中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开始利用语文文学名著和审美教学结合,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在文学名著故事情节、诗歌诗句、人物特点等等感知中发现点滴的美。最后为了保证高中名著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有序开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全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和理解能力,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灵活性,创造班级文化,进行延伸性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邵颖.汪清县第四中学“名著导读”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6.

[2]李莉.全纳教育视野下高中语文探究型阅读教学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

篇6

一、阅读文本解读多元化,注重“文心”的边界

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教材关注基础,重点锤炼学生的语文素养;选修教材关注发展,倾力濡染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如按传统的一元解读文本的教学模式,选修教材的阅读教学是根本无法开展的。例如《外国小说欣赏》中多是西方现代小说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品,其语言风格、表现技巧、主题特点等各方面都与必修教材里的古典小说截然不同。该教材在“单元话题”中明确地提出小说主题的特点在于模糊性和多义性。优秀的小说作品,总能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因此我们要多元化解读文本,要读出作品中呈现的复杂多义的世界。像《骑桶者》、《墙上的斑点》、《半张纸》这样的作品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解读,因为它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其模糊性,因其模糊而更具有对人的生命状态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在教学《炼金术士》、《清兵卫与葫芦》、《山羊兹拉特》时,如果能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进行多元化解读,多角度地挖掘出小说的深层意蕴,教学才不会流于肤浅,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

如何多元化、个性化解读阅读文本呢?文本解读的特点在于“有限中孕含着无限”。作为阅读的主体,首先应该树立开放的文本观,力求用时代精神去诠释它。其次要积极地发散思维,从文化、人性、社会历史等多视角去解读,从不同侧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显而易见,多元化、个性化解读文本势必使作品的意蕴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当然,多元解读文本不能够无界,个性解读不等于舍本逐末。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绝不会读出李尔王,更不可能读出奸诈的夏洛克。如果教师能够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内涵,启发学生在正确把握文本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去创造性阅读,那么阅读教学中就可以避免文本多元解读的泛化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多元解读文本要有审视的自觉,要注重多元解读与“文心”的边界。

二、阅读教学要点面结合,明确鉴赏的重点

现代阅读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所谓“点面结合”式的阅读教学,它是一种融“整体感知”与“重点鉴赏”于一体的教学艺术。新教材作品的阅读,呈现出由基础到复杂的逐步提高的总体特征,每单元都有各自的阅读目标,各册之间、各单元之间的目标又彼此关联,体系严谨科学。

就单元教学而言,“单元教学”是“面”,要从整体上感知每个教材单元的教学方向;作品是“点”,要把单元目标融于每篇作品中重点赏读,如果每单元每篇作品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就会集中火力,而不会面面俱到。例如,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重点是“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其中的《荷塘月色》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时可围绕“景物”或反复诵读或分析鉴赏。

就每篇作品而言,“面”是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感知,“点”指的是根据作品的具体教学目标而确定的鉴赏重点。阅读教学应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读中熏陶、品味、感悟、积累。散文阅读教学的“面”就是作品的写作思路与感情,“点”就是分散于文中的描写图景或细节及琐事;小说阅读教学的“面”就是作品的情节,“点”就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语段;诗歌的“面”就是作品的感情,“点”就是富有内涵的词句与和蕴含情趣的景。

三、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把握作品的“文气”

钱理群教授说:“让学生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感悟每个细微的颤动。”因此,阅读教学要把握作品的“文气”,淡化作品的空洞分析,以学生的诵读积极感悟,从而体味作者感情。“以读为本”,实质就是“聆听”作者心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碰撞,进而领悟作品内涵。

目前阅读教学的积弊就在于喜欢寻章摘句,设置一个个知识点与能力点,从而使作品支离破碎,弄得学生兴味索然。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文哪几句或哪一段或哪几段话最能打动你?”开始学生自读全文,然后有选择地赏读文句、赏读文段并自由讨论交流阅读的感受,最后齐读全文感悟作品的情感。采用多种方式诵读,学生悄无声息地领悟到作者对光明自由向往的思想主题。很显然,阅读教学必须走出因分析而肢解课文的死胡同,要让学生把握作品的“文气”,紧紧围绕“诵读体验”这一关键环节,设身处地地感悟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取得最佳阅读效果。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个性化阅读 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整体的教育水平不断上升,有关部门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着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样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难度加大。下面来探讨一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一、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意义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并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表达能力,语文素养相对于初中生而言也有了长足的提高。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性倾向,学生在学习需求和兴趣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当在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支持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能够为高中生提供倾吐心声、吸收优秀思想的机会,在阅读中与文本进行对话,与自己进行对话,并且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寻找人生的航向,实现生命的蜕变。通过个性化阅读教学,促进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改革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对于阅读我们还是停留在静态的阅读文章的分析层面上,单纯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分析、关系分析、结构分析、写作特点分析以及段落大意、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归纳等。此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主动学习,课业负担较重,教学效率也随之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构建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呈现出师尊生卑的现象,阅读教学更是硬性的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案来执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个性化阅读注重个性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时,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由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发挥自我,表达自我,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以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来诱发学生深入阅读、增强自我情感体验的欲望和兴趣。如:笔者在教鲁迅的《祝福》阅读内容时,让学生分析、讨论并阐述“祥林嫂的死因”,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自杀;有的说是被社会害死的;有的说是被自己的愚昧无知害死的等等,这样让学生在自由的教学环境中畅所欲言,不仅仅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

2.引导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美读鉴赏与文本对话,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品出文本的某种“味道”,但理解不够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是肯定存在的。这时候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个性化见解产生和深化的主要方式。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活动,切忌把问题抛给学生后自己无所事事。教师要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深入学习小组,及时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综合分析,及时精讲点拨,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3.拓展课外延伸下的创造阅读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正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生命感和价值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激发学生从课堂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如《兰亭集序》的学习,王羲之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何一契”,“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课堂上学生已经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无常之感,时不我待之叹,那么我们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呢?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思考,这样课堂就延伸到课外了。

另外,要充分利用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的名著导读,以此为线,使学生系统地涉猎中外名著,在获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愉悦的同时,实现课外延伸下的创造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展个性。

4.采用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评价

评价通过把握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掌握程度,来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帮助教师决策,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保持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在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学的评价可以多角度的进行,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如《动物游戏之谜》一文,作为科普说明文,内容很简单,但具有明显的说明文特征。因此,对说明文的特征考核就成为其评价主要方面。对于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因为人物、情节等多种因素的存在,既可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而且评价不是教师所特有的,不应完全有教师掌控和衡量,而应该适当给予学生阅读评价的权力,这样通过小组合作、个体互评等方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和指导性的点评。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会吗,明显提升,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培养个性阅读的兴趣。

总之,个性化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自己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等,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阅读教学计划,诱发学生自主的融入阅读教学中,进而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倡导其个性化的张扬与发展,最大限度的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沈红旗.以深度阅读提高语文教学的品质[J].现代教学,2009,(11).

[2]李统仓.新课标让学生思维放飞——谈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J].网络科技时代,2007,(16).

篇8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这不仅为阅读教学撑起了一个新支架,也为终身教育指明了方向,它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其中,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氛围民主自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抛开高考压力,哪个学生不喜欢?

有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以,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应运而生,“以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出也水到渠成。观点的核心就是“优化”,即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改变以往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预期取得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化、学习效果显著提高,探究合作系统化,学习观念自主化的最终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起步较晚,新兴事物总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跃跃欲试者不少,但真正实践的人不多,经验和成功的示例较之更少。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只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

对学生的部分能力发展漠然。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只为了高考,而忽视学生应该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以至于学生进入高校或社会,不懂得如何自学。所以功利地将信息技术拒之门外,这是不付责任的应试教育。

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没有系统规划,网络教学零星点点,未成系统。高一、高二、高三在阅读教学上的要求基本一致,差别化教学不明显。个人、教研组在学期与学年教学计划中对网络教学的要求是可有可无,不够重视,更没有系统性。适合学生网络学习的网站太少,搜索网络上关于高中语文阅读的资料,绝大部分是教师用的教案,且使用有限制,没有适合学生用的学案。网络上很难找到一个平台能够真正系统而全面地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式学习。这说明教师没有想到如何让学生学,而关心的只是如何教。

(二)工具优势先行,学科目标置后

整合课沦为形式的奴隶。设计课件时,首先考虑的是体现网络的优势,而非课程完成的目标。实践中,表现为呈现了丰富的资源,却只是呈现,利用率不高。为显示民主自由的氛围,交互讨论看似热闹,却有放任自流之嫌;网络有利于合作探究,但合作探究的内容却和语文课程的目标相去甚远;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注重“阅”,但忽略了“读”的重要性,语文味不够浓。

(三)个人素养薄弱,影响范围较小

计算机素养突出者不多。在网络风靡时代,能与时俱进,又有锐意进取的,在老中青三代教师梯队中,也只有少数的年青人了。语文功底与计算机素养兼具者更是凤毛麟角。

眼明手快、应变灵敏者不多。网络的全民参与,交互的快捷及时,使课堂生成的多样性远比传统课堂复杂,所以对课堂生成的内容,教师有时无暇顾及所有学生的回答,及时思考出其中的共性,更何况要及时作出反馈,所以指导针对性不够强。

以上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意识比较明确: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过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上;应该以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为主,网络优势应该服务于学科。而要实现这些,就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优化?本文就个人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尝试策略。

(一)全面系统,分步分层,分类设计高中阅读教学中的网络版学习课件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选择网络的优势。学生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培养速读能力,可借助资源优势;如激发学生个性鉴赏,可借助交互等;如专题式学习,可借助相关搜索等。

根据班级、年级水平,统筹兼顾。设计问题应以班级学生整体水平为主,同时兼顾两头。整个高中阶段,年级不同,信息资源的处理利用能力要求也不同,从基本素养到应试能力,需要全面地把握。如高一可借网络对某些单元拓宽视野,深入探讨主题、艺术形式等;高二在高一的基础上侧重激励学生个性表达,深刻理解;高三复习阅读散文、小说方面的技巧,可以建立资源库,关于体裁知识、解题方法指导等。

根据体裁、内容、单元,选择合适的学习模式。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对不同文学体裁有初步鉴赏的能力。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应有不同的学习模式。选择典型的内容,针对不同的体裁,建立不同的网络教学范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根据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纯粹的学习乐园。随着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五严”规定的实施,学生每天、每周都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还有完整的寒暑假。应该建立一个学习网站,弥补课堂上的空白,拓宽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健康学习,终身学习。

(二)精细预设,关注生成,灵活整合阅读教学和信息技术

预设周到、精细是前提。计算学生浏览与精读的速度;估算资源的数量、质量、呈现形式、利用率,酌情选取,讨论的问题应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一般3个为宜;计算讨论每个问题可能占用的时间,不拘交互渠道,但必须固定反馈形式,以确保探究集中、持续、有效;设置奖惩机制,以激发探究的热情。

关注生成,促成有效教学。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态度,注意调整节奏;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发现其中的真知灼见,给予表扬;挖掘影响学生探究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灵活整合,确保语文滋味。因此增加“阅”量时,还要确保“读”量、“思”量。因为“读”能读出语文的文字之韵、文章之美、情感之真。如诗歌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在线讨论朗读技巧,这关系到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炼字的妙处,然后实施朗读,以促进理解。讨论时,给予充足“思”,不加思考、肤浅思考,对提高语文素养作用都不大。

(三)充分发挥师生之间、教研组的合作精神以及相关部门的组织效应

师生合建博客团队。博客是极具个性化的空间,学生主动积极反映阅读感受,教师更多地明白教学得与失,你来我往的交流,使教学有效性得以延伸,也引导吸引学生将网络学习不断更新,促使学习观念的转变。

教研组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制作精细科学的网络学习课件需要大量的时间,要在三年内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需要教师间的合作,需要依靠教研组的力量。可根据年级的教学任务,集体备课,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样使得教学效果得以扩大。

教育部门多开展交流活动。小到一个组、一个学校,大到一个市区、一个省份,一个学期开展一次,大家评评议议,取长补短,扩大影响。

篇9

一、影视欣赏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今天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从传统的、单一的文字教学到影音结合、多种传媒并用的多维教学。

1.观赏与文本互补——审美素养的优化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能让学生感受直观的生活景象、人物的举手投足、绚烂的自然景观,可以有效弥补语文课本单向信息传递的不足,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沈从文润湿透明的《边城》激发了学生采撷湘楚深翠秀色、寻访淳朴茶峒风情的冲动:玉露凝香的翠翠、高立河街的吊脚楼、依山傍水的小城……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电影《边城》通过写实手法艺术再现了湘西风情,“复原”了边城风光,小说和电影、影音和文本,各得其妙,为学生欣赏作品从自然、人性、社会、历史等方面提供了多维审美视角。

2.影音与阅读互补——想象能力的优化策略

文学作品欣赏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阅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再加工,而这种再加工,依赖于读者在阅读中建立起来的想象的基础,即头脑中的表象。学生在读《阿Q正传》时,由于课文是小说中节选的,加上生活经历与时代变迁的因素,学生很难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我们借助影片,学生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鲁迅笔下的风土人情及清末社会的基本概貌。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头脑中表象的充实而得到提升。

3.视听与读写互补——演说品质优化策略

“学会演讲,做到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要求。阅读文本更多侧重于读与写的训练,而影视欣赏更多侧重于听和说的训练。影视欣赏教学资源的引入,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提升学生演说品质,凸显了语文工具,提供了有效途径。比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说话时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时起时落;或阴险毕露,或威严凶残……这些表演艺术的展现是文字呈现难以企及的。在影视欣赏,学生或模仿,或创造,演说品质将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影视欣赏的课堂呈现策略

虽然影视是融文学、绘画、音乐、表演、雕塑等为一炉的综合性艺术,但如果运用不当,大有“花了语文的时间,兴了别人的田地”之嫌,毕竟它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文字阅读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操作影视欣赏的呈现方式,教学效果良好。

1.在渲染氛围中铺垫情感

教师可以将影视片段作为教学的前奏,使学生在阅读之初就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向。比如学习《哈姆莱特》一文的时候,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阅读障碍导致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我们可以配上影视中激情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中阅读课文,课堂气氛的渲染为学生顺利理解课文铺垫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在认知同化中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白纸一张般地走入学习情境的,他的头脑中有一个丰富的经验世界。意义的建构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它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作用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充实、完善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为新意义的同化和顺应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学杜甫的作品,教师可以播放《百家讲坛》中《杜甫草堂之谜》,康震教授的精心解读为学生理解杜甫及其作品提供了许多直观的历史感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事先播放一些与作品有关的自然风光片、风土人情片、人物专题片,作为文字教材的辅助,同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在比对鉴赏中提升能力

许多影视剧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这类影视作品一方面可以成为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来源,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与感悟的能力。特别是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有一些差距,这又可以成为学生艺术鉴赏的一个亮点。如果让学生综合教材和影视写点影评或者比较研究之类的文字,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比如在教学《雷雨》时,如果单凭文字的阅读理解就比较肤浅,我们从电视剧中剪辑了一些片段让学生观看。学生就可以将作品中人物的前后表现做一个比对:作家是如何描述的,演员又是如何诠释的。

4.在时尚潮流中拓展视野

“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我们将世俗的文艺作品排斥在语文阅读教学之外,语文教育必然是有缺憾的。例如《步步惊心》本来是一个网络文学作品,因其既有传统的历史元素,又不乏时代特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这些穿越剧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语文阅读教学寻找到了时尚和古典的连接点。语文教学要异彩纷呈,必须在时尚潮流中拓展视野,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文化元素。

今天,影视作品正以任何传统媒介都难以比拟的速度与优势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左右着我们的头脑与思想。在影视文化享有越来越多观众尤其是广大中小学生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面对?“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些年来,在诞生大量优秀影视作品的时候,一些思想简单化、情趣低俗化、政治功利化的影视作品也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既然没有能力抵挡这股洪流,那么就要学会主动应对,从影视文化中汲取健康有益的营养,“出淤泥而不染”,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引导学生“ 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最终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目标。

篇10

关键词: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应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203-01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一)试题的内容分析

从选文类型来说,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的选文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了论述类文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这样的选文有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测查,也有助于引领中学阅读教学对除文学作品外其它文章的重视。

从材料来源上说,论述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所占比重相近。其中,课标卷的文学类试题中小说与散文并重,而诗歌和戏剧较少出现。实用类文本试题材料则具有多样性,新闻、传记、访谈、社科论文均匀出现。同时,选做题的形式增加了材料的容量,使更多体裁和题材的作品在试卷中出现成为可能,为学生个性特长的施展搭建了平台;测试材料的丰富提高了对学生文化视野、人文底蕴的要求,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试题的形式分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改革不仅表现为考试内容的改革,也表现为考试形式的发展变化。为了更好的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随着考试内容的变化,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型、题量、题序、赋分也在发生变化。

纵观二十年来的高考语文现代文试题,不难发现考试形式在各时段之内较为稳定,在各时段之间变化较大。高考现代文阅读考试形式由题量较多、题型不定、题序多变、同一内容多个题目,向题量较少、统一内容的题型、题量、题序、赋分稳定的方向发展的过程。走过了单纯注重选择题的误区,恢复了主观题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地位。

(三)试题的积极导向分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在传统语文教学中,阅读主要是为写作服务的,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而多年来的阅读测试成绩证实了阅读教学、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教学仍是语文教学整体的一个薄弱环节。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带来了新的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测试带来新的阅读理念首先表现在它恢复了阅读本身的独立地位,完成了阅读教学目标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同时,现代文阅读测试以语用学为指导,把语境、语感等引进阅读测试,注重对词语、语句在不同语境下的特定含义的检测也是当代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应试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文艺创作是讲究整体原则的,是严格遵循部分服从整体的原则的。艺术家总是把整体美摆在首要的地位,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作品总是以有机整体的形态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因此,阅读文本也只有在整体上下一番功夫,才能对作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阅读教学,应该提倡树立学生整体把握的意识。

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从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在设题中不外乎考查了四种能力。第一对文中信息辨析、选择、提取进而筛选出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二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对中心意思概括的能力。第三根据原文信息推断信息的能力。第四根据文本想象、联想的能力。在以后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这四种具体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超越能力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本意义逐渐与读者在拉开时空距离,只有阅读者的介入,才能拓展文本的意义,使文本获得新的生命力。

首先,要通读文本,感知整体,阅读的初级阶段是了解把握文本的文字意义,即了解把握文本的表层结构。其次,要深入局部,反馈整体,如果说上一阶段的阅读训练重点主要建立在酝酿、探究上。酝酿、探究是建立在研读基础之上,因而教师的指导也要把学生的阅读从“粗”读拉到“细”读,即从整体阅读拉到局部的研读,然后再从局部研读拉回到整体阅读。局部阅读的深入,必须时时反馈到整体,以免阅读酝酿游离于文本的整体之外,造成误读。

三、结论

在高考中现代文阅读占有重要的分值,同样也是学生们在考试中最容易丢分的题型,学生要积极的阅读,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研究解题技巧,当然在考试中每个同学的应试能力是不同的,但是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就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的进行答题。同时,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个大工程,需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师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分析、总结、提高,次啊能准确把握住高考的脉搏,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篇11

首先, 学校、 教研组对于阅读课缺乏课时的实质保证和阅读教材的统一编选。不少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阅读课, 即便已经开设的学校, 因为课时的限制和考试的制约, 不少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没有课时的保证,何谈阅读的质量?哪来阅读的教学?

另外, 阅读课缺乏相对统一高效的阅读材料。虽然阅读允许和鼓励个性化发展, 但如果不能有相对统一的材料, 教师的集中指导就很难进行。阅读材料散乱, 质量参差不齐, 阅读的质量也因此受到很大限制。很多同学将阅读课视为放松、 休息课, 他们并没有很自觉的阅读目的和详细、 科学的阅读计划, 经常是随意拿本书翻翻, 不做记录没有反思, 读过就忘, 收效甚微。

其次, 语文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的有效指导和阅读教学的深度研究。老师基本不作要求; 即便要求有读书笔记, 老师也大多只看有没有, 而不去过多关注学生的摘抄内容、 记录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更缺乏相应的指导, 包括对书籍的种类, 做笔记的方法, 阅读对于作文写作的迁移指导等。

另外, 我们也缺乏对阅读教学的深度研究, 致使阅读课和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在低水平上徘徊。教研组较少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跟踪调研, 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进度计划。如何在应试的大前提下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提升阅读质量, 并且让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和语文能力增长, 发挥阅读课对于写作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实际问题。

那么, 面对如今阅读教学的缺失现状, 我们的学校、 教科研部门和一线教师应该怎样各司其职, 共同努力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呢?

一、 学校应保障课程的实施, 组织教科研部门和专业老师深入研究阅读课

没有课时保障的阅读教学是无米之炊、 纸上谈兵,这一点学校的政策和导向很重要。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 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 语文能力日益成为高考语文命题的重要方面, 高考测试由重知识、 技法过渡到重文化、 重积累, 笔者认为阅读应该纳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规划中, 学校要将阅读课正式纳入课程安排, 从制度上保证阅读课的实施。

学校更应该组织教科研部门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深度研究。结合高考、 教材、 当地学情进行专题研究,制定相对统一、 规范的教学计划, 规定教学内容, 研究教法, 制定切实有效的阅读教学评价机制。如果没有学校的引领、 组织, 阅读教学缺失的问题就很难得到全局性的突破, 也无法促进学校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增长。

二、 贴近课内教学, 面向考试, 打通课内课外、 选修必修的壁垒

高中是非常特殊的阶段,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高考作为隐形的指挥棒规约着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安排。所以我认为离开高考, 空谈阅读教学可能最终会沦为高调宣言而失去现实的土壤。我们应该让阅读贴近考试, 课内外结合, 以学生的能力增长和成绩提高来激发他们自我阅读的欲望。

具体说来, 编选阅读材料和教学计划可以和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文化积累和名著积淀的专题部分进行结合, 统筹规划学生的阅读时间、 阅读内容、 阅读顺序,真正将课内外阅读训练化为有效的专题积累。江苏高考的文言文阅读、 诗词鉴赏、 古诗文默写、 作文、 名著阅读等都和学生的文学文化积累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高一到高三的阅读课堂, 应该将 《鲁迅作品选读》 《唐宋家散文》 《唐诗宋词选读》 《史记选读》 《论语孟子选读》 《现代散文选读》 《短篇小说选读》 等必修以外的选修教材, 有计划地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予以贯彻落实, 这样既基本解决了阅读教材的问题, 又能充分利用苏教版教材的优秀篇章, 充分挖掘选修教材在知识文化积累、 高考专题知识、 写作技法训练等方面的价值, 这样长期积累, 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的。

三、 统筹规划、 精致过程, 以严谨的教学过程保证阅读教学的效果

阅读作为课程自然就涉及教师的 “教” 和学生的“学” , 就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笔者认为, 我们的阅读教学可以和苏教版教材和当地的考试进度相结合, 如本地区安排高一学生阅读名著 《红楼梦》 、 高二读 《三国演义》 《 〈史记〉 选读》 和 《唐诗宋词选读》 , 根据写作训练的进度, 我们可以将 《现代散文选读》《小说阅读》 和 《鲁迅作品选读》 分别配合学段要求, 这样既能将课内教学效益最大化, 又不至于加重学习负担。

个人认为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也应该有层次性, 从识记、 理解到评价、 创作, 比如唐诗宋词、 论语孟子等阅读材料首先应该熟记, 要教会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 要带领学生进行鉴赏式写作, 从思想和技巧两方面增强语文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并形成梯度性的考试考查体系, 阅读课的教与学才可能真正取得效果。

篇12

“产生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想要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一、把学生当“人”

不管何种教学方式,首先得把学生当“人”。而要把学生当“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

1.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教师和教材要走下神坛,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教授教材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为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服务,以个体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未来生存需要为落脚点。

2.教要关注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上,应给个体学生足够的自由;在目标达成上,应以每个学生的前后变化为依据,采用纵向比较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发展点、障碍点,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学习有信心。

3.教师要变革学习方式

教什么,学什么,怎么学?由学生自主进行多样选择。教师要做的,只是集中时间和精力考虑如何为学生创设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持续的探究兴趣;如何搭建优质高效的探究交流平台。

4.教师要注重激励

教师要立足学生的个体现状,在关注结果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闪光点、发展点,并及时给予热情的肯定。

二、以问题和兴趣为切入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然学生对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感兴趣,那为何不放开让学生自己依据个人阅读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地方来确定学习目标呢?《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感兴趣的地方必然是切合自己“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又产生问题,以问题和兴趣为切入点,沿着这条线,独立探索,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兴趣、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特长和个性也得到了发展。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会一点点进步。这不就是我们的期望吗?

三、构建阅读模式

模式构建的依据要适用所有文章,既能体现所有文章的共性,又得给学生个性的问题和兴趣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个模式就是解读文章需要关注的四个方面:文本、作者、编者、读者。

1.文本

从文体、内容两个角度来解读文本。把握文体特征,就是把握文体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不仅能准确抓住事物本质。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征:小说、议论文有三要素;诗歌有意象、意境;戏剧有“矛盾冲突”;散文“形散神聚”,等等。文体规律不同,阅读的侧重点就不同,解读的方法当然就不一样了;内容方面,要明确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说的怎么样,这就需要筛选、概括文本信息,分析词句段篇题目及之间的关系,并对此进行梳理、整合、归纳。这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基础,也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共同目标。

2.作者

选择什么样的文体,表述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写作意图是什么,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只有理清了这些,才能领略到作者的匠心所在,才能看到文本背后还站着一个有血有肉的作者,才能感悟到文本的艺术魅力,这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必然要求,需要学生在个体探究的基础上,参与合作,属于发展目标。

3.编者

为何要将此文选人教材?放在此处的深意是什么?编排顺序有何讲究?只有明确了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明白文本在这个单元、这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明确编写体系、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以联系的眼光,胸怀全局,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探究出文本、文体、文风、写作、表现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或个性特色,在此基础上,运用演绎法,将探究的成果迁移到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中。

4.读者

篇1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那些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更让学生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能够提高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课堂的教学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让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有效、高效呢?

一、简析课堂提问现状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老师普遍注意到互动教学的开展和生成,重视课堂教学的引导与组织。因为,只有关注学情、研究教材,思考学生会在哪些地方出现困惑,并下工夫设计精当而有效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进行互动学习。

但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会发现这样一些问题。师生双向互动粗放式提问,如:问:我们在《我与地坛》的学习中有什么感受,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再有就是老师的提问随意性较大,没有明确提问的目的,没有预设学生获得的生成。还有就是虚假提问,根本不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提问,学生不假思索就能作答,或者答出“是”或“不是”就行的问题。另外,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多向互动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答不好,其他学生补充,最后老师小结,明确答案。这样的互动与提问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提高,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教学效率肯定不高。

二、提高有效提问的认识

优化课堂提问,形成有效提问是我们课堂教学中互动高质量的起点。有效提问能够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有效落实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课堂有效提问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贴学生学习实际,能够达成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如下几点

意识。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

阅读学习时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分解提问,何时提问,对什么学习层次的学生提问,预期出现的答案会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要怎样处理。如: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在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写梦游是从哪里到哪里?那么,梦前、梦后各写了什么?这样的提问针对性很强,已经交给学生对这首诗歌的内容理解可从三个方面思考作答。同时,这个问题又是这篇诗歌学习的主问题,其他的问题都可以由其发散开去,能使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2.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引导式提问最具启发性,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热情,并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如:学习《祝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结合内容说说这句话可以怎样理解?”这样,学生能够结合内容,发现小说中都没有写祥林嫂在春天的事件;感受到祥林嫂一直被禁锢在严酷的寒冬里,是没有生机和希望的女人,是被残酷的礼教剥夺“春天”的典型代表。

另外,有效问题还要具有层次性,能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思考后都有所感悟和收获;问题要突出教学重点的解决,能够引导学生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深刻认识和突破。

三、有效问题高效呈现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也有一些阅读个性。因此,教师如果提问没有把握好角度、难度、效度、密度,那么,学生可能会对提问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反而使得课堂提问效率低下,无法形成高效课堂。

1.重视导入生出问题情境

导入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催化剂。有效地导入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外貌变化的对比问题导入,让学生进行跳跃式阅读,思

考祥林嫂外貌变化的原因,从而让学生获得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品质的教学目的,也能让学生感受封建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被迫害的主题。

2.加强课堂学习节点提问

每篇阅读课文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也会有学习的重难点。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学生容易困惑,难以突破的地方提问,应适当引导,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提高,思维得到训练。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中,用典手法的认识和理解是学习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说说对辛弃疾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了解这首词创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身份,于是提出问题:辛弃疾处在当时的抗金前线,那么,他会有什么情感呢,这首词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呢?这样,学生就能对词中用典加以关注和思考。

总之,课堂提问要注意学生的质疑能力水平,要思考学生学习的问题所在,精心设计并把握时机地提出有效问题。只要我们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突出有效问题的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生成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龙晓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语文学刊,2010(16).

[2]赵艺阳.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分析与策略探究[J].中学语文,2012(12).

篇14

一、自主泛读,掌握相关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自主阅读,其根本用意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有效监控,量化测试,及时反馈,落实效果也就不会等同。为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自主泛读中,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积累生字词、文体、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

教材中的《边城》是小说节选片段,在自主泛读环节,不妨让学生粗读整部小说,了解大致情节及人物形象。当然,学生的自主泛读,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为了优化阅读效果,教师不妨以问题、图文等多元化的情境,来推动阅读活动。对“喁喁”“黑黝黝”“焖菜”“竹篁”“傩送”“涎皮”“胡诌”“茨滩”等字词,可以问题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对生字词的征服欲,对小说涉及的茶峒边城风景,可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吸引学生阅读,丰富学生对小说文本的感性把握。

二、宏观通读,梳理文章思路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有了粗略的认知。教师要以目标引领的形式,引导学生宏观通读。这是有效阅读的重要环节,也是贯通教材与考试的有效途径。在《边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小说文体角度预设文本阅读目标:提炼概括,整体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翠翠、爷爷及其他人物形象及典型环境描写;体会文白夹杂、古朴而秀美、浑厚而灵动的语言风格,感受小说中的淳朴人生和理想人生情态。

在宏观通读中,教师既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又要通过问题引导、技法点拨、情境创设等形式让学生对文本思路有全面把握。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和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迷恋上了听歌构成了故事的外在线索,而内在的爱与忧伤、人性美等主题的思考与表达,则构成了小说的审美张力。在节选部分的通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全文,给各部分拟定小标题,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为接下来的解读做了有效准备。

三、微观解读,领会阅读技法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既要宏观通读,又要微观解读,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技法的领会,提高理性思考能力。不同文体类型的教学,其解读侧重点也不同。《边城》是诗性小说,要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三要素出发,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翠翠的心理活动入手分析其形象。设问:小说写翠翠内心,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渴望爱情。)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爱情。)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翠翠未必是想逃走,而是内心的孤独、凄凉的折射。)

在微观解读环节,教师可以预设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段,分析其作用。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小说的主题的理解,从而明白:翠翠的内心的荒凉,对父母爱情的追忆,对爷爷及对当前生活的困惑,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与失落。环境描写作用不尽相同,既有烘托夜幕降临时的气氛,又有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还有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不一而足。

四、个性悟读,灵活鉴赏文本

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习得技法、体味审美,更是以阅读来激活内在生命,从而有益于成长。这就要求学生在知识性阅读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个人体验,丰富自身情志,最大程度地个性悟读。

《边城》中主要人物形象翠翠与高中生的年龄相当,其青春萌动、苦闷等情思也与高中生尤为相通。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在小说中她无来由地多次“哭”,深入读来,不难发现处于青春期的翠翠,内心渴望朦胧的爱情,渴望有人理解,而又无人能解,无人能说。她的心事,与热闹的渡船构成了强烈的冲突。渡船上的人悠闲自在,翠翠内心凄凉躁动,一动一静,表现出翠翠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