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中医的途径范文

学中医的途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3 09:05: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中医的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中医的途径

篇1

关键词 中医经典教学 临床思维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45

Abstract In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training, and medical students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ree famous classic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through multi angle, all-round, multi-channel, multi form of training clinical thinking of students of TCM,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the outstanding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ay

中t经典作为国粹,其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进一步弘扬与发展。中医经典是临床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也是中医课程重要内容。中医临床的必要前提是要建立相应的临床思维,而且中医临床思维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临床疗效。所以,在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中医辨证思维的构建,从中医经典理论中去挖掘中医临床精髓,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思考、分析临床疾病,让学生领会中医辩证论治的作用,如何把中医理法方药结合,有效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室开展,按照教学内容要求,采用刻板的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技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受制于课堂的时空限制,基本上无法达到中医临床思维训练的目的。故此,我们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方法与途径,以望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中医经典临床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素质与诊疗技能。

1 通过教学实训培养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1.1 构建中医经典临床模拟门诊室

中医经典临床模拟门诊室,通过教学实训,在场地和环境上进行模拟,开展临床门诊和病房,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学病案需要,构建中医标准化病证,在模拟的医疗情景和环境下,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整个医疗过程,并对病案开展分析与讨论,对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教学中重点和难点进行模拟培训,真正提高学生临床技能和理论水平,并为学生的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1.2 构建中医经典急诊临床技能训练室

本训练室通过理论讲解、模拟病例训练及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三个环节,有效提高学生急诊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当前学生临床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学生对危重患者和急诊患者接诊能力有待提高。挖掘中医经典理论中有关急诊处理的方法措施,如《金匮要略》中胸痹心痛,腹满疼痛等急诊处理,温病学中急性外感热,神志异常、痉厥处理等,把中医处理和西医处理,模拟给学生展示,课堂生动,栩栩如生,同时锻炼了学生处理急诊能力,对训练学生急诊思维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教学实训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同时掌握了中医急救知识。

2 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2.1 案例教学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提前选择病例,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学的知识,对选出的案例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讨论,列出自己看病的理法方药。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情景,把临床真实的典型案例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既让学生了解了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

2.2 模拟病人法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教师挑选教学内容中典型病例或者某章节典型证型,按照教学要求,导出病例反应的症状、体征、及环境。要学生提前熟悉提供病例反应的症状和病史。结合病史过程,由两个同学,一个为医生,一个为病人把病例情景演绎出来,然后对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3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医经典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学生把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病例,符合我们教学内容需要的,在课堂上讲授出来,然后根据学生学的内容理论,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且开展学生讨论。这种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增强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圆满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因而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通过名医名家传承研究培养学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3.1 构建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但近代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态势,尤其中青年医生,不能掌握中医理论基础,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影响中医的发展。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丰富,实践技能高,中医思维活跃,在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深化,尤其名老中医专家对经方的应用,经方的拓展,经典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与拓展,把抽象枯燥的中医经典,中医文献,变得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显现的更加直观,更接近临床。W生在整理老专家经验和病案时发现和教学中遇到的理论或方药相吻合,学生将感受深刻,促进理论记忆,同时也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吸取了老中医在临床中如何应用经典理论的方法与思维。因此,构建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让学生参与整理,参与跟师学习,在整理过程,在跟师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临床技能,可以培养临床思维,是培养卓越中医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政策上也十分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整理,如地方各级政府专门立项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提炼挖掘当地名医临床精华,地方疾病诊治特色,重点研究其有独特疗效的诊疗方法,并在临床中应用、发展、创新。②因此,我们在培养中医学生时,要重视名老中医的传承,学术思想的继承,有学者认为对老中医学术思想提炼将是未来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③建设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让学生参与整理、推广在经典领域里名老中医及知名教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教学经验,让学生体会名医名师的成才历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为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3.2 建立名老中医结构化病历资料数据库

建立名老中医结构化病历资料数据库,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云技术,对老中医学术思想,老中医在应用经典的理论、方药、辨证方法、治疗原则进行系统总结,提炼,整合,归类,系统化,提炼老中医对单病种用药规律,辨证方法,临床用药特色,对搜集资料数字化整理分析,并且再推广给学生,融化学习。比如对临床常见病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及糖尿病等,学生从老中医专家临床病案开始整理,探求老中医诊断疾病思维,辨证方法,其理论渊源,其用药规律,再把数据信息处理,整理,学生在此过程可以学到丰富的实用性强的临床知识。王氏等④认为基于研究性的学习,即从“课堂、实验、课题、实践”等方面入手继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作用。王氏等⑤认为应分别以人、疾病、方剂、思维方法、临床流行病学及现代数学和计算机相结合进行总结。随着信息时展,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统计方法,去探索名老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思维,看病的规律,用药规律,这也是应用数字挖掘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有效方法。现在对名老中医传承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建立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建立数据库,学生在课后可以方便查找数据库资料学习和参考,了解中医临床,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中医高等院校,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是根本目标,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当传统课堂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越来越影响卓越中医人才培养,影响学生中医经典临床思维培养的时候,我们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期待着互联网推动中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尽早培养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注释

① 李平,刘保延,文天才等.中医临床个体诊疗信息采集平台的建立与中医学理论知识的重组[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4):7-9.

② 薛钧,贺兴东,翁维良,等.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型继承”的实践[J].世界中医药,2008.3(1):46-47.

③ 周学平,叶放,周仲瑛.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中医杂志,2009.50(2):101-103.

篇2

管理学院中开设西方经济学或微观经济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初步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增进对市场经济制度和运行方式的理解。由于我国政府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已经基本上采用了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将有助于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对学生今后把握自己的工作、生活有重要帮助。但这门经济学基础课程只针对管理学院的学生开设的,学时也比较少,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窄,造成了其他学院如临床学院、药学院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情况调整自己的专攻方向,使一些学生在进校时选择了热门专业,毕业时却找不到工作。笔者认为在中医院校各专业开设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很好地培养一批既懂医,又有经营理念的学生。

1 中医院校普及经济学基础的重要性

40余年来,高等中医教育造就了大批高级中医人才,为中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对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及专业设置提出的更高要求,按传统的纯医学课程培养出的高级中医人才,已暴露出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弱点。这些只学好所谓技术知识的学生毕业后并不能适应社会。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提高,中医院校应该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面向国际市场调整人才设置,增加国际经贸知识等课程,让各学院的学生都能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我国医药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对了解到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有所帮助,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另外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学校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研究生阶段应培养精英人才,在自己的专业上下功夫。因此,在本科阶段接触到另一个领域的知识也是有益处的。

2 中医院校普及经济学基础的途径

2.1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采用比较浅显易懂的初级教材。教学的重点是已经发展成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对于各种流派和分支、前沿问题,可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做简单介绍,有正确的理解,能够对基本概念做出正确解释,并能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社会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和政府政策。

2.2 考虑到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别,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接受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实例教学。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运用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现象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加以说明,并根据专业不同,调整课时数。

2.3 培训教师,至少每年1次让讲授经济学的教师参加经济方面和医药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这让老师在授课时更有针对性。

2.4 面向全校的学生开设经济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结合时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篇3

关键词: 中学教学 环保意识 渗透

1.引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空气污染、水污染、金属废弃物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相关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已威胁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生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淡水资源紧缺和污染、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加剧、森林锐减、洪涝干旱等环境灾害常有发生。特别是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发生的罕见旱灾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1]。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特别是在地理、生物和化学学科上,因为现在大部分的环境污染都与这些学科有密切相关,这些学科的中学教材中有潜在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把它科学地、巧妙地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是中学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培养问题。

2.在中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的途径

2.1在教学中渗透空气污染意识教育。

2.1.1空气污染的现状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SO2、NO、N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近10年来,经常出现酸雨,雨雪中酸度也增高,造成土壤酸化、森林发育受影响、鱼类减少甚至灭绝、一些文物遗址遭受破坏,等等。这些现象均与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此外,温室气体含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温室效应;现代电器的使用产生了氟利昂等有害气体,致使臭氧空洞加大,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增加,从而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所以,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结合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空气污染意识的教育。

2.1.2在教学中渗透空气污染意识教育的途径

例如,在化学课中学习空气和氧气这个内容时,首先,我给学生同时看一幅绿树蓝天和一幅大气污染的图片,两幅图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上课,播放一幅工厂排放出废气,天空是乌黑一片,树木只剩枯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经过分组讨论分析,得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防治途径。我经过分析使学生明白,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SO2、NO、N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使天空变浑浊,并形成酸雨,从而使学生明白工厂排出的废气可引发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等,可导致人体患病,动植物死亡等。另外,教师还可带学生到附近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厂看看当地周边的环境状况。也可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此外,教师应提醒学生实验完毕,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地理学科中,我讲述了当今面临的环境、资源等问题和“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向学生介绍伦敦烟雾、酸雨的危害等空气污染的典型事例[2],一方面渗透学生的环保意识,减少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教育他们尽量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种草、造林、退耕还林等,以达到保护和净化空气的目的。

2.2在教学中渗透水污染意识教育。

水是生命之源,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是绝对不能几天不喝水。没有水,人类无法生存。地球上海洋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为1.39×1018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是,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渐严重的水污染,水体呈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颜色,水污染现状惊人[3]。

2.2.1水污染的现状

地球上虽然有很多水,但大部分都是大海中的咸水,淡水资源很少。当今世界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全球约有20亿人口正处在严重缺水状态,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儿童就有5000万人,这些数字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水的危机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南方有水皆污,北方有河皆干”。这话虽然有些夸大,却基本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水污染的现状。有报道,有一河面上漂浮着大面积白色泡沫,其中的“白色泡沫”是飘着有毒的污染物。研究表明,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类型见表1。

此外,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加剧、树木枯死。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的干旱,使农民颗粒无收,甚至是喝水都困难,他们喝的水是从千里之外挑来的,有些甚至是饮用污水。另外,近年来,也发生过很多的“赤潮”现象,使许多的水生动物死亡,造成水体污染。

2.2.2 在教学中渗透水污染意识教育的途径

在中学相关爱护水资源的教学内容中,首先,我介绍了当今世界水资源的状况,再引入世界水污染的情况;其次,给学生看几张水污染的图片,特别是2010年西南五省干旱的图片;再次,让学生讲出自己看到过水污染的例子或者是听到有什么地方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灾害的例子,等等;最后,结合生动的言语给学生进行讲解,再由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在这些内容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爱护水资源,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养成节约水的习惯,从使用水做起:刷牙的时候可以用口杯接水,而不是让水一直流;我们可以用洗衣服、洗菜的水拖地或者冲厕所,要使用无公害无残留的生活用品;用无磷的洗衣粉洗衣服;农民不过量使用农药;矿区的重金属、有害的化学物质、致病的微生物、油类,以及各种废弃放射性物质等各种有害的物质不要人为地排入水中,必须经过处理使它们变成无害物质后再利用……还有就是农村的牲畜的粪便随便丢弃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会使微生物繁衍,危害人类的健康。此外,平时的生活污水和垃圾都不能随意排到河流里……学生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

2.3在教学中渗透金属废弃物污染意识教育。

2.3.1金属废弃物污染的现状

金属是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材料。我们生活也离不开金属,我们住房用的钢筋、交通用具和一些食物的包装等都离不开金属。我们每年要向大自然索取数以亿计的金属矿物资源。因为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使用了大量的金属,从而导致金属污染。其中重金属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因为重金属具有富集性,很难在环境中降解。目前,我国由于在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造成铅、汞、镉、钴等重金属进入大气、水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

2.3.2在教学中渗透金属废弃物污染意识教育的途径

在中学相关的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金属废弃物、重金属水体污染和金属矿厂的污染图片,再结合语言加以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相关金属污染的情况。经过讨论,学生会想出一些减少或防止金属污染的方法。并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会明白在丢弃的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汞,如果将废旧电池随意丢弃,渗出的汞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另外,体温计中的重金属水银也就是汞,如果体温计被打破后不及时处理水银,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我们常见的塑料门窗塑料门窗属于PVC异型材,PVC异型材用热稳定剂体系主要有铅盐、有机锡、钙锌及其复合稳定剂,存在重金属铅的污染[4]。

2.4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使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环保知识及相关的法规,为日常行为规范打下基础。

3.结语

综上可知,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工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也奔了小康,以此同时环境也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污染,特别是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近几年出现的很多灾难(泥石流、洪灾、旱灾等)都与环境的恶化脱不了关系,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了全人类的责任。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就要灌输环保的观念,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加入一些环保知识,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也让他们在生活中,做自己能所力及的保护环境的事,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为环境保护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付洪涛.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4):38-39.

[2]李钊珍.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环境意识[J].广西教育,2007,21(10):16-16.

[3]孙明伟.合理利用水资源[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8,(10):44-44.

[4]严一丰,高金奎,周国庆.钙/锌稳定剂对硬质PVC制品耐候性能的影响[J].聚氯乙烯,2010,38(6):26-28,45.

篇4

王美利

(沭阳梦溪中学,江苏  宿迁  223600)

摘  要:根据我国新课改中的规定,数学文化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将这些文化知识融合进去,这对于很多数学老师而言是一种挑战。笔者认为,这种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情感,这是有利于数学教学的进行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文化;意义;途径

一、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是一种抽象性非常强且非常难以理解的枯燥课程,数学课就是老师向学生灌输各种数学定理,学生拼命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求证和验算的过程,学生很难对数学提起兴趣,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害怕数学、厌恶数学,数学成绩也难以提升。而数学文化的渗透就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一点,能够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相关数学定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定理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相关数学家的一些生平和成就,这个定理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阶段不同的数学家对它的补充和完善,其大概的推演过程,这样一来便可以大大的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另外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夹在数学文化中提出,可以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使学生能够更自然的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

(二)帮助学生训练思维能力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经从以往的应试教育转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数学教育作为基本科目的一种,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的想象能力,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在整个教学当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要从以往的老师灌输式教学转为学生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高中数学所教授的内容无法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真正的利用到,但是高中数学所锻炼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可以陪伴学生的一生。在很多数学历史当中都描述了数学家们的生活,他们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表现的非常严谨且逻辑性较强,不仅是数学家,很多数学比较好的人也表现除了类似的特点,对此学生们可以打破以往学习高中数学没有意义的误解,重新认识和学习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论对于哪个学科来说,其文化和历史都是由前人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和反复打破和重建而构建起来的,数学也是。不论是数字的确认还是几何的出现,不论是各种定理的发现还是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是不同年代不同数学人的思想的结晶。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真正的认识到什么是创新、如何去创新,什么是质疑、如何去质疑,什么是知识、如何去积累和运用现有的知识去创造新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当树立学生们的这些正确的创新关、质疑观以及知识观,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更好的去创新。

二、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一)在情景设置中渗透数学文化

每次学到一个新的熟悉知识点,学生都会有一些新的疑惑,这些定理是如何被发现的呢,除了在考试中需要应用到这些定理之外,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去运用这些定理呢?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呢?等等这些类似的问题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且与正常的教学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老师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也只能带着疑惑开始学习,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去学的时候自然也就无法学习到知识的真谛了,所以老师应当在讲授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渗透一些数学文化的教学,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点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当代的实际生活和科技当中如何更好的运用这些知识。例如,为什么很多房顶都使用三角形的支撑框架而不选择方形,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概率比较高,眼前的若干种物品如何排列组合更为科学等,这些都是老师可以通过数学原理为学生详细解释的,只有学生知道了这些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学习这些知识。

(二)在练习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数学文化中不但有很多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更多的是数学题,这些数学题可能代表了一个时代,也可能代表了一类知识点,例如在《莱茵特纸草书》当中就记载了一道题:7人,49猫,343老鼠,2401大麦,16807量器,很多数学家都对此进行了讨论,其中数学家史家联拓尔认为这道题是一道数列题,代表的是有七个人,每个人有七只猫,每只猫吃了七只老鼠,每只老鼠偷了七颗大麦,每颗大麦需要七个量器来盛放,如此形成了一个7的等比数列。类似的题目在其它国家的数学著作中也有出现过,例如在中国中记载着这样一道题:出门之后看到了九道堤坝,每个堤坝上都有九棵树木,每棵树上都有九个枝头,每个枝头上都有九个鸟窝,每个鸟窝中都有九只鸟,每只鸟都有九只小鸟,每只小鸟上都有九根羽毛,每根羽毛上都有九种颜色,那么以上各自都有多少呢?在讲到数列的时候老师便可以用到以上这种历史上的习题,从而加强学生的做题兴趣。这种题目一般都会有一个由简到难的发展过程,这个也十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每当学生做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老师再给出一道略难的题目,如此循环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主动解题能力,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以及对数学的认识。

三、结语

高中数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是当代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向,对此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在情景设计之中以及教学练习中渗入数学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海.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中"数学文化"教学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9,25(5).

[2]初延波.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篇5

一、培养兴趣,创设情境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伴随着快乐、欣喜和满意等肯定的情感体验,是推动、激励学生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无疑会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积极作用,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非常有利。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各种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数学的美丽,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意义、思想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此,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质。

二、游戏教学,体验乐趣

儿童的天性好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夺红旗、开火车、小猫钓鱼等。这些游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既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难怪他们这么喜欢上数学课。

三、体验成功,增强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进行激励和强化,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在学习乘加、乘减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计算方法。比如,怎样算“7+5=?”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把7分成5和2,2个5再加2写作2×5+2或5×2+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很好,你真聪明!还能继续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体会到几乎每一道都有丰富的解题方法。在他们面前展开的是丰富和生动的学习生活,都能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四、激励评价,拓展兴趣

学生学习动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于他人的肯定,这是外在的激励;另一类来自于对学习本身的成功体验,这是内在的激励。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他的学习激励是一个不断由外在激励为主转变为以内在激励为主的动态结构。在评估中得到肯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外在刺激。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篇6

【关键词】 科学学困生 显性教学 教师示范 学业反馈 指导性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59-01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科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学生在科学素养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而科学学困生的存在,给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每一位科学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的科学教学该如何面向科学学困生?科学学困生是指那些要达到科学课程标准合格要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困难的学生。科学学困生可能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科学的潜力,关键是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本文试图探讨一种能够促进科学学困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教学方法――显性教学。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详细阐述如何将显性教学的三个要素融入到日常的科学教学中。

一、明确的教师示范

显性教学的第一个要素是教师示范。有效的教师示范可以向学生精确地展示他们将要学习的科学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将这个科学内容付诸于实践。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对学困生来说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为他们提供一步一步的关于解决科学问题的详细展示。

教师可以示范多种多样的科学内容,包括复杂的概念,科学探究的程序和策略等。教师示范最重要一个的特征是使用清晰的、明确的教师语言一步一步地去指导学生如何解决一个科学问题。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时,学生往往在探究设计上存在较大困难,此时教师可选择其中一项影响因素,如导体长度,首先向学生展示如何设计具体的探究步骤,向学生明确控制变量的概念及具体操作,如何根据探究结果得出关系式以及探究过程别需要关注的事项等。在示范过程中,应该使用清晰的、一致性的语言,同时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示范中,包括回答相关的科学问题,或者在科学示范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有了教师的先前示范,学生再来进行自主的探究,教师在旁继续提醒和引导,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性练习

显性教学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指导性练习,其能为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提供帮助,这种帮助使学生在面对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或能力的时候,变得更加熟练。

指导性科学练习的组成部分包括:(1)确认必备技能。教师应该保证学生具备必需的基础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学习新知识。必备技能应该在介绍更高级的新知识之前就有所阐述。例如,氧气的制取实验需要用到试管、酒精灯等仪器,那么有关这些仪器使用的规范、注意事项等就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必备技能,就必须在进行实验之前就教给学生。(2)挑选并确定教学范例的顺序。在教学之初,一些复杂的教学范例可能会打击学困生的自信心。对教学范例进行明智的挑选将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新知识,例如,当教师一次性地介绍多个化学元素符号时,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该从一些简单易记、容易理解的化学元素符号开始,逐渐使学生理解和记忆多个化学元素符号。(3)精心设计提问。提问,特别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科学问题,能够为教师提供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掌控课堂上的科学讨论。科学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分享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答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尝试阐述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一个老师提问学生:“某某,用刚刚学过速度公式,计算下你从家里步行来学校平均速度是多少?”教师应该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并促使学生围绕科学问题展开深层次的讨论以及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4)进行阶段性的复习。Carnine认为阶段性复习能够帮助学生回忆和牢记以前学过的科学内容,同样,阶段性复习也为教师提供了学生是否掌握了以前学过的概念和技能的信息。阶段性复习应该包括学生最近和以前学过的科学问题的组合,这种问题的组合能够帮助学生试着去决定什么时候运用一些特定的科学技能。

三、学业反馈

显性教学的第三个因素就是学业反馈,学业反馈被用来肯定和纠正学生的回答。一贯的学业反馈能降低一些错误理解的可能性,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科学概念和技能的理解。教师应该提供及时的反馈,因为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越早,错误也更容易被纠正。当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时,所使用的应该是对待错误积极的、具体的语言,尤其是教师应该陈述正确的答案,并解释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然后向出现错误的学生或学生组提供第二次练习的机会。例如,当学生不能回答相同质量的水和冰哪个体积更大时,教师应先回顾物体的密度公式,并给出正确答案,然后换成另一种物质让学生再回答一次。当学生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时,教师给予的积极的学业反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知道他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也一定能够成功地学习科学。

通常,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识规律是从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的思路展开的,所以要让学生,特别是科学学困生理解一些复杂的科学内容,必须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从以上显性教学有效开展所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可以看出其教学操作性非常强,为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科学学困生搭建了一条清晰的、明确的、直接的理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通道。

[ 参 考 文 献 ]

篇7

一、张扬学生个性,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共性与个性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教师不仅要在共性上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达成思维共识,而且要在个性上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保持个性上的相互尊重,创设一个和谐、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情绪亢奋的心理状态之中。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个性充分张扬的“生态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的、创造性地展开。

张扬学生个性的前提是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特有的个人品质,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瞬间即逝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评价。因为及时的表扬、鼓励和评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满足,而且师生间也得到一次心灵的共鸣。当然,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和评价要因人而异、对症施药,其效果必须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该抓住他们的不足,给予“批评”,以防他们骄傲;对基础差一点的学生,由于他们往往是被“爱”遗忘的对象,因而他们的自卑感强、自信心差,所以教师要努力去发掘他们在学习中的微小进步,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和鼓励,设法打开他们封闭已久的心灵,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记得有一次晚自习辅导,一位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拿着三本数学资料在翻阅,我拿过书大致浏览了一遍。由于她的基础差,课本上的知识都没有理解,做资料上的题无疑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但直接说肯定会伤她的自尊心,也会打击她的自信心,所以我还是慎重地给她选了一本。然后对她说:这本书比较适合你,但前提是你必须把课本上的知识搞懂、题做会,然后才能做这本书上的题,行吗?她接过书,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她在学习上变得积极、主动,也经常课后找我讨论问题,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也有明显提高。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历,在以后的学习中她的自信心大大地增强了。有一次,她给我说:“老师,当时我挺怕的,怕你说我连课本上的题都不会做,还看课外的。如果你那样说了,可能我就放弃数学了。”这位同学的进步,给我的触动很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和爱护是一种无言的动力,它可以激励学生,让他们愿意去学,笑着去学,从而达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在教育中,教师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微笑、一个首肯的点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变化,都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张扬学生个性的真正内涵。

二、激励学生情感,维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苏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应当同时提出10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有动机才能探索,有探索就渴望成功,有了成功的喜悦就能产生新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推动学习的不断进步和成功。事实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你讲得有多精彩,你的语言有多精练,而在于你是否能激励、唤醒和鼓舞起学生,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

曾经有一次上习题颗,在讲一道题时,我直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了讲解。当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种解法太繁了。”我问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请他给大家将一讲,可是他想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他的想法。这时周围同学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还说捣什么乱!他的脸越发地红了,手也不停地在桌面上画来画去。其他同学都紧张地看着我,我走到他面前,笑着说:“别紧张,请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好吗?”他低下头很快地写了出来,我一看,确实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只是他不善于口头表述,于是我耐心地帮他分析和整理思路,鼓励他到讲台上,给同学们进行讲解,尽管他的表达不太流利,但最终还是把他的方法给大家讲清楚了。同学们都鼓掌叫好。我趁机肯定了他的勇气,表扬了他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鼓励其他同学都应该向他学习。同学们倍受鼓舞,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三、强化数学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认知角度上可分为数学知识和数学意识。数学知识是数学内容,包括概念、性质、定理等,可用文字、符号来记录和描述,那么数学意识则是属于思维范畴,只能领会、运用,用以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处理和解决。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了解、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数学意识。教师只有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和强化相关的数学意识,才能使学生的认知层次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与形、理论与实际等各个领域的学习,了解现实世界,认识数学,又通过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学习和掌握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建立和增强学生的抽象意识、推理意识、符号意识等,这些方法和意识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广阔性等,来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数学中提倡“一题多解”这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最佳途径;数学问题的解决要运用公式、定理以及逻辑论证完整地解答,这些都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有时一个问题能给出多种不同的解法,一个对象能用多种形式表达,这也能训练他们思维的广阔性。这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必将成为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培养数学精神,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品质

数学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遭受一些挫折和失败,而这些挫折和失败能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对此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有过精辟的论证:“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在数学教育教学中,通过数学思维训练和意志品质地培养,将会使他们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个性和坚韧不跋的人格品质。当他们步入社会后,也许直接应用到的数学知识很少,但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精神,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数学的精确和严密,使他们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数学的抽象和概括,使他们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数学的精练和精辟,使他们的表达言简意赅、行文简明扼要。

总之,数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张扬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情感、强化数学意识、培养数学精神,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他们终身受益的学习智慧和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礼仪;精神文明;和谐社会;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

1.当前中职生的礼仪修养现状

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较之中学生、小学生的差别应并非仅仅体现在年龄、学问上,而更多的应该体现在个人修养、文明礼貌等方面。但当前国内很多中职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却令人堪忧:衣冠不整、迟到早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攀折花木、践踏草坪、张口骂人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在食堂打饭不排队,在宿舍大声说话、听音乐、玩游戏影响他人休息,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机铃声大作或大声说笑,情侣交往搂搂抱抱过分亲密,在网上论坛攻击谩骂他人等情况比比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中职生对上述不文明行为非但没有正确的认识,还将其标榜为“有个性”、“张扬自我”的表现,对于不文明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体现了在价值观方面的扭曲。

2.中职生礼仪失范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当代中职生礼仪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位。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虽然其也包括了思想意识方面的内容,比如礼仪知识、尊重他人的观念等,这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从内心真正理解和领会。在走入中职后,莘莘学子经过十多年寒窗苦读之后,认为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从中学的“逼我学”到“主动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误以为中职只是中学阶段的简单延续,满足于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和修养的提高。等到了高年级则更多的把时间花在求职等现实目标,对于礼仪修养更是无暇顾及。

2.2 社会现实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经受着从有序到无序再到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过去占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烈冲击,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各种新思潮的挑战。中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造成是非观、荣辱观的偏差,甚至产生种种的行为。

2.3 自身修养的缺乏。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少中职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在学校期间,他们更多的关注于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关注于找到条件优越、报酬优厚的“好”工作,将金钱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和礼仪修养的提高。有的甚至认为,讲文明礼貌是“傻”、“俗”,而大大咧咧、出言不逊、满嘴脏话、不敬师长是“酷”、“帅”,是“新潮”、“不拘一格”、“不拘小节”。

3.中职生礼仪与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如上所述,由于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不注重自身修养,导致了当前中职生礼仪教育普遍缺乏,礼仪修养不容乐观。而中职生礼仪教育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中职生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他们及时化解孤独、空虚等心理问题,提高自信心,促进身心健康;其次,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在走上社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下属之间的关系;最后,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生完善人格的养成。

4.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刚引进公共关系这门理论课的时候,礼仪文化还只是以讲座的形式走进中职校园。如今,随着人们对礼仪认识的提高和重视,许多的学校为加强中职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开设了礼仪课程,而且还开设了公共关系与礼仪的交叉学科~公关礼仪。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其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完善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方面多下功夫,其做法是:

4.1 完善校园公关礼仪环境系统。完善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体系是实现中职生提高公关礼仪素质的基本保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好的环境和氛围。如今,中职生公关礼仪习惯的培养应在硬环境投人基础上,更加注重校园软环境的建设,这包括:

第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中职生在校生活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一个平台,如:各种团队形式的知识竞赛、文艺表演和组织的校内外公益活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对公关意识的培养和对公关礼仪知识、习惯、能力、要求的探索与学习。这种在做中学的过程,实质上构成了中职生们潜移默化、陶冶情操、提高公关礼仪素质与能力的良好环境。

4.2 注重高校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修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师表,即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素养是中职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教职工的公关礼仪形象应当是:对己注重仪容、仪表的修饰,使之庄重、大方、得体;对学生,应处处以礼相待,尊重为先,服务为先,从而提升各部门形象。高校,作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对内对外都面临着一个组织形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教职工队伍公关礼仪素质的修养是提升组织形象的重要措施。

4.3 完善公关礼仪教学系统。公关礼仪是一门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涉及学科广泛,并具有无限的感染力、生命力和传承性的文化体系。因此,公关礼仪课在提升中职生人格修养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然面,在高校公关礼仪课程设置的调查中发现,除了公关、、营销、文秘等专业将公关、礼仪课分别作为该专业基础课或技能课之外,更多的高校是把公关、礼仪课作为公共选修课,一百多人的大课堂,一般只开20个课时,无论在内容、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难以达到课堂教育的效果和要求,对此,笔者认为:

4.3.1 以素质教育为本,制定公关礼仪教学计划。公关礼仪素质是中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计划的职能部门首先应当明确公关礼仪课开设的必要性,无论是文科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都应将公关礼仪素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其课时量和时间的安排应当根据中职生培养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专业的需求,就业的需求,综合进行考虑;公共关系课、礼仪课不论是单独开设,还是交叉开设,在有关专业或科目的教学中,理应将公关礼仪的内容与专业技能培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作为素质能力的培养,从中职生入学开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培训,都应有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纳入系统的学生教育过程当中。

4.3.2 把握课堂教学,丰富公关礼仪教育的内容和手段。随着的和社会的变迁,公关礼仪的内容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且多元化得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以公关礼仪的形象做到以礼教学,即以礼的姿态、礼的语言、礼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和形象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快的公关礼仪资讯和信息;利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辨别失误和提高做事的才能;利用小品演示和模拟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公关礼仪的作用和其带来的快乐与和谐;利用专业培训,将公关礼仪知识与专业技能密切结合,由课堂走向课外,由学校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就业历程和职业生涯中去领略公关礼仪修养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美育 重要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5-01

“美育”是指情感活动的体验和审美观指导,是大学生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升华精神的一种教育。所以提高大学生“美育”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审美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美育”能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学校需要将其贯彻到整个学校教育方针中,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美育”的意义

“美育”是审美时的一种高级过程,是人们生活的一种高级需要,审美源于“美育”,同时也是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过程,因此“美育”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精神的教育,也是对大学生人格魅力的锤炼。

“美育”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例如:音乐、美术等。在学习教育中,可以对其进行专修、辅修,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其作为选修课程进行学习。首先,学校通过开设美术课直接把学生带到艺术殿堂。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无论是典型的社会生活描绘,还是自然美景形象的表现,只要是各种有价值的美术作品,都可以使学生从画作各个角度感受到美的存在,从画中可以感受到开心、快乐或者其他有意义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且热爱生活。现在很多大学校园开设了素描、美术鉴赏等课程,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其次,能够缓解其他课时所带来紧张感的课程便是音乐课。音乐是一种很微妙的艺术形式,其不但能陶冶情操、抒发感情,并且还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对其他课程进行消化和理解,因此,把学生的情感和音乐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音乐艺术上的美,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净化心灵、崇尚艺术,进而实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的更好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美育途径

(一)“美育”在数学中的渗透

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它结构的完整、图形的对称、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简洁等,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的美,而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数学本身又蕴含着探求未知世界,追求科学真理的功能,美育可以使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可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美育”在文学中的渗透

“美育”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使“美育”渗透到文学之中;美育使学生可以对美的事物和形象进行体会,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品味语言美,在文学教育中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特征,以“美育”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文学学习。

(三)“美育”在艺术中的渗透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不仅能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大学生的智力、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因此“美育”在艺术的教育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实现对大学生美育教育。

(四)“美育”气氛、环境的营造

从多方面实践和努力去营造“美育”的气氛和环境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自然包括校园的整体布局、绿化美化、配套设施建设等,例如: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文化走廊、广播站、社会实践等都能体现人们对高起点的追求和对高品位环境的向往,这些地方都是学生进入校园直接感受到的,并且一直伴随着他们的大学生活。有学者指出:“为了达到美育的艺术教育,首先注意学校的环境,其次是合理的课程,通过这些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精神。”现在各大院校的校园建设式样、物品的陈列等,都是按照“美育”的艺术进行设计。

除以上内容外,校方还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实现对大学生美育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更多艺术类讲座,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大学生眼界,培养大学生正确审美观。

大学是每个十几年寒窗苦读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从他们迈入大学校园的那一时刻起,便开始对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进行规划,但是当经过一段时间大学校园现实生活的洗礼,大学生可能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这时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让大学生可以具备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更好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中学生;培养途径;试论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中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培养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积极的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

一、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养,发挥出引领作用

体育意识是在漫长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系统教育过程。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客观实践中能主动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汲取多方面的知识,要从满足于所教课程知识的局限中走出来,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终身体育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不仅要更扎实的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交叉学科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只有当学生真正喜爱自己所学的东西,对它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真正学好它。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回报,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喜爱教师进而喜爱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教的学科产生兴趣,正如《学记》所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内容,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健身,通过采用不同锻炼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期望也是一种无形环境因素,可激发学生心理认知动机,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我认知积极性产生好的所预期的反应。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可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并加以必要的保护措施,有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有利于较难技术技能经验的习得,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开放型”教学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放手、放开、放宽、放活;在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是民主型的,能听取学生意见,和学生交朋友;在成绩评定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应将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作为重要依据;考核中宜采用“模糊量化法”,设优、良、合格等级。课程改革提倡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例如,跳高横竿放置的高低等均不要过分限制,应根据能力高低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教学中可从兴趣入手,从局部或辅助练习导入。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意愿,使学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又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四、加大器材设施的投入

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做好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没有条件的学校要因地制宜、自制简易器材,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提供有利条件。增设更多运动设施,教会更多锻炼技能,提倡家长参与,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锻炼环境。

五、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不仅是中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争取事业成功的需要。学校体育工作应遵循当前实际情况,加大健身意识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中学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对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起着基础、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中学体育教学中,要设法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学习氛围,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也有助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郑红钢.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D].东北师大硕文,2008(5).

篇1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85-01

创新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想象的训练。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依赖于老师的启发引导。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种做法对学生有帮助。

一、在质疑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勤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学生主动质疑,是促使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支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主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和质疑。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标准答案束缚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我为你骄傲》一课时(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笔者利用学生急于向奶奶赔礼道歉的心理,要学生以打碎玻璃小男孩的身份对“给奶奶的一封信”进行练笔,让学生凭借想象,抒写心声。笔者写好开头与结尾,并提出一个问题:这封信的空白处要你们去想,要怎样写最能表达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有的说:“老奶奶,对不起。”有的说:“老奶奶,我不是故意的,请原谅。”有一个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总想把送报积攒的七美元赔她一事写进去。”笔者当即肯定他善于思考、敢表达独特见解的行为。然后,他就写:“说实在,我很不好意思,现在我送报纸攒了七美元给你安装新玻璃。”这位学生被小男孩知错就改的品质所感染,他不人云亦云,这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

二、在积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以活动伙伴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并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担当一定的活动角色,为学生提供帮助,提供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全身心投入,学生完全置身于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感到了一种安慰、一种信任、一种自信,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实际上,课堂本应该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推动和激励其学习,才能为其孕育创新的意识奠定基础。

例如,识字课中学习“春天”、“美丽”、“蝴蝶”等词语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非常美丽的蓝天碧草、百花盛开、蝴蝶飞舞的春景图课件,让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然后再要求学生:今天要学的生字词就是描写这幅美丽图画的,比一比,谁能用最好的方法,快速地把这些字记下来。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主动识字,并努力寻找识记的最好方法。这种发现问题的意识就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这是普通的一节识字课,仅仅由于教师角色的变化,而产生焕然一新的效果。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平等关系,为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发表见解,自主获取知识,为他们求新、求异、创造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空间。

三、在求知兴趣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产生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创新和兴趣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注重从形式到内容的新颖有趣,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求知一探究一发现一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求、激发创新情感,活跃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在心中的内化。

例如教学实验教材第五册《风筝》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心情会发生变化?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这一问题,学生必然联系上下文“憧憬”、“希望”、“快活”、“大惊失色”等词来理解。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找到风筝?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垂头丧气”、“继续”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情感的深刻认识。如此多次训练,学生自然悟到读书必须读前想后、上下联系、整体感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篇12

关键词:中学阶段;英语教学;创新教学

一、当前我国中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的普遍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和从教学成果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中学生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不牢固,有的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方法不科学,甚至不正确。学习英语最基本的是要具有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当前中学生在这几方面的掌握上普遍处于较差的水平。很多学生的单词量较少,导致其看不懂英文文章,更不用说用英文进行翻译和写作了。还有的学生学的几乎是哑巴英语,很少能够与身边的教师、学生进行顺畅的英语交流。二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兴趣方面普遍较差,没有很浓厚的英语学习的热情。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没有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较低。

二、实现中学英语分阶段教学的创新路径

1.进行中学英语的分阶段教学,首先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中学阶段,教师要着重加强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英语知识,许多是通过兴趣班或者是第二课堂的渠道来获得的。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教师要针对这一现状,在英语教学授课前就要制订明确的培养目标,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众所周知,学习英语要从学习音标开始。音标学习的好坏,制约着学生整体的英语水平。教师要按照发音规则和技巧向学生讲解,并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每个音标。词汇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中的每个句子、每篇文章都是由单词组成的,如果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较少,就没有办法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更不用说自己组织英语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了。教师还要在单词的讲解中,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单词的技巧,使得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单词的识记。在语法方面,很多学生感到学起来很吃力。教师可以在课文的讲解中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语法进行适当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实例,以便于学生记忆,并最终达到将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

2.进行中学英语的分阶段教学,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巩固英语专项知识的练习

经过前一阶段对音标、单词和语法的学习,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对于英语专项知识的巩固练习。这期间,教师要着重加强学生在听力方面、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的专项练习。在我国的中学课堂上,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听力能力都较差。一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另外再加上平时不注重练习,这样学生在听力理解上的能力普遍较差。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听有关英语方面的新闻,让学生熟悉英语的语音,形成语感。在课堂上,还要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通过简短的对话、小话剧等,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阅读方面,教师要根据题型的特点,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在写作方面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对句子的时态、语态进行正确讲解,定期让学生写一些英文作文。对于学生写的作文,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进行中学英语的分阶段教学,要不断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的专业综合能力

通过中学英语分阶段教学中的前两阶段,学生已基本具备了听、说、读、写等能力。接下来,教师要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当下的多媒体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情境式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明确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选取情境进行教学时,题材要尽量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特点,筛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可以选取一些最近流行的英文电影、时下热门的话题等。另外,教师还可以不断地丰富教学形式,把单纯的说教式课堂变为讨论的模式,鼓励学生要敢于说英语,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开展与英语有关的有趣活动,如英语故事的角色表演、英语角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来,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表达的好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的专业综合能力。

中学时期的英语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要针对当前中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分阶段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的多媒体设备,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与英语有关的文娱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在英语学科上的专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13

所以笔者认为,进行课堂教学自我反思,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行简单的反思日记记载

教师在每日教学结束后,应该进行简单的反思日记记载:

教学日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日记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教学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比较常见的教学日记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教学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灵感闪光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通过实践,本人在写教学日记后收益颇多,尤其是记载学生的创新成果。每次上课时,学生如果造出了好的句子或者一些记忆诀窍,我一下课便记录在反思日记中,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很大的,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是在我们意料之外的。记得在讲授have been to 与have gone to 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gone 里有一个o,就像飞机,所以have gone to 就是坐飞机走了,还没回来,have been to就是去了回来了。一个学生马上说根据读音,gone to 就是刚刚去,不可能回来,剩下been to 就是回来了。这个理解办法更容易掌握,我赶快记在反思日记中。就这样,我记载了许多学生的灵感创作,并用于后来的教学,真实受益匪浅。

二、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作为教师,大家都能精心备课,但课堂总是面向实际的学生,而不是严格按教师的精心准备的。所以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认真进行反思记载,主要记录三点:(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上册unit7时,为了练习数字,活跃课堂气氛而教了Seven Little Indian Boys 这首歌,学生学唱得非常好,积极性很高,我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自己编唱呢?我立即让学生用本单元的Grammar Foucs 作为歌词,用他们喜欢、熟知的歌曲调来编歌曲。学生们热情高涨地用“北京欢迎你” “童年”“世上只有妈妈好”“我和你”等熟悉的曲调编出了自己的英文歌。效果出人意料。所以反思本节课后,笔者在其后的教学中每个单元都要求学生用重点句型编歌,而且要不看课本唱出来。这不失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教学知识的好方法。(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下册Unit 7时,参照一堂公开课,即让同桌相互用道具装扮对方,然后进行相互描述。操作时,由于学生的过分奇异装扮,使课堂失控,无奈笔者只有把照片拍下来,又一节课才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在学习教学经验时,总是先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然后才进行借鉴。而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3)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总是将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的一些令人意外的好句子记录下来,以备后用,也会把学生常犯的一些错误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会提前让学生注意。这方法帮助笔者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

现代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随着知识的更新与学生的不同,教师必须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先进的理论往往能让我们感觉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新的境界。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存,是不能登堂入室、达到高屋建瓴的教学境界的。苏霍姆林斯基就这样要求他的教师:“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补充其知识的大海”,他认为,这样,“衬托学校教科书的背景就宽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更明显。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和过程其实也很简单:最重要的也是最能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一步是,教师要对他们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反过来再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进行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我们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行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

四、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观摩活动,不但可以避免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而且能够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只要有可能,不要放过听课的机会,不要放过一些细节。除了要多争取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还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客观、公正评价其得失。教师对所听和观摩的每一堂课都要研究、思考、探讨,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

五、利用教学录像进行自我反思

篇14

为了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讨论的整体功能,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要选择好讨论的内容,把握好讨论的契机,使课堂讨论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讨论问题的提出要注意科学性

教师设计的提问要难易适度,保证科学性,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或很容易地答出来。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使学生形成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但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就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问题的难度处于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激发学生合作的潜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即设计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二、讨论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有所领悟和发现,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同样的问题,因为语言表述的不同,往往效果也各有不同,所以在问题的语言表述上做好精心的设计。同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适时提出讨论的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圆的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争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不能滚动。”老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的时候就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了。”老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三、要精准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指需要讨论的问题。讨论点的确立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因此,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实践证明,适宜课堂讨论的内容一般包括:学生需要互相启发来拓展思维的问题;学生理解不一致又有必要争辩的问题;学生希望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处;概括、小结处;学生起疑处;易混易错处,等等。

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讨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难点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也最能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比如在《分数的意义》中,为让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重要性,可设计一个不平均分的图形说说能用什么分数表示,给学生制造一个能通过小组合力解决的困惑。通过对这个困惑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平均分的重要性,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

2.学生理解不一致又有必要争辩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可能不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也可能不同,若把典型的方法进行讨论,学生则会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如在《十几减7、8》的教材中把15-8的计算方法归纳为三种:15-5=10,10-3=7;10-8=2,2+5=7;8+( )=15,15-8=7。而当有小朋友说出“15-10=5,5+2=7;8-5=3,10-3=7”算法时,许多小朋友,甚至于老师可能都会持反对意见。这时我们不要急于给他们下否定的结论,不妨就在这里展开讨论,让这样做的小朋友说出他们的道理:15-10比15-8多减了2,只要再加上2就好了,故可以用15-10=5,5+2=7来计算;15要减去8,而个位上只有5,用个位上的5去减8还少3个,不够的3再用10去减就等于7,所以可以8-5=3,10-3=7来计算。多好的想法,多独特的见解。讨论让更多的同学懂得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为他们今后创新性地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3.易混易错处也是最好的讨论点。许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些知识尽管反复强调,但是学生在理解或运用时仍然免不了会出错,对于这些知识,如果组织讨论,则可减少或避免出错。

四、要重视讨论问题的过程,保证合作的有效性

1.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学的主要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但有时讨论时间不够,老师一声“停”,便开始了提问和展示,根本就没能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只是走了形式,合作也只能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因此,教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后要有足够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辩论。曾经听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吴老师在讲完分数的产生及概念后,为巩固分数的概念,强调概念中的“平均分”,设计了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在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吴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指出谁对谁错,而是随机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在辩论中,学生势必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去指出对方的矛盾。这无疑是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更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