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本质范文

体育教育本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2 11:23: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体育教育本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体育教育本质

篇1

1学校教育

1.1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生命的人都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化属性,学校教育是促进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个体在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从而被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人”。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说,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追求“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它既重视个体内向性,满足个体发展需要,同时也追求社会与时代进步的理念,强调两者的辩证统一。

“个体本位”这一观点形成于西方社会,是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社会的精神的核心所提炼出来的对个体价值的高度认知,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中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近年来,对于现代文明对人性的禁锢与束缚的反思,促成了解构现代性为主要任务的后现代努力,也将对个体价值的这一追求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社会本位”这个概念在传统思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建立在发达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民族,传统的儒释道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儒教文化。儒学强调“君,丞,父,子”这样的相对伦理概念,将个体的需求与发展的价值完全压抑,巩固其人与人之间的裙带关系,它符合农业文明及其生产力的需要。当然随着东西方文明的全方位的交流,特别是在思想领域的融合,将个体与社会诉求的利益协调统一成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无论是东西方文明,在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上取得了惊人的统一,而这个价值体现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个体的尊重,对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包容,也就是关怀生命的价值追求。

1.2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在学校教育改革这个层面上来构建新的教育基本理念的话,课程改革无疑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整个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从1998年开始我国教育界就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钟启泉教授在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一文中说到:“跟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与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J。2008年,李永仁在其论述中,概括了“关怀生命”这一终极目标的基本理念,总的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育人为本”的教学培养观,“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兼顾差异”的课程实施观J。新时期,新一轮的以学校教育改革为大背景的课程改革,基本思路遵从学校教育新的价值诉求,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尊重个体的差异,以培养一个有生命价值的人作为最终目标。

2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

学校体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运用身体练习,健康知识等手段,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促进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核心部分,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早操与课间操与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构成了完整的学校体育系统。张洪潭教授在其著作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体育其事,仅应以学校当局正式设置的体育课的时刻为起点,体育课上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以体育内容为课程中介的教学活动…”_3这一观点也突出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在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做了以下定义: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3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价值诉求

3.1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观转变

新课程改革对健康的理解趋于多元。一方面对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的重新定义,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从其名称的演变看,体育课与体育与健康课虽然仅仅只是几字之差,但是却体现着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健康二字的加入,体现了新的课程在基本的关注点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突出了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事,新时期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概念中就明确了其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它是作为一个“大课程”为其范围,包括了学生在校的体育与健康课,课外活动,体育社团,学校体育比赛等诸多方面。就其功能性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仅仅只是通过其对学生的具体身体活动的教育,健康知识的讲座来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对健康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及基本的锻炼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健康从来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可以说,学校体育只有也只能在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方面有所建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是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角度,在人的生物性上找到个体利益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提高每个生命是质量也就是提高了整个国民素质,是两个完美的统一。另一方面,对健康的内涵进行了具体的细分,将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三个维度。这个细分可以理解成对个体人的不同角度的多元要求的延伸,首先身体健康是一个人存在于世界是基础,体现了人作为生物的动物本性。其次,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向内的精神追求的另一种形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依据,即思考的能力,是保持一个良好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的保障。最后是社会适应,这一健康则更具有外延性,是人在社会化以后对每个个体提出的新的要求,是促进社会进步,文明向前的基本要求。这三个不同维度的健康观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个体的人到社会化的人的不断演变,最终要实现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3.2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所遵循的理念,课程是设置以身体技能为依托,同时渗透了对学生认知,情感的教育与培养,最终体现在学生有良好的行为表现。这个设置的思路完全是以人的发展为顺序的。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人之所以能繁衍发展,主要在于其对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从活动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是人的最大优势。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课,在各种身体活动中学习动作技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同时与老师,同学及个体自我的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知,激发更高的运动热情,自发自愿的投入到下一次运动活动中去,行成一个良性的自循环。这是新体育课程改革在结构设置的最高追求。

3.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体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中心,以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人”。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学校教育都存在两个相互独立有联系的主体,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产生思想的交流,提高双方生命质量。从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新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其理念的强调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奠定其终身锻炼的基本动作技能。生命从母体中生产出来后,可以说是一个原点,他可以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深度中历练发展出不同的生命价值。以学生为整个体育教学的中心,其实就是在强调学生发展出不同维度生命的权利,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另外,对学生生命权的尊重体现在对个体主动性的支持中。生命是相对于死亡,静止,无限这些概念存在的,生命的价值体现在生气,活动,有限之中。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本能的希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在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认可与支持。从尊重教师价值的角度讲,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彻底的转变。相较于老的课程体系中,教师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威,教师主导体育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虽然没有强调教师的地位,但是由于课程只是进行了课程标准的制定,以目标引领内容为指导,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给了教师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同时由于对教学评价的多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贯穿于整个教学周期,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升。

篇2

摘 要 体育是人类以自身为对象,通过身体活动为手段和方法,“育体”“健心”“超越自我展现美”的教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家庭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良好的和不良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教育

体育是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正确地阐明各种体育关系,研究体育矛盾,并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体育概念本质的总的指导方法,离开它就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体育是以宽厚的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体育不同于自然,它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体育产生于实践,其前进和发展于是由人的现实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所推动的。人是体育的主体。体育作为人所创造的存在物,同其他物质客观相比,于人有更本质,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体育不能仅仅客体的理解,还应该作主体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体育的深刻本质,建立起对人类体育的前途和命运高度负责的,能够指导人类体育健康发展的体育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体育的本质

体育与人的关系是揭示体育本质的关键。由于多年体育学科呈现分化与整合严重失衡的发展取向,因此以往对体育与人之关系的探讨多是局限在具体分支学科中来进行的,比如,当身份是学生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当身份是运动员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变了“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而当作对象是普通群众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又变成“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了。这种归类研究的方法,突出了人这个矛盾统一体相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相统一的一面,即不管以什么样身份出现的人,都必将统一于人的“自然存在的生物个体”之中。忽视统一性不仅会使研究本身带形而上学的色彩,而且也会损害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目前,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很难在理论层面达到和谐统一,个中原因,也与这种各自为政的研究取向有关。因此,当探讨体育与人的关系时,必须注意不能把这里的“体育”和“人”置换成某一专门领域的体育和具体特征类别的人,而必须是在他们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类研究才会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的教育性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有一个演化过程。概括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的特点是:第一,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第二,从教育学、生物学视角研究体育概念;第三,将体育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当时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体育的定义中涉及“人”的问题在整体上不够;二是研究的角度整体上缺少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我国体育概念已经确立,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第二,体育概念的内涵扩大。第三,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及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第四,在体育概念的研究中非常可喜的是重视了体育的主题—人的问题。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一是即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二是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体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体育功能和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人们认识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情绪调节,意志力等心里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体育的认识也由原先单纯的生物学的“身体教育”的观点。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脱离了教育就不能成立体育脱离了身体活动也不能成立,所以,“教育性”和“身体活动性”是构成体育的两个不可却少的本质属性。

三、基础学科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学问。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方法论的,是以解剖学、力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学科的。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内容,而且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好,而技术动作差,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解剖学和力学来改进技术动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好,技术动作也正确,但就是不敢过器材,那么我们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学科作为教学依据,对学生的教育会变得空洞而乏力,更谈不上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了。

四、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的教学,它与其它各科之间的差异要比其它各文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更明显更深刻。体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特点。动态性既指学生观察、思考的智力活动,又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器材、学生与器材的互动实践性,它能够让学生的身心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进行全面刺激,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既具体又实际,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思想上受到启迪,关键是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还能把这种好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加深了记忆。开放性既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的内堂教学而言,又指外界环境的干扰、多变和复杂性,这表明了体育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但这也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时机。总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搞得有声有色,使我们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也获得健康心理。

五、课堂类型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和丰富内容

体育教学分内堂理论和外堂实践两大部分。内堂部分主要涉及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尊重他人,公平竞争的意识。外堂部分主要指室外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都可作为德育教育的实践素材。

六、教学时间的长期性是强化德育教育的保障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育的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教育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信息减少或被淡化,而体育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的长期性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体育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受体育教育,并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说,从人生的启蒙教育,一直到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体育教学始终在发挥作用。这种教学的长期性也增加了相关信息和其它信息结合运用的机会,使得德育教育内容有可能变得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也对人生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身体活动自然地和谐地统一起来,无疑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并使学生的德育行为在活动中直接受到实践和检验,其优势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付前勇.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篇3

关键词:体育本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1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 影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因分析

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原因是多元的,从我国教育体制、到教育政策、再到学校体育教育等等都是造成目前学生体质差的因素,据统计目前高校生87%为独生子女。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良和自卑心理已经成为社会和学生家长普遍关注的焦点。学校教育改革提倡“健康第一”,但是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我国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1.2 智轻体的传统教育思维依然严重

重文轻武、重智轻体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学校体育未走出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组织一体化和教学目标达标化的误区。教学方法不适宜,重传习轻体验、重管理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课余体育锻炼不系统、不科学、师资力量偏弱,科研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1.3 应试教育的失败所造成低分学生自卑的心理

这种自卑心理影响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全方位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享受体育的快乐。通过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开发学生感兴趣,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益的教学内容。让一些已被“边缘化”的差生逐步恢复自信心,重新回到体育活动中来。在体育活动中找回自信,享受体育的快乐,充分发展,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2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回归体育教育的本质

2.1 凸显体育本质功能的重要载体分析,即“田径教学”的意义

中国体育教育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但是前进的脚步却让人揪心,体育教育理念的不确定性,更是让中国体育教育改革前途迷离。曾经一度乐观的体育教育改革几乎忘记了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忘记了中国孩子健康成长最需要什么,我们并不否认在体育教育中实行快乐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生,确实需要快乐成长,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快乐成长和健康成长并不是一回事。就像曾将一度被抛弃的田径教学内容一样,田径是对学生健康教育,学生体质提升,最直接有效的教学内容之一。田径是最能体现体育本质功能的教材,因此挖掘田径教学内容的价值潜力,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2.2 体育课堂教学中田径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组织方法的创新思考

必须摆脱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选择制式教学模式、领会式教学模式、小群体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情景教学式模式等。教学手段要充分体现出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多样性。将健身走、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作为整个教材的主线,采用变化多样、趣味丰富、能够体现出相互竞争及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以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热爱。田径课中可采用的方法有。

2.3 创编田径教材,挖掘田径教学的健身价值

田径运动具有竞技和健身的双重属性,包括了走、跑、跳、投等人体运动的自然动作,是最简单、最基础的身体练习,因此它有着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比拟的全面健身价值,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自然适应能力的基础健身项目。美国心理学家鲁布尔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的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我们现在的田径教材内容多而杂,学校田径教材应突出田径的健身属性,教材内容还应体现出基础性、竞争性、实效性、渐进性。突破田径教材内容多为竞技项目的局限,将教材形式改为走、跑、跳、投等几类基本运动形式,并分别介绍它们的基本特征、基本知识、练习方法、锻炼处方等,拓展和开发田径的文化性和健身性,使田径教材能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修,使田径课成为学生乐于接受并具有健身实效的体育课程。

3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任何课程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教师以往的不恰当做法,所以,改革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只有改变教师的信念,使之扩展知识和技能,与改革的要求相吻合,才能确保改革的成功。改革的发起者布鲁纳在1963年发表教育文章,指出教师的素质与课程改革要求的差距以及相应教学理论指导的缺乏是造成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美国课程改革的前车之鉴启示我们,处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如果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精神没有领会,对于课程实践的条件没有实际的把握,那么,课程改革的初衷与实际效果将存在巨大落差,再先进的体育课程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学习,使教师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我修养,以“重言教更重身教”的为师准则去教育学生、感染和熏陶学生。其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提高专业素质。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突破自己去实现自我的强烈愿望,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玉琨,沈玉顺,代蕊华,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培养;教育;策略

体育教育中的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是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等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体育教育能让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落脚于实践,在实际体验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实施素质教育策略。

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之必要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能综合素质人才的责任。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在有效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更好的从事学习、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

1.素质教育之本质。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言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重视人的内在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提高受教育者能力、个性、身心等方面发展的目标。应试教育往往强调“以书本为纲,以分数为纲”,重视将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以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这样的教育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在现实社会中“书呆子型”学生也很难适应、立足。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也正是看中了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而体育教育在消除这些问题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为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展示其才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顽强、进取精神,促进学生的身体与身心健康发展。

2.社会发展之要求。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刺激着文化、理念、生存环境等内容的高速变化。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不仅仅需要的是“生存技术”,还需要社会所要求的各项基本素质。这里面包括:交际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在挫折面前的“抗打压”能力,在成功面前的不断进取能力。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一种“身体力行”体验式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的。这就决定了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彰显了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体育教育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身体锻炼为表现,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强调了育体与育人的一致性。

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实施之策略

1.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来源于医学领域,指的是对那些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他们走出阴影,重新面对社会。这里的心理干预针对的是对那些不爱运动、害怕活动、性格孤僻、喜欢独处、远离集体、不与人交流的学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当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障碍,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往往沉溺于网络世界,极少有人主动地面对现实社会。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时候,传统的说教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叛逆情绪。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走近他们、接触他们、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2.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魄的体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能够具有立足于社会的综合性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用自己高尚的师德,高超的体育技能去“征服”学生,让他们从心底由衷的敬服。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的舞台,训练学生的思想道德。例如利用长跑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利用群体运动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队列练习训练学生的责任感。

3.有效实施拓展教育

实施拓展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开展此项活动。起源于国外的拓展训练具有投入为先、挑战自我、熔炼团队、高峰体验、自我教育等特点。它很好的将趣味活动、情感教育、心理素质考验、团队协作、抗压力感、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内容融合到了一起。通过活动,让参训者在自我潜能挖掘、自信心增强、自我形象改变、团队意识提升、抗压能力增强等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拓展教育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感受式活动,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说教,它能让受训者有真切的感受。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引入诸如雷区取水、无敌风火轮、信任背摔、空中断桥、孤岛求生等活动,在激起学生活动兴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陆五生.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以人为本 价值体现

体育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为载体的社会存在,旨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1]。体育教学,本质上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锻炼身心的教育活动,最终是为了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其价值实现的对象是“人”本身。不过,从我们国家目前的体育教学状况看来,对教学对象本身的重视还有所欠缺,故有必要针对体育教育如何回归学生主体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一、目前单向度的体育教学价值

体育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育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发生和发展。目前的体育教学价值导向,可以从师生的交往模式窥见一二。现下较为常见的师生交往模式主要有四种,如图1所示[2]:“图1(a)”为单一方向的交往模式,仅仅为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这种交往模式的效果最差。“图1(b)”为双向的交往模式,该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互动,具有不错的教学效果。“图1(c)”则为多向交往教学模式的简单形式,保持有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之外,还允许学生之间进行简单的互动,该模式教学效果很好。“图1(d)”是最为复杂的多向交往模式,整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存在来回的交往互动,是效果最好的教学模式。

图1 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目前,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模式以前两种为主,大多数课堂上的都是第一种。在这样的单向交往模式中,教师占绝对领导地位,决定了学生的一切身心体验,学生的自主性受到极大制约,与所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有不小差距。

受单向交往模式影响,体育教育价值观也趋于单向度,直接结果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即评价只有横向评价(学生之间相对差距的评价),漠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纵向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无法对学生运动水平的差异进行合理评判,另一方面也无法反映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别,造成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被忽视。

二、“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理念的回归

传统的体育教育往往以学生专业技能的指标和体育测验的成绩作为重点考核和关注对象,而对于学生精神层面,如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等方面的追求则不够重视。学校中基础课程的教育并非以培育、训练专业性人才为目的,正如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画家,音乐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学校中的体育教学也是如此。

为此,体育教育评价中仅追求身体素质的达标或运动机能的合格是与教育目标相错位的。如果把体能的发展看作唯一价值追求,这就忽视了对学生本体生命意义的探询,这种体育教育会给学生造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负担,可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消磨学生的兴趣,不仅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态度,更会对学生的创造力造成损害。

因此,体育教育必须及时转变价值观念,要将体育教育同学生的终极价值(如自由、尊严、理想等等)相结合,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学生实施培养,使学生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将体育教育过程升华为一种愉悦的生命体验。

三、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

(一)塑造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和互动,是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和相互补充的动态过程,通过这种交流、启发、沟通和补充,每个人的思考、观念、知识以及情感能够顺利地实现分享。体育教学应当充分重视师生间的交互,着重对学生情感、体育兴趣、体育素养进行培养,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其在体育活动中做到知、情、意、行和谐统一。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程的深层魅力,还能对学生的情绪、心境进行适度的调整。同时也有利于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相处模式,形成复杂的多向交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建立多向的体育教育评价观念

体育教育者转变以往单一教育观的同时,还需改变当前单一的体育评价体系,着重从情感方面入手培育学生的体育素养以及体育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1,4]。

我国目前体育教育评价主要以学生之间相对差距的横向评价为主[3]。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目的的不同,考虑多维综合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相对量化的纵向评价,同时还可以尝试辅地引入学生的自我评价。

(三)保障体育教育教学的实现质量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环境的构建同样不容忽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需要“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的是校园大环境、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课堂常规管理、体育教学设施配置等外在因素,这些因素能够从感官上直接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热情产生影响[5]。所谓“软环境”则是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一种对学生心理的普遍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应当综合“软环境”和“硬环境”,从学生具体的需求角度出发,一方面在设计场地和器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另一方面要营造出和谐友善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师生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

四、结语

体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命内涵,学校的体育教育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前,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教学观下,体育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主体的身心体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远林,刘霞.体育教育的本真价值――生命关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8):168-171.

[2]李春汇.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障碍及消除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225-226.

[3]虞锡芳.试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向.2001(2):75-77.

[4]骆映.论体育教学中的“生命体验”及其意义[J].体育与科学,2007(4):76-79.

[5]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2007(6):67-71.

作者简介:

篇6

关于素质教育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文章作者:zhshxi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6日21:0 关于素质教育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旋律,为了奏好这个主旋律,我们必须对素质教育中的四个基本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问题 “最终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素养”。 人们常说,关系是泥饭碗,极易摔碎;*是铁饭碗,容易生锈;素质是铜饭碗,易生铜绿;能力是金饭碗,放到哪里都发光。因此在素质教育时代,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十分关注对后代素质尤其是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素质,是一个人原始的、本来的、应当具备的元素的本质。一个自然人,只需具备包

括事物感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内的低能素质,而作为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人,除具备低能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中能素质(包括学习接受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和高能素质(包括事物发现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应当具备健全的德能、敏锐的智能、强健的体能、高雅的美能和恒久的劳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寻找全面实施个性张扬与德能、智能、体能、美能和劳能训练的最佳结合状态的过程。 能力,则是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通过后天形成和长期保持的良好的能耐与修养,是素质与修养的结合。因此,我们将能力称之为“素养”。它包括心理素养、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六个方面。据此我们肯定地说,素养源于素质而高于素质。没有素质不可能有素养,素质升华为素养。素质的提高,可以采用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实施某项素质训练,达到某一目标;然而,素养的形成,绝非在某一时间内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且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才可得以实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素质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元素,能力则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素养。能力是生存之本,能力是竞争之基,能力是创造之源。可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素养”。 二、素质教育的教育者问题 素质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是教育的一大进步。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位教师、一个年级、一所学校、一个局部地区教育部门所能完成的。因此,它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不单单是家长的事,而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协同努力,三位一体共同来完成。“孟母三迁”这一中国历史故事,充分说明了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再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上来看“大教育环境”的作用。学校的普通话教育,现在已经在每所学校(农村小学在内)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抓,事实是处在县级以上城市、万人以上规模的工矿企业里的学生,普通话的水平显然高于农村、高于山区,不仅普通话说得比较标准,且已养成说“国语”的习惯。我的一位同事和她的丈夫普通话说的并不怎么样,地方语音很浓,但他们的孩子普通话相当标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或是在街上,他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他的父母在他上学前班时,就给他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回到家里,也不管是和自己的爸妈对话,还是和其他人交谈,一律得用普通话。然而,和这个孩子在一所学校里读书,居住在一栋楼房的孩子与其相比却逊色不少。笔者居住在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县城,在全国属于贫困山区。二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山区县的农村里驻扎五个“三线”兵工厂,当时学校教学并没有提倡用普通话,但这五个万人以上规模工厂的子弟学校的学生,个个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因为这些工厂都是从东北迁过来的,他们的父母讲普通话,工人们都讲普通话。从以上两个事例中不难看出,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家庭和社会都是教育者。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家庭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阵地,社会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为受教育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更广泛的大教育环境。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家长是学生启蒙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雕塑者,社会是学生成型的孕育者,学校、家长、社会三者都是教育者,缺一不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因材施教;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家庭和家长的责任在于促进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培养子女良好的个性,配合学校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团体和人民大众的责任在于转变

教育观念,健全用人机制,实施素质教育,保障学生学习,抵制消极影响,促进和谐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教学科目问题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素养”,这就直接回答了素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施建农同志在《素质从哪里来》一文中对这个问题作了较为完备的回答。他认为,素质教育就应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性素质教育。而身体素质教育又包括“遗传和优生咨询、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为少年儿童提供充分的体育设施、活动场所和锻炼机会等;心理素质教育包括“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和性格培养”等;社会性素质教育则包括“自我意识培养”、“公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当然,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把它们细分为具体的操作,如认知教育可以进一步分为思维训练、各科知识教育、创造力培养、操作技能训练等。公德教育则可以更进一步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还可以把职业道德更具体化为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习惯等。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作为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人在生理成熟的同时发展着他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这种不可分割的一体性决定了素质教育也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任何一种只强调某一侧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对个体发展是不利的,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而应该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儿童都得到适合其本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起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个体差异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大。每个人的优势才能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对教育的需要也是各不相同的。实际上,素质教育的原则也应该建立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客观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教学科目有三个,即学习怎样学习、学习怎样思考和学习怎样活动,重点应放在对人的“素养”的培养上。人的“素养”至少应包括心理素养、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六个方面。 心理素养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所谓的智力活动和意志、情绪、动机和性格等非智力心理特征,尤其是追求适其度、成功不贪婪、失败不气馁、平和待人事的心态和应变于自如的能力。 人格素养包括:健全的体格,强壮的体能;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自我尊严,民族气节;诚实信用,童叟无欺;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是非,讲气节,知廉耻,重操守,守信义;公开,公正,公平;等等。 公民素养主要包括:规范的社会公德,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个人品德,优良的传统美德。 科学素养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具备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要鼓励人们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创造能力,尤其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标新立异;勇于探险,独辟溪径;敢于创新,勇当“第一”。 技术素养主要包括:生存本能,劳动技能,现代技术,等等。 艺术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艺术,教育艺术,文学艺术,语言艺术,欣赏艺术,问题艺术,等等。 培养素养,就是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活动,勤于观察、善于分析、敢于创造。 四、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 这就是“怎样教”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教会方法,二是善于引导,三是及时勉励。 教会方法,重点是教“拿来”、“嫁接”和“创造”。“拿来”,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为我所用,博学众采,厚积博发。“嫁接”,就是改良、改进和革新,易物接物,更新事物。“创造”,就是善于标新立异,勇于探险冒险,敢于独

辟溪径,“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念、做出新成果。 “拿来”,教人“学习问题”;“嫁接”,教人“思考问题”;“创造”,教人“解决问题”。学会了“拿来”、“嫁接”和“创造”,我们才能最有效地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在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走捷径,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才能最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地分析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创造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成果。 善于引导,重点在于引导学习、引导思考、引导实践、引导共处。引导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认知事物的工具和方法。引导思考,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牢固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接受事物时,凡事都得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养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和“究根求源”的精神。引导实践,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事。引导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创新和负责精神,锻炼学生解决冲突、化解矛盾、攻克难关的能力和意志,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实践出真知”,“实践增才干”,“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宝贵的教科书”,“实践是最理想的实验室”,进而肯于实践,乐于实践。引导共处,就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他人相处,与自然相处。引导学生运用社会法则和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使其树立诚信为人的思想。 及时勉励,就是平时给予鼓励,难时给予激励,成时给予奖励,败时给予勉励,让学生养成知难而进、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决胜、必胜、常胜精神。素质教育要求打破“师道尊严”那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建立起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保护者的新型关系。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应采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重在考核,考核的重点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教育,还关系到人口素质,关系到社会质量,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付诸行动。我们提了这么多年,做的怎么样?目前只有学校在转向且幅度不大,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但措施不力,家庭、社区、政府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付诸行动了。我们已经总结出“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生产力”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的“真谛”,我们承认在教育上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但在素质教育上总认为是学校的事,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是老师的事,与家庭关系不大,与政府关系不大,只喊不做甚至不做也不喊。长此下去,我们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从哪里来?我们的科教兴国战略何时付诸实施?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抱负何日得以实现?因此,笔者强烈呼吁: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政府,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社会成员,行动起来吧,让我们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倾心于素质教育,致力于素质教育! 文章出处: 自己原创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篇7

一、深厚的过硬的业务素质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新型的体育教师要适应体育教学制度的改革首先应具备扎实、深厚、过硬的业务素质,可以总结为六个字“长、宽、高、新、巧、美”。

1.长。既要有一技之长。随着教学对象向独生子女方向的转变,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悄悄的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会做动作,会讲解的体育教师,更注重的是能引起他们敬佩,能以一技之长占拒他们心目中明星地位的体育教师。这样有利于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2.宽。即体育教师的知识面,信息面要宽。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拥有合乎时代趋向的新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各种信息的采纳,熟悉各种思潮、流派及体育动态等,并能深入评说,让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在时代的前列,以获取学生的敬佩和尊重。

3.高。即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要高。教学和科研两种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实践、科研是总结,只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是最基本的途径。

4.新。即教学手段要新。新世纪随着各教学硬件、设施读不断进步,教学手段和方法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丰富,让广播电视,电讯通讯网络,计算机通讯网络中高速传递的文本、声音、图形等多媒体信息走进体育课堂。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对体育教师的又一新的要求。

5.巧。即教学过程设计要巧。教学过程设计的合理、新颖程度,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教师要对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从头到尾,都要精心设计,别出心裁,另学生感到新奇独特。

6.美。即教态示范要美。体育教师的教态包括服饰、仪表、体态示范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标准基础上,应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特点,因时因情地进行创新设计。每次给学生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鲜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尤其是体态示范能力,体态示范作为最直接、感性,对教学效果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完整示范、分解示范,快节奏、放慢速度的示范,并要掌握好正、侧、背、镜面示范方法并灵活运用。

二、高尚的师德风范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体育教师能不能把工作干好,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首先,是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证明:他们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越成绩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和有强烈的责任感。其次,要热爱学生。高尔基说过:“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天才就其基本质来说,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对体育教师来说,热爱体育事业必须表现在热爱学生上。爱之越深,求之越严。把热爱学生升华到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第三,要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道德,才能有利的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三、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指他们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体育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灵陶冶和教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高尚的情操。他表现为忠诚于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以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去影响教育学生。(2)广泛的兴趣。体育教师要具或培养自己广泛而浓厚的兴趣,指导一切对学生有益的活动。教师广泛的兴趣可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融洽师生感情。(3)谦虚的品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从之。”体育教师要虚心,乐于接受批评和建议,勤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努力作到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

四、强烈的求知欲望

篇8

[关键词]技术健身论;体育教学;技术传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58-04

[作者简介]金光辉(1971―),男,吉林安图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一、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开始推行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体育,历经百余年的思想交锋和数次的观念更替,如今,“健康第一”已被指定为学校体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然而,关于学校体育是否应该坚持“健康第一”,一直有不同的见解,技术健身教学论就对其持反对意见。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它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问世了,然而大多数业内人士并未能很好地正视它。这其中,既有认识上的局限,也有价值观的差异。前者可以通过说理来消融误解、加深认识,后者则不是说理可以解决的事情了。本文是以说理为主,通过对技术健身论的多角度解读,意在尽力消除一些认识上的误解,并以此来讨论和分辨体育教学的主旨所在。

要想准确理解技术健身教学论,必然绕不开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因为技术健身论是以互补原理为思想基础的。1927年,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提出的互补思想,意在解决量子力学的一些难题,互补思想或者说互补原理就是一种指导经典物理概念运用到全新微观世界的量子理论。“互补一词的意义是:一些经典概念的任何确定应用,将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同时应用,而这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些条件下却是阐明现象所同样不可缺少的”。[1]它所描述的互补关系绝对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逻辑关系,绝不是人们以往认为的两种事物间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绝无仅有的要点在于:这两个互斥互补的图景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机会同时汇聚成一个统一的图景,就是说它们不可能在具体场景中直接碰面,它们间严格的“互斥”是绝对的,而松散的“互补”则是相对的。自互补原理在量子力学领域获得正统地位后,玻尔就开始在生物、数学、化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推广互补思想,在他心目中,互补关系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以至他的一整套观点和方法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互补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说,互补原理的认识论意义已经超出了量子力学领域。

由于种种原因,直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思想才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触和了解。而这个富于哲理的量子理论,也在体育教学领域巧遇知音,最终促成了技术健身教学论的生成。技术健身教学论就是体育教学与互补原理交汇的思想结晶。

二、辨析

由于尚处后进序列,体育学科特别需要先进学科理论的滋润,而能够主动吸收成熟思想完善体育教学理论无疑是一种学术自觉的表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技术健身教学论即由我国体育学者张洪潭首次提出,应该说,这是一个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索的创新理论成果,它的心路历程虽不平坦但却日渐丰厚。正如互补原理描述了一种全新的逻辑关系,技术健身论同样是考察体育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何谓技术健身教学论?就是“强调体育课以虽具有却不追求而虽不追求却必有强化体能之功效的运动技术传习为主旨的体育教学思想”[2],在这看似费解的表述中,却有着清晰的教学思路,也蕴含着鲜明的互补思想。

1.明确教学主旨

这个定义明确提出了体育教学的主旨,即“运动技术传习”,这是其明显区别于其他体育教学思想的鲜明特色。众所周知,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然要有知识传习的内涵,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既然要传习知识就要确定体育教学的知识主体,追根溯源,它只能存在于其母学科体育领域。应该如何鉴别体育领域的知识成分呢?这就涉及如何界定知识的问题。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传统的知识论一直将认知性知识看作是知识的主体,排斥其他形式的知识类属,这显然过于狭窄。类似体育这种以肢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形式,就要打破传统知识论的局限才能明确其知识主体。这就需要拓展知识的范畴,“我们把表现出典型的思维特点的知识,称作‘认知性知识’;以其为对应点,我们把另一些表现出典型外部运动特点的认识成果,称作‘操作性知识’”[2]。这样,将知识重新划分为认知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后,对于体育知识的主体就有了明确的依据。体育知识的主体不是那些可有可无的保健常识,而正是那些看似“蹦蹦跳跳”的运动技术。运动技术完全符合操作性知识的基本特征,具有知识属性。其实,除运动技术外,操作性知识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像劳动手工、绘画书法、歌唱演奏等都属于此类,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晶,如果将操作性知识排除,那么知识的内涵将会大大缩水。因此,“针对将传统的体育活动仅仅当作游戏娱乐活动的成见,我们通过寻根溯源的研究,还原了体育知识的主体――运动技术的操作性知识的真实面目,并以坚定的信念自我告慰:操作性知识与认知性知识都是人类认识成果,二者之间只有表现形式的差别而不应有高低贵贱的区分,以往至今的一切歧视运动技术学练活动的偏见、成见,终将被纠正过来”[3]。这番针对运动技术知识属性的言论是何等的畅快淋漓,它明确了体育教学知识传习的内涵,找回了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尊严,如此重要的学理透析正是技术健身论的核心内容。既然明确了体育教学的本分在于知识传习,也就是传习具体操作性知识属性的运动技术,那么体育教学只管做好技术传习之事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技术健身论能够推导出体育教学的本分在于技术传习,似乎已经完美地解决了体育教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但实际上,事情还没这么简单。体育教学理论界一直存在多种教学思想的论争,虽然种类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体质论思想和技能论思想这两大基本思想之列,关于体育教学究竟应该以增强体质为主还是以技术传习为主,国内体育教学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为了调和这两种基本思想的对立,又出现了体质技能结合论的教学思想。当然,以折中的方式来调和体质论和技能论的对立并不高明,而且往往偏向于体质论的方向。技术健身论的问世正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体育教学的体质论与技能论的对立关系,显然,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折中或融合的思路,而是另辟蹊径以互补原理的基本思路来思考体育教学的棘手问题。这就是说,点明了体育教学的本分还不够,还要继续以互补原理的基本思路来论证这一论点,并与结合论形成一种对立关系以防止其一家独大。

2.善用互补思想

通过对互补原理的回顾,我们知道,要想在体育教学领域运用互补原理的基本思路,就必须要在体育教学中确立两个独立的具有“互补关系”的图景,这也就是技术健身论的首要任务。那么,体育教学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两个图景呢?技术健身论认为,体质论(增强体质)和技能论(技术传习)就是符合“互补关系”的两个独立图景。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它们具有绝对的“互斥关系”。因为,“体质论与技能论,在学校体育任何一种言说论辩或实际运作的情形之下,都是相互排斥的,这是无须讳言的现实场景和逻辑关系。在同一情形下,为了增强体质,就不能讲求技能,一旦讲求技能,体质论的宗旨就会被削弱或被消除;在同一情形下,为了提高技能,也不能顾及体质,一旦兼顾体质,提高技能的有序性就会被淡化甚或被破坏”[3]。按此说法,它们确实是严格“互斥”的,在同一场景中只能表现一种图景,而另一图景必须退隐;其次,它们也有超时空的“互补关系”。就是说,“当两个完整自洽的系统回归学校体育这个上位系统时,又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各有缺失的,只有将两个局部图景合并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自洽的更大图景;然而,在每一个具体的场景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和可以运作的,又只能是其互斥因而各自完整自洽的一面,只有在可以超越时空的抽象思辨中,才能领悟其互补的情形”[3]。具有“互斥关系”并非意味着它们彻底决裂,同时它们还具有一种抽象的内在联系,这种特性也是互补思想的特别之处,也是理解互补思想的关键之处。当然,这种相对的联系是以绝对的排斥为前提的,即它们不能同时同台展现,否则就滑进了传统的折中与融合的老路。明确了体育教学中存在两个具有“互补关系”的独立图景,也就为运用互补思想来解决体育教学的大难题铺平了道路,而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也是体育教学思想论争的核心问题。

依据互补原理,如果承认两个独立图景具有“互补关系”,那么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只能表现一个图景,另一图景必须退居幕后。在体育教学中,也有两个具有“互补关系”的独立图景,到底是应该以技术传习还是以增强体质为外显图景呢?按照互补原理的本义,这两个图景中的任意一个图景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它们是平等的。那如何选择才能既符合互补原理的思路又能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呢?首先,应该灵活地借用而非机械地套用互补原理。体育教学与量子力学最大的区别是研究对象的不同,与无生命的微观粒子不同,体育教学涉及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能动性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运用互补思想研究体育教学问题时不能完全生搬硬套,而应该兼顾具体研究环境的特殊情况;其次,应符合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兼顾具体情况的特殊性就是要求运用互补思想时必须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技术健身论将体育教学的本分或主旨界定为技术传习,这就为其选择哪个图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提供了依据,据此,就只能以技术传习图景而不能将增强体质图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再次,如果以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图景来考察体育教学,就极易造成混乱,这不符合体育教学的规律。健康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领域,远非体育教学所能涵盖,因为增进健康的手段远不止体育活动,像气功养生、卫生保健等手段都比体育更有利于健康,若以增进健康来衡量体育教学,必然将许多非体育的手段搬进体育教学领域,这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技术传习,从而扰乱体育教学的秩序。综上可知,虽然技术传习和增强体质都有资格成为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但由于体育教学的本分在于技术传习,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只能是技术传习而不是增强体质,而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图景则必须退居幕后,这就是它们间的“互斥关系”。然而,不以健康为目标并不等于体育教学不管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它们间还存在超越时空的“互补关系”,所以虽然居于后隐地位,但是增进健康也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属性,也不能忽视它的超时空存在,只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性,这种增进健康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无条件的而已。那么这种有限地增进健康效果从哪里来呢,或者说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呢?那就是连续有效的技术传习。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因为运动技术是锻炼身体最有效的动作程序,只要坚持运动技术的反复学练,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健身效果,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不能本末倒置而已。可见,技术健身论的论说主题就是如何对待技术传习和增进健康(或增强体质、强化体能)的关系,它们这种既互斥又互补的关系在技术健身论的定义中就有明显的体现,“虽具有却不追求,虽不追求却必有”就体现了一种良苦用心,表达了技术健身论对体育教学中增进健康的审慎态度。

3.甄别技术传习

技术健身论强调体育教学应以技术传习为主旨,这是其鲜明特色。这与同样主张技术传习的技能论教学思想似乎是等同的。可实际上,这是一种望文生义的想法,虽然它们都主张体育教学应以技术传习为主,但是它们对技术传习的定位却有根本区别,这就需要对它们各自主张的“技术传习”有所甄别,以正本清源、消除误解。

技术健身论是以互补思想为其理论依据,指出技术传习是体育教学的主显图景,而增强体质是隐性图景,在同一场景中,体育教学只展现技术传习的一面,而不展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一面,这样看来,技术健身论的“技术传习”是不顾及增进健康的。虽然如此,增进健康只是居于隐性地位而不是被完全舍弃,因而体育教学必然有增进健康的属性,只是这种健身效应不必刻意追求,只要坚持技术传习就会必然产生。这就是互补思想给予技术健身论的自信,既敢于抓一放一,貌似偏激,又不担心放下的那一面自行流失。然而,技能论思想则不具备这种自信,因为它没有互补思想的底蕴,所以它在强调技术传习时,就免不了畏首畏尾,左顾右盼,虽然强调技术传习但又不能不提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的宗旨。因此,“技能论有两大难题:其一,体育课传习运动技术,那增强体质的任务该怎么办?其二,体育课传习运动技术又是为了什么,总不能没有目的吧?按照传统的逻辑,这两大难题很容易一并解决,那就是,传习运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然而,这非但无助于强化软肋,反而等于被体质论收编了”[3]。这样看来,技能论所倡导的“技术传习”是与增强体质直接挂钩的,技术传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体质,是有条件的“技术传习”;而技术健身论坚持的“技术传习”却是不顾增强体质的得失,虽然如此,但也会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是无条件的“技术传习”。这就是两种“技术传习”的根本不同。可见,虽然技能论也提倡技术传习,但是它却深受增强体质所累,也可以说它不是彻底的技能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健身论就是为了卸掉技能论的思想包袱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彻底的或纯粹的技能论。

三、结语

体育教学的本质如何界定,这是业内争论的焦点。持不同教学观点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技术健身教学论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严格的逻辑推理在体育学界独树一帜,它只管理论自身的通畅与否,而并不在意与其他观点的合拍与否,因此,这种有个性的思想常常因其鲜明的棱角“不受欢迎”,甚至招来种种问责和非难。遗憾的是,学术争鸣几乎阙如,偏见成见却很普遍。作为体育教学思想的一家之言,技术健身论确有其与众不同的思想基础和教学思路,这对于丰富学术思想来说无疑是有益的,更是可贵的。

参考文献:

[1]〔丹麦〕N.玻尔・尼尔斯.玻尔哲学文选[M].戈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

篇9

关键词: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策略

当前本科院校教育在进行扩招,这促进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本科学校教育就是要满足社会以及人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以及高素质的人才,而在教学中,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其关系着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样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学校的教育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保证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体育教育专业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1.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现状

1.1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当前本科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教学质量,其中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一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具有一种高素质、结构合理、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但是当前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够,教师素质水平存在差异,有的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1.2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还是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很沉闷,极大的影响了教学的成果。

1.3专业学生生源质量不一

学生的质量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面对的学生质量都比较高,那么教学也会变得容易,质量就会有保证,如果学生质量较低,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当前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源广泛,体育素质存在差异,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1.4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当前科技发展迅速,现代的教学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但是有的教师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1]。因此体育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多使用现代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果。

2.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措施

2.1树立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与观念

教学观念以及思想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能够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及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还需要掌握当前对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对教学质量加强管理,让教师能够树立教学质量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2.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应该注重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能够注重对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流动以及培养和引进两方面的关系,在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的基础上,能够积极的引进优秀的专业体育教师,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水平[2]。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及途径,积极的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增强师资力量,为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配备足够的教师,还需要注重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3改善教学硬件设施,监控教学质量

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有的学校在设施这方面还不够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会影响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该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建设力度,为教学开展提供物质基础,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3]。学校应该加大对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条件,满足教学中的各种需求;当前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学校应该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建立本科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监督控制体系,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发展。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应该注重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学校应该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师,改革当前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促进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善平,闰鹏程,李淑娥,黄霞.陕西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条件的调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

[2]曹俞,朱雷.浙江省高校训练队的经费保障因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1)

篇10

[关键词] 体育 高职大学生 人力资本 积极影响

引言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与基本特点

1.人力资本的概念。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能力和体力等质量等因素之合。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技能及其精神存量。

2.人力资本的特征。(1)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体现、凝结和储存在特定的人身上,人是人力资本的承载者,人力资本生产形成、支配和使用都必须借助于活的人体而发挥作用。(2)人力资本所有权永远属于承载者本人,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所有者的意愿而占有、支配或使用人力资本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物质资本的所有权,既可以属于个人,也可以属于群体,但人力资本作为人的体力、智力、经验、知识、生产技能等的有机结合体,其所有权只能属于劳动者个人本身。(3)人力资本的有限性。一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相当有限,一方面来自一个人的体力精力和生命年限等自然条件的约束;另一方面来自人的体力、知识、技能与社会需要不匹配、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差距、社会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而产生的失业、劳动力利用不充分、学非所用等。(4)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投资都具有风险性。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比,其风险性更大。①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长期性,其投资与收益之间往往间隔时间比较长。②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其发挥作用大小受情感、意志、家庭、伦理等心理和道德因索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劳动者生活和工作的外部环境不理想,或者人际关系紧张使劳动者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压抑、郁闷、痛苦、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或心理疾病,势必影响劳动者的下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使人力资本低效发挥作用甚至不能发挥作用。③人力资本流动性强,具有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二、体育在促进高职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的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劳动者的质量即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提高劳动者素质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单位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高职体育在提高高职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1.体育是提高高职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人的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状况、体力和精力、生命力和寿命。众所周知,身体是人们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知识和能力的载体二身体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现代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尽情享受现代劳动成果的同时,自身的各项机能也在不同程度地退化。运动不足使人的呼吸机能、消化机能、内脏器官机能、性机能、身体的灵活性、耐久性等大大降低。现代人体科学认为,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预防骨裂。体育运动能增强人速度、耐力,柔韧性,能消除疲劳、促使动作机敏,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2.体育运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体育锻炼中,要求参加者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战胜对手的勇气、遵守纪律的自制力、紧急情况下的决断力。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能激励人去追求胜利、享受乐趣、同时培养人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的勇气。在锻炼实践中,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努力、做到挫折不灰心,失败不气馁,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与良好的工作效率。

3.体育运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智力素质。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身体的操练就是神经系统的操练,如果不注意锻炼身体,大脑就不能很好地工作。在体育活动时,大脑和神经系统常处于迅速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过程中,通过参加锻炼,可以使大脑的调节功能、活动强度、反应的灵活性和精确性等得到良好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供血量,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促进思维、记忆及分析等智力活动的发展。总之,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提高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4.体育为高职大学生消除将来因职业带来的消极影响提供相应的职业实用技能与知识储备,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工作效率提供保障

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人类的进化过程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人们有目的地弥补直立姿势所带来的种种身体欠缺,纠正生产劳动给身体造成的片面发展,补充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运动不足,使那些处于“饥饿”状态的肌肉得到营养和活力,使人的机能得到扩展,而且身体锻炼可以使人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进化,控制和发展自己的进化。现代社会的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过分依赖身体的某些部位,分工的细化更加深了这种状况,这就造成了劳动者身体某种畸形发展的潜在趋势。单一劳动方式对人体某些运动能力的发展,是以牺牲另一些身体运动能力为代价的,这种状况最终必然阻碍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因为畸形和片面的发展不利于劳动能力的有力发挥,甚至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职业病。而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发展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属性,而且或以补偿由于单一劳动方式对职工身心的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

高职体育课程不仅能促进高职大学生一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同时还能为高职大学生发展形成劳动技能所需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能,也为他们提供预防职业病的专业知识和运动处方,以更好提升专业人才的人力资本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01-02

一、前言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我们就称之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以人为本更多的是要求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但是在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时主体却是学生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学生的创造力。在进行教学时不仅仅要培养孩子的文化素质,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发展情况,尤其要进行针对性发展,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重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此外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教育质量价值的成功与否是毕业生以后的人生工作中的品德思想养成的集中体现,毕业生思想价值观的最主要体现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要形成正确的三观价值观则需要加强思想教育。目前我国提出培养国民个人综合素养目标,这是长期任务,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当代大学生在校除了学习相应的专业技能知识之外,身体健康、思想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当前思想教育现状

思想大众化发展建议:

1.大力推广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手段评价方法:根据社会效果以及目标本身的实际情况,以价值判断为主,进行客观评论简析。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现有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收效甚微了,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创新才能与现在的社会现状相呼应。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目的的实现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够办到的事情,科技技术发展能够推进社会发展和变化,从而使得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却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够做到的,也不是利用现代化技术能够实现的,它是一个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其中涉及教育各个方面而不是只有设计教育的其中某一个方面,不是单纯地进行变换就能够达到目的的,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思想转换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的不同而需要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育,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得学生理解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最大限度激发学习的兴趣,发展特殊学生的个性,磨炼其意志,使其具有坚韧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在针对高等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可通过讲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实时指导学生理解教材说明的道理,引导他们在情感上发生升华,而将大学生通过讨论、表演、实践活动、调查等形式逐步引导至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2.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形式。思想教育,就是不断地吸收有用的价值,去掉没用的,优化结构,不断发展整合弊端的一种新趋势。克服过去传统教育的分工局限性,运用渗透、整合、综合的施向业务、经济领域的渗透,只有通过与业务工作、经济工作的整合,这样才能相互促进,谋求共同发展。只有思想教育的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结合,才能对现有的思想教育做出质的突破,才能不断整合新的,继而发展新的。

三、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引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注重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使得每个学生取得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目前一些高校还没有实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并没有在我国高校中实现全面化的发展,所以不能有效地发挥以人为本理论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以及能动性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1.忽视教学环节学生主体作用。现阶段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认为老师才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核心,往往忽视了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的事实,甚至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从根本上进行否定,这对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是极为不利的,虽然较之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现今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个性发展受到限制,对于教学环节的功利性价值比较看重,而忽视学生想象力的养成以及创造力的培养的形成。这些都将导致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接受知识,进而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严重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传统教育教学带给学生的危害,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被动的接受所教学的知识,这些都是传统教育带给教师和学生的危害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高校教育严重受损。

2.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教育教学新模式,但是我们在进行实际的教育教学时并不能完全利用这些理念,而是要进行相关的变通,为了使教学模式理念符合主流思想,反而忽略了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作用,导致教学模式完全偏离学有所用的教学思想,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一现象便是由急于求利的功利性教学模式所导致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中,需要注意纠正走偏差的教学问题,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循序渐进,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首先在课堂教学制度改革中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否则将会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上发生混乱,进而导致课堂教学方式与实际发生偏离,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与实际不相符。

四、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措施

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论的内容,不仅有利于有效巩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水平,充分提升人才的素质,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创造课堂教学全新发展局面,笔者认为在现代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实践手段贯彻“以人为本”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1.优化教学手段,拓展主体个性空间。学生是教育的核心,通过主体教育讲授教育者个体主体性的作用,充分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主要作用,同时培养全面型人才,大力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方式,这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解放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首要,体现教育改革的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学习教学方法应当重视主体活动的教学意义,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所以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纠正学生对于课堂课的偏见,使得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而不是受到学校的规定因只是应付一下,否则将会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导致课堂课的乐趣和实际价值。

2.强调主体参与,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理性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体现,通过理性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的优势互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在当前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不仅要重视学生正确课堂锻炼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同时借助课堂的自身优势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当前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受到极其重视的,但是人文素质并非只有科学素质一种,通过正确的科学知识便能够弥补的,需要在良好的社会氛围、环境氛围的感染熏陶中才能够得到逐步的培养,这也是传统意义中丰富学生的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活动殊交流能力,有效地丰富学生社会知识以及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和课堂活动所蕴含的人文教育精神,对加强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学生在激烈竞争环境激流勇进,所以高校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是对大学生的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理论对于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均有着很大的帮助,还能够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巩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为此,高校教师应从优化教学手段、强调主体参与、增进学习互动以及重视主体差异四方面着手,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拓展学生的主体个性空间,这样才能够推动“以人为本”理论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使高校课堂教学更加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苏寸草苏图强何珈.略论主体主导论视角下的大学课堂教学[J].课堂教育(理论方法探索),2012,(08):87-88.

[2]王娟.普通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课堂学院,2012,(03).

[3]曹晓东.普通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与研究[D].山东课堂学院,2011,(08).

篇12

【关键词】舞蹈美育;素质教育;舞蹈本体价值

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其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舞蹈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舞蹈本体价值的体现。

一、国内外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国内舞蹈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舞蹈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和传承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舞蹈教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舞蹈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一部分人认为,舞蹈教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毫无意义,舞蹈教育的对象只是针对需要从事舞蹈工作的人,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只是单纯的个人兴趣爱好。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将舞蹈教育真正纳入到必学课程中,除非专业的艺术院校才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在中国,舞蹈教育没有受到广大国民的重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将舞蹈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下来。其实对于舞蹈教育来说,是通过对肢体的完美控制,从而来完成相应的动作,本身就属于智能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其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就目前舞蹈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舞蹈教师大多都是舞蹈院校毕业的学生,因而教师团队是一支十分年轻的队伍。他们虽然具备较高的舞蹈专业技术水平,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的舞蹈教育过程中,很多的年轻舞蹈教师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程式化动作和舞蹈技巧上,对舞蹈的历史发展轨迹、舞蹈的理论阐述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都缺乏重视,在这样的一种教学体系下,舞蹈教育发展着实令人担忧。

(二)国外舞蹈教育现状

从现在世界舞蹈教育的体系来看,可以将舞蹈教育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舞蹈教育体制;另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早期舞蹈教育体制。对于美国来说,从小学到大学舞蹈都被列入大专业的课程之中,并且具有十分明确的教育目标,早在1994年美国的《2000年教育法》内容中,就已经将舞蹈列入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范围之中,并且舞蹈课程教育和语文、数学等各主要课程占有同等重要的比重。在美国的普通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之中,舞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单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培养、教育、美化人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以苏联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则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对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并且形成了一个独立且封闭的教育体系②。

二、舞蹈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分析

(一)舞蹈对德育功能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德育功能是指人格和情感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舞蹈教育不但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艺术教育体系,都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为主要目标。所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舞蹈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舞蹈影响着德育教育。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除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外,对学生品质、情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为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③。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其理念渗透在各类学科教育体制中,特别是舞蹈教育中融入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感以及健康的心理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对舞蹈美育的影响

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伴奏让舞者做出指定的规范动作,同时通过人体各器官的感受,能够及时向大脑反馈,经过大脑的分析最终形成审美意识,即舞蹈美育功能。舞蹈艺术美育指的是将舞蹈艺术作为内容与主要的实施手段,对人们开展相应的审美教育。舞蹈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可以通过自身的特点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开发学生智力,对学生人格、精神品质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舞蹈教育中,将美育教育融入其中,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舞蹈教育的角度来看,它有着自身的本体价值,而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才可以将其本体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发挥出舞蹈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外,舞蹈美育在舞蹈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同时,在优秀的舞蹈文化的作用下,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学生完美艺术情感的养成。

三、舞蹈本体价值的分析

(一)现代舞是舞蹈本体价值的体现和超越

现代舞能够将舞蹈本体价值体现出来,现代舞是用舞蹈的方式体现舞蹈价值和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类现代舞的出现和发展,舞蹈艺术价值才得以真正体现,从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现代舞蹈具有自由、奔放等各种特点,所以其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现代舞教育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个性发挥出来,使学生通过舞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释放自我,突破自我,为学生未来的更好发展创造条件。

(二)校园舞和舞蹈美育是舞蹈本体价值的普及和升华

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不管哪种舞蹈形式,都能够将舞蹈本体价值体现出来,同时更是对其本体价值的一种升华。从校园舞蹈形式的角度来看,也属于舞蹈美育中的一种,被广大高校所接受和认可。所谓的舞蹈艺术美育是指以舞蹈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达到净化人的心灵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的姿态、动作来表现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把握的艺术。但是,并不是说通过舞蹈美育教育,就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美,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体会和欣赏美。

四、新时期舞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呈现出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趋势,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体制,使得各国的经济在相互对峙与依赖中得以发展。中国加入了WTO组织,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中。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也开始向其他的方面渗透,如文化。舞蹈艺术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独特文化形式,通过舞蹈艺术能够让人们更加直观、真实地感受到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艺术发展情况。因此,舞蹈艺术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其他的文化艺术所不能取代的。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世界舞蹈文化影响最大的是欧、美两洲。欧、美两洲最知名的舞蹈家贝雅和艾文,她们都喜欢将不同类型风格的舞蹈结合起来,这两位舞蹈家创造了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舞蹈文化,是舞蹈界的成功者。我国的舞蹈应该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呢?难道需要紧追他们的发展步伐,一味地模仿和借鉴吗?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需要根据本国国情去借鉴学习国外优秀的舞蹈艺术,继承发展我国优秀的舞蹈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开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笔者相信,在我国不断地寻找、发现、探索的过程中,会使我们的舞蹈焕发光彩。

(二)重视对舞蹈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新的文化构成中,每种艺术都面临新的定位压力,和其他的各类艺术一样,舞蹈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舞蹈文化产业要在众多的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就需要将自身的独特魅力与优势发挥出来。同时,需要对各种舞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这些舞蹈资源推向市场,经过市场的不断转化,从而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所面临的舞蹈市场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发展不成熟。即使这样,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对舞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产业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积极地学习其他产业的发展特点。同时,舞蹈产业更需要和其他多种产业相结合,从而构成以舞蹈为核心的产业群,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提高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推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美育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重视舞蹈美育,并不断地进行强化,发挥出舞蹈的本体价值,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艺生.新世纪舞蹈教育前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

[2]刘青弋.为未来争夺身体——关于全民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

[3]王国宾.论文化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1).

篇13

1.1“人格本位”的内涵

人格本位理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人格主义教育学提出来的,它认为整个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学生人格的养成。所谓人格本位,其实质是在教育过程中以追求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核心精神在于:人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及再创造能力,且由此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2“人格本位”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内涵外延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不容缺少的一部分,其目标就是要学生养成强健的体魄,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

2.1体育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大学生违法、轻生的事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学生在思想和心理层面上的不成熟造成的。思想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但是,反观现在的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教育,完全是在走形式主义的道路,单纯以思想政治课等形式展开,不能够深入的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

2.2体育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生命是可贵的。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不能去重视、珍惜,那么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并不会产生多大的成就。除了他们自身的某些主观原因以外,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学校忽视了体育课上的生命教育,没有及时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概念。

2.3体育教育中缺乏对美的发现与创造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美的存在无处不在,即使在单纯的体育活动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但在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比较多的课程就是竞技类的项目,对于欣赏类、视觉类的项目却是少之又少,比如健美操、形体艺术、啦啦队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此类课程的设置和研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体育的美、生活的美,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己去创造美。

3“人格本位”下的高职体育教育的改善途径

3.1高职院校强化体育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民国时期先生就已提出来了,且五者之间相互联系。从另一方面讲,这也增加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也是教育界所希望看见的场景,最后也必然是“人格本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3.2高职院校提高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视

生命安全是学生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对生命的漠视会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忽视所有威胁生命的安全隐患而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因此,高职院校应提高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以讲座、宣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推广与实践,为“人格本位”的体育教育改革打好基础。

3.3高职院校应渗透美育于体育教育之中

高职院校将美育渗透于体育教育中,无疑要进行教学形式的变革,这一教学形式不仅要能够让学生去发现美,更要能让学生去创造美,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以往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枯燥,不能让学生完全融入其中,且有部分同学还会有些许厌学情绪,因此,以美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4结束语

篇14

[关键词] 教师素质 主体特征 基本功

体育教师与其他类教师一样,除了必须掌握精湛的专业基本功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名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新时期的教师为了社会的未来,为了与时俱进,应大胆提出创新理念,打破尘封旧习。

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创新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创新也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师表,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21世纪尤其是如此。

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是成体系、全景式的且有再生与辐射能力的。前者是指教师的创新,应该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后者是指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不是体现于教案中、课堂里,而是体现于教学对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发展、开花结果。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创新精神。

2.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文化修养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明确体育意义并向别人广泛宣传,乐于接近所有学生,能示范各种体育的基本动作,熟悉基本知识。

3.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学手段

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由于中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逐渐成熟,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恰当地选择学习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4.体育教师应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

目前,在抓素质教育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光凭满腔热情的责任感,认真的工作态度是不够的,在教学中采取“命令式”的威逼手段是不可取的。教师是师长,同时也是朋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十分有利的。

(1)教师最忌知识结构单一。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不仅要在所教学科上“深挖洞”,而且要在相关科学文化知识上“广积粮”;不仅强调知识的纵深发展,而且要注重知识的广度与横向联系,注意对事物整体结构、作用和功能的把握;不仅要树立起对学生心理发展,对所教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钻研探究的职业兴趣,还要树立起学科之处的广阔的求知兴趣,形成具有综合性、渗透性的知识结构。

(2)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又处在不同的发展变化中。要当好一名教师,只有学科基础知识,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泽池”,那是非常危险的。现代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学知识,具备较强的心理学素质,才能使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自己的工作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做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治学严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除掌握能胜任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新的科学成果外,还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二是尊重科学,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明辩是非,敢于进行创造性地科学研究,在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攀登文化科学高峰。

二、教学中关于学生评价的主要特征

1.主体性特征

“开放型体育课”的设计主体是学生,它同“教师中心论”是对立的,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的设计、教案的编写,手段的选择,执行教学的过程均由教师一手操办,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的教育现状了,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开放式教学打破了这一束缚。教学课的设计者为策划者,把部分或全部设计任务交给学生,自主选择,独立思考,让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师生一起商定内容、教学手段,管理、监督教学过程,共同主动交流,以达到全体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2.内容选择特征

在内容上的选择给课堂开设“超市”,教师向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超市货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选择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步骤,由一贯的教师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学生照做,然后再纠正错误动作……这种模型,学生个性是没有的,自主学习的权力被剥夺了,特别是创新思维也被扼杀了,那么在学习动作阶段时,不防开一个“超市”,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宽松自主的选择范围,能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一个人人都能参与,个人都能乐于参与的教学新格局得以形成。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一个方法,一个动作可能就会成为课堂的内容,从而来支配教学手段、方法和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责任和存在,他们在练习中互相理解、支持,专心投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师基本功

1.教师基本功是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过去所说的教师基本功,无非是三字一画(钢笔、毛笔、粉笔字和简笔画)和语文基础知识、口头表达能力等,再加上一些专业学科的基本功(音乐、体育、美术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基本功的含义越来越广,教师基本功包括的范围越来越大。

2.以德为师

我觉得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师都要以德为师,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业精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好,这些非一朝只功,是一个时间段自律的过程。

3.教师基本训练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必须解决思想问题。要有做名师的愿望,至少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练好基本功。

(2)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可以锻炼提高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推波助澜,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可以掀起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热潮,大兴教改之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3)青年教师要认识到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些学校举办此类活动,可青年教师却对此避之不及!可能是因为底气不足而怕出丑,所以才躲着推着不愿意参加。但是,这样的活动对于立志上进的青年教师来说,应该是有百利而极少害的,如果在大赛中取得了成功,可以鼓舞自己的士气,提高自己的信心,即便在大赛中失败了,也会督促自己今后更加努力,让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基本功训练非一朝一夕之功,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勇.体育教师的标准[J].体育教学,2006,(2).

[2]梁春生.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安徽体育科技,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