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本质范文

体育教育本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2 11:23:12

体育教育本质

篇1

关键词:体育本质;强化体能;体育教学;知识传习;运动技术

Abstract:Itisprovedthatsport′snatureisstrengthenphysicalpowerforever,andthefirmcharacteristicofsportalsoisstrengthenphysicalpower.Thepurportofsportteachingandlearningispassonexercisesskilllogically,althoughexercisescanhealthcareforsportman.Itisworsttochangesportcoursetohealthprotectionone,butexercisesisamethodforstrengthenphysicalpower.

Keywords:sport′snature;strengthenphysicalpower;sportteachingandlearning;passonknowledge;exercisesskill

1课改的时势点评

2概念的要素澄明

何谓体育?概要说来,首先,体育是人的肢体活动。没有肢体活动,又何谈身体发育、体格训育呀,这应属社会共识。由之可以设定,单纯的脑力活动不在体育其列,棋牌麻将不是体育运动。然曾几何时,围棋象棋桥牌甚至麻将竟被当作体育项目,其诸多高手竟能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岂非咄咄怪事!试问,作为十佳运动员的聂卫平有过什么运动表现?知否他怕震坏脑袋而连慢慢跑步都不敢?当然啦,这对于老聂来说不过是个人习惯,这事在他那里完全无所谓甚至纯属无稽之谈,可对于我们体育学术圈来说,难道不该痛加反省一番?现实的事物虽有其存在的来由,但未必都是合理的。棋牌麻将的进入体育界,可能是由于这些文明游戏暂无其他领域可资归属,可能是由于对弈与体育都有娱乐性和竞争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体育概念不清、本质含混因而缺乏辨识功能。这是其一。其二,若冷静分辨又不难发现,体育不仅与人的静态活动相区别,也与其他动物的肢体活动完全无关。什么赛狗赛猪,什么斗鸡斗蟋蟀,统统不过是以动物的本能作为赌博筹码甚或纯属民间游戏。任何动物都可以有运动或肢体活动,唯独人的肢体活动方可称其为体育锻炼,因为唯独人才会有意愿通过肢体活动而达到某种目的。所以毫无疑义,肢体活动,就是体育概念的根本属性。

其次,我们还要自问自答,人的肢体活动千种万种,体育这种肢体活动与人的其他各种肢体活动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区别当然是多方面的,诸如活动场域、所用器具、活动方式、活动效果,但最根本的区别只是一条,那就是人的主观意图。人所从事的各种肢体活动均有其目标追求,或劳动成果,或怡情娱乐,或康复病患,或余暇消遣,或祭祀祈盼,或武功备战,唯独体育这种肢体活动不追求任何实用,其目标指向只在于强化体能,不论是初级阶段的健身体育,还是逐级专项化的竞技体育,其强化体能的目标指向始终如一,通常可见到的只是程度之差异。由此可以断定,强化体能,就是体育概念的一大种差。以该种差为界标,便可以将体育活动与生产劳动、养生休闲、医疗保健、武功修炼等诸多种类的肢体活动区分开来。

本来,只须“强化体能”这一项种差就足以实现有效鉴别,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体力劳动常常也会有强化体能之功效,并在很长时间内未必看得出其有什么负作用,故而人们往往将劳动与体育相互混同,进则以劳动取代体育的做法也会有所风行,经济建设与体育文化的职责本分反而难以分得清。所以我们补充设置体育概念的第二项种差:非生产性,强调体育是文化活动,只能在温饱有余的前提下逢时而诞生——且看,一旦有了这第二项种差,关于体育的起源难题也就不难一语而道明。

肢体活动,强化体能,非生产性,一个属性,两项种差,种差加属性,概念即清晰,定义亦简明,体育其事不外乎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明确了定义,体育的本质便可以从中抽取——在体育定义的三要素中,肢体活动并非体育独具,非生产性的文化活动亦多得不可枚举,唯独强化体能才是体育特有而别无染指的目的。强化体能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初级到高级,从一般健身到专项竞技,层层推进,登峰造极,进化无休止,强化有潜力,人性不餍足,追求未停息。由此不难推定,体育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

3体能的层次疑议

4艺术的特征发掘

5体育的本质求索

6体质的现状判别

7教学的本分恪守

学校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具体归属是二元的,其一是学校教育,其一是国民体育,这就是说,学校体育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既然是交叉学科,那就应同时符合两大学科系统或社会领域的基本特点及特殊要求。首先,学校体育要符合并体现学校教育的特点,否则就没有必要置身于学校教育系统,或者说学校教育系统也就没有容纳学校体育的理由。学校教育,在本质上是通过知识传承来培养人。学校教育的主体构件,是课程体系;既然是课程,那就一定要有知识传承的形式和内容;既然是教学活动,那也必须有其纯粹性,不能随意地将其他活动掺和在课业中。

学校体育一向认可体育课是其主体构件,但在很长时段内却找不到究竟什么是体育知识的主成分,因而也就不知道什么东西可充作体育课的实质内容。这就涉及该交叉系统的另一个侧面——国民体育,即学校体育还必须保持国民体育或者说体育系统的基本特征。体育的基本属性是人的肢体活动,它与那些以单纯认知为基本特点的文化内容有着表现方式上的明显不同;其他那些文化内容可以叫做认知性知识,而体育知识的主体内容具有操作性。体育课的设立,为操作性知识的传习提供了一个时空框架,运动技术这种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当然就是其实质内容。

体育课要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为主旨,舍此便既谈不上体育也远离了课程。那么运动技术又该如何传习学练呢?显然要在正确示范与充分领会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没有足够次数的本体感受的叠加,就不可能学会运动技术,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而反复学练运动技术又会有什么结果呢?那必定是在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即技能的同时,也按照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强化了学练者的体能。在这一认知层次和运行高度上,体育的本质与体育教学的主旨便达成统一并进入和谐互动的意境。

概而言之,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最起码的认识进步,应是不能再把体育课当成保健课;最终极的认识提升,则不过是把一个最浅显的常识真正看清——体育教学的主旨是运动技术之有序传承,其客观效果则是为强化体能提供了手段保证。由于运动技术学练具有本体感受的特点,所以事实上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强化体能的一部分积极内容和有效过程。此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说体育教学具有强化体能的手段特征和客观效果,但在体育教学的主旨设定上不能转向强化体能;体育教学的主旨始终应是知识传承,正如体育教学也有保健功能,但体育课毕竟不能办成保健性课程。

当体育教学的本分职责不再被歪伸斜拉而是稳稳地落着于运动技术传习的范畴之内,那么体育课连同整个学校体育也就会逐渐进入学校教育的正轨。所谓进入正轨,并非说去争抢一个什么主干课程呀、升学必考科目呀甚或排行第一的席位,而是名副其实地为学校教育系统所正视所容纳,不至于被当作没有知识含量的游戏玩耍甚或包袱累赘。

体育课在学校里应占据一个怎样的位置呢?体育课能不能成为学校的主干课程呢?解答这样的问题不可偏私自恋进而情绪冲动,而应理智地对课业的质重做出权衡。我国著名学者潘光旦在《性的教育》一文的译序中说得好,“一个人的智慧,应从了解一己的弱点始;教育的功能,也应从从事教育的人明白它的限制始。”(蔼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516页)想来,学校体育又何尝不该从认清自身功能局限起始运思呢?我们冷静权衡的结果是:体育课在普通学校里只能居于小三门之一门的位置,体育课永远不能成为普通学校的主干课程。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是文化主导型社会,是热兵器最终解决重大权益问题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一个人的体力强壮与否,越来越变得无关紧要,关键是智力水平的尽快提高。在近代社会之前,冷兵器一向举足轻重,人的体力状况与其社会地位紧密关联着,仅仅凭借身强力壮和精通武艺,即可打擂夺标,封官晋爵,获得无上荣耀;那时若有体育课,一定会排在学校主干课程系列的前茅。可到如今再靠蛮力显然已不行,甚至单讲蛮力即属不文明。

斗转星移,大势所趋,用以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体育课,怎么还能被人们特别看重呢?不被看重是正常的,几十门课业总得有个轻重排序;但体育课若遭受歧视,那就属于社会的一大时弊。弊病在外不难看得清楚,可病因主要是在学校体育系统——主流理论至今都讲不明白体育课究竟所为何事,这是一个多么缺乏文化涵养的课业品种!体育课虽是小三门之一门,但它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贬低它、扭曲它、挤占它甚至打压它的种种言行,当然都该受到严肃批评。不过,体育教师也不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应当追求的不是“体育第一”或体育重达全部教育的三分之一,而是体育课的正常入轨。即便排在全校课程系列的末尾,也并不丢脸;把握不住自己的立身之本,才是最可羞愧也最为无救的败北。

篇2

摘 要 体育是人类以自身为对象,通过身体活动为手段和方法,“育体”“健心”“超越自我展现美”的教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家庭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良好的和不良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教育

体育是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正确地阐明各种体育关系,研究体育矛盾,并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体育概念本质的总的指导方法,离开它就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体育是以宽厚的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体育不同于自然,它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体育产生于实践,其前进和发展于是由人的现实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所推动的。人是体育的主体。体育作为人所创造的存在物,同其他物质客观相比,于人有更本质,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体育不能仅仅客体的理解,还应该作主体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体育的深刻本质,建立起对人类体育的前途和命运高度负责的,能够指导人类体育健康发展的体育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体育的本质

体育与人的关系是揭示体育本质的关键。由于多年体育学科呈现分化与整合严重失衡的发展取向,因此以往对体育与人之关系的探讨多是局限在具体分支学科中来进行的,比如,当身份是学生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当身份是运动员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变了“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而当作对象是普通群众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又变成“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了。这种归类研究的方法,突出了人这个矛盾统一体相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相统一的一面,即不管以什么样身份出现的人,都必将统一于人的“自然存在的生物个体”之中。忽视统一性不仅会使研究本身带形而上学的色彩,而且也会损害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目前,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很难在理论层面达到和谐统一,个中原因,也与这种各自为政的研究取向有关。因此,当探讨体育与人的关系时,必须注意不能把这里的“体育”和“人”置换成某一专门领域的体育和具体特征类别的人,而必须是在他们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类研究才会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的教育性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有一个演化过程。概括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的特点是:第一,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第二,从教育学、生物学视角研究体育概念;第三,将体育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当时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体育的定义中涉及“人”的问题在整体上不够;二是研究的角度整体上缺少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我国体育概念已经确立,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第二,体育概念的内涵扩大。第三,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及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第四,在体育概念的研究中非常可喜的是重视了体育的主题—人的问题。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一是即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二是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体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体育功能和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人们认识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情绪调节,意志力等心里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体育的认识也由原先单纯的生物学的“身体教育”的观点。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脱离了教育就不能成立体育脱离了身体活动也不能成立,所以,“教育性”和“身体活动性”是构成体育的两个不可却少的本质属性。

三、基础学科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学问。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方法论的,是以解剖学、力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学科的。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内容,而且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好,而技术动作差,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解剖学和力学来改进技术动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好,技术动作也正确,但就是不敢过器材,那么我们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学科作为教学依据,对学生的教育会变得空洞而乏力,更谈不上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了。

四、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的教学,它与其它各科之间的差异要比其它各文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更明显更深刻。体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特点。动态性既指学生观察、思考的智力活动,又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器材、学生与器材的互动实践性,它能够让学生的身心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进行全面刺激,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既具体又实际,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思想上受到启迪,关键是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还能把这种好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加深了记忆。开放性既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的内堂教学而言,又指外界环境的干扰、多变和复杂性,这表明了体育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但这也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时机。总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搞得有声有色,使我们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也获得健康心理。

五、课堂类型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和丰富内容

体育教学分内堂理论和外堂实践两大部分。内堂部分主要涉及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尊重他人,公平竞争的意识。外堂部分主要指室外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都可作为德育教育的实践素材。

六、教学时间的长期性是强化德育教育的保障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育的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教育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信息减少或被淡化,而体育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的长期性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体育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受体育教育,并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说,从人生的启蒙教育,一直到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体育教学始终在发挥作用。这种教学的长期性也增加了相关信息和其它信息结合运用的机会,使得德育教育内容有可能变得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也对人生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身体活动自然地和谐地统一起来,无疑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并使学生的德育行为在活动中直接受到实践和检验,其优势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付前勇.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因材施教;学习方式

一、教师主导,践行分层

1.意识先行,有备而来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是上好一节课的战前具体方案。备课有分层,实质是要求教师有分层施教的意识。分层教学的课前准备是认识学生在运动认知、运动技能、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并对教材合理规划,做一些行之有效的备课,具体分层的思考。行见于思,思指导行动,有分层理念,分层意识,才会有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有备课的分层,才能有学生不同的生成,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

2.目标分层,体验成功

目标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衡量标准之一。“一刀切”的国家水平标准,仅仅是我们预设的标准考量学生的成功。有时的标准很正确,让老师、孩子意识到某种技能掌握的程度。但是如果没有老师对目标的灵活处理和调整,那么部分孩子必定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实现,无法超越自己,成为孩子、老师眼中的失败者。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要求目标要遵循可评价原则,要有可操作、可观测的学习目标,为孩子提出相应要求。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常设置三层目标,分别是A、B、C,A为上限目标,C为下限目标,B为中间目标,尽量能满足每个层面孩子学习的需要。以下是平时笔者水平一二年级跑、跳内容技能目标设置的总结。

(1)跑:30米直线加速跑

A.身体平稳,上体稍前倾,跑成直线,前脚掌着地,摆腿蹬地协调,快速有力。

B.身体平稳,跑成直线,摆腿蹬地快速、有力。

C.身体基本平稳,不摇晃,沿着直线跑,蹬摆基本协调。

(2)跳跃:连续跳单双圈

A.单双圈前后保持50cm,连续,轻巧快速,单双脚向前跳8组单双圈。

B.单双圈前后保持50cm,连续单双脚向前跳5组单双圈。

C.单双圈前后保持30cm,稍有停顿,单双脚向前跳3组。

3.分组教学,各有提高

班内分组教学是指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长密切配合,按规定内容和要求进行学习或练习。常见的两种形式为分组不轮换和分组轮换。分组教学能更好地切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避免“一刀切”“机械化,批量化”的教学。分组教学中,教师相对比较灵活教不同组别,A学习能力较强;B学习能力中层;C学习能力较弱。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给予相对较弱的组更多的时间保障,在教学顺序上,可以优先考虑中间层学生,学习较强的组尝试自主学习,学习较弱的观察学习,之后给予C组巡视指导。

二、学生独立自主,择优选择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知识建构方式,还有孩子的动作记忆方式,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W习方式参与学习。例如,在一节前滚翻课堂中,一定要在老师指导下才能学会吗?不一定。笔者按照学生自己的喜好,将学生分成三组,严格提出要求,提出目标,之后,开始各组独具特色的学习,一组是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练习,一组是给他们一张前滚翻的技巧挂图以及文字解说,鼓励孩子仔细琢磨图片,大胆尝试,不怕失败,争取自学成功;另外一组是初步尝试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孩子看视频,听讲解,看多面示范,这里体现的就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三、家校联手,为体育差异教学添彩

孩子是属于学校的,更是属于家长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笔者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典型的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封闭性,过于盲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自我欣赏。这类家长缺少与其他家长的交流,自认为自己的孩子样样是最优秀的,感觉不到孩子之间在协调、灵敏、耐力、平衡等方面的差异;二是过于比较型,人家孩子能做什么了,自己的孩子还不能完成,家长就认为落后了,然后逼着孩子完成那些本该再等等的学习任务。家长能否悦纳孩子,就决定了教育是否成功。每个孩子在体力、协调性等方面各不相同,每个孩子的发展模式、发展特点会有很多不同。现在许多学校每天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在运动量的设置上,富有弹性和自主选择性,例如,三年级跳绳(耐力练习),周一,300~500个/组,3~5组,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耐力水平,自主地选择上、中、下限练习负荷,区别对待孩子;又如,我校积极倡导阳光运动家庭的创建,教师根据孩子的运动能力特点,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鼓励家长培养孩子选择一项适合孩子的,具有一定兴趣爱好的,能够大胆展示、张扬个性的特长项目。家校联手形成合力,通过家长参与和配合支持,引导家长正确认知自己孩子运动能力,区别对待,推动孩子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增强体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全面发展;身体发展;身体教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TU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54-01

1研究背景

体育的概念在学术界的论争从198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真义体育派”和“整体体育派”成为这场论争的两大阵营,从哲学、逻辑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以及体育的外文词汇来源,围绕体育就是身体教育和竞技娱乐是否是体育展开的充分争论,直至今日也没有而形成统一的认识。体育概念在解放前的泛化程度尚未有研究,但崔颖波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体育政策表明,体育这个术语在当时仅有“普及”一层含义。也就是说,体育一词的含义虽然超出了学校的身体教育的范畴,但并没有超出身体教育的范畴”、“20世纪50年代中期“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提出表明体育一词具有“普及”和“提高”两层含义。也就是说,从这时起,体育一词的含义超出了身体教育的范畴。且不论崔文对体育概念花的时间的考证是否准确,体育概念泛化的范畴却是大致准确的,现代大众视域内的体育早已超出了身体教育的范围,这是体育理论研究不可否认的事实,却也把体育概念的研究拖入了混沌的境地。

2 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2.1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随历史不断发展的概念,在中国的古代,孔子所提倡的“六艺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的思想,认为人在理性指导下,人的心灵和身体应得到全面发展的实现;16世纪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曾经指出,要从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几个方面去发展人的个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潜能素质的充分发展,但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人的每一种能力都同样突出、均衡,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地发掘和调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任何社会的进步水平和人的解放的程度总是同人的德、智、体二者发展水平成正比。

2.2 身体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先看一组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人的培养(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学》)。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由专职的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和身体方面向预期的方向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不论是广义的教育抑或狭义的教育都是对人的培养,德育和智育是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与发展,不同的德育可以使人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智育可以使人形成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那么人需要身体教育么?

3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身体教育

3.1 身体教育的本质

身体教育是促进人身体科学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可有不同的身体教育目的,工业社会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羸弱的清末中国需要保家卫国的子民,但促进人身体的发展却是身体教育永恒不变的属性。身体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促进人身体发展的教育,是保进人的身体科学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人认识身体和发展身体是身体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与德育和智育相区别的本质属性。人对自身机能的发展规律都不认识,何谈科学发展身体。对人体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使人自觉,身体活动是促进身体的发展手段,健康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获得是身体教育的结果。

3.2 身体教育的学科体系

身体教育的本质是对人身体的发展,则促进人身体的科学发展,需使人掌握发展身体的知识与技能。对身体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科学全面发展身体理论基础,身体活动性是发展身体的途径。因此,身体教育的知识体系应该包含人体发展规律的知识、运动对人体发展影响规律的知识、促进身体发展的运动技能。人体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可以涵盖生理卫生、健康教育等学科;竞技运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和促进残疾人及其他特殊人群身体发展的技能则属于促进身体发展的运动技能的范畴;而目前的大众教育体系中未有运动对人体发展影响的知识,何种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方式才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是普通教育受众需要掌握的知识。

4对体育概念争论的质问

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比2000年略有提高。此次体质监测的指标体系(成年组)为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身体机能(肺活量、心压)、身体素质(纵跳、俯卧撑M1分钟仰卧起、握力、背力、座位体前屈、男女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倒也能比较全面的反应国民的体质状况。但人身体的发展仅有增强体质一种吗?比如说灵活性和协调性由什么来反应呢?本来可以将秧苗扔得更准、将机械操作得更娴熟、将球投得更准、能将健身操跳得更具美感,又有谁不愿意呢?但是广大的体育教师都深有体会,就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笨了,现在的人身体运动的能力越来越差了,这是不是人的身体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的体现?不管是“技术传习”或是“增强体质”的“体育”能够促进身体科学全面发展吗?只有所有人的身体都得到发展,每个人的身体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才能为竞技运动提供更为宽广的人才基础,而中国的竞技体育为了追求比赛的结果,对个别运动“精英”身体的极致甚至是摧残性的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还属于身体教育吗?

参考文献:

[1]孟凡强.体育概念在我国发展演变过程述评[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

篇5

【关键词】体育教育 生命教育 生命本质 体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62-02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主要注重于学生的体能训练,以强身健体为第一发展目标。而现阶段的体育教育中则融入了科学主义思想,所体现的是多样性、民族教育以及拓展性等理念。以往体育教育的形式,使其在教育的对象、内容、自身以及目的上均存在很多的矛盾,并且在个人的本位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也具有矛盾性,老师与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及组织的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矛盾性,这样就使我们不得不对体育的教育本质和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 生命是体育教育的教育本质

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生命,即培养和谐发展的生命体,体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促进了体育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体育教育的范围较广,主要包含了人生价值层面、文化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等。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对生命正确的态度,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以及热爱生命,促进人文关怀与生命的逐渐完善。而体育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以尊重健康身体为提升和开发生命意义的契机,并在体育教育目标中体现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进而体现生命化的体育教育。

生命化的体育教育理念主要是对体育教育的体现与本质的重新塑造与认识,是以以人为本为思想引导,帮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并挖掘生命的潜能,促进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与进一步发展,创新体育教育的思路,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

二 体育教育中生命本质的作用

1.关注生命体的复杂性

第一,对特殊人群生命关怀缺失的现象予以改善。由于每位学生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样就使得在体育教育的开展中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存在很大的难度。而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生理缺陷,都会对学生正常的学习和训练造成严重的影响。部分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活动中,却对这部分学生群体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进而使体育课程的安排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想象,使学生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故而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合理地选择和安排体育项目,如康复保健训练等,进而体现体育教育的人文关怀。

第二,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提倡生命的个性化教育。在目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凸显的是生命的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并充分释放生命的潜力,进而获取激情与动力,并将科学发展主义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两者有机地结合,使体育教育一直伴随学生的成长。而促使学生主体个性化发展的路径主要为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以此来为学生建立一个多元、轻松、和谐以及体验生命的学习氛围。

在开展体育教育时,应结合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发展水平最优化,并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丰富评价的内容,如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程度、学习态度、社会适应力以及认知能力等。评价的模式可以分为多种,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抑或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在评价的标准上也应针对学生的健康情况分为特殊评价标准以及一般评价标准。

2.关注自主能动性

以和谐、多样性的因素作为生命体育教育的基础,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生命体的发展潜力、自主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其中自主能动性主要是指学生在自我思考和支配下来完成任务的自由和需求,进而保证学生个体受教育过程中情感和思想的自主支配以及对自由的把握,使学生的个性与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而创造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和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并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进而达到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与此同时,在体育教育中,应尊重学生自我价值的选择性以及自主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支持,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化发挥,并充分认可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进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探索式以及启发式等。

3.在体育教育中蕴含的生命教育

生命在前进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不断追求和不断完善的状态。而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自我身体与心理的构建。体育教育作为一种动态的教育行为,更应该明确教育的内容与目标,重视学生个体的现实感受与收获,凸显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体育是一门注重实践与体验过程的学科,藉此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人文价值,而活动的组织与课程的安排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命、体会科学和人文知识,不断地自我超越,并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唤醒学生的灵魂与精神,促进内心的领悟与震撼,进而实现教育的本质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习的要求、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而使学生先天或后天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三 生命本质在体育教育中的体现

为了将生命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体育教育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即体育老师、体育课程以及体育课堂教学。

具体表现如下:

1.在体育课程理念中体现生命的本质

第一,将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升华到以生命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为了提升体育教育的质量,将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升华到以生命为本,以培养和谐、全能的生命体作为教学的宗旨。以生命为本的课程理念主要是指以生命本性的自然发展为前提,并在老师的适当指引下,促进学生生命体的最优化发展,使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见解更加宽泛,对生命更加热爱、理解和敬畏,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实现社会适应力、心理和身体的有机融合,为生命的发展提供充裕的环境与空间,使培养“全人”的教育目标得以实践,同时也体现了体育教育课程中的生命价值。

以生命为本的体育教育理念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1)在体育课程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2)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必须尊重个体生命的发展规律和特征;(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与资源,构建集知识、技能与生命于一体的教学体系。

第二,生命教育的发展途径。体育教育是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手段,但其前提必须是将生命的教育模式和目标融入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理、安全、健康、心理、社会以及营养等,并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合,凸显生命体的完整性。

2.教师具备生命化的指引能力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引者,故而教师的能力也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生命化的指引能力是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构建具有生命意义的教学模式、内容和目标;(2)能够体会并理解生命教育;(3)具有专业、扎实的理论与技能知识以及基本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生命的意义与真谛,为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培养出不断超越自我和创新的接班人。

四 结束语

为了在体育教育课程中有效地融入生命教育,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对教育的课程、目标以及内容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完善生命以及体验生命。

参考文献

[1]万国华、杨小勇、王碧怡.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9

篇6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素质本位;终身体育

现阶段,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过渡的新时期,“能力本位”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为能力服务的理论教学,忽略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都必须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不仅是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其中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不仅是高职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现阶段高职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的定位不准确。体育教育在高职教育中通常主要是以体育课的形式出现,有的学校的体育课设置为必修课,有的学校将这门课设置为选修课,但是总的来说,对广大学生来说,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只是将体育课简单当成一门课程,没有深入理解全民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真正意义。

2.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高职体育课程一直沿袭陈旧的理论讲解+实际练习的教学方式,由于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教学方式基本都没有改变,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体育课对于学员来说只是循规蹈矩,完成任务。没有兴趣过多思考开设体育课的意义,更无法将体育课程对自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联系起来。

3.学校的教学设备单一。学校在体育课程的硬件配置方面严重不足,对于球类项目就是一个场地一个老师的形式,对于别的项目,比如游泳之类的,因为没有条件,干脆就不开设了。

二、高职体育教育在素质本位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1.高职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素质本位教育强调学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高校体育教育是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之余,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主要方式,在体育课程中掌握科学运动和科学健身的方法,不断坚持才可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最基础保证。在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情况下,保证身体的健康才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

2.高职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本位教育强调学生要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高校的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能从另一个角度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达到“身心健康”,使学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在面对挫折的过程中,能够很较强的是非判断力和抗压能力。

3.高职体育教育能促进学生宝贵意志品质的养成。体育教育包括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两个部分,其中体育比赛培养的是全面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培养的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精神。比如运动会,这是多个个体竞赛项目组成的团队比赛,规模较大,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一能培养学生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增强大学生体能素质和竞技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二能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砥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三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磨练坚强毅力;四能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五能增强集体荣誉感,热爱学校,热情服务,乐于奉献,关心他人的精神。乒乓球是一项单打独斗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体操是一项难度等级很大的项目,它的技术性要求很高,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机智勇敢、顽强果敢的意志品质。球类运动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心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拼搏、不畏强手的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高职体育教育适应素质本位教育的建议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体育教育要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满足素质本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在素质本位教育中体现自身的特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改善体育设施,完善体育教学体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优美、健康的体育运动环境,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将体育教学内容科学化、合理化,体系化,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使学生接受良好的体育熏陶,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体育积极性。

2.优化体育教师队伍,将终身体育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个学生。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不仅要具有体育专业的资质,更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品性和健康向上的心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传播体育技能的能力,更要善于理念的传播和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广大教育者要以体育的三维价值观为指导,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重视体育教育的过程,在继续追求强身健体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精神和社会品质进行培养、改造与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直接形式,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增添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令学生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出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养成健康自主的体育运动的意识。比如将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适时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竞争意识和公平公正的进取精神。有证据表明:人们在令人愉快、充满公正精神的情况下从事运动,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而产生的公正精神和情感内化,能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自我评价以及对他人的评价中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原则。

总之,在素质本位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不仅担负着传授基本知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将“全民健身”、“终身健身”的理念扎根于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全面的意志品质为主导,最终完成为社会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红建.学校体育教育与人的基本素质教育[J].体育教育,2013(10):278

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培养;教育;策略

体育教育中的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是将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等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体育教育能让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落脚于实践,在实际体验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实施素质教育策略。

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之必要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能综合素质人才的责任。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于:在有效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更好的从事学习、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

1.素质教育之本质。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而言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重视人的内在的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提高受教育者能力、个性、身心等方面发展的目标。应试教育往往强调“以书本为纲,以分数为纲”,重视将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以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这样的教育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消磨了学生的个性,在现实社会中“书呆子型”学生也很难适应、立足。我们强调素质教育也正是看中了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弊端。而体育教育在消除这些问题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为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展示其才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顽强、进取精神,促进学生的身体与身心健康发展。

2.社会发展之要求。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刺激着文化、理念、生存环境等内容的高速变化。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不仅仅需要的是“生存技术”,还需要社会所要求的各项基本素质。这里面包括:交际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在挫折面前的“抗打压”能力,在成功面前的不断进取能力。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一种“身体力行”体验式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活动的。这就决定了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彰显了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体育教育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身体锻炼为表现,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强调了育体与育人的一致性。

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实施之策略

1.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来源于医学领域,指的是对那些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他们走出阴影,重新面对社会。这里的心理干预针对的是对那些不爱运动、害怕活动、性格孤僻、喜欢独处、远离集体、不与人交流的学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当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障碍,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往往沉溺于网络世界,极少有人主动地面对现实社会。我们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的时候,传统的说教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叛逆情绪。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走近他们、接触他们、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2.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魄的体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能够具有立足于社会的综合性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用自己高尚的师德,高超的体育技能去“征服”学生,让他们从心底由衷的敬服。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的舞台,训练学生的思想道德。例如利用长跑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利用群体运动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队列练习训练学生的责任感。

3.有效实施拓展教育

实施拓展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开展此项活动。起源于国外的拓展训练具有投入为先、挑战自我、熔炼团队、高峰体验、自我教育等特点。它很好的将趣味活动、情感教育、心理素质考验、团队协作、抗压力感、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内容融合到了一起。通过活动,让参训者在自我潜能挖掘、自信心增强、自我形象改变、团队意识提升、抗压能力增强等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拓展教育是一种自我体验、自我感受式活动,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说教,它能让受训者有真切的感受。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引入诸如雷区取水、无敌风火轮、信任背摔、空中断桥、孤岛求生等活动,在激起学生活动兴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陆五生.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篇8

【关键词】舞蹈美育;素质教育;舞蹈本体价值

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其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舞蹈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舞蹈本体价值的体现。

一、国内外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国内舞蹈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舞蹈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和传承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舞蹈教育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舞蹈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一部分人认为,舞蹈教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毫无意义,舞蹈教育的对象只是针对需要从事舞蹈工作的人,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只是单纯的个人兴趣爱好。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将舞蹈教育真正纳入到必学课程中,除非专业的艺术院校才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在中国,舞蹈教育没有受到广大国民的重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将舞蹈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下来。其实对于舞蹈教育来说,是通过对肢体的完美控制,从而来完成相应的动作,本身就属于智能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其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就目前舞蹈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舞蹈教师大多都是舞蹈院校毕业的学生,因而教师团队是一支十分年轻的队伍。他们虽然具备较高的舞蹈专业技术水平,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的舞蹈教育过程中,很多的年轻舞蹈教师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程式化动作和舞蹈技巧上,对舞蹈的历史发展轨迹、舞蹈的理论阐述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都缺乏重视,在这样的一种教学体系下,舞蹈教育发展着实令人担忧。

(二)国外舞蹈教育现状

从现在世界舞蹈教育的体系来看,可以将舞蹈教育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舞蹈教育体制;另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早期舞蹈教育体制。对于美国来说,从小学到大学舞蹈都被列入大专业的课程之中,并且具有十分明确的教育目标,早在1994年美国的《2000年教育法》内容中,就已经将舞蹈列入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范围之中,并且舞蹈课程教育和语文、数学等各主要课程占有同等重要的比重。在美国的普通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之中,舞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单单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培养、教育、美化人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以苏联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则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对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并且形成了一个独立且封闭的教育体系②。

二、舞蹈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和美育分析

(一)舞蹈对德育功能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德育功能是指人格和情感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展舞蹈教育不但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形态,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艺术教育体系,都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为主要目标。所以,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舞蹈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舞蹈影响着德育教育。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除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外,对学生品质、情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为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③。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其理念渗透在各类学科教育体制中,特别是舞蹈教育中融入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情感以及健康的心理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对舞蹈美育的影响

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伴奏让舞者做出指定的规范动作,同时通过人体各器官的感受,能够及时向大脑反馈,经过大脑的分析最终形成审美意识,即舞蹈美育功能。舞蹈艺术美育指的是将舞蹈艺术作为内容与主要的实施手段,对人们开展相应的审美教育。舞蹈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可以通过自身的特点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开发学生智力,对学生人格、精神品质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舞蹈教育中,将美育教育融入其中,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舞蹈教育的角度来看,它有着自身的本体价值,而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才可以将其本体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发挥出舞蹈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外,舞蹈美育在舞蹈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同时,在优秀的舞蹈文化的作用下,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学生完美艺术情感的养成。

三、舞蹈本体价值的分析

(一)现代舞是舞蹈本体价值的体现和超越

现代舞能够将舞蹈本体价值体现出来,现代舞是用舞蹈的方式体现舞蹈价值和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类现代舞的出现和发展,舞蹈艺术价值才得以真正体现,从而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现代舞蹈具有自由、奔放等各种特点,所以其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现代舞教育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个性发挥出来,使学生通过舞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释放自我,突破自我,为学生未来的更好发展创造条件。

(二)校园舞和舞蹈美育是舞蹈本体价值的普及和升华

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不管哪种舞蹈形式,都能够将舞蹈本体价值体现出来,同时更是对其本体价值的一种升华。从校园舞蹈形式的角度来看,也属于舞蹈美育中的一种,被广大高校所接受和认可。所谓的舞蹈艺术美育是指以舞蹈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达到净化人的心灵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的姿态、动作来表现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把握的艺术。但是,并不是说通过舞蹈美育教育,就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美,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会体会和欣赏美。

四、新时期舞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呈现出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趋势,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体制,使得各国的经济在相互对峙与依赖中得以发展。中国加入了WTO组织,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中。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经济也开始向其他的方面渗透,如文化。舞蹈艺术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独特文化形式,通过舞蹈艺术能够让人们更加直观、真实地感受到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艺术发展情况。因此,舞蹈艺术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其他的文化艺术所不能取代的。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世界舞蹈文化影响最大的是欧、美两洲。欧、美两洲最知名的舞蹈家贝雅和艾文,她们都喜欢将不同类型风格的舞蹈结合起来,这两位舞蹈家创造了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舞蹈文化,是舞蹈界的成功者。我国的舞蹈应该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呢?难道需要紧追他们的发展步伐,一味地模仿和借鉴吗?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需要根据本国国情去借鉴学习国外优秀的舞蹈艺术,继承发展我国优秀的舞蹈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开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笔者相信,在我国不断地寻找、发现、探索的过程中,会使我们的舞蹈焕发光彩。

(二)重视对舞蹈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新的文化构成中,每种艺术都面临新的定位压力,和其他的各类艺术一样,舞蹈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舞蹈文化产业要在众多的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就需要将自身的独特魅力与优势发挥出来。同时,需要对各种舞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这些舞蹈资源推向市场,经过市场的不断转化,从而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所面临的舞蹈市场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发展不成熟。即使这样,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对舞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产业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积极地学习其他产业的发展特点。同时,舞蹈产业更需要和其他多种产业相结合,从而构成以舞蹈为核心的产业群,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提高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推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美育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重视舞蹈美育,并不断地进行强化,发挥出舞蹈的本体价值,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艺生.新世纪舞蹈教育前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

[2]刘青弋.为未来争夺身体——关于全民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

[3]王国宾.论文化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1).

篇9

1.1体育教育注重生命体的复杂性

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有利于被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享受成长过程[5]。体育教育的生命本质特点要求体育教育具备真实和意会的学习历程,它注重并尊重个体的特征与复杂性发展。

1.1.1改善特殊人群的生命关怀缺失现象范围广泛的学生生命个体在生理或心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如何满足每个个体的个性特点发展是体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6]。特殊人群是指天生或后天形成生理性缺陷,导致不能进行正常训练与学习的学生。一些学校往往忽略这部分学生,未能安排合理的体育课程,阻碍了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开设新型的体育保健和康复训练课程,以充分弥补这些学生的生命关怀缺失。

1.1.2体育教育应倡导生命的个性化教育体育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而逐渐转向注重个性化生命教育的方式,传统单一的教育手段已无法满足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7]。然而,体育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个体的独特性发展,能充分释放生命的潜力,获得足够的动力和激情,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尽显人文主义精神与科学发展主义精神的完美融合。体育的生命教育本质观念注重并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多元、拓展生命体验的学习环境。体育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活力充沛的大学生,是具备科学知识、天然禀赋、运动能力等素质的生命体,体育教育要面对全部学生,依照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确定相适应的教育目标,从而实现学生的最优化发展。评价体系帮助教师确定更为正确的教学模式,评价内容丰富,包括:个体的身体素质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评价标准则包括适应普通情况下的一般标准和针对特殊人群的纵向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则有学生间、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互相配合等方式。这个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首先,通过诊断性评价方式,发现并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学习能力,总结学生的弱点和强点,分析并提出最为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可以依据学生的体能和技术等素质的差异开展分层教学;依据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特点,开展教学选修课模式。再次,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过程性学习评价手段,不断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扰,及时改进学生的反馈信息,逐步完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的最优化教学模式。最后,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最终的总结性评价,其中评价标准不能一成不变,否则,评价结果将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失去评价最初的科学性和激励价值。

1.2体育教育要注重个体的自主能动性

生命的体育教育过程需要得到多方面、和谐的因素作为基础,而且还要尊重生命体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力。自主能动性是指个体在自我内心思想的动态支配下由自身来完成的需求和自由,这表明了主体的自我实现意识和自由,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保障个体本身能够自由地把握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并发挥自己的才能。人的创造性是体现个体超越现实的积极表现,人们在不断地发展中通过创新意识逐步改善和摒弃自身的缺陷,这是人类最大的发展驱动力。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与创造性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以上情况皆可证实,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性,并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支持、指引、深化学生的选择意义和对自身的使命感,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认可,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在程度较好的学生中采取“三自主”教学方式,并安排难度较高的编排和创新学习方式。这些自主型的培养方式,可帮助学生强化自主选择、占据主导、自由思考的学习方式,实现体育教育的探索教学过程。

1.3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从哲学的发展理论观点出发,人的生命处于不完善而不断追求完善的体验过程之中,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精神和身体的构建。体育教育不是一潭死水式的静态过程,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不仅应规划好教育目标和内容,更要观察和留意个体的现实收获与感受,关注当下受教育者的真实反应才能创立体育中的生命教育。体验过程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真正意识到人文价值的关键,体育教育课程的安排与教学活动的组织都是为了促进和唤醒学生体验生命的动力源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体会人文与科学知识,努力超越自我,切实感受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体育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精神和灵魂,能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有所震撼和领悟,否则,教育的本质目标则不能实现。体育教育是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性发展、尊重个体意愿、满足学习需要,彰显因材施教的特色教育,从而发挥学生的内在天赋和后天能力。如:在竞赛训练以及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和唤醒学生团结互助、尊重关爱他人的意识,在激烈的比赛中能够体会失败与成功带来的生命体验。

2体育教育中生命化的体现

体育教育的生命教育体现应融合在体育课程、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在具有体育生命本质的教育课程理念和指导思想下开展活动,然后在生命化的体育教师引领下,开设具有生命意义的体育课程。

2.1具有体现生命本质的体育课程理念

2.1.1体育课程理念向“生命为本”升华体育教育的生命本质的课程理念的实质是要求培养出全能的和谐生命,这就需要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指导理念逐步升华为“生命为本”的理念。“生命为本”的课程理念是指在遵循个体生命自然本性的发展规律下,引导并帮助学生实现生命体的最优化,健全学生爱护生命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命体内涵。理念的贯彻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生命,在敬畏生命的同时感受生命的美丽[8]。该教育理念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者完美结合,与生命本身发展的规律相适应,为生命的自由生长和完善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环境。该理念的提出为体育教育的“全人”宗旨培养目标奠定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也是体育活动生命特征的体现,这也是体育课程的生命价值体现。体育课程理念的升华与传统体育课程的差异性较大,转变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将生命教育目标融入课程教育目标中;②教学内容注重生命本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③运用一切教学资源和设备,将学生的体育知识体系、技能素质与生命自然状态相结合,实现体育课程的科学和生命价值的最优化;④将生命教育思想贯穿到教师与学生评价当中。在教师评价中,将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尊重生命自由发展的要素纳入评价指标;在学生评价中,要将学生的生命观和态度纳入评价指标中,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

2.1.2生命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发展路径体育教育的生命意义的实现,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入生命化的教育目标和模式,并在生命教育中不断融合心理、生理、社会、健康、损伤、安全、营养等元素,将诸多领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与体育教育相糅合[9]。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①在体育训练活动中,强化学生体育促进健康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②在营养与损伤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营养、安全与生命的紧密联系;③准确观察并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佳教育目标和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内隐为自身的坚强品质,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④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教师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对消极学生进行开导,使之意识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学会适应社会。

2.2具有具备生命化指引能力的教师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和组织者的角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对教育效果影响较大,生命教育需要有生命化的教师来组织和管理[10]。生命化的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教师道德、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对生命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能够建构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和模式等。生命化的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唤醒学生体验生命与健康的指引者,更是帮助学生实现生命与体育实践的鼓励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探索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生命化的体育教师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教师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培养出不断超越自身健康体魄和灵魂的现代化建设者。

2.3具有具备生命意义的体育课堂

教育是个人与社会不断建构的必需过程,体育课堂具有较大的生命活力,它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体育教育的生命本质会在体育课堂各个环节中有所体现,课堂应该在生命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挖掘个体智慧和潜力,尊重个体的内心世界,促进生命的发展和完善。

3结语

篇10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学生主体;以人为本;教学格局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31-02

21世纪的体育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教育,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体育教学中应依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高校体育教育应着重拓宽教育目标,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建立和完善终身体育思想,加强不同类型专业特点的体育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为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高等人才,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思想

21世纪是人才激烈竞争、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世纪,是中国需要一大批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健康体魄的“高、精、尖”人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各高校体育教育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综合人才作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进行思考。我国对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基本内涵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即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注重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不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学生和课程之间、技能教育和人文知识之间取其侧重,而是立足于科学、学生和社会三大基本点,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完善为中心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是以实现学生终身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主体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素质和能力。

二、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提高“以人为本”意识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做用。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体育教师手里,体育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起到更大的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以教学目的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的组合,正确的运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处理好双边教学活动的关系,才能把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认识、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做用。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体育教师手里,体育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才能提高“以人为本”的意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模式

(一)建立学生“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观念

高校体育应着重拓宽体育教育目标,以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面向现实、面向社会、着眼于未来。学校的体育教学目的是“健康第一”即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归宿,是衡量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标准。“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核心的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不仅是积极地推动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建设,同时也是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身体健康、体魄健壮的学生是各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的根本任务,要实现广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明显好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第一”是实现这些目标的理论前提。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对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一个高度概括。同时,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健康第一”有必然的一致性,健康所包含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由此可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只有明确了指导思想,才能进一步顺应时展,进一步推动健身教育的深化发展,实现高校体育的目标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要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重新审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心由体育教学转向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学要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服务。现代的学校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形式与方法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满足全体学生的兴趣的需求,体育教学内容应向多样化发展;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体育教学形式要逐渐向开放形式过度,即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生动、活泼和主动的学习氛围。高校体育教学必须确立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只有明确了指导思想,才能进一步顺应时展,进一步推动健身教育的深化发展,实现高校体育的目标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随着体育目标的不断更新,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尤其是《纲要》的颁布,对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能否跟上时展的步伐,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体育教师本身的素质如何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将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已刻不容缓。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体育主管部门要着眼于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认真研究和实施,根据学校体育学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的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设步骤,根据体育教学的重点和教学任务,提出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的计划和内容,监督教研室各项活动和备课的开展情况。使体育教师能从容应对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挑战。

(四)依托多媒体网络平台技术资源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活动

现在多媒体网络平台技术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前景,体育教师在多媒体网络平台中能有效地通过信息网络平台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合理的运用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语文并茂地进行教学演示,对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进行典型化、形象化的技术处理,这对体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同时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研究、学习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各种不同的有关体育教学素材,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获得,这些信息资源通过收集、分类、选择、整合而形成强大的体育教学资源库,为体育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后援,这正是信息网络平台技术介入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资源开展体育教学。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五)完善体育教学与健康的教育机制

体育与健康课是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堂外的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活动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是以体育锻炼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方面为内容的健康素质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必修课程。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能否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体育教育在培养未来一代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学校的体育教学要不断的完善体育教学的目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时数等体育教学体系。课外体育活动和专项体育活动教学也要纳入体育教学与健康课程之中。

篇11

关键词:新生教育体系;大学本质教育;大学本质教育定位及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92-03

大学新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是基础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培养工程,是大学生进行个人生涯规划的重要起点,直接关系学生求学的价值追求和实际成果。现阶段大学新生呈现的群体特征要求新生教育要与时俱进,科学调整,更好地引导新生认识、接受和规划大学,实现大学及个人的价值诉求。

一、高校新生教育现状和学生“普遍性迷惘”状况概述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场所和载体,大学新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必须实现从中等教育的过渡,新生教育具有“本科前”的阶段特点,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的体系建设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新生角色转换、新生适应性教育、新生大学生涯规划、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西教育理念比较等方面,并侧重体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手段的探索。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求学动机多样化,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历史感和责任感迅速消退,在进入大学初期突显了在自我认识、对大学和专业认识、大学学习和集体生活、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意识、行为和心理问题。笔者对所在学院2009-2012年级、同一学系的43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一新生的迷惘率高达80%,随着年级的递增有所降低,但比率仍持较高水平,高年级学生在大学集体生活及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的困难较低,但迷惘率仍有44.5%,特别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及大学培养目标的模糊直接影响了其大学规划和学习的效果。其中,大一新生最普遍的迷惘症状包括:不清楚自己为何读大学,不了解大学是怎样一个概念,不掌握大学教育的规律和培养特点,与此对应高校学生管理也相应呈现了以学风建设为关键的一系列工作难点,其原因正是大学新生对自己所求学环境的本质和体制特点了解太少,将大学对等于课程或职业培训所,必然会导致对环境和自我发展的误解与迷失[1]。此,将大学的本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二、大学本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本质教育基本包涵大学的发展历史、中西方大学比较、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四大主题,将大学本质教育作为专项的新生教育课题具有其必要性。

1.我国大部分家庭及学生个人缺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由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原因,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才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远远落后于西方现代大学,董宝良的《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分水岭,1949年以前为近代教育史,1949年后为现代教育史。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1999年实行高考扩招,录取率从4.7%提高至2012年的75%,2012年接近增加了685万大学生,②绝对数量的剧增显示庞大的学生群体涌入大学校园,但是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③。

从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及家庭大学生比重数据得知,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在近二十年才培养出第一代大学生,中国大多数家庭并无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氛围和传统,大部分学生求学的价值判断来源于父辈,而父辈接受高等教育并了解大学本质特点的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家庭教育缺乏对高等教育和大学本质的理解,“大学是什么,为什么读大学,怎样读大学”等关键问题并得到家庭教育的传播和熏陶,导致了当下大学生读大学功利化、短浅化和迷惘化的趋势,很多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和文凭,盲目追求并不擅长与喜爱的热门专业,经营大学不知所措毫无方向,将大学对等于课程,误导了大学的本源与宗旨[2]。可见,家庭及个人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传统,正是新生教育需要补充大学本质教育这一大人文课题。

2.补充大学本质教育是其他新生教育主体的前提与基础。大学本质教育是一项人文素质教育,是进入高等学府的通识类教育。深入探讨和学学的历史,特别是我国特殊国情下发展的中国特色高等学府,能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大学诞生的原因和目的,了解我国知识分子子和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努力,明确自身求学的根本所在,重塑追求真知,探索科学,思辨人生的价值追求,预见自身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和奋斗前景。世界上只有1%的大学是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革命性科研机构,99%的大学是综合人才培养兼顾创新④,理解现代大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学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专业选择及学习安排,做好大学生涯规划,配合完成学校的教学培养。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提炼大学精神,是对高校特质、办学理想、办校特色、人才培养风格等方面的高度提炼,得到师生认可并充分体现在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一种规范力量,对大学精神的研讨和灌输有利于师生达到统一步伐,实现共同进步的双赢结局。可见,补充大学本质教育有利于大学新生对所在的求学体制、环境和自我本身形成历史性、思辨性和前瞻性的判断,理解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成才路径,了解所处教育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机会,并运用各种资源和科学的学习方式展开主动学习。解决大学生求学的最根本困惑,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理解了大学和高等教育,大学生涯的许多关键问题和选择亦能迎刃而解。

三、大学本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将大学本质教育作为新生教育体系的基础课程,不是独立的专题,要融合其他教育主题共同开展新生教育,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侧重有所不同[3]。完善后的新生教育体系如表1所示。

2.课程设置可涵盖大学的起源与历史、中西方大学比较、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发展的各项问题专题研究、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的提炼、大学各类专业教育的特点与歧异、名校风采与往事、校史校训、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如何实现发展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由人文社科专业教师与专业导师作为主导,结合辅导员其他教育专题开展课程,设置一定的必修学分和考核标准,使师生共同重视该项教育。以大学本质教育为起点,建立专业教师、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新生研讨会”制度,以专题学习的形式和体验式教学开展大学本质教育课程,以灵活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学习,阅读讨论、名校交流等方式引导新生对该领域进行探索,可使受专业限制的新生在专题学习中广泛接触社会和人文知识,扩展知识面,培养博学好学的态度,塑造良好的文化感,同时可以通过小班讨论来提高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新生体悟大学本质。大学本质教育灌输的是一种概念和精神,除了专题学习,还应突出时代特色,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学校及师生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使新生在实践中感受大学魅力,领悟大学本质。高校为教师参与师生交流搭建平台与激励政策。从大学校长做起,由校长给新生主讲大学本质教育的第一课,大力健全教师联系班级制度,在绩效考核上鼓励与要求教师在固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在学业、生活、指导成才等方面给予指导,营造大学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博学讲坛、校园美学,推进课程及课堂改革、支持与推动学术科技竞赛等举措营造良好的大学学术氛围。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指导体系,切实解决新生对于学校落差,专业与兴趣矛盾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引导新生关注大学本身,明确大学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的需要,引导新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合理规划大学生涯[4]。

通过优秀的社团平台带领新生体验大学生活的乐趣。打造社会实践品牌活动,以项目化管理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投身实践,通过实际行动理解大学培养宗旨,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人才。政治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需要在学识和工作方法上不断进取,要利用QQ、博客、微博等网络手段开展个性化的思想辅导,提升解惑和服务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新生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据每一代学生的特点进行调适与实践,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5]。大学的特点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不断微调和沉淀,将其定位为新生教育体系的最基础和最重要一课,必能使新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好地实现大学理想和人生目标,使高校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得到较大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梁娟,满忠训,周艳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七所高校的调查[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3).

[2]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1-19.

[3]黄倞朗,郑华,巫晨昕,赖仁启:浅谈大学新生教育[J].时代教育,2012,(13).

篇12

关键词:户外教学;高中体育;本质乐趣

随着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将高中体育作为高中重要的课程,高中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要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户外体育成为高中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户外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验社会、了解自然的能力。

一、开展户外体育教学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体育科学研究表明,学生想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素质,就要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高中课堂开展的体育运动受到场地、设备、资金的限制,学生运动量小,发挥的空间小,运动的兴趣很小。开展户外运动,主要是有氧运动为主,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自我调节,灵活多变,适合高中生。高中生可以依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户外运动。例如,学生身体素质差,就可以选择运动量少的徒步旅行,在欣赏自然风光的时候锻炼肌肉、肺、心脏的功能。学生身体素质好,就可以进行有强度的户外教学,因地制宜,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

(2)补充现代体育教学。高中生因为课程紧张,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非常少。而高中课堂受到学校环境的限制,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设备和时间,学生能够选择的项目少,锻炼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户外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补充现代体育锻炼的缺憾。户外体育提供更加宽阔的自然环境,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项目。户外教学补充了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更加具有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放松的环境下进行体育运动,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随时调整自己的运动策略,更加贴近生活。户外运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义务感、责任感、合作精神,同时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的能力,更加感激生活。

二、开展户外体育教学的方法

(1)加强管理,保障安全。户外运动开展的场所是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在森林、沙漠、深海、高山等地区,经常伴随着极端恶劣的天气,会增加了户外运动的不确定性和特殊性。学生在户外运动过程中导致危险事故的现象很多,这也是阻碍户外运动的主要原因。学校在开展户外运动的时候,要积极地做好安全管理,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选择的户外运动要组织性强、安全性高、成熟,尽可能减少学生的危险。体育指导教师要注重树立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互相帮助,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顽强地战胜困难。教师在学生进行户外运动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安排好出行的时间,了解当天的天气,同时配备应急措施和安全装备,保证学生进行户外运动的安全。

(2)开展户外运动,获得资金支持。学生进行户外运动,使用齐全的设备是安全的基础。户外运动的消耗量也很大,每次运动都需要资金上的支持。很多学校因为资金限制,不能给学生提供全套设施,导致了学生不能进行安全户外运动。高中学校要积极发挥户外运动的影响力,大力推广户外运动的优势,争取得到社会上的认可和支持。可以号召经济情况好的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到户外运动中,还可以邀请社会上爱好运动的人士参与,吸引公司人员或者是社会团体一起运动,争取社会上的资金支持。对于很多非常昂贵的设备,学校可以向体育俱乐部暂时租用,这样既能保证户外运动的安全性,又能减少资金的使用。

(3)提高教师素质,强化专业理念。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的专业水平匮乏,理论基础只是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户外运动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实际指导的能力。若是出现了突发事件,教师欠缺丰富的经验,不能实施最佳的户外安全措施,导致了高中学校不能进行户外运动。针对这种现象,高中学校一定要加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第一,可以由教育部门统一监管户外运动的实施,号召专业的人士参与到户外运动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第二,学校要定期培训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水平,增加体育教师的经验,帮助教师快速掌握户外运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学校也要加强学生户外运动的培训,派遣专业的户外运动教师进行课堂理论指导和实践安全指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户外运动的方法。

(4)开展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兴趣。户外运动中,很多学生不能掌握烦琐的运动知识,产生了逆反心理,户外游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操。游戏教学就是融合了户外运动和游戏,在自然环境中营造游戏的运动氛围,给运动增加了文化的内涵,让每个环节都附有故事情节,学生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就像是做游戏一样,体会运动的乐趣,促进了合作关系。游戏教学改变了户外教学的单调性,让户外教学丰富化,加上了管理训练、人格训练、心理训练等项目,在游戏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然审美能力,在户外游戏教学中,丰富了锻炼形式,增强了身体素质。

高中积极开展户外教学,能够打破学校场地设备的限制,给学生充足的锻炼空间和锻炼机会,让学生在自然中享受更好的体育项目。学校要做好户外运动的安全管理措施,提高户外运动的质量,保证学生享受更多的项目,注重安全健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户外运动氛围。

参考文献:

[1]宋学岷.体育院校户外运动类课程发展要素的新视域――课程核心与教学要素的选取与确定[J].体育科学研究,2012(3).

[2]孙辉.我国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3).

篇13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本质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34-02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指受教育者亲身经历,通过感性体验,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手段。体验式教育因突出了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已成为中国教育教学改革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体验式教育是西方的教育教学思想

体验式教育是西方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核心的观点是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是体验式教育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可以把他们的体验式教育思想本质概括为“建构”,即个体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逐渐建构认知结构的结果。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让体验式教育在西方国家特别在美国被推广应用。以威廉·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者,其体验式教育理论本质可用“经验”来表述,即教育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改选、积累和重组过程,在经验整理中个体获得知识、能力和思想。本质是对象存在和运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抓住了本质等于掌握了事物的基本特征。建构主义和实用主义没能全面而深刻揭示出体验式教育的本质,那么体验式教育本质是什么?

二、“实践”是体验式教育的本质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我们把体验式教育的现代本质界定为“实践”。体验式教育不是别的,正是实践,是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实践是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体验”是实践活动在教育领域具体做法的表达,是教与学的理论及其过程和方法,是人们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在教育中的具体形式。“体验”是实践在教育领域作为感性的活动而存在,感性活动是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的具体表现。把实践看做体验式教育的根本属性内在表达了:

(一)实践在体验式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抓住实践作为体验式教育的本质,首先强调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这表明了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优先性即实践作为世界观的本体地位。马克思说,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这里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世界的基础,把实践看做世界的本质是十分明显的。马克思还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不仅仅被当做认识论的范畴,而是提到世界观的高度,确立了实践本体的优先地位,这对广泛推行体验式教育,强化“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践出真知”,知识来源于实践,也应用于实践

体验式教育是从“体验”出发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体验者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知识的教和学,虽可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但还是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不去实践,不去体验永远得不出自身的感悟。感悟是通过切身实践以后才明白,实践越多,经历越多,知识就多一些积累,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是在体验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或检验知识。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增长才干,逐步完善自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总之,体验式教育让受教育者主动构建知识、能力和道德情感,通过具体的场景,亲身感悟,在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经验,认识事物,“体验”实质就是知识来源于实践,也应用于实践。说,“实践出真知”。他在《实践论》里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人在感性活动和理性思维的“体验”中,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经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的反复运动,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递进过程。

(三)实践的能动活动,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以实践作为体验式教育的本质,很好地突出体验式教育的归宿即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式教育最大特色是培育个体主动、能动地建构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重视人的认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造就包括知识、能力、身心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凸显了人的位置和价值,其实质是以人为本,是人全面发展的本质需求和最终目的。体验式教育坚持实践这一本质特征,蕴涵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三、围绕实践本质,推进体验式教育应用

抓住体验式教育的本质,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理解其教育核心和实质性内容,更好地运用它。如何拓展体验式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呢?以实践为重心从实践的本体论意义、实践的能动性特征以及实践的基本形式来给出答案。

(一)从实践活动先在性出发,实践是教育的第一需要

体验式教育应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尽如人意,解决的立脚点就是站在实践本体论高度,强调实践是教育的第一需要,一以贯之于教育全过程。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从实践活动先在性出发,我们把教育教学中的“体验”,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个体知识建构的起点和个体发展的感性活动需要,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从此,体验式教育的“体验”,不再被认为可有可无的;或者误解成“体验”只是认识的起点,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而被看成是教育的第一需要。把教育教学中的体验活动与人的直接需要建构起来。尽管不同的学科或不同的学习阶段在“体验”的内容和方法上各不相同,但一定要走实践之路。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轻实践、重理论,教学形式单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教育理论上奠定坚实的发展方向,必须把体验式教育实践本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篇14

【关键词】新世纪;体育教师:基本素质

新世纪是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和大发展的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体育的发展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发挥着独特教育作用。

新世纪,致力于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研究,并提出一些新观念、新要求、新举措。如:美国的“完整型体育教师”等,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才能适应新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本文章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探讨新世纪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概念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素质高低,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我们把体育教师素质界定为:体育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二、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特点

1、它强调主体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2、它鲜明地指出了作为体育教师的职业修养和品质;

3、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特点,就是说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理想体育教师的形象,因此,也就有不同理想体育教师素质。

三、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的要素

即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

1、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体育教师献身体育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体育教师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构成如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牢固的专业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求实进取的奉献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对体育教师而言,强调加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由其职业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将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等呈现给学生,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当前,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收入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而整体上体育教师收入水平不高,一些教师无意于从事体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或辞职、或调离、或兼第二职业,专业思想不稳定已严重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所以新世纪体育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发扬求实进取和奉献精神.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知识素质是体育教师取得劳动成果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师知识素质构成如下:基础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知识,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要适应新世纪教育,面临双重挑战的需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体育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智能水平,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不断的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有极强的自学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单纯的实践“经验型”和“勤奋型”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台的“科研型”过渡。体育教师不仅具有和能够运用知识,而且必须是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代表。

3、能力素质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构成如下:所渭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新世纪教育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上积极采取措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新世纪,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除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所需耍的各种能力,考虑到能力结构的整体性、能力结构的相关性、能力结构的目的性,我们的体育教师应具有5种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与协作能力。其中教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是教师完成教学仟务的基础;教育管理能力是教师对教学的监控能力,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师自我发展、提高的关键;社会交往能力与竞争协作能力是现代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

4、身体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外在表现形式表。体育教师身体与心理素质构成如下:健美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技能,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的生活习惯,社会化的适应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仍然是这样,身体是机体的物质状态,足由解剖生理所构成的体型或体态,主要包括:健美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技能、健康的生活习惯。心理是人的精伸状态,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生活中的挫折、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和心理结合的必然产物。对体育教师而言,外在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如体育教师即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控,保持心理平衡,又要以良好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克服生活中的挫折,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社会的竞争。

四、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体育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要从培养适新世纪全面合格的人才的高度去认识,体育教师必须提高和更新自身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索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的主要因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结构。

面向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更新观念,改变过去重专业不重视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不重视知识结构;重平均发展,不重视个性发展的观念。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基础厚、知识宽、专业新、素质好、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构建面向新世纪的现代体育教学观念,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未来体育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而且还是传递和创造社会精神文明成果的社会工作者。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课程在职业化、专业化的同时必须要加强通识性的文化素质课程,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利促进未来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