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

可再生资源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2 11:23: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可再生资源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可再生资源概念

篇1

关键词:不可再生资源;社会成本;外部性;合理开发;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35-02

不可再生资源也称可耗竭资源,包括各种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非能源矿物质诸如铜、铁矿、重晶石等,它们是经过数百年的地质演变而形成的,储量固定不变,在某一时点上的任何使用都会减少后续时点可使用的数量,因此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经济陕速发展,当代人急功近利的索取欲,使得资源被过度开发,普遍存在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利用率低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由此凸显出一个不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的高昂社会成本问题。因此,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从社会成本的视角规制不合理开发方式,以求得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

一、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极大社会成本

(一)社会成本的概念

社会成本是人类社会各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对资源利用的争夺冲突,而引发的不直接由索取者承担而给其索取者自身和非索取者带来的负效应,最终是整体社会资源的不合理损失。社会成本最原始形态的物质表现是公共物品的随意获取和利用,如水、空气等。而随着利益主体的争夺冲突加剧,这部分物品在许多地区逐渐地转化为经济物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部分物品现在是并且将来还会是利益主体之间争夺的焦点。上述公共物品转化为经济物品的过程,简而言之,是一个资源利用的过程。这样社会成本损失问题的解决就转化为将资源不合理利用改造为合理利用的过程。

(二)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与高昂社会成本现状

目前,中国西部地区不可再生资源利用中产生高昂社会成本的现象表现为两个方面:

1.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浪费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开采阶段浪费严重。中国不可再生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只占1/3,综合回采率不足20%。二是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量高。中国以位居世界第二位的资源消费总量支持排名世界第三位的GDP,单位GDP的资源消耗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中国的能源消耗强度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三是废弃资源回收率低。中国不可再生资源的总回收率只有30%比国外的先进水平低20%。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开发成本、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中国不可再生资源的粗放型、掠夺式开发比较普遍,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氧化硫超标排放,大气浮尘指数过高;二是“挖地球”式的采掘生产作业方式严重破坏地表植被;三是地下过度开采造成地面塌陷,危及当地居民与生态的安全。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了资源开发的高昂社会成本。

(三)贵州重晶石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重晶石是一种最重要的含钡矿石,是制取金属钡及钡化物的主要工业原料。贵州省重晶石已探明资源储量排在广西之后,列全国第二位,可采储量1395.5万吨,全国排名第一。且资源分布集中度高,87.6%的资源储量集中在黔东南州天柱县大河边,8.35%资源储量分布于安顺市镇宁县。贵州重晶石资源量大、质优,且分布集中,是国内乃至全球集约发展钡盐特色产业最具优势的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重晶石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期停留在分散开矿、磨粉出售原矿或重晶石粉的初级阶段,并末形成产业。尽管近年有所改善,但总体开采状况仍不乐观,主要表现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开采经营模式,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形成,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开采企业普遍存在“小、散、乱”的现象,资源回收率低,选矿水平低,废石和尾矿乱堆乱放;资源未能有效利用,特别是大中型矿床未能做到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浪费严重。这种无序开采带来的极大负外部性亟待规制。

二、资源不合理开采造成高昂社会成本的原因

1.矿产资源的产权模糊与社会成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其在经济收益分配上体现为国家获得开发矿产资源的资产收益,资源开采企业只为开采出来的资源交税,而不必为矿藏长期的整体收益“负责”。因为矿产资源是全民所有,就是全民负责,而全民负责往往会导致无人负责,这实质上是矿产资源的产权模糊。资源开采企业的短视行为因产权模糊而产生,一旦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短期丰厚利润的诱惑使企业“丢瘦拣肥”,进行“掠夺式”开采,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破坏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2.生产外部性与社会成本。“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萨缪尔森在其著名《经济学》中,对于外部性是这样定义的:外部性是指一件事对于他人产生有利(正外部性)或不利(负外部性)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当私人成本或收益不等于社会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资源开采企业的短视行为一方面满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不可再生资源在开采时期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破坏,资源开采企业不为此而付出代价,外部性就产生了。这与资源的长期有效利用目标是相背离的,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的福利损失。

三、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的规制思考

(一)改革资源税促进不可再生资源生产外部性内部化

如何有效开发不可再生资源是关系到中国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当前资源税改革所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如何在资源开采阶段减少浪费及减轻生态破坏,从而降低因生产外部性带来的社会成本。中国现行资源税存在较多不合理因素,如现行资源税征税范围过窄,调节广度不够,课税税额过低,计税方法不尽合理,税收调节效率低下等等。针对矿产资源生产外部性带来的高昂社会成本。急需对中国资源税进行改革。

1.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将水资源、森林和草场资源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且极易因资源开采外部性而受严重破坏的基础自然资源纳入征税范围,真正体现资源税的保护功能,使矿产资源地区生态保持良好,资源可持续开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采取从价定率的征税方式,设计合理的资源税税率。从价定率的征税方式可以将资源税收入与企业获得的级差收入内在地联系起来,使资源开采企业获得的收入在价格上涨时增加,应缴的资源税也相应增加,当价格下跌时,资源开采企业获得的收入减少,应缴的资源税也相应减少,这可以更

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企业税负不均衡、不对等问题。为了避免为获取短期超额利润而出现的采富弃贫现象,应将因资源自然条件不同产生超额级差收入部分收归政府,从而避免资源开采企业的短视行为。另外,应将税率与资源回采率相联系,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资源的有效利用。

总之,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本地区资源环境实际状况,采取恰当方法,力求准确评估资源开采对环境的损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征税方式使资源开发带来的外部性内部化。

(二)促进产权市场化,强化政府监管

为保障国家和矿业企业双方的财产及收益基本权利,可通过招投标、公开拍卖等方式促进探矿权和采矿权出让进一步市场化,使一级市场向着公开化、公平化的方向发展。对二级市场交易问题进一步探索,逐步完善矿业权二级市场交易流转制度,培育矿业权二级市场,实现矿业权的有序流转,以加快探矿资本的回收,有利于缓解矿业资金的紧张状况,促进矿产资源的顺利开发。同时,要积极培育矿产资源市场交易评估的中介组织,使矿业权市场交易及矿产资源税的征收都建立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在政府有效监管下健康运行。

(三)通过资源合理定价,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税的改革直接影响到资源产品的价格,中国目前资源税平均费率较低,加大对自然资源流量征税,自然会提高自然资源价格。资源价格的提高既可以体现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又让人们意识到资源的枯竭性,以此鼓励并促使人们节约资源,更多地使用人力资源或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困境,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使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开发。

(四)发展生态工业,减少环境破坏

以生态工业促进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是降低因资源开发外部性产生的社会成本的有效途径。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或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协调为目标的新型工业。根据生态工业的生态链系统,把不可再生资源开采放人工业生态链相关环节。发展生态工业,需要构建工业生态化政策体系,把工业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植入工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综合规制各生态链环节协调发展,以有效减轻环境破坏,降低社会成本。

参考文献:

[1]徐 娟.不可再生资源合作开发的博弈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9):88-89.

[2]董 颖.资源环境因素对资源型产业群发展的影响分析[J].生态经济,2007,(7):37-41.

[3]彭燕燕.傅建设.资源利用角度社会成本新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9,(2):2.

[4]张伟.资源环境约束下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7):115-116.

[5]贵州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贵州省化学工业协会[z].贵州省重晶石开发利用指导规划,2009:2-4.

[6]曲振涛.杨恺钧.规制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9.

篇2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三、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

2.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不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3.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篇3

建筑工程包含许多不同的部分,例如土建,安装,暖通等不同的工程体系,其中暖通工程无论在现在还是未来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绿色环保概念大力倡导,建筑工程中也不例外,该文章主要以暖通工程的绿色环保为主,提倡节能设计的重要性,针对具体案例,详细说明有关暖通工程中的节能设计。

关键词:

暖通工程;绿色环保;节能设计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相应的对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原来的主要以舒适为主,逐渐向美观,大方转化。暖通工程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升级转化,以市场的变化为基础,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坚持绿色环保,对方案进行全方位改进,做好各项工作。为暖通工程打好基础。

2暖通工程中绿色环保及节能设计应对的问题

2.1对绿色环保概念缺乏一定的了解

对绿色环保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解和认识,不能正确的看待,由此造成暖通工程在进行节能方案改进时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进行改革,建设单位为了减少资金投入,缩短施工时间,在暖通工程进行施工时,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导致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还有一方面,民众对暖通工程的节能知识也不熟悉,进而导致节能设计不能很好的推行。

2.2施工工作不到位

暖通工程中有关绿色环保和节能设计工作的推行需要施工工作等各方面有效的配合。但针对目前建筑工程的发展来看,许多建筑施工单位对暖通工程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太重视,人员培训工作也不到位因此对暖通工程的绿色环保理念不能很好的推行。虽然有些单位有改进暖通工程节能设计的想法,但是施工期间工作做的不到位,也造成许多节能设计不能很好的运行。因此做好节能设计工作,对施工工作应加强管理。

2.3新技术的宣传不够

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随之而来各种新型技术相继出现。绿色环保等各种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例如,太阳能等新技术的出现。这些技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暖通工程的发展。虽然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太阳能技术施工技术复杂,运行成本高,相应的推行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3绿色环保节能设计在暖通工程中的运用

3.1热能收集技术

目前对于热能收集技术主要是通过排风和冷凝两种方式进行。排风收集热能主要是利用排出的风和进入的风进行交替变换。进而对热能进行收集。冷凝收集热能主要是采用空调原理进行。一定程度上改善空调性能。使其更好的进行各项工作。提高空调运转的效率。

3.2变频技术的运用

变频技术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较早被引入绿色环保概念中的,目前许多行业都对这一技术有所利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利用率,也可以对环境有一个充分的保护,它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整体的改变进而改变环境。一是太阳光的变化,太阳光的强弱直接影响整体环境。二是室内人员多少的变化。人员数量的增减可以改变室内的整体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采用变频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①可以及时的控制好室温,使其达到最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减少资源的使用,使其利用率达到最高。满足不同的需要②每个工作设备独立进行工作,各个设备互不影响,更好的进行控制,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生活需要。

3.3水力平衡技术的运用

采用水力平衡技术,首先应控制好平衡问题。使空调的水力平衡达到稳定,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则应采用阀门技术进行改进。阀门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动态阀门,一种是静态阀门。比如暖通工程中水的需求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动态阀门进行控制。其余的比较稳定的环节可以采用静态阀门。两者相互配合,更好的进行工作。

3.4余热循环技术运用

余热循环技术相对别的技术是一种运用比较熟练的技术。但有的地区对这一技术还缺乏比较熟练的运用。它的原理主要是对余热进行重新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余热回收利用可以供暖,减少能源的使用。为暖通工程的运行提供一种更好的方法。

3.5加强环境治理

暖通工程主要是对建筑物室温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技术改良可以利用环境进行检测。对室内温度,湿度等进行检测。使室内温度控制到最佳状态,即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又可以使居住环境更加适宜。体现绿色环保节能的观念,将环境监测技术运用到暖通工程中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6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对暖通工程来说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可再生资源通常被称为绿色环保能源,它与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首先可再生资源价格低,且使用时环保无污染,利用率高,所以可再生资源在建筑领域的使用应逐渐放在重要位置。何为绿色环保节能,重要的几点便是消耗低,价格低,可以有效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压力,因此应加大对绿色环保能源的使用。绿色环保能源在暖通工程中更多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暖通工程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压力,我国地大物博,土地资源等非常丰富,为了暖通工程更好更快的发展,达到节能设计的目标,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利用率,实现更好的发展,做好各项工作。

4结语

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城市化发展越来越迅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迎来了发展高峰期,相应的与建筑行业息息相关的产业也在迅速发展,建筑暖通工程是建筑业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我国暖通工程目前推行绿色环保节能理念,由于暖通技术等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对暖通行业技术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完善存在缺陷的地方。不断改进技术,例如,可以采用热能收集技术,变频技术,水力平衡技术,余热循环技术,环境控制,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等对暖通设计进行改善.绿色环保节能设计理念是当今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该技术,加大技术方面的宣传,增加民众的了解,做好各项工作,使该项环保节能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群众收益,国家收益。绿色环保,节约先行。

作者:赵立娜 单位:天津方标世纪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茁萌.浅谈节能环保理念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3(11):110~111.

篇4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篇5

Abstract: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Law”started in January 1, 2006 to implement its executive regulation officially also in the formulation, but how the present can cause the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law to carry out the tangible? How to cause the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law to become truly occupies world population 1/4 China to move to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weights?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o this law discusses shallowly.

关键词:可再生资源法 现状 深思 不足 见解

key words: The renewable resources law present situation thinks deeply insufficient opinion

一、 概念及我国能源现状

2005年初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已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所谓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我国常规能源的储备和使用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浪费极其严重,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巨大

在能源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我国却存在着能源利用的低效率和能源资源的高浪费。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高达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能耗高达21%,水泥生产综合能耗高达45%,乙烯生产综合能耗高达31%,建筑物能耗是同纬度国家的3-4倍。初步统计,我国能源利用总效率约为32%,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以上,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浪费严重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能源匮乏、污染严重

1、 环境污染严重,能源结构失衡。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耗中,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的67%,煤炭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燃煤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煤炭资源的严重浪费,特别是大量以终端直接燃烧方式消费煤炭,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 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水平偏低。我们现在除了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以外,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人均量都非常少,分别只占世界人均量的10%和5%,即使煤炭也仅占60%~70%。从长远来看,能源资源不足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据估算,中国的煤和油可供开采和使用的年限已不足50年

因此,可在省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之选。

二、深思和不足

在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人类,面对资源、面对能源,都面临着那个热水锅中的青娃的危险!全人类的发展进步都建立在消耗子孙后代的不可再生资源基础之上,一旦我们耗竭完不可再生资源而可再生资源我们又没有把握,那么人类可能加速走向灭亡。因此我们如何面对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形势刻不容缓。

可再生能源法在实施过程中,对违反本法的行为如何强制制裁,没有明确的规定,可再生能源法的具体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但再生能源法本身尚存在着“法不责重”等细节问题,这就可能导致再生能源法成为第二部节能法,对现时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促进作用。如此导致的结果将是严重的,因此,必须对再生能源法的实施细则加以明确的关注,急切期盼具体使用的实施细则的出台。

三、见解和对策

(一) 观念和认识要跟上,可以多多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常规能源探明总资源量约8200亿吨标准煤,探明剩余可采总储量1500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探明剩余可采总储量的10%。我国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理论蕴藏量和经济可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3.9亿kW,年发电量约1.7万亿kwh,但水能资源的开发也受到环境、淹没、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从长远来看,能源资源不足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我们从观念上认识到循环能源的重要性,要做到为子孙后代考虑,提前进入可再生能源时代。在这方面我们自身存在不足,但是国外走在我们前面,我们可以借鉴:

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在这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首先以瑞典为例,该国计划2020年完全不再用石油。该国正计划用15年时间成为世界第一个不依靠石油的国家,而且还不需要增建核电厂。抛弃石油将使瑞典在世界“绿色联盟”中名列榜首。在其他国家中,巴西则计划于5年内依靠主要从甘蔗中产生的乙醇驱动其80%的运输船只。冰岛计划于2050年前使其全部汽车和船只用氢驱动,这种氢产生于可恢复能源所发的电。

(二) 政府一定要带头,宣传示范一个不能少

1、 在舆论宣传方面,给予强力推广:呼吁国民可再生能源要与常规能源和其他产业同等对待。

2、 政府示范,采取行政措施重点支持:

(a) 国家要大金额大力度支持技改、支持可再生能源新技术产业化、支持国家标准制定。

(b)国家要大金额大力度支持新技术开发应用。

(c)税收金融的优惠:在税收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加快具体实施细则的出台,给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结论

从最初的议案提出到具体实施,伴随这个从立法角度来看并不长甚至还可以说有点快的法律来说,隐藏在它背后的不仅仅是中国常规能源的日益匮乏无法支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无奈局面,更是中国保证自身能源战略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虽然在《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新能源的发展还是可能面临很多的问题,如配套的行政法规、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发展规划需要尽快研究制定,各项有关的经济优惠政策也要尽快落实,但毋庸讳言,随着中国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启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发力,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迎来自己的春天。因此,我们期盼一个《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在内容、目标、措施等方面对可再生资源产业予以“关照”,加速实现能源更替的梦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源禀赋;资源诅咒;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034?07

“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其涵义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抑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都印证了这一假说。 1960―1990年间,资源缺乏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比资源丰富国家的快2~3倍[1];就我国来看,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却远不如资源相对匮乏的东部地区,这似乎也印证了中国范围内存在“资源诅咒”之现象。然而,直观上的认识并不能代替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本文拟以我国省际经济发展为考察对象,对“资源诅咒”现象及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作出分析。

一、文献回顾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基本上强调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来越不明显,Auty[2]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资源诅咒”的概念,引起了发展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Matsuyama[3]将经济体分为资源和制造业

两部门,通过建立标准的经济模型来对“资源诅咒”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由于制造业向采掘业转变的力量削弱了制造业的成长,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Sachs和Warner[4]在Matsuyama[3]模型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动态的“荷兰病”内生增长模型,同时在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中,他们以初级产品出口占GDP的比重反映各国的资源禀赋,得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而“资源诅咒”在国家层面上成立。此后,Sachs和Warner[5?7]的大量实证研究都支持了“资源诅咒”这一命题,资源丰裕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往往小于资源贫乏国家。Aghion和Howitt[8]将不可再生资源因素引入其产品垂直创新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Papyrakis和Gerlagh[9]将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资源诅咒引入国内不同区域,并采用美国1986―2001年49个州的相关统计数据和相对收敛模型,研究得出美国州际层面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沿用国外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我国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徐康宁和王 剑[10]采用我国1995―2003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采掘业投入水平代表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验证了“资源诅咒”存在于我国省际层面,在我国一些资源禀赋的省份,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抑制区域的经济增长;韩亚芬等[11]采用我国省际数据,以各省三种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占全国的相对比重来衡量各地区自然资源的贫富差异,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且“资源诅咒”效应是我国东西发展差距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胡援成和肖德勇[12]基于我国31个省1999―2004年面板数据,以采掘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来表示各地的自然资源,分析得出省际层面存在“资源诅咒”的结论;邵帅和齐中英[1]采用我国1991―2006年西部11个省的面板数据,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与经济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胡宗义和刘亦文[13]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奇迹”的背后是以大量能源消耗和资源依赖为代价的,并通过系统的研究破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关系。而丁菊红和邓可斌[14]采用我国21个城市1998―200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资源开采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衡量指标,得出资源利用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方颖等[15]采用我国95个城市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市级层面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综合以上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其一,由于资源丰裕度的指标选取不一、数据选择类型以及考察的区域层面不同,“资源诅咒”在我国是否成立,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其二,现有的大部分文献基本上聚焦于探讨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鲜有文献研究产业结构对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的经济拉动效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三,以上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实证角度对“资源诅咒”命题进行考察,缺乏理论框架的支持。

本文试图弥补以上研究的不足。首先,本文遵循大多数文献的做法,选取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作为衡量资源丰裕度的指标,同时也利用其它常用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其次,本文除了研究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外,还就产业结构对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的经济拉动效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是基于一个包含不可再生资源的内生增长模型框架下的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支撑。

本文剩余部分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三部分构建了一个包含不可再生资源的内生增长模型;第四部分利用我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理论框架

三、实证分析

篇7

关键词:抽象 全面 归纳 环境 运用

新课改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的有效性,为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提供了检验的标准。本文以实地观察、紧抓关键词、内容归纳法、运用类比法为例,探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线形规律。

地理分析、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述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在课堂中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本人采用了下列做法。

一、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先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的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紧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但对“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层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限。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限,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三、内容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和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述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的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了。

四、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相近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容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来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冲突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先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这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3.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其最大的特点。可见这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正”和“反”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篇8

关键词:概念教学 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是随着其外部整体教学环境的变革而不断深化的,这种变革也为尝试研究学习地理概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深层次地呼唤着教学反思。高中地理教学是高中教学和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地理概念是深入学习地理规律和原理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对地理概念教学思考,阐述了有关地理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1.实地观察。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观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很少,这里的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相反,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再如,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使地壳中的碳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2.抓关键词。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篇9

关键词:林区资源;资产;成本;环境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林区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包括环境损害成本、自然资源的净消耗量、自然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及与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指标等纳入财务成本核算体系。扣除为了企业防范和处理市场不公正、腐败造成的损失,扣除林业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损失,以及处理这些安全生产事故的支出;扣除林业社会上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损失是林区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开展林业资源资产核算算的研究,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总值、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净值、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

GDP扣减具有中间消耗性质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等于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总值。

绿色森林资源资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和具有固定资产折旧性质的林业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成本等于林业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净值。

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被利用消耗的价值是林业资源成本又称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用材林)和中国东北方及西部的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一次消耗性质,这些资源的使用具有中间消耗的性质,为资源耗减成本。土地资源、部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特殊用林、防风防护林等)和南方的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重复消耗性,其资源耗减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重复消耗的自然资源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品质下降的代价是自然环境成本又称环境下降成本,其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成本费用是环境保护支出,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成本费用是环境退化成本。自然环境具有长期、多次使用的特征及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类似于固定资产使用特征。环境降级成本由企业经济活动的工业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也就具有“固定资产折旧”的性质。

把资源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和会计核算科目中即林区森林资源资产核算,表示全社会资源环境状况和真实财富的变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林区“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有物质资本增加而环境资本在减少,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其总体资本就可能是负值甚至是零,近年来中国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由西向东不断蔓延,造成土地沙漠化速度加快。但这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损失在会计核算中没有反映。

总之,从林区经济角度看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它将积极产出和消极产出算在经济指标之中。从环境角度看,对资源耗竭及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带来的资源质量下降在经济指标中没有反映。把自然资源当成了财富,随意攫取和使用。从经济角度看,诸如劳动、妇女生育、服务等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非市场经济行为被排除在外,大部分地忽略,只记录可见的,可以价格化的劳务。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污染的严重;虽然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却抵消了“实际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而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使真实储蓄率降低。通过自然资本损耗和生态赤字换来的我国国内储蓄率。中国经济增长的国民生产总值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过度透支”获得的。

中国学者多年来一直在潜心研究。在现阶段,我国以绿色会计制度为依据制定的能源价格、资源价格、环境价格、生态补偿规则、企业成本核算、绿色税费额度、世贸绿色仲裁等。在广大学者专家的努力下,中国已开始启动“绿色核算”的准备工作。从政府层面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951-1981年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1982-1991年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1992-1995年正式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算体系;1995年至今,初步进入“绿色GDP”阶段。在国务院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下,中国近年开始了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移民等工作属于生态补偿的一种形式。

林业森林资源资产核算在我国的准备工作已多年了。宏观理论在国际上处于很高水平,微观制度的实施还要有一个过程。中国已经“入世”与世界经济接轨,“绿色核算”便是接轨的保证之一。

到目前为止,不管在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国内外均采用环境质量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来作为利用环境资源的替代价值量,并常常把环境污染成本与环境质量损失混为一谈。实际上,环境污染成本与环境质量损失是有严格区别的,在量值上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一方面要看作是一种有偿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其利用的价值量可近似地转换为用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来衡量。

由于可再生资源的生长特点决定了它的最佳开采期,森林资源成本的计算首先要区分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资源的生命周期是不同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探明储量和市场需求之间也可找到最佳开采路径,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都是要经历较长周期的,所以我们必须引入贴现率指标,才能计算出合理的价值量或成本费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绿色设计;室内设计;绿色理念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当前越来越恶劣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不断地采取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温室效应、雾霾、酸雨等等天气气候变化是人们不注意生态保护的结果,恶劣的生态环境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另外,―个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状况还关系着国际的形象问题。对此应该加强各个行业与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合,建筑室内设计也是如此。

一、绿色设计理念简述

绿色设计的概念较为宏观,通过绿色设计能够使得设计对象与生态环境相符。绿色室内设计是指在室内设计中进行环保、节能、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环境的设计,利用多方面因素来对建筑使用者的各个方面的要求进行满足。在进行室内绿色设计时,不仅仅是对环保材料的使用,还包括采光、照明等方面的设计。

在室内空间的绿色设计时,因该认识到室内设计是需要室内空间功能的设计的,通过对室内空间的设计能够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有利于建筑空间的延展。在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应该对空间的尺度和布局进行规划,明确室内基础功能之后,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相应的空间设计,可以利用不同的材料营造的不同的装饰风格来对空间样式进行调整,所以应该在室内绿色设计中加强材料选择的重视和创新。

在材料的环保性方面,不仅体现在材料自身的环保性,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成分,而且体现在材料能够重复利用。自然光源的使用、合理的通风等等都属于环保设计。在室内空间设计上,减少大面积隔断墙的使用是必要的,这样能够保证较大的室内空间,防止通风不畅,加上对室内色彩的调控,能够跟人以舒适愉快的心情。

一般室内绿色设计有三个原则,其中分别是注重生态美学原则、提倡适度消费原则、倡导循环利用。注重生态美学原则是在绿色室内设计时加强生态美学要素的结合,提高建筑的简洁性,实现现代感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提倡适度消费原则是指提倡居住者适度消费,减少铺张浪费,对新时代的消费观和设计观进行体现。在倡导循环利用原则上,室内材料应该对常规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区分,尽量的做好资源的回收利用,减少可再生资源的重复使用,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

二、室内设计中绿色设计理念应用的必然性

(1)全球环境发展的必然性

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其他行业,都会产生一定的材料的小号,在室内装修设计中木材的使用占了很大的比重。木材的使用必然会砍伐大量的树木,甚至有些人乱砍滥伐,这种情况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形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虽然这样说有点牵强,但是人们还是应该加强室内绿色设计的重视,将室内设计转向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国家和名族的发展。

(2)我国生态形势的严峻性

我国的环境正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破坏,大部分的城市和河流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资源方面也不容乐观。我国近年来加强了对环境的治理,加强了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我国建筑行业中有着很多材料占据着较大的消耗量,对此在建筑行业中加强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是必要的,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

(3)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应对资源短缺现象的一个明智的决定,伴随的是不少节能减排措施减少了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近年来不断地加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建筑室内设计时应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加强绿色设计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和推广。

三、绿色理念视角下的室内创新设计

(1)利用绿色可再生资源

人和环境和谐共存是未来的室内绿色设计理念,对此应该加强对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的落实,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利用,最大化的对资源进行利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设计、施工和材料等环节上进行充分的考虑,确保资源的最大程度的环保和再利用。能源方面应该加强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不但能够为人们提供电能,而且环保无污染,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材料方面,设计师应该加强对国际上先进技术和材料的了解,争取在进行建筑室内设计时应用合适的新型材料,减少含有有害物质的装饰材料的使用。在室内光线方面,应该加强对自然光的采集,通过对窗户大小和位置的设计能够合理的对自然光源进行使用,还能使得使用者体验到自然光的温度,拉近室内与大自然的距离。

总而言之,室内设计应该尽量的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重复使用,减少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使得人、建筑和自然环境能够和谐相处。

(2)创造自然化的室内空间

在现代化的室内设计中,设计风格多种多样,不少以自然田园为基础进行的室内设计收到了人们的欢迎。在这种室内设计风格中,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绿化融入到室内设计中,能够将居住者轻松的带人到自然的怀抱中,住宅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能够融为一体,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情调。

篇11

生态建筑学是把生态学和建筑学有机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能够找出传统自然植物、生态和建筑之间的微妙关系,寻找之间的同存点,形成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的关系。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学迅速渗入到建筑学中,给人们带来了生理上的舒适和精神上的愉悦。建筑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也是一个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生态系统。生态建筑观能够使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组织建筑内外中的物质恩能源,获得一种平衡的生态建筑环境。

2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态

2.1节约资源

生态观建筑设计能够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对自然条件和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了能源消耗。比如保温隔热系统能够节省资源,在建造过程中使用可再生建筑材料等。

2.2健康无害

生态设计必须是健康无害的,给人们以清洁、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选择较好的朝向,合理布局室内空间以及健康无害的装饰材料等。

2.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生态建筑观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尽可能保证当地生态和气候的平衡。适当改善周围绿地景观。生态建筑设计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如石油、煤炭等,反而,大量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建筑设计可以结合不同的光照设计建筑朝向,还可以利用太阳光和通风来达到节省耗能的措施。比如利用太阳能进行冬季取暖、夏季降温等。

2.4与环境相协调

生态建筑需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好建筑、环境、经济、人四者之间的关系。重视选址,处理好与新、旧建筑之间的矛盾。设计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的优美性。

3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

3.1效率最优原则

生态建筑就是要结合生态学原理和建筑学原理,在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上满足人们对建筑功能的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室内外空间要素进行组合,对物质和能源进行合理配置,对能量进行有序循环和转换,然后实现低能高效,保证建筑的生态型。

3.2健康和谐原则

健康主要是指生态建筑对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生态建筑除了在温度、湿度、日照、通风条件上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还需要从健康性出发,减少有害物质对人身体健康的伤害。在心理方面,保证居住者心情愉悦、开朗,尽可能保证居民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形成开放和隐秘相结合的和谐环境。健康还指对建筑和自然之间的正确处理。建筑建设需要保证整个生态环境的健康,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废弃物的污染,减少对气候的改变,形成一个健康的大环境。

4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4.1建筑环境的规划

生态建筑需要注重当地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建筑环境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环境的规划需要和这些环境相适应,使建筑和周围环境能够融为一体。建筑环境进行规划需要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之上,调节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使人和自然能够平衡、和谐发展。还要保证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相融相合,形成一个统一有机整体。

4.2生态建筑方案设计

生态建筑方案设计时首先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多样性。生态建筑和普通建设方案设计方式有很大区别。很多生态建筑采用概念性设计,能够凭借建筑设计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处理好建筑、环境、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保证建筑方案具有创新性。生态建筑方案设计首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把握与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突出自然风光。建筑的发展使得建筑不可避免的受到时尚审美趣味的影响,而影响最为深刻的则是建筑形态。生态建筑方案设计中的形态设计就是建筑的艺术造型。很多生态建筑注重视觉效果,注重外部形态,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建筑带来的愉悦感和美感。但是注重形态设计并不是说外部形态设计感要超越使用性,建筑形态不管怎样创新都不能影响其居住功能,不能影响其内部空间的实用性。建筑外部形态还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否则会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如果融合恰当,则会让起到内涵深蕴、赏心悦目的效果。作为生态建筑设计师,一定要研究建筑形态和自然形态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形成一个整体。

4.3建筑技术节能化

节能化是指生态建筑能够降低空间布置和物质能源使用上的消耗,保持建筑物结构简单、建设和使用能耗低、维护费用低等。节能化具体表现是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增加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现代科技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建筑设计的生态性充分使用太阳能可再生资源,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为生态建筑提供热能,使用太阳能电池为居住用户提供无污染、无噪音、干净、健康的电能,使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热量,转化成储存能量;利用风能、谁能等天然清洁的能源实现供冷。除了利用可再生资源来节能,还可以采用节能型材料进行节能。比如使用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等,组成复合构造形式,满足生态建筑的保温和采光要求;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给建筑外墙进行保温;使用复合墙体或者加厚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建设内墙,增加保温功能,加长建筑寿命;使用绿色植物作为阻挡视线的屏障,形成绿色环保空间分隔;使用绿色墙或者树木代替墙壁、梁柱,使建筑和景观融为一体。

5结束语

篇12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利用;现状;策略

一、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

在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下,人们对于可用能源的需求量及消耗量与日俱增,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的占有率非常低,长此以往,则无法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通过某个数据调查显示,照着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未来资源枯竭等现象会持续出现,这不仅会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变的愈发的恶劣。所以,在建筑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强化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常重要。

1、可再生能源概念

所谓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的是那些自然界中可以不断被利用、再生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普遍存在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而且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小,分布十分广泛。目前我们常说的可再生资源主要包含了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等。根据调查得出,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正在飞速蔓延,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建筑行业,能源消耗正在飞速的上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建筑设计进行深入分析。

2、可再生能源的现状

现阶段使用较为普遍的能源依然是以煤炭为主的不可再生资源,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运用比例及消耗量非常之大,随着资源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可用资源的储存量不断的减少,这种资源的紧缺现象逐渐加大。因此,国内外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中,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实现了对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有效运用,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空间非常大,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优势

在建筑施工中,能源消耗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人为的控制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从而减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与其它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成本更低,且无污染,这对于缓解我国环境与经济之间矛盾十分有利。一般来讲,建筑工程施工中,多种施工材料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在绿色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有效的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并维护周边区域的生态平衡。太阳能的有效使用可以满足居民日常的用水需求,同样,在降低天然气、电力资源上消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部分偏远地区,基础电力设施较为落后,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当地可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太阳能是在建筑中得到最早应用的可再生资源。当代社会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两大类;一类是被动式利用太阳能,一类是主动式利用太阳能。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是指不借助复杂机械对太阳能进行直接采用或者利用一定的器具对太阳能进行存储,这一技术有直接获取设施、间接获取设施及综合获取设施。这一建筑设计主要强调,在建筑设计角度上、高度上和方向上尽可能多利用自然光,通过采集自然能来为居家提供热量补足及光线强化等,这是对太阳能的直接、简单利用。主动式太阳能利用是指采用一些专门设备对太阳能进行采集、收集,并通过光电、光热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光能,以为其他设备提供用能。主动式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太阳能加热器,为居家洗浴提供热水,另外,主动式太阳能利用,还可以为居家室内采暖或降温。在运用太阳能建筑设计上,既要考虑美观又要考虑太阳使用效果;在利用太阳能生成热量时,要综合考虑给排水问题以及热能输送管道的保温问题。

2、风能的利用。在建设设计中,对风能的利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风力发电,二是运用自然风为室内提供降温需求。第一种风力利用是主动式的,第二种是被动式的。建筑风能设计利用,通常是在建筑高层。当风机风速达2.7m/s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电能,在25m/s时达到额定功率,保证持续发电的风速为40m/s。因此,在一些高楼顶部设计安装发电机组,其现实应用性、可行度都非常高,而且这一技术国外发达国家已被广泛采用。所以,设计高层风力发电技术,应该考虑的问题是:

①当地年平均风力、风速以高层建筑顶部离地高度,这些都对风力的采集有直接影响;②发电机组的负载、发电机组重量也要充分考虑,如果使用不当,将会对楼体形成严重破坏。风能的被动利用,就是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自然风,让楼间及家居内空气保持流通,在热季可以利用自然通风带走室内一部分热量。利用自然风能降温比利用家电降温效果要好,电器设施在使用中要消耗能源,对环保不利。

3、地热能的利用。所谓地热利用是将地下表层带有一定温度的热水通过地源热泵抽取出来,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地源热泵技术两种,一是土一气型,二是水一水型。土一气型技术,就是将地热通过地源热泵抽取出来,然后实现热转换,将热能转换成冷风或热风,根据用户需要向居家或生产提供用热。土一气型技术,是从地下水中取热和排热,经过热泵机组转换成热水或冷水,然后再经过设置在各房间的风机盘管转换成热风或冷风给房间供暖或制冷。在设计利用地热能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选地点,如何建筑离热源很远,由于物理原因很难对地热加以有效利用,或者地热利用成本就变得非常昂贵;另外,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设计上,对地基处理要重视。

通常有地热的区域,地质构成都复杂,地质环境变化大,一般不适宜建设高层楼宇,为了安全利用地热资源,在设计中,一定要对地质结构有充分了解,以避免由于对地质条件不掌握,给建筑安全带来不测。其三,在设计中,在查找到热源后,要留足空间,便于安装地热机组,注意在地热输送和传导中减少热耗。

4、生物能的利用。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方面,生物能的发展空间及可拓展潜力也非常巨大。在对生物能的利用方面,目前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区对废物、垃圾进行处理形成的热电联产,二是主要在一些农村对沼气的利用开发。

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生物能这一可再生资源,建设设计在选地方面要有充分考虑污物处理场在提供能源线路安装上,是否具备条件。如果小区物业有能力对生物能进行有效利用,比如建设小型污物焚烧场,实现热电联产,减少生活成本,那么在设计安排上,要考虑建筑格局、植物生产、以及建筑位置对利用生物能带来的可能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在具体设计中,要通过对各物理设施的构造节点,技术选择等细致材料来完善对可再生生能源利用。在设施安装设计和技术管理方面,需要与专门人才积极协作,充分研讨,使生物能利用不仅仅停留在初期的应用层面,而是与建筑融为一体,让可再生能源走入人们的生活,以期使生物能利用效益最大化。

总结: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强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我国未来建筑设计发展中的必然趋势,需要设计人员不断的强化个人的认知,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全面的进行客观环境的分析,合理的利用其现有的可再生能源,通过人为的改进来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率。政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的宣传,鼓励和扶持建筑企业采用较为环保、科学的施工技术及材料,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及绿色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

参考文献:

篇13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鲍尔丁于1966年提出,它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存在根本的差异。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表现为“资源—产品—污染物”,这是一种掠夺性、破坏性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以“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旨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农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缓慢,粗放型发展模文文献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并不明显。但在工业社会里,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一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此同时,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对粗放型经济的危害性给予高度关注,并于2008年8月29日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由此拉开了经济转型的幕布。

(二)税收法律制度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面对公共产品,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显得无能为力。环境资源属于公共产品领域的范围,属于“市场失灵”之处。税收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可以克服“市场失灵”现象,具体而言:

(1)引导消费。政府通过税收影响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引导消费者的选择。

(2)遏制污染。政府通过税收,让企业对自己的排污行为付出代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的排污行为。

(3)激励循环经济。对于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项目,政府通过多样的税收优惠措施,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我国循环经济税收立法现况及评价

(一)我国循环经济税收立法现况

1.资源税类。现行《资源税暂行条例》系针对矿产品和盐,并选择开采、生产环节征收。具体税目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其他有色金属矿原矿、盐。此外,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系针对土地资源而征收。

2.商品税类。现在增值税立法对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给予较多的激励措施。比如,对污水处理劳务、再生水、翻新轮胎、以废旧轮胎为全部原料生产的胶粉免予征税;对于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热力、对以工业废气为原料生产的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以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油母页岩为原料生产的页岩油,实行即征即退。现行立法对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和有害环境的消费品课以消费税,相关税目有鞭炮焰火、成品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铅蓄电池和涂料,其中铅蓄电池和涂料的消费税自2016年1月1日开征。

3.所得税。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对节能环保、综合利用资源给予多样化的优惠措施。比如对环境保护项目、节能节水项目给予免税或减征,对综合利用资源生产产品取得的收入予以减计,对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二)对现行税收法律制度的评价

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较之以往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尚未有专门的环境保护税。在“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一循环经济的链条中,现行增值税、资源税等系针对“资源—产品”环节,所得税、增值税对“废弃物—再生资源”亦有所调控,但是在“产品—废弃物”这个环节上,尚未有相关税种“担此大任”,而这恰恰是环境保护税的核心功能所在。“污染者付费”是《环境保护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不单指污染者要承担环境修复责任,还包括污染者付费使用环境。“付费使用”在发达国家一般是指环境税(或称生态税),如美国的垃圾税、英国的垃圾场税、荷兰的地表水污染税、地下水开采税和噪音税、德国的生态税和废水税、法国的水污染税等[1]。

2.资源税类未能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现行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实际上是一种级差地租,履行的是所得税的功能,未能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现行资源税政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逆向作用,由于资源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3]

3.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亟待改进。现行税收法律制度对循环经济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但仍有待改进。“部分优惠项目标准太严或程序过于复杂,使得一些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到优惠。比如,污水处理要达到GB18918-2002的标准才能享受免税政策。”[4]部分环保节能项目虽按规定可以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优惠政策,但由于退税需提交的材料繁多、程序复杂,使得一些企业打退堂鼓。

三、关于循环经济税收政策调整的思考

(一)总体思路

既往的做法一般是在制定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等税收单行法规的时候,分别考虑对何种资源和行为进行征税、如何征税。这种“零售”的做法不能很好地兼顾税收政策对循环经济的整体效应。笔者认为,未来税收立法有必要建立统一税收立法联动机制,即在循环经济的视野下,由立法部门统观全局,对特定资源和行为是否具有可税性、应征何种税、具体税目和税率、纳税环节、税收优惠措施、征管措施统一规定。循环经济体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链条模式,税收立法部门应根据这一链条各个环节的特殊要求设计具体税制。

(二“)资源—产品”环节税制设计

在“资源—产品”这一环节,立法者首先应注意区分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对于纳税人利用一般的可再生资源生产产品对外销售的,只需在销售环节对产品征收增值税等流转税即可,而无需在使用环节对可再生资源征收资源税。对部分节能环保的产品,应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给予免税、减税等税收优惠措施。但土地、森林、海洋资源虽属可再生资源,仍应遵循付费使用原则。现行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属于广义上的资源税。目前,对于采伐森林、海洋捕捞,没有征收资源税。根据《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采伐林木的单位和个人应缴纳育林基金。《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规定,在我国内水、滩涂、领海以及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采捕天然生长和人工增殖水生动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上述育林基金、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系对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保护,具有资源税的功能,建议将来立法将此纳入资源税法当中。为防止不可再生资源被过度利用,对于开采不可再生资源,除应征收增值税等商品税外,还应课以资源税、消费税。出口不可再生资源的,不应给予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出口退税。为鼓励进口以解决国内资源不足问题,对进口不可再生资源,应给予关税、增值税、消费税方面的优惠措施。在“资源—产品”这一环节,立法者还应区分资源的首次利用与循环利用。为促进节能减排,对循环利用资源,税收上应予以相应优惠措施,比如,允许企业(包括小规模纳税人在内)在采购特定的循环利用资源时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企业使用循环利用资源给予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等所得税优惠措施。

(三“)产品—废弃物(污染物)”环节税制设计

在“产品—废弃物(污染物)”这一环节,应重视未来的环境保护税的作用。未来的环境保护税宜设计为从量税,应根据污染物的性质确定相应定额税率,并以排放量(包括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气体和水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噪声的分贝数)为计税依据。为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环保税应设置起征点。对于排放量达到或高于国家环保部门确定的标准的,开始起征。对于排放量超过国家环保部门确定排放标准若干比例的,可加成征收。笔者认为,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的环境保护税,宜设计成级差税率,即噪音按分贝数高低,大气污染、水污染按污染当值量大小规定阶梯式的定额税率。

(四“)废弃物—再生资源”环节税制设计

篇14

关键词:矿产资源;价值理论;耗竭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81-02

面对日益严峻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也正在努力建立和完善对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近几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针对生态环境补偿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其理论依据,如价值理论、耗竭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本文主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矿产资源的生态补偿,并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提出政策建议。

一、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的价值理论

矿产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上。此外,人类在认识、勘探开发矿产资源付出的一般劳动,也组成了矿产资源价值的一部分。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损坏,对恢复生态和环境所需要的各种成本即为矿产资源的环境价值。

(一)稀缺性理论

资源稀缺性也叫资源的有限性。其包含两层含义: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其总量随人类的消费不断减少,但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上涨,这一过程强化了资源的稀缺性;另外,虽然一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其恢复速度却远远不及人类对其资源需求的增长速度,甚至,一些可再生资源在人们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下变为了不可再生资源,人类拥有的可再生资源总量急剧下降,进一步强化了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与人们对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一方面,矿产资源的绝对数量、种类、质量和功能有限,且处于不断减少的过程;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矿产资源的这些有效性和稀缺性特征反映了矿产资源具有其价值,有效性是指矿产资源具有使用价值;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包括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一般是指相对稀缺,即相对于人们现有的或潜在的需求而言是稀缺的。不管哪种形式上的稀缺性,在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中,都会不同程度的造成矿区周围的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受污染及矿业城市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机会等,所以需要对稀缺的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补偿。

(二)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生态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生态环境是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具有环境与资源的双重性质。人类在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时候,必须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补偿。环境资源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在国外发达国家评价环境资源价值时,认为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因为经济价值的损失是容易衡量的,但生态价值的损失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生态补偿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对受损的生态价值的补偿。其环境资源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自然资源是资源型资产,开采利用资源的使用者要向所有者支付费用,也是其经济价值,是所有者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二是生态建设者和环境保护者为其付出代价,并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生态受益人也不能免费使用改善了的生态环境,应该对生态产品的提供区域做出合理的补偿。

二、矿产资源的耗竭性理论

矿产资源耗竭理论又称代际均衡理论,是指当代人开采矿产资源所得到的租金,可以补偿后代人寻找替代资源的勘探开发投资所需要的现值。而矿产资源租金是一笔代际补偿基金。矿产资源所有权人面临着是将矿产资源开采出来变为货币资产还是将其继续以矿产资产的形式留在地下的抉择。这一选择取决于矿租增长率与利率这两种资产形式的收益率之间的比较,即地下资产的收益率等于地面资产的收益率,又被称为哈罗德・豪泰林准则(Harold Hotelling Rule,1931)。按照豪泰林准则,如果恒定的矿产资源储存量被开采利用之后,在市场上转换为货币资产用以投资,那么在货币市场按市场利率增值;若这些地下资产不被开采,其价值的增长率等于利息率,则该资源的市场价值增值量与开发转化为资本以后的增值量是一致的。因此,对于资源所有权人来说,他只关注市场价格的变化率是否等于利息率,不重视资源的稀缺性和储存量的变化或枯竭,而是更侧重于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化配置。

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矿产资源补偿的实质是跨代间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共享问题,即跨代间的公平问题。最初,资源的配置是从经济人的行为假设出发,认为当代人追求的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用正值贴现率来计算资源的时间价值。贴现率越大就意味着未来资源的现值会越小,较大的贴现率使当代人不考虑其自身的经济行为对后代人造成的影响,不断开采资源,追求眼前利益,造成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退化,阻碍后代人的发展。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要实现代际间公平,这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在此背景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最低安全标准”和“代际公平”这两个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西里阿希・旺特卢普于1952年在《资源保护:经济学与政策》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最低安全标准这一概念。世界银行的资深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于1989年将最低安全标准具体规定为三条: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社会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可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社会排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所以,当代人给后代人留下的资源至少应该达到最低安全标准。为了做到代际公平, 在某项决策涉及到若干代人的利益时,那么要由这若干代人之中的多数来做出选择,即为佩基提出的代际多数原则,但问题是子孙万代对当代的决策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佩基认为,做到代际公平最重要的是应该保持资源基础完整无损。

三、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财富观

姜百臣学者从经济学角度,认为财富包括为人所用的自然资源、人类劳动和生产工具及劳动作用于自然资源所得到的资本三方面内容。这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却忽视了过度追求财富导致资源耗竭或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学者提出了绿色财富,包括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绿色财富的提出使得人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自然财富的稳定。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可耗竭资源的损耗不得超过其再生速度、小于替代资源的勘探速度,生态环境的污染速率小于其净化速度。因此财富的衡量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性。

哈特维克准则(Hartwick rule)也叫储蓄准则,指人们在开采不可再生资源活动中获得的租金(收入超过边际开采成本的部分)储蓄起来,然后全部用于再生产的资本(包括物质和人力资本)投入。根据哈特维克准则,假设只考虑实物资本和自然财富的条件下,可耗竭资源随着开采利用逐渐减少,而实物资本存量增加,因此,可耗竭资源与实物资本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方式,资源和资本有较高的替代性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在现实中,许多国家资源丰富,但储蓄却较低,他们没有将本属于转移给后代人的资源租金用于资本积累而是直接消费了,因此导致财富的下降,出现了一种“资源诅咒”的现象。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如果资源财富消耗大于未来的再生产资本,就应该将资源财富的部分作为储蓄或用于再生产资本的投资,如技术的改进、人力资本等,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