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标准化范文

统计学标准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1 16:49: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学标准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计学标准化

篇1

中医各疾病证候分型标准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中医药临床与科研的发展,因此如何制定中医证候分型标准成为了当下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证型标准化的统计学处理方法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确保所制定标准具有极高的临床可靠性,选择何种统计方法成为了关键。利用符合中医辨证规律的数理方法,对常见疾病的中医证候进行多中心合作、大基数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证候要素,是目前建立证候标准化研究方法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

中医证候;证候分型;标准化;统计学方法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及治疗的特色。建国以来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一直是中医诊断学领域最为瞩目的焦点,但缘于中医各家学说、经验、理论等等纷繁复杂,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主观、模糊与随意性[1],因此逐渐形成了多种证候分类标准同时并存的现象,所谓的标准并不具有权威性,临床大多以推荐治疗指南存在。然而标准是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要素,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标准是各国竞争的焦点。随着传统中医药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被挖掘,中医药标准化的国际呼声和需求日益高涨。东亚地区的日韩甚至欧美等国家纷纷开展了传统中医药各种标准的研究与制订,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争取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导权。中医药标准化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做标准将失去主导权,因此开展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制定并具有权威性的中医各病种的证候分型标准是抢占中医药国际话语权的有力切入点。以下就适合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化研究的方法以及目前常用于证候分型研究的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对比选择作一综述。

1适合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化的统计学方法

中医疾病证候分型的标准化、客观化是临床辨证施治规范化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大批研究者在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方面做了不少有借鉴意义的尝试,涉及病种广泛,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在思路和方法的实践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1聚类分析[6]、因子分析[7]、主成分分析[8]结合何丽清等[9]对北京市三家医院共586例年龄介于50至74岁之间的符合膝骨关节炎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作者采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整理四诊信息,以聚类分析中系统聚类Ward’s法将该病分为三个证型,即肾气亏虚型(386例)、风寒湿痹型(141例)和痰瘀互阻型(59例)。唐伟等[10]收集了张炳秀教授2004—2010年间收治的644例共计755诊次胃脘痛病案,记录下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临床资料,并进行聚类及因子分析。其结果显示胃脘痛的临床证候可分为以下六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湿热中阻、脾胃气虚、痰湿内蕴、瘀血停胃,每一类证候对应一组贡献率不同的具有高相关性的四诊信息。王春晓等[11]根据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体征等设计调查表,采集575例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表中98个常见症状进行分析得出8类证候:痰湿阻络,寒湿痹阻,气血两虚,湿热侵袭,肝肾亏虚,脾肾阳虚,血瘀气滞,肝脾两虚。根据分析结果可知,颈椎病病机复杂,虚实并见,其基本的病机是以“邪实”为主,主要表现为气滞、湿热、寒湿、痰湿,并见血瘀之邪;而正虚主要表现为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这提示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用于中医证型的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科学性。

1.2人工神经网络相关研究边沁等[13]用一种基于MFB_P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以742例乙肝临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对乙肝的中医证型进行了规则的提取与研究,并根据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网络的性能作出评价。其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神经网络运算模型有较强的获取数据规则的能力,决定该网络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是如何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有效地表示知识以及控制输入的信息。该方法用于证的标准化研究具有方法学上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孙贵香[14]在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构建冠心病对应的中医证候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运用回顾性及前瞻性检验的方法,客观地检测该网络模型的性能。结果可见,对已采集的496例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回顾性检验处理后,该模型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0.5%,且具体证型判别的准确率与样本例数呈正相关性。新采集的132例病例进行前瞻性检验显示,模型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1.36%[12]。

1.3结构方程的应用申春悌和张华强[16]采用DME(designmeasurementevaluation)流调方法,以盲法处理和分析了400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资料,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本病的证候分布及各证所包含四诊信息及实验室检测指标,以探讨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李国春等[17]采用临床流行病学/DME的方法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的中医宏观四诊信息和胃镜病理特征资料,根据病例特征的多维指标和中医先验理论建立合适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拟合模型考核其合理性,从202个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的22个辨证相关指标中,随机抽取了四个潜在因变量,分别与中医的四个常见证型相对应: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和胃阴不足证,并与相应显性症状相关,四个潜在的因变量都受同一个潜在的自变量影响,而潜在的自变量则反映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共性[15]。

1.4关联分析章浩伟将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应用于中医肝病的诊断中,给出了症状程度表达的解决方案,并建立了结合专家系统和灰色理论方法的推理诊断模型,实现了一种新型智能化中医肝病诊断方法,通过实际病例检验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根据上述方法构造了中医肝病七个主要证候的中医专家诊断系统,该系统依靠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组成的模糊推理技术来实现。目前通过60例肝病临床病例的检验得出诊断正确率约为78.3%,进一步证明该系统的推理方案是比较成功且可行的[18]。

1.5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任占利等[2]通过翻阅大量的古今文献进行调研,且经大量临床实践,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计算机学、数学、国际量表学等有关规则,研制出较客观、可计量、能重复的《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常用于证候分型研究的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比选择

总结目前运用于证候研究的多种数理方法,虽然不乏有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神经网络、结构方程模型、关联分析等先进方法的运用,但这些方法在证候标准化研究中仍处于尝试阶段。较多应用于中医证型标准化研究中的数理统计方法,仍然是传统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目前常用以下几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证候分型的研究。

2.1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目前中医药领域在对证型的研究中所采用的聚类方法,多数以统计软件将收集到的四诊资料进行基于距离的聚类,统计分析软件根据各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分层逐步聚而成类,最后结合中医理论和名中医临床经验确定为几类,从而形成对病例观察的全部变量分型分析。由于是基于距离的聚类,必然导致使用者定义聚类对象之间的距离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此外,采用聚类分析时如果两个强相关的变量同时进行分析,易造成聚类结果的区分度不强或者意义不大,并且容易舍弃低频高相关的变量,而中医症状、体征包括舌脉表现之间存在大量的多重共线性关系。针对这种共线性问题,需要对变量进行预处理,如删除频数过低的变量,合并意义相近的变量,或者组成变量群集合,再进行下一步聚类分析,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变量的损失,保留更多有意义的变量。

2.2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二者皆为用于将多个相关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集合作为新的变量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统计方法可以在尽可能保留变量信息的基础上降低变量维数,减少信息的丢失且能得出有效结果。中医证候的要素纷繁复杂,因此有不少学者尝试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找出辨证的主要症状因子,并进行证型分布研究,即所谓的“抓主症”———满足主要症状条件即可判断为某一证型。但这种统计分析的前提是假设各因子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中医理论认为证候与证候之间、证候与症状、症状与舌脉之间存在广泛联系,相互之间并非能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单纯独立,并且存在及其复杂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所以他们的统计思路不完全符合中医证候理论,也意味着方法学选择上的错误。

2.3回归分析和判别分析不少学者通过此类分析方法建立证候诊断标准,该方法特点首先需要依据专家的经验,确定所研究的证候类型归属,然后通过对新观测病例四诊信息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一个所谓的最佳判别函数和回归方程。虽然判别函数和回归方程是对数据的数学层面的总结,但是它们的建立是以专家主观判断为前提,因此根据此类方法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其实就是根据专家经验建立标准,有循环论证之嫌,因而其客观性较差。

3证候标准化研究现存问题与展望

迄今为止,关于中医“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已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未取得实际意义上的重大突破。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证候名称及其概念的规范并没有完全统一。由于历史原因,对于同一种证候名词的理解因人而异,而证候名及其概念的规范恰恰是制定证候诊断标准的先决条件;②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制定的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目前尚无公认的根植于中医基础理论的证候研究的方法学。现采取多学科交叉联合,以证型标准化方法学为基础,结合不同病种之间的差异,来制定中医常见病种证候标准;③目前中医证候分型标准的研究仍停留在证候的静态研究上。“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一疾病个动态发展过程的表述。因此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化研究,应建立在动态临床病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证候的内涵与特质。

总之,利用符合中医辨证规律的数理方法,对无法与西医相对应的常见疾病的中医证候进行多中心合作、大基数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根据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证候要素,是目前建立证候标准化研究方法的可行之路。除此之外,如何科学、合理的将建立在临床病例信息采集基础上的,使用符合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的结果所建立的证候分析标准转化成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证候诊断标准,来满足临床工作中实际的需求,也是目前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需要将撰写好的标准运用到临床实际中进行多中心的验证,同时结合专家咨询与论证,不断修改直至完善可行。尽管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数理方法应用到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当中,但随着多领域、多学科交叉探索的深入,未来会发现更合适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的统计模型与计算方法,相信合乎中医主流思想的证候研究的方法学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吴秀艳,王天芳.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思路[J].新中医,2007,39(3):1-3.

[2]任占利,等.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49-50.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188.

[4]GB/T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5]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6]黄宏兴,黄红,陈希.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3):180-187.

[7]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9]何丽清,闫立,杨涛.586例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聚类分析及与中医体质的关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52-55.

[10]唐伟,张炳秀,张文东.胃脘痛证候的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31(6):35-37.

[11]王春晓,谢兴文,李宁.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在颈椎病中医证型规范化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3):8083-8088.

[12]李建生,胡金亮,余学庆,等.基于聚类分析的径向基神经网络用于证候诊断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9):685-687.

[13]边沁,何裕民,施小成.基于MFB-P算法的中医证型的神经网络模型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5):66-69.

[14]孙贵香,姚欣艳,袁肇凯.基于MATLAB的冠心病中医证候BP神经网络实现[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8):1774-1776.

[15]陈启光,申春梯,张华强.结构方程模型在中医证候规范标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2-4.

[16]申春悌,张华强,朱雄华.400例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证候辨证标准现场调查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6):517-520.

[17]李国春,李春婷,黄蓝洋.结构方程模型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型中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4):357-360.

篇2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远程继续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及其教学系统,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到现代教育模式的转换。实现系统互操作,是实现对学生个别化终身教育和最终实现我国全民教育终身化的有效途径。

利用internet 进行远距离教育,可以克服传统远距离教育的局限性,使学习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由于现阶段网络教育标准没有广普及,造成标准各异的低水平学习管理系统重复建设,不同的系统之间不能够进行互操作,严重制约了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在研究了相关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和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管理系统方案。

首先本文分析了现有系统之间不能够进行互操作的根本原因,并带着这些问题对我国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的信息模型进行研究,用标准将其规范化,从而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并在研究了国内外学习管理系统建设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远程教育平台的软件解决方案,详细讨论了整体架构、标准化实现。

该系统的实现将有利于实现教育系统间的互操作,适应现代网络教育发展的需求,对于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远程教育平台,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学习管理系统、学习者模型、xml,jav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computer,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modern e-learning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e-learning.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and refinement of modern e-learning network and teaching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 pattern to modern education pattern can come true and it can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s. furthermore, it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realize the student's life-long education individually and the whole country’s life-long education.

carrying through long-distance education by internet can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long-distance education. study will un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 however, the unpopular current network standard gives rise to repeated the low-leve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will restri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arning terribly。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information model of modern e-learning technology and its realization, and realizes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s. a brand-new software resolving schema is proposed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ccomplishments and experience of the e-lear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 home and abroad, in addition,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tandard are being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system is in favor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s. besides, it can fulfill the requirement of modern e-learning and provide a good guidance for developing e-learning

keywords:

e-learning platform,e-learning standard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earner model,xml,java,

一、学习管理系统概述

1.系统功能概述

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是培训自动化管理系统,也是e-learning的基础架构。所有的学习管理系统都有如下的功能:用户注册管理、课件目录管理、学习者的信息数据记录以及向管理员汇报等。对于学习者来说,有助于安排计划学习进度,并且有助于与其他学习者间交流和协作学习。]对于管理员来说,有助于了解、追踪、分析和报导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绝大部分lms都不具备教学内容制作的功能,以至于lms使用者都需另外提供内容制作工具。目前,学习管理系统应用范围很广,在cltes的lms规范(celts-20)中有比较完善的lms实现方案,并且详细定义了其交换用课程集合模型和课评价信息模型。

2.系统架构

学习管理系统能够支持大规模教学活动。其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其结构体系主要由下列部分组成:  

2.1学习系统

该模块主要的功能有:网络课程的显示、学习信息的提取、辅导和基本信息的查询。

网络课程显示主要是提供给学习者学习内容。它包括了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和重点、难点问题。学生主要是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来完成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划分,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来选择自己的学习路径。

提供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实现面对面的交流。

2.2教学教务管理

教学教务子系统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主要负责管理所有的专业、课程,学生的学籍、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学生注册之后的选课环节以及教师选择上课课件等功能。

专业课程的管理可以对专业和课程新增、修改、取消,可对专业课程信息检索查询,专业课程对应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开设专业学科。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提供登记、修改、删除等功能,还可以对学籍信息进行检索、统计查询,并具有标准化学号编制。教师管理是对教师新增、修改、删除、查询。管理员针对入学的学生制定对应的教学计划、选择课程、分配课程教师,实现了课程——教师——学生的关系。

2.3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功能系统模块管理、用户组及用户的管理、权限管理。功能系统模块管理是指对模块能够进行灵活的扩展、修改、删减和合并,模块管理能够将平台中的所有子系统及其所属模块进行很好的管理;用户管理是实现用户角色分配,用户信息检索查询,能够将平台中的用户进行统一的管理;权限管理是对所有的用户根据角色的不同将对平台的使用权限进行划分和分配,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并方便管理员维护。

3.理论信息模型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资源,网络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各类教学系统的开发实现。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质量差的教学系统间互操作没有保证,学习的进行依赖于特定的教学系统,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网络教育技术的标准化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有力的保障。通过对某些基本教学技术进行规范化,为系统互操作提供了基础。

因此在系统的设计阶段怎样对平台进行标准化是解决教学系统的互操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它所应该符合的celtsc中的相关标准,包括: lms(celts-20)和papi(celts-11)等等。

二、关键技术研究

1.j2ee技术研究

j2ee是英语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的缩写。j2ee是一种利用java 2平台来简化诸多与多级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有多种基于java的技术所组成:enterprise javabeans(ejb)[19],java server pages(jsp),servlets,java naming and directory interface(jndi),the java transaction  api(jta),corba,the jdbc data access api等。

j2ee提供了一个企业级的计算模型和运行环境用于开发和部署多层体系结构的应用,如图2所示。

 

图2  j2ee体系结构图

它通过提供企业计算环境所必需的各种服务,使得部署在j2ee平台上的多层应用可以实现高可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它的优越性在于:计算平台支持java语言,使得基于j2ee标准开发的应用可以跨平台地移植;java语言非常安全、严格,这使开发者可以编写出非常可靠的代码; j2ee提供了企业计算中需要的所有服务,且更加易用;定义了标准接口,可以和许多厂商的产品配合,容易得到广泛的支持;j2ee树立了一个广泛而通用的标准,大大简化了应用开发和移植过程。

2.xml技术研究

xml是现今网络科技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技术之一。xml即可扩展标识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它是由万维网协会(w3c)颁布的一种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将sgml的灵活性与广为流传的html完美结合,更为简洁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从而使得现有的internet协议和软件更为协调,方便了相应的数据处理和传输。

xml一向致力于简便而快速地,根据企业、科学规范或者其他方面的需要来构造定制的标记集。同时,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定义自己的xml标记集。xml的一个好处就在于能够共享这类“词汇表”,它们都使用同样的基本语法、分析程序以及其他工具。可共享的xml词汇表不仅提供了更易于查询的文档和数据库,而且为在不同的组织和计算机应用程序之间交换信息提供了一条途径。

xml的出现,大大改善当今的电脑以及网络世界。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异构系统间的信息交流、不同来源数据的集成、更精确的搜索、多种应用得到的数据、本地计算和处理、数据的多样显示、粒状的更新、升级性、保值。

xml是面向数据的文本标记语言,它实现了数据、结构和显示的分离,因此光有xml标准还不够,必须有一些其它的标准来辅助xml完成显示、数据处理或者xml文档内部寻址等操作,这些xml相关标准共同组成了庞大的xml标准族。w3c 为了不同的标准成立了不同的工作组,这些工作组分工合作,着重针对xml技术中的不同问题焦点,先后推出了与xml相关的其它重要标准:

1.1文档类型定义(document type definition,dtd、xml schema)

通过dtd 和xml schema,用户可以定义xml文件的逻辑结构,即定义xml文件中的元素、元素的属性以及元素和元素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在早期,dtd已经用来表示sgml的文档结构,而schema是xml标准推出之后才研究的一种使用xml本身的语法来定义xml文档结构的标准。

1.2可扩展样式语言(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xsl)

xsl是处理xml显示的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中,xslt(xsltransformations)是xsl比较常用的部分。xslt是一种转换语言,它可以将xml文档转化成其他文档格式。其典型的应用就是运用xslt 将xml文档转化成html文档,并在浏览器中显示。因此xsl是针对xml 文档的表现外观的。

1.3可扩展链接语言(extensible link language,xll)

xll提供类似于html的链接,但功能更强大。xll 协议包括两个规范,xlink和xpointer。xlink处理xml 文档间的链接,它支持一些非常复杂的链接,包括双向链接、扩展链接以及间接链接。xpointer定义了在xml文档内部寻址的机制,它提供了对元素、符号串和xml 文档其它部分的引用。

1.4xml路径语言(xml path language,xpath)

xpath是寻址一个xml文档内的组成部分的一种语言,被设计成可为xsl和xpointer共同使用。它使用路径方法来表达xml 文档中的层次结构。

1.5xml简单应用编程接口(simple api for xml,sax)

sax 实际上是xml-dev 邮件列表协作产生的,并不是w3c 的标准,但事实上已和w3c 推荐标准有着同等地位,现由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ructured information standards,oasis)负责维护与更新。这一个应用程序接口是基于事件驱动的。

1.6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dom)

dom将一个xml文档转换成程序中的一个树型的对象模型,这个树模型的结构与xml文档的结构相同。程序可以任意处理这个对象模型,包括增加、删除、修改子节点。

三、学习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其标准化实现

1.系统设计

系统采用先前定义的三个模块来实现各部分功能为: 

1.1学习系统

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支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课程以及多样的辅导形式,并对学生平时的一些基本数据信息进行管理。

1.2教学教务管理

实现学习管理系统中的教学活动,教学教育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和教务管理两方面,教务管理是指对教学元素实体的管理,而教学管理则是管理它们之间的管理,这两方面相互配合,使教学活动不间断的进行。其功能主要有学生学籍管理、教师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安排,以及辅导、考试的安排工作。

1.3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保证了学习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系统变量管理、模块管理、用户管理以及权限管理。

2.学习系统

学习系统在学习管理系统中相当于学生的教室,是一个能启动课程、跟踪学生进度的应用子系统。网上授课就是将学生要学习的课程从数据库中动态的显示在页面上,并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课后的辅导又分别由实时和非实时两种形式构成,可以通过语音聊天和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bbs系统和faq管理来讨论问题;学生还可以看到自己的作业情况,能够方便的从平台中获取和提交。

2.1系统结构

学习系统可分为四个部分:网上授课、辅导管理、课程作业和信息查询。每一项下面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模块,详细结构如图5-6所示:

 

Ÿ           网上授课

网上授课模块要实现两个功能:课程显示和学习进度的纪录,课程显示时在叶面端对服务器短的课程数据进行动态显示。学习进度的纪录是按照标准化的格式将学生的学习进度信息传送给系统。

Ÿ           辅导管理

辅导管理包括语音聊天室、bbs、faq,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全面的交互方式,避免了因为远程教育这种形式而造成的交流缺乏。

Ÿ           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模块主要是作业的下载和作业的提交功能,通过这个功能学生能过看到最新的作业信息。

Ÿ           信息查询

信息查询包括个人信息查询、成绩信息查询、作业情况查询以及学习进度查询四个方面,个人信息主要是指学生的一些简单的个人信息,成绩信息是指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以及作业成绩。作业情况是学生对每次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教师对其作业的评价。学习进度是学生的每门课程的学习进度,方便学生对自己进行监督,促进学习的进行。

2.2课程交换用信息标准化实现

课程交换用信息的标准化实现主要是对交换用课程相关数据模型的支持和实现。我们采用的是lms规范中定义的交换用课程集合数据模型。

课程交换用信息的标准化要求能够简化课程在不同系统间的移动,即不同的系统都能够提取课程的组成成分、内容划分以及学习顺序,这是建立在统一的约定和标准之上的。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采用生成标准交互文件的方式来对课程的交换信息进行描述和存储,这个文件将跟随课程包一起作为课程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件的结构示例如下所示:

采用这种文件方式,使课程在系统间移动的复杂度大大将低,使得粒度为课程的资源在系统间的互操作成为可能。

2.3系统互操作标准化实现

系统互操作标准化就是对学习管理系统相关规范标准的支持和实现。系统平台所采用的信息模型为celts-20。

系统的互操作体现在:

Ÿ           启动课程

Ÿ           lms系统与课之间的通信 

Ÿ           在lms系统间传递课程结构、学习行为、课程内容

Ÿ           存储学生表现数据

系统间的互操作是基于http绑定的,其中有许多的参数名值对,包括万维网启动参数、ieee需要参数和学生的课程信息参数,因此我们采用了将这些参数在互操作时进行表准化格式的传输,代码片断如下[20]:

3.教学教务管理

教学管理在远程教育中居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它起着调配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总结教学数据等重要作用。教学管理系统使得教学能够顺利实施,也可实现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现代化和管理的规范化,另外还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教学现状,分析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可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模块:课程管理、教务管理和系统管理,它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服务。学生可以通过管理系统保存自己的个人档案,及时获取教学机构的最新信息,得到教师的帮助与辅导等;教师可通过管理系统设置课程与教学计划,查看学生的学习档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管理者可管理教师档案、学生档案、最新信息、对远程教学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等。

3.1子系统架构

教学子系统包括学生选课、教师选课件、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安排管理、辅导管理和考试安排;教务管理子系统包括学生学籍管理、作业管理、专业及课程关联、教师管理和学生成绩管理。如图5-7和5-8所示:

3.2管理机制

教学与教务系统是紧密联系的,教务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实现对实体的管理功能,为教学管理子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基础,而教学管理子系统则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实体之间的关系管理功能,将这些教学过程中的必须元素组合起来,保证了教学流程的正常运行[40]。典型的教学过程的整个流程如图5-9所示:

管理员对平台上的专业和课程进行管理,保证了整个平台教学水平,对平台中的教师信息和学生学籍信息的管理,为制定教学计划做好了准备,这些都是教育平台的教学元素。

根据不同的年级、专业、层次教学教务管理员制定对应的教学计划,然后对当前学期的教学计划再制定对应的教学安排,教学计划中的数据包括年级、专业、层次、学期、课程,这样就确定了某个年级、某个层次、某个专业的学生各个学期的课程;再为每条教学计划确定一名教师,教师的信息为选择教师提供了依据,选择好教师之后教学安排就确定了。

教学安排确定之后,当被安排了教学计划的教师登陆平台之后,他就可以看到他这个学期将要教授的课程,这时他可以选择一门课件作为这门课程的教材,通常一门课程会对应多门课件,教师可以先查看课件再选择一门最为适合的课件。

当一个学生的教学计划和当前学期的教学安排都制定好之后,学生就可以登录平台进行选课了,登录后平台会给出这个学生的必选课和选修课列表,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之后提交,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教学计划,

之后是网上授课阶段,其中包括作业的管理,教学管理子系统会安排辅导、考试,最后的考试成绩在教务管理子系统中进行管理。

 

4.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子系统是整个学习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子系统,它主要负责功能系统模块管理、用户组及用户的管理、权限管理[33]。功能系统模块管理是指对模块能够进行灵活的扩展、修改、删减和合并,模块管理能够将平台中的所有子系统及其所属模块进行很好的管理;用户管理是实现用户角色分配,用户信息检索查询,能够将平台中的用户进行统一的管理;权限管理是对所有的用户根据角色的不同将对平台的使用权限进行划分和分配,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并方便管理员维护。

4.1系统架构

系统管理子系统分为三个子模块分别为:模块管理、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用户管理又分为:用户组管理和用户管理。详细功能如图5-10所示:

4.2管理机制

资源管理子系统包含下面几部分的管理:用户管理、模块管理和权限管理。这三种管理功能联系紧密,相互影响,一般的流程如图5-11所示:

1.        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分为用户组管理和用户管理两部分。

系统目前拥有四种用户组:学生组、教师组、系统管理员组和教学教务管理员组,每个用户都是属于上述的其中一组。管理员可以添用户组,用户在注册的时候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用户组,从平台的安全性和易维护性考虑在用户注册的时候,应该对其可选的用户组范围进行一定的限制。

2.        模块管理

模块管理是可视化的功能模块管理,这样大大减少了管理员的技术负担,管理员不必人工操作平台中的各种文件,只需在页面上填入数值即可轻松的进行功能模块的管理,也使得平台的可扩展性大大增强。

3.        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和用户管理紧密相关,六种不同的用户组有六种不同的基本权限,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所属用户组的基本权限,另外还拥有管理员设置的附加权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篇3

该文提出设计含有评价指标权重设置、评价项目内容、权重指标设置、评价实施、评价结果优化与统计等功能,基于PHP+MySql的在线教学评价系统,可满足各类职业院校广泛的教学评价体系需求,使评价结果更趋向于公平与客观。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评价;标准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107-03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教师教学评价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考核工作的重要参考。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已成为所有职业院校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各职业院校均部署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在线教师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已成为广泛需求。

但在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因素影响这评价的合理性,具体如下:

1)评价者的不同的心理因素或主观尺度造成的评价差异

在职业院校中,部分班级或者学生会对管理严格的老师故意恶意评价,即使采用排除最高分、最低分的方法来剔除可能造成差异的数据,也不能有效的减少因此个别评价者主观评价而造成的误差。

2)不同专业知识领域造成的评价差异

公共基础类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较容易接受。所以,往往公共基础类课程教师的评价得分比专业核心课程老师分数要低,但其实不能说明公共基础课教师水平较低,只是专业知识领域差异造成而已。

3)不同评价项目,不同评价群体的结果是没有可加性的

职业院校通常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师考核和教学评价制度,确定了评价内容、项目指标和权重。为保证评价结果更全面,教学评价参与人员涉及学生、专家、I导、教师本人等,最终将评价得分按权重比例进行相加处理。但从统计学角度,只有在各评价项目数据平均值与标准差均相同的条件下才能相加。简单加权相加的评价结果是不科学的。

2 标准分计算原理

1)标准分计算公式

标准分是指原始分与其平均值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

2)T分数

便于理解与记录,标准分是需要线性变换成T 分数。T 分数通过T=KZ+C求得,其中K、C 可自定义的常数,可以根据记录需要调整,如按总分是100,则可取K=13,C=59,使得T取值保持在21~99 分之间。

3)加权求和

3 基于标准分教学评价结果的优化

以某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实施过程为例。

3.1 评价指标和权重

该学校拥有多个专业系,而每个系又划分若干个教研组,每位任课老师或兼课老师都分配到教研组,以便展开教研活动。而学校采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让各专业自主设定教学实施计划。该学校制定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规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价、教师教研组互评、教研组长评、系主任评等四个部分组成,该四部分评价所占权重分别是A%、B%、C%、D%。

3.2 评价等次的确定

教学评价评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级别。每学期统计的教师评价综合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名,优秀比例为10%,良好比例为40%,60分以下评定为不合格。

3.3 基于标准分优化的计算过程

1) 学生评价的标准分计算

计算每班对各任课老师评价分的平均分和方差,再按标准分计算方法(公式1)计算每位老师在该班级的标准分Zc。如果教师多个班级任课,则该教师的标准分计算是由任教所有班级评价所得标准分的平均计算所得。

2) 教师组内互评的标准分计算

教师组内互评时,教师评价得分Zg由所有组内教师对其评价的标准分(公式1)求平均计算所得。

3) 系主任、组长等(或第三方评价)评价标准分计算

计算各位教师的系主任、教研组长评分时,应以评分者为个体,先计算每位系主任、教研组长对其所评价教师评分的平均分和方差,再计算评分者所评的标准分Zm、Zl(公式1)。

4) 教师综合得分

5) 校准分转化成百分制分数

由于标准分是浮点小数,不便于识别和记录。考虑通过线性变换分段处理,转换成0~100的百分制数。转换前,必须先确定优、良与及格比例。

假设评价标准分排名前20%的教师是优秀,末位2位老师是不及格。考虑便于记录, 80分以上记为优秀,60分以下记为不及格(即C=59)。若参与被评价教师有200人,有40名老师可以评为优秀。首先,找到第40位教师综合所得标准分,记为Zex;第197名教师标准分为Zpa;然后,计算及格到优秀之间,没递增一个教师排名,相当于增加的百分制分数K’=(80-C)/( Zex-(Zpa))。最后,将每位教师综合标准分Zi代入T分数线形变换公式得T= (Z-( Zpa))*K’+C,求得每位教师评价的百分制分数,而且,还可保持教学评价综合得分的合理排序。

4 在线教学评价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模块设计

教学评价系统模块设计分为用户管理、评价设置、评价实施、结果查询四个部分,方便评价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登录平成在线评价。具体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

4.2 评价实施流程

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在评价实施前,输入学生、教师、课程和课表等基础信息,确定教学评价项目级别、内容、指标和权重。待教学评价全部完成,由系统管理员优化处理程序,计算价综合得分。待统计完成,参与评价者可以登录进入系统查询评价结果。

4.3 系统的网络运行环境

系统课运行于院校的OA办公服务器上,评价者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完成评估评分和查询工作,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官方首页通过外互联网络进行单点门户登录。

5 系统功能实现与程序设计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是基于ThinkPhp开发,系统MVC框架如图2。

1) 用户管理模块:用户划分四种角色权限: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领导(专家)。

2) 评价设置模块:实施教师教学评价工作前,系统管理员可通过页面录入或者Excel文件格导入的方法完成数据的初始化的配置,包括录入教师、学生、课程等基本信息。

3) 评价指标模块:系统管理员可在系统内设置两级项目评价内容,并根据院校的考核要求合理分配项目权重,设置后由系统生成本学期的在线教学评价问卷。

4) 评价实施模块:待评价指设置完成标参加评价人员可登录系统录入评价得分,

5) 评价统计模块:

5 总结与展望

采用标准分优化的教学评价得分,有利于获取更客观教师教学评价结果。根据优良率和及格率的现实比例需求,将标准分进行分段定位、线性变换处理,使评价得分更便于记录与理解。本系统设适用于通用网络环境和操作系统平台,易安装,易维护,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教师教学评价本是一门系统工程,如何设置合理的评价考核内容,如何合理分配权重指标,更有效地帮助职业院校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仍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完善。还需要大量的教学评价数据,努力通过的数据挖掘或者变异系数法等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寻求更客观的指标设置与合理的赋权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卫,袁卫.对360度反馈评价系统偏差的矫正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4):76-79.

[2] 傅登继.基于标准分的技工院校网上教W测评的新尝试[J].职业, 2012(27):65-65.

[3] 刘子龙,张卓.基于标准分的学生评教结果的优化处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0(8):52-54.

[4] 王彭德,李国虹.标准分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0(1):27-29.

[5] 严灿勋,刘慧敏.标准分在评定考试成绩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 2010(5):91-92.

篇4

关键词:踝泵运动;标准化健康教育;剖宫产;效果评价

随着高龄孕产妇的逐渐增多,胎儿窘迫、产程迟滞、胎位不正及骨盆狭窄的几率也会增多。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1],由于孕期腹腔压力升高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及术后卧床致血流缓慢等多种因素共存,容易诱发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继而影响产妇康复甚至危及生命。踝泵运动能够经济有效地预防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3]。但因文化及理解接受能力差异致其对踝泵运动的掌握及操作仍存在不足,因此,需通过科学的健康教育方式指导产妇进行踝泵运动。本研究对剖宫产产妇应用踝泵运动的标准化健康教育,收到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6月在本科行剖宫产的单活胎300例初产妇,经术前检查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27.33±3.24)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42人,大学专科及以上108人;孕周37+1~40+5周,平均(37.62±2.54)周;体质量指数(BMI)26.1~28.8kg/m2,平均(27.36±0.46)kg/m2。观察组年龄20~41岁,平均(28.14±3.51)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9人,大学专科及以上111人;孕周37~41+1周,平均(37.53±2.72)周;BMI26.2~28.8kg/m2,平均(27.52±0.37)kg/m2。两组对象年龄、文化程度、孕周、平均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产妇均签署知情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模式,由责任护士讲解并发放宣传册进行指导踝泵运动。观察组实施标准化踝泵运动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1.2.1建立健康教育小组成员由护士长及护理组长组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经验,小组讨论设计踝泵运动标准化健康教育单并对责任护士进行培训。1.2.2制作踝泵运动标准化视频、宣传册将踝泵运动的作用、方法、重要性及注意事项,由经过培训的护士进行讲解和示范,结合图片、文字制作成视频、宣传册。1.2.3健康教育方式孕妇学校将踝泵运动作为产前保健知识必修课;将宣传册与母乳喂养手册一同发放;制作宣传栏内宣教资料;入院后由主管护士结合视频讲解具体运动方法,对操作不足之处立即指出并持续督导,直至其正确掌握。1.2.4实施踝泵运动具体方法:剖宫产术后,躺或坐在床上,大腿放松,在无痛感或微微疼痛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向上勾脚尖,让脚尖朝向自己,保持10s,再最大限度向下绷脚尖,保持10s,每次练习5min,每天5~6次,反复伸屈踝关节,让肌肉持续收缩,并逐渐增加训练频次。在体力允许、无痛感的前提下,可将踝关节的跖屈、内翻、背伸、外翻组合在一起进行环绕运动练习。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症状和体征;如肿胀小腿周径大于正常侧3cm、存在沿深静脉走行的局限性压痛等,及时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定是否发生LEDVT;以及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术后LEDVT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LEDVT发生率为2.67%,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9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踝泵运动的标准化健康教育明显降低了LEDVT的发生

由于妊娠期间雌激素分泌增加,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LEDVT已成为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措施,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4]。踝泵运动是主动屈伸踝关节,属于主动运动,在进行踝关节运动时,小腿的肌肉会收缩和放松。通过跖屈和背伸,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前肌收缩时能够挤压血液回流,舒张时新鲜血液重新流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LEDVT形成。踝泵运动的标准化健康教育能够让产妇认识到踝泵运动的重要性,认真理解,接受正确的指导,主动练习,有助于降低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本研究显示,观察组LEDVT发生率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4例LEDVT,2例患者有下肢疼痛症状,2例患者有下肢肿胀症状,住院费用及时间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增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针对产妇血栓形成的机制,采取不同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试验,有效预防LEDVT的发生,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3.2踝泵运动的标准化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踝泵运动的标准化健康教育的实施,通过口头、床旁宣教,资料及视频等多种宣教形式,避免了因护士工作量大及表达的差异,统一了标准;通过训练的实地具体指导,减少因产妇知识接受及理解能力不同而产生的实践差异,调动了产妇接受健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产妇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地配合练习;频繁的护患交流互动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9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5

【关键词】标准化宣教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健康教育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3月—6月在我院接受IVF治疗的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年龄26岁~36岁,平均年龄(30.09±2.11)岁;不孕年限2年~8年,平均(4.99±1.09)年。随机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2月接受IVF治疗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年龄26岁~37岁,平均年龄(30.23±2.56)岁;不孕年限2年~9年,平均(4.78±1.34)年。2组均为首次接受IVF患者,2组年龄、不孕年限、治疗方案、个体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健康教育,在患者进入IVF治疗周期前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IVF的相关知识、治疗流程及注射促排卵药物期间需要配合事项;②取卵手术以及移植手术日需要注意事项,并发症的自我观察要点;③胚胎移植术后抽血检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时间,对于成功妊娠的随访内容以及未怀孕患者下次就诊时机等内容[2]。

1.2.2试验组使用标准化健康教育模式,宣教方法如下:①启针日:门诊护士介绍药物储存方法,注射促排卵药物期间饮食活动的注意事项,并且实地演示药物自我注射方法。②夜针日:注射室护士告知夜针注射地点、方法,以及手术前饮食活动注意事项。③取卵日:手术室取卵护士讲解手术配合关键,术后用药方法以及对取卵后异常情况的自我监护和胚胎移植手术前准备等内容。④移植日:手术室巡回护士讲解胚胎移植术后用药,抽血检测HCG的时间,将随访的时间和内容进行介绍。⑤注意事项:整个宣教过程中使用标准模式,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统一宣教内容,重点一致。

1.3评价指标

根据宣教内容重点问题发放自制考卷调查,评估宣教内容掌握情况。由护士向患者提问5个问题,包括药物如何储存、药物如何注射,饮食活动有哪些注意事项,手术需要配合哪些内容,检测HCG时间。评价标准:完全答对为完全知晓;答对2~4个为基本知晓;答对0~1个为不知晓[3]。在移植手术后向2组患者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评估2组患者对治疗期间护理满意度情况。评价标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标准化宣教的必要性

健康教育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由于实施宣教护士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重点认识等差异会导致每个护士的宣教效果大不相同。而标准化的宣教模式,让每个宣教护士在每个治疗节点上对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的内容,重点保持一致,并且改进了宣教的时机,让患者在每个治疗节点都能得到相对应的健康教育内容,从而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打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的依从性更高,从而使治疗过程更加顺利[4]。

3.2标准化宣教对护士的要求

标准化的宣教模式不仅是对护士的宣教内容和重点进行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宣教护士的授课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如授课技巧,语言表达,姿势与体态等方面的定期培训保证授课质量。

篇6

1.1一般资料

选择 2012 年 6 月 -2013 年 12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产妇 80 例,年龄 21~42 岁,平均 (29.845.13) 岁;孕龄 29~41 周,平均 (30.112.41);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 13 例,高中或中专 33 例,大专及以上 34 例。纳入标准:(1) 符合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诊断标准;(2)均为初产妇,孕龄29~41周;(3)无肝、肾、脑严重合并症;(4) 意识清醒;(5) 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将符合入组标准产妇按照住院号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单号为干预组,双号为对照组,各 40 例。两组产妇年龄、孕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遵医嘱常规抗感染、降压、母胎监测等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血压、降压药物作用效果选择药物、调节剂量。对照组采用传统子痫护理模式。干预组制定规范化护理路径并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 制定标准化护理路径 通过分析三年病历资料,结合医院、科室实际情况,参照《实用妇产科学》中妊娠高血压疾病相关指导、美国子痫临床路径方案,经临床医学、护理专家共同讨论,于 2012 年 5 月制定了本院重度子痫前期产妇规范化护理路径表,即以时间为横轴,以每日的医疗护理内容为纵横,主要内容:产前、产后接诊检查流程;监护标准化医嘱;护理人员每日病情监测重点、患者与家属针对性健康宣教;相关并发症如溶血、急性左心衰竭、产后出血、子痫早期防治等。

1.2.2 人员培训 分期分层次对护士长、护理骨干进行重点培训,随后对全科护士进行护理路径理论和操作培训,掌握护理路径实施重点、路径表的运用、病情观察要点、并发症处理方法。

1.2.3 实施过程 由当班护士对入院患者进行健康评估,简单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临床路径有关内容,使患者心理与生理上有充分的准备。然后由责任护士根据每日护理路径内容及患者需求动态评估、观察,以达到最终目标。责任护士及时记录路径内容的执行情况,对执行过的项目打勾,未执行项目打叉。

1.2.4 质量监控 对入组病例严格按已制定的护理路径进行,由产科危重患者质量控制护理小组每月检查临床路径执行依从性,分析路径变异的原因,促进护理路径持续性质量改进和完善。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卫生部《妊高征用药指导原则》关于疗效划分,显效:舒张压下降 20 mm Hg,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有效:舒张压下降 10~20 mm Hg,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改善;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指标,临床表现和体征无改善。总有效 = 显效 + 有效。产妇入院 5 d,每日血压取 6∶00、14∶00、22∶00 三个时间点测血压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 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92,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临床路径 (CP) 是针对特定病种制定的一系列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工作程序,以患者住院期间每日成效护理为标准值,依据护理流程图为患者提供主动的、连续的有效护理。由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病情急重,进展迅速,随时有发生子痫、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险,实施标准化护理路径可使护理流程系统化,可以减少治疗护理环节中的无序性和随意性,同时可使医疗护理内容透明化,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另外实施重度子痫前期产妇标准化护理路径监护便于新护士在短时间内掌握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护理要点和护理流程,防止不当处置,避免新护士因年资短、能力弱、经验不足导致遗漏和疏忽。

标准化护理路径是以患者住院时间为横轴,细化每天临床护理内容,即全部护理环节均定人、定时、定量严格控制,尤其对重点监测项目责任护士须严格按照路径表制订内容观察记录,防止遗漏护理项目。子痫前期患者以高血压和血压波动为突出临床表现,若血压控制不佳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且随时有可能发生心脑血管严重并发症或进展为子痫危及生命,需要护理人员动态掌握患者血压变化,药物使用后血压波动情况,以尽可能使患者血压逐级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子痫、胎盘早剥、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规范化细节护理可以密切监护病程,保证药物安全有效性,逐步降低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由于实施了重度子痫前期产妇标准化护理路径监护,干预组新生儿窒息率 12.50%、围生儿死亡率 5.0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 25.0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规范化护理路径所提供的高效率、高品质、针对性护理服务,适时终止妊娠,可以改善围生儿预后,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子痫前期严密监测尽早分娩,是新生儿良好结局的重要因素,不但能防止胎儿颅内出血的发生,还能明显降低围生儿急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危险。

篇7

目的通过双源CT双能量技术的多参数分析,探讨标准化碘浓度测量在术前鉴别颈部鳞状细胞癌(鳞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例患者,共计105枚颈部淋巴结,均行双能量双期增强扫描,测量动脉期及静脉期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实质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比较两种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原发灶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的差异。结果29例患者中,原发于鼻咽癌14例,喉癌12例,舌癌2例,腮腺癌1例。在动脉期与静脉期,低分化鳞癌与中高分化鳞癌原发病灶的碘浓度与标准化碘浓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期与静脉期,低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与中高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更高(P<0.05);在动脉期,两组碘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期,两组碘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的标准化碘浓度测量对于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癌转移淋巴结性质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肿瘤,鳞状细胞;头颈部肿瘤;淋巴转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碘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是起源于上皮组织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颈部鳞癌可来源于多种器官或结构,常发生淋巴结转移,甚至部分淋巴结发现早于原发灶。司家文等[1]报道,在鳞癌中,同侧或对侧单个颈部淋巴结转移,生存率即降低50%。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癌其预后不尽相同,低分化鳞癌病变与其来源的上皮组织很少有相似之处[2],更加倾向于转移及侵犯,预后较差。因此,术前精确评估对于预后及生存率意义重大。目前鳞癌及其转移淋巴结的病理分级依赖于病理检查。双源CT双能量扫描用于鉴别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颈部鳞癌转移淋巴结的双能量CT扫描资料,初步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评估鳞癌转移淋巴结分化程度的价值,并试图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性方法提示颈部鳞癌的转移淋巴结分化程度的可能。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的颈部病变患者,扫描后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颈部原发病灶为鳞癌并有淋巴结转移者,排除病理原发灶为非鳞癌、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及影像图像存在伪影者。共纳入29例,其中男22例,女7例;年龄36~77岁,平均(57.8±11.8)岁。29例患者共29个头颈部原发病灶,其中低分化鳞癌14例(48.3%),高中分化鳞癌15例(51.7%);29例患者共105枚颈部转移淋巴结。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双源CT,先行常规CT平扫,扫描范围起自颅底至主动脉弓水平,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开启CAREkV及CAREDose4D,准直128×0.6mm,转速0.33s/r,螺距0.85。平扫后行双能量模式增强扫描,A球管管电压100kV,管电流230mA;B球管管电压Sn140kV,管电流178mA;螺距0.8,转速0.33,视野512mm×512mm。扫描范围与平扫相同,对比剂使用碘普罗胺(320mgI/ml),剂量为1ml/kg,生理盐水30ml,以3.0ml/s经肘静脉注入,延迟25s行动脉期扫描,延迟60s行静脉期扫描。

1.3图像后处理

在MMWP后处理工作站上,将100kV及Sn140kV两组薄层数据一并调入双能量软件,选择“LiverVNC”模式,利用工具软件定义圆形感兴趣区(ROI)约50mm2于病灶及淋巴结实质组织进行碘浓度测量,若淋巴结较小时适当减小ROI面积,若淋巴结较大则选取2个以上同样大小的ROI,然后合并计算。在测得碘浓度的基础上,测量同层颈动脉碘浓度,将其定为标准化基础,软件可自动生成相应的标准化碘浓度,即标准化碘浓度=ROI碘浓度/同时相同层颈动脉碘浓度。图像均经2名医师采用盲法测量,获得动、静脉期病灶及不同分化程度转移淋巴结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并取平均值。病灶及转移淋巴结性质根据最终穿刺及手术病理结果确诊。

1.4病理分类

鳞癌转移淋巴结的分级标准采用3级分类法:I级,高分化;II级,中分化;III级,低分化。因本研究高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及中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的病例数较少,故将两者合并为一组。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淋巴结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原发灶部位发生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原发灶部位

29例患者中,低分化鳞癌14例,其中鼻咽癌10例,喉癌3例,腮腺癌1例;中高分化鳞癌15例,其中鼻咽癌4例,喉癌9例,舌癌2例。不同分化程度鳞癌原发灶部位在鼻咽和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鳞癌在鼻咽部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分化程度鳞癌发病部位在喉癌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病灶平均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比较

29例患者共29个原发病灶,在动脉期及静脉期,低分化鳞癌与中高分化鳞癌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及图1、2。

2.3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比较

29例患者共105枚转移淋巴结,动脉期低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与中高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碘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与中高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更高(P<0.05);静脉期低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与中高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及图1、2。

3讨论

头颈部原发性鳞癌是全球第6大常见的癌症,每年新增患者约600000人次[3]。头颈部原发性鳞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颈部淋巴结,因此对头颈部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尤为重要[4]。由于颈部组织解剖结构复杂,并有丰富的淋巴及静脉引流,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多层螺旋CT已广泛用于诊断头颈部肿瘤及淋巴结转移,对于颈部鳞癌的TNM分期有较好的提示作用[5]。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使用双能CT技术来分析不同疾病不同病理类型及同一疾病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之间的差异,并取得了初步结果[6-7]。在颈部淋巴结性质的双能量技术研究方面国内外均有报道[8-9],CT在诊断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方面有明显的优势[10],然而,关于头颈部鳞癌转移淋巴结的病理分化程度鲜有报道。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癌转移淋巴结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治疗前对其准确区分可以提高治疗前对患者的效果评估。双能量CT利用不同的元素组成物质之间光谱吸收的差异,使用2个球管收集组织器官的X线衰减数据,从而获得物质的额外信息。因此,基于2个高低电压球管的互补信息,可以把物质分解成3种基本物质,能够得到反映组织化学成分的组织特性图,并量化成分的浓度,从而得到碘分布图,并对含碘量进行定量评估[11-12]。本研究发现,低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与中高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的动脉期碘浓度无显著差异,而两者在静脉期有显著差异。然而,对比剂流速、总量及个体循环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个体间的碘浓度差异。为了消除这一差异,有学者使用标准化碘浓度这一概念。标准化碘浓度是ROI碘浓度与同层动脉碘浓度的比值[13],在颈部为ROI碘浓度与同层颈动脉碘浓度的比值。本研究测得动脉期低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与中高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的碘浓度无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碘浓度在未标准化前受更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以同层颈动脉作为参照,获得动脉期及静脉期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比值,即标准化碘浓度,以减少相关因素的干扰。本研究发现,动脉期低分化鳞癌转 移性淋巴结的标准化碘浓度为0.21±0.19,中高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为0.17±0.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期,低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为0.54±0.16,中高分化鳞癌转移性淋巴结为0.47±0.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与贾鑫鑫等[14]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其在研究食管鳞癌病理分化程度关系时亦将食管鳞癌分为低分化组及中高分化组,结果表明低分化鳞癌与中高分化鳞癌组间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存在差异,表明CT能谱分析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CT能谱成像是一种具有多参数的成像方法,除可以获得不同物质(如碘、水)密度的CT图像外,还可获得能谱衰减曲线[15]。本研究结果可能的原因是低级别鳞癌的微血管密度较高级别鳞癌的血供及微血管密度高,从而使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癌转移淋巴结的血供和微血管密度不同。古卫权等[16]研究发现,微血管密度随着鳞癌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加。然而,在静脉期两者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静脉期对于不同分化程度鳞癌转移淋巴结的鉴别诊断较动脉期可能更为敏感。本研究中,低分化鳞癌原发病灶的碘浓度与中高分化鳞癌原发病灶碘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是原发灶病例数量过少,造成一定的统计偏倚,有待进一步积累病例,扩大样本量继续研究。

4结语

总之,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癌转移淋巴结标准化碘浓度存在差异,CT双能量技术的标准化碘浓度能够为临床评估鳞癌转移淋巴结的分化程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然而,本研究病例数较少,对于原发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积累病例,扩大样本量;对于转移淋巴结分化程度鉴别未能归纳出一个具体的值或范围,从而进行先于临床的准确区分,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是否有此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司家文,胡启凡,黄圣运,等.结内液化区域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转移淋巴结表观弥散系数测量的影响.上海口腔医学,2015,24(1):98-101.

[2]王芳,高剑波,梁盼.标准化碘浓度在胃癌分化程度鉴别及淋巴结性质判定中的价值.放射学实践,2014,29(9):1012-1015.

[3]刘学玲,周建军,曾蒙苏,等.双能CT单期扫描碘值测量对直径≤3cm的肾脏透明细胞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0):1431-1435.

[4]李青青,邓亚敏,马小锋,等.双能量CT成像鉴别诊断颈部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淋巴结结核.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3(3):161-164.

[5]薛龙梅,潘自兵,张志远,等.CT能谱成像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12):908-911.

[6]贾鑫鑫,程涛.CT能谱成像评估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8):602-606.

[7]欧阳爱梅,苏新友,魏兆龙.宝石CT能谱成像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8):602-604.

篇8

【关键词】标准化患者;儿科;临床护理;实习生教学

在儿童专科医院的各科室中,儿科具有特殊性,收治的患儿年龄小,易哭闹,不配合,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因为患者的对象特殊性,患者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高从而让临床带教工作的不容易开展。因此,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儿科护理实习人员很难展开实践环节;标准化患者属于一种全新的概念,主要是通过让一些经过训练的医护人员来复制真实的临床情况,以此来弥补护理教学中的缺陷[2],本文主要为了分析标准化患者在儿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特选择了部分的儿科护理实习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90名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2组。研究组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21.33±1.11)岁。其中,按照不同的学历类型又分为:有专科学历25名,有本科学历20名;对照组45名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为(20.11±2.11)岁,其中,按照不同的学历类型又分为:有专科学历26名,有本科学历19名;对比2个实验小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教学方式。对照组:依据具体的实习生入科后的实习带教计划进行理论和操作的教学,使用传统的讲课方式予以儿科护理知识传授,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临床实习带教等[3]。研究组:(1)为护理实习人员准确好相关的学习资料,向学生普及教学大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张实习人员先自行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并鼓励学生自主查阅儿科的相关护理基础技能,对需要掌握的儿科护理技术予以一定的了解,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小组讨论,并从中寻找出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2)让患者的家长提供具体的病例资料,以此充当教师角色,并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课程,主张讨论课程,主要讨论的内容包括有:对儿科护理学的理论理解,对护理操作的基本思路和如何解决实际的护理问题等;在课程讨论的过程中,主要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予以重视和讨论,对实习人员存在的错误护理概念予以纠正,之后,让实习人员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并由专业的带教老师予以点评[4]。

1.3观察指标

比较2个实验小组的实成绩和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实成绩主要采用计分制,分值在0~10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该种教学方式更优;实习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向学生发放统一的问卷调查,由实习人员自行评价,旁人不予以干预。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2个实验小组的数据比较可得,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实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的优势性有许多,如:可以让护患关系得以有效缓解,有效的解决了护理教学资料缺乏的现状等,不仅大大增加了实习护理人员接触真实患儿的机会,也更为及时的纠正了错误的护理理论概念和实践操作,有一定程度上的良好教学反馈作用;在儿科学的护理教学中,主要是让患儿的家长提供具体的病例资料,以此充当教师角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护理技巧的提高,也大大增进了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5-6]。根据本次的数据显示,研究组实习护理人员的实成绩(89.99±3.2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实习护理人员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良好率97.78%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由此说明了,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的价值更优优势性,能够满足实习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可以提高儿科的护理实习生教学质量,其实施可行性较为突出。综上所述,对儿科实习的护理人员予以标准化患者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实习护理人员的总成绩,且更易被实习护理人员所接受,值得在临床护理学带教中借鉴。

参考文献

[1]RamstedtC:ZurOperationderangeborenenPylorusstenoseMedklin1912:8:1702

[2]向泉.探讨护理教学中引入标准化患者(SP)对护生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7):66-68.

[3]吴安琪,李爱丽.标准化患者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92-594.

[4]武铁力.教师模拟标准化患者在呼吸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6):11-11.

[5]高洁,郑显兰,崔璀.简易标准化患者在儿科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6,22(13):162-164.

篇9

【关键词】地质统计学 地震反演

1 地质统计学地震反演方法研究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测井曲线标准化与否直接影响着反演结果的精度以及门槛值的确定。选择沉积稳定分布范围较广的青一段大段泥岩为标准层,采用直方图频率标准化方法对全区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利用标准化之后的测井曲线进行反演参数可行性分析,并确定区分砂泥岩测井曲线类型以及门槛值。1.2 精细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地质统计学反演精细层位标定十分重要,它的制作精度直接影响反演结果的精度,采用雷克零相位子波,应用整体拉伸与局部微调的方法保证井震匹配。精细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建立钻井地质分层与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对应关系;第二,将测井揭示的储层信息正确地标定在地震剖面相应的位置上,实现井震匹配。

1.3 建立构造、低频模型,实现波阻抗反演

地震层位是建立构造模型的基础,在地震层位和地质模式的约束下,由于地震缺失低频成分,建立低频模型,选取适当的插值方法,对井的初始波阻抗进行内插和外推,建立初始波阻抗模型。精确初始模型的建立是测井约束反演的基础,约束反演处理的控制因素,建立接近地质条件的波阻抗模型,是减少其最终结果多解性、提高精度的根本途径。测井资料在纵向上详细揭示了岩层的波阻抗细节,地震记录则连续记录了波阻抗的横向变化特征,二者的相结合,为精确的建立空间波阻抗模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建立波阻抗模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横向上连续变化的地震界面信息与高分辨率测井信息相结合的过程。

1.4 以波阻抗反演为模型,实现地质统计学反演

地质统计随机反演在计算的时候,选用Jason反演StatMod模块时,要把高斯配置协模拟和反演选项全部选中。这样在运算中,就会将反演选项中的地震数据纳入到的计算过程中来,并且通过先前做直方和相关分析时,可将反演的主变量与波阻抗的相关性也考虑进来,载入测井曲线进一步约束反演进行,最终能使得反演成果纵向上有理想的分辨率,与井点先验数据吻合,又能使随机反演的结果平面上较好地忠实于地震资料,得到地质统计学地震反演剖面。

1.5 影响砂体预测精度的重要参数分析

不同井网密度对反演结果影响较大,据反演结果分析可以看出,300m井网,3m以上砂体预测精度可达80%以上; 1m以下砂岩预测精度较低;夹层厚度对反演结果也有较大影响,围岩厚度在2m以下砂岩较难区分开;不同反演曲线对反演结果也有影响,通过精度分析与优选,采用最佳反演曲线预测砂体;不同井网对砂体预测精度影响较大,由图7可以看出B井控制300m范围内砂体预测精度较高,超出600m井距如果无井控制,则只能预测出厚砂体。

2 精度分析

地质统计学反演能否用于修正测井相带图预测井间砂体,关键取决于反演后用于测井解释进行验证,A区块经过随机选取参与反演井与未参与反演井进行精度分析, 3m以上砂岩综合符合率达到80%以上,1~3m砂岩符合率达到70%以上,1m以下砂岩符合率为50%以上,可以用于预测井间砂体。

3 成果应用

经过精度分析验证,反演成果可用,可以修正A区块各沉积单元相带图,不仅可以深化曲流带单一河道边界认识,为细分单砂体连通关系奠定了基础,还可以修正河道砂体走向预测井间砂体,我们以修正河道砂体走向为例:结合地震反演剖面(如图2)与砂岩厚度等值图修正了A区块C层沉积相带图。

图4?A区块C层井震结合后相带图

4 结论

(1)地质统计学反演侧重于测井与地震的联合。在地震解释和沉积分析基础上根据地质框架表,生成符合地质规律的初始阻抗模型。在道合并模块中,由于井模型可靠,低频成分得到了准确的补偿,高频成分得到了恢复,达到了探测薄层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 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内科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a)-133-02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各医学院校的大幅扩招以及患者维权意识的普遍增强,原有的临床技能训练已难以满足高质量的教学任务。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的引入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标准化病人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其经过培训后,能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1]。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某些医学院校将其作为教学措施而开展。近几年来,本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采用标准化病人开展临床内科学教学,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校200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生,6个小班共210名。《内科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课件,依照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由相同教师讲授。内科实践的内容、时间完全相同,带教老师相同,但方式不同:实践教学部分按制定的计划,随机将学生分为实验组105名和对照组105名。

1.2 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2.1 组建培训团队以本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主要机构,中心主任全面统筹,抽调内科教研室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负责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和后续教学工作,并有专职人员负责标准化病人的管理和调配工作。

1.2.2 标准化病人的招聘本中心在校内各宣传栏张贴标准化病人招聘启事,在学校论坛网上招聘信息,鼓励学生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报名人数达109名,经初筛后选取65名,其中,男性26名,女性39名,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23岁,无肝炎、结核传染病史。

1.2.3 标准化病人的培训我们根据应聘者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特点进行分组,安排不同的病种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如下:①医学常识的学习,要求其了解各重要脏器的大概解剖位置;②问诊、体格检查的配合和技巧;③介绍案例,根据每一病种所涉及到的病史询问项目,分别向标准化病人提供相应的剧本,标准化病人在培训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理解剧本、熟悉剧本,掌握相应病种的体征,要求标准化病人能熟练的牢记各项目的正确表述[2],能逼真演示出相应疾病的体征;④按照剧本内容反复演练。经过为期2周的培训,标准化病人对各疾病的问诊及检查的步骤和要领基本掌握,并能熟记各自的剧本。

1.2.4 标准化病人的考核标准化病人真正用于临床教学之前需经过再次筛选,考核由培训教师模拟不同水平的医学生与标准化病人反复演练剧本的对话,只有符合率较高、扮演逼真、反馈标准的标准化病人才能应用于临床教学[3],考核后正式录用45名,并与之签订协议。

1.2.5 应用标准化病人培训医学生实验组:教师介绍完疾病的特点后,将标准化病人请入课堂,经过培训的标准化病人根据不同的病种,相应地提供所需的病史资料,要求学生针对标准化病人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两方面的训练。标准化病人在接受体格检查时,要求被动顺从、不厌其烦,不可给予任何暗示,并要做出相应的反应[4]。标准化病人在讲述病情时,根据事先教学安排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训结束,学生进入内科临床实习后,我们在其对临床患者的问诊和体查情况方面都进行跟踪调查。

对照组:用传统方式见习实践,由教师讲述疾病的特点,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运用医学模型和录像光盘复习后,直接进入内科临床实习。其对临床患者的问诊和体查情况也进行跟踪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课堂调查情况

在实验组,标准化病人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大幅度提高,改变了常规教学中教师一人主讲的沉闷氛围,与对照组相比,理论学习更加形象而生动,加强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2 临床实习考核情况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对其在临床患者身上进行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进行评分考核,并将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作了比较,结果问诊和体格检查等技能考核中,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患者对学生的评价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内科学理论成绩两组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和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医学教育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医学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导致的医学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患者的法律意识的健全,法律对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的保护等。标准化病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为医学生在校早期接触临床提供机会和条件,可以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临床综合诊断思维能力。

我们应用标准化病人完成了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内科学》理论教学及实验课的考核。所有的标准化病人经过培训后,在教学过程中及期末实验课考核中,均能达到理想表现。该教学模式使学生临床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既提高了内科临床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构建,亦提高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应用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与标准化病人亲密接触,亲身体验各种人文方面问题,培养及检测学生该方面素质和能力,为将来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勇芝.标准化病人在医学院校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6):676-677.

[2]徐白燕.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101-102.

[3]徐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08,16(4):305-307.

[4]姚忠玲.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价值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9(2):41-44.

篇11

压疮是长期卧床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因为皮肤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呼吸空间,再加上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皮肤溃烂的症状[1]。这也是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到的。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西医方案来进行治疗,没能充分利用我国历史悠久的中医学精髓[2]。为此,我院对部分压疮高危患者实施了标准化中医护理方案,并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压疮高危人群80例。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80岁,平均(61.8±1.2)岁。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44~79岁,平均(60.5±0.9)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每隔2h帮助患者翻1次身,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尽可能每小时翻1次。②于患者身体空隙处塞放软垫或冰袋。③保持床铺干净卫生,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时,应当及时换洗床单。④?榛颊卟钩渥愎挥?养,且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观察组实施标准化中医方案,主要内容:①保持:如果患者不存在禁忌症状,可以将其床头抬高10°~30°,对于不能抬高头部的患者,则可以在其足部放置水囊。②清洁被服:每天按时更换床单被褥,每隔6h检查1次,主要看是否平整干净、是否存在碎屑等,服装与棉被一旦出现潮湿,必须立即更换。③定时翻身:每隔3h为患者翻身1次,侧卧与仰卧两种姿势交替,用自制的靠垫将角度控制在300左右。对于具有肢体功能的患者,应用合适的工具协助其翻身,不能盲目拉扯。④干燥体表:每天给予患者2次温水沐浴,并注意体表分泌物与排泄物的检查,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则需要在其排便后进行清洗,并给予适量护臀油来按摩,确保四周的皮肤不被损伤。⑤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时对他们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使得他们对压疮有大致的了解。⑥穴位按压:按压足三里、太溪、照海、关元等穴位2次/d,15min/次,帮助患者疏通经络,补气活血,按压过后要及时涂抹药膏,以减少摩擦。按压时主张采用手指按摩法,力道不宜过大,以患者感到酸麻为佳。⑦确保营养: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以促进机体抵抗力的提高。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压疮发生情况的判定按下述标准。①患者局部皮肤遭受外界压力或刺激后,出现红肿、麻木或刺痛感,在解除压力30min后,若其皮肤颜色不能恢复正常则为I期压疮;②皮肤颜色为紫红色,按压后不褪色或是有水疱出现为Ⅱ期压疮;③水疱溃烂且有黄色液体渗出为Ⅲ压疮;④疮面坏死组织发黑,且有大量分泌物出现,并伴随臭味为Ⅳ期压疮。满意度的判定以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为依据,主要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用X2来检验,P

结果

两组压疮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在压疮发生率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标准化的中医护理方式在压疮高危人群的护理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压疮的出现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而且需更多医疗费用,可能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3]。同时,压疮又使患者无法自主活动,且要忍受极大痛苦,因此他们通常会担负着沉重压力。为此,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做好压疮预防。

中医理论上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患者为工作中心,密切关注其生理与心理变化,并用适当的按摩方式来辅助[4]。根据每个患者症状不同来设置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确保实现更好的护理效果。采取中医护理模式,不仅可以给予患者基础护理,还可以加用适量中药。而后者同样对压疮的治疗和预防有明显作用。例如护臀油中含有的黄连可以清热活血、去火毒;生黄芪则具有排脓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红花可以发挥出去瘀止痛的作用,而且还能活血;冰片则是用在降火与消肿止痛的方面。把这些药物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按摩油,具有消除腐烂、解毒生肌的功效。与普通的擦拭相比,在水中加入一些中草药往往可以收到更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在老年患者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篇12

[关键词] 死亡率;死因顺位

[中图分类号]R339.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093-02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导致了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显著变化,因此,我们的防治策略也应有着相应的改变,为了更好的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出适合自己的防治政策,更合理地配置卫生资源,本次调查研究对中山市东区2004~2006年的死亡人口资料进行了分析,突出了中山市东区人群的死因特点,为今后卫生工作重点提供基础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2005年资料来源于《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2006年资料来源于广东省中山市2006年死因分析年度报表;东区人口数资料来源于中山市东区公安分局。

1.2 死亡原因分类标准

采用ICD-10编码。

1.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中山市东区居民2004、2005、2006年的死亡率分别是4.93‰、4.52‰、4.79‰,平均死亡率为4.74‰。2004年男性的标准化死亡率(5.85‰)高于女性(4.12‰),有统计学意义(P

2.2 死亡原因顺位

2004~2006年东区居民死因顺位前4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其中仅肿瘤的标准化死亡率男性(1.23‰)高于女性(0.85‰)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P

2.3 主要肿瘤死因的类型

男性主要肿瘤死因顺位依次为肝癌,胃癌,结肠、直肠、癌,肺癌;女性肿瘤死因顺位依次为乳腺癌,肝癌,结肠、直肠、癌,宫颈癌。其中肝癌、胃癌、肺癌男性的标准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有统计学意义(表3)。

表3主要肿瘤死亡原因性别人群的标化死亡率(‰)比较

3讨论

3.1 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分析

从本次死因分析的调查来看,循环系统疾病是导致中山市东区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提示循环系统疾病已严重的危害到该区居民的健康,而且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1],同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国家[2]。循环系统疾病对我国居民的危害将会进一步加重,这就为我们今后卫生工作的重点指引了方向。我国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干预措施,包括改变居民的不健康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加大居民健康设施的建设,以及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等应及时得到广泛的开展以降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

3.2 肿瘤死因分析

2007年5月国家卫生部,2006年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显示肿瘤是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在该区肿瘤排列为主要死因的第二位。提示肿瘤对我国居民生命健康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们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和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等有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的大力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而环境污染可导致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增长[3,4],所以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治理,保护生态平衡,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另外,与肿瘤死亡率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因素和对肿瘤的诊断和确定也是影响肿瘤死亡率水平的因素[5]。

3.3 主要肿瘤死因――肝癌

在肿瘤中,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全球有50万例新发病例,5年死亡率超过95%,且50%以上新发肝癌病例在我国大陆[6],本次调查在对标准化死亡率最高的几种肿瘤的分析中,肝癌的死亡率在男性肿瘤死因中位居首位,在女性中位于第二,其危害显得尤为突出。这提醒我们,我们国家在今后对肿瘤的防治中,肝癌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更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而肝癌的发生可能与饮酒、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许多综合因素有关,在诸多的因素中,还应注意的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吃生鱼的习惯,而生吃是引起肝吸虫病的主要原因,肝吸虫病常见的并发症就包括了肝癌[7]。建议各地居民,特别是有着生吃习惯的地区,应尽量少吃或不吃生的鱼、肉类食品,多食用含有丰富胡萝卜素、维生素和叶绿素的一些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食物[7],积极开展肝吸虫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防治工作。对于新的防癌途径―化学预防,已经发现了许多食品、饮料及天然抽提的单体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对有毒化学物质诱导肝癌动物模型具有预防作用,是健康无毒的化学预防剂[8],我们还应大力鼓励科学工作者做出不断的努力,寻找出更多有效的肝癌抑制物,造福于人类,降低肝癌对人们生命健康的危害。

3.4 男女死亡率差异分析

该区在2004~2006年内男性的死亡率要高于女性,而在主要的4种死亡原因中,只有肿瘤是男性高于女性,有显著性差异,其他3种死因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认为,肿瘤是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的主要原因。其中男性肝癌、胃癌、肺癌的标准化死亡率均比女性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男性居民的较多饮酒和吸烟;②男性的不同社会责任;③男性关心自身的意识不强也有着一定关系。希望有关部门能着手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尤其是肝癌)的防治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男性的保健工作应得到加强。我们在今后的保健工作中,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对主要死因相关疾病的三级预防,降低死亡率,减少该类疾病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凤,邱家学.我国人口结构对未来医学市场的影响[J].药学进展,2003,27(1):56.

[2]郑晓瑛,陈立新. 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政策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3):1920.

[3]谭开基,陈锐深,黎壮伟. 从肝论治恶性肿瘤治验举偶[J].中医药学刊,2005,6(23):114.

[4]哈敬杰,金桂红,赵振宇,等.沈阳市东陵区2001~2005年恶性肿瘤死亡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14-115.

[5]杨功焕,王俊芳,万霞,等. 影响中国人群疾病死亡因素定量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2):938.

[6]Andraw JH, Christopher PW. Liver cancer in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J].BMJ, 2003,326:994-995.

[7]詹世林,陈建雄,裴世强,等. 肝吸虫病外科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1, 17(8):735.

篇13

【关键词】 过敏性哮喘;免疫治疗;长期疗效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来, 过敏性哮喘儿童的发生率逐年升高, 严重威胁患儿的生活质量[1]。目前在我国, 为降低过敏性哮喘儿童的发生率,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过敏性哮喘儿童治疗方法的研究中。本院为进一步研究过敏性哮喘儿童给予治疗的方法及治疗的临床效果, 特选取100例过敏性哮喘儿童的临床资料, 对其进行研究后,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1日~2014年1月1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过敏性哮喘儿童,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治疗组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3~17岁, 平均年龄(7.3±2.4)岁, 病情较严重的有21例, 较轻的有29例;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16岁, 平均年龄(8.2±2.9)岁, 病情较严重的有22例, 较轻的有28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确诊为敏性哮喘儿童, 且无其他疾病。确保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治疗组的患儿给予标准化尘螨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 根据阿罗格的用药说明书进行服用, 同时给予开始药量间隔1~2周注射标准化天然过敏原的标准化尘螨疫苗给予脱敏治疗由德国ALLergophama公司进口, 治疗后的14~20次后进行维持治疗, 间隔4~6周注射1次。对照组的患儿采用吸入舒利迭治疗, 患儿每天早晚1次吸入舒利迭(葛兰索史克公司)及服用山美特罗50 μg和丙酸氟替卡松100 μg。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治疗前后外周嗜酸细胞计数与血tIgE变化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外周嗜酸细胞计数与血tIgE变化情况 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进行观察, 治疗组患儿在进行治疗后外周嗜酸细胞计数与血tIgE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外周嗜酸细胞计数与血tIgE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的复发率情况 两组患儿治疗后, 治疗组患儿的复发率8/50(16.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复发率21/50(4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儿童过敏性哮喘有显著的疗效, 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治疗, 有效的降低复发率, 且无不良反应[2]。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进行观察, 采用标准化尘螨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患儿在进行治疗后外周嗜酸细胞计数与血tIgE的水平明显优于采用吸入舒利迭治疗患儿的外周嗜酸细胞计数与血tIgE水平, 且采用标准化尘螨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患儿的复发率(16.00%)明显低于采用吸入舒利迭治疗患儿的复发率(4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于儿童过敏性哮喘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较显著, 可以长期应用治疗, 尤其对于儿童的临床疗效更显著, 有效的降低其复发率, 安全可靠, 在临床上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艳琳,唐素萍,陈桑,等.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21(2):210-212.

[2] 孔珍珍,张智凤,付宗强,等.儿童过敏性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中Foxp3和白细胞介素27 mRNA的表达变化研究.国际免疫学杂志, 2013,36(3):244-247.

[3] 刘靖,张晓波,冯海燕,等.影响儿童哮喘尘螨特异性免疫疗效的因素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3,15(10):854-859.

篇14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2]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2.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2.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结果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