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学概论范文

水产养殖学概论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21 14:37: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水产养殖学概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水产养殖学概论

篇1

1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高校实验室是师生进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是验证科学理论、知识创新和科技开发的重要载体,在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加强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从而为高质量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2]。学院建立了公共实验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使用院里购置的各种仪器,从而保证了内陆水域增养殖学基本实验的顺利开展。为了配合水产养殖专业内陆水域增养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常规实验室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占地近10000m2的水产养殖基地和一个流水养殖实验室,可满足从苗种培育到成品鱼养殖等整个实验教学的需要。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试验方法和技术层出不穷。内陆水域增养殖学实验中部分陈旧的实验项目和落后的实验手段严重制约了本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及时地将一些新的能反映学科发展新动向和新技术的实验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在内陆水域增养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上,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3类。对于一些经典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我们将其归入验证性实验当中。同时优化原来的实验课程体系,整合原有的实验内容,形成一些综合性实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开设了一些创新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在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做完后才开设的,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创造探索能力,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在实验课前向学生说明实验的基本思路并给学生一个研究课题,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完成实验。综合性实验比以往的验证性实验更容易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的主体性[3]。

3开放实验室

为了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我们将实验室全部开放。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实验室学习和进行科研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更好地利用开放实验室,我们将实验室的具体开放形式分为课题自选型、科技创新型和参与导师科研型3大类,涉及水产养殖专业所有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学生作为主体到开放实验室中来,参与一些科研实验项目,教师在学生的科研活动中给予启发和指导。我们鼓励学生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充分结合自己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实验项目,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时也鼓励各专业课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吸收比较优秀的本科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在进入开放实验以前,首先由指导教师和参与科研实验的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文献,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实验课题。指导教师要审查论证学生选题的可行性和选题的创新性,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而且每个实验室在正常开放时间都有专人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讨论,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讨论找出根源,改进实验方法和策略,最终完成实验。实验项目结束后,参与实验的学生必须向科研指导教师提交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应认真评阅、修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实验规范完整、分析讨论深刻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在相关期刊上发表实验论文。

4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4.1利用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数码互动生物显微实验系统是专为生物显微形态教学设计的互动式实验教学系统,教师只需通过自己的电脑就可以查看全班学生的显微镜画面,使教学更直观、更方便。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多向多媒体互动系统进行随意交流,教师与学生实现全面互动,使沟通更快捷、更有效。配上投影机,增加一些多媒体中控设备,就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在内陆水域增养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显微观察试验中,教师采用了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4.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许多学校已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内陆水域增养殖学的辅助教学能够充分利用色彩、声音、动画、图形等形式将一些技术和方法非常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例如将鱼类的雌雄鉴别方法、人工受精技术,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等通过摄像记录、经过教师的编辑、在实验课堂上进行展示,给同学们一个直观、形象、生动的感觉。

4.3多种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相结合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而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同时单一的实验报告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将学生的真实实验能力体现出来[4]。内陆水域增养殖学实验考核标准改革已关注过程、重视发展为考核目的,通过教师观察、交流、实验技能测验和实验报告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是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实验及理论知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项:实验课堂综合表现占20%(主要考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验技能占20%(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创新占20%(主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科研探索);实验报告占20%(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和结果的分析能力);考勤占20%。经过改革后的考核方法竟是发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篇2

简答题

题目22

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绿色农业、循环农业

b.

特色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

c.

化学农业、未来农业

d.

工厂化农业

e.

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f.

精准农业、信息农业

g.

可持续农业、物理农业

题目23

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农业资源的无序性

b.

农业资源的整体性

c.

农业资源的未来属性

d.

农业资源的有限性

e.

农业资源利用潜力的无限性

f.

农业资源的关联性

g.

农业资源的可更新性

h.

农业资源的地域性

题目22

无土育苗是现代育苗的方式之一,有何优点(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缩短育苗天数

b.

有利于促进城镇化

c.

利于育苗规范化、规模化、工厂化、立体化

d.

减轻土传病,提高秧苗质量

e.

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f.

可省去大量床土和节省劳力

题目23

森林是陆地生态平衡的调节中枢,其主要功能有哪些(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b.

维持碳平衡、调节全球气候

c.

净化空气、减少噪音

d.

防风固沙

e.

保护生物多样性

f.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g.

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

h.

减少社会生产成本

题目2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什么(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一体化经营

b.

使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c.

解决盲目生产、产销脱节,生产大走大落问题

d.

扩大经营领域,延长产业链

e.

实行生产(种养)、加工、销售三结合为一体

题目23

都市农业发展新趋势有哪些(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都市农业生产的智能化

b.

都市农业经济的未来化

c.

都市农业收入的集中化

d.

都市农业空间的地域化

e.

都市农业服务的信息化

f.

都市农业经营的国际化

g.

都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

水产养殖的种植型养殖技术模式:

答: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拥有光辉灿烂的文明,其中之一就是农业。在构成大农业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的三大细分产业中,种植业是基础,畜牧是延伸,渔业是拓展。渔业历史源远流长。它就像一条滚滚东去的长河,结绳记事,可以划分为原始、传统和现代三个拾级而上的技术模式。渔业文化博大精深。它就像一条起伏连绵的山脉,它由种植型、畜牧型和水产型三大类构成,每一类型还有许多个性化的形式,都是一道美丽动人的风景。伫立在水产养殖这一坐标系前面,从业者要充分结合实际,准确把握自己水产养殖事业所处时间节点和空间位置,制定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刻苦钻研,努力经营,积极进取,最终就能收获一个大丰收。

一、种植型养殖模式

即原始的水产养殖。人们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发现水土尤其是像江河湖泊、浅海滩涂之类的大水面、大水域和大水体具有强度的基础生产力,即在光热气的负荷和水土植被承载下,同一水体不同养殖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生互补关系,主要是食性,在一定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种共同生长,这就是原始的水产养殖模式,同时也是种植型养殖模式,即天生地养的原生态养殖模式。该技术模式不但能优化改良养殖场地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生态平衡,而且还能大幅度提高水产养殖的社会经济效益。集中表现表现在低密度放养苗种即平均每亩放养数十以至数百尾苗种,粗放式养殖和优质单位低产即平均亩产数百至一千斤上。放养少量的苗种,而且还是多品种立体混养以及一次放足,捕大留小,轮捕轮放的轮养以及生态种养,通过施肥或者培育基础生物饵料,实施原生态养殖,完全靠基础肥力和天然饵料把苗种养至成品。该养殖技术模式具有三大类表现形式:

一是立体混养  即在同一水体中开展鱼虾、鱼虾蟹,鱼鳖、鱼虾鳖混养,该技术模式能够充分运用残饲,降解、分解粪便,防控疫病。

二是综合种养  例如鱼菜共生,即在水面上种植蔬菜,水体中养鱼,在稻田、藕塘、菱池、茭白田里放养虾、蟹、鳝、鳅、鳖等水产养殖动物,或者一造种植,一造养殖,实施轮作。

篇3

1.1教材选择困难GIS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学习GIS课程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联系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理想的教材应该是在精简并保留核心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与专业实际项目紧密联系的案例。实际上,非GIS专业的GIS课程教材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贾泽露认为陈健飞教授等译著的《地理信息系统导论》是非GIS专业GIS课程教学的一本比较理想的教材。罗琼等[11]认为由黄杏元等编著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龚健雅主编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以及汤国安等主编的《地理信息系统》等作为非GIS专业GIS课程的教材比较理想。结合本专业来看,目前市面的参考书籍都没有与水产养殖领域相关的实际案例,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存在难度。

1.2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目前国内水产养殖领域的GIS课程大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教师较少。在现有的教师中,大多数是GIS专业的科班出身,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缺乏,参与和本专业相关的项目研究也比较少。

2实验教学方式的探索

2.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PPT进行演示讲解之外,视频文件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看与模仿,上机操作。例如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专题地图的编制等可以进一步结合实际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外,通过网络各种GIS论坛辅助教学,针对各种疑难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寻找答案,展开分组讨论,争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GIS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基本的理论进行了解外,重点放在了GIS软件的使用以及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首先通过上机操作掌握软件的使用,做到大多数学生了解GIS在其所学专业有什么具体的应用,学生所学专业有哪些具体问题需要借助于GIS工具进行解决,需要用到GIS中的哪些分析工具等等。然后针对真正对GIS技术有兴趣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GIS相关课题的实际研究中。这样就做到了知识普及和重点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2.3课程内容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一些实例进行教授。例如数据的采集,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数据采集,了解数据的采集过程。我们也会模拟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例如渔场的选址、流行性疾病的分布、渔业资源的分布以及水资源污染等案例进行讲解,这些案例都是水产养殖领域实际问题,更便于学生理解学习。

3实验教学内容的探索

3.1开课时间作为一门新开设不久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课时间的选择必须要兼顾到GIS与水产养殖专业课之间的关联性。既不能开设的时间过早,因为学生还没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从而体会不到GIS的实际应用价值;也不能开设过晚,由于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在经过较长的生产实习过程后才能完成。如果开设太晚,势必会与生产实习的时间发生冲突,影响教学质量。所以作者认为较适宜的开课时间应该在三年级的下学期。学生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已经对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了较深的掌握,同时又不会占用每年五月份开始的生产实习。

3.2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授课方式是上机操作。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除了一些基本操作例如空间数据的编辑、转换、分析等实验通过先演示后验证的方式进行讲授之外,我们还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查阅专业论坛、参与小型的研究项目等方式力争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3.3考核方式实验课程考核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所以目前主要采用实验报告和综合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成绩比例分配上,实验报告占40%,综合考试占60%。实验报告的书写确保学生掌握GIS软件的使用;综合考试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语

篇4

关键词:潮间带;潮间带生态系统;滩涂养殖;渤海湾;生态浮岛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在地球表面,海洋的覆盖面积达到了70.8%。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它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它在控制和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众多生命体共同的家园,这些生命体构共同构成了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各种资源和空间的占有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对海洋的破坏与日俱增。因此,更好的保护海洋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使命。

一、海陆边缘环境

(一)从传统的滩涂到潮间带

滩涂自古便是人类向海洋索取的重要媒介,它是把海洋与人类紧密连接的纽带,同时也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滩涂在地貌学上被称为潮间带,潮间带即是指大潮期的最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其为亚潮带。

(二) 潮间带生态系统

潮间带生态系统,即最低潮线与最大线间的海陆交互地带与其间生存的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潮间带时而被水淹没,时而又暴露出地表,环境变化大,水动力强。受这种特殊环境条件的影响,潮间带生物稀少。潮间带生态系统有着其敏感和脆弱的特点。

2.渤海湾海洋环境破坏的影响

(1) 渤海湾自然环境

渤海湾是中国三大海湾之一,位于渤海西部。北起河北省乐亭县大清河口,南到山东省黄河口,有蓟运河、海河等河流注入。海底地形大致自南向北,自岸向海倾斜,沉积物主要为细颗粒的粉砂与淤泥。渤海湾中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其北部是著名的旅游和度假区,西部塘沽是重要港口。渤海湾滩涂广阔,潮间带宽达3~7.3公里,淤泥滩蓄水条件好,利于盐业开发。长芦盐区是中国最大盐场,盐产量占全国的1/3弱。另外,渤海湾,尤其在河口附近,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多,为鱼虾洄游、索饵、产卵的良好场所,出产多种鱼、虾、蟹、贝。

(2)渤海湾突出环境问题

当下渤海湾潮间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滩涂养殖盛行,大面积的密集养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第二,密集的滩涂养殖在用地上与传统的晒盐行业形成了冲用地突,大量依赖滩涂生存的水鸟没有栖息空间;第三,大量的海产垃圾(以牡蛎壳和各种贝壳为主)对海岸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第四,严重的石油泄漏对渤海湾造成严重的污染,经大量渔民证实,油污扩散范围到达滩涂。

其次,滩涂养殖指利用潮间带和低潮线以内的水域,直接或经整治、改造后从事海水养殖、增殖和护养、管养、栽培。近几年来,随着沿海滩涂圈海围池养殖增多,滩涂圈养池是一种常见的养殖方法。圈养池一般为矩形混凝土结构,其内部用铲车铲除池底淤泥,以便在退潮后能保证池内有足够的水深。这种围堰建设会极大的改变原来的环境,可能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成巨大的压力。对当地原有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威胁。

另外, 石油泄漏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较大。2011年中海油渤海湾漏油事件的发生震惊全国。渤海湾是中海油的主产区,漏油事件发生在蓬莱19-3油田,漏油致840平方公里海域水质污染,对周边海域造成了严重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潮间带景观规划设计改善海洋环境

(1)海上渔村缓解滩涂用地冲突

在中国南方的某些沿海海湾,分布着一些在近海上漂浮的渔村,被称为海上渔村。海上渔村是由许多漂浮的房屋和构架连接在一起构成的,这样的渔村上面可供渔民日常生活习作,水下部分则可以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的水产养殖。这样的养殖方式解放了滩涂用地限制,不会对滩涂造成破坏,还可以充分利用纵向的海洋空间。

(2) 生态浮岛对于改善海洋环境的原理和效果

人工浮岛是人工岛的一种,可以漂浮于水面或者海洋表面,提供拓展空间。生态浮岛是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设计的。浮岛植物不仅营造了水面的景观,而且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植物在生的长过程中有蒸腾作用,蒸腾作用通过植物的气孔蒸发水分,调节环境温度。因此,生态浮岛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能够调节水面的微气候,这种良好的微气候非常适宜于鸟类等的栖息。生态浮岛将高等水生植物栽植到富营养化水域中,并通过植物的根的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等,从而净化水质。同时,通过收获植物的方法,将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搬离水体,改善水质,创造良好的水环境。利用生态浮岛的这种特性,可以缓解密集滩涂养殖带来的赤潮问题。

(3) 牡蛎对改善海洋环境的作用

牡蛎在水体食物链中,既是凤尾鱼、刀鱼等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又是藻类等浮游生物的捕食者,将它们置身于富营养化的海水中,净化水质、防止赤潮,一举两得。澳洲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牡蛎的外壳能够为牡蛎幼体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也是藻类与浮游生物生长繁衍理想的港湾。对于牡蛎的繁衍而言,牡蛎的外壳是最理想的载体。这样就可以将难以处理的贝壳垃圾变废为宝,把牡蛎壳回收利用,制作成天然的牡蛎礁。牡蛎礁沉入海底后,随着牡蛎的繁衍生长,牡蛎礁不断被加固,扩充,逐渐形成海底森林,改善、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4)潮间带景观设想

受到海上渔村和生态浮岛形式的启发,对潮间带的景观规划提出了设想。可以在潮间带亚潮带按科学的海产养殖分布范围,设置一些生态浮岛。这些生态浮岛一来有效地改善海水富营养问题,再者为水鸟提供栖息场所。由于潮间带的风速较大,初步估算海面风俗可达到6-7米/秒,这样就对生态浮岛的固定提出了要求。利用高密度轻量化的材质随即设计成不规则的模块,这种模块质量轻,漂浮力强,在强力作用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把这些模块编组并连接起来,分布在生态浮岛的周围,对生态浮岛间起连接的作用。效仿海上渔村的做法,浮岛连成片,来抵御风浪。

将加工好的牡蛎礁沉到海底,由牡蛎的繁衍生长不断被加固,被扩大,发挥改善海洋环境的功效。渤海湾洋流特征是表层水向内流动,底层水向外流动。这样底层洋流就带着鱼类需要的浮游生物和牡蛎幼体涌向海湾外,从而吸引鱼类游向海湾。同时,大量的藻类与浮游生物也为人工渔业提供了天然养分。海底、海面的景观效果同样重要。在这些浮岛水下部分,可进行立体化多层次水产养殖。

潮间带景观设计在当前人类社会大发展下,更好的衔接海洋和陆地,目的是想改善并逐步恢复海洋生态系统。这样的设计对于突发的自然灾害也有抵御救援的作用,当灾害(台风,海啸)来袭时,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群组被打碎为一个个的各具功能性的单体。这些连接固定生态浮岛的轻量化模块漂浮力强,弹性韧性好,在强大外力作用下不会造成大的冲击伤害。在强大的自然力作用下,灾害洋流方向是有海洋向陆地流动的,海水会载着这些模块冲向陆地,充当究生平台。受灾的居民可以抓住模块,等待救援。

参考文献:

郭忠玲,赵秀海.保护生物学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中国海岸带生物》编写组.中国海岸带生物[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篇5

根据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特点,实验室开放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技能训练型:多是因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没有完成实验教学内容而通过在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的实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型:主要是学生申请的创新研究课题及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内容,吸收部分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的课题研究;三是毕业设计(论文)型:实验室为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实习活动提供场所、设备和基本条件,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进行毕业课题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及撰写毕业论文等。

2水产专业实验室开放模式的实践

广西大学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大学,一直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置于首位。水产养殖学专业尝试在大一阶段以专业教授开设“水产养殖学概论”讲座形式开展新生专业教育,在帮助大一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了解本专业基本课程内容和发展前沿的同时,也激发同学们对科研的参与热情。在近两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我们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差、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等问题,在完成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逐步开放教学实验室,并不停探索、改进开放模式,以便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研究工作(如进行技能训练、创新和自主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平台。

2.1技能训练型

此类型的实验室开放时间约占总开放的五分之一,如“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的“几种药物对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就要求学生连续96小时观察鱼苗的存活情况及药液的更换;“甲壳动物增养殖学”的“虾类胚胎及幼体发育过程活体观察”实验,就要求学生对胚胎及幼体的发育状况进行一周以上的连续观察;“水环境化学”的“养殖水体溶解氧的24小时动态变化”实验,就要求学生连续24小时、每隔1小时进行采样分析;“生物饵料培养”的“枝角类的培养”实验,就要求学生连续一周以上、间断性地对水蚤的生长进行观察并适时补充营养液。

2.2科学研究型

此类型的实验室开放时间约占总开放的五分之三,依照实验经费的来源又可分为2种类型:(1)学生申请的创新研究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申请的国家级、省级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课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讨论及综述的撰写;推敲设计实验路线和方案;实验器材、药品的准备;独立测试;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撰写论文等步骤。由于学生在选择实验时间、选择实验课题、选做实验个数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据统计,以2010级同学为主的分别申请到了5个广西区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2个校级实验创新项目,6个校级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项目,共获6.5万元资助,参与创新项目的同学达29人,占2010级学生总人数(39人)的74.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广西大学针对2010级本科学生还专门设立“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以课题的形式强化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不但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对专业课程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都得到较大提高。(2)依托教师科研课题,在教师课题下做子课题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紧跟学科的最新动态,教师把科研活动纳入本科实验室开放计划中,学生可以通过帮助教师做科研课题的方式参与实验,使科研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程光平申请的广西大学创新开放综合设计性实验“罗非鱼排泄对养殖水质的影响”吸纳2名在校研究生及3名在校本科生;陈琴教师申请的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淡水养殖池塘水质模型建立及其应用”,吸纳2名在校研究生及5名在校本科生;李文红教师申请的2012年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温胁迫对罗非鱼补偿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学机制”,吸纳3名在校研究生及7名在校本科生。

2.3毕业设计(论文)型

此类型的的实验室开放时间约占总开放的五分之一。由于开放实验室给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实验环境,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所学,通过查文献资料,主动进行科学探索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其动手能力,而且较好地实现了实验室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率。据统计,广西大学2011届水产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与科研课题结合率达76%,2012届本科生则达85%。

3实验室开放涉及的主要问题

开放实验室主要是实验室的开放给本科教育带来了生机,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要使实验室开放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还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指导教师、开放经费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

3.1指导教师水平

实验指导教师知识与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实验室开放效果。按传统的教学计划开设实验时,内容固定、单一,相对来说较容易指导;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实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了许多,不仅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加了,这对实验室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丰富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实验指导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实验室开放正常、实验顺利地进行,进而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3.2实验经费不足

实验室的开放,必然会涉及到经费问题。由于水产养殖学实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验,不但实验准备复杂,实验动物、药品试剂等耗材较多,而且需要的仪器设备多与养殖水体直接接触,仪器设备的损坏也相对其他学科严重。另外,实验室开放后,实验人数、项目、内容、实验设备损耗与耗材的需求及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因工作时间延长而涉及156的劳动酬金也随着增加,特别是对现代大型先进仪器的使用率明显提高。但由于这些仪器的维修保养需请专业工程师,耗材成本也很高。开放实验室所需的经费如果光靠教师的科研经费或学生所申请的创新课题的经费是远远不能满足的,必须增加经费投入。因此,经费的保障成了实验室开放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一环。

3.3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开放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实验时间不确定、实验项目更多、实验内容日趋复杂、实验对象的多层次等许多问题,这给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主要是实验室的安全和仪器设备的管理。由于水产养殖学专业涉及的内容较广,实验过程中常会使用到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药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特别是带病菌的)以及各种压力容器,高电压和高转速电器设备等,如存在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排除,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故开放实验室相对其他理工科及传统的实验教学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隐患,如火灾事故、水淹事故、化学试剂腐蚀、灼伤事故、生物安全事故等;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实验内容及方式多以户外采样及室内分析为主,故仪器设备的合理化管理也成了实验室顺利开放的关键一环。

4实验室开放的科学化管理

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为此要不断强化科学管理,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使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验室开放是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组织与各因素联动,才能有效实施并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中的作用。

4.1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实验室开放对实验人员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实验室开放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学校要注重实验人员的培训学习,给实验指导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同时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生产实践及科研活动,以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实验室高水平的开放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实验室的开放往往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教师的休息时间,而教师还有生活方面等其它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来做这项工作,占用实验指导教师的不少业余时间,故对在实验室开放工作中付出较多的教师应计算一定工作量,并应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实验室开放指导工作积极性。广西大学在2005年开始把开放实验室工作作为实验人员的工作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2实验室开放经费的来源

为保证实验室开放的顺利进行,其经费来源可从二方面着手:一是学校建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低值易耗品和部分实验试剂的购买、仪器设备的维护及实验教师的适当补贴等;二是用科研力量来推动实验室的开放。由实验室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如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而如药品、实验动物以及其他经费由教师的科研经费中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困扰实验室开放的资金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指导教师缺乏问题,因为科研负责人就是很好的指导教师。

4.3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开放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加以保证。从安全角度看,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强化实验室安全教育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开放题目及内容由各室负责指导的教师进行严格的安全性审查和把关,禁止安排没有安全保证的实验;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和规范危险品的使用、管理工作;强化实验室环保意识,加强“三废”和生物废弃物管理。如有机废液和无机废液分别收集,严禁实验室废液直接排入下水道;对带有病菌动物的尸体的必须在远离人群、不影响环境卫生、不构成环境污染的指定地点进行深埋,坑深在1米以上,同时撒上消毒药液如烧碱、漂白粉等;对于健康的不可食的实验动物,处死后按指定地点进行深埋,坑深在0.5米以上。从设备的管理角度看,小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外借一定要有完备的手续,加强仪器操作的岗前培训,减少仪器设备的人为损坏。对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不能随意搬至它处使用,采取专业人员负责的原则,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从软件的管理角度看,要做好开放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实验室开放要有明确的记录,如实验室开放项目申请、学生开放实验申请、实验开出记录、开放登记本、实验报告、结题报告、奖励等原始材料收集和归档,学期结束后及时将开放情况纪录统计汇总报设备处,作为核定实验室相关实验费用和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依据。另外,针对农科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可采取多种手段,如,设置创新学分,把开放性实验内容纳入培养计划,让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学分,对表现突出的或完成具有独创性成果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可采用勤工俭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一些日常的实验室管理与技术工作,如在实验室做一些日常清洁卫生,配制试剂等,这样既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经济上补偿有困难的学生,又可减轻实验指导教师的额外工作量。

5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