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镇小学教师范文

乡镇小学教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0 15:36:06

乡镇小学教师

篇1

关键词:英语;小学;教师;专业化;赣州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227-01

一、引言

目前,我国乡镇小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英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乡镇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部分乡镇小学教师的学历偏低、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给乡镇小学英语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从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改善乡镇小学英语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赣州市乡镇小学英语教师现状

赣州市乡镇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英语教育投入不足,公民英语素质较低,英语教师队伍的水平也较低,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赣州市乡镇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目前。赣州市乡镇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英语教师数量不足,乡镇小学英语教师缺编,专职任课教师严重缺乏。第二,英语教师学历水平较低,赣州市乡镇小学英语教师中有大部分专业水平不过关、学历不达标的转岗或新聘教师。第三,英语教师成长周期过长,乡镇小学英语教师在教英语的同时还兼任其他课程,这导致了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钻研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方法等,教师职能在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摸索英语教学规律,极大地延缓了英语教师的职业成长进程,扩大了专业化周期。第四,英语教师热情不高。赣州市乡镇小学英语教师的任教科目较杂、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的热情。乡镇小学英语教师大多由数学、英语教师兼任,在英语教学中,由于业务上不自信和不熟练使得自身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第五,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部分英语教师对小学英语教材、课程标准和儿童学习规律的认识不足,没能够形成合理的小学英语教学和评价模式。此外,还存在着教师地位未获认可、兼职教师比重过大、职前教育体制不完善、入职资格标准不明确、在职培训进修存在弊端和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等问题。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促进赣州市乡镇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改善和提高乡镇小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赣州市乡镇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是确立学科专业地位、改革教师教育体制、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等。

三、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

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最早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他指出教师应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专业训练,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的教育知识技能,逐步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道德,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专业工作者。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经验,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职业应当具有独特的职业条件和职业要求,并且拥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和培养制度。英语教师专业化一般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内容:知识、技能与意识。其中,知识包括英语专业的基本知识与促进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英语专业基本知识涉及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文化知识等,专业相关知识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知识。技能包括科研研究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意识包括问题意识、科研意识、学科意识以及主体意识等。乡镇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包括:英语专业知识即运用英语和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具有一般的、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即要求教师一专多能、知识面要广;英语专业技能即运用英语和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技能,包括出色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善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英语专业意识即对英语教学的意义、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追求卓越的教学效果的理念。乡镇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是在英语教师从业道德上,要求从一般的道德标准向教师专业精神发展;在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上,要求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发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求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到为培养“创新者”的“创新者”。因此,乡镇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英语教师不断地积累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传授知识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从业追求与奋斗目标。

四、赣州市乡镇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组建继续教育培训团队

结构单一的继续教育培训团队难以满足乡镇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乡镇英语教师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学能力,更新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向一线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看齐。因此,应当建立起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采用一线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成功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观摩,并采取专家教学、外教听说等强化培训。通过英语教学方法、理论与理念的传授不但能够满足乡镇小学英语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还能够促进英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乡镇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修订继续教育培训内容

要切实推进乡镇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改进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就应当修订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乡镇小学中除了极少数的骨干教师或优秀英语教师能够参与专业培训或研修外,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都只能参加统一的继续教育培训,这种培训一般不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难以满足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只有把传统的培训内容与英语学科相结合,根据英语教学特点和实践教学案例,修订继续培训内容,才能改善乡镇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更新教学理念,最终促进乡镇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改进继续教育培训方法

将参与互动的理念融入到英语继续教育培训当中,充分调动乡镇小学英语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小学英语教师的学习是一种成人学习,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方式,注重参与式培训,在培训中注意平等性、实效性、参与性以及针对性的体现,促进教师主动探究学习。培训期间可以将小学英语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小组教学法,共同探讨乡镇小学英语教学、教研和教改等问题,从而吸取有益经验。

(四)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

乡镇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乡镇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继续教育政策,尽量减少小学英语教师的负担。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得乡镇学校支持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相关部门应当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同时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为乡镇小学英语教师提供更多的从优秀小学的优质专业化实践中学习的机会;提供经费支持乡镇小学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短期访学等专业化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乡镇小学英语教师作为小学英语教育的实施者,在促进乡镇学生的外语能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乡镇小学英语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中一个普通而特殊的群体,担负着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启蒙并奠定其终身英语学习基础的重任。因此,乡镇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乡镇小学英语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主动投入到继续教育当中,不断更新自身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将研究型、专家型英语教师作为职业发展的目标,从而促进英语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调动乡镇小学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必要性

(一)乡镇小学教师责任感现状

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如果教师的职业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直接导致产生职业倦怠。直至90年代中期以来,倦怠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职业倦怠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教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素来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著称,作为教师总是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很少看到教师的不良表现。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农村教师总是或多或少的受到伤害,如家长的伤害,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高,当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习成绩下降时,总是说:“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我们以前成绩很好的,现在不知怎么回事?”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这无形之中伤害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领导的伤害,有些学校领导自身水平低下,处事方式简单,遇到对教学不利的事情总是当众训责教师,不给教师下台的机会;有些同事之间不团结,关系紧张,明争暗斗;有些是学校领导没有很好地照顾到教师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这些情况下,教师对教学失去了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工作热情,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一概不管,管理学生也是流于形式,教师没有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事务校长一人说了算,很少有民主交流,所有这些都教师职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这对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不利的。

(二)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有必要分析责任感缺失产生的原因:

1.社会评价不公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精细的、长期的、紧张的,并带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需教师呕心沥血地去追求。教育形式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工作方式,本身就易形成孤独、怪癖和精神的抑郁,加之乡镇小学教师与城里教师工作环境存在差异。从工作量上看,城内小学教师教单科,周课时约在10节,而农村小学教师都在13节以上、且要备几门课。农村小学和城市的教师一样承受着很大压力,一样的付出,然而他们的工作环境,受重视的程度却大不一样。社会上往往认为: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水平低、“工作量不大”、“照看孩子的”。因此,农村小学教师产生了失落感、不平衡感,因此抱着“过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2.工作要求高与自身水平低的不平衡

大部分人认为教师就是“全能”的人,要能唱会跳、能说会道、能写会画、更应是能工巧匠。众人的“期望”使教师们疲惫不堪、穷于应付,教师们对工作有诸多的抱怨和不满。教师不仅要能“看住”孩子,更要能“教育”孩子;除了要“安全第一又要“授道解业”、“改革创新”;既要“管好孩子”,还要与大人们“友好沟通”;不仅仅要“跟得上时代”,还要“不断进步”……有些年龄大的农村小学老师,将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看成是简单机械重复工作,将鲜活的富有生命的个体看成是毫无个性的产品,仅靠“传统工艺” 以不变应万变,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业已娴熟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创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农村的小学老师,面对新的改革,他们常常在教学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也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导致这部分教师产生消极的情绪,并最终失去工作的热情与激情,对工作中的一切都报以无所谓的态度,对所有事情都是轻描淡写,例行公事,完全丧失了工作热情与活力。

3.领导赏识程度的不平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它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成绩是否得到认可等等,而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着老师对工作的积极性。但有的领导把最重、最累的活留给一些教师做,可“评先评优”时却从不考虑他们,学校领导不关心、体谅下属;不能对老师平等对待,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激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意识,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实际工作中,有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却不愿当一个”好士兵”,有”抱残守旧”的思想,认为教师职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工资一样多,这样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时间一长,必将产生职业倦怠。

4.工作环境的不适,加剧了职业倦怠

首先,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乡镇学校教学设施还很落后,多数学校还维持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现状,这在专业角度上,给教师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在生活上,由于学校办公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们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室连开水、风扇等最基本的必需品都没有,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情绪。其次,由于人际关系复杂,学校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有些学校管理水平低下。有的人连做一个教师都不称职,但却靠着某种关系当着校长甚至于更高的职务,可以想象他们会把学校管理得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对学校管理工作表现出失望和无助,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由于权力失衡以及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评先晋级考核等环,节中,存在着人为的不公平因素,个别水平高有能力的教师往往因此而受挫,工作积极性受到压抑,时间一长,职业倦怠必然产生。而且这一现象会产生连锁反应,出现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提高乡镇小学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策略

如何提高乡镇小学教师职业责任感,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呢?在学校管理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逐渐发现:学校工作的关键是管理,管理工作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责任感,而调动教师责任感则需要改革教师管理模式,变程序化、事务型的管理为人性化的管理,为教师构建健康、和谐、合理的发展环境。

(一)注重和提倡教师自我教育,主动学习

好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出来的。作为一名乡镇小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我们经常看到:那些专业知识储备充足,教育教学技能娴熟的教师,总能从容面对各种工作任务而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处理各种难题,显得轻松愉快。读书多,学养厚,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否则,正是教师自个儿动了自己的"奶酪"(岗位、评优、晋级)。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机会让教师们多出去学习,交流经验,大胆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要鼓励教师自学,包括对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要使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入教师之心。

(二)建立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

教师评价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师素质评价机制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学生成绩的高低是岗位、评优、晋级、福利等的标准。这样,就把我们的教育引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之中,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更重要的是扼杀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质量,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素质的提高状况,给予鼓励与表扬,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手段评价教师,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引导教师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两者对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既要注重满足于教师的物质需要,又要积极满足于教师的精神需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各项工作都纳入年终的考核,对那些工作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扎实工作的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把工作表现、教学能力、教学质量与评优选模、入党、提干挂钩,使之精神上得到安慰和满足,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多采用激励方法,特别是精神方面的激励,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神鼓励可以是授予荣誉称号,也可以是宣传栏、校园公示等形式宣传事迹;物质奖励可以在绩效工资发放上予以倾斜,也可以优先安排学习培训等。同时,对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成绩不明显的教师也要按规章制度给予相应处罚。只有做到奖惩分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善于运用需求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需求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人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源于他的需要,需求也是人的个性积极性的动力系统。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它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求。他认为,人在某一时期往往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善于抓住教师的主导需求,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是神圣高尚的,因此教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希望得到社会和同事及家长的信任和正确评价,希望得到荣誉;并对成就有强烈的需求。

(四)以身作则、真心实意为教师着想

教师责任感的提高与学校管理者的领导艺术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如一列火车的火车头,带动整列火车前进,这需要领导者宽宏大量、以身作则,并真心实意替教师着想。在学校管理中,不论什么情况形成的思想疙瘩或积怨,领导者要善于用宽容去化解消除,做到以德报怨、得饶人处且饶人,而对自己却要有错必纠。对各种意见要认真辨析:正确之言,虚心接受;不妥之言,解释疏导;逆耳之言,听而不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在工作任务的布置、落实上,要注意考虑到教师的心态,尤其要善于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自己不妨在布置、检查工作时转换自己的角度:假如我是教师,我如何看待?这样,就会改变许多粗暴生硬的操作方式,就会多为教师思考,就更能体会到教师的甘苦。如此以来,就会让教师感到领导是良师,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从而拉近了领导与教师的距离,也就会为教师构建健康、和谐、合理的发展环境

(五)丰富业余生活,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乡镇小学教师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乏味,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多关心他们,为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缓解因工作的负荷带来的心理压力,释放累积的消极情绪,同时对教师要多给予鼓励,看到他们的每一次的进步,让他们感到温暖和支持,产生归属感,愉悦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种和谐的、优美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在一线的农村小学教师可以释放自己工作中的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有效地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在学校管理中,要注意强调身心健康的调节。要科学地调整工作安排,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诸如设立教工娱乐部,组织教工进行各种有利于身心、智力发展的竞赛等,以调整教师的身心,从而激发其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篇3

(一)教育资源匮乏。在农村,有限的资源趋于向少数条件较好的乡镇学校倾斜,优质资源更是集中在了各级重点学校。以教师层次为例,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为“向上流动”,28.2%为“平行流动”,只有4.5%为“向下流动”,有77%的城镇教师不愿意交流到边远艰苦农村学校任教;有80.2%的师范生“愿意当教师”,但“愿意去农村当教师”的仅有38%。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难以为继。

(二)应试型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现阶段的乡镇小学教育的思想相对落后,缺少创新意识与自我意识,学校一味追求成绩,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在家庭与校园协同教育的背景下,家长也会随之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教育思想的落后成为乡镇小学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之一。

(三)教师教育素养不足。我国大部分乡镇小学存在教师老龄化现象,而老教师比较墨守成规,教学方法及内容缺少创新性;即使在乡镇任教,年轻教师也会不断地寻找机会调往城市。因此,乡镇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实力薄弱,导致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陈旧的教育方法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许多乡镇小学教师怕惹麻烦,选择少管或不管的态度,放任学生由着性情学习。

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优势

(一)有利于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开放式的校园教育。在学校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情况下,乡镇小学往往得到的教育投资较为有限,使得多数农村小学难以满足正常的教育需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乡镇小学也具备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突破了学校围墙的束缚,使得乡镇学校的发展不再受到教学资源数量的限制。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使乡镇小学的学生也可以接受原来只有城市小学的学生才能利用的教学资源。

(二)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互联网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能够使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下的优质资源得以共享,使传统教育过程受学生人数限制这一弊端得以解决。这无疑会成为乡镇小学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有效途径。传统乡镇小学与城市小学之间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不公,将逐步被缩小甚至消除。

(三)有利于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互联网打破了教育的区域壁垒,形成了公平受教育机会,新的教育业态,让广大农村学生,看到了希望,激发了乡镇小学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热情。以学生的第二课堂为例,以往乡镇小学的学生往往缺乏上第二课堂的物质条件,通过互联网资源,乡镇小学的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网络教学资源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在面对丰富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也大大的开阔了视野,使教师能力与素养的提高成为可能。

三、“互联网+”背景下发展乡镇小学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有效利用“互联网+”提升教师能力与素质。小学教育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少年群体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实现学生建立各学科的基本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学生能力和素养提升的前提必须建立在教师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因此,应鼓励更多的乡镇小学通过“互联网+”教育下的各种资源库优质资源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积极构建农村教育资源库,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在国家所提出的“三通两平台”的信息化教育发展规划下,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搭建的网络资源,有针对性的构建乡镇小学的特色学习资源。农村教育资源库的构建上应更注重相关教学资源贴近农村学生的日常生活,建议政府在财政性互联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让全国各地的“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也能走进乡镇小学的校园与家庭,使乡镇小学的学生也能同城镇小学的学生一样享受到优质而丰富的教学资源。

篇4

关键词:乡镇教育教育财政;潮州教育;师资问题;生均经费

一、潮州市乡镇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通过对比国家教育部发表的关于2012-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广东省在小学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在近几年独占鳌头。然而,广东是人口流入的大省,学生基数大,全国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排名第一,但人均教育经费却排名靠后。广东省乡镇小学人均教育经费,约占普通小学96%左右,比普通小学的少,可见广东省虽贵为第一经济大省,其乡镇小学教育投入捉襟见肘,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真实写照。

2.财政拨款短缺,资金使用效率低。教育经费的获得途径有若干,除了来自财政方面的拨款与财政补贴,还有社会捐助等。两部分资金大部分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用于师资方面。为赢得评比,大量的设备虽然开始完善,但利用率低,许多教师并不擅长或不愿意花r间学习多媒体的运用,这导致投入的新设备资源浪费。根据潮州市“创办教育强镇”中参选乡镇的自评报告数据得知,该批乡镇的小学人均教育经费低于广东省小学乡镇教育水平。

3.影响教育问题的其他因素。从教师层面看,薪酬、生活质量、交通、婚姻等问题都制约其投入乡镇教育。薪酬方面,国家出台多项法律及规范性文件来保障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并逐步健全了福利补贴方面的待遇。交通方面,由于潮州市面积不大,交通便利,交通并不是主要问题,这也使得婚姻问题并不突出。

4.问题根源在超编缺员。不管乡镇小学班级人数多少,都按照班级数编配教师。这导致某些小学班数少,每班学生少,却分配到与班多人多的小学一样的教师数量,这使教育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究其原因,是教育财政拨款与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

二、政府与校方师资短缺问题的成因

政府方面,教师编制分配制度造成的师资浪费问题需要得到改善。国务院早在2001年就颁布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力图规范教师编制问题。其中明确提出城市小学学生与教职工比为19:1,乡镇小学学生与教职工比则为21~23:1。尽管如此,颁布后师资浪费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不可否认这其中存在客观原因,即区位交通问题。2014年教育部再次颁发“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再次强调教师编制比例遵循问题。但在其中也提出“坚持从严从紧,严格控制编制总量”。要求由省级政府负责确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不突破现有编制总量。文中也提到按照实际情况积极摸索教职工编制管理与认识管理相结合,提倡教师交流轮岗实现均衡优化配置。这意味着,在本身师资缺乏的条件下,需从优化教师编制结构,增减平衡上做文章。针对许多小学班级人数很少,但依然按照编制配置一名教师的情况,将该班级移至附近小学,该校教师编入该转移到的小学中。针对交通问题提供住宿,由于学生人数不多,住宿问题费用不大。另外,应改变“重评比,轻质量”的制度作风。“创强”项目的推进是为了提高教育水平质量,因此,应成立专项基金拨款于审办的候选学校。其评比结果,更应该先以普遍教学方式教学质量为重点进行建设,并非一味强调教育现代化的方式去提高教育质量。

校方应提高资金利用率,集中解决师资问题。为了迎合评比,许多评比项目在学校利益方面变味。就潮州市而言,近几年屡屡发生因为评比检查等而发生的尴尬事件。例如,某知名小学为了让班级人数不超标,学生冒雨外出“参观”;又或者紧急调整课表,装饰校园。专项资金、政府教育拨款与社会捐赠用于教育实施现代化资源配备才迎合评选标准,却淡化教学质量与师资问题。

事实上,只要涉及资金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并不能寄望于政府与学校短时间内的转变,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关于乡镇乡村教育师资问题,师范大学的支援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师范大学支援乡镇教育

1.本地大学反哺当地教育符合政策方针与大学发展潮流。潮州市委书记在2015年提出的韩东新城建设中明确提出“拓东先拓中,重点在南部,北部自然成”的总体战略思路。而后更加细化地提出“拓东先拓中、拓中靠韩师、关键看配套”思路。当地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拥有大量的科研设备,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有能力也有责任帮助整个韩东新城,为整个潮州市提供高质量的科教、文化、信息与创业服务。顺应发展战略规划,韩山师范学院与湘桥区人民政府共创“优质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韩山师范学院实验中学;成立韩山师范实验小学,积极与当地小学中学开展教育合作,资源共享,实行教育教学改革。顺应发展潮流,韩山师范学院反哺更多当地乡镇小学教育,可使战略定位良性发展。

2.反哺乡镇教育意义。19世纪中期,教师教育一体化开始了探索的道路。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更突显出培养高等院校教师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更加举足轻重。此后,更多师范院校都开始了对教师教育一体化进行探索,其中以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教育”尤为突出。“顶岗教育”,意在实现“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高校职能,组织师范专业学生支教实习与中学教师的置换培训。具体而言,学校实习生到实习的学校顶替在职教师,进行全职岗位的教学与锻炼,并接受学校的管理与考核,为毕业后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被顶替下来的农村教师则需到师范院校进修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接触大学教育管理氛围的熏陶,达到“双向培训,双向受益”的双赢结果。潮州乡镇教育可借鉴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特别是在目前“拓中发展”与“教育强镇”政策的氛围下开展教育支援项目,根据乡镇教育的需求和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支持。

3.反哺思路。借鉴“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结合潮州乡镇教育财政拨款情况以及乡镇教育师资问题。考虑到主要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乡镇小学师资教育短缺与教学质量的问题,当前不适合也不需要开展顶岗项目,应将重点放在实习生支援教育与乡镇教师技能再培训上面。例如:韩山师范学院反哺当地乡镇小学教学的思路,具体如下。

(1)实习内容。实习生的工作包括: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实习期间需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完成相关课题论文的撰写。完成实习后回校完成学习,提交论文,完成答辩。

(2)成立顶岗支教办公室与村镇小学实习基地。学校着力成立两个管理机构:一为教务处领导成立的顶岗支教办公室,主要职责在于联合拟定顶岗实习生支援计划,合作协议书,实习内容,合作宣传计划,实习指导、人员选拔方法与相关考核制度。二为设立机构作为乡镇小学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设立需要高校与当地教育机构协商一致,接受高校的指导,与高校协商实习生数量与参与再培训的教师数量,实习基地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

(3)顶岗实习生专业多元化搭配。同一所乡镇小学输送的实习伍,不该只来自同一个专业的师范生,原则为不同专业的师范生之间的搭配。这样做有利于实习生队伍多元化,也有利于选择各专业中优秀的人才,体现公平性,保证实习中教学工作质量,给予乡镇小学生优质的教学。不仅如此,实习生置身于小学管理体制进行学习,不同专业的实习生搭配,发现问题,方便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学校管理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教育课题的研究和理解会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

(4)专项经费的成立。鉴于政府在教育财政方面的局限,顶岗实习项目并不能寄希望于政府下拨财政资金。项目初期,实习项目意在帮助乡镇小学走出困境,财政经费涉及必需的开支:人身保险、来回车程补助等。

(5)教师培训。培训的目的有两面。首先解决的是乡镇小学师资问题,其次是提高乡镇教师的教学质量。培训可以通过网络等现代科技培训、到校辅修课程、讲座或交流会的形式进行,地点可以选择在乡镇小学基地或者高校。

(6)多媒体远程教学发挥作用。顺应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发展思路,以多媒体远程教学的方式探索对乡村教育的补充有很强的必要性与可塑性。大部分的潮州市乡镇小学通过“创强”项目的建设完善了多媒体设备,具备多媒体远程教学的条件。此方法不但能节省如交通等费用,也可使设施资源浪费的问题得到解决。高校与乡镇小学之间可以在较小的成本下进行自由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但此种方案要注意小学生知识吸收能力等特点,由于小学生智力发展并未完善,自学能力不足,需要及时进行指导与互动,所以远程教学方式,原则上应以即时远程教学或教师在场辅助教学为主。

①成立乡镇小学远程教育小组。由教务处领导、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提供技术支持,各师范专业教师带领专业下优秀师范生组成。视频教学留作样本,可选取优秀教学视频制成精品课程视频。制作的视频留档,参与评分,作为此部分学分的参照。

②远程教育的方式。远程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即时远程教育,即通过网络,师范生在高校多媒体教室即时为小镇小学学生进行授课;另外一种为微课教学,根据乡镇小学授课内容与学生特点,将网络教学与教师辅助教学结合起来。

四、结论

乡镇小学教育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的一个顽疾,不断改进的政策与投入改变不了城乡的教育水平差距。就像上文提到的,每一个乡镇小学教育都面临不同的难题,这不仅需要从根本上加大教育财政的投入,需要深入教育管理制度提高效率(如教职工分配制度,评优制度等),更需要高校不搞面子工程,重视教育普及率与教育质量。但起到立竿见影作用的还是高校的支援,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乡镇小学的师资教育问题,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现状

就教师流动问题,笔者作了专题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是不尽人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单一互流,时到公事了

所谓“单一互流”,就是城乡学校根据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城乡各推荐一名教师代表到对方学校任课,时间为一年。但这种交流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人数上,偏于形式。调查情况表明,县城学校教师一般是不情愿下乡任教的,但往往迫于职称评聘的需要,或限于行政措施来到乡镇学校。有的乡镇学校出于对县城学校支教老师的关心,还特许他们迟来早归,甚至县城学校个别支教的老师下乡后并不任课,在教导处帮助搞教学研究。这种“单一互流”的制度,好景不长,现在却不见踪影了。乡镇学校派往县城学校学习交流的个别老师,期满后也不返校了,通过关系留到了县城学校工作。对此,乡镇学校哭笑不得。县城学校下派到乡镇学校学习交流的老师,也时到公事了。

2 流上不流下,上强下薄弱

其实,教师流动并不是新鲜事。过去也有教师流动,往往因为家庭迁居,工作需要。司。现在教师流动却变了味,不是从事业需要出发,而是从个人的愿望出发;过去教师流动由组织找个人,而如今,教师流动由个人找组织;过去教师流动是上下流动,左右流动,而如今教师流动,只流上不流下。如某镇十年来,先后有60多名中小学教师调往县城学校,目前还有18名教师借用在县城学校,其人员编制、工资待遇仍在乡镇。然而,县城学校没有一名教师流入乡镇学校,由于教师流上不流下,县城学校教师队伍强大了,乡镇教师队伍却薄弱了,骨干教师减少了,缺科老师增多了。正因教师“孔雀东南飞”,随之而来,农村学校出现了“择校热”,能“飞”的学生都“飞”向了县城学校,乡镇学校“人去楼空”,规模逐渐缩小,校数逐渐减少。如该镇虽然拥有四万多人口,但全镇只剩下中小学校各一所,在本镇就读的中小学生不足1500人。

3 流外不流内,一去不复返

“流外不流内”也是教师流动的一个特征,这种现象在乡镇学校普遍存在,_丰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政府行为流外。这往往是乡镇人民政府所为,乡镇政府机关人手少,在没有编制人员补充的情况下,往往到学校直接抽用教师,抽用的教师往往都是教学一线骨干教师,不管学校有多大的困难,部得无条件服从。二是企业发展行为流外。企业发展往往需要专业人才,在专业人才一时难以补充的情况下,企业主向地方政府求援,为了振兴企业,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往往以政府名义向学校借用人才,名为挂企服务,实为占用教帅专业人才。三是个人求财流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个别在编教师弃教从商,钱多眼高,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人离岗了,但其人员编制一直在学校保留着,甚至个别离岗教师还享受着教师的工资待遇。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现状的原因

农村中小学教师如此流动,不仅削弱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挫伤了在编在岗教师的积极性,而且也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 义务教育布局规划不合理

义务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乡镇,不应该放在县城,有的地区对义务教育重点本末倒置,往往把精力用在县城教育上,并声称县城教育要做大做强。在优质教育资源的诱惑下,农村乡镇中小学生纷纷“飞”进了县城,县城学校增多了,扩容了,自然要补充教师,因此,农村乡镇教师倒流县城学校就成了现实。

2 缺乏教师合理流动的激励机制

过去,为了激励农村教师扎根于农村,往往给农村教师增加经济补贴,现在农村乡镇教师福利待遇远远低于县城学校教师。所以,农村教师总想拣亮处“飞”,千方百计“农进城”。而县城学校教师缺少宽广的教育情怀,不愿到农村乡镇学校找苦“吃”。所以,现实的教师流动只有流上,却没有流下。

3 缺乏执行教育人事管理政策的强有力措施

就教育人事管理问题,国家人事部门早已作了明文规定,《义务教育法》第30条也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不得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但目前,仍缺乏执行这些政策法规的强有力措施,特别是针对地方政府占用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部门有苦难言,束手无策。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保障措施

教师合理流动是件好事,但往往在实施过程中,遗忘了“合理”二字,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流动,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合理调整教育布局规划,坚持义务教育的重心下移

中小学布局不合理是导致教师不合理流动的主要根源。自1992年农村中小学实施布局调整以来,乡镇学校一批又一批地被撤并,有些地区还实行了乡镇小学“一校制”。例如,笔者所在镇拥有四万多人口,面积为71平方公里,先后撤并了20多所中小学校,目前,全镇只剩下中小学各一所。然而,县城学校膨胀了,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的重心急剧上移,教育布局的不合理导致了农村乡镇学校教师倒流,乡镇学校的骨干教师纷纷流向县城,迅速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因此,各地应合理调整教育布局规划,坚持义务教育的重心下移,把乡镇作为义务教育的重点,要从全县整体角度出发,合量调整城乡教育布局,不能一头热,一头冷。要整合教育资源,控制县城学校的规模,严格规范教职工编制,保证县域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篇6

一、以城市中学语文教师先进的理念优势来促进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

语文教师教学观念决定着语文教育的成败和教学的发展方向,制约着语文教育目的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仅能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而且对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乡镇初中教育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比起城市,在农村中学工作的语文教师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部分老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仍较严重,他们还习惯于运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等现象是农村乡镇中学语文教师与城市中学语文教师的差异。鉴于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充分发挥城市中学语文教师先进的理念优势来促进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具体可开展以下活动:

1、开展集体培训。让城市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优秀教师分期分批地对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改变乡镇教师的落后观念,提高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认识。

2、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城市中学优秀语文教师亲自到乡镇学校执教语文课,以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手段来影响乡镇中学语文教师,促进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观念的更新。

3、乡镇教师到城市学校参观学习。乡镇中学分期分批组织语文教师到城市学校进行蹲点学习,通过深入班级听课、评课交流等方式,扩大乡镇语文教师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转变他们的观念。

4、开展城乡教师结对子帮扶活动。城市教师与乡镇教师可以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子帮扶活动,城市教师通过谈话交流、听课指导等方式对结对子的乡镇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帮扶,逐渐转变乡镇教师的观念。

二、城乡互动提高农村乡镇学生的素养及认识水平

农村的学习环境决定了农村乡镇中学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城市里的高。农村的孩子就业压力不大,认为只要吃得苦,学不学也没有关系。一部分农村家长也是这样认为。另外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压力大,学生不能安心读书。再加上农村小学教育远比城市小学教育落后。再者,当前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化愈演愈烈,“择校”风愈刮愈紧,对于优质生源的抢夺日趋白热化,大批农村优质生源不断地向城市或所谓的高质量学校转移。在这些情况的作用下,农村乡镇中学语文教

师的教学设想难以顺利实现,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要求,新的学业评价标准难以得到体现,直接影响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若不改变农村乡镇中学学生的思想素质现状,就无法提高乡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可以通过城乡互动,利用城市中学优质的学生资源来影响农村乡镇中学的学生,转变他们的思想,端正他们的态度。首先,城市中学组织优秀的学生代表到农村乡镇中学开展讲座宣传、文体交流等手拉手的相关教育活动,促进乡镇中学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其次,农村乡镇中学组织学生代表到城市学校参观学习,让其领悟到自己的不足,增强求学的进取心、欲望感,逐步树立农村乡镇中学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三、城市学校从教学硬件设备资源上给农村乡镇学校予援助

篇7

[关键词]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乡镇中心园;学前班;师资培训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国家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国家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师资水平、教育保育、管理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好。但笔者也发现,该地很多乡镇中心园缺乏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幼儿园示范和龙头作用弱。特别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乡镇中心园主要依靠收费维持生存,经费少且不稳定,幼儿园设施简陋,中心幼儿园不断呈下滑和萎缩趋势,影响了其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培训学前班教师效果的发挥。针对乡镇中心园本身存在的问题,除了依靠上级资助,乡镇中心园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因地制宜,完善机制,加强教师业务技能培训,探索管理和保教方法,以保持在幼教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先进性,更好地带动学前班教师的发展。此外,乡镇中心园应该结合当地农村幼教实际,如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明了开展培训工作也是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内心勇于承担起培训学前班教师的重任。

篇8

[关键词]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乡镇中心园;学前班;师资培训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国家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国家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师资水平、教育保育、管理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好。但笔者也发现,该地很多乡镇中心园缺乏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幼儿园示范和龙头作用弱。特别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乡镇中心园主要依靠收费维持生存,经费少且不稳定,幼儿园设施简陋,中心幼儿园不断呈下滑和萎缩趋势,影响了其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培训学前班教师效果的发挥。针对乡镇中心园本身存在的问题,除了依靠上级资助,乡镇中心园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因地制宜,完善机制,加强教师业务技能培训,探索管理和保教方法,以保持在幼教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先进性,更好地带动学前班教师的发展。此外,乡镇中心园应该结合当地农村幼教实际,如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明了开展培训工作也是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内心勇于承担起培训学前班教师的重任。

篇9

[关键词]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乡镇中心园;学前班;师资培训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国家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国家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师资水平、教育保育、管理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好。但笔者也发现,该地很多乡镇中心园缺乏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幼儿园示范和龙头作用弱。特别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乡镇中心园主要依靠收费维持生存,经费少且不稳定,幼儿园设施简陋,中心幼儿园不断呈下滑和萎缩趋势,影响了其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培训学前班教师效果的发挥。针对乡镇中心园本身存在的问题,除了依靠上级资助,乡镇中心园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因地制宜,完善机制,加强教师业务技能培训,探索管理和保教方法,以保持在幼教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先进性,更好地带动学前班教师的发展。此外,乡镇中心园应该结合当地农村幼教实际,如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明了开展培训工作也是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内心勇于承担起培训学前班教师的重任。

篇10

关键词:乡镇小学;学校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23-02

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的改革,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实施,教育改革的重心也逐渐转向了乡镇等农村学校,由城市带动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也在不断深入,促使着乡镇地区学校的改革和创新。而走在教育改革前沿的学校管理改革必然会成为乡镇校园改革的重点。如何建立起既能够适应农村发展管理体系又符合教育需求的乡镇学校教学管理体系等教育课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对于乡镇小学教学工作管理者而言,乡镇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工作艰难,抓好小学学校管理工作,配合新课改步伐进行改革教育发展,既是一次重大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一、合理分配管理任务

目前乡镇小学的师资力量仍旧处于薄弱状态,大部分教师都不是师范专业出身,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非常有限。由于乡镇小学教师常年在落后的地区教书,其思想和认知水平也难以适应新教育形式的发展,就算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培训和学习,但也会由于乡镇经济条件的不足而导致学习中断,继而脱离新课改教育的轨道。除此之外,乡镇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也十分突出,经济水平落后的乡镇地区,其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不足,很容易造成教师老龄化。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在对学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创新,导致人才管理的欠缺,并且由于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师在校园管理工作中出现困难后找不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而缺乏正确教育认知的教师在对校园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偏差,给校园管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要想做好校园管理,首先就要合理分配管理任务,让在校教师明确学校当前的师资情况,从实际出发进行校园管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尽量提出宽松的管理要求,使其在管理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对于年轻的教师则要加强管理培养力度,打造活力型校园,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合理规范,在校园倡导文明之风,让教师带动学生进行文明用语的学习,改善学校风貌。对于优秀骨干教师则要发挥其典范作用,让其作为教师团队的领头人,带领在校教师努力为校园管理以及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让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动员学生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来,带动学校进步。

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不少教师常年生活在乡镇,其生活圈也是自身生活的各个乡村,而一些教师的家中可能不止一位教师在乡镇小学教书,有的甚至父辈、亲戚都在同一所学校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分配教学教育管理任务时的混乱。除此之外,乡镇学校的学生自小生长的环境较为贴近大自然,其综合素质水平具有差异化特征,不少学生由于天性使然,在学习方面可能缺乏信心和兴趣,而在校园管理中对于校园综合素质水平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每一所学校都有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在校园内的所有师生都必须平等接受制度的约束,才能让管理有章可循,得以顺利的开展。所以,要想管理好乡镇小学校园,除了要做好教师管理能力水平提高工作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合理分配教师管理,在管理校园时做到全方面考虑,既要将教师安排在合理的位置上,还要重视起乡镇教师关系中的乡情和亲情,充分发挥情感作用来配合规章制度,要求教师做好自身职责工作,调动教师教育的积极性进行校园管理,配合学校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重视校园管理工作,抓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师基础教学工作中,制定相关教育责任制,激发教师教育责任心,积极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

三、加强校内外管理教育

在学生步入学校进行学习之前,对其成长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往往来自于家庭。特别是对于生活在乡镇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家庭环境往往较为复杂,有的家庭因为普遍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孩子也未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进入学校后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导致其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时也阻碍了学校校园管理工作的进行。一般来说,学生所接触的层面越广,其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一旦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规范,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人生之路出现偏差。因此,在进行校园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引导学生在文明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培养学生文明礼貌意识,从一言一行中影响孩子的行为。在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时,学校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做好孩子行为规范工作,注重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带动孩子养成一个健康开朗、积极生活的品质。学校通过家庭的影响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由抗拒学习变为热爱学习,配合教师完成工作,从而使师生关系达到和谐状态,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进行,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总之,要做好乡镇小学管理工作是一项漫长而巨大的工程,特别是对于乡镇教学管理工作者而言,要想改善乡镇小学教学管理现状,除了要贯彻实施党的基本教育方针和和路线,还要抓好乡镇小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让乡镇小学学校管理真正为校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龙启.探索完全小学与初级小学均衡发展的管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4):75-76.

[2]田俊友,刘子平.强化管理 推进乡镇小学教育均衡发展[J].新教育(吉林),2007,(1):14-15.

篇11

【关键词】示范师资优势引领

随着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整个社会、党和政府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就连我们山区小县幼儿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从2006年起,我县就开始在各乡镇建立乡镇中心幼儿园,旨在全面普及农村孩子学前教育。几年来,我县乡镇中心幼儿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一定规模。如今,乡镇中心幼儿园成了我县幼教系统一支强大的队伍。如何促进建好后的乡镇幼儿园逐步实现规范化办园,成为幼教管理工作者探讨的一个热点、焦点问题。

我园是全县唯一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承担着指导全县乡镇中心幼儿园业务、教师培训的工作任务。示范园如何发挥好自身作为正规军的示范、引领作用,带领乡镇园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引领下不断走入正轨,成为我园领导班子着重抓办的一项主要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实践,我园总结出这样一条路子: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师资优势,引领乡镇中心幼儿园又好又快的发展。

1资源共享、互帮互学

在探索“发挥示范幼儿园的师资优势引领乡镇幼儿园快速发展”之路上,我园始终秉承一个理念: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幼教发展的坚实基柱,指导乡镇园规范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要“从我做起”。资源共享打开了对话的大门。不管是教具、教材还是活动道具,只要示范园有,乡镇园只要需要,可以随时来借,各位老师都极力热心的找寻、推介。如:开学要布置教室了,乡镇园的教师就到示范园各班来参观、讨教;示范园搞大型活动,她们也会主动来帮忙、观摩。县上组织“全县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乡镇园教师提前来我园观摩学习、熟悉环境等。除此之外,我园还经常给乡镇园送去《幼儿成长记录手册》及《幼儿园园本教材》等教学资料,受到乡镇园领导、老师和幼儿家长的热忱欢迎。另外,网络为幼儿教师交流学习、共享资源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一方面借助县教育信息网、县教研网交流园本教研研究方案、阶段小结与活动开展情况;另外,我园还利用自己的校园网页,将我园工作动态、教研成果及其图文资料张贴上网,为兄弟园幼儿教师能最快获得信息提供保障。

2送教上门、帮困解难

我园还通过“送课下乡”、“送教上门”的方式,即从示范园选派骨干教师到乡镇幼儿园送课,同时进行跟踪指导,以促进乡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实地解决乡镇园的难解之题。示范园骨干教师送课后,及时对所送的课进行研讨,结合《纲要》及工作实践,积极主动地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相互研究,讨论后,指导小组教师针对乡镇幼儿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和交流,使她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几年来,我园在注重自身办园质量不断提高、办园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主动与富水、青山等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结对帮扶”,开展“送教下乡”、教育心得座谈会、相互听课等交流、学习活动,使乡镇园的教师和孩子们不出门就接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和便捷培训,受益教师达100余人。

另外,在乡镇园中普遍存在违背《纲要》精神、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的现象,这是他们为迎合家长,不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我们成立了示范园讲师团,送教上门,逐园开展家长课堂。内容涉及《纲要》解读、各年龄段孩子发展的规律、如何做好幼儿班主任、幼儿园家长工作新思路等等。这些活动感悟了家长,也让乡镇园的老师们学到了如何召开家长会,如何组织亲子活动等。我们还现场讨论如何布置环境,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教育等问题。示范园以诚相待、手把手的帮困解难行动,敞开了乡镇园交流的心扉。

3群策群力、示范引领

以《纲要》为依托,以促进乡镇园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为目标,努力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加强对乡镇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指导,引导乡镇幼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为有效激发示范园与乡镇园之间团结互助的情感,我们尝试了如下几个方法。

1)树典型----及时抓住正面典型,树立榜样,弘扬团结互助精神。如,每学年在幼儿园一线教师中评选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幼教工作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并组织表彰、联谊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热爱幼教事业、致力专业成长、全心服务幼儿”的良好精神风貌。

2)搭平台----结合培训内容,积极搭建各园教师交流的平台。近年来,全县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幼教组赛点都设在我园,我园每年暑期都承办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班,一期一个主题,一年一个重点,促进了全县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业务技能的提高,同时,对我园教师素养、保教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每次示范园开展的中大型教研活动都会邀请乡镇幼儿教师参加,为乡镇幼儿园的园本教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12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乡镇初级中学5所、农村完全小学7所、教学点9个。今年计划撤并的金丁中学、顺宁中学、永宁中学共有教职工100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共有七、八年级学生499名;杏河镇侯市、永宁镇麻湾、旦八镇麻子沟、双河乡新崾岘、顺宁镇登科5所农村完全小学和9个教学点共有教职工82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共有学生496名(其中完全小学280名,教学点216名)。

二、目标任务

今年秋季开学前完成金丁、顺宁、永宁3所中学,杏河镇侯市、永宁镇麻湾、旦八镇麻子沟、双河乡新崾岘、顺宁镇登科5所农村完全小学和顺宁镇大木山、大台、桑树坪,双河乡樊山、麻子沟,保安镇柳树坪,旦八镇沙渠、刘湾,纸坊乡阳庄9个教学点的撤并任务,初步实现“县城办中学,乡镇办小学”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目标。

(一)撤并金丁、顺宁、永宁3所乡镇中学

1、将金丁中学七、八年级在校学生今年秋季开学并入旦八中学就读。旦八中学服务区为旦八、金丁、义正和吴堡四乡镇。

2、将永宁中学、顺宁中学七、八年级在校学生今年秋季开学并入保安中学就读。保安中学服务区为永宁、顺宁、纸坊、双河和保安镇五乡镇。

3、中学服务区为市镇小学、城关小学、红都小学和城南小学。

4、杏河中学服务区为杏河、张渠、侯市三乡镇(管理区)。

(二)撤并5所农村完全小学和9个教学点

撤并杏河镇侯市、永宁镇麻湾、旦八镇麻子沟、双河乡新崾岘、顺宁镇登科5所农村完全小学和顺宁镇大木山、大台、桑树坪,双河乡樊山、麻子沟,保安镇柳树坪,旦八镇沙渠、刘湾,纸坊乡阳庄9个教学点,按照“方便群众,就近入学”的原则,将学生分流到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

(三)整合优化教师队伍

1、根据城市初中教师配备标准,保安中学应配备专任教师58人;旦八中学根据现有教师情况,只需配备物理教师2人。其他中学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无需配备。

2、按照择优聘用的原则,保安中学所需教师在撤并学校内择优聘用,富余人员在保证满足基层中学的基础上调整到乡镇中心小学任教。

3、所撤并农村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原则上调整到所在乡镇中心小学或幼儿园任教。

4、所有撤并闲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安排3名责任心强的教职工留守看管。

(四)认真做好校产处置

金丁中学、永宁中学校舍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将顺宁中学校舍改造为顺宁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撤并学校的图书、仪器、办公用品等设施设备按照“宜中学则中学,宜小学则小学”的原则,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拿出具体分配方案与调拨意见,经县政府同意后实施。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县委通信组、县广电中心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县教育局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培训,让其吃透政策,深入各乡镇、各学校进行广泛宣传;各乡镇和学校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要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广泛宣传学校撤并的目的、意义,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广大领导干部要有全局意识,充分认识学校撤并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与重要性,把此项工作放在贯彻“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高度,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县教育局要按照撤并工作分工分别成立工作小组,局领导要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切实加强对学校撤并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和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协助教育部门做好辖区学校撤并工作;县财政、住建、人社、编办、国有中心等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撤并任务如期实现。

(三)加快校建工程进度。县教育局要加快学校校舍建设和维护,特别是要加快保安中学、职教中心的建设进度,确保秋季开学投入使用。

(四)合理安置教职员工。县教育局要商人社、编办等部门单位,严格按照《2012年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优化方案》,因事设岗,因岗用人,择优选拔调配好教师。

(五)妥善做好校产处置。所撤并学校的全部资产和土地由县政府进行统一调配和处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挪用;对造成学校资产流失的责任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追究责任。

篇13

由于区划的原因,现有乡镇是过去几个小乡镇的组合,一个乡镇内有2—3所初中学校比较普遍,多数初中学校有6—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700人。今后一个乡镇原则上只建一所寄宿制初中,18—36个教学班,学生人数900—2000人,将各乡镇的片区初中学生全部集中在乡镇初中就读。被撤的片区初中交给片区中小学,片区中心小学又将一部分离片区中心校较近的村小撤并,或者把小学高年级收到片区中心小学。村小所剩教学用房改做多功能活动室或村级幼儿园。这样既扩大了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初中规模,又扩大了片区中心校的办学规模;既加强了义务教育,又带动了幼儿教育。

扩建较大规模寄宿制乡镇初中有利于同一乡镇范围内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现在绝大多数乡镇所在地初中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水平、设备设施均优于片区初中,多数片区初中已变成薄弱学校,教师不愿去,学生流失多,教学质量差。通过建设较大规模寄宿制乡镇初中,有利于同一乡镇范围内的孩子在同一学校就读,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保证同一乡镇学生受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扩建较大规模寄宿制乡镇初中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降低初中辍学率

据我们调查,初中流失生中因自己在薄弱学校读书、学校教学质量差、产生对学校不信任而厌学辍学的比例达到流失生的40%左右,高居流失原因的首位。现在农村初中生,父母多在35—45岁之间,又多在外打工,无法教育、抚养这些留守孩子,只能委托爷爷、奶奶或亲友代管。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留守孩子不服管理,学生没有较好的家庭教育,加之现在社会上一些地方(如管理不善的网吧)诱惑力大,留守孩子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扩建较大规模寄宿制乡镇初中后,这些留守孩子在学校时间较长,晚上还要上晚自习,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降低初中学生辍学率。

扩建较大规模寄宿制乡镇初中为学校校本研训的开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利于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学校规模做大以后,各学科都增加了专任教师,减少了兼任教师,每一个学科教师数量的增加,便于更好地开展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将会促进学校教研组水平和备课组质量的提高。同一年级班级增多,学校增设年级组管理,可以使学校的管理加强,提高办学效益。

扩建较大规模寄宿制乡镇初中,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乡镇初中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原则。乡镇初中是乡镇义务教育的“龙头”,扩建乡镇较大规模的宿宿制初中会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产生影响,不能因为建设乡镇初中而造成村小校舍的大量闲置浪费。必须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的校点布局调整统筹考虑,必须与消除中小学危房统筹考虑。

篇14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

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成校)在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乡镇成校教师在服务“三农”、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乡镇成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笔者所在的单位承担着湖北省示范性乡镇成校师资培训工作。本文拟从教师专业化这一视角,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我国乡镇成校师资培训的相关策略。

一、乡镇成校师资队伍专业化的现状

专业化是当今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专业化是这一大趋势的反映。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和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结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不断更新、演进、丰富的过程。所谓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即教师通过严格专业训练与主动终身学习,逐渐达到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标准,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得到社会承认的专业人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大趋势,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教师专业化。随着《教师法》(1993)、《教师资格条例》(1995)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等一系列制度的颁布实施,我国教师专业化也迈开了步伐。根据教师专业化有关理论,我们认为,我国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

(一)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作为专业群体与专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乡镇成校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乡镇成校的需求。据原国家教委1995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规定:“学校专职教师要按当地总人口的万分之二的比例配备,举办脱产班和‘3+1’分流职业初中班,应适当增配专职教师,按每班2至3名配备。”而当前由于体制和编制原因,我国大部分乡镇成校是按当地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备,有的这个比例也达不到,有的甚至就根本没有专职和兼职教师。乡镇成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不但影响乡镇成校教师专业群体的规模,而且严重影响了乡镇成校的发展,影响了乡镇成校作用与功能的有效发挥。“有为才有位”,无为则无位,有些乡镇成校在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以致于在当地农村教育格局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二)整体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专业群体的质量

首先,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后备力量。据笔者对近三年参与我中心培训的乡镇成校骨干教师年龄统计,平均年龄51岁。有些乡镇不按规定配备教师,而是把年龄较大,不适合普教的文化课教师,或者把机构改革中乡镇教育组富余人员,安排到乡镇成校,把乡镇成校变成了收容所或养老院。造成有些乡镇成校教师人员结构老化,缺乏活力。其次,学历结构偏低,专科和专科以下还占相当比例。按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规定,乡镇成校专职教师学历结构,大专以上学历要占60%,但大多数乡镇成校达不到这一要求。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统计,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5%,很多学校没有大专以上教师。再次,专业知识缺乏。乡镇成校教师大多来自普通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及乡镇教育行政部门,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的民办教师或乡镇教育管理干部,他们普遍知识陈旧,缺少农村生产经营知识,缺乏成人教育专业知识。最后,能力结构不完善。他们原来从事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他们的能力结构中缺乏农村生产实际操作和示范能力,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的教师只能放放录相,保管资料,打扫卫生,其农村生产经营能力有的还不如普通农民。由于乡镇成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低,很大程度上不能为农民起示范作用,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对乡镇成校教师的认可,影响了乡镇成校这一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三)没有专业的培养培训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和训练体系,缺乏职业准入制度

职业专业化要求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并建立完整的专业训练体系和职业准入制度。我国乡镇成校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培训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的训练体系,缺乏准入制度。不象大学、中学教师,有专业的培养培训机构,有一整套专业标准和训练体系,包括职前职后培训体系,而乡镇成人文化学校教师没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机构,加上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以致于目前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性不强,无论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当乡镇成校教师。因此,使得现有教师不注重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学习提高。

(四)教师缺乏专业训练,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完善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原来大多是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在从事农村成人教育教学后,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成人教育专业培养与培训,缺乏一个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尤其缺乏对成人学员学习特点及成人教育教学规律的了解与掌握。这种状况导致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而,不能较好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与促进农村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五)职前职后培训严重不足,专业化培训亟待加强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忽视乡镇成校教师的培训提高,造成很多教师缺乏适当的培训。他们无法通过培训获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无法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可否认,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行为不规范等,影响了培训效果,造成乡镇成校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强。因此教师专业化培训必须加强。

三、促进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的培训策略

(一)按教师专业化要求建立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一般依托普通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等专业学校。这些培训机构在乡镇成校教师培训、提高乡镇成校教师素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了规范培训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申办乡镇成校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证,严格准入制度,并对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的管理,加强培训质量的检查评估。采用项目招标制,建立不同培训机构公平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建议以普通高等农业院校为指导、以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阵地、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补充构建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体系。

(二)树立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

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要树立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学员参与,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在为教师专业化服务培训理念引领下,培训工作以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为中心展开,培训设计要着眼于他们的专业化需求,培养学员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必须深入贯彻到培训机构的每一位领导、教师和工作人员中,贯穿到每个人的工作之中。

(三)按教师专业化要求确定培训内容

一是针对乡镇成校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的现状,加强学历教育。建议政府开展乡镇成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纳入整个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工作之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改变目前乡镇成校教师素质不高的状况。二是针对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置相应的课程。在培训工作准备阶段,要加强学员培训需求调查,根据需求选择培训课程;在培训工作中,要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如我们在所举办的三期湖北省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中,就针对乡镇成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了乡镇成校教师职业道德、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农村经济专题、农村实用技术专题等方面的课程和内容,充分做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四)按教师专业化的需要选择培训形式

乡镇成校教师培训要从成人培训和乡镇成校的特点出发,采取灵活的培训形式。如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补充,讲授式、互动式、研讨式、参与式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还可组织问题研究、论坛交流、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分组研讨、反思自学、操作体验、外出考察等形式,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能动作用,在多种培训形式中获得理论水平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增强。我们在对湖北省137名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中,采用了课堂讲授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形式,农村实用技术专题课就在长江大学实验实习农场的田间、猪场和鱼塘讲授,实践性强,效果明显。在培训期间,我们还组织参观了5所比较有特色的湖北省示范性乡镇成校,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基地建设以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经验,对参训学员启发很大。

(五)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培训队伍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培训者的培训,这也是发达国家培训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英国在80年代中期就关注培训者的培训。诺丁汉大学成人教育系率先举办培训者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管理和组织过程中诸要素的分析,培训材料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依托权威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培训者的培训,建立一支适应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业务过硬的培训者专业队伍。

(六)进一步健全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培训保障体系

对乡镇成校教师的专业培训,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通过完善教师培训机构认证制度、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考评制度等来保障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采取政府统筹与共同分担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培训经费,将教师专业发展所需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为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霍玉文.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刍议[J].职教通讯,2005,(8).

[2]曹仲岗.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5).

[3]王建平.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背景及其实现途径[J].继续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