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战略管理基本特征范文

战略管理基本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20 11:14: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战略管理基本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战略管理基本特征

篇1

传统认为,“战略”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和决定性的谋划;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职能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侧面,不具有全局性特征,因而无战略成分可言。然而,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因融资结构等重大财务安排不当而导致财务危机的诸多教训越发清楚地告诉我们,财务管理并非仅限于“策略”和“战术”层面,也有着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内容。这就是说,财务战略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

二、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角度的考察

企业战略也常被称作“企业经营战略”或简称为“经营战略”。企业战略问题的提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从西方的情况(以美国为例)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大约是5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亦即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这段时间,虽然由于基本消费品的需要正逐步趋于饱和而使企业意识到了以销定产的道理,这种道理也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付诸实践,因此,企业不再仅仅依靠内部控制式的传统管理,而是更多地根据环境从需求的变化来规划未来发展,并在实践中采用了诸如预算管理和长期计划等具体做法。但是,那时的计划和预算都是主要地以历史实绩为基础,采取简单的趋势推断办法加以确定的,而比较缺乏对未来环境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显然,这样的计划或预算离以“谋划未来”为基本特征的“战略”尚有较大距离。

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社会需求由“量”转向“质”,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革新,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资源短缺(如石油危机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此外,由于通货膨胀及垄断行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破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政府对经济生活及企业活动的干预因此而不断增加。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日益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唯有切切实实地根据环境及其可能变化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实现途径,方能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战略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是进入8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1978年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企业以国有企业为绝对主导,而国有企业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控制之下。所以,严格说来,当时的国有企业事实上都只是承担国家计划所指定的生产任务的“工厂”而已,它们基本不具备“筹划事业”这一职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企业改革主要围绕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分配作一定的调整,而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也尚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对国有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够显着。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已基本做到了“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展现;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使得市场竞争趋于激化。加之,在经历了80年代末的“抢购风”之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理性,社会需求也发生着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国际市场也日益影响乃至冲击着国内市场。这些都给我国企业提出了警示:企业唯有根据环境及其可能的未来变化规划其发展之路,才有可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内容的构成和战略管理的程序,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与西里尔•奥唐奈认为:“虽然一般在使用‘战略’这个术语时意味着为企业或其它事业单位的经营和计划工作规定基本和总的方向,但也不应该忽略它存在着几种基本类型。最重要的当然是全面的总体的战略和政策,另外有一些辅助的或派生的战略和政策,还有些较次要的战略和政策。但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此外,考虑到执行计划的预期环境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有些战略和政策要具有随机制宜的特性。”在孔茨与奥唐奈看来,重大的战略和政策就是指能使企业达到目标的基本战略和政策。他们认为,企业主要的战略和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销售、新产品开发、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等。而且,这些战略往往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战略和政策,多为许多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

由上可见,企业战略具有多元结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战略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且也应该包括事业部层次和/或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是企业诸方面职能战略之一。然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区分往往并不那么绝对。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财务管理从而财务战略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自身特定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的独立存在。财务活动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活动的一项相对独立的内容,首先就是以货币的独立存在为基础的。货币独立存在的初始意义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运动就逐步地独立于商品的运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运动规律。于是,商业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经营货币的金融资本家。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分离,从根本上决定了主要从事产业资本营运的工商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尽管金融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本质上也不能脱离产业资本。这就决定了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及由此派生的其他财务活动的管理,都必须以满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要求为基本准则。

(2)资金的有限性。资金的有限性是财务活动从而财务管理独立存在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资金的有限性,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从全社会来看,任何特定时点上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资金总量总是有限的。其二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企业现状(如规模、获利水平、财务结构等)和企业环境(如经济成长速度、产业生命周期、有关法律和政策等)既定的情况下,其可能获得的资金总量也必然是有限的。由于资金的有限性,企业活动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资金的供给永远是一对需要谨慎处理的矛盾。企业既需要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如营销、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基本建设等)的资金需要,又必须讲究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尽可能节约资金占用。

(3)企业对现金流状况的关注。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讲,赚取利润于任何企业无疑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企业倘若获得不了利润,就没有长期存在的可能。然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企业发展和/或生产经营的需要,即便有利可图,也可能会因财务状况尤其是现金状况陷于困境而发生危机。所以,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有获取利润的能力,而且必须确保赚取利润过程资金流转的顺畅和财务结构的合理与安全。

(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而引起的委托关系的出现。委托人与人之间需要处理的关系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从委托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莫过于其财务利益的实现。为此,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确保委托人财务利益的实现,自然就成了人所承担的诸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来自委托人亦即所有者的压力完全市场化了。除了融资和投资,股利分派也成为企业财务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

第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关系特征。由于资金的筹集取决于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更是与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即便是股利分派,也决不是单

一、纯粹的财务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需要。所以,企业财务活动的实际过程总是与企业活动的其它方面相互联系的,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其它方面的关系亦然。诚如前述,尽管企业战略指的首先是那些全局和长远的方面,但因全局与局部总是相对而言的,某些“局部”的职能活动往往事关“全局”且具有长远的特征,也就同样地成为企业某一“局部”的战略问题。财务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性;财务战略作为一种“局部”战略而存在。然而,由于诸如购并等企业活动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多重属性,我们很难将它们简单地划归于财务活动或非财务活动。它们事实上需要人们从多个职能角度予以考虑。有鉴于此,本文所采用的财务战略概念,虽然主要是指对企业总体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又不完全限于此。一些与财务密切相关但具有多重属性的企业活动的财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包含于其中。

三、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财务管理角度的考察

根据现有的一般认识,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财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2)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3)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职能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许多重要的财务事项都需要由企业最高决策层行使最终决策权。

从财务管理角度考察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亦即财务战略问题能否相对地区别于一般财务问题。换句话说,哪些财务活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哪些财务活动不具有战略意义而只是策略或战术问题。笔者认为,恰当地作出这种区分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把握战略与策略及战术之间的联系及差异。遵循“战略总是带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而策略和战术则是指为达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一基本观点,那些属于财务战略范畴的企业财务活动必须具有“对企业全局尤其是指企业总体财务状况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特征;而那些一般财务问题,亦即所谓的财务策略及战术问题,其本身通常不具有“全局”和“长期”的特征,尽管它们也是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所必须做的工作。

根据上述财务战略内涵特征,我们基本可以列出一些主要的财务战略,尽管难于做到罗列齐全。当然,财务战略问题的类别会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异。(1)从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基本内容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融资战略、投资战略、营运资金战略和股利分派战略等;(2)从派生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派生内容的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投资规模战略、投资方向战略、企业购并战略、分部财务战略、特殊条件(如通货膨胀)之下的财务战略等;(3)从企业状况特征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不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财务战略等。(4)从财务活动本身直接涉及的范围来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总体或曰综合财务战略(积极或消极型战略;快速扩张、稳定发展或收缩型战略)和分项财务战略(即指主要涉及某一方面财务活动的财务战略问题)。

从上述财务战略问

题的类别来看,财务战略似已涉及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所有领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所给出的财务战略范畴在外延上过于宽泛?其实并非如此。应该说,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何领域都同时存在着“战略性”的方面和“策略及战术性”的方面。即便就营运资金管理而言,尽管它通常被人们归于“日常”财务管理的范畴,尽管它的大量工作属于甚为琐细的策略乃至技术事务,但营运资金管理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带有“战略”意义的成分,如营运资金管理中的资产组合和筹资组合的协调问题,就不可能不对企业长期的财务稳定甚至企业的。

健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此相反,诸如一般长期投资乃至企业购并等重大财务活动,尽管它们往往会很自然地被划归“战略性”财务活动的范畴,但其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却又必然包含着许多细节问题,亦即“策略或技术性”的财务活动。所以,任何大类意义上的财务活动,事实上都同时包含着战略与非战略的成分,其差异只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不同而已。

四、企业总体财务战略的类型及特征

美国着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认为,企业战略包括以下四种类型,即:一体化战略、加强型战略、多元经营战略以及防御型战略。一体化战略又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其中,纵向一体化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供货方公司的所有权或增加对其的控制。横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竞争公司所有权或加强对其的控制,加强型战略是市场渗透、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的统称。市场渗透战略是通过更大的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市场开发战略是指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地区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开发和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战略是通过改进和改变产品或服务而增加产品销售。多元经营战略包括集中化多元经营、横向多元经营及混合式多元经营。集中化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横向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向现有用户提供新的,且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混合式多元经营战略则是指,增加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防御型战略则包括合资经营、收缩、剥离和清算等。合资经营战略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公司结成暂时的合作关系以共同利用某些机会。收缩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减少资产与成本而重组企业,以扭亏为盈。剥离战略是指出售企业的分部、分公司或任何一个部分,以使企业摆脱为那些不盈利却又占用大量资金的分部所累的状况。清算战略是指企业停止营业,将企业全部资产出售,以实现其有形资产价值。

企业战略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关心的不是这些具体的企业战略形式,而是与这些企业战略形式相配合的财务战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如前所述,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但财务战略又侧重于资金的筹措与使用。所以,财务战略类型也就应该主要地从资金筹措与使用特征的角度进行划分。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划分财务战略,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和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为了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是为了弥补内部积累相对于企业扩张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是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往往会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为相对的低水平,因为收益的增长相对于资产的增长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之,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的特征。

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从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所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是“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当然,随着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内部利润积累就会越来越成为不必要,那么,“少分配”的特征也就随之而逐步消失。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类企业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挫折,也很可能曾经实施过快速扩张的财务战略,因而历史上所形成的负债包袱和当前经营上所面临的困难,就成为迫使其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两个重要原因。“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是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财务特征。

五、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财务战略管理,或称战略财务管理,指的是对企业财务战略或曰战略性财务活动的管理。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基本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确立。这是因为,每一个企业客观上都应该有一个指导其行为的基本目标以及相应的财务目标。企业目标的明确,也就意味着明确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财务目标的明确,则为财务战略管理提供了具体行为准则。有了明确的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才可以界定财务战略方案选择的边界,才能排除那些显然偏离企业发展方向和财务目标要求的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只有明确了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才可以将财务战略管理尤其是财务战略形成过程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框架之内,才能避免漫无目的地探寻财务战略方案这种劳而无功的做法。

篇2

    传统认为,“战略”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和决定性的谋划;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职能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侧面,不具有全局性特征,因而无战略成分可言。然而,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因融资结构等重大财务安排不当而导致财务危机的诸多教训越发清楚地告诉我们,财务管理并非仅限于“策略”和“战术”层面,也有着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内容。这就是说,财务战略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

    二、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角度的考察

    企业战略也常被称作“企业经营战略”或简称为“经营战略”。企业战略问题的提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从西方的情况(以美国为例)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大约是50 年代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亦即20 世纪30 年代至50 年代初这段时间,虽然由于基本消费品的需要正逐步趋于饱和而使企业意识到了以销定产的道理,这种道理也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付诸实践,因此,企业不再仅仅依靠内部控制式的传统管理,而是更多地根据环境从需求的变化来规划未来发展,并在实践中采用了诸如预算管理和长期计划等具体做法。但是,那时的计划和预算都是主要地以历史实绩为基础,采取简单的趋势推断办法加以确定的,而比较缺乏对未来环境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显然,这样的计划或预算离以“谋划未来”为基本特征的“战略”尚有较大距离。

    20 世纪50 年代,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社会需求由“量”转向“质”,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革新,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资源短缺(如石油危机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此外,由于通货膨胀及垄断行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破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政府对经济生活及企业活动的干预因此而不断增加。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日益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唯有切切实实地根据环境及其可能变化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实现途径,方能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战略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是进入8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1978 年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企业以国有企业为绝对主导,而国有企业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控制之下。所以,严格说来,当时的国有企业事实上都只是承担国家计划所指定的生产任务的“工厂”而已,它们基本不具备“筹划事业”这一职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企业改革主要围绕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分配作一定的调整,而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也尚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对国有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够显着。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 年代后,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已基本做到了“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展现;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使得市场竞争趋于激化。加之,在经历了80 年代末的“抢购风”之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理性,社会需求也发生着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国际市场也日益影响乃至冲击着国内市场。这些都给我国企业提出了警示:企业唯有根据环境及其可能的未来变化规划其发展之路,才有可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内容的构成和战略管理的程序,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与西里尔•奥唐奈认为:“虽然一般在使用‘战略’这个术语时意味着为企业或其它事业单位的经营和计划工作规定基本和总的方向,但也不应该忽略它存在着几种基本类型。最重要的当然是全面的总体的战略和政策,另外有一些辅助的或派生的战略和政策,还有些较次要的战略和政策。但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此外,考虑到执行计划的预期环境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有些战略和政策要具有随机制宜的特性。”在孔茨与奥唐奈看来,重大的战略和政策就是指能使企业达到目标的基本战略和政策。他们认为,企业主要的战略和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销售、新产品开发、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等。而且,这些战略往往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战略和政策,多为许多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

    由上可见,企业战略具有多元结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战略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且也应该包括事业部层次和/或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是企业诸方面职能战略之一。然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区分往往并不那么绝对。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财务管理从而财务战略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自身特定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的独立存在。财务活动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活动的一项相对独立的内容,首先就是以货币的独立存在为基础的。货币独立存在的初始意义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运动就逐步地独立于商品的运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运动规律。于是,商业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经营货币的金融资本家。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分离,从根本上决定了主要从事产业资本营运的工商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尽管金融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本质上也不能脱离产业资本。这就决定了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及由此派生的其他财务活动的管理,都必须以满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要求为基本准则。

    ( 2)资金的有限性。资金的有限性是财务活动从而财务管理独立存在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资金的有限性,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从全社会来看,任何特定时点上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资金总量总是有限的。其二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企业现状(如规模、获利水平、财务结构等)和企业环境(如经济成长速度、产业生命周期、有关法律和政策等)既定的情况下,其可能获得的资金总量也必然是有限的。由于资金的有限性,企业活动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资金的供给永远是一对需要谨慎处理的矛盾。企业既需要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如营销、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基本建设等)的资金需要,又必须讲究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尽可能节约资金占用。

    (3)企业对现金流状况的关注。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讲,赚取利润于任何企业无疑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企业倘若获得不了利润,就没有长期存在的可能。然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企业发展和/或生产经营的需要,即便有利可图,也可能会因财务状况尤其是现金状况陷于困境而发生危机。所以,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有获取利润的能力,而且必须确保赚取利润过程资金流转的顺畅和财务结构的合理与安全。

    ( 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而引起的委托关系的出现。委托人与人之间需要处理的关系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从委托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莫过于其财务利益的实现。为此,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确保委托人财务利益的实现,自然就成了人所承担的诸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来自委托人亦即所有者的压力完全市场化了。除了融资和投资,股利分派也成为企业财务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

    第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关系特征。由于资金的筹集取决于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更是与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即便是股利分派,也决不是单一、纯粹的财务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需要。所以,企业财务活动的实际过程总是与企业活动的其它方面相互联系的,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其它方面的关系亦然。诚如前述,尽管企业战略指的首先是那些全局和长远的方面,但因全局与局部总是相对而言的,某些“局部”的职能活动往往事关“全局”且具有长远的特征,也就同样地成为企业某一“局部”的战略问题。财务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性;财务战略作为一种“局部”战略而存在。然而,由于诸如购并等企业活动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多重属性,我们很难将它们简单地划归于财务活动或非财务活动。它们事实上需要人们从多个职能角度予以考虑。有鉴于此,本文所采用的财务战略概念,虽然主要是指对企业总体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又不完全限于此。一些与财务密切相关但具有多重属性的企业活动的财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包含于其中。

    三、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财务管理角度的考察

    根据现有的一般认识,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财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 (2)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 (3)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职能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许多重要的财务事项都需要由企业最高决策层行使最终决策权。

    从财务管理角度考察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亦即财务战略问题能否相对地区别于一般财务问题。换句话说,哪些财务活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哪些财务活动不具有战略意义而只是策略或战术问题。笔者认为,恰当地作出这种区分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把握战略与策略及战术之间的联系及差异。遵循“战略总是带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而策略和战术则是指为达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一基本观点,那些属于财务战略范畴的企业财务活动必须具有“对企业全局尤其是指企业总体财务状况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特征;而那些一般财务问题,亦即所谓的财务策略及战术问题,其本身通常不具有“全局”和“长期”的特征,尽管它们也是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所必须做的工作。

篇3

传统认为,“战略”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和决定性的谋划;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职能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侧面,不具有全局性特征,因而无战略成分可言。然而,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因融资结构等重大财务安排不当而导致财务危机的诸多教训越发清楚地告诉我们,财务管理并非仅限于“策略”和“战术”层面,也有着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内容。这就是说,财务战略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

二、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角度的考察

企业战略也常被称作“企业经营战略”或简称为“经营战略”。企业战略问题的提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从西方的情况(以美国为例)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大约是5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亦即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这段时间,虽然由于基本消费品的需要正逐步趋于饱和而使企业意识到了以销定产的道理,这种道理也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付诸实践,因此,企业不再仅仅依靠内部控制式的传统管理,而是更多地根据环境从需求的变化来规划未来发展,并在实践中采用了诸如预算管理和长期计划等具体做法。但是,那时的计划和预算都是主要地以历史实绩为基础,采取简单的趋势推断办法加以确定的,而比较缺乏对未来环境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显然,这样的计划或预算离以“谋划未来”为基本特征的“战略”尚有较大距离。

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社会需求由“量”转向“质”,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革新,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资源短缺(如石油危机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此外,由于通货膨胀及垄断行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破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政府对经济生活及企业活动的干预因此而不断增加。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日益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唯有切切实实地根据环境及其可能变化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实现途径,方能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战略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是进入8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1978年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企业以国有企业为绝对主导,而国有企业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控制之下。所以,严格说来,当时的国有企业事实上都只是承担国家计划所指定的生产任务的“工厂”而已,它们基本不具备“筹划事业”这一职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企业改革主要围绕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分配作一定的调整,而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也尚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对国有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够显著。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已基本做到了“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展现;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使得市场竞争趋于激化。加之,在经历了80年代末的“抢购风”之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理性,社会需求也发生着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国际市场也日益影响乃至冲击着国内市场。这些都给我国企业提出了警示:企业唯有根据环境及其可能的未来变化规划其发展之路,才有可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内容的构成和战略管理的程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与西里尔•奥唐奈认为:“虽然一般在使用‘战略’这个术语时意味着为企业或其它事业单位的经营和计划工作规定基本和总的方向,但也不应该忽略它存在着几种基本类型。最重要的当然是全面的总体的战略和政策,另外有一些辅助的或派生的战略和政策,还有些较次要的战略和政策。但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此外,考虑到执行计划的预期环境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有些战略和政策要具有随机制宜的特性。”在孔茨与奥唐奈看来,重大的战略和政策就是指能使企业达到目标的基本战略和政策。他们认为,企业主要的战略和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销售、新产品开发、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等。而且,这些战略往往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战略和政策,多为许多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

由上可见,企业战略具有多元结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战略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且也应该包括事业部层次和/或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是企业诸方面职能战略之一。然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区分往往并不那么绝对。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财务管理从而财务战略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自身特定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的独立存在。财务活动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活动的一项相对独立的内容,首先就是以货币的独立存在为基础的。货币独立存在的初始意义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运动就逐步地独立于商品的运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运动规律。于是,商业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经营货币的金融资本家。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分离,从根本上决定了主要从事产业资本营运的工商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尽管金融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本质上也不能脱离产业资本。这就决定了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及由此派生的其他财务活动的管理,都必须以满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要求为基本准则。

(2)资金的有限性。资金的有限性是财务活动从而财务管理独立存在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资金的有限性,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从全社会来看,任何特定时点上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资金总量总是有限的。其二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企业现状(如规模、获利水平、财务结构等)和企业环境(如经济成长速度、产业生命周期、有关法律和政策等)既定的情况下,其可能获得的资金总量也必然是有限的。由于资金的有限性,企业活动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资金的供给永远是一对需要谨慎处理的矛盾。企业既需要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如营销、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基本建设等)的资金需要,又必须讲究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尽可能节约资金占用。

(3)企业对现金流状况的关注。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讲,赚取利润于任何企业无疑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企业倘若获得不了利润,就没有长期存在的可能。然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企业发展和/或生产经营的需要,即便有利可图,也可能会因财务状况尤其是现金状况陷于困境而发生危机。所以,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有获取利润的能力,而且必须确保赚取利润过程资金流转的顺畅和财务结构的合理与安全。

(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而引起的委托关系的出现。委托人与人之间需要处理的关系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从委托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莫过于其财务利益的实现。为此,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确保委托人财务利益的实现,自然就成了人所承担的诸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来自委托人亦即所有者的压力完全市场化了。除了融资和投资,股利分派也成为企业财务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

第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关系特征。由于资金的筹集取决于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更是与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即便是股利分派,也决不是单一、纯粹的财务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需要。所以,企业财务活动的实际过程总是与企业活动的其它方面相互联系的,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其它方面的关系亦然。诚如前述,尽管企业战略指的首先是那些全局和长远的方面,但因全局与局部总是相对而言的,某些“局部”的职能活动往往事关“全局”且具有长远的特征,也就同样地成为企业某一“局部”的战略问题。财务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性;财务战略作为一种“局部”战略而存在。然而,由于诸如购并等企业活动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多重属性,我们很难将它们简单地划归于财务活动或非财务活动。它们事实上需要人们从多个职能角度予以考虑。有鉴于此,本文所采用的财务战略概念,虽然主要是指对企业总体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又不完全限于此。一些与财务密切相关但具有多重属性的企业活动的财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包含于其中。

三、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财务管理角度的考察

根据现有的一般认识,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财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2)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3)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职能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许多重要的财务事项都需要由企业最高决策层行使最终决策权。

从财务管理角度考察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亦即财务战略问题能否相对地区别于一般财务问题。换句话说,哪些财务活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哪些财务活动不具有战略意义而只是策略或战术问题。笔者认为,恰当地作出这种区分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把握战略与策略及战术之间的联系及差异。遵循“战略总是带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而策略和战术则是指为达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一基本观点,那些属于财务战略范畴的企业财务活动必须具有“对企业全局尤其是指企业总体财务状况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特征;而那些一般财务问题,亦即所谓的财务策略及战术问题,其本身通常不具有“全局”和“长期”的特征,尽管它们也是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所必须做的工作。

根据上述财务战略内涵特征,我们基本可以列出一些主要的财务战略,尽管难于做到罗列齐全。当然,财务战略问题的类别会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异。(1)从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基本内容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融资战略、投资战略、营运资金战略和股利分派战略等;(2)从派生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派生内容的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投资规模战略、投资方向战略、企业购并战略、分部财务战略、特殊条件(如通货膨胀)之下的财务战略等;(3)从企业状况特征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不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财务战略等。(4)从财务活动本身直接涉及的范围来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总体或曰综合财务战略(积极或消极型战略;快速扩张、稳定发展或收缩型战略)和分项财务战略(即指主要涉及某一方面财务活动的财务战略问题)。

从上述财务战略问题的类别来看,财务战略似已涉及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所有领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所给出的财务战略范畴在外延上过于宽泛?其实并非如此。应该说,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何领域都同时存在着“战略性”的方面和“策略及战术性”的方面。即便就营运资金管理而言,尽管它通常被人们归于“日常”财务管理的范畴,尽管它的大量工作属于甚为琐细的策略乃至技术事务,但营运资金管理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带有“战略”意义的成分,如营运资金管理中的资产组合和筹资组合的协调问题,就不可能不对企业长期的财务稳定甚至企业的。

健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此相反,诸如一般长期投资乃至企业购并等重大财务活动,尽管它们往往会很自然地被划归“战略性”财务活动的范畴,但其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却又必然包含着许多细节问题,亦即“策略或技术性”的财务活动。所以,任何大类意义上的财务活动,事实上都同时包含着战略与非战略的成分,其差异只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不同而已。

四、企业总体财务战略的类型及特征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认为,企业战略包括以下四种类型,即:一体化战略、加强型战略、多元经营战略以及防御型战略。一体化战略又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其中,纵向一体化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供货方公司的所有权或增加对其的控制。横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竞争公司所有权或加强对其的控制,加强型战略是市场渗透、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的统称。市场渗透战略是通过更大的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市场开发战略是指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地区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开发和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战略是通过改进和改变产品或服务而增加产品销售。多元经营战略包括集中化多元经营、横向多元经营及混合式多元经营。集中化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横向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向现有用户提供新的,且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混合式多元经营战略则是指,增加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防御型战略则包括合资经营、收缩、剥离和清算等。合资经营战略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公司结成暂时的合作关系以共同利用某些机会。收缩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减少资产与成本而重组企业,以扭亏为盈。剥离战略是指出售企业的分部、分公司或任何一个部分,以使企业摆脱为那些不盈利却又占用大量资金的分部所累的状况。清算战略是指企业停止营业,将企业全部资产出售,以实现其有形资产价值。

企业战略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关心的不是这些具体的企业战略形式,而是与这些企业战略形式相配合的财务战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如前所述,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但财务战略又侧重于资金的筹措与使用。所以,财务战略类型也就应该主要地从资金筹措与使用特征的角度进行划分。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划分财务战略,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和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为了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是为了弥补内部积累相对于企业扩张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是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往往会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为相对的低水平,因为收益的增长相对于资产的增长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之,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的特征。

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从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所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是“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当然,随着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内部利润积累就会越来越成为不必要,那么,“少分配”的特征也就随之而逐步消失。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类企业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挫折,也很可能曾经实施过快速扩张的财务战略,因而历史上所形成的负债包袱和当前经营上所面临的困难,就成为迫使其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两个重要原因。“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是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财务特征。

五、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财务战略管理,或称战略财务管理,指的是对企业财务战略或曰战略性财务活动的管理。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基本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确立。这是因为,每一个企业客观上都应该有一个指导其行为的基本目标以及相应的财务目标。企业目标的明确,也就意味着明确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财务目标的明确,则为财务战略管理提供了具体行为准则。有了明确的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才可以界定财务战略方案选择的边界,才能排除那些显然偏离企业发展方向和财务目标要求的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只有明确了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才可以将财务战略管理尤其是财务战略形成过程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框架之内,才能避免漫无目的地探寻财务战略方案这种劳而无功的做法。

篇4

>> 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研究 论篮球运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内涵和基本特征 市场逻辑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论析 体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基本特征 中学高职称教师专业“再发展”的基本特征 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品牌和灵魂 政府治理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形成 软交换技术的基本特征和要素 社会思潮的类型和基本特征浅析 论审计规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尚美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建构路径 浅谈高职英语交互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教学方法 论党员主体地位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试论生态型城市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浅议学习型部队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IT产业内涵与基本特征 和谐劳资关系:内涵及基本特征 关于教学大纲的三大基本特征和基本构成的研究 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9][1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2011.

[10]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5-66.

Connot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rand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LIU Zhi-feng

(Qinhuangd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100, China)

篇5

目前,SMA在我国的应用仍属探索阶段,人们对SMA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战略管理会计(SMA)是近年来兴起的一支新的会计学分支学科,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应变化中的内外部条件,企业资源在内部如何分配与利用,如何使企业内部之间协调行动以取得整体上更优的战略效果。

对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统一,然而都反映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等。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战略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有以下一些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大量提供诸如质量、需求量、市场占有份额等非财务信息,这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经营和竞争能力、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比较单一的计量手段模式,因此,有人提出“战略管理会计已不是会计”的观点。

篇6

[关键词]大学战略管理 生态学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75-03

当前,国内很多关于大学战略管理的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力,根源于没有从适切的视角切入,使用单调的研究方法和格式化的研究思路。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视角和思路进行理论反思和理论创新。生态学以其蕴涵的整体、多样、平衡、和谐的思想逐渐成为一门具有普适作用的方法论学科,广泛渗透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之中。那么,在大学战略管理研究中能否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呢?本文将通过寻找生态思维和大学战略管理活动的契合点,揭示生态学方法论对于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的适切性,并探讨如何运用生态学方法进行大学战略管理理论的创新。

一、生态学: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态思维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以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强调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价值追求,“具有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因此,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1 生态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

生态学将世界看作是不同层次事物相互关联的网络整体,强调把事物放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整体性思维是生态思维的主要特征。生态学家泰勒曾指出:“大自然中很少存在裸的个体主义,我们可以把生态系统描绘为由植物和动物组成的、联系密切相互合作的联邦。”生态学所揭示的整体性提供了一幅与传统的机械论自然观迥然不同的世界图景。我们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倡导运用生态学方法,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立场就是:反对近现代科学把事物从其存在的有机环境中抽离出来进行单独考察研究的思维方法。

2 生态思维是一种价值性思维

生态学因为能够为社会和文化批评提供价值基础,在西方被人们视为“颠覆性的科学”。美国生态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指出:“有些科学比其他科学更明显地卷入了社会价值准则——生态学可能是最为典型的了。”生态世界观是一种强调相互依存、协同进化、关注未来的价值观,运用生态思维考察问题必然要求人们不能单纯从认知理性出发,更应考虑到价值理性的规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代内、代际关系的协调,实现由功利性思维向互利型思维的转型。

3 生态思维是一种过程性思维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个体都有其生成、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命周期,生物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调节自身结构功能,实现自身的生存和进化,这个过程有着时间上的纵向连续性;同时,整个生态系统也时刻处在动态演化之中,所有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作用,共同促成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在时间上的不可逆性,决定了运用生态思维在研究复杂的生态现象时,不能采取近现代机械还原沦的思维方法。

二、大学战略管理研究借鉴生态学方法的适切性

研究手段的选择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性质。为了弄清楚在大学战略管理研究中借鉴生态学_方法是否合适,还需要考察大学战略管理活动本身的基本特征,探寻大学战略管理活动和生态思维之问的契合点。

1 大学战略管理活动的系统性特征

大学战略管理一般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三个环节,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即由大学当局按照必须的程序和方法把战略制定出来,然后通过组织系统把战略贯彻下去,体现为大学成员的自觉行动,通过战略评估促使成员正确地贯彻既定战略,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战略计划。具体到战略规划环节又包括整体发展战略、学科发展战略规划等,每一层次的战略又成为构筑其上一层次的单元,所有战略层次之间、上下战略层次之问、同一层次的战略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与总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构成多层次的战略规划体系。由此可见,大学战略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而“对于任何一个希望理解复杂系统的人来说,生态学将是他获得丰富灵感的源泉”。

2 大学战略管理活动的价值性特征

大学战略管理活动作为大学主体的一种自觉实践,追求一定价值的实现,在价值判断上持有相应的立场。战略主体所做出的任何一种战略选择,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会引起大学现实境遇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则是主体之外的价值因素参与战略管理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战略主体在经历一系列选择时要面对多种相互冲突的因素、关系和问题,在选择时要直接受到战略主体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拥有明确、合理的的价值取向是大学战略管理活动价值实现的前提,一旦选择错误或者出现偏差,战略本身就会陷入混乱,进而对大学自身,乃至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

3 大学战略管理活动的动态性特征

大学战略管理活动的目标是要通过对外部环境因素的深刻分析和预测,建立起大学战略对环境的长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从外部来看,指的是大学战略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最佳动态匹配状态;从内部来看,指的是大学战略系统要素之间以一种稳定有序的方式彼此互动与互应。每个大学都必须适应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和大学的发展,过去制定的目标不断实现,新的目标又会产生,原有的战略逐渐淘汰,新的战略不断产生,大学战略管理活动其实是一个有始无终、不断深化的新陈代谢过程。

三、如何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大学战略管理

运用生态视角来研究大学战略管理并非借鉴生态学的具体研究成果,也不是简单地套用生态学术语和方法。其实,许多运用生态视角的人文社科研究之所以是“生态的”,根本原因是其坚持某些最基本的生态思想观念。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大学战略管理,就是要撷取它的思维方法,把生态思维和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度融合。

1 运用整体性思维解读大学战略管理的实质

作为一种管理思维,战略管理要求大学管理者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学未来的长远发展,强调大学对外部环境的主动适应,按照大学发展规律实施管理活动。然而,对于体制内生存的当代中国大学领导们来说,似乎并没有完全领会战略管理的实质,虽然言必称“战略”,但在运用战略管理时不是变了味就是走了样。战略制定是学校某些职能部门的分内之事。但战略实施却过于倚重行政权力的推动,忽视了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合力。甚至还有一些高校制定战略规划仅仅是为了学校高层决策者的某种偏好和一些学术权威的既得利益,导致大学资源配置发生不合理的倾斜,使大学整体目标的实现在“局部最优化”中化为泡影,把学校推向“追求卓越”的困境。

生态思维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坚持从“关系”中定义、描述和认识作为个体的组织。“尽管历史拼图中的每一片看上去都可能绚丽多彩,但是。只有把它们放在整合的宏观历史中的适当位置,才能更充分地鉴赏它们。”以往的大学战略管理研究倾向于用静态的环境假定来考量组织与战略关系,用线性的思维解释其中的因果关联性,把大学战略管理理解为战略规划管理过程。在环境复杂性日益提高的今天,这种“简化”难以令人满意。大学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和谐状态以及组织对环境的适应程度,都需要组织在追求发展方面树立一种整体观。基于生态思维的战略管理将大学看成有机的生命整体,以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大学战略管理的实质,大学战略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计划和方案,而是协调大学和环境关系的有机系统;大学战略管理不只是“按图索骥”的静态行为,而是大学组织和环境不断对话的动态过程。大学在制定战略时要把自己放在与周围其他复杂事物的网络关系中考察,在此基础上认识自身的现实状态和发展趋势,从整体观出发定位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协同各种生态因子,共同实现大学战略目标。

2 运用价值性思维规范大学战略管理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战略管理在我国大学中的应用存在“效率至上”的价值取向。一些学校运用战略管理时过分强调“竞争”和“效率”,忽视战略的长远性和整体性:战略重点过分追求眼前的办学成绩,忽视长远的社会效益。每所大学都期望通过战略管理来提高办学绩效,使学校由原有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跨越式”跃进。这种线性思维指导下的战略管理,最终指向的往往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使大学发展在不同层次出现短期行为。比如:一些大学在制定战略决策时不顾高等教育的生态承载力,为缓解财政压力而盲目扩招;不顾高等教育的生态多样性,为提高学校地位而盲目升格;为了立竿见影的办学业绩而鼓励“短平快”的科研……。不管是哪个层次的短期行为,带给大学的只是短暂的眼前利益,失去的则是未来的长远发展。

生态思维作为一种价值性思维,坚持从一定的价值观念出发对人们思想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在“现实性原则”指导下的大学战略管理实践中,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是最为普遍的,战略成了使大学组织能够尽可能地获得最大效益的工具,能否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检验大学战略有效性的一个外在标准。但是,“工具理性下的行动将使我们很难去促进社会价值的表达,而只考虑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因此,纵然运作效率很高,也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竟然和社会价值——也就是我们的价值——大相径庭。”在功利化思想整体泛滥的时代,作为社会良心和时代指针的大学,大学所追求的发展不应只是量的增加,更应看重质的提高、机制的转换、能力的成长和价值的提升。大学必须改变把“自我”与“环境”相割裂的封闭观念,提倡一种“理想化”的价值取向,调整和规范大学的战略管理活动,才能保证大学在竞争环境中持续健康地发展。

篇7

 

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形成阶段,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发展阶段。这两阶段都属于经济效益型管理会计。而以重视生态环境适应、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生态型管理会计阶段,则更加重视企业同社会的协调发展,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1)将边际贡献的计算引入生态环境成本。生态型管理会计强调生态环境成本的准确量化,要求企业经营过程中应该追求生态环境保护和业绩提升的共同进步,但是生态环境成本的计量需要相应的标准规范做指引。在生态型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企业对所处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加以确认,实现外部环境成本的量化。从成本形态的角度来讲,生态环境成本应该被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环境成本,边际贡献计算公式为: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期间成本-变动生态环境成本

 

这样计算的优势在于,外部成本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出现在企业的管理报告中,迫使企业必须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成本加以考虑,体现了生态型管理会计的特点和优势。

 

(2)将本量利分析引入生态补偿成本。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在进行本量利分析的过程中难以对企业的生态环境成本加以考虑,而生态环境成本不同于以往的产品成本,也正因此其计算和衡量难以体现准确性和科学性。生态型管理会计应该在产品本量利分析中引入全新概念——生态补偿成本,即企业发展过程中将后期的生态环境还原到产品生产之初应该支付的费用。综上,盈亏临界点在计算时应按照以下公式:

 

某一产品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3)在业务预算方面增加生态成本预算内容。传统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缺乏对于生态成本的考量,而在生态型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在全面预算中单独分设生态环境预算的相关内容,在企业制定预算和生产经营计划之初实现生态型预算的监管和控制,对于企业的生态型建设至关重要。比如,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在业务预算方面增加生态环境成本预算内容,预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应该增加生态环境成本的量化,进而影响企业业绩评估。

 

(4)在战略管理中突出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生态型战略管理将突出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动态地加以反映,使得生产成本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材料的成本、生产工人的工资和相关的期间费用等方面,对于产品成本的计算能够与生态环境加以联系,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生态型战略管理将生态保护提升到战略层面,加大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在每一道生产工序上对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加以监督,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及时加以修正,努力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它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来进行动态反映,将生产资料的消耗和环境保护同企业发展成本有机结合。

 

生态型管理会计旨在提倡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目的在于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实施更是一种理念的普及,一种企业文化的建立。借助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发展,可抑制企业管理者短期行为的出现,缓解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全球化趋势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保障。相信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型管理会计将以全新的姿态不断飞奔!

篇8

合而产生的战略管理会计,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内容方法,更能适应现

代企业的需要,促进企业取得和保持长久的战略优势。

[关键词]战略管理 管理会计 信息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著名管理学家simmonds于1981年首次提

出了“战略管理会计”一词,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对企业及

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

的会计。”随后,许多西方学者也纷纷开始了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

,并从不同视角给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shank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

“成本信息直接针对战略管理循环的四个阶段之一或之几的管理化应用”。

bromwich和bhimani将其定义为“它收集并分析企业产品在市场和竞争对手方

面的成本以及成本结构的信息,并在一定时期内监察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战略”

。wilson则主要强调战略管理会计的外部性和前瞻性,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

为“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及相关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

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战略观念审视

企业外部和内部信息,强调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为企业战略及企业战术的制

订、执行和考评提供咨询,揭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而形成的

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融和的交叉科学。

二、战略管理会计特征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它们都

涉及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些基本要素,体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战略管理会计重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战略

管理会计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

对手形成的“战略三角”,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竞争对手有战略相关性

的信息,这种不仅表现为管理会计信息收集与加工涉及面的扩大及控制视角

的扩展,如战略决策分析要考虑到顾客需求和竞争者信息,成本控制要扩展

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且在标准制定、业绩评价中也要考虑到同行业的

平均或先进水平等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将视角扩大到整体,具有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

特征和动态系统的特征。战略管理会计从确定战略目标、制定和实施战略计

划,一直到战略管理业绩的监控与考评等所有环节(步骤),始终都是以形

成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的获取和保持为目标,并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

个方面来保证其最终实现。这就要求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

的分析,而且要通过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和企业整体目

标相联系,以过程的控制实现对结果的影响和保证目标的实现。

(三)战略管理会计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多样化,处理过程的科学性和艺

术性。战略管理会计收集、处理和应用的信息是与战略具有相关性的信息,是以

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信息。这种类型的信息,可从企业外部多种渠道获得,如

公开的财务报告、竞争对手广告、行业分析报告、贸易金融报道等等。企业的管

理会计师在战略决策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过程中,就必须破除原来简单、陈旧的

决策模式,体现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四)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效益的评价是全方位的综合性效益,对经营成果

计算的重点从利润计算向增值计算转变。对企业效益的评价,应站以企业长

期的竞争力的保持为基本出发点,而不应拘泥于一时的得失。它是微观效益

和宏观效益、目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是围绕着战略管理而展开的现代管理会计的新领域。目前,该理

论仍处于发展初期,无论从基本内容还是从基本方法上,都尚未趋于成熟化、

规范化。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战略目标的制定。

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战略管理会

计的最终目标应与企业的总目标具有一致性。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战略管理

会计的总目标,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的缺点,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

因素,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定增长。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则可以分为公司

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和职能战略目标三个层次。

(二)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

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控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

研究成本的,从而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虽然对成本动因的细致划分难以穷尽,

但从战略高度看,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这些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

本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

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

(三)经营投资决策

战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方面摒弃建立在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基础上的

量-本-利分析模式,采用长期量-本-利分析模式。长期量-本-利分析是以企业

的产品成本、收入与销售量呈非线性关系,在固定成本变动及产销量不平衡

等客观条件下,来研究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在长期投资决策方面,

战略管理会计应突破传统的长期投资决策模型的两个假定:一是资本性投资集

中在建设期内,项目经营期间不再追加投资;二是流动资金在期初一次垫付,

期末一次收回,把资本性投资与流动资金在项目经营期间随着产品销量的变

化而变动的部分也考虑在内。

(四)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

之一。它包括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以

及员工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能来激

励员工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并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的

价值与成本,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

(五)风险管理

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带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可能因此获取超额利润,也可能

招致巨额损失。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越大,风险也越大。

风险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企业的生存。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

局的、长期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经常考虑风险因素。其对风险的管

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

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

法运用至关重要。战略管理会计存在多种基本方法:

(一)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系统,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即

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这就克服了传统成本计

算系统下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缺陷,使以前的许多不可控间接费用,在作业

成本系统中变成可控。

(二)竞争对手分析

当代竞争战略是建立在与竞争对手对比基础上的,无法准确地判断竞争对手

就不能制定可行的竞争战略。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

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

(三)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是一种事先预测可能影响企业竞争地位和财务状况的潜在因素,

提醒管理当局注意的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行业特点和竞争状况进行分析,

使管理当局在不利情况来临之前就采取防御措施,解决潜在问题。

(四)综合业绩评价

处于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必然会受到其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

影响。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等是企业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

题。对此,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和评价方法受到严峻挑战,非财务计量指

标已成为企业综合业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管理会计;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低碳经济和环境会计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放、追求绿色GDP的问题。目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占有较大地位。2011年8月,国务院下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下达节能减排硬指标(央企)确定“十二五”节能减排总目标,到“十二五”末,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可比价)下降16%左右。

随着京都协议书的签订、哥本哈根峰会等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的召开以及协议的签订,低碳经济的影响不断渗入到企业行为,环境事项不仅成为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的经济成本。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集团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相关环境经济事项需在企业会计系统中公开披露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基于以上两原因,可见,低碳经济对会计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涉及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管理会计可作为灵活的手段解决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事项处理和管理。

环境会计,亦称绿色会计,是将生态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以有关的环境、会计法规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与属性,正确核算、评估企业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环境信息的一门新兴学科(伍中信,2005)。经过国内外的不断研究,环境会计已逐步形成了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特点分析

1.环境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下正在朝着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而向前发展。因此环境管理会计必然将完全低碳经济下主流会计思想。

环境管理会计,则是指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从更为灵活的管理会计范畴出发,针对企业的环境事项和经济事项进行规划、组织、控制、激励、预测、决策、评价。通过设计和实施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管理系统对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进行的管理(IFAC,1998)。环境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新领域或环境会计的新领域,将环境事项从属性、范围、内容等方面纳入管理会计研究和实践中去。

2.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环境财务会计,顾名思义是指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范畴出发,针对企业相关环境事项的成本效益等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环境财务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其特征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将环境事项作为货币信息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并对其进行会计规范处理,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

环境管理会计可发挥管理会计注重非货币信息的优势,有效地将环境事项相结合,可有效的保持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同时能够兼顾企业责任——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主要用于企业,但也可以用于其他组织和政府部门,使企业管理者更清楚的认识环境成本,从而协调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更好地管理和降低成本,预测未来环境管理活动的利益,同时利用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的优势,更为正确的计量和报告企业环境事项和单纯经济事项。

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对投资项目的评价与取舍,不能仅仅考虑财务效益,还要考虑多样化的非财务效益。环境财务会计仅仅以衡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财务指标作为管理会计业务评价依据,显然不能满足管理者的要求,而环境管理会计引入与战略决策相关性高的其他非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次,环境管理会计以环境管理为核心,可用于成本分配与管理、存活生产规划、投资评价、业绩评级、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由此,环境管理会计相比环境财务管理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对策

1.管理目标

公司战略目标是关于经营思想、经营方向、业务范围等方面的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企业为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需着眼于企业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与环境的适应性。环境管理会计切合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适应低碳减排的要求,超越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着重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将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环境利益结合的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或几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信息分析需基于整体利益,在会计主体和会计目标方面进行大胆开拓,将管理会计带入一个契合低碳经济社会的新境界。

2.成本管理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生产战略的制定不能仅仅以产品价格、性能、质量来确定企业自身的产品生存空间,而应该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产品价格、性能、质量来控制成本。即在减排的情况下,以适当的价位生产出适当性能与质量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一套质量、性能、成本、环境的综合管理体系,使企业不仅能够对顾客群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更能有效应对国家减排政策、社会低碳责任等的外部环境制约。

3.投资决策

环境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模型,还需应用大量的定性分析方法,如环境影响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竞争优势分析等方法。在低碳经济下,环境因素将成为决定企业管理者投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4.绩效评价

传统管理会计绩效评价指标通常只看“结果”,不重视“过程”,更不重视环境影响,而在环境管理会计的范畴内的绩效评价是将评价指标与企业对环境的贡献相结合,将业务评价由单纯的财务指标系统拓展到非财务指标系统。具体而言,既注重环境成本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环境产品交易(如碳)的利润等财务指标,又注重企业对环境的贡献所致公司企业形象的提高、技术进步率等非财务指标。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10(1).

[2]李冰青.当代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3]伍中信,龚慧云.现代产权与绿色会计[J].中国发展,2005(3).

[4]曾锴,王小波,陈程.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篇10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我国应用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

何为战略管理会计,目前国内外说法颇多,认识尚不统一,但就战略管理会计所涵盖的基本要素及体现的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性等,大部分学者还是认同的,同意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服务于战略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地说,它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及竞争者的各种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

二、我国战略管理会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会计开始被引入到我国,但至今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阶段,虽然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向管理会计的战略方向走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还存在这诸多问题,总体应用水平不高。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一定的问题:

1.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普及运用程度较低

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广泛程度不高。尽管英国管理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发表了有关战略管理会计的学术著作,提出了这一伟大设想。但到目前阶段,尤其在我国公司商业领域内,战略管理会计仍处在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阶段,到现在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能够有效的普及运用。可见,理论的传播滞后为在实践中实施战略管理会计增加了相当的困难与阻碍。

2.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

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对于企业身处的环境具有相当的要求。目前,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看轻甚至忽视战略管理会计。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只是把管理会计当成是会计工作的一块内容,忽视战略管理会计特有的职能。一部分经营管理者只看重短期的得失,不看长远利益。心里知道战略管理会计能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却放弃了从长远利益角度来分析、评判企业的管理策略。这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或社会的长期利益、根本利益不符的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体现,也不利于营造好的氛围与环境以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的进步和发展。

3.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人才较为匮乏

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较为匮乏也是影响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一大瓶颈。相关人员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运用影响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素质上。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理论层次偏下、知识结构不完善和专业教育不充分。据统计,我国现有1400万会计从业人员,但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到10%,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没有受过专业的会计教育。目前,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会计人员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认识去浅显,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研究应用的重要性。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涵盖面广泛除会计学外,另有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及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想必对于从事战略管理会计的人员来说,这也将是一个不小的要求。

三、对于改进我国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对策探讨

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而其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也是日益凸显。在发达国家,战略管理会计受到了会计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推崇,得以迅猛发展。在我国,战略管理会计虽尚未成熟发展,可前景广阔,不容小觑。

1.加强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

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以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市场经济为基调,以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在紧密联系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于战略管理会计教材的研究,要在实践中多作调查,选用较为先进和科学的方法,并要多运用有效而典型的案例来加以论证,提高教材的应用性,从而提高学生和企业会计人员的实践水平,使管理会计教材更具推广性,形成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2.重视培育战略管理的理性思维

战略管理会计既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路理念。它的应用闪烁著人类理性思维观的耀眼光芒,特别是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想与深谋远虑的眼光,不再是以往那种在目标的制订上忽视长期价值,只看见眼前短期利益,只重当下而放弃整体长远,应当全面衡量,多角度思考,体现出时间跨度与历史价值。在思想培育方面,首先要着重让企业高层管理者理解认识到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培养现代企业中以人为本、整体衡量、战略出发,以市场环境为导向,树立相对竞争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

3.加速培育高质量的战略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要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也同样如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就总体素质而言,不仅应熟悉本企业所在行业的特征,而且更要通晓经济领域其他各个方面,具有战略的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机遇,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是一种具有高智能、高创造力的人才。目前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普及程度还不够,经营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都有待提高。必须对他们加强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的培训,普及战略管理会计基础知识,逐步树立以信息化支撑的战略管理的意识。注意加强对于最新的管理会计知识的宣传、介绍、讲解,全方位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战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1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含义

对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统一,然而都反映出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重视外部环境和市场、注重整体等。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战略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有以下一些特征:

1.1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大量提供诸如质量、需求量、市场占有份额等非财务信息,这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经营和竞争能力、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比较单一的计量手段模式,因此,有人提出“战略管理会计已不是会计”的观点。

1.2运用新的业绩评价方法传统管理会计绩效评价指标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其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忽视了相对竞争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战略性绩效评价是指将评价指标与企业所实施的战略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且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贯穿于战略管理应用过程的每一步中,强调业绩评价必须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1.3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方法更灵活多样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产品组合矩阵以及价值链分析方法等。

2战略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2.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充分适应环境变化。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对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原有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2.2企业价值链分析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费用发生过程和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企业将产品移交给顾客时,也就是将产品的价值转移给顾客。价值是一次移交的,但产品的价值却是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逐渐累积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物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的各种活动。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重要的是,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篇12

(一)定位不准确,重会计,轻管理

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管理学与会计学融合在一起的边缘性新兴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利用财务会计及其他相关信息为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二十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的理论。我国会计学者将管理会计定位为会计学的分支,与财务会计并列成为会计学的两大板块。在管理会计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众所周知,会计理论以复式记帐法为主线,并且贯穿始终。而管理会计中没有任何借、贷记帐法的踪迹。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会计“既是会计又不是会计”。过多的强调管理会计的会计属性而忽视原有的管理学科的特征是我们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弊端。

(二)理论体系不完善,不成熟

管理会计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本量利分析、成本性态分析、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但管理会计至今仍未形成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目标、假设、原则、方法等涉及学科基本范畴的东西缺乏清晰的定性,导致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明确的中心、清晰的主线和实质性联系。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交叉重复的内容十分严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和学科体系的不规范,使得管理会计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

(三)量化模型过多,脱离企业实际

管理会计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模型,如:本量利分析的模型、成本性态分析的模型、经济订货量的模型等。这些数学模型往往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比如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假设不存在缺货现象,存货均匀消耗,订货能够一次性到货,不存在数量折扣等等前提。而这些苛刻的前提条件跟企业的客观实际是相违背的,现实经济活动复杂而多变,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不可能一一满足这些假设条件。因此,管理会计中有些看似完美的数学模型往往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缺乏“实际价值”。

(四)研究领域过窄,缺乏全局观念

我国传统的管理会计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时往往只关注企业的内部环境,追求的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以及非货币计量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市场变化以及对竞争者、顾客的分析。比如:本量利分析和全面预算的编制,都将销售量看作一个已知的常量,而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销售量的固定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太可能的。再比如,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分别采用了边际贡献分析法、差量分析法、相关损益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但究其实质,只要比较各种方案的相关收益和相关成本就可以了,具体到各种决策方案,如新产品开发的决策、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是否接受追加订货的决策等,并没有分析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没有分析市场竞争者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带来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在企业现实的决策过程中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二、探究“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上述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也严重影响了管理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在呼吁管理会计的改革。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门科学。管理会计应该摆脱单一的会计学科定位,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取一种开放发展的态度。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蓬勃发展,现代管理会计也会取得新的突破。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技术层面外,我们更应关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元化的鲜明特点。

(二)决策支持模式由“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在工业经济时代,我们实行的是物本管理。要求管理会计人员运用“精确定量”的“科学思维”,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问题,并采用数量化的方法进行描述。数量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引出基本结论。但我们上面讨论过简化的数学模型跟企业所处的客观实际相去甚远,把数学模型的基本结论当作“最优化准则”来确定决策方案显然是不合适的。数学模型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但不能滥用。“在以人为主导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数学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的工具来使用”,这一点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中也有体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管理会计的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如H.Bierm,Jr等合著的ManagerialCostAccounting(1976),G.Shillinglaw编著的ManagerialAccounting(1977),JackGray等合著的CostandManagementAccounting(1982),RobertS.Kaplan编著的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1982),都较广泛地应用了高等数学方法(如微积分、数学规划、矩阵代数、投入———产出模型、排队论、蒙特卡罗模拟法等)。但在九十年代,这一现象却出现明显的改观。如著名的Rob-ertS.Kaplan与AnthonyA.Atkinson合著的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1989年的第2版,1998年的第3版)删去了绝大部分用较深的数学方法表述的内容,减少了数学模型的运用,这对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影响,标志着以数学模型为特征的管理会计的时代开始终结。当然,适当地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决策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就越需要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实行的是人本管理。要求管理人员运用“思辨定性”的“人文思维”,深入到人的心理、社会层面和丰富的感情世界中去。通过满足员工需要等多方面的激励措施,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个人和各种组织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人文观”来分析、研究和处理问题。用“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为目标进行决策。

篇13

 

一、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从产生到现在只有百年以下的历史并且关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更是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已。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研究,管理会计理论都未能形成一套标准的,公认的理论体系。最初的“管理会计”名字,在H·W ·奎因坦斯教授出书的代表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出现,之后西方国家的各个会计学者和相关组织机构根据自身的专业了解程度,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管理会计进行描述和分析[1]。1997年美国会计学者罗伯特·S·卡普兰在他与其他学者合作写的《管理会计》第二版中定义:管理会计能够为各级管理者和组织中的员工提供财会和非财会信息的过程。此过程需要组织内部全部职员对相关信息需求的推动,并有助于员工们设计出各类投资和经营决策方案。1970年到1980年之间,我国决定引入国外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中国对管理会计研究非常优秀的学者有汪家佑和李天民[2]。

 

二、管理会计主体

 

管理会计主体通常是指管理会计为其办事的某一特定单位[3]。众所周知,管理会计大部分是向内部管理者提供有效决策信息的内部会计,不需要遵从公认的会计准则,所以管理会计的主体是具有层次性的。依照企业内部的各类管理需求,管理会计的主体既是企业内部各个责任单位,也是一个企业。然而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无体企业是可以依照交易的需求,在短时间内能把若干个体由网络连接起来一起工作,交易结束便可以告知解散;再比如有些上市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而每个子公司又有许多联营企业、关联公司等。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学者建议,有必要拓宽管理会计主体的空间领域。不仅是企业内部的各个责任单位或单个小企业整体,还可以是多个个体的联合体,如母子公司或者是无实体公司。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成本控制是管理会计初期阶段的基本特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启用“科学管理”模式来解决日益严峻的生产问题。泰罗是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利用与会计紧密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资本管理。他认为成本管理是企业控制和规划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所以他把成本会计的管理机能交由计划部门来执行,这样做有利于在一般的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可以推进企业用稀少的材料和较短缺的工时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泰罗的研究成果在经过不断的实践发展后对管理会计的兴起起了关键性作用,逐渐构成以泰罗学说为基本方向的管理会计。在这一期间,管理会计以成本节制为基础,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为目的,关键内容有三个方面:预算控制、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

 

(二)预测决策是管理会计决策阶段的重要特征。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开始兴起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派别认为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应该由最初的以事体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这同时也是管理思想的一个重大改革。行为科学之后便是管理科学。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科学流派采用科学的方式并运用数学来攻克问题的方案,偏重解析了管理中的科学和理性等。之后,管理会计合并了管理科学中大部分内容。

 

(三)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战略管理会计是随着信息普遍化和全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本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跨国企业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管理环境都很重视,他们认为这样更有利于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并且,企业为了能实现最终目的,得到核心的发展能力和逾额利润,就得分析企业本身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包含竞争者、 客户和政府机构等) ,并及时传递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斯在1981年提出的,他将“战略管理会计”解释为:“用于监督与构建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4]它主要分析的是企业的竞争地位和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研究结果表明这不仅扩展了传统管理会计学的研究范围,还联系了竞争者经营管理的分析来对本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进行探察[4]。

 

四、战略管理会计特点

 

(一)适用范围:较为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管理,跳出仅关注企业内部管理的固定框架,能为企业提供更为有利的财务信息,尤其注重各种相对指标或绝对指标的分析和计算。

 

(二)决策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比较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超出了较为单一的期间范围,还能利用它了解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动态变化。

 

(三)研究对象:战略管理会计一般分析与企业经营策略有关的非财会信息,例如生产指标的弹性、产品品质、客户的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与战略资本有关的数据、企业资产的规模和基本产业布局对企业的影响等。

 

结论

 

战略管理会计是由传统管理会计的延伸而来,近几年来它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运用较广[5]。随着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自由发展空间较大,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能自主决定其投资、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问题。加之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快速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能更好地收集,整理和使用这些信息,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持。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会计,来制定合理的战略方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赢得经济市场上的优势。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在当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对我国企业原有的内部管理依然具有广泛地实用性。所以,我们得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使两者能够相辅相承,互相补充,进一步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

篇14

文章主要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将来企业将会进行的财务管理方式以及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即使财务战略管理只是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一部分,但是它所关注的重点却已经超越了财务管理的范畴,企业的强大与否与其财务战略管理是否得当密不可分。

关键词:

未来经济;企业;战略;财务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又称战略财务管理,顾名思义,指的是对企业财务战略或战略性财务活动的管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财务战略管理,不仅开始在学术上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典型方法和理论对传统财务管理进行新的诠释,而且也从实际行动上重视财务战略管理,推动企业采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手段。

一、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财务战略管理是提高经营效率的必要手段众所周知,盈利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而企业盈利的关键,在于效率。要想企业长足发展,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就必须提高效率。只有保证了效率,才能确保效益。要确保效率,必然不能缺少长远的目标,因为目标才是动力。传统财务管理的全部中心放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上,却忽略了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对企业的影响。如果把企业的发展看成是一条河流,有一天河流忽然泛滥成灾,那么传统财务管理能够看到的就是这场洪水带来的短时近距离的危害,而财务战略管理却能够看到这场洪水之后一年甚至几年,对这条河流整个沿岸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是长期的,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确保企业的长盛不衰。所以,财务战略管理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二)财务战略管理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世界经济发展必然会加速经济全球化,传统财务管理效率低,无法融入企业的长远目标,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更高于国内,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因此水涨船高。由于没有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企业因为忽视外部市场、外部环境的威胁而陷入资金周转的困境。一系列的例子告诉我们,财务战略管理者必须站在至高点来对待财务管理工作,看得长远,才能走得更远。传统的财务管理尽管在当时也曾经被信任甚至盲目推崇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缺点便暴露无遗,也越来越跟不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脚步。相比之下,财务战略管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财务战略管理传统财务管理仅仅关注成本和利润,一切财务管理活动也以成本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为标准来实施,财务战略管理则关注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和长远发展潜力;传统财务管理以“内(内部环境、内部资源、内部约束)”为主,重内而忽外,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不强,财务战略管理则内外兼顾,不仅仅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更加重视市场竞争地位和长远发展潜力,并以此为基础来调整企业的财务和生产经营活动。二者相比,财务战略管理无疑是最好的抉择。

二、关于如何实施财务战略管理的建议

(一)确保财务战略与其它职能战略的充分和谐利用企业资金流向穿梭于不同的职能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资金有效、长期、均衡地流转和配置。我们可以通过设立战略协调委员会和由总经理或指定人员负责各职能战略的相互协调,以便保证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二)重视企业战略共性,也不要忽视财务战略个性财务战略目标取决于企业战略目标,只有将财务目标融合与企业目标,它才有存活下去的基础和生命力。而企业战略目标千差万别,财务战略不仅要有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的作用,除此之外,财务目标也有其独特性。要保证企业的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就必须处理好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财务战略与财务资源配置的关系企业融资中财务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是资本成本和杠杆效应,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则是实现最优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财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决定着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财务战略则会限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只有处理好财务战略与财务资源配置的关系,企业才能协调发展。

(四)优化治理结构“结构追随战略”表明了企业治理结构与发展战略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的治理结构是由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的,如果治理结构不合理,再有优势的战略也只是空口一谈。财务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股权结构。一句话,企业财务战略与治理结构之间辩证统一,密不可分,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企业发展得更好。

(五)注重财务环境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由于财务战略的长期性、全局性以及谋略性,把环境分析作为战略的逻辑原点是进行财务行战略分析必须的前提。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把企业自身内部资源和外部财务环境分析结合起来,以财务战略管理为指导目标,颁布具有系统性和谋略性的财务政策。就总体战略来说,金融环境、相关财税政策对财务战略的影响更加明显。总体战略与财务战略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忽略。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千变万化,企业发展很容易受过去的成功战略的限制,所以,应该灵活多变,不应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沿用之前的成功战略。

三、结束语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指路灯,缺少了发展战略目标或者战略目标不正确,企业就会失去方向。如果企业能够把财务管理和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主线,从更加长远和宏观的角度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和利益分配提供技术指引和决策指导,让企业财务管理不再是单纯的计量功能,那么,企业一定会摆脱因为时间和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郎东梅.基于未来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3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