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节能减排降碳范文

节能减排降碳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20 11:14: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节能减排降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当前,随着国内雾霾、毒地等焦点环境问题的凸显,为保护空气、水、土地等生态资源,国家大力倡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广西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高碳产业比重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较低,氨氮排减压力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对广西的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带来了困难和阻滞。同时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回报率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全社会能源、资源的约束更加趋紧,工业增速连续负增长,难以实现大幅度回升,而如何有效的推进广西节能减排降碳、带动生态经济发展是当前值得探索的重要内容。

二、工业集中供热

工业集中供热以燃煤或燃气发电企业为中心,区域化的铺设管道集中供热,以高效锅炉替代燃煤小锅炉,从而有效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整个广西的节能减排降碳、发展生态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用户角度角度出发,采用管道供热,可以淘汰燃煤小锅炉,完全摆脱燃煤所涉及的采购、建设及管理,相应的节约了人力、物力与土地资源,用户只需要采购热能就行了,降低了单位能源的投资,提高了投资效益。同时,由于火电企业高效锅炉的能耗、效率等方面的优势,用户的采购热价远远低于企业自身的供热价格,可大大节约成本。并且由于国家对环保排放的要求越来越高,小锅炉的脱硫、脱硝等环保改造成本越来越大,而未来小锅炉最终将面临淘汰的局面,所有工业集中供热对用户来说极为利好,越早实在集中供热,越是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从火力发电企业角度出发。工业集中热工,将热电厂中高位热能用于发电,低位热能用于供热,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拓宽了火电企业的业务范围,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火电企业仅仅需要增加蒸汽管道等方面的投资、改造与管理。同时按照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及其配套文件中“以热定电”及“优先发电权”的精神,供热将一定程度保证发电企业的电量指标,缓解当前火电企业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的经营环境。从生态经济角度出发,工业集中供热,大大的降低了工业企业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并且将环保监督对象从各类型多家企业集中到火电企业,极大的方便运行监督管理。同时依托管道供热,形成区域范围性的工业产业链,也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三、广西工业集中供热的现状

目前,广西主要以燃煤和燃气分布式能源电厂为中心,依托地方工业或产业园区,开展工业集中供热。截止2016年底,除柳州电厂、鹿寨电厂等热电联产机组,区内主要的火力发电企业均已完成相关供热改造,部分火电企业如南宁电厂、北海电厂、钦州电厂等已依托工业集中供热,已形成石化、造纸、炼油等工业产业链,集约化工业效应显著。以南宁电厂为例,南宁六景工业园是南宁市最近的工业园区,六景工业园区节能减排效果直接影响着南宁市大气环境保护指数。因此自2015年开始,南宁电厂向六景工业园区现有12家用汽企业集中供热,替代园区现有工业小锅炉30台,每年可节约标煤3.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433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0.117万吨,粉尘排放量可减少90%以上。可以说,工业集中供热为广西节能减排降碳的绿色环保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广西的热力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前景非常广大。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广西供热市场工业产值约374亿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403亿元。此外,广西自治区供热全部为工业供热,与北方的季节性采暖供热相比具有供热周期长、用热稳定等的特点,在节能环保及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能发挥更大优势,同时广西的热价也未列入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价目录,均由供热企业与用户自主协商。目前,用户企业的集中供热意愿非常强烈,但是也由于种种原因工业集中供热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

四、广西工业集中供热遇到的问题

广西供热机组的电力电量无法充分保障。目前,在广西电力市场严重过剩的矛盾下,受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缓慢、新增装机容量迅猛等因素影响,水火、核火电矛盾突出。再加上高负荷的云电入桂,进一步挤占广西本地发电企业的发电空间,加剧广西电力电量供大于求矛盾,广西火电企业机组利用小时数不断下降。据统计2016年广西统调机组发电利用小时数3390小时,同比下降314小时。其中,火电机组发电利用小时约2656小时,同比下降326小时。而综合各种因素,初步预计2017年广西的火电上网量为283亿千瓦时左右,火电的平均利用小时也仅为1800小时左右。在电力调度层面,优先发电、水情、直接交易、电网安全等多钟因素影响,也给火电供热负荷的保障带来了困难。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广西供热机组的电力电量难以充分保障,这也极大的限制广西工业集中供热的发展。自治区层面未出台限制小锅炉等方面的强制措施。当前,国家及自治区层面已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新近出台的国家《“ 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中,均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特别对大型锅炉的脱硫、脱硝、除尘等污染物排放,进行了严格的管控。但是对于小锅炉方面,在自治区层面未出台限制小锅炉等方面的强制措施,同时由于数量较多而且分散等客观原因,未能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形成环保治理工作的“漏洞”,对广西工业集中供热的推进工作带来了困难。广西电力体制改革对保障供热的支持力度不够。从2016年开始,由自治区工信委牵头,按照“以热定电”原则,对全区范围的供热机组进行最小出力的核定,相应的广西电网改变供热机组的调度方式,以此来保障工业集中供热。但是在2017年初,根据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关于签订2017年广西电力市场化交易年度合约意向(第一批)的通知》(桂工信运行[2016]989)的规定“火电保供热电量通过市场化交易获得,不再单独安排个涉热火电企业的保供热电量”,部分供热将由于未获得足够的市场化电量,而面临供热无法保障的局面,直接影响供热所连带的产业链,极大的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相关建议

(一)控制云电送桂规模和时段。云电送桂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实现水电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节能减排,有利于云南、广西、南方电网的好事。但是在当前的背景下,广西的工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在电力与热力市场,由于广西全社会用电总量较小,这部分云电电量恰恰挤占了供热火电机组的发电份额,严重影响广西工业集中供热的发展。若能暂缓云电入桂,并控制云电的规模与时段,给予广西工业集中供热发展以缓冲期,待未来广西电力电量“盘子”变大后,再合理的消纳云电,将很好的解决当前工业集中供热发展遇到的瓶颈。(二)呼吁自治区人民政府尽快出台对小锅炉的管控和相应的工业集中供热的优惠政策。根据自治区政府2016年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的精神,呼吁有关部门,强化对小锅炉的管控,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坚决予以整改取缔;同时为大力发展工业集中供热,鼓励用热企业搬迁、改造,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支持。(三)扩大广西电力直接交易的规模与范围。当前,广西发电企业由于没有发电容量发不了电,用电企业由于电价高用不起电的矛盾突出。而且按照目前广西电力直接交易的模式,供热火电企业将近一半的发电空间闲置。扩大电力直接交易的规模与范围,并鼓励与支持供热发电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提高机组利用小时,可有效的保障供热。同时若能在工业集中供热区,撮合供热发电企业与用户开展电力直接交易,以供热、供电为纽带,刺激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互相合作、互惠互利,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必将推动工业集中供热区的蓬勃发展,提振地方经济。

六、结束语

篇2

关键词:碳汇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映强烈。面对这样的形势,国家提出了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完善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规定了节能减排具体的约束性目标,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

水电施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现状

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节能减排的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部有关建筑行业节能管理、设计的规定与要求,积极推广建筑行业重点推广的新技术,积极争取并规范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示范工程。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攻关工作中将节能减排作为科技立项的重点之一。不断开展各类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施工工效,使各类材料及资源消耗大幅降低,应用各类新技术,有效节约了资源。在工程建设中,积极采用节约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注重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大力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机械设备,降低实际能耗,减少排放量。由于在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以积极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圆满完成国资委下达的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国资委第二任期节能减排考核目标等一系列佳绩荣获“十一五”中央企业节能减排优秀企业荣誉称号。进入“十二五”以后,我们感到节能减排的工作越来越难做了,该采取的措施都采取了,该做的工作也都做了,要达到要求越来越严格的约束性指标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开辟节能减排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是我们从事节能减排工作人员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碳汇

经过学习、研究和思索,笔者提出了一个将碳汇纳入节能减排指标的建议。什么是碳汇呢?“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CO2)及其它温室气体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碳汇主要通过固碳技术来实现,包括物理固碳和生物固碳。物理固碳是将CO2固定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生物固碳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是固定大气中CO2成本最低且副作用最低的方法。碳汇不仅包括林业碳汇,还有海洋碳汇、草原碳汇和农业碳汇等等,只要能从大气中清除CO2,都能将其归入”碳汇“的行列。目前的碳汇主要是指林业碳汇,即通过植树造林增加对CO2的吸收,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过去,我们在减排工作中往往着重的是减少排放,这只是“节流”,其实还有另一方面的工作“开源”,这就是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增加碳汇。

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共识而形成了公约。1997年上述公约的缔结方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为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设定了三种履约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MD)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即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吸收1吨CO2,就在本国获得1吨CO2的排放权。这就是所谓的“碳汇交易”。按2011年的水平,每吨CO2碳汇的价格为18元人民币。

基于“碳汇交易”的概念,将我们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美化施工基地的成片林地、施工后期对料场、渣场等场地恢复的林地等碳汇纳入本企业的减排指标就是一个合理的作法。研究显示,林木每生长1m3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CO2,放出1.62吨氧气(O2)。当然要准确计算每片林地的碳汇,在营造林地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碳汇造林系列标准》实施,执行《碳汇造林技术规定(试行)》,建立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当然这是指要进行碳汇交易的企业而言的。对仅仅是把碳汇列入减排指标的企业来说,可以采取较简便的方法,即采用一棵中等大小的树木,每年能吸收约6 kg CO2的标准来进行计算。为了提高碳汇的水平,在选用树种方面可参照上述国家标准选用在碳汇方面表现优良的树种。如在南方可选用生长快、适应性强、用途广的各类按树:赤按、巨按、蓝按与直干蓝按、细叶按和马尾松、铁松、油松、杉木、光皮桦和柏树等

过去,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在实施产业结构转型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其中之一就投资控股和参股水电项目。众所周知,水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是减排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作为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投资了水电项目,那每年增加的权益水电装机产生的减排效果也应列入该企业的减排指标中。例如,一个企业的权益水电装机一年中发电量为1亿kwh。那么我们就可以能过下述方法计算出该年减排的CO2。假设发1 kwh 的电耗标准煤380 g;碳的原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那么,发一度水电减排的CO2为:

380*44/12 = 1393.33 g = 1.393 kg

1亿度水电减排的CO2就是13.93万吨。

(1.393*100,000,000 = 139,30,000 kg = 139,300 t)

如果知道了当地发电用煤与标准煤的折算率,以及含硫量,那就可计算出发1 kwh电可减排的二氧化硫(SO2)。

(如某地发电用煤与标准煤的换算率为0.7, 平均含硫量为1.8%,那么1 kwh 所减排的SO2的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硫的原子量为32.065, SO2的分子量为64.065.

380*1.8%/0.7 = 9.77

9.77*64.065/32.065 = 19.52 g

1亿kwh 水电减排的SO2就是1.95万吨。)

“十一五”时期,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十二五”,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工作难度不断增大。为了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国家制定了旨在强化约束中、推动转型、完美机制、创新驱动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搞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等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用能节能管理、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完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能力建设、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等有力措施。

将碳汇纳入节能减排指标是完全符合“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精神的。它不但对目前的节能减排的日常工作“节流”不但没有影响,反而从“开源”的角度的进一步拓宽了节能减排的思路,丰富了减排的实施措施。

篇3

关键词:制造业;减排潜力;最优减排路径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碳减排目标和措施。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4年11月,中国政府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宣布,计划于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为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深圳市在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对相关目标要求做了部署。《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1%。2015年9月,深圳市政府在《中美气候领导宣言》中宣布,力争于2022年达到碳排放峰值。

制造业既是深圳的工业支柱,也是深圳碳排放的重要来源。2013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3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制造业产值占比为94.4%。深圳市2013年社会总能耗为6 206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为0.428吨标准煤/万元(2010年可比价)。其中,制造业能耗约占总能耗的三分之一,故研究深圳市制造业节能减排潜力及成本对深圳市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的研究则多集中于发电行业、水泥行业、钢铁行业等子行业,在研究制造业减排潜力时多以结构减排为主。本文将以深圳市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制造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和投资成本,并探索深圳市制造业节能减排路径。

一、 深圳市制造业碳排放现状与节能减排技术

1. 深圳市制造业碳排放现状。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发改办气候〔2011〕1041号)以及《深圳市统计年鉴2011》计算,2010年深圳市制造业碳排放总量为3 102.8万tCO2。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通信电子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下简称“电气机械业”)和塑料制品业的碳排放占比较大,三者合计超过制造业排放总量的50%(见表1)。各行业的间接排放(因使用电力而引起的碳排放)占制造业总排放的76%以上,化石能源直接排放占比较少。由于上述三个行业约占制造业2010年增加值总量的70%,因此本研究对通信电子行业、电气机械业、塑料制品业进行了专门的调研,以便摸清主要行业的用能和碳排放设施。

本研究对深圳市50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了调研,掌握了这些企业2010年主要耗能设施、用能结构、节能减排工作以及近期的减排计划等信息。调研样本企业的碳排放量分别占通信电子行业、电气机械业和塑料制品业排放量的9.5%、9.6%和17.0%。由于调研结果表明,电力间接碳排放约占这三个行业碳排放量的90%,各行业的主要耗电设施中生产设施占60%以上,照明设施和温控设施也占一定的比例,故对这三类设施的节能改造是深圳市制造业企业碳减排工作的重点。生产设施因为子行业工艺流程的不同,生产设施差异较大,且各企业采用的设备型号也不尽相同,对于这类特殊设施的减排主要以企业自主更换设备和生产线为主,本研究只对部分通用生产设施(如注塑机、各类机床等)的技术改造进行研究。

2. 深圳市制造业主要节能减排技术。由于传统高耗能行业(如钢铁行业、建材行业和化工行业等)占深圳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较小,而通信电子行业、电气机械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的排放占一半以上,故本文主要筛选出这三个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57项。这57项技术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推广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及《国家重点推广的电机节能先进技术目录》等国家部委的减排技术目录。

二、 深圳市制造业碳减排路径研究

1. 研究方法。在进行区域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时,会面临几十种或更多节能减排技术的选择。本文利用搜集的技术数据和企业信息,计算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和投资额,在此基础上采用最优化的方法对节能减排技术进行优化求解,探究深圳市制造业节能减排的最优路径。

(1)节能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和投资额的计算方法。在某一特定年份,假设某项技术在其对应的设施基础上达到最大推广程度时,较基准情景(即技术推广水平维持2010年水平的情景)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节能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式1中,ei为第i 项技术在全部待改造设施上的最大减排量,eei为第i 项技术对应的待改造设施的碳排放量,ai 为采用第 项技术时的减排率或节能率,常用百分数表示,表示采用某技术进行改造时较基准情景能够获得的节能或减排比例。设施的碳排放量的计算如式2所示,fuelij为第i 项技术对应的待改造设施消耗的第j 种能源量,yj为第j 种能源的碳排放因子。依据2020年和2030年的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分别计算2020年和2030年各项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

对应的投资额以各项技术典型项目规模的投资额为基础,扩大到目标年的设备规模即得目标年份深圳市制造业各项技术的投资额ci。

(2)最优化节能减排路径模型的建立。根据技术对应设施的不同将所有技术分为温控技术、照明技术、通用机械技术、控制管理技术、注塑机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燃烧加热技术、锅炉技术、运输技术、专用技术等10类技术,研究将以这十类技术为研究对象,假定各类技术推广率一致,构建最优化线性规划模型。研究将各类技术在未来生产过程中进行改造的推广率作为决策变量,以达到一定的减排潜力为主要约束条件,并以约束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小投资额为目标函数进行建模,以此得到各类技术选择的最优化办法,见式3。

式中,Ek代表第k类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值,Ck代表第k类技术的达到最大减排时对应的投资额,Xk代表第k类技术的推广率。

2. 数据来源与参数设定。本研究采用企业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方法搜集研究所需数据。深圳市节能减排技术投资额、维护成本、减排率或节能率、节能收益、产值收益、节省原料收益、技术设备的使用年限等信息主要来自《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推广目录》等资料信息,各项技术当年推广程度、对应待改造设备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数据则来源于深圳市制造业的调研数据。

文中所用能源碳排放因子根据公式:碳排放因子=平均低位发热量×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106×44/12进行计算,平均低位发热量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单位热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分别来源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表1.5和表1.7。电力排放因子依据深圳2010年耗电情况实算,取0.627 5tCO2/MWh。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1%的目标。本研究假设“十三五”时期深圳市制造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下降目标仍为21%,并假设在2021年~2025年和2026年~2030年间制造业增加值碳排放量下降目标均为20%,此情景下,2020年深圳市制造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37.6%,2030年深圳市制造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较2010年下降60.1%。结合对深圳市经济和能源的预测,可以得出目标情景下深圳市制造业2020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3 415万吨CO2和3 289万吨CO2。

3. 数据结果分析。

(1)节能减排技术2020年和2030年最大减排潜力及投资额。经计算,2020年深圳市制造业57项节能减排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2 267.3万吨CO2,其对应投资额为459.7亿元;2030年深圳市制造业57项节能减排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共计2 891.3万吨CO2,其对应投资额为582.6亿元。依据各项技术对应的设施将各项技术进行划分,各类技术的最大减排潜力和投资额如表2所示。

控制管理类技术的减排潜力最大,占总减排潜力的30%;注塑机技术、温控技术和通用机械技术的2030年最大减排潜力其次,分半占总减排潜力的17%、16%和16%;燃烧加热技术的减排潜力、专用技术、照明设施、锅炉技术、数控机床技术和运输技术的减排潜力占比相对较小。

(2)深圳市制造业最优减排路径。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最优化求解,解得各类节能减排技术在减排量目标约束下,达到投资成本最小的最优解,分别解得2020年和2030年各类节能减排技术的最优推广率如图3所示。2020年将注塑机技术、锅炉技术、燃烧加热技术、专用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照明技术等六项技术推广至100%,并将控制管理技术推广到12.6%时,即可达到2020年深圳市制造业碳减排目标,且此时投资成本最小。此时,上述节能减排技术2020年的碳减排量为941.3万吨CO2,对应投资额为145.7亿元。2030年需将注塑机技术、锅炉技术、燃烧加热技术、专用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照明技术和控制管理技术等七项技术推广至100%,并将通用机械技术推广到52.5%时,即可达到2030年深圳市制造业碳减排目标,且此时投资成本最小。此时,上述节能减排技术2020年的碳减排量为2 207.1万吨CO2,对应投资额为400.5亿元。

三、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从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入手,选取了能够落实到具体企业的重点节能减排技术为企业碳减排提供参考,从技术的角度分析深圳市制造业的碳减排潜力。研究给出的节能减排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累计得出所选57项节能减排技术2030年最大减排潜力将达2 891.3万吨二氧化碳。从制造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单位减排成本来看,许多节能减排技术不但能减少企业碳排放量,同时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可结合企业自身设备特点筛选节能减排技术手段,并结合技术所需成本和单位减排成本等因素考虑节能减排技术的确定,以实现企业自身的碳减排。由深圳市制造业碳减排优化路径来看,制造业企业可优先选择注塑机技术、锅炉技术、燃烧加热技术、专用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照明技术等,此类技术一般减排量相对大,投资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企业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使用较少的资金进行碳减排。此外,企业在采用既有节能减排技术进行改造的同时,还可以自发探索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并予以推广。

在企业自愿减排的同时,政府也应当采取相关政策手段,促进各生产单位积极自主的减排。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对深圳市部分制造业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碳排放进行约束,这即是政府的一项重大举措。政府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手段中也可以通过企业座谈交流或者政策发文的形式,促进企业学习相关节能减排技术手段,强化节能减排意识。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对于深圳市制造业优化路径中需要优先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政府应予以宣传和激励,并对于企业自愿减排取得良好效果的给与奖励;对于某些成本投入较大的技术手段,如控制管理技术,这类技术一般需要的前期投资较大,在企业中不容易较快推广,政府需要给与一定的补贴,促进企业顺利的完成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统计局.深圳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年鉴,2015.

[2] 张颖,王灿,王克,等.基于LEAP的中国电力行业CO2排放情景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3):365-368.

[3] 王克,王灿,吕学都等.基于LEAP 的中国钢铁行业CO2减排潜力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6(12):1982-1986.

[4] 林玲,张艾莉,王虹.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J].数据,2013,(12): 92-95.

[5] 赵阳.山东省制造业节能减排潜力及实现路径[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3.

[6] 叶斌.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我国电力行业碳减排成本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3.

重点项目:深圳市环境科研项目(项目号:4403012012000227)。

篇4

1.1数据来源文中计算所需数据主要包括1995-2011年我国城乡家庭生活能源消耗、人均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家庭收入、人口数以及城乡人口比例。其中,生活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6-2012》;人均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家庭收入、人口数以及城乡人口比例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2》。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1996-2011年有关消费与收入的数据均转换为1995年的不变价。

1.2研究方法根据排放来源的不同,家庭碳排放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直接碳排放包括家庭用于炊事、取暖、照明、洗浴、交通等活动中对能源商品直接消费所产生的CO2;间接碳排放是家庭生活过程中使用的各项产品与服务在其开发、生产、流通、使用和回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CO2。家庭直接碳排放的核算参照《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16]中的表观消费量法,涉及能源类型包括原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部分计算系数根据我国最新标准①进行了调整。家庭间接碳排放的核算参照投入产出法[17-19],涉及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八项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

2结果与分析

2.1家庭碳排放总量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各种能源商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相应增加,城乡家庭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图1)。1995-2011年,我国居民家庭碳排放总量呈现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的趋势,从1995年的6.54亿t增至2011年的23.78亿t,增加了263.28%。其中,城镇从1995年的3.30亿t增至2011年的16.31亿t,年均增长9.85%;而农村从1995年的3.24亿t增至2011年的7.47亿t,年均增长5.03%。城镇家庭碳排放增速始终大于农村,城乡家庭碳排放差异从1995的1.02倍增至2011年的2.18倍,差距不断扩大。

2.2人均家庭碳排放量1995-2011年,我国人均家庭碳排放先缓慢增长后迅速增长(图2),从1995年的0.54t/人增至2011年的1.77t/人。17年来,城镇人均家庭碳排放始终大于农村,但农村增速大于城镇,城乡家庭人均碳排放差异从1995年的2.47倍降至2011年2.07倍。差距逐步减小,体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

2.3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1995-2011年,城镇家庭直接碳排放增长了132.21%,间接碳排放增长了692.21%(图3),后者增幅远大于前者;直接碳排放比重从1995年的53.48%降至2011年的25.21%,间接碳排放比重从1995年46.52%增至2011年的74.79%,城镇家庭逐步转变为以间接碳排放为主。农村家庭直接碳排放增长了113.98%,间接碳排放增长了152.9%,两者增幅相当;直接碳排放比重从1995年的57.33%降至2011年的53.25%,间接碳排放比重从1995年42.67%增至2011年的46.75%,农村家庭仍以直接碳排放为主。1995年,城镇家庭直接碳排放是农村的0.95倍,2011年为1.03倍,城乡差距较小;1995年城镇间接碳排放是农村的1.11倍,2011年达到了3.49倍,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2.4家庭碳排放结构将家庭碳排放分为煤炭(原煤、其他洗煤、型煤)、油品(汽油、柴油、煤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其他能源(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务共十四项。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天然气暂未普及,使用量极少,故农村家庭不单独列出天然气的碳排放,而将其归于其他能源。城乡家庭在基本生活用能设施、能源类型、消费水平方面差异较大,两者碳排放结构差别显著(图4)。从城镇家庭的角度来看,交通通讯排放比重增幅最大,从1995年的3.03%增至2011年的21.14%,成为目前城镇最主要的排放源,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汽车、摩托车、移动电话等新产品不断的推出以及价格的下降;而煤炭排放比重降幅最大,从1995的32.31%降至2011年的1.94%,这主要是因为煤炭逐步被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能源所替代。从农村家庭的角度而言,电力排放比重增幅最大,从1995年的13.31%增至2011年的32.22%,成为最主要的排放源,归因于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煤炭排放比重虽大幅下降,但比重仍较大;食品排放比重下降幅度紧随其后,归因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2.5不同收入水平的城乡家庭碳排放收入水平是影响家庭碳排放的重要因素[20,21]。2010年,我国城乡家庭不同收入水平间接碳排放变化情况如图5(直接能耗数据难以获得,因此仅考虑间接碳排放)。分析可知:无论城镇还是农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类型间接碳排放都呈增加趋势,对于城镇家庭,增幅最大的为交通通讯排放,其次为文教娱乐和居住排放;对于农村家庭,增幅最大的为居住排放,其次为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排放。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排放比重下降,而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排放比重上升。

2.6各省区城乡人均家庭碳排放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禀赋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各省区城乡居民能源利用与家庭碳排放必然存在差异。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从人均家庭碳排放的角度对2010年我国30省区(不包括港澳台和)城乡家庭碳排放差异进行分析与比较。2010年,我国各省区城镇人均家庭碳排放均大于农村,以全国平均水平所在点为坐标原点,以①和②线为坐标轴,分为四个象限(图6)。其中,位于第一象限的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天津、福建、辽宁、内蒙古8省区的城镇和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是节能减排的重点省区,应加强节能减排,且同时兼顾城乡区域;位于第二象限的江苏、黑龙江、山东、吉林、宁夏、河北6省区的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应注重农村地区的节能减排;位于第三象限的湖北、陕西、湖南、河南、安徽、四川、广西、山西、新疆、江西、海南、青海、甘肃、贵州14省区的城镇和农村人均家庭碳排放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节能减排工作应在保障当地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进行;位于第四象限的云南、重庆2省区城镇人均家庭碳排放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地区节能减排应侧重城镇地区。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来自家庭生活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家庭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以家庭为单元的节能减排工作逐步提上议程。文中通过对1995-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碳排放的评估分析,形成以下认识:(1)我国居民家庭碳排放快速增长,这与我国前期总体排放水平较低、排放增长需求强密不可分。城镇居民家庭碳排放的增速明显高于农村,这与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增长和消费能力的差别密切相关。城镇是家庭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如何引导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减缓碳排放增长速度,是城市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重点;农村能源消费行为逐步与城市接轨,优质能源(如电力)比重逐年增大,传统能源(如煤炭)比重逐年降低,为节能减排带来一定的契机。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应从城乡差异的实际出发。(2)文中研究表明,17年来,家庭碳排放的重点向电力、油品、交通通讯等方面转移。其中,城镇家庭交通通讯排放增长迅速,成为主要排放源,而煤炭排放比重快速下降;农村家庭电力排放增幅最大,替代煤炭排放成为最大排放源。科学利用家庭碳排放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趋势预测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合理部署。(3)在文中分析的全国30省区中,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家庭排放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8个,低水平排放省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且中西部省区的城乡排放差距更大,这意味着不同省区城乡人均家庭排放的现状、减排基础、排放增长需求等均有较大差别。应广泛考虑区域实际发展需求,使不同地区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同时关注城乡差距,将农村家庭的节能减排工作与脱贫发展互动结合。

4结论与建议

篇5

关键词:工业碳排放;情景预测;节能减排潜力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4-0069-06

河北省产业结构偏重、重化工产业特征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2010年,全省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8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3倍。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8%。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

国内学者关于碳排放情景预测的研究较多,例如宋杰鲲(2011)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了我国的碳排放情景,张亚欣(2011)、马卓(2012)分别对吉林省2020年碳排放情景、碳排放峰值进行了预测,徐成龙(2012)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了山东省的低碳情景,王志华(2012)对江苏省工业低碳化发展情景进行了展望。鉴于河北省是全国第一钢铁大省,所以,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预测工业CO2排放的目标情景,分析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对于河北省实现工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省工业能源终端消费的碳排放量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包括9类,即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和电力。在计算工业能源终端消费的碳排放量时,采用能源消费总量乘以各自的排放因子或排放系数(排放因子来自于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公布的数据,焦炭的排放系数来自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CO2排放总量的计算方法见(1)式,E为能源消耗量,A为排放因子。[1]

计算结果显示,2005年~2009年河北省工业能源终端消费碳排放量总量分别为33 361.5、36 908.7、41 824.9、43 163.7和45 767.0万吨,占当年全省能源终端消费碳排放量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4.94%、76.89%、78.51%、76.69%和76.70%。各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以及总排放量在全国的排名情况见表1。

由于经济总量与工业总量较高、能源消费过分依赖煤炭、产业结构偏重、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2005年~2009年河北省工业能源终端消费的碳排放总量“稳居”全国第2位(见表1),并占据了河北省CO2排放总量的主要份额,工业能源终端消费碳排放量占当年能源终端消费碳排放量总量的比重在全国的名次逐年上升。

鉴于工业节能减排面临的巨大压力,进行工业CO2排放情景预测,测算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对于科学估算河北省工业未来时期节能减排空间、合理选择适合省情的工业节能减排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工业CO2排放情景预测

在参考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本文从河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工业能效目标和环境目标三个角度对河北省2015年和2020年工业碳排放情景进行分析,三种目标情景分别称为E1(Economic)情景、E2(Efficient)情景和E3(Environmental)情景,统称3E情景。[2]

(一)基于河北省工业经济发展目标的E1情景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末,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3%。本文基于这一速度,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设为13%,分析在不考虑技术革新、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情况下,河北省2015年和2020年的工业碳排放E1情景。

假设河北省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保持不变(按照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9 996.3万吨标准煤、单位能耗为1.9吨标准煤/万元人民币计算),碳排放量亦将保持13%的年均增长率。2011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的碳排放总量为51 790.4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为4.93吨CO2/万元,以此为基准进行2015年和2020年E1情景下河北省碳排放量测算,计算公式见(2)式。

E2015=E2011×(1+0.13)2015-2011

E2020=E2011×(1+0.13)2020-2011 (2)

E1情景下河北省2015年和2020年工业碳排放量分别为84 442.9万吨和155 580.6万吨,分别是2011年的1.63倍和3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分别为5.63吨和5.19吨,分别是2011年的1.14和1.05倍。基于经济发展目标的E1排放情景估值较高,因此E1情景是最高排放情景。

(二)基于河北省节能目标的E2情景

E2情景假设节能降耗的手段是依靠降低化石燃料使用强度,所以CO2排放强度降低水平与节能降耗目标一致。根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采取多种节能降耗措施后,2015年河北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年均降低4%;工业CO2排放强度降低20%以上,年均降低4%以上。2010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总量为46 925.4万吨,以此为基准进行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E2情景下工业碳排放量测算,见(3)式。

E2015=E2010×(1+0.13-0.04)2015-2011

E2020=E2010×(1+0.13-0.04)2020-2011 (3)

E2情景下河北省2015年和2020年工业碳排放量分别为72 200.5万吨和111 089.4万吨,分别低于E1情景下的84 442.9万吨和155 580.6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分别为4.81吨和3.7吨,分别是2010年的84%和65%。E2情景充分考虑了河北省各级政府和企业对能源供应和CO2排放量不断上升做出的反应,包括已采取的节能降耗措施,所以,可以认为E2情景是基于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具有较高可实现性的未来情景。

(三)基于河北省节能与环境目标的E3情景

E3情景综合考虑河北省工业节能和环境保护目标。根据《河北省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力争比2010年下降22%以上,SO2和NOx排放量则分别削减25%和30%以上。考虑到工业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本文以2010年为基数,取25%与30%的算术平均值27.5%作为2015年河北省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降低的百分比,并设定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降低的百分比仍为27.5%,年均降低5.5%。2011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的碳排放总量为51 790.4万吨,以此为基准,根据(4)式可测算E3情景下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量。

E2015=E2010×(1+0.13-0.04-0.055)2015-2011

E2020=E2010×(1+0.13-0.04-0.055)2020-2011 (4)

E3情景下,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总量分别为59 430.7万吨和70 585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分别为3.47和2.24吨,分别是2011年的84%和45%。

(四)基于“斯特恩报告”的综合情景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师尼古拉斯・斯特恩领导的小组完成的《从经济学角度看气候变化》报告(又称“斯特恩报告”)认为,要使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小于或者稳定在550 ppm(濒临危险的水平),则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以2005年为基准)10~20年达到最高峰,并且在此之后应以每年1%~3%的速率下降,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的75%以下。根据前文的计算结果,河北省2005年工业碳排放总量为33 361.5万吨,2006年为36 908.7万吨,碳排放增长率为10.63%,在此基础上,若碳排放增长率以固定降幅降低,至2020年增长率降为0,设定2020年前碳排放增长率的递减率为x,则有:

0.1063×(1-x)150 (5)

如果取0.1063×(1-x)151×10-4,则(5)式变为0.1063×(1-x)15=0.0001,

可得2020年前碳排放增长率的递减率为x=37.16%,根据(6)式计算可得综合情景下的工业碳排放量。

E2015=E2011×(1+0.13-0.3716)2015-2011

E2020=E2011×(1+0.13-0.3716)2020-2011 (6)

综合情景下,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7 133.4万吨和4 298.7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分别为1.14和0.14吨,分别是2011年的23%和3%。

(五)情景比较分析

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CO2排放情景预测结果见表2。

基于河北省工业发展和节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E1、E2和E3情景以及基于“斯特恩报告”的综合情景可以分别看作是河北省工业未来高排放、中等排放和低排放情景。基于工业经济发展目标的E1排放情景是一种经济上激进、环境上保守的排放情景,将导致河北省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资源风险。基于提高能效、保护大气环境目标的E2、E3排放情景则是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与提高工业发展水平相结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情景。基于“斯特恩报告”的综合情景是从“斯特恩报告”中所选择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对于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大省河北省来说,体现了环境激进思想。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河北省工业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处于环境保守的E1情景和环境激进的综合情景之间,并与E3情景接近。

三、河北省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从河北省工业行业内部来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其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高达89%以上,2011年则达到90.48%,是工业碳排放和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推进并顺利实现“河北省工业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处于环境保守的E1情景和环境激进的综合情景之间”的既定目标,关键是加快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进程。

(一)高耗能行业2005年~2011年碳排放现状

河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且每年位于六大行业之首,远高于其他行业。位于第二位的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变动幅度较小,在稳定中有所增长。其他四大行业碳排放量比较稳定,所占比重较小,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所占比重最小,见图1和2。

“十一五”期间,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碳排放强度基本上呈现下降状态,但是从绝对数量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耗高、碳排放量大,并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

(二)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中国科学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研究组的研究成果(2010)表明,我国工业尚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各主要工业部门的单位综合能耗水平比发达国家先进水平高20%-35%,如果综合使用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手段,2015年和2020年存在一定的节能减排空间。[3]

根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采取多种节能降耗措施后,2015年河北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年均降低4%;工业CO2排放强度降低20%以上,年均降低4%以上。若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也为13%,2015年和2020年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CO2排放强度也按照年均4%的百分比降低,以2010年的数据为基准,则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高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潜力(计算依据见7式)见表3,CO2排放强度预测结果见表4。

E2015=E2010×(1+0.13-0.04)2015-2010

C2015=C2010×(1+0.13-0.04)2015-2010

E2020=E2010×(1+0.13-0.04)2020-2010

C2020=C2010×(1+0.13-0.04)2020-2010 (7)

(三)2015年与2020年工业碳排放变化趋势

根据河北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现状,到2020年以前,河北省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水平,平均保持在8%~9%,河北省能源消费与CO2碳排放还将继续增长。

1. 产业结构演变与调整趋势

截止到2011年,河北省国民经济中服务业比重只有3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其中重化工业比重超过80%。根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一方面,河北省服务业比重将不断提高,重化工业比重将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根据河北省经济发展现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工业主导特别是重化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局面不会根本转变,工业用能和碳排放总量仍将保持一定增长。

2. 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空间

根据表5和表6的预测结果,可以确定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高耗能行业节能空间、减排空间、碳排放强度降低空间,分别见表5、表6和表7。

3. 工业节能减排难度的行业差异

将“节能难度”、“控制碳排放难度”作为衡量指标,可以构建河北省工业节能减排状态矩阵图(如图3),用于衡量工业内部不同行业节能减排的困难程度。[4]

以2010年的数据为基准数值,根据2011年的数据和减排空间进行测算,通过技术手段和结构调整,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能够实现节能目标的行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节能目标有一定难度;将碳排放总量控制在既定目标之内有相当大的难度、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也面临着巨大压力的行业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可以将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控制在既定目标之内的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所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处于D难度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处于A难度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处于C难度区域,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处于B难度区。

四、河北省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路径

为了在2020年实现工业CO2排放的E3情景,根据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空间,河北省需针对以上四类难度区,分行业采用不同的节能减排路径。

(一)BA和DA的单边突破路径[5]

河北省处于B和D难度区的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过渡到A难度区时,应以产业在节能和减排方面的“短边”作为突破口,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具体而言,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更应注重结构节能、管理节能和技术节能,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更应注重从调整能源结构、采用低碳技术、削减过剩产能等方面减少CO2排放。

(二)CBA和CDA的渐进式提升路径

河北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处于C难度区域,在节能和减排两个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首先,要加大原煤洗选力度,提高商品煤质量;其次,通过改进技术以提高煤炭的燃烧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降低燃煤污染物排放;第三,要综合利用遗留在煤炭生产区域的废弃物,消纳处理废弃资源。总之,在双重压力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应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经过B或D区域的过渡,最终到达A区域。

(三)CA的跨越式发展路径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要实现从C难度区到A难度区的跨越式发展,需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推动制度变革,具体包括:在制度上,形成中央节能减排政策与地方经济利益、地方政府政策与企业利益的激励相容机制;深化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改革,将能源经济效率和环境绩效指数作为考察地区节能减排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以改变现存的地方政府GDP目标与节能减排目标之间的博弈均衡结果。

(四)处于A难度区的自我提升路径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处于A难度区,需在现有的节能减排基础上实现自我提升,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总之,由于能源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偏重等原因,河北省工业能源终端消费碳排放量和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量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前,在淘汰落后产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鉴于“经济增长需求”和减少碳排放量的压力同时存在,河北省应明确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兼顾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工业能效目标和环境目标,在保持工业增长的前提下降低CO2排放强度,实施相对减排。结合河北省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空间和工业节能减排状态矩阵图,不同行业应分别沿着“单边突破”、“渐进式提升”和“跨越式发展”等路径,通过调整结构、改进技术和变革制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实现工业自我提升,强化生态保障功能,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进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

[参考文献]

[1] 宋红印. 基于DEA的中国节能减排视在潜力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 于新文.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中若干减排情景的经济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 刘卫东,等.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