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0 11:14: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职教学管理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总的来讲,各项管理规定较为完善,特别是任职学员主管单位制定了配套的管理措施。日常管理工作总体坚持较好,但还存在着工作不及时、不细致的情况。首先由于培训任务的多样性,各班级的培训周期,课程密度,人员层次存在差异,固定的管理办法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其次在学员请假外出后的跟踪管理、交友方面的思想管理等方面,现有制度还留有一定的管理死角,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二)安全防范措施还不够到位
一方面各学员队安全组织比较健全,但真正落实层级管理、发挥作用的不多,尤其是预测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开展不够有力;另一方面虽然面对安全管理的要求较为熟悉,定期的安全分析坚持较好,但是预防措施和整改对策制定的不够详细,安全预案设想的情况较少,可操作性不强。安全教育内容较为单一、重复,专项教育还不到位,安全防范技能演练不够,处置各种情况的能力不足。
(三)教学质量意识还不够明确
在任职培训的教学管理上,很多管理干部还抱有“只求管理,不求教学”的思想,认为只要加强人员管理,保持人员在位率,不出问题,不给领导捅娄子就可以了,学习是学员自己的事,爱学不学,全然认识不到学院 “教书育人” 的办学宗旨和任职培训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加强管理,教育先行,搞好学员思想政治工作
(一)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由于培训学员层次和水平的差异性,学员的任职经历、人生阅历、认识水平、思想境界都不尽相同,甚至部分学员要比管理干部军龄还长、职务还高。因此,学员队要加强管理,搞好思想工作,光靠管理干部的威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紧紧依靠支部的力量,充分发挥支部的堡垒作用。首先要把能力强、威望高、表现突出的学员吸收到支委会中,提高学员自主管理的意识。其次以支部为阵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把思想教育和行管教学归纳到支部工作的范畴,群策群议,在管理中形成集体的合力。再次要依托支部的平台,积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多种形式的兴趣小组、爱好者协会等文化组织,为学员交流与个性发展提供舞台,让学员在良好校园文化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活跃思维、提高素质,充分达到“回炉”的效果,从而推动学员队的全面建设。
(二)紧扣“红管家”教育主题
红管家精神是学院建设的传家宝,是官兵成长的激励石,是学员成才的内动力。弘扬红管家精神,对于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促进学院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弘扬红管家精神、丰富红管家内涵、培育红管家人才”为中心,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贯穿培训任务的始终,坚持把“红管家精神”教育到每一个学员,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湖北地区革命历史悠久,积极组织学员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烈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进一步丰富 “红管家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求学员坚定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牢记使命,履行职责,高标准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
(三)建立思想动态监管机制
任职培训学员个体差异性明显,在开展思想工作时要因人而宜。要注重士官学员和干部学员的区别,年轻干部和年长干部的区别。要建立健全动态监管机制,开训前期要及时摸清人员情况,重点对婚恋、交友、学习目的和工作情况进行排查,明确重点监管对象,同时多管齐下,坚持思想情况全程监控和实时反馈。要进一步加强军人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员进行心理健康调节和心理素质优化,消除心理障碍,解决思想问题。
三、结合实际,围绕重点,提高任职培训教学质量
(一)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
队干部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熟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全面掌握教学基本情况,坚持深入教学一线,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跟班听课,了解教员的授课情况,了解学员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坚持支委会议教议学工作,把教员对学员的要求传达给学员,把学员对教员建议和意见转达给教员,使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坚持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对学员的学习进行主动地引导,积极搞好第二课堂建设。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教学,使学员涉足很多新的领域,开拓视野,培养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培训学员的综合能力。
(二)坚持书面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结合
任职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以任职需求为牵引,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员研究和解决部队现实问题的能力,岗位指向性明确、实践依赖性较强。要加大力度提高教学实效,就要充分利用学院的各种教育资源,把课堂延伸到训练场,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见习实践活动,开展广泛调研,更好的把课堂上抽象的理论、定义、方法模式和现实工作结合起来,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实践求学习,以锻炼促提高,真正把学到的书面知识转变成“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为开展业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积极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注重与外训大队学员的交流,深化对外军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学习借鉴外军的先进经验,有效拓展学员的国际视野,提升学员的思维层次。
【关键词】 高职;学历教育; 职业培训; 融通发展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高中职要面向社会大力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全国年培训量达到1000万人次,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年培训人次要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省级示范院校要达到1.5倍。
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系统中承担两项职能: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而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存在如下不足:与企业(行业)结合不紧密,培养目标岗位针对性不强、能力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不更新、实训条件建设与岗位工作环境不一致;在职业培训中方案欠规范、培训师资、场地引起社会不信用、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学历教育与职业岗位能力培训不融通而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等等。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从融通发展的重要性、融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融通发展对策与建议几方面进行训融通发展研究,以期达到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的重要性
1.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然而,我国现有技术技能型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9%,而且多数是初级工,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这种新情况的出现,对人才供给端尤其是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实打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能够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同时也警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光靠学历教育“一条腿”走路,必须将职业培训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方面不断创新。
2.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
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技术技能人才抢手,低端劳动力就业困难。为适应工作岗位和就业环境,大批劳动者都有针对自身需要进行再学习和再教育的愿望,国家对此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政策,并注入大量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具备资源优势,有能力也有余力举办多种职业培训项目。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履行其社会职能,在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特别是针对新增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协助国家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有利于合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进一步改革,
3.是促M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即“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之职业教育体系”,“按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来进行建设的。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通过职业培训等多种教育形式为在校学生和其他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更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
4.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各高职院校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张,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之中。高职院校进驻职业培训市场,可以缓解生源短缺、竞争加剧的压力,拓展职业教育职能,拓宽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可以及时了解产业行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可以熟悉许多工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流程,促进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多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建设思路,有助于高职院校打造品牌、特色办学、扩大社会影响。
二、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小,层次不高。从培训对象来看,主要进行的是按照双证制要求,面相在校生,让学生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面向社会开展的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规模很小,远远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从培训内容上看,主要进行的是技术含量不高的较低层次的培训,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各类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新员工上岗前基本常识培训、农民工培训等,而真正使受训对象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培训后能够谋取到理想岗位的培训不多见,象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只局限于四级以下的工种,三级以上的工种乃至技师培训,除极少高职院校,基本上是空白。
2.主动性不强。近几年,高职院校扩招止步。为了弥补经费不足,开辟新的增长点,提高办学收益,高职院校才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职业培训方面。与社会上运作多年的专业培训机构相比,高职院校缺乏培训资质和经验,培训渠道封闭,加上体制束缚,从事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也不很高。在开展职业培训时,往往不注重对社会需求和培训市场的调研,不主动去开拓培训市场,坐等业务上门,既无规模更无特色,致使高职院校的一些优质培训资源闲置,培训效果和社会影响平平。
3.培训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培训手段落后,硬件建设跟不上,校企合作不紧密。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主要依靠校内资源。某些职业工种像钳工、车工、数控工等,技术要求较高,受训者应当到现役设备上操作演示,而摆在高职院校实验室里的仪器设备往往是陈旧落后甚至是退役了的,使用这种设备培训出来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还得重新学习。
4.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灵活。从国家层面看,目前,我国职业培训市场法律法规不尽完善,培训主体多且良莠不齐,证出多门,各具权威,互不相认,扰乱了培训市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分由教育部和人社部“双轨”管理,人为割离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障碍过多。从学校层面看,职业培训一般由校内的某个二级机构如培训部或继续教育学院承担,招生、培训、管理、分配独立运行。这种模式看似责权利明晰,实则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相分离,运行起来十分艰难。由于没有师资、场地、设备,开展培训须依靠多个部门配合,一旦某个环节没有协调好,整个培训工作都会受到影响,这对于承担方来说,压力过大。加上职业培训只是被看作学历教育的辅业,地位不高,积极性也大打折扣。从企业层面看,由于国家并未全面实施就业准入,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企业用工随意性大,受利益驱使,企业也不愿意在员工培训方面多安排时间和资金。
三、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认识原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些传统观念已在劳动者心目中根深蒂固。主观认识上的禁锢,使他们认为参加职业培训是“被培训”,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同样存在认识偏差。很多领导头脑中固有的“以教学为中心”观念很难转变,认为职业培训会挤占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冲击正常的学历教育,仅把职业培训看成是学校创收的辅业,置之于非重要地位。
现实中,教育部和人社部的“双轨制”管理,造成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行的假象。所以长期以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泾渭分明,二者在各自轨道上独立运行,高职院校几乎成为纯粹的学历教育。
2.高职院校自身原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谢迅速,应用周期缩短,等客观条件的不断变化,对职业培训的内容、方法、体系、结构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显现出诸多不适应性:一是“双师”缺口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难以适应新要求;二是教学仪器设备陈旧,实习实训、实验室建设很难跟上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变化;三是教学模式封闭,;仍然存在自我循环、脱离;实际、培训质量不高现象;四是管理经验不足,培训市场拓展、组织、服务各方面社会公认度不高。
3.宏观环境原因。首先,职业培训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供需双方培训信息不对称,对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缺乏灵敏反应。其次,培训管理不规范。再次,就业准入制度远未深入人心,企业用工并未真正贯彻《职业教育法》精要,劳动监管职能缺位,职业培训的地位、重要性不凸显。
4.行业企业原因。行业企业在参与职业培训上都不同程度存在有认识模糊、方向不明问题,认为只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才是人才,对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重视不够,还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重外地、轻本土,重引进、轻培训现象倾向。一些企业转型之后急功近利,对一线人员重使用、轻培训,甚至不培训,有的企业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员工培训,但在培训时间和经费投入方面远不能达到国家规定。
四、国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高职办学模式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的问题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较多,制度已经非常完备,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模式(技能模块组合课程)、美国、加拿大的CBE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模块课程,)、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核心阶梯型课程)和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美国的职业群集课程模式和生计群集课程模式等。
各国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性,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加强企业社会竞争力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有效途径;重视职业教育立法,让职业资格证书的运作有明确的规范法则 ;制定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考核方法。
五、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改革现行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州市至少有1所高职院校的格局,但各校的主管(主办)部门不同,身份不同,待遇也不同,这种管理体制势必阻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通发展。既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两种形式的融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因而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其方向应该是改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建议在国家、省、市三级设立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相关行政部门参与的职业教育协作办公室,建立横向协调、上下畅通的领导管理体制,实施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等工作。同时,建立由职教专家、行业代表共同参加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开展决策咨询、工作指导以及评估等工作,形成一个“国家宏观调控---地方统一协调---供需双方按需规划”的管理体制,把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事项纳入地方政府常规工作序列。
2.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推进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化内部改革。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允许课程培训成绩转移、衔接到学历教育体系,累积学分达到毕业要求的,授予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每个专业对应2~3个职业岗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尽可能地增加课程间的纵横联系,实现课程体系的合理组合和延伸。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灵活性,使之既能适用于学历教育,又能支持职业培训。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推行“名师工程”,鼓励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高职院校要完善人事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优先聘任既能胜任学历教学任务,又能胜任职业培训任务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4.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实行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离开企业的支持是行不通的。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法》执行情况的督查力度,并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主动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参入职业教育工作,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受益者。高职院校要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寻找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点,让企业深知参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承担主体。
5.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从2000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对90个职业实行就业准入。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原则,让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中介机构招聘信息,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人社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
⒖嘉南祝
[1]何明辉.浅谈企业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
[2]韩嫣.英国大学生职业培训对我国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借鉴研究[J].成人教育,2011(12).
[3]周青.现代企业培训理念对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3).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7]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作者简介:
贺亮明(1964-),女,汉族,湖南湘乡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教授职称,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田芸(1987-),女,汉族,山东沂水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讲师职称,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比较研究、职业教育实证研究。
王伟(1985-),男,汉族,河北沧州人;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讲师职称,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
Abstract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teaching reform and business requirements of the accounting personnel are consistent, as the training base for high-end accounting personne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ir teaching concepts and ideas, will focus on the calculation of variable for th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o enable students to firmly grasp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Institute of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ll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fully developed and utiliz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reform, in order to better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to cultivate.
Key words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teaching reform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职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在综合应用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会计等多种专业知识以后,其教学侧重点从核算逐渐转变为了管理和决策,与当今业内对人才的需求相符合。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对于管理以及决策方面职能的重视,提高了使用会计信息的效率,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就是开发和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在管理日常经营业务的水平以及运行效率上得到很大提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建设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比较好的管理及决策能力,高校的作用正是培养这些高端人才。然而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比较陈旧,过于重视核算和软件操作,而忽略了管理和决策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会计电算化教学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切实培养出既精通会计与财务知识,又具备良好管理决策能力的综合型高端人才。
1 强调管理和决策能力培养对会计电算化教学产生的影响
1.1 扩大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范围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核算,重点是记录会计信息,一般只将财务相关模块的内容(例如工资模块、总账系统、报表模块等)在课堂上讲授。目前高校一般都将ERP系统软件安装在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中,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记账、转账、对账以及自动生成报表等操作,并自动计算常用的财务指标,让经济会计处理变得更加自动化并提高信息报告的实时性,降低教学中手工操作的占比,使“决策”、“控制”等工作成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点,进一步扩大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范围,将管理和决策等包含其中。
1.2 使会计电算化流程融合在经营业务流程中
传统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经营业务和会计工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流程,在教学中学生也只是单纯地记账,并没有对会计信息和企业经营业务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思考。当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管理和决策为重点以后,就可以更好地将这二者融为一体了,从而有效共享资源。同时在企业整体管理系统中融入会计信息系统,可以起到协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作用。
1.3 提升学生对综合技能的重视程度
在侧重于管理和决策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理念的情况下,学生会更主动地对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税法等专业知识,能将会计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还要对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熟练操作各种会计信息系统。在关注会计信息的同时,还要对其他影响决策的会计信息有所关注并且正确使用,同时会计人员应高度重视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认识到开发和应用会计系统应该满足企业的具体情况,从而将其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在组织层面完成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不是单纯地进行会计核算。
2 改革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2.1 明确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发展非常迅速,会计专业在电算化教学方面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很大改革,引入了各种ERP软件、会计教学软件、电算化考试软件、会计核算软件等,电算化实验教学中心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但是教学理念并没有更新,还只是认为电算化会计是用来代替手工记账的。甚至还有人认为强大的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可以替代人工,所以学生在电算化教学中只要掌握财务软件操作即可,不需要对财务管理和决策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但是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提高了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如今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会操作财务软件、知道如何进行核算,还要拥有良好的管理和决策能力,这就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有机会去操作这些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还要让学生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体会到其中潜藏的先进管理思想。
2.2 完善课程内容,进行仿真业务流程资料的设计
会计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对输入和输出财务数据等进行实践,还要同步进行财务模块、生产模块、供销存模块等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扩充电算化课程内容使其更加完善。
除此之外,电算化教学中基本使用的都是同样的会计模拟实验教材,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利于他们知识面的扩展,对学生管理和决策能力的提升来说甚至有所阻碍。所以电算化教学应该适当扩充内容,将各种企业的经济业务都包含进来,例如各类金融机构、零售企业、保险公司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管理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异同。
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对学生去校外基地参观或者去参加实习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会计岗位自身比较特殊,所以这种实习活动并不受企业欢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学校内进行仿真会计工作环境的建设,开展“模拟沙盘实训”,模仿企业的经营活动并制定相关的规则,进行开放性业务资料的编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扮演企业内的不同角色,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不仅要完成一系列财务和业务方面的工作,还要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沙盘模拟实训”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还可以由教师将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找出来,整理编制成为案例,然后由学生进行讨论,并将自己的见解写出来或者在课堂上发表,或者安排每位学生进行企业会计业务的编写并在课堂上发表,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以及分享,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同时对其管理和决策能力进行培养,真正实现“学中做”。
2.3 强化对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
良好的电算化软件以及网络环境可以帮助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不仅要熟练操作总账系统以及报表系统等,还要学习其他子系统,例如工资、固定资产、决策分析等,将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以及管理知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来分析、预测并且控制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合理配置企业的人力、设备以及财力资源等,利用网络信息的连接作用产生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企业减少库存量,在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益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将会计管理方面的职能发挥出来。所以在选择会计电算化课程中使用的教学软件的时候,要从类型和功能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因为这会对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实验室的具体建设情况也是高校对该课程重视程度的一个体现,例如高校如果只使用了最基础的电算化核算功能软件,那么在建设会计信息化方面也处于初级阶段,而高校使用的是比较成熟的ERP教学软件,并且能将其全部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的话,通常就会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关键词:PBL模式;管理咨询;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82-02
伴随着现代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管理咨询人才是高等教育界的当务之急,相关课程教育的改革日益紧迫。目前,全球各国,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很多课程已推广应用PBL教学模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相比,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实际效果等方面均有着根本区别。经过三十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目前PBL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欧美商科MBA教学上普遍应用,也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众多研究表明,PBL在注重培养企业实际经营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发挥学生主动性,科学评估教学效果等方面有十分有效。
一、《管理咨询》课程特点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发展也与跨国的职业会计师事务所一样,从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业务扩展到管理咨询业务。为与国际接轨,近年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教学中也开设了《管理咨询》课程。《管理咨询》课程包括管理咨询的一般程序、方法、业务内容、咨询机构管理等咨询学内容,也包括企业战略咨询、组织咨询、财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市场营销咨询、生产运营管理咨询、成本管理咨询、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财务与会计制度设计、资产评估等专业内容。《管理咨询》课程内容繁多,涉及多门财会方向专业课程的内容,但教学课时并不多,以我校为例,从2007年教学计划的64课时缩减到48课时直至现在的32课时;《管理咨询》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及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如果处理不好,会成为大杂烩、炒冷饭,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倦,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教学上颇有难度。从课程特点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来,PBL教学法是比较适合《管理咨询》课程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管理咨询》课程的教学中恰当地使用PBL教学法?如何组织《管理咨询》课程的PBL教学?《管理咨询》课程的教学中使用PBL教学法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管理咨询人才具有什么意义?笔者尝试性地在《管理咨询》课程教学中使用了PBL教学法,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撰写此文,希望借由拙作抛砖引玉,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略尽绵薄之力。
二、PBL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式
1.PBL的设计理念。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其设计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思想。根据所讨论问题及学习内容的深度不同,PBL教学可分为3种水平,即低年级学生的初级或基础(base)水平,逐步过渡到高年级学生的中级或加重(extension)水平,最后为高级(advanced)水平。初级水平的案例为模拟标准管理,其后则为真实企业案例。案例由多学科教师共同讨论制定,同时制定围绕案例需讨论的问题。
2.PBL教学法的实施方式。管理咨询课程教学中,PBL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是:由多学科教学人员组成教学管理小组,共同拟定核心专题,建立学习模块,如“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管理”、“财务与会计”等,根据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的学习目标制定某一案例的PBL手册,提供给各讨论小组。在首次集中会议上,分别介绍案例情况、企业管理进展情况及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问题加以讨论。会议结束后,有几天的间歇,在此期间学生可通过教材、参考书、学习软件、图书馆、互联网等针对此案例的组织管理、市场、财务、生产、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自学。第二次讨论会针对案例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出现单一问题或整体问题的原因、症结、趋势改变,此后,学生再围绕改进方案的结果及发展变化进行自学。在第三次讨论会上主要针对案例的改进效果、解决方案等进行讨论并提出后续计划。至此,一个核心专题的学习方告一段落,整个时间段的长短根据学习模块的大小设定。一二年级PBL实施于校园,每一模块平均为4周;三四年级PBL实施于具体对象单位,学生完全置身于现实环境中,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每一模块平均延长为10~14周。概括起来说,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PBL为载体,围绕每一个PBL中包含的核心知识展开主动学习,经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自学解疑论证假设”的逻辑过程获取管理咨询知识。
三、应用PBL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管理咨询人才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系统思维。传统的管理咨询教学模式是按照章节分别进行企业战略咨询、组织咨询、财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市场营销咨询、生产运营管理咨询等专业内容的教学,每一章的内容相当于一门专业课程,学科界限分明,学科间缺乏有机联系,许多内容有所重复,有些内容又出现了空白。这种教学不仅造成时间紧张、内容繁杂,而且缺乏整体的专业体系。而PBL模式下,面对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具体的问题,学生必须将各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贯穿其中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就使各学科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以案例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并逐步具备一名合格从业者的素质。
2.注重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均有较大的深度和一定的广度,知识全面、理论性强,这是超越PBL模式的地方,但对于今后面向具体工作的本科生而言,如何应用知识和方法更为重要。PBL模式以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职业从业者为明确目的,强调学生面对不同的管理咨询对象能迅速、准确地对问题做出判断并拿出解决方案。所以,它是从培养职业管理咨询师的角度进行实用性知识的学习,即学习满足实际工作所必需的管理咨询知识,建立与被咨询者的有效协作关系,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3.强调学生主动性学习,促成双向交流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教学,教学进度、内容、方法由教师决定,其对象是学生整体,容易忽视学员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及个性特征,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位。PBL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图书馆、电脑学习软件、文献检索系统、磁带、录像、模型以及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自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从教学的角度,指导老师长期与同一小组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便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的指导,密切师生联系,加深师生感情,形成双向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4.可以较为准确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来说,传统教学模式是在整个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由于授课过程较长,有的课程甚至是跨学期教学,易造成学生学了后面忘前面,不利于正确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PBL模式的考核,可根据每次讨论会学生发言的情况、案例报告的质量、课堂辩论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每个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分析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考查,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这样将分散的主题考试和最终的综合考试相结合,主观和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体系,科学地判断学习的实际效果,与课程的进行形成良性循环,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投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5.职业化人才培养优势明显,与国际接轨程度高。国外许多应用PBL模式院校的经验和成果均表明,应用PBL模式的学生,除基础课成绩与LBL模式学生无明显差异外,专业课成绩、应用推理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团队精神、表达能力均高于普通学生,PBL学生少用记忆,善于探索、概括,娴熟应用图书馆信息服务,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流能力;除此之外,PBL学生更易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择业意识。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执业能力,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应用PBL教学法进行《管理咨询》课程的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管理咨询人才非常有帮助。对此,笔者有着相当的信心,并愿意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力争更好地提高《管理咨询》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红亮,杨冬.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2]高瑞利.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PBL)的教学设计方法的试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吴惠青.基于问题学习中的师生角色及师生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3,(4).
开放式教学法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增进与学生的联系、提高教学管理效果。为促进该方法在教学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应该结合教学管理工作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明确教学管理目标、完善教学管理内容、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并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关键词:
开放式教学法;高职教学管理;目标;内容;方法
0引言
教学管理是高职学校的重要工作,做好该项工作能有效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教学活动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教学管理的观念更新和学生的发展,开放式教学法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高职教学管理中通过该方法的引入,有利于增进与学生的日常联系,促进教学管理效果提升。
1开放式教学法的概念与特征
开放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顺应现代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1概念。
开放式教学法就是围绕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以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开放、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管理氛围,密切师生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进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2特征。
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发式教学法具有自身显著特征。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师生间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存在的困难。同时该方法还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师生互动,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最终实现提高教学管理效果的目的。由于该方法适应高职教学管理需要,有利于增进师生互动,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因而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2开放式教学法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高职教学管理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应用开放式教学法具有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增进与学生的联系。
开放式教学法注重增进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此,高职教学管理工作中,通过该方式的利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开展学习活动,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
2.2提高教学管理效果。
要想提高教学管理效果,高职教学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开放式教学法适应教学管理需要,通过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与学生开展心与心的交流,构建和谐的教学管理氛围,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能促进教学工作有效进行,对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开放式教学法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为落实开放式教学法,实现提升高职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根据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应用对策。
3.1明确教学管理目标。
开放式教学法的目标体现在知识、能力、情感、心理健康、思想觉悟等方面,教学管理中应该认识其重要作用,根据高职教学管理工作需要,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丰富知识储备,增强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觉悟等。教学管理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完善教学管理内容。
在开放式教学法的引领下,根据教学管理工作需要,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让学生更好学习相关知识。教学管理包括课程安排、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等内容,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有效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3.3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开放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管理方法,规范学生的日常行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更好学习相关内容,促进教学管理效果提升。教学管理中,要注重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等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有效学习相关知识,深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不断增强实践技能,实现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效果的目的。
3.4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更为有效的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要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过程,开放式教学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合理进行教学课堂设计,加深对教学管理理论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开放式教学法对教学管理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增强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等,灵活应用开放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要注重优秀教师管理队伍引进工作,加强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促进教学管理水平提升。
4结束语
开放式教学法满足教学管理需要,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应用具有良好效果。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其重要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应用对策。从而规范教学管理各项工作,提高学生的行动自觉性,促进高职教学管理效果提升。
作者:杨晓英 潘漫漫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骆蕾.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2015(4),19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聘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使得我国的社会生产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于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推动了相关教育的发展。事实上,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外聘教师制度的构建,继而以此为基础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并实现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最终带动了相关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生产、发展输出了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1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向社会输出质量较高的技术性人才,相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于外聘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但事实上,外聘兼职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1外聘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事实上,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为社会的生产提供质量较高的技术性人才,其往往聘请在校研究生或者社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研究生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学沟通,继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其次,就是在职的社会技术人员的授课时间难以与学校正常的教学时间吻合,继而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难以高效的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为了推动相关教学任务的有序完成,忽视了对考核以及教学督导制度的构建,继而使得外聘兼职教师缺乏归属感,从而使得兼职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
1.2外聘兼职教师普遍缺乏责任感
在高职院校外聘在职社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实时间的限制以及受时外聘教师教学态度的散漫,使得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调课的情况,并最终对高职院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聘请的在校研究生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学实践以及其教学目的的不纯(抱着锻炼或勤工俭学的目的),使得相关的教学效果低下,学生不能从中学习到相关的技能,继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以及相关技能的提升。
1.3外聘兼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事实上,高职院校在外聘社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该技术人员都属于其单位中的技术骨干,因而,会因为繁重的工作任务而无法专心进行相关的教学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个别高职院校为了推动相关教学环节的有序开展,逐渐聘请已经退休的老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授课。事实上,老技术人员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技术,但是其对于新的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得相关的教学内容过于老旧,不利于学生适应时代的需求。而这一状况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外聘兼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相关的教学效果低下,不利于学生适应时展的需要。
2加强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教育的状况,加强了对于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2.1D变外聘教师管理理念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实现相关教学效果的实现。需要相关部门逐渐加强对于外聘教师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各大高职院校普遍采取行政管理的方式进行外聘教师的管理。这种状况的出现,就严重打压了外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相关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及教学任务的实现。基于此,就需要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进行外聘教师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于外聘教师发展空间的注重,并通过开办教研、说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外聘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事实上,通过上述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外聘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相关教学任务的实现,推动学生以及外聘教师的共同发展。
2.2构建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在打造外聘教师师资队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状况,对外聘教师的聘请、任用、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管理,并由此构建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事实上,高职院校采取上述的措施能够加强对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以及分工的明确,从而使得外聘教师的任用和管理有了更可靠的依据。总的来说,这一措施的落实增强外聘教师的归属感,并对教师的教学以及相关环节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并最终带动相关教学任务的完成。
2.3构建多级别、多层次的管理体系
事实上,高职院校在进行外聘教师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教学管理部门与人事处、督导处等多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问题。基于此,就使得相关部门加强对于多级别、多层次管理体系的构建。仍旧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状况,逐步完善对于外聘教师的管理体制,并最终构建起了多级别、多层次的管理体系。
事实上,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体系,能够搞笑的促进对于该校各部门的职责以及任务的划分和明确,从而推动了相关管理的有序进行。该校在该种管理体系之下,明确聘教师的遴选和相P任职材料的收集、审核均有各系部负责外,而外聘兼职教师任职资格的审批工作则是教务处进行相关的管理。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在建设外聘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逐渐构造起多级别、多层次的管理体系,能够推动相关的使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继而在此基础上带动了有关部门对于外聘教师管理效率的提高,最终由此推动相关教学任务的实现。
2.4加强对外聘教师的培训
在学期初,高职院校应对新进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务管理培训,使他们了解院系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与教务管理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引导和规范教学活动行为;定期举办高职教育理论专题讲座,培养兼职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思想;组织他们参加教学公开课和观摩课,从而使兼职教师熟悉高职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更新教育理念。召开专兼职教师经验交流会,鼓励兼职教师参加科研项目、教改课题的申报,委派兼职教师参加高职教学研讨会、教师培训会等,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高职教育的规律和人才培养方法。
3加强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前文主要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事实上,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在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促进职业教育特色等作用。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3.1有利于强化职业教育特色
在实际的高职教育过程中,相关部门加强对于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的外聘,能够以此为基础,为实际的校园教学注入强烈的职业信息。
事实上,外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不断的推动最新技术、规范等相关信息的讲解,并将自身的职业技能以及经验传授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继而推动了高职学生技术技能的熟练以及职业意识的强化。除此之外,外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相关的实践案例进行讲学,继而带动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
3.2有利于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
事实上,高职院校加强对于一线工人的外聘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能够借助相关外聘教师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加强对于社会各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了解。而这一状况的出现,恰好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于社会、市场的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了解,继而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推动相关部门对于课程以及专业的调整,从而促进新专业的开发以及课程内容的优化,实现对于适应性、针对性较强的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并最终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于外聘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我国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高职教育必然获的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红霞.加强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策略略谈[J].经营管理者,2014,(32):240-241.
[2]陈雪梅.高职院校外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探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5-57.
[3]张书华.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大舞台,2011,(12):278-27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务管理人员 素质 提升路径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务管理工作既是管理,但又与一般的管理不同,它是一项集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于一体的工作,是保证教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竞争力的基础。教务管理人员既是教务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又是教学管理活动的执行者。同时,教务管理人员也是各个院系、职能部门、教师、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是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教务管理队伍现状分析
1.队伍不稳定
一方面,教务管理工作大都是一些烦琐、枯燥的工作,但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长期下来容易使教务管理人员产生厌烦、焦虑情绪、缺乏工作热情,从而出现离职、转岗等情况,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重教学、轻管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有些教务管理人员不能安心本职工作,为考虑自己的发展前景而出现转岗的现象,使学校教务管理人员的队伍极不稳定,影响了教务工作乃至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管理水平不高
首先,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队伍中,教务管理人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往往多样化,职称学历层次也偏低。他们既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管理与教育理论知识,又没有受过专业的管理培训,因而管理水平很难达到现代管理的高度;其次,教务管理人员对当前高职教育的改革热点和趋向,以及对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缺乏相应的认识与理解,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教务管理工作在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认为教务管理人员只是学院的附属者,谁干都一样,对教务管理人员缺少客观公正的认识及正确客观的奖评制度,使教务管理人员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认识。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往往只应付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工作热情不高,动力不足,这样很不利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4.学习机会少
学校历来重视一线专职教师师资队伍培训,包括出国进修、会议研讨、对外交流,等等;而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却缺乏重视,教务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很少。因此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开拓,认识得不到提高,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不了解,根本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二、教务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好教务管理工作。教务管理人员除了具备政治、道德、心理基本素质外,还需掌握过硬的工作技能和丰富的管理知识。笔者结合个人实际运用,主要谈以下四个方面。
1.内涵建设
在教务管理中,内涵建设主要是加强业务学习。首先,教务管理人员应全面理解党的教育路线和教育方针,认真研究教育科学,懂得高职教育规律和管理理论,了解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趋势,掌握高职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常规教务管理。其次,教务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在平时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原则办事。最后,还应学习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科学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2.能力建设
首先,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做好教务管理工作,往往需要学校内各个部门、各单位人员通力合作、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真诚、和谐、团结的工作氛围,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其次,具备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逻辑严谨、言简意明、表达准确地将信息传达到各个系和部门,这样不仅准确传递了信息,而且减少了相互摩擦和矛盾,避免教务管理工作陷于被动;教务管理人员还应能够语言清晰、逻辑清楚、耐心地解答各个问题,做到“门好进、事好办、脸好看”。
再次,提高信息化办公能力。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教学管理已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不仅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基本知识,而且熟练地掌握word、excel等日常办公自动化的操作技能,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现代化办公水平。
最后,提高创新能力。教务管理过程应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果只是单纯的周而复始地重复指令性、事务性工作,按常规处理日常事务,管理水平很难上一个新的台阶,或者说只是一个熟练的操作工而已。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当适时地做笔记,记下每次出现的问题,勤于思考,摸索新经验,开拓新思路,采取新措施,提出新的教育管理路径和独特的见解,在创新实践中打开新的工作思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为培养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服务。
3.提高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部门是学校服务师生的一个窗口,其素质代表着整个学校的形象。教务管理的核心是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这不仅要求在工作方法上有所转变,更要求在观念上有所转变,结合当前发展趋势,提高师生的满意度。这里所强调的不是被动服务,而是开展积极主动服务。在当前形势下,教务管理人员应摆脱居高临下的姿态,深入教学一线开展主动服务,减少和教学部门的沟通障碍,积极听取意见和反映,解决本职工作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 实践探讨
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人才有效途径。各个国家有各自的合作模式,英国有“三明治”模式,德国有“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有TAFE模式等。这些富有特色的职教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努力将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生产性实训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就业预备手段被广泛接受。这一点正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所欠缺的,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扩大就业的目的,我院动漫专业与华信诺尔公司联合办学,创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工作实际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和适应岗位需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模式。这种就业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直接能适应岗位的人才,节约了新毕业的大学生入企业后培训的时间,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受到企业的欢迎,提高了我院动漫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是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基本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具体表现是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融合的途径,将学校的学习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作为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企业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因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课程体系深入改革基础上的培养模式,是一种依赖于雄厚实验实训条件的培养模式,是一种需要大量“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我院动漫专业校企合作的形式由学校主动寻求合作企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岗位、技术辅导、工作考核和薪酬。因为我院合作办学注重实效实训涉及多个主体,同时主要是针对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锻炼,其运作较为复杂,组织不当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把合作办学落实到实处我们完善了开展此项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与要素,以保证实训的实效。
1.明确要求。我们在与企业签订实训合同之初就对合作教育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学生应从事生产性的实习,而不是走马观花;学校应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管理;学生工作的表现应由雇主进行监督和评价;企业要对学生有切实的和较全面的培训,而不应只重复简单的同一工种。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是学生在某一领域有较明显的发展。这些规定对于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的组织和规范开展作用明显。
2.行之有效的管理与反馈。由我院派出专职教师参与学生在企业的管理培训和实践活动,做到有任何问题马上反馈解决,时时保持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互动,以行之有效的保证学生实习的效果。
3.严格实践教学要求。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时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生必须受到与实际工作岗位设施条件一致的专门培训。
4.灵活的教学管理。在具体的管理和操作上,我们也根据方便合作的原则进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和安排,特别是课程和学制,如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灵活的课程设置,理论部分的分批教学等等,较好地处理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与配合企业项目开展的关系。
5.考核注重实效。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在过程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都严格注重实效性,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考核不以卷面成绩来衡量优劣,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训时的综合素养综合评价。考核除了强调学生要完成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技术分析报告外,还十分重视雇主对学生的工作评价,并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和反馈。
通过三年的校企合作办学,对我院动漫专业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可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优化了我们动漫专业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
根据与企业的互动和学生的反馈,我们根据实际需要优化了我们的教学结构,调整了教学科目,相应的增加一些实训科目,并调整了某些科目的教学课时,删减了之前的辅修科目,这样更利于动漫专业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发挥专业特长。
2.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调整了我们动漫专业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更良性的发展,我们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了教学方法,增加了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中学等教学方法,是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做中理解并加深理论知识,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易懂,更加贴近实际需要。
3.校企合作办学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因为让学生实际进入企业中学习工作,这样使学生能感受到企业工作环境和专业文化氛围。在实训中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注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能,使学生在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下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4.校企合作办学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率
学生在企业实习,通过了企业的培训和考核,可以签订就业协议。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即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员工又为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达到了学校、企业、学生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6.21(7).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 教师职业能力 “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U41-4;U44-4;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社会的变化发展,对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为更好顺应这种趋势,增强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分析道路与桥梁专业教师队伍职业能力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就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提出改进和完善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启示。
1工学结合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
高职道路与桥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实践技能,顺应工学结合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任课老师为更好顺应新情况和新挑战,应该增强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推动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从而有效应对教学工作的需要和挑战,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结合教师职业素养和人才培养需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就高职道路与桥梁专业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尽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次调查学校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5份,其中有效问卷391份,有效率为97.75%。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还与这些学校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老师及相关领导进行访谈,整理调查和访谈材料,归纳总结职业能力提升现状,分析存在的不足,为制定完善措施提供参考。
(1)具备职业能力提升意识,但面临很多不足。80.25%的老师认识到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并注重根据工学结合的时代背景,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这些学习和锻炼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但其中有71.50%的老师却认为,职业能力提升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他们认为这些阻力来自以下方面:对职业能力的构成内容认识不全面,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僵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积极性。
(2)具有职业能力提升规划,但指导工作不到位。调查显示,教师队伍普遍注重提高职业能力,有94.00%的老师具有职业能力提升规划,他们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需要,制定相应的提升计划,以便有效指导实际行动,促进职业能力提升。但有68.25%的老师认为相应的指导工作不到位,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科研、学生就业等方面,没有制定完善的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规划,忽视加强指导工作,影响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效果。
(3)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未能很好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调查显示,约有64.50%的任课老师思想观念落后,局限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应用不够,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对他们将来从事自己的工作也带来不利影响。一些学校的任课老师年龄偏大,约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一半,对高职教育和整个社会的需求不了解,缺乏与实训基地的联系,影响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4)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知识技能更新速度较慢。67.25%的任课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参与实践锻炼,通常局限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难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对道路桥梁工程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应该掌握的技能了解不全面,学校也忽视管理和培训,没有及时为教师创造实训机会,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并且知识更新速度慢,难以及时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影响职业能力提升。
(5)教师社会实践不足,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受到考核方式、教学管理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教师队伍难以及时有效开展培训活动,有77.50%的老师未能参加社会实践,制约其实际技能提升。校企合作存在不足,不利于任课老师参加实践锻炼,制约教学活动和任课老师综合素养提升。
(6)培训工作已经开展,但培训效果有待提升。学校建立了教师培训机制,但资金不足,培训老师数量和技能未能很好适应具体工作需要,相应的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再加上一些老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培训效果提升。
3结语
通过调查分析,认识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存在的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指导和规划,注重“双师型”教师培训,让教师有效参与社会实践,并完善培训机制。从而更好推动教师管理培训顺利进行,提高职业能力,更好适应教学工作需要。
基金项目: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路桥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2014年教研立项重点课题。课题名称: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课题编号:JTJZW2014-109。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现代化技术手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58-02
1 引言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够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希望,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由此,高职院校教育在未来必将完善自身学生管理体系,不但要把学生培养好,更要有创新管理理念,以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支撑,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涉及内容繁多,包括与学生的沟通管理、教学管理、就业指导管理等。本文即从这些方面出发,具体探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2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往往不平等,学生普遍惧怕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冷漠,严重阻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52%的学生完全没有和教师进行过交谈,而36%的学生只是偶尔和教师进行有关学习、思想和生活交流,仅有12%的学生与教师存在良好的沟通交流。这种师生交流的欠缺直接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现代化技术手段的推广与应用,给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很好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电子邮箱、博客、QQ及QQ群以及网络论坛等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能够有效与学生进行深入的、长期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同时也让教师快速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3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教师管理队伍的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是学生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业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努力提升教师的素养,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首先提高教师运用网络的能力,围绕网络社区运用、网络舆情管理、网上思想教育引导等内容,提高教师开展网上教育、管理、服务及网络引导能力;其次,加强对教师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的培训,以提高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师管理培训,开发网络培训平台,建设一批网络培训精品课程,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从而使高职院校教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够紧跟时展要求,紧密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现代学生管理理念和经验的更新、交流。
4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学生学习管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入学门槛低,生源比较复杂,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在学生学习管理中的应用呈现多样性。
首先,通过聊天、电子竞技、电子阅读、BBS讨论等活动,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方便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在寓教于乐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辅助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的展开。
其次,构建信息化、教学化教学管理体系,促进现代化技术手段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努力形成覆盖全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目前,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被广泛应用,通过网络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促进移动教学管理模式的形成,教师不用亲临课堂,就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以便实时监督学生学习;学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融入学习中去,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
5 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学生的就业管理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能让自己的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首先,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出现,能够让高职院校通过各种网络论坛、就业指导网站,及时了解、认识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引导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专业培养过程中及时更新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增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与实践,以便提高学生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和素养。同时,通过建立校内就业网络指导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给学生创造逼真的实训实验虚拟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教学技术构建真实的实训环境、项目情境、任务情境,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进行专业的仿真、模拟实验,实现教学一体化,实现适合学生成长的“分层次、多模块、系统化”的教学、就业管理体系,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管理。
6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学生管理的一体化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应该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教育网等为依托,以深入实施学生的信息化管理为宗旨,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现代学生管理体系,依靠“云平台”作为支撑,集沟通、交流、教学、就业等管理工作于一体。首先,基于校园网络,采用VLAN技术,构建互联、互通、互操作的信息网络,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连通、协作参与、自我提升。其次,构建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按照“功能化、模块化、集成化”的设计要求,综合学生的各项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发展。
7 结语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呈现出一种无序的、混乱的管理状态,严重影响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不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而现代网路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又严重冲击着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高了难度。由此,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优势,深化改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本文即从现代化技术手段在高职院校学生沟通、教师管理队伍构建、教学管理和就业指导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来深化学生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坤.风险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瞿懿.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订单培养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17-01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隶属单位。近年来,随着广东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韶钢)企业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大量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不断引入,急需大批适应企业升级新形势的技术人才,这就为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韶钢进行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以此为契机,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培训员工、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为韶钢培训员工,提高韶钢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又为韶钢输送合格的毕业生。逐步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人才规划为导向,与韶钢合作,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设置专业、共同参与教学组织管理,共同选择订单培养对象,保证了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适应韶钢新技术水平的需要。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确定订单的初期,韶钢人力资源部深层次地参与了学校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包括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建设培训基地。校企互动使双方的合作达到了较理想的程度,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校提供生源、师资、校舍等教学资源,并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企业则提供实验实训场所,并负责专业课的教学。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1.组织管理。(1)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校内资源,建立专门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理论研究小组,形成强有力的师资团队,推动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单独设立了炼轧技术专业教研室,委派专业带头人,形成以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的专职教师团队。韶钢派驻专门人员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工作。(2)韶钢人力资源部组建“企业讲师”队伍,建立实践性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企业讲师讲授的机制。(3)实习生产厂专门为项目提供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的相关一线技术岗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4)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韶钢人力资源部、实习生产厂建立固定的项目组织流程,明确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韶钢人力资源部、实习生产厂的相应项目联系人,确定项目组织流程图。
2.教学管理。(1)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开展1+0.5+0.5+1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即1年“学校中心”的基础课学习,0.5年的专业认识及生产实习,0.5年“学校中心”的专业技能学习,最后1年“企业中心”的集团公司顶岗实习。(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主体和教学内容,根据韶钢生产岗位的任职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并合作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理论和实训教材。(3)突出学生实践能力,推行“双证书”制度。重视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一致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4)加强专业带头人引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平台建设。在韶钢公司管理学院的主导下,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学生培养和员工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带队实习、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聘请分厂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的兼职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5)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视过程监控,吸收韶钢人力资源部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评估方案。(6)建立并坚持集团公司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集团公司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通过系统分析,不断完成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优化。
3.学生管理。(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大力宣传“认识国企、热爱韶钢、安心一线”的就业教育工作。(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学生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并形成学生管理培训范本。(3)加大鼓励政策,学院对参与此项目的学生优先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增大奖学金比例、发放顶岗实习薪酬、增设专项助学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4)参与项目的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即学院根据项目学生的在校期间表现“优先推荐”就业,集团公司根据综合素质进行“择优录取”。
二、“量体裁衣”,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近两年,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韶钢合作组织、举办了PLC知识、机械制图CAD培训等136个教学班,8208人次接受了培训,培训效果良好,并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同和好评。在联合办班过程中,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经常组织相关老师随堂听企业专家讲课,学习专家的专业经验;企业专家也经常听学院老师讲课,借鉴学院老师的授课经验和技巧,经验共享、共同提高。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充分发挥企业设施设备优势,近两年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810名在校学生在韶钢炼铁、轧钢、建设公司等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和顶岗实习。以生产一线的场地、设施、设备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老师傅手把手的教育,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可以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毕业与就业接轨奠定基础,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深度拓展合作,联合开发项目
在校企联合办学的同时,韶钢以项目开发为基点,推进校企的深度合作。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与韶钢二轧厂联合建设了省级项目“以职业养成教育为核心的基于岗位工序性课程校企合作开发”工作。项目主要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为教学载体,制定、开发完全符合韶钢二轧厂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的电气控制系统标准的课程。此项目开发工作一方面加强了学院“双师型”高素质专兼职教师团队建设,促进学生职业养成,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为企业人力资源培养与培训建设相应的岗位培训教材,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服务。
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是有共同点的,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将以“诚信合作,共创双赢”为理念,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广泛合作,为促进企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就业作出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向岭.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方论坛,2010(1)
2.季本山.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J].江苏高教,2010(1)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计和教材的选用不够严谨新形势下,酒店管理人才具有专业知识扎实、能力要求细化的特点。
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准确定位,部分院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酒店管理者。培养高级酒店管理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从业务方面来看,高级酒店管理者要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经历,培训者的眼光和阅历要有足够的说服力,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很缺乏这种教师。从时间上来看,在校三年短暂的时间,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岗位精英,已经是不错的成就。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将酒店的管理人员分成五个层次:基层服务人员、初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
依目前的教学和实践水平来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初级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上,扎扎实实培养一至五级员工。从课程的设计和教材的选用来看,课程的种类繁杂,很多课程的开设,不是取决于能力的需要,而是取决于现有教材的状况,照本宣科难以避免。不少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甚至存在着因教师设课的现象。就单个课程来看,尽管我们开发了很多教材,也翻译了部分国外优秀的教材,但敢于采用国外优秀教材的教师仍不多。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在专业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框架体系不统一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由于受到教师和教材的限制,很难达到很高的职业水准。大多数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由教研室来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室主任的行业水准。每个学校都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自己设计课程、自己指定考核标准,看似都取得了相当的专业开发的成果。
学生走出校园以后用人单位的反映是:动手能力差。学生的直接反馈是:所学与行业严重脱节。即使有的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聘请了相关专家,这样的专家是否代表当今酒店管理行业的最高行业水准,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我国的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水平与国际管理集团之间还有着相当的差距。酒店管理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
3.教师是制约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现阶段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实际的从业经验缺乏。“双师型”教师建设工程,缺乏行业和政府的宏观支持很难深入开展。这主要与现行的学校的质量评估体系强调的通常是学历与专业技术职称有关。而对于企业经历的指标要求则比较虚,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一方面对于教师的企业背景,并没有给予待遇方面的重视,导致这一相当重要的指标,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从事酒店管理的人才学历普遍偏低,许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酒店管理人才,由于学历因素的制约,很难有机会到高职院校任教。即使将来可以放开,但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很难吸引具有丰富酒店管理经验,但无职称、学历低的高级管理人才来校任教。
4.偏重学历教育,忽视岗位技能培养,实践环节薄弱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查等方面依然沿袭传统本科院校的做法,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实践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实践课该上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形式进行评价,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
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到资金、技术、规则等因素的制约,建设的效果是否符合国家培训认证体系的标准,有没有通过相关行业的评审验收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相脱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标准严格按照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
(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业标准)执行的话,取得学历证书就意味着技能的掌握。而我国现行的做法是,学历教育由教育部负责,酒店管理职业技能证书是由旅游局颁发,导致教学计划很难贴近行业要求。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想1.管理与教学体制的创新———“双证合一”行业的发展要求完善酒店管理体制。从概念上来讲,目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大多数院校都隶属于旅游管理方向。而在国外,酒店业是接待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高职酒店业的飞速发展,其规模、数量以及专业化的程度,都要求我们成立独立的酒店管理、认证和教学培训系统。现代酒店,尤其是在高端市场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外方管理酒店,其市场销售份额中旅游散客与团队仅占市场的20%左右,绝大部分是会务和商务散客。饭店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也应做相应调整,酒店管理专业应有自己独立的能力培养体系,而不只是几门旅游专业课程的更改。技能证书的考评应与学历相结合,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浪费。参考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体系,获得学历证书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避免出现餐饮资格证、酒店英语合格证、客房资格证等“多头”现象的出现。
岗位技能证书和学历证书应当“双证合一”。
2.开发标准化的酒店管理教学包产品现代国际著名的酒店集团高速扩张,但酒店的服务质量却相对稳定,靠的就是服务的标准与程序。把“培训当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喜来登日常的工作格言之一。酒店高质量服务水准得益于培训的规范和统一,这里我们不多探讨培训体制如何形成,就培训的规范性来看,国际品牌的做法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训包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行业标准化出发,需要社会专家组的参与、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时需要有相应的由政府牵头的专家评估组的鉴定。酒店管理培训包要跟上酒店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确定有效的生命周期。
建立酒店培训包的目的:可以集中财力和物力,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防止盲目单干,提高教学质量,规范行业水准。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有效地解决行业教学的规范化问题,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饭店管理人才。3.教材建设要围绕能力目标块,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高职院校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教材的形式不应仅仅以课本为主,应该是依照某项工作流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料的综合,如教材中应规定场地的选择、资料的准备、操作过程的模块的控制、每个模块的时间安排等,教材应建立在能力模块的基础之上。例如,酒店前台收银员这一环节,传统教材把它划归为“饭店前厅管理”这一章,只是一个概念的阐述。至于收银员必备的能力模块,如外币知识、退房、收银员的报告等并未涉及,每个能力模块的具体工作标准与程序,如退房工作的具体操作标准与程序,也没有明确的阐述,而这些恰恰是将来学生工作中如何操作所必需的。以“退房”为例,我校教学安排如下表:
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酒店管理操作性较强,必须通过多种教学媒体,以实训、现场教学的形式加以演示。如对客人服务的教学可以通过录像正误的辨析和关键因素的扫描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
同时,酒店管理的标准化,取决于程序的严格控制,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的稍加演示,实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演练为主,提高学生对管理流程认知和对管理标准化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团队合作,实行学生自评、小组考评和教师评价三方相结合的考评体制,做到公平、公正、客观。4.建立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加快合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制约优秀酒店管理人才来高职院校任教的障碍之一就是高职院校按学历和技术职称提供待遇的模式,尤其是后者。目前,酒店乃至整个服务行业缺乏相应的技术职称评定体系,相当部分的酒店管理人员尽管有着较高的职位和多年的酒店管理经验,但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转评体系与之对应。国家相关部门应尽早建立起服务行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高职院校也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出发,在评定体系还不完善情况下,进行政策倾斜。针对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教师都是科班出身的现象,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势在必行。教育相关部门应从政策和资金上加以保障,组织和邀请行业相关专家通过多种形式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
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有效途径,把教师输送到一流的酒店实地兼职,加深对培训包的理解,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对行业的认知、解决学生的应用能力薄弱等问题,从而有效解决“订单式”培养中要求和效果相脱节的问题。
5.加强与跨国连锁酒店集团的合作,确保高质量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酒店管理专业的日趋成熟,校企合作日益受到广大高职院校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阶段的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小集团或单个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由于单个企业和小集团对毕业生的消化能力有限,学校与之共同开发教学计划和请酒店管理人员辅助教学的可能性不大。校企合作的目标是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跨国连锁酒店集团可以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完整的培训。在中国发展迅速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持续稳定的特
参考文献:
[1]冯伟国.澳大利亚TAFE制度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2]吴军卫,赵炜,何立萍.酒店管理专业“订单教育”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05,(10).
[3]刘艳华.旅游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
[4]周丽洁.对培养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的基本思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5).
[5]在竞争与发展中创新高职教育论坛[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6]孙天福.“订单教育”刍议[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7]冯伟国,徐静谬.高职能力培养目标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合作模式;现状与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颁布之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已经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与美、日、德、法、英、加拿大等国和香港地区的教育机构及个人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举办了中美经济学、法学、工商企业管理培训班,北京外国语大学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合作创办了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等。
第二阶段:2003年9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之前。
至2003年9月底,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12家,比1995年增加了10倍还多,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外方合作者则主要以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为主。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大专教育为主,也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设专业首先以工商管理类为多,其次是外语、信息、经济和教育等。合作类型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以非学历教育为辅。
第三阶段:2003年9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以后。
中外合作办学按新条例的要求和规范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合作办学的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合作办学的规模相应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逐步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向西部边远地区发展。
合作办学的优势
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国际化与一体化的趋势要求高职院校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型创新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专业课程设置、更新专业、加强师资培训,同时可以填补一些学科空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国际化内容。国际化的课程可以体现国际化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给那些无法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另外,国际化的课程也能够提高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往往以外语见长,外语在教学中真正成为一种工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许多专业、课程大多使用原版教材,不仅可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知识,也可使学生接触到教材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化。学生能看懂外文资料,用外语听专业课并与教师交流。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就会有外方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这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可以为无法出国深造的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向外方专业教师学习的良好机会。
有利于增加高职院校的教学多样性由于受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限制,许多高中毕业生无法跨入大学校门,只能望而兴叹,中外合作办学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可以带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国内与国际上的竞争力。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拥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人才。因此,自199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一对一结合的方式、一对多嫁接的方式、灵活多样的方式和公司与学院相结合的方式。合作院校主要涉及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机构。
一对一结合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中,中外双方根据实际资源特点制定出最佳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和教学评价方法。同时,引进外方院校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及相关的教学评估方法,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课或聘任有留学背景的中国教师进行双语授课,从而将中外合作双方的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及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办学,能确保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在保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该模式培养学生的特点是“专业+英语”,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流利的英语交流技能。该模式的英语教学通常以基础阶段的英语强化、从专业课初步阶段的双语教学逐渐过渡到专业课后期的纯英语教学为特色。基础阶段的英语强化为中外合作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国内和国外的双文凭(如西安思源学院“中加班”的学生既可取得国内大专文凭,也可取得加拿大莫哈克大学的大专文凭)。另外,有些学生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申请前往国外的大学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因此,一对一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接受国外教育的需求,减轻他们去国外学习的经济压力。由于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学生可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适应国外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获得国外合作院校承认的学分。同时,也可以满足国内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对多嫁接的方式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是保留合作办学方各自课程的特点,几所学校之间的资源通过合作达到共享,相互承认学历和学分,从而把各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因此,一对多嫁接的方式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合作模式。
灵活多样的方式该模式是指选送中国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同时聘请国外教师来中国讲学,从而实现与国际教育的接轨。该合作办学模式形式多样、灵活,对于合作的双方没有较严格的时间和课程限制。该模式的具体形式包括派遣教师代表团、师生互访、交换留学生和教师培训等。这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以更多地吸取国外办学的经验,强化国际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开发我国的职教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而言,该合作模式既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公司与学院相结合的方式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允许企业介入。校企合作模式的好处是有企业直接的资金注入,这也是校校合作模式所欠缺的,而且企业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这样,既能减轻合作方启动资金方面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办学的硬件水平,也容易与国外的教学条件接轨。但是,由于企业行为是需要回报的,这类合作办学机构在经营中比较注重追求利润,其唯一的资金来源是学生的学费,扩大招生量和获取一定水准的学费,就成了这种机构最大的外在追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经营中会做一切有利于吸引学生、扩大生源的事情,其中包括降低录取分数、放宽教学要求等。其结果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不能完成预定的学业,影响了学校的信誉。这是所有注重盈利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通病。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合作办学处于多种类型并存的状态,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引进合作与非引进合作、单文凭与双文凭、计划内招生与计划外招生等。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政策法规不配套,市场不确定,目标和观念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中外合作办学存在如下问题。
课程设置差异较大由于我国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制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还有待于解决学历、学位的国际互认问题。
教学质量监督体制不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参差不齐,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公办与民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办学目的、发展水平、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差别也很大。例如,有的学校与外方合作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科建设,有的学校则着眼于经济创收;有的学校采取单校园合作模式,有的学校则实施联合培养模式等。因此,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质量认证,更好地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是当务之急。
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一些学校对国外院校的识别能力、对课程的筛选能力相对较低,根据本校特点设立的特色专业少,盲目引进热门专业,教材、教法、教学模式难以突破,教学计划不能很好地衔接。
师资队伍不稳定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定,从众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师资队伍组成来看,外籍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且流动性较大。中方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学历层次及知识结构失衡的现象。中方任课教师缺乏国际化理念和专业知识,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
优质生源不足从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来看,学生可分为五种类型:高考落榜型、出国留学型、就业需求型、岗位提高型、文凭需求型。传统优质生源的不足,与相当比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条件较差、社会影响和信誉度及学历认可度不高有关,更与高额学费有着直接关系。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与建议
国家层面要积极开展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在寻求体现外交对等的学分互认的同时,积极与国外监督大学课程质量的协会和部门加强沟通,通过他们明确外方合作者的资质和水平,了解合作方的背景、课程资质和师资力量。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详细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取得学历教育资格的标准、税收标准、外籍教师的待遇、发放币种、聘请方式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标准等等。
政府层面主管部门要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纳入地区整体规划中,建立专家评议委员会,对申报的专业学科进行评议,调控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和层次,有选择地进行专业设置,避免无序和重复建设,使中外合作办学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同时,应重视对合作办学的规范化管理,在加强年检的同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评估方法、制约措施等以保证质量,如可设立专门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管理评估机构发挥专业性评估职能,定期在主要媒体公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质量评价结果等。另外,应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标准。
学校层面高职院校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资源。要以课程为中心,优化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实践使学生具备跨岗、跨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另外,鉴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种种优势,应加强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就具体的合作模式、英语教学及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合作探讨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利弊,建立最有效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分享国际教育资源,争取在合作办学中少走弯路。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还有利于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强项,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国外的学生。
教师层面中外合作办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格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合格的中外合作项目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水平、师资水平评估体系,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成为确保合作办学成功的关键。另外,有了合格的师资,也有助于减少外教课程,降低合作办学的成本,减少学生的入学费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
总之,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对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外合作办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教学质量始终应是开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L].(2003-03-01).[2007-02-25].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923.htm.
[2]王培根,胡水华,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略[J].机械高教工业研究,1996,(1).
[3]黄建如.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OL].(2005-08-05).bjesr.cn/esrnet/site/004ff001615c5ce8.ahtml.
[4]杨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OL].(2005-05-18).ep-china.net/article/strategic/2005/05/20050518094229.htm.
[5]黄道平,方国爱,徐芳.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分析及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转变办学模式,致力政校行企联动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转变办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前提。学校全面总结学校办学的经验教训、系统学习先进高职院校的成功实践,深刻认识到:作为行业举办的省属地方职业院校,必须积极顺应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主动融入系统(行业)发展行列,学校确立了“立足地方聚合地缘优势,依托系统彰显商贸特色”办学方向。2011年以来,学校与南通市商务局联合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商务人才培训服务平台”,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江苏省商务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培训项目”五年制高职校;南通市旅游局、中小企业局等相继将学校确定为人才培训中心,“南通市现代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2012年10月正式落户学校。学校与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江苏宁台农贸合作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台湾中兴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8家单位,共同签订了“人才培训框架协议书”,为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举办“三位一体”培训班,承办江苏省农产品经纪人高级研修班、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高管人员培训班、省社系统财务管理培训班。学校与南通港口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战略协议,为南通汽运集团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今年学校成功加入江苏报关人才培养联盟,成为中国报关协会理事单位。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办学的机制初步形成,学校办学空间有效打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整体设计方案,突出五年一贯优势
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其目的在于探索构建适合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贯通,对学生进行整体设计和培养。学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根据外贸人才培养特点,探索构建了“3.5+0.5+0.5+0.5”五年一贯衔接式人才培养方案。第一阶段(3.5年),完成理论课程和课内实践教学;第二阶段(0.5年),整学期校内高仿真综合实训;第三个阶段(0.5年),大中型企业顶岗训练;第四阶段(0.5年),带薪预就业或直接就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课程案例实务化、实务课程操作化、实训项目整合化,实现理论课程、实务课程、实训项目三层衔接。“四段递进,学训交互,三化两衔接”体现了五年一贯整体设计、一站式人才培养的鲜明特征,成效比较明显。作为参赛惟一五年制高职校,学校继2011年在“首届全国高校报关后备人才技能大赛”上,与43所高职院同台竞技,赢得总共14枚金牌中的5枚金牌后;2012年又主动请缨,代表省联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报关职业技能大赛,在57个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3金1银、全国第二的优异成绩,展现了五年一贯的学制优势。
依据专业方向,开发模块课程体系
五年制高职招生对象因年龄制约,在专业选择中,多为家长主导型,其选择多偏重于社会、行业需要及岗位之工作环境,往往忽视学生个体需求及个体差异性,家长的预期值与实际结果往往相差甚远。因此必须强化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构建动态的专业及其职业选择模式,适时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即待学生对各专业及自身状况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后,再由学生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及自身个性特点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学校软件技术专业直面部分学生恐惧软件编码、不具备软件开发的智能、心理素质实际,将专业培养目标分化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WEB网站开发与管理等方向,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素质要求,遵循学生认知和职业成长的基本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框架,整合软硬件产品推介、售后服务及客户培训、电子商务应用及推广、单机或网络维修、CAD及图像处理等专业知识,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系统设计与改革,形成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嵌入工业界培训课程和认证课程,加入软件日语和软件测试等重要适岗内容,尽可能提高学生岗位竞争力。2011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了95.6%,其中软件开发33.3%、软件测试19.2%、WEB网站开发与管理11.1%、软件销售与维护12.1%、电脑高级文员14.2%。与此同时,2012年5月,在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学校2名同学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其中1人以南通第一、江苏第五的成绩作为“C/C++程序设计”高职高专组二等奖代表上台领奖。
围绕进阶考证,实施课程岗位融通
将学历教育的专业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完成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是造就五年制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会计专业充分利用五年制高职长学制的条件,积极构建基于“控制过程、整合课程”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以期丰富“双证”融通的内涵外延。“控制过程”方面,一是首次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时间由第七学期调整为第五学期,使部分同学有第二次机会参加培训、考试,同时为初级会计师的培训和考试、涉外会计证的培训和考试留出空间和条件;二是增加初级会计师的培训和考试,使第五学期已取得会计上岗证的学生第八学期参加培训、考试,提高其在校期间初级会计师的通过率;三是增加涉外会计证的培训和考试,在第六学期的4-5月和第七学期的11-12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外贸会计证的培训考试。“整合课程”方面,一是提前开设会计专业课程,如第一学期就开设基础会计;二是增加会计资格考试、职称考试的相关课程课时;三是将考证相关课程嵌入日常教学进程中;四是专业课程教学采用“1+2”模式,即一节理论课程配套两节实训课;五是部分核心专业课程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来校上课、讲学、指导,搭建“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教与学的平台。多年来,学校“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证通过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达成了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其及早感受社会的竞争压力,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社会适用性的培养目标,社会反响好,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突出实践磨炼,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经过多年的以提高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资培训,职教师资队伍的最大弱点目前已经不再是学历低,甚至不是简单的缺乏实践经验,而是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更新,也为学生开展全真模拟和生产性实训提供了条件。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70%以上专任专业教师来自国际货运企业,他们当中企业工作年限少则3年多则16年,有的家里目前还拥有专业公司,具有丰富的外经贸从业经历。同时,学校还通过制定“访问工程师”制度,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的教师,定期到报关和国际货运企业挂职学习和走访,促进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不断发展的技术保持一致性。双师素质突出的教师团队,保证了专业教学内容源于企业真实案例,生动鲜活,更具针对性和真实性,也使学校在实践教学安排方面更具主动性,保证了学训交互、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目前,学校6名联合学院专业带头人中,有3名就是从企业引进的、兼备高级工程师、副教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
基于工作过程,营造实境教学形态
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必须创设仿真企业职场环境,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全面加强实践教学功能模块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实训内容和理论教学的合理衔接,系统合成岗位能力。如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依托采用工业级全真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物流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重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由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训、能力模块实训、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构成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教学过程采用分组交叉方式,多名教师合作,组织学生有机进行各岗位工种训练,努力实现“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与此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素质,学校采用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师生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实训课按上下班要求,严格考勤制度,力求使车间与教室合一、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成效显著,学校进出库参赛队连续3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物流技能大赛,先后获得相关项目的金牌和银牌。学校2011年被授予“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2012年被授予江苏省首批“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
校企深度共融,创新订单培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