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影艺术特色分析范文

电影艺术特色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20 11:14: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电影艺术特色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电影艺术特色分析

篇1

一、故事题材

冯小刚电影首要特点就是故事题材的选择。基于自己的都市平民情怀与平民娱乐精神,冯氏贺岁喜剧从一开始就瞄准了“草根”,倾向于平民化的取材视角。

以贺岁片起家的冯小刚电影注定在创作上必须是一种社会文本,即冯小刚不可能像第五代导演那样大体上成为作者电影的导演,他的剧本和拍摄要考虑制片人、社会期待和娱乐等元素。

关注小人物的烦恼,寻找受众的认同感,这是冯小刚影片成功的秘诀之一,也是吸引观众的深层原因所在。冯小刚选择了喜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片种,充分发挥他泛着鬼机灵劲的喜剧想象力,编造了一个又一个不见得经得起推敲,但却能把广大老百姓逗乐的故事。《甲方乙方》里,他凭空创造了一个叫做“好梦一日游”的公司。这个公司,满足了小书商的“巴顿梦”,又用“爱情梦”来治愈失恋青年受伤的心灵,用“长工梦”让丈夫体谅了妻子的处境,用“吃苦梦”唤醒了富人的社会公德,用“保密梦”惩戒了有快嘴恶心的厨师。《没完没了》里,一个司机为了讨回包车钱绑架了欠债人的女友,作为喜剧而不是动作片、警匪片,冯小刚把握得很好,没让绑架把影片变成悲剧。

二、演员与角色

人物,是影片的一个重要元素,成功的影片都离不开丰满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的演员也是影片的一个关键。在演员的使用上,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基本上采取的是“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星”的模式。而这也成为其贺岁电影的一个最大卖点。

在贺岁片中,葛优无一例外塑造的都是一种人:人聪明,嘴特贫却本性善良,有时候甚至有些老实巴交;性格有些软弱,逼急了还是会犯点浑;对女性很细心,有点儿“虚伪”,也有点儿女温情。一看就知道,这是典型的中国平民形象,观众一看就亲切,乐于接受。冯小刚让这个距离普通观众很近的人,出了一些聪明的点予,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还获得了善良漂亮女主角的芳心。其实他几个电影都是这样一个模式,但是同样的模式用不同有趣的外壳表现出来,就变得让人不易察觉而乐于接受了。

三、台词与情节

语言的幽默是冯小刚电影的最大特色。他的影片经常拿中国人熟知的文化、社会经验来调侃,随时套用最流行和时尚的语汇,并掺杂有庄严的政治语汇,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尤其是在带有王朔风格的黑色幽默的语言方式,冯小刚电影的语言对白和戏剧性模式几乎是在模仿王朔的《编辑部的故事》的风格。冯小刚电影的喜剧色彩很大一部分是由台词来完成的,另外一部分就是通过情节完成。台词有时候有一定的独立性,有时候与情节互为推动力,但两者都有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制造噱头来逗乐。

冯小刚的幽默包含着喜剧和滑稽两种审美形态。在冯小刚的作品中,很多幽默都是这两种类型,比如语言带动情节出现突然的转折形式的幽默。另外还包括对传统叙事方式造成的误解与现实落差产生的幽默;语言与现实状态形成的反差造成的幽默;恶作剧情节造成的幽默等。

当然,滑稽在冯氏喜剧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简单的滑稽行为,并没有喜剧这么复杂,它只是因为新奇有趣而引起人一种轻松愉悦的笑。冯小刚贺岁电影里滑稽具体体现在.贫嘴和夸张性地讽刺人性。

有人质问,为什么冯小刚能开创中国电影的贺岁市场并引领它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雨?答案不言而喻。拒绝宏大,使得冯氏贺岁片无需为伦理服务(如三四十年代的伦理电影),无需为政治服务(如抗战电影),无须为意识形态服务(如改革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和艺术化的制衡中从容地服务于大众,既哗众又取宠,虽献媚但不谄媚,“鱼和熊掌,二者得兼”。

四、温情与煽情

冯小刚很善于把握节奏和度量,在笑料之中适时地加入温情的情节,丰富葛优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也使影片变得温馨美好。例如,《没完没了》里,韩东居然用一张蒙沙发的布为小芸做了一条裙子。

冯小刚的电影可以大致归为悲喜剧一类。悲喜剧中主人公的选择,不再像过去的悲剧或喜剧那样受限制,它可以是崇高伟大的英雄,也可是卑鄙龌龊的小人。悲喜剧的题材既可以是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或伦理道德问题,也可以是接近于市民生活的凡人小事,剧情中既有令人感伤流泪或不完美结局的悲剧因素,又有批判现实的不合理,正义获得胜利的喜剧色彩。

在搞笑、温情的同时,冯小刚还不忘煽情。《甲方乙方》的“住房梦”,《不见不散》中刘元的“老年偶遇”的梦境。冯小刚煽情还有一个特点,基本都是安排在接近片尾的地方。《甲方乙方》笑过了,感动过了,再谈点过年的事情和信念的希望。

篇2

[关键词] 电影艺术;表现形式;西方绘画;影响;色彩;构图

  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证实: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其发展不足百年历史,而绘画作为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同为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的电影与绘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绘画,特别是西方绘画对于电影创作形式、发展方向等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无论是绘画的表现形式还是绘画的艺术内涵,其都与现代电影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表现形式的角度上来说,电影艺术创作者对于电影的创作主要体现在有关电影画面布局的安排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电影画面布局中所涉及的色彩、构图以及造型元素与西方绘画的形成要素是基本一致的。西方绘画表现形式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也着重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研究这三者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能够使我们明确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有着关键作用与意义。本文试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西方绘画色彩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分析

从色彩角度上来说,绘画艺术创作者对于色彩的关注是最为普遍与成熟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创作者应用色彩使得人类形象开始具备个性化与特色化发展空间,从而初次拓展了绘画艺术的造型方向。电影艺术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核心,其除了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同时还要能够满足现实社会不断发展的历程,基于此,我们可以说现代社会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西方绘画艺术对于电影艺术产生的影响也逐渐地显露出来,绘画的理论以及表现形式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西方绘画色彩表现形式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色彩已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代指客观事件的惟一方式,其更成为各个创作空间之间实现韵律连接的最抽象化手段。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色彩对于绘画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相对于绘画而言,色彩作为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其进入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发展时间并不太长,其在刚刚进入电影艺术创作领域中的目的仅仅在于满足电影欣赏受众对于物质现实进行复刻的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所执导的电影《柏林苍穹下》,整部影片视觉效果的进入起源于摄影机在柏林城市上空的大俯拍,以此从“天使”的角度拉开整部电影的序幕,并使人有一种“天使”与“凡人”差异的情感体验,与此同时,影片以黑白方式对柏林这座大型工业都市进行刻画,在“天使”角色因为爱情而放弃天使身份变身“凡人”的时候周边的世界突然以色彩方式加以呈现。至此,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现实情境刻画,更多的是具备了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意义。此后由斯托拉罗所执导的电影《旧爱新欢》更是将色彩的应用深化到了隐喻语言的发展角度。在整部电影作品当中,摄影机下的各个场景均有着与之相对应的代表性色彩,这种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电影男女主人公差异性的性格特征,当电影欣赏受众观看到代表绿彩的男主人公以及代表粉红彩的女主人公出现剧烈争吵的场景时,电影画面当中绿色与粉红色强烈的色彩对比更是加重了整部电影的情节节奏与故事张力,以此将色彩作为电影发展过程当中隐喻语言的典型载体,成为电影艺术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

二、西方绘画构图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分析

西方绘画构图的表现形式对于电影艺术摄影的重要影响是无可厚非的。以上映于1989年的英国电影《厨师、大盗、他的太太与她的情人》为例,该电影导演兼编剧彼得·格林那威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将西方绘画构图的思想融入了对电影空间的处理当中。整部电影创作角色的主要活动空间集中在餐厅、厨房以及停车场当中,以不同的色调与音乐营造出了三个类型迥异的空间世界,从而使得各个空间世界在整部电影这一三维绘画中的象征意义更加凸显。很显然,从绘画的角度上来说,整部电影中的空间处理手法正是绘画创作中的“三联画”构图(三联画绘画构图方式源于中世纪的教堂,多以祭祀位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由两侧至中心延伸。一般来说,左方为第一幅,右方为第二幅,中心为第三幅及绘画构图的中心)概念。与此同时,《厨师、大盗、他的太太与她的情人》电影当中的“餐厅”场景墙壁当中挂有荷兰画家哈尔斯的群像画《餐宴上的军官与圣哈德林》频频出现在电影摄影画面当中,与主人公艾伯餐厅中的餐桌仿佛形成了一个不同时空中的交错并行。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这幅群像画又出现在了停车场场景当中,让电影欣赏受众会在无形之中感觉餐厅场景中的“文明”世界与停车场场景中的“野兽”世界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进而引出整部电影作品的创作主旨。《厨师、大盗、他的太太与她的情人》这部影片与博司《人间乐园》中的构图形式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厨师、大盗、他的太太与她的情人》从绘画构图角度上来说左侧代表地狱、右侧代表人间、中心代表天堂;《人间乐园》从绘画构图角度上来说左侧代表天堂、右侧代表地狱、中间代表人世。与此同时,从绘画画面的展现角度上来说,电影艺术当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场景就如同绘画当中的各种意境展现于意境所表现出的扩张能力一样。停车场场景中的野狗、厨房场景中生蛆的事物以及餐厅场景中的盛宴均在视觉意向的强化当中得到了加强,其自身所蕴含的含意导向也得到了二次升华。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电影场景中所展示的画面均在故事情节当中得到统一,并在换喻媒介的烘托之下形成具备隐喻意义的语言形式,最终构建属于整部电影语言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厨师、大盗、他的太太与她的情人》这部电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西方绘画表现形式当中的三联画构图,归功于三联画构图所营造的象征性空间,这也正是西方绘画构图对于电影艺术的最重要影响。

三、西方绘画造型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分析

很显然,形象的塑造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在这一过程当中,大到整部电影创作作品美术造型的塑造,小到电影创作作品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对于绘画成果的体现均是极为突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绘画造型借助于电影艺术形成了一种具备视觉特性的符号学造型语言。艺术形象自身的意义已经被现代电影艺术赋予了一种不得不看的方式,而其内涵也在对电影的观察中逐渐呈现出来。这种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创作成为现代电影艺术的深入表达。在任何一部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通过多样的形象来表现梦境的无理性秩序,而每个形象都被赋予了弗洛伊德式的注解。软塌塌的表,实际上已经成为大众心中超现实主义梦想的一种可见形象的同义语。而超现实电影叙事则借用了这种“软塌塌的表”在大众心中的意义等同,传递了一个多层面与泛化的意义体系。

我们知道,从电影语言角度上来说,电影艺术创作过程当中的各种表现手段(包括摄影、化妆以及照明取景在内)均有着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电影语言能够针对电影作品在以上表现手段上所采取的表现方式进行检查。以由瑞典导演格曼所执导的电影《野草莓》为例,其可以说是那一时期最具梦空间构置色彩的电影作品。电影影片当中所刻画的寂静街道与影片所描述的那个无法与外界沟通的空间相互呼应,在明暗对比极为强烈的空间色彩造型烘托之下达到了融情于景的创作特性。在西方绘画所推行造型特性的作用之下,超现实电影艺术逐步形成了一套普遍性的意向表现方式:无穷小与无穷大在电影空间中的并置、明暗对比强烈的光与影并指、深色调阴影与透明色调的并置为整个电影叙事空间的营造打上了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换句话来说,现代叙述电影从各个方面来看均具备一定的超现实银幕空间形象构置特色与超现实主义绘画特色,进而更为深入地传递一个泛化且多层面的意义体系,电影作为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

四、结 语

很显然,色彩、构图以及造型是绘画艺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这对于西方绘画体系而言同样如此。在有关电影艺术的研究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判定:西方绘画表现形式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是关键且全面的。并且西方绘画色彩、构图以及造型特征还从电影艺术的影响辐射至整个现代艺术,使得现代艺术能够兼具时代感与历史感,这也正是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典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时代意义与时代价值。总而言之,本文针对电影艺术所受到的西方绘画表现形式的影响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以此推动西方绘画的二次发展与电影艺术的价值升华。

[参考文献]

[1] 马薇.电影化的想象——浅论当今文学与电影的关系[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05).

[2] 熊文醉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艺术特质浅论——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到《大都会》[J].戏剧之家,2010(04).

[3] 张先云.绘画与电影中的现象写实——从刘小东与“第六代”导演的跨界合作谈起[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4] 沙舟.何为“真实”——浅谈现实主义绘画与纪录电影中的“真实”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3).

[5] 柳玉刚.杜拉斯之印象手法——杜拉斯的小说《琴声如诉》的文体特点[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6] 桂小虎.美术传统与电影的视觉风格研究——彼得·格林纳威影片《枕边书》影像结构中的立体主义构成[J].当代电影,2005(03).

篇3

[关键词] 动画电影艺术;生态美学思想;发展方向;人文美思想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szyqn04)。

一、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特点

动画电影,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动画为表现形式的电影。动画电影的表现风格多样、可塑性强,因而自从出现起便受到世人的欢迎。在现代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速度也非常迅猛。

(一)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

关于哪一部影片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画电影这一问题,各方所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确切定论。但不管怎样,1926年是电影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德语影片《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放映。这部动画电影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画长片电影,在电影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标志性意义。这部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中的《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是一部剪纸动画电影。动画台拍摄了25万幅照片,最终选取了其中的96万幅,构成了这部动画电影的主要内容。这部历时3年之久制作完成的电影开创了长篇动画电影的历史。

1926年在动画电影艺术史上的影响意义深远,不仅仅在于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的诞生,也是因为在这一年美国动画电影大亨迪斯尼公司正式成立。迪斯尼公司在疯狂捞金的同时也为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推动力量。自1937年,迪斯尼公司推出了第一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起,该公司基本保持每年一部动画电影的出品速度。对于技巧动画和特技动画的使用纯熟,推动了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在1995年,大胆尝试的迪斯尼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此片播出后大获成功,不仅将迪斯尼公司推向了事业上的另一高峰,也标志着动画电影艺术进入了依托高科技的电影新纪元。

随着动画电影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其也根据动画手段、电影表现形式、主题内涵等方面的差异,被分成了以迪斯尼为代表的美国动画电影学派、以法国动画电影为代表的欧洲幽默学派、以德国动画电影为代表的抽象动画学派和以日本宫崎骏、大友克洋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学派。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产业较为发达,占据了世界动画电影的主流市场。相较于国外几大动画电影学派而言,中国的动画电影往往融入许多中国传统思想内涵、吸收中国水墨画特点,因而,也被称为中国动画电影学派。

(二)动画电影艺术的特点

动画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基本可以分为美派和日派两大阵营,其艺术风格各具特点。美派的动画电影在形象设计上偏好夸张风格,而日派则较常走写实路线。在结局处理上,美派动画电影的结局更加的圆满,而日派的动画电影则采用很多的开放式结局模式。在画面的处理上,美日两派有着很大的差别。美派主要依靠技术取胜,以计算机为依托的数字化电影是主流。甚至有人说,美国人中没有“动画绘制人”。与其相对的,日派在画风上追求细致,画面的真实感和精细度都比较高,拥有一批绘画技术高超的动画作家。当然,动画电影艺术还有一些共性的特点。无论是哪一派,动画电影艺术在内涵的设置上,对于梦想的坚持总是永恒的主题。动画电影以一种轻松的手法来体现有内涵的主题,富于人情味。而且,动画电影艺术注重细节氛围的营造,在意境上追求细致而又雅俗共赏也是其重要的特点。

现在的动画电影在高科技手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表现手法真实、故事情节耐人寻味,配合优美而又贴合情境的音乐,越来越多的人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动画电影中美学思想的光芒体现深刻、熠熠生辉,使其从单纯的娱乐作品上升到了一种艺术境界。

二、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动画电影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不仅仅是因为其带给人们的放松、愉快的感受,更多的是因为蕴藏其中的美学思想。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音乐美、光影美等都是动画电影艺术的魅力来源。笔者在这里选取意境美、人文美和生态美三个角度来对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进行粗浅探讨和分析。

(一)动画电影艺术中的意境美思想

“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景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它超越了客观情境,而使人得思想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从而获得一种情感的抒发和领悟。①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动画电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通过画面、音乐、色彩等元素的结合,使人们在观看影片、体味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将情感升华到人生感悟、自然变迁等开阔的艺术境界便是意境美的影响力。漫天黄沙与悠远号角相配的苍凉、雾水蒙蒙与石板小路相依的宁静,动画电影艺术中的意境美让人在“悦目”的同时也能真正的“赏心”。这种意境美在美派、日派的动画电影中也有广泛的体现。但将这一美学思想体现到极致的便是中国动画电影派。水墨画的墨色留白很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宁静、悠远和淡然灵秀来。“诗情画意”是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境界追求。将情与景结合,以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审美境界,也是动画电影艺术家们的思想境界。可以说,动画电影艺术中的意境美思想让动画电影超脱了单纯的娱乐,而上升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

(二)动画电影艺术中的人文美思想

经济迅猛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了人们主要的价值追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林立的高楼给人们带来了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却也在同时剥夺了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生存空间。而在动画电影艺术中,这个问题也被深刻而直观地表现了出来。展示生命的价值、体现自然对生命的意义是动画电影艺术中重要的人文美思想。正是这种人文关怀,让动画电影艺术的价值感得以体现。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人文美思想深刻体现的,要数日本动画电影派。日派动画电影艺术的代表人物宫崎骏可以说是一位人文主义美学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之所以广受好评,正是因为在他的动画电影中人文美的光辉得以深刻体现。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呈现出的世界往往是完美而又虚幻的。经过一连串的感人情节与动人画面,故事总能够有一个好的结局。而主角也一贯是保有一颗纯真坚定的心。就是在这种自然流畅的虚幻中,观众却总是能发现现实世界的影子。正是通过这种简实、完美中透着现实世界的虚幻故事,宫崎骏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展示了一颗纯真坚定的心的可贵。动画电影艺术以一种天真烂漫的动画世界融合了电影所赋予的现实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光辉价值,这种人文美思想冲破了时空的界限,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三)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生态美思想

生态美学,这个概念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基础。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生态美学理论的一些思想就有体现,如“天人合一”等概念,就有着生态美学理论的雏形。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生态美学这一概念和学说才被中国学者率先提出。随着人类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生态问题也日益严重。人类迫切的需要一种平衡的、自觉的意识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动画电影艺术因其自身表现方式灵活的特点,将生态美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般的电影中,自然往往作为背景存在,对情节的发展起到烘托和推动的作用。而在动画电影中,自然界有了一个作为主体来展示自身的平台。昆虫、动物、鲜花、绿草,自然界的景物充盈着动画电影的画面。无论是宫崎骏还是迪斯尼,美好的自然经常成为表现的主题,而人类退居配角,作为点缀和装饰存在。动画电影艺术往往通过拟人化的自然景物,向观众展现自然的美丽和自然生物的顽强、活力,使人们在观看动画电影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体味自然内外兼修的美好。同时,以自然的角度告诉人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人类于经济、政治和科技等方面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尊重和共荣共存的思想也应该不断贯彻到人类的切实行为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动画电影艺术中的生态美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体现,更是动画电影艺术责任感的体现。

动画电影艺术中蕴涵着浓厚的意境美、人文美和生态美思想。这些美学思想让动画电影艺术区别于单纯的动画片和电影,使其拥有了独特的艺术内涵。动画电影艺术之于观众不仅仅是一个表演者,更是一位教育者,在给予人们视觉美享受的同时,让人们的内心也在潜移默化间得到启示和洗涤。

三、美学思想指导下的动画电影艺术发展展望

当今世界动画电影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这种多元化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只有这样动画电影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许多动画电影在制作上越来越精良。高超的制作水平使得观众能够得到视觉上的充分享受,对电影情节的感触也更容易加深。科技制作路线,已经是动画电影艺术必然的发展方向。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仅仅依赖计算机技术,将动画电影包装完美是远远不够的。现今的动画电影艺术需要的是更加广阔、更具高度的内在美学视角。立足于人心、人性,充分考虑到人文和生态内涵的作品才能真正的打动观众的内心,才能使动画电影的艺术性超越时空的界限。相信追求广阔的意境、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态和谐思想的创作理念会为动画电影艺术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提高制作水平满足视觉享受的同时,挖掘价值内涵滋养心灵,动画电影艺术必将走向一条“内外兼修”的发展道路。

注释:

① 李季:《中国动画电影中意境美美学风格的形成》,《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李季.中国动画电影中意境美美学风格的形成[J].美术教育研究,2012(04).

[2] 王世阳.解读宫崎骏动画电影的美学特色[J].电影文学,2012(12).

[3] 刘岳琪.论动画电影《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生态美学内涵[J].北方文学,2012(06).

篇4

关键词:接受美学 电影艺术 “在地性”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72-02

接受美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德国学者姚斯提出,致力于对文学作品对话和理解的反复斟酌,该理论含有三个重要概念,即文学的历史性、期待视野以及文学演变。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主要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研究,并将文学作品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剖析其历时性和共时性,本文则将姚斯关于文本的接受美学原理研究运用于电影艺术的分析当中,借助姚斯对于文学作品的受众分析角度和阐释,对我国的电影艺术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力求在文艺全球性传播的语境下明晰我国电影艺术在地性传播和全球化接受的意义。

一、在地性接受

接受者在我国电影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主要分为两种角色,一种是在地性接受,另外一种则是全球化接受。在地性接受即接受者对在地性人文的一种接纳和拥抱。本文主要以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为例,分析其道具使用、色彩运用以及音乐旋律的在地性特点。

1.道具使用的在地性

电影艺术作为视觉表现超强的综合艺术,其视觉冲击力的体现对于受众来说是期待视野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张艺谋电影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其道具使用的在地性展现,例如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作为道具呈现在屏幕中的大红灯笼的背后显然承载着许多在地性人文,灯笼是中国节日中常用的一种喜庆代表,区别于西方文化,辨识度高,影片中的红灯笼在封闭性的大宅院里尤其突兀,预示着女性年华璀璨一时终敌不过环境腐蚀的悲惨命运。

在地性道具的使用必然离不开在地文化的内蕴,灯笼作为东方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在视觉上的呈现在起初就鉴定下特殊的含义,并给予接受者期待视野的挖掘和拓展,我国电影作品中道具的使用,要想为更多的在地性文化所容纳,就必须深挖中国文化中意蕴丰富的物品,借此传达出精神上的内蕴。

2.色彩运用的在地性

电影艺术中,能够呈现出在地性接受的除了道具的使用之外还有画面色彩的运用,比如西方文化在说起东方文化的色彩时,首先脱口而出的便是火热的红色。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无论是《菊豆》中的红染布还是《红高粱》中的高粱,这些红色物体的运用总能成为视觉画面中抓人眼球的片段,使影片呈现出浓厚的东方意蕴。

张艺谋的电影之所以被国内很多专业人士认可,就是因为其电影有着代表中国元素的呈现,接受者在接触到屏幕中的红色大面积呈现前,就已经对红色有一定的审美预设,潜意识里已经将红色与东方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观影时出现红色就不会超出预期的审美,并且在各种动态镜头的结合下,会对该影片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上的升华,接受起来也会顺理成章许多。

3.音乐旋律的在地性

在电影艺术中,除了前面说的两种在地性运用的因素之外,还有音乐旋律的在地性呈现。例如在电影《红高粱》九儿出嫁的情节中,大特写镜头中配乐采用的就是中国传统婚嫁音乐,运用唢呐、腰鼓等混合而成,声音充满喜庆张扬,却与女主角呆滞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在音乐的此起彼伏中突出了九二命运的坎坷与性格的刚烈顽强。

电影中运用的唢呐和腰鼓都是具有在地性元素的音源,颠花轿片段中的配乐符合在地性接受者对于传统民族婚嫁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接受起来没有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视觉补充作用,成为在地性接受的一大可借鉴之点。

二、全球化接受

在我国电影艺术的接受者中,除了在地性接受之外,还有全球化接受,在全球化接受的过程中,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显得尤为重要,他方民族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多少,关乎本民族电影艺术在世界传播的范围广度。

1.主题的全球化

首先,张艺谋电影全球化接受的成功离不开其电影呈现出的主题的全球化。例如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当母亲喜欢上父亲时,姥姥阻止母亲喜欢父亲时的语言表达是地位悬殊,即门不当户不对,这一句话就简单概括出当时中国封建的思想环境。电影中所选取的主线即父亲母亲纯粹的爱情发展,关于爱的渴望自始至终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人们的精神所向。

因此我国电影创作者们要考虑到全球文化接受起来的公共点,找到相似点然后进行思想上的碰撞,这样接受者接受起来也会相对容易一些,电影作品的扩散也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

2.民族寓言的全球化

其次,除了上面提到的主题全球化,张艺谋电影中还体现出深刻的民族寓言的全球化。张艺谋电影中总能刻画出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整体人文倾向,这充分迎合了西方乃至全球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窥视的心理,弥补了不同环境下人们对于异地人文的好奇心心理,通过影片中不断给予的寓言式镜头以及寓言式结局给出了解中国文化的相应判断,从影像资料中逐渐步入全新的文化,审视东方民族寓言的同时检视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二者进行碰撞,在碰撞中接受者逐渐取代原有的期待视野,并对审美框架重新解构,生成自己全新的演变后的视野,如此周而复始下去。

3.商业运作的全球化

最后,全球化的商业运作也是张艺谋电影全球化接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例如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取得2.7亿的国内票房,全球票房为5474.5万美元。张艺谋在彰显民族文化功底方面得到全世界认可的同时,亦能够充分利用好各种宣传渠道,通过海报、明星记者招待会等扩散传播自己的新作品,通过这些途径接受者亦可获得“花钱买消遣”的娱乐体验。

总而言之,在如今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时代,播者为王的思想已然不能满足当下文艺发展的市场选择倾向,我国电影艺术的从业者们应努力具备研究受众分析受众的能力,在媒介融合、娱乐泛化的当下,找到真正符合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切合点,拥抱在地性接受的同时努力扩展全球化接受,将本土文化传承内外,并同时赋予我国电影艺术清新明亮的艺术韵味。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出版.

篇5

[关键词] 电视;电影;艺术;相关性

电视电影是一种集合多种特殊手段来制作的电视影片,最开始出现在美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推动着电视电影行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发展至今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同时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导演,是培养年轻演员的摇篮。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推动着电视、电影行业更加迅速地发展,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电影局还专门成立了数字电影的相关奖项来鼓励电影事业的发展。

一、电视、电影艺术特征

电视、电影作为荧屏上的影视作品在表现形式和特征上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需要通过功能相同的摄像机进行拍摄,将人物的语言和以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遵循蒙太奇组接的相关规律,同时,因为观看方式、屏幕设置、胶片与磁带等也是电视、电影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

(一)电视电影题材生活化追求

为了满足人们对现代快餐式的生活,电视、电影的播放方式在也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以满足社会群体中不同层次群众对电视、电影的要求为发展目标。因此,在电视、电影的题材选择上展现出亲和性的一面,使电视电影的内容更加生活化,其中主要的相关性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题材的选择以生活化指导为基准。电视、电影都是一种即使播放的传媒媒介,而它们的成功与否和在第一次播放所取得的收视率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观看这些作品之前对影视内容不是非常的了解,然而能吸引大量的观众则代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深受群众的喜爱。电视电影以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基准开始相关影视的拍摄过程。

2.电视与电影艺术在表现方式的特性。为了能起到一个好的收视效果都会适当地运用一些手段和发法进行思想的刻画,使观众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电视和电影作品的展示主要是以提升观众的娱乐和放松精神为主并按照大家能够接受的传播方式来进行相关内容的叙述,从而取得比较高的收视率。

3.电视、电影的以大众媒体的角色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电视是现在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娱乐项目之一,电视电影都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而展开的,但在制作和发行的体制上存在差异,同时对待作品的审美也不相同,电影院的播放环境在一个相对封闭环境,同时影视导演在创作也会发挥更大的了空间想象力,以商业化的宗旨来进行特色的安排,将人文艺术和特征充分融入进去。电视上则以节目的形式展开,对待影视作品中的审美、道德标准、规定以及选择上多了许多的限制条件。这是其中存在的差异和联系。

(二)叙事方式上的特征

电视和电影首先在播放方式上存在一些不同,进而带给人们的视听感觉也有所差异,其电影以一种超越平常生活和意境的叙事方式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同时在影院那种特殊的环境中给人一种不寻常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电视节目所不能取代的,这与电影所追求的视听复杂化和奇观化的发展要求不谋而合,在人物叙事的表达上节奏感更强,这些特征都赋予了电影独特的艺术价值。电视则以一种相对平稳的节奏来开展相关故事的叙述,把日常生活的事情更加清晰和透彻地反映到荧屏中,这种播放方式与人们的真实生活非常贴近,也是深入观众喜爱的一种娱乐项目。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反映在电视节目的时间上,电视剧的跨度相对比较长,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详细故事情节叙述,更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这种长期播放的过程中和观众产生强烈的链接关系,进而促进群众走入到作品中去。在时间上电视和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艺术特征差距。

电视电影存在的双重性决定了叙事策略上的差异,这对电视和电影的正确认识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从成功的经验中获取有利的信息。其中在电视和电影中分别以单体和系列片的方式存在,单体形态的时间比较长,同时结构上和电影有些相似,而电影处理上就没有了相关的痕迹。电影中的系列片和电视剧存在一些相同的地方,缺乏电视剧之间的连贯性,其中电视剧每一集中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都会围绕相同的角色进行剧情的发展。根据这样特殊的角色设定来使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进而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这种创作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电视电影得到更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以一种流行趋势逐渐引领着整个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电视电影的创作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是推动电视剧播放的主要动力。

(三)生活和仪式化的独特审美体验

通过电视的窗口来观看电影是电影事业长期发展的目标,电视电影的欣赏效果与当时观看的环境因素有关,将家庭的观看环境和电影化的观看方式相结合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同的审美刺激感觉,而在电视电影的制作过程照中也是将这一审美感觉充分的体现出来,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实现这一目标。

电影播放的特殊环境能够给人一种艺术欣赏的感觉,进而促进人们以审美的艺术感觉来享受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同时在这样完全漆黑的环境下会带给人们特殊的情感体验,抛开一切世俗的东西来沉醉在自己的思想海洋中,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样的特殊体验就造成人们的一些观念错误,认为电影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而且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是人们在感官体验上有了更多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渴望也越来越成为今后影视发展的方向,以不断地寻找生活新鲜刺激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电视媒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已经和生活同为一体了,电视电影在提供这种特殊审美功能的同时还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电视和电影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但二者之间都存在特殊的观赏环境和魅力。而电视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正是结合了电影的特殊性能以及电视的播放的一些条件。这是目前满足人们对影视观看的要求,针对这一发展形势,需要充分地将电视和电影的相关特性结合起来,在播放形式上首先做到与电影形式相对的地方,进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播放的过程中将广告的部分去除,保证欣赏者拥有一个连贯的欣赏过程,在电视题材的选择上也更加靠近生活,以此来增加现实生活和作品之间的亲密感。

二、电视、电影艺术的相关性

电视艺术和电影艺术是艺术中非常受欢迎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是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已经深入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影视艺术是对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并称,这足以说明他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相似性,实际上电视艺术要比电影艺术复杂。电视艺术中还涉及了文化的创作,例如在表达形式上以文艺节目的形式来表达,电视和电影的艺术形似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在构造结构上的相关性

众所周知电影的时间是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的,因此在电影中整个故事的叙事情节相对比较紧张,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使观众能够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叙事的线索,就需要在结构内容上做相应的调整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将各种元素以综合化的眼光来进行评定和借鉴。同时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方法,营造出特殊的感情氛围来达到影视作品中逻辑化的需要。在这些影视画片的深处传达一些具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悟,能够启发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这种形式的发展空间无疑给观众增添了更多的想象内容。只有按照这样的轨迹来科学、合理地安排内容,才能实现影视作用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电视节目中同样要求产生视觉得冲击和奇观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为目的进行相关内容的摄制过程,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体现出了电视节目所不同的特征形式,然而现实情况当中经常出现没有逻辑性的镜头,将节目的刺激和悬念营造的过于形式化而失去了其特殊的价值。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过度夸张节目的镜头,使得节目本身失去了内涵和意义。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电视的艺术魅力和价值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方法。例如在我国的奥运宣传片中就是充分的利用电影艺术中的长镜头的相关技巧来更好地展现影片的价值,在这个纪录片中主要以百年变化为背景,各种人物的不同命运为基础展开丰富的故事情节的完善,将中国的奥林匹克精神充分的体现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奥运精神的出题思想。在这个纪录片中,可以看到镜头画面的切放以希腊神殿到北京鸟巢的连贯性为主,将过去和现在的不同时代内容都以虚拟场景的方式展现出来。以这种时空拉长镜头的方式来传达深远的意义,同时增添了镜头的美感和人们的想象力。通关影片的全过程不难发现这样的叙事方式是非常独特和艺术的,是继承了电影中蒙太奇观视觉效果的很好证明。

(二)电视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光、色运用的相关性

以镜头的拍摄形式来完成电视和电影的不同画面要求,并且可以打造出各种不同的效果,这些功能都和影视中画面的光、色的运用存在必然的联系,在镜头的特殊视野下呈现出各种情绪和气氛。进而完整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和内涵,这是电影影视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特殊风格所营造的个性化情景。其中光影的使用可以将作品打造成不同的形象,例如在影视的调节和色彩的安排上就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和特征,被赋予为精神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艺术形式。例如,《电影语言》中明确地对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做了一个实验验证,对于视觉冲击中色彩的变化感觉最为强烈,这说明色彩在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的艺术表现中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其中主要以观众的视角为主来进行色彩的选择和设定。同时也要结合作品的内容和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按照一定的方向来完成完整意思的叙述。

实际的影视作品的色彩调整过程是在充分的了解剧本之后来具体落实的。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整个故事的叙述都是在一种悲痛的环境中,选择的色调就以灰色为主,进而营造出一种悲伤和压抑的气氛。而在叙述回忆的过程中则采用比较鲜明的色彩来反映此时的轻松和愉快,利用色彩存在的反差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对影片内容刻画得更加深入。这都说明色彩在影视作品中具有非常大的价值,能够给人直接的直接冲击感并迅速达到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科学地调整影视色彩能够实现作品所独有的艺术特征和魅力,这是电视和电影艺术存在的相似性。

三、结 语

电视和电影艺术在整个艺术的领域中是备受关注和重视的艺术形式,他们具有平等的价值和艺术性,在表现形式不断的变化中已经逐渐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了,以影视艺术的称号来表达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对电视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分析来具体阐述了所具有的特色。电视和电影的艺术特征在结构上和色彩感知上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的详细分析了解到其中存在联系,为今后电视电影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天灵.电视电影的艺术特点分析[J].文教资料,2012(27).

[2] 逢格炜.电影电视是不是综合艺术[J].大舞台,2010(01).

[3] 王天慧.浅谈电影艺术与电视包装艺术的相似性[J].中国科技博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