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教师的重要性范文

乡村教师的重要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19 14:53: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乡村教师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教师的重要性

篇1

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接轨,学校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背离,教育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吃苦精神,对老边穷地区及贫困农村的教育现状缺乏认知及奉献精神,毕业后普遍不愿意到农村贫困落后地区任教;同时本专业教育教学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对农村教育实际情况估计不足,缺少农村实践教学经验,而教学实践工作一直是师范类院校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高等师范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具体表现:首先,教育实习课时的安排较少,缺少系统指导性时间;其次,课时安排过于集中,接近于毕业学期,学生缺乏自我精雕细刻的心态;再者,实习地点分布面社会性较强,流于形式较多,实习学生上讲台实践的机会少,缺少技能培养实践真正的机会;这些都是走向教育岗位的不良隐患;在教学实践上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实习教学的作用,既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又能对实习学校带来新的活力和理念;在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师范教育下乡去”的倡议引领下,通化师范学院组织实施顶岗实习的活动,主要把师范学生培养放到实践中,全面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

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尤其是基层农村合格师资的短缺,直接制约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基本质量,使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吉林省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的矛盾,现阶段主要集中在基层农村,而不是城镇,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矛盾的焦点仍然是农村合格师资的短缺.而像我院这样层次的地方师范院校,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使农村教育师资短缺的矛盾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农村希望小学教师凸显老龄化、缺少专业性;个别学校教师身兼数职,不仅担任班主任,还要承担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学;近几年,教学负担很重,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虽然有特岗教师的“三支一服”的大学生加入,在偏远地区仍面临着教师年龄结构性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农村希望小学师资队伍的现状仍是顶岗实习支教活动的立足点切入点.针对查找到的问题,学院借鉴陶行知“实践教育理论精髓,坚持“师范教育下乡去”的方向,把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为:“培养师范生具有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具有初等学校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综合文化素养和熟练地教师技能,愿意到艰苦的农村地区献身,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合格教师和高素质人才”,全方位启动了高校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

学院在积极深化校内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组织本科生用四个学期在校学习,打扎实自身学科的理论知识,利用一年里上半年到贫困地区顶岗支教兼实习.下半年里把支教过程中的问题带回学校消化提高.学院以期通过探索师范教育的创新模式,破解长期困扰高校办学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贡献不大的难题.顶岗实习支教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启了农村学校因师资短缺造成的学科开设不全的局面,为农村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参加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不论是意志品德、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为将来走向教师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习生与奋战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习生从农村教师身上学到了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严谨谦虚的工作作风,农村教师身处偏僻的农村,实习生为他们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年轻人特有的朝气,给农村孩子送去了新的知识,开拓了新的视野,有效的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实了课堂内容.学院于2009年开始,启动本科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每年组织两批,每批50余人,农村学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国家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通化师范学院十年来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在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帮助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收到了较好成效,初步实现了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表现在:受援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多数受援学校都反映,过去一些偏远山区学校连具有初中学历的代教都难以请到,不少学校连语文、数学、外语等规定课程都开设不全,音、体、美教学更是近乎空白,根本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通化师范学院长期真心扶贫支教,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学生到岗后克服了贫困农村生活清苦等一系列困难,安心工作,敬业奉献,热血青年那种可贵的精神风貌激活了基层教育,直接提升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带动了全县的教育教学改革,乃至干部群众工作作风、生活方式的转变,使校风校貌和村风村貌都发生了喜人变化.广大农民群众这一最实在的群体,脱贫致富和望子成龙是他们最迫切的愿望.由于切身感受到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带来的积极变化,因此对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十分欢迎,纷纷把自己辍学的孩子送回到了学校.每当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离村返校时,干部群众依依不舍地送别,强烈要求再多派些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顶岗实习支教的教学时间加长,以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篇2

1.1教师综合素质较差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差。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较差,大多数教师选择去待遇较好的城市幼儿园发展,导致乡村幼儿园中教师流动性较大。而很多幼儿园管理者为了降低成本,雇佣素质较差、学历较低的教师,对园内教师也缺乏定期培训,导致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和改善,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教学规模较小

教学规模较小主要和家长的错误观念有关。在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较低,认为幼儿教育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没有影响,而选择自己在家照看。对于家境较为困难的家庭来说,选择幼儿教育只会增加家庭的额外开支,对家庭造成更大的经济压力。少数家长认为幼儿园离自家住址较远,接送孩子不方便,为儿童的安全考虑选择自己在家照看。

1.3教学质量较差

大部分乡村幼儿园的教学质量较差,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开设课程较少,少数乡村幼儿园的教学形式与小学教育相一致,严重制约了儿童在幼儿时期的发展。很多乡村幼儿园没有定期开展各类活动,或者活动形式较为呆板,无法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大多数乡村幼儿园没有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开展才艺班和兴趣班,对儿童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形成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2加强乡村幼儿教育的对策

2.1加强教育管理和重视

乡村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乡村地区内针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加强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幼儿教育建设方面的投资,并通过募捐等形式倡导社会各行各界在经济和精神上对幼儿教育给予支持,购置幼儿教育中必备的教学教具,如计算机、手风琴、电子琴、画板等。乡村幼儿园必须建立健全幼儿园的相关制度,如教学制度规范、幼儿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等,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全面管理,促使幼儿教育朝着现代化、科学化的健康方向发展。幼儿园的设施、土地建设必须规范化,建设时应当综合考虑儿童的活动特点等,扩大活动区面积和教学区面积,改善园内环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洁净、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

2.2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幼儿园管理者必须改变错误观念,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积极吸引大量的专业化幼儿教师,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来”是指定期邀请优秀的教学专家来园内开展知识讲座,促进园内幼儿教师的共同进步。“走出去”是指与其他地区教学优秀的幼儿园合作,选派幼儿教师去当地幼儿园参观、学习等,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3创新幼儿教育形式

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必须对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进行创新,由传统的单一化逐步向多元化方法发展,丰富儿童的学习内容,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必须结合儿童不同的兴趣爱好开展手工课、电子琴课、舞蹈课、围棋课等。在传统教学中,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创新教育形式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家长的宣传与教育,倡导每位家长都能让儿童接受幼儿教育,向家长介绍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家境困难的家庭进行救济;对离校较远的家庭可以实现校车接送,消除家长对儿童的安全顾虑。

3结束语

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师课程改革积极性

一、乡村教师课程改革现状

我们就某一乡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65份。我们调查发现,认为对课程改革支持力度不足的教师占75%,认为课程改革的条件不足的教师占68%,对课程改革信心不足的教师占60%,认为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教师占48%,对课程改革抱观望态度的教师占47%,认为课程改革需要主动参与的教师占35%,认为课程改革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教师占19%。在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对部分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在交谈中发现,部分教师表示对课程改革兴趣不大;有的教师心中存在一些顾虑,一来担心吃力不讨好,二来担心进行课程改革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承受着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压力,还有不少教师觉得感觉目前手头上的事情较多,力不从心。

二、乡村教师课程改革现状原因分析

1.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度不到位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乡村中小学教师未意识到课程改革重要性,部分乡村教师还错误地认为课程改革就是要将原来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料等全部革新,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就是学校领导的事情。再加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属于新事物,很多教师受到原来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影响,课程改革比较困难。

2.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能力不够

课程改革过程中很多乡村教师很积极加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但是大部分教师自身的课程改革能力有限,很少接受课程改革等教学方面的培训,再加上平时的工作量大,他们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难以将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教学,最终课程改革的热情被自身的课程改革能力不足而扑灭。

3.课程改革环境的支持力度不足、奖励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课程与作业压力增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领导更看中教师的教学成绩,而对于课程改革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资金投入不够,甚至还有乡村学校没有制定课程改革等教师教学的激励奖励制度,这样直接导致课程改革效果不好。总之,教学环境对乡村教师课程改革和教学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乡村教师课程改革建议

1.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度

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是激发教师课程改革积极性的重要策略,教师应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深入学习,树立良好学习的理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汲取新知识,开创教学新方法。乡村教师还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在原有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相关教育部门特别是中小学应积极组织相关专题讲座,以便加大课程改革宣传力度。

2.加强课程改革培训效果、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能力

推行乡村课程改革,不仅应加强课程改革培训力度,而且还应重视提高课程改革培训的效果。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培训非常多,而且很多培训机构把培训当成一种赚钱的工具,难免部分教师会对培训产生抵制情绪。因此,要想提高课程改革培训的效果,让乡村教师切实从课程改革培训中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课程专家就必须了解教师们的需求,如观摩示范教学、指导性的研讨教学、听同行介绍经验教学等等都是较好的开展讲座培训的好方式。

篇4

关键词:爱弥儿;家庭教育;自然主义;“乡村”视角

一、《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学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家庭教育思想,这种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一书中。在《爱弥儿》中,卢梭从虚构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着手,分别对婴幼儿时期、六七岁的学龄儿童、十二三岁的少年、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尽管其间穿插了作者道德、社会、国家、政权、法律等的观点,但家庭陪伴教育是该书的重点。在卢梭看来“生活就是教育”:“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卢梭的这种家庭教育观点,与中国家庭教育的私塾形式不同,他更在意家庭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倾向于陪伴式的“亲子教育”。在书的开篇,他就宣称,“教育孩子是父亲的天职”,“不能借口贫困、工作或者人的尊敬而免除亲自教养孩子的职责”,而且在文章结束前,爱弥儿已经明确称呼“我”为父亲了。可见卢梭的家庭教育更强调父亲必须履行的职责,而不是其他形式的家庭教育。但在卢梭那个时代,许多父亲为了生计和更多的家庭责任而忽略了对下一代的教育,这才有了卢梭的“假父”之名而对爱弥儿行使“真父”之实。卢梭宣扬的这种教育,固然有许多优势,可以将爱弥儿“培养成一个人,而不是公民”,但这样一个“野蛮人”一旦走向社会,必然被各种规则和“套路”限制,甚至于要不时地栽跟头,弄得头破血流,也不一定真能逐渐适应社会,这在书中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的书柬”里可以看到爱弥儿或想象或真实的遭际。且这种教育只能存在于大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因为那时的小农经济更能培养出爱弥儿这样的掘墓人。总体来说,“《爱弥儿》是教育中划时代的巨著,是卢梭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敏感想象。这部教育小说以爱弥儿的成长与教育过程为顺序,构想不同时段爱弥儿所受的教育。全书诠释了一个人应该如何追求自己的教育和选择自己的美好生活”。《爱弥儿》一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从家庭教育的视角揭示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特别是赞扬了歌颂自然的“乡村”视角,这种乡村视角是信息化社会美丽生态和谐构建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思考维度。其次,卢梭赋予了教师极大的权利,这种权利比“天地君亲师”的权利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有了能够制定人才培养规则、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步骤的权力,爱弥儿才有可能被培养出来,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此外,卢梭的教育学思想认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学问,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以帮助其去发现世界的秩序、社会的规则乃至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这种教育观,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观,是人的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爱弥儿》中的“乡村”视角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爱弥儿》一书的精华。无论是爱弥儿的生长环境,还是作者理想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爱弥儿及其理想伴侣苏菲的相见、相交和相爱之地都在外省的异乡,这是有别于作者在文中一再抨击的“巴黎”的对照物。这种讴歌乡村、热爱自然,反对城市禁锢人思想、灵魂、行为和发展的思想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乡村”视角的鲜明特征。“由此,从自然状态也即从动物状态经历漫漫进化而来的现在的人类的种种特征,如理性、正义感、对朋友的爱、对荣誉的追求等,这些被视为人性之基本构成的东西在卢梭看来不过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偶然事件的结果,这种结果绝非必然,不是人的本质,所谓的人性不过是历史的产物。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人的诸多特征也可以从来没有。这是一种演化论的观点,也是卢梭信奉近代自然科学的必然结果。”第一,乡村是自然主义的代名词。在卢梭看来,乡村的一切都是宇宙自然而然的结果,尽管这其中掺杂了宗教的宿命论色彩,但这种强调自然环境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值得注意的。尤其是作者大力讴歌了乡村教育对爱弥儿及其代表的“野蛮人”的作用,这是今天研究西方教育史所不得不深思的地方。然而,卢梭的自然主义又是唯心的,过分强调只要按照和自然法则就行,“他在十岁的时候是听糕点指挥的,在二十岁的时候是听情人指挥的,在三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享乐的,在四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野心的,在五十岁的时候是只知道追逐钱财的”。通篇来看,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认为,尽管教育有规律可循,但总体来说,乡村是要胜过城市的。“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经过几代人之后,人种就要消灭或退化;必须使人类得到更新,而能够更新人类的,往往是乡村。”第二,乡村的一切都是好的。卢梭在书中的一个显著观点就是“乡村的一切都是好的”。卢梭认为,“农业是人类所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它是最诚实的,最有益于人的,因而也就是人类所能从事的最高尚的职业”。不仅乡村的植物性食物有利于儿童的喂养,而且乡村的空气也有利于儿童皮肤乃至内脏器官的发育,连乡间儿童的发言都是纯正、响亮和完整的。与之相对的,无论是英国的首都伦敦,还是法国的首都巴黎都是污秽不堪的。在逼仄促狭的空间中生长起来的孩子不仅视野过于短浅,连说话都哼哼唧唧和含混不清。哪怕是在乡村里长成了的青年,尽管之前培养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但当他(抑或她)来到了巴黎的都市氛围中,不出半年就会变成另外一个连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狡诈可怜人。第三,乡村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卢梭认为,乡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是为了继承什么家产和财富,而是为了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的一个“野蛮人”,而且这个野蛮人有自己的感觉、知觉、推理和判断,能够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要走的道路。“他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总之,卢梭要通过他自己标榜和践行的乡村教育,把爱弥儿培养成为一个农业职业教育领域的通才。受过乡村教育的爱弥儿,不仅认识花草虫鱼鸟兽,还会耕田做工,甚至会造房子、修器乐、懂经营、善持家,完全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法国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与韩愈所提出的“传道受业解惑”不同,卢梭更强调教师的陪伴和引导。然而,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一两个普通野蛮人身上,是资源极大地浪费。但如果将教师转变为父亲、母亲这一角色,就会发现,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更为难得的是,好的“爱弥儿”和“苏菲”易寻,但好的家庭教师难找,尤其是在教育普及化和法制化的今天,让孩子完全在家接受家庭教育的可能性不大,这就更显现出《爱弥儿》代替人们在家庭教育,特别是在自然主义教育观念指导下对家庭教育作出的探索是多么的珍贵。第一,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引路人。虽然卢梭讲的是家庭教育,但在书中,爱弥儿的父亲并没有出现几次。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我”在为爱弥儿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同时,根据外在条件的改变和爱弥儿的自身成长进行适时调整。与其说这里的“我”是一个家庭教师,不如说“我”是爱弥儿的引路人和陪伴者。从爱弥儿出生一直到他结婚成家,能陪伴这么长时间和不计回报的老师是少之又少的,哪怕是被赋予了书中那么大的权利。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最好“顺木之天”,以求对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卢梭这种培养人的方法,如同柳宗元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从这点来看,教师的指引作用是提醒学生按照成长规律自然发展就行了,不需要过多干涉,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所以,他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过早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第二,学生最需要的成长是陪伴。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中不时强调:爱弥儿的成长需要教师的陪伴。虽然爱弥儿被作者提及的次数还没有“我”的自叙传那么长,但爱弥儿的每一个关键的成长节点,都会被作者拎出来从学科、历史、需求等各个角度加以分析,并结合爱弥儿的特点进行一一培养。尤其是对爱弥儿的欲望和面临的风险挑战,作者都会事先进行延迟和规避,实在不行下就尽可能地陪着爱弥儿一起去面对、讨论、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说,卢梭深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在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情况下,陪伴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最好的老师。正是因为有了“我”的陪伴,爱弥儿才能幸福健康地度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成为作者理想中的成人。

四、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丰富性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不仅体现在爱弥儿的成长上,还体现在爱弥儿成长过程中对世界、家庭、爱人等的看法,这些内容是传统学校教育所不关心但又对人的成长极为重要的内容。第一,人的成长要遵从自然规律。在卢梭看来,万事万物都有秩序,这个秩序就是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核心要义。在学校教育中,孩子必须要听从老师安排。“卢梭认为,人生在每个阶段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各不相同,成人不应该总把儿童当作小大人,用成人的一系列标准与眼光去衡量儿童是不对的,儿童享有儿童时期的特权,不应去承担成人之后的各种责任。卢梭提出在不同年龄阶段实施不同教育。”因此,卢梭的做法是带着爱弥儿一起在自然中成长。与柏拉图《理想国》中男女一起成长不同,卢梭更看重社会对男女的分工需求,认为在爱弥儿和苏菲的成长轨迹相同的前提下,要有各自的第二性征和社会特质。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二,人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依然要受到社会秩序的制约。尽管卢梭一再反对社会教育对人天性的戕害,延迟对爱弥儿的社会教育,但他最终仍不得不把爱弥儿推向社会,让其经受社会的考验,融入其中,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但卢梭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出来的爱弥儿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有这样的爱弥儿和苏菲,也会在社会秩序的强压下变成和芸芸众生一样的“巴黎人”。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根本出发点。卢梭之所以要写爱弥儿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宣扬人全面发展的理论表达,在于抨击封建礼教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压迫,在于控诉资本主义享乐精神对人天性自由发展的误导。可以说,《爱弥儿》一书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自然人,这个自然人可以叫爱弥儿,也可以叫苏菲,或者是《汉乐府》中的罗敷。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的丰富性,在于其梳理了古希腊、古罗马、英国、欧洲乃至亚洲、北非和美洲的教育学现象及思想观念,《爱弥儿》是当时启蒙思想背景下教育学著作的集大成者。

篇5

关键词:“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对策

1“三区三州”

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建设现状在党和国家坚强领导下,“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教育强国不能只是硬性指标数据的提升,更是要在教育内涵上体现教育的质量高、结构合理。目前,“三区三州”教师队伍硬件层面现代化速度较快,但在软件层面现代化难度较大,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1.1教师队伍建设高度依赖特殊政策支持

“三区三州”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非常有限,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高度依赖中央政府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据国家教师发展报告2019来看,“三区三州”地区教育支出90%以来来自中央转移支付,云南省怒江州全州各类学校拖欠教育工程款11.97亿元,其中福贡县拖欠2498元,州县财政存在的财政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和还贷压力问题,为当地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1.2教师队伍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极大的影响,师德建设是好老师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三区三州”地区出台的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强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但却缺乏精细的可操作措施。从福贡县历年的教育建设文件来看,师德建设的措施都是十分模糊的,许多文件只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和简单地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并无具体的师德建设方法,这既不利于当地加强师德建设,也会导致推动师德建设的内源性动力不足,使教师对师德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充分。

1.3教师队伍结构失衡

近年来,“三区三州”教师补充力度进一步加大,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然而由于缺乏精确的教师引进机制,“三区三州”教师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严重。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据国家教师发展报告2019来看,“三区三州”地区30岁以下教师占比均未超过25%,低于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同类数据43.4%。福贡县无高速、无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然条件艰苦,难以吸引优秀年轻教师长期从教,目前,福贡县多所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龄化趋势十分严重,45岁以上教师占比在27.8%左右,未能形成合理的“老中青”教师队伍结构.其次福贡县学科教学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缺编问题也比较严重,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专任老师数量不足。拉甲木底小学、架科底小学、腊竹底小学分别仅有6名、5名、3名音体美教师,有些小学甚至存在没有音体美专任教师的情况,数语老师几近包揽了所有科目课程。

1.4师资力量分布不合理

“三区三州”地区教师队伍除结构失衡外,还存在突出的师资力量分布不合理问题。一方面,“三区三州”城乡师资力量失衡问题明显。在“三区三州”,补充的优秀教师、教师职称评定、教师培训机会常常向城市学校教师倾斜,相比城市教师,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更加狭隘,师资力量仍是乡村教育短板。另一方面,“三区三州”乡村中小学校与校间师资力量也不合理。以福贡县来看,拉甲木底完小现有学生730人,教师62人;马吉完小现有学生365人,教师30人;亚佐洛完小现有学生467名,教师28人;旺基独完小现有教师242人,教师18人;阿路底完小518人,教师30人。无论从我国师生比标准还是校间师生人数对比来看,福贡县校间师资力量失衡的问题都较为严重。

1.5教师队伍培训质量不高

“三区三州”地区缺乏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缺乏骨干教师队伍及学科带头人,缺少专家引领,教师培训面十分有限。截至2019年,福贡县教育局政府官网公布显示福贡县教职工共1095人,但2020年国家级专项培训时,福贡县仅有150名教师参与,仅占总数的13.6%,在当地开展的“一课一优”活动中,共有693名教师参与,还有36.7%的教师无法参加当地优质的基础教育培训与教育交流活动。在这些培训活动的背后,教师职业培训机会分配失衡、培训内容泛化,无法满足当地教师教育者的角色需求、缺乏完善的培训制度机制、培训手段单一的问题更加严重,深刻制约了当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1.6教师队伍教育理念落后

“三区三州”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教师培训机会失衡、社会教育理念淡薄等问题使当地乡村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仍以“升学主义”为主,许多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考虑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常以分数作为教学内容衡量的主要标准,不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采用机械的应试化教育手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是一知半解,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

2“三区三州”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路径

2.1多方争取,积极筹措项目资金

针对“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中地方政府财政自给能力薄弱的问题,“三区三州”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请示汇报,积极争取中央、省、州教育发展项目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均衡发展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千方百计加大县级投入,切实落实教育经费,同时,政府应拓宽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多方位寻找、吸引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公益组织支持参与当地教育发展建设。

2.2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从树立教师职业信念入手。师范院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除开设“教师道德修养”“教师伦理学”等专门师德培养系统课程外,还可以将师德楷模请进课堂,借助网络平台力量做好宣传教育,加强职业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当地政府和学校应深入调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制定合理的师德考核目标,明确师德考核具体内容,既要符合国家社会发展要求,又要内容简明,突出重点,使考核标准便于操作。把师德这一理念融入每一个教师心中,同时加大对师德评选结果的宣传,大力宣传当地优秀教师事迹并给予奖励。

2.3优化教师结构

我国要继续完善特岗计划、公费定向培养和免费师范生等政策,有针对性地为“三区三州”培养更多优秀本土教师,鼓励福贡县开展当地专项师范生定向公费培养并扩大规模,特别要加紧薄弱学科教师的培养力度。推进教师编制标准合理化改革,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为年轻教师和稀缺薄弱型教师预留更多编制,严禁占用、挪用、截留编制和有编不补,并逐步实行教师退出机制,让真正乐教、善教的教师得到更好的专业发展和系统内流动。切实加大当地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力度,统筹乡村教师的住房、医疗等长效保障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此外,当地政府还应关注年轻教师特殊的心理需求,尤其关注年轻教师的感情问题,当地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情感难题,为乡村青年教师营造舒心的从教环境。

2.4合理布局师资分布

要使师资力量分布合理化,就要进一步缩小“三区三州”城乡发展差距。“三区三州”地区要提高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乡村教师的合理需求,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为他们配备相应设施,积极统筹乡村教师医疗、子女教育问题,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同时,县政府应密切关注乡村学校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合理分配教师,优先补充教师数量不足的乡村学校,建立长期追踪监测机制,有效对不同学校教师需求问题进行针对解决。

2.5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针对当地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要改革“国培”“省培”等各级培训项目,福贡县应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扩大培训覆盖面的同时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集中培训,特别要将培训机会向乡村教师倾斜,使当地乡村教师都有获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除了走出去外,还要推进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改革。当地政府可以建立教师专业培训发展中心,使该中心成为城乡教师和外来支援优秀教师、培训援助机构等与当地教师交流研讨的平台。同时,当地政府要发挥多元主体治理作用,鼓励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教师专业培训中心管理和活动,完善教师专业培训中心长久投入保障机制。

2.6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三区三州”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定要多方联动,积极沟通,破除“升学主义”影响,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经验,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共同愿景,自上而下营造学习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展开针对性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让乡村教师体会、领悟多元教育价值观,同时,增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课堂教学适用能力,激励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真正的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3结语

“三区三州”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短板,了解“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整体形势,系统把握“三区三州”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难题,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布局提供清晰的引导。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区三州”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延州,吴晶,郅庭瑾,等.国家教师发展报告2019[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宋旭东,宋萑.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