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族学的概念范文

民族学的概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19 14:44: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民族学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民族学的概念

篇1

在对英语教学的研究中,基础英语教学与医学英语教学分别为英语教学的两个阶段。医学英语教学相比于基础英语教学,更注重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尤其是学术英语水平的培养与提高。面对医疗信息飞速发展的现状,医学工作者要求具备更高水平的英语能力,从而阅读国内外的医学文献以及进行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尤其是七年制的医学学生,在本硕连读的教育模式下,要求他们有着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英语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来辅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在国内很多医学院校都存在着大量少数民族的学生,其中来自新疆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对偏低。由此,医学英语教学对于七年制少数民族学生更显其重要性。然而,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七年制医学英语教学存在着问题。

首先,医学英语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很难适应基础英语到医学英语学习的转换。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英语基础普遍偏低,面对大量的医学英语词汇,学习起来的难度就更大了。在基础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导向的;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也是本着综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例如,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英语对话交流和精读、泛读英文阅读资料的能力。而在学生开始接触医学英语课程后,会因医学英语中大量出现的学术词语和更加专业化的文章而感到学习难度的加大,因而很难培养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由于学生很难适应基础英语到医学英语的转换,就更增加了授课教师的授课难度。同时在学生学习基础英语的阶段,由于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倾向于背单词、句型,背诵标准范文,以及偏重于考试答题技巧的掌握,从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本身,因此基础英语学习的根基也不够牢固。加之,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学习又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很多学生认为医学英语的学习就是简单地把基础英语的学习与医学英语的词汇相加,从而也就忽略了在医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对医学英语的诠释,例如典型的篇章结构,文体风格以及特殊的语言用法。这样就更加大了学生医学英语学习的不适应,并且挫伤了学生对于医学英语学习的兴趣。

其次,全国范围内医学英语教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到目前为止医学英语的教学中尚无统一的明确标准,尚无统一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所需考核的医学词汇表。尽管很多医科大学现在也都有开设医学英语,由于尚无统一的教学标准,因此也就很难进行标准化的统一考核,不利于学校间的学术交流和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这就对医学英语的教学提升增加了难度。正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也挫伤了很多教师对于医学英语研究的科研积极性,也不利于医学英语的长足发展。

另外,医学英语的教学缺乏既有医学专业领域知识又同时具备较高英语能力的教师。一直以来由于优秀医学英语教师资源的匮乏,在医学英语教师的选择标准上一直存在争议,在选择专业英语教师还是选择专业医学教师授课这个问题上很多资深专家也持有不同意见。尤其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这个具有教学特质群体的英语教学更是颇受争议。专业医学教师虽然对医学知识有着很准确地把握,但英语的口语能力往往制约着他们在课堂上的英语表达能力,很难与学生们进行生动、丰富的英语互动,使课堂授课氛围相对沉闷、枯燥。同时,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也是受到英语能力的制约,更容易使整个课堂处在一种逐字逐句翻译的状态下,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相比较下,虽然英语教师的英语功底深厚并有着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由于普遍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匮乏,因此在课堂上很难准确并应对自如地针对医学知识进行讲解,同时也会使得学生们质疑教师的专业能力,忽视医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最后,学生们缺少针对医学英语模拟练习的语言环境。尤其对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英语口语一直是一个难以攻破的瓶颈。在医学英语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将有机会进入医院进行实习,但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例如,查房、讨论病例,很难能用所学的医学英语进行交流。对于国内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英语的听说能力本就是弱项,而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又很少能有锻炼的机会。同时,缺乏医学英语语言环境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积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专业英语是必修课程,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都要达到相当于英语六级的标准,即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基本的听和译的能力,并且具备初步的写作能力。然而,对于七年制的医学学生来说,标准就要更加严格了。那么同时也就增大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加之掌握专业英语是医学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的必需技能和必备工具,所以专业英语对医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那么,针对上述医学英语在实践中的不足,对七年制少数民族学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必须提到日程。关于七年制少数民族学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如下:

首先,针对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很难适应由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转变的现象,英语教师应起到至关重要的帮助和缓和作用。在基础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定的医学英语概念,向学生简单说明医学英语的学习与基础英语的差别,同时还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医疗类美剧的赏析,从而激发学生对医学英语的兴趣。在学生们接触医学英语学习之初,很快就会发现医学英语无论从单词还是句型上,都与基础英语有着一定区别并且难度明显加大。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指导,例如,应引导学生了解医学词汇的构词特点;在医学英语学习初期,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文章来鼓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们简单了解医学英语中常用符合句型和被动语态的基本特征;在学生们对医学英语有一定的基础后,再选择内容偏难、句式相对复杂的段落让他们来练习阅读理解,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授课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由基础英语的学习过渡到医学英语中来。

其次,制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是医学英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也只有通过统一的标准,医学英语的教学才会有章可循。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应明确医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和方向,强调学生应该兼顾英语语言学习与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基于大纲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医学英语词汇的资源库也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进而能够建立医学英语词汇表,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向并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在医学英语教材的选择上,应选择实用性强,题材新颖,学生们感兴趣的教材类型。让学生们在体会地道英文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医学专业素养,以此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另外,针对专业医学英语教师匮乏这一相对普遍的现象,学校应该鼓励医学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多进行学术交流,常进行沟通。英语教师可以有机会学习医学类知识,也能够解决平日讲授医学英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医学专业教师也可以通过与英语教师的沟通,来丰富关于语言教学的授课经验。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同时,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医学英语教师还是普通英语教师,都应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向,提高其对英语学习的信心。

篇2

关键词:民族 传统体育 哲学 传承方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77-02

1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对“民族”一词最早使用的学者是梁启超,他是第一个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思想家,而以“汉族”、“藏族”、“蒙古族”为其它民族称呼的可能是黄遵宪。到了现代,社会学家宁骚对“民族”一词做了新的探究,他在总结斯大林提出“民族”基于四个特定的要素下又增加两个特征来强调民族,既强调了民族历史过程与稳定性,并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形态”是应该具有这六个必要的元素。因此,我们所指的“民族”具有时空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贯穿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东方地域与西方地域的实体性概念。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与传统社会同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涵盖很大的概念。”民族传统体育有两个最为根本和统摄性的特质是民族性和传统性。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迄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界定。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对“民族传统体育”做了以下解读,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对我国而言,指近代体育传入前我国存在的体育模式,即184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已经采用并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内容、社会表现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总和。”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把民族传统体育白西方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其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军队、学校中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所作的界定。另有研究避开时间的界定,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包括汉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各民族体育活动方式的延续和保存,是各民族体育运动生命力的再现,“它是构成现代体育的‘体育文化密码’,是历史给予我们的重要体育文化遗产。”还有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民族传统体育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中的“传统”是指历代因循沿传下来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的总和。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构成包括了以武术为主体的武艺、养生导引气功、以游戏形式满足人们娱乐需要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形态。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名列其中。从这时开始,“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称谓,作为国家认定学科被正式确定下来。”

2 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学基础

2.1 民族传统体育与

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是各种文化理念、伦理观念、社会习俗的综合体现。宗教和传统体育同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及转变过程中,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文化理论体系。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本质特点,其发展历程多数以为背景,如:富有原始气息的彝族摔跤体现一种对毕摩教的崇拜,文化底蕴浑厚的传统武术无不体现出道教、佛教的宗教核心思想。在中国民族体育史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内外兼修、无处不在,既有对技术层面的影响,也有对其文化和精神上的升华。

2.2 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哲学

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金字塔,无数古代哲人概括总结可知,中国的哲学主要分为儒、道、佛三大哲学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中国哲学概括了宇宙的思想观,在日常生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等领域无处不体现着哲学思想的火花。如:传统武术的太极拳,就体现了阴阳相生、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

2.3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历代民族的传授与继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文化历史,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传承的方式逐渐趋于传统化和现代化,不管是哪种传承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人类进步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在同一个地域中有不同的途径延续的,其主要的传承方式有传统和现代两种。

首先,是传统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因其运动形式、封建保守性和技术特点的不同有以下几种:(1)家族型传承。如传统武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精髓的结合体,其形成过程带有严重的封建思想残余,在传授武术技术与文化的方式上表现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同类家族而不传外来血亲等。这些封建的传承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传承及文化之间的交流。(2)宗教信徒型传承。宗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合体。宗教活动与体育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时战火四起,宗教信徒为了维护本教的利益,把一些武功与绝技作为护教的重要手段。在祭祀和娱乐活动之中也结合大量的身体活动来增加活动的氛围。我国的几大宗教都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道教武当太极拳,佛教嵩山少林拳等。这些宗教文化表现出来的体育及武术文化,都是以一种系统规范的方式进行的,其内容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3)区域民俗文化型传承。古时我国疆域辽阔,因交通条件的限制彼此之间无法进行常规的武术文化沟通、交流与传承,只是地区内部相对独立的发展与进步,这种趋势的长期性导致武术文化的单一性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运动项目及武术流派。民俗性传承主要表现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受时间及场地的限制,有些运动项目需要在农闲时进行,如:摔跤、秋千在闲暇时举行,其目的就是放松人们的心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些民俗活动需要在传统节日中进行,如:舞龙舞狮在节日里表演与比赛都是为了烘托节日的热闹气氛。

其次,是现代传承方式。传统的传承方式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传统方式已逐渐被淘汰及取缔。因此传承方式要顺应时展的主流思想,现代传承方式因文化层次、经济条件、科技水平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强法制化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是历史赋予我们时代的责任。在当今社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侵权行为、遗弃观念日趋严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在现代社会中被竞技体育文化所替换。因程中应从国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出法,从体育产业、文化遗产及知识产权的角度去赋予传统武术应有的法律保护效力,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更加有力的发展与进步。第二,赋予传承人及参与者应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不断传承的结果,不同的人群、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传承者,传承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灵魂。参与者是民族体育得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了参与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等于没有了传承者,而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给予传承者应有的权利和必要的生活保证,给予参与者应有的社会地位,如:采用传承者社会指导员、裁判员等级制度,举办参与者传统体育文化及运动项目运动员级别制度并与升学考试挂钩等法律权利,不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合理化、正规化和法制化,从而不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适应时展的需要。

篇3

    一、构建合理的民族学学科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分类体系既是对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收集的资源实施组织,也是便于用户基于学科分类进行资源浏览与检索的有效途径。从国内外已建设的学科信息门户看,大型的学科信息门户网站都通过使用合理的分类体系和词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国外用于组织资源的分类法有DDC、UDC、LCC、EI、NLM以及自编的分类类目;国内使用的分类法有《中图法》、《科图法》、DDC以及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建立的分类体系。对于民族学学科门户资源组织的分类类目的设定,使用国内的分类法设置较为合理,且《中图法》的使用有广泛的基础。但直接把《中图法》的民族学类目作为学科信息门户的类目,又不利于资源组织。在《中图法》中,总论民族学的类目设置在“社会科学总论”大类下,其他专论各民族的有关学科均入相关学科类,作为信息门户资源组织的学科分类需要对类目进行调整。根据《中图法》的列类原则、参考教育部《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结合民族学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文献的分布、数据库建设的种类,并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把民族学分成下列类目:

    在二级类目下再根据信息量的多少细分,这样就形成一个10个大类、50几个二级类目和若干小类的类目体系。

    二、构建民族学学科叙词表

    受控词表的运用既可以保证资源描述的准确性,又利于实现本学科或专题的深入检索。国内外大部份学科信息门户大都使用了受控词表来描述资源,也有的用自编词表。民族学领域目前没有专门的受控词表。就我国的学科信息门户建设而言,把《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以下简称《中分表》)作为受控词表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由于《中分表》是面向所有学科使用的,直接用于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采取:一是要增设民族学科主题词。大量的民族学学科主题词,在《中分表》中没有体现。例如,在《中分表》中有侗族的“侗戏”主题词,无侗族的“侗族大歌”主题词,侗族大歌和侗戏都是侗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侗族大歌更有影响力;再如,“口承文化”是无文字民族甚至是有文字民族传承文化的一种形式,《中分表》缺少这样的主题词。在进行资源组织时需增设民族学学科主题词。二是不断添加民族学新词汇。《中分表》作为一种先组式和后组式语言兼容的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是不能随时插入学科主题词的,且《中分表》修订周期过长,词汇更新滞后。学科发展又在不断增加新的词汇,在民族研究领域就出现了大量的学科新词,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游牧文化、无字文化、文化植被、濒危语言、虚拟博物馆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类的词,可以说是民族学研究领域的高频词,在《中分表》中就没有体现。学科信息门户是一个学科信息的集成平台,信息门户资源组织需要及时增加本学科领域的新词汇,反映学科研究动态。所以在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建设中需组织本领域的专家以《中分表》为基表,从中抽取所有有关民族学以及相关学科的词汇;增补民族学领域中专业词汇和学科新词;增加自然语言的检索词,增大检索入口,使用相关和参照关系等体现主题词与自然语言检索词,编制《民族学学科叙词表》作为受控词表,以实现本专业的深入检索。同时要关注和引入本体论等语义相关技术,构建民族学领域本体,更好地解决门户间的互操作、知识整合、个性化服务等问题。

    三、创建民族学领域本体

    为适应门户的发展,多层次、多功能地表现民族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便于用户进行联想和可视化检索,使民族信息资源能够在用户与用户之间以及各种异构系统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与知识共享,可利用民族叙词表和本体(Ontology)在表达知识概念结构上的关系,创建民族学领域本体。目前在国际上已有通用的本体描述语言,如W3C工作组于2004年正式推荐的标准网络本体描述语言(Web Ontology Language,简称OWL);有实现本体构建的工具WebODE、Prote' ge'、Ontosaurus等以及构建本体的方法;有本体运用于艺术和农业信息系统的范例,这些对民族学本体构建均有借鉴意义。民族学领域本体的构建是需要实现民族学领域的叙词表到知识本体进行转化的过程,但其转换不是一个直接的大规模词表转换,而是需要把一个领域分成若干的概念类,逐个类目的建立。例如,以流传于甘、青、宁、新部分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花儿”为例。使用本体构建工具,建立概念(类):“花儿”概念,其下位类为“河州型花儿”、“洮岷型花儿”;建立属性,且是每一个下位类都具有的属性。使用“句”、“令(曲调)”、“衬词”;然后分别建立实例;同时还需设置等同与相关关系,因“花儿”民歌涉及民间诗学、民间音乐、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所以可使用“别类”,把上述概念进行相关关系的显示。这样在语义系统中就构成了一个可视的“花儿”概念(类)完整意义的本体。

    民族学本体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民族学领域专家对本领域知识概念及概念词之间关系的确定、信息管理人员对知识概念的组织和计算机软件工程人员在本领域内的开发,这里只是作一个引子,以期引起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建设者的关注。

    四、把元数据描述作为基本方法

    要使民族学信息资源实现科学的知识组织,在提供民族学学科信息的检索、浏览、链接的方便性和相关性的同时,保证其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充分体现。需通过元数据描述以下方式实现。

    元数据是描述、组织和发现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有效工具,它通过描述数据的内容和本质特征,存储相应的检索路径,便于识别资源、评价资源,追踪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实现简单高效地管理大量网络化数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发现、查找、一体化组织和对使用资源的有效管理。元数据作为学科信息门户的基本信息组织方法,是每一个学科信息门户建设中都须面临的选择。目前国际上很多门户使用通用简单的DC(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我国多家单位在民族学数字资源建设中使用的元数据标准有很多,其中电子图书、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学位论文、地方志等数据库绝大部分是等同采用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平台工作重点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子项目《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但对视频、音频、照片等类型的数字资源组织,采用了不同的元数据标准。要建立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首要的是选择合适的通用的标准元数据格式,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的元数据可以参照《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作为基本的元数据。但在视频、音频标准上,需要选择符合民族学学科信息的元数据。例如,在责任主体元数据项,须增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的“口述”、“传承”等元数据元素。同时在民族学学科信息门户中要建立包含元数据以及实现门户元数据格式的转换和网络中不同元数据的互操作的功能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族信息在不同结构的信息源中传输不失真。

    五、要注重民族学学科的个性化信息资源的知识挖掘

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 因材施教 学习习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拥有47个民族。在这个区域内少数民族人口13067186人,占总人口的59.9%。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不少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杂居。受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民族的发展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制约了这一地区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已是毋庸质疑的事实。而数学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关系着新疆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以及这一地区现代化建设水平。

我校是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在生的3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新疆本地,为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学习差异提供了基础。

一、结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因材施教

来自新疆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我校占比不少,他们长期生活在欠发达地区,且从小学到中学所接受的基本上都是母语教学。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普遍比较薄弱。目前我们学校的高等数学课采用的是汉语教学,由于语言的差异,已成少数民族学生学高等数学课的一大障碍,在课堂上许多专有名词和基本概念都无法正确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似懂非懂。汉语水平较好的学生能够听明白,汉语水平薄弱的学生听起来就相对困难。就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授课的进度,积极主动和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沟通,掌握民族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思想变化,及时引导消除学习中的困难与焦虑情绪,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帮助与辅导,多鼓励、多肯定,不打击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发现民族生的优点,做到因材施。同时教灵活多样的设计每一堂课,选择新颖的授课方式,激发每位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从而调动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高等数学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第二语言的特点,在保证课程系统性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教材的选去、大纲的制定、教案的设计等诸多环节。在课堂上控制语速的快慢,板书要工整规范,同时把数学思维方式融入日常的教学,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水平,成为高等数学授课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内容为主的授课模式,摆脱“满堂灌”和“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要在课堂上干巴巴的罗列条条框框,只顾讲解内容。应多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尤其在大学一年级时,注重高等数学与初数学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不同之处。高等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升华,高等数学内容多、概念多、抽象性与逻辑关系强,需要学生掌握它们的内在关系和变化。不要开始上课就强调它的严谨与抽象,这样无形中给民族学生造成压力,不利于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初,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活泼、热情的特点,只对本门课知识要点作一介绍,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把数学思想渗透于课堂教学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认真备课,尽量把抽象的问题具体话,把深奥的数学概念和推理讲解的通俗易懂,易于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理解。在课堂上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讨论、多媒体授课等启发、诱导少数民族学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尤其是自己的汉语授课水平。在课堂上多于少数民族学生互动、课后多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沟通,使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不要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和做题,多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消除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数学历史知识和名人小故事,调节课堂的气氛,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做习题等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思考的意识和动手能力。把生活中有关数学的小问题引入到课堂,进行讨论、讲授。让少数民族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创造力。激发少数民族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爱思考、爱提问、爱学习的的精神,享受学习高等数学的乐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等数学的基础,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譬如:坐姿要端正、看书要认真、书写要规范等。这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和严格的要求,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配合才能实现。

总之,教师需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特点,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多交流、多沟通、及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困惑,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周保平,胡鹏.关于我校少数民族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

篇5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

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技术工人,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之一。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南疆偏远的农村,汉语水平尤其是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大多很低,对《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些概念、专业术语等理解起来尤其困难,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如果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无疑会降低其学习兴趣和信心,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如何做好民族学生专业课程的引路人?针对民族生与汉族学生表现出的不同学习特点,笔者在民族学生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此供同行参考。

一、用挚爱的心拉近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清楚地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挚爱的心,那么学生就会奋发图强、朝气蓬勃地对待学习和生活,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觉钻研和深入探索未知世界的学习激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以及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教学具体实践中,笔者尽可能多的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上课时多引用其民族优秀人物和事迹,大力宣扬少数民族在中华文化和经济建设中的贡献,并从各方面关爱民族学生,使教师积极融入到民族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中去。在课堂上,建立以人为本、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少数民族学生拉近与授课教师的距离,尽可能做到对每一个民族学生因材施教,做到多些关注、多些鼓励、多些耐心,课堂上做到能够普遍吸收所教授知识;对个别不明白问题的学生,课下单独认真讲解,直到明白,做到尽心尽力,每个学生都不能掉队。对学习热情不高的个别学生,采取鼓励代替批评的方法,用其民族优秀人物与事例作比较,多讲国家、父母对他们的期待,态度做到诚恳、平静,不用含讽刺意义的词句,使学生感到批评背后的善意与友情。通过循循善诱,热情辅导,正面的鼓励,教师就会赢得少数民族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使少数民族学生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专业授课打好良好的心理基础,自然而然爱上了所教的学科,达到古人说“亲其师,受其教”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教学方法 “灵活多样”

虽然少数民族学生经过小学、初中汉语学习,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来自南疆偏远的农村,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汉语理解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基础普遍很薄弱。目前对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机械基础》教材,基本上是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构与传动、机械零件、液压传动等课程的内容精简整合而成,学科知识点多且面杂,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如果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仅凭他们现有水平,很难使他们将掌握所授内容,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介于此种情况和对疆内相关企业的中职学生用工情况调研,教师要本着教学内容“深入浅出、适当够用”、 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原则授课,让大多数学生能听懂,学习知识能基本掌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可适当加一些相应的肢体语言来进行解释。如在讲解运动副中相对运动概念时,请两位同学站在讲台上进行演示:①一个站在原地不动,另一个向前或向后走;②两人同向一起走,一个快,一个慢;③两人同速走,方向相反;④两人同向同速走;⑤两人同时站立不动。通过肢体表现,学生很快判断出前三个动作相对运动,后两个动作不是相对运动。从而理解相对运动的概念;上课举例应符合实际、易懂。由于民族学生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城市中常见的装置没见过,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最好根据民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来举例。如讲解杆件的四种变形时,拉压、剪切、扭转及弯曲变形分别以拉压弹簧、剪刀剪纸、拧矿泉水瓶和臂力器为例,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各种变形的特点;上课时还要善于发现和使用笑料,增加幽默感,加深记忆。如对于机械、机构、构件、零件之间的包容关系,用俄罗斯套娃等来举例(最外面的一层是机械,最里面的一层是零件),再引用相声中的一个笑话加以讲解。使学生在欢笑之余,加深理解,化难为易。达到了教学效果;教学中应个别辅导、以优带全。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汉语理解能力强的学生,采取“开小灶”的方式加大辅导力度,形成不同小组的学习带头人,鼓励他们成为教师课后辅导的得力助手。在一些难懂专业术语讲解中,通过他们直接翻译成民族语言,讲给一些汉语接受能力相对低的学生,以此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

三、理实教学,增强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教学涉及的很多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若沿用原有形式来教学,仅靠教师讲解来掌握机械各种零部件及机构运动原理,对于由于汉语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很难理解得明白、透彻,学习起来既困难,又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针对此种情况,教师首先通过大量实物、教具、视频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教学,从而便于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次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自参与,使教学成为动手实践。具体是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中展开动手实践活动,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使他们边做边学,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如在讲铰链四杆机构时,结合教学内容,先采用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模型及运动进行观察,掌握其组成、名称、画法、类型及运动特点。讲其判定方法时,课前事先让学生用硬纸条作两个四杆机构模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用不同的杆为机架,对铰链四杆机构进行观察与汇总,报告教师,教师再进行总结,从而得到铰链四杆机构类型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直观印象中把握了重点;然后辅以视频、动画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来加深印象,形象直观、吸引了学生。最后,再选1至2名学的好的民族同学用维语进行讲解,以点带面,利用了民族同学的语言优势,弥补汉语能力的不足,使教师知识的传授与民族学生知识的掌握变的更加容易。

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摆脱贫困、封闭的希望,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以上授课方式,民族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很快掌握内容,教学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