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9 14:44: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疗卫生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现状
2003年启动的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如今已全面铺开,全省115个涉农县(市、区)已全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100%全覆盖。2004年,山西省制定《关于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确保这项制度稳定运行。农村医疗救助从贫困农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并提出农村医疗救助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及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重点优抚对象中因病需要救助的家庭,救助对象应当是持有《农村五保户供养证》、持有《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证》(低保证)及优抚对象有效身份证件的人员。各地要认真规范五保证和特困救助证(低保证)的发放工作,为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创造必要的条件。救助对象的具体条件由县级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制定详细救助办法: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资助五保户和农村特困(低保)户及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规定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然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应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医疗救助标准;对于特殊困难人员,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医疗救助金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放,也可以采取社会化发放或由县级民政部门定期统一核销的发放办法。2011年山西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1596209万元,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为435416万元,农村医疗救助支出为24611万元,乡镇卫生院支出88991万元,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机构支出21011万元,建成6971个村级卫生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山西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说明在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中,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并不突出。农村医疗卫生经费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总量不足。相对于农村居民巨大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来讲,目前财政资金的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同时,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偏低。由于经费不足,造成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健全,人员经费标准过低,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不依靠基本医疗服务的微薄利润补充人员经费的不足,“以药养医”的现状依然存在,从而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师在看病用药上没有过多考虑农民的支付承受能力,尤其在县级医疗机构治病费用过大,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度检查、过度用药情况,农民难以承担医疗费用,更住不起院。同时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缺口较大,疾病控制、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职能履行比较艰难。二是财政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向结构不合理。第一,全省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主要是向城镇居民倾斜,据测算,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大概在4∶1,卫生资源的分配极不合理,差距过大。第二,目前的经费支出主要是向县级大医院倾斜,而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许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负债经营,设备老化,危房长期无力改造,严重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弱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尽管山西省各级政府十分关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农村医疗卫生占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比例不断提高,但由于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距过大,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依然薄弱。
作者:赵松工作单位:山西省会计服务中心
关键词:医疗卫生;财政分配;配置;预算管理;绩效评估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is about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big problem, is a hotspot of social attention. Health problems appearing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rise in medical costs. Difficulty and high cost of treatment as economic and social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to people. Finance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is the core of economic leverage. The government must use financial input to the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allocation policy. Make finance play a role of guidance in the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allocation, interven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resources allocation, to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health resourc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ut medical and health fields.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finance allocation,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health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financial distribution, finally discusses the measure of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health care financ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health care; Finance allocation; Configuration; Budge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医疗卫生财政分配的现状
(一)我国医疗卫生财政支出逐年上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由于2005年以前的卫生费用统计未计入社区卫生服务部分,为保持数据的统计口径一致,我们以2005年-2011年的卫生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2005年我国医疗卫生财政支出为8660亿元,到2011年上升至24269亿元,为2005年的2.80倍。对比我国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数据,由2005年的183218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471564亿元,为2005年的2.57倍,反映出我国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要快于GDP的增长。这一趋势也体现在卫生费用占GDP比重的升高上,从2005年的4.73%上升至2011年的5.15%。
由上述资料可见,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是越来越重视,投入量也越来越多,但是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总体不足
2010年前三季度国家财政收支公开数据显示,1-9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63039.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1520.64亿元,增长22.4%。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支出54504.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302.18亿元,增长20.6%。其中医疗卫生支出2635.29亿元,增长29%。
从公布的数据分析,医疗卫生投入占总财政收入的4.83%,总财政支出的4.18%,GDP的0.98%,而在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发达国家,国家对医疗卫生投入为GDP的8%~10%,并且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公民只承担少量的共同支付,一切医疗费用均由国家或地方医疗保险公司负担。
我国的医疗机构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必须靠自谋生路,挣钱加强医院建设,更新医疗设备,发放医务人员工资。而投入不足致使医生索取灰色收入的直接后果则是,不合理用药及过度治疗。
(三)地区间医疗卫生财政分配存在差异
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东、中、西明显的地区差距,这一差距同样显示在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方面,以2007年的统计为例,2007年我国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区域构成表现为东高中西低的状态。2007年东、中、西地区医疗卫生财政总支出为39114944万元,东部地区的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比例为74.76%,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3.89%和11.35%,东部地区比例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财政投入存在很大差距。
(四)个人医疗负担依然很大
我国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农民的医疗负担大为减轻,但是这依然不能消除农村看病难的问题。这是由于新农合医疗报销的医疗费用仅限于定点医院,除去在定点医院看病,农民还是要承担很大部分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由国情决定,我国城镇居民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足三成,能够享受医疗保险的人群占总人数的比例很低,尽管医疗保险的实施使个人负担有所减轻,但依然不能忽视个人负担重的问题。
医疗卫生财政分配应遵循的原则
医疗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的总原则便是公平。要实现这个总原则,就必须有具体的原则保证其落到实处。因此,医疗卫生财政的分配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资金分配均等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医疗卫生财政应在各个病患间进行较为平均的分配,具体到实际分配中,就是要求分配给各个病人的医疗费用是大致相近的,不存在差距过大的现象。这是实现医疗公平的最基本标准和原则。
(二)坚持财政中立,同时财政支出有所倾斜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地区间医疗财政平均分配的原则,现实中,我国的地区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其财政收入也必然有所差异。坚持财政中立,就是坚持不论地区间发展有何差异,各地区的人均医疗财政资源都尽可能接近的原则。
(三)财政投入有效化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卫生财政资源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有效分配。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因此如何以少的财政资源满足最多的医疗需要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这就涉及到财政分配的有效化问题。实现财政分配的有效化,就是要求把有限的资金分配到最需要的领域和部门,比如应重点分配到常见疾病领域,保证人们能够看得起病,而不是投入最多的资金去研究疑难病症。
优化我国医疗卫生财政分配的措施
(一)继续加大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分配的总量
强化财政卫生分配的预算管理
医疗卫生部门要积极深化部门的预算改革,科学合理制定定额标准。另外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卫生部门的密切合作,加大综合财政预算改革的力度。具体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把卫生部门的财政性资金置于财政部门的统一监管之下,将卫生部门的各项收入(包括财政预算资金、财政核拨批准留用的预算外资金以及依法组织的其他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
鼓励社会资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
国家财政可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筹资,发挥财政制导功能,吸引社会资金向医疗卫生领域的分配,扩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社会捐赠可作为医疗救助的主要途径,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医疗救助的活动及管理。
(二)积极调整财政配置的结构
1、加大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
应及时调整政府行为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在疾病预防事业中的投入,提高财政公共卫生支出中预防保健支出的比例,合理进行预防工作管理,为居民生活和国家发展构筑第一道防线。
2、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的投入比例
合理分配突发性医疗事件事前投入和事后投入的比例,加大财政事前防范支出的比例。虽然事前投入耗时长,需进行连续性投入与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总量会很大。但若前期投入不足,一旦后期出现重大事故,则其投入与危害程度可能是钱财难以衡量的。因此,必须合理确定事前投入与事后投入的比例与关系,从而提高这部分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提高危机管理的应急能力。
(三)减少医疗卫生财政投入中的浪费现象
控制卫生费用中的浪费部分,需要顺应医疗卫生市场的固有特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台配合政策才能达到有效配置资源、减少浪费的目的。比如,针对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或信誉评估机制,或由保险机构在支付保险费用环节加强审核等,尽力减轻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再比如,针对医疗市场过度消费的现象,可以引入供给方按疾病种类的费用控制和需求方按比例分摊费用,同时提高政府或社会资金对医疗机构的直接投入,切断医药之间的利益输送纽带等。这些措施的目的都在于降低卫生市场中的道德风险,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尽可能地得到有效配置。
(四)评估监督卫生支出,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为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要进行绩效评估,也就是建立以产出和成果为目标导向的财政卫生投入体制,开展卫生事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尽快建立起完整的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效益评价指标应反映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资金运营过程的监督和执行结果、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况以及医疗卫生保健的数量和质量等内容。基本指标是评价卫生事业财政支出效益的核心指标,应该由政策性指标、结构性指标、收入指标、资产管理指标等构成。在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绩效评价中应正确认识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效益。财政投入效益应该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另外,财政医疗卫生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应当通过评价工作实践的检验。并在评价工作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五)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的范围
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等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二是对于目前尚未参保的城镇人口包括流动人口、下岗失业职工及其他弱势群体,应当通过增加政府对这些弱势群体的财政投入来扩大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率。
结语
综上,医疗卫生事业是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针对我国目前出现的医疗卫生财政分配中的问题,应加大力度优化财政分配,缩小地区间和城乡分配差距,加快新农合的完善步伐,增加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财政倾斜力度,扩大保障范围。如此,才能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计民生。参考文献
[1]黄克珑.我国医疗卫生财政分配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
[2]周晓东.浅析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投入问题[J].当代经济,2010.2.
××地区即××省西南部的××自治州××县××乡××村,地处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头(图1),面积大约0.8万平方公里,为国家级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并与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毗邻。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气候上属于藏北高原荒漠半干旱区。
官方数字表明,××乡年平均温度是-4℃,1月平均温度为-14℃到~-16℃,7月平均温度是8℃~10℃。平均年日照2600~2
800小时。平均年降水量是300~400mm(david,2002),
比可可西里降雨量丰富(郭柯,1993)。牧草的生长期为100~120天,降雨期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季节。光照条件好,年日照时数2700~2
800。植被类型主要是高寒草甸,占75%,除此之外,还有高山草原、湿地、灌丛和高山荒漠等类型(david,
2002)。总人口3945人,人口密度小于0.2人/平方公里。
“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为注册在上海市闸北区的社会团体,以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热衷于环境保护行动为主要宗旨。他们非常关注三江源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医疗、教育发展状况。青藏高原生态经济促进会(uyo)是1998年5月经玉树州××县民政局正式批准成立的长江源地区环境与发展民间组织,主体会员是当地藏族牧民。该会宗旨是促进青藏高原腹地民众认识自己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并自觉地实际行动起来;促进国内外社会各界关注青藏高原腹地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探寻青藏高原腹地环境与发展和谐之路。
两者于2003年初合作拟定了“高原绿洲”的项目,项目的远期设想是通过长期宣传、教育、调查和援助,提高××地区当地牧民的环境意识,寻求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限于时间、经验和经费,本次调研仅选择了当地生态和社会经济具有代表性的××村作为调点,并通过访谈和索取文献资料,掌握和分析××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经济问题,可能,仅仅如此,很难深入和全面地掌握和分析这些问题,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的确能够对当地初步了解,发现许多问题,这可能引发对该地区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2调查方法。
2.1时间:2003年8月22日到9月10日
2.2调查地区:主要调查××乡××村,但也通过个别访谈和查阅文献记载的方法了解整个××乡的状况
2.3
调查人员:调查工作主要有上海的八名志愿者完成,uyo的文扎等人和××村帐篷小学的教师作为向导和翻译参与。所有调查内容和线路设计均进行事先的设定。所有调查人员经短期培训。
2.4调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牧民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调查他们的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状况以及野生动物情况,平均访谈时间为60分钟。
文献资料查询,即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县民族中学(对口互助点)和uyo获取当地的教育、文化资料。
2.5样本数:问卷调查的牧民有38户,调查人口占全村人口的25.7%。访谈对象包括牧委会干部,××乡前两任党委书记,uyo工作人员等。
3基本状况调查结果
据××乡的资料,××在建政之前,仅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偶有临近部落的游散牧民前来狩猎和游牧。1966年,在××与勘界争执的背景和开发西部草场发展畜牧业的政策诱导下,首次设立××乡政府行政机构,并从××县东部地区迁来大批牧户从事畜牧业。至今有4个牧委会,分别是××、君曲、牙曲和当曲,分别以境内的4条主要河流命名,它们又各自分设4个牧民小组。××村位于西南部,全部牧民均信奉藏传佛教。
3.1人口特征
根据官方数字,××乡有856户人家4377人,其中15岁上有2400多人(2002年)。××村(2002年)人口有774人,其中一队164人,二队234人,三队207人,三队169人,每户平均人口5.1人。(人口统计,2001)。据本次对38户牧民抽样调查,总人口199人,户均人口5.24人。
家庭成员特征如下:
表1家庭成员组成(n=38).
人平均/户
总人口1995.24
男孩子591.55
女孩子381
妻子370.97
丈夫381
父30.08
母60.16
其他亲戚180.47
在这38户居民(除其他亲戚)之中,家庭内男性(100人,占55.2%)的比女性(81人,占44.8%)的要多,卡方检验(x2=1.994,
p>0.05)并未达到显著差异,但家庭孩子中男孩(59)显著高于女孩(38)(x2=4.546,
p=0.033<0.05),对此,尚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也可能是调查的牧民中大龄的女孩子已经出嫁,而不在统计之列,也可能是男女出生率和成活率上有偏差,这有待进一步的调查。
在调查的牧民家庭中,平均每户有2.71个劳动力,占总调查人口51.7%。意味着在当地牧民中,一个牧民养活两个人。版权所有
(查××省,全国平均每户人口,男女比例等,劳动力比例等,与之比较,从而进行评价)
3.2收入状况:
当地为自给自足的牧业自然经济。97.4%的牧民(n=38,37人)的主要收入来自牧业。村干部提供的2002年人均年现金收入为53.7元(2002年村最高和最低收入各2户的平均数)。
本次调查显示(n=38)人均年收入小于153元。××省平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490元,全国平均为2253元。可见当地收入水平明显低于××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而××县也是全国特等穷困县。
4教育部分
4.1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
××地区有学校3所,均为3年制寄宿初级小学。其中乡校一所,村校为2所。无完全小学和中学。
××村有村校1所,是1998年由uyo和国外基金会共同援助建立一所寄宿制初级小学。2001年有适龄儿童(7-12岁)156名,学生总数为61人。
目前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县教育文化局提供部分,不足部分由村民募集。其费用主要用于帮助完成三年义务教育和支付2名教师的工资(420元/月,每年以10月计)。
学生的杂费和伙食费由学校自办的牧场提供,而牧场的家畜则来自学生入学提供一头奶牛和每年提供两只羊。
4.2文化程度
由于当地的居民全部是藏民,对汉语的认知程度极低,按照对县和乡的干部的访谈结果显示,无法用汉语水平衡量当地人群的文化程度,因此所有的文化程度的调查均以藏文水平作为评判标准。
根据入户访谈的结果(n=38)。完全不认识藏文(文盲)的占21.05%(8人);能认识几个藏文,但不能完全读写的(半文盲)占73.68%(28人)。两项合计为
94.74%(36人)。另小学和中学文化程度的各占2.63%(各1人)。
而接受访谈的4名女性全部为文盲。男女性文盲数比较发现:x2=14.79,p<0.001。两者有极显著差异,可以认为女性的文盲率大大高于男性。
4.3儿童入学率和辍学率
调查发现,当地7-15岁儿童的入学率为46%(27名)。官方资料表明2001年××乡的儿童入学率为39.11%,略低于××村,但检验发现:x2
=0.96,p>0.05。显示出××村与××乡的儿童入学率无显著差别。
××省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为84.15%(98年,218466名)。x2=65.15,p<
0.001。显示有极显著差异。可以认为该地区的儿童入学率远远低于××省少数民族儿童的平均水平。
该地的学生辍学率为19.04%(n=21)。其主要原因为疾病和家务劳动的需要和读书无用的观点,这两条原因各占50%。全国小学生的辍学率为0.55%(2000年)
4.4儿童入学动机
从送儿童入学的动机来看(n=36),其主动要求的意愿极高,达到90%(34名),而被动入学的为10%(2名),见图2。能够看出家长对子女教育需求的渴望,也同时反映了对自身文化教育现状的不满。
从已入学儿童对学校的认知来看。儿童对学校的教育满意度极高(n=21)。满意度达到100%。他们能认同现在的教育模式并喜爱学习。对家长的调查也有同样的结果(n=21),见图3。
4.5学费的看法
虽然当地实行了“普及三年义务教育”的方法,学校也采取了以物(牛、羊)代替现金收取其他费用的手段,但牧民仍觉得学费负担较重。
对学费的负担问题中,认为能负担学费的仅为10%(2名)。这也是造成辍学的重要原因。见图4。
对于儿童在家的时间干什么的访问,(n=21)76.2%儿童(16人)只是帮家里干活;80.9%的儿童(17人)在家仍进行学习,只有4.8%的儿童(1人)只在家玩。这也反映了当地生活的艰辛。
5医疗卫生部分
此次所进行的医疗卫生状况调查为访问者对医疗卫生现状的满意度的调查。(n=38)100%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医疗状况不满意。94.7%(36人)认为看病不方便。而看病不方便的重要原因是离医疗点的距离远。户均距离(n=26)为3
800米。
牧民的所有医药费用均由自己承担。
5.1医疗资源与医疗设施。
××县最好的医院是位于××乡194公里的县医院。从××乡到医院正常车程为14个小时,无固定班车。因县城无正常的电力供应,该医院仅能进行切开引流等小手术。
××乡有固定医疗点和固定医疗卫生人员。××村有兼职卫生服务人员,该人员曾进行短期卫生培训(1998年,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整个××县无大型医疗设备。乡、村医疗点基本无医疗设备,不能开展无菌手术。
××县城有兼售药品的商店,能提供基本药品和简单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但未实行otc(非处方药)分售制度。当地药品普遍较上海贵15%~20%。
5.2患病率和疾病谱。
患病率:(n=38)近3月(90天)有病的家庭为100%。此状况与其他组织所进行的调查结果相似。(起步高原,02年。12户,92%)
其中,主观症状最为突出的为关节炎(腰腿痛)占访问数的76.3%(29例),感冒(包括单纯性的头痛)占57.9%(22例)和胃肠病(腹泻)47.36%(18例),见图4。
从中可以看出传染病仍是该地区的主要病种,与沿海地区以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为主的疾病谱截然不同。此项结论也和其他组织的调查结论类似。
5.3就医习惯。
从牧民的就医习惯来看,对于常见病他们首选为自行服药治疗占总访问数的63.16%(24人,n=38),其次为依靠自身抵抗力的放弃治疗的方法占18.42%(7人)。具体如图6。
而对于重大疾病的就医选择中63.16%的人(24人)首选为县医院,但有15.79%(6人)选择活佛帮助。还有7.89%(3人)选择放弃治疗,理由是没有钱治疗,而同时在场的家人并没有表示不同意见。具体如图7。
从中可以看出,当地牧民的就医观念尚处于较为原始的医学观中。这可能与当地的交通闭塞,经济极不发达有关。
5.4生育和围产期的健康。
所有被调查家庭,100%的妇女在家中分娩。5.26%的婴儿死于围产期(2户)。××省平均住院分娩率为38%(2002年)。两者有极大差别。同时村干部也认同当地的婴儿死亡率高于其他地区(全国平均水平)。
6讨论和总结
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也大大低于××省的少数民族平均水平,我们认为此主要是是当地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教育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教育经费不足为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加强以学校的建设为主要手段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将提高儿童的入学率。但同时也因鼓励和保持当地良好的求学氛围。
儿童辍学的原因较为复杂,当地的经济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医疗健康水平的低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藏语区推行的全国汉语统编教材不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造成的学习困难,使儿童放弃上学的因素。
医疗卫生水平极低下,这既是医疗器材的因素,更是缺乏医学专业人才的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当地落后的经济的制约。
从当地的卫生实际水平来看,尚未完成第一次卫生革命(对传染病的控制),尚未解决传染病的防治问题。牧民既需要合格的医生和好的医疗机构,也需要科学的卫生理念。从疾病谱中可以发现,许多疾病是由于不合理的劳作引起的,我们认为加强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的捷径。
母婴保健问题极为突出。在道路条件无法得到充分的改善的条件下,加强母婴保健更是困难重重。唯有通过定期的巡回医疗和加强母婴保健的宣传是目前可行的方法。但此项工作必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更本的改善需要经济水平的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全国基础教育发展统计公报(1990~2000)(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省××自治州“起步高原组织”健康工作××县社区健康工作报告。
××村社会经济和生态调查报告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lO)11-0040-02
作为中部地区,吉林市卫生系统的信息工作软件和硬件条件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明显不足,笔者于2008年12月对吉林地区一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吉林地区70家一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市级医疗卫生单位20家(包括附属医院和大型厂矿医院)、县区级37家(含中小厂矿医院)、乡级以下13家。调查表前3项为评分题,符合问题所涉及软硬件条件者为满分(5分),不符合者(0分),不设中间分值,总分100分。第4项为问答题,由各单位按自己想法回答,不设限制,不设分值。
1.2 调查问题
1.2.1 组织机构健全(总分20分):(1)院级领导参加并主管(满分5分);(2)有网络信息专业科室(或设在其他科室中)(满分5分);(3)有专兼职中层负责人员(满分5分);(4)有专业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员(满分5分)。
1.2.2 设备及相关条件(总分30分):(1)有计算机房和电子阅览室(满分10分);(2)有联网计算机2台以上(满分20分)。
1.2.3 网站建设及信息工作程序(总分50分)(1)已建立网站(满分5分);(2)已建立单位的E―mail或QQ群(满分5分);(3)已参加或建立中文医学数据库镜像站(满分20分);(4)已建立网络信息通报制度(满分20分)。
1.2.4 问答题:如统一建网,贵单位每年能否承受3000元的网站使用费;如不能承受上述费用,那么最多每年能承受多少费用。
2、结 果
2.1 软件方面多为满分 组织机构健全性方面多数为满分,其中“院级领导参加并主管”的评分中有65家,“有网络信息专业科室(或设在其他科室中)”中有60家,“有专兼职中层负责人员”有59家,“有专业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员”有51家,“已建立网络信息通报制度”40家,已建立单位的“E-mail或QQ群”56家。
2.2 硬件方面满分较少:硬件条件方面满分相对较少,其中“有计算机房和电子阅览室”19家,“有联网计算机”40家,“已建立网站”31家,“已参加建立中文医学数据库镜像站”27家。
2.3 建网费用的承受能力:对于“如统一建网,贵单位每年能否承受3000元的网站使用费,如不能承受上述费用,那么最多每年能承受多少费用”的问题,回答能承受500元以下的22家(市以上机构3家,区县及厂矿12家,乡级7家);501-1000元18家(市以上机构4家,区县厂矿10家,乡级4家);1001-2000元3家(市以上机构1家,区县机构2家,乡级O家);3000元者共3家(全部为市以上机构);不能承受3000元费用,但未说明最多能承受多少者18家(市以上机构5家,区县11家,乡级2家);因已自建网站不拟参加统一建网者6家(市以上机构4家,县医院2家)。
3、讨 论
3.1 存在的问题
3.1.1 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已明显提高:本调查发现,我地区多数医疗卫生单位已经认识到信息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迅速提出切合实际的信息工作发展要求和规划恰逢其时。
【关键词】 社区医疗卫生;人群;家庭病床;全科医生
近几年来,发展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成为中国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即墨市在21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共成立了863个医疗工作站,而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不仅要有政策的引导,而且需要大量的符合社区需要的医学人才,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从一个方面影射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它要求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内容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我们通过对即墨市21个乡镇和4 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作者单位:266200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1.1 进行随机抽样,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调查问卷入户调查,由被调查者自行如实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
1.2 按以上方法抽取501名社区居民,其中男298名,占 59.5%;女203名,占40.5%。全部样本中50岁,占15.8%。
1.3 数据处理是按问卷内容用FO×BASE+建立数据库,将调查所得资料录入后,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社区居民的医疗常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见表1。
表1显示,由38.7%的人常有健康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表2显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比较淡薄,仅有8.2的人很经常进行健康保健,而有 20.8%的人选择从不进行保健活动。
2.2 社区居民对慢性病治疗的意向
表3显示,对慢性病的治疗,85.8%的人选择家庭治疗,而仅有13.8%的人选择住院治疗(P
2.3 社区居民对医学人才的学历要求
表5显示,有85.6%的人认为社区医生学历应达到本科或专科水平,反映出群众对社区医生的素质要求较高。
3 讨论
3.1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当前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较多和保健意识较差说明他们所具备的医学常识较少,独立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对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尚未充分意识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人们接触医疗方面常识的途径机会不多,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容易忽视对一些医疗常识的学习和积累,并且一直存在进行某些体力劳动就是锻炼活动的错误认识;二是可以反映出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站的纵深发展还不深入,尤其是医疗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3.2 对慢性病的治疗,绝大多数选择家庭治疗和家庭护理的方式,大部分人愿意接受家庭医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经济负担问题,慢性病因其病程较长,少则几日,多则几年,若长期住院势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在家治疗则花费要少得多,可免去住院费、家属陪护造成的误工费等。
其二,慢性病的治疗手段和急性病不完全相同,它的治疗往往是需要普通疗法和心理疗法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结合的过程,医院的环境(如气味、声音)对患者是一种刺激,而家庭环境下治疗将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3 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期望值较高反映出现今的社区医疗服务尚有不足。在即墨市,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站已经形成,但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基层医疗工作者,大部分是过去的赤脚医生,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业务水平不高,接受正规训练较少,很难保证医疗活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全科医生的培养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瓶颈”。
4 对策和建议
4.1 在政策上,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卫生服务结构内涵的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加大政府对社区基本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积极引导和刺激社区服务向纵深发展,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特别是健康教育方面,应通过各种渠道,利用适当的机会向社区居民传播医学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形成科学的健康观。根据WTO在21世纪的长久健康战略,在新世纪的工作的重点和奋斗目标是“使人人尽可能活的最佳的健康水平。”要达到此目标,就必须关注健康人群,使他们懂得自我保健,学会健康的生活。
4.2 在形式上,应大力推广家庭病床,入户服务,双向专诊等方式,按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保健在家中的原则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病床和入户服务更容易被一些慢性患者所接受,根据即墨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对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功能意向认知研究的调查结果,家庭病床的优点在于方便患者,方便家属,患者心情舒畅,避免院内感染和符合医学模式需要,并且方便患者项与医院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3 为了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我们医疗卫生教育系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医生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有较完善的知识框架,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了解一些关于行为医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的知识。
二是教育制度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转变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培养社区中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型高级医学人才,适应社区对卫生人才新的需要。
参考文献
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医疗卫生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
根据年初的工作安排,九月份,我局组织人员针对鄂伦春族医疗卫生现状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
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人口1044人,主要聚居在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和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还有一些鄂伦春族人口居住在其它县区。两个民族乡分别设有乡卫生院,卫生院担负着全乡的医疗救治、卫生预防保健、地方病防治、传染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爱国卫生运动和结核病防治等项工作。
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卫生院占地370平方米,设有门诊住院部、药局、手术室、X光室、处置室、母婴室。全院职工14人,其中医护人员11人。各诊疗科室设备较为齐全,能开展一些常见的手术,基本上能满足各族群众的就医需要。
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塔河县第二医院)占地4084平方米,门诊楼1600平方米,结核病房680平方米。为改善民族乡医疗卫生工作环境,20xx年,省民委、大兴安岭行署共拨付资金280万元,建成了1600平方米的门诊楼。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物理诊断室,手术室等16个科室,全院职工59名,其中,医护人员50人。几年来,地、县投入资金购买了必备的医疗设备,与此同时,日本也无偿捐助了医疗器械,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卫生院的医疗硬件建设,为更好地服务于各族群众提供了条件。
二、民族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几年来,地、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主管部门加大了对两个民族乡卫生工作的管理力度。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帮助改善了民族乡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全体医护人员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了医疗水平。目前,民族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区民族卫生事业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卫生院的硬件建设得到加强。20xx年,行署为两个鄂伦春族乡投入260万元,兴建了卫生院门诊楼;投入70万元,购置了医疗设备。近年来,通过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购置了双床程控500maX光机、B超、脑地形图仪、美国进口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日本无偿捐助的价值60万元的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的更新,从而提高了初诊准确率,改善了卫生院医疗条件。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每年卫生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医护人员分批进行培训,每年选派1—2名业务骨干到省、地医疗机构进修学习,选派3—5名医护人员到县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每年都邀请地区、县级医疗机构专家到卫生院教学或现场指导,县政府还选调县医院的优秀医生到乡卫生院任职。通过多种有效方式的培训工作,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是,鄂伦春族乡妇幼保健工作初见成效。鄂伦春族乡学龄前儿童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接种率100;产妇100住院分娩,产妇死亡率为0,新生儿死亡率为0。
四是,鄂伦春族医药费采取全额报销政策。根据省政府关于鄂伦春族农民享受全额核销医药费的政策,我区鄂伦春族医药费由县政府拨款,采取实报实销的政策。据统计,从1993年——20xx年,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享受该待遇人数为242人,县政府从1993年——20xx年,每年拨付5.5万元,共计55万元,从20xx年起,医药费拨款提高到15.5万元,从1993年-20xx年,呼玛县政府共拨付了鄂伦春族医药费70.5万元。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享受该待遇人数为521人,县政府从1993——1997年共拨付医药费196万元,从1998年起每年拨付34万元,共拨付医药费400余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1、相当一部分鄂伦春族农民因疾病导致贫困
①由于鄂伦春族原来以游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结核病的患病率非常高,一些患者丧失了劳动能力或是一人得病传染全家。结核病严重影响鄂伦春族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致使生活十分贫困。20xx年,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村81户农户,鄂伦春族农民人均收入1258元,有74户年收入在1300元以下,90处于温饱线或温饱线以下。20xx年,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村177户农户,鄂伦春族农民人均收入1210元,有152户年收入在1300元以下,86处于温饱线或温饱线以下。
②因高额药费导致返贫。由于药品价格上涨,导致鄂伦春族患者医药费支付费用大,一些鄂伦春族患者因支付高额的医药费而返贫。20xx年,十八站鄂伦春族村孟秀云患脑积水脊髓空洞,共花去医药费3.7万元;梁祺秀患白血病,共花去医药费13万元;李雷患肝肾综合症,共花去医药费10万元。目前,他们因为花去高额医药费,生活已经相当贫困。
我们建议:对这些因病返贫的困难户,政府应采取特殊政策,无偿地为 患者提供医疗救治。政府及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条件,在给予他们经济救济的同时,根据康复程,度帮助安排其从事一些轻体力的劳动,从而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的痛苦,早日脱贫。
2、卫生院硬件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两乡卫生院医疗设备老化陈旧,已不能满足各族群众的就医需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设有600平方米的病房,病房低矮潮湿,并且病房属于危房影响病人康复。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卫生院没有设立结核病专科病房。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帮助两乡卫生院购置必备的医疗设备,如购买血磁疗机、细胞计数仪、尿分析仪等设备;二要省、地、县尽快下拨专项资金,为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和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卫生院新建结核病房,从而改善患者的就医条件。
3、一些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少专项人才。
现在,两乡卫生院只能对一些普通的患者进行救治,对一些疑难、危重的患者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导致一些危重患者丧失了有效治疗时机。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分批选派骨干医护人员到外地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并且邀请著名医师到民族乡开展实地培训和为鄂伦春族群众治疗疾病。卫生院可采取与较先进的大医院建立友好医院的方式,取得他们医疗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和接受捐赠医疗设备等方面的帮助,尽快提高乡卫生院的医疗水平。
4、鄂伦春族医药费拖欠问题
为了更好地为鄂伦春族患者服务,改善以往鄂伦春族药费管理混乱的状况,塔河县第二人民医院(乡卫生院)制定了《塔河县第二人民医院关于鄂伦春族医药费计划使用的报告(试行草案)》,对鄂伦春族医药费使用做出了详细的计划,并且成立了鄂伦春族医药费监管组织,该组织由县卫生局、乡政府有关人员组成,制定了每人每年核销医药费的额度,并设有大病医药费统筹管理方案,对转院、住院的鄂伦春族患者制定了核销细则,从而更合理有效地使用鄂伦春族医疗经费。呼玛县从1993年—20xx年,实际发生药费105.6万元,拖欠鄂伦春族医疗费35.5万元;塔河县从1993年—20xx年,实际发生医药费428万余元,仍拖欠鄂伦春族医疗费39.76万元。目前,我区共拖欠鄂伦春族医药费75.26万元。由于拖欠医药费数额较大,两县财力无力支付。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可否由省政府一次性解决拖欠医药费,或是由省、地、县三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核销这部分拖欠医药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积极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法规,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好务,在我们的努力工作下,鄂伦春族卫生事业一定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卫生经济 公立医院 卫生规划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071-02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重要力量。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代,医疗保健体制上参照前苏联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以农村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医疗卫生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得以改善,医疗服务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但市场化的运作,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偏离公益性。新一轮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增加政府投入,综合配套措施推动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数据,阐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对今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1 国内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比较
1.1 卫生经费的筹措和支出比较
2007年统计的193个国家,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为4.3%(2009年为5.13%),世界排名149位;人均卫生费用排名为125位,人均卫生费用比较美国是中国的67倍,法国是中国的42倍,日本是中国的25倍。相比美国医疗服务市场化运行,亚洲国家,日本、新加坡用较少的社会资源投入,实现了卫生服务的高产出,其经验可以借鉴学习。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日本、英国高达81%,法国79%,中国和美国相当,均为45%。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占政府总支出9.9%,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1.2 卫生人力资源比较
日本、新加坡每万人口医师数量少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其居民健康水平并不低,决定居民健康水平的因素除了和医师数量有关,医师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效率也是重要因素。我国每万人口医师数量少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士数量偏少,医护比例、床护比例不合理。医护比例日本最高1:4.5,美国为1:3.6,而中国仅为1:0.7。床护比例美国1:3.2,新加坡1:1.4,日本1:0.7,中国仅为1:0.3。我国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比较明显,重视护理事业的发展,重视护理人才培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体现更多人文关怀。
1.3居民健康水平比较
2008年,日本居民的期望寿命最高(84岁),我国居民的期望寿命74岁,世界排名61位(排名有并列);孕产妇死亡率45/10万,(62位);新生儿死亡率11/10万,(87位)。相比我国卫生总费用世界排名149位,我国卫生投入产出效率较高。
2 国内卫生事业发展的比较
2.1 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
1978年卫生总费用110.21亿元。2009年卫生总费用17204.81亿元。三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倍,人均GDP增长65倍,财政收入增长59倍,卫生总费用增长155倍,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0%增加到2009年的5.1%。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诊疗设备药物的问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我国药物生产缺乏创新能力,大型医用设备国产化率低,都是导致医药费用增长的因素。
2.2 公立医院难以实现公益化运行
1984年,卫生体系提出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1992年以后随经济体制的改革,“靠政府建设,靠自己吃饭”,医疗卫生体系倾向市场化改革,政府弱化了自己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责任。政府支出在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年下降,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2009年财政补助占综合医院总收入的7.4%,医院业务收入占综合医院总收入的92.3%,药品收入占综合医院收入的42.2%。政府投入不足,公立医院靠创收,靠药品收入维持自身的运行和发展。
2.3 卫生事业发展的区域性差距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显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影响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地区间、城乡间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
(1)城乡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中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均高于农村。城市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高于农村,差距逐步增大,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5.7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9.0元,城镇是农村的1.4倍。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56.4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87.5元,城镇是农村的3.0倍。
(2)地区之间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比较,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地区差别明显。门诊病人、出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也存在显著的地区间差异。
3 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政策思考
3.1 明确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责任
医疗卫生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存在市场失灵,美国为代表的医疗服务市场化运行高投入、低产出,缺乏公平性就是典型。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回归公益性。整合资源,加强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管,尤其是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领域的监管,加强药品研发审批和价格管理,使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趋于合理。明确各级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中的责任,在中央政府的宏观引导下,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主动性,因地制宜,集思广益,制定符合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3.2 科学合理整合区域卫生资源
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的改革,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竞争打破了原有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协作机制,医疗服务难以实现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制度,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纵观日本2007年公立医院改革,对医院进行重组,进行网络化联营。通过对经营不善的公立医院撤制或重组,提高经营效率,建立转诊制度。科学的区域卫生规划,对卫生资源有效整合,构建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大型综合医院为基础,组建高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站为基础,组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两种服务体系分工协作,满足居民不同层级的医疗保健需求。
3.3 推动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国外在医学教育上采取长学制,高标准,规范化的教育模式,医学教育不仅重视学历教育,更注重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国内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部分医学院校顺利进行专升本,同时也成立很多新的医学院校,医学学历教育的质量有待于严格的审查评估。国内对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大力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等毕业后教育,研究开发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卫生专业人才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在完善政策法规、教学体系、规范培训内容、严格考核标准,需大力推进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3.4 注重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公平
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受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和健康观念影响,城乡居民之间的就医行为存在一定差距。卫生政策的投入在保持宏观布局的基础上,更应该向农村、向边远地区有所倾斜。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在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的同时,重视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尤其是注重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普及医疗科普知识,倡导新的卫生理念,改变居民的健康行为,保证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编辑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基层医改;财政投入;分析;对策
随着新一轮医改的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密切关系群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被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既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同时也必须承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区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与财政投入情况的简要分析,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基层医改与财政投入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根据国家医改精神,我区至2010年9月底,将全区28家卫生院整合为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每个建制镇街有一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目标。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前提下,我区通过转变体制机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优化调整布局,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网底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
(一)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体制
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要求,从2014年起,我区实施新的预算管理新模式,进一步理顺了镇街与区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一是预算管理权限下放。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权限下放至镇街管理,由镇级统筹核定中心年度收支预算。二是区财政对中心运作经费实行“定项补助”模式。定项补助内容包括:人头经费、机构运行经费。三是区财政对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备购置、学科建设、房屋修缮等实行“专项补助”。
(二)服务模式和服务内涵实现创新和深化
一是全面实现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门急诊均次费用从实施前的103.53元下降至72.26元,下降幅度达43.27%。二是以区属医院为龙头,成立医疗服务联合体。医联体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属医院实行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紧急会诊,区属医院还派出专家组在医联体各单位实行巡回诊疗,同时中心还积极寻求与上级医院的合作。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医疗卫生服务内涵。
(三)基层医务人员绩效待遇有效提升
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奖励和绩效分配方式。2014年区政府出台新举措,一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在原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建立区级绩效考核奖,以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二是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分配激励机制。对超额完成年初核定医疗收入任务的,按收支结余的70%计提奖励基金,作为增量绩效,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加大力度
一是有序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项目。全区已有12个新建中心投入使用,目前在建5个。二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设备补助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七大件”的配置标准,2010年以来政府投入6000余万元,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新增及更新。
二、当前基层医改与财政投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我区“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还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技术骨干力量薄弱,特别是乡村医生整体素质较低,社区居民难以享受需要的个性化服务,现有设施设备尚不能满足医疗需求;二是宣传不到位,信息不畅通,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不了解;三是群众就医观念依旧,患者有病往大医院跑的现象依然存在,“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习惯和流程尚未形成。此外,卫计部门、财政部门与所在镇街在业务、预算及属地管理方面的体制不畅和职能不清,卫计部门管不过来,财政部门无法管深,所在镇街不愿多管,也是影响“六位一体”功能定位的重要原因。
(二)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瓶颈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有待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人难,留人难,特别是西部山区各镇,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的开展。二是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粗放,流于形式。三是绩效工资在实际执行中弹性不足,收入差距不大,医务人员尤其是技术水平高、能力强的业务骨干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不强。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和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一镇街一中心”的布局不尽合理。如我区西部共有瓶窑、径山、黄湖、鸬鸟、百丈等五个镇,尽管区域面积较大,但户籍和流动人口均较少。与外来人口相对较多的良渚街道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医疗用房面积均比良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而门急诊人次却比良渚中心少24.54%。二是部分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医改以来我区对中心设备配置进行了明确,即对每个中心均配置农民健康体检“七大件”设备。然而,区内各镇街的基础条件和人口基数不同,设备配置参差不齐,人口基数差距较大,最大差距达10倍以上,从而造成部分人口偏少的乡镇设备资源浪费,利用率不高。
三、推进基层医改与提升财政资金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
一是必须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医疗保障水平为突破口,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属医院的分工,建立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二是必须以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为着力点,改变基层医疗服务需求导向。通过加强宣传,畅通信息渠道,实施差别化的医疗费用报销办法等手段,充分发挥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促进作用。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进一步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就医。真正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三是必须以理顺管理体制职责为切入点。要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纳入镇街的年度目标考核。完善以区财政投入为主、镇街合理分担,社会共同参与的与现行财政体制相适应的体制。针对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健全政府建设、镇街管理、三级考核、社会评价的管理体系,强化镇街管理职能。
(二)加强对卫技人才队伍的财政投入
人才薄弱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原有基础差、培养和引人力度小等因素的制约。针对人员紧缺、待遇偏低、培养力度不强等问题,一是针对现阶段人员不足,可通过定向委培、鼓励医科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等措施,改变基层卫技人员不足由乡村医生代替的现状,并逐步完善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同时积极鼓励广大退休医生到社区、到基层服务,通过传、帮、带作用,帮助基层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拉大不同职级和类别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差距。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地域面积、门诊量等诸多因素,设定考核系数,杜绝吃“大锅饭”现象。三是加大对卫技人员的培训投入。实施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等基层卫技人员培训项目,为基层卫技人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培训途径,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技人员在职称评审、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的布局和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的布局。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的设立,基本以镇街为单位进行配置,但由于服务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导致各站点之间业务量极其不平衡。建议对服务人员集中地区,可打破以镇街为单位进行配置的模式,适当新增服务站点,对业务用房面积未达标的站点,由卫生部门按轻重缓急排列改建计划。二是进一步完善、调整中心诊疗设备、辅助设备、预防保健设备的配置标准,提升设备使用率。建议卫计部门制订中长期规划,根据各中心与服务人口总量、就诊量挂钩,统筹安排,逐步增加设备投入。在设备配置标准上,同步考虑信息化建设功能扩展需要,进一步提升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卫生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市场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例如:新版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等,为了保证医疗卫生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单位应当跟上市场经济的脚步,更紧密的与市场衔接起来。不但要保持着原有的公共服务,还要在此基础上,在市场经济中,创收益,减支出。这就要求了医疗卫生单位在财政管理方面要下功夫。
一、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状态
(一)财务管理部门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
当前医疗卫生单位中的财务人员属于专业技术类的。但是在事业单位当中专业技术类的人员能够申请职称的人数是有一定限制的,有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够通过这个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与此同时,现有的绩效考核的制度容易产生“大锅饭”现象。会有部分在其中浑水摸鱼的财务管理人员,容易产生社会惰性;同时也会削减财务管理人员的主动学习性,造成缺乏最新的财务知识、对改版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清楚等等不良现象。例如:在某公立医院财务人员当中,对医院发展来说财务管理是次要的有19%的人,对财务管理概念不清楚的有35%的人。
(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仍有欠缺
虽然在各个制度条例当中对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建设要求,例如:《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预算法》,但是当前的医疗卫生单位当中仍存在着一些腐朽的观念(“少得罪人”等思想)。还有相当一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当中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如同虚设。
(三)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督力度不到位
由于医疗卫生单位属于事业单位,是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经营的,国家在对医疗卫生单位的财政投入上也是相当大的。与此同时,给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部门在审计监督资金的内部控制上就较为松懈,表现为没有单独的专门的审计监督部门,也没有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财务、审计同部门的现象不在少数。缺乏完善的财务监督法规和内控制度,财务监督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单位财务管理效益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四)在预算方面缺乏管理
由于财务部门对单位经营情况的了解不到位,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得不够充分,只根据年底其他部门报上的数据进行简单加减。因而在对来年的财务预算上出现偏差,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不到保障,导致预算在执行上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大,没有充分发挥预算控制成本,降低风险的作用。
二、关于如何改进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单位应当设立会计部门,同时要拥有有相应资格、职业道德和能力的会计人员。为了响应政策要求,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应当重视对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培养,多组织一些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活动和培训等。在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要在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狠狠把关,进而提高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
建立一个科学的高效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应当从以下四点出发。
1. 完善决策机制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事业单位议事体制应当包括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三部分,在决策重大经济项目、建设项目等等要经过会议各个部分商讨过后方可决定,这样就可以防止一人独揽大权,决策有失偏颇的现象的发生,降低决策风险。
2. 实行岗位分离制
岗位分离是对原本一人担当几个职位,但因为所担任的职位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从而去掉该人不相容的职位之一。比如会计记录和财产保管这两个相互有利益挂钩的职位。只有分离不相容的岗位,明确划分职责和权限,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局面,才能够提高会计数据的客观性。
同时经济项目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部分也应当分离,避免出现的现象。
(三)加强对支出资金的管理
财务管理在严格执行国家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提出的政策方针的同时,还要做到依法理财,建立一个严格的支出管理规章制度,从支出标准、范围到支出的审批控制,要层层把关,确保支出单据的来源的可靠和合法。
(四)编制科学高效的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完善的资产管理系统,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要实行固定资产管理电子化,对医疗单位当中的固定资产也要做到分类登记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建立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在使用时要经过登记,由于在医疗卫生单位中,类似医疗器材等大型固定资产金额较大,种类繁多的特点,因此在固定资产方面要做到管理责任到部门、到个人制,确定固定资产登记制度,财务部门要定期的核查使用记录和固定资产总账、明细。如果发现有帐实不符的现象,要及时查明原因,严格惩处不良行为;在对外的投资上,医疗卫生单位要在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按照程序的流程向上级部门申请,等到审批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也要做到以节约国有资产为前提,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根本目的,坚持医疗卫生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督力度
保障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这要求医疗卫生单位要从建立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编制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积极接受外部监督三方面来完善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督力度。
首先,要有一个独立的审计部门,部门中的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应的专业技能,也要保证审计监督人员和主要领导之间沟通无利益挂钩,保证审计部门和内部控制之间无利益瓜葛,保持独立。
一个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中审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前提。内部监督机制是为了明确各个部门在内部监督中的责任,一个尽责的审计监督部门应当不定期的检查或定期的抽查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情况和执行进展、各个岗位及人员设置情况是否合理,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方案。审计监督部门对单位中的抽查工作或者定期检查最少一年一次。
光有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部门还不够,还要积极的接受外部的监督。首先,接受来自主管部门、相应的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医疗单位更好的发展,医疗卫生单位系统内可以互相建立审计制度,互为对方的外独立审计部门,定期开展抽查活动,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提高对预算资金的管理
预算是依据上一年的财务总结和来年单位发展计划制定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同时预算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的财力支持的基础。作为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之一,要加强预算对资金的管理,进而保障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国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到以收定支,严格按照预算来制定经济活动,不得编制赤字预算,严禁支出未列入预算,以实现收支平衡,财务部门要积极的与其他部门沟通协商,收集资料,对各个部门的预算要求进行计算分析,确保编制的预算的科学准确性。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不定期分析各个部门资金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尽早做出应对措施。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目前存在着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督力度不到位、预算方面缺乏管理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为了完善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注重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建立一个决策机制完善、支出管理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加大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督力度、提高对预算资金的管理。从而在保证医疗卫生单位公益性的前提下,提高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经济收入,保证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贾赛军.完善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初探[J].经济研究参考,2012(16).
[2]刘玲.浅谈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2(10).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级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更为重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装备不断更新,医疗保障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为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从而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控意识淡薄
不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财务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没有将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只重视医疗建设,轻视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没有任何意义,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反而牵扯了医疗人员的精力,耗费了大量财力和时间。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和相关验收,只是从网上死板硬套地下载制度或直接套用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表面上看内控制度上墙,一应俱全,而实质上这些规定的可操作性很低,相关业务人员无法根据这些规定进行操作,只能凭借过去从书本所学的基础知识或自身以往的工作经验开展工作,造成财务管理不规范乃至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的局面。
(二)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实施难以到位
基层医疗机构编制少,辖区服务人口多,医疗任务重。医疗业务人员占医疗机构人员比例大,所剩管理人员少之又少,许多单位根本没有设立财务、仓储、内部监督等部门,所有后勤管理人员隶属于办公室,一些关键岗位人员“身兼数职”,根本无法保证开展工作的独立性,更难以形成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有些基层医疗机构虽然在组织架构上分设若干科室,也形同虚设,科室各部门人员交叉使用,关键岗位无法相互分离,岗位之间相互推诿扯皮,工作应付了事,比如会计兼任收费员、兼任档案管理,出纳兼任药房保管员。有些单位完全没有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有效分离,对“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根本没有执行,或者在形式上走过场,单位负责人“一言堂”,完全忽视了有关内部控制的规定。如此不完善的内部环境,根本无法保证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
(三)财务内部控制人员缺乏专业素质,执行力不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的牵头部门。牵头部门一般应由各单位主管财务工作的部门担当”。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视医疗质量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升,只重视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几乎为零。再加上大多数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由医疗技术人员转行做财务,不具备专业的财务基础知识,或者由社会购买人员担任,这些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有限,后续学习动力不足,有些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对相关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些财务人员实际应用能力、执业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不能担负起牵头负责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更无法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高度有效的实施。
(四)内部监督检查缺失,缺乏震慑力
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监督,以减少内部控制设计上的缺陷,堵塞执行中的漏洞。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实际操作中,由于受体制影响和行业特殊性制约,卫生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审计还停留在经济活动审计。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规模小,人手紧,自身审计能力更是薄弱,很多机构没有正规的核算和审计程序。由于缺少严格的审计程序,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的内控效果无法得到体现,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内部控制举步维艰。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的内控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卫生主管部门要“请进来,走出去”,一是有计划地请内部控制专家对基层医疗机构主要领导和分管财务负责人进行内控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在掌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转变思想,认清自己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中的责任和重要地位,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二是带领基层医疗机构领导“走出去”,到先M单位学习内部控制建设,对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有形象化地认识和了解,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和有效实施的带头人。
(二)完善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内控体系
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深入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调研,积极探索基层医疗机构在现有编制内,结合自身经济活动的特点,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符合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指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完善本单位的内控体系。
基层医疗机构要结合本单位人员分工和实际情况,全面系统梳理业务流程,识别风险点,明确业务环节,细化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部门和岗位设置,对于各种不相容职务,实施可行的分离措施,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范围和权限,做到责任到人,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重要岗位的监督和薄弱环节的控制,强化领导责任。对于因人手紧张,无法实施分离的岗位,要对其工作进行专门的监督检查,采取补偿性控制措施。
(三)加强内部控制人员的培训
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本单位财务内控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是保证财务部门的独立性。各单位财务部门必须独立于其他部门,财务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任何与财务不相关的岗位,保证其开展工作的专注性。二是配备高素质财务人员。各单位必须选配政治素质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的财会人员担任财务部门负责人。鼓励支持财务人员积极参加各种与自身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要求财务部门负责人必须取得会计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兼职的、中途转行的财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三是建立卫生系统财务培训体系。卫生主管部门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请卫生系统内专家、财政审计部门专家授课;其他地区同行先进财务部门负责人介绍实际操作经验;定期开展全系统财务内控从业人员业务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内控人员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推进内控信息系统建设
按照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单位人员编制数,全部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几乎不可能,只有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健全内部控制。卫生主管部门牵头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在药房和药库、日常办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尽快实施信息化。积极与软件开发公司沟通探索,建立区域信息化局域网,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实时查询平台,各单位财务内控部门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查询收费、药房、仓储等部门的运行;内部监督部门实时查询内部控制牵头部门日常内部监督管理;主管部门相关业务科室实时查询基层的财务、药房、固定资产等系统。通过实时查询,便于各级责任部门通过信息化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加强监管。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监督审计环节进行把控,基层医疗机构因其规模小,人手紧,自身审计能力薄弱,导致医疗机构管理层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的动机不足。对此,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成立内部监督联合工作组履行相关的职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聘请社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同时,借助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纪检、O察等部门的作用,通过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等形式接收社会公众的监督,构建严密的外部监督网络。
参考文献:
[1]黄华新.财务制度背景下的基层医院内部控制研究.
[2]张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现状;解决办法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是实现和维护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群众满意度、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政策的重要举措。实际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出现“两层皮”现象。现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现状及解决办法分析如下:
一、目前现状
(一)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导致主管部门及单位领导对绩效考核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是:“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虽能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工作任务和项目资金。实际工作中,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支出范围的限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了生存,工作的重心仍放在基本医疗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单位性质虽是差额供给事业单位,但因地方财力有限,财政补助经费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导致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是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为了单位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只注重经济利益而轻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者存在认知偏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是一项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现实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一是不愿暴露自已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拒绝实施。二是不愿创新,不愿打破医院原有的管理体制而拒绝实施。三是畏惧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有难度而拒绝实施。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工经济理念大于社会效益。现实中,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自负盈亏”的模式经营。职工工资是按其工作量、经济收入进行分配的,从而导致职工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只注重工作数量、收入额度,而不关注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导致群众满意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
(四)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内部考核无法进行,外聘第三方考评机构经济承受力不足。据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人才匮乏,大多数单位行政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便是想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也苦于管理科室设置不全而无力执行。若外聘第三方考评机构实施,却又受经济压力的限制。
(五)考核结果运用不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财政部门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改工作。首先,按照文件要求,“各级卫生计生、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绩效考核工作”。“绩效考核结果要与专项补助资金分配挂钩,使资金拨付与医疗机构服务数量、质量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2]。但事实上,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联合考核有困难,即便实施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达到考核目的。因此,卫生、财政部门在分配医改资金时,绩效考核结果参考意义不大;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不愿打破旧的分配机制,从而导致绩效考核结果很难与分配机制挂钩。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规范体制管理,让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各级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设备购置及人才引进等均应由财政部门给予支持,让其回归“公益性”,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位领导的负。
(二)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单位领导的认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可以发现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卫生主管部门只有加强对医疗机构单位领导的绩效考核管理培训,才能提高其思想认识,使其正确对待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三)强化绩效考核结果与工资分配关系。为了让职工改变经济利益第一的观念,只有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把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指标连接起来,才能真正让职工履行白衣天使的职责,构建医改新形势下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完善绩效考核方法,把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做真、做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人才匮乏,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即便是针对每个单位量身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案,也苦于没有人员执行而流产。若想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只有聘请第三方考评机构进行考核评价,才能把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做真、做实,杜绝了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两层皮”现象。
(五)发挥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单位领导意识,将考核结果充分运用起来。首先,卫计委应积极联合同级财政、人社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医改资金的分配方案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开展起来;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应转变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工资分配方案结合起来,才能引起职工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视。
三、结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主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能够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4]139号.
【关键词】卫生服务;利用;老年人;医疗保险改革
我国自1999年10月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1]。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2],老年人口的特殊地位,使得笔者对其应该予以更多的重视。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健康水平下降,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增高,导致老年人口对医疗服务需要远高于非老年人群。在医疗服务利用方面主要表现为高需要、低需求的矛盾状态[3]。在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的情况下,特别是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和资金支持及其与医疗保障制度的关系、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影响等方面问题,也将成为研究的又一焦点。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方面的研究,期望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能对我国医疗保险中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改革提出有益的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当地居住半年以上,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以行政村(街道居委会)为抽样单位,每抽样单位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40名。对江西省各地区、市(县)、乡(镇)及行政村(街道居委会)进行了调查。
1.3 调查内容 包括老年人一般情况、健康情况、就诊情况、前一年住院情况等。
1.4 质量控制 制订统一的调查表,每人一表,每一调查项目均有严格的定义,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获得资料。调查员由经统一培训的人员担任,获得调查问卷1 800份,有效问卷1 782份,有效率为99.0%。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1.6 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江西省10个地区(南昌、景德镇、萍乡、九江、新余、赣州、吉安、宜春、抚州、上饶)的38个县(市)。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1 782名老年人中男894名(50.17%),女888名(49.83%),性别比为100.7∶100。城市人口为255名(14.31%),农村人口为1 527名(85.69%)。60~69岁组有916名(51.40%),70~79岁组有657名(36.87%),≥80岁组的209名(11.73%)。调查人群中,以自费为主,占总人数的74.07%,其次为公费(10.38%)和劳保及半劳保(6.67%),统筹与合作医疗(3.25%),医疗保险(2.92%),其他(2.69%)。
2.2.1 2周就诊率、年人均就诊次数、年住院率情况 调查的老年人中,城市老年人的年人均就诊次数为0.92人次,而农村为2.45人次,门诊就诊率为7.01%;城市老年人年人均住院次数为0.24人次,而农村为0.08人次,住院率为6.00%。(2周门诊就诊人次按年折算:调查人群两周就诊次数*26/调查人数)。
2.2.2 就诊地点选择情况调查 从就诊地点的选择看,城市老年人选择省级医院占20.39%,县区级医院占30.20%和私人诊所的20.39%,社区卫生服务站仅占1.57%;农村老年人中,选择私人诊所为主,占总人数中的51.29%,县区级医院为13.64%,村卫生所和乡镇医院分别为10.16%和11.73%。城市与农村比较(χ2=105.443,P
2.2.3 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下,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就诊所消费的医疗费用不同,不同的程度影响了老年人对门诊就诊地点的选择倾向(表1)。提示在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下,老年人对不同的等级医疗部门的门诊服务利用率是不同的。不同的医疗费用负担形式下对就诊医院的选择进行比较(χ2=619.831,P
2.4 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情况
2.4.1 老年人年人均收入情况 调查的老年人中,老年人人均收入为1 765.50元,其中城市老年人人均收入为(2 098.37±105.84)元,农村为(1 709.91±49.34)元。城市与农村进行比较(Z=2.169,P
2.4.2 按就诊单位和五大系统疾病进行医疗费用分析 调查对象中,两周门诊就诊费用和住院费用都主要集中在县级医院和省级医院,各占总费用的81.01%和68.29%。按五大系统疾病分,花费在五大系统疾病上的两周门诊费用所占的比例为28.24%,住院费用为47.88%。
2.4.3 应住院而未住院原因调查 调查的老年人中,应住院而未住院人数为105人,应住院而未住院率为5.89%。应住院而未住院原因中,主要是原因是经济困难,占75.2%,其次是认为没必要,占的比例为13.3%。
3 讨论
3.1 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 我国的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医疗费用远高于一般人群[4]。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增加,医疗时间少,门诊和住院要求高。在本次调查中,江西省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低于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城乡合计65岁以上的10.38%)[5],而慢性病的患病率高于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按城乡合计65岁以上的34.51%)[5]。分析老年人的患病种类和患病率,发现江西省老年人的疾病谱已发生变化,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前五位的疾病是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炎、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两周内,除了上呼吸道感染外,主要还是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调查的老年人群中两周就诊率(7.01%)和住院率(6.00%)均低于1998年第二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城乡合计65岁以上的29.93%和7.96%)[5]。说明我省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还存在很大问题,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与国家水平还有差距。在影响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中,医疗费用过高、经济困难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调查发现:两周患病情况下未就诊原因中,经济困难的占48.33%,居各因素之首。在进行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调查中,发现75.2%的老年人因经济困难放弃住院治疗。医疗费用既受患者患病种类和程度、支付能力的影响,也受医疗保健提供行为的影响。此外我省老年人对医疗服务利用较低。个人自付于看病、住院和买药的医疗费用支出只占人均收入的6.08%。然而老年人患的疾病大多是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时地可能要住院。住院费用高,加上经济收入低,就不同程度地制约老年人的住院意愿,也影响着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
本次调查中发现,在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下,老年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影响较大,但当前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在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中,自费医疗的不是少数,且老年人中相对贫困的人口不断增加,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老年人往往无能力到有条件的医院就诊,有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本次调查结果中,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就诊消费的医疗费用不同,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对门诊就诊地点的选择倾向。有公费医疗的老年人到省市区级医疗机构就诊占的比例为65.40%,有劳保半劳保的到省市区级医疗机构就诊占的比例为78.98%,有医疗保险的占65.38%,统筹合作医疗占20.68%,自费占12.12%。同时在自费的老年人中私人诊所就诊占的比例为62.42%。提示在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下,老年人对不同的等级医疗部门的门诊服务利用率是不同的。
3.2 从老龄化看医疗保险改革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当前医疗保险制度如何改革,或者说医疗服务机构如何改革,以适应老龄化趋势,保障老年人健康,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老年人疾病,尤以慢病多见,其患病率高、种类繁杂、患病时间长,老年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费用的支出必然日益增大,给国家、社会及家庭造成沉重压力。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服务,改善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为此,笔者结合卫生服务利用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3.2.1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根本上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 现在医疗保险不健全是个很突出的问题,将近80%的人口不在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内,加快医疗保险方面的深化改革成为非常急迫的任务:①扩大医保覆盖面,让城乡更多的人参加医保。尽一切力量,迅速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大多数城镇居民,这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完成医疗与医药体制改革的基础。同时,要完善相应制度,制定具体标准,把医保坚决控制在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上;②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对医疗机构的监督作用。医保机构即保方要作为消费者利益集中代表及第三方监督角色出现;对医院,保方要通过费用结算、监督检查对医院的不合理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进行调控,保证消费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就医疗保险的发展方向而言,未来患者更多的是与保险机构发生费用关系,医院只是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医院和患者面对共同的第三方-保险机构。保险公司不单对医院的费用关注,也对患者的诊疗情况进行了解、监督;③改革医保和公费报销制度,规范确立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按照医保规定,只有拿到盖有医院外购章的医保处方到定点药店买药,才能到社保中心报销。显然,患者能否到定点药店购药取决于医院,而实际上医院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般不会给患者盖外购章。确立医保定点机构也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和公共垄断部门的利益所系,使公民的选择机会减少,市场缺乏竞争力。为此,要规范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的确立,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规则(包括确立医保定点机构的标准等)并监督执行,加强医疗保险的行业和医保基金管理;④利用政府、社会、医疗经办机构等多方筹集救助基金,为其提供最基本医疗保障,使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看得起病,防止因病致贫、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自负比例的高低直影响接着参保积极性,而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不允许随意降低自负比例,因此,制订其他补充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中,还应注意与医疗服务方式的协调,政府可通过医疗保险费用补偿的激励机制,如在社区医院就医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大医院等,将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转向社区,减少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使宝贵的医疗保险基金得到有效利用;⑤进一步开放医保市场。鼓励在基本医疗服务领域引入民间组织的会员性医疗保险机构(如大型企业集团自办保险),让社会各群体自由选择竞争性的基本医疗保险组织。
3.2.2 发展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 在新时期卫生方针指引下,我国各地在建立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把扩大老年人医疗保健功能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据国际经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诊治80%以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社区卫生机构分布在居民的居住地,就诊方便,它的这些功能特别适用于老年人的就医需要,主要包括:①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对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建立随诊制度,定期上门巡诊,并据病情提出用药、饮食、运动等方面的保健和治疗措施,使老年患者不出家门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上门服务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还可密切医患关系,沟通医患感情,有利于老年患者的早日康复;②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医学保健知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普遍增强,由于缺乏系统而正规的自我保健知识,因此,需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医疗保健知识,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③组织和指导老年人参加各种适宜的健身活动,加强对社区老年人日常活动卫生管理等。
3.2.3 建立和推广“预防为主”的新医疗保健观念 慢性病己成为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银行的考察报告《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一文曾指出:如果中国不注意慢性病的预防,则到2030 年所需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将高达25%。这个比例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而如果注意预防和提高效率,则可将卫生费用控制在10%~13%。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成为主要的健康“杀手”。而这类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是心理、社会、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人们已认识到身体健康是可以通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科学的生活方式来保持的。因此,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就成为当代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其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情绪稳定、定期体检等可使老年人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或使症状缓解。防患于未然,不仅可大大节省医疗费用开支,更重要的是减轻老年人的病痛,使其成为健康寿星,安度晚年[6]。
参考文献
[1] 毛瑛,李娇凤.人口老龄化呼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2(11):697-699.
[2] 申一帆,李曼春,张宏星.1000名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及社区卫生服务意向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2):713-715.
[3] 汤哲,方向华,项曼君,等.北京市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64-469.
[4] 饶克勤,陈育德.当前卫生服务供需基本状况和值得注意的问题.中国卫生经济,1999,18(6):5-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医药卫生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然而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任务,我国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 研究背景
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加之城乡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平衡,因此广大农村人口医患需求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医疗服务是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的提高迫在眉睫。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科教工作水平,以基层卫生人才等为重点”,“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继续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等相关政策。《河南省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将全省10万多名注册乡村医生全部免费轮训一遍”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对于适应中原经济的发展,保障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受历史因素以及人才培养、基层服务体系人员待遇等体制和政策影响,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体规模不足、人员结构失衡,特别是农村卫生人员数量少、素质低、高水平人才匮乏,医疗技能操作不规范,诊疗水平低,因此导致患者流向不合理,出现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长此以往,必将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必须着力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和能力,而决定基层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诊疗水平,尤其是提升基本医疗技能操作水平,这是为农民看好病的关键[1]。金建强[2]等对全国六个省江苏、天津、河南、湖北、云南和甘肃进行调查,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中以初、中级职称人数最多,分别占56.82%和27.55%,合计84.37%;无职称人员也占一定比例为13.08%。学历结构,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中95.26%具有中专及以上医学专业学历教育水平,其中又以中专和大专学历居多,分别占47.57%和40.66%,其余4.74%不具有专业医学学历教育背景。所以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较高的医疗卫生队伍,是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是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2 基层卫生人员技能操作现状
通过对河南省安阳市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和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现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职业素质、病史采集、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操作、辅助检查等,获得具体而翔实的资料;报名及考试通过情况如下。
表1和表2对比可以看出,主要由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参加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比临床执业医师通过率低将近10个百分点,且通过率略高于50%。
通过表3和表4对比发现:主要由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参加的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比临床执业医师通过率低将近20个百分点。
这仅仅是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如果结合理论考试通过率,每年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取证率不足40%。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农村居民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
3 结论
(1)理论水平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需要进行规范的理论知识学习,三理一剖知识还相当的匮乏,需要从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着手,然后再学习医学临床知识,这样他们才能对每一种疾病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做出合理的诊断。同时工学矛盾突出,尽管学历水平偏低,但不愿意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
(2)技能操作水平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普遍缺乏规范的操作技能,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培训学习,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技能,才能够胜任诊疗工作。
(3)职称结构上,应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职称比例,职称的提高能带动他们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4 建议或对策
4.1 规范培训基地
虽然2004年起,我省连续开展6年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农村无学历基层卫生人员学历教育培训,截止2011年6月底已培训社区卫生技术人员23823人[3],但应考虑到由于进入门槛低,医疗培训机构纷纷建立,机构间竞争激烈,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课程的单一化、模式化严重,甚至培训内容老化、重复,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培训基地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缺乏高质量的课程研发和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急需建立一个能够为各培训基地提供支持、导向、交流的平台。
4.2 借助学历教育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层次
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充分挖掘利用高等医学院校资源,培养大专以上学历乡村医生是非常理想、实际、现实和可行的一项举措[4]。虽然2004年开始的学历教育使得目前全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卫生技术人员基本上都达到了中专以上学历层次,但是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并没有上升到同等高度。
4.3 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
每年和一些省级、市级三甲医院签订协议,定期请这些医院的专家到基层指导工作,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每年各县乡医疗机构积极主动选派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到省、市级医疗机构学习进修,施行院―乡结合模式,这样既提高了基层卫技人员的理论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技能操作水平。
4.4 学院式教育
通过政策引导一些新毕业的大学生下基层工作,虽然此项工作已在2009年已经开始,已有近5000名本、专科学生充实到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但还需要继续实行订单式培养方式充实基层卫生机构,不然即使到基层工作,仍然难以留住人才。
4.5 引导基层机构与高层次医疗机构之间人才合理流动
由政策吸引中级和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在待遇上可以给与一定的倾斜,这样才能使一些高级职称人员下得去又留得住。
4.6 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投入机构
使国家及省级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国家级省级设立专项经费,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发挥基层单位人才培养工作的主体性、主动性,打造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团队。
4.7 科学地规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质量
乡村医生培训内容应突出实用性与适宜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乡村医生临床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在职人员自身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多措并举,创新人才培训模式,根据不同情况、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不拘一格造就人才。根据工作实效评价人才,出台优秀人才奖励措施等。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本文通过对S医院近50名医务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院内医学院毕业生和教务科领导的采访,分析和研究了基层医院医疗现状及医务工作者生存状况,从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基层医院医疗队伍建设两方面,来了解基层医院是否能充分扮演其所需的社会角色、基层医院医务工作者的生存现状、未来职业发展情况,为医学生就业及职业规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
关键词 ]医学生;基层医院;就业指导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99
1研究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1?1研究背景
新医改《意见》中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在新医改政策的指导下,为了响应号召,我们选择S医院为代表,对基层医院医疗现及医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
1?2研究目的
随着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医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2004年后我国医学类毕业生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就业率却呈下降趋势,医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普遍比较迷茫,对医疗单位不够了解,缺乏方向。本调查报告通过对S医院医疗现状及医务工作者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基层医院工作环境以及在职医生和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和心理预期,探讨基层医院医疗队伍的发展方向、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使医学生充分了解基层医院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为医学生就业及职业规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1?3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研究我们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人物采访的方式,从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基层医院医疗队伍建设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50名医生,发放了2类调查问卷(分为2个研究方向),共100份问卷,每个方向50份。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基本信息
(1)男女比例:各占50%。
(2)调查对象学历:均为本科。
(3)在本医院的工作年限,如图1所示。
(4)调查对象职称: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19人。
(5)调查对象岗位类:别均为医生。
2?2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主要是学校、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政府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而言,同样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本次走进S医院,通过对医学院毕业生就“就业现状以及就业问题的认知”和“毕业院校对就业的指导作用”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医学生就业现状。他们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工作是否对口?导致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毕业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做得如何?“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怎样?下面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调查统计。
2?2?1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在对就业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医学毕业生就业集中在统一分配和自主应聘这两种方式上,其比例各占50%。
对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这一问题,大多数人(66%)认为是符合预期的,其余认为一开始不是自己理想的工作,但后来已经更换为理想的工作了。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8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毕业院校所学知识,工作前三年基本能够满足工作需要,只有18%的人认为可以勉强应对。
在就业选择方面,我们发现父母及家人的意愿并不在主导位置,数据显示:68%的人认为父母及家人的意见只占一少半,仍有32%的人认为父母及家人的意志很大的影响自己就业选择。
在对就业现状的调查中,受访的50人中,有近一半的人认为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大学专业是很对口的,16%的人表示不完全对口,16%的人表示完全不对口,还有16%不太清楚。由此可见,大部分医学院校毕业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可能与医学本身专业性较强,就业出路选择少有关。这其中我们也不能忽视,仍有16%的人工作与专业完全不对口,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些毕业生为了工作岗位,不得不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
我们还发现,有大于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发展机会是他们择业时所看重的因素,有18%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择业,同时在调查范围内,没有人选择薪酬与福利,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有高达50%的人是未经选择的被动就业,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其一,有一些毕业生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确定,造成自主择业动力不足;其二,毕业生对未来方向不明确,对招聘单位信息了解不全,容易受到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如,家庭意愿,独生子女被过分保护等);其三,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比较滞后,课程设置不够专业,这与教育体制有一定关系。
2?2?2医学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认知
针对医学生对就业问题认知这一主题的调查可知,整体来看,只有14%的人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大多数人还是持就业形势严峻的观点(其中,16%认为形势非常严峻,70%认为比较严峻),可见,医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难始终是困扰毕业生们的难题。
在调查中,我们就“基层医院难以吸引高学历人才”、“导致医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和“找工作的影响因素”这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影响高学历人才到基层医院就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待遇低下和人才匮乏,分别占34%,也有少部分认为是医疗水平落后和发展空间窄造成的,分别占16%。分析可得,以上一组数据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医学院校毕业生普遍扎堆大的三甲医院,不愿意回到基层工作,造成了现在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基层医院人员不足的情况,同时基层医院本身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实力,形成专科优势,提高员工福利,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政策有所倾斜。
另外,对于导致医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80%的人认为是综合素质不强,求职技巧不足,20%的人认为是专业技能不扎实;而能否找到理想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个人能力和毕业院校综合实力,各占34%;家庭背景关系以及就业环境这类客观因素并不占主要地位。由上可知,个人的专业能力、技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其中还提到求职技巧不足,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医学院校毕业生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掌握,忽略了职业规划,对就业医院信息把握不当以及面试求职技巧不足等,使学校与职场衔接不当,导致初入职场不适应,这对于一些毕业生来说比较吃亏。所以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根本还是提升个人素养,增加竞争力。
2?2?3毕业院校对就业的指导作用
大部分医学生在学校时,都表示对未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或者有模糊的方向但不明确。关于毕业院校对就业的指导作用,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且有一些效果;同时,学校辅导员普遍重视就业问题(很重视占18%,比较重视占68%),只有一少部分人认为不太重视;对于毕业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所起的作用,84%的人认为比较满意,16%的人认为一般。分析以上数据可知,毕业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然而这与之前所提到的“50%医学毕业生是未经选择被动就业”这一数据相矛盾(如图2所示),为什么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也很重视的情况下,仍然有50%的毕业生就业时很迷茫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认为原因可能是: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刚毕业医学生可选择性较少;课程设置存在不足,缺乏专业领域人士参与,招聘单位信息更新不及时,虽然有一定作用但是不明显;个人求职经验少,缺乏实践,专业能力不过硬。
2?3基层医院医疗队伍现状
2?3?1科研薄弱
在对基层医院医疗现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88%的人对医院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满意,其余12%比较满意;72%的人对医院在、实验研究等方面提供的帮助表示不满意,认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分别占14%,可见,基层医院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这一点从我们对工作多年的毕业生的个案采访中也可看出,一位毕业多年的妇产科医生在谈到医院对科研的投入时说:“我们这种基层医院基本不太搞科研,以治病为主要任务。”这可能与基层医院资源局限有关,进行科研的条件不充分。
2?3?2重视技术培养和学习进修
在50名受访者中,有近86%的人认为医院对技术培养比较重视,而有14%认为不太重视。
如图2所示,总体来看基层医院还是很重视与联盟医院之间进行学习交流的,学习培训的机会比较多,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基层医院进行交流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网络互通,教学与技术资源共享和与联盟医院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会(分别为72%),其次为医院提供出差进修机会和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58%),邀请名医进行学术讲座(42%),视频会议学术交流相对较少(28%)。
2?3?3新生力量储备不足
有58%的受访者认为医院的新生力量和人才不充足,另有42%的人觉得一般,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医学生就业的现状,基层医院人员不足而三甲医院人员接近饱和。这与基层医院发展速度慢,福利待遇不高,发展机会较少有一定联系。此外,对于“在工作中更看重哪个方面”这一问题的观点,薪水上涨和技能提升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56%,44%),可见福利待遇和技能发展空间是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因素,而医院在这两方面的投入力度或多或少影响医院人才的储备。
2?3?4医疗设备比较齐全
大多数受访者都对医院所配备的医疗设备表示比较满意,占74%,只有26%的人表示并不满意。
2?3?5晋升压力适中
数据分析显示,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医院的晋升压力适中,而且晋升职称时与科研能力并不占绝对优势,反而工作经验及工作能力也是同样重要的,这与目前靠论文决定晋升与否不太一致,我们认为这可能也是基层医院相对压力较小的原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的调查结果看出,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虽然对口性比较高,但被动就业比例也偏高;待遇低下和人才匮乏导致了基层医院对高水平人才的引进比较困难;个人专业能力、求职技巧不足以及毕业院校实力均可导致医学毕业生就业难。各毕业院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且有一些效果,但是仍然没有解决被动就业的问题。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也初步了解了基层医院的发展特点和院内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3?1对医学生个人而言
在校期间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操作水平,培养自身勇于创新、勤奋踏实、团结合作、乐于竞争等素质,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竞争就业的意识,灵活应变,可以先去基层医院锻炼自己的基本能力,不要一门心思投向大型三甲医院,可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医学生应该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例如参加各种培训以获得一些职业证书;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实习机会,获得临床经验等。
3?2对毕业院校而言
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专业性,借鉴已经就业的毕业生的经验,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招聘单位的信息,增加实用性,为在校学生提供外出实践的机会。
加强医学生择业心理教育与辅导。加强医学生抗挫折心理教育,通过科学的自我综合评价,平衡医学生择业心理,提高抗压能力,加强心理咨询服务。
3?3对政策方面而言
政府医疗机构调整毕业生就业政策,对于基层医院给予一些政策倾斜,给在基层医院就业的医学生一些优惠条件。明确基层医院的定位,建立一些优势专科。
参考文献:
[1]许梦博,任倩倩?新医改方案的内容解析及其对策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4):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