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8 18:23: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的创新战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技术能力;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8-0113-05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apa ility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E Jian-hong, HE Chang-zheng
(School of usines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00065)
A stract: This paper classifies technological capa ilities into a sorptive capacity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 ility,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into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It proposes hypothesis a out the correlation etween technical capa ilit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from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o verify the hypothesis, it collects data of 257 sample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and finds that technological capa ilities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has stronger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an exploratory innovation, u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 ility and a sorptive capa ility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capa ility;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形势的演变,我国经济增长正由过度依赖资源因素向依赖创新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乏严重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自主创新战略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对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追求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应当采取完全独立的、从最基本领域入手的探索式创新战略,并排斥对外部知识和信息的吸收、学习和转化。为了获取持续而稳定的创新绩效,企业必须选择恰当的创新战略方式,使之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匹配,从而提升竞争能力。已有的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能力水平与采用的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不当是导致我国企业缺乏创新绩效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技术能力、创新战略和创新绩效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认为这三者互为因果,并没有明确的前因和后果[1,2]。然而,已有的研究在技术能力的本质与维度、创新战略的类别界定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所得到的结论相差也很大,并没有给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以帮助企业进行创新战略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技术能力对外部知识依赖程度的不同将技术能力分为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根据创新过程中知识获取和转化方式的不同将创新战略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尝试分析企业技术能力结构对创新战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方式和路径,从而为企业进行创新战略选择提供参考。
1理论综述及研究假设
关键词:资源观;技术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07-03
20世纪90年代早期,与技术创新的加剧、国际竞争的激烈、顾客需求的变化等因素相适应,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战略管理理论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由于产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竞争的边界已越趋模糊,许多学者逐渐将战略规划的焦点从传统的外部导向的产业分析转变为以企业独特能力为中心的新战略观点,认为企业专有的资产或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形成“资源观”(Resources-Based View)学派。从战略管理的实践来看,企业要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经营活动,从而避免盲目进入不相关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方面,企业也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状况,从技术来源、创新程度等方面选择一种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战略。许多对创新的相关研究将“技术创新战略”当作自变量,探讨不同的战略运作与选择下,对于组织绩效或新产品开发绩效等的影响,以“规范性”研究寻求最佳的企业决策。本文主要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出发,以技术能力、补充性资产以及企业的关系资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前置与影响因子,考虑企业内在条件与技术创新的匹配问题,研究资源观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
自古典经济学派的学者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概念后,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合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战略理论研究,形成了技术创新战略的相关理论。对于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到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划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分类。本文主要从技术来源和创新程度两个方面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划分。
(一)按技术来源划分
1.模仿创新战略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引进购买、破译其核心技术或技术秘密基础上,实行对产品的功能和生产工艺的发展与改进,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以确立竞争地位,取得经济效益的行为。
2.合作创新战略
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创新战略。在这种战略下,参加合作的各方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
3.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通过研究、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并最终获得技术创新收益的创新活动。
(二)按创新程度划分
1.渐进式创新
渐进性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改进所产生的技术创新。渐进性创新是一种较稳妥的创新方式,它一般是对原产品进行渐进的、分步骤的改进。这种技术创新投资费用少、周期短、风险小、见效快,但它难以获得突破性创新所拥有的行业垄断地位或成本领先地位。
2.突破性创新
突破性创新是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它常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突破性创新可以改变整个行业的结构,形成规模效益,使企业居于行业领导地位,形成一种跳跃式发展,取得规模经济,获得成本优势和差异优势。但突破性创新研发投资与推广产品费用大,产品进入市场周期长。
二、企业资源观相关理论
资源观是一种强调企业内部分析的战略理论,聚焦于企
业内部的资产、技能、能力和知识进行研究,近年来引起战略学界相当大的反响。资源观理论研究基础是Penrose在1959年提出的“组织非均衡成长理论”,即组织的投入要素随着学习与经验而不断改变,其投入组合的关系也将随之不同,组织因而出现组织剩余(organizational slack)。由于组织剩余存在不完全市场当中,组织为发挥其经济效率,因而诱发组织内部的成长。到20世纪80年代,相关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后续研究,使得资源观获得空前的重视,因而在学术界成为主流观念。Barney(1991)发表在《Journal of Management》上的论文《企业资源与持续的竞争优势》中指出:企业可通过本身资源与能力的累积培养,形成长期且持续竞争优势,称为“资源观模式”。资源观强调以资源为公司战略决策的思考逻辑中心,将其与公司的竞争优势与企业决策相联系,重点是辨识、澄清、培植、发展与保护组织的核心或独特资源。
在企业资源观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对于企业资源的含义不同学者看法也有较大的差异。Barney(1991)采取较广义的看法,认为资源包含公司资源、能力,以及由公司所控制的资产(assets)、组织程序(organizational processes)、公司特质(firm attributes)、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等;而Fiol & Lyles(1985)与Wernerfelt(1989)则采取较狭义的看法,认为资源包括无形资产、组织能力、核心能力等。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的资源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企业的哪些资源会影响技术创新战略的决策。因此应主要从企业的技术能力、补充性资产以及企业的关系资源方面研究企业的资源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
(一)企业的技术能力
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所具有的能够充分利用和发展已有技术知识并创造新技术知识的能力,它体现为人员素质、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组织结构及过程、外部知识网络以及共同价值观等。技术能力并不只是生产制造与研发的能力,它更描述了企业创新的所有活动,应包括产品设计、生产方法、市场推广,以及为了规划,组织和执行生产计划、市场计划所需的企业技术支撑体系。因此,技术能力应是有关产品设计、制造及配装以及市场扩散所需的知识、设备、信息及其诀窍等能力,能将资源转化为特定目的、任务或产品。
技术能力是企业的关键能力,特别是在技术密集行业中,技术能力是核心能力建设的基石,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技术能力有助于技术的模仿、修改与创新,且技术能力是技术进步提升层次的条件。
(二)企业的补充性资产
补充性资产是指一个能力资源,如销售渠道、服务能力、财务资产、无形资产和补充性产品等。对于补充性资产的有效管理,是获得创新收益的一个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掌握这些资产的公司更有可能从创新中获得商业利润。当一项创新产品需要利用特殊的设备或配套材料时,如果创新企业是这种补充性资产的唯一拥有者,那么创新产品是否需要专利权的保护,已经不是重要问题。与只针对“最初的和真正的发明者”的专利权保护不同,通过补充性资产获得利润的机会向每一个掌握资产的人敞开,不论是创新者还是其他任何人。
一个缺乏某些关键的补充性资产的创新者很难获得预期的创新收益,在寻求这些关键的补充性资产的过程中,提供补充性资产的企业往往坚持要分享一部分创新收益,缺乏补充性资产的创新者有时不得不花费高额的代价去获得补充性资产。因此,企业在逐步导入、拓展核心技术与能力的发展可能性,以及之后维系、扩充技术与能力成功果实的各阶段,都需要补充性资产的不断增长与配合。企业要有效的利用补充性资产,然后专注于本身的核心创新能力,为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三)企业的关系资源
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为了业务上的往来或者战略上的运用,与外界有许多频繁与必要性的互动,不论是供货商、顾客、政府单位、研究单位、同业等等。在此过程中会形成企业的关系资源,这些资源包含企业内、外部各种正式非正式、长期或短期、固定或暂时的各种关系传递的各种信息。企业的关系资源与网络关系强弱,会影响企业的营运与作业。企业间基于本身的专业形成自然分工,同时又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祸福与共的事业共同体,如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与其他组织间关系各种关系,如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大学等学术机构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身即为企业竞争优势之一,不论结合的方式或内容为何,网络中的成员是借着彼此间的资源互补、相互合作来达到彼此的目的;而在信任的基础下,信息分享与学习效果也是网络内企业得以成长的重要因子,互信互赖的关系更可视为企业重要资产之一。关系资源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合作伙伴间的知识交换,降低交易成本,也可有效防止不必要的知识外流,因此企业合理运用自身的关系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战略上的巨大价值。
三、资源观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资源观是战略管理领域中运用相当广泛的一种观点与学说,资源观的重点在于强调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Grant(1991)提出的以资源观导向的战略分析架构中,说明了从资源观出发,辨识、分类,依据资源可以产生的竞争优势,再选择最能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战略,战略拟定、执行之后,再以确认必须补充、增强或提升哪些资源观,形成一个循环。如下图所示:
从图的架构中可以得知,企业的资源与战略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最初所握有的资源,因具有专用性、独特性、模糊性等特质,因而可形成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对自身资源的辨识与分类,自身能力的识别,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制定可行战略,并在此过程中辨识必须增强与补足的核心资源,再一次成为循环。
从技术创新战略来看,广义的创新除产品或过程创新外,还包含组织创新、战略创新等,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的内涵应是包含在企业战略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应仍是以企业制定战略的程序相同。企业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战略不同,对于内部的资源与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如采取高度的自主创新战略则需要大量的R&D资源的投入,要求企业有较强的技术组织管理能力与学习、吸收能力;相对的如果企业采取技术跟随战略或者模仿创新战略,则对上述资源与能力的要求则较低。因此,在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过程中,企业要结合自身的资源制定战略。
(一)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技术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上竞争求胜的一种重要力量,具体呈现在新产品开发与制造过程中,如果产品开发的速度快,设计方案、品质优于对手,或成本较低,说明企业的技术能力强。企业若向来以技术领先者自居,同时其本身也具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则通常会倾向采用内部自行研发方式。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通常以自身技术能力的运用为优先,在开发升级型产品时,由于需要更高精密度的仪器设备与技术,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自行研发而突破,因而需外界专业企业的支持,以购买技术、合资或进行移转;而在开发无关性产品时,因为产品技术知识为企业完全不熟悉,在这方面的技术能力薄弱,因此倾向于自外获取技术的创新方式;而应用型产品在技术特质与原有的产品较为接近,在这方面的技术能力上较能掌握,因此多以自行研发的方式进行开发。
在创新程度方面,企业在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时,受到与原有技术差距以及技术层次的影响。通常升级型与无关型的产品与原有技术差距大、技术层次较高,而应用型产品与原有技术差距小、技术层次中等。因此,技术能力较优者的企业,采用突破性的创新战略,开发与过去企业研发方向或核心技术十分迥异的产品进行开发,产品的新颖度较高、强调创意以及开发新技术,属于高度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而技术能力较劣者的企业,则选择渐进式的技术创新战略,以现有产品的延伸或附加新特性,新颖度较低、多为现有产品或技术的修正、改良或延伸,属于低度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能力对于技术创新战略有正效用,即技术能力较高的项目,在技术来源上企业将会采用自主创新战略,创新程度上采用突破性创新战略,反之亦然。
(二)补充性资产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由于企业的关系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的专有资源,如与客户关系、与供应商关系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这些关系资源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关,在此将企业的关系资源纳入补充性资产加以讨论。
企业在创新产品与商业化的过程中,除核心技术外,常伴随着其他能力或资产的使用,若不能掌握这些伴随的补充性资产,创新的利润会被别家企业所乘机占有。因此,对于多数企业而言,补充性资产与能力具有相当程度的战略重要性。
当企业新进入某个行业,虽然掌握了新技术,但由于缺乏商品化知识与经验等补充性资产。企业为了将其技术快速商品化推出市场,通常会选择与现有企业合作。在许多研发联盟的研究中发现,联盟的组成原因多以补充性资产的取得为主要动机之一,即加入研发联盟主要是为了获取自身所缺乏的补充性资产。因此,在研发项目中,当掌握的补充性资产较少时,会倾向以外部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寻求外部的协助与合作,反之,若补充性资产较多时,则由于在创新的制造、检验、测试等价值活动所需的资源已可全然掌握,则会以内部创新方式进行开发。
企业运营过程中若缺乏补充性资产的搭配,企业的创新利得将会被竞争对手有机可乘。由于高度创新的产品与项目在行业内全新或很少出现,因此,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源,或者与可以充分掌握的资源相互配合,才能达成战略目标。当企业可以掌控与配置的补充性资产较高时,如上级给予充分的财务资源,与供应商、政府部门、研究单位等外部关系十分良好,由于创新所需的活动与资源都能有效掌握,无后顾之忧,故此时将会倾向于较高程度的突破性创新战略。反之,企业在进行研发项目的战略性考虑时,若缺乏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在检验、测试等活动无法自己完成,或缺乏完成此活动的外部资源可以投入,此时以理性的决策者而言,必须在有限的资源限制下做最有效的运用,达到最佳效益,故会倾向于较低程度的渐进式创新战略。
补充性资产以及关系资源对于技术创新战略也有正效用,即补充性资产较高的项目,将倾向采用自主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补充性资产较低者的项目,将倾向采用模仿或合作的技术创新战略。在创新程度上,补充性资产较高者的项目,将倾向采用突破性技术创新战略;补充性资产较低者的项目,将倾向采用渐进式技术创新战略。
四、小结
本文基于资源观的相关理论,研究了企业资源对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通过有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出了企业技术能力、补充性资产以及关系资源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一)技术能力对于技术创新战略有正效用
技术能力较高的项目,在技术来源上企业将会采用自主创新战略,创新程度上采用突破性创新战略;技术能力较低的项目,在技术来源上企业将会采用模仿或合作的创新战略,创新程度上采用渐进式创新战略。
(二)补充性资产以及关系资源对于技术创新战略也有正效用
【关键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定位;战略管理
一、引言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问题已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往往不具有一致性。党的十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致力于从“要素驱动”逐渐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力图从粗放、追求数量式增长转变为集约、追求质量式增长。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作为其微观构成基础的企业的参与,而作为我国经济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就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然而,如何让国有企业在具有共同的公有制特征的同时又具有差异化的战略定位,这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能否顺利得以实现的重要问题。
二、国有企业的功能和定位
可以肯定的是,国有企业的功能和定位的差异将导致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绩效表现上有所不同,那为了对后者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进而完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实施和反馈机制,就有必要先就前者进行研究和讨论。
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来看,国有企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存在,市场机制下自发形成的价格往往不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成本和收益,尤其是社会整体的成本和收益,即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由此导致私人企业无法在具有上述特征的领域以适当的价格、有效地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足够的产品或服务,这时就需要国有企业来承担起这部分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责任。除此之外,一些涉及到社会大众基本生活保障性的资源供应也通常应由国有企业来承担,如水、电、燃气等。这是因为这一类基本生活保障性的资源供给往往存在非常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供应的规模通常要达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具有经济性,而这一要求对私人企业来说通常是难以实现的。同时,私人企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以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而社会大众基本生活保障性的资源供给是以追求社会全体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并且,后者为了实现其目标往往又需要以牺牲所有者权益为代价,因此对于这一类行业来说也应由国有企业主持。
从发展经济学理论来看,国有企业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往往具有更加特殊和重要的意义,也由此决定了后发国家对国有企业所应涉及的行业范围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一般来说,后发国家有由于在经济、技术和资源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属于依附和规则遵从的地位,因此,如果后发国家想要实现高效率的发展以追赶甚至超过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国有企业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国有企业不失为一个良策。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起一定范围内稀缺的资源,如果再能辅以科学、有效、一致的政策进行引导、配置和运用就有可能高效地发展一国或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体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带动经济体内其他产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一种良性自增强循环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特别的是,后发国家往往并不缺乏自然或者物质方面的资源禀赋,所缺少的其实是如何对这些资源禀赋加以有效利用的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兴办国有企业相当于起到了企业家供给的功能。政府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有利于提高这一稀缺资源的运用效率和效果,在后发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能够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除了上述两种关于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的一般性的观点之外,对于我国来说,国有企业具有许多其他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所不具备的特点,由此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所涉足的范围可能更为广泛。首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供给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作为公有制经济主要组成部分的国有经济必须“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由此,对于我国来说,国有企业所涉足的产业并不局限在前文中所讨论过的范围,而应以是否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是否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作为判断标准,而不应以行业是否属于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作为判断依据。
此外,各国在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进行认真的反思之后认识到,以前那种崇尚经济自由发展而少受约束、甚至是不受约束的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期,政府为了防止非系统性危机演变、扩散为系统性危机而紧急采取了对部分金融机构实施国有化的措施,由此所带来的成本很可能已大大超过了自由经济在危机爆发之前所带来的收益。由此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出现重大问题或者面临紧急危机时能发挥出关键而特殊的作用。
从上文中的论述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其中,第一个层次的内涵体现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中对于国有企业的功能和定位,可称为公益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的第二个层次的内涵则反映了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关于国有企业的功能和定位的研究结果,可称为功能型国有企业;至于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的最后一个层次的内涵主要是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来说的,可称为竞争型国有企业。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一般来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所包含的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定位、项目选择、合作战略以及创新保护。其中,定位是前提。如前所述,企业对自身的定位是建立在采用诸如波特的五力模型和价值链方法对企业所处环境中的机会、威胁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的公正、客观、准确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企业定位确定了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接下来的项目选择、合作战略以及创新保护机制的决策和活动。因此,下文在上文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功能划分和定位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类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过程中所对应的项目选择、合作战略以及创新保护机制依次进行讨论。下表归纳了基于上文中功能和定位的讨论内容所得出的三类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第一类,竞争型国有企业。可以认为,竞争型国有企业在产权结构、治理方式以及运营管理方面与处在同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私有企业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竞争型国有企业同样以追求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其基本目标,其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作用在于增强经济活力,并在此基础上力图起到增强国有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更深一层次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首先,竞争型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的项目选择上可能更倾向于进行定量分析而非定性分析。竞争型国有企业之所以做出上述选择是因为,一方面,技术创新项目选择的定量分析侧重于短期收益,企业更聚焦于明确、可行的市场化、商业化目标;另一方,技术创新项目选择的定量分析的准确性依赖于企业外部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结合上文中关于我国竞争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划分和定位的分析以及我国宏观经济、社会长期以较为稳定、可预测的路径发展的客观事实,因此我国竞争型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的项目选择方法上更可能倾向于采用定量分析法。其次,竞争型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合作战略方面的分析过程与处于同样环境中的私人企业基本相同,选择的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合作战略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资源的匹配性,另一个是战略的匹配性。事实上,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合作战略的制定过程可以归纳为对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否需要合作?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进行合作监管?而竞争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战略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则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由企业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活的反应,如战略联盟、合资企业、许可证、外包以及集体研究组织等等,不一而足。正如钱德勒所说,“结构服从于战略”。最后,竞争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划分和市场定位决定了其对技术创新成果所采取的保护机制也更倾向于企业纯粹的市场化行为。企业技术创新保护机制可以视为完全私有化系统到完全开放性系统的连续体,特定企业对其技术创新成果所采用的保护机制可以视为这一连续体中的一点。由此,竞争型国有企业由于其在功能划分和定位方面与处于同样环境中的私人企业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过程中两者的行为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第二类,功能型国有企业。首先,功能型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选择的方法上更倾向于采用定性分析而非定量分析法,如问题扫描法和技术综合框架分析法。这是由功能型国有企业主要以追求增强自身进而国家竞争力的长期战略目标所决定的。其次,功能型国有企业应致力于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联盟网络并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在功能型国有企业所涉足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全产业链上,其占据着关键的节点。基于这一事实,功能型国有企业应鼓励、引导和利用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资源和能力,致力于组建和完善以自身为中心的技术创新联盟网络,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功能型国有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和释放其他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后者的实现进而能强化前者的作用范围和效果。这样就形成了在明确的战略目标的导向下,积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增强我国宏观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良性循环的局面。最后,功能型国有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所采用的保护机制偏重于对架构控制和对标准化、兼容性的强调,可以称之为核心保护、平台开放的技术创新保护机制。由于功能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划分和定位的战略导向性,其技术创新活动旨在产出占据国内甚至国际主导设计地位的技术创新成果。因此,功能型国有企业对相关领域技术创新的核心组件应采用完全私有化的保护机制以确保对技术创新的架构控制力,同时围绕核心组件形成对技术标准和兼容性有所要求的开放式平台,提高技术创新的渗透速度,充分利用技术创新的网络外部性。由此,功能型国有企业在功能划分和定位上所具有的战略导向性通过层层分解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了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整个过程的各个组成环节之中,反过来,各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协作形成的有机链,有助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增强国有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第三类,公益型国有企业。如前文中所述,公益型国有企业多处于以规模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垄断性行业,其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在保证产品和服务提供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尽可能扩大产品和服务所能覆盖的范围,其理想状态是人皆可享。换句话说,公益型国有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生产运营的绩效。从公益型国有企业的功能划分和定位来看,其在管理运作以及目标指向方面与公立大学有很大的相似度。因此,政府对公益型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倾向于不做过多且具体的要求,即使有所要求,这些要求也可能是基于企业结合自身能力、资源以及行业技术特性而开展的开放、具有目标指向的应用研究以及有利于提升企业生产运营绩效的技术开发活动,同时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更倾向于采用较为开放的创新保护机制。
四、结语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为了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由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型。为此,对我国宏观经济起到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理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随着多年来我们对国有企业理论和实践的认识的升华,为了使国有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方面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应该摒弃过去那种简单的“一刀切”式的做法而采取分类处置、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强调对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进行差异化处理,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绩效并进而增强我国宏观经济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力。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总是动态、复杂的,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仅仅是企业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始,具体的活动绩效还依赖于科学、有效的战略实施过程。但无论如何,差异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定位和战略选择是决定新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绩效的前提,好的开头也许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注释:
①考虑到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涉及的技术进步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来说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并且技术进步对于经济体自身的历史积累依赖性可能也更强。因此,在发达国家也可能存在对国有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文中的论述只是为了说明国有企业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可能更为重要,但这并不具有绝对性。
参考文献:
[1][美]梅丽莎·A. 希林.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M].谢伟,,李培馨,夏露蟾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1.
[2]金碚,黄群慧.“新型国有企业”现象初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6).
[3]余菁.走出国有企业理论纷争的丛林:一个关于国有企业目标、绩效和治理问题的综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
[4]金碚.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10(4).
[5]任重,王继翔.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演进:另一种视角的解读——关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争议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因此,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首先从规范中小企业自身开始,其次是外部的完善,例如中介机构建设、融资制度、金融产品的创新等,内外兼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内外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有好多的方法是可以创新的,特归纳如下,希望能为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解决融资难问题有所帮助。
内部治理与外部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创新中小企业信用度低始终是其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财务管理上的混乱,要想杜绝假报表、假合同现象的发生,使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完整、准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资产负债及代销等情况,就必须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首先,应该努力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和内控监督机制。其次,应强化经营管理者的信息披露意识,提高信息透明度。再次,必须要与外部激励结合起来,即要与企业的既得利益链接起来,建立信用档案制度,将那些财务真实健全的信誉良好的企业列入光荣榜,向金融部门推介,在资金供给上优先考虑,或是采取优惠利率等方式加以鼓励。对于有骗贷或恶意违约行为的中小企业应列入黑名单,在金融同业中对其进行通报,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共同对其进行惩罚性的禁贷,以增加中小企业违约的损失成本。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的建立只有在能起到惩罚和奖励作用时,才能使中小企业认真地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及财务信息的管理。
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创新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由于其生产经营的规模较小、信用度低、抵押物不足或难以评估等特征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遭受损失的风险增大,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金融债权的可得性,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举措。但在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时需要包括以下几点的创新:第一,逐步形成分层次的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分层次主要体现在既要适度依靠财政对担保的投入支持,又要积极推动商业性和企业互担保机构,把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体系设计成政策性与商企互助担保互为补充的担保体系。第二,强化担保机构的风险责任。担保机构不能因为有财政的支持而任意担保,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不能因为有担保机构的存在而任意地放贷,都不去考量风险责任,所以必须要规范担保业务的发展,建立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风险责任磋商机制,使其与商业银行都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并要以具有法律效力的风险分担责任书的书面形式来确定风险责任。只有这样做,才能既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又有助于分散担保风险。第三,成立专门的信用担保基金,实现政企分离,避免行政干预对担保业务的影响,扩大商业性担保的规模和担保能力,提高风险控制水平。第四,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再担保业务,对信用担保实行连环保险,以扩大担保基金规模,不仅包括政府担保还应包括商业担保、互助担保,其核心是确定再担保比例。
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部门要转变过去审慎放贷观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完善服务措施,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为中小企业融资、理财提供辅导和服务。第一,定期组织召开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会,银企推介会等,及时掌握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特点及信贷需求情况。同时要重点关注中小企业的订单、订单的执行情况、销售情况、产品出入库情况、工资、用水用电、纳税情况、库存情况等相关“软信息”。对于好的中小企业、项目,金融部门积极配合金融产品创新,打造银企融资的绿色通道。第二,建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新体制,目前虽然很多金融机构都设立单独的中小企业部,但信贷准入条件、审批程序和授权、考核评价、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等各体系仍需继续探讨,深化改革,不能只停留在机构的单独设置上,更重要的是制度的一系列配套改革。要使那些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在风险管控的前提下,不论规模大小、所有制如何,都能得到应有的信贷支持。第三,拓宽票据贴现的使用范围,要对资信良好、现金流量稳定的中小企业加大推广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以缓解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
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小、生存周期相对较短、管理不规范、信用级别低等自身特点使其在各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融资难问题。那么,如何针对中小企业来进行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要素,下面集合了几种金融创新产品,希望能对中小企业融资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有所启迪。
融资租赁的创新形式融资租赁又称金融租赁或财务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供货人和租赁标的物的选择,由出租人向供货人购买租赁标的物,然后租给承租人使用的这样一种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新型金融产品。具体来讲,出租人一般是指租赁公司,租赁公司按照企业所选定的设备,帮助企业付钱购得设备,企业享有设备的使用权并按照约定分期支付设备使用的租金,租赁期满,企业取得设备的所有权。如果期间出现问题,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处理租赁物,因而这种融资方式对企业的资信和担保要求不高,适合中小企业引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能有效地满足企业的需要。但鉴于中小企业信用度普遍较低,租赁公司不愿与中小企业合作的情况,可以通过中介机构的作用来推动此项业务的展开。例如,采用信用推荐的方法,可以尝试由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或银行等相关机构来推荐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同时,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履约担保或个人信用担保等方式来强化其信用级别。另外,银行也可以为租赁公司提供设备贷款优惠等措施来鼓励租赁公司的积极参与,形成担保公司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银行向租赁公司提供优惠贷款等双效激励制度以推动融资租赁在中小企业中的大力推广。
无形资产质押的创新形式此种类型的融资主要是针对无形资产比较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它们一般拥有多项专利权、著作权等,可以尝试以专利权和著作权为抵押物,获得银行贷款。例如,A科技企业拥有两个基因产品,且该产品已完成相关药品的中试,可投入市场,但项目进入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流动资金。那么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以基因产品开发权为质押物,请专家对基因产品知识产权收益权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质押物的价值和贷款额度。通过出质人与质权人订立的书面合同,并办理相关质押登记,使这家科技型企业及时获得资金的支持。
关键词:现代物流企业;安全管理;策略
Abstract:Asthemarketeconomydevelops,thechangesoftime,China’slogisticshasbrokenthroughthetraditionalareas.Modernlogisticsinthefieldofproduction,circulationofmaterials,inthefieldofcommoditycirculationandcirculation;logisticsmanagementisabusiness-to-processmaterialscirculationoftheorganization,coordinationandcontrol.Modernlogisticsindustrytransformation,andsecuritymanagementalsowillbeinalotofnewchanges.Therefore,inthemodernlogisticsenterprisesecuritymanagement,onlyonthemodelofsafetymanagementreformandinnovationcanensurethesafetyofenterprises.
Keywords:modernlogisticsenterprises;safetymanagement;strategy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趋于平稳。企业原有的体制己经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管理工作同时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
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代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加速拓展市场。目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看,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一部分是在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物流服务的延伸和运作方式的变革转变为物流公司;还有一部分是为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以物流事业为经营内容的新型物流企业,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然过高,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普遍存在经营分散、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也存在许多安全管理弊端,抑制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2保证现代物流企业安全运营的创新管理策略
2.1实施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企业安全工作落实与否,关键在于领导。真正做到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具体抓,负具体责任;其他工作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保安全的局面。具体说:一是企业经理重视安全,言传身教带动各基层部门负责人都来重视安全工作。经理要亲自参加企业每个月的安全工作例会,听取部门安全工作汇报,掌握各种动态,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亲自过问上级布置的各项安全工作和专项治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亲自参加重大的或专项的安全检查,使职工感受到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分管领导真抓实干,做好细致的安排与责任落实工作;三是其他领导在其分管工作中支持和服从安全工作的要求,避免产生矛盾和抵触,形成齐抓共管、确保安全的局面。
2.2树立安全经营观念,促使安全与经营的协调统一。安全和经营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本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中,安全投入是一种不能直接获得收益的投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运作中,把利润和安全投入放在一起来衡量的时候,往往会把利润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来考虑。但是我们要从思想上明确,省去了安全投入,是否就是省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呢。当安全工作与经营有矛盾时,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将其化解,达到安全与经营的统一。要避免把安全与经营割裂开的倾向,处理好“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辩证关系。当生产与安全有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安全。这就给安全管理人员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消除了顾虑,挺起腰杆敢抓敢管。在措施上,以是否确保安全为其他工作取舍的前提,使安全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有效地维护了安全监督的权威性。同时强调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不敢开拓经营。随着经营的搞活,必然产生许多新的安全问题,如公司把一部分仓库、店面租给客户自行保管,会出现一些客户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或因片面强调设施利用率忽视安全有关规定的现象。
2.3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国家《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的出台,为企业安全工作提供了依法管理的依据和保障。作为物流企业应在国家法律法规整体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的安全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企业安全制度。随着仓库外租形式的出现,需要跟上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要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自查、责任自负、隐患自除、接受监督”的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外租仓库安全责任书制度等。每年初,在制定经济工作计划的同时应做出全年的《安全目标管理工作分解表》,与“管钱管物”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外租户等签订专项责任书,对灭火器材的保养、维修、换药和特殊储备保养,对特殊工种的培训等均做出时间安排,使各项安全目标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班组、岗位。这样,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由谁指定,一目了然,确保各项安全基础工作有序进行。2.4加强监督,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安全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规范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二是抓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安全工作的重头戏,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脚踏实地,做好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巡回检查、再检查,整改、再整改来促进企业安全制度的落实。
物流企业要坚持每月一检查,库区每周一检查,仓库“一日二查”制度,采取二级查与专业查相结合;集中查和抽查相结合;领导查和夜查相结合;季节查和节日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多次大检查,借助于社会大气候,推动安全工作不断改进。要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对许多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达到了超前预防,及时清理隐患的目的。认真做好各级安全检查记录,对查出的隐患,严格按照规定填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实行整改反馈,落实不安全因素的整改工作。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安全工作往往会出现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因此,在抓表面上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研究、探索和解决一些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力求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坚持把自管库纳入企业安全管理范围,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标准。当然,严格对自管库的管理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过程,自管库往往为了省钱,或为了赶任务,或图一时方便,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禁烟区内抽烟、明火作业、乱拉乱搭电线、使用高功率电器、堵塞消防通道等。有时今天检查发现的问题纠正了,明天类似的问题又会发生,因此生产现场管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地抓落实;二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而对常遇到的自管库对安全检查不配合,隐患整改落实难的问题和甚至出现租赁双方关系紧张的现象,使我们意识到搞好自管库的安全工作离不开承租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安全管理也要提供优质服务,工作方法切忌简单、生硬,要经常与租户交流、沟通,尽可能为租户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解决经营、生活上的困难,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化解矛盾,以取得工作上的相互支持。
2.5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增强了,就会减少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安全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能跟上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现代生活的需要,自然会认为应该投入资金改善安全设施,他的行为就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安全要求。一个职工的安全素质提高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自觉地用安全要求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这样就会将各类事故拒之门外,这是搞好安全工作的灵魂。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环节,哪个时刻出了某一个事故,而是缺乏安全意识所造成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安全工作的宣传和教育,用钢性的力度来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让我们的行为服从环境的需要,按照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对保安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强化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向专业化法制化靠拢,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安全管理法规武装头脑,使他们能用法制法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及日常工作,使安全保卫工作更加法制化,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
总之,进入21世纪,变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学习的速度。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年代。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和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企业物流管理必须自身变革,才能应对挑战。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安全管理中,要坚持做到领导对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位、规章制度规范到位、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到位,才确保企业的安全,促使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农建.物流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汪波.以资源整合发展物流营销的基本战略[J].综合运输,2005(3):45.
【关键词】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一、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分类及优劣势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性谋划。正确和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如同企业的指南针和生命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按照自身的实际能力水平,结合所处的环境综合考虑制定出来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技术创新战略,而且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相关因素的变化,技术创新战略也要随之改变。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更具自己的特色。
集群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分类同一般中小企业的分类并无不同,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根据产业集群的特殊环境,以技术来源将技术创新战略划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和引进消化吸收战略。考虑到集群中存在着利于模仿的条件时,中小企业需要在进行自主创新及模仿创新之间做出抉择;考虑到内部模仿成本和外部引进模仿的成本差异时,中小企业需要在模仿创新战略和引进消化吸收战略之间做出抉择;考虑到集群中存在着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地域接近的优势时,中小企业又会采取合作创新战略。可见,这种分类可以帮助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明确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克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推动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企业一般是新市场的开拓者,在产品投放市场并为用户接受后,企业往往可获得垄断利润,但是,自主创新同时面临很高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选择自主创新战略的中小企业有能力为技术创新投人较多的研发资金,能够承担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带来的资金、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的风险,同时还拥有较为丰富的技术创新资源,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并以雄厚而领先的技术储备为后盾。
合作创新战略是指企业之间或企业和科研机构、高校之间以及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的联合创新行为。中小企业实施合作创新战略,首先应选择创新资源上最能体现互补性的合作者,从而达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二、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变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不同的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另一方面,多数企业如果在同一环境下有相同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偏好,将会导致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化。
我国产业集群就其集群的成长阶段来说,多处于形成之初或是发展、成熟阶段。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意味着一系列的因素的作用程度会有所不同:形成之初的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下,多为易于模仿的简单直观技术,集群内外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势差,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或是不健全;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的产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比较高,技术创新领域从简单直观且易于模仿的技术向内在复杂难以模仿的技术过渡,技术势差缩小,并且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保护制度日臻完善。以上种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因此,将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作为影响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基本因素之一。
三、自主创新企业与模仿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及行为策略
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主要来自于自主创新企业和模仿创新企业之间,因为二者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冲突,此外,集群内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还是模仿创新的战略选择主要出于对创新利润和创新风险的考虑,除了以上两方面的不同,两种技术创新战略还在技术路径、消费者习惯、市场标准、政府态度等方面存在各自的优劣势,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明了自主创新企业的先发优势及模仿创新企业的后发优势,从而制定出自主创新企业应对模仿创新企业的竞争策略。
1、技术路径
模仿创新者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技术,但在技术结构上仍深受自主创新者的影响,这意味着自主创新者对技术路径有着较多的影响。所谓技术路径是指人类社会的技术演变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特征,某种技术会沿着最初问世时的形态形成特定的路径。这种影响便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够进行自主选择的先发优势,而模仿者只能被动地等待自主创新者带来的新技术,并且有可能对这一领域的技术是完全陌生的。相比之下,模仿者会支付更多的接近技术路径的成本。
2、消费者习惯
消费者的需求习惯是被培养起来的,也就是所谓的先人为主。在自主创新企业的新产品率先进入市场的过程中,自主创新者的收益会随着现有用户和预期的近期用户的增多而增加,因此会拥有较大的消费者基数,只要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就意味着消费者的习惯已经被自主创新企业培养起来了,这样消费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率先创新企业的产品产生依赖,从而强化了自主创新企业的市场地位。
3、市场标准
自主创新者容易获得独特的市场信誉,同时,产品标准总与那些在市场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技术相联系,因此,自主创新者经常会是那些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的最先给定者,这会迫使模仿创新者予以接受。
4、政府态度
政府的参与对集群中的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政府的态度也往往受到集群中的企业家的影响,尤其是率先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家为了保护自己而提出对自己有利的建议或要求,即使政府廉洁高效,也会参照市场运行的实际数据来制定政策,而这些数据显然已经受到率先创新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6.
[2]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6.
[关键词] 绿色理念 技术创新 战略实施
绿色技术创新就是通过在生产、消费、产品回收等领域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非技术方法的创新,使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消耗资源最小化、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和对人体危害最小化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总称。基于绿色理念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是把绿色理念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中,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够朝着有利于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基于绿色理念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缺乏。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就企业方面而言,存在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等3个主要方面的障碍:一是资金缺乏。从企业角度来深入分析的话,造成企业创新资金缺乏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没有一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企业难以取得较好的技术创新收益,更别说绿色技术创新收益,从而难以继续下一步的创新活动,无法步入“创新―积累―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的缺乏,是导致创新失败的重要原因。加之企业中技术人员普遍没有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难以发掘绿色浪潮给技术领域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三是缺乏信息。绿色技术信息的缺乏,使我国企业难以把握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而会影响我国企业绿色技术成果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也会影响创新和技术引进的质量和水平,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R&D的相关指标和国外有较大差距。研究与开发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使得我国的R&D资金的来源及使用结构不合理。同时政府由于受资金限制,加上法制的不健全,导致投入引进的技术间歇性及不平衡相当明显;另外企业由于缺乏创新的利益机制、动力机制和控制机制,加上自身资金的不足,因而不能保证绿色技术创新获得足够的动力和压力,阻碍了绿色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所需的良好的外部环境。缺乏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行激励、扶持和优惠的环境、经济、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及措施;环境成本的价格体系尚未建立,环境资源生产要素化进程缓慢,各种资源比价不合理等,使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扩散应用在经济上缺乏吸引力,阻碍了创新和扩散。
二、基于绿色理念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对策
1.增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要求企业家要有长期的战略眼光,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失去长期的战略地位。要想提高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必须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创新资金都比较缺乏,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因此除了企业自身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以外,还必须引入其他投资主体(如风险投资机构、政府资金支持等)。二是企业应加强创新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绿色技术创新是一项高知识密集型的活动,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企业的创新人员不仅要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意识。这样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就有一定的知识作保障。三是技术联盟。从组织安排角度看,企业通过缔结技术联盟,可为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和创新技术扩散提供组织保证,有利于克服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面临的组织缺陷,突破企业规模现有技术基础、人才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限制,有助于利用聚合知识,激发创新灵感,分散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同时,利用技术标准联盟,制定行业标准,可以构筑静态技术壁垒,争取战略主动权。
2.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少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它可以使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将其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实施清洁生产,可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清洁生产采用绿色技术和生态工艺,遵循生态规律、模拟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包括从原料的选择、开采、运输、加工到产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消费,直至产品报废后的资源循环利用这一完整的全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态综合效益。
3.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环境、经济、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绿色化最重要、最有效的外部强制力量,因此,国家应在经济、财政、税收、融资、信贷、政府采购等方面,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尽早制定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通过政策引导、法律法规约束、制度管理等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政府应不断严格环保法规和标准。
4.实施绿色GDP核算。绿色GDP,从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从现行统计下的GDP中扣除自然部分和社会部分的虚假进步和外部化成本。其中自然部分的虚数,包括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资源稀缺性引发的成本,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损失等;而社会部分的虚数,包括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所导致的支出,由于失业所造成的损失,由于犯罪所造成的损失,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由于人口数量失控所导致的损失,由于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实施绿色核算可以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县域经济 企业集群 创新
县域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区域,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9%,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关系到“三农”、城镇化建设等问题而越来越受到关注。百强县由于经济总量强大,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历年全国百强县评选中,黑龙江省只有肇东一强入选。因此,分析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选择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共有68个县(市、区),县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5.7%,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5.1%;2007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为2659.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7.6%;县域进出口总值为114.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6.3%。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肇东市作为黑龙江省唯一入选全国百强县的县市,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4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0.3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180元,农民年人均存收入7898元。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相比较,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475.6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21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0560元。
二、黑龙江省县域创新水平低的根源
1、县域工业化水平低
县域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途径。经济百强县之所以成为最具活力的发展板块,其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强县。黑龙江省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上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业。例如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仍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在 70%以上的农业县域就有16个,个别县域该比例在 80%以上,县域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必然降低其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县域产业集聚程度差
经济强县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工业化,除此之外还表现为县域经济特色鲜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集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通过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济强县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县域通过加强专业化分工与合作,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开拓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
三、黑龙江省县域企业集群化创新的战略
1、农业产业化创新战略
农业产业化战略是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提高农副产品的其附加值,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山东省县域是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成功的典型,通过“龙头企业+农业公司+农业工人”等形式,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从而带动了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黑龙江省农副产品资源丰富,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可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扭转过去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农业大县与财政穷县并存的局面。
2、工业化创新战略
县域经济虽然是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但绝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就农业发展农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经验表明,我国的经济强县都是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较高的县。2010年,全国百强县的三次产业构成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了90%。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江阴,2010年创造了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二百二十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成为县域工业化发展的典范。
3、对外开放创新战略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配置资源。对外开放的创新战略就是县域借助比较优势,加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外向型经济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强县,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等,通过对外开发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更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向外淘汰成熟产业,优化了县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结构。
四、结论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经济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品牌,如海伦的绿色品牌、萝北的石墨产业、东宁的木耳等。但是,要想赶上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有许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对外开放奠定基础,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机会。二是培育骨干企业。黑龙江省目前县域内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5个,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重要的工业基础,培育骨干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鼓励民营经济。2010年,黑龙江省县域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20亿元,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40%。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要充分激发民营资本的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国县域经济网. 省略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创新战略 路径选择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以新观念、新视角、新思维和新对策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小企业创新的动因与挑战
与跨国公司、大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创新战略的过程中,在资金、管理、制度、人才,尤其是科技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中小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这不仅是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
1.创新战略是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存在着“小而全”、“小而低”和“小而散”现象,即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且生产能力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加之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同地区间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导致他们在资金、品牌、销售渠道、谈判地位和产品研发等多个领域均处于不利地位。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中小企业必须积极采取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推出新产品、发挥品牌效应、扩大生产规模以及改进产品的规格、品种、功能、款式等措施。这些措施或手段就是所谓的“创新”。由此可见,创新战略是企业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2.中小企业创新战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是构成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尤其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000万家左右,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是大企业的“臂膀”。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是推动整个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环节,是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长远之策。换言之,中小企业创新战略是我国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中小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并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中小企业的创新战略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是缺乏研发资金。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经营风险大、资信程度差,也不具有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融资手段。加上他们很难获得有关政府部门的研发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二是缺乏技术创新人才。由于历史的、体制的、经济的、管理的、机制的原因,中小企业很难吸引或留住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从而造成其技术开发能力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三是缺乏信息和创新技术源。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机构,导致获取信息的途径单一,信息手段落后。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是为大企业做配套服务的,对外部技术依赖性过大,缺乏创新技术源。四是创新风险大。中小企业很难同时从多种途径进行创新产品族的研究,以相互补充、降低风险,也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地推向市场,获得投资回报。此外,中小企业还常常承担着大企业能够规避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二、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的主要内容
中小企业创新战略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战略、产品创新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和制度创新战略四个方面。
1.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本形态,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新战略是中小企业基本的创新战略。技术创新的开展离不开资金,R&D经费投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没有能力进行自主创新的情况下,模仿创新则是一种理性择。模仿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现实途径,是最终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必经阶段。
2.产品创新战略
产品创新是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改造、升级,或者设计制造出新的产品。产品创新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创造超额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可以在不改变产品性质的前提下,对其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改变、革新,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能力的目的。因此,产品创新战略是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保证生产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3.管理创新战略
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发展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技术和服务,还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实现整合企业资源、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竞争实力、谋求最大效益的目标。从管理者自身的角度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家族式的企业,权力高度集中,工作随意性太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产权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中小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包括企业管理观念、企业管理组织 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方法、企业管理手段等。
4.制度创新战略
制度创新是一切创新的保证,是管理创新的原则,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前提。中小企业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创新、经营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创新,它的实质就是企业制度的变革,通过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不断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修正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各种要素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限度效能。
三、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的发展路径
中小企业在新生、成长、成熟、衰退各个时期,都受到政治、经济、行业环境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在不同阶段中小企业所选择的创新战略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1.中小企业新生期及成长初期创新战略的选择
中小企业在新生期和成长的初期,企业的规模小,创新能力一般都较弱,表现为资金缺乏、人力资源不足、生产能力欠缺,承受创新失败风险的能力也较弱,所以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一般应当先选择以投资小、见效快为主的非技术性创新战略。一方面,中小企业可以在不改变产品性质的前提下,对产品进行改良。如改变产品外形、包装、色彩、附属物件等产品创新战略。同时还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力适时进行模仿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还可以进行市场创新战略和企业文化创新战略。正如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创新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中小企业文化创新的目的是创建有凝聚力、战斗力、合作性、创新性的先进企业文化,为企业参与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企业利用其市场适应性强、市场反应快捷的特点,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针对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生产小批量、多样化产品。
2.中小企业成长后期及成熟期创新战略的选择
在成长后期及成熟期,中小企业人员逐步增多,组织不断壮大,决策量增多,同时在技术、资金及其它资源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这里的技术创新战略又可分为技术创新市场渗透战略、技术创新市场开发战略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战略。其中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战略是指企业用改进老产品或开发新产品的办法来扩大企业产品在原有市场上的销售量,即对企业现有市场投放新产品或利用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种类,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加销售额的企业战略。企业采用产品开发战略,通常可以采取独立研制、技术引进、独立研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三种方式。同时,中小企业还要通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战略,明晰产权、变革企业治理结构、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人才工程、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吸引并留住企业所需人才,发挥其最大潜能。
参考文献:
[1]龙 云:略论小企业的创新优势[J].中小企业,2005,(2)
[2]伍来定 石启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思路[J].管理世界,2003,(1)
[3]熊吉陵:中小企业改制转机的几个问题试析[J].企业经济,2001,(1)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60-02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只有站在战略思考的高度,牢牢把握企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不断推动中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1.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成为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载体;其蕴合的思维模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和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
针对中小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其本质和内因,竞争力是其表现特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所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
2.战略管理的概念。战略管理就是对宏观环境、行业态势、竞争对手以及自身资源情况作出分析,根据企业的愿意目标,提出企业未来所采取的行动,并付诸于监控实施、评估实施结果的过程。所有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企业持续创造更多的新价值。战略管理应考虑的是整个组织或企业获得可持续性竞争优势,不是指限于任何具体领域的卓越,例如业绩、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为实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企业的吸引力和员工个人的商业立场。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管理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而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凸显企业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和克敌制胜的战略。(2)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定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而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以及辐射等作用,能激发员工的热情,统一员工的意志与欲望,让大家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3)企业文化与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协调。当战略制定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定而有所变化。但是,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意识形态,具有较大的刚性和较强的历史延续性及变迁的迟缓性,很难马上对新战略做出反应。因此,从战略实施角度看,企业文化既能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着企业战略的实施,两者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战略创新的现状分析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市场多变的需要,战略管理悄然兴起,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然而,很多的事实表明,企业即使拥有较好的竞争战略,但仍遭受失败和破产。因为我国的不少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缺失或者病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缺乏方向感和内在驱动力。
1.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力度不够,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企业文化的实质,只是从口号上来理解企业文化。据调查,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聚集地温州,有60%的企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有些企业就是有专门的机构,也是形同虚设。企业经营者不介入、不重视,没有把企业文化战略编入企业发展规划的整体战略中,企业经营理念涉及企业使命、宗旨和目标等内容的规定力度远远不够。
2.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制约着企业战略的实施。核心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企业片面理解企业文化建设,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追求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于是进行偷工减料、制假售假、质量和价格欺诈等缺失诚信商业道德的经营行为,致使市场萎缩。对员工重义务而轻权利,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人才流失。缺乏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在提品和服务时,不能很好地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容易为周围的市场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经营风格,没有企业制度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扼杀了一些很有潜力的项目和有发展前途的产品,无法壮大自己。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战略意识。重短期利益,轻长远考虑,影响企业战略的运作。由于企业文化需要从上向下推动,因此受领导者个人意志的影响往往很大。国有中小企业由于领导者任期有限,在员工对企业监督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出于个人工作成绩的需要,也会采用偏重于短期利益的企业文化,甚至经营理念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企业文化。如部分中小企业奉行“金钱至上”、“重利轻义”的经营理念,使企业要么成了生产和销售伪劣假冒产品的基地。要么就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一味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这些过分重视短期利益的企业经营理念,最终导致企业长远发展前景有限,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这些企业容易为周围的环境和市场改变自己的风格,文化建设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无法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4.模仿色彩浓厚,缺乏创新,束缚着企业战略的创新。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特殊的市场环境与历史条件注定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大的同一性和重复性。这导致了很多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以模仿其他企业为主,很少结合自己的特色进行创新,缺乏个性。如多数企业都仅将自己的形象定位于诸如“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等口号。既不能真正体现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信念,又难以真正形成全体
员工愿意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牢固的内心信念。同时这种缺少企业自身风格的企业文化,也让消费者很难将其与其他同类企业加以区分,更难以培养自己的忠诚消费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基于企业文化的中小企业战略创新的策略
我国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壮大,对经济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它的发展与创新中,必须有经营战略的运筹与谋划,制定和实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以先进、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作为指导,树立新企业文化战略观念,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达到以文化取胜的目的。
1.培育支持新战略的企业文化。是实施创新战略的重要前提。大量研究表明。改变企业文化使其适应新的战略比改变经营战略使其适应现有文化更为有效。而要改变企业文化,必须认真识别和高度重视连结企业文化与战略最为明显的文化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保存现有企业文化中那些支持新战略的方面,而对与新战略相抵触、相冲突的方面则加以确认和评判。在充分估计其改变难易程度的基础上,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努力培育支持新战略的文化。
针对中小企业而言,首先,应把企业文化的时代特色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要结合本企业的规模、行业性质、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塑造有突出个性特征的本企业文化,从而体现本企业独具一格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其次,中小企业要建立以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灵魂,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创新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第三,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员工视为企业的宝贵资源,不但要从观念上重视,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把员工放在第一位,通过多样化的双向沟通活动深化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如员工满意度的调查,让员工参与到透明化的流程管理中。这样可以让员工更愿意接受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员工落实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2.通过企业文化的战略分析,为创新战略提供重要的依据。企业文化的战略分析就是辨识、鉴别和评价与企业文化战略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这主要包括:(1)企业文化战略的内外环境分析。企业首先要对内外环境因素做出科学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文化战略设定基本框架和努力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与方法,为下一步的战略形成提供战略基础。(2)企业文化诊断。企业文化诊断是对企业文化现有状态进行的诊断和评估。由于各个企业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发展状况、经营性质和特点、人员结构与组织形式等,再加上企业员工自身行为观念、价值准则、文化素质的差异。导致每种企业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如果不进行企业文化诊断,就难以把握各自企业文化的精髓。在这种情况下泛泛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战略的实际成效必然很难保证。
3.通过企业文化战略的制定,为创新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文化的战略制定是企业文化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五个相互衔接的环节:第一,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战略思想。正确、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战略思想对于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确定企业文化战略模式。企业文化战略模式分为先导型、探索型、稳定型、追随型、惰性型及多元型。第三,划分企业文化战略阶段。由于不同的企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企业文化的进程有先有后,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有快有慢,因此应当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战略阶段,以利于企业文化战略的持续进行。第四,制定企业文化战略方案。为了达到企业文化战略目标,企业应当依据对内外务件的分析与预测,制定出科学而满意的企业文化战略方案。制定方案要贯彻可行性准则,既要把握方案在实施中能否行得通,同时还要兼顾必要的应变方案。第五,明确企业文化战略重点。企业文化战略重点是指那些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而自身发展又薄弱的环节和部分。抓准了战略重点,不仅有助于企业文化战略的重点突破,而且也会由此找到企业走上战略成长之路的关键枢纽。
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 合作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和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上立住脚,就必须重视技术创新,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型
技术创新战略决定企业创新的具体行为,因此对技术创新战略的分类是正确选择创新战略的首要条件。对技术创新战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按技术来源分为自主开发战略、合作开发战略、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战略和模仿战略;按技术竞争态势分为领先战略、跟随和模仿战略;按市场竞争策略分为市场最大化战略、市场细分化战略和成本最小化战略;按行为方式分为进攻战略、防御战略和游戏战略。本文采用常用的分类方法,即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中间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
(一)自主创新战略
1.技术突破的内生性。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是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而且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形成创新的集群现象,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要发挥自主创新的优势,只有在技术与市场方面都具有领先的优势,因此率先性是自主创新的目标。这种率先性不仅有利于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经验,获得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取得超额利润。而且企业所制定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可演变为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统一认定的标准,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生性。创新与知识和能力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和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自主创新过程本身也为企业提供了独特的知识与能力积累的良好环境。
4.高投入和高风险性。企业为保证始终有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创新产品,必须能够持续进行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将创新贯穿于企业整个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较高的资金和强大的人力投入。同时,由于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资金投入具有很强的外溢效果和较强的迟滞性,所以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必须承受巨大的风险。
(二)模仿创新战略
1.模仿的跟随性。企业最大程度的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吸收、继承与发展率先创新者的成果。当然这种战略不是简单模仿的战略,而是巧妙的利用跟随和延迟所带来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的一种战略。
2.研究开发的针对性。模仿创新的研究开发不仅仅是对率先者技术的反求,更是对率先者技术的完善或进一步开发。该战略的研究开发活动主要偏重于破译无法获得的关键技术、技术秘密以及对产品的功能与生产工艺的发展和改进。
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集中力量在创新链的重要环节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也就是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聚积于中部。
4.被动性。这主要是指竞争的被动性,包括技术积累、营销渠道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被动,这是由模仿创新者只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来决定的。
(三)合作创新战略
1.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球性技术竞争的不断加剧,使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技术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因此,以企业间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通过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成为新形势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
2.创新时间的缩短,企业竞争地位的增强。合作创新可以缩短收集资料、信息的时间,提高信息质量,降低信息费用;可以使创新自愿组合趋于优化,使创新的各个环节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接口环境和接口条件,从而缩短创新过程所需的时间;合作创新可以通过合作各方技术经验和教训的交流,减少创新过程中的因判断失误造成的时间损失和资源浪费;合作创新的成功能够为参与合作的企业赢得市场,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3.降低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合作创新对分摊创新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的作用与合作创新的规模和内容有关,一般来说创新项目越大,内容越复杂,成本越高,风险越大,合作创新分散风险的作用也就越显著。
企业选择创新战略应考虑的问题
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对创新资金投入的多少。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投入R&D的资金可能越多,反之越小。所以,当企业的规模大时应考虑采用自主创新战略;企业规模越小,则宜考虑采用模仿创新。
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企业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以及企业的灵活性与开放程度等,也决定着企业的控制系统,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组织效率及其环境适应性。因此组织结构也就决定着企业技术活动中的诸多环节,并将从多方面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产生影响。
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的技术能力由生产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它具有积累性、渐进性和有差别性等特点。因此,企业在选择创新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其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强的易选择自主创新战略,技术能力弱的易选择模仿战略。
企业的环境。企业的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制造能力、资金筹措能力以及企业文化;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在行业的竞争强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及学校合作的环境,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国家的产业政策等。可以说,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战略制定者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企业的研发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销售能力、制造能力强,且有良好的银行信用,则宜选择自主创新战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在于企业家,即风险承担能力强的企业家偏好与选择自主创新战略;反之则选择模仿战略。企业与外部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技术壁垒或保护性壁垒等的存在都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尤其是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时的国外产业政策。当企业可以融入或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时,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需要的战略。但当外部资源或国外的政策对我国企业进行限制或压制时对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也会同时受到严重的影响,企业往往只能选择自主创新战略来发展。
转贴于 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经验。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应该对以往活动做出正确评价,对现在企业的技术能力、内外资源等作出合理的估计,然后依据以往的经验则有利于制定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创新战略。
企业创新战略的实施条件
(一)自主创新
企业要想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必须从资金、人力和风险承受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拥有较为丰富的技术创新资源、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充足的研发资金,才能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承担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带来的资金、技术、市场等各方面风险的能力。
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首先是确定自主创新的方向,即企业通过观察市场需求的变化,扑捉潜在的市场机会,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条件与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方案,以领先于竞争对手而开发出可以投放市场的新产品。其次是强化销售、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在新产品投放市场后,企业应在其营销网络的基础上强化其市场营销能力,使新产品尽快得到市场的接受和认可,占据尽可能高的市场占有率。最后是尽可能长的保持竞争优势,即在新产品投放市场后,企业还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如建立健全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申报科技成果专利或是采取法律手段等,避免竞争对手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对自主创新的新技术进行模仿,分享市场和利润,从而保证企业在一段时期内获取超额利润。
(二)模仿创新
选择模仿创新战略的企业一般可供利用的创新资源较少,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技术积累不足,并且承受市场风险、资本风险与技术风险的能力较弱或者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
企业要实施模仿创新战略,首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根据自身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条件,在众多领先者的技术成果中,挑选出与企业相匹配并且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成果,认真分析创新者的产品市场反馈情况,有效的避开技术或保护性壁垒,在模仿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和完善。其次是把握战略实施的最佳时机,宜选择在新产品的成长期启动模仿创新战略,以有力的降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最后应注重技术上的积累,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也就是说企业不应局限于模仿,而应在模仿中有所创新,并且不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建立并完善自身的研究开发机构,培育善于创新的人才,这样才能顺利过渡到自主创新上来,并且随着企业在资金、实力方面的不断壮大,形成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三)合作创新
最主要的合作形式有合作开发、全面合作及共建实体。企业实施合作创新战略时,首先应当以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为导向,选择在创新资源上最能体现互补性的合作者。此外在合作的过程中,参与合作者应预测出各种可能的风险,并通过合作协议的法律形式来明确各方的权责、利益,建立必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以保证合作创新的顺利开展和合作目标的实现。
总的来说,自主创新适用于技术开发能力强、经济实力强和掌握了独特技术垄断权的企业;合作创新适合于开发难度大、投资大、风险大的技术领域以及合作条件好的企业;模仿创新适合于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或与先进技术有差距,技术经济实力较弱,但仍有一定开发能力的企业。因此,企业在选择创新战略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才能达到企业盈利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继琴.企业技术创新途径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2(5)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
关键词:创新战略;汽车企业;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近年来,在全世界汽车市场上,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各汽车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管理,竞相降低成产成本,以价格竞争作为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汽车企业在参与同世界汽车巨头之间的竞争过程中,降低汽车成本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成本管理的概念
成本管理指的是在企业成本在形成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成本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产耗费进行指导,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或劳动耗费符合规定的标准,从而使企业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具体到我国汽车产业来说,在二十一世纪初,各汽车企业并没有过多关注成本管理,主要是由于当时我国汽车属于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高度集中,企业生产厂家可以通过涨价的方式缓解经济形势,减少成本压力。但是,随着国内外汽车生产厂商的激增,汽车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不断下滑,汽车销量趋缓。
二、当前我国汽车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全面
对于众多汽车企业来说,虽然已经开始加强生产升本管理,但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汽车的生产环节主要包括产品规划、开发设计、产品生产等,但汽车产品的成本在进入生产环节之前就基本形成,在生产环节仅仅是进行一定的完善,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浪费。但是,在汽车产品的生产环节,汽车成本的改善效果极为有限。而当前国内很多汽车生产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汽车批量生产的环节,因此,他们采取的降低汽车生产成本的措施极为有限,却对汽车研发环节的成本管理不够重视。
(二)汽车企业各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应该看到,汽车企业的成本管理涉及到许多环节和部门,因此,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应该相互协作,形成合力。但是,当前很多汽车企业主要还是依靠财务管理人员实施成本控制,通过成本核算的方式来压缩汽车企业的成本。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其他很多部门缺少成本控制的意识,因此,很多时候往往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比如,汽车研发部门如果没有成本意识,就会关注产品性能而忽略了成本,这在无形之中就会增加汽车的产品成本。同时,如果财务工作人员没有与汽车生产部门进行沟通,不了解市场需求,同样不利于汽车成本控制。
(三)汽车成本管理缺乏供应链意识
对于整个汽车供应链来说,汽车生产环节只是整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汽车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控制。汽车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关注生产环节,而应该从整个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和角度来进行,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线,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等。所以,为了加强汽车企业的成本管理,应该强化供应链意识,从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等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汽车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我国汽车成本管理创新战略的主要措施
当前我国汽车企业的规模比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只有通过成本管理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一)加强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成本管理制度建设有助于规范汽车企业的成本管理,促进汽车企业成本控制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因此,必须通过建立起一系列的与成本管理相关的程序及规范,明确成本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职能划分等,确保成本管理的各项活动有助于降低汽车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成本,推动我国汽车企业各项成本管理措施顺利进行。这些制度体系不仅作用于成本产生的过程,而且使汽车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或行为根据成本管理的需要来进行。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流程、评价体系以及激励制度等。
(二)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
在市场竞争中,要降低企业的成本,可以通过低成本扩张等方式来进行。这不仅可以获取价格优势,而且又可以扩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汽车企业可以发挥其在品牌、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收购或控股其他面临生产经营困难的汽车企业,通过兼并或重组,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当前,有部分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着负债过多、资金不足或者管理不善等问题,另外一些汽车企业准确把握市场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汽车企业实施兼并或重组,不仅扩大自身企业规模,而且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努力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要降低汽车企业的成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汽车企业的原材料成本。据有关资料,汽车产品材料费用一般占到汽车价格的30—60%,成为汽车成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想办法降低汽车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一方面,要导入市场竞争机制,汽车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业务都应该由采购部门统一采购。另一方面,按市场竞争的方法控制材料价格。通过选择几家合格的供应商进行竞价,使原材料价格降到合适的水平。同时,要根据生产工艺的提高、产量的增加等因素的变化情况,要求材料供应商对供应价格进行调整。
四、结语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汽车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切实解决自身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马东华.对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07(9).
[2]姚远.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汽车工业研究,2009(6).
作者简介:姚树森(1990-),男,山东菏泽人,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本科在读,从事交通运输与汽车运用方向的研究。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在具有代表性的沿海省(福建)、内陆省泔肃)的福州、兰州两市进行各类企业的技术创新凋查,共发出问卷2100份,回收率92.7%。这样大规模调查,在国内尚属首次,结论可信,分析深入,有重要参考价值。调查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技术创新的现状及问题,给人以启迪。
调查证实,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都比以往更加正视技术创新。无论沿海地区的福建省和内陆地区的甘肃省都在谋求市场竞争优势,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但两省工业构成、技术装备水平、职工文化素质、资金投入强度等存在明显差距,创新绩效也呈明显差异。
资料显示:被凋查的全部企业中有29.9%的企业从外部进行技术获取,获取量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外省技术成为中小企业获取的主要来源。但自身的技术转让率低,只有4.7%的企业对外技术转让。且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是提供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比例高达55.4%技术创新使企业生产要素发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变化。从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总体上看,原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企业占二分之―以上,且产品结构明显优于未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而未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产品品种数量和销售收入都在下降。技术创新使企业产品寿命周期处于上升阶段,而且实现利税和劳动生产率都是同时提高。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阻碍因索调查中, “资金缺乏”是最重要因素。 “创新项目成本太高”和“创新风险大”与“资金缺乏”有一定的相关性。排在第二因素是“技术人才缺乏”,排在第三位的因素是“市场信息缺乏”。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
(一)培育创新型企业家群体。首先的一条就是要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企业推荐、政府主管部门考核,主要从企业内部产生经营者的做法,而改为面向企业和社会招聘,大型企业可向国内外招聘高科技方面的人才到企业担任经营者。这样,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产生企业经营者,有助于创新型企业家群体的形成,这就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充满了内在动力。
(二)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必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即: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研究开发和决策主体。通过企业主体地位的确定,逐步建立起企业主动、政策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一批自主经营,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现代新型企业。
(三)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要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举措,扩大融资渠道。
(四)建立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机制。科研成果,只有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研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结合的关键,就是深化科研机构的改革,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真正使科研机构成为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科技型企业。在科研机构转制过程中,要注重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对技术创新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利用行政手段强迫科研机构转制。
(五)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建设,对企业技术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二是塑造企业创新文化。要广泛地开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之成为企业管理者、科研人员利和职工新的价值观念和行动指南。三是创造人才成长的新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享技术创新战略的成果。这个意义上技术创新战略的建立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对此―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出合理的选择。 (一)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成果转化。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起点,是技术创新获得新观念的起跑线,必须加大基础研究,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国民科技素质。与此同时,大力发展高科技,强化实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大力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是新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它逐步改变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传统模式。企业一方面应加强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的研究;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对重要的信息技术及其研究人员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对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技术战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创造优化的环境。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注重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结合,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某种意义上,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与规模决定着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的优势所在。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继续发挥我国传统产业的优势,重视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四)大力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素质,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迎接技术创新战略的挑战,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摆在优先位置,继续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着力提高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我国企业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得到发挥。
(五)加快推动企业上网步伐,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一是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新经济的认识,树立信息社会观念。二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外部经营、总体规划实施信息化战略。三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注意组织形式、管理方式要与信息时代相协调,与加强信息管理同时并举。四是逐步地全面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如建立新型的物流管理系统、生产制造管理系统、财务分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五是要着眼于未来,重新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产品结构,注意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建知识型企业。
一、市场领先者的创新战略
在绝大多数的行业里,都有一个被公认的市场领先者的企业。这个企业在相关的产品市场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并且通常在价格变化、生产技术改进、产品创新、分销渠道和促销方式上对其他企业起着领导作用。不管其他公司是否赞赏或尊敬这位市场领先者,却都得承认它的统治地位。这个市场领先者是其他市场竞争者的一个导向点,别的企业可能向它提出挑战、模仿或避免同它竞争。
然而,市场领先者的地位并不是不可动摇的。相反,其他企业随时可能向市场领先者发起攻击,威胁其在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市场挑战者可以充分利用市场领先者的各种弱点,向市场领先者挑战,并夺取市场的领导权。市场领先者想要保持市场统治地位和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进行市场创新,可以采用以下战略。
1.保护现有市场份额。要保住市场统治地位,就必须保护自己已占有的市场份额,不让竞争对手入侵市场领地。有效的市场进攻就是最好的市场保卫战。即使不采取市场进攻的战略,至少也必须对各条战线保持高度警惕,并且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暴露着的侧翼。在产品品种、价格、广告、分销、服务等方面,市场领先者都必须保持相应的市场竞争力,这样才能保住现有的市场份额。
市场领先者在竞争对手对自己发动进攻之前,抢先向对方发起进攻,以阻止敌方的进攻,达到保卫自己的目的。当市场竞争对手采取价格战、促销闪电战等方式入侵市场领土时,市场领先者应该进行战略反攻,可以正面或侧面攻击市场对手,也可以采取运动战来攻击竞争对手。
市场领先者不仅要积极保护现有市场领地,而且应该采用运动防御战略,向市场纵深领域或更广泛的范围扩展,建立新的市场进攻和防守中心。市场拓展和市场多样化是实施市场运动防御战略的基本方法。不过,对于绝大多数市场领先者来说,要防守所有的市场领地几乎是不可能的。市场领先者应该适时地实行战略撤退,有计划地收缩市场战线,暂时放弃力量较弱地市场领域,而集中优势兵力来充实主要市场战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巩固市场统治地位。
2.扩大现有市场份额。市场领先者不仅要保护现有市场领地,而且应该努力并扩大现有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一般说来,市场占有率与企业盈利水平成正比,市场占有率越高,盈利水平也愈高。当然,除了市场占有率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也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通常情况下,市场领先者倾向于面向整个市场,依靠规模经济来取得成本优势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利润率;一些弱小的市场竞争者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于某些比较狭窄的细分市场上来获得高额利润;而其他中型竞争者,如果因其规模太小而无法与市场领先者的规模经济效益进行竞争,或因其规模又太大而无法与小型企业的集中优势效果进行竞争的话,就应该考虑改变策略,以自身之强,攻他人之弱,改变被动的市场地位。市场领先者只有确定了适当的发展目标,正确利用市场占有率给企业带来的优势,才能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保住市场统治地位。
3.扩大总市场需求。由于市场领先者拥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当一种产品的总市场需求扩大时,受益最多的就是市场领先者,它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因此,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利润,市场领先者应该把努力扩大总市场需求作为自己进行市场创新的一个主要的战略目标。市场领先者可以通过寻找新用户、开辟新用途和扩大使用量的途径来实现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
4.开辟新产品市场。如果不是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便没有一个市场领先者能够保住其市场统治地位。市场领先者不仅要同现有的和潜在的同行竞争者开展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要与非同行的替代性竞争者争夺市场,还要同供应商和顾客进行讨价还价。市场领先者之所以成为市场领先者,关键就在于市场领先者其具有非凡的进取和创新的企业精神。市场领先者既要同别的竞争者竞争,又要同自己竞争;既要超过对手,又要超过自己。
二、市场挑战者的创新战略
市场挑战者首先要认真分析产品市场结构、市场占有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寻找竞争对手的市场防线的薄弱环节,捕捉有利的进攻时机,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选择适当的市场攻击对手,制定有效的市场进攻战略。
1.市场正面进攻。是指市场挑战者集中兵力直接攻击市场竞争对手的一种进攻方式。攻击目标是对手的长处,而不是其短处。这种市场争夺战的结果主要取决于谁有更大的市场实力和持久的耐力。这是一场过硬的市场战争,市场挑战者要跟其市场上的对手进行产品、广告、价格等方面的实力较量。
2.市场侧翼进攻。市场防御者的前线往往是固若金汤,因而正面进攻不易得手。然而,由于市场防御者的市场防线太长,其市场侧翼和市场后方有时兵力比较薄弱,这些市场防线就成为市场进攻者的主要攻击目标。市场进攻者应该集中优势兵力,看准进攻时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奇制胜。
3.市场包围进攻。如果市场挑战者拥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在若干市场战线上同时向竞争对手发起闪电式进攻,以夺取一大片市场领地。但是,在采用这种包围战略时,进攻者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选择适当的包围圈,全面出击,各个击破。否则就容易转变为正面进攻,这样就需要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兵力。
4.市场迂回进攻。这是一种比较间接的市场进攻战略。在市场挑战者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就应该尽量避开任何在对方市场领地上进行的直接交战。这时可以采用迂回进攻战略,绕过正面对手,不失时机地攻击比较容易进入的市场,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市场基地,壮大自己的市场实力。
三、市场追随者的创新战略
市场领先者总是少数,大多数企业都只不过是少数领先者的追随者。这些市场追随者一般是中小型企业。如果没有重大的市场创新活动,这些追随者往往不直接向领先者挑战,而只是追随市场领先者来发展某一类产品的市场。因为战斗力不足,它们不敢直接攻击市场领先者,以免遭受报复。在一定意义上,市场追随者也是在开辟新的市场。因为市场领先者不可能占领所有的市场区域,更不可能完全占领各类细分市场。市场追随者的市场占有份额比较少,但是,只要集中优势兵力于某一细分市场,也可能获取不少的利润,甚至比市场领先者的利润还要高。因为市场领先者一般要承担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的巨大费用。而市场追随者则不必如此。市场追随者的战略目标重在盈利而不在市场占有率。为了提高市场利润率,减少或避免市场风险,市场追随者应该选择可行的市场追随战略。
1.直接追随。当市场领先者推出一种新产品或一种新的销售方式时,市场追随者可以及时紧紧地追随其后,尽量模仿领先者的市场行为,争夺一定份额的市场。这类追随者也可能发展为市场挑战者,关键在于要掌握适当的追随时机和模仿方式,尤其是要运用市场细分化和差异化策略来进行创新性模仿。在某些难以采用产品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的行业里,市场追随者应该采用价格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策略,以夺取一部分市场,并建立自己的稳固的市场根据地。
2.有选择追随。市场追随者也可以同市场领先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紧随其后。在主要市场、产品创新、一般价格水平和推销方式上追随市场领先者。但是,追随者又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创新,树立自己的市场特色和竞争优势。
3.有选择追随。这类市场追随者有自己的市场发展目标,必要时也模仿市场领先者的某些市场行为。这类追随者往往拥有较强的市场实力和创新精神,而不是完全模仿市场领先者。
4.投机性追随。这是一种具有寄生性的追随方式,具有较大的市场危害性。这类市场追随者专门模仿市场领先者,仿制世界各国的名牌产品,然后以低价冲击市场领先者的市场领地。这种冒牌货或仿制品会损害市场领先者的利益。面对这种情况,市场领先者必须设法制定防范对策,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坚决打击这样的“追随者”。
综上所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应该采用适合自身条件及特点的市场创新战略,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汝志:中小企业市场创新.工业技术经济,2005,(08)
[2]徐进:对企业市场创新的几点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