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环保战略范文

生态环保战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8 18:23: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环保战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环保战略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环境;某市

Abstract: the whole world is in deep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How to overcome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as separate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the abuse of the system, the city has become the key to achieve sustainability is in. This paper i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rategic problem, the hope for some city and other distri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Keywords: circulation econom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ty

中图分类号:[S21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循环经济内涵与特征

循环经济的特征与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闭合循环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运行模式,改变过去“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合循环模式,使得各种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以“一高二低”(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产出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取代以往的“二高一低”(高投入、低产出和废弃物的高排放),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事实上,不仅物质要实现闭合循环,能量也要实现梯级反复使用,以缓解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整体效益最优

循环经济遵循的是自然生态规律,将人类社会当作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统一考虑。为了这个巨系统的平衡,必须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协调起来,实现三大效益的整体最优,在某些阶段,甚至要强调生态效益优先。

3、全程调控

循环经济以高科技为支撑,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全过程调控,即从开采、加工、运输、使用、再生循环、最终处理六个环节对系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控制,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这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有效的、积极的方式,有别于以往的“末端治理”即或甚至听之任之的消极方式,必然给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来全新的理念突破。

二、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新理念

在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我国与世界大部分国家一样,环保理念不断地更新。

从 20 世纪 60 、 70 年代的“三废”治理,到 80 年代的末端控制与法制化管理,发展到 90 年代的生产全过程控制以及清洁生产,环境保护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1 世纪初,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带来了环保理念革命性的突破,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由单纯的生产领域转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革新、产业的合理布局等方面,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由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得生产发展、生活优质、生态良好,物质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循环经济改变了沿袭了几十年的“资源―产品―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保护的传统做法,带来了环境保护理念质的飞跃,它的核心是以物质封闭循环流动为基本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科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实践证明,过去所采用的办法和措施尽管在不同的时期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一个循环型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体系,这才是当今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和根本出路。

三、实证分析

1 .某市生态环境概况

某市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基质优越,森林夜益率达 76 . 3 % ,境内有被誉为“物种宝库、岭南明珠”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示范点、国家林业综合发展示范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始兴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 II 类标准( GB3838 ― 2002 )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人颗粒的水平未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II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优良,烟尘控制区夜盖率达到 100 %;县城的生活垃圾 1 . 8 万 t ,超过工业固体废弃物 0 . 5 万 t ,医疗废物 3 . 27t 。

表 1 2003 年某市污染物排放情况

基本上没有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见表 1 :

总之,目前某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如林地逐年减少、“三废”排放里逐年增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当前某市正处于农业主导型社会向工业主导型社会的过渡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环境问题会逐渐显露出来。

2 .某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战略

( 1 )制定地方法律法规,规范循环经济发展

借鉴贵阳等地的经验,某市应当着手制订循环经济的相关地方法规,如 《 某市循环经济试行条例 》 ,其中包含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规定;建立健全 《 某市废物回收制度 》 ,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贵回收,生活垃圾主要由政府和民众回收,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

( 2 )加强政府引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局和生态办要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等,以此促进循环经济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政府要继续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促使企业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要限制“三高”产业的发展,扶持生态型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闭路循环”式的生产,投资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 3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带动生态工业发展

作为某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领域应率先实施循环经济,其重要发展形态就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严格地说,在循环经济中,没有“废物”这个概念,因为在生态工业园区中,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企业的营养物。

( 4 )建立共同参与体系,刺激绿色消费和绿色需求

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循环经济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众。政府要通过利益的驱动和精神的号召使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当中来。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等让公众了解循环经济的原理和理念,引导居民正确购物、适度消费,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增强反复利用和多次使用的意识,以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公众监督和倡导下的生态文明。其中消费是循环经济中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应起到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同时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 5 )鼓励产学研相结合,构筑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某市要积极主动地与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帮助企业解决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接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的目标,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示范和应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的改造项目,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沽生产技术。

篇2

关键词:突破辽西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

一、“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分析

2015年2月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入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的意见》出台并再次强调,“十三五”期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实现绿色发展是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过程中,要正视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突破辽西北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二、辽西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辽西北地区长期以来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再加上该区域农业经济的粗放经营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浪费等生态破坏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极其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在立法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其对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缺乏,使得许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2、在执法层面,执法手段和措施单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统分结合的分层管理体制效率低下,且极易导致各执法部门互相推诿和争权夺利现象产生。农业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都可以行使行政执法权,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违法失职现象,使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陷入一个异常混乱和尴尬的局面。

3、在运营环境上,相关制度协调性较差。许多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虽已建立,但制度之间的配套性和协调性较差。在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如土壤污染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等。

4、在法律归责上,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禁止性规定与法律责任规定不协调,法律责任规定相对较为宽泛不够严苛,使得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既不足以震慑违法的当事人,也不能发挥应有的警示作用。

5、在法律监督上,相关部门认识,行政管理手段单一,过分偏于经济处罚,缺乏对于建立长远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的重视,致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威胁当地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辽西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议

辽西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使得改善该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辽西北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制定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

面对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困境,应制定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范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管理;通过对现行环保法的修订,完善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定。

2、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1]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建立垂直管理体制,以求增强管理和执法效率,避免部门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的发生。通过赋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较多的行政许可、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权,来增强其执法和管理权威;此外,应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严格执法,对危害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行政和司法打击力度,加强执法和司法保护。

3、明确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无法可依”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农业环境保护法必须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加大处罚力度,完善相关处罚指标体系,从重从严处理相关违法行为,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开展。

4、采用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信息不公开、不对称是妨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根源。要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立法,积极构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公开法律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才能使得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公众的参与下得到有效监督。

结语

“突破辽西北”战略有利于提升全省经济整体实力,促进区域发展,也践行国家政策。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十足的动力。(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叶兰.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法之治.求索.2008.

[2] 韩广.杨兴.陈维春.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研究.中国出版社.

[3] 张铣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现状及对策.当代生态农业.2009(21).

[4] 汪志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科技资讯.2010(16).

[5] 周海博.网络伦理失范及其法律应对.光明日报(理论版).2014.08.26.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

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环境难题,如果不及时的对我国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并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必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各个方面。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当下,我国正在面临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程度已经急剧上升,并且还有更加恶化的情况。在此主要从水资源、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水资源。当下我国水资源十分匮乏,而且呈现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被污染的情况,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都在南方,北方所拥有的淡水资源还不足南方的1/4,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600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情况,但是就当下发展趋势而言,这一数字还会上升,还会有大量的城市缺水。除此之外,面临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的浪费,由于工业化生产,大量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1]。

(二)土地沙漠化。实际上土地沙漠化与水资源缺少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土地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水资源的缺少。除此之外,大量的砍伐、建筑使得绿化面积减少,也进一步促使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加剧。当下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正在急速上升,受伤没化影响的人口也随之增加,同同时农田和草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土地沙漠化现象更加严重直接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

(三)大气污染。近几年来,我国工业正在迅速的发展强大,而工业发展的背后是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尤其是在工业集聚地经常会出现雾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干成立均匀的分布在空气中,使得空气十分污浊、有害。大气的污染对于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2]。

除了以上几点,我国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而且这些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可以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十分不到位,直接侵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发展,而且从更大的一个方面来讲,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正预示着我国正在走,环境保护治理的下坡路,如果长此以往必将会降低我国综合国力,影响我国综合建设。

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提高公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国人民永远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破坏者,人民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所以对此一定要积极的提高我国人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首先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从思想上影响人民的态度和行为,下到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宣传,上到政府生态环境教育宣传,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力度。其次是要采取强硬手段,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对生态环境破坏者加以惩治,大力提倡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必要时可给予物质奖励。最后,一定要让人民从思想上根本上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组织、有纪律、科学的制定思想教育帮扶,以“结对子”的方式来进一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序进行。

(二)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用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强大的科技足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快其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一定要注重绿色科技的创新发展,家先进的科技,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强大科技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此所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点一定要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是发展生产的原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并不是人才大国,所以一定要积极的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其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第二点是加大绿色科技投入,绿色的科技能够减少资源浪费,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太阳能发电绿色无害,既没有资源的浪费,也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这就是绿色科技的亮点[3]。第三点是推动科技发展,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当下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够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我国生态环境中说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就是资源的浪费,加大资源保护和利用是我国当下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这些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才能够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更有可能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一定要加强此方面的意识,保护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比如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粉尘等都不能够直接排放,所以可以想方设法对工业生产中的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尽可能的实现循环经济,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工业生产建设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指经济增长由不可持续转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模式,由技术引进型转为自主创新型,由忽略環境型转为环境友好型,由高碳生活型转为低碳生活型,由第二产业带动经济模式转为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模式,由少数人致富转变为共同致富。当下我国许多领域仍然没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尚未优化工业生产建设,这种情况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4]。所以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中,一定要积极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工业生产建设,进行绿色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郭越龙. 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韩长赋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基础[J].现代畜牧兽医,2015(08):61-62. 

[3]朱天龙. 草原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篇4

关键词:双战略;河北省;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025-02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都很低,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道路还很漫长,任务和压力都很重。就河北省而言,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河北省已然成为环保问题的重灾区,而内环京津两大直辖市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北省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着河北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着京津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河北省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重工业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经济与环境协调能力较弱的现实与需求之间出现极大反差。促进河北省本省乃至京津冀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借“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展本省的发展空间都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能跟上时代需求的节奏。

一、双战略协同条件下河北省自身建设机遇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河北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长期以来因产业结构偏重带来的严峻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因产能过剩需要化解的双重压力。自身不仅充当着承接京津地区部分产业产能的角色,还承担着缓解京津周边环境大气污染的重任。在面临区域性的京津冀一体化和全国性的“一带一路”p战略发展的条件下,仅靠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协同发展、产业对接,虽可实现部分经济发展目标,但无法真正解决河北省国企的产能过剩问题和生态建设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缓解日益严峻的京津冀环保压力,同时能在国家大规模对外开放的“一带一路”战略中把握时机,顺利实现优势产能的海外转移、积极拓展国际产能合作;同时把增长重点放在国内,加强省内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目前河北省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与京津冀一体化双战略是协同发展、相互支持的,利用“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化解河北省的过剩产能有助于打造京津冀地区的新生态格局,解决该地区的生态建设困境问题;另一方面,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助于河北省的过剩产能以绿色方式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国家和本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河北省虽然不是“一带一路”规划的重点区域,但有自身的诸多优势可以顺利地借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范畴之内。首先,从政策角度讲,河北省处于“一带一路”对京津地区政策支持辐射外溢的范围,京津地区特殊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聚集都会给河北省发展新的开放型经济带来机遇。其次,从区域地理优势讲,河北省地处环渤海中心区域,是“一带”和“一路”在渤海湾衔接的节点地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河北省必然会有与北京、天津的协同合作,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参与“一带一路”战略。

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条件下河北省发展生态文明的契机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是我国当前重大战略之一,河北省所处位置和现状决定的生态保障与生态支出功能,决定了河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直接关系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成效。

(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河北省作为华北地区的农业大省和工业强省,处于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但是近年来河北省在全国的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排名中每年都名列前茅,污染程度之重,明显高于其他省市。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对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地区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自身形象建设带来了极大困扰。

目前这种环境现状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的,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引发的结构性矛盾成为罪魁祸首。河北省是传统的工业大省,产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比较偏重,以传统型高能耗高排放为基础。就拿钢铁产量来说,连续十余年居全国第一,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产业对能源资源的先天依赖,决定了河北省经济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等特点尤为突出,而且河北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2/3,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化解过剩产能是破解河北省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此外,重工业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结构导致资源消耗量非常大,河北省的能源消费量高达3亿吨标准煤,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煤炭消费占比高达90%。但同时,资源利用率却较低,导致碳排放量较大,这种以煤为主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方式是造成雾霾污染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源在利用后期的净化处理不尽科学和合理,新兴绿色科技在生态建设领域的开发和利用都处于初级和摸索阶段,远远落后于现实的需要。

因此,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非常艰巨,经济和科技实力在全国不占优势,生态建设压力却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在转变产业结构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双重压力之下,应充分把握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实现新阶段新条件下的突破性发展。

(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河北省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

河北省错过了太多的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于河北省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河北省应该利用区域合作的机会,在与“一带一路”战略相融合的全球视野之下,从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的角度考量,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解决河北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多种矛盾和突出问题,以实现长远发展。

1.从资金角度来说,2013年10月14日,财政部消息称,中央财政已于近日安排50亿元资金,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省倾斜。这项举措对在发展与环保之间苦苦挣扎的河北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种谁治理补偿谁的思路,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对推进本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2.从政策角度来讲,河北省应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机制,转变区域协作观念,以利益共赢为发展目标;建立多种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就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领域政策问题深入探讨和研究,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技术政策支撑。

3.从思想观念角度来说,在恶劣的生存现实面前,我们应该从思想根源上建立起生态整体观和生态保护意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河北省所面R的严峻环保压力促使广大民众逐渐提高自身生态素养,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省的理念。

4.生态建设需要技术支撑。河北省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必须要以绿色科技为依托向绿色化、生态化转型。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要控制在大自然自我净化和可调节的范围之内。

三、“一带一路”战略给河北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以其助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涉及国家多、投资规模大和产业链长、潜力巨大的优势,对于参与其中的各个成员来说,是进一步加深其对外开放程度的绝佳时机。河北省在新的国家政策条件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背景之下,借“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利用各种战略资源,在解决过剩产能问题的同时,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实现河北省跨越式发展,是新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历史机遇。

(一)“一带一路”政策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一带一路”是一条绿色之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这一战略堪称由我国自主主导的一次规模巨大的对外交往战略,该战略中涉及与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内容繁多,但几乎每项合作内容都潜在或者明显地与环境建设有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政府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绿色发展成为判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新标准。

环保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是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关注和做好环保工作,不仅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利益目标,还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和提升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理念等国家软实力。以往我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对当地文化和环保状况不够了解和重视,曾经造成一些负面的国际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方面互通互利的同时,也应顾及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六十多个国家,国情与文化背景各有不同,“最大公约”可能就是环保目标。环保是各国共享共惠的产业。“一带一路”愿景里突出了要打造利益、责任和命运的共同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实现共建绿色社会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与主题。

(二)“一带一路”条件下河北省过剩产能转移过程中的环保责任

篇5

关键词 美国环保署:战略计划;述评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147-04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然而在其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曾付出过沉重的环境代价。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和多诺拉事件曾震惊世界,被列入世界环境公害事件。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强烈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将反污染活动推向,后来这一天被定为“世界地球日”。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美国政府通过采取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建设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等途径,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2006年9月,美国国家环保署了“环保署战略计划(2006~2011)”(2006~2011 EPA Strategic Plan),结合美国环境现状和前期工作基础,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用于指导美国环保署未来五年的工作。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目前很多地区的环境已经受到严重污染,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巨大挑战。虽然我国与美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挑战有较大差异,但研究分析美国环保署战略计划,吸收其环境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环境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将对美国环保署职能及其战略计划进行简要介绍和初步分析,希望能对相关研究和管理者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 美国环保署的基本职能

1970年7月,基于美国公众对清洁的水、空气和土地日益高涨的需求,美国白宫和国会联合成立了美国环保署,赋予其修复环境损害和建立环境保护新标准的任务。其职能简单的说,是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目前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强化环境法规。对于国会编写的环境相关法律(Law),环保署负责编写法律细则(Regulation)推动其实施。环保署通常负责制定环境的国家标准,各州和部落再据此形成其各自的环境标准,对达不到国家标准的州或部落环保署将提供帮助。环保署还会不断强化已有的法规,并帮助企业理解法规的要求。

(2)提供经费资助。环保署近一半的经费用于资助有关州的环境计划、非盈利机构、教育机构等,推动其实施从支持决策的科学研究到内容广泛的大量环保项目;其余经费也是用来实现其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任务。

(3)研究环境问题。通过全国各地实验室的工作,环保署识别和努力解决环境问题。为了掌握更多内容,环保署还与其他国家、私营团体、科研机构等分享有关信息。

(4)组织合作伙伴。环保署不是单独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而是通过建立数十种合作关系,与企业、非营利机构、州和地方政府一起开展工作,包括节水节能、减少温室气体、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置农药风险等。环保署利用奖励的方式来回报自愿合作伙伴,例如一些重要的公众表扬项目以及能够获取最新的资料等。

(5)公众环境教育。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理解环境问题是自觉保护环境行动的开始。美国环保署将公众环境教育作为其重要工作内容,包括在其网站上设置测定环保智商(EnviroQ)试题、推出节能减排计算器等。

(6)出版信息。通过纸质资料和网站,环保署向公众及时公开有关活动。

有些工作与环保虽然有密切的关系,但不是环保署的主要职责,如濒危物种保护主要是美国渔业和野生生物保护部门负责,核废料主要由能源部负责。

2 美国环保署战略计划的由来

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和结果法》,对政府拨款项目的预算审核、运行监督和事后评估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根据该法案要求,各行政部门均要编制其至少涵盖未来5年的战略计划,但至多在3年后必须更新。

美国环保署作为美国政府的行政部门之一,也需要根据该法案编写其战略计划。美国环保署的战略计划提出其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并描述其如何使得美国的环境更清洁和健康。这个计划既是就其职责向公众的说明,也是如何实现既定环境目标的路线图。

美国环保署已制定的战略计划包括1997~2002、2000~2005、2003~2008三份,目前正在实施的是2006年9月的“2006~2011战略计划”。

3 美国环保署战略计划(2006~2011)

美国环保署战略计划(2006~2011)描述了美国环保署在2006~2011年间计划开展的工作和希望达到的指标,分析了可能遇到的新的重要挑战和机遇。这一战略计划继续围绕上一个战略计划提出的5项目标进行部署(见表1),它们是清洁空气和全球气候变化、清洁和安全的水、土地保护和恢复、健康的社会和生态系统、依从和环境管理。

3.1 清洁空气和全球环境变化

其总体目标是,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使呼吸更为健康,降低大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同时通过与企业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室外空气方面,重点提出了臭氧与PM2.5、气态有毒物质和酸沉降三项控制目标,要求相关污染物浓度要有较大承担的降低,如到2015年,所有监测地区的人均室外臭氧、PM2.5浓度分别要比2003年降低14%和6%。在臭氧与PM2.5控制目标之下,还提出了与这两项污染物浓度关系密切的移动源NOx排放、移动源VOCs排放和能见度的控制目标。在酸沉降控制目标下,则提出了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硫沉降及氮沉降的控制目标。

在室内空气方面,重点提出了减少氡暴露、减少室内环境哮喘致病源暴露以及学校室内空气质量管理3项目标,如提出到2012年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室内环境哮喘致病源暴露的人数将由2003年的300万人增加到650万人。

在保护臭氧层方面,提出到2015年,美国消耗的Ⅱ类破坏臭氧层物质由2003年的9900t/年降低到1520t/年。在防辐射方面,提出到2011年,室外空气辐射网监测系统国土覆盖率由2001年的35%提高到77%。

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从建筑、工业和交通三个方面设定了目标,到2012年三方面的碳排放与2002年相比,要分别减少4 600千t、9900千t和15千t碳当量。

3.2 清洁和安全的水

其总体目标是:确保饮用水安全;恢复和维护海洋、流域水体及其水生生态系统,以保护人体健康、支持经济和休闲活动,为鱼类、植物和野生生物提供健康的栖息地。

在通过改善水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提出了安全饮用水、安全水产食品和安全游泳3项具体目标。如在安全饮用水方面,到2011年集中供水系统要为其所服务人口的91%提供满足全部可用的基于健康的水质标准的饮用水(2005年这个比例是89%);在安全水产食品方面,到2011年要将育龄期妇女血铅含量超过关注水平的人口比例减少到4.6%(2002年这个比例是5.7%);在安全游泳方面,提出了到2011年因在水体游泳或其他休闲活动而导致水传播疾病发生率控制指标。实际上,后两项指标是以疾病控制指标间接地表征水质保护目标。

在保护水体质量方面,提出了流域、海滨与海洋水体保护目标。如在流域水体保护方面,通过污染控制和修复措施,到2012年要使2250条未达标河流(2002年确认)实现全部污染物和损失满足水体质量标准;在海滨与海洋水体保护方面,通过污染控制和保护措施,使得沿海水体生态系统健康度提高0.2个点(基于国家沿海状况报告划定的“好/一般/差”的尺度)。

3.3 土地保护和恢复

其总体目标是:通过最有效的废物管理实践和可行的清除方法,来保护和恢复土地,以降低有害物质释放所带来的风险。美国环保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策略,包括从源头减少废物、循环利用、防止泄漏与释放以及清除污染因子,尤其关注其对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等敏感人群的威胁。由此可见,其土地保护和恢复的核心内容是固体废物的管理,实际上为“土地保护和恢复”这一节写序言的正是环保署固体废物和应急响应办公室的官员。

在保护土地方面,重点关注减少废物产生与增加循环利用,以及正确管理有害废物与石油产品。如,对于建筑和拆迁废物的再利用和循环率,到2011年要在2003年基础上(59%)再增加6%;到2011年对500个《美国资源保护和回收法》(RCRA,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Act)批准的有害废物管理点,实施原有或更新的控制措施,以防止其泄漏。

在恢复土地方面,重点关注意外和人为排放废物的准备与响应、污染土地的清洁和再利用、超级基金场地各相关方的最大参与等。如,到2011年要再完成975个超级基金所选污染场地的恢复工作;超级基金选定了1 381个地下水污染点,到2011年要对其中74%的点采取工程修复、自然过程或其他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的迁移;2011年前的各年中,超级基金所选污染场地中95%的场地要找到除了联邦政府之外的有活力、有责任心的伙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环保署将继续实施执行优先(Enforcement first)和成本补偿(C0st Recovery)两大策略,以保护超级基金。

3.4 健康的社会和生态

美国环保署认为,甄别、评价和削减社会和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成千上万的化学品带来的风险,是保护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所在。因此,需确保进入市场的化学品和农药满足健康和安全标准,并对其使用进行登记,对其商业过程的风险进行评价。从类型上说,关注的化学品既包括大宗化学品(HPV,High Production Volume),也包括新型化学品,还包括铅、农药等有毒化学品。如报告提出,对美国环保署已确认存在不合理风险的大宗化学品,到2011年要100%进行风险削减或有效管理;在2011年之前,要确保进入市场的新型化学品不会对工人、消费者或环境带来不合理的风险;到2011年,要将在普通人群检出的杀虫剂浓度降低50%。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恢复方面,美国环保署强调通过有效策略提高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的质量,以推动地区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断改善。如报告提出,到2011年,通过采用有效的策略,要在30个地区削减增长和发展对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环境和(或)人类健康显著而可测量的改善。

在恢复和保护濒危生态方面,提出了增加湿地、促进国家重要河口生态系统恢复、改善五大湖区的健康等9项具体目标,全部与水体(包括湿地、河口、湖泊、海岸等)生态系统有关。如报告提出,通过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使纳入湿地状况评价和生物与功能测量特别关注的湿地面积,到2011年每年净增加10万英亩。

3.5 依从和环境管理

确保政府、企业和公众遵守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的法律法规,是美国环保署的重要工作。通过与合作伙伴的配合,美国环保署利用帮助理解环境法规,激励主动承认和规定违法行为,通过审计、评估和调查监控法规执行,追究违法者的民事和刑事责任阻止将来违法等4项工具,来提高环保相关法规的依从度。报告还提出了一些总量控制目标,如到2011年要累计削减有害物质204万t(2000年时的削减基数为2万t),累计减少用水7 190万m3(2000年时的减少用水量基数为83万m3)。

4 分析与结论

4.1 战略计划十分重视科学研究

在战略计划的五项目标中,均将强化科学和研究作为其重要的分目标之一,分别从强化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人力资本、绩效测量、评估反馈、新问题分析等方面进行具体部署。实际上,美国环保署将基于科学、忠于法律和力求透明作为其工作的三项原则,这其中基于科学是排在第一位的。科学研究内容广泛,基准研究、数据库建设、模型开发、预测预警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在我国,近年来对环境科技也给予高度重视,在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主体计划中都将环境科技作为重要支持内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更是将环境列为重要领域。

4.2 战略计划十分重视标准研究

颁布环境标准是美国环保署的重要职能和工具。每一项环境标准的出台都有其扎实的科学研究,并经过了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分析。因此,美国的很多环境标准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很多国家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参考。

4.3 战略计划十分重视系统管理和全方位控制

以水环境管理为例,将最大日负荷总量(TotaIMaximum Daily Loads,TMDLs)计划作为保护流域水质的重要措施,从流域水质和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出发,基于科学系统的分析,确定排污控制要求,而不是对所有河流都简单的实施同一污染控制标准。自2000年开始,美国各州和环保署已经在美国全国完成了2万多项TMDL项目。再如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不仅对燃煤烟气和机动车进行严格控制,对非路基柴油燃烧机(包括建筑、农用和工业柴油发电等)也进行严格控制。

4.4 战略计划十分重视新型污染物控制

这里所说的新型污染物是相对于传统污染物而言。如,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将消毒副产物、医药、纳米材料等均纳入控制或研究范围;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除了二氧化硫等传统污染物外,将O3、PM2.5、NOx、VOCs等污染物也纳入控制范围,努力削减由此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篇6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包括自然生态问题、人的精神生态问题,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

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时期推进发展的主要任务。

在政策上,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环境问题。要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充分融合。在发展布局上,要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要进一步优化重化工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措施上,要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受到严惩。

在行动上,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环境。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加强部门协作,强化社会监督,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积极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篇7

[关键词] 清洁生产 生态工业 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 X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87-01

一、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三者的作用

无论是清洁生产、生态工业还是循环经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为了积极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对传统的环境保护理念都是一种全新的冲击以及突破。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形势变得越来越恶劣,加强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个共同目标,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都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践行新型环保理念的重要措施。

首先,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深度以及高度,提倡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各种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协调环境和经济的统一发展。其次,提升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最重要的是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融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许多方面,使得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生产活动都重视了环境保护。第三,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清洁生产主要是针对企业层相关领域,生态工业针对企业群落的相关领域,而循环经济则主要是针对国民经济的相关领域。尽管三者之间的具体应用领域和范围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强化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下面就三者强调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这一共同点进行详细分析。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三者的分析

二、对传统环保理论的冲击和突破

传统的环保工作主要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对各种污染的治理上,一般都是出现了污染才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但是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则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各种污染出现之前,将环保的理念融入到生产过程中,最终实现生态、清洁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对环境进行保护。最重要的是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传统的环保战略是希望通过末端治理实现清洁环境的重现,但是清洁生产这一理念本身就对传统的环保战略进行了批判和挑战。从清洁生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其工作的对象是生产活动中的过程、产品以及服务。清洁生产是一种环保战略,其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依赖各种工具。当前清洁生产过程中依赖的工具有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环境管理会计等。这些工具都深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领域,比如生产、经营、财务、环保等。清洁生产审计也是各国使用得最早的一种清洁生产工具,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环境诊断程序,包括八个部分,即原材料、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废物处理。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对这八个方面进行控制,则可以对传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从而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清洁生产所针对的主要是单个企业的环境保护和生产过程,是在单个企业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企业中各个环节的过程,但是生态工业则涉及的范围更广,是在各个企业构成的群落之间,涉及相关行业中企业群落中的各个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理念以及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延伸与发展。大自然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其中的各种食物链构建起各种生物之间的网络,工业群落也是如此,传统的工业生产中,各个企业之间是独立的,但是生态工业理念中,各个企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企业的生产对其他企业以及整个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只有在企业群落之间都践行生态工业的理念,使得每个企业都能够使用环境保护理念进行生产,才能促进环保战略的深入发展。工业生态学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对工业体系中物质的闭环循环进行强调,在不同企业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物的排放找到了分解者,实现了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的目的。

与生态工业相比较而言,循环经济则以一种更高的高度和广度对国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发展进行阐述,循环经济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第一是企业层次,第二是企业群落层次,第三是国民经济层次。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规定,即要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使用量、减少产品和服务的能源使用量、加强对各种物质的循环、加强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等,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在企业群落层次上则要按照生态工业学的原理,建立企业群落之间的各种信息的集成,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废物的输入以及输出管理的建立,从而实现废物的科学合理处理。在国民经济层次上,则应该要实施生活垃圾的资源化以及无害化,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消费过程中能够实施各种物质以及能源的循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深,当前各国都加强了对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各国的环保战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也经历了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理念,但是近年来这种理念和方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各国也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我国传统理念中的“先污染、后治理”就是一种典型的末端治理表现,经过各种实践发现,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分离,只能加重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负担,只有在生产过程中践行环保理念,进行清洁生产,才能够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发展。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渐推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过程中,资源将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各国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从传统的人力、财力的竞争转变成为资源竞争。如何在生产过程中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很多国家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传统的环保理念已经不适用现代社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要加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和统一,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从三个不同的层次对该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高春艳.清洁生产、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关系[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06)

篇8

打造绿色生态商河

2004年4月,商河县地热温泉试井成功,地热成为该县继探明地下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巨大后又一项资源优势。目前,商河探明的地热水资源量为48亿立方米,可开采热水资源量20亿立方米,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大的地热水存储地。商河温泉井平均深1350米,水温高达58℃,水中富含锂、碘、锶、溴、偏硼酸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理想的保健型洗浴温泉,已被山东省旅游局列为全省三大温泉旅游招商基地,成为济南72名泉之外的另一张泉水名片和济南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南有冷泉欣赏,北有温泉疗养”的济南泉文化旅游时代。商河已成功举办了4届“海峡两岸温泉产业论坛”,充分展现了商河温泉文化的魅力。商河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环境兴县、工业强县”,将“绿色生态商河”建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实施了“三年绿化商河”、生态水系治理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3.1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26%,空气负离子含量平均在5000个/cm3以上。商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标率均为100%,其中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为每年330天以上,为山东省首个“省级生态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商河以温泉资源为重要载体,围绕“温泉”和“生态”两张城市名片,将文化、生态、温泉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造了著名的“温泉生态之城、休闲健身之都、鼓子秧歌之乡”。

布局节能环保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不断强化,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节能与环保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主题。商河县借乘这一有利时机,坚持生态、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将环保节能产业作为今后十至二十年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全力打造长江以北知名的环保节能特色产业基地。

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是济南市北部重要工业基地,是商河县基础设施配套最齐全、功能最完善、主导产业集聚的最重要载体,于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山东省最佳投资园区”称号。2014年12月,商河县依托园区向科技部申报的“国家火炬环保节能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商河开发区成为山东省唯一一家环保节能特色产业基地。截至2015年6月,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共入驻企业22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家,环保节能相关企业93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利用、环保装备制造、环保节能材料生产三大领域,中建集团投资30亿元的绿色建筑产业园项目、中再生投资2亿元的节能环保研发中试产品、再制造产品项目已签约。

篇9

山西由于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和支柱的产业结构,被称为“中国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和“新型的工业能源基地”。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同时,也出现的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甚至成为山西发展的一大痛殇。

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工作启动后,省环保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转型综改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牢牢树立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综改理念,将环保工作融入转型跨越发展大局,自觉将助推转型发展贯穿环保工作的全过程,以绿色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环保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倒逼作用,取得了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双赢效果。

探索适宜的环保新路,撬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环保部门不仅要做好环境综合管理、监管工作,还要立足服务发展、服务转型、服务民生的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考虑环保工作,充分发挥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探索适合山西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恶化趋势,促进山西省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2011年,在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情况下,山西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烟尘和工业粉尘总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1%,10个重点城市和93个县(市、区)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10.8个百分点,重度污染断面比例同比下降27.7个百分点,矿山生态修复率持续提高,农村连片整治区各项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此外,环保厅率先完成《山西省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与环保部协签订了《环境保护部 山西省人民政府 共同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全面加强矿山生态恢复和农村环境保护,改革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各大环保标杆项目形成辐射效应

环保厅牢牢贯彻综改试验先行先试的思想,不等不靠,按照省政府指示和《行动方案》部署,统筹《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山西省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十二五”规划》和《山西省“绿色生态工程”实施方案》等工作要求,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亮点的原则,着力实施重大标杆项目,推进各项行动任务,形成辐射效应,全面带动其他转型综改工作。

山西省政府印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的意见》,制定《山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条件》和《山西省“十二五“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试行)》,严格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核定,严把新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关口,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存量削减、高比例置换的原则,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分门别类地提出了准则和规定;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了燃煤电厂烟气脱硝限期治理工作,率先实施了脱硝加价政策,强力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和技术减排等减排重点工程。

山西省启动实施环保物联网工程和环保云计算中心,进行顶层设计,初步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完整、水平最先进的省级环保物联网应用体系,整合数据资源和计算硬件,实现资源共享。山西省已联网各种监控点位超过1万个,并开始在环境执法、排污收费、许可管理、总量减排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全面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组建省排污权交易中心,制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基准价格和资金使用管理、交易程序等政策;与兴业银行太原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制定了《山西省排污权抵押贷款暂行规定》,为企业开展污染减排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在全国首家制定省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方案,启动了首批重点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

为了适应综改环保先行先试的要求,环保厅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创新人才储备机制,组建了专门服务综改试验工作的技术机构,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先后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开发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工业锅炉节能与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广泛吸纳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高学历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开拓创新,推进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

篇10

㈠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作如下概念性的表达:

1、重建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2、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使环境与各类自然资源保持其持续支撑发展的能力和基础;

3、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在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同样也要对资源和环境给予补偿,即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须真正地防止经济发展“空心化”;

5、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新时代人类的生态文化。

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础和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实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保护地球》等历史性文件已向我们深刻揭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我国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正式接受了这一理论和发展战略,并于1994年由国务院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向全世界承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总战略。

现代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缔造的新经济学理论。它所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而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空心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坚实的,是符合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的。

㈢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以国内外两个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得天独厚的优质自然资源内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为依托,以当代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化配置社会总资源为手段,以科学的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区域布局为经络,以结构优化的生态化产业为主体,以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直辖市发展为标志,以生产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名牌产品为途径,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通过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畅通有序、合理转换,良性循环,达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3、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达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利用和高质量良性循环。

4、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稳态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克服和纠正那种为追求效益盲目扩大经济总量的错误做法,用一种低消耗、少污染、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全新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现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第一,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环节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资源告急的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照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下愈况,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从**市的情况看,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市区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没有达到适合居民居住的二级标准。城市垃圾逐年递增,由于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二次污染严重。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根据专家的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有关资料表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但是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保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逐步使我们的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第五,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主要措施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下面,将结合**市几年来的发展谈几点措施:

第一,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必须要按照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要求,登高望远,精心谋划,结合地方实际,准确定位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市情,**确定并实施了“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巨大成绩,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双赢”。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新材料确定为我市主导产业,更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更能够突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健康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东辽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质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近几年健康产业涌现出的一批骨干企业,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较重,受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制约,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因此,我们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深化改革、全力攻坚,推进体制机制、效益增长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能够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级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能够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市科学定位的“三大产业”,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夯实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在前面讲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循环经济。也可以说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组成。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我市在发展“三大产业”过程中,对推进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如:以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企业集团公司,以利用废弃煤矸石资源生产水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刚水泥厂,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唐**热电公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循环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只是在少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和链接。今后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要抓好各类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经验的推广。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

第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至关重要。环境监督管理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能。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格环境执法,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维护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要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从建设项目扩大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各项规划,在法律上确立了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综合决策的地位。重点抓好规划环评和大项目环评,通过环评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等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为主题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充分利用环境执法手段,推进小袜业、小酒厂、小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篇11

㈠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生态经济学是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础和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实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保护地球》等历史性文件已向我们深刻揭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途径。我国于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正式接受了这一理论和发展战略,并于1994年由国务院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向全世界承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发展总战略。

现代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缔造的新经济学理论。它所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而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空心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坚实的,是符合当代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的。

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概括地说,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一个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发展和谐,持续、稳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内涵可作如下概念性的表达:

1、重建与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2、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使环境与各类自然资源保持其持续支撑发展的能力和基础;

3、资源,特别是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在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同样也要对资源和环境给予补偿,即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必须真正地防止经济发展“空心化”;

5、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但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新时代人类的生态文化。

㈢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效益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以国内外两个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发展导向,以得天独厚的优质自然资源内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为依托,以当代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化配置社会总资源为手段,以科学的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区域布局为经络,以结构优化的生态化产业为主体,以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直辖市发展为标志,以生产具有较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的绿色名牌产品为途径,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

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通过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畅通有序、合理转换,良性循环,达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3、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全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开发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达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能量与物质的高效率利用和高质量良性循环。

4、生态环保型经济是一种稳态经济。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就是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克服和纠正那种为追求效益盲目扩大经济总量的错误做法,用一种低消耗、少污染、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全新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矛盾的凸现期”。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第一,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环节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持续增长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资源告急的警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照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低到1.54吨标准煤,那么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下愈况,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从××市的情况看,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8.3%和23.2%,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5%。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市区大气污染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没有达到适合居民居住的二级标准。城市垃圾逐年递增,由于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二次污染严重。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根据专家的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提高效益、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有关资料表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4%,但是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占世界gdp的4%,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万元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3~11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1/3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5%左右。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保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逐步使我们的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第五,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主要措施

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积极加以推进。下面,将结合××市几年来的发展谈几点措施:

第一,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必须要按照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基本要求,登高望远,精心谋划,结合地方实际,准确定位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市情,××确定并实施了“全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和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思路,取得了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的巨大成绩,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双赢”。新材料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垄断性和低成本化的特点,应用范围广,代表了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市具备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新材料确定为我市主导产业,更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更能够突出经济发展的重点;健康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发展健康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顺应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市兼有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地处东辽河、松花江流域上游,水质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近几年健康产业涌现出的一批骨干企业,为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环境污染较重,受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制约,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因此,我们要引进现代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深化改革、全力攻坚,推进体制机制、效益增长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产业”的发展,能够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产业结构低级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性根源,能够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的实践表明,我市科学定位的“三大产业”,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是市委、市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我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夯实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基础。在前面讲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循环经济。也可以说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组成。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是追求更实用有效的科学技术、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符合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要求,可以有效解决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我市在发展“三大产业”过程中,对推进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循环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全市涌现出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如:以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企业集团公司,以利用废弃煤矸石资源生产水泥为主发展循环经济的金刚水泥厂,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唐××热电公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循环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只是在少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和链接。今后要尽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要抓好各类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典型经验的推广。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要在大力发展“三大产业”中全面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入手,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比重,提高循环经济层次和覆盖面。

第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至关重要。环境监督管理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能。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严格环境执法,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维护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环境监督管理,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要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从建设项目扩大到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各项规划,在法律上确立了环境保护参与宏观综合决策的地位。重点抓好规划环评和大项目环评,通过环评参与综合决策,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未按规定履行环评报批手续等环境违法行为要依法查处;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为主题的环保专项整治行动。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充分利用环境执法手段,推进小袜业、小酒厂、小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篇12

同志们:

##年#月#日是第##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是:“######”。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办[###]###号文件精神要求,自治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我区###年##月##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该主题充分体现了我区环保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党和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我县环保工作在上级党政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环保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严格环境执法、控制新污染、治理污染、环保宣传和生态调查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常年奋战在环保第一线,为保护和改善我县环境做出贡献的环保工作者们和支持环保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把环境保护特别是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到了相当的高度,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目前我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环境治理资金短缺,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场退化问题还比较突出,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困难,县城居民及工业大量燃烧原煤,致使煤烟型污染成为危害城镇居民健康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县为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资金结合招商引资办法实施了阳光集中供热工程。####年冬季,县城###左右的城镇居民享受上了集中供热,城市环境污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今年,还将实施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年末,将有五千户的市民有望使用上清洁的能源。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其他生活污染的比重相对逐年增加,应该说我县面临的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境保护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在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具备的有利条件:一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环保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二是党的十六大把生态环境良好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是全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全县环保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行,各级领导干部对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大大增强,共同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五是我县环保干部队伍已逐渐壮大,行政管理和环保执法工作已全面展开。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正如总书记所说的:“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建立健全政府负责、各部门分工协作、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群众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广泛深入地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创建>,!

篇13

在过去的一年里,经过全国环保系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的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实施,深化了流域治理的理念,扩大了流域治理的视野,调整了流域治理的方向。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有力推动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的联合,使环境经济政策从理论探索进一步走向实践;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经过艰苦努力,去年前三季度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双下降,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由被动治理进入了积极治理的新阶段。

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包括自然生态问题、人的精神生态问题,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

在思想上,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时期推进发展的主要任务。

篇14

关键词:环保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与对策;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环保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环保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实现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共赢为目标,运用清洁、低碳的环保技术,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保证生态平衡不被破坏,并极大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与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系统、消耗自然资源的产业经济有着明显区别。因此,环保经济的基本概念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对环境友善的绿色产品和服务;

2推行IS0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发展清洁生产、努力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的环保企业;

3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能耗低、资源使用效率高,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绿色环保产业;

4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

二环保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路

对于适合发展环保经济的地区我们可以集中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发展工业方面,应主要发展原材料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在区域分工与合作中获得比较利益。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21 世纪发展战略要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对那些基本具备了发展环保经济的内、外部条件,应该以环保经济发展模式作为21 世纪发展的战略。环保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绿色旅游业、绿色农业和商贸及第三产业(这些产业和部门均是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环保行业,如旅游业就被誉为“无烟工业”)作为主导发展产业,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区域经济产生质的飞跃;在工业方面,着力壮大化工、机械、电子、纺织、建材、电力六大支柱产业;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推进企业的绿色发展,以绿色产品设计、绿色经营理念顺应时代潮流,以绿色品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依靠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由资源型向资源技术匹配型转变,努力将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总量水平和整体经济实力。

二.当前我国环保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

1.环保经济的产业链不健全。由于环保经济起步较晚,所以在整个经济产业的数量比重和空间布局上,环保型产业规模仍然较小,与之相联系的上下链节往往尚未转型为环保类型产业,出现了环保经济的链条断档。

2、管理部门职能协调不足。环保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不是某一个单一部门的责任,也不是靠具体某一个部门就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多部门联合、整体综合部署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在区域内实现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实现环保经济的良好管理。但是由于环保经济的建设刚刚起步,所以会出现不少地方的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不清,或各自为政,或职能冲突等现象。

3、干部考核制度不完善。当前对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仍然是经济增长第一,环境保护次之,这种考核制度明显是不完善的,使得干部对于环保经济的推动的积极性不高。

4、生产技术依然相对落后。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和资金投入不够等原因,多数企业的生产技术依然相对落后,没有完全被先进的、洁净的生产工艺所替代,并没有在生产的最本质环节上改善成为洁净的生产方式。

三、对于建设环保经济模式的相关建议

1、建立和完善环保经济的管理机制。在明确各部门的相应职责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宏观协调各方的沟通联系,使管理渠道更加畅通高效,切实保障环保经济的建设落实到实处。

2、深化对干部的考核机制。随着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我们再也不能不计后果地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目标了,而在对行政领导的考核上,也相应地不能只以GDP 论英雄了,而是要结合产业经济的环保效益来加以考核,具体的考核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

3、建立绿色产业链,提升环保经济的整体效应。结合各地当前特有的产业现状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链式高新技术产业、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的都市农业,在原有的产业园区基础上,构建型心绿色环保的物流、供应链和环保资源共享的平台,使得环保经济在产业结构上趋于完整。

4、加大绿色环保科技研发,促进企业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为了促进企业绿色环保技术创新,应该实施结构性产业干预政策,使所有企业在做出绿色环保技术创新决策时自觉考虑资源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迫使企业淘汰落后技术,选择使用节能环保技术。除了政府直接支助企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外,还应该加强投资导向和进行规范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可持续发展领域,增强企业绿色环保技术创新的能力。

四、主要产业绿色环保发展构想

1、工业发展环保经济的构想。综观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资源的耗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现也使得“持续改善”和“永续经营”成为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应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走绿色环保工业的发展道路。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企业并购、产业重组等方法,引进技术、资金和现代管理理念,整合传统产业,盘活存量资产,优化产业结构,重构企业价值链,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工业的发展总量水平;二是通过绿色环保企业的构建,增加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的经济性,并籍由企业形象和商誉的提升,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通过发展绿色环保行业,特别是绿色环保建材、绿色环保石化、绿色环保机械、有机和绿色环保食品加工业以及环保产业,提升工业发展的总量水平和可持续竞争能力。

2、旅游业发展环保经济的构想。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 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旅游有两个基本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观;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损害。关于生态旅游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可普遍接受的定义,但参照一些有关参考文献来看,对生态旅游的看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自然保护主义者的,将其看作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途径、旅游活动及其规划的一条准则以及旅游运作的理想境界。它将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等同起来。另一种是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将生态旅游看作是一类推向市场的、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这种市场趋向的生态旅游产品。环保旅游业的构想,则是在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基础上,根据国际旅游业发展趋势,并结合旅游资源的特色后提出的。波特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所能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或者在提供同等效益时采取相对的低价,或者其不同寻常的效益用于补偿溢价而有余) 。因此,推广环保旅游业可以获得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

3、农业发展环保经济的构想。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农业发展也由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转向适应小康要求的新阶段。农业专业化、组织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加快,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且,加入WTO 以后,我国的农业面临全球范围的竞争,农业发展必须“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的战略思想,代替并根除短期行为的经营思想,建立起现代化的、持续发展的、农业整体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