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8 18:23: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当代经济信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知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社会造就知识经济,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并不排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反却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只不过是所占比重差别较大而已。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最重要的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传统经济为基础,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术基础和一定的硬件条件。产业革命必须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为特征。因此,发达工业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竞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机电设备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产品质量的自动化体系或使用揉性生产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传统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在知识经济推动下,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乃至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出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建立新产业,而且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唯一可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高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建立在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产业,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产业中。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离不开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兴起。传统产业通过注入高新技术可以发生裂变,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向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注重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出水平,特别是提高工农业等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运用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市场需求迫切又有产业化所需条件的项目,重视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不应仅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的发展上,而忽视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不仅应重视少数显示度高的技术,还应特别重视实施产业化的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工农业基础的建设。
当然,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知识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持续投资得到持续经济增长而不降低投资回报,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学密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中,GDP的增产是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中,在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续下降的。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高技能化。因此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有助于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做好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文章。
三、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来促进、来提高,必须依赖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因为技术创新就其行动内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组成,但就其价值取向看则有明确的商业赢利目标。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形态,都需要通过源源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知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社会造就知识经济,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并不排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反却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只不过是所占比重差别较大而已。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最重要的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传统经济为基础,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术基础和一定的硬件条件。产业革命必须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为特征。因此,发达工业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竞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机电设备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产品质量的自动化体系或使用揉性生产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传统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在知识经济推动下,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乃至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出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建立新产业,而且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唯一可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高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建立在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产业,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产业中。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离不开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兴起。传统产业通过注入高新技术可以发生裂变,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向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注重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出水平,特别是提高工农业等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运用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市场需求迫切又有产业化所需条件的项目,重视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不应仅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的发展上,而忽视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不仅应重视少数显示度高的技术,还应特别重视实施产业化的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工农业基础的建设。
当然,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知识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持续投资得到持续经济增长而不降低投资回报,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学密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中,GDP的增产是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中,在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续下降的。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高技能化。因此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有助于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做好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文章。
三、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来促进、来提高,必须依赖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因为技术创新就其行动内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组成,但就其价值取向看则有明确的商业赢利目标。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形态,都需要通过源源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因为,当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结构调整的优化特别是比较效益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进步。工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当今世界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贡献率显著提高,现已达到70%以上。这一切完全归功于普遍重视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必然引起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增长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一是微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企业规模的扩张;二是宏观层次,即技术创新引致宏观经济的增长。这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技术创新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使原有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导致原有固定资产结构的优化。
(2)随着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相继出现,微观的生产组织和宏观的经济调控、各种管理技术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决策技术的应用将引导投资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3)技术创新作为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直接动力,必然影响生产要素的构成,导致劳动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进而从宏观上影响投资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 当代企业 经济管理 模式创新
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频繁地应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因此,为了使企业顺应时展潮流,必须要创新当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优化整合企业的资源配置,还是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在当前经济形势日新月异的情况之下,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十分重要。当今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知识经济时代。第二,经济全球化发展。第三,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面临的国际市场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必须要创新本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有效防止企业资金流失和资源浪费情况的发生,降低企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和不必要的损失,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和利润最大化。
二、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正确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企业的领导和各级员工应该对企业经济管理理念提起高度重视。在实际中,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较大,仅仅将管理重点集中在如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问题上,再加上当前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导致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无法被引入和利用,从而导致我国很多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久久得不到提高。另外,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合作机会越来越多,企业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在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将管理眼光放长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组织结构冗余
良好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高质高效开展的重要支撑,但当前国内一些企业中负责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并且专业化水平较低,管理手段不够科学,妨碍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组织结构冗余的直接影响是妨碍企业各级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传递,甚至被长期搁置而无人问津。一般情况下,当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需要决策层商议决策,而组织结构冗余导致问题的传递受阻,企业决策迟缓,最终影响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三)内部控制管理松散
首先,企业内控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不具备科学的管理技巧,不熟悉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注重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战略管理策略,加之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导致企业经济管理的内部控制出现缺位,不利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企业内控人员在会议上提出的管理策略大多流于形式,很难得到真正的执行和落实。再次,目前大部分企业都习惯于将财务审计作为成本监督手段,但由于内部控制管理涣散,在经济管理实践中经常发生管理授权混乱的现象,对企业实现系统、全面的经济管理控制造成了一定阻碍。
(四)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首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更新与企业发展的步伐不一致,甚至大大滞后于企业经济发展速度,不能很好地反映或匹配企业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其次,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虽有一定的执行力却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导致企业经济管理资源的无端浪费和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再次,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对员工缺乏足够的约束力,使企业的人员管理出现纰漏,不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能动性,妨碍企业经济事务的正常运转。
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
(一)树立整体经济管理理念
企业的经济发展取决于企业整体的发展,而不是某一部门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树立整体经济管理理念,藉由企业内部经济资源的整合和协调,制定一套经济管理的协同机制,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其次,要从企业整体切入,制定一整套综合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构建各部门彼此支持、协同作战的良好局面,保障企业各项计划与战略目标的顺利达成。再次,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企业经济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要加强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实时性、便捷性,改善企业经济管理的运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失误。企业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直接沟通,了解基层员工的真实想法,掌握基层员工的思想动态,定期采集员工意见,并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对内部规章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组织模式
科学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凡是经营发展较好的企业,必然有一套科学而完善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健全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反之,若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存在缺陷,将影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企业先前制定的经济目标就很难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模式的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设立柔性管理组织,推进企业管理组织的多元化转变。二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对管理层次进行精简,形成紧凑型组织结构,加快管理问题的传递速率及反馈效率,从而改善经济管理工作的决策效率。三是制定虚拟化管理机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对其组织结构进行科学规划,从而快速地对经济管理工作中产生的数据及信息进行整理,逐渐构建无形的管理机制及模式。
(三)创新内部控制方式
企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就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这种工作氛围针对企业内部管理来说,首先就要对其内部进行控制方式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将自身企业内部管理到位,才能为市场环境的竞争提供保障,即企业经济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创新控制方式。企业运营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对财务进行管理,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应该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将财务控制作为出发点。并且,还应该包含其他方面的管理。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这种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只有不断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创新,针对各种经济性的活动实施全面监控。
(四)创新制度管理体系
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必须尽早着手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尤其是要落实责任追究和风险防范机制,以及财务监管机制,通过对企业资金、人员等的综合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企业没有进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就会被日益进步的时代所淘汰。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创新管理制度,其中,主要是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他们是企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有必要将其收入与绩效挂钩,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二是要保持好与其他企业的交流与配合,锚固自己在行业链条中的地位,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有目的地开发新产品,推行新观念,大胆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五)加强人力资源的柔性化管理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企业中人力资源的作用的发挥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的分析,了解人力资源在工作以及生活中的问题,积极帮助人力资源解决问题,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疏导,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得员工可以投入更多热情到工作中。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加强人员的合理配置,加强人员的配置,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加强新员工的选拔。二是加强对现有员工的能力培养,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为了壮大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队伍,为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对员工的关怀程度,给员工创建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促进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拥有一份好的心情。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义职位的需求,从而按照职位的需求给人力资源具体的评价。同时也要在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中进行需求分析,促进人力资源的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最终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各种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较高,如办公的场所、办公物资等,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遵循无纸化管理,对各种信息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加高,对实物的依赖减少。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目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网络基础设施还是很缺乏的,如有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并没有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设备、电子信息设备等,使得企业经济发展规模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完善,如各种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企业各个部门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建立,同时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才能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和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当代企业需要从树立整体经济管理理念、创新经济管理的组织模式、创新内部控制方式、创新制度管理体系、加强人力资源的柔性化管理、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这些方面着手,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以期提高企业综合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为林州市旅游局)
参考文献
[1] 方建国.探讨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J].中国科技博览,2015(38):395.
[2] 林磊.基于网络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2015(23):304.
[3] 张春娥.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J].财经界,2015(23):148.
[4] 张露.浅谈知识经济下企业的财务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5(25):78.
[5] 郭奥.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J].商,2015(14):11.
[6] 李淑卿.浅谈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创新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5(6):131-132.
[7] 邹云霞.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5(14):96.
[8] 吴丽芬.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财经界,2015(17):3.
内容摘要:2008年底,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执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信贷呈现爆发性增长,各家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业务表现突出。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房地产融资模式过于单一,风险高度集中在商业银行内部,因此加强对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研究,对于银行业的安全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金融危机 房地产 信贷风险
问题提出
由于目前我国房地产融资模式过于单一,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步伐缓慢,因此风险高度集中在商业银行内部。一旦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市场发生波动,就可能会给银行造成资产损失,形成不良资产。所以加强对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研究,不仅是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而且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
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信贷市场的基本状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下滑严重,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同时,鉴于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在地方财政中的特殊地位,我国相关部门于2009年底接连出台了惠及购房者的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救市政策。这些政策给市场带来极大的信心: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得到的信号是政府鼓励买房;对于炒房者而言,政府的政策令其感到房价还将上涨;对于开发商而言,政府的政策令其对房地产业的前途乐观;而对于银行而言,积极的信贷政策使得房地产业成为银行的优先放贷对象。
2009年1-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获得国内贷款9119亿元,同比增长53.0%,是2000年来的最高增速,总量超过2007年和2008年全年。以工商银行为例,2009年上半年工行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639亿元,较上年增长18.7%,占同期公司贷款的10.6%。此外,万科、龙湖、绿城等13家房地产企业在2009年获得工行等银行的巨额授信,总额接近3000亿元。房地产业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9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6.81万亿元,同比增长28.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比6月末高9.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2.47万亿元,同比增长25.3%,增速比6月末高4.8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为4.35万亿元,同比增长30.1%,增速比6月末高12.3个百分点。
对于由房地产市场过度繁荣所引发的银行及金融体系安全问题,众多专家学者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加以分析研究。
刘明兴和罗俊伟(2004)分析了东亚国家的泡沫经济,总结了泡沫经济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他们认为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炒作,促使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从而使得银行部门高度脆弱,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引发银行大量坏账的产生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谢经荣(2002)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以及美国战后的房地产泡沫历程,他认为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的前兆和诱因,前期房地产泡沫越严重、时间越长,对国民经济的扭曲也就越严重、危害也越大、调整时间也越长。
郭自灿(2006)指出由于经济繁荣时期信贷条件的放松,银行系统的处境也是因此而变得比较脆弱。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必然会引出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急剧增加,出现大量呆账、坏账;由于抵押、担保物价值丧失,金融机构将面临巨大损失,脆弱的银行系统也将受到冲击,运转失灵,最后可能导致汇率体系的失衡,爆发全面的金融危机。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赖小民则认为一个国家长期靠投资拉动,特别是靠房地产支撑,是不可持续的,会产生资产泡沫。而尽管大量贷款会对未来经济有拉动作用,但是有一部分资金肯定会产生不良贷款,这会对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当前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房地产信贷的风险
房地产的融资渠道通常包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房地产债券融资、夹层融资、利用外资、信托、REITS、产业基金等方式。但就我国而言,目前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单一,主要还是依赖于银行贷款。据统计,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中银行对开发商发放的贷款占23.86%,企业自筹占28.69%,定金及预收款占38.82%。而在定金及预收款中大部分又是银行对购房者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因此,房地产开发资金约有60%以上来源于银行贷款,房地产开发资金对银行的依赖程度较大。
同时,在经过2009年的天量信贷以后,中国银行业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也从2008年的10%以上降至2009年9月份的8.89%,这意味着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对银行进行风险控制将难上加难。此外,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资产证券化水平较低,没有一个成型的房地产贷款债券市场,不能有效地将堆积在银行体系内部的风险分摊给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个人消费者,也就不能有效地转嫁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风险。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企拿到“地王”的信用不确定风险
在经济尚存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天量信贷大多流入了央企及国企的口袋,而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尚未复苏的情况下,拿到足够的土地储备成为了众多国企房地产开发商的首选。于是,在地王频出的背后看到的大多是国企的身影。因为国企通常意味着政府的信用,资金保障性强。但是2009年11月的阿联酋迪拜世界推迟还债的事件则表明,在泡沫破裂的时候,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必须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二)通货膨胀预期下的投资和投机风险
从投资和投机行为来看,投资性买房诱发价格泡沫,这很容易导致房地产信贷抵押品价值不充足。目前,在其他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大量社会资金为了实现保值增值,转向购房投资。然而投资性买房属于不真实的购房消费,本质上是住房价值循环中多余的环节,但是由于炒作,投资或投机行为会进一步不合理地推高房价。
(三)继续维持房价高位运行的风险
由于我国的银行在房地产里的贷款(包括开发商性贷款、土地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数量惊人。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往往不敢轻易紧缩房贷政策。否则,房地产价格迅速下跌,银行存量房贷将面临巨大风险。金融机构只有向开发商继续增加贷款,继续给投资投机者提供按揭贷款,维持房价继续走高,这样其贷款才会安全,房产作为抵押物才不会缩水。同时,房地产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收大户,通常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0%-40%,地方政府也有足够的动力希望银行能够支持房地产的发展。
(四)银行的房地产信贷监控不力风险
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出于对经营利润的追求,往往重视对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市场拓展。但是其对房地产信贷业务的风险和控制认识不够,对于贷款项目的审查主观判断多,定量分析往往基于房地产项目可研分析报告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没有科学、完整的风险度量指标体系;也是没有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信贷市场变化、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和内控制度要求的变化,对于房地产信贷项目的量化分析指标进行动态调整。由于信贷风险度量工具的缺失,这将使得房地产信贷风险控制要求难以实现精细化。
防范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建议
(一)改革土地出让制度
2004年8月,我国土地出让制度由“协议出让”变为“招拍挂”制度,减少了在协议出让中出现的毛地出让所带来的由开发商主导拆迁的不和谐因素,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暗箱操作等不当手段,是土地资源分配的一大进步。但是,“招拍挂”制度存在着天然的缺陷。
首先,拍卖产生天价地王给开发商、银行以及购房者很强的房价上涨的预期,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其次土地招拍挂是供给方政府高度寡头垄断、需求方房地产商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政府有足够的卖地动力和价格掌控权。地方政府也希望能够通过卖地获得巨额收入。所以说,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迎合了地方政府的迫切需求。因此,改革现行土地出让制度从而避免更大泡沫的产生,是保持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控制银行系统对房地产贷款的过快增长
大量资金的注入,一方面不利于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往往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危害。信贷资金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渗透是推动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原因,也是泡沫破裂后巨额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银行业出于追逐利益的出发点扶植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可是又因为体制等原因陷入了房价疯涨、信贷风险剧增的怪圈。因此,必须要采取窗口指导的措施监控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更为有效的手段来阻止房地产的过度投机行为。
(三)实现房地产开发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从长期来看,“信托十银行+证券化十资本市场+PE”将是地产融资的主流组合模式。而从现在及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房地产融资发展将逐渐呈现如下层次:第一层次,商业银行目前仍然是我国房地产融资的主流载体;第二层次,信托是我国房地产融资创新的主流范式,这是由于信托的特殊优势造就的;第三层次,“信托+银行+REITs”将成为我国房地产融资的主流模式。
(四)构建成熟房地产市场
一个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应该包括三个小循环,三个小循环合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大循环。这三个小循环分别是:以房地产开发商为核心的房地产开发循环;以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或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为核心的房地产投资循环;以按揭抵押债券为核心的资产证券化循环。我国的房地产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都是兼具房地产投资功能的房地产开发商。纯粹的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和信托基金都还没有出现,一些房地产企业希望能够早日通过REITs为自己开发物业,尤其是永久性商业物业寻得强有力的靠山。而国内信托公司推出的一系列准投资信托基金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国内信托公司已经具有运用房地产基金模式进入房地产领域的能力和意识。应该相信投资循环的形成过程,是我国房地产开发商在未来五到十年所面临的最大的一次商业机会。谁把握住这个机会,谁就可以成功地完成从房地产开发向房地产投资管理、从物业驱动到资本驱动、从经营项目到经营企业的价值链上游转型。
参考文献:
1.刘明兴,罗俊伟.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学家,2000.4
2.谢经荣.地产泡沫与金融危机:国际经验及其借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易宪容.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与风险预警.财贸经济,2005.5
4.郭自灿.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性及防范措施.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5.张雯.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研究的启示.金融论坛,2009.5
摘要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而且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需求。针对国内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必须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从而促进各种农业信息的快捷 有效传播,实现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经济管理应用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社会各界对于农业及农村地区发展问题更加关注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与世界上很多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管理工作无法持续和深入开展。因此,适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各行业 各领域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而且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农村地区发展策略、管理机制的不同,而导致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国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效性
农业经济管理中相关信息涉及到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以及涉农企业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是各级政府及经济管理机构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指导的主要依据。与其特行业的信息需求相同,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各种信息的获取一定要保证时效性,这就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渠道,从而保障各种信息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实用性
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角度进行信息,各种农业信息主要是以非物化形态展现出来,无法直接进入农村地区的市场管理,农业信息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与公益性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从而导致各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三)综合性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较为常见的行业有:农、林、牧、副、渔等,同时与电力、金融、环保、水力、运输、科研、农机、财政、气象等部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各种信息的获取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综合性,即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或部门的联系,促使信息获取渠道、方式的不断增加,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并不能直接应用,而是要在进行综合分析与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判定各种信息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创新途径
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尚未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从而导致各项工作的开展长期停留于表面层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信息化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并且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效率和质量。
(一)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若想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个条件,特别是要注意加强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国内农业地区的发展现状,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应以县 乡等行政单位为基础,积极利用国家调配的各项农业管理专项资金,并且引入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快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步伐。
(二)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各类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保存、检索等流程的集成化 一体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从而实现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化与信息化,这也是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基本发展需求的。同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速度。
(三)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
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但要利用宏观及微观经济手段指导农村地区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而且要强化农村地区自主组织经济建设的实际能力。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实现多角度的农业信息服务,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拓展各类农业信息的服务手段与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国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到各方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而导致管理手段、方法相对落后,严重限制了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特别是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在发展中并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我国农业高度发展的时期,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在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谢中亮,林弓长,赵威.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程度指标体系研究.
[2]中国集体经济.2008(13).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为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广大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活动中。本文试图从信息技术与经济政治课整合的实践中,结合本人利用信息技术在《职业经济政治》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以此阐述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课程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
传统教学主要以“黑板+粉笔+口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枯燥、乏味,已不能满足当代中职学生接收知识的需求。
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已慢慢发展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弥漫着喜悦、兴趣、困惑、成功等情感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做到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使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者。
教师的大量工作不仅是在课堂上,尤其需在课前充分准备,包括收集学科资料,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文字、电子音像材料等信息资料,便于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经济政治课教学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经济政治课教学容量和效果,对经济政治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教学过程更具表现力、交互性
经济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增加更多的直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片、视频、音频、景观、动画等多媒体工具。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一些用传统教学手段没法讲清楚的抽象的内容向学生展示,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巧妙利用信息技术让经济政治课更加贴近生活。经济政治课教材里面有大量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原理,是经过无数次抽象概括出来的,对于学生而言,显得那么的遥远,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中若播放视频资料,既能渲染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最新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经济政治课是贴近生活的。
例如,在学习价值观的内容时,传统的举例都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作为典型人物,这与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距,很难产生共鸣。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掘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分享。可以用“如何看待‘超女’这些青春偶像”等时代感强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激烈辩论,在辩论和教师的引导中,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扩充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课堂容量它包括:知识容量、学生的练习题量、学生的答题数、学生的动手参与程度、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传统的经济政治课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三尺讲台,课堂容量是很难增大的。
而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可以大大减少过去花费在乏味的黑板板书的时间,教师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如此,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概念理解、心得交流、思维训练上。
四、促进师生交流,完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经济政治课程本身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师每堂课都是照本宣科或在黑板上写满板书,学生必然对课堂 充满厌倦和反感。
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制作新颖、富有特色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为学生讲解案例的时候,直接放一段视频或提供一幅图片,学生觉得很累的时候,为学生放一段轻音乐舒缓一下课堂气氛等等。
不仅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中快速的吸收所学知识,而且有效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觉得课堂枯燥乏味。
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信息技术与经济政治课整合,能使教学活动信息化、立体化,使课堂更加开放,增强经济政治课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经济政治课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有利于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
一、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全市干部大会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市委的总体部署,展望未来,我市能否保持并提高目前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新的发展和提高?如何抓住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且大有作为?需要采取哪些举措来保证“跨越发展,崛起腾飞”,实现建设“平安*,法制*,和谐*”的总目标?都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实施。通过研究,把宏伟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具体化,把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明晰化、科学化,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推进全市经济建设。
二、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全市干部大会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委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制定其他各项经济政策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每个五年计划在不同时期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新的“十一五”规划,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审视和研究全市未来的发展战略思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对于全面履行市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全市干部大会精神”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
无论从长远和当前看,从我市经济自身发展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从内部看,有“三农”问题,经济结构层次较低,就业压力和地区差距等矛盾存在。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性结构调整加速,入世后市场加快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加大。这些问题和矛盾,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长期存在,有些可能会进一步强化或尖锐。深入调研,筹划对策,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当前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全市干部大会精神”是反映广大市民意志和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
从本质上讲,“十一五”规划是反映群众呼声、体现人民意愿、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是政府对广大市民的郑重承诺。规划的制定是经过许多人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而形成的,是人民参政议政、行使民利的过程。实施“十一五”规划,可以有效地扩大市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实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
五、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全市干部大会精神”,司法保障的作用十分重要。
一、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全市干部大会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市委的总体部署,展望未来,我市能否保持并提高目前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新的发展和提高?如何抓住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且大有作为?需要采取哪些举措来保证“跨越发展,崛起腾飞”,实现建设“平安*,法制*,和谐*”的总目标?都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实施。通过研究,把宏伟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具体化,把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明晰化、科学化,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推进全市经济建设。
二、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全市干部大会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委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制定其他各项经济政策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每个五年计划在不同时期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新的“十一五”规划,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审视和研究全市未来的发展战略思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对于全面履行市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全市干部大会精神”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
无论从长远和当前看,从我市经济自身发展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从内部看,有“三农”问题,经济结构层次较低,就业压力和地区差距等矛盾存在。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性结构调整加速,入世后市场加快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加大。这些问题和矛盾,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长期存在,有些可能会进一步强化或尖锐。深入调研,筹划对策,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当前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全市干部大会精神”是反映广大市民意志和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
从本质上讲,“十一五”规划是反映群众呼声、体现人民意愿、为老百姓谋利益的,是政府对广大市民的郑重承诺。规划的制定是经过许多人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而形成的,是人民参政议政、行使民利的过程。实施“十一五”规划,可以有效地扩大市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实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
五、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全市干部大会精神”,司法保障的作用十分重要。
一、 引言
当代大学教育范畴主要体现在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维度上。而大学课堂教育作为大学生学习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课堂授课质量的好坏对于大学生接受、领悟及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及技能具有极其关键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作用。此外,由于中学授课模式多体现为低参与的被动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往往体现为被动接受知识、机械性记忆以及潜意识的学习抵抗。大学生初入大学阶段,往往需要重新适应大学课堂的授课模式。而如果大学课堂教学不能有所创新,将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其对本专业的怀疑甚至排斥。因此,高校教师应当从学生立场出发,有机结合其所授课程的内容,不断探索出一条从适合形式到理念上吸引大学生聆听、主动接受知识的课程教育新模式。
二、 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教育以人为本"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的根本标准,应当契合当代大学教育主体的合理诉求。当代大学生作为朝气蓬勃、活跃积极的人群,有着对新知识及新鲜事物的无限渴望及探索求知欲。大学生人群在经历了青春期叛逆的阶段,对于其在中学时代所熟知的"满堂灌"式的授课模式具有一种先天性的抵触及心里反抗。因此,如果在大学课堂教育中仍旧沿用这种落后的授课模式,则很难达到预定的授课目的及取得相应的授课效果。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探索应当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深入了解及倾听大学生对于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诉求,通过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摸索创新大学生教育新模式。
(一)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高等院校教学硬件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高科技的教学手段,不断得到了高校教职人员的青睐。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避免因黑板书写、教学音量等方面的先天限制所导致的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此外高校教职人员还能通过多媒体教学,从声、图、视频等多种教学素材纳入课堂,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提升教学品质。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是存在的。比如教师一成不变地使用相同教学课件可能导致课堂生动性及知识的传播效率受到影响;大量图像、影音等生动性教学元素的运用将引致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研究认为,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并非是在授课中过量地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相反应当借助这种先进的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恰如其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授课生动化的主旨,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二)革新教学方式
本研究认为大学授课质量的高低与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比于中学教学模式的低参与率甚至零参与率,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搜寻学习知识是当代大学课堂教育所应达到的主要目的。高校教职人员应当通过拓展与革新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这样不仅能够使得课堂气氛得到活跃,而且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实现其对课堂知识的深入了解及掌握。
笔者曾在大学课堂上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参与率的方法。比如,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发言及小组之间关于某一经济问题的不同理解进行辩论,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其对相关知识的深入认知和深刻记忆。笔者作为裁判,会依据学生各自的课堂表现奖励以相应的课堂平时成绩,从而很好地激励和调动了学生们的发言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外,笔者也曾借鉴现如今电视传媒节目中广泛运用的智力问答题节目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相互计分问答的游戏竞赛,从而敦促学生在课下积极学习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与时俱进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彻底摒弃那些陈旧的观念及说教方法,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强化自己对新事物的认知及当下潮流的把握,结合自身所授课程的相关知识,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从而更好地使自己从教与学的对立面,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的授业导师、人生导师。笔者在课堂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论,则会完全摒弃教科书中黄油与大炮的经典例子,而会以ipad和iphone作为效用论中消费选择集的例子。此外,笔者会从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均衡讲解大学校园恋爱的匹配度,从博弈论的角度阐述大学生作弊与监考老师反应的问题。这些细微的教学改变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逐步放下抵抗,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实现高校课堂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辽宁大连116025)
收稿日期:2015 -05 -21
作者简介:刘艳(1l964 -),女,辽宁海城人,编审,博十,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和农业经济研究。E-mail: 944068@163.com
张凤林教授主持撰写的《后凯恩斯经济学新进展追踪评析》一书(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出版),系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热衷于追捧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氛围中,此书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秉承“兼容并蓄”的治学态度,试图打破盲目崇拜西方主流思想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偏颇倾向,着力展开了对于当代西方一个重要的非主流经济学派——后凯恩斯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该书在占有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追踪、梳理了后凯恩斯经济学者近年来在若干重要领域的主要学术理论进展。与此同时,作者采用历史的、比较分析的方法,深入细致地分析了这些学术新进展与当代其他经济思想流派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后凯恩斯经济学发展演进的思想轨迹、精神实质及其对于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意义,并探讨了后凯恩斯经济理论及其政策观点对于中国经济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实践的启示与借鉴价值。可以说,本书是近年来国内少见的关于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力作之一,特别是在有关后凯恩斯经济学的研究方面填补了空白。纵观全书,主要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文献基础厚重,资料翔实。本书严格说来属于思想史研究范畴,而思想史研究工作质量的高低将依文献基础的厚重程度。本书作者占有并研读了丰富的后凯恩斯经济学文献资料,总计达三百余种原文文献。这显示了作者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同时也为本项研究的高学术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理论挖掘较深,分析透辟。思想史研究不仅要“源于”原始文献,同时也要“高于”原始文献,即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梳理与加工提炼,使原始资料从“散在的”状态转变成“有条理”的思想脉络。本书作者透过错综繁杂、其内部充满观点分歧的后凯恩斯学者的文献,一方面,努力挖掘其共同的思想与方法论基础,按照较为有机的逻辑层次概括出其近年来经济理论发展的主要成果,并阐明这种新成果与早期学者贡献之间的历史承继与逻辑演进关系:另一方面,又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比较分析,不仅阐述了后凯恩斯学派与当代凯恩斯正统派、新占典主流派等的学术分歧与联系,而且也厘清了后凯恩斯学者内部的一些纷争线索。从而比较清晰地阐明了后凯恩斯学派理论成就的重要性以及某些局限性,论证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凯恩斯主义学派在当代经济学界所处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金融机构的竞争日益加剧,信贷风险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在基层行,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并不成熟,小企业发展也面临较大的市场挑战,所以基层行对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大,使其面临较大的信贷风险。如何减少基层行的小企业信贷风险,实现基层行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大课题。
二、基层银行信贷风险面临的挑战
(一)信用风险的挑战
在基层行的发展环境中,就蕴含着潜在的信用风险。由于基层行都处于县(区)级或者乡镇,在这样的环境中,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违约情况更容易出现。基层行不得不面临一些小企业“有钱不还债”的现象,长期占用信贷资金。另外乡镇小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成熟,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一旦倒闭,信贷资金将会无法收回。
(二)银行经营风险的挑战
在基层行的经营主导思想中,完全是以考核指标为指挥棒。为完成业务收入考核指标,基层行不是着眼于长远去思考如何抓基础,抓产品销售,拓展渠道,而是想利用一个项目“吃饭”,把精力放在搞短平快上。由于这种不端正的经营思想作祟,于是工作中就产生了不断为企业增加授信的冲动,出现了重贷款、轻风险的现象。因此,基层行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另外,在“考核指标”的驱使下,加之基层行的条件限制,淡化了对客户实质性风险的把握,并不能对小企业的风险进行全面度量测评,使基层行的信贷资金成为坏账的可能性增加。
(三)市场营销竞争风险的挑战
我国目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的经济,竞争就意味着优胜劣汰,意味着有企业会倒闭,企业的风险最终会转化为银行的风险。在基层行的环境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资金缺乏,向银行贷款是解决其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然而小企业普遍缺乏长远的战略发展,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更缺乏对市场方向的把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小企业不能有效地预测、驾驭市场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很有可能倒闭。最终,企业的风险就转化为银行的风险,基层银行的信贷风险由此增加。
(四)政策及自然风险的挑战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诸如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际市场变动以及物价的调整、外汇汇率波动等不确定的因素,都会对基层行的信贷造成一定的风险。另外,小企业大多数为农产品加工或者原材料加工类企业,如果自然灾害发生,农产品或者原材料将会受到限制,小企业的发展又将会面临经营风险,直接导致基层行风险的发生。
三、基层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信贷风险的发生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完善机制,改进工作,提高基层行的自身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立足长远,打牢基础,坚决杜绝投机取巧、心浮气躁的经营思想。二要完善制度建设。针对信贷经营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遵循制度方面要强化管理,强化执行力,要形成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二)建立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风险防范是通过强化管理,采取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重点是要做好客户调查、担保抵押物落实等手段,全面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
一是要做好客户的贷前调查。客户的贷前调查,就是要调查客户的“二品”。一看“人品”,通过观察、了解,判断企业实际控制人或法定代表人有无不良嗜好;家庭是否和睦,有无家庭责任感;其社交圈内人品口碑情况,是否诚实守信;是否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等。二看“产品”,主要考察客户的还款能力。看产品是否有市场,应重点关注订单情况、销量情况、货款回笼情况;产品是否在市场上有竞争力,重点关注产品科技(技术)含量、档次、附加值等。
二是要有风险保障措施。要落实抵押物,要重点关注抵押物是否有可覆盖贷款本息的价值;是否能够依法处置或易于变现;押品抵押登记是否会存在瑕疵。另外还要落实担保、反担保措施,尤其是在抵押物不足或是抵押物存在较大的资产变现风险时,更需要落实担保、反担保措施。
(三)建立信贷风险监督机制
要严格执行三查制度。一是贷前调查。要坚守底线,对看不准的项目,基层行要立足于大局考虑,绝不可以以眼前一时利益贪大图快、急于求成;要坚守底线,不打折扣、不求变通、不搞博弈,更不能碰红线、触底线。二是贷中审查。要审查支用要素齐全性和合理性,严格把控贷款用途的真实性,切实防范贷款资金挪用风险的发生。三是贷后检查。要强化贷后管理责任,对贷后检查流于形式的行为,要进行严厉处罚,对不称职的人员要调离信贷岗位;对于那些听任风险暴露而无所作为、贻误处置风险有利时机,甚至人为掩盖风险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杜绝信贷风险的发生。
(四)建立信贷风险制衡机制
基层行的信贷风险发生是客观存在的,在预防中,我们还需要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建立信贷风险制衡机制:首先要实行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综合管理,信贷要严格建立在储蓄资金的基础之上,即多存多贷,少存少贷,防止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出现失衡,避免资产与负债比例失衡而出现信贷风险。二是对申请信贷的企业实行“比例管理”,即对贷款企业实行以存定贷、存贷挂钩的比例进行管理。三是加快基层行的立法步伐,小企业信用风险发生几率高,要尽快加快金融立法进程,将基层行的信贷风险纳入到法制轨道。
关键词:经济信息 经济建设 经济发展 管理
简单的说,所谓经济信息就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各种信息。它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比如最常见的文字、图片、数据信息等等,这些经济信息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参考资料,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经济信息管理,尽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利用效率,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如今,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经济学家纷纷展开了对经济信息的研究分析,如何更有效的管理经济信息和利用经济信息是其主要的研究目标,并在研究中提出了很多意见和观点,从而编纂出很多著作以供大家参考。本文主要对经济信息的作用、特点、和分类进行阐述,以期引起大家对经济信息的了解和重视,并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经济信息,促进经济建设的加快。
一、经济信息的作用
首先,经济信息以它独特的方式能够记录大量的历史经济信息,在这些历史经济信息中,有很多信息具有很大的价值,能为今后经济建设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其次,经济信息是当时经济活动和经济建设的真实记录,它能够很直观的反映出当时经济活动实况,向更深层次分析,它还能够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动态,为后期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各行业专家学者分析和研究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社会发展情况、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的发展动态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最后,经济信息比较完整的记录了各种实物的特征属性,因此它能够在口头上或者实物反应经济信息。正是它的这些作用,人们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对经济信息的记录和研究分析,也正是不断的利用这些经济信息分析经济发展的各项特点、动态变化、发展趋势等等,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加快。
二、经济信息的特点
由于经济信息反映了多种信息及信息变化情况,它具有瞬时性、新颖性、动态性的特点。传统的经济信息主要以书面文字的方式记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文献资料等等。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来获取所需的经济信息,最常用的一种获取经济信息的方式就是新闻,比如说我们每天通过电视或网络能够及时得到全世界各范围的经济变化情况,这些经济信息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总的来说,经济信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涉及范围广,学科交叉性强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模式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中便专门将经济学作为重点开设的专业,有的高校甚至以经济学为整个学校的重点专业,以这些高校开设的经济学专业为例,目前最新设置的各个经济学科中都列举出了各种生态经济学科与其交叉的经济学科。在这些经济类的专业学科内容设置上,主要是对历史经济信息的研究分析,掌握分析和利用经济信息的方式和技巧,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方式来对当前涉及的经济现场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研究分析这些经济信息,详细的向人民介绍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等相关信息。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行业领域也都具有大量丰富的经济信息。
类型多,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信息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新闻、财经、娱乐、时尚、体育、房产、汽车等等每天都在产生大量不断变化的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的获取方式也在不断扩大,网络、电视、新闻、广播等等,这些媒介都能够为人们提供大量所需的经济信息;同时,另一种以图书类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不管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实体经济出版物还是网络上的经济出版物,都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所需信息,这些图书的类型也非常的齐全。同时,其图书类目、工具书、条目检索工具书、日常出版刊物、以及特殊经济学文献、网络经济学出版物,这几者相互结合,构成了整个社会上一个完善的经济学文献体统,方便人们去查阅、利用一切经济学信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提供了便利。
(二)经济信息的来源多,内容分散
由于经济信息涉及的范围广泛,其信息来源机构也非常的多。比如政府机构、商业出版社、各大中小型院校、报社期刊部门、国内外各种研究机构等等。由于这些机构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其提供的经济信息也就出现了严重的内容分散情况,还有一些内容重复或者交叉的现象。这些问题也就使经济信息的管理存在很大的冗杂性,而其包含的经济信息又不容忽视,这也是经济建设中经济信息管理中一直面临的一个难题。
经济信息变化快,由于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国际社会风云变幻。这就使市场经济情况变化加快,以往的很多经济信息都显得过时,不符合当代经济市场的实际情况。
总之,经济信息的这些特点都使得经济信息的管理是一项具有高难度、高要求的任务,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这些经济信息的管理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手段。
三、经济信息管理与经济建设
要将经济信息表现出来,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经济信息的管理也是依据这些载体。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文字,并借助于声音、图像等形式加以丰富,后者主要是网络、电视等媒体。按照出版形式来分,印刷型出版物一般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三大类。非印刷型出版物主要有四种: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光盘型。
针对于经济信息的种类、其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经济建设中,其管理机构也是分为多种类型。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和公共信息服务部门。顾名思义,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存在着一定的盈利性,比如说电视台、经济信息中心以及信息咨询部门等等。而公共信息服务部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图书馆。鉴于此,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不懈的研究,并提出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从某种角度上看也同属于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它们都是利用各种方式广泛搜集、储存经济信息,然后通过分类、编目、编制索引、题录、机读目录等形式将浩如烟海的经济信息进行有序有效的管理,最后将加工整理过的经济信息以它们的方式发放出去,为所有的用户提供经济信息服务。这些机构都是一种经济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主要的任务都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传递信息,在经济信息交流中起着中介作用、桥梁作用。
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也可以分为个体用户和团体用户。而经济信息的个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比如说从职业上来讲,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一般是经济学相关学科的学者和理论研究、经济学家、经济分析专家、经济理论学家等等、高校的经济学教师、专业学生、科研工作者以及社会上一些经济学爱好者等等。团体部门可以分为很多种,一部分是国家为促进经济建设而专门成立的经济信息管理机构或者小组,比如说国家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有关的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大中小型国营;还有一部分主要是个人群体或企业为了促进自身企业的经济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成立经济信息管理小组。从这些用户的群体、分布可以看出, 经济信息管理在经济建设中有着何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
四、结束语
经济信息管理是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经济信息也来源于经济建设。不论是企业的经济发展还是国家的经济建设,都要充分的利用经济信息,以各种方式尽最大限度的提取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目前,各种大中型经济信息管理机构的经济信息管理都依据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先由信息中介结构收集经济信息,然后对这些经济信息进行整理,剔除无用的,将有用的提取出来反馈到经济信息发生源,从而不断满足用户新需要的信息交流过程,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必须要抓好经济信息管理工作,它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秀琦.试论经济信息管理与经济建设[J].科技创业家,2013,03:221
[2]董士伟,余军,李红,孙丹峰,周连第,胡登州,张文华,李理.北京郊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信息管理平台研发与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11,20:167-171
[3]漆明春.基于农林企业人才需求的高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结构重构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85-87
[4]董士伟,余军,李红,孙丹峰,吴光理,周连第,胡登州,张文华,李理.北京郊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5:301-305
我们于1995年下半年,有幸参观了两所英国的公共图书馆。一座是利兹市(Leeds)中心图书馆,位于英国中部约克郡(省)内,是约克郡最大的一座公共图书馆。它成立于1868年,是一座较古老的图书馆。另一座是斯旺西市(Swansea)中心图书馆,位于英国威尔士南端的一座小城市,该馆成立于1887年,是南威尔士地区最古老,也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公共图书馆。两所图书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地方文献工作。我们认为,他们的地方文献工作做得非常认真、细致,归纳起来,有下列几个特点。
一、收藏范围十分广泛
我们查看了斯旺西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目录,它收藏地方文献的范围非常广泛、全面,几乎涵盖了斯旺西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等领域的文献。
1.有关市政方面的文献。包括市政府的规定;本地历届参加选举的人员登记表;1841年一1891年斯旺西市的人口统计资料;地方报纸上有关市政方面的剪报资料等。
2.有关城市建设的文献。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地图、城市街道和地名目录;城市铁路、交通、港口、海岸、河流;城市供水、城市供电等各方面的文献资料。
3.有关城市历史方面文献。包括城市变迁历史;城市战争记录;城堡、古代建筑;城市教堂;古代陶器、瓷器的有关文献及照片等。
4.有关城市文化设施的文献。包括展览馆、图书馆、艺术馆、剧院、音乐馆、体育馆情况介绍的文献;本市的教育情况、学校和学院情况介绍;本市研究机构和学会的情况及其研究活动;有关地方的文艺作品;地方宗教活动和宗教文献;地方人物传记;地方青年活动等。
5.有关本地工商业的文献。包括本市的电话簿;地方银行和金融信息;地方公司的信息;本地的市场;地方工业及工厂的产品目录,产品样本等。
二、注意地方基本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反映一个地区最基本的文献资料有三个方面:人口、地理和物产。汉朝刘邦攻下咸阳城后,首先让肖何搜集秦朝的地图和户簿。后来刘邦能够顺利地一举攻下中原各地而得天下,除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原因外,与他掌握了秦朝的地图和户籍不无关系。我们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藏,应抓住几方面基本文献资料的搜集,即:①反映本地人口状况的有关资料;②本地区的各种地图,包括地形图、交通图、地名图、商业图等;③反映当地各个时期经济发展情况的有关资料。
从英国两所公共图书馆来看,他们都十分重视对地方的基本资料的搜集。他们的地方文献收藏有三个重点:一是有关本地人口资料的搜集和收藏;二是关于地图的收藏;三是有关地方经济信息的搜集。下面分别作一些介绍:
1、关于人口资料的搜集:
(a) 利兹市图书馆藏有非常详尽的本市的选举人名册。从1832年至1972年,全市历届选举人名册都收藏在利兹市图书馆内,并供读者公开查阅。1972年以后的选举人名册也已入藏,只是要等待十年解密以后,才能公开借阅。
(b)利兹市图书馆掌握着约克郡和利兹市所有教区的人名登记册,外国人出生后都要到教堂去接受洗礼,教堂要登记婴儿的出生日期、性别、父母的姓名、居住地点、他(她)们的教名、第一姓名、全名等,利兹市图书馆将各教区登记册的手稿或手抄本制成了缩微胶卷。这些教区登记册最早的起始于1571年。利兹市图书馆开辟了“约克郡人口普查阅览室”,我们参观时看到该阅览室十几台缩微阅读机前都坐满了读者,他们大多数人是从教区登记册中查找地方或家族的历史。
(c)斯旺西市图书馆收藏着自1841年至1890年的全市人口统计资料及调查问卷。这些资料已制成缩徽胶卷,供读者查阅利用。
2、关于地图的收藏
(a)利兹市图书馆收藏着12,000幅地图,这些地图涵盖了整个约束郡和英国北部地区,特别是利兹市的地图更为齐全。收藏中最古老的地图是1725年绘制的。地图收藏包括:
①印刷型的地图册或单幅的地图;
②从各单位档案室或其他来源得到的地图手稿的复制品;
③藏有一系列的利兹市商业区域纵览图,这套地图有1850年、1890年、1908年、1930年不同时期的修订版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国家地图社继续修订出版这套地图。图书馆继续收藏了1950年、1960年、1980年出版的利兹市商业区域纵览图。
(b)斯旺西市图书馆也收藏着许多地图,其中最古老的是1850年绘制的斯旺西市地图,斯旺西市图书馆收藏着自19世纪至现在的有关斯旺西市的地区图、地形图、城市规划图、街道图、交通图、港口图等。
3、有关地方报纸的收藏
两所图书馆均藏有本地方最古老的报纸或最早出版的《利兹消息报》(创刊于1754年)和《利兹之星报》(创刊于1719年)的缩微胶卷。斯旺西市藏有该地1840年出版的《Combrain》报,1893年创刊至现在的《南威尔士报》。斯旺西市图书馆自50年代开始制作有关地方文献的剪报资料,至今已积累了有关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问题的剪报资料25,000份。
三、注意形象资料的搜集
形象资料包括照片、画片、插图、娱乐广告等。利兹市图书馆藏有32,000份图片和照片。这些图片和照片有些是有关利兹市的,有些是有关约克郡的。其中15,000幅照片是由利兹市政府工程部于1890年至1960年拍摄的,后将这批照片转交给利兹市图书馆收藏。我曾翻阅了几幅照片,其中多是过去利兹市的街道和房屋的历史照片,每个地方在拆迁或改建前后,市政府工程部均要拍摄一些照片,作为历史的记载,现在这批照片成了利兹市市貌发展和变化的珍贵的历史记录和见证,这批照片中有700幅开架陈列,供读者自由查阅使用。
斯旺西市也藏有本市古老的和现代的照片。还有本地发行的明信片、画片和各种事件的照片,还有当地知名人物的画像或照片等。 最引人注意的是利兹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藏有6000份娱乐广告,包括影剧院、俱乐部散发的广告,选举海报,政治漫画等单页的资料,这类资料在我国图书馆界是很少被人注意的,但它确实是反映当地人民生活情趣、风土人情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佐证。利兹市图书馆已将这批单页资料编成索引.以便读者利用。
四、注意搜集当代地方经济信息资料
利兹市图书馆十分注意搜集当地的商品目录和经济信息资料,其最古老的收藏是1780年的一份商品目录。现在,每年不断搜集、积累本市的各种商品目录、商品介绍广告以及地方各公司经济信息资料。经过多年积累,现在已逐步形成地方物产与地方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经济信息专藏。
斯旺西市图书馆在参考图书馆内开辟了经济信息专藏,陈列着经济年鉴、手册等工具书、消费者出版物、各公司的信息文档(如光盘、计算机磁带等)、地方产品目录、各种商品介绍等,供读者阅览。
积累当代的地方经济信息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为当前的经济发展服务,而且过一定时期后,这些经济信息资料就成了重要的地方经济方面的历史文献,因为任何历史文献都是由各个时期的当代文献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演变而形成的。我认为,这两所市立公共图书馆系统地搜集和积累当代的经济信息,为将来的地方经济历史文献储备资料的策略是正确而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SWANSEA Reference Library,Local studieS, maps
2. Leeds’City Libraries , Local and Family History Research services
3. 刘子明 论地方文献的概念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991(3)
4. 谭传俊 浅谈地方文献的作用和收集 图书情报论坛 1991(1)
信息类节目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适应市场细化,信息传播高速化,观众接受信息系统化的需求应运产生的。&127;1995年6月19日济南电视台一套节目推出电视经济信息专栏《市场纵横》,1995年11月2日,济南电视台二套节目推出《商业七色光》。&127;尽管两个电视专栏是广告创收栏目,但与传统“硬”广告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且受到了客户、观众的认可。目前,两个专栏已“升级”为《市场特快》和《购物乐园》,信息更加系统,并切合了大众传播和观众接受信息的实际,研究此类节目传播过程和受众接受的过程、特点,可为电视信息类节目的分类整合,进一步提高传播效率,服务于信息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电视经济信息的内涵与特征:
据记载,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刘宝的商人在州郡都会群造住宅,养十匹快马,专门往各地传送商情,消息十分灵通。这可以说是最早形式的人际传播的经济信息。正因为刘宝从事的经济信息传播活动为各地客商所欢迎,使他成了“宅宇逾制楼观出云,车马服饰,拟于王者”的头号大富翁。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经济信息的利用程度也不同。只有人类进入商品经济时期才会自觉地利用经济信息。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凡是报道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信息都是经济信息;从经济部门、生产部门的角度讲,那些反映工业、农业、交通、商业、财政、金融等各种经济活动的信息都可称为经济信息;从宏观角度讲,凡是报道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人民日常经济生活的信息就是经济信息。概而言之,经济信息广义是指财经、供求类信息,它反映国际国内市场动态,具有投资决策、指导性、参考性。狭义专指经济行情,而电视经济信息节目报道的是广义的经济信息。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信息处理与传播手段密切相关的卫星转播技术、数控技术等使电视业的传播活动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其经济信息的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1、广泛性和公开性:电视经济信息的传播具有广大的受众,传播内容是公开的。但受众的规模难于确定,因为受众可以轻易地停止接受媒介中的信息,关掉电视或调换节目,因此传播者对受众缺乏选择性。但传播媒介中的任何经济信息又是可以普遍分享的。公开性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信息源要尽可能多地披露事实,而不要封闭信息;二是防止侵犯个人隐私权。
2、单向性:经济信息传播者与受众通过电视媒介发生间接联系,信息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受众一般无法要求当面解释与直接提问,传播者难以得到广大受众的信息反馈,即使反馈也缓慢而曲折,少量而微弱。
3、超越性:经济信息传播超越时空,传递信息速度快、量大。日益先进的技术,使电视媒介传递经济信息的速度不断加快,超越时空的能力不断加强,可同时把一个信息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4、组织性:经济信息传播依靠组织化的电视媒介运行。组织化的电视媒介包含三层意义:a.拥有专门的电视传播机构;b.拥有职业传播者;c.受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5、即时性:电视传递的经济信息会立即对社会产生影响。
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主的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信息已成为经济领域的神经,它牵制着广大生产者、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与消费者的经济生活运作。
“市场这个竞争的环境好比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必须潜入的商海,他们不得不学会在商海中吸气与换气才不会沉底。这个吸气与换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市场经济信息吐故纳新的过程,即吐出旧观念、旧思维,纳新信息,树新观念、新思维。”(仇学英,《热点经济新闻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而要实现这个过程,需要不断提供新鲜氧气,即这个过程必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断涌现的新信息有序的传播交流过程中才能得到逐步实现。对于电视媒介而言提供氧气是一个经济信息节目的传播过程,而吸气与换气则是受众接受过程。
二、经济信息节目的传播过程。
1、技术的进步拓宽了节目传播的前沿阵地,电视节目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相当大的程度依赖于电视技术状况。由前期制作播放到现场实况转播,由普通地面波电视到共用无线闭路电视再到具有双向传播服务功能的光缆有线电视网等是近二、三十年内实现的。
济南电视台的《市场纵横》栏目改版为《市场特快》之后,为快速传递市场上的行情,让受众与经济动态共时呼吸,他们先后推出四次几乎全方位覆盖的电视直播节目。日本学者藤竹晓在《电视社会学》中指出:“事件的社会重要性程度越大,没有时间差的共时性就越是必要,其次,在与社会重要性无关的情况下,没有时间差的同时传播会导致事件的社会意义的产生。”1999年7月11&127;日,济南电视台《市场特快》栏目对海信绿色环保电视促销活动进行了一次现场直播,摄像机的“眼睛”代替观众的眼睛,从而制造一种“海信热”轰动效应与强烈的现场感,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效益。
2、准确的栏目定位及版块设定:
蓬勃兴起的经济信息类专题节目更重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贴近生活自身的节奏和需求,为观众传授知识,提供服务,交流心得,梳理情感,其目的是为了产生固定的收视群,用针对性强的节目来“锁”住一些观众,这就必然要求节目走专业化道路,突出其权威性、可信性和代表性。
在版块的设定上要给人以分类明确的感觉,这样有助于观众根据需求选择收看内容,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1998年12月28日济南电视台经济部《购物乐园》在刚一推出即受到观众好评,它们同于一般的电视购物节目,而是融商业性与娱乐性于一体,观众在轻轻松松的气氛中既能赏析中外文学艺术精品,又能得到最新的商业信息,实用的生活知识与技巧。
栏目定位与版块设置要与观众的欣赏品味同步而行,当受众的欣赏水平提高,节目内容也要有所变化。《购物乐园》在改版之前命名为《商业七色光》,下设九个版块,电视业竞争日益激烈,《商业七色光》的几个版块逐渐陷入一种“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尴尬境地,如《旧货市场》版块,消费者购买二手货主要是看好其价值低廉,然而加上昂贵的电视媒介费用,其价格也变得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再比如《今日时尚》反映的内容涉及到服饰、美容、电器、日用品、酒水等各个方面,这使得节目的针对性不够,从而可能失掉一部分观众。改版后的《购物乐园》下设“放飞好心情”(幽默、小品、流行歌曲、精彩片段选播)、“女性驿站”、“健康加油站”等等。这种购物形式迎合了当今城市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及渴望放飞的心情。
如果说《购物乐园》是以“乐”为和弦,以“商”为主旋律和流行乐的话,那么《市场特快》就是以“快”为节奏,以“市场”为主旋律的摇滚乐。它偏重于提供家庭投资方面的信息,如《市场特快》下设“医疗保健”版块,不是每天告诉大家什么药治什么病,而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拥有健康、保持健康,通过专家访谈及消费者信息反馈,市场调查等手段增加知识含量和人情味。
3、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与自由的风格样式。
主旨对象、时间各异的栏目需要以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支撑,不同定位的栏目也会生发出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比如穿插演播室采访、谈话、插入资料图表等等。如《市场特快》在3.15期间推出一系列的打假、曝光方面的报道,以及用最直接的形式,在同一类产品中做客观的比较并公布结果,使观众对市场上的商品有一定客观的了解。《购物乐园》主要以活泼的节目形式,多样的手法把观众带进了娱乐购物的美妙境界。卡通片有歌唱道:“谁都喜欢好东西,谁都喜欢少花钱......”唱出了消费者的心声,为该节目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购物乐园》的两个主持人用演播室谈话的方式自然地让观众步入其中。《白鹤茶艺》本是介绍茶楼的片子,但却用一种文学手法表现,因此观后不但品茶、选茶知识学会了,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茶香留在口中。1999年7月13日《购物乐园》曾对99隆力奇“清凉之夏”--千人游蛇园中期回顾大联欢进行过一次现场直播,对现场活动的同步报道与“千人观蛇园”的历史资料回放互相穿插,激动人心之处在于直播的共时性与演播室的参与性相结合,具有强烈的电视优势。
直播意味着信息进程的动态化、程序化、集约化,而不是不加选择地同步记录一个流程,也不是单纯现场的再现。它必须要有对现场预测、多种方案设计、插播资料、图表、背景材料、人物采访、现场评论等整体的策划,还包括机位的设置,主持人的现场发挥和演播室评论等。
三、电视信息节目的接受过程:
语言学的研究发现,人类80%的语言行为都属于信息接受性质,即人听或阅读;只有20%的语言行为具有发出的性质,&127;即对别人说或写。由于这个原因,人类对别人口述和笔述的理解接受能力要远远大于发出信息的能力,因此研究受众接受信息过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电视人来说则尤其如此。
人们感知到信息时都会内心无声地自问:是什么?这是最简单的判断,然后是一系列的认识活动,辨析对象的特征,决定接受与否,并与已掌握知识比较,对眼前的信息作进一步判断。这个认识过程的大致步骤为:收集数据、衡量数据、预期后果、作出预测、检验原始信息并进行更新。
跨世纪中国已进入了被国际、国内市场经济信息冲击与包围的时期,消费者面对蜂涌而至的经济信息潮常有不知所措、无从选择的感觉,这说明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都不成熟,他们需要传播媒介各种信息的指导。研究消费者心理接受信息的过程可以使经济信息节目的制作有针对性,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信息的接受者存在着接受前的状态问题,我们称它为“前理解”,
它直接到如何接受和接受什么,受众接受的信息感知状态是理智的,愈是与前理解一致的,内容愈有可能征服接受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信息不仅影响到对信息的选择、帮助主体对信息作恰当解释,而且能产生知觉期待,为主体从环境中提取一定的计划。【彭聃龄(1990)《认知心理学》】。
对于具体事项而言人对电视经济信息的知觉总是从某一点开始的,因而起始经济信息的选择首先影响接受者的倾向,也就会出现积极的接受者,漫不经心的接受者等不同的受众群。他们由于⑴某种实际需要,⑵受身边舆论的影响,⑶对某种媒介内容的潜在功用的期待,⑷接受讯息的方便而接受讯息。其中人们对节目报道有用程度的期待始终是个中心环节。
电视经济信息节目不能单纯以功能或功利为目的,很重要的一条是考虑接受群体的情况:
1、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受众正确理解身处的环境。
“人的一个基本心理功能是对外部世界作出理解和预见,失去了这种理解和预见能力,人就会感到不安。”(龚文庠)。因而,经济信息节目若要实现说服的效果,首先要满足人们认识经济环境、确立经济观念,自我寻因的需要。现在的问题主要是,能够有效解除困惑的讯息较少,公众不需要而传播者自认为很重要的讯息太多。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复杂化,经济信息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企业财富的享有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资金的多寡,而取决于拥有的信息量。生产者与经营者已充分认识到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是“无形财富”、“企业生命”。并从有序的经济信息的传播沟通过程中受到教育、引导、启示而逐步提高。这里讲的是有序的经济信息,指的是媒介通过采集、整理、分析、提高的系统传播的经济信息,即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它决不是未经处理的简单堆积与叠加。
美国社会评论家帕卡德的著作《人类控制的时代》一书中写道:“一个美国青年,从出生到18岁,从电视中所看到的广告节目已达到1800小时。”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流量之大,已近泛滥成灾的地步。
面对如潮的商品信息,如何选择才是适当的消费,众多消费者急切需要大众传媒正确的消费分析来引导,帮助消费者识别真假,捍卫消费者的权益。
以《市场特快》中的《装饰天地》版块为例。该版块通过调查建材、装饰材料等市场,介绍商品及服务引导消费者。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所以他们通过观众的信息反馈来联系商家、组织节目,使观众能主动收看该节目,其最终目的就是让所有即将装修和想装修房子或布置添加新家具的人都关注这个小栏目。同时业界人士也可通过该栏目获取到有用的经济信息,掌握市场需求,抓住商机来赚取利润。
2、促进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变。
人们总是乐于接受与自己的信念相同或相近的肯定性讯息,排斥否定性信息,当受众保持对经济信息节目的热情时,节目的内容与受众的指导性便达到了契合或接受。两者的契合如同探射灯的光束,照亮这部分讯息,人们得到的印象会较平常清晰得多。
就我国大众媒介而言,目前的问题在于某些正面的信息与公众注意的指向性差距较大往往以为有意造成了同类讯息的集中,就能够自然引发公众的注意,忽略了公众注意的指向性对于接受的制约,经济信息类节目虽然主观上重视迎合公众,但切入口常常并非是公众注意的指向。而且还忽略了公众注意容量的有限性。在这种争取公众注意力的竞争中,该类型的节目魅力需要一定的数量支持,这主要在于与公众指向性注意的接近。传播者的节目内容不可能完全适应公众,便应该能够提供接受性的讯息,渐进地实现其功能目的。
3、寻找双方需要的共同“编码”。
受众接受电视经济信息不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信息活动,而主要是一种合作性质的理解、认识活动,即双方需要共同的“编码”。在社会性传播中,当代人把提供日常外部信息的责任,实际上大部分赋予了大众媒介,有时甚至造成了公众对媒介的信息信赖正是这种情形给了媒介影响舆论绝好的条件,但也造成了可能的问题。
以《市场特快》为例,该栏目及时、准确、权威地报道金融、证券、电子、通讯、汽车、服装等市场行情,提供商品交易动态。“信息越密集越好,信息越短越好,语言越快越好”,从某个角度看并不错,但如果因为密集而失去了清晰度,那么,信息就会成为无效信息,而无效信息会令听者莫名其妙,甚至产生误解,造成负效应。信息传播必须考虑传与受两个方面,特别是传者,绝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
四、经济信息节目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面临着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21世纪的人与21世纪的电视如何交汇,21世纪的经济信息节目如何覆盖21世纪的人,技术与节目内容是我们关注的两个方面。
1995年2月,美国提出了《全球信息基础(GII):合作日程》的文件,指出“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信息是形成世界经济体系的至关重要的力量。在下一世纪,信息产生的速度、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无数用途将会使各国经济发生更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是以前泾渭分明的电信业、信息业和大众传媒业的技术集中的结果。曾是区分传输声音、数据和图像网络类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在数字世界里,这些网络可以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个传达系统提供服务,由不同传输媒介如光缆、同轴电缆、卫星、无线电和铜线组成的多用途网络将提供各种各样的电信和信息服务,将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家庭、商业、学校和医院。这些网络将形成发展各国和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基础,转而成为必将到来的信息时代把世界联在一起的无形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