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业链发展现状范文

产业链发展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8 18:23: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产业链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产业链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互联网+”;电影;产业融合;产业优化

最近十几年来,在政策大力支持、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城镇化率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影业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多层次、多渠道、网络化、信息化的现代综合电影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并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引擎。尤其是最近几年,伴随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移动技术的进步,电影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呈现深度融合的趋势。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涉足影视产业,带来了新市场、新资金、新模式,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关键环节逐渐融合,这无疑为我国电影产业输送新鲜血液、注入新活力,也给“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业链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链在运营中会遇到什么问题,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各关键环节应如何优化?本文通过分析在“互联网+”之后,我国电影产业的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及消费群体分析,试图寻求新环境下影视产业的发展策略。

1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中国电影产业收入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440.69亿,观影人次达12.6亿,见表1。相对“十一五”末,全国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分别增长333.24%和348.40%,观影人次增幅总体高于票房增长,这表明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日益增强,电影产业规模逐渐扩大。2015年,国产影片与进口影片形成类型互补、互相促进的态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比61.58%;全年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有7部。以喜剧片为主的国产片取得较好的市场反响,《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等中小成本影片,取得较好的市场表现。2015年电影制作生产更加活跃,生产各类影片888部,其中故事影片产量686部,见表2。其他各品类影片产量明显增长。

2“互联网+”时代的电影产业链优化

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引发各个行业的创新转型。“互联网+”已成为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电影产业的核心环节是制片—发行—放映。随着电影产业不断成熟、大电影概念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渗透,电影产业链也正在延伸和扩展,逐渐涵盖了电影立项、投融资、编剧以及衍生品开发等方面。新产业酝生新模式,新模式滋生新经济。互联网基因给电影产业输送了新鲜血液,互联网企业通过众筹、大数据分析、网络销售、衍生品开发等方式拓展广阔的商业利润空间。

2.1互联网资本跨界涉足电影业

自2014年,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从资本运作到业务战略合作等方面深度涉足电影业。这些企业凭借资本、技术、平台等优势,通过投资、并购和战略合作等方式,直接投资电影公司。例如,2014年阿里以62.44亿港元投资文化中国,并更名为“阿里影业”,阿里、腾讯联合平安资产管理公司、中信建投,向华谊兄弟投资36亿用于影视剧制作。2015年3月,阿里又投资24亿元认购光线传媒定增股。此外,传统视频网站也雄心勃勃,乐视成立乐视影业,优酷土豆成立“优酷出品青年导演电影基金”。在融资方面,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用户资源优势,通过电影众筹的模式将数量众多的网民转化成电影产业的投资人和“准粉丝”。例如阿里联合国华人寿推出影视及理财增值平台“娱乐宝”,第一期上线的电影有《小时代3》《小时代4》《狼图腾》等,投资总额达到7000多万。其中,影视剧项目投资额为100元/份,游戏项目的投资额为500元/份,并且每个项目每人限购两份。

2.2大数据挖掘电影受众需求

传统影视行业是以创意者为中心,“拍电影给观众看”,而互联网时代提倡受众导向创意者,“为观众定制拍摄电影”。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电影观众与互联网用户的重合程度较高,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对电影产业发展环境、目标市场、受众行为等因素进行分析,更加准确地捕捉观众的兴趣,归集受众的喜好题材类型、主创及演员团队等,降低投资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另一方面,互联网积累的用户数据还可以反向输入到创作环节,有利于提升市场预估准确性,为电影项目的题材研发、内容生产、主创及演员团队的选择、受众规模预估等提供决策参考。

2.3互联网IP为电影创意提供源泉

互联网时代,电影创作题材越来越丰富,网络知识产权产品成为电影创意开发的沃土,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小视频等互联网IP,成为创意之水的源泉。围绕这些IP资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借力、融合创新,形成囊括游戏、小说、动漫等多种产品的新生态环境。《小时代》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根植于原著的强大人气,电影未播先热,上映后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2.4互联网拓展电影营销空间

随着“互联网+电影”的迅速融合,互联网正在成为电影最主要的营销渠道。一是电子票务公司参与发行的影片数量多,成为电影营销主要推手之一。例如,电影联合院线在总结国内外互联网票务行业多年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基于电子认证技术,推出了业内领先的电子票务运营平台,实现订购、选座、支付、验票等全自助化营运模式。二是发行手法创新,取得了明显效果。猫眼电影作为《港囧》的互联网联合发行商,提前一个月预售电影票,并通过主导预售和排片助力影片成为华语电影首周票房冠军。三是社交网站成为电影营销的重点平台。很多电影发行公司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制造热门话题,配合线下相关活动,使影片宣传保持较高的话题热度。

3研究结论

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链;云南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22-03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即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来进行产业化生产与经营,并向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系列行业的集合。[1]通常,文化产业包括电影、广播、电视、报刊、图书、音像、戏剧、收藏等文化产品的经营等方面。随着产业的演化,新的业态不断出现,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中介咨询、信息产业等也被涵盖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

2006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外商企业投资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在此背景下,依托地域特色和资源比较优势,紧密联系国家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云南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西部大开发10年来,云南文化产业探索出了文化产业城乡一体化区域性发展的“云南模式”[2],以城市带动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该模式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云南文化产业链发展现状与问题探析

产业经济学中,产业链通常是指相关产业围绕某种特定需求、特定产品以及服务的生产或者提供等活动而集聚起来的产业集合,在集合内部,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产业链条具有胶合能力。[3]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产业间的

关联程度以及产业链条的长度可以衡量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资源加工深度、价值增值情况、产业层次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程度。

依托资源优势和合理的发展模式,云南文化产业链条逐渐延长,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影视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会展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文化旅游产业链

依靠旅游业关联性强的优势来延伸文化产业链,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的道路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即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通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云南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依靠经济与文化的联动作用,借助外部市场需求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思路之一。

目前来看,云南文化旅游的产业链中存在价值创造上的空白,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地区的文化旅游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相对有限;许多景区民族旅游纪念品粗制滥造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很好地将原汁原味的民族本土文化向外面市场进行推广;景区民族歌舞表演形式单一,出现严重的商业化现象;民族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利益出现不平衡问题致使许多民族艺术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为了发展文化产业不得不去寻求其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路;受旅游目的地周期性规律所致,有些民族村寨与民族主题公

园类景区现在开始步入衰退期,景区转型与重新规划开发的问题迫在眉睫;云南宜人的气候资源优势及其价值在产业链中没有得到深度利用与开发,主要表现在夜间文化旅游的发展在云南都市旅游中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文化资源效益没有在空间与时间上得到更广泛的位移与扩大。国内一些成功的先例都证实了夜间旅游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南京通过打造“夜泊秦淮”游这一夜间旅游品牌,对夫子庙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与创新,推出“六朝文化游”、“明文化游”,打造了“明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品牌,极大地提升并丰富了夫子庙景区的文化内涵,夜间旅游将文化体验、美食、购物、娱乐等多个产业链连接起来,形成了产业集群和良性的价值增长链条。[4-5]

(二)会展产业链

自“99世博会”以后,云南会展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每年在昆明地区举办的100人以上的中型会议近千场,几乎每天都有三场以上的省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会议在昆明召开,会展业收入加上相关产业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总额已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以上。[6]

昆明初步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会展产业链,上游拥有会展策划与创意公司,中游拥有会展场馆,下游具备设施设备的提供商。由于昆明会展业起步较晚,专业会展规模普遍较小,会展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不均衡,产业链本身的整体效能与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通常来讲,会展产业链的核心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会展企业的创新能力、会展企业人才的决策与应变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虽然优越的地理位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大湄公河次流域合作的背景为云南会展业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但是囿于昆明会展业产业面较窄,在昆明会展产业链的上游,其会展策划、广告宣传企业的总体实力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游的昆明会展设施较为完善,虽然按照发展会展经济中心城市对会展场馆面积的要求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近年来其管理、设备、技术、功能和服务等方面得以不断提升,提高了昆明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的能力与水平;在会展产业链的下游,旅游配套产业方面的优势使昆明会展业形成了与其具有旁侧关联效应的产业集群。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附近,高星级酒店已经达到三、四十家,各种美食街也应运而生,旅游配套产业中相对完善的住宿、餐饮、金融、通信、保险等产业为昆明会展旅游提供了支持动力和服务基础。

(三)影视、文艺演出产业链

1.影视文化产业链

云南素有“天然摄影棚”的美誉。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影视和文艺演出产业确立为文化产业的重点,在政策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设立了“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吸引各方资金,使得越来越多的电视电影剧组将目光集中到云南。在影视文化作品方面,云南省近年来取得了累累硕果,一批以云南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将云南影视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云南大多数摄影基地基本还处于为外来剧组提供食宿与选景的被动单一服务模式状态。在影视产业链中,上游的制片与发行企业与专业化的影视投资运营公司十分匮乏,民营资本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在产业链下游,尚未延伸到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院线;影视基地比较分散孤立,全省没有一个城市发展为具备完整的影视产业配套和后勤服务基地。动漫影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动漫创意人才比较短缺,现代技术创新在价值链中的效用不高。

2.文艺演出产业链

以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像》、《丽水金沙》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力作将云南演艺产业激活,使云南的歌舞资源优势转化成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优势,云南民族演艺品牌在国内外得以很好地树立与推广,解决了新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国有演艺团体制改革的难题。在产业链中,民间资本在发展演艺产业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潜力;歌舞表演企业在省内遍地开花,从业人员队伍逐渐壮大,专业化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在市场方面,云南民族民间演出产业的歌舞艺术已经登上了新加坡、日本等国际以及国内众多城市的舞台,云南原生态歌舞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商机。

(四)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链

得益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一批民族工艺品生产示范基地应运而生,比如鹤庆新华村、剑川等,从工艺品的设计、创作再到销售环节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在上游,一支优秀的工艺师队伍逐渐成长,中游的产品加工生产已经突破小型作坊形式,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在下游通过营销取得了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五)新闻出版产业链

伴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出版业对传统的文化体制进行了改革,剔除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以市场为导向,有序竞争格局逐渐形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等措施,全省新闻出版业已经形成产、供、销为一体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全省新闻出版业已经处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阶段。2010年云南省新闻出版业销售收入达到160亿元,实现利润20亿元,从业人员10.1万人。全省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平均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成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研究并构建前后衔接、良性互动、不断增值的产业链,就要着力解决各分支产业链内部存在的不足之处:

对于文化旅游产业链而言,最主要的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开发都市晚间旅游项目,拉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

针对会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政府要加大对处于会展产业链上游企业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会馆场馆的建设,培育云南本地特色的展览品牌,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与策划能力的会展管理人才,提高会展研究理论层次水平。

影视、文艺演出产业的发展要着重培养文艺演出市场经济人,提高本土发行企业与影视投资公司的竞争实力,摄影基地要逐步摆脱被动服务状态的“资源依赖性”局面;运用高科技打通影视文艺演出产业链,建立“创、研、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运作模式。

民族民间工艺生产要在工艺技术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在产业链上也要进行合理设计,尽量增加其价值含量,例如,当游客造访工艺品生产现场时可以尝试增加各种游客体验活动。

新闻出版产业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努力培养市场营销人员;为了填补产业链中的价值空间,要充分利用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前沿的优势,使云南新闻出版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其国际化运作水平,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产业化程度是评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之一,本地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以及资金、技术等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云南省重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投融资平台、培育市场主体,通过体制改革,成立了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在“云南模式”的发展思路下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形成。分析云南文化产业中主导分支产业的产业链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产业链中价值增值环节所在,进而合理设计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云南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施惟达,田立立.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20-23.

[2]曲晓燕.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N].中国文化报,2004-04-30.

[3]王彦林,姚和霞.构建河北文化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3):68-70.

[4]曹新向.发展我国城市夜间旅游的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8):125-128.

[5]黄玉梅.南京城市夜间旅游的发展特征及发展对策[D].南京:东南大学,2006.

[6]徐秀美.昆明会展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4):28-30.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in Yunnan Province and Countermeasures

XU Xiu-mei1, LI Jie2

(1. Tourism and Culture Colleg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2.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篇3

1922年,一部叫《铁扇公主》的动画长片就宣告了中国动画的诞生,然而8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动画行业依旧未成熟。目前,中国动画片市场处于一个过度转型阶段,鱼龙混杂,大量低质、劣质动画片充斥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优质作品却是凤毛麟角。从99年制作发行的中国动画大片《宝莲灯》中我们看到,虽然从影片本身来说,其可圈可点之处并不多,但是我们从其商业运作中却看到了商业动画市场的巨大潜力。全国能消费动画片的人约2亿,但这一市场产生的利润有八成被日美动画片揽去,全国电视台每年要播长达30万分钟的动画片,其中只有2-3万分钟是国产片的份额。

随着近些年中国动漫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动漫人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和研究。关于中国动漫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方面,一是从动漫理论方面,侧重于动漫产业在动漫创意、语言、美学、色彩、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主要从动漫产业链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是对动漫产业发展的产业体制和营销环境进行剖析。本片论文是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对中国动漫产业进行研究,在这里主要是从第二个方面来综述目前关于中国动漫产业的文献。

目前,关于动漫产业的探讨较多集中在其运营模式和创意策划,以及动画市场、动画形象衍生、人才流失等方面上,而对于中国动漫整体产业链的开发与挖掘则不多见。

对中国动漫产业的重新崛起进行深入探索,对其产业链的运作方式和营销策略等几个方面作出较为深刻的分析与批评,,对中国动漫产业作出客观的、必要的价值定位和对其未来发展方向上一个可能性确定,对动漫产业化与其制作、出版、营销等问题进行认真、广泛的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中国动漫产业正确、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学术见解和研究心得,是我进行本次研究的目的。

在动漫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上,李秋香,李麦产的文章《传统文化创造性采借与中国动漫创新性发展》以及刘俊生的《论中国动漫民族话资源的利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第一,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在中国动漫在创作过程中,创意不足与雷同问题上。动漫作品缺乏创新设计思路,所有的故事,如果从一部动画片可以看到,那从另一步动画片里也可以看到,不断的墨守成规,没有突破,没有新颖的东西,长久以往,造成了恶心循环。

第二,没有表现出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比如,在美国的动漫在故事中无一例外的宣扬着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式梦想;日本的动漫中则是永不言败的大和精神。而我们的动漫中就是恰恰缺少了这种核心的价值观,这种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的动漫。即使画面做的再精美,没有核心的价值观,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毫无生气。

从产业链角度对动漫产业进行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多。国内学者在借鉴美日动漫产业链和总结国内动漫产业链的基础上,也给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张黎明的硕士论文《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研究》对中国动漫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与国外动漫作品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解决建议。从政策角度分析观念体制问题,从产业链角度提出新的思路和切入点,并从技术和运营角度提出新的解决办法,以弥补先行研究的不足。

在权威著作方面有浙江传媒学院陈少波老师编著的《中国动漫游戏产业论》一书。此书将探索的重点聚焦在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相关联的诸如产业定位分析、产业历史和现状描述、产业链打造、产业环境培育、产业品牌经营等方面。注重于实践性,所论均是从产业实际中提炼出来的当下中国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所要破解的难题,理论与案例的分析结合恰当。

二、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关于动漫产业的探讨较多集中在其运营模式和创意策划,以及动画市场、动画形象衍生、人才流失等方面上,对局部的发展和而对于中国动漫整体产业链的开发与挖掘则不多见。

在中国动漫产业的两个研究方向上,两极化倾向有些明显,但也有学者已经开始着手,将两者进行结合,以取得更加具有实际价值的理论成果。另外,国内的研究侧重于对日美模式“山寨化”模仿,而自己创新的理论极少,对于动漫产业现状是总结多于创新,适应于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并且具有里程碑式的理论极少出现。未来的研究趋势应该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给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给出独创的、新颖的、务实的理论。

对中国动漫产业的重新崛起进行深入探索,对其产业链的运作方式和营销策略等几个方面作出较为深刻的分析与批评,,对中国动漫产业作出客观的、必要的价值定位和对其未来发展方向上一个可能性确定,对动漫产业化与其制作、出版、营销等问题进行认真、广泛的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中国动漫产业正确、全面、健康的发展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学术见解和研究心得,是我进行本次研究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谭玲,殷俊.动漫产业[M].第三版.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91

[2]陈少波.中国动漫游戏产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23

[3]秦喜杰.中国动画片的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230

[4]岳馥旸.浅谈我国动漫产业[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1)

[5]孙宁,杨君顺.中国原创动漫产业思考[J].电影评价,2009,(01)

[6]2008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组主编.2008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J].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8(12)

[7]顾绣敏.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09)

[8]齐宝强,陈鸿,杨宏伟.对计算机应用中动漫人才的思考[J].才智,2009,(19)

[9]邓智平.广东动漫产业发展与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8,(02)

[10]阮梦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9,(02)

[11]隋杨洋,毛佳.动漫产业:全球格局与中国发展[J].南方论从,2006,(02)

[12]刘轶,张琰.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11)

[13]孙宁,杨君顺.中国原创动漫产业思考[J].电影评价.2009,(01)

篇4

关键词: 莲都区; 枇杷; 生产现状; 发展对策

莲都区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型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年均气温12~18℃,极端最高气温43.2℃,极端最低气温-8.2℃,积温5690~3860℃,年均降水量1474.1mm,无霜期255d,年均日照时数1783.2h,年均日照率40%。境内土壤以山地红壤、黄壤为主, 质地疏松, 养分含量高。具水果生产优势,是浙江省水果产业强县。

1 莲都区枇杷产业现状

莲都区是浙江省枇杷生产老区,处于国内适宜栽培枇杷的中心区域,栽培历史已有1000多年。近3年,莲都白枇杷平均收购价在12元/kg以上,精品果高达40元/kg,以常年正常产量750kg/667m2计,产值达9000元以上。由于经济效益显著,农民发展积极性较高。至2012年底,全区枇杷面积发展到235hm2,产量830t,产值1690万元,生产总量约占全市的1/2,70%的种植面积分布在太平乡、联城镇和紫金街道,品种以“丽白”、“白晶1号”、“宁海白”为主,约占总面积85%。

2 存在的问题

2.1 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大小年明显

枇杷对气候要求极为苛刻,受丽水独特“盆地气候”影响,莲都枇杷栽培中冬季低温成为最大的环境制约因子,每年冷空气活动频繁的1~2月,正值枇杷最脆弱的幼果期,露地栽培极易受低温影响,导致幼果冻伤,减产甚至绝收。

2.2 季节性强,保鲜贮运技术落后

莲都枇杷成熟上市季节为5~6月,采收期短,季节性强。不规范的包装形式及滞后的保鲜贮藏技术,大大降低鲜果货架寿命。

2.3 产业技术水平不高,设施栽培力度不够

目前莲都枇杷栽培面积不到250hm2,生产规模较小,其中以露地栽培为主,设施面积不到0.7hm2。

2.4 综合开发利用尚空白

当前枇杷产业基本以鲜果销售为主,缺乏加工产品,产业链短,综合开发利用少,效益没有充分体现。

3 对策措施

总体思路是围绕“精品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在产前、产中、产后做足文章。

3.1 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3.1.1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兼顾,按照莲都区委区政府《关于扶持枇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枇杷产业发展,走精品发展道路,并明确“用最优品种、选最适环境、产最佳果品”的产业发展基本定位,按照“二带、多点”的思路进行功能布局,“二带”为瓯江、太平溪沿线带和环南明湖沿线带,“多点”为核心种植区辐射周边双黄乡等各乡镇街道,以点带面,多点开花。

3.1.2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重点支持新建基地、设施大棚、微滴灌等基础设施及新品种引进培育、新技术的研究、产品的产后处理,支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支持企业或合作组织做大做强,支持品牌培育和营销推介等,支持开展金融服务以及产业保险等。

3.2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

3.2.1 资源保护与新品种引进。莲都枇杷资源丰富,有许多优良株系。应充分保护与开发本地枇杷种质资源,把资源优势变为生产优势。同时,引进新品种,做好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调整产业结构。

3.2.2 新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充分发挥本地技术优势,开展枇杷防冻防寒、植株矮化、延长保鲜期等新技术的研发与集成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及优质果生产配套技术,创建标准园,实现生产基地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加工规范化、产品流通标识化、质量管理制度化及生产经营产业化。

3.2.3 新模式与科技支撑体系的探索。探索枇杷果园套种技术,提高果园效益。与科研、教育和推广机构合作,培育枇杷产业技术推广组织和民营农技实体,提高果农种植技能。

3.3 树立品牌,突出宣传推介,加强产品营销

3.3.1 突破组织创新。把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组织创新的突破口,提升生产组织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成立莲都枇杷产业协会,指导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3.3.2 打造品牌,强化宣传推介。打造“丽水白枇杷”公用品牌商标,严格品牌管理,通过产品展示、展销、推介、评比等宣传推介活动,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

3.3.3 构建服务平台,加强产品营销。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开展产销对接,构建枇杷产业信息服务及营销服务平台。

3.4 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进行枇杷加工精深产品开发

3.4.1 加快挖掘枇杷文化底蕴。枇杷文化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掘宣扬莲都枇杷的文化内涵,利用媒体平台宣传其文化价值和食用药用保健用途,向文化、旅游等行业渗透,实现枇杷产品与枇杷文化的一体化经营。

3.4.2 发展休闲观光产业。按照休闲观光、摄影、写生等需要,以园林化布局为理念,以尽量不破坏耕地为原则,完善枇杷基地配套设施,提供良好舒适的观光环境。同时,在枇杷产业集聚区域建设枇杷文化特色村,结合文学、艺术、体育和民俗,开展“赏花、品果、采摘、文化”等特色节庆活动,吸引不同游客观光旅游。

3.4.3 探索以枇杷加工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枇杷全身是宝,要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等采取技术引进、合作加工等方式探索枇杷加工产业,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收稿:2012-04003)

参考文献:

[1] 顾鲁同.把脉江苏枇杷产业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1(04)

篇5

2014年6月12日―13日,由中国电子商务创新推进联盟主办的“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在北京举办。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载体,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金翅膀”。2015年6月17日―18日,“第二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在京举办,主题为:“打造信用网路,构建信任生态”。

而在国内,汽车产业作为供应链管理最为完善的行业之一,是典型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投入高产出和规模经济效益递增的产业,其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是目前在我国发展最快的融资模式之一,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综述

供应链金融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芝加哥,当时是被用于谷物行业来为发货人融资。[1]陈友军(2006)[2]指出汽车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福特信贷提出应以专业化和资源化来满足经销商的需求,为新车、二手车或租赁车提供库存融贷、抵押融资以及批售融资等汽车金融服务。

我国关于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有关研究是在20世纪最后10年才开始出现的,但是都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一直到本世纪初,国内才逐渐展开了对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3]由于汽车产业供应链的上游零部件制造商和下游经销商都具备一些中小企业的“先天局限性”特征,例如信息透明度较差、资金实力较为薄弱、道德风险高、信用级别低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这些与生俱来的问题使得它们很难从金融机构方获得授信。[4]

梁雅乔(2011)[5]将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切入点,根据汽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针对产业链上游零部件加工商展开应收账款融资以及下游经销商展开汽车质押融资进行了业务模式研究。彭磊、郑晗(2011)[6]根据融资主体的不同,把汽车产业供应链融资方案分为针对于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针对上游供应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和针对下游经销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刘畅(2013)[7]主要以平安银行、交通银行为汽车产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深入分析为例,指出了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开展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升级和发展,企业间的单一竞争开始呈现出向整条供应链转移的趋势。尤其是对于汽车产业,随着国内对于汽车的消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早在 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已达世界第一,对于处于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上下游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可抵押资源相对匮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其融资之路显得步履维艰,所以对汽车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融资研究逐渐成为汽车行业中关注的重点。而供应链金融的兴起,无疑为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汽车厂商配套企业提供了一条新型的融资渠道,即通过把握汽车产业采购、生产、仓储、配送、销售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密切衔接,灵活地选择融资主体,提高汽车供应链竞争力,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其产业链上的经销商、供应商与核心企业(国际性的汽车厂商)的关系紧密,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进入、退出有制度化的规定。出于对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的考虑,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其他成员的资金流状况非常关注,而这种利益共存的关系也成为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得以运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作为以价值导向实物流,货币资金运动导向物质资源运动表现形式的供应链金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供应链中寻找出核心企业,并且以核心企业作为中心,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将供应链中所有的节点连成一个整体。一方面通过资金注入方式对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支持,另一方面解决供应链失衡的问题,这种模式正逐步被运用到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同时也成为各大金融机构所关心的热点话题。

3汽车产业线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已经从传统的10发展到20,即线上供应链金融,目前正在朝30进行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将无形的资金流转化为可视的在线数据,可以无缝嵌入核心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并且同时与物流公司对接,从而实现线上链接供应链核心企业、经销商企业、供应商企业、物流公司以及银行,把整个供应链交易所引发的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实时传输与展现在共同的数据平台上并且可以进行授权共享,银行在线提供电子银行服务,构建对企业客户全方位、全流程、多层次的线上服务体系。所以线上汽车供应链金融更多则指的是利用网络渠道,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之上,对汽车供应链上融资的相关方(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全业务全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以此来达到业务流程的可视化、数字化和系统化的目的,这对整个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协同和优化都有着革新性的贡献。

4实践与展望

篇6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72-02

2009年6月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发展规划,连云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连云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次危机中,一定要找准产业定位。而新能源正是适合连云港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连云港要借此重大战略机遇,结合当前形势,在新一轮发展中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

一、新能源的定义

长期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对于“新能源”的定义比较含混,范围不够清晰,人们对于“新能源”的认识存在着一些争议,一些观点趋向过于狭义化。本文中认为这个“新”不仅区别于工业化时代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利用形态,而且区别于旧式的只强调转换端效率,不注重能源需求侧的综合利用效率;只强调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不注重资源、环境代价的旧的传统能源利用思维模式。

传统能源生产利用形态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转换系统加大,中间损失增加,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集中排放二氧化硫造成酸雨问题和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还有就是安全问题,大电网和超高压输电为供电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频发等问题,脆弱的电网成为和敌对势力要挟的把柄。再则,这种规模化的能源大生产格局,无法调动社会和民众的积极性来参与节约和优化系统能源,使能源的经营者成为孤家寡人和众矢之的。因此,人类需要在能源问题上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需要有多种新的能源转换和利用形态,建立多源新的能源供应体系,创造多维的能源交易机制来解决人类文明的动力问题,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 “广义新能源”。

二、国际能源产业情况展望

1.全球能源的消费量将持续增长。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世界能源需求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到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2%。

2.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随着世界能源消费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尘颗粒物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将日趋严重。据EIA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2001年达到239.0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

面对以上挑战,未来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将向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3.新能源在各种能源消费量比重中逐步增大。世界大部分国家能源供应不足,各国努力寻求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都对发展能源的战略决策给予极大的重视,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尤为引人注目。化石能源的利用会产生温室效应,污染环境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升温。从目前世界各国既定能源战略来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未来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再生能源发展很快,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新能源作为能源政策的基础。从世界新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其开发利用增长率远高于常规能源。风力发电技术成本最接近于常规能源,因而也成为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技术,风电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年增长率达27%。

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大力鼓励可再生能源进入能源市场的条件下,到2020年新能源(不包括传统生物质能和大水电)将占全球能源消费的20%。

三、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着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落后,大型设备制造能力薄弱。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鼓励生产和消费新能源。国家政策和规划要求,运用科技创新手段来加快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整合现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的服务体系,加快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推广,促进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2.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在低端的锁定情况表现非常严重。一方面,高端一旦出现一些好企业,跨国公司就可能进行收购、并合,以此来保持其在中国的优势。另一方面,企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难度很大,集群升级更加困难重重。

3.新能源市场潜力巨大。在中国现有能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中国面临着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能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中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发展新能源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十一五期间,在现有的能源和资源边界的约束下,新能源这一有助于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产业,孕育着重大投资机会。

四、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江苏省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连云港市电力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法》,连云港市结合自然地理等条件,以及全市跨越发展战略定位,不断加大新能源建设力度。截至目前,核电装机212MW,占比达到62.8%,生物质发电与利用、太阳能制热和发电、风能发电等其他新能源利用占2%。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正逐渐壮大,但除去核电,其他能源形势总体规模仍偏小,尚未形成完整配套的产业链。

(一)新能源建设情况

1.核能发电。国家在“九五”开始建设田湾核电站,按8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规划。目前1号、2号机组2007年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按照国家核电发展规划,田湾核电站将最终建设8台1000MW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同时,连云港市还加紧建建抽水蓄能调峰电厂的有关研究,并积极向上级申报,力争与核电二期工程同步实施、配套建设。

2.风力发电。目前,连云港市陆上风电场规划两处,南区灌西盐场――燕尾港一线沿海滩涂及湿地,一期10万千瓦项目于2007年11月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已由华电集团和中能联合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开工建设;北区赣榆县一线海堤外侧区域,可建规模10万千瓦。目前,测风工作已完毕,正在编制项目可研报告,争取“十一五”末开工建设。

海上风电场规划在赣榆县秦山岛附近水深-5米~-15米区域建设50万KW海上风电场,在灌云县开山岛附近水深-5米~-15米区域建设50万KW海上风电场,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正在两处区域开展前期测风工作。

3.生物质能利用。目前,连云港市已有多处生物质能利用项目。在赣榆、东海、灌云、灌南等4个县各建有一处生物质发电项目,总装机规模114MW,年可利用秸秆类农田废弃物约90万吨。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建设一处垃圾焚烧热电项目,装机规模18MW,建成后可日处理垃圾900吨。此外连云港市还在争取年产1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

4.太阳能利用。连云港市太阳能光热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现已形成较好的技术与产业基础。目前已有太阳雨、苏阳、响亮、利民、昊升、天马、三金等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36家,品牌60多个,年产量近150万平方米,总产值约15亿元。连云港市的光热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五、壮大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的对策

1.抢抓机遇,摸准最新产业政策。连云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连云港已成为江苏实施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开发战略的主要承担者,国内外市场要素合理衔接的战略要点,在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在气候问题上面临巨大压力,中央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在减排温室气体问题上的大国责任,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消息表明,关于新能源扶持计划的政策和声音近期密集出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近期也表示,拟定中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计划力度将比现有政策“大得多”,且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将尤其受到鼓励,该振兴计划可望于近期完成草案制订。

2.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连云港要借此重大战略机遇,结合当前形势,走适合自己的路,才能在新一轮发展中抓住机遇,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所以,连云港市要在温总理对本市的战略定位基础上,将新能源产业与民生需要、港口建设、工业布局等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新能源产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突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同时,要对新能源的关联产业做好深入的研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不断引进新能源设备制造、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拓展产业空间,延长产业链,做强做大新能源产业。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强化政策引导,针对新能源生产、新能源设备制造及配套材料等,建立投资、价格、税收、补贴、加速折旧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促进现有新能源类企业做大做强;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能源设备生产制造企业,加强与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不断延伸、完善和壮大新能源产业链;出台有关专门的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民间企业集团加盟新能源生产和建设,加快引进新能源基地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抓紧做好有关人才储备,为形成新能源生产基地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连云港市要壮大新能源产业,必须吃准国家产业政策,抓住新一轮产业调整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做强做大新能源产业。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法》、《连云港市电力发展十一五规划》.

[2]黄树香.新能源界定范畴探讨[EB/OL]国研网,2009-7-14.

篇7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IC)产业 产业优化升级

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理论回顾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公司越来越注重分解生产链,并在全球范围内分配生产链,综合合理利用全球资源,寻求比较优势,从而达到减低成本的目的。在跨国公司的这一生产取向下,全球产业链现象越来越明显,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产品价值来源的重新组合,即形成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从全球价值链角度出发,Kaplinsky(2002)认为存在四种不同层次的产业升级模式,从低到高、迭次推进的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种方式。

不同层次产业升级所要求的技术水平不同,创新人员涉及的综合素质要求不同,要求其为实现该层次创新的投入不同,面临的风险系数也不同,因此,升级的空间和带来的附加价值差别也十分巨大。工艺流程升级可以通过员工的短期技术培训、更换新设备、提高各工厂车间的生产配合等简单方式(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如福特的汽车流水线)来实现,因此带来的附加价值最少;产品升级对技术的要求稍高,它需要研发更新的、更便利的、更实用的、更加高档的产品,获得的附加价值要高于产品工艺流程升级所带来的附加价值;功能升级要改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从附加价值低的部分向附加价值高的部分转移,从而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价值链条升级要求离开原来的价值链,寻求新的价值链。

上海IC产业现状分析

集成电路产业,即IC产业,已成为引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坚,该产业是否景气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将IC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并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培养。IC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IC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位势。IC产业链主要由设计、制造、测试封装三个板块组成,相应地,企业也大致分为设计企业、IC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中央以及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IC产业抓住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推进外资(特别是台资)集成电路产业向上海进行技术转移。随着中芯国际、宏力、泰隆、英特尔和IBM等制造、封装、测试项目以及威盛、智原、扬智、旭上、芯成等IC设计企业相继在上海落户,一条囊括设计、光罩、制造、封装测试以及设备、材料等支持服务在内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初步形成,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水平大大提升。

2005年,上海市的集成电路设计业通过重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化基地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力促进中心,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基地式集群发展的先河”,综合发展能力开始在全国领先。至2005年11月,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数量已经从2000年初的17家发展到145家,数量占全国总量的25%;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个人获得国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数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上海设计企业标准工艺自主设计能力已从2000年的0.6微米跃升至2005年的0.13微米;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业产值已从2000年的2亿多元发展到2004年的11.1亿元,年增长率达70%;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凝聚了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4000多人。

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个涵盖设计、封装、测试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框架已形成。

由上可知,上海信息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世界信息产业链上的地位不高。按照附加价值高低可以将全球价值链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所处的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他们拥有品牌,负责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以及系统集成,控制着核心产品和新产品的生产;第二部分为日本所处的次高端,日本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第二大国,是世界消费电子产品的霸主,在微电子、光电子产品以及计算机方面仅次于美国,并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尤其拥有精湛的生产工艺;第三部分为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国家和地区,他们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端,经过积累,他们已具备较好的生产技术,正发展成为集成电路等部分关键元器件的生产基地,并生产部分高端产品和新产品;而上海地区仍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一般元器件的生产以及整机的加工和组装。

价值链在全球化的同时,本身的构成也发生着变化,使得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低的部分更加边缘化,进一步降低该部分的附加值,相应地,高端部分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价值链弧度收缩,导致国际国内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国际上,随着跨国公司外包低价值链附加值部分,发达国家获取的收益越来越高,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越来越少。

从国内来看,掌握大量资本和先进技术的群体可以从全球搜索利润,而劳动者由于低端产业转移面临就业困境。这就使得上海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上海IC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上海市近年来IC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上海市已经成为我国IC产业的支柱之一;然而,从上海IC产业产值的分布来看,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面临众多挑战。

(一)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且对外依赖度高

上海IC产业区技术提升的主要来源并不是大规模的自主研究和开发创新,FDI和众多跨国企业成为上海IC产业的主要资金供应渠道和技术创新源泉,上海IC产业因尚未掌握核心技术,而在国际技术标准上受制于人。信息产业技术处于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对技术的垄断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对出口技术和设备都严格控制。

例如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是通过引进中国台湾的技术和资金建立起来的,一方面使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在相对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并使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水平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另一方面使上海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引进更多的台湾技术,形成技术发展过程中明显的“路径依赖”。

在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上海研究开发费用R&D占GDP对信息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不够,对信息产业增加值的拉动作用不大。要维持信息产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上海在R&D经费的投入量、密集度、分配比例、人均研究经费、投入结构等方面要重点加强研究。上海地区IC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突破技术的瓶颈,仍然要充分利用国际技术扩散机制吸收、学习和积累技术,并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缩小甚至消除技术差距。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上海ic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及增值含量低,而且大都集中在中低档次的消费类电子应用领域,大多局限于进口代替的仿制产品类,同时缺乏个性技术及产品,满足不了也跟不上应用市场的需求。

(三)缺乏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机制

上海ic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纳力度仍然欠缺。产业发展不仅取决于本地高校和在校生的多寡,更重要的如何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黄维德、陈万思(2005)关于上海信息产业人才流动的调查显示,信息产业人才供给的增长速度滞后于产业的发展速度,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极为短缺。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信息人才所享受的薪酬吸引力不够,获得的培训机会不多,工作满意度不高。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足够重视,使人才高度流动难以长期沉淀和集聚。

(四)产业发展融资方式不足

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ic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巨额资本投入,特别是对r&d的投资,但目前上海ic产业由于资本短缺、融资困难,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因缺少资本支持而不能投入生产、经营和产业化,错失市场机会。

促进上海ic产业升级的对策

综上所述,ic产业价值链上附加价值最高的部分是研发过程和市场营销过程。国际上也普遍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价值链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条件是ic产业的发展。为促进上海ic产业快速发展,并提高其产品国际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从上海ic产业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及产业升级层次来看,上海ic产业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工艺流程升级和部分的产品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带动了全国ic产业的发展。随着价值链构成的变化,工艺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附加价值提升空间缩小,升级难度系数也不断增大,只有转向功能升级和价值链条升级,才能进一步提升附加价值,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位势,提高ic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篇8

关键词 红衣花生;产业现状;问题;对策;福建连城

中图分类号 S5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071-02

1 产业发展现状

连城县红衣花生主产地在文亨镇,种植历史悠久,因其种仁外包紫红色的种衣而得名。其产品不仅富含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而且因其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功效为消费者所推崇,如其富含亚油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可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富含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具有促进人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功能;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治癌功效等。因此,连城文亨红衣花生是花生种类中独特的名贵珍稀品种之一,2012年6月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近年来,连城县有关部门加大红衣花生的开发研究、品牌营销、技术服务等系列措施,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外销市场稳步扩张。同时,随着连城县旅游产业的提升,连城文亨红衣花生这一名优特产品因其独特的保健药用价值而为游客所接受,成为游客必购的亲友馈赠品。2016年,全县红衣花生种植面积515.2 hm2(其中文亨镇面积占67.2%),产干荚果3 952.5 kg/hm2,总产量达2 036 t,产值达4 072万元,种植乡镇也由文亨辐射到莲峰、林坊、北团、新泉、庙前等地,红衣花生的种植和加工已成为连城县农村脱贫致富的区域特色产业之一。

2 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不配套,产量水平偏差大

红衣花生主产地文亨镇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已成为当地传统,干荚果产量基本在3 375~4 500 kg/hm2之间。然而,新发展区域总体种植水平不高、耕作粗放、密度稀、用肥少、病虫害重,致使产量仅为1 875~2 625 kg/hm2,效益不显著,影响农户积极性。同时,不少农户留种不科学,常把春花生的干荚果留作第2年种子,既加快种性退化,又因发芽率降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这些都制约着红衣花生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1]。

2.2 花生收购没有保障,价格起伏波动大

目前,连城县域内春花生比例大,占80%左右,而春花生收获时期正逢“双抢”季节,劳力十分紧张,且7月下旬至8月上旬常出现雷阵雨、台风雨相伴的天气,鲜果晒干较为困难,多数加工户利用农户无暇处理收获鲜果而肆意压低价格收购,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如2009年7月下旬鲜果收购价为3.4~3.6元/kg,达近6~7年以来的最低,而近2年鲜果收购价又回升至6~7元/kg,价格波动大,严重损害种植户利益,影响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2.3 加工未能配套,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红衣花生产品主要以干果经简单包装或经烘烤、盐渍烘晒等方式粗加工而成,未让消费者感受到红衣花生与普通花生的明显区别,未能体现红衣花生独特的药用保健价值,产品附加值低。同时,红衣花生的药用保健加工研发及市场开发未能深入开展,造成销售产品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外销市场难以扩展,严重制约红衣花生产业做强做大[2]。

2.4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红衣花生种植与加工仍以家庭作坊式小规模生产为主。种植基地未实现规模化,订单生产也未大量发生,加工企业规模小,没有出现龙头企业,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少,行业协会尚未建立。

2.5 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意识淡薄

为了提高连城文亨红衣花生的知名度,2000―2003年连城县委、县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结合旅游兴县战略积极打造连城文亨红衣花生这一特色品牌,但近年未能实现持续投入,品牌保护、品牌宣传力度有所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红衣花生产业发展。

3 发展对策

连城县应立足于连城文亨红衣花生这一特色产业优势,在强化技术指导、全面提高红衣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在产品加工研发、培育龙头企业、规范行业管理、建立价格保护机制、实施品牌战略上做好文章,才能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3.1 加快新技术推广步伐,全面提高红衣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3.1.1 大力推广“六改”配套技术。面对种植新区耕作粗放、密度稀、用肥少、病虫害重等问题,连城县农技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出“六改”高产配套技术,具体为改粗放用种为精细选种,改盲目早播为适期播种,改大中畦多行三粒植为小畦双行两粒植,改少施肥为合理配方施肥,改人工中耕除草为化学除草与人工中耕除草相结合,改粗放田管为精细田管。要求在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的基础上,重抓“六改”高产示范片,以点带面,从而全面提高农户种植水平[3]。

3.1.2 加大红衣花生春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示范力度。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播种季节,常因低温多雨天气影响而造成烂种死苗,致使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高。试验表明,地膜覆盖可增温调温、保墒提墒,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地膜栽培c露地栽培相比,产量增幅达25%~32%,可提早7~10 d收获上市。这一技术应首先在传统种植区域示范推广,再逐步推广至新区,这对提高产量和品质,调节“双抢”劳动力紧张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3.1.3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保障良种良繁。要尽快抓好连城文亨红衣花生的品种提纯复壮工作,精选具有原产地品种特征特性的连城文亨红衣花生进行秋繁,可以在原产地文亨镇湖峰村、田头村等地建立30~40 hm2的良种繁育基地,采用良种良繁,为红衣花生的生产提供可靠、优质良种。

3.2 建立价格保护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红衣花生种植以春季为主,每到“双抢”劳动力最紧张时,也是花生产出季节,加工大户或加工企业常通过压r实现利润最大化。一方面,要发动农户充分利用早稻田大力发展秋花生种植,以错开“双抢”季节,在收获时节可有充裕时间处理产品;另一方面,可采用行政手段,建立价格保护机制,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督促加工企业与种植农户签定收购最低保护价格,对恶意损坏农民利益的企业及时通报、及时处罚。只有农民的切身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红衣花生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3.3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红衣花生产品开发研制

连城县委、县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龙头加工企业与省内外有关科研院校(所)加强合作,紧紧围绕连城文亨红衣花生药用保健这一特色,加强红衣花生产品开发研制,结合市场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开发出不同档次的食用产品及药用保健品,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工企业应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工艺、新设备,改善加工条件,改进加工技术,深入市场调研,捕捉市场热点需求,挖掘市场潜在商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拓展市场空间[4]。

3.4 培育龙头企业,加快红衣花生产业化经营

连城县委、县政府应尽早制订红衣花生产业发展规划,无论种植还是加工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并积极培育红衣花生加工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按照“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统一检测、统一市场准入”的要求,实现产、供、加、销一条龙,从而加快实现红衣花生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3.5 建立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管理

由政府出面组织、引导,以加工企业、加工大户、种植大户为主体建立”连城文亨红衣花生”行业协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管理。通过加强协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约束,规范生产经营管理,与农户结成紧密型的产业关系,形成契约式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3.6 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实施品牌战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连城文亨红衣花生知名度,县委、县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保护连城文亨红衣花生这一特色品牌。在连城文亨红衣花生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做好品牌战略的打造实施,切实提高连城文亨红衣花生知名度,为市场的扩张打下扎实基础。

4 参考文献

[1] 秦利,韩锁义,刘华.我国食用花生研究现状[J].江苏农业科学,2015(11):4-7.

[2] 潘月红,钱贵霞.中国花生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10):18-21.

篇9

关键词: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93-2

1 花卉产业概况

1.1 产业现状

近年来,连云港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花卉产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港城的花卉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截至2010年6月,我市苗木花卉面积达20.8万亩,其中花卉4.04万亩;花农8000余户,从业人员近两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62人,花木经纪人600余人;花卉企业159个,其中大型企业46个,龙头企业17个;花卉市场19个,花店193个;花卉行业协会9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个,花木品牌7个。初步形成了以东海双店、岗埠农场为代表的鲜切花基地,以灌南现代农业园区、振兴集团为代表的高档盆花生产科研基地,以灌云东王集、赣榆城西为代表的观花类花木基地。主要品种有:非洲菊、百合、郁金香、马蹄莲、玫瑰等;高档盆花的主要品种有:蝴蝶兰、凤梨、红掌、杜鹃、大花惠兰、仙客来等。

1.2 发展优势

1.2.1 区位条件 连云港位于江苏省东北部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东临黄海,西连徐州市,南接淮安市,北与山东接壤,是海陆和南北两个过渡带交叉的中心点,北接渤海湾经济圈,南依长三角经济辐射区,是我国最早的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上海和青岛之间最大的港口。

1.2.2 土壤条件 连云港市属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平原、山丘、水面、滩涂俱备,土地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土质较为肥沃,尤其含钾量高,适宜各类花卉的生长。全市共有耕地面积570多万亩,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1%。尚有13.2万亩土地亟待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较大,适宜发展花卉的空间较大。

1.2.3 气候条件 连云港市属暖温带南缘湿润性季风气候,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均温13.2-14.0℃,常年无霜期为206-223天,年降水量910-980mm,年降水集中在6-9月。在森林植被分布上既有南方树种生长,同时也有北方树种生长。连云港市冬暖夏凉,适宜发展鲜切花,特别是种植郁金香、百合等球根花卉。

2 存在问题

2.1 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与一些云南、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鲜切花的生产单位都是单个的花农,只有极少数的花农有10个以上大棚,大部分只有2-5个大棚。目前还没有大型的花卉企业生产鲜切花,普遍表现为“小而全、小而散、小而粗”,抗风险能力低。

2.2 花农的种养、管理水平不高

花农在花卉选种、茬口安排、花期调控、施肥、病虫害防治、温室的保温和增温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很难与销售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经济效益难得保障。

2.3 资金匮乏和投融资渠道不宽

花卉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多数经营业主的自筹资金有限,加上融资渠道狭窄,导致其后续发展资金匮乏,基础建设投资不足,影响扩大再生产。

2.4 市场流通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花卉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运作的几个乡镇批发市场规模太小,销售渠道也不通畅,主要依靠经纪人或合作社,不能保证花农丰产就能丰收。尤其是新花农,由于还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技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新种植户多出现种花赔本。

3 发展措施与建议

3.1 加强政策引导

结合当地花卉产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出适合连云港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出台《连云港市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促进花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广泛推行互换、转让、租赁、入股等形式,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有效地促进土地向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加强财政支持,强化信贷扶持,切实减轻税费负担,规范税费征管,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运用市场化手段管理,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充分尊重经营者的自,放手让其发展。

3.2 完善金融体系

政府要建立健全财政补偿农村金融机制,对支农贷款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建立专项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建立贷款项目的配套机制,安排一些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花卉产业项目贷款贴息和资金配套,降低单独由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支持的项目风险;组建集投资、担保、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区域性现代花卉产业投资公司,有效整合来自各个渠道的资金,为全市花卉产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3 提高科技含量

搭建以市农科院、林技站、振兴集团为基础,联合相关科研院院校、龙头企业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平台,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为主,多种创新方式相结合的花卉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先进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努力提升花卉生产的品味和档次。加强育苗、栽培、采后加工、保鲜、运输等技术的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合作,加快我市优势鲜切花郁金香种球、蝴蝶兰组培苗的繁育。

3.4 注重人才培育

探索建立连云港花卉人才培训中心,负责培养全市的花卉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整合教育资源,为花卉企业培养多层次、高素质的科技、管理、经营人才,大力培养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人才。对于企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大力加强农村花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把花卉培训内容纳入农村基础培训计划,在培训经费方面给予补助,加强对企业和花农的培训,实施县乡村花卉实用人才工程和花农教育培训工程。

3.5 创建花卉品牌

要使连云港的花卉产品得到长足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营销势在必行。首先,引进适用优良品种和开发新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转变生产方式,进行花卉企业的重组和聚集,提高花卉产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全面提升花卉生产质量。其次,按照国家花卉产品等级标准的要求,对进入市场的花卉产品实行严格的质量认证,建立花卉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把住行业的入市门槛,树立市场的信誉。第三,加强连云港花卉品牌对外宣传,形成区域品牌效应,重点打造以蝴蝶兰为主的高档盆花品牌,球根花卉为主的鲜切花品牌。

3.6 发展产业化多种经营模式

成立由花卉生产、科研、加工、储运、销售和相关企业及花农自愿加入的市级花卉产业联合会,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且在市政府授权范围内承担政府扶持和引导连云港花卉产业发展的职责,推动全市花卉产业生产企业的分工与合作,实现花卉企业的优化组合,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通过积极培育花卉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花卉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花农走向联合,增强规避风险和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3.7 培育产业化花卉产业集群

一个完整的包括产供销各环节及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的产业集群将是连云港花卉竞争力的来源。因此,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建设花卉产业集群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把新的投资政策所关注的焦点转向“推动产业联系”。连云港的花卉产业集群建设可依托市内各花卉产业园区作为基础,通过做大做强振兴集团的花卉专业种植园区,以及在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建设区域性现代花卉农业示范园区,以龙头园区带动区域基地,建设示范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形成连云港花卉产业集群优势。

4 结语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 物联网应用 辽宁

中图分类号:F49;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35-02

物联网被称为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同时也被许多国家列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概念首先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凯文・艾什顿在1999年提出。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的《互联网2005.物联网》中正式采用物联网说法。物联网(IOT)是“物物相连的智能互联网”,它包含了三层含义:(1)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2)物联网的用户端可以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3)物联网是可以进行智能控制、自动监测与自动操作的。

一、我国物联网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政府对物联网的发展十分重视,200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同志,就提出要建设信息网络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又颁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物联网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同时出台了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十二五”期间,共启动了28项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2013年10月又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4-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的通知》,财政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共同设立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物联网研发项目的支持,已经累计安排物联网专项资金15亿元,陆续支持了500多个研发项目。

近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综合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充分体现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地方政府出台地方规划和行动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对企业为主体的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进行扶持。建立协同推进机制,积极推广物联网应用,取得了积极成效。物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到了纺织、冶金、机械、石化、制药等工业制造领域。尤其是智能交通领域的车联网以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物联网,市场前景良好,增长速度不断攀升。到2014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5800亿元,同比增长18.46%。

中投顾问的《“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物联网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构成物联网产业链中的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分别占物联网产业规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

从应用领域角度看,2015年占据我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其中智能家居领域由于和日常生活高度融合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发展最快的应用领域。智能交通中的车联网以及智能医疗领域,由于需求空间广阔、产品附加值高,在2015年获得了大量的市场投资,在2016年其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提高。

预计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其理念也日趋成熟。当前,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活跃,发展迅速,真正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被认为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辽宁省在物联网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能力、网络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物联网产业也必将成为辽宁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加速产业信息化智慧化的核心推动力量。

二、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应用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辽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电网、工业自动控制,数字医疗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物联网试点和示范项目,并且取得了初步进展。

例如,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的基于物联网的绿色通信机房,为维护人员提供机房实时能耗水平并提供能耗优化建议,降低了故障发生概率与整体能耗,体现了物联网的智慧应用的优点。通过部署统一标准的各类感知装置,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环境数据,并且遵循统一信息模型和通信规约,系统统一对感知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加工。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自2015年起开展了国家电网公司物联网示范应用建设的试点工作,其建设内容涵盖了变电、配电、机房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改造。特别是该公司的信息通信工作部以智能电网建设为契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电网,未来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篇11

【关键词】冷链物流;生鲜食品;物流体系

1.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生鲜食品的需求量与越来越大,不仅要求生鲜食品的安全也在种类和新鲜程度上有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4月,以“强化食品‘冷链’销售管理”为主题的现场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提出每家商场、超市都要对各类生鲜食品从生产、运输、储藏都要做到低温和冷冻,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2.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概述

2.1 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cold chain)是一种特殊的物流,是对温度、时间有特殊要求的生鲜产品的供应链物流网络。本文将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定义为:从生鲜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中保证生鲜食品数量及质量同时减少相应的成本的供应链物流网络。

2.2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与传统物流的联系与区别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与传统物流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冷链物流不仅具有传统物流的交叉性、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性,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性质,表现为:

2.2.1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对象的特殊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主要生鲜食品(蔬菜、水果、鲜肉、奶类、家禽、水产品)人均消费呈逐年递增趋势,而这些生鲜食品又具有易腐烂变质的特点,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必需及时有效的把各类生鲜产品运输到销售地点。

2.2.2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环境的特殊性

出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生鲜食品必须存放在适宜的低温环境下,这就要求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具有更高的设备要求。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适当的距离处要设立冷库,以便更好的确保生鲜食品的安全。

2.2.3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运输技术的高要求性

对于不同的生鲜食品,相应的温度要求与保存期限都各不相同,这就对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技术要求和专业性提出了严格要求。目前生鲜食品保存在不同的温度可以分类如下:

(1)冷藏食品,适宜温度为0℃~7℃。

(2)冰温食品,适宜温度为-2℃~+2℃。

(3)冷冻食品、冰品,适宜温度为-18℃以下。

(4)超冷链食品,适宜温度为-50℃以下。

对于不同保存温度的生鲜产品,在生产、包装、运输的技术要求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应用于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技术主要有:物流信息技术、仓储保鲜技术、冷藏运输技术等。例如:GPS(全球卫星定位)、RFID 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

2.2.4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管理和组织的高标准性

由于生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具有时效和质量的双重要求,要求冷链物流各个环节上有严格的控制,将生鲜产品数量(Quantity)、生鲜产品质量(Quality)和快速(Quick)的作业有效的协调运作。这就要求运营者有一套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方案。以保证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有序、高效的运转。

3.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生鲜食品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易腐冷藏货物的生产和运输发展迅速。所以发展冷链物流是大势所趋,但就以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3.1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低下

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情况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汽车冷藏车辆方面:我国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为0.3%左右。在铁路冷藏车辆方面:在全国总运行车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在食品冷藏运输率方面:目前我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食品约4000万吨,而食品冷藏运输率仅为10%左右。在冷库容量方面:我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立方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存。

3.2 完整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

虽然近年来对于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的研究在不断发展,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在情况稍好的冷冻产品行业,也存在这冷链物流中断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流入零售市场的缘故。

3.3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

对于国内市场的生鲜食品从生产、运输到销售,绝大多数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来完成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由于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滞后,大大加大了生鲜食品在运输途中出现质量问题、及时性问题发生的概率。

3.4 冷链物流人才的缺失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冷链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由于冷链物流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如:物流供应链、食品学、冷冻工艺学等。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此方向的专业人才,很多企业不得不招聘很多相应专业的人才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不仅加大了相关的成本,也加大了某些操作环节出现错误的风险,导致经济上的损失。

4.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未来发展展望

4.1 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的枢纽,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过去冷库大部分都建在大中型城市,现在小城镇也有部分冷库建立,并且冷库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而冷藏运输装备的发展也应日臻完善。

4.2 冷链物流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

人才作为立国之本,是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集多方面知识于一身的冷链物流人才更是如此。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于冷链物流相关人才的培养,这样不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还可以为健全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打下人才基础。

4.3 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基于中国的国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同时遵循“3T”(贮藏和流通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产品耐藏性Tolerance)与“3Q”(生鲜食品数量Quantity、生鲜食品质量Quality、快速Quick)原则,建立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在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管理和组织方面也得出相应的模型与算法,更好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5.结束语

生鲜食品行业的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着巨大潜力。虽然我国目前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仍有许多瓶颈,但并不妨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认识度越来越高。中国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发展还要立足于长远稳步推进,不仅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还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完善我国的生鲜食品市场。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 效率

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在当今世界经济突飞猛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由于各国经济竞争的加剧,竞争的焦点也由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转向人才、技术、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要的高科技产业之一,已成为发展的重点。 并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的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的中国市场,将成为世界的焦点电子信息产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

疲软的基金会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电子信息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握的关键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导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很低。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系统地研究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规律,分析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对策。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有关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经验。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从而开创了创新理论的先河。并于1912年提出“创新”一词时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 诺斯等人,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派的“制度”结合起来,研究制度的变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由此创立制度创新经济学这样一门新学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理论”。wazl(1996)的研究表明,创新的区域集中与集群内技术等要素的溢出效应密切相关。Begrmna&Feser(1999)概述了集群的创新优势来源:外部经济、创新环境、合作竞争与路径依赖。Mecua(1997)的实证研究显示,通过创新群内公司间的交互作用最有可能有效地产生创新。

三、电子信息产业的一般特征

1.知识密集和技术含量高

在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是科技知识和高素质人才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主要生产要素是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中物质资源的成本在其值较低。

2.研发投入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高研发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它被认为是由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领先技术和企业持续成功的关键。

3.产品更新快、竞争激烈

所谓的升级换代产品是一个新产品代替旧产品,如果新产品比旧产品好,新产品将会限制老产品销售或卖不出去,产生新老产品的升级。一般而言,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产品更快,如,根据洗涤剂行业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为5年。

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现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不同的区域共同发展,目前已形成,每个链接在相应的区域集聚发展网络的协调发展。但该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立场是不一样的。

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最近二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在世界地图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中国在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在整个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在短短不到6%的就业和不到9%的总资产,就创造了营业收入的12%。尽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缺乏数据在系统中,学术界对该行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仍然是有争议的。

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产业发展方面,一方面,要实现集群战略,实现主导产业,上游和下游相关行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培养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开发一批技术、品牌、竞争的中国企业,扎根于当地和跨国公司,提高我们的立场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另一方面,实现分工的策略,既要在企业间实施分工的做法,也要在空间上认为因地制宜是整确的,每个链接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最适合当地发展,实现最优配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坚持“行动”而是的原则,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使工业和链接到分工的基础上广泛的密切合作。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机遇,在工业发展上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

2.强化合作,在产业发展上实施梯次战略;

3.充分重视市场的作用,利用本土化优势,重点发展销售、服务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等.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刘志高,尹贻梅.演化经济地理学: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国外社会科学,2006,(1):34~39

[3]李国平,卢明华,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 -+ , 地理研究

[4]董云庭,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分析, 中国工业经济

篇13

关键词: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政策扶持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41-02

常德是农业大市,是江南著名的“粮仓、酒市、烟都、纺城、茶乡”,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蚕茧和水产品的总产量均居湖南省之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和鱼的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常德市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对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营养价值、卫生程度有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求农产品品种丰富,配送及时迅速。因此,市场需求促使农产品物流模式进入新的阶段,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阶段。

冷链物流产业所运送的商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等;第二种是加工后的食品,如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等;第三种是特殊商品,如药品和疫苗等[1]。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主要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商品服务。

一、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常德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全市需要冷链物流的农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

截至2015年年底,常德市冷藏库、冷冻库容量9万吨,占全省冷库容量的6%;冷藏库容量10万吨,占全省冷藏库容量的8.77%;冷链物流车96辆,占全省冷链物流车辆总数的5.85%,相对全市农产品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冷链物流产业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全市肉类、水产品和果蔬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16%、22%和8%,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80%―90%生鲜农产品仍处于常温下流通,肉类、水产品和果蔬的流通腐损率达18%、20%、30%[2]。

因此,加快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本地农民持续增收,以及保障城市居民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面对的问题

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具有规模化、系统化、集约化的冷链物流系统还未形成,不能满足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要求,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粗放式发展

常德市绝大多数冷库的冷藏储存能力在1万吨以下,拥有冷库的企业大多规模小、水平低,相关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储存产品质量不一、功能单一,利用率不高,企业成本高、效益差;相关制冷技术较为落后,不少企业的设备还采用上一代的制冷工艺和技术,相当于国外 20 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冷库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冷冻冷藏质量监控、农产品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仍与国际标准有不小的差距;农产品预冷与冷却环节较为薄弱,预冷保鲜率低于30%,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85%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承担全市8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3]。

(二)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常德市农产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健全完备的网络信息平台,终端信息设备也配备的不够齐全。由于经销商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使得冷链农产品流通具有盲目性,降低了农产品的经营效率。市场缺乏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不同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造成地区内冷库的闲置,使冷链物流资源存在浪费现象,阻碍了农产品物流投资的发展。

(三)缺乏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主要由销售方、供应商独立完成。以常德惠生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湖南湘佳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两家公司自营冷库、冷链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较高,而且有一定程度的运力浪费。由于常德市缺乏实力强、服务好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而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很难达到肉类食品公司对物流配送对时间、储存条件等方面的要求,使得肉类食品公司不得不自营冷链物流。总之,常德市缺乏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

(四)相关引导资金不足

由于市场对冷链物流产业有着巨大的需求,全市各区县市企业修建冷库热情高涨。根据2015年年底常德市商务局的摸底调查,常德市拟建冷库的所需资金近20亿元,使得企业资金负担较重,而省、市两级相关扶持引导资金不足,近两年无相关扶持、补贴政策出台,很多项目不能按计划开工。

三、常德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举措

整体来看,常德市在冷链物流的 “六化”(即一体化、链条化、信息化、规模化、网络化、高效化)方面仍然非常滞后[4],其中各环节发展严重不平衡、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基础建设的整体规划等问题最为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农产品流通呈现的跨区域、反季节的特点。在不断高涨的需求刺激下,常德市未来的冷链物流产业潜力巨大。因此,为了推动常德市冷链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损腐率,提高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率,相关部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

政府相关部门、冷链物流企业加大对全程冷链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相关企业、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的认知度,营造建设品牌生鲜农产品的良好商业氛围,促进生鲜产品优质优价,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利用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在产后入库保存、商品化包装、屠宰加工等环节实现低温预冷控制,促进生鲜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加强上游生产企业与下游销售企业的冷链对接,稳步推进冷链物流服务的外包。鼓励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建立生鲜农产品由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

(二)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对中、小低温食品供应商及生产商来说,要把生意做大做强,急需降低物流成本,也势必需要第三方物流机构的服务。因此,无论从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还是从市场需要方向以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具有专业水平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都将成为未来进入市场竞争核心力量。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要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大型物流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上游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资源[5]。在此过程中,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推动资源整合;引入部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培植本地骨干企业,建设一些能起主导作用的产地加工企业、大型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扶植、引入引进一批能为社会提供优质商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冷链物流不仅包括冷藏运输,还包括产品预冷保鲜、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和冷冻销售等环节。因此,要鼓励常德市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增加批发市场生鲜农产品所需要的冷藏运输设备、在乡镇周边建造农产品低温处理中心、建立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运输配送中心、购置最新冷藏运输车辆等。鼓励肉类和水产品生产企业、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零售企业等经营主体,在技术改造和充分利用现有低温储藏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

对超过一定规模的投资方,建议市县两级政府给予土地、税收、前置审批、车辆管理等方面的优惠,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

(四)开展软件平台建设

建立全市统一的冷链的物流信息平台,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如应用条形码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6],做到上下游企业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同时也为食药监局提供可溯源的信息支持,让其可对问题食品追查到底,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打造网络信息平台,保证冷链食品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对接,充分利用现有冷链设施,最大限度降低冷链物流的费用成本,使农产品达到普通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毋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24-28.

[2] 全市冷链物流产业摸底调查报告[R].常德市商务局,2016.

[3] 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R].常德市农业委员会,2015.

[4] 王志刚,王启魁,钟倩琳.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展望[J].AO农业展望,2012,(4):55-59.

篇14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信息泄露

1 引言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将会迎来一次革命性的发展。物流产业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物联网与物流产业的融合,将会提升物流产业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物流管理的合理化与规范化,具有重大意义。

2 物联网的概念与发展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发展至今,还只是小范围的、封闭式的应用,并没有大规模的投入到生产中。所谓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整合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为每一个实体对象提供一个全球唯一的标识,实现全球万事万物互联互通,并实施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和监控等。

随着物联网讨论的升温,2008年,总理提出:从应用驱动的角度去探讨物联网发展路线图,归纳为发展的目标、主要困难、难题之间的关系、推动的策略。经过2009年到2011年的火热发展,2012年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渐渐从概念导入、试点示范,进入到以实际应用带动整体发展阶段。如智能安防、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2013年又将物联网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因此,我们看到了我国在物联网发展方面的可喜成果;但是,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就物联网在物流产业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分析了当今物流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物联网应用到物流产业面临的诸多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3 当今物流产业存在的问题

物流产业涉及各个层面,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统一管理是物流领域面临的首要问题。货物盘点、数据录入等大量工作仍需手工完成,虽然手持式条形码识别器为工作带来很大便捷,但是面对种类繁多、数目庞大、摆放位置不规范的货品,手持式条形码识别器仍然存在工作效率低、出错率高等问题。现今,网购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而货品从经销商到网购者,这一流程中经常会出现货品损坏而出错环节无从查找等问题,从而导致网购纠纷层出不穷。因而,及时获取货品运输过程中是实时信息也是物流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减少运输与配送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存货、降低安全库存量等等。上述诸多问题,面对物联网的介入,都将会被一一解决

4 物联网应用于物流产业

4.1 实现实时监控、透明管理

从货品入库、出库、运输、分销,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都可实现实时监控,通过货品和运输工具上贴附的EPC标签,在每个流通或检查环节安装RFID读写器,销售者和个人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了解掌握货品当前状态,从而实现责任清晰、透明管理。

4.2 货物盘点简单易行、降低盘活成本

手持式条形码识别器只能单个录入货品信息,而且存在远距离或有障碍不能读取信息的问题。与手持式条形码识别器相比,RFID读写器一次可读取多个标签信息,而且可以远距离、有障碍物读取;同时,将货品信息分类传入远程数据库。远程控制系统分析数据,发出各种情况下的报警信号。如补货请求、商品接近有效截止期请求下架或促销请求、商品包装破损请求信号等等。

4.3 选择最优配货方式,降低配货成本

货品、运输工具上都会贴有EPC标签,分销商或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合适的运输工具,从而减少运输工具及运输人员数目,避免车辆分配不合理,同时还可设计最优路线,从而降低配货成本

5 当今物联网存在的问题

虽然物联网与物流产业的融合,可以提高物流产业的智能化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就物联网的发展现状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

5.1 标准不统一

各行各业甚至各地区的物联网都是使用各自的标准,从而难以实现真正的全网互通与实时监控。今年3月份,ITU―T第13研究组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我国制定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标准编号为Y.2060。该标准是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对于全球物联网标准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5.2 安全问题

物联网与互联网一样,也会面临病毒、黑客的攻击,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商业机密被泄露,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隐私保护”也是物联网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实现物联网的物物相通,就要使任何货品的标签能够被任意RFID读写器所识别,从而获得相关信息。这样就会存在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个人对EPC标签信息的读取或写入,从而面临个人或企业信息被非法盗取,这也是物联网发展至今还只处于局部或小范围的封闭式应用的原因之一。

5.3 成本问题

成本高是当今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产业中应用的一大障碍。关键原因是核心技术和标准未能实现自主、芯片和高端传感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样就给低利润率的物流产业带来沉重负担。

6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物联网应用中的信息泄露问题,本文提出了“外网―内网相区分”的解决方案。首先,企业要为内网(即可信赖的)RFID读写器提供一个网络标识符,同时也要在每个货品标签上写入相应的标识符。其次,当射频读写器读取或写入标签信息时,程序要先比较标识符是否吻合,若吻合则读写器获取明文信息;反之,读取密文信息或不允许写入信息。最后,读取的任何信息都会上传到远程控制台,不同的是明文直接进数据库进行处理,而密文要先进入相应的解码平台,通过从企业或个人处申请的密钥进行解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个人不能获取密钥,从而也就不能获取有效的明文信息。通过这种“外网―内网相区分”的方案可以有效的遏制非授权RFID对标签信息的获取。

7 结尾

物联网技术还处于理论研究与初步实施阶段,就像互联网刚刚起步一样,所有问题都会一一解决,物物相通是时代会很快到来。

[参考文献]

[1]余雷.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J).RFID射频识别,2006: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