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范文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16 08:32: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唐诗 语文素质 人文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蕴涵的价值

1.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富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2.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4)结构美。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还应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了解一下诗歌的构思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的构思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叙述故事情节的构思方法(《木兰辞》),写景抒情或怀古抒情的构思方法(《钱塘湖春行》《赤壁》),以幻想结合现实的构思(《雁门太守行》)等等。除此之外,托物言志、情境交融等抒情方式,想象、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拟人、对比、双关、夸张都是修辞手段的有效运用,使得古诗结构与意境更加丰富。所有这些在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向学生加以传授,进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结构与思想意境。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1.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2.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使其认识到古典诗词的存在价值及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古诗 会读 体味意境 把握情感 品诗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隔不断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1 指导学生会读

古诗的教学应注重朗读教学,指导学生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古诗非常注重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我在古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诵读教学,让学生明确到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同时,在指导诵读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诵读,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诗歌所带来的魅力。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观沧海》时,我就注重诵读的教学,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并指导学生表情诵读,同时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要求学生会想象,把自己想象成策马东征,指挥三军的统帅。读出气势,读出豪迈。在诵读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这样的诵读下来,学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且还巩固学生对诗句记忆。学生的诵读过程,提高了自身对《观沧海》的理解,这样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对《观沧海》的诵读。联想、想象、理解、诵读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2 体昧诗歌具体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境,诗人用经典化的意象构建一种生活或理想的境界,意境的营造为古诗带来难以言表的韵味。初中生喜欢形象可感的事物,古诗如果不能生成一种具体可感的画面,那么即使教师讲授得再精彩,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更别说让学生去鉴赏了。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种种意象去构建一幅画面,将诗歌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景,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

如:在讲授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勾勒诗歌画面,寻找“挑灯”、“看剑”、“吹角”、“连营”、“塞外”、“沙场”、“白发”等能够呈现画面的词语,生成沙场征战的豪气慷慨之情,从而营造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凄苦氛围。

3 研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焦点

古诗文的思想情感往往浓缩在诗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上,这些重点语句常常是作者情感喷发的窗口,也即人们常说的“诗眼”和“文眼”。阅读古诗文,着意研读这些重点语句,抓住“诗眼”和“文眼”,就能快捷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永州的作品。这篇山水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知不觉触动了内心的伤痛。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游踪来探访他的情感线索,初游小石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祝环”,清脆悦耳的泉水叮咚声使他“心乐之”,已忘情于山水;继而观赏小石潭的游鱼,“空游无所依”,水异常得清,“日光下澈”,鱼儿的“影布石上”,忽停忽动,轻快敏捷,“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吸忽”,多么美妙空灵的游鱼图啊,可爱的小精灵“似与游者相乐”,怎不令人忘身于外而十分惬意;及至远望潭的西南“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可能就触景生情,勾起作者对坎坷仕途的回忆而有些黯然神伤了;而后再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就不由得使人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了。联系作者的游踪,分析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情感线索,品味研读重点语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就不难把握作者似“乐”却“忧”、似“喜”却“愤”的情感焦点。

篇3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嬗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是万里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关键一步还要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教。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吟咏、去感悟、去思索。好的教学方法能绝妙地让学生领会诗歌意境之韵,情感之美,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为突破传统诗歌教学的樊篱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欣赏诗美,领略诗情。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在课文导人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二、美读诗词

古人就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教学,十分强调朗读的作用。诗词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体会字里行间所包蕴的情感?美读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通过美读,能将美巧妙地传输。教师要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语言美,藉此感染学生。朗读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催人动情。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用豪放、激昂的语调进行了“美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完全融入词中的境界。读到最后二句,并辅以动作,展示诗情。大气磅礴的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番美读,学生获得了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三、点缀音乐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本身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大多诗词都能配乐歌唱。“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胡儿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长恨歌》”,便足以证明。在诗歌教学中,用音乐点缀,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于是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进音乐的殿堂。带领学生欣赏内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师生一道聆听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优雅的诗词中,完全迷醉于空灵的音乐中。一曲音乐勾起学生对诗美的无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琐的讲解不知好多少倍!还可以经常在朗读时,用乐曲搭配。

篇4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的比重有增加的趋势,这是对母语教学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发扬和继承。可以说,古诗是文学发展中的一座丰碑。如何更好地了解古诗,学会对诗歌的鉴赏和感悟,努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已成为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认为,初中诗歌教学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欣赏浅析

1. 诵读――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 古诗词讲究形式美、节奏感和韵律感,结合汉语言文字特点,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既可以让学生以美的体验,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例如反复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例如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全诗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开篇,营造了冷落暗淡的环境氛围,使人既心生苍凉惆怅之感,又有清新幽静的体会。紧接着“古道西风瘦马”将秋风萧瑟、苍凉怅然的意味进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诗人心中的无限愁思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枯、老、昏、瘦等字对事物的细致刻画,以诗人的视角给其蒙上了凄凉愁苦的色彩,更是诗人心绪不佳的间接体现。最后,全诗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篇,以点睛之笔,直抒诗人心意,将诗人怀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学生在诵读之后,不由自主的会在脑海中形成如下画面:凄凉的秋风中万物萧条,一位满脸疲惫的天涯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中,落寞前行却不知归处。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刚开始诵读的时候,可以先整体感受诗词的优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品味作品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词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而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作品的透彻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2. 学习与应用要具有灵活性 诗词作为语言的艺术,善于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情感,诗词中也汇聚了作者的万千心绪。所以,在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情实感地品析名句,抓住关键字、词、句等进行赏析,真正感受到作者当时所迸发的情感,体会词字精练的妙处。然后,合理渗透“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快速“入戏”,提高其锻字、炼词、用句等能力,加深古诗词之间的互相理解。而诗歌中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都是学生应该学习的重要技能,在诗歌鉴赏的同时,分析这些修辞的用法,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时时联想,拓展其思维的空间。这是因为,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因此,在诗词赏析中,引导学生对精美的诗词进行联想,以多样的形式进行优美文章的创作,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断提高其分析与写作的能力等,以便更加透彻的理解诗词。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时,教师可放手将鉴赏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其从不同的视角,以独特的方法对诗歌进行鉴赏,鼓励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然后激发学生的想象,以此诗词为基础进行优美文章的创作,将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并不断发挥想象,创造生动的画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正如:《水调歌头》配上音乐,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很多人都会唱的歌曲。

3.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古诗词 古人云:“兴之所至,诗之所写。”古诗词一般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大多都与作者的生平、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我们学习古诗词,就必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时代背景等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教学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做,就会让学生在预习中不仅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还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比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就无从理解。同样,若不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就不会深入理解《渔家傲》的壮志难酬、苍凉悲怆,《望天门山》的奔放豪迈,《过零丁洋》的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破阵子》的慷慨激昂……

4.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直入诗海幽境 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感的,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诗的灵气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留有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情托景,景引情,情景相生,情在词外。因此,指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让学生在诗海幽境中品味古韵诗情可以说是古诗词感悟的妙招。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步入诗的意境。方法有二:一是从诗词描绘的意象入手。如在教学《相见欢》一文时,我们可以牵引出相关的几首有关“月”的诗来作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月如钩”带来的独特的表达效果。此时的教师不需要把整首词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就能够从词里发掘出含蓄而丰富的的诗人情感。

5. 联系实际,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朗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还要懂得如何应用。例如,当学生出去旅游,登高望远,就会不自觉地说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遇到梅雨季节,学生就会如此感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不慎丢失财物,也会别出心裁,仿写广告词:“春风不作美,卷走夏凉被,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这些都是应用古诗词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5

一、诵读――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

古诗词讲究形式美、节奏感和韵律感,结合汉语言文字特点,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既可以让学生以美的体验,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例如反复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全诗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开篇,营造了冷落暗淡的环境氛围,使人既心生苍凉惆怅之感,又有清新幽静的体会。紧接着“古道西风瘦马”将秋风萧瑟、苍凉怅然的意味进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诗人心中的无限愁思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枯、老、昏、瘦等字对事物的细致刻画,以诗人的视角给其蒙上了凄凉愁苦的色彩,更是诗人心绪不佳的间接体现。最后,全诗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篇,以点睛之笔,直抒诗人心意,将诗人怀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学生在诵读之后,不由自主的会在脑海中形成如下画面:凄凉的秋风中万物萧条,一位满脸疲惫的天涯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中,落寞前行却不知归处。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刚开始诵读的时候,可以先整体感受诗词的优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品味作品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词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而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作品的透彻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鉴赏――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学生要想通过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体验,不仅需要对古诗词作品进行大量的诵读,更需要了解与古诗词相关的知识,掌握鉴赏的正确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古诗词的体裁、题材和艺术风格流派等。以李清照的《醉花阴》为例,其体裁为发展于晚唐,成就于宋代的词,在题材内容中属于记事咏怀之作,表达自己重阳佳节,思念亲人而心生百无聊赖质感的伤怀之情。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文笔委婉,感情细腻,多为抒情叙事之作,如《如梦令》、《武陵春》、《一剪梅》等,因此世人常将其划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以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用典故等。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其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两句,诗中的“子规”即是借用蜀王杜宇禅位臣子,死后化为杜鹃而啼声凄切的典故。诗人李白借用典故,描写了朋友落难后,自己的满怀忧愤,以及自己与朋友患难中的真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诗人灵活应用典故,既可以增加诗词表达的含蓄性,又可以增强作品的渲染力。而学生对典故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更好地鉴赏作品,更好的体会作品中的深意。

三、积累――强化学生记忆能力

初中古诗词数量多,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错误或混淆的情况,因此提高学生记忆能力,使之正确的理解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加强诗词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积累和记忆古诗词。

教师在运用归纳总结方法的时候,可以以古诗词的某一特征将其归为一类,以利于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以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将相似的诗词归纳总结在一起,以利于学生记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