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文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6 08:32: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

篇1

广东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 518026

[摘要] 目的 探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多年抢救患者的经验,应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的方法,对手术室工作0~5年低年资护士进行应急能力的培训。并反复强化演练,培训小组每月逐个进行考核,实行个体评价。结果 通过培训,手术室低年资护士的急救知识、急救操作技能、临床综合应急能力和医生的手术配合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可以强化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急救意识、增强临床应急能力、拓展急救理论知识、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提高护士的自信心、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适合手术室的工作特点。

关键词 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119-02

[作者简介] 赵宏波(1974-)女,吉林省通化市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邮箱:986731561@qq.com。

作为外科患者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经常会出现各种经由医院绿色通道送到的紧急患者,如重度休克、由于术中意外或病情变化需急救等类型的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手术室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有效参与患者抢救,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成为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1]。为探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2012年1月—2013年5月该院采用选取代表性案例,寓抽象理论概念于具体情景中加以阐述的案例学习法(Case-Basedstudy,CBS)[2],并结合情景模拟[3]教学的方式对16名低年资手术室护士进行应急能力培训,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16名护士中有4名男性,12名女性,所有护士均为在手术工作不满5年的低年资护士,年龄18~27岁,学历为本科5名,大专11名;职称为护师2名,护士14名。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制定由护士长挑选5名在手术室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的护理骨干成立应急能力培训小组。培训小组根据手术室的急救特点,从实际临床病例中精心筛选制定CBS案例(如直接通过绿色通道送到手术室的脑外伤、肝脾外伤、多器官复合伤、交通伤、坠落伤、多发外伤引起的休克、术中大出血、麻醉意外、气道梗阻、主气道异物等等)。在每个CBS案例中涉及应急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操作技能;并且根据CBS案例制定抢救配合分工流程及急救手术流程图,最后制定CBS案例的评分标准。

1.2.2 培训方法 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培训每个月选择一个的CBS案例,培训小组先对此案例的急救流程、实施要点及重要操作(如气管插管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徒手心肺复苏、除颤仪和简易呼吸囊的使用、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导尿、术前洗手和巡回的准备等等)进行讲解和培训,并强调各参与抢救人员的分工和相应职责。当接受培训的低年资护士对CBS案例的流程、实施要点和操作熟练掌握后,再由护士长或小组成员模拟病人(stimulate patient,SP)作为载体,模拟急救场景,由SP配合声音刺激,形成一种紧张的现场气氛,据病程进展描述病情变化。在据流程完成一对一培训结束后,培训小组再把CBS案例模拟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放在科室的电脑上,以便低年资护士利用上班空闲或业余时间逐项逐步地进行模拟练习,以达到对每个角色的每项技能操作动作规范、熟练、迅速、准确。同时每天利用晨会后10~15min的时间, 让低年资护士进行随机分组反复演练,并进行角色转换。在演练过程中,培训小组对演练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每月底护士长与应急能力培训小组对演练结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再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下一个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培训。

1.3 评价方法

1.3.1 问卷调查 对临床医生和麻醉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相关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满意度。

1.3.2 考核评分 对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综合能力进行测试, (应急能力成绩=急救相关知识成绩×0.3+急救技能成绩×0.3+综合急救能力×0.4) 。①急救相关知识(权重30%):手术室紧急抢救的认识、心肺复苏的知识、除颤仪、急救物品及手术器械、手术配合、护理记录等知识。②急救技能(权重30%):心肺复苏(CPR) 、配合气管插管和准备急救物品、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和描述心电图信息、使用除颤仪、术中手术配合等;③ 综合应急能力( 权重40%) : 观察方法及病情评估准确、处理问题效率与效度、反应能力、抢救配合能力、心理素质、沟通效度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应急满意度

发放问卷50份,全部收回,问卷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和麻醉师对相关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认可率达到95%。

2.2 技能评分

培训后,患者在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和综合急救能力上均有显著提高,相关项目评分较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由于临床经验、专业知识的欠缺,低年资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对病情复杂程度及紧急抢救状态认识不足而导致的出现恐惧、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容易导致延误患者的最佳的抢救时间。而相关文献报道表明,伤后1h是挽救生命、减少自残的’黄金时间’,对严重创伤30min内给予急救,则可多挽救18%~25%伤员的生命[4]。可见护士应急反映能力在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CBS案例情景模拟正是通过仿真真实抢救场景的方式,使低年资护士更为有效地学会应急处理危急情况,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5]。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CBS案例情景教学,16名护士在急救意识和综合应急能力都较培训前有了明显的提高(P<0.01)。该研究中对临床医生和麻醉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培训后护士的应急反应满意度较高,达到了95%。

这主要是由于通过CBS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一方面弥补了传统上低年资护士缺乏系统培训,急救理论知识和手术室专科知识在教科书上内容有限的缺陷,让护士在仿真场景中进行病情判断,并对判断结果、药物使用、仪器操作等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和指导,将零碎的认识融合起来,使理论与临床技能融会贯通,让护士能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的薄弱点和努力方向,提高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使专科业务水平和急救知识掌握度显著提升。此外,该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增加团队凝聚力,采用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共同参与的模式,加强相互协作,高年资护士帮助低年资护士指出演练中呈现出的隐患与不足,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护理团队之中,形成互帮互助,相互协作的良好氛围,提升凝聚力。此外,该种培训方法还有助于提升低年资护士的自信心,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而这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护士有助于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提高[6]。

参考文献

[1] 倪乐丹.抢救流程图结合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手术室护士抢救应急能力[J].护理学报,2010(12):1008-9969.

[2] 顾志华.案例学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B):106-109.

[3] 葛云霞.急诊护士情景模拟训练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上海护理,2008,25(24B):59-60.

[4] 左玉兰,董晓慧.情景模拟下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中国医疗前沿,2009(7 ):1673-5552.

[5] 程红群,吴乐山,陈文亮,等.军队医院的的应急医学救援[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18-2119.

篇2

一、农民的技术技能状况:

1、农村劳动力状况:

我县国土面积23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辖17个镇,总人口118万,乡村人口104.9万人,占88.1%。劳动力资源54.6万人,(男性27.8万人,女性23.4万人)。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2.13亩。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281029人占54.9%,从事工业的劳动力49653人占9.7%;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劳动力12349人占2.4%;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劳动力20003人占3.9%;从事餐饮服务业的劳动力14693人占2.9%;从事其他劳动力58694人占11.5%。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

2、文化结构状况:

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18.61万人,占34.1%,初中文化程度28.99万人,占53.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8.61万人,占12.8%。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较低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不容忽视的。

3、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农业技术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其他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目前,全县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约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农口各部门和相关部门通过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三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左右。以上数字说明,我县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如不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将极大地制约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

据农村住户调查推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地转移至二、三产业和转移至本乡镇地域外)人数2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6%。他们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达92.6%,高中文化程度的为5.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21.6%。25周岁以下的比重为31.6%,45周岁以上比重为3.9%。他们大多到外省地区从事第一产业占3.5%,从事第二产业的占38.1%,,其中建筑业占18.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2.9%,其中社会服务业占21.6%。以上数字说明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以青壮年为主,从事的行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的职业与体力劳动紧密相联。

5、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经营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各类科技示范户约3000户,致富带头人1070人。生活状况占中等水平以上人口比例53.4%,农村贫困人口占1.92%。而各类种、养殖业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低同农民收入程度呈正比例关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这说明,在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全县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现在的各类社会办学机构不下三十家,但拥有完善培训场所的少之又少,他们基本是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培训内容上理论课偏多,无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训工作。

3、培训机制不完善

市场虽然技术工紧缺,而真正培训内容符合市场需求的又不是很多。比如:电工、焊工等技术培训,需要到市一级机构参加培训才能颁发资格等级证。很多农民虽然很想参加学习培训,但存在很多实际困难。阳光工程培训虽然免费培训,但生活费、住宿费、差旅费还是需要不少,有的农民拿不出或不愿拿出这个钱,又担心学不会,误了时间又误了钱。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低,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通

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缺乏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全县职业教育尚处在发育初始阶段。

四、对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他们文化科学技术水平。落实中央“三农”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更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2、健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世界银行早在1997年提供了这样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产生的效益,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约达1个百分点,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国情专家胡鞍钢则称:农民工进城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就我县而言,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没有外出打工所需的一技之长,他们多是靠乡邻、亲友的传帮、带,无序和肓目地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很难进入城镇稳定就业,成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这个群体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自主意识、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调研显示,有的农民已经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说,如果不参加培训盲目流动,就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干赚钱很少的工作。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发达的制造业的带动,对机电、电子、计算器、缝纫等各个加工制造类工人的需求量非常大,这里形成了“只要职业学校和技校有学生,我们就要”这样一个局面。企业认为,经过培训的学生,比在劳动力市场上现招未经培训的劳动力要强得多。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成为农村新增的富余劳动力,家里不需要,自己不安心,他们中大多数人都要加入农民工队伍,转移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但他们缺乏必要的技能知识。因此农民工培训应以政府行为为主,并坚持市场化运作,从源头上治理。我们建议政府在完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尝试“3+1”工程。进一步严格初中毕业证制度,凡是各门功课未达及格分又无特长的学生,教育部门规定必须进入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基地或职业学校培训一年时间,获得资格证书,方才颁发初中毕业证书。树立大教育的观念,也可以在农村中学先试点,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户”,并使之成为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主战场。

3、完善好教育培训体系,从源头上解决“三农”问题

在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方面,教学过程与市场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对新技术、新品种的了解和应用受到限制。传统的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目标上应重新定位,应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培训服务。搜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成立技术技能培训就业协会,有序掌握外出动向,外向联系,有计划统畴安排,甚至与企业联系,实行订单培训,签订劳动力输出合同,学校针对性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和技能鉴定。同时,在职校设立职业介绍所(如保安、家政、电子),将各类劳动力登记在册,有序输出劳动力。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恰恰是培养最基础性人才的着力点。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国有着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往往出现上热下冷、实用型人才短缺等现象。在新形势下,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建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才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的稳定发展。我国近三十年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忽略环境保护和农村人口融合问题,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总理也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培养问题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因此,加强农民工专业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在2003年,国家先后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和《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扶持下,我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培养出一大批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时有效推广了实用的农业种植和栽培技术,为国家的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通过“阳光工程”,吉林省在2012年共完成培训115690人,占总任务的79.79%,比2011年同期增长28%。其中,专项技术培训完成64793人,占任务数的83.06%,就业培训完成50897人,占任务数的76%。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的江苏省的阳光工程农民工就业培训也稳步发展,2011—2012年7月,江苏省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已培训20多万人,同时培养出大约3200名成功的创业农民。“雨露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对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农民工进行有效地就业培训。该项目自2006年10月开展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在“雨露计划”中的财政支出超过了7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近30%;参加该项培训的青壮年农民工人数接近170万人,有效解决就业人数达126.7万人,为将近500万的贫困人口脱贫做出贡献。至2009年,山西省在该项计划的财政扶持金额超过了1亿元,参加培训者已经超过了6万人,其中成功转移就业的接近5万人,参加培训者的人均收入提高超过了4000元。

二、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1.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不够。我国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老一代的农民工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新一代农民工有50%的人是初中毕业,由于文化知识有限,多数农民工就业在建筑行业、厂矿、企业等,从事一些体力和手工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他们认为只要有力气就行,人勤快就不愁找不到工作,对各个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各个行业就业技能和就业条件都有所提高,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导致了国内各省都出现了“民工荒”的问题,特别沿海的城市,出现企业找不到人,民工找不到工作的现象。2.农民工思想保守,小农意识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很多乡村和城市距离比较远,精神文明建设比较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致使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乡村,交往的对象也仅限于熟悉的父老乡亲,逐步形成了一些小农思想,思想保守,不愿意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事物,不愿意到陌生的城市谋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一些技能培训总是带有抵触情绪。另外,有些农民工为了家庭的生计,也选择外出务工,但由于我国经济周期的正常波动中,有时会出现经济相对低谷和萧条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就业市场往往很不景气,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这个时候,很多农民不是选择找个技校或者培训机构来学习一些技能,拓宽自己的就业面,而是选择放弃,回乡务农或者等待下一次的机会。3.农民工支付学费的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民工参加地方举办的一期技能培训费用多数在2000元左右,一般时间在3个月左右,加上每天的生活费及其他的费用,全部下来要花费4000元以上。这个数据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是一些出国就业培训,费用就更高,这些都给农民工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从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农民工的小农意识,对自己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只靠体力挣钱,收入不高,除了家庭的正常开支,所剩无几。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农民工不会去支付他认为不值得支出的费用。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培训没有必要,也就不愿意支付参加非公益性就业培训的费用。即使参加培训,一旦与现实情况出现差异,参加培训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他们就会放弃参加培训。

(二)政府管理问题

1.相关培训法律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尚未对农民工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相关活动颁布明确的法律条文。即使当前的法律法规,例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农业法、劳动法等法规皆对就业培训在某一方面进行了阐述,但是这些条文律法不是专门为农民工培训而设立的,存在着客体制定不明确、法规内容针对性不强、规范性不够、奖惩措施不详细等诸多问题。由于专项法律的空缺,我国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开展无法可依,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对农民工培训在法律方面的先天不足就表现得十分明显。2.培训资金来源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财政拨付、地方财政配套、企事业培训部门出资及参加培训者自付等四个方面组成。一直以来,农民工参与度都不高,各级财政部门是农民工培训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困难,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配套资金来支持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也没有能够及时得到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致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得不到真正的开展,甚至有的形同虚设。虽然现在我国各地政府对农民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扶持也在逐步增加,但从市场供求关系和培训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说,这些资金还远远不够。3.监督和考核机制缺乏。要想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就要对培训部门和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对培训部门和机构培训的形式、内容、师资队伍的配置、培训效果、就业率、证书的发放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定期对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师资、场地进行考核,这是整个培训体系构建和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保障。通过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考核,及时了解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做到对症取药,达到培训部门与被培训人双赢的效果,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就业培训监督和考核机制十分落后,未能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为了套取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把培训地点设在职业院校或者职业高中,利用假期时间培训,选派职业院校或者职高的学生来充当农民工进行培训,伪造各种相关数据成交上级部门,给地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地方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农民工更不愿意接受政府安排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培训市场和培训机构的问题

1.培训市场与培训机构信息不对称。虽然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但我国的培训机构还是挺多,各类培训机构充斥乡、县、市等各级行政单位,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带来积极的一面,也给农民工带来不少困惑。在举办培训的时候,有些培训单位纯粹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在进行培训前不进行任何的市场调查,不是根据地方需要和企业需要来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而是培训机构能开什么就开什么,需与求的信息完全不对称,农民付出与得到的不能成正比,这也是农民工不愿意参与地方培训机构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信息查询与获取的能力低,对于现代化的职业信息查询方式和网络知识还不能够很好地去掌握,有的也只能求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来获得相关信息。但一些承担着培训责任的主体单位为了更多地谋取利益,倒买倒卖一些不真实的信息,农民工得到的信息是无用的或者不完整的,造成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各行为主体间信息的不对称,脱离市场的需求,使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远远高于农民工现有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2.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从职业培训机构的运行情况来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培训市场缺乏一定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培训的随意性较大。首先,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一般由政府出资组建,在教师的选聘、课程的设计、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和培训形式等也是政府做主导,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而忽视了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地方的培训中,很多地方政府将培训作为单纯的义务,奖惩与扶持不分明,同时也忽视了教育培训与义务教育的差异。最后,没有相应的培训机制和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就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一定的宣传和推广,农民工不能很好地去了解培训的政策、培训的内容,无形中就不能充分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参与培训的随机性与自由性就大。另外,在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上,政府在人员准入、指责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制度漏洞,从而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供给效率。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途径

(一)构建现代化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对农民工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也越来越高了,我国现行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必须构建适合现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主体参与、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第一,地方职能部门整合地方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专门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专业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第二,根据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课程,增加实践课的练习,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第三,加强政府、教育部门、地方企业等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沟通、相互监督、相互管理,共享共建共管培训教育资源,为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积极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要想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制,规范资金管理模式。首先,强化培训主体,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并规范资金的管理,设立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专项资金,同时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促进各行为主体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其次,寻求社会合作,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农民工培训资金金额,减少农民工投入的培训费用,调动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三)完善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度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有效的管理是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想培训机构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政府须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条件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强化地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规范培训机构物品、资源的管理程序,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等。首先,制定管理规程和培训服务细则。管理规程要详细地说明对各培训机构的管理方法、要求以及违反管理受到相应处罚的规定。培训服务细则要详细规定在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等相关服务的细节问题。其次,制定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一方面做到与培训人员及时沟通,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上传下达,做到有信息及时沟通,有效提高培训的及时性和培训质量。最后,制定培训机构的培训制度,包括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农民的培训。制订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服务技能,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制订农民工的培训计划,加强学习技巧的培训,提高农民工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加强农民工各种知识讲座和技能的培训,有效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的技能。

(四)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构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要转变思路,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寻求社会的力量,加强联盟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制,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同创新。1.与地方职业高校合作。为了加强高校资源建设和利用的社会化,很多高校正逐渐向社会开放,为民众提供学习的场所,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因此,地方培训机构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加大与地方职业院校的合作,特别是当地的农林院校,实行一帮一带的帮扶政策,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和场地资源。首先,利用教师资源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指导和知识阅读指导,为农民传授一些读书的方法、资料查询和利用技巧、网络视频学习方法等。其次,为农民工提供一些符合农民自身发展的专题教育,如信息素养的培养、基础法律的普及,或者开通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专业的数据库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致富信息、农业技术等,为农民的创业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和电子资源服务。2.与地方企业合作。培训机构的开展和运行如果没有配套的资金支持,存在的很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培训机构就很难运行下去。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就要与当地的热心企业联合,寻求帮助,取得资金支持,并邀请企业参与培训机构的管理。与企业合作,共建培训模式,不仅可以取得企业资金的大力支持,还可以借企业自身的资源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就业指导,为农民提供就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的岗位。同时,农家书屋还可以利用企业的信息渠道,为农民搜集创业就业信息、致富信息、再教育信息等。通过双向互动、互惠共赢的方式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保障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协助企业的发展。

(五)加强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纸质资源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室也不是人获取知识的唯一场地。目前,大部分农民也有自己的智能手机,特别是现代的新型农民基本都会使用网络。加强地方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技能培训的网络化,满足农民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的需求。通过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构建知识共享平台,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培训机构的培训信息、资源建设情况等;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农民工可以随时链接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知识、资讯、致富信息、技能培训信息和就业信息等,为农民的再教育和创业就业提供帮助,为培训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良刚.关于新型城镇化下教育与农民工社会融入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徐建军.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4]姚经.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

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提高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见解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1日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数字信息资源量日益增加,推动着高校图书馆更加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要求高校图书馆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提高数字资源整合水平,为读者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使读者快速高效地获取数字信息资源。现就提高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见解分析如下:

一、重视馆藏数字资源的开发

图书馆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将静态的、潜在的知识信息开发成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以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为此,首先图书馆要自建包括中外文馆藏书目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和馆藏特色数据库等方面数据库。其次,外购数据库和光盘资源,引进包括题录、文摘和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等各种国内外商用数据库。最后,图书馆要采集网络数字资源,对网络数字资源进行分辨、筛选、采集并有序化地重组,在大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挖掘精品,把有用的信息资源提供给读者。

二、构建全新的信息服务体系

图书馆要利用网络优势,使数据库与全文电子文献、馆藏目录、互联网相关站点、最终用户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信息服务体系。要对数字化文献进行编目,揭示完整馆藏,开展数字资源整合研究探索。要加强网络信息服务,构建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以读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新模式,使读者电子邮件传递、网上参考咨询、网络化馆藏检索和数字图书馆利用等网络信息服务趋向高效方便,也使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方式,例如图书馆开展集成定题服务、定题分析研究服务和专题检索等服务,使图书馆在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上有量与质的飞跃。

三、加大数字资源整合力度

数字资源整合即把网络上免费的数字资源与本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充分结合。这要结合图书馆实际,并按照有关国际和国内规范和标准,对不同类型、结构、载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标引、分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上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进行挖掘,将读者需要的信息重新整理、排序和组合,使之成为二次文献或三次文献供读者利用,使网络信息知识具有增值潜能。并要把经过标引、加工的数字资源按层次分门别类地组织在一起,生成静态索引页面,为读者按照目标浏览和检索定位提供所需信息。要引进或开发数字资源整合软件,利用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整合图书馆引进的优秀全文数据库,实现同一界面对多个异构网络数据库进行同时检索,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四、开展数字资源利用技能培训

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读者提供满意的资源服务。图书馆倡导读者进行自我服务,希望读者不经过中介环节而直接使用图书馆。要达到这一效果,其主要途径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数字资源利用技能培训。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想方设法使读者提高认识,主动接受培训,提高检索能力。要适时举办图书馆利用技能辅导班,对读者进行文献检索、数字资源查阅、阅读软件下载和文件获取方法程序等技能培训,立争达到每位读者会熟练检索利用数字资源。

五、大力开展馆藏数字资源宣传工作

图书馆可通过张贴海报、馆办刊物、学校和图书馆主页、举办新生入馆教育讲座、毕业生利用数字资源撰写毕业论文报告会、数据库商进行数据库讲座、文献检索课和回答疑问等多种形式,开展馆藏数字资源利用宣传工作,培养读者利用数字资源的兴趣。介绍宣传利用数字资源掌握学科前沿动态,获得校、市、省乃至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立项等的典型用户,以增加读者对数字资源的认可程度,了解读者对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数字资源的需求程度,并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地答复。

六、设立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

高校学生是重头读者群,他们要完成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扩宽知识面或论文撰写而寻求信息等学习任务。图书馆应设立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以方便读者完成学习任务,应增加投资,开设自由机房,将机房内的所有IP地址段控制在校园网内,只供学生读者检索校园内的所有数字资源,不得跨出校园网,这有利于方便学生利用数字资源。在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学生读者凭借书证自由进入馆藏电子阅览室,通过计算机免费查询馆藏数字资源,这就使得一些没有经济能力上网的学生读者,也能获得所需的馆藏数字资源,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科研任务,这自然提高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七、构建数字资源利用反馈体系

要构建促进图书馆数字资源有效利用的反馈体系:一是编制图书馆主页及各个数据库访问量统计软件。了解主页和各个数据库的流量及点击次数,掌握相关数字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访问数据库的原始统计数据,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开展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调查工作。一方面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调查表,将本馆所有数据库排列在表格中,设“好用、一般、较差”等选项,由读者直接点出即可;另一方面组织图书馆志愿者在全校范围内随机调查师生对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三是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读者座谈会是获得读者对数字资源利用意见、建议的重要渠道,这促使图书馆不断提高、完善服务技能。

八、加强图书馆科学化管理

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包括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标准化建设、科研建设、学术交流、人员管理和工作的量化管理等多个方面。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创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措施,制定业务工作规范并贯彻执行,尤其要重视图书馆员的知识更新和提高,培养一支既熟练图书馆业务又具有计算机应用技能,既了解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又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的图书馆人才队伍,以此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促进馆藏数字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宫宇等.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2.

篇5

关键词:欧洲新技能议程;技能不匹配;职业资格;透明;互认

一、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的背景

尽管教育和培训的教学与组织由欧盟成员国具体开展,但由于成员国面临技能不匹配、技能短缺、数字技能需求加大、劳动力老龄化、人才流失、人口迁徙流动等共同挑战和发展机遇,需要采取欧盟层面的统一行动。欧盟委员会应通过制定共同行动、框架和指南发挥协调作用,并通过分享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为成员国应对挑战提供支持。“欧洲新技能议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16年6月正式提出的,旨在改善技能的教学效果和认可度,使欧洲人民尽早掌握广泛的技能、欧洲的人力资本得到有效利用,从而推动实现欧盟“推动就业、增长和投资新发展”(A New Boost for Jobs,Growth and Investment)的政治主张。

(一)7000万低技能劳动者面临失业、赤贫和被社会排斥的危险

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全体人口的技能水平。欧盟应使劳动者掌握相关技能并拥有被认可的资格,充分利用这些技能驱动创新和提高竞争力,从而为较高的生产力、可持续的竞争力提供基础。全球化、技术进步、数字化、绿色经济、人口老龄化、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需要,改变了工作的性质及所需的技能。研究显示,欧洲约有7000万人口缺乏足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计算和数字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些技能的缺乏,致使此类人群处于失业、赤贫和被社会排斥的高危状态。在欧盟,25~64岁人口中有23.4%的人未接受过高中教育,只有29.9%的人拥有本科学历。欧盟成员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巨大差异:立陶宛、捷克、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波兰和拉托维亚25~64岁人口中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比例不到10%,马耳他、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这一比例高达40%以上;罗马尼亚、意大利和马耳他25~64岁人口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不到20%,而瑞典、卢森堡、芬兰、爱尔兰和塞浦路斯的这一数值则高达40%以上。

(二)技能不匹配的普遍存在导致欧洲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技能是吸引投资的拉动因素、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催化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欧洲未来的繁荣依赖于对其人力资本的最佳使用。然而,欧洲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由于技能不匹配――某种技能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而变得复杂。技能不匹配包括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和工作不匹配两大类:前者指总体水平上个人拥有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不匹配;后者指就业人口所拥有的技能与其工作所需的技能不匹配。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可通过低技能、中等技能和高技能人口就业率差异的相对离散程度来测量,低技能和高技能人口就业率呈现巨大差异的国家,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需要对劳动力市场或教育体系进行政策干预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现象。尽管绝大部分欧盟成员国过去十年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宏观经济上的技能不匹配,包括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口的工作技能,但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由于经济危机,低技能劳动者正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技能不匹配问题进一步恶化。此外,有研究显示,欧洲很多高素质的青年人从事的工作并不能与其才智和愿望相匹配,40%的欧洲雇主认为其招聘不到拥有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合适人员。[1]

欧洲新技能议程是一项新的综合性技能计划,要求成员国、社会伙伴、行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致力于提高技能质量以及技能在劳动力市场的实用性,使欧洲人民尽早掌握当前和未来工作所需的广泛技能,最终提升欧洲人口的就业能力、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欧盟委员会就业、增长、投资与竞争力事务副主席于尔基・卡泰宁(Jyrki Katainen)指出:“在世界快速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应对欧洲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人民进行投资。欧洲人民需要广泛的技能来实现其作为积极公民和工作上的潜能。技能对繁荣、工作、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福祉来说,至关重要。欧洲新技能议程的目的是,既不让一个人落后,又要使欧洲形成能驱动竞争力和创新的高端技能。”

二、欧洲新技能议程的主要内容

为确保欧盟人民接受合适的培训、获得合适的技能,欧洲新技能议程制定了十大行臃桨浮R槌讨赋觯“数百万欧洲人面临失业,我们需要尽一切可能使其掌握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十大行动方案确定的方向正是欧盟能大有作为的领域,包括确保更好地理解欧盟的技能资格,制定技能指南帮助低技能的成年人学习必要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从内容上看,十大行动方案主要涉及提高技能形成的质量和相关性、使技能和资格更加透明和更具可比性、改善技能情报和信息以提供更好的职业选择三个方面。

(一)制定“技能保证”,帮助低技能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

为减少欧洲低技能劳动者的人数,欧盟委员会建议与社会伙伴、教育和培训机构合作制定“技能保证”(Skills Guarantee)。“技能保证”以未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成人(25岁以上)为目标群体,面向“青年保障”计划(Youth Guarantee)未覆盖的在业和失业人员。通过三个步骤使低技能劳动者掌握最基本的读写、计算和数字技能,达到高中水平或欧洲资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EQF)中的第4级水平,增加人们获得并维持满意工作、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三个步骤包括:技能评估,即鉴别现有技能和技能培训的需求;培训机会提供,即根据个人和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并提供培训机会;确认和认可,即对习得的技能进行确认和认可。成员国应与社会伙伴、教育和培训机构、地方和区域政府开展合作,实施适合各自情况的、灵活的技能培训计划。在成员国实施技能保证的过程中,欧盟委员会将通过欧盟社会基金(ESF)、“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就业和社会创新项目(EaSI)等给予经费支持。

(二)审视欧洲资格框架,提高资格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欧洲资格框架是欧洲层面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以“学习结果”为核心,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主要要素,将职业资格分为8个等级(见表1)。为推动各国职业资格的透明度和互认,欧盟各成员国都建立了各自的国家资格体系(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NQF)。学习者、毕业生、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雇主都可以通过欧洲资格框架,进一步理解和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职业资格。欧洲新技能议程对欧洲资格框架进行审视,目的是使职业资格更加透明、更易于比较,使学习者、工作者和雇主更好地理解工作申请者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也将促进对第三国公民①就业资格的比较与了解。

(三)建立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使欧洲人民具备足够的数字技能

欧洲新技能议程的所有行动都强调重点发展数字技能。2014年的数据显示,欧盟国家约40%的人口不具备数字技能或数字技能低下,并存在显著的国家差异,其中,罗马尼亚的这一比例高达80%左右。不远的将来,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求工作者具备一定水平的数字技能,数字化单一市场(Digital Single Market)每年将带动4150亿欧元的经济增长。因此,数字技能对创新、经济增长、就业和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到2020年,欧盟国家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将有75.6万空缺岗位,然而,有39%的企业声称面临招聘不到合适、熟练的ICT专业人才的困难。“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Digital Skills and Jobs Coalition)以已有的解决欧洲青年失业问题的“数字工作大联盟”(Grand Coalition for Digital Jobs)为基础,将协同欧盟成员国共同制定和实施数字技能战略,并号召教育机构、就业部门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吸引ICT部门、ICT使用部门共同为欧洲人民提供培训,打造数字精英人才库,确保欧洲人民具有足够的数字技能。

(四)制定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解决技能短缺问题

“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Blueprint for Sectoral Cooperation on Skills)是商业、贸易联盟、科研和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等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框架,目标是制定具体的技能要求,以满足短期和中期的技能需求,支持整体行业战略的发展。它将首先在正面临严重技能短缺的汽车、防卫、航海技术、纺织-服装-皮革-鞋类、空间(对地观测)、旅游六个部门进行试点,随后将拓展至建筑、钢铁、保健、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部门可能需要许多未在学校教授的技能。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通过企业-教育机构合作关系提高技能的相关性,提供了清晰的战略、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工具,以对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做出更好的回应。它将动员产业、培训和教育机构,鼓励私人投资,确保更好地利用欧盟和国家资助项目。具体来说,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通过行业导向的“三步走”方案,为具体部门设计技能解决方案:一是收集技术差距及其对经济增长、创新和竞争力潜在影响的证据;二是将部门的战略转化成工作和技能的预测与行动;三是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建立欧盟部门伙伴关系,并拓展至更多部门。

(五)开发第三国公民技能分析工具,提早鉴定并分析移民的技能和资格

2014年,约230万第三国公民获得欧盟居留许可;2015年,约130万人向欧盟申请庇护。一方面,居住在欧洲的非欧洲国家移民的技能和资格水平较低,另一方面,2/3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第三国移民就业于技能水平中等及以下的工作岗位或面临失业。因此,需要采取相关行动提高移民的技能水平和资格,以及帮助其运用已有的技能和资格融入劳动力市场;而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移民来说,提高对已有技能、资格的利用以更好地融入劳动力市场非常必要。“第三国公民技能分析工具”(Skills Profile Tool Kit for Third Country Nationals)将提供及时的支持服务,尽早鉴定和分析移民的技能和资格,为欧盟成员国支持移民融入劳动力市场提供最佳实践参考,并为移民提供在线语言学习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欧洲社会。例如,欧盟委员会将对移民接收机构的工作人员培训提供支持,以加快认证程序,分享有关资格透明和认证信息的最佳实践等;欧洲新技能议程将通过“伊拉斯谟+”项目为新来的移民和避难者提供在线语言学习机会,未来3年将有10万名避难者享有在线英语课程的学习机会。

(六)修订欧洲通行证框架,帮助人们做出职业和学习选择

“欧洲通行证”(Europass)通过个人简历、欧洲技能护照、语言护照、通行移动证、补充文凭、补充证书六个标准化文件为欧洲公民的技能、资格和经历认证提供服务,通过与教育机构开办者结成社会伙伴关系共同解决职业资格的透明性问题。然而,目前它不H技术上过时,而且在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培训和劳动力环境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无法记录非正式学习结果)。为此,欧洲新技能议程将修订欧洲通行证框架,使欧洲公民寻求工作或培训时能得到更有效的技能和资格认证、帮助雇主理解劳动力的技能和资格、帮助教育和培训机构界定并交流课程内容。新欧洲通行证将通过一个用户易于掌握、提供职业生涯发展和学习选择的在线工具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如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建立生成器工具,欧洲技能和资格的自我评价工具和信息,制定开放标准以更易于信息、技能和资格的认可等。新欧洲通行证将运用欧盟“技能全景”(Skills Panorama)中的数据进行信息采集和大数据分析,为人们在职业发展和学习的选择方面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七)提高技能的相关性,使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人们了解工作实际、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第一选择

对年轻人来说,尽早掌握广泛的技能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年轻人找到能发挥其潜力的工作,成为积极、自信的公民。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创业技能,然而,只有约1/4的人口在学业完成前拥有创业经历。为帮助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公民更加了解工作实际,欧盟委员会将提供一系列服务促进知识共享、学徒制关系网的建立与合作。最近发起的“青年公约”(Pact for Youth)将提供10万个学徒、实习和入门级工作机会,创建1万个企业-教育机构合作伙伴关系。为使职业教育成为第一选择,欧盟委员会将与众多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在2016年12月开办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技能周(European VET Skills Week)活动,通过学校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支持措施,改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结果。

(八)审查《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厘清21世纪所需的核心技能

为适应近十年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欧盟委员会建议成员国审查2006年的《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Recommendation on Key Competences)的实施情况。它将对21世纪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核心技能达成共识,并将其引入教育和培训课程、国家技能战略。对《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的审查,将有助于成员国更好地描述、培养、评估、确认、比较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形成的核心技能与相P能力,尤其强调创业技能(使人们更富有创造性、主动性、创新性)的培养,包括制定有利政策使年轻人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获得具有实践性的创业经历。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两个具体的框架来确保对数字技能(DigComp)和创业技能(EntreComp)的理解与培养。

(九)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中技能形成的质量

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应尽早提供优质教育,为人们未来的能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帮助学生和教育机构评估学习结果的相关性,欧盟委员会将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完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如何发展进步的信息。来自毕业生的有关其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反馈信息对高校和政府来说非常有价值,跟踪调查将反映毕业生的工作类型、劳动力市场趋势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毕业生对所受高等教育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反馈建议。跟踪调查也为未来学生及其家庭做出学习选择提供信息和指南。已有部分成员国采用不同的方式采集这些信息。欧盟成员国将开展合作,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工作的难易、如何运用技能和知识等提供更加完备的、具有可比性的信息。

(十)加强分析和经验分享,对有效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最佳方式提出建议

经济危机、市场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许多欧盟成员国面临“人才流失”问题。2012年,有2.5万~3万名葡萄牙人前往安哥拉发展,这与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大相径庭。那时,成千上万的安哥拉人和安哥拉的葡萄牙移民离开安哥拉前往葡萄牙发展。在西班牙,去墨西哥发展的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2012年最后一季度这一数字达到7630人。ICT行业是欧洲经济的新支柱,该领域的人才需求量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该领域的毕业生和工作者人数正在萎缩,导致人才紧缺。数字技能差距正在扩大,失业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需要政府和行业联合采取行动来缩小这一差距。为此,欧盟委员会将和企业、社会伙伴和教育机构一起,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共同解决这一问题。[2]

三、思考与启示

在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正面临形象不佳问题。缺少投资、有限的质量管理和在晋升阶梯中“没有前途”,致使雇主对职业教育和培训持有消极的看法,学习者往往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兴趣不大。欧洲的教育和培训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密切联系经济发展,适应知识社会发展和就业质量提高两种需要,能够为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们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为此,欧洲新技能议程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提高技能的质量以及在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增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吸引力。毕业生的工作类型、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数字技能和工作联盟的建立、部门合作的技能蓝图的制定,将为职业技能的培养及其相关性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和信息。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应密切关注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能力培养结构等,为各级各类工作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有效提高其就业、寻求可持续工作的能力。

欧盟始终把提高技能和资格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从而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作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优先议程。技能与资格的互认,消除了人们在欧盟成员国之间、不同教育体系中学习的障碍,促进工作流动性和终身学习,能有效缓解技能不匹配、职业流动不充分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因此,欧洲新技能议程继承了《里斯本战略》以来的一系列举措,通过制定“技能保证”、修订欧盟资格框架和欧洲通行证、审查《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的实施情况等一系列措施,增强不同国家和教育体系间的透明性和相互衔接,以促进劳动力在不同职业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充分就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趋势,这必然要求人员和劳务的自由跨境流动,而技能和资格的透明与互认是首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我国职业教育系统更好地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可借鉴欧洲新技能议程提出的相关举措,通过构建政府、行业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关系,参照欧洲资格框架和欧盟成员国的国家资格体系制定我国的技能和资格框架体系,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在国际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注释:

①第三国公民通常指处于申请他国绿卡过渡时期的移民。在欧洲,第三国公民通常与“外国国民”和“非欧盟国家的外国国民”一起使用,指既不来自当前居住的欧洲国家,也不来自其他欧盟成员国的个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3(2011)005-174-01

中国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开展了几十年,成绩斐然,考核的各类工种划分越来越细致,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健全。但是由于各鉴定机构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1. 现状分析

1.1 软件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较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使用北京金地鑫公司开发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务管理系统(v2008版)”进行考务组织和证书管理。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因为手工操作带来的各种麻烦,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无法考务相关信息,因此报名前期的相关政策宣传难,各鉴定机构还需要靠电话通知或者张贴纸质的“布告”等。又比如学员报名时,需要机构的工作人员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把学员的报名信息一个个录入系统,由于各鉴定机构的人员配备本身就较少,再浪费很多时间在这上面,大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且容易在“身份证号码”、“申报等级”等数字信息录入时出错,给后续的证书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

1.2 人力资源库建设滞后的问题

这是目前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企业因为工作岗位的需要,有时会面临无人可用的现状;另外一方面,一些学员在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无法及时获得企业的需求信息,处于一种无班可上的尴尬局面。如何在企业和受培训对象之间建立一条纽带,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很多鉴定机构目前没有着手处理的问题。我们的鉴定机构不仅仅是技能培训,颁发证书。技能鉴定的最终目的,是使受培训对象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此,鉴定机构需要及时把企业需求信息传递给学员,为学员的就业开辟一条捷径,同时应及时有效地把学员信息传递给企业,方便企业选择,为企业提供便利。

1.3 技能培训数据库建设不完善的问题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考试题库的建设,二是培训内容信息库的建立。目前部分地区的技能培训数据库建设比较滞后,各种技能培训考试的题库建设虽已提出,但实施过程还没有成型,每次考试前需要靠任课教师去给学员找资料,教师之间不可避免做重复工作;对于一些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培训内容(比如电工培训、芒果种植培训)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2. 建议实施方案

针对上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它不仅仅是一个网站的建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题库的建设。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综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2.1 资源整合

由于鉴定机构已经购买了国家指定的技能鉴定考务管理系统。因此,我们所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基于这个系统之上,而不是抛弃或者忽视这个系统本身而重新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有的鉴定机构是推倒现有条件,花大力气重新设计一套新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系统。到头来却发现所做的工作到头来还得依靠国家指定的考务管理系统上报数据信息。我们应该采取资源整合方案。结合各机构现有条件,开发一套适合自己的业务系统。比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该结合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现有资源条件,比如学员报名时。身份证号码信息等在学生管理系统中是有现成条件的。只要鉴定机构自己开发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之间建立了数据共享中心,那么这些报名资料很容易得到,大大降低了因为人工录入造成的数据错误,也把鉴定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繁琐的信息录入工作中解脱出来。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把国家指定考务系统中的考务安排、准考证打印、证书查询等信息结合起来,让学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自行查看,而不是靠鉴定机构逐个去通知。

2.2 加强与企业合作,完善各种信息数据库建设

很多机构把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当做是一个任务,而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作用。我们这里谈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数据库,它包括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向各企业获得职业工种相关证书的各求职人员基本信息,以及鉴定机构向学员提供企业的招聘信息。鉴定机构的信息化平台上应该包括上述两个信息的查询。二是鉴定机构的业务信息数据库。重点是题库建设和培训资料数据库的建设。题库建设国家已经提出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各鉴定机构也在逐步落实,这里要提的是应该注重及时更新。由于部分工种信息(比如电子类)更新比较快,各种新技术不断得涌现出来,我们在建设题库时,应该定期维护,剔除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增加现有流行的元素;培训资料数据库建设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于各职业工种的培训,培训机构应该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包括对各类工种相关技术的介绍、技术特点和要领以及发展趋势等信息。技能培训不应该仅仅是看做一个短期的培训过程,学员考核合格拿到证书后培训鉴定机构的任务就完成了,这种理解方式是错误的。培训鉴定机构应该为学员提供一个平台,学员不仅可以学到现有的技术,能顺利通过考核。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培训学员号或身份证信息等查询培训机构最新补充的资料。这样就把短期培训和长期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加了学员知识面的厚度,为学员的谋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3 注重信息化平台的安全性

篇7

关键词:智能手机;产业;工人;远程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79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劳动力市场对产业工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原来的“只有一膀子力气”的产业工人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下的产业需求,因此,对现有产业工人的再培训,使之能够胜任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后对劳动力的新要求,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必然选择[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讯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智能手机的功能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传播平台,在该平台上,不仅能传播各种文字和视频资料,还能方便师生间相互联系沟通[2]。因此,以智能手机为通讯平台,对产业工人进行远程教育和培训亟待研究和探索。

一、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产业工人是指在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产业工人。然而,我国的现实却是大量产业工人来源于农民工,人数高达2.2亿,其中,只有少数产业工人受过系统的规范化培训,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工所组成的产业工人群体,未经过系统培训和教育。因此,新形势下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亟待加强。

此外,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物价的不断上涨,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富士康等)的劳动力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已考虑搬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如越南、柬埔寨等,留给国内产业工人就业的岗位也会日益减少,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产业工人自身业务技能,进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工人的必然选择。

二、智能手机进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的优势

1.信息传输效率高,质量好。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包括产业工人)的手机已更换为智能手机。随着移动3G、4G和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智能手机传输信息的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打电话和发信息,智能手机已成为一个移动信息传播平台,除传统功能外,智能手机还具有上网、购物和远程控制等新功能。这些新功能的不断出现,主要得益于新型智能手机信息传播速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非智能手机发送的每条文字短信大小不到0.1K,而智能手机下载每部电影的大小高达数百M甚至1个G以上(注:1G=1024M,1M=1024K),由此可见,新型智能手机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容量与传统非智能手机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随着WiFi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很多商场、餐厅和机场等公共场所都有WiFi信号覆盖,使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随处、随时通过上网获取所需信息。此外,与GPRS信号相比,新型3G和4G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网络信号稳定性大大增加,通话质量和固定电话已不相上下。智能手机传播信息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使得应用智能手机进行网上教育成为可能。

2.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应用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操作方式正变得越来越简单易学,使用也愈加方便。目前智能手机的操作主要是触屏操作,操作系统主要是安卓(Android)和苹果的ios,可通过下载安装各类软件使手机具备各项功能,如QQ、微信、微博和上网浏览器等,而手机这些新功能,使得手机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也更便于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智能手机操作和使用都十分方便,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很快轻松掌握。此外,随着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手机价格也逐渐下降,1000元左右基本就可以买到一款性能不错的智能手机。目前,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在不断增加,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手机用户上网人数已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3]。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个人电脑(PC)整体使用率(80.9%)。由此可见,手机已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首选。对于广大产业工人而言,手机几乎人人都会使用,手机价格和通讯费用也能够负担得起,因此,手机是产业工人网络培训的首选方式。

3.便于师生间互动交流。对产业工人进行再培训、再教育,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是必须的。使用传统手机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进行。而智能手机除传统手机的上述功能外,还有微信、QQ和蓝牙等多种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这些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资费成本也更加低廉。以最常使用的微信为例,微信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目前统计已经超过五亿人使用,可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交友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可以点对点交流,且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与传统的短信相比,更具有灵活性、智能性,且节省资费。由此可见,师生交流可通过智能手机和网络,搭建起相互交流和传播学习资料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可极大方便师生间相互交流。

三、智能手机进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智能机比较耗电,待机时机短。由于智能手机屏幕的分辨率和要支持一个系统的运行,电池的损耗非常大,一旦电量耗尽,势必会影响到技能培训的顺利进行。如何解决呢?现在很多智能机都可以配到大容量的商务电池,大大延长了手机待机时间,此外,便携式充电宝容量更大,可不依赖外接电源给手机充电,使手机获得更长待机时间。产业工人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培训前,应将手机电量充满,以保证远程培训的顺利进行。

2.智能手机可能出现死机和手机病毒感染。智能手机采用了智能操作系统,就像电脑上的Windows操作系统一样,在程序运行中可能会出现死机,此外,由于手机病毒的出现,手机的使用同样会受到手机病毒的干扰,严重情况甚至会使手机存储的资料丢失和重要个人信息外泄,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同时运行多个程序,以免多个同时运行的程序造成手机操作系统崩溃,而出现手机死机。及时删除手机内长期不用的程序也十分重要,这样可降低手机运行时的负担,减少手机死机情况的出现。在使用智能手机时,要安装并及时更新手机杀毒软件,并且不要随意安装和打开不明来源的文件,以避免手机中毒。

3.软件冲突和不兼容。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会有因为和别的软件、系统不兼容的现象,导致手机无法进入正常使用。解决方法是手机内不要同时安装大量软件,仅安装远程培训所必须的软件即可,以免不同软件之间,形成相互干扰,造成手机系统崩溃或反应速度缓慢。

四、国内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用于远程教育平台的现状

1.国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用于远程教育平台的现状。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了“Mobile Education”,即“移动学习”项目,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开始引起了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同年,国际著名远程教育家戴斯蒙德・吉根(Desmond Keegan)所做的“From E-learning to M-learning”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自此,移动学习在国内才受到广泛关注[4-6]。当前,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使用移动通讯设备进行学习已十分普遍。在我们的近邻新加坡,2004年底就推出了3G手机服务,对学生应用3G手机进行远程授课,除收看讲课内容外,学生还能够使用3G手机远程操纵教室内的相关设备。

2.国内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用于远程教育平台的现状。在国内,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教育培训也十分普遍。在对广西一家企业的工人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远程学习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80%的员工表示他们使用个人笔记本电脑,访问公司培训网站;99%的人拥有可随时上网的手机或笔记本电脑;70%的人随时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学习[7]。在上海虹口区,为减少广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该区多所中小学开展了数字化课程进课堂活动。学生可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与校园内的WiFi相连,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并展开师生间的各种互动交流,建立了一种“数字化课堂”,这种全新的师生间互动交流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

五、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广大产业工人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手机网络教育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和便于交流等优点,在产业工人无法集中学习的条件下,非常有利于进行产业工人远程教育,相信,应用智能手机进行产业工人远程技能培训,将来必将取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曦.当代中国产业工人阶层结构分析[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6(4):20-24.

[2]王玉芳,张玲.手机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化教学,2011,231(9):115-117.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4]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14-20.

[5]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19(7):21-25.

[6]任海峰,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10,20(1):8-9.

篇8

1.加快推进新的档案馆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区档案馆已远远不能满足各门类档案进馆馆藏和提供利用的需求。我区档案馆已列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中央财政在“十三五”期间将对我区档案馆建设给予补助。我局将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我区新的档案馆建设步伐,计划申请把新馆建成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安全保密、服务便捷、节能环保的档案保管基地、档案利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电子文件备份中心。

2.做好全区档案培训工作。档案工作队伍是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切实加强档案工作队伍建设,我局将把开展全区性的档案业务工作培训当做一项常态工作来抓,每年开展次数不少于二期,总培训人数达到750人以上,以不断提高全区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缩小我区城乡档案管理水平差距,实现档案工作均衡化发展。

3.开展我馆档案数字化工作。按照档案现代化的管理要求,我局计划在“十三五”,逐步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争取在2020年实现馆藏档案80%数字化,使档案的查阅利用更方便、更安全、更快捷。

4.继续加强对新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针对农村档案工作滞后的现状,按照我局制定的“下基层、到农村、结对共建档案整理工作”安排,将继续对有需要的基层单位进行上门指导,对档案管理水平较落后的村委会(社区)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切实提高他们的档案管理水平,使基层档案工作跟上时展的步伐。

5.加强档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档案教育培训,建立一支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的档案专业队伍。一是抓好本局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十三五”期间,全局档案业务人员继续接受技能培训,以提高档案专业实际操作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现代化科学知识掌握为重点,提高现有档案队伍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补充新生血液。针对目前我局档案人员老化的情况,招录(或调入)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不断优化档案队伍结构,确保档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保障措施

1.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结合我区档案工作实际,将档案工作与区委、区政府工作相联系,提高档案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牢固树立服务是根本的观念,优化服务、全面服务,以服务促发展,在服务中实现工作突破和提高,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2.突出主题,改革创新。加速档案事业建设进程,加快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步伐,在工作上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3.加强领导,积极组织。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对档案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加大对档案事业的经费投入,为推进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篇9

在这样的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走出一条改善民生之路来?

钱该不该花

这样的一组数字别有深意。

今年上半年,固原财政就统筹资金19157万元,用于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年均120元提高到200元;拨付养老保险基金6133万元,保证离退休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到位;筹措195万元,将1432名失地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盐化工征地拆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问题;安排小额担保基金400万元、争取贷款贴息资金130万元,撬动银行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67万元,扶持2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复转军人等实现就业创业;筹措223万元,组织培训转移劳动力8433人、劳务输出27.1万人;筹措143万元,兑现了438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补差,及时发放三支一扶、特岗医生和高效毕业生生活补贴;筹措资金160万元,专项用于干部安置、残疾人就业培训和康复、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残儿童救助等方面;截止目前已下达各类资金1324万元,拨付555.2万元用于发放上半年3246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资金,受益人数9896人。

财政为什么能拿出这么多钱来改善民生?

记者在2011年固原市政府工作报告找到了答案。其明确提出,今年要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认真落实教育普惠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13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落实特殊困难人群救助政策、完善市区公用设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等28件改善民生的实事。

长久以来,地方政府一度走入一个误区,陷入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相互矛盾的悖论,认为发展经济是“挣钱”,改善民生是“花钱”,将改善民生理解为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有甚者将经济发展直接等同于城市建设。

其实,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正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王和山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本刊采访时所说:“民生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这,正是固原当地的决策思维。

钱从哪里来

在固原,财政的自给度不到10%,改善民生的资金从何而来?一串串民生支出的数字背后,有多少财政人的“精打细算”?

固原市四县一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且贫困面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陷入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恶性循环。”王和山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呼吁说,“改变固原市的贫困落后面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单靠地方自身财力只能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依靠国家的优惠鼓励政策和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

对于一个主要依靠转移支付的贫困地区,地方的可支配财力就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般性转移支付甚至被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不少地方要求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呼声也随之愈演愈烈。

对此,记者发现,固原财政却打出了不一样的“算盘”。

通常而言,一般性转移支付解决的是长期的问题,是根据地区财力水平的标准化运作,而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是解决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如果从宏观层面设立过多的专项转移支付,就等于设立了过多的“特殊”资金,就会违背均衡的概念。因此从国家整体制度层面来看,应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专项转移支付。

然而,若仔细分析固原地区目前亟待改善的发展状况,就会发现其大多属于一次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专项资金,解决专项问题。因此,固原财政提出实行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性转移支付并行,千方百计争取专项资金,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突出位置,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工作,重点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钱怎么花好

民生的钱,如何花好?

我们发现,在国内个别地方,给老百姓建了几个医院,搞了几个民生工程,就认为是改善民生了。改善民生从而被工程化。

固原有一个亮点格外引人注目。全民创业行动正在固原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采取税收优惠、减免工商管理费的基础上,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出台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鼓励群众依靠当地种植、养殖等支柱产业发展加工业,依靠地理优势发展商贸、流通业,并结合劳务产业鼓励群众“走出去”创业就业。对城乡群众联合创办小商贸、小加工、小制造等创业行为,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的40%。农民在集贸市场摆摊设点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予工商登记,免收各项税费,对依托农家院创办的“农家乐”免收地方各项税费。对长期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残疾人首次创办个体、私营企业的,3年内免缴登记、管理和办证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且政府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并享受社会救助政策标准不变。对吸收就业困难人员超过50人的企业,政府给予50万元担保贷款,并在两年内给予50%的贴息。

此外,市财政还筹集资金,成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具备一定劳动技能和具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就业的,对其自筹资金不足部分获得小额贷款而提供的信用保证资金。

除了鼓励创业,固原市推出的另一项民生行动堪称创举。

今年6月,固原市人民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做好服刑在教人员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将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按每年260人,人均450元的标准执行。并要求市属各部门,固原市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固原监狱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选择好适合的培训专业,全力做好这项特殊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争取与社会需求接轨。

篇10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高校图书馆逐渐为历史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实现了以馆藏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型,实现了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中图书馆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核心,为读者与图书建立有效的联系,可见图书馆员综合素质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实现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为读者服务这一理念的根本因素就是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1.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在信息时代的必要性

1. 1 图书馆员专业知识匮乏,综合素质稂莠不齐

受历史因素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图书馆员认识程度较低,图书馆员上岗意识薄弱,这就使得高校图书馆员量多而质差的现象。在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上图书馆员受到不公平待遇,图书馆员的福利待遇与社会地位往往与实际工作不成正比,这大大打击了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使得部分图书馆员自甘堕落,进而对图书馆服务质量做成不良影响。

1.2 读者对个性化、多元化信息服务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读者对信息要成程度也逐渐提升,其不再满足于文献信息阅读,而是钟爱与广泛涉猎各领域文献信息,在阅读方式上,读者越来越倾向于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便更加及时有效获得各种信息,更加广泛打通信息渠道,可见读者对信息的要求逐渐向个性化与多元化靠拢。然而图书馆的发展与读者的需求出现很深的鸿沟,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重视专业资源而忽视非专业资源,这与读者广泛涉猎群书的需求出现沟壑;在服务方式上,高校图书馆倾向于传统服务方式而现代信息化服务方式没有实现有效跟进,这在本质上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1.3 图书馆员综合素质对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实现了质的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高校图书馆员服务职能有效提升,管理职责实现了图书馆藏向信息传递和检索方向转变。图书馆集心理学、情报学、管理学、社会学、计算机应用等各领域知识为一体,成为信息集散地,这对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图书馆员要努力学习新知识,积极提升自身专业服务技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为满足读者需求贡献自己的力量。

2.信息时代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的途径

2. 1 高校图书馆为馆员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1.1加强馆员专业技能培训。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依赖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培训。高校图书馆应高度重视馆员的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组织的针对馆员的实际水平开展有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有效提升馆员的服务质量。针对馆员的技能培训有馆内培训与馆外培训之分,馆外培训是指在图书馆内选思想道德好、表现积极、展业水平高的馆员送出图书馆参加重点培训。馆外培训对个人素质的快速提升又显著作用,但是要解决全面提升馆员素质则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要实现从整体上提升馆员综合素质的最佳手段是馆内培训,馆内培培训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快速灵活等优势,是普及性教育的首选。

2.1.2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为快速提升馆员的专业技能,学术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图书馆要立足于本馆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各种学术活动,比如,邀请在本专业有造诣的学者来本馆经行讲座、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多馆人员信息交流。在广泛的学生活动中,馆员间实现了有效沟通,彼此间信息得到了传递与升华,有助于馆员的相互学习,营造了一种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的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馆员的专业素养,对图书馆的建设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2.1.3重视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产物,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更是图书馆取得长足有效发展的基础。在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中,图书管理员是网络资源的引导者,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养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直接影响。重视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可以有效帮助馆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进而将自己的热情奉献在图书馆事业中,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自身的追求。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真正实现其“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

2.2 加强馆员自身学习

提升馆员自身素质的本质在于加强馆员主动学习意识。馆员自我学习广为接受学习手段,自我学习能实现馆员的针对性学习,使馆员将专业知识有效运用于工作中。信息时代也是知识时代,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学习途径更加多样而便捷,新时期下学习者不仅可以从传统的报刊中获取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还可以在同学的交流中学习知识。与此同时,图书馆要高度重视馆员的学习,为馆员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并拓宽学习渠道,如,开展研修班、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学习者间的交流,全方面深层次提升馆员的自身素质,以适应图书馆日新月异的发展。

3.结束语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核心,其综合素质对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还有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图书馆工作各个流程,此外还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优秀的人才才能胜任现代高效图书馆工作,进而更好实现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 费青.试论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J].贵图学刊,2010(03).

篇1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数字鸿沟 接入沟 使用沟 知识沟

[分类号]G258.6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及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数字鸿沟便成为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问题,成为一种“社会状态”,进而上升至“社会后果”和“社会问题”。有关数字鸿沟的研究大都聚焦于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谓的第一道鸿沟――接人沟和第二道鸿沟――使用沟,有学者提出“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知识上的鸿沟”,继而提出了第三道鸿沟――知识沟。事实上,“仅仅拥有是不够的”,单纯提供电脑或上网的环境,并不一定能真正消除数字鸿沟。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图书馆网站的访问,对其电子资源接人情况进行了归类统计;通过电话、QQ、E-mail等方式,与部分图书馆馆长、参考咨询人员进行交流和访谈,对其参考咨询人员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该地区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鸿沟进行纵向研究,调查结果如后文所示。有关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鸿沟的横向实证研究将另文撰述。

1 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鸿沟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1.1 接入沟:电子资源接入上的鸿沟

由于缺少兴趣、电脑焦虑和新技术缺乏吸引力而导致的基本数字经验的缺乏,Jan van Dijk将其称为“精神接入”(mental access);而将电脑和网络连接的缺乏,称为“物质接入”(material access)。这两种接入与第一道数字鸿沟――接入沟紧密相关,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了人们是否在物质层面上接人因特网。一般而言,大多数研究者指称的数字鸿沟接入沟指因电脑和互联网接入上存在的物质差距。

对于电脑和因特网的物质接入,高校图书馆之间似乎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但由于各高校图书馆所在区域电信事业发达程度、各高校的功能定位、资源需求、各高校对图书馆的财力支持等诸多因素,高校图书馆数字接入沟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如高速互联网连接比例、高校图书馆计算机设备数量质量及定期升级等方面。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应包括一种物质接入,即电子资源的接入。因为电子资源的多寡、语种、学科类别等从根本上影响并决定着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资源的接人程度。这种接入沟的存在是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鸿沟的一大特征(尽管因高校功能定位不同导致资源需求的不等,但实际上这正是加剧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鸿沟的客观因素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作为支撑,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弥合。而且随着数字化过程的加速,实力强硬的高校图书馆利用“先行优势”获得很快发展,而实力较弱的高校图书馆则难以获得“后发优势”的技术平台,最终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以江苏省部分高校图书馆为例,其电子资源(资料来自各馆网站,调查时间在2008年6月24至2008年6月26日之间)接人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高校图书馆之间数字资源的接人存在较大差距,重点高校图书馆中外文电子资源接人量明显优于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也成为许多中外数据库出版商重点争取的对象,从数据库的试用数量就可见一斑。另外,由于重点高校一般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电信基础设施较好,本地镜像的容量大,数字资源的保存优势明显、更新效率较高,读者培训保障性较好,读者获取资源的优势明显,使用满意度较好。

1.2 使用沟:电子资源使用上的鸿沟

由于技术界面不够友好、教育和社会支持不足而导致数字技能的缺乏,Jan van Dijk将其称为“技能接人”(skills access);将使用机会的缺乏以及这些机会的不平等分布,称为“使用接人”(usage access)。这两种接入与第二道数字鸿沟――使用沟紧紧相关,因为技能水平会对用户如何使用因特网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技能水平的不同,人们使用因特网的方式千差万别,有研究表明: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往往在使用互联网时更具主动性,其使用也偏向信息导向型,能够系统地将高级数字技术用于工作和教育,并从中受益;而教育程度较低者的互联网使用往往更多局限于网络的娱乐功能,只能使用基本的数字技术和简单的应用。这种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提高,如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技能的培训、信息知识的提高等。体现在高校图书馆之间,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实体(包括电子资源、网络资源),需要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在提高自身信息智商的同时,努力提升学校整体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引进、维护、更新、宣传、培训、信息传递等日常工作大都由各馆参考咨询馆员来完成,而各馆参考咨询馆员在学历、职称、专业性质等方面也参差不齐,以江苏省部分高校图书馆为例,其参考咨询馆员的组成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在人员数量、学历、职称、专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重点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不但数量多,而且在学历职称等方面明显优于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较多(如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均是图书馆专业出身)。也就是说,重点高校图书馆储备了较为优秀的信息咨询群体,他们在数字技术方面集中了较高的“知识权力”。一方面,重点高校对信息咨询人员需求层次较高,人员培训机制较完善(从各馆访谈中得知);另一方面,重点高校在综合实力上也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而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在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信息服务人员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使得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在数字技术方面也存在“马太效应”。高校图书馆信息参考咨询人员群体本身存在的数字鸿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及至高校应对信息环境的信息水平指数,导致电子资源使用上的鸿沟。

1.3 知识沟:知识获取上的鸿沟

有学者曾深入研究过数字鸿沟与知识沟之间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的研究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知识沟的成因可以从很多方面深入研究。在数字鸿沟研究层面上,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能导致人们知识上的鸿沟,这就是为什么数字鸿沟成为“社会后果”、“社会问题”的原因。由于信息和知识能够被转化为社会和政治力量,人们在知识获取上的不平等必然会对人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富裕地区和高收入者更容易享受信息革命带来的利益,同时信息技术的正反馈效应,将

使先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成果的地区和个人占有较大的信息比较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贫富差距因此将逐渐扩大。

由于高校图书馆之间电子资源存在接人和使用上的鸿沟,直接“社会后果”是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图书馆在电子资源获取上的失衡,知识获取全面性、便捷性大打折扣,影响了研究人员的科研兴趣,导致图书馆及高校之间科研成果与重点高校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重点高校拥有资源优势,有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知识权力”集中,科研积极性高,科研攻坚能力强,生产力转化率优势明显;另一方面,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比较容易获得各种资助,并最终在高校科研水平上形成实力悬殊的“马太效应”,导致高校图书馆乃至高校之间知识沟的形成。

2 高校图书馆如何逾越数字鸿沟

如上所述,从江苏省部分高校图书馆调查结果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图书馆必须直面现实,采取措施尽量缩小信息时代的数字差距。在努力赢得校方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经济援助(此不赘述)情况下,图书馆要从自身做起,多方参与图书馆联盟,寻求合作,加强培训,正确引导员工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2.1 参与联盟,缩小接入沟

对于层出不穷的中外文电子资源,一般高校、地方高校及民办高校图书馆难以有实力大部分或全部接入,与重点高校相比要逾越电子资源的接人沟似乎是不现实的。那么,图书馆该如何缩小电子资源的接入沟呢?笔者认为多方参与图书馆联盟是缩小数字鸿沟的有效途径之一。

图书馆联盟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其实质是以联盟的形式在地区、全国或更大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或某一方面的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图书馆联盟的功能定位是一般高校或民办高校图书馆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举措:①共享资源。各图书馆之间可以共享联盟成员之间各种资源,包括文献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资源。②减少支出。电子资源购买方式部分是以集团方式采购,通过联盟增强购买力,分摊费用,共同拥有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权;通过联盟给信息源提供商施加影响力以降低电子资源的价格等。成员馆只需支付部分费用就可享受该电子资源的全部接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高校图书馆的经济压力。如JALJS“数字化工程”,以集团方式采购电子资源,在江苏省内建立镜像站点,向全省高等院校提供服务。③技术支持。图书馆联盟成员馆可以享受联盟的技术接入,以便开展新的服务项目。④共建共知共享电子资源。依托图书馆联盟,有学科优势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参与联盟的电子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既可获取稳定的资金赞助,又可开发自身优势创建电子资源。如我校图书馆依托JALIS,获得了4万元的经济资助,创建了特色数字库“海洋专题数据库”。

2.2 加强培训,削弱使用沟

首先,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要消除自身的数字使用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现在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图书馆专业出身的比例不大,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不利于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转让和技术扩散。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参考咨询馆员的培训,提高群体的信息专业化技术水平:①参加图书馆专业的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的同时接受专业的技术培训;②参加图书馆联盟组织的各种新技术新技能培训,及时消除数字技术障碍;③参加数据库出版商组织的培训,及时更新服务理念;④参加各级各类图书馆学会协会组织的参考咨询业务研讨会,倾听专家及同行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应加强对学校师生的数字化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扫除各种电子资源的数字使用沟。培训方式有:①由参考馆员对各种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获取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进行定期培训。如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图书馆每周三下午的定期培训,苏州大学图书馆还把课后录屏和课件一起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学习;再如南京大学秋季举办的“90分钟系列讲座”是实用性的读者培训活动,如今已成品牌。②邀请数据库出版商上门培训。这既可有效提高参考馆员的培训水平,也使全校师生得到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可操作性强。另外,培训要注重效果,在培训之前,一定要做好做足宣传工作,只有宣传到位才能确保培训效果。

2.3 注重学习,弥补知识沟

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微处理器产品部总裁虞有澄在《我看英特尔》一书前言中提出“无尽的成长与学习”,得出的结论是“学习――成功之道”。北京大学王选教授总结出一句言简意赅的话“高科技产业的基础是在于学习和求变”。“学习与求变”就是“学习与创新”,学习创新“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知识经济成长的基础”。

尽管高校图书馆之间存在较大的电子资源接入沟和使用沟,但是,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影响高校之间知识沟的一个客观条件,并不是最主要的。决定知识沟的因素很多,除地域、电信等信息物质环境之外,还与个人性别、年龄、兴趣、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很多因素有关,而决定高校图书馆知识沟的重要因素还是组织或群体的学习态度。现在,高校电脑及互联网的物质接入不是主要问题,所以,学习是成功之道,也是人们弥补知识沟的唯一途径。

篇12

(一)集中脱产学习

集中脱产学习是指由专业的档案教育培训机构、档案专业学会或者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一定地域、行业范围内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在指定场所、以讲学等形式进行的专门、系统培训。集中脱产学习式的专业培训是所有继续教育方式中效果最好的一种,但又有其不足之处。一是对工作影响大,因为集中脱产培训通常都需要耗费数天时间,这必定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人员紧张,而对于一些只设兼职档案员或者只有一名专职档案员负责档案工作的单位而言,甚至会使其暂时停止工作。二是组织开展难度大,通常情况下,集中脱产培训涉及人员较多,他们往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短时间集中在一起学习,除了课程安排外,培训机构还需为其饮食起居等各方面做出细致安排,特别是对于档案专业学会和档案行政主管部门而言,由于受到人员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组织开展起来都面临很大困难。三是经费问题,对大多数受训者来说,集中脱产培训都需要他们离开驻地在外数日时间,这期间所产生的费用对收入微薄的档案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对一些档案部门而言也不是小数。

(二)函授教育

函授教育是运用通讯方式(主要是信函)进行档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教育方式。在函授学习中,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在报名并缴纳学习费用后,专门的培训机构便通过邮寄的方式向他们提供教材及其他学习资料,并在他们按其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和考核后,发放毕业证书等培训证明文件。与集中脱产学习的继续教育方式相比,函授教育在时间、地点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它允许广大的档案工作者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在驻地就近完成学习,可以帮助广大档案工作者和档案机构省下大笔经费,可以说是一种既方便又经济的途径。尽管如此,函授教育还是有其自身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函授教育所讲授的内容以书本理论和知识为主,内容虽然丰富,但仍无法开展技能培训等,相对于实操性极强的档案工作而言,其实用性仍然有限。二是培训期间受训者和培训机构、指导老师之往往间相距甚远,学习主要通过自学,教育者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也受到了较大限制,其学习效果也势必受到一定影响。

(三)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也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具体是指由专业的档案教育培训机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在数字化环境下组织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档案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的教育方式。网络教育既突破了传统的集中脱产学习方式在时间空间上的控制,也可以弥补上面所述的函授方式所存在的两方面不足,可以通过网络和视频进行实操性强的技能培训,也便于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及时指导学员学习。虽然如此,开展网络教育仍面临一些困难,一是目前可进行档案专业网络教育的专业网站少,据笔者调查,至今我国可提供档案专业在线教育的仅有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档案档案教育网,而该网也只能提供文本学习。二是网络教育仍然是以学员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依然难以得到保障。

(四)档案岗位培训

档案岗位培训是指各级各类档案机构根据其实际工作尤其是专项工作开展的需要而组织本单位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与前几种继续教育方式相比而言,档案岗位培训因不是专业的档案培训机构主办,缺乏专业师资,所以其培训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相对不足。但与此同时,档案岗位培训也有其显著的优势。首先,由于规模较小,涉及的人员相对简单,主要是本单位或者涉及本单位档案业务的部分人员,且基本在本单位或驻地开展,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影响较小,所以容易组织。其次,岗位培训的内容通常是根据本单位、本系统现实开展的某项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制定的,所以必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对现实工作的推动作用较大。再次,由于档案岗位培训形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会议、座谈、宣讲、文件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组织实施也较为容易,所以成本以较低,不会给单位和个人造成太大压力。

对开展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几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继续教育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档案部门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对此引起充分重视,舍得花时间精力来做好这项工作,必要时可列入考核机制加以推进。

(二)量力而行,选择适当的继续教育方式。档案部门要在有限的财力中抽出专门继续教育经费实属不易,因此档案部门应根据本单位实际工作和经济情况选择适用的方式开展继续教育,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篇13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为各行业发展带来诸多便利,尤其对于信息量较大的档案工作,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然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也同时给目前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麻烦,工作方式的转变,导致很多管理人员不能够很快的适应,所以本文就将对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然性

1、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形势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数字档案馆是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档案馆就是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一方面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目前,档案馆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

2、档案数字化可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进而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强烈需求。当今,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措施

1、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和全员档案意识。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要切实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一是各种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的培训;二是档案管理各环节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努力学习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知识,以适应新的、更高的档案管理要求;三是引进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企业应结合工作需要,不惜成本,吸引具有现代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的高层次人才,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四是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提高档案人员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五是培养一批档案资源加工与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知识产权使用与保护、数字化档案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加强对档案使用者的培训。在电子环境下,档案信息共享化、社会化服务成为必然与必需,为了使用户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和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要以用户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除了要提供更加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档案用户检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使他们快捷地找到所需档案信息,同时,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如举办讲座、开设信息检索培训班、咨询人员现场指导等提高和增强使用者的查找能力。

3、完善数字化文件归档制度。一是要加强对各种文档的收集管理。计算机在企业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各种电子文档也日趋增多,很多企业没有归档意识,电子文档转化为纸质文档后,反而忽视对电子文档的归档和管理,随意储存在计算机中甚至遗失,增加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成本,企业应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对纸质文档、电子文档的收集、分类和归档;二是建立和完善文件归档制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化的加快,企业每天处理的数字化文件不断增多,如果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不对文件格式、文件质量等方面提出要求,将影响到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甚至造成不必要或难以弥补的损失,为档案数字化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三是加大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档案网站建设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加速器,档案数字化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要求,档案信息化、网络化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因此,为了使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能及时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应积极进行档案网站建设,把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及时上网传输,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文件大量产生,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筛选、研究和综合整理,使之变得更加有序更加合理,然后上网,仅靠单个档案管理部门无法很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因此不同企业的档案部门应搞好合作,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上做好分工合作、组织协调,注重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避免重复建设,并且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目前,我们企业档案数字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就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74-02

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75所,在校生达260多万人,独立学院承担了全国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18%,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迁址靖江办学,本着培养人才、服务靖江经济的原则,努力寻求拓展发挥本校继续教育为靖江地方经济服务的模式,而靖江各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技术提升等方面培训有着迫切的需求,校、企、政府三方共建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技能,为靖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显得非常必要。

一、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现状与共性问题

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是为了满足高校在教育环节的特色化发展,在有效依托高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经验来为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和多类型的教学体系,使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突出市场化的需求特点,以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整体的环境要求,使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形成协调分明的运行机制。但是,整体性的规划方针在实际的教育体系建设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基本的建设方面从共性问题出发和入手,以实现继续教育的效能发挥。

1.基地建设的全局规划和资源配置缺乏整体的协同性。在当前的继续教育状态下,培训基地的建设采用独立的运营模式和状态,在进行基地建设和目标培养、课程设置以及资源配置、效果评估等方面实现整体性的方案设定与规划。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各个环节需要实现有效的合作与协同,在建设中某个环节和部门的建设力度过于繁重时,其他部门和区域需要实现一定的辅助和协同,有效完成各个环节的基地建设。

2.基地建设的培训需求和课程设置缺乏调研的系统性。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环节,需要对培训的整体需求探寻科学的调研活动。这就需要在高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中进行主动性的调研,比如上门走访或者电话沟通等方式进行,然后在了解整体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此外,还需要强化培训基地的对外拓展项目建设,但是,在高校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缺乏有效的主动推广意识。

3.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对策。(1)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组建,强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及整合。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是有效获取市场资源的整体战场,基础的培训环节是对资源项目的开发利用,在资源强化的过程中实现对潜在客户和师资力量的引进,并在有效的调研活动支持下实现对基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再开发。这就需要在继续教育基地培训建设中为继续教育提供整体化的服务,在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时,实现培训课程同相关行业和具体企业的专业贴合度,使基地的培训工作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并在校企结合的渠道优势下,开展有效的合作办学,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整合。(2)进行培训项目的深入调研,促进人才培训符合实际需求。从院校教育的整体实际出发,通过信息科技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实现同企业的有效结合,强化培训基地的建设,使继续教育建设能够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有效融入整体的社会产业链条布局,使整体的继续教育培训同院校的基本建设有效衔接,使最终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人才的需求。

2016年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经招投标取得江苏国信靖江发电有限公司管理培训项目,根据电厂对员工素质、技能提升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培训项目的深入调研,在培训方案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案的编排、师资的配备上量身定做培训项目,做到人才培训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1.在全新的教育环境和发展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要同高校的自身优势行业特点相结合,使高校的继续教育同地方经济和行业特征以及企业相结合,使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建设与整体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及运行机制相统一。

2.结合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在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中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并最大化地实现同学历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机制。

3.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学习者能够在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中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改革之后的继续教育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探索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保障基地教育建设中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4.进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时,需要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强化数据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建设整体性的教学资源服务模式和基地教学机制。

据此,常州大学怀德学院与靖江不断完善共建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适时方案和整体目标。

三、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的路径

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进行的技能培训是为了发展服务经济和产业建设,以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继续教育培训建设中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职工的有效就业。并在基地建设中遵循现今社会经济的整体要求,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实用型人才和综合技能型人才方面,有效建立运作规范化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目标,以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中实现综合全面性的职工技能培训的全新机制,在专业化的技能支持下实现人人有技能、人人能就业和人人得实惠的继续教育培养机制,以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人才支持。

1.强化校企联合,共建“新型企业大学”。“企业大学”是在新型的社会环境下所要求的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建设需求,并在长久的应用中体现了应用的优势。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大学教育得到了长足充分的发展,但是整体的发展质量并没有一致性和整体性,实际而言,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部分企业建设中在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软件建设,导致整体的业务建设和管理环节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一定情况下制约着企业大学的实质性应用和发展,甚至于企业大学只是名义上的“空架子”。在对现实状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可以有效应用现实状况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补充,在课程体系建设和管理体系方面实现与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建立完备的新型企业大学,使继续教育能够在企业的战略转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结合政府建设,开展行业专项合作。在继续教育培训管理中需要在了解政府要求和行业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基础建设,实现同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并以此为切入点,优化继续教育的教学培训,在同社会状况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推进基础建设项目的针对性。并且,可以在对各项实际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基地建设建设项目改进和优化,并不断地更新挖掘新的项目,然后强化培训力度,体现继续教育的优势。(1)开展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在进行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时需要围绕社会经济的整体产业格局,以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对有就业意向和工作能力的劳动者进行有效的基地培训建设,有效完成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主体对于人才的要求。(2)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在进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时需要有效完善整体性的工作激励和评估机制,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支撑下同网络载体结合起来,提升基地的整体培训效能,以完善参与继续教育的相关人员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保障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完善培训机制,使继续教育满足当下环境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人才技能要求,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2016年焊接中心大楼将在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建造落成,靖江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将共建开启焊接的合作项目,作为行业专项培训基地为地方培养输送焊接行业人才。

3.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的网络培训。在科学技术的要求和推动下,开展数字化的网络培训和建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打破固有的传统面授式教学局限,在更加先进和主动的状态下实现继续教育的资源共享,在学校自主安排时间的基础上使培训活动能够更加契合社会的需求,强化继续教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四、结束语

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局限,整体而言,社会体制建设和国家政策需求都是局限性的因素,以及基地建设中的自身运营管理模式。这就需要高校在进行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中强化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问题的解决对策,在新型的社会环境需求下,实现原则性同灵活性的结合,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全面基地建设道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