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文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5 16:51: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基础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

篇1

1 初次训练的适应阶段

大多学生之前没有参与过大强度的运动,没有体能基础,训练中的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学生极易进入运动性疲劳。疲劳的程度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而表现不同,但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相关。由于之前的正常作息以及身体的生物规律被训练打破,学生出现应激反应,产生焦虑、恐惧、无助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出现主观性逃避等行为。针对这一种情况,可以利用如下措施予以干预:

1.1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 训练应从低强度低密度的跑跳投等动作技术的规范练习开始慢慢过渡到中等强度高密度的体能基础训练。让学生有个身心逐渐适应过程。同时在此阶段要增加运动后放松调整时间。教会学生正确的放松方法。实践证明:采用慢跑作整理活动及在整理活动中做些肌肉伸展性练习,是最有效的放松调整方法。

1.2 心理学恢复. 心理恢复主要通过一定的暗示进行导引,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从而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如暗示性的睡眠休息、肌肉松弛、心理调节训练。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能促进身体疲劳的尽快消除,加快身体的恢复过程。

2 稳定提高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素质基础,身心状态也趋向平稳。从而进入稳定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由于不同学生的先天条件及训练成果不同,其成绩提高的幅度会有明显差异。部分成绩落后者会产生受挫心理,训练变的消极,甚者出现迟到旷课等现象。部分学生出现从众心理,消极的情绪逐渐蔓延。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2.1 不同分组方式的应用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分为实力相当的两组,极大程度上改善同等水

平下消极的从众心理。组织组间比赛,以组里成员得分相加评比出冠军组,以此降低低运动水平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挫心理。也可组织同水平学生比赛,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

2.2 动机激励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地自我陈述参加训练的最终目的,教师以肯定的语气和肌体语言表示只要认真训练一定能如愿以偿,以此来启发学生更高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以最大的动力,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训练任务。

3 考前准备阶段

考前一个月为考前准备阶段,一般以这个月为一个小的训练周期,将学生的生物钟高峰期调整至邻近考试期。在这一阶段,睡眠不好、自我期望过高、以往失败的表象等因素都会引发学生心理紧张。由于缺乏自信心,部分学生麻木地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会出现心因性的疲劳状态。而这些都是心理抗压能力差的学生易出现的,这些状态是潜意识的逃避。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如下处理:

3.1 模拟考试. 因为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或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制定相应的考试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反复进行考试,以3-4次为佳,以达到适应比赛现场并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的目的。可以每周组织一次模拟考试,将每次模拟考试的时间和内容打乱,培养学生参加不同时间段考试的适应能力。也可利用不同场地坏境进行考试,提高学生场地适应能力。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方式 策略

朗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之一,无论是字音、字形,还是文学鉴赏、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从朗读教学开始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朗读的方式和策略。

一、朗读的方式

1.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其作用有二: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高中生有自己独立的认识、思辨能力,自主探索作品,自由空间广阔,符合认识新知、独立感知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

2.齐声朗读。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针对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增多的现状,适当安排齐读,是非常必要的。读得准确,才能熟悉文言文语言习惯,对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有了把握,才能做到读来“上口”,产生文言语感。齐读并不一定要求众口一“调”,齐读可以大声地、放开来读,专注程度比自由朗读要高,是指名朗读的“预备式”。

3.指名朗读。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指名朗读可以是针对全篇的整体朗读,也可以是分部分、段落的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另外,指名朗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4.分角色朗读。针对文学作品中部分体裁――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学习鲁迅的《药》、的《雷雨》、巴尔扎克的《守财奴》等作品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把握作品准确,构筑起鉴赏小说、戏剧的框架,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5.熟读背诵。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高中生处在理解、背诵的黄金时期,正确引导他们朗读,排除所谓“死记硬背”的负面影响,让他们积极朗读,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背诵大量诗文,为“渡江河”准备“舟楫”,为“登高”准备“梯”。在朗读中,不断品味诗文的韵致,达到背诵的目的,那么对作者的诗文风格的体会就会不待老师“讲”,学生就会自己“悟”出。如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飘然而来;读杜甫的诗,则沈郁顿挫、忧国忧民,现实主义风格呈现眼前。同是“唐宋家”的散文,欧阳修的雍容委婉,王安石的刚劲峭刻……当然,顾城的《一代人》、卞之琳的《断章》等小诗也自然受到学生的喜爱,给学生以哲理性的启迪。

二、朗读的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带动学生“读”起来;在效果上,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使朗读成为主动的学习方法。

2.努力创设朗读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朗读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养成敢于创造性朗读的习惯。教师认真创设朗读氛围,或介绍作品相关信息,让学生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或做部分示范,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作品,更好地演绎作品。

3.定期组织开展诗文朗诵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团体组织的朗诵比赛,鼓励竞技意识;在班级开展朗读能力竞赛,对优秀的朗读者进行表扬,鼓励上进。合理安排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有助于学生在竞争中提高,带动朗读教学的实施。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训练的内容之一,它是提高其他语文能力的基础训练。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依靠声音传达出来,可以使学生从文字符号中感知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味,领悟语言内涵,联想作品中的形象,悟出言外之意,朗读是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内隐学习规律和传统教学经验的提高语感能力的有效教学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精微化;流弊;矫治

在一次区域内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了《兰亭集序》。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执教老师借用多媒体、学案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了拉网式的梳理,不少学生还当堂背诵此文。在一片叫好声中,我另有看法,因为我发现其中蕴含着当前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流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在低层级徘徊。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高度重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梳理。应该讲,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不应该是全部。从平时的交流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分值较大,在基础年级就应该强化文言基础训练。”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高考只考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文意梳理和内容概括。殊不知,文言文本也是一个整体,除了文言基础知识之外,它里面还蕴含着更多丰富的营养。置这些好东西于无视,真是得不偿失。

2.过分迁就学生基础。谈及过多开展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的缘由,不少教师这样解释:“学生文言基础薄弱,只有通过课堂的强化,才能促使他们理解文意,继而汲取更多的文本营养。”这是个好理由,因为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学生的文言储备不足,对文本的理解大多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完成,还没有上升到自主阅读、理解的高度。但是,如果过多执着于这些基础训练,就近乎迁就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如此,学生会出现“营养不良”状况,甚至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3.教师寻找惰教借口。毋庸置疑,文言文教学比较困难,要想教好需要教师倾注大量心血。对于教师而言,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把握相对容易。授课之时,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可谓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至于文本背后的思想价值、审美追求等,则是相对难以把握的,并且让学生接受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不少教师漠视文言基础知识之外的文本教学。如对于《兰亭集序》一文的教学,有教师谈及王羲之对生死的认识,但更多的只是结论性的公布,至于为何有这种观点则直接忽略。

这样的文言文教学自然是畸形的、残缺的,语文园地的探行者们必须对这些流弊进行深思,探究对策。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三点针对性的做法。

一、开展多层级教学

正如对事物的认识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样,课堂教学也需要经过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递进的过程。就文言文教学而言,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的梳理无疑处于整个教学的最低层级。为此,仅限于整个层级的教学都是低级乃至残缺的,不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等素养的和谐与融通。以《兰亭集序》为例,除了理清“是”“所以”“信”“之”等词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特殊句式,“觞”“一”“齐”等词类活用现象之外,还有更高层级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进入文本内容的赏鉴和探究是这篇文章教学的更高层级,这其中又包含几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对兰亭集会盛况的描写,既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从高、远之处向低、近之处过渡的角度变换技法,也要引导学生品鉴作者了无痕迹的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第二个层级是体会作者由宴会之乐转向人生之悲的思绪,继而品味其对人生多苦短、盛况不常有的感慨。第三个层级是结合东晋时期的时代背景,体悟作者对当时士子们倾向于老庄虚无、清淡之风的否定,透析作者与众不同的积极入世的态度。第四个层级是对文风的欣赏,让学生在对全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品鉴本文语言之清新、行文之朴素,领会其对当时文风的引领作用。

二、助推跳跃式学习

学习是一门学问,具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果单纯进行文言基础知识学习,无异于让学生在原地踏步。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累、会烦,进而厌弃学习。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师需要做的是精准界定其“跳”的高度。如果学生文言根基较差,则引导其学习文言语法,加强基础积累。如果其根基比较好,则引导其尽量脱离注释,直接理解文言语句。如果学生根基牢固了,则要选择更高层级的任务驱动其起跳。例如,在《兰亭集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选定一个或更多个层级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手法,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与死这个话题畅谈自己的认识……不管哪一种学习,最终都要指向于推动学生向更高层级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跃进。

三、开展精微化教研

毋庸讳言的是,当前学校的语文教研氛围整体不够浓厚,教研的水平也亟需提高。为什么会出现本文之初提及的整体在低层级水平教学的状况?一个不能回避的原因就是文言文教学的研讨和实践脱节。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直面的课题。这当中,语文教师的继续学习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实际上,在求学期间,不少语文教师的文言基础就不敢过多恭维。从教之后,语文教师大多是借助参考书、文言工具书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免出现生硬传授的现象,至于学生能否全盘接受和有效消化,教师们很少考虑。如果出现异常,他们会将更多的责任推向学生,指责其基础不牢、学习不用功。很明显,这些教师缺少一种“内省”习惯和精神。就教学而言,教师的“单打独斗”自然有弊端,甚至会败得一塌糊涂。这就需要教师们发扬“三个臭皮匠”的精神,在明晰个人专业提升要素的基础上,集体确定教研组的教学研究课题,并开展精细化的研究工作。例如,确定本校文言文教学研究课题,排查学生文言整体水平,认清教师文言素养的现状,选定由言向文转变的方向,开设研讨课、专家示范课,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切实提升个人和集体的教研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教学课题的确定方面,鼓励在教研组大课题的引领之下,个人结合实际,选定个性化研究微课题。然后,充分依靠学生,共同解决师生教与学的双向难题。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存有不少弊端甚至有扩大之趋势。为人师者不可无视这流弊,应当充分发挥内省精神,先提升自身的文言素养和文言教学素养,帮助学生克服怕学文言文的心理,引领其发现文言语言之美、文言文本内涵之美,不断助推学生实现渐进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海洋.以今度古―文言文教学艺术一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6).

[2]刘亮,刘运.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5).

篇4

关键词生态课堂高中语文构建

一、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

生态课堂概念是指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观察课堂,把课堂看作为一个特殊的、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自然的整体,各属性之间或单独、或相互、或共同作用而产生,课堂中的各属性包括空间、时间、人物、活动、文化五属性,不同的课堂,因为属性本身的差别和各属性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差别,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生态。例如两个采用不同课桌布置结构的课堂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生态;又如课堂具有时间属性,那么不同课时长度的课堂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又因为课堂的时间属性既可以包含单独的时间点,也可以包含连续的时间段,那么课堂的生态可以是一个时间点的静态生态,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的动态生态。

二、高中语文高效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然成长。

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更加深入,文章内容愈加丰富,知识点增多,对于不同接受水平的学生,常常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在适合当前的教育发展规律,传统的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的两级分化,生态教育理念的引入,倡导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可以较好的解决两极分化的现象,实现课堂的高效运转。 例如:对于语文课后作业布置的分层。各层学生的作业量基本一致,但内容有所不同,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分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作基础训练题,中等层学生以基础训练题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对于优层学生完成基础性、灵活性、综合性题目。由于作业分层推进,不仅让学生感到完成作业轻松、愉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打开封闭的课堂与社会发展接轨。

生态系统自身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环境,环境的内与外和谐统一,自成一个和谐的循环系统,那么语文课堂应该突破时空的局限性,让课堂内容融入到社会大课堂的环境中,注重课堂的与外界社会的互动。例如,对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涉略一些社会的实事,或者教师主动给学生讲解一些实事,让学生接触到社会,了解社会发展,并鼓励学生多写一些关于实事评论的文章,既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又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创作的能力。

(三)和谐人际关系——不做教师做朋友。

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课堂生态中重要的活动因素和环境目标,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的精神面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效果。教师在这一环境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角色应是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行为由“教”向“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而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探索者,自主学习的建构者,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社会背景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尊重赏识、理解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让处于这一系统中的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的待遇,实现自身个体的最大化满足。

(四)教学形式多元化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环境。

生态课堂体现的是课堂的生命性和生动性,这就离不开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和声音等特征,营造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实现课堂高效运转。而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方式中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优秀的教师不应该仅限于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应敢于创新,实现教育模式多元化发展。比如:古代诗词朗诵会,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古代的书斋,挂着古画、古诗的卷轴,涂成山水花草或边塞风光,或挂起宫灯,贴上对联,再播放《春江花月夜》等古典音乐,对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可能有很大帮助。所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加深体会。

(五)多元化评价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元素共成为课堂的主导因素,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体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欲望,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从学生优秀的一面出发,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应该从学生自身整体的角度和过程出发,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是一种体现先进理念的评价方式,它的实施,不仅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

课堂回归自然,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展现个性的平台,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更加侧重学生实际语言应用交际能力的培养,按照语言的学习发展的自然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提升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以生命存在的自然状态和自然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也只有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健康的综合循环体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技能,学会生存,只有不断地把自身融入到整个语文学习之中,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舒.论语文课堂生态的提出与特征[J].榆林学院学报,2009,(01).

篇5

由于初中教学淡化语法,初高中语法知识教学缺乏有机衔接,学生升入高中后难以融入高中语文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具体表现在:①文言文学习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积累文言文中词语(实词和虚词)含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如果没有掌握现代汉语基本语法,这些问题就无从下手,文言文学习就有很大困难。例如,学生弄不懂词的词性、句子成分,就不明白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无法掌握规律,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一来,就把生动的文言文学得枯燥无味。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文言文中很普遍,学生如果明白“动词前的名词如果在句中不能做主语那它就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遇到“翼蔽沛公”“夜驰军中”这类句子时,便能很快判断出“翼”“夜”应当活用为状语,灵活运用词性的规律解决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掌握必备的语法知识,对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很有帮助。②不能快速、准确地辨析句子有无语病。尽管初中也涉及对句子语病的辨析,但出现的例句一般比较简短、结构简单,学生靠语感能够辨析,初中老师也无需进行详细讲解。进入高中后,此类例句一下子复杂了许多,学生仅靠语感来判断,其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语病题一直是高考必考题,错得极其隐蔽,有的句子结构还异常复杂,靠语感判断很难发现问题,这也是导致语病题得分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划分主干找病因是修改病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学生不懂语法知识,在平时的讲话与作文中也不注意语法规范,那就很难找到句中的语病,更谈不上修改了。③不能准确理解长句。高中阶段供学生阅读的文章中有的句子比较复杂,要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意思,首先必须弄清它的主干,即句子的主谓宾,否则容易曲解句子的意思,导致不能准确地把握复句的表意重点,无法灵活变换长短句等。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法教学的衔接呢?

一、更新观念,主动出击

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初中语文教学要有前瞻性,教师要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自觉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与高中语文衔接的知识体系。高中教师更要主动了解初中语文在教什么、怎么教,针对学生出现的知识断层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

二、把握原则,逐步渗透

由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淡化语法教学,因此要求初中教师在语法教学方面花费太多心思不太现实。那么,高中教师就应责无旁贷地担起语法教学衔接的重任,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由浅入深地安排语法教学内容:高一上学期段考前学习词性,段考后学习短语;高一下学期段考前学习单句结构,段考后学习复句类型。这样安排看似紧张,实则教师只要在教学时结合课文进行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课文的解题就是强化语法的好机会,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标题可以复习词性、短语的知识,还可以强化主谓短语在完整表意方面的作用。再如,提问学生“荷塘月色”这个标题是什么短语,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荷塘月色”属于哪类短语,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②针对性原则。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在语法教学上如何做到少时高效?关键在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首先要理清高中知识的脉络,弄清各板块所对应的语法知识,然后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比如,教学词性时,要把介词作为教学重点,因为高中语文基础训练点很多跟介词、介宾短语相对应。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选定与介词有关的课前作业,如修改病句、文言文翻译等,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介词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中注重凸显介词的特性,如整体性、呼应性等,学生掌握这些特性可以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③兴趣性原则。语法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因此,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增强趣味性。比如,在初中教学短语时,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类短语进行举例比赛,加强对短语的理解。在学法上,教师要加强指导,作业设计要考虑能给学生产生成就感。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内容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初高中教师相互沟通,加强合作

初高中教师如果能在一个校园内,沟通不成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初高中不在一个区域,对于教研活动开展不太正常的地区,初高中教师可以说老死不相往来,各自闭门造车,这对教学衔接工作极为不利。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多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初高中教师间的交流,加强合作,教学衔接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篇6

摘 要: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参加新疆自治区“2014年新任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的高中语文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以高中语文老师的视角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做了调查和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 :中学 写作教学 现状 调查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现在中学写作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和阅读教学相比,写作教学的比重相对较低;二是学生写作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啰嗦,不能做到思路清晰、正确地进行表达。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收效甚微,学生甚至连请假条、书信、报告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都表达不清楚,这将会对学生以后的日常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对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目的来探讨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研究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大家对写作教学方面提出的主张为理论依据。叶圣陶主张写作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做到“不晦涩,不含糊,不呆板,不滞钝”,这样才能够将自己心里的意思说清楚,让别人明白,进而对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吕叔湘主张写作要做到“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张志公提出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强调了写作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

三、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加新疆自治区“2014年新任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的高中语文新任老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全部采取开放式题目,关于写作的调查共11道题。这些语文教师来自新疆自治区的各个地州市,包括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吐鲁番地区、博州、阿勒泰地区、巴州地区、昌吉州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州地区和乌鲁木齐本市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25份。下面是调查结果和问题分析。

1.对写作教学经常关注的话题。因为是开放式问题,所以在32份问卷中,只有25份问卷能够提取到有效话题,主要有“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途经”“作文怎么教”“学生作文该如何立意”“学生作文假、大、空”“怎样提高学生写作语言水平”等。其中40%的老师关注“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途经”这一话题,20%的老师关注“学生作文如何立意”方面的问题,12%的老师关注“怎样提高学生写作语言水平”等问题。由此可见,在写作教学方面,教师存在困惑,学生也很迷茫,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2.新任教师对写作教学方面的研究关注度不高,写作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也不高。关于写作教学,通过对“读过哪些专业书,知道哪些在写作上有影响力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教学主张”的调查研究发现,共有23位老师(占有效问卷的92%)没有读过写作教学方面的专业书,读过专业书的仅2位。即使读过专业书的老师,对于写作教学方面的主张也没有系统的掌握,只是凭借记忆模糊地写出一部分教学主张。由此可以看出,新任高中语文老师在大学阶段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关注度不高,乃至从教后也没有对写作教学进行专业的研究。写作教学现状让人堪忧,不甚乐观。

3.写作教学的课时安排较少。经过统计分析,40%的教师将高一的写作教学课时安排为“每两周一节”,28%的教师将写作教学课时安排为“每月一节”。由此可以看出超过60%的新任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课时安排都集中在“每月一节”或“每月两节”(“每两周一节”),写作教学不受重视。

4.关于“高一新生写作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够做到思路清晰,并对写作内容有清晰的把握”问题:通过问卷分析发现,高一语文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比例分段上: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只有4位老师认为一半(50%)以上的学生可以在写作时做到“思路清晰,并对要写作的内容有清晰的把握”,剩下的21位老师都不同程度地认为高一新生的写作存在思路不清、内容不明等问题。其中,认为班里仅有10%-15%左右的学生可以做到思路清晰的老师有9位,可以看出,高一新生的写作存在很大的问题,班里能够达到思路清晰这一写作要求的学生人数不多。这个数据也侧面反映出,初中学生升入高一以后,写作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5.关于“高一新生在写作时不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事件、事理的人数所占比例”的问题调查:

根据调查发现,76%的老师认为有超过一半以上的高一新生在写作时不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事件、事理,只有3人认为这种比例不大。存在这种问题的学生比例主要占到60%-70%。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高一新生的写作语言还是不够简明、准确;思维也存在混乱现象,不能够条理、清晰地进行表达和说明。这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写作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以至于升入高一以后,写作能力对高中的写作教学造成制约。

综上,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高一学生的写作能力仍旧存在不足,他们在初中阶段的写作存在的问题,对高中阶段的写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这项调查报告收集了高中语文老师对初中写作教学的建议,大部分的高中语文老师的建议是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对学生进行听、说、想的基础训练;进行写提纲的练习等等。这为初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些教学反思和借鉴。

(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31113])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敎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班级管理;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34-02

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的工具性能使学生更聪明、更能干、更有力量;语文的人文性则追求使学生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或者说使人活得更有品位。这正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目标。

一、语文教学对班级管理的特殊意义

教学具有教育性,语文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础学科,其教育价值就在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单位,其基本成员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它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来达到预定的目标的。因而班级是一个特殊的育人环境。语文教学是师生在班级条件下进行的知识性、个性和创造流,如果语文教师能自觉地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意义和管理意义,将有助于建设一个生动活泼、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1.语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营造班级文化环境。班级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和人际环境。制度环境主要包括成文的制度和不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主要是指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属于常规管理。不成文的制度是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非常规制度影响着常规管理制度的管理程度和效果。一个班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士气、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氛围。

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体现真善美的精神。其工具性给学生带来的聪明和能干,是认识和创建班级文化的基础;其人文性能在班级里有效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教育公正的思想,是形成不成文制度的有力保证;语文教学是整体性、多样化、个性化的生命对话,更充满着活力、灵性和创造力,具有内在的欣赏价值。这是班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2.语文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建构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方面的综合心理氛围。一般包括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情绪波动、师生之间的感受、对活动的态度等。课堂心理环境的好坏,主要依赖于班级中多数成员对目标与任务是否认同,对教师的要求是否心悦诚服,对工作现状是否满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否友好等。语文教学是一种精神享受、情感体验、追求自由精神的过程,一旦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享受了这种人文性的心理大餐,就自然形成了提升生命质量的心理氛围。

二、高中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本质兑现

任何教师对学生都负有管理职责,作为一名教师或班主任,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更要注意研究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管理的有机融合,通过教学启发和引领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又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和教与学的共同体,那么在班级条件下就实现了“教育主体间性”。这是班级教学与管理的本质所在。在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实践中,注意形成和创造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自然而又自觉地实践语文教学在班级管理中的管理功能,又促成班级管理的语文教学效益。这对于一名教高中语文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

1.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地参与班集体的教育活动。根据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高中生在自我意识方面,获得了高度发展;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使高中生逐渐地学会将自身努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桥梁;他们在与父母的关系、在选择职业方面,在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治。可见,高中生更利于主体性教育。语文教师或者班主任可以通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外语文活动等组织形式,使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生活得自觉、高尚和高雅。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彼此依存、各尽其责的学习型组织。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自主参与,各种不同质的学生处于一起进行合作、交流、讨论,能有效启迪他人,拓宽他人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时,心理负荷轻,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彼此认识、尊重和帮助,并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优化班级管理。

积极开展课外语文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在高中阶段仍然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书写习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阅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组建相应的语文兴趣小组并开展小组竞赛,如普通话、书法、写作兴趣小组等。以普通话学习小组为例,可采取这样的方式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难字词(10个左右)每天都写到活动记录本上,一人写,然后请其他组员注音、纠正并领读正确,大家轮流进行;口语实践:每节课前3分钟交给学习小组,可以朗诵诗歌、读作品、说话、演讲等。日积月累,那一个个字正腔圆的吐字,你追我赶的情景,既能有效提高识记能力,充分体现工具性特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参与、严谨学习的精神,并且利于学生之间学习资源共享,对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外语文活动等组织形式,可以看作是班级管理的具体作为。其效果表现为:首先,是培养了学生自觉参与班级的教学和生活,使学生过得更加理性和充实,不至于糊里糊涂地混日子。这里的理性不等于做事过程的聪明。有些人只是一味地做事,并不懂得做事的意义或价值,他们的心灵完全被眼前的利益所占据,缺乏对生命、对人深刻的理解、同情和爱。这就要求学生对人、人生和社会有所认识,有所判断,并形成比较明确的态度,即形成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必须在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生活中,即便是学校教育生活,有许多人不能坦然、真实地面对自己,以至于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如何、心情如何,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总之是不了解自己。这样的生活就不是自主的生活,不是“我”的生活,而是不得不过的生活,是不知其所的生活,是由环境或别人安排的失去了自我灵魂的生活。一个不能正确面对和认识自己的人,也是很难深刻地了解他人、了解社会的。其次,是使学生觉得对别人和社会有价值、有贡献,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形成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友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更高尚地参与到班集体的教育活动。再次,是使学生更高雅地参与班集体的教育活动。通过语文教学,能使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和谐,能够充分领略人生和世界的意义,摆脱低级趣味。学生光有自觉或理性是不够的。理性使人明智,但不足以使自己和他人幸福。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了丰满、细腻的情感时,他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意义,才能充分感受生活的趣味,才能推动他去从事于人于己有益的活动。

2.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注重精神追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人能够理解更多的人、为了更多的人。现代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自然被定位在培养“地球村”人或世界公民。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应瞄准现代教育的高标准,引导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努力彼此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如同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一个班级的几十个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各人主观努力程度以及受教育的差异,必然存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难免会有分歧、矛盾。需要学生有开阔的心胸,加强沟通、理解和宽容,不仅要理解自己所熟悉的同学,还要主动理解那些与自己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的同学,不仅要考虑本人、本班的利益,还要考虑其他人、其它班乃至整个人类的利益。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正好可以发挥这一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语文教学的宗旨就是要用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奠定基础。当然,人的生活离不开功利追求,这是人生的动力之一。这也是班级管理的终极追求。但在现代社会中,一味追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因为功利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人们创造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不能消除人类成员之间的差别、敌意与冲突,不能换来人类生活质量与境界的提高。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影响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是一些高层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状况,如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人生的本质追求应是精神追求,只有这样,人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外物的奴役,提高生活的质量,并达到境界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军梅.教育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5.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篇8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三xx和xx两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主要工作举措与成效

  1、精心备课,让学生学有所得

  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参考,学习好新课标,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做到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备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做到分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加强自身业务理论学习,多研究精品教学设计,吃透教参,精心设计知识点,进一步促进课件制作的精良化。

  2、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公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就其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强化语言表达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周记和作文为平台,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侧重思维品质训练,积累语言和作文素材。

  2、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先学后教就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发现问题,同学相互讨论,问题明了,深入探究后,如果还有疑问,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讲解,这样就可以加深印象。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评比,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3、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的活动,强化语文积累。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积累。因而,在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我除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记录听好 课外,还建立了《语文学习积累本》,做好语文的学习积累。

  4、认真搞好培优辅差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现在的在校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因而,做好培优辅差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利用每一节的培优辅差课分别对优生进行强化训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

  二、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讲授占用的时间多,学生自主探究和巩固训练的时间少,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处在较差水平,限于学生的能力,老师也不敢轻易把课堂交给学生。

  2、巩固练习的方式和质量需要变革。学生课下主动学习语文的不多,作业预留也限于练习册或周记、作文,针对性和系统性都不高,不能完全贴合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下功夫,多印发、收集一些习题作业,即贴近课堂,又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3、检查力度需要加强。我的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落实抓得不够,作业面批的数量少,惩戒力度不够,导致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弄虚作假,学习不踏实。

  4、作文和语言应用整体水平不高,对考察文采和创造性的题目解答不够好,暴露出学生在语文的深层次能力方面还有很大欠缺。

  三、下期工作的思路和改进方向

  1、基础字词和课文背诵强调指导有余,督促检查不足,下期将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

  2、平时练笔相对较自由,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够,要借鉴同组其他老师经验,探索作文高效系列训练的方法,同时拓展信息阅读量。

  3、加强高考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瞄准高考,根据教学实际,掺入高考的相关要求和题型,让学生在平时就熟悉高考,不畏惧高考,一方面在训练中把握解题规律,一方面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4、强化检查,抓落实,抓优生,尽心辅导,尤其是在语文方面瘸腿’的学生,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宽严相济,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5、针对xx班和xx班末尾学生,强化基础训练,着力作文教学,提升整体语文学习水平,确保平均分和及格率。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总结2

  区高级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提要:围绕教学质量的提升,立足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依托集体备课和导学案的落实,三个备课组的语文成绩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区内可比性考试中名列同类高中前列

  区高级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语文组的建设,遵循“统一要求、共同协商与个性发挥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语文组的作用”为中心,以“教(学)什么”为核心,以“加强集体备课和理论学习”、“使用好导学案”、“精心编制作业”、“注重教学研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做好学生阅读的指导和落实、教研组资料的积累和网站建设”及“加强青年教师的指导”为重点。在学期行将结束的时候,对一个学期以来语文组的工作,作一个必要的回顾和总结。

  教学方面:

  围绕教学质量的提升,立足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依托集体备课和导学案的落实,三个备课组的语文成绩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区内可比性考试中名列同类高中前列。

  本学期,我组全体教师迎接了ZZ市和江宁区的教学视导,并与市区语文教研员进行了了切实而深入的交流;在教务处的统筹下,组织实施了对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的教学视导;积极申报江宁区和ZZ市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并获得“江宁区先进教研组”的称号;AA老师获得了20__—20学年度ZZ市“普通高中教学先进个人”称号;D、F两位老师获得20__—20学年度江宁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在20__—20学年度校四个十佳评选中,我组W、E、R三位老师获得“十佳教学能手”称号,戴顺其、G、H三位老师获得“十佳师德标兵”称号,J老师获得“十佳感动校园教职工”称号;组织全组老师认真学习,精心准备,参加了ZZ市、江宁区“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并有1人获区一等奖,1人获区二等奖,9人获区三等奖,1人代表江宁区参加ZZ市的决赛;组织组内教师积极参加江宁区新一届带头人和骨干的评选;积极组织组内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和培训活动,承担市区教研室布置的教学研讨活动和讲座任务,K老师在江宁区高二教学研讨活动中作了“古诗鉴赏课评点”的讲座,受到与会教师很好的评价;积极参与、认真做好学校网站的建设工作。

  教科研方面:

  依托市级规划课题“新建整合高中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校本行动研究”,进行语文教学效益的研究。

  紧扣“个人课题”,开展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我组积极组织老师申报市区校三级个人课题,其中L老师的市级个人课题“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升的途径再探索”,U老师的市区两级个人课题“高中语文阅读课中‘分享阅读’之研究”,I老师的区级个人课题“运用课本剧提高学生学习高中文言文兴趣的研究”,O老师的区级个人课题“高中生写作素材原生态的研究”顺利结题。

  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专题研究。

  我组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务处的统筹下,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等方面的研究。配合研究,在高一开设了一节阅读课,并进行了“如何做好读书笔记”等的指导讲座;在三个年级开展了相关的教学研讨活动。

  积极撰写论文、案例,参加各级各类评比活动。

  组织老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参加“长三角论文评比”、“师陶杯”及省市区等各级各类论文、案例评比活动,有多人(篇)次获奖,并有多篇论文、教学随笔发表。

  学生培养方面:

  配合学校德育处、团委组织实施了“基础知识竞赛”、“朗诵演讲比赛”,陶冶了学生的性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认真办好《x人报》,使其成为展示学生文学风采的舞台。

  与江宁广播电台协作,开辟了x高中“文学天地”专栏,让x学子的声音传播得更远。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征文、竞赛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组织学生参加了第十一届ZZ市“好家长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党在我心中”征文、“崇尚科学、反对”征文(分别有1人次获一二三等奖)等活动。

  青蓝工程方面:

  “青蓝工程”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我组遵照学校的统一安排,L老师与O老师、P老师与Y老师结成的师徒对子,认真切实地开展了有效的工作。

  在“师徒结对”工作中,师傅能从各个环节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做到多听课,多交流,多鼓励,使这一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使青年教师有真正的收益。两位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很快,D老师的课获得了市教研员的好评;F老师所带班级语文成绩居于年级前列,在学校青年教师汇报课和赛课活动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并荣获学校十佳师德标兵。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学方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

  一、备好课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反思。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认识人民币》的时候,这课教学难度比较大。一年级儿童年龄小,对于用钱买到东西这等价交换的方法不是很明白。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本,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在这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如出示了主题图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平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新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三、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难点,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习功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篇9

屈原、杜甫参加高考,这真算是一则笑话。但这样的笑话历年都有,想当年,全国高考一则“战胜脆弱”的话题作文,竟然出现了无数考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父母来证明自己是多么坚强。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只要高考存在一天,只要高考作文是应试作文,不论是什么套路,考生闹出一些笑话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应该是经常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生非但是不可笑的,反而是值得同情的;可笑的是应试教育体制下那些折腾考生的出题者。

说开一点,现在的中学有正常而正规的作文教学吗?作为一个资深的高中语文教师我可以负责的说:“没有”。既然没有正规而正常的写作课,除了那些自己热爱写作的学生,高中学生能够写作像样作文的能有几个?然而,应试教育下的高考作文有60分,有什么样的题有这么高的分数?所以,要说不重视作文的语文老师是没有的,除非他不想在学校端饭碗。但重视归重视,能够给学生正常而正规的作文训练仍然是不可能。一是高考作文不需要面面俱到的基础训练,二是根本没有时间来系统上写作课。所以,要“训练学生基本功,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要训练”只是一句空话。

但既然应试教育下的作文分数如此之高,那么一切的作文训练也都是为了高分而作文,所以,高考指挥棒指挥写什么就教什么。既然这些年话题作文大行其道,那么,所有的训练都围绕话题来进行。话题作文怎样写才能得高分?唯一的参照就是上一年的高分作文。既然高分和满分作文都是华丽辞藻和古代名人材料的堆砌,那么,理所当然的要让考生这样写,满大街书店热销的满分作文训练堆砌的也是这一类作文,考生能不这样写吗?能怪考生写这样一些华而不实的所谓文章吗?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同理,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只要能得高分就是好作文。为了高分作文许多学校基本上都是训练如何改造、克隆乃至背一些经典范文。难怪每年公布的满分作文“年年岁岁曾相似,岁岁年年今又来”,多是“曾相似”乃至抄袭之作,搞得一些省市不敢再公布满分作文了。

因此,今年重庆高考作文题“酸甜苦辣说高考”适合写自己,不适合写文化散文;也因此,考生平常积累的文化材料基本派不上用场。慌乱之余,只好让屈原杜甫等古人来“参加”高考,闹出了不该闹的笑话。

笑话之余,大家都应认真反思。“屈原杜甫也高考”谁之错?我以为,错不在学生,也不在老师,错在应试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制度只能培养考试机器,而不能培养生动活泼充满创造灵性的人。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也只能训练一群只会玩弄辞藻技巧的应试作文,而缺乏写作抒发真情、激发创造的性灵文字的人。即使那些得了高分乃至满分的高考作文,也大多是华丽辞藻堆砌下的文字垃圾,是禁锢学生心灵和创新思维的现代八股文,而现代八股文的催生者就是应试教育。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是最能够表现每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关键是我们的应试作文常常不反映学生所喜欢所熟悉的生活;中国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本来也没有多少自己独立的生活;应试教育下的作文训练也是以机械模仿和克隆为主,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已被这些刻板的训练搞得荡然无存。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语境里学生不让屈原杜甫高考也很难。

听听美国普林斯顿招生院长哈格顿先生对作文写作的“忠告”吧:其一、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

其二、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象中、理想中的你。你的作文应该表现出你自己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你自己的思想、情趣。关键是看上去像你自己的东西。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弊端

Abstract: the multimedia is the symbo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t and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changing the world.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ultimedia teaching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 minority areas, the teachers often use the teaching tools. Although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can make the language more learning time and wider spac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However, multimedia has many disadvantage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t is only an auxiliary means of teaching, but not all of language teaching.

Keywords: multimedia;teaching; problems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多媒体教学技术已逐渐进入了民族地区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成了教师们常常使用的教学工具,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必备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通过多年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既有促进教学的一面,也有不利于教学的一面。

先说说有利的一面:

1、恰当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的声音、图片、动画、文字、视频和音乐等教学方式,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觉系统,弥补了传统教学仅有教师的一张嘴一只粉笔的枯燥乏味。民族地区的学生相对来说,接触外界较少,知识面窄。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博大精深,很多知识蕴含其间,对于基础差思维不大灵活的民族学生,大都无法接受。特别是与现实生活脱离太远的抽象的东西,如果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听了就会一头雾水,不辨东西。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物体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在教学新课标必修五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一课,学生对关于生物的社会组织的知识一无所知,或根本没有这一概念,也没有有意识近距离地观察过,如果只凭教师作抽象的讲解,学生是不会明白的。于是我借助多媒体先向学生展示他们熟悉的蚂蚁、蜜蜂等生物生活图片,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了,学生很快明白了什么是生物的社会组织,再讲解课文内容就得心应手得多了。

2、恰当运用多媒体,启发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因素。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多么细,点拨得多么透彻,民族学生囿于贫困落后的生活生长环境与狭窄的视野见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非常稚嫩,不管怎么鼓励引导都很难飞翔起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多媒体教学则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和新颖性,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很适合民族学生的接受特点。例如学习中外名著的节选课文,可以播放部分相关的视频或录像,就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3、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语文学科内容涵盖广、时空跨度大,如何更好地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轻松快乐地学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困扰老师们的一个难题,而多媒体教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操作平台。因为多媒体具有大容量的信息存储能力和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和传递大量的信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增强课堂的密度,大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多媒体课件的图、文、音并茂,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很多教学文本的背景资料与相关故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搜寻展示,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些不足。

4、在进行说话或作文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想象

在说话写作训练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幻灯片展示的文本故事画面情节,或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来进行描述。例如:我在教学生写宽容的作文时,就播放了官渡之战后曹操一把火烧掉部下私通袁绍的信件的画面与《六尺巷的由来》的动画片,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并把它们作为例证用在作文中,学生兴趣很浓,写作态度也很积极。

再讲讲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1、它忽略了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像其他科目越直观越好,学语文需要发挥大量的想象。多媒体运用过程中,如果老师把自己或他人的教案或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这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必然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读书、思考与讨论的时间。民族学生的基础和悟性都还很差,多媒体的使用大大挤掉他们阅读思考的时间,使他们缺少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学生缺少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就让师生情感难以交流,教师不能因材施教。

2、它忽视了学生语感的培养 汉语的教学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但是,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常常替代了文本教学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渐渐消失了。很多学生因为深受民族母语的影响,到高中了讲普通话还磕磕巴巴,辞不达意,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很差,语文教学在字词句的基础训练上还任重而道远,学生需要更多的阅读、思考和积累,培养语感。如果教师频繁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就明显违背了语文课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教学规律。

篇11

【关键词】高考作文 命题演变 作文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95-01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组织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实现能利用作文写作来达到训练思维,锻炼自我的目标。同样作为高考的重点,作文的教学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就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演变过程来看,其实就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轨迹。下文就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过程展开分析,就其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我国历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演变分析。

所谓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给出一个题目,而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题目来进行写作,事实上,命题作文的核心就是作文写作的对象和范围,在这样的范围内作答。其实就我国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命题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容都是由导向性的,命题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彩,角度也不断变换,但大多都涉及到社会的很多现象。如环境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现状等,或是对人生的关注、命运的理解等。高考作文命题基本是立足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是社会的热点,主要侧重于开发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如2014年全国命题作文的题目来说,也大多是对社会现象以及人生道理进行围绕写作。

关于我国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演变,可以大概分为三个过渡,包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而作文的写作文体就是学生写作时选择的作文题材,包括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作文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命题、半命题等形式。就我国近年来的命题作文形式来看,还是偏向于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关注。就内容上来说,大多还是社会热点、较贴近学生生活的;就命题形式上来讲,还是大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问题较为自由;从感情上来讲,主要强调亲身经历,强调真实情感的抒发。

二、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

1.促进师生写作观念的转变,加强作文教学。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提到语文写作学生们总是觉得复杂、困难,尽管教师与学生都对作文较为重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作文教学。为了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全国卷的评分标准经过一定的改变,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为了提高师生对于高考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规范作文教学,扎实各项基础训练。一方面,转变师生的写作观念,积极探索和研究对作文教学有益的策略,进而实现有效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促进其自觉向教学变化靠拢,加强教学的适应性,使得作文教学能够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事实上,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创新潜能,这就需要教师的深入挖掘和引导。通过创新作文教学思考,充分分析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和基本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围绕历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主体、社会关注点、人生热点等展开教学,并激励学生进行创新。

2.促进系统性的教学计划与方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要实现高效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制定系统性的教学计划,对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来说,明确系统性的作文教学计划是多数教师作文教学的重点,而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只是为了完成作文的教学课时,不注重学生真实作文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这也严重阻碍了高中作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升。通过对作文教材渐进性科学的划分、系统的内容安排,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得写作教学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并联系实际,循序渐进,以促进学生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其次,要明确好作文教学的计划性和方案性,作为一个大的目标,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依靠有计划、有效的教学方案,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反馈机制,找准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漏洞,并积极进行修改和调整。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要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应从吸引学生积极投入作文教学,刺激其学习兴趣开始。作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显示生活的技能,使其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产生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有助于作文的思维扩散。其次,为了刺激学生兴趣,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来开展作文写作引导,紧紧围绕实际生活,促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适当的语文课外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对语文作文的兴趣,这样一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其对实际生活的关注度,有利于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环境,以适应社会需求。

文章分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对其高考作文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做了简要的分析,指出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转变师生的写作观念,制定系统性的教学计划与方法,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全面提高高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美. 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贾利娟.语文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张怀智.论高考作文命题和评分对高中作文教学的负面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

篇12

三步指的是:自学导引——问题探究——巩固延伸。自学导引是由预习转化而来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效手段。自学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有教师的引领,需要有问题设计,有自学提纲以避免放羊式的随意。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问题去读书,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信仰追求;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意蕴;记录自学中的困惑与难点。边读边思考边品味,争取自己解决问题,达到能够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课文,欣赏精彩语段和文学形象,多角度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和意象的目的。

问题探究要明确值得探究的是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就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学生对自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互相讨论交流,仍然无法解决的,留待讲析时再由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加以思考,参与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巩固延伸是对教材的延伸与辐射,是大语文观的体现,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与探究能力。可以根据课本设计的“活动体验”进行语文活动,也可以加以调整、改造;可以查找有关资料进行深入研讨;可以进行相关文本的比较阅读;可以提炼写作素材,也可以解决基础训练问题。总之,要完成课内篇目到课外篇目的拓展,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的拓展,课内知识到生活知识的拓展。

2 模式实施的基本要求

2.1 对教师的要求。“课堂三步式教学”更能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体现老师的能力——对教材的取舍能力,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不排斥老师对课文的艺术性处理,比如开头的艺术,结尾的艺术,提问的艺术等等。这需要老师在备课、准备材料上花费很大的功夫。对课文要大胆取舍,对课文的把握理解要准确到位,处理中要有创新精神。对课外阅读材料的选用要精当,对作文的处理要快捷,阅读材料要跟上。这些都需要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重心向“学法”上的倾斜,最终要达成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语文学习中,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教师要将“似懂”转化为“真懂”。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前应该自问三个问题:①学生想听什么?②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③作为老师我应该告诉他什么?

2.2 对学生的要求。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扩展及运用,更能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使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开发潜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切实“学进去”。走马观花地看看书不是自学,自学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有的同学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浅尝辄止,这样走过场式的自学是无效劳动,要有时间限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任务相当繁重,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自学,再有,长时间的自学会使人感到疲劳,效果也不好,一般来说,每天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进行预习是可行的。学生对作品的自学,可采用四遍读的策略——读书四遍: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因文因人而异;在书的空白处笔录收获,可文字、可符号……

2.2.1 感读:整体感知正文。在陌生化状态下,集中精力于正文,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生发阅读灵感,并及时记下阅读中的感受和发现:包括联想想象、启迪感悟、豁然开朗的感觉等。

2.2.2 全读:全程默读全文。包括专题提示、课文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材料。之所以全程阅读,一是借助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换位思考,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消化文章;二是让学生对教纲要求、编者意图有所把握,从编者的角度认识作品;三是学习了解作品中新出现的词语——包括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四是借助各种资料,深入理解作品,质疑问难。

2.2.3 悟读:带着问题读书顿悟。所谓问题,主要是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提出的重点问题。带着问题去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悟、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有六:积累重要的信息;让学生养成读书品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结合上下文和读者自己的生活见闻、经验、阅历、体验等走进作品,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让学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实现阅读中学生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获得许多人生启迪;有所质疑、有所思考。

篇13

一、课本剧表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呢?在教学中,曾听到学生反映:“物理、化学都有实验可做,新颖有趣,语文教学有时却是教者滔滔,听者昏昏,枯燥乏味”。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对学科有兴趣,符合它的情感认知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先生说:“演课本剧,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美学家王朝闻说:“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两位大师的教诲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应该可以理解为只有形象化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活跃的心。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强化教学的实践性,把语文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课本剧表演是利用课本中人物的形象、语言把那些枯燥的道理、概念十分明白的表现出来,把那些说教用场景、气氛的渲染变成有情趣的视觉画面,立体感强,新颖直观,能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各种感知觉,营造出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通过表演,形象地呈现语言材料,让课文中各种人物、情节、情境呈现在课堂上,学生就容易进入角色,产生共鸣。因此,编演课本剧,不仅可以让学生过足戏瘾,感到印象深刻,妙趣横生,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其对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喜爱之情。

二、课本剧表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先生说:“学生参加演出,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学生要表演好一个角色,必须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内容,都以学生对表演成功的期待为动力,促使他们自主地一次次细读课文,查找资料,处理信息,相互交流、讨论分析,从而改变以往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表演时,他们完全进入了角色,对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很有分寸,其声调、表情、动作和由他们表演所创设的情境,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令人终生难忘。罗曼罗兰说:“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表演者演出之所以能感动观众,是因为他们进入了课文的情境,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如果学生只是认真“听课”,不主动深入地钻研课文,没有对课文的准确把握,缺乏对角色的深刻理解,是演不出这种效果的。

同时,每个课本剧的表演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导演的选定、角色的分配、人物的对话和动作要推敲,服装和其他道具的准备要达成共识,排练的时间要协调,演员之间的配合要细致到位。可以说一个课本剧的成功表演就是学生团体合作与集体智慧的展示。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深刻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情绪力量,强调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这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本剧表演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知识技能训练的可行方法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作为真、善、美的载体,正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渴望。先生说:“演课本剧……从而引导学生想读、多读其他的文学书籍。”课本剧表演是将课文转换成舞台艺术,这是一种再创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良好品质,同时激发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课本剧的排练和演出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把死的课本知识变为活的演出实践,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本剧的成功演出,需要学生付出许多聪明才智和艰辛的努力,这一过程需要学生阅读教材,扫除字词障碍,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梳理情节、归纳主题,补充资料,充分发挥想象,酝酿感情,等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语文基础训练得到加强,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意识。无论学生演员还是学生观众,都被剧中人物的思想品格所熏陶感染。如教《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表演朱丽叶的女同学曾在她的周记中写到:“在我的眼里,朱丽叶是一个美的化身,一个纯洁的象征,一个真爱的塑像。我羡慕她惊人的美貌,我欣赏她温和善良的品格,我敬佩她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执著,一遍遍地朗读着剧本上的台词,欣赏莎士比亚剧作语言的鲜明个性和高妙的艺术华彩。在一次次的吟诵中,我重温朱丽叶生命中诗一般最精彩的话语;在一次次的体味中,我领悟了朱丽叶美丽纯洁的爱情和忠贞不屈的性格;在一次次的排练中,我克服了心理障碍,不再由于在‘舞台’上表演而紧张,我走近了朱丽叶,我和她一起经历爱的苦痛,情的煎熬。我成了朱丽叶,我就是朱丽叶”。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课本剧中的人物思想性格对学生的影响教育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感染教育学生,也可净化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课本剧的成功表演,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理解、表达等基本功方面得到提高,而且在思想品德方面也是大有裨益的。

篇14

1.树立正确认识

许多学生在公众面前不敢或不愿讲话。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就是掌握好字、词、句,写好文章,在考试时能得高分。至于敢不敢讲话,能不能讲好话并不重要,高考又不考口语表达能力。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口语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学习,不只是能在考试时取得高成绩,还要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任何一个不会与别人交流的人,要成功就非常难。而走入社会后,口头表达就成为交流的重要方式,别人也会从你的语言中了解到你的基本素质。而且所谓语文,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有文无语”是片面的。其次,鼓励学生突破“是金子总会发光”,“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在思想上对口语表达持正确的认识,对口语训练有足够的重视。

2.消除紧张情绪

许多人在公众面前发表意见,常有心慌的感觉,即使面对很熟悉的同学、老师,也会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话。这主要是自信心不强,害怕说错,遭到别人的嘲笑。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情绪,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下去。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先在自己的座位上读,要求字音准确,吐字清晰,要有一定的感情。学生读完后,从正面给予表扬,使其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减轻畏惧公开讲话的心理。然后,在自习或课堂上,利用三至五分钟时间,让他们从座位走到讲台上,朗诵自选或自写的文章,同样给予鼓励和表扬。经过多次重复,那种"面红耳赤"、半天不能开口的情形就会越来越少。再次,由读别人的作品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在读别人作品时,可能还能稍微放开,但要他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又会紧张起来。解决这个难题,我主要采用课前或课后的五分钟 ,内容由浅入深,由无限制到有一定限制,人数也由少到多。如开始同桌互相介绍自己,谈对对方学习作的感受,交流对某一电视剧、电影的感受等等,然后再扩展到与周围的同学交谈,再到本组,人数逐步增多。通过交流,使学生首先敢于在小范围内讲话,发表自己的对社会生活的看法,逐步消除口语表达中的种种心理障碍,为进一步提高垫定了基础。

3.有的放矢的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已不再害怕开口,可以自由流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但是,能开口并不能保证交际成功,因此,还要进行整体思维训练。语文课堂是很好的训练场。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思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当然,设计问题和选择答题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打击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重新回到害怕开口的境地。设计问题应该考虑深浅适宜,既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能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天地,然后根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如讲《荷塘月色》,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其一,谁去过附近的荷塘?荷塘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说说与荷花有关的诗句。荷花有什么象征意义?显然,前者易,适于一般学生,后者难,适于分析能力较强、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这些问题不论难易,都有共同点,即系列化,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考,学生也乐于回答,回答时能言之有理,有发挥余地。在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引导下,有时还能引起观点碰撞,甚至展开辩论。把这种训练贯穿在教学中,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既完成了课文教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他们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的水平。

4.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训练

经过一段时间有的放矢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要使这一能力得到再提高,并且不留“死角”,还必需再采取措施。我的做法是,按座位顺序,每天两人上台(自习一个人,课堂一个人),时间为3--5分钟,内容为对学过的课文中的某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可写提纲,但不能念稿子。进行师生打分评定,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考试小作文成绩。因为有了前一段训练的基础,还计成绩,学生都做得很认真,有的在前几天就在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改进,甚至还录了音。经过这个阶段的训练,不但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在全体同学的带动下,形成了一股爱思考,善表达的学风。

5.举办班级演讲赛

经过两学期的基础训练和巩固提高,学生都有一股勇于表达的欲望。在第三学期开学不久,我们举行了一次演讲赛。

为了使比赛成功,我发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酝酿和准备。为了公平和不脱离学生实际,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每人至少一个,多者不限。由于题目来自学生现实生活,多数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有时代气息,有启发性,参赛者有话可讲,听众也乐于倾听。另外,题目是大家出的,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他们想听听自己的题目由谁来讲,自己又将讲谁的题目。这种兴趣给比赛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比赛进行得紧张有序,参赛有二十多人,先抓号,每个同学在前一个同学开始演讲时才领取题目。评委是全班同学,以十分制评分。这次演讲多数同学发挥了正常水平,少数有超水平的发挥。通过演讲赛,不但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听到了同龄人对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的看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比如,王佳同学的《如何正确认识早恋》,陈辉同学的《珍惜父母的劳动》等,获得了同学一阵阵的掌声。

6.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前边所做的工作可以说都是学习 ,与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还有一定距离。到了高二下半期,在组织学生看了几场“大专辩论赛”之后,班上的学生都积极要求举行一次辩论赛,以检验两年来的口语训练成果。看到学生们高涨的激情,我也想对两年来的教学进行一次大检阅,于是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经过充分的准备,辩论赛正式开始。赛题为“上大学是否是成才的唯一出路”。由于赛题由学生酝酿而成,双方在赛前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因而赛场上唇枪舌战,妙语连珠,不断赢得师生们赞扬的笑声和掌声。

如正方的李莉同学发言: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与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而新的知识和技术的连接点是大学。如果没有上大学,很多新知识、新技术可能一时就难以掌握,毕竟社会上的学习环境和大学里的环境是无法相比的,因此,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

反方的美鹏同学发言:这要看“人才”的定义是怎样定的。过去,只要上了大学,获得了大学毕业证,或是得到了硕士、博士称号的人 ,国家就将其列入人才库。但是,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了“唯学历论”的危害。十年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会议上,国家就提出: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由此可见,即使是北大、清华的高才生,如果在社会上无所事事,也称不上人才(热烈的掌声)。

辩论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赛场上学生机敏的对答,严密的逻辑,雄辩的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也余兴未消,要求以后再举办此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