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范文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3-15 16:51: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语文基础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基础训练

篇1

1 初次训练的适应阶段

大多学生之前没有参与过大强度的运动,没有体能基础,训练中的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学生极易进入运动性疲劳。疲劳的程度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而表现不同,但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相关。由于之前的正常作息以及身体的生物规律被训练打破,学生出现应激反应,产生焦虑、恐惧、无助等不良的情绪反应,出现主观性逃避等行为。针对这一种情况,可以利用如下措施予以干预:

1.1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 训练应从低强度低密度的跑跳投等动作技术的规范练习开始慢慢过渡到中等强度高密度的体能基础训练。让学生有个身心逐渐适应过程。同时在此阶段要增加运动后放松调整时间。教会学生正确的放松方法。实践证明:采用慢跑作整理活动及在整理活动中做些肌肉伸展性练习,是最有效的放松调整方法。

1.2 心理学恢复. 心理恢复主要通过一定的暗示进行导引,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从而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如暗示性的睡眠休息、肌肉松弛、心理调节训练。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能促进身体疲劳的尽快消除,加快身体的恢复过程。

2 稳定提高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素质基础,身心状态也趋向平稳。从而进入稳定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由于不同学生的先天条件及训练成果不同,其成绩提高的幅度会有明显差异。部分成绩落后者会产生受挫心理,训练变的消极,甚者出现迟到旷课等现象。部分学生出现从众心理,消极的情绪逐渐蔓延。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2.1 不同分组方式的应用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分为实力相当的两组,极大程度上改善同等水

平下消极的从众心理。组织组间比赛,以组里成员得分相加评比出冠军组,以此降低低运动水平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挫心理。也可组织同水平学生比赛,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

2.2 动机激励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地自我陈述参加训练的最终目的,教师以肯定的语气和肌体语言表示只要认真训练一定能如愿以偿,以此来启发学生更高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以最大的动力,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训练任务。

3 考前准备阶段

考前一个月为考前准备阶段,一般以这个月为一个小的训练周期,将学生的生物钟高峰期调整至邻近考试期。在这一阶段,睡眠不好、自我期望过高、以往失败的表象等因素都会引发学生心理紧张。由于缺乏自信心,部分学生麻木地增加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会出现心因性的疲劳状态。而这些都是心理抗压能力差的学生易出现的,这些状态是潜意识的逃避。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如下处理:

3.1 模拟考试. 因为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或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制定相应的考试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反复进行考试,以3-4次为佳,以达到适应比赛现场并正常发挥或超常发挥的目的。可以每周组织一次模拟考试,将每次模拟考试的时间和内容打乱,培养学生参加不同时间段考试的适应能力。也可利用不同场地坏境进行考试,提高学生场地适应能力。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方式 策略

朗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之一,无论是字音、字形,还是文学鉴赏、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从朗读教学开始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朗读的方式和策略。

一、朗读的方式

1.自由朗读。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其作用有二:一是随意性大,想怎么读就怎么读。高中生有自己独立的认识、思辨能力,自主探索作品,自由空间广阔,符合认识新知、独立感知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

2.齐声朗读。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针对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增多的现状,适当安排齐读,是非常必要的。读得准确,才能熟悉文言文语言习惯,对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有了把握,才能做到读来“上口”,产生文言语感。齐读并不一定要求众口一“调”,齐读可以大声地、放开来读,专注程度比自由朗读要高,是指名朗读的“预备式”。

3.指名朗读。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指名朗读相关段落也是探讨答案、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指名朗读可以是针对全篇的整体朗读,也可以是分部分、段落的朗读,不拘长短,酌学情而定,依篇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另外,指名朗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4.分角色朗读。针对文学作品中部分体裁――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学习鲁迅的《药》、的《雷雨》、巴尔扎克的《守财奴》等作品时,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把握作品准确,构筑起鉴赏小说、戏剧的框架,作品优美生动的语言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规律逐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5.熟读背诵。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高中生处在理解、背诵的黄金时期,正确引导他们朗读,排除所谓“死记硬背”的负面影响,让他们积极朗读,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背诵大量诗文,为“渡江河”准备“舟楫”,为“登高”准备“梯”。在朗读中,不断品味诗文的韵致,达到背诵的目的,那么对作者的诗文风格的体会就会不待老师“讲”,学生就会自己“悟”出。如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飘然而来;读杜甫的诗,则沈郁顿挫、忧国忧民,现实主义风格呈现眼前。同是“唐宋家”的散文,欧阳修的雍容委婉,王安石的刚劲峭刻……当然,顾城的《一代人》、卞之琳的《断章》等小诗也自然受到学生的喜爱,给学生以哲理性的启迪。

二、朗读的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带动学生“读”起来;在效果上,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使朗读成为主动的学习方法。

2.努力创设朗读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朗读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养成敢于创造性朗读的习惯。教师认真创设朗读氛围,或介绍作品相关信息,让学生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或做部分示范,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作品,更好地演绎作品。

3.定期组织开展诗文朗诵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团体组织的朗诵比赛,鼓励竞技意识;在班级开展朗读能力竞赛,对优秀的朗读者进行表扬,鼓励上进。合理安排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有助于学生在竞争中提高,带动朗读教学的实施。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训练的内容之一,它是提高其他语文能力的基础训练。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依靠声音传达出来,可以使学生从文字符号中感知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味,领悟语言内涵,联想作品中的形象,悟出言外之意,朗读是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内隐学习规律和传统教学经验的提高语感能力的有效教学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精微化;流弊;矫治

在一次区域内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了《兰亭集序》。在各自的课堂教学中,执教老师借用多媒体、学案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了拉网式的梳理,不少学生还当堂背诵此文。在一片叫好声中,我另有看法,因为我发现其中蕴含着当前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流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在低层级徘徊。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高度重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梳理。应该讲,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不应该是全部。从平时的交流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分值较大,在基础年级就应该强化文言基础训练。”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因为高考只考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文意梳理和内容概括。殊不知,文言文本也是一个整体,除了文言基础知识之外,它里面还蕴含着更多丰富的营养。置这些好东西于无视,真是得不偿失。

2.过分迁就学生基础。谈及过多开展文言基础知识教学的缘由,不少教师这样解释:“学生文言基础薄弱,只有通过课堂的强化,才能促使他们理解文意,继而汲取更多的文本营养。”这是个好理由,因为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学生的文言储备不足,对文本的理解大多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完成,还没有上升到自主阅读、理解的高度。但是,如果过多执着于这些基础训练,就近乎迁就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如此,学生会出现“营养不良”状况,甚至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3.教师寻找惰教借口。毋庸置疑,文言文教学比较困难,要想教好需要教师倾注大量心血。对于教师而言,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把握相对容易。授课之时,不少教师在这方面可谓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至于文本背后的思想价值、审美追求等,则是相对难以把握的,并且让学生接受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不少教师漠视文言基础知识之外的文本教学。如对于《兰亭集序》一文的教学,有教师谈及王羲之对生死的认识,但更多的只是结论性的公布,至于为何有这种观点则直接忽略。

这样的文言文教学自然是畸形的、残缺的,语文园地的探行者们必须对这些流弊进行深思,探究对策。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给出三点针对性的做法。

一、开展多层级教学

正如对事物的认识需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样,课堂教学也需要经过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递进的过程。就文言文教学而言,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的梳理无疑处于整个教学的最低层级。为此,仅限于整个层级的教学都是低级乃至残缺的,不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等素养的和谐与融通。以《兰亭集序》为例,除了理清“是”“所以”“信”“之”等词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特殊句式,“觞”“一”“齐”等词类活用现象之外,还有更高层级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进入文本内容的赏鉴和探究是这篇文章教学的更高层级,这其中又包含几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对兰亭集会盛况的描写,既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从高、远之处向低、近之处过渡的角度变换技法,也要引导学生品鉴作者了无痕迹的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第二个层级是体会作者由宴会之乐转向人生之悲的思绪,继而品味其对人生多苦短、盛况不常有的感慨。第三个层级是结合东晋时期的时代背景,体悟作者对当时士子们倾向于老庄虚无、清淡之风的否定,透析作者与众不同的积极入世的态度。第四个层级是对文风的欣赏,让学生在对全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品鉴本文语言之清新、行文之朴素,领会其对当时文风的引领作用。

二、助推跳跃式学习

学习是一门学问,具有其内在的规律。如果单纯进行文言基础知识学习,无异于让学生在原地踏步。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会累、会烦,进而厌弃学习。现代心理学中有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教师需要做的是精准界定其“跳”的高度。如果学生文言根基较差,则引导其学习文言语法,加强基础积累。如果其根基比较好,则引导其尽量脱离注释,直接理解文言语句。如果学生根基牢固了,则要选择更高层级的任务驱动其起跳。例如,在《兰亭集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选定一个或更多个层级的学习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手法,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关系,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与死这个话题畅谈自己的认识……不管哪一种学习,最终都要指向于推动学生向更高层级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跃进。

三、开展精微化教研

毋庸讳言的是,当前学校的语文教研氛围整体不够浓厚,教研的水平也亟需提高。为什么会出现本文之初提及的整体在低层级水平教学的状况?一个不能回避的原因就是文言文教学的研讨和实践脱节。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直面的课题。这当中,语文教师的继续学习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实际上,在求学期间,不少语文教师的文言基础就不敢过多恭维。从教之后,语文教师大多是借助参考书、文言工具书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梳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免出现生硬传授的现象,至于学生能否全盘接受和有效消化,教师们很少考虑。如果出现异常,他们会将更多的责任推向学生,指责其基础不牢、学习不用功。很明显,这些教师缺少一种“内省”习惯和精神。就教学而言,教师的“单打独斗”自然有弊端,甚至会败得一塌糊涂。这就需要教师们发扬“三个臭皮匠”的精神,在明晰个人专业提升要素的基础上,集体确定教研组的教学研究课题,并开展精细化的研究工作。例如,确定本校文言文教学研究课题,排查学生文言整体水平,认清教师文言素养的现状,选定由言向文转变的方向,开设研讨课、专家示范课,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切实提升个人和集体的教研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教学课题的确定方面,鼓励在教研组大课题的引领之下,个人结合实际,选定个性化研究微课题。然后,充分依靠学生,共同解决师生教与学的双向难题。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存有不少弊端甚至有扩大之趋势。为人师者不可无视这流弊,应当充分发挥内省精神,先提升自身的文言素养和文言教学素养,帮助学生克服怕学文言文的心理,引领其发现文言语言之美、文言文本内涵之美,不断助推学生实现渐进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海洋.以今度古―文言文教学艺术一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6).

[2]刘亮,刘运.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5).

篇4

关键词生态课堂高中语文构建

一、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

生态课堂概念是指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观察课堂,把课堂看作为一个特殊的、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自然的整体,各属性之间或单独、或相互、或共同作用而产生,课堂中的各属性包括空间、时间、人物、活动、文化五属性,不同的课堂,因为属性本身的差别和各属性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差别,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生态。例如两个采用不同课桌布置结构的课堂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生态;又如课堂具有时间属性,那么不同课时长度的课堂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又因为课堂的时间属性既可以包含单独的时间点,也可以包含连续的时间段,那么课堂的生态可以是一个时间点的静态生态,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的动态生态。

二、高中语文高效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然成长。

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更加深入,文章内容愈加丰富,知识点增多,对于不同接受水平的学生,常常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在适合当前的教育发展规律,传统的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的两级分化,生态教育理念的引入,倡导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可以较好的解决两极分化的现象,实现课堂的高效运转。 例如:对于语文课后作业布置的分层。各层学生的作业量基本一致,但内容有所不同,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分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作基础训练题,中等层学生以基础训练题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对于优层学生完成基础性、灵活性、综合性题目。由于作业分层推进,不仅让学生感到完成作业轻松、愉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打开封闭的课堂与社会发展接轨。

生态系统自身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环境,环境的内与外和谐统一,自成一个和谐的循环系统,那么语文课堂应该突破时空的局限性,让课堂内容融入到社会大课堂的环境中,注重课堂的与外界社会的互动。例如,对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涉略一些社会的实事,或者教师主动给学生讲解一些实事,让学生接触到社会,了解社会发展,并鼓励学生多写一些关于实事评论的文章,既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又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创作的能力。

(三)和谐人际关系——不做教师做朋友。

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课堂生态中重要的活动因素和环境目标,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的精神面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效果。教师在这一环境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角色应是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行为由“教”向“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而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探索者,自主学习的建构者,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社会背景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尊重赏识、理解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让处于这一系统中的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的待遇,实现自身个体的最大化满足。

(四)教学形式多元化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环境。

生态课堂体现的是课堂的生命性和生动性,这就离不开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和声音等特征,营造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实现课堂高效运转。而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方式中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优秀的教师不应该仅限于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应敢于创新,实现教育模式多元化发展。比如:古代诗词朗诵会,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古代的书斋,挂着古画、古诗的卷轴,涂成山水花草或边塞风光,或挂起宫灯,贴上对联,再播放《春江花月夜》等古典音乐,对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可能有很大帮助。所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加深体会。

(五)多元化评价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元素共成为课堂的主导因素,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体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欲望,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从学生优秀的一面出发,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应该从学生自身整体的角度和过程出发,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是一种体现先进理念的评价方式,它的实施,不仅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

课堂回归自然,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展现个性的平台,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更加侧重学生实际语言应用交际能力的培养,按照语言的学习发展的自然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提升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以生命存在的自然状态和自然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也只有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健康的综合循环体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技能,学会生存,只有不断地把自身融入到整个语文学习之中,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舒.论语文课堂生态的提出与特征[J].榆林学院学报,2009,(01).

篇5

由于初中教学淡化语法,初高中语法知识教学缺乏有机衔接,学生升入高中后难以融入高中语文学习,直接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具体表现在:①文言文学习不能做到举一反三。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积累文言文中词语(实词和虚词)含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如果没有掌握现代汉语基本语法,这些问题就无从下手,文言文学习就有很大困难。例如,学生弄不懂词的词性、句子成分,就不明白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无法掌握规律,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一来,就把生动的文言文学得枯燥无味。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在文言文中很普遍,学生如果明白“动词前的名词如果在句中不能做主语那它就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遇到“翼蔽沛公”“夜驰军中”这类句子时,便能很快判断出“翼”“夜”应当活用为状语,灵活运用词性的规律解决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掌握必备的语法知识,对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很有帮助。②不能快速、准确地辨析句子有无语病。尽管初中也涉及对句子语病的辨析,但出现的例句一般比较简短、结构简单,学生靠语感能够辨析,初中老师也无需进行详细讲解。进入高中后,此类例句一下子复杂了许多,学生仅靠语感来判断,其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语病题一直是高考必考题,错得极其隐蔽,有的句子结构还异常复杂,靠语感判断很难发现问题,这也是导致语病题得分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划分主干找病因是修改病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学生不懂语法知识,在平时的讲话与作文中也不注意语法规范,那就很难找到句中的语病,更谈不上修改了。③不能准确理解长句。高中阶段供学生阅读的文章中有的句子比较复杂,要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意思,首先必须弄清它的主干,即句子的主谓宾,否则容易曲解句子的意思,导致不能准确地把握复句的表意重点,无法灵活变换长短句等。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法教学的衔接呢?

一、更新观念,主动出击

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初中语文教学要有前瞻性,教师要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自觉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与高中语文衔接的知识体系。高中教师更要主动了解初中语文在教什么、怎么教,针对学生出现的知识断层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

二、把握原则,逐步渗透

由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淡化语法教学,因此要求初中教师在语法教学方面花费太多心思不太现实。那么,高中教师就应责无旁贷地担起语法教学衔接的重任,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进入高中后,教师应由浅入深地安排语法教学内容:高一上学期段考前学习词性,段考后学习短语;高一下学期段考前学习单句结构,段考后学习复句类型。这样安排看似紧张,实则教师只要在教学时结合课文进行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课文的解题就是强化语法的好机会,借“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标题可以复习词性、短语的知识,还可以强化主谓短语在完整表意方面的作用。再如,提问学生“荷塘月色”这个标题是什么短语,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顺势引导“荷塘月色”属于哪类短语,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②针对性原则。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在语法教学上如何做到少时高效?关键在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首先要理清高中知识的脉络,弄清各板块所对应的语法知识,然后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比如,教学词性时,要把介词作为教学重点,因为高中语文基础训练点很多跟介词、介宾短语相对应。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选定与介词有关的课前作业,如修改病句、文言文翻译等,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介词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学中注重凸显介词的特性,如整体性、呼应性等,学生掌握这些特性可以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③兴趣性原则。语法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因此,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增强趣味性。比如,在初中教学短语时,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类短语进行举例比赛,加强对短语的理解。在学法上,教师要加强指导,作业设计要考虑能给学生产生成就感。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内容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初高中教师相互沟通,加强合作

初高中教师如果能在一个校园内,沟通不成问题。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初高中不在一个区域,对于教研活动开展不太正常的地区,初高中教师可以说老死不相往来,各自闭门造车,这对教学衔接工作极为不利。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多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初高中教师间的交流,加强合作,教学衔接工作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