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的核心范文

智慧教育的核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5 16:51: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教育的核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教育的核心

篇1

智慧教育和知识教育是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范畴,前者是素质教育――人本,后者是应试教育――功利。

知识和智慧是两个概念:知识属经验系统,包括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有性质的区别、数量的多寡,可以量化,可以习得。需要提示的是:知识有两重性,既是创造(智慧)的依据,也是创造的障碍(定势);知识和智慧之间有剪刀差,甚至可以说,在知识编码混乱的情况下,知识越多,知识提取越困难。换句话说,知识不等于智慧,教学中传授知识不等于给学生智慧。

智慧属于心理系统。智慧和知识有关,但不是知识的本身,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发现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等。智慧依附于人而存在,有个体性,是不可传递的。含智量较高的思维方式、品质有:

1. 类化思维。类化即寻找事物的类似(同类)进行覆盖。分两个层次:

(1)直接类化。找到同类直接覆盖,如掌握了求梯形面积的公式:S=(a+b)h÷2 (S表示梯形的面积,a、b、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题目中有a、b、h直接套用公式解决问题。

(2)间接类化。在题目中没有现成的类似,如求梯形的面积,题目中没有a、b、h对应的数字,或缺少其中之一……借助中介(类比、推理)找到 a、b、h,仍用S=(a+b) h÷2解决问题。这种寻找“类似的类似”解决问题,属深层次认识。类似重叠次数越多,思维层次越深。心理学研究证明,动物可以形成“三级条件反射”,即能够找到类似的类似的类似。但类似重叠次数不论如何之多,只是反应了认识的深度,没有增添新的内容,不叫创造。

2. 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改变角度(方向)思考问题。改变角度有多种样式:

(1)逆向思维。它是从常规思维相反的方向认识问题,又称反证、批判思维。常规思维说“是”,逆向思维说可以“不是”;常规思维说“非”,逆向思维说也可以是“是”。

逆向思维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是知识分子自主意识、“只管是非”精神的回归。科学有两性:稳定性、发展性。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发展是绝对的、永恒的,所以,科学精神不是维护、证明真理,而是挑剔、批判真理。

逆向思维能使认识准确全面。任何事物经不起反证不能成真理。批判是对通常的认识、“颠扑不破”的真理进行反思、复正,使其更准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证:榜样的力量怎能无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证:“人民”包括服务主体(我)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证:有些真理不能实践!

诸如此类。

(2)侧向思维。从常规思维的横断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叫横向思维。其一,用新观点看老问题。烧开水的壶盖“噗哧”、“噗哧”……响了千百年,是人人皆知的现象。瓦特用新观点看老问题,揭示其中的奥妙,发明了蒸气机。

又如,哥白尼猜出日心说;伽利略悟出钟摆原理;牛顿顿悟万有引力;安培创建电动力关系式;达尔文看到植物随太阳旋转,预测是植物内部含有某种物质;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率;韦格纳顿幻――大陆漂移……都是从司空见惯的老问题中用新的视角看到一抹遥远、深邃、缤纷的色彩。

其二,用旧观点看新问题。圆珠笔在日本刚造出来的时候,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写20万字左右,圆珠磨小而漏油。工程师从圆珠的质量着手,反复实验、研究,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厂内一位青工,从孩子们将漏油的笔丢弃这一行为受到启示,用旧观点看新问题,建议老板干脆把笔芯做得短些,写十七八万字油尽芯坏。“一次性圆珠笔”发明问世,振兴了东京山地笔厂。

诸如,给大象按摩可以多干活;对牛弹琴可多产奶;给鸡放音乐可以多下蛋……

(3)发散思维。它是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辐射、寻求变异的一种思维方式,又称辐射思维。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其一是求异。求异是智慧、是创造。被誉为经典案例、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设计的“非常用途试验”。

试验题目:列出红砖所有可能的用途;被试对象:学生;时间限定:8分钟。

一个学生回答:盖房子、盖谷仓、盖教堂、建教室、筑围墙、修烟囱、铺路面、修炉灶等。他局限于“建筑材料”正常用途范围之内,属于常规性思维;另一学生回答:压纸、敲门、打狗、砸缸、支书架、做门槛、楔钉子、耍杂技、做棒球台、磨成红粉写字等。他走出了正常用途的范围,具有求异性。发散思维的实质是求异,指向偏、怪、特、奇、狂。

其二是选择。选择是智慧,创新是一种优选。发散为认识问题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方法、答案,提供了判断、选择较多的条件、可能性。智慧最本质的特征不是思维的容量,而是选择。可见,发散思维的本质不是发散的(数)量,而是质的优选。

教学中,不少教师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引领他们寻找尽量多的方法、答案,但就此而终,忽略了发散的实质――优选――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法或答案。

(4)动态思维。它是常规静态思维的发展,是以动代静、以变制不变的一种思维方式。动、变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

其一,以动代静。静,止也,面对的是死的世界;动,活也,灵活多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有三个大腕级明星,应邀到同一剧场同时同台演出,三人都提出将自己的名字排在海报的第一个,可是没有三个第一!经理以动代静,将海报设计为一个可以转动的大灯笼……

其二,变制不变。它是从新的、对方不期而然的角度创设问题,解决问题。《环球时报》曾报道,胡迪尼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杰出的脱逃艺术家。他夸口一个小时内可以从世界上任何牢笼中逃脱。心理学家特地建造了一座坚固的牢笼,向他挑战。胡氏信心十足地走进牢笼,脱下外套,紧张地工作起来。30分钟后,他的自信消失,一个小时后,他浑身上下被汗水浸透,两个小时后,他彻底崩溃了。胡迪尼筋疲力尽地倒在门上――门竟然大开!

胡迪尼可以打开世界上任何一把锁,却无法打开没有锁的锁!胡氏潜意识中固定地认为:门是锁的;心理学家改变角度:创设了一个不锁的门。以变制不变,变者睿智,不变者愚蠢。“背水一战”、“空城计”、“破釜沉舟”等都是以变制不变的典型。

(5)组合思维。它是常规单向(项)思维的发展,是将两个或多个单项命题连在一起同步思考。

组合是创造。将两个或多个命题放在一起进行思考,必然引出新的判断:

其一,推演效应。如将“中华民族聪明”和“中国不出人才”两个命题连接同步思考,必然推演出新命题:中国教育问题严峻!

其二,组合效应。将两个或多个事物重新合理组合成一种新事物:古人将食物和火组合,创造熟食;18世纪林耐将植物形状相同和相异组合,建立植物分类;19世纪达尔文将生物进化和生物环境组合,创建达尔文进化论;将和中国革命实践组合产生思想……《红楼梦》集文学、艺术、美学、植物、动物、医学、心理、教育、建筑、烹饪、管理等于一身,堪称一部百科全书;“阿波罗登月工程”是20世纪科技发展的标志,动员了120个大学和研究所、200余家企业协作,使用600台电子计算机,投入42万名科研人员,是集多种事物组合再组合而成。

概而言之,变向思维的妙谛在于,问题“在此”,钥匙在彼;似乎对准了问题的“焦点”,其实答案在问题的一侧。“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创造就是改变角度思考问题:聪明灵感不是别的,是调整视角看一下;发明创造什么也没发明、什么也没创造,是对已有的事物重新合理加以组合。

3. 模糊思维。它是认识的极限,是逻辑思维回归式的上升。模糊思维是模糊认知主体(人)和认知对象(物)、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界线,将人与物、知与情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思维方式。现代思维学研究证明,思维可以借助概念或概念组成的认知结构进行,也可以不用概念,人与物、知与情融为一体进行,是非主体、非对象、非概念等混于一炉进行思考,故称模糊思维。

赵子昂画马是一范例。中国古代大画家赵子昂画马神似,他爱马如痴,常常伏地为马,昼夜和马生活在一起,一起睡觉,一起吃草,一起奔跑……人和马合二而一,“我就是马”,“马就是我”!赵氏认知升华,领悟了马,画出了马的气质、风韵、神气。

模糊思维是一种境界。境界来自佛教,如佛教“三境界公案”。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把人生分成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个境界。天地境界为最高境界,超越常人,将人与天地视为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庄子)超越了人、物,甚或地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孔子自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最高境界,随心所欲,“有矩”与“无矩”合二为一,“有矩”即“无矩”,“无矩”即“有矩”。庄子的“无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老子的“无为”――“无所不为”,苏格拉底的“无知”――“我知道我无知”等一脉相承,进入了模糊(糊涂)的化境,清楚与模糊合一:清楚即模糊,模糊即清楚。

仍以“赵氏画马”为例,认识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马是马,非牛、非鹿,是常规思维;第二阶段,人与马合二为一,属非常规思维;第三阶段,马就是马,赵氏看到了真马――马的习性、气质、神态。然而,这个“真马”是对白马、黑马等的超越(高度概括),是赵氏心中的马,他进入了一个超凡的化境,清楚和模糊合二而一:清楚就是模糊,是马的马不是马――“白马非马”(公孙龙);模糊就是清楚,不是马的马 (赵氏心中的马)是马――真正的马。

模糊是境界,“道可道,非常道”理在其中。“难得糊涂”的要义不是糊涂,而是“难得”,得者大师也,无矩有矩、无用有用、无为有为,无知而知、不靓而靓、不息而息,半人半神,游离于天地之间,尽享生命之美妙,名利淡矣,超然。

我国的教育过于强调理性、科学,慢慢地丧失了人原本的、独有的模糊思维,过犹不及,这可能就是当今不出大师的根本原因。顶层大师“糊涂”使然!

就此界定,智慧是能力,是运用知识、超越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是创造,是生命进化、发展的极至,是人超越动物的聪明、才智;智慧是境界,是知识沉淀贯通,生情升华,超越凡人的一种思考。

然而,教学、科研关注的不是知识、智慧的本身和它们之间的区别,而是两者的交会(结合)点,即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知识和智慧的结合点是理解,“理解是通向迁移的大道”。理解的知识是大脑中融会贯通、自由出入、任意提取的知识,简称“真知”,或叫内化、活化的知识,也就是说,真知是智慧的象征。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将客观知识内化为真知,方法如下:

1. 习得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将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编码,然后用自己的话清楚、正确地讲出来,有个性化思考更好。这个过程是思维加工、再创造的理解知识过程,也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的标志。

2. 把教材复制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知识;学生不仅是认知体,更重要的是发展体。传统教学的弊病是重视知识现成的结论,忽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导致掌握知识的虚假现象(假知),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再认知价值,没有智慧价值。

智慧教学应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经过再发现、再创造的复制思维活动而获得。这种教学活动的性质是学生用习得知识“同化”新知识,把新知识内化为“我的”知识,将客观知识转化为学生主观知识的过程,是获得真知的教学。

如讲“概念”,不是直接一口道破――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而是对“概念”进行教学复制:

“今天讲个‘张三不是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切切私语……

教师:“张三的确不是‘人’!”

学生:“为什么……”

――“同学和我都不是‘人’!”

――惊讶、怀疑、摇头、微笑,进入强烈的探究状态!“谁是人?”

――“‘人’是个‘概念’,是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亿万人的一个抽象,用概念表示‘人’。人是个大概念,张三只是亿万中的一个,是最低层次的下位概念,张三不是(不等于)人,‘人’和‘张三’是包含关系,如果‘张三’是‘人’,这叫偷换概念,是逻辑性的错误。”

下课后,学生生命超越的体验、思维兴奋的余波未消,还你推我喊的“你不是人”……俨然,生命超越是一种愉快、享受!

3. 把新知识和习得知识联系起来。“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个组织很好的知识体系”,“体系”就是合理的知识结构。

结构原理认为,事物的组合、结构决定事物的性质、功能。心理学认为,“意义就是结构”,钢筋、水泥、砖瓦等,将其合理组合就可以成高楼大厦,否则便是一堆废料。智慧教学不是给人知识的数量,而是合理的知识结构。智慧发展是以习得的知识为前提,将新来的知识镶在已有知识结构之中,使新旧知识产生意义联系,是学生不断扩大、改造、重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认知超越、智慧发展过程。

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证实,聪明、愚笨的区别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差别,而是知识结构的差异 (知识结构效应)。

4. 熟练掌握知识过程是理解过程。熟练的知识是脱口而出、唾手可得、类化力强、“升华待发”的知识,是智慧的表征。

熟练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是复习、强化。知识是人智慧、情感的结晶,用概念(言语、词)表述,所以,概念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智慧、情感。复习(言语、词的重复)过程,是概念中隐含的智慧被唤醒、情感被激活,理解知识、加深认识的过程,是概念活化、张显生命力的过程。

心理学史中有一个故事:古代兄弟分家,因一斗米没有分清而争吵、升级,打官司到了法堂!法官了解事实后指令兄弟两人面对面双膝跪下,哥哥喊弟弟100个弟,弟弟依次回答哥哥100个哥哥。结果没有喊到10个,兄弟两人站起来说,“官司不打了!问题解决了!”哥哥、弟弟……言语、词的重复激活了他们的认识,唤醒了他们一娘同胞、骨肉之情。

我国传统教学箴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能生巧”、“巧可生情升华”等,理在其中。

5. 运用知识过程是提升认识过程。由实践到理论是认识的飞跃,由理论到实践也是飞跃。如果把由实践到理论称为一级飞跃,由理论到实践则是二级或更高层的飞跃。

由理论到实践的实质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是简单一对一的阴阳模型对接,需要许多具体的中间环节、附加条件:从个体讲,必须掌握理解的、熟练的知识、技能,不是仅有一种知识或同类知识,而是多种知识、技能的综合;从客观讲,需要同行、同事的沟通、合作,需要有解决问题的物质、时间、空间等条件。所以,由理论到实践是个再认识、再创造的活动,是强化对知识理解,认识飞跃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实践主要指学习实践 (中小学主要指作业),它比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要简单,但学习实践同样是个再认识、再创造深化理解知识的过程。

篇2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自觉

一、价值自觉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对价值的认识,取决于客体的实在属性和主体的认识程度两个方面。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认识的观点和依据自己的需要、情感形成的对外在事物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及依据自己价值判断标准形成的一系列对外在事物的价值判断的观点。

在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引下,人们对价值有着不同的追求。按照价值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把主体对于价值的追求划分为自发的价值追求(即价值自发)和自觉的价值追求(即价值自觉)两个基本阶段或层次。价值自发是价值追求的低级阶段,价值自觉是价值追求的高级阶段。所谓价值自发,就是人们在不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情况下,不假思索,不用别人暗示,盲目地追求某种价值的状态,它是一种由自发心态或由本能决定的倾向。价值自发表现为价值本质理解的主观性、价值理论的逻辑矛盾性和价值追求的单纯功利性。所谓价值自觉,就是人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基础上,积极、主动、深思熟虑和理性地追求功利与真善美的统一,追求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有利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价值[1]。价值自觉表现为价值本质理解的科学性、价值理论的逻辑一贯性、价值追求境界的全面性三个方面。主体对于价值的自觉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而价值自觉的实现,主观上重点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科学与否。

在主体的价值观形成中,其价值判断标准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标准,就会最后产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对主体来说,其知识和智慧会直接影响认识程度的高低。关于主体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价值判断观点,其接近真实和真理的程度,也是由主体的知识修养和智慧水平决定的[2]。因此,尽管人的最后的价值观点不可以强加和硬性授予,但是,人的价值判断标准却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特别是决定人的价值判断标准的知识,是可以教授的。人们可以是不同的个体主体,但知识却是真实的、共同的,用共同的知识标准演绎出价值判断,是可以形成人们共识的。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的价值观是可以进行教育的。就大学生而言,价值观教育既可以通过学科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观点,也可以通过德育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授给学生看待、衡量事物的评价标准和尺度。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价值自觉的可能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大学生认同并自觉追求,需要一个“内化”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大学生需要有清醒的价值意识、理性的价值判断、坚定的价值立场、创造性的价值实践活动亦即所谓的“价值自觉”,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关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社会环境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变得更加可能。

(一)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性的日益增强为价值自觉的实现提供了思想基础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加强与改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的自主性得到提高、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不断增强。所有这些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基础。人的主体性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对而言,无论从年龄还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方面,当代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处于一个向理性化过渡的阶段,由于要面对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选择,这一阶段对他们尤为重要。因此,处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他们具有获取各种知识元素的巨大动力。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知识等硬知识;也包括思想认知、价值取向、道德修养、人格内化等软知识。当代大学生对这些“软知识”的追求是基于个体社会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具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接受思想交流、道德内化、价值判断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渴望。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即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态度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者的正确启发下独立地形成道德判断、价值认同,并能够付诸实践。其次,社会外部环境的多元化和个体需要的多样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生存意识和主体意识,能够把自己看作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断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由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相比于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为突出,具有相当的独立思维能力,自我实现的欲望比较强烈,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及教师全能,“唯书”“唯上”的观念已经受到学生的抵制。因此,在教育互动和自我体认的基础上,能大胆提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管理等方面的评价、判断甚至质疑。当代大学生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具备了创造性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认知、明晰和整合的能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等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改造,已经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转型期社会错误价值取向的频繁出现为价值自觉的实现提供了逆向环境支撑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改革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一元化的格局, 社会经济生活的多重性决定了人的多重需要与多元发展, 致使社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态势演进。在价值尺度上, 市场经济就像一把双刃剑, 它一方面使个人成为独立的价值主体, 树立和增强了主体意识。另一方面, 当人们获得了自由, 真正实现了自我价值和个人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 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宿命主义以及各种各样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如影随形般滋生蔓延开来, 像蛀虫一样吞噬着人们的灵魂, 致使许多人泯灭了人格和尊严[4]。要达到社会的安定有序,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否则就会陷入价值相对主义, 从而使民族和国家丧失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所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凝练为价值自觉的实现提供了内容依据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需要由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目标来维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2012年,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内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公民行为的价值导向。“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实际,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

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价值自觉的实现

价值自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关键,帮助大学生实现价值自觉,是促进青年实现全面发展获得更大自由的重要步骤。新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及教育对象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与实践。大学生价值自觉的实现必须从这些问题的化解中寻找良策。

(一)心理上,精神懈怠的思想状况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接受

关于懈怠,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界定分别为:懈,松懈;怠,懒惰。对于精神懈怠,郑永廷教授认为其主要是指:精神疲软,思想松散,意志衰退,目标模糊。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新时期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中精神懈怠的危险摆在首位。而当代大学生也同样存在这种危险,部分还比较严重。大学生精神懈怠集中地表现在,取向犹豫不决,目标摇摆不定;情绪波动起伏,迷惘困惑郁闷;精神动力缺乏,状态散漫倦困。精神懈怠的思想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心态,使他们经常表现出所谓的“四燥”即“急躁、浮躁、烦躁、焦躁”,还进一步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及学习内容。在这样一种心理氛围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许多学生漠视、淡化甚至嗤之以鼻。因而,唤起学生对自身精神家园的关注与投入,是引导他们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前提。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提高教育效果。通过建设品位高雅、环境优美的校园设施,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教育,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思考;通过打造更多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将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化导向与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理性判断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按自行的价值观念对不同价值目标所做出的行为方向选择”[5]。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及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大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价值多元的兴起,带来了价值的苏醒,拓展了价值选择的空间与自由度,但同时也造成了价值冲突与价值矛盾。“价值导向从本质上来讲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进行整合和消解的过程”[6]。在价值导向中,国家和社会将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来弘扬某种主流价值观, 提倡某种主流价值取向, 同时还会抑制、批判和反对某种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以帮助人们对主流价值产生认同。一元化是价值导向的内在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社会价值导向与个人价值取向之间是注定会发生摩擦与碰撞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必须从加强青年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导向的认同入手。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要在社会共同体中生存、发展,也必然要接受、认同乃至内化一定的社会规则,否则便无法融入共同体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的共生、共融提供了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基本尺度,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可靠保障。因此,每一个青年大学生都应该在给自身提供合理的社会价值需求的同时,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实现“自我”追求与作为“他者”要求、自身个体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的内在统一。当然,价值认同不是价值等同。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意味着各种不同价值差异的消解或机械的等同,而是异中有同,和而不同,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强调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并允许个体价值观的差异存在。

(三)方法上,过度的理论化教育方式降低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力

注重实践养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而在教育现实中,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依然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普遍形式,不仅单一,而且收效甚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养成,反映在教育方式上,宣讲与说教法应该保留,但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首先可以进一步扩大校外社会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他们走向社会,亲身体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在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里,面临多元的选择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让他们清楚自己在遇到社会问题时应当做出什么样的社会评价,以及自己应做出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其次,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我校课堂研练式实践教学为例,通过将辩论、演讲、网络搜索、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引入课堂,既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还可以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身感悟与体验。此外,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还应发挥校团委与校学生处的管理育人功能。譬如,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最新青年活动平台对学生既有的社会价值观进行科学引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等。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张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7):252-254.

[2]张敬斌.价值导向: 大学生认同社会核心价值的关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30):175-178.

[3]李景源、孙伟平.价值观和价值导向论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10):46-51.

[4]毛信德. 当代中国词库[ M] .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3.

[5]王伦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路径研究――基于价值自觉视角[J].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95-101.

[6]张兴海.论价值转型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依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60):283-285.

[7]吴莉, 张杰, 廖桂芳, 黄亚凝.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8-12.

篇3

工学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工学结合期间,学生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学习,角色和学习情境的转换让学生直接接触鲜活的现实,企业的运行模式和企业人特有的思维与行动方式不断冲击和重塑学生对企业和职业的认知,真实的职业情境和职业训练不断激励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经验、领悟职业智慧。另外,工学结合也是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企业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并存,而优秀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围绕企业宗旨和目标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层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员工遵守共同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实现企业目标净化环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外化的渠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有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社会舆论要求还是企业的具体实践来看,企业的价值追求发生了很多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标不再仅仅是利润,不再仅是对税收、GDP的数字上的贡献,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重视社会影响已成为企业新的价值观。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成长的道路中,与社会外在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适应,主动建立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一致的企业价值观,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辱观、社会理想的践行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例如,皇明集团,一个年轻的民营企业,“为了子孙后代的蓝天白云”,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太阳能,专注于太阳能,在太阳能应用、绿色能源科普、中国能源环境立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引领太阳能行业进入全新发展的时代。皇明人都是“精神贵族”,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怀着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改写中国能源历史、产业报国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人类幸福的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担当。皇明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不断为社会创造并输出价值:寻求企业与社会、同业、自然和谐相处,将“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谋取福利、为社会贡献财富、为行业树立标杆、为国家增添光彩”作为企业和谐发展观念;与竞争对手一起“种西瓜”,将科学、发展、可持续的竞争观念融入企业的价值观中,维护太阳能事业的整体发展,做行业的守护神;皇明尊重人、发展人、培养人,视员工为女娲补天的五彩石,彼此配合,共同撑起企业发展的天;皇明扶危济困、热心公益,为贫困学校、弱势群体、西沙驻军、海岛部队捐款捐物;企业家黄鸣开通博客,以自身的经历、经验和思考与社会沟通,为改变国人的观念而努力,尤其是对激进的年轻人,黄鸣愿意“顶着口水前进”,以微言大义影响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皇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社会价值的追求无疑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企业追求社会价值,改变了社会对企业的看法,为企业赢得了尊重,也为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企业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模拟样本。在职业成长的初始阶段,部分高职生的急功近利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期望、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与企业主导价值观必然发生冲突,企业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将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对金钱、地位、名誉、快乐的理解与追求,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目标与路径,将兴趣特长的发挥和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融入社会利益的实现中,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摆正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

二、企业优良工作作风,有助于培养高职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篇4

关键词:慕课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曾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展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密切联系慕课大背景,改革传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形成。

一.慕课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慕课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正处在变革发展的关键期,慕课的流行加快其变革过程。慕课发展的一大结果就是现代的网络将取代原有的教科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观看各个视频录像,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要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去听去看这一类课程视频,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要把慕课与大学的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变革,树立教育品牌,更好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需要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实现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高校往往是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沿,是需要着重对待的阵地。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思想接近成熟但也有很大的可塑空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却缺乏一定的鉴别力。慕课作为新兴事物,其开放性和独立性收到大学生的喜爱,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不仅要看到慕课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应重视其在背后无形构建的价值观。因此,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探讨怎样有效的运用这一庞大的阵地,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升民族文化和信仰。

3.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赢得了青年就等于赢得了国家。现在大学生价值观主体是积极健康的,但随着各种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当今社会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价值取向很容易出现偏差。我们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了解和坚持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关注于现实的利益,往往忽略价值观的形成和取向。所以,很多大学生虽然在观念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实际生活中难以践行。基于此,在慕课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要顺应时展潮流,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在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基础上,发挥慕课平台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慕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1.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普及性

网络的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推广,而学校通过网络宣传的只是一少部分。而慕课的发展则给我们提供了契机。慕课平台上,一门课程不限人数,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加入,可以通过制作大量的高质量、有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视频,请一些名师和专家针对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讲授,运用慕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教育效果。

2.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

慕课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同一课程可能有不同的版本,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同一主题的样本,内容更加多元化,这就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空间,也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便于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

3.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微时代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慕课的互动性能通过网络在线交流,将过去单一的讲授转变为师生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改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体验型感受,讲述内容侧重于大学生所感兴趣的情感、思想等多个方面,并形成良好的平等探讨互动气氛,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跟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

三.慕课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慕课必定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是加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势所趋。以下主要从学校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慕课背景下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从学校角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培育具有先进理念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的传统教育方式,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慕课发展的必要性,并接受这一新兴事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充分发挥慕课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网络文化知识。慕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网络平台,作为课程的讲授者,必须了解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况,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知识,这样才能够在大学生中获得基本的发言权,更好的利用慕课平台。

2.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据调查,当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要与时俱进,把慕课和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两手都要抓。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研究各专业学科中蕴含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无形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另一方面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实现多种资源共享,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使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3.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在一起,开展一系列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模式,逐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从学生角度,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慕课的优势毋容置疑,但是慕课也有一定的劣势,其开放性可能会混杂一些错误的或者不健康的观点,而大学生心智并不是完全成熟,有时难以分辨信息的好坏,容易受到某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甄别是非,树立正确的慕课网络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研究学生的行为特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

在慕课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喜欢的课程,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关课程必须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才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不仅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行为和习惯,更要研究分析慕课时代大学生的行为个性特点。从而探索慕课平台上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从其兴趣点入手,逐渐的在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激励机制

针对学生可以遵循可行性原则,根据各高校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项目、标准和目标等,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价值观教育的培育中来。并且,根据评价机制同时要建立一套有效激励机制,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调动其参与的主动性。而且利用慕课的开放性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激励机制或者受到表彰的学生到慕课平台中去,彻底改变过去高校综合测评中重智育轻德育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努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总之,慕课这种大型的开放式网络课程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并研究慕课的发展状况,不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制,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全面提升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郭英剑.“慕课”的六大发展趋势[N].中国科学报,2014(2).

[2]李智慧.基于慕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4(8).

[3]冯培.挑战与变革:幕课时代的高等教育[J].前线,2013(12).

篇5

一、在阅读训练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牢记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是将教育和教养因素紧密结合。本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为现代化建设献身精神的目的,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归类总结。

1.把握学科特点,适度渗透。

对于语文教学兼具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学科特点,新课标着重提出,语文学科不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等。人文性与思想性,二者紧密相联,密不可分。言为语,字为文,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要在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慢慢生成情感体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解读教科书,找准契合点。

挖掘整理语文教科书中的教育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把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及时、巧妙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入探究其优秀品质,从而凝聚优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核心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课文《新闻两则》《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析,选择自己所欣赏、崇敬的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足以让学生在万千人物中选择到一个意志坚强、善良诚实、积极乐观的好榜样,进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起到示范作用,在追逐榜样的过程中与人物产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与榜样无限接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平等的价值取向。语文教科书中处处都是关于平等的材料,《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等课文,体现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斑羚飞渡》《猫》《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的教学,可以教育学生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价值目标。

其实,课文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材料,如孝悌、感恩、责任等,都需要我们用心挖掘、整理,让这样的材料去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使其从内心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育注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供学生欣赏,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物、景等形象,在思想教育的渗透中再次构建人、物、景的形象,更好地将文章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迁移、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3.丰富形式,自然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情感可以是文字内容上的渗透,也可以是学习形式上的渗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自然就促进了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适时地共同完成一些小阅读任务,或是图文赏析,三五成群抒发一下情感,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提升其阅读分析水平;利用周六周日进行地方文化的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小课题研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拓展视野,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分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成长的有利时机,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成为进行德育渗透、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

二、在写作训练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言可以表达人的想法,而文字更是一种有力的表达方式。写作是一种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方式,写作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特别是要注重情感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和引领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用心感知,映照生活。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内心中消极的成分进行剔除,帮助其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底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目观世,积聚生活。

鲁迅先生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由此看来,观察尤其重要。观察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生活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认识,故而凭空设想般地描写、生搬硬套式地叙述。“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此,教师应从正面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接触事物,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接受事物的同时,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树立信心,努力奋斗。

3.倾注笔端,解放心智。

观察多了,感受有了,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就会引发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会诉诸笔端,此时学生会有许多美丽的幻想,也会有荒诞无比的叙述,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思维约束、打击他们,而应激励、肯定他们。写作本身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智和才智,尽情释放他们的各种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语文知识,还要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语文知识进行正确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要选准德育要求与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现实人手,以时代精神为切人点,尽力使学生成为教书育人的受益者。

三、在语文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出真知,读书、写字、作文、讲话、听话、写信等,都是语文实践活动,也是语文的应用方式。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不仅是在室内的课堂中进行,更可以在校园内、大自然中以及社会中进行。与社会对话,倾听自然,走出教室,感受校园生活等实践活动,既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机会,教师应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飞扬起来。

1.经典诵读,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文学世界里从不缺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文赋,让学生课前对此类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反复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爱国热情,由衷赞美为中华之崛起呕心沥血的英雄人物,用心品味那些仁人志士的崇高品德,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其能自然而然地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抒发出来。

2.汉字书写,提升文化品位。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之一,除了具有语言文字的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

经常开展汉字书法展示和比赛活动,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用传统文化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其自然地体悟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投身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提升了个人的文化品位,日后必定会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拓展阅读,净化思想心灵。

对于个性化阅读,学生大都有较高的兴趣,也有不少学生喜欢网络小说、侦探小说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传统文化、党史国史等方面的文章。

为拓宽阅读领域,可以把经典名著纳入课外阅读活动中,也可以把跨学段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吸收汲取进来,让学生置身其中,欣赏品味,净化心灵。

4.关注时事,引进源头活水。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尽管教科书在选文上大量增加了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篇章,但是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相比,还是很苍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关注时事,引进活水,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的材料,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提供很好的切入点。

如,围绕“中国梦”这一核心,教师策划了传承民族文化、学习雷锋精神、生命教育、文明出行等主题。举办时事课堂展示活动,学生思维涌动,自主去畅谈,与伙伴们交流讨论,最后诉诸笔端,写成文章,绘制手抄报……用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自觉地将个人理想

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个人幸福、社会进步、

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切“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的渠道,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捕捉这样的资源,抓住教育实践活动的机遇,不断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最好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增加自信心和认同感。如,开展感恩教育,通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开展社区调查活动,感悟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篇6

收看“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后,大家看完感受如何?不如写写你的心得体会。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一课堂管理决定教学的成败。要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并必须做到追求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培养课堂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利用课余时间仔细阅读了《课堂管理会者不难》,对如何提高自己课堂管理能力,体会如下:

一、追求灵活多样地教育教学方法,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

课堂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保证课堂教育教学的顺利完成,它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定等。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恰当,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否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但至今,还有许多教师抱着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完成教案设计的过程。于是,在一些公开课或研究课上,上课的教师往往要上演事先准备好的“精彩”节目,面对自己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学生,教师表演一番,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或集体回答为主,或形式的合作学习,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推进,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衔接得天衣无缝。一堂课在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结束。课毕,在一片掌声和啧啧的赞叹中学生满载着标准答案走出教室。这样的课堂新课标理念,教育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落实了呢?我看未必。当然,每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教学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无可非议的,而且必须做到的,但在教育教学中更应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因人而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即使这节课看去有点混乱,松散,但在这些混乱、松散的情景中师生智慧情感的真切流露与展现。它也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这也是一堂高质量的课。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效果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物理环境包括学生课桌椅的摆设与陈列,室内光线的亮度,教室的采光与通风,室内工具箱的整理及其他教学设备的陈设等;而人文环境则是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情景布置,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等。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情景布置这无可非议,大多数学校都做得到,而且会越来越科学。但我认为,人文环境中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育教学环境中是举足轻重的。如果有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其他教育教学环境即使有缺陷,它也是能够完成弥补的。那怎样制造良好的师生之间互动的氛围呢?

我认为:

第一,教师要始终把自己看成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永远高于学生一等。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育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发展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平等参与者,教学中居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即使是接受性学习,他们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表现出他们的主动性;课堂不是某个人的领地,教师只是课堂中平等的一员,身处信息时代,教师与学生同处一个信息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不全的东西,并虚心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接受与尊重。

第二,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要以激励为主。在心理学中,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这一心理过程中,大脑皮层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作用下,始终维持兴奋的状态中,这样何愁没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当然,在激励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激励的方式要多样,既要有语言激励,(语言要多样化不能太单调),神态激励(教师用表情、动作、手势,不能太夸张),物质激励(份量适宜)。特别是语言激励,要真正发

自教师的内心的热望、欣赏与赞叹。

二是激励面要广。教师要把眼光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对所有学生都充满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是激励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程度不同,对于有些问题,基础好的学生解决了,就不一定给予表扬。但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解决了,这时一定要大力给予表扬。记得在一次上课时,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自告奋勇地解决了一个问题,这时我给予大力表扬并鼓励,结果这个学生从那天起,无论是听课还是做作业都很认真,成绩也有了较大地提高。

良好的课堂教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悦纳,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保证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时刻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使课堂教学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培养课堂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关系。课堂中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教学任务才能得到充分落实。那么如何建立课堂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第一,要培育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仅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导师,而且是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要真正达到这种关系,教师必须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爱学生是每位教师的天职。一则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教师说爱自己的学生,而感受到这种爱的学生仅占5.6%,另有47%的学生说“不注意,不知道这种爱”。由此看来,“恨铁不成钢”式的师爱让学生难以接受。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必须做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不溺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一种纯洁、神圣的师生情感。我想教师对学生有了这种爱,就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二,要培育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的心理状态失调或行为问题,例如焦虑、受挫后情绪低落、自卑、孤独、多动、攻击等等。第二类是各种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孤独症等等。第三类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就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言,大多数是第一类问题,小数是第二类问题,第三类问题属极个别的。根据以上情况,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关系也是正常的,但我们教师要注意观察分析,特别是对小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或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帮助他们学习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情心;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发展其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精神,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精神。我们要努力去营造融洽的同学关系,使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共同成长。

总之,教师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管理方法要不断创新和变化,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技能,取得良好的课堂管理效果。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二在听过林院长、于书记、龚晓宽教授关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讲座报告,并观看电影《钱学森》之后,我感触良多,并开始反思自己对于科学、学术的态度。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不端案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本该十分纯洁的象牙塔中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等存在着抄袭、捏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对于我们刚刚进入专业科研领域的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教育非常必要,也很迫切。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习活动的开展,特别是研究生的学习活动,不仅需要我们勤奋努力,更加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到自己的结论。如果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将不可能独立的进行研究,只能在前人的理论中打转,永远没有突破和创新。而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带来很多,比如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等等。在这个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浮躁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坚守。不仅是对于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坚持,至少是对人性良善的坚守、对人的尊重,而不至于与社会某些不良的风气同流合污。我想,这种坚守也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只有拥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才能够选择自己的坚持和信念。

通过电影《钱学森》,我看到了钱学森的一生,他这一生是为国效力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更是谦卑的一生。钱学森对于学问、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谦卑的,这种敬畏科学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研究的人学习。他的这种谦卑的态度使他不断的攀登科学的高峰,不断的追求真理,不断的求实创新。这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是真正的研究态度,也是对于真理最基本的态度。而我们的研究态度就太过浮躁了些,既急于求成,又追名逐利,没有把追求真理放在第

一位上,这样就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钻研,来探索。因此,我们需要永远保持着对真理谦卑的态度,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求。

我们要在深入认识学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以及行业常规的基础上,秉承诚信的品质,不断地求实创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提升。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未来也会有人继续深造或者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作为研究生,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与学术规范相对应的就是学术不端。

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

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三学风建设是衡量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我院对学风建设活动高度重视,狠抓实效,切实做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自学院开展学风建设月活动以来,我院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筹划,制定方案,开拓创新,把学风建设月活动落到了实处。通过一个月的工作,圆满完成学风建设月活动方案的各项日程工作活动安排,同时为了落实学风建设,优化管理职能,我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堂文明促新风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良好学风的前提,我院学生会学习部长期开展“到课率抽查”借此整顿课堂纪律,杜绝学生迟到早退旷课退等不良现象。

具体措施为:

1.由学生会学习部根据课程安排,制定学习部干事课堂考勤抽查安排表,于每周对各班级上课出勤率及课堂纪律进行随机抽查;

2.为让院分团委及学生会委员更加了解学院课堂情况,学习部还制定院分团委及学生会委员课堂考勤安排表,于每周对各班级上课出勤率及课堂纪律进行随机抽查;

3.学习部将每周结果汇总,于次周星期一交至党委彭书记处,并公示。

4.凡缺勤者给予院内通报批评,缺勤情况,呈报学院,根据相关文件给予处理;

迟到早退现象严重、上课纪律较差者,根据学院领导讨论给予处理。

本办法自实施以来,对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自律意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绝大部分班级出勤率均为100%,课堂纪律良好,认课老师满意度较高。

在已取得成果上,我院学生分会将继续加强对课堂纪律、出勤情况的监督机制。除开展常规抽查外,我院学生分会加大了晚检力度,将我院的学风建设引向规范化、制度化。

二、寝室文明争创优

良好的寝室环境是广大我院学生树立良好学习观的前提,我院学生会生活部开展定时检查与抽检的形式整顿寝室卫生,引导我院学生真正意义上把寝室当家,做到寝室卫生、人人有责。

具体措施为:

1、由学生会生活部精心部署安排,在维持原有星期二、星期四下午定时检查的基础上加入了抽查检查;

2、将相关检查结果报学生会留底并在学生会委员会与班长书记会上公示。

3、凡在学风建设月中,表现差的寝室将计入班级月月评最终的评定中给予相应的扣分警告。

三、早晚检成效好

为了让广大同学有个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当天的学习生活,我院学生会纪保部加大了早检力度,针对部分睡懒觉的同学加大了思想教育,更规范的督促其参与早检。学生分会三检部门也加大了晚检的力度,主要是督促学生在晚上加强学习,杜绝上网聊天及玩游戏等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以上工作的开展在完善我院学风建设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切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没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发扬好的方法,去其糟粕,争创先进。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四目前,学风的主流是好的,学生中刻苦勤奋的是绝大多数,他们深知学习的重要,懂得时间的宝贵,具有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其中涌现了不少优秀学生和学习标兵。但是,近年来在学风方面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会自主学习,表现为心气浮躁、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为应试而学、为升学而学、为分数而学,把学习作为一种“敲门砖”的现象很普遍,因而一旦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就会在理想的真空中迷失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由于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由老师或家长为他们作的选择,因此大学生中缺乏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能力,大学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并不鲜见。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没有把学习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因而一旦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再学习、不思进取,这不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学风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既有社会影响,也有学校原因;既有常规因素,也有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不利影响;既有教师、管理者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针对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学风问题的专题学习和讨论,明确意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明确学风建设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内在要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学校育人的主要形式。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要靠学习才能获得,学习效果要以良好的学风作为依托。要明确学风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学风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优良的学风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以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

深化教学改革是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动力。我们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__-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1],为学生创造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的环境和条件。

优良学风的形成是和教学管理紧密联系的。要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管理有章法,对照有标准,评估有依据,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坚持从严治教,强化管理。

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学校常规体系包括制订学习计划、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小结、学习资料积累、学习管理等各个环节构成的综合系列。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严格的、有序的、反复的训练,提出各个环节的目标要求,指导各个环节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按常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科学学习的良好习惯。

加强考风考纪管理。考试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环节。考风的好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志,是校风、学风的集中反映。在考试工作中要强调“四严格”,即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考场纪律,严格巡考检查,严格评分标准。对个别考试作弊的学生要从严惩处,增强透明度,扩大教育面,充分发挥校规校纪对学风建设的强化和导向作用。

加强学习环境管理。环境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必要条件。学校作为促进学生投身学习的一种环境,其力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每所学校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化,是学生从学校生活的几乎每个方面获得的难以言传的信息和感受。[2]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对正常教学秩序和建设优良学风有着直接的影响。典雅的建筑设施,合理的校园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这些丰富的静态文化都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启迪,能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丰富学习生活,消除学习疲劳,有益身心健康。因此,要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搞好校园景点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以及校园的美化、绿化和净化工作;要适时添置图书资料和教学设备,提高人均占有量。通过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美化环境,为学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营造良好环境。

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心得教职工五无论是古希腊的至理名言“知识即美德”,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礼”,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

我们所提倡的“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具体体现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大学是高度宽容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和包容的地方,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稿多发、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让人警醒。科研不端行为是伴随科学的发展产生的,要依靠科学界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去消除在外在准则要求的同时,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学风浮躁又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相关。而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

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了我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如:在学术活动中,应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的署名应真实,署名者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此外,还有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也是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当遵守的。

其次是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提升。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未来也将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篇7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交通运输发展站在了一个可以发挥综合交通优势的新起点上。一方面,推动新时期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具备了坚实基础。不断探索和深化对“交通运输为谁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坚定不移科学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惠民、奉献、服务”是浙江交通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主题,是构建交通事业价值观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交通文化建设向“一构建四推进”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惠民、奉献、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提出恰逢其时,体现交通工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先行官的重要角色,更是体现我们交通人“会谋事、能干事、办成事、不出事”的主要精神,成为交通人做好三个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惠民”是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在交通行业的具体表现,也是行业本质特征之一。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富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服务工业立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和“学箫山、赶余杭、建强市”的具体措施,为努力构建“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实现“富阳梦”提出美好的规划。对于我们交通人来说,服从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大局,做好交通事业的各项工作,树立“惠民”的价值观,不断提升“惠民”的理念,努力提高“惠民”的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交通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这是惠民交通给社会经济发展最好的服务。

“奉献”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交通人践行和诠释的可贵精神,打造“执行力工程”的战略行动。实施科学奉献的氛围,围绕“建设迈大步,管理出精品,服务创满意,队伍树形象”的行业主题,以“提升能力,转变作风,务实基础”为重点,从满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赤诚。实施呵护奉献的氛围,就是用“勇气+智慧”,引导每个交通人都涌入我市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用每个人的铺路石精神,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敞开思想,面对工作,自我亮剑,自我革命,变小富即安为危机忧患,变不思进取为奋发有为,变因循守旧为敢为人先的精神,涌入建设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的大发展中。树立学习标杆,人人都创超越本职工作之上为最高行为和具体表现,在“行”的问题上,以完善畅通的交通网络、舒适的交通环境、便捷的交通工具上下功夫,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待的,更是我们交通人的奉献精神的真实体现。

“服务”是交通行业实现个人和行业价值的实践环节,它侧重于对社会的责任的完成和社会的事业的奉献而为,是交通工作的价值意志的核心表现。

努力提高交通人的惠民意识,就必须落实在实实在在的服务中。认真做好交通事业的服务工作,首先必须要改善服务态度,通过服务态度的不断提高,让服务态度来体现对人民群众的情感,我们通过提倡“一张笑脸迎接、一声热情问候、一把椅子让座、一杯清茶相待、一站式的接待、一个满意的答复”,使服务态度不断地达到新的追求。其次是努力提高服务的本领,我们除了要有努力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还要有找准为人民服务的坐标,拉高标杆,始终用“铺路石”的精神,默默无闻,忠诚踏实,乐为人梯,在开展人人争做“四个表率”,个个争创“五型单位”,条条路创建“五型公路”,基层站所全面开展“人民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创建活动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真正把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落实到点点滴滴的交通服务工作中去。

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 美术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28-01

当代美术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专业选择的单一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匮乏,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严重。人文素质缺失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实现。而大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所拥有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因此,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社会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加强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拥有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对美术类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1.1 从美术学院的培养模式来看。文化建设正积极发挥着美术院校的引领作用,美术院校也正逐渐地显露专业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学校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渐地从传统的培养模式融入了创造性的艺术培养,但是学生的知识宽度、人文内涵、文化素养方面较差,人际交往、思想认识、知识结构较弱等等,折射出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显示出它的单薄和匮乏。因此,美术院校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有人文素质的浸润,否则培养模式的道路会走的比较艰难。

1.2 从美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素质基础来看。美术院校的学生为了把自己打造成"技术型"人才,专业学习态度明显优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对日常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不重视。而文化课程中出现旷课、逃课,甚至课程重修、补考现象也较多,部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文字功底、人际交往比较弱,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都缺乏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美术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艺术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全力去开启自身素质的内涵建设,这样才能把艺术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力量进行传承。

2.建设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习惯与风气形成常态化、固有化、效率化,关键在于落实,而能否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设好各类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载体,因此,必须通过载体的建设逐步地向学生进行思想的渗透与内涵的养成。

2.1 有利于达到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美术院校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学资源,需要运用较多的语言、思维、历史结合与理解,而这些都需要不断去开掘、去融入、去渗透。而学生需要通过载体去掌握人文素质资源与创作语言的养成,去接收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去实践学校各类文体活动与学术活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吸收,内化为培养学生的方式与手段。

2.2 有利于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古代,哲学家或文人学者渴望传授智慧,着意养成的是心性。在现代和谐社会下,学校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此,作为美术院校在积极推进艺术创作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创新培养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行动上提升学生的人文能力,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建设,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的恰如其分。

2.3 有利于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训育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发现和探寻真善美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心智活动,使学生更加投入到艺术创作的激情中,并在艺术的追求中最终积淀成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真诚拥有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不但有利于培育出色的艺术人才,而且有利于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3.探索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创新性

和谐社会下如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更高要求。一所美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与重视,因此,要发展就要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载体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3.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载体。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最规范的载体,应把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很好的相结合把知识在课堂内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文学、历史、哲学、美术、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人文文化知识,结合美术专业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扩宽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创作思维、人文精神、历史形成时代性的关联,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言传声教"自身的素质影响、感染学生,而且要把优秀的创作作品结合所蕴藏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

3.2 拓展艺术实践活动载体。美术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高素质创造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创新艺术实践活动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专业实践、自我展现、服务社会的平台,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在教学实习基地、艺术创作比赛、基层文化服务、艺术展览等各项活动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使其增长见识、拓宽思维,加深对活动主题、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整合艺术文化载体创新。充分利用美术院校艺术大师以及文化产品所诠释艺术存在的内涵,通过校史馆、学术活动、艺术展览、出版书籍、产品项目等文化载体作为最直接的人文素质教育向学生传输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等,把艺德、艺风和学术气氛不断发扬,使学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如艺术大师一样始终保持着学术激情和高度,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篇9

的重要地位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幼儿园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更加注重价值观教育。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生涯的基础,要对幼儿进行教育启蒙,对幼儿进行教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幼儿主要活动场所的幼儿园,自然要加强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现在的幼儿多是备受关注、相当受宠的,导致幼儿对一些观念认识错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幼儿园就要加强对幼儿的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包括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就是对优良品德的传承。

二、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幼儿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幼儿教育中的贯彻。首先,教师和学校的观念未得到改变,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够重视。其次,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对于幼儿只是简单的理论传授,没有对实践活动的落实,只是纸上谈兵,不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价值观的内容。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德教育中的地位不足,价值观应该引领着美德教育,是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在幼儿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幼儿教育对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上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展开了分析,以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集

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知识素养,传达给幼儿最准确、先进的理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价值观的内容贯穿到讲学内容中。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教育中去,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成长环境。或许幼儿并不了解什么是价值观,也不懂价值观的内容,教师们要用浅显易懂的例子教育他们。在语言教学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国学三字经、弟子规等的比重,培养他们体会传统审美文化的独特内涵,热爱我们民族优美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教师们要经常举办一些小游戏,主题活动,增强幼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些优秀的优良传统。如我园在幼儿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就紧密地和集体教学活动相融合,老师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创造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自编成儿歌“清幼小娃娃,拍手笑开颜,核心价值观,字字记心间……”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给孩子教唱,还利用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中间开展“三爱三节”主题教育活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等,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并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加深了对价值观的理解。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校

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环境对幼儿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要体现在校园建设之中。幼儿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幼儿园的良好环境可以促进价值观的进一步贯彻。可以根据幼儿园幼儿年龄的特点,科学地设计与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突出核心价值观,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幼儿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全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学校的周围张贴一些标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好地发挥价值观的作用。注重为幼儿营造和谐、民主、宽松、愉快的精神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理解、信任的师幼关系,以良好的环境影响人,以生动的活动感染人,以积极的体验塑造人,以有趣的学习发展人。如我园在楼道内布置了礼仪墙,让幼儿通过动手剪礼仪卡通字,动手画礼仪卡通画等形式将“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以字画的形式布置成精美的主题墙,教育幼儿说文明语,做文明人,为幼儿营造了活泼、激励的学习氛围。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幼

篇10

一、教学准备:钻研教材,明确任务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读懂教材、活用教材,才能在课改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体验者和实践者。在新课改条件下,不仅课程体系大变革,教材也从内容到形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1.读懂教材

首先,仔细研读每个模块的每项任务,着力读懂、读透每项活动的活动描述、业务流程、操作依据、工作步骤、技术支撑和能力拓展,挖掘教材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再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把握该教材在专业课程新体系中的地位,理清脉络,做到胸有全局。

2.处理教材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大胆改错、补充、重组,合理使用教材。

日期和金额的大写,重要性贯穿始终,对新生来说难度较大。教材在“活动1.2.2取得并审核银行承兑汇票”和“活动1.3.1签发转账支票”的“技术支撑”环节,略有阐述。通过查阅相关教材,进行整合、补充,放在开学第一课讲解。一方面,从简单、常见的日期和金额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消除对专业课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在后续课上反复复习,牢固掌握该知识。

3.明确任务

新教材在编写上,立足于任务导向的理念。根据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每个模块每项活动的工作任务和重难点,并在课前适当布置任务。

在讲授“模块2与外单位往来的原始凭证”的前两周,就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购物时取得发票。课堂导入时,展示取得的各种发票,自然引入如何开具发票的任务。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对取得发票的过程有所了解,也为如何开票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优化教法,加强实践

学校在发展,教师在进步,但无论教学资源,还是教学方法,总是滞后于最新改革成果。为紧跟改革步伐,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强调“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实践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实践能力。

1.网上平台,手工模拟

会计专业是笔者学校的骨干专业。学校非常重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沙盘实训中心、VBSE综合实训中心和会计专项技能实训中心。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加强实训,力求帮助学生在熟悉会计工作中各类原始凭证的同时,能够较熟练地处置原始凭证,为从事会计领域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在校现有“网中网”会计实训教学平台中,从“基础会计实训平台”和“出纳实务实训平台”中选取合适内容作为参考并加以完善,重建“原始凭证实训平台”。网上实训平台,企业资料详细,业务活动具体,原始单据齐全,工作流程合理,印章签字仿真,更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认识、理解、掌握和操作。考虑到中职生主要就业于中小企业,学生书写能力也需加强,因此,在进行网上平台实训的同时,对常见的原始凭证如支票、增值税发票、入库单、借款单等,进行手工模拟实训,进一步加强填写规范训练。

2.小组分工,角色扮演

根据任务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各成员扮演各岗位角色,按工作流程,明确并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对于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根据难易程度,由各组自行确定并执行,或各组确定经教师审核后执行。

在进行“活动1.3.1签发转账支票”手工模拟实训时,根据任务需要,每组五位成员,完成“任务分配表”后,进行任务操作、工作汇报和成果展示。

3.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当今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对电子产品和各类软件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适当采纳微课慕课,无论是对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其独特的优越之处。

在进行“活动2.1.1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教学时,尝试着微课教学。经过多次录制,终于完成一个比较满意的微视频,发放到班级QQ群,用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效果较为明显。

三、教学评价:应知应会,自评互评

教学评价,力求形式多样化。每个教学活动,编制“学习成果评价表”,评价内容从学习能力到学习态度,从学习过程到学习结果,从自我评价到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1.能力和态度相结合

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学会学好零起点的专业课。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明确评价标准,除了从“应知应会”两个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

“活动2.1.1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评价时,“应知”从知识目标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能流畅地说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工作步骤;能流畅地说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基本联次和用途。“应会”从能力目标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能熟练地计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金额、税额和价税合计;能熟练地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学习态度则从学生是否学习勤奋,工作认真,团队合作进行评价。

2.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课程成绩,最终评价不仅仅是期末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总评成绩,即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成绩,具体为:总评成绩=平时测验成绩30%+作业10%+期中考试成绩20%+平时课堂表现10%+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测验,主要利用网上实训平台进行,可以得到实时成绩,也便于进行成果展示和学生改进,并作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依据,最后由教师评价得出平时测验成绩。

3.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教学评价,除了教师评价,更侧重与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教师明确评价标准,做好“教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意识到标准很重要,力图实现目标时,才真正知道应承担的责任,才能对自己做出最恰当的评价,从而促进自我发展,提升自我素质。只有全员参与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才是最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反思:重在及时,贵在坚持

教育工作,多一分反思,就多一分提高。要不断反思,总结专业知识的滞后、教育理论的不足和教学技能的欠缺,积累经验。

篇11

[关键词] 班主任;智慧教学;教学艺术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形成交融的意境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一位好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小沈很聪明,就是特别调皮,常常惹是生非。有一次,我没收了他写给女生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次又一次地呼唤你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地涂抹你的身影……”,我一想到他小小年纪,心里想的竟然是这些心思,不禁感到气愤。尽管他在我面前表示后悔,但想到他那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我把这张纸条交给了他父母。现在想想,我当时的做法是欠妥当的,这样等于把他的隐私公之于众了。他父母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他觉得很没面子,从此心中憋着一股怨气。虽然他表面上不与我抵触,但他的目光里有一种忧怨的神情,他的内心深深地与我对峙着,学习的兴趣再也提不上来。我经常听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因为不喜欢老师,继而不喜欢这门功课.从而影响学业,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虽然我几次找他谈话,但他只是表面上敷衍我。不久,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了。我了解到小沈的体育成绩虽然不怎么样,但他和他父亲一样是个十足的球迷。我就让他当拉拉队队长,他显得很兴奋,提议成立一个蓝魔拉拉队,穿蓝色的衣服,扎蓝色的头巾,还要把脸涂成蓝色。我说,可以穿蓝色的校服,举蓝色的标语。我还帮他借了鼓和喇叭,写了一些口号。在运动会上,小沈写标语、搬大鼓,指挥同学一个劲地为运动员敲鼓呐喊,几个星期来笼罩在心头的压抑感一扫而光。那一天,因为过分激动,他把一面鼓敲了个大洞,又惶恐地站在了我的面前。我说:“没事,破了的鼓我来修!”在回学校的路上,小沈告诉我他的嗓子喊哑了,我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愿意呀!”从那一天起,小沈和我之间的隔阂彻底消除了,他的目光里再度流露出纯真和善意。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魅力来自于情感,来自于师生情感的交融与互动。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向我们敞开心灵时,我们的教育就获得了成功。

二、开展丰富的活动,营造生动的意境

班主任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传声筒,按部就班的模式会让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索然无味,一个没有或很少有活动的集体,它的生命是孱弱的,学生是没有生气的。活动犹如一支绚丽的彩笔,把校园生活点缀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多年来,我所教的班级都有一支雨花伞服务队,在每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队员手擎美丽的花伞,在校门口护送没有带伞的同学进教学大楼。就在这风雨交织、迎来送往中,队员学会了礼貌待人,体验到了什么叫助人为乐。在我校开展的“华亭老街文化之旅”主题探究活动中,我班对桥的文化进行了探究,学生有的拿着相机去新城区拍摄,有的背着写生架去几座古老的桥进行考察,有的上网搜寻图片、资料,有的依偎在爷爷奶奶的身旁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他们盛赞新城区的美丽,惊叹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观,学习的天地是那样宽广。我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的活动,指导他们把作文编成作文选。拿着油墨飘香的作文选,学生自豪地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作品!”我还利用班队课、午会课让学生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勇敢、自信,所有的活动都贯穿一条基本原则:人人参与。开展一次次班级活动,其实就是给每位学生的成长搭建了一方方的舞台,创造了一次次成功的机会。不要小看班队课,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活动会使学习生活变得情趣盎然。以活动为载体,从细微处人手,发现每位学生身上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就能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带出一支支蓬勃向上的集体队伍。

三、创建优秀的集体,凝成和谐的意境

优秀的集体是一个无形的大熔炉,激励着每位学生不断进取,主动成长。

一个班级有几十位学生,要这些学生“齐步走”是不太可能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些不尽人意的落伍者。对于后进生,教师应加以鼓励。小谢的各科成绩都不理想,还喜欢撒谎,不完成作业,他的钢笔里总没有墨水,发下去的本子半天也找不着……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同样也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热烈的赞扬。有一次,我在他的日记里发现了这样一段话:“秋天到了,秋天的一切情景仿佛就是为我而画的,我就像一片秋叶随风飘哇飘,同学就像春草一样长啊长。”我把这段话读给全班学生听,大家被他生动的比喻吸引住了,都把目光转向了他,有的学生说:“你真聪明!”有的学生说:“我们来帮你!”我也写了一张纸条给他:“秋天快要过去,冬天也很短暂,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到来。只要你努力,你会成长得很快。”那一天,小谢一直沉浸在愉悦中,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因为他拥有了一份自豪和激动。试想,如果一位后进生听到的总是批评和责难,感受到的总是失败,那么,他还怎么进步呢?泰戈尔说过:“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造就了亮丽的鹅卵石。”

篇12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53

从存在的功能和意义上而言,语言是传承智慧的钥匙,是传承文明的中枢。而语文的阅读教学则是智慧激荡的中心。如何创设适合学生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让学生收获语言智慧的关键。

1 角色转变,从师生亲近开始

语言能够侧面体现教师的文化涵养和知识底蕴,也是教师展示人格魅力的有效手段。作为智慧语言的传播者,解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想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爱上阅读教学,从而形成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显著有效的当属课堂教学。教师在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教学规律基础上,还应着重在文本的重、难点处为学生有意识地设置梯度问题,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知,全方位地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韵味。这样才能避免“教和不教一个样”的平移式教学模式。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转变教学态度,真正转化角色意识,从施教者变为引导者,变传统课堂的教授式授课为引导和探讨式学习。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细致观察学生的喜好、性格和思维模式,以学生乐意接受的语言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由此为契机的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灵距离,使彼此悦纳,共同探索语言智慧带来的无鸿沟学习模式带来的教学愉悦。

2 为文本和学生搭建沟通的高架桥

阅读教学是独特的沟通过程,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隔时空的对话。在三者的对话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智慧加工和艺术回炉,为学生和阅读文本建立起适当的联系,以弥补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因时代差距、个人经历、性格差异造成的鸿沟,引领学生“畅通无阻”的走进文本,如此才能去品读文本的语言艺术,解读独特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教师则需要时刻鼓励学生针对自己不懂、不理解的事物发问,鼓励学生提出不拘一格的见解,由此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问答的互动交换彼此的直观经验,在思辨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终达到“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的最高读书境界,收获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 关注文本润物无声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需要给出及时、适当的评价观点,确保学生的观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点不背离,学生的价值观不趋于模糊或扭曲。让文本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比如在学生学习过《苏武传》之后,老师提问“对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同学们如何评价”。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苏武矢志不渝坚守对汉王朝的气节和忠诚的品格是值得学习的;还有同学认为苏武面对李陵的利诱却富贵不,面对匈奴王的苛待能够贫贱不移,面对敌人威胁却威武不屈,才是大丈夫;只有两位同学认为苏武不识时务,不能分辨现实利弊形势,处事不够圆融,简而言之即是愚昧、愚忠。甚至还有一位同学拿出了苏武归汉后皇帝对他没有大加宠爱,加官晋爵的史实为苏武鸣不平。分析这两位学生出现这种观点的根源,与当今社会部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观点密不可分,但是这种观点毕竟与新课标赋予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目标相去甚远。教师此时在请听完学生的观点后应该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在价值观的认同上,教师应该做到是非分明,善恶对错无须商量,不用讨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取向。

4 为语言应用插上灵动的翅膀

在对高中生学习不同学科投入时间和精力分配调查分析后,我们发现,73%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较少”,其中5%的学生甚至直言认为语文“学和不学一个样”。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沦落到如此程度?难道语文学习真的就只是“背好课文,应付考试”这么简单吗?面对即将试行的高考语文180分的改革,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学生语言应用水平的瓶颈真的就只能靠高考语文分数的提高来突破吗?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呢?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从学前开始,学生就接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启蒙教育,中国的小孩很早就可以辨认生字,就能够背诵《唐诗三百首》,进入小学,教师就开始系统地教授“听”、“说”、“读”、“写”,但我们更注重读写和理解,却忘记了“读写”和“理解”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应用”。所以,我们是否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植入语言应用的练习。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在情感得到释放,态度得到提升之后拿起手中的笔,或记录下学习的心得体会,或记录下自己的评价态度,或保存下自己的情感体悟。让曾经蒙尘在大脑中的文字活跃起来,为语言的应用打开一扇窗,插上灵动的翅膀翱翔在课堂之上。倘能如此,何愁语言应用能力不提高,又何愁“汉字英雄”不会“江山代有才人出”呢?

篇13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

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中,要遵循四个原则,做到四个结合。四个原则主要包括:平等原则,理解原则,服务原则,情境原则。[2]思想政治教育之“以人为本”主要强调在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尊重学生,把学生的个性培养和道德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带着责任与感情,殷切关怀学生的安危冷暖,同时关注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学习与就业,并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抛弃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良好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持有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关注个体差异,正确评价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现并激发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逻辑思维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根源与精髓,凝聚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风貌,其对现代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元化思潮涌动的今天,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衔接,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意识到只有将加强大学生的价值教育放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才能使大学生价值教育具有中国特色,将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中国人。[3]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丰富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具体问题,对传统价值观念加以解释,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其次,注重社会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引入到实践中来,采用科学的教学对策,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访谈、自主创业计划、勤工助学以及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身的行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再者,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必须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同时具备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引导学生探索思考问题,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无时无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据调查显示,在媒介环境发展的过程中,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因素的结构程式发生了变化,由“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变为“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学校、家庭”,其中大众传媒成为青少年信息来源最广,对思想品德最深刻的第一影响源。[4]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最快获取信息,发泄个人情绪的主要途径。高校要积极开展以互联网为价值观教育载体的研究与实践,在此同时,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辨别网络信息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此外,通过建立“红色网站”,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形象的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力。

篇1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认知调查 刷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37-0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发表了关于《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如今,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社会急剧转换的特殊时期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激烈地碰撞和冲突,其人生态度、义利观念、政治观念、道德准则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决定着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是十分有实际意义的。

二、刷单问题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解大学生对于刷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状况,笔者对山东青岛某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49份,收回问卷148份,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为95.97%,并利用SPSS 22.0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更深入的调研并分析问题,我们把大学生分为做过网络兼职、做过兼职、做过勤工俭学工作、没有做过兼职四类。同时,为全面了解被调查人的认知情况,问卷共33个问题,主要从大学生对刷单问题认知(14道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认知(11道题)、以及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8道题)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其中大学生对刷单问题认知包括大学生对于刷单认知情况基本调查、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个体辨识、社会大环境因素同大学生对刷单认知的相互作用3个维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认知由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个人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矛盾、大学生中社会主义价值观偏差3个维度,见表1。高校对大学生的引导问题分为个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对高校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兼职的建议两个维度。对于各维度中的程度性单项选择题进行量化处理后进行问卷信效度考察,问卷整体信度为0.941,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大学生对于刷单认知情况调查

(1)什么是“刷单”

所谓刷单,指具有网络经营资质的卖家,为了提高网店等级以获得更大的经营权力,或者增加所售商品的声誉以扩大产品的销售数量,直接或者间接付款请人假扮顾客,用虚假购物方式营造一种产品畅销或服务良好的假象,从而提高网店的排名和销量并获取好的信用等级,以此吸引真实的顾客的行为[1]。

(2)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于被调查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23.08%的被调查大学生曾经做过网络兼职,可见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较快的群体,做过网络兼职已经占据大学生兼职生活不小的比例。同时,有高达92.3%的人选择了在网上购物时会一定程度的“重视商品的评价,但只作为购买的参考”,无形中这也为刷单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衍生了层出不穷,屡禁不绝的刷单现象。为更直接的了解大学生对刷单人群的准确认知,问卷提出有关刷单人群问题。综合基本调查,笔者认为该基本调查部分存在大学生网购重视历史评价,对刷单的认知度较高,以及大学生网络兼职升温的特点。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及掌握现状

(1)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能够保障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的稳定和发展[2]。问卷设置四个问题,包括一个连线题,来直接或间接的调查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知程度。为直接表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识,问卷提出问题“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61.5%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说过,没有刻意了解”。综合来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欠缺,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2)大学生个人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矛盾以及偏差问题

由于大学生个人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矛盾和偏差两个问题联系紧密,笔者在此处一并说明。为分析在涉及到大学生自身的个人利益问题时,大学生的做法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取向的联系,本文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驱动因素,刷单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学术诚信三个方面来了解。首先,对于问题“您什么情况下会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达77%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考研、考公务员需要的时候”;相反,仅有30.8%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会出于兴趣原因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这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相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地不良影响。

(3)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个体辨识

早在2014年1月2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颁布了《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其中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为网络商品交易提供信用评价服务的有关服务经营者,应当通过合法途径采集信用信息,坚持中立、公正、客观原则,不得任意调整用户的信用级别或者相关信息,不得将收集的信用信息用于任何非法用途[2]。”为了解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性质的辨识,该部分设立五个问题,基于对于刷单性质、影响、处罚方式及力度、个人看法四个方面对被调查大学生进行提问,对于刷单性质的认定,人群选择分布较为平均,如表2。为研究刷单性质认定和被调查人群分类之间的关系,对此笔者做了相P性分析,如表3,通过对人群分类和刷单性质认定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0026,这表明人群分类同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性质认定相互没有明显影响。但是,笔者认为,刷单行为性质认定的比例体现了网络兼职对于大学生对某些不法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在接下来的对于刷单影响的问题中,76.9%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刷单“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虚假营销”,体现了大学生作为消费者角度,对于刷单行为的清晰认识。但是,在对于刷单处罚方式与力度问题上,46.2%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适当禁止刷单,视情节批评教育”,存在接近一半的人群认为对刷单的处罚力度是“适当禁止”,并且进行“批评教育”,这显然没有意识到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在接下来的问卷调查中,61.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可以将刷单规范管理”,再一次反映出了大学生对于刷单,这一违法行为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其自身欺骗性质,存在这潜意识中的侥幸心理。在对于刷单处罚方式与力度方面,被调查大学生显然没有意识到刷单问题违法的严重性,对于刷单存在处罚力度小,欺骗性本质认识不足的问题,认为刷单现象是个人道德或社会风气问题,均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惩罚。综合来说,大学生对于刷单行为的个体辨识存在着对刷单行为本质欺骗性、违法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网络浪潮席卷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于刷单这类欺骗的辨识亟待高校给与正确的引导 。

为了解个人刷单利益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知,问卷通过提出假设性问题“若自己开了网店,会不会选择从网上刷信u?”,从大学生对于个体利益与社会大环境作用的角度出发,发现有53.8%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如果自己开网店会刷信誉”,在此问题后设立追加问题“知道该行为违法前提下,您还会坚持您的选择吗,为什么?”,仍有39.6%的被调查大学生在知道该行为违法后,会继续进行刷单行为。

三、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引导与培养的对策分析

1.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制观念

54.8%的被调查大学生在涉及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机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驱使;7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于自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最大。基于此结果,笔者认为应形成学校领导基层老师,带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老师领导学生,树立榜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学习机制。同时,积极开展知法、守法、敬法的活动,在日常生活的以滴水穿石的思想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法制观念的学习过程,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制观念。

2.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正确义利观念

网络文化中错误的思想在大学生进行刷单行为的同时,很容易影响并且歪曲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在开设网店的问题中,仍有39.6%的被调查大学生在知道刷单行为违法后,会继续进行刷单行为。该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大学生正常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念。针对于此,学校应定期举办讲座、展览来对大学生的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达到净化学校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念的教育目的。

3.结合传统文化,提升道德观念

在问卷调查中,有76.9%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将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简单易懂;同时,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分别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1.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丰富的教育活动开展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优良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文化事迹等穿插在教育的过程中,将能够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教育的有效性,提升了传统道德观念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陈大勇 刘清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研究》[A].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