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范文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劳动教育特色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劳动教育特色案例

篇1

一、工作目标

以党的精神,特别是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符合教育实际、具有县域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网络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深入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的法治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着力提升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深化完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

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重点抓好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首见负责制、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德育副校长法治副校长制度等工作制度,将全员育人纳入教师工作量和绩效考核,扎实推进全员育人,确保育人成效。深入推进“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建设,发挥家长学校功能和作用,全面提升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凝聚家校共育合力。依托学校所在地各类教育资源和志愿者队伍对学生开展教育,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开放的德育工作网络,优化育人环境。

主要工作任务:①全员育人各项工作制度;②家校共育工作资料;③德育工作网络。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在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系统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拓宽德育课程实施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实效。组织开展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打造一批德育精品课程,丰富德育课程资源库。

主要工作任务:①组织开展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②组建校本德育课程和读本。

2.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育价值。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探索全科育人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探索实现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形成学科大德育观。定期举行学科德育研究活动,推动落实学科德育育人目标。在优质课等各类课程资源评选中将德育实施情况纳入评选标准。开展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打造一批学科德育精品课程。

主要工作任务:①各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②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案例征集。③学校开展班主任节、班主任论坛等德育交流与提升平台。

3.提高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水平。全面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开齐开足开好传统文化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中小学要利用本地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邢瓷文化、老游戏等地方文化,纳入校本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通过校史馆、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雕塑、校刊校报、校园网站、广播站等,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营造“以文化人”校园环境,发掘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层次,形成“一校一品”校园文化特色;开展创建书香校园建设、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动。

主要工作任务:①挖掘开发以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的校本课程读本2-3种;②每学期校刊出刊至少一期,校报至少编辑两期;③建好校史馆,馆藏实物增加5件次以上;④落实德育品牌创建工作,健全一校一课题,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三个一”工作机制,所选品牌资料要经局主要领导和分包领导会审同意,开学2周内向教育局报备,学期末要有支撑(发表经验文章、证文等);⑤各种教育活动开展资料在第一时间形成并报备。

4.突出实践活动德育功能。强化和改进活动育人课程建设,促进德育实践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按照落细、落实、落小原则,积极打造学校德育品牌。丰富完善校内德育实践活动,倡导学校节会活动,创新发展学校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四大节日”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升国旗教育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节会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开展入校、离校、毕业典礼、入队入团、成童礼、成人礼等仪式教育;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和指导,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和社团活动需要。创新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制定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意见,加强对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规划建设、课程资源、教育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的管理。推动所有中小学校建立满足学生需求的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依托省市级研学旅行基地引导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拓展视野、锻炼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考察、实验等等探究学习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主要工作任务:①各类节会活动资料;②各种礼仪活动资料;③各学校劳动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资料,每学期开展活动资料。

(三)健全德育引领和考核

1、以文明校园创建引领学校德育。贯彻《省中小学校文明校园测评细则(试行)》,深入打造“双十好”文明校园文明学生评选、新闻进课堂、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等德育品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组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等。

主要工作任务:①文明校园和文明学生创建及评选活动资料;②积极创建各级文明校园;③新闻进课堂资料;④爱国主义电影进课堂资料。

2、健全考核机制。在教师工作考核中强化育人业绩的考核,强化育人工作内容,调动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建立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绩效评估考核制度,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督导评估范畴,促进学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开展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定期评选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

主要工作任务:①德育列入绩效评估;②开展德育特色学校、德育先进集体申报;③学校层面开展德育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评选。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县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

篇2

关键词 劳动实践 综合能力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

(一)研究现状述评

资源县瓜里乡大田完小2009年被正式确定为桂林市、资源县教育局劳动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面积共有3亩,开辟了蔬菜种植区、育秧大棚区、苗木区、稻田、鱼塘、瓜架鹏区。今年又拟扩建花卉种植区,并增设蔬菜喷灌系统。其中鱼塘养殖草鱼、鲤鱼、泥鳅;稻田种水稻,套养禾花鱼;蔬菜种植区种植季节蔬菜;育秧大棚区培育菜种。劳动实践基地中的菜地主要按班分块管理,学生自带劳动工具,学校提供种子,肥料,鱼塘、大棚由学校具体管理。县教育局勤工办和中心校主管人员分类指导,学校领导和教师具体主抓,基地收入一部分用于基地扩建,一部分用于该校寄宿生生活补贴,花木用于美化环境,基地集中向小学生普及现代农业科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与感触农业生产与科研概况,对拓展小学生知识面,开拓视野起到积极作用。

(二)选题意义

劳动是创造人类财富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劳动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行为习惯。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英国为36分钟,美国是1.15小时,而我国不足12分钟。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的根本,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途径。卢梭曾说:“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和综合能力差的现象在现今农村小学生中还普遍存在。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造成学生劳动上的依赖。严重的重智轻劳倾向,学生的劳动机会在减少,劳动能力在削弱。我们学校的学生虽然都是农村孩子,但由于家长的呵护,缺乏必要的劳动机会。为此,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目标

1.开展各种花卉、蔬菜、果树等种植,让学生了解一些劳动工具的简单使用方法,掌握一些植物栽培技术。

2.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教育,在劳动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3.开发劳动实践校本教材,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二)研究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有学校特色,又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绿色蔬菜栽培技术》校本教材,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2.利用学校劳动实践学生开展季节性蔬菜的种植研究。如青菜、黄豆、南瓜、黄瓜、萝卜、大豆、油菜等,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一些蔬菜栽培的方法,培养劳动技能。

3.探索劳技教学新形式。实现传统种植与创新种植相结合;劳技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三)主要观点

1.结合学生自身兴趣,掌握种植花苗、蔬菜、树木的一些基本知识,从生活中主动获取劳动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2.以“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让学生们在菜地里付出劳动的同时,积累知识,增长见识,体验到劳动生活的乐趣,提升适应能力。

3.通过“劳动实践基地”种植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掌握简单的种菜方法,亲身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与人合作的交往能力。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理念,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传授栽培、种植技术,学做结合,掌握除草、浇水、避免损伤植物的根、茎、叶的正确方法。

2.以“劳动创造美”为主题。通过观看劳技录像、现场种植、菜地观察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接触栽培技术,感悟劳动之美。

3.以“劳动体验快乐”为主题。带领学生种植蔬菜、栽种树苗,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劳动实践,体验快乐,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研究方法

1.实践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劳动实践,收集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个案法:通过研究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3.总结法:通过各阶段成果研究,及时总结,提炼栽培技术,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依据。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04-03

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教育部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可以看出,培养素质全面、生动活泼的基础性人才,建设各具特色的学校,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是中小学适应竞争、主动谋求自身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如今,特色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校可持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元素。学校只有办出特色,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彰显学校的品质,提升学校的价值和声誉。自治区教育厅于2011年12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我区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试点范围、特色定位、工作步骤和工作要求。因此,准确把握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特色学校发展观,厘清创建特色学校的思路,确保中小学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特色学校的内涵

一般来说,特色是指某一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有专家认为,“特色学校”则是指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工作从整体上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并能够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的学校。特色学校的内涵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独特性,即在共性基础上创建的学校整体的独特个性;2.优质性,即优质是个性的基础,个性是优质的外显,特色学校是优质学校;3.稳定性,即特色学校的特色是稳定、成熟的,在一定时期内得以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的;4.文化性,即特色学校具有显著的整体文化,并且这种文化得到社会认可,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国外,特色学校一般是指“好学校”“品牌学校”,如著名的英国公学,作为一所私立中学,其以培养的学生具有“绅士风度”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英国古老文化的堡垒”。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特色学校”既非专指某种专门学校(如艺术学校、外语学校等),也不是那些“贵族学校”;不能把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混同。我们必须把握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事实上,从概念的外延上看,学校特色包含于特色学校内,学校特色是特色学校的子概念,反映了学校的局部性特点,是特色学校创建的初级阶段;而特色学校是指学校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点,是学校特色的发展方向。

二、特色学校创建的原则

(一)长期性原则。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从明确和形成学校特色做起到成为特色学校需要经历抉择、阵痛、反复的磨难。事实上,学校的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内涵,不断选择与修正。

(二)阶段性原则。特色学校是基于共性,在传承本校优良传统、顺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创建的。一般而言,特色学校发展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办学规范、文化建设、特色凝练;特色发展也要经历“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文化)―特色学校”三个层次。

(三)整体性原则。特色学校创建要以学校整体改革和发展为目标,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创建特色学校不是组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发展几个特长项目或者争取在某一领域学生获奖多一点,而是坚持面向全体与培养特长并重,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发展并重原则,为全体学生搭建均衡发展的平台,做到“点面结合”。

(四)校本性原则。特色学校创建要站在学校的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基于学校,着眼学校的长远发展。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深入、全面的校本论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目标一旦确立,就应成为全校师生持久的共同追求。

三、国外特色学校若干案例简析

(一)英国: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是英国著名的贵族子弟学府,由亨利六世创建于1440年。毕业生中产生了19位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7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世界名校,代表着英国“绅士文化”,是“精英的摇篮”。古老的建筑、庄重的黑色燕尾校服、等级分明、“伊顿公学口音”是该校的显著特征。

伊顿公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该校“五项原则”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及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信、热情、宽容、团结、正直、沟通合作的品行以及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伊顿公学的校长托尼里特校长称:“很高兴本校的学术水平不是英国第一,我们需要的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其次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这句话值得中小学校长深思。

(二)前苏联(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

也许多数人对这所学校的名称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很多人就会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3年,其中有22年担任校长职务。正是他把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成为一所“快乐学校”。

时至今日,帕夫雷什中学依然秉承以培养人道主义价值、仁爱思想为目标。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劳动教育,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绿色文化、墙壁文化、教室文化),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的精神生活。学校坚守“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的教育信念,建立完善合一的学校-家庭体系,努力让学生成为热爱母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书籍的人,成为一个无私、高尚的人。

(三)新加坡:工商小学

新加坡工商小学是一所传统的华文学校,创办于1920年。2001年学校获得了新加坡生产力和标准局颁发的ISO9002证书,开创新加坡中小学获得该项证书的先河。谁能想到,这所学校在20年前是一所只有百多位学生的小学,如今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世界名校。

学校以“给每个孩子成长的机会”为教育理念,坚持“学生第一,教师第二,校长第三”的利益顺序,参照企业化办学模式。学校将礼仪教育排在第一位,这和新加坡的社会评价体系紧密相关。在新加坡,评价一个人首先看重的是人的礼仪是否到位。他们认为礼仪教育是深入人心的、优化个人涵养的教育,旨在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

四、创建特色学校的若干策略

1.观念先行。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和管理队伍必须坚定创建特色学校的信念(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准备。特色学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需几任甚至是更多任校长的努力并且经得起历史和社会检验的持久战。

2.系统分析。特色学校建设不是拍脑子工程,不是见风使舵的项目。需要学校深入调研,全面掌握学校的家底,结合外部环境条件才能做出选择。为此,学校要对生源情况(含学生家庭状况)、社区环境、师资队伍甚至是当地教育发展的现状、趋势和走向作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从众多可能中筛选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需求。

3.稳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需从学校特色培育开始,切忌跨越、跳跃式发展。急功近利办不了特色学校。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形成民主、正义、公平的校园氛围,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这里,研究制定科学的特色学校发展规划并保持规划的相对稳定是工作的重要前提。

4.关注评价。特色学校不是学校自我吹嘘,也不是教育部门内部评定出来的。最有发言权的是家长和社会。只有群众和社会认可的学校才是真正的特色学校。正如上述的英国公学、前苏联的帕夫雷什中学和新加坡工商小学都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特色品牌学校。事实上,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

5.制度保障。既然特色学校的创建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位校长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制度保障和个人自觉就很有必要。特色学校建设发展规划一旦成为学校的共同奋斗目标,就需要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继任校长能够自觉、继续实施规划。否则,特色学校建设将难以突破学校特色建设的初级层次。

五、创建特色学校应注意的问题

1.重特轻规。不能为了“特”而忽视了规范管理。必须明确的是,特色学校建设是建立在规范办学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规范办学,就没有特色学校。如有号称德国最严格的学校之称的德国萨勒姆王宫中学就把严格公正的纪律作为学校办学理念。他们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从自我规范而来。

2.两极分化。避免在突出“特色建设”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劣势”。特色学校创建是整体推进的,是“扬长补短”。虽然不能说各方面“齐头并进”,但也是先后而已,绝非“扬长弃短”、“顾此失彼”。要科学统筹,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两极分化。

3.处处开花。特色学校创建重在“特”字,“特”事特办。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把工作重心、主要资源投入到“特色”建设中,不能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处处开花”不仅难以达成,也会分散精力,影响特色创建。

六、创建特色学校的建议

特色学校也是个相对的概念。不论是在什么区域,只要是立足当地,努力达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最终都将办成人民满意的特色学校。结合当前我区中小学办学状况,可考虑以下特色建设的方向。

1.快乐教育。在我国,读书被看成是件“苦差事”,有“苦读”“十年寒窗”之说。实际上,如果能够转变观念,把读书看成是快乐的事情,那么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国外的一些知名中小学(如前所述的帕夫雷什中学、英国的威坎伯阿贝女校)的快乐教育特色就很成功。在那里,学生自由而快乐地学习。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需要校长和教师共同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快乐教育。快乐教育尤其适合在小学和幼儿园实施。

2.精英教育。传统上,精英教育是我国的优势,可谓是“根深蒂固”。但这里所讲的“精英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英教育。首先,“精英”不单是指成绩好的学生,而是有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善于合作的人才。我区的一些优势学校、示范性高中可以向这方面努力。

3.为人(礼仪、劳动)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学生在为人处事特别是在基本礼仪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缺失。不仅城市学校的学生,就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出现不懂农活、不愿干农活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村孩子由于缺少必要的礼仪等方面的准备,难以适应城市(城镇)生活,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建议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小学加强以劳动教育和礼仪教育为特色的为人教育,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

篇4

岁月不居、奋斗不止,来到**学校工作已近三年。三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的关心帮助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特色发展愈加鲜明,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它不仅是国家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校发展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我们在努力中一路成长,在拼搏中一路创新,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学习,常记岗位担当,提升校长管理水平

1、坚持做善于学习的校长。学习是智慧的源泉,一年来,坚持阅读教育教学和人文科技方面的书籍三十多本,经常翻阅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关注主流教育媒体和著名教育人的微信公众号,参加校长智库组织的为期一年的校长高端研修班线长课程。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经常将好文章推送给中层干部和组长们、青年教师们。向全校教职工进行了《民法典》、《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的宣讲。

2、坚持做敢于担当的校长。软肩膀扛不起硬任务,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担当。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困难和矛盾,我带领班子成员,凝聚全校教职员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多方争取资金,改造美化了读书长廊,建设了新的智慧录播教室,更新了26间班班通设备,构建了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3、坚持做有“人情味”的校长。校长是学校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校长也是学校情绪最重要的管理者,为此,在各类活动中,既注重仪式感,又注重减轻师生负担,要求管理干部要站在学生和老师的立场上常想想,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遇事敢于担责,不埋怨、不指责,让干部和老师敢于做事、不怕犯错;真诚团结同志、实心关爱同事,指导工会积极开展教师暖心工程和健康工程,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和心理环境。

二、坚守初心,常讲立德树人,打造五精教师团队

1、着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精诚团结、精修师德、精湛教学、精心育人、精锐卓越的“五精“教师团队精神,强化团队建设,树立共享共成共荣的意识,通过团队互助赛课机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教学共享机制、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团队建设、年级组文化墙建设等形式,增进教师情感,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开展“图书漂流”、“教师百日读书”活动、“班主任共读一本书”、青蓝学院经典共读及读书分享会、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以及举办 “教研论坛”、“德育论坛”,评选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线上教学先进教师等形式,引领影响教师观念转变、思想提升。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师德模范事迹学习、师德违纪案例通报等形式,增强教师的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

2、着力推进主题教研,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这一年,继续深入推进三段式教研,采用课例研修的方式,围绕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教学活动,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校内校外教学观摩研讨相融合。教研组近二百个教研美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一年来教师成长的印迹。借助一体化、第五片区牵头校契机,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一年来举办了三次市级层面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以研促教,引导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本年度有10项课题结题,10项课题立项,二十余篇。教师教学竞赛获奖丰硕,先后有94人次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连续15年获得**市教育质量优秀奖。

3、着力推进外语教学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显。以**市初中英语基地校为依托,积极开展外语教学教研活动。承办全市英语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有二百多位英语教师现场观摩。借助市教科所英语教研员驻校的有利时机,深入课堂、专注教学、专业评课、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和高中联合开展多语种同课异构活动,有效促进初高中语种教学的交流互鉴。多语种教学在小初衔接领域首开先河,在**小学开设了四个小语种班,学生报名踊跃,一学期的教学成效得到校方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校园外语文化节成功举办,多家媒体持续报道,集中展示了我校外语教学的成果。

4、着力强化班主任专业培养,提高育人管理水平。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请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班主任,针对性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工作坊、团体辅导、案列研讨、经验分享、主题班会观摩、德育论坛、线上线下班主任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通过班级管理评价方式改革,推行德育示范班申报评选制度,提供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坚持创新,常抓质量提升,落实五育并举方针

1、创新育人机制,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学生能否成才从初中毕业并不能完全看出,为此我们树立了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理念。提出“分数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升学率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的思想。着力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要求。扩大改造了“润心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落实“三预”心理工作要求,校园心理剧获得全市初中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市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常念安全底线,将安全教育和教育安全有机结合,将安全管理和安全考核相挂钩,将安全物防、技防、人防相统一,确保校园安全、师生健康。注重音体美工作,专项培训学科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认真落实音乐素质新体系项目推进工作,积极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学生展示、统一测评等形式,检测学科教学成效;通过举办音体美教研论坛,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专题研讨学校专项工作的推进。

2、创新德育评价体系,落实五育并举方针。进一步细化完善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评价育人、协同育人、环境育人的“六大育人”工程,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方针,推行“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的教学原则,创新育人模式,“成为更美的自己”是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学校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构建三级评价激励体系和星级增值评价办法。将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细化为24项目指标,设立台阶式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突破自我,见证成长。推进劳动教育,制定实施《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手册》,将校园劳动、班级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等有机结合,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线上“叠被子能手”、“美食比赛”等活动,在八年级学生中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劳动职业体验活动,对项目成果进行评选,有23个项目获得一二三等奖,有15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奖。

3、创新班级文化特色,激励榜样示范引领。为推进班级文化内涵发展,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我们将班级管理各方面工作梳理为九大方面,出台了《**学校德育示范班评选方案》,鼓励班主任对照评选条件积极申报,学校经过评选程序,对通过班级进行挂牌并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育人氛围。

4、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学校乘势而为,抓住教育信息化2.0发展关键契机,积极申报并获评甘肃省智慧教育标杆校、兰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等荣誉。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成立了智慧课堂项目组、校园数字化管理中心、科技创新教研组等专职部门,有力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发展。加大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通过线上专家培训、线下课例研讨、微课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利用钉钉系统的管理、直播等功能,创新学校办公管理新模式,多次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直播会议、直播课堂和线上讲座。以“AI教室、STEM课程、优学派课堂、名师在线”等项目为抓手,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借助大数据分析,重塑评价方式、创新资源供给模式,全面加快了学校自身、片区一体化办学及对口帮扶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坚定信念,常思廉洁自律,保持党员干部本色

1、坚持群众路线,强化民主作风。 作为一校之长,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带头干事。在学校事务管理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独断专横,始终以集体利益为主,从大局利益出发,秉公办事,求真务实。坚持走群众路线,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办好学校的思想意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通过“我为学校献一策”网络问卷、“金点子评选“等活动,聚民心、汇众智,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2、强化纪律意识,自觉做到廉洁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实行校务公开,财务公开,不以权谋私。注重把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具体做到“四个结合”,即把教育活动与工作学习相结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教育活动与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教育活动与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相结合,增强学习效果;把教育活动与完善制度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四个结合”为学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打牢了思想基础。

五、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1、随着学校办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面对新时代学校发展的使命担当,深感自身学习不够、能力不足。今后还需强化校长学习力、决策力和实践力,抓住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机,带领班子、依靠教师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路径的思考和制定,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2、学校的办学愿景已然清晰,但实现愿景还缺乏整体性、系统化的推进方案,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发展方面还需有效整合、有机统一。

篇5

一、准确定位、整体规划,着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

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对课程资源和课程发展,必须给予准确的定位。我们要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发现本地所蕴含的能够为我所用的教育资源,分析这些教育资源的特点,给予准确的定位,从而构建出有“课标性质、区域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以福田区为例,作为深圳市一个中心区,福田区是全市政治、经济中心。区内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资源的特点具有“深圳特点,福田特色”。例如:作为一个著名移民城市的一部分,它具有开发“国际理解”或“民族团结”课程的自然条件;作为“高交会”的举办地,它具有开发“科技教育”课程的有利条件;它拥有“红树林”保护区,具有开发“环境教育”课程的天然优势;它拥有莲花山,开发“革命传统”或“环保教育”课程得天独厚。遍布全区的住宅小区,更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小社会”。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区内教师素质高,整体素质在全国来说也是不错的,他们是我们区域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

2. 要科学规划区域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我们的课程目标是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途径、课程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以及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制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构建与国家新课改体系相适应的、具有“广东特点、深圳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并全面推广。

3. 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整体推进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成员包括主管领导、科研员、高校专家、校长、骨干教师等。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的职责就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建设目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计划管理。

4. 制定《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要顺利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理论上的指引。就目前我区现状来说,我们要对课程开设、教师编制、师资培训、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作出制度化规定。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整体推进工作更有计划性,更有利于课程取得好的成果。

二、分析区情、发展特色,建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最重要的表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区域性。所以,我们要把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群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

1. 立足地缘特点来开发主题。深圳属海滨城市,可以开发海洋生物方面的主题,如“海底世界”“台风利与弊”。深圳毗邻香港,关系密切,可以开发“国际理解”“历史研究”等方面的主题,如“香港回家了”“香港一日游”“深圳与香港手拉手”等主题。

2. 立足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特色开发主题。如在莲花山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莲花山植物调查”、“我爱莲花山”、“邓爷爷与深圳”等主题;在红树林保护区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保护红树林”、“红树精神”等主题;在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水处理”、“保护水资源”等主题;在地铁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我乘地铁游深圳”、“地铁与深圳交通”等主题;在高交会馆附近的学校,更可开展科技方面的教育,如“生活中的高科技”、“高科技与未来”等。

3. 立足人文环境特点开发主题。在深圳烈士陵园附近的学校,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在博物馆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深圳历史研究”、“走进博物馆”等主题活动;在图书馆、少年宫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我与书交朋友”、“欢乐童年”等主题活动;在公园附近的学校,更可依托公园开展“我爱公园”等主题活动。

4. 立足社区人力资源特点开发主题。例如深圳是一个人才汇集之地,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可以开展很多主题。比如,可与气象局工作人员合作开展“天气”方面的研究;可与商场管理工作人员合作开展“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可与社区管理处合作开展“为我们服务的人”等主题研究。

5. 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开发主题。例如:具有科技特色的学校,可以开发以科技探究为主线的主题;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学校,可以开发“我是生活主人”、“劳动最光荣”等主题;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可以开发体育方面的主题,例如“我与奥运”、“我爱体育”等。

6. 根据教师特长开发主题。有艺术方面特长的老师,可以开发“中国书法”、“服装设计”等主题;语文老师,可以开发“诗意人生”等主题;数学老师,可以开发“数学与生活”等主题。

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坚持两条途径开发主题群,一是自上而下;二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就是我们根据外在资源特点开发主题群,以上六类主题群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自下而上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来选择主题,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更是课程重要的参与者,主题的选择不能背离学生的兴趣,否则,课程就没有意义。主题群建立起来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领导小组要从理论的高度,把主题群归纳为专题。例如“国际理解”专题、“科技教育”专题、“环境教育”专题等等。每一个专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不同主题,使每一个专题都能在各年级开展活动,并不断深入。

三、结合校情、重点突破,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

主题群的建立,为实现区域化综合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但如果这些主题群不能很好地为学校所接受,落实区域化推进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的校本化非常重要。

首先,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成立以校长挂帅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工作。

其次,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每所学校必须选择一至两个专题重点实施。选择专题的标准为:(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学生不是为学科而存在,恰恰相反,学科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帮助每一个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对世界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旨所在。(2)体现学校的特色。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特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善于挖掘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日常生活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学科知识。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进行探究,努力把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使命。

第三,区领导小组组织专家组和学校一起对活动方案进行论证,完善活动方案。并将修改后的方案交学校实施。

第四,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把活动设计、活动进展、活动成果以及背景资源挂出了,提供给家长、学生及同行浏览,同时也起到交流的作用。活动结束,各校总结并撰写活动案例,提交区领导小组评比并结集出版。

四、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提升

在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会出现因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的不同导致校本化的效果具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们要抱着全区一盘棋的思想,在全区的层面上加大开发力度,采取必要的措施:

1. 奖励先进、以点带面。重点扶持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推广学校的经验供其他学校学习借鉴。每学期定期评比优秀案例,奖励作出突出成绩的学校和个人。也可以片区为单位,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或者讨论会。每一学年,可以举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览,进行评比,并挂牌。

2. 搭建平台、资源共享。区域内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设置案例交流、活动报道、交流平台、政策制度等栏目。目的是整合区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资源,起到交流借鉴、共同提高的作用。

篇6

以党的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根据教育局德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方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效和主动性上下功夫,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 每月德育主题

三月:礼仪教育(一)尊师爱校教育

四月:礼仪教育(二)文明守纪教育

五月:礼仪教育(三)热爱劳动教育

六月:礼仪教育(四)爱护公物教育

七月:礼仪教育(五)勤奋学习教育

主要工作: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1 、进一步将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本学期将从增强校园人文气息的物质文化和反映学校传统、风尚、个性特征的精神文化两方面着手,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热心人事等多方参与校园建设和管理,激发大家爱校的情感,加快校内文化融合。

2、联系学校的总课题《基于教育生态,构建人文环境》,确立“以德治校”观念。结合 “阳光教师”工程建设,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容貌仪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业务水平五方面进行探讨,评选出具有“求上进、重水平、讲团结、有气度”新时代的长寿人。

3、继续开展“携手1+6”活动。针对学校实际,强化长寿桥小学师生的礼仪规范。通过师生共同制定并落实《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寓德育与礼仪教育中,寓德育与良好的校风校貌中。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各类争章活动;⑵开展文艺活动,积极参与各项文艺比赛;⑶组织设计好一次“家校联合的运动会”。⑷以科技节为契机,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成立科技指导团。开学初,制定计划,召开会议,明确各位指导教师的职责。各指导教师将根据要求进行指导,六一前后,结合运动会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4、加强少先队的阵地建设。⑴宣传途径多样化。搞好小白鸽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黑板报、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建设。⑵板报设计个性化。精心设计开展班级黑板报设计评比,做到主题鲜明,设计精美,排版合理。⑶少先队活动制度化。本学期将积极参加杭州市少工委举办的杭州市首届红领巾文化节,以此推动和发展我校的少先队文化,本次红领巾文化节含鼓乐队考级活动、少先队室评优活动、创意中队角评优活动、红领巾文化专题、少先队活动案例评优、少先队校本课程评优、雏鹰红旗大队评选、红领巾文化特色活动交流展示、红领巾文化接力活动等。

5、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学习贯彻《杭州市中小学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重视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开展禁毒禁赌禁黄的教育。

总之,要努力营造具有教育性、科学性、时代性、艺术性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班队集体建设,切实推进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素质的提高是德育成功的基础。班主任工作是德育最有效的途径,他能有效地把其他途径的教育很好地组织起来,把任课教师地力量统和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队伍培训、考核、评优工作。将成立“班主任培训班”,对于年轻的班主任进行系统的管理培训。力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2、加大少先队工作力度。⑴少先队要紧密围绕“《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每月一次的中队主题队会、雏鹰争章活动和雏鹰假日活动,开展一次大队主题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⑵要规范少先队工作的台帐管理,加大指导力度,大队部要以“快乐少年”活动为主题指导一个中队进行一次主题队会的观摩活动。⑶以学习《长寿桥小学礼仪规范》为契机,拟订《长寿桥小学中队礼仪规范》和礼仪中队评估程序,申报、验收、挂牌,努力实现“班班争创礼仪班级,人人争做礼仪学生”的局面。⑷本学期将召开班主任交流会、中队辅导员工作研讨会,通过研讨,使所有班主任都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心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1 、抓好“三个结合”教育。进一步增强社区、家庭、学校的三结合力度,充分发挥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各年级要通过参观、学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礼仪的教育。

2、搞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坚持开展向家长、社区的校园开放日活动。

篇7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南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弹性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KGHAD-026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功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15日

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民办高校更是如此。作为应用型极强的财务管理专业来说,首当其冲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转变观念、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乘着转型发展的东风,服务于地方,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助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转变观念,服务地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甚至在许多大学的宣传里,认为一般好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专门培养白领高级管理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属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蓝领,如果把学校定性为应用型大学,则会有降低学校规格的嫌疑。但根据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因此,不止是地方高校要面临转型,其实所有的高校都要面对转型的问题,我国95%以上的高校都可以算作应用本科,而研究型和应用型其实并不矛盾。转型的目的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地方高校作为本地的最高学府,应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基地与培训基地,提高地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合理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进行转型发展的首要内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应时刻关注当前社会人才观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高校,就应该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应社会之所需,培养出来的才是人才,方能有用武之地。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教育科研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三、科学构建应用技术型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与保障。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遵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实践”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大模块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和共同限选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从第五学期开始,将课程进行模块化细分,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考虑部分考研学生和立志于从事财务管理研究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应用技能课程模块则依据学生专业方向(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下又分为投资理财方向和税务筹划方向),体现办学特色,增强人才的就业竞争能力,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体育、舞蹈、艺术欣赏水平、法律知识、心理学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共同限选课是所有专业都应选修的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图1)

(一)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原理、税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将这些基础知识精讲,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做到灵活应用,比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等。

另外,建议在财务管理原理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之间增设中级财务管理,有利于学生在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相关原理之后,达到灵活应用,有助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与提高,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从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等整个企业运营过程娴熟连贯起来,并从微观层面可以更熟练地操控企业各个阶段的战略规划,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提高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建议在基础课程阶段采用注会教材,注会教材难度大、内容深、起点高,不适合作为初级阶段选用教材,如财务管理原理,学生刚开始接触到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没有任何的基础,建议不要在这个阶段选择注会教材――财务成本管理,应选用高质量的本科教材,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使用自编教材,成功学院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自编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教材,理论清晰,突出实践与应用,比较贴近学生实际。

(二)选修课程建设。目前,我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涵盖范围比较广,既兼顾继续深造学生和就业学生的需求,还有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注重学生劳动教育、养成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继续深造学生的需要,重点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就业学生的需求,重点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比如,沙盘模拟、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财务会计实验等课程,进行顶岗实习,岗位模拟训练,增强人才市场竞争力。

(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实习和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社会实践可以在寒、暑假由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活动,社会实习一般是在第七学期所有课程结束之后联系实习单位,在财务类岗位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并在实习结束后给出评分,而往往校内实习教师又是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所以又可以针对学生论文选题指导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际调研,把调研得出来的数据和结论用于论文写作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言之有物,既可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又可以避免规范性研究所带来的抄袭,降低重合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实习,提高其实习和论文写作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增加课堂案例教学的比重。教师可以搜集企业在运营管理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以实际案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兴趣学,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讲到筹资管理时,可以结合当前热议――阿里巴巴在美国IPO成功上市,成功募集资金达到250亿美元,投资人对阿里巴巴的估值达到了2,150亿美元,通过此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阿里巴巴上市之旅,采用发行股票方式IPO筹集资金,公司价值评估等知识。课堂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由之前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占主导”转变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讲到资金时间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家房贷政策,提出个人住房贷款哪种形式更划算,一把付还是首付加贷款,还款方式是选择等额本金、等额本息还是双周供,根据手中现有资金及未来预期资金,选择多长时间的贷款期限,等等,做出最优购房决策。

考核形式由随堂测验及课后作业、岗位角色模拟实验、分组辩论、课堂报告、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等几部分组成。随堂测验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测验,能够紧抓学生的心,督促其对课堂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还可以提高到课率,对授课老师也能起到教学反馈的作用。岗位角色模拟实验是依据企业实际岗位安排,学生分组充当不同的管理角色,分组运营企业,以资金盈余和获得情况来评判企业运营状况,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岗位角色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报告是让学生自主搜集案例公司资料,加工整理数据,制作PPT,进行案例讲解和答辩,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师根据答辩情况和分析报告给出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面试做铺垫。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是由教师提前出12套试题库,期末考试时随机抽取套题,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水平。多种考核方式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并举,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师者,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在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进步与提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应遵循校内培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去企业实地调研或跟踪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走产教融合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师实际业务操作水平,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同时从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财务经理、总监、注册会计师等来培训或做讲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学校在政策奖励方面适当向积极创新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进行业务实践,提升专业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顺利进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娇娆,黄基廷,闫萌萌,王华.CDIO模式下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实样态及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7.

篇8

摘要

随着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观赏植物产业成长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水稻因其形态的多样性而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培育和发展观赏性水稻对开发水稻的附加值、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综述介绍了水稻作为观赏性植物的优势、观赏水稻的资源类型及其观光应用价值等,这为观赏性水稻品种的培育及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观赏水稻,资源类型,农业旅游,应用价值

中国观赏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观赏植物产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戴思兰等,2013)。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色彩鲜艳、花型奇特、形态多样的观赏植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生活。作为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主要生态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和迅速发展(王艳平等,2008,现代农业科技,(10):102,105)。培育观赏利用价值高、抗逆广适、生态效益好的观赏植物新品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种质资源中具有多种叶色、多色稻穗、特殊形态的水稻品种,以盆栽、花艺等形式溶入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黄萌等,2013,农业科技通讯,(6):52-54)。在观赏稻的研究上,日本是开展观赏水稻育种较早的国家,九州冲绳农业研究中心已成功开发出了粉红色稻穗的观赏性水稻,可用于装饰观光用的稻田,也可用于制成干花(蔡光泽,2005)。日本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东北研究中心也开发出两种用于鲜切花和制作干花的彩色水稻新品种,已有商店将观赏水稻以盆栽或花艺形式来装饰店面(肖玲,2008,湖南农业,(12):27)。近年来国内也开始了这方面工作,上海市农科院和上海创博公司在上海市浦江镇的农田里用观赏水稻精心构思农田世博“贺礼”,以绿色水稻作背景色,再以紫色水稻填笔画,辅以黄色水稻勾轮廓,应用三色水稻品种配合在稻田里书写一个硕大的“世”字形世博会标。湖南省张家界黄龙洞景区也成功栽植了紫叶稻、黄叶稻等多种特色观光水稻,增加了田园牧歌景点的观赏性、科技性和生态性。本综述重点介绍了水稻作为观赏作物的优势、观赏稻的资源类型及观赏稻的应用价值等,以期为观赏稻的研究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1作为观赏植物的优势

1.1适应性广、换景快水稻生长的适应性很广(史正军和樊小林,2002)。水稻生长的主要区域分布在中国南方、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最北限达到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长。水稻品种的生长周期从100~240d之间的都有,中国南方、北方有水源的地方皆可种植。水稻作为观赏性植物,具有周期换景快的优势。水稻生长周期包括苗期、抽穗扬花期和成熟期等形态差异显著的时期,各具不同的风景。观赏性水稻在不同生长期其形态动态性变化尤为明显,有一种紫叶稻苗期叶片深紫色,抽穗后叶片颜色转变为绿叶带紫色。穗的颜色在苗期无法显现,抽穗后才能陆续显现出黄穗、红穗或紫芒色等。

1.2农业文化、教育价值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观赏水稻将农业与劳动理念教育融入城市园林绿化(魏云华等,2007,福建稻麦科技,25(2):44-46)。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城市,远离水稻等的农业生产劳动。特别在年轻群体中,生活上铺张浪费严重,对水稻等粮食作物缺乏基本的认识和理解,更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农业劳动。在年轻群体的认识里,农民是不受重视和尊敬的群体,农业是不被重视的产业。观赏水稻等的发展与产业化应用将农业劳动教育融入城市绿化,教育我们的年青一代,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忘,幸福不能忘本。

1.3经济性、节约性水稻作为绿化观赏性植物还具有经济性、节约性等特点。与其它栽培植物相比,水稻栽培成本低、简便易行、成活率高。只要有水源的地方,水稻栽之即活,是最经济的绿化元素。早在2006年,北京市园林局即制定《关于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园林绿化部门要积极探索利用野生植被营造生态型的具有浓郁郊野气息的绿化景观”的城市园林绿化方向。水稻作为水田栽培作物,有着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地方本土特色,因地制宜利用水稻绿化城市园林,让经济节约型园林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1.4功能多样性水稻既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功能多样性的食品加工原料。米饭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最主要的粮食,其料理方法五花八门,分炒饭、手抓饭、盖浇饭、寿司、煲仔饭等10几种做法。稻米磨成粉可加工制作成米粉、米线、河粉等。稻米作为原料还可加工成锅巴、爆米花、米花糖、汤圆、粽子、年糕、酒酿等。米糠可以用来榨油、腌菜、提取糠醛,米糠蛋白及米糠营养素;稻草可作为饲料,编制草席、草帽及造纸原料。水稻被列为模式作物,有着很丰富和深入的基因组研究基础(柴小清等,2004)。稻田可防洪除涝,回灌地下水、净化水质等多种生态功能(冯忠民等,2005,中国稻米,(2):5-6)。

2观赏稻的类型

观赏稻按其观赏性状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叶色变异型、穗色变异型及形态变异型。

2.1叶色变异型观赏稻叶色变异型观赏稻是我们比较常见的观赏稻类型。主要有紫叶稻、黄叶稻、白色条纹叶稻等类型。紫叶稻是最常见的叶色变异观赏稻类型,一般用于园林景观的配色植物,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从遗传上分析,有显性紫稻和隐性紫稻两种类型(余显权等,2003)。黄稻是一种少见的突变类型,是因叶绿体的突变导致叶片呈现鲜艳的黄色,也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蔡光泽,2005)。白色条纹叶稻是由叶绿体的突变而形成的另一种叶色突变类型,叶片呈纵向白色条纹,在幼苗期叶片颜色和正常绿色水稻一样,而到分蘖期前后由绿色转变为纵向白色条纹与绿色条纹相间的颜色,从抽穗期开始叶色又恢复为普通水稻颜色(朱平川等,2015)。

2.2穗色变异型观赏稻穗色变异型观赏稻也是较常见的观赏稻类型。该类型主要有紫色穗观赏稻、红色穗观赏稻、棕色穗观赏稻等(方浩俊和周锡跃,2015)。紫色穗观赏稻是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黑米的穗色便属于这种类型,灌浆后穗色开始转变,成熟期后穗色接近黑色。红色穗观赏稻分为深红色穗观赏稻和浅红色穗观赏稻,深红色穗观赏稻颜色较为鲜艳,观赏价值极好。浅红色穗主要为红米品种,前期穗色为绿色,接近成熟期穗色逐渐转变为红色。棕色穗也是抽穗后逐渐转变为棕色,随着灌浆成熟,棕色也逐渐加重,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2.3形态变异型观赏稻除了叶色、穗色变异外,其他形态的变异也会增加其观赏性。例如穗形态的变异形成的复粒稻、有色长芒型观赏稻、矮小型观赏稻等。复粒稻是发生于水稻穗粒部的一种突变体材料,在形态上可分为小穗簇生型和颖壳多雌型两种,形态上表现为在单位复小穗的基部丛生2~3个小穗,簇生的籽粒大小无明显差异,呈W形,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张现伟等,2013)。有色长芒型观赏稻是指水稻穗芒较长,带有野生稻基因,芒色一般为紫色或红色(马殿荣,2011)。矮小型观赏稻是指植株较为矮小,便于盆栽和家庭养植,在选育上一般与其它性状综合应用,如矮小紫叶稻等,具有观赏价值的园艺水稻。

3观赏水稻的应用价值

3.1观赏稻的农园观光应用观赏水稻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进入21世纪,我国的观光农园发展迅速,各地的梨花节、油菜花节等观光旅游业遍地开花。以观赏植物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但质量不高,样式单一,没有特色。为了提升乡村旅游业的质量和档次,以观赏性水稻为代表的新元素加入势成必然。日本农户种植了紫、红、蓝、黄、白等穗叶颜色不同的观赏水稻,这些株形、穗形形态特异的水稻经设计栽植布局,根据地域特色组成各种图案或字型的田园景观,供游客休闲观光旅游(李春龙等,2010)。宁夏隆德县着力建设生态园林旅游县城,为突出地域性特色而打造的观赏水稻景观,将成为观光农园发展的新亮点(魏云华等,2007,福建稻麦科技,25(2):44-46)。黄萌等(2013)通过对水稻观赏性状叶色、芒色、壳色性状的比较,对29份具有观赏价值的水稻材料的进行评价,筛选出紫叶、黄叶及长芒观赏稻。

3.2观赏稻的小型盆栽应用观赏性水稻还可以作为家庭用小型景观盆栽。对植株矮小,株型成簇生长,具有鲜艳的穗叶颜色或特异的株叶形态的水稻品种,适宜用作观赏小型盆栽材料(李春龙等,2010)。水稻作为盆栽植物的优点在于成本低、栽培技术简单易行、换景快等优势,且水稻是我们每日三餐的主食,水稻作为盆栽观景植物能让我们认识农业、贴近生活,理解及传承稻作文化。黄萌等(2013)从29份观赏材料中筛选出了4份可用作观赏小型盆栽的植株矮小的簇生紫叶材料。

3.3观赏稻的景观设计应用观赏水稻的景观设计应用,主要应用于旅游景区或观光旅游点,它是利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将稻田引入园林景观,将大田稻作的生产功能与劳动教育、景观景点等新功能结合起来,景观设计应用是现代农业赋予水稻等传统粮食作物新的功能。稻田景观将水稻作为一种景观元素融入环境,以解决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魏云华等,2007,福建稻麦科技,25(2):44-46)。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景观设计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吴智刚,2006,森林与人类,(2):30-31),在设计上用水稻等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校园环境,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和庄稼,并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试图对水稻等和校园做一个重新的认识。

3.4观赏稻的城市绿化应用城市绿化是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传统的城市绿化是指植树造林、种草种花。水稻作为一种水生植物,还具有城市绿化功能。在城市街道绿化带、广场等绿化场地,观赏水稻还可用于城市园林中的水景绿化(魏云华等,2007,福建稻麦科技,25(2):44-46)。与花草等绿化植物相比,水稻作为水景植物有利于缓解水体富营养化。此外,水稻叶片可有效的吸收城市灰尘及汽车尾气等污染气体,有助于净化城市生态环境。在绿化应用方式上,小型簇生型的观赏水稻品种还可以作为摆盆,通过拼组成各种图案或文字来点缀广场、美化城市。

3.5观赏稻的干花插花应用观赏水稻还可制作干花和插花之用。观赏稻制作干花,既可直接使用观赏稻整个植株或部分,也可用色素将稻株浸染而形成更丰富的色彩。由于水稻的叶片极易枯萎而很少用作切花。观赏稻在插花应用上,一般选择极矮杆型观赏水稻品种,还需将稻根保留,稻叶和稻穗具有插花观赏价值。王艳平等(2008,现代农业科技,(10):102,105)从地方水稻品种中筛选出适用于观赏水稻栽培的种质20多份,在抽穗期剪取颜色特异的稻穗,尝试水稻干花的制作。黄萌等(2013)也通过评价观赏水稻材料而筛选出用于插花的水稻材料。

4小结

观赏性是现代农业赋予粮食作物水稻的一种新的功能,也是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孔祥智和李圣军,2007,教学与研究,(10):9-13)。作为观赏植物的水稻与作为粮食作物的水稻,在育种目标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差异性在于,水稻作为粮食作物,对品种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适口、多抗广适;而作为观赏性水稻品种的要求则是:观赏性好、综合性状优、多抗广适。观赏性水稻不再侧重产量品质性,而侧重于其观赏性状,在综合农艺性状及品种的多抗广适性两者是相同的。观赏性即叶色的多样性、穗型穗色的美观性、综合形态的赏心悦目性。观赏性水稻抗逆性尤为重要,倒伏性的发生或病虫害的影响都会对其整体观赏性大打折扣,大煞风景,从而失去观赏价值。

篇9

根据教育局德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方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效和主动性上下功夫,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每月德育主题

三月:礼仪教育(一)尊师爱校教育

四月:礼仪教育(二)文明守纪教育

五月:礼仪教育(三)热爱劳动教育

六月:礼仪教育(四)爱护公物教育

七月:礼仪教育(五)勤奋学习教育

主要工作:

三、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1、进一步将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本学期将从增强校园人文气息的物质文化和反映学校传统、风尚、个性特征的精神文化两方面着手,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热心人事等多方参与校园建设和管理,激发大家爱校的情感,加快校内文化融合。

2、联系学校的总课题《基于教育生态,构建人文环境》,确立“以德治校”观念。结合“阳光教师”工程建设,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容貌仪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业务水平五方面进行探讨,评选出具有“求上进、重水平、讲团结、有气度”新时代的长寿人。

3、继续开展“携手1+6”活动。针对学校实际,强化长寿桥小学师生的礼仪规范。通过师生共同制定并落实《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寓德育与礼仪教育中,寓德育与良好的校风校貌中。

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各类争章活动;

⑵开展文艺活动,积极参与各项文艺比赛;

⑶组织设计好一次“家校联合的运动会”。

⑷以科技节为契机,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成立科技指导团。开学初,制定计划,召开会议,明确各位指导教师的职责。各指导教师将根据要求进行指导,六一前后,结合运动会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4、加强少先队的阵地建设。

⑴宣传途径多样化。搞好小白鸽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黑板报、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建设。

⑵板报设计个性化。精心设计开展班级黑板报设计评比,做到主题鲜明,设计精美,排版合理。

⑶少先队活动制度化。本学期将积极参加杭州市少工委举办的杭州市首届红领巾文化节,以此推动和发展我校的少先队文化,本次红领巾文化节含鼓乐队考级活动、少先队室评优活动、创意中队角评优活动、红领巾文化专题论坛、少先队活动案例评优、少先队校本课程评优、雏鹰红旗大队评选、红领巾文化特色活动交流展示、红领巾文化接力活动等。

5、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学习贯彻《杭州市中小学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重视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开展禁毒禁赌禁黄的教育。

总之,要努力营造具有教育性、科学性、时代性、艺术性的校园文化。

四、加强班队集体建设,切实推进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素质的提高是德育成功的基础。班主任工作是德育最有效的途径,他能有效地把其他途径的教育很好地组织起来,把任课教师地力量统和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队伍培训、考核、评优工作。将成立“班主任培训班”,对于年轻的班主任进行系统的管理培训。力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2、加大少先队工作力度。

⑴少先队要紧密围绕“《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每月一次的中队主题队会、雏鹰争章活动和雏鹰假日活动,开展一次大队主题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

⑵要规范少先队工作的台帐管理,加大指导力度,大队部要以“快乐少年”活动为主题指导一个中队进行一次主题队会的观摩活动。

⑶以学习《长寿桥小学礼仪规范》为契机,拟订《长寿桥小学中队礼仪规范》和礼仪中队评估程序,申报、验收、挂牌,努力实现“班班争创礼仪班级,人人争做礼仪学生”的局面。

⑷本学期将召开班主任交流会、中队辅导员工作研讨会,通过研讨,使所有班主任都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心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

五、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1、抓好“三个结合”教育。进一步增强社区、家庭、学校的三结合力度,充分发挥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各年级要通过参观、学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礼仪的教育。

2、搞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坚持开展向家长、社区的校园开放日活动。

每月活动安排:

2月:

1、寒假学生活动情况总结、反馈、评比

2、始业教育

3、开学校园、教室环境布置

4、班主任会议、值周教师会议

5、参加区“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系列活动”

--------“快乐少年”“阳光教师”启动

3月:

1、“小雷锋在我身边”、“让妈妈笑一笑”主题教育活动

2、班主任培训班培训开始

3、参加区“建设美好精神家园案例”评比活动

4、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5、各班行为规范情况检查、反馈

4月:

1、春假活动

2、参加区“德育创新工作评比、交流”

3、参加区“阳光教师”评选、交流活动

4、班主任培训班活动

5月:

1、校科技节暨运动会

2、法制教育专题讲座

6月:

1、庆“六一”活动

2、中队活动观摩及中队辅导员研讨活动

3、“礼仪班级”、“礼仪中队”评比、“校园文明小使者”评比、“行为规范示范生”评比

篇10

一、提升自身魅力

作为班主任,其自身魅力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对学生成长内驱力的激发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班主任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仪表魅力。我校从组建教师社团、礼仪培训、形体展示等方面做起,要求教师平时保持平和的微笑,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拘谨。二是人格魅力。学校鼓励班主任多读书,尤其是多读班主任管理专业的书籍,以提升文化修养;开展学生最喜欢的班主任评选活动,激励班主任主动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三是学识魅力。我校以省级李玉娟名班主任工作室、恒真教科研工作室为载体,充分发挥名班主任、名师团队的辐射引领作用;开展恒真讲堂、教师素养大赛、班级故事演讲、班级案例分析、班主任研讨沙龙、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活动,切实提升班主任的学识魅力,全面打造魅力课堂。

二、建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主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内驱力的激发,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实现自我教育、自主发展。1.物质文化建设———以景动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指环境布置,整体上要呈现出净(地面干净整洁)、齐(物品摆放有序)、美(布置美观协调)的良好效果。可设立照片墙,将大型集体活动中的照片进行展示,增加学生的凝聚力;设计板报、班级图书角等,能够推陈出新、群策群力。2.制度文化建设———以理服人。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制定好班级公约,设置小组表现量化管理表,增强学生的小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律精神。3.精神文化建设———以诚待人。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鼓励班级分阶段不断推出班内多种“明星”,如体育、写字、表演、帮助同学、努力进步等各方面的;开展“最美班级”评选、“一班一品”特色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班级精神,营造良好的班风。4.行为文化建设———以“轻”育人。我校的行为文化体现在一个字———“轻”。这种“轻”体现在师生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老师平时的一举一动,比如课堂上的讲话、关门的动作、拿取物品的动作;学生在楼道的轻声慢步、阅览室的鸦雀无声、课间的彬彬有礼、入学放学的秩序井然等。这些细节折射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照,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根植于心的修养。

三、丰富班会活动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长效机制;方法;措施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造就新一代劳动大军的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素质教育现状

(一)素质教育观念的歪曲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现在学校都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显示,58%的被调查者认为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还应该包括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德育应放在第一位,学校首先应该是教学生做人,品德和人格更重于知识技能培养。近四成的被调查者反映一些学校只重视孩子的文化课,其他一概不管,非常让人担心。26%的被调查者认为作为学生应以学习为主,德育方面学校应该教,但还要以提高学习成绩为重,他们说:“学习好,说明孩子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哪儿有时间去学坏,所以就得抓孩子的学习。”资料表明,不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班干部、学习尖子也成为罪犯,这说明,学习成绩好就代表学生各方面都没问题的思想,掩盖了孩子很多潜在的不良倾向。青少年犯罪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平时学校不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学生缺乏免疫力,遇到突发事件就容易出现问题。

(二)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有些职业技术学校,只偏重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教学,但在如何进行学生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约束不良行为方面却做得并不乐观。近年来,好多中职学校在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上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学生素质并没有明显的提升,反而在不断地下降。究其原因一是机构不完善;二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自身素质的提升带来的变化;三是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缺少主人翁的姿态;四是学校素质教育氛围不够。

二、明确素质教育实施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内容广,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思想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等方面,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在这里要重点讨论的是思想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内容。

三、素质教育长效机制的方法和措施

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使命,建立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如何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需具体的方法和措施。

(一)完善素质教育实施措施

首先,为保障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应该从学校层面成立素质教育工作小组,主要以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负责制定学年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指导各班级开展工作并负责考评工作。

其次,素质教育工作组要做到具体明确的分工。教务部门全面负责教学内容改革、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政治理论教学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学生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教育、劳动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大违纪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和考核、奖惩工作,负责学生社团的组织发展、组织建设、工作检查和年度考核评比工作;后勤部门全面负责花园式校园环境的建设,做好全校师生的后勤保障工作,着力体现服务育人;校团委具体负责团员思想方面的教育,开展团课和组织团员开展活动;学生会要在学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努力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工作,注重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纽带作用。

最后,素质教育工作组要根据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活动开展过程中表现优秀的个人、班级给予表彰。

(二)增强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意识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通过教育训练,才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通过黑板报、国旗下讲话、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开设“国情、校情系列讲座”、新生的入学教育、入学宣誓、军训工作和校纪校规等进行思想素质教育。通过创建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提供学生发展技能的机会,着力抓好这些社团组织建设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咨询,田径运动会和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校医务室定期宣传防病治病的常识,做好学生的日常健康防治工作等身心健康教育。

多开展主题教育,主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主题教育的载体是通过主题班会课来实现,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班会课的目的不但要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而且还要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开发智力和培养多种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三)强化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水平的高低。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只要求教师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懂得教学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我们老师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有责任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此,学校相关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大家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兼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应积极考取心理咨询师等强化教师硬件条件。学生管理部门定期组织班主任举行班主任业务能力培训工作、举办主题班会课观摩学习、举办主题班会课说课评课比赛等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

(四)营造素质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学校可以借助校园广播、公共宣传栏、校刊、班级宣传栏等媒介宣传引导,通过一系列素质教育活永词鞯湫停立榜样,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特色班级文化是塑造学生向心力,提升班级凝聚力,提高同学们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特色班级文化创建中强调以学生参与活动为载体,通过教室文化、宿舍文化以及优良班风的培养以达到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的目的。创建特色班级文化在整个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推行素质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才能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才能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爱武.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11期.

篇12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服务规范 服务质量

乡村旅游是近几年倍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是一条促进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的经营主角是当地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土地、庭院、作物以及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做为吸引物,为游客服务。和其它旅游方式一样,服务依然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产品,包括硬件服务和软件服务两方面。服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软件服务质量的水平又决定着服务质量的高低。软件服务质量就是服务态度,其中规范服务是形成良好服务态度的基础。规范服务又称服务标准,它是由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并的某项服务应达到的统一标准,要求从事该项服务的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标准进行服务。乡村旅游的服务规范,笔者认为就是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标准,即经营者为游客提供的一切乡村旅游服务必须按照相关管理部门的服务标准统一进行,主要包括服务过程规范、内容规范、要求规范、考核规范、监督控制规范等。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历史上属于较晚开发的地区,原始的自然风光、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是黔东南资源的主要特色。目前黔东南旅游的定位及宣传,始终围绕着“民族原生态”做文章,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世界旅游组织用5个“最”评价黔东南: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最集中、最具多样性、最具吸引力。而中国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肖潜辉等考察黔东南后,赞誉“黔东南的乡村旅游已具备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条件”、“以西江、肇兴为龙头的黔东南乡村旅游已走向了世界”。

黔东南州的乡村旅游发展,正探索着一条独具特色的模式,即以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以自然村寨为依托,以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目的,以露天博物馆为形式,以村民参与为载体。这个模式是个具有国际概念的新的乡村旅游的模式,它以乡村旅游为依托,形成了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的机制,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于是一批以歌舞型、节庆型、建筑型、传统手工艺展示型、民俗型等为主题的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体验旅游和乡村度假旅游等多种乡村旅游新形式应运而生,丰富了旅游内涵,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旅游体验。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07年,黔东南州开展乡村旅游的接待户达到12488户、乡村旅馆从130余户发展到380户、乡村餐馆从50余户发展到2171户、乡村手工艺作坊从390余户发展到5631户、旅游运输从业户从10余户发展到1562户。全州有25000多农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如以民族风情和自然生态为主的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南花苗寨,各方面的基础很差,发展起步晚,却成熟较快。这个曾经不通桥、不通路、不通电,人均粮食不到300公斤、年收入不到500元的贫困苗族村,到2007年,接待中外游客8.1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750万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90余人,间接就业人员达380人,人均收入3180元,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49.1%。

  在黔东南州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村寨的乡村旅游开始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旅游产品形式单一、重复雷同,服务质量低下等等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服务不具规范性。尽管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服务规范文件,但黔东南州的乡村旅游几乎没有规范服务,服务质量令人担忧。

1.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的主要问题

1.1没有规范的意识,服务随意性大。

在黔东南州的乡村旅游中,经营户绝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从事乡村旅游带有盲目性,没有经营规划也没有服务意识,更没有规范化服务的意识。在家庭式的经营中,从老板到服务员都是自己家里人,随意性很大,个人认为怎么方便就怎么做,完全没有从游客的角度考虑。在镇远县桂花村的一户“农家乐”中,笔者曾指出其客房地板打扫应该按规定进行处理才符合服务要求,可是经营户却认为地板不影响客人住宿而拒绝学习。

1.2规范标准不科学,落实困难大。

黔东南州一些管理部门也制定并了乡村旅游的服务规范,但其中的很多内容是参照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规范制定的,明显不够科学和适用。标准的内容也复杂细碎,一个关于餐具摆放的内容就有十多条之多。规范化服务的标准用词用语也晦涩难懂,书面语、专业术语过多,在具体落实时难度较大。一些农户对规划化服务的培训意见很大,反映说“听不懂”、“那样做没用”,使得乡村旅游服务规范无法推行。

1.3管理不规范,规范性执行不力。

相关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的认识不到位,仅把规范化服务简单理解为干净卫生、对客人热情、不欺客宰客等,同时还抱有对农民身份的经营者没有必要要求太高、游客有吃有玩就好的态度,在工作中对规范化标准执行的检查力度不大。即使发现问题也睁只眼闭只眼,不追究不惩罚;管理部门也没有强行要求经营者进行培训,组织培训的没有对效果进行验收……这些自然造成乡村旅游经营者对规划化服务标准的忽视,使规范化服务在乡村旅游中根本没有体现。

在旅游服务中有个公认的定理:“100-1=0”,说的是在服务过程中任何一个失误都会导致整个服务的失败。服务规范就是优质服务的基础,没有服务规范就无从谈到服务质量,没有服务质量乡村旅游就无法发展。

2.提高黔东南州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的思考

2.1多方渗透,努力提高服务规范意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黔东南州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普遍没有优质服务的意识,服务规范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要使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服务规范意识。如通过培训,普及服务质量标准,整体提高服务质量;年终时,对服务规范意识强、经营效果好的农户进行表彰,推出典型;带领乡村旅游经营者外出学习取经,重点学习服务规范;对率先执行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的经营者进行奖励……经营者服务规范意识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必须要让经营者看见或亲身体验服务规范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才会愉快地接受, 自觉地实施。

2.2结合特色,科学制定服务规范标准

标准制定好是用来实施的,因此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切实可行。乡村旅游服务与其它旅游服务一样有着综合性、直接性、情绪性、应变性、艺术性等特点,但还有自身稳定性差、娱乐性强、乡土气息浓厚等独特之处,所以乡村旅游的服务规范必须符合乡村旅游的实际,与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不能完全等同。如乡村旅游服务中对餐具的摆放,就不能按照酒店摆台的方式进行。另外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执行人的水平,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标准不要过于繁琐,用词用语要考虑通俗易懂,操作规程的设定要简单易行。服务规范的制定还要考虑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如可以增加特殊食品加工展示、民族歌舞等内容进入服务质量标准,这样的服务规范一定会受到广大经营者的欢迎。

2.3加强管理,加大监管服务规范力度

    服务质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就必须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针对服务质量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办法或条例,出台科学合理易行的服务质量标准,建立规范实施过程监督的制度,并在监督中对实施加以指导,真正将监管落到实处。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加强旅游服务标准的建设,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发挥乡村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走特色、规范、规模和品牌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统钎 等著,《乡村旅游:理论·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M】2008年版。

篇13

在我国经济形势处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新的历史时期,对我们的职业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企业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竞争性、开拓性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职业意识、既懂技术技能又懂管理理念的准职业人。面临新的形势,结合目前高职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如何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自我完善、知行合一的人才,是进行课改、助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使高职学生职业目标明确、职业理念正确、职业精神高尚,这样的目标如何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逐步渗透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1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重点使用的教学方法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使用项目教学法是保证学习效果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所谓的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是源于现今是一个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社会。项目化教学方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十八世纪的欧洲实行的是工读教育,之后十九世纪的美国开始展开合作教育,随着教育的逐渐发展,才在当今社会提出了项目化教学这一理念。项目化教学更加的注重实践,它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激励他们的求知欲,克服了传统上课的沉闷无趣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其中所蕴含着的理论知识都得到了运用,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注意到很多别的方面,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正在积极开展的教学模式。

1.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授课中讲授部分比重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并且理论抽象,实践性强是其最大的特点。而当前老师的授课方式中,纯讲理论知识无疑占用了交大份额的学时,把实践性教学任务安排高质量的在教学规划和设计任务中完全实现有一定困难。这种授课方式难以符合学校培养学生的要求和目标,并且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只了解理论,实践技能过于空洞,不能胜任社会的工作。学生代入感较差,很多非常实用的管理方法,都沦为学生一厢情愿的想像而已,不能亲身体会。1.2.2实践部分缺乏足够重视虽然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在学习《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时候,是有着部分实践环节安排的,可是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学校以及任课教师的重视。在高职的课表和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时分为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而真正操作起来,理论教学的时间会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会减少,而这门课程比较抽象的理论无从实践,就显得更无用,也更难透彻理解。所以不足够重视实践的话,即使侥幸掌握了理论知识,也不会运用,更不能达到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任务中了。1.2.3案例选取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旨在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知识体系,为日后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奠定基础;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巧,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职业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能力。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课程是按照类似的教案进行讲解的,先是开始理论教学,之后再看实际的例子,虽然最后也是有案例的讲解,但是这里的案例却具有局限性,可以当做教师案例的一般都是那些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这些企业在这上面取得了成功,但是并不代表类似企业运用这种方式也会取得成功,再加上这些知名企业基本上都是大型的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不适用的,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即使学习了案例,也不无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知名企业的成功也如神话故事一般。而且案例的时效性比较差,比如在管理学课程中高频被使用的联想集团的成功案例,已经是10多年前的成功经验了,放到如今,恐怕依然是一份无法复制的成功。1.2.4课堂规模过大《现代企业管理》这门课程在众多高职院校中以公共选修课开设,尤其在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常常为合班大课,课堂学生人数为80人到160人。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关注学生的状态,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堂学习状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即使有互动也无法掌控全部课堂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堂氛围难以把握全局。由于《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大,知识点众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虽然注重了教师的“教”,但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受课程时数限制,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未能将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分析,讲不透彻,学生自然理解起来也更困难。由于合班课程人数较多,也很难采取除课堂讲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较差,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用好项目教学法

在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大量知识点按约定俗成的顺序讲授,我们还是常常可以在一个项目中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起来,在不同学习情境的知识,也可以通过一个项目融会贯通。虽然管理类课程的知识点不像工科一样循序渐进的特征那么明确,但是重新整理项目的知识点,加以科学组合,运用于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从新的切入点更清晰的领会其含义。重新排列知识点,融入项目教学法,虽然任务量巨大,但是意义非凡。这些知识点,即使没有必然的先知先学的顺序,却因为重复使用,而变得掌握熟练;因为和别的知识点组合使用,而变得理解更为深刻;因为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而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寻找典型性项目,由简入难,从涉及少知识点到高技能要求。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引导学生、带领学生、指导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时,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获得阶段性成果无可疑是对学生强大的鼓励和肯定,也带来对下一项目攻克的跃跃欲试。

2.2实践教学环节立体化设计

以工科专业为例,在高职3年的学习中,有很多次到企业生产现场去学习的机会,我们可以将这些到企业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合并。比如大一的学生去企业中进行职业目标岗位认识性教育的时候,可以完成《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企业类型识别、企业文化认知等知识模块的实践环节的学习任务;再比如,专业课到企业生产现场了解工艺流程的时候,可以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生产运作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等内容合并完成。这样既提高了专业课程现实任务的完整性,又能生动的将管理学知识使用到现实工作任务中。将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比较适宜的实践部分整合成系统化、体系化的综合教学模块,让学习任务更贴近企业工作实际。根据此设想,我们做了一次简单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部分实践环节的合并探索。《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目视管理、定置管理、5s管理和《冲压模具设计》课程中生产车间及冲压设备认知、冲压设备运行环境及生产现场认知结合在一起。利用到企业中去完成实践环节的机会,从一进企业的标志标示、到进入车间的设备工位安排、生产区域划分、生产看板运用、5s宣传牌及执行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一一讲解,到了设备运行的区域又补充进去质量体系中关于流程部分的知识点;然后由《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师讲解关于设备的及其运行的知识;从物料需求、领用,到工具摆放、使用,再到工艺流程衔接,由企业管理课程教师和模具设计教师共同完成这部分的讲解,使学生在该情景下多视角,立体化感知,形成更为主动融合的学习体验。后又将分组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疑惑。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新鲜,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教师单向的教,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发问、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学,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较为轻松的实现转换。在此次尝试中发现,除了企业管理课老师和模具设计老师外,如果再加入一位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效果将更值得期待。可以预期的是,企业人员将把企业种种做法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融合其中,可使学生同时感受真切的企业文化、职场氛围。

2.3优化案例教学法

尝试使用经典案例和时事案例结合的方法。使用陈旧案例,考验教师专业素养的积累和发展性思维的功力。当时当日的决策,若放在当下,会有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又会因哪些调整而变得事半功倍。这都需要通过教师对管理学原理和管理方法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加之科学合理的判断推延,无疑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更大程度地挖掘管理学科的实用性,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更有探求的愿望。时事案例能体现出时代特色,又能引起学生共鸣。选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使用已掌握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一门课程教学的改革不能看一章一节,也不能就课论课,应放在专业、行业、社会的发展中去看,应从学生所学所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角度去看。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把自己的一门课上好,我们还应尽量去从学生成才的角度去考虑。助力职业成熟、助力个人成材、助力社会需求,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和追求。

【参考文献】:

[1]韩冰.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李卫平,宋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3]唐文武,王汉青,王志勇.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篇14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