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采购管理的好处范文

采购管理的好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采购管理的好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采购管理的好处

篇1

1、采购管理的概念

采购管理是交付计划下达、需求及采购单生成、询比价管理、筛选或检验入库、采购发票的收集到采购结算的采购活动的全过程,是对采购过程中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状态进行跟踪、监督,实现对企业采购活动的科学管理。企业采购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设定采购目标、制订采购制度、明确相关岗位职权、选聘采购人员、设计采购作业流程与表单,以及拟订计划与预算等。

2、采购管理的重要性

采购物资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产品所需的原辅料、电子元器件及设备等,在采购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检验后才能投入生产中。

采购成本对于减少资金占用、降低仓储成本和加快营运资本周转起着重要作用。采购成本不仅包括采购费用,还包含仓储费用、流动资金占用费用等,采购成本过高将会很大程度降低生产的经济效益。

物资采购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采购为企业保证供应、维持正常生产和降低缺货风险创造了条件。没有充足的物料,生产就无法进行。

3、常见的采购方式

(1)询价采购。询价报价采购,指通过买方向选定的若干供应商发出询价,由各个供应商提供各自的报价,买方选定某个供应商与其达成交易的采购模式。询价采购是企业采购最常见的获取报价的方式。

(2)招标采购。招标采购指买方在一定范围内招标公告,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购买并按规定提交投保书,买方对标书进行评估后确定供应商并与之达成交易的采购模式。企业采购重大的设备或工程项目时,政府机构等非营利组织进行采购时,经常采用招标采购方式。

二、企业采购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企业采购管理现状

我国的采购管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比较落后。在理论方面,采购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还没有得到企业管理者足够的重视,管理者往往缺乏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能为企业的采购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方面,传统采购管理模式中采购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企业缺乏采购战略管理,采购流程缺乏科学性。因此,国内企业的整体采购成本居高不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尚未建立规范高效的采购管理体系。传统的采购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瓶颈之一。

2、企业在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采购模式主要分为招标采购、传统模式采购方式及电子商务采购模式。其中,传统的粗放式采购模式仍然是企业采用的主要采购模式。在这传统采购模式下,大部分企业的采购职能被忽视,采购部门只是一个普通的职能部门,承担事务性的采购工作。企业采购已经暴露出了如下问题:

(1)采购战略不明确。针对不同性质的采购物料、不同需求的产品、不同类型的供应商,企业无法制订出满足整体战略需要的供应战略。企业采购人员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能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做出应有的贡献。

(2)采购管理的制度不完善。很多国内企业没有完善的采购预算制度、明确的采购授权与审批制度,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企业采购工作中常常出现采购成本和管理费用过高、需求规格不够明确、检验标准不清、供货渠道不稳定、交货周期长等问题。

(3)采购费用偏高。国内企业采购的成本控制意识薄弱,采购费用普遍偏高。企业的采购信息分散、错误率高;采购的过程繁琐,采购效率不高;同时,不透明的采购流程造成的暗箱操作,从而导致企业利润流失。以上各种原因造成国内企业的采购费用偏高。

(4)供应商管理的不足。国内企业的供应商管理,在供应商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很多企业没有全面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从而导致不能更加科学的选出合格的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仅限于催货和交付,很少对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进度进行详细了解。

3、企业采购管理面对的挑战

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快速产生使得采购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价格变化幅度大、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发展变化快及产品研发时限短使得采购管理的反应时限短。因此企业采购管理面临以下挑战:

(1)技术发展迅速,停产断档现象越来越多,采购品更新换代快导致库存风险高、采购难度大和对供应质量掌控能力差。

(2)市场价格变动频率高、变动幅度大,导致采购周期不易控制。

(3)传统价格=成本+利润之公式已不再适用,导致采购成本不易估算和掌握。

面对以上挑战,企业应从以成本为目标到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转变、从被动接受采购指令到自行预测调整的转化、从单一的购买行为到策略性采购供应链管理的变革。

三、加强企业采购管理的措施

1、规范采购流程

企业应分析自身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的采购制度,规范采购流程。一是科学制定采购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实施采购,减少盲目采购;二是明确相关部门的权利及责任,使整个采购过程有章可循;三是加强对采购需求审批、执行、检验、发放等环节的管理;四是制定供应商考核机制,定期分析和评价供应商;五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绩效考核体系,定期考核采购人员,提高采购效率、防止暗箱操作及腐败现象的发生。

2、加快采购信息化建设

ERP管理系统可以为采购提供良好的管理信息平台,使人力资源、财物、采购、生产、销售全方位科学高效集中管理,确保信息流、实物流及财务流的一致性,使采购管理能够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更加高效,使采购过程更加合理化、程序化和透明化。

3、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1)建立供应商的激励机制。建立供应商激励机制有助于维持稳定的双赢关系。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供应及合作关系。在实践中,采用优先付款、给予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供应商奖励措施等,使供应商和制造商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

(2)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价方法。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价格、周期及服务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使供应商不断改进,提高供应商合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对供应商的评价要抓住关键指标,比如交货准时率的提高、交货质量的改善,售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提前期的缩短等。把评价结果向供应商反馈,与供应商一起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协助供应商持续改进。

4、树立科学采购管理理念

采购部门不单单是执行采购的职能部门,更应是管理部门。为提升采购管理,企业必须提升采购部门的地位和执行能力,建立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理念,建设一支高效专业的采购管理团队,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处理好采购与设计、需求、生产、质量、销售、财务等部门的关系。

5、加强采购内控

企业要加强对采购招标、合同签订及执行、质量检验、付款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有效规范采购行为。同时,使用集中采购的方式对关键物资进行采购,在明确需求后加大在市场进行价格、质量和服务谈判的筹码,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提升采购质量。此外,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采购部门需要对财务知识、法律法规、价格谈判等知识及采购品所属行业专业知识都了解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不断加强对采购人员的专业培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采购效率。

篇2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以下简称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其中包括项目采购管理。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Meredith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一、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二、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三、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

四、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持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的供货,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采购总成本。

篇3

1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管理发展趋势

1.1 企业内部采购管理的集中化与职能化 企业随着自身发展规模的扩大,逐渐通过集中全公司和集团的采购力,对整个供应市场产生影响,使企业在采购环节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了便于企业对自身主体资源的优化,完善对供应商的管理,采购的集中化趋势也成为必然。

过去,很多企业的采购部门是隶属于生产部门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采购部门从生产部门中独立出来,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满足供应、降低库存、节约资金、质量管理等也逐步作为了采购管理的目标。同时采购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依靠全面的需求分析、采购计划、资金占用计划,形成采购供应战略,管理好战略供应资源和供应商资源。采购已逐渐成为供应链管理中强有力的一环,使得生产计划、物料计划、采购、仓储、运输集成一个总成本最低、反应迅速、物流最快、响应市场要求的灵敏链条。企业要战胜对手,过去强调技术、产品,现在要依靠市场宣传、国际化和结盟,企业自身的单打独斗是难以成功的。只有通过联合供应链上每个成员的力量,形成一条成本低、服务好、柔性高的价值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长久的胜利。这样,采购部门自然就成为了企业与链条上其他企业连接的纽带,也成为了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1.2 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关系的转变 企业采购管理遵循质量、成本、交付、服务并重的原则,其中供应商开发和管理是企业采购管理的核心。企业采购管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普通的买卖关系向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转变。

传统模式中采购管理集中体现为交易管理,供需之间是临时、短期的合作关系,甚至是竞争关系,重视价格、交货日期等条件,企业围绕采购订单与供应商进行讨价还价;随着对大量订单的经验总结,加之管理技能的提高,管理人员逐步意识到集中采购的必要性以及对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供应商开始充当合格供货商的角色,企业开始通过与供应商签订一定时间的采购合同,建立较为长期的竞争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理念得到发展后,企业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等方式分享库存数据,有效降低库存成本,共同为降低库存积压成本而作出努力。并且企业开始逐步重视供货商的先期参与并尝试运用供货商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来共同设计开发新产品,达到降低成本和加速产品上市时间的目的。与此同时企业为了在风云莫测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逐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采取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方式,与供应商实现战略联盟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双方在互信交易的基础上营造无障碍的沟通环境,建立长远、双赢的供需伙伴关系。

1.3 订单驱动企业采购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代替传统采购活动中为了及时补充库存而采购,来自下游消费者的订单成为了企业采购活动的驱动力,采购部门也通过了解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进度来制定采购计划。即需求订单驱动制造订单,进而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订单驱动式采购是企业保证准时生产(JIT)顺利进行的基础,将使得采购原材料跳过采购部门、仓储部门直接抵达制造部门,通过减少非增值活动从而减少采购成本费用与库存积压。同时采取全面质量管理严格保证采购品质量。

1.4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流程增值 为了降低采购风险,传统的采购管理工作流程通常需要多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共同完成。这种繁杂的工作流程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明显不足:一是不同部门间的本位主义、信息不能顺畅流动导致内耗增加,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经营成本提高;二是采购审批环节过多引起采购管理工作效率低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渐成熟,管理审批流程的速度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采购效率并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企业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关系,利用信息技术帮助上游供应商提高原材料质量、改善成本结构、提高供货效率,从而缩短交货周期。

2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采购管理策略

2.1 采购的职能优化 在供应链条件下,采购职能需要转变过去单纯的购买行为得到全面的拓展和优化。具体措施可以体现在科学合理地设置采购结构,完善采购准则和流程,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利用电子和信息技术。①科学合理地设置采购结构。企业需根据自身的发展和行业特点的需要,打破传统观念中“大而全”的采购局面,设置科学合理的采购组织结构。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供应商,完成采购活动,实施采购低成本策略,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②确立基本的采购准则。采购准则的设立是企业规范采购行为的基础。没有完善的采购准则,必然导致企业内部采购活动的混乱。企业需要日常采购中吸取经验,逐步将采购过程中的权责落实到位,做到每一项采购工作都责任到人,采购流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检查与监督。③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优秀的采购人员,在良好的教育背景作支撑的前提下,还需要具备分析、沟通、协调、决策层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企业要建立跨职能的采购团队,一批高素质的采购人员是采购组织中必不可少的。因而企业需重视对采购人员入职前的选择和入职后的持续培训。④采取先进的采购模式和管理理念。先进的采购管理模式能否在 企业实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者是否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思想的突破和企业的创新精神,先进的采购模式很难在企业实施。21世纪作为电子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采购的一种基本工具。企业可利用电子载体,实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信息的传递,保证采购活动顺利执行。其中电子采购正是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契机兴起的,通过B2B电子的应用,抛开过去传统的采购流程,增加有价值的电子化沟通,通过电子化采购流程的应用,优化供应链重要环节,实现成本的降低及效率的大幅提高。

2.2 改善供应商管理

2.2.1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在供应链条件下,供需双方不再是为了单方面的获利,而是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供应链风险的重要环节。特别对核心部件的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的保证有着重要意义。因而为提高采购品整体质量的同时降低采购总成本,企业首先需要根据采购物资的价值和重要性程度对采购物资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完成供应商的细分。针对战略型物资要求供应商能够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因而企业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对于一般型物资则只需要选择普通的合格供应商。企业可以通过了解供应企业的管理情况、质量保证体系、生产经营状况、财务信用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初步考察;进而组建评选小组对供应商的经营状况、技术能力、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在设定评审项目权重的基础上完成供应商评定,以此作为供应商选择的参考依据。

2.2.2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①供应商的分层次管理。为进一步实施供应联盟采购打基础,企业可以运用ABC发对现有的供应商实施分等级管理,以此激励供应商不断增强实力,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企业可以将所有供应商按照采购金额从大到小的顺利排列,亦或是按照采购品重要性排列,通过对采购品的分析归类,实现对供应商的分层管理。采购人员应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的A类供应商上。重点关注其交货能力、质量水平价格水平、技术能力、售后服务等方面。并定期对供应商予以重新评估,考虑更换不合要求的供应商。②供应商管理信息化。供应链中合作伙伴间的信息分享情况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基于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是为了压缩流程时间,协调合作伙伴间的关系,促进关键信息的同步共享。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实施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汇集、整理、传输与反馈,采用EDI、Internet等手段实现供应链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实现采购订单、库存控制等重要信息的共享,增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提高采购的柔性。③供应商激励。供应商激励是企业为维持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需采取的必要措施。根据企业在供应商选择时所设立的主要指标,企业对供应商的合作效果及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通过给予其技术指导、价格折扣以及柔性合同等方式进行激励,由此促使供应商体会到双赢机制好处的同时不断地进行改进。

2.3 建立与完善采购信息管理系统 供应链管理涉及采购、运输、库存管理等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过程,随着环节的增加,企业对于整个链条的管理就变得更加复杂,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就成为了供应链成功运行的保证,完善的采购信息系统也是供应链高效运转的关键支撑条件。对于大型的制造企业来说,其可以通过完善各制造厂及上游供应商的基本数据,在库存点或物流中心建立数据库,并建立信息管理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构建起企业的采购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系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供应商的经营情况并反映企业原材料的供需状况,并把下游的消费者需求及时反映给采购及生产部门。

3 结论

采购是企业物资管理的源头,也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了解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筑企业采购管理,不仅可以稳步提高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增加企业利润,更保证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嘉贤.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J].市场周刊,2007,8.

[2]陈启杰,齐菲.供应商选择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5.

篇4

关键词:现代采购模式;供应商;关系管理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供应商作为企业的一种宝贵资源,愈加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间的竞争概念已延伸到了对优秀供应商的竞争,并共同实现了企业与供应商双赢的局面。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1世纪企业的竞争将是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已日益突显。采购管理在企业经营战略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采购管理是全面改善和大力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物流采购和供应环节是否能满足生产过程对物料柔性(多样性)和刚性(质量)的需求,将直接决定整个经营过程的成败。企业采购管理的“龙头”作用日显突出,不容忽视,而影响这个“龙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企业与供应商的管理关系。

供应商对企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单从材料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通常有50%-85%的成本是直接支付给供应商的。除此之外,供应商所提供的品质、交货期及服务,无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倘若供应商提供的品质无法保证、延长交货和服务,势必导致企业停工待料,而这种无形的损失,折算为成本也将是企业巨大的损失。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隐形成本,而只是过分注重杀价和供应商的更替。因此,成功的采购不仅依赖于采购人员出色的谈判技能,更依赖于企业实现与供应商高水平的持续开发与全面管理。

二、现代采购管理概述

采购是指企业以各种不同的途径,包括购买、租赁、交换等方式取得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权或所有权的过程。

采购管理是企业为了满足生产和销售需要,从适当的供应商,在适当的品质下,以合适的价格,在适当的时间,购入适当数量的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一切管理活动。

采购管理模式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出现,为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相应的对供应商管理也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采购管理的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防微杜渐;第二阶段――低价至上;第三阶段――聪明的采购;第四阶段――战略采购。

从采购管理经历的四个阶段不难看出,随着管理者对采购职能的不断认识,它正由传统的采购模式向现代采购模式转变,从分散的采购模式向集中采购模式转变,逐步由原来的从属的、次要地位向现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转变。

现代的采购管理已经不是简单的“购买”,他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企业产品的成本中外购部分占60%-70%,因此,采购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采购与采购管理往往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战略采购作为一种能为企业提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途径,它是一种系统性的、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采购方法。它是以最低总成本为基础而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建立在最低采购价格基础上而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战略采购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以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为宗旨,战略采购从自身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到供应商资信体系的研究,从完全依赖到共同开发研究,涵盖整个采购流程,从原料描述直至付款的全程管理。

战略采购理论就是采购差异化战略。这种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全部物料合理分类和科学的管理,对不同物料采取不同的、最经济的管理方法达到企业降本增效,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将战略采购过程中的物料采购管理细分成不同的供应战略、供应策略和采购管理的科学管理方式与方法。物供细分这一工具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性采购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物料供应细分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难度对采购对象进行战略上的细分,进而根据每类物料的战略定位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这样管理资源在不同物品上的分配是不均等的,从而更能使企业达到科学化、效率化的采购管理,使企业资源分配符合80/20原则,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从当今企业采购管理的实践和规律看,物料供应细分合理的分类标准可以归为以下两大类:一是物料供应市场的风险程度,这是影响采购绩效的外部因素,它决定了采购物品是否充分供应以及不同物品之间的转换成本高低,风险程度大就加大了采购管理的难度,使得采购方的谈判力和支配权下降,品类之间的转换成本相应加大。一般影响供应市场风险程度的主要因素有:物品的可替代性、供应商数目、供应商可靠性、供应商增值能力、企业自制外包的可能性、社会物流系统的保障性等。二是采购对象的成本价值比重,这是衡量所购物品对企业产品的贡献程度。做出这种划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分配,对于企业贡献越大的物品理应在采购战略上给予高度重视。一般衡量成本价值比重的因素有:采购总量、该物品采购金额占总采购金额的比例、该物品占总成本的比例、该物品对产成品质量的影响程度、该物品短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等。

在充分对物料供应细分这两大类指标的评价分析后,接下来就可以对企业的物料按照这两个指标的高低,再划分成四个大类,如图l所示:

象限I代表低风险、低成本的物料,即图中的“普通型”。该类物料属于常规的项目、商品、或服务,不直接增加最终产品的价值。其成本一般比较低,而且供应市场风险较小。许多MRO(保修、维修、操作)物料、办公用品等都属于“普通型”的物料。属于一些基本采购,需要支出较多的资金,但给公司带来的风险并不高。

象限Ⅱ代表的是低风险、高成本的物料,即图中的“杠杆型”。这类物料属于一些基本采购,需要支出较多的资金,但给公司带来的风险并不高。一些易采购且年耗用额高的原材料,备品、备件,辅助材料都属于此类物料。

象限Ⅲ代表的是高风险、特殊性的物料,即图中的“瓶颈型”。该类物料在企业经营中的普遍使用并不高,但是制约企业关键部位的重要部件,供应市场比较复杂,供应很不可靠,从而成为企业的瓶颈性物料。因该类产品或服务受企业使用的广泛度较低,进而形成供应商成本较高,进入潜在市场有困难,因而导致风险较高。容易造成供应商数量少、到货时间过长或无法交货等原因,造成企业的停待和采购费用额超支等损失。

象限Ⅳ代表的是高风险、高成本的物料,即“战略型”物料。这类物料对于采购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供应市场又比较复杂,企业获得这种物料有一定难度,因此这类物料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战略性意义。战略型物料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保证。这种物料既会给公司带来风险,又需花费高额成本。这类物料的价值不仅是自身价值因素所在,同时也是建立在通过客户满意度及对客户的增值价值基础上的,而非完全能用采购价格来衡量其现实价值的。

采购战略管理是采购管理体系的核心,基于物料供应细分战略管理方法充分意识到不同的类型物料需要有不同的采购战略与之相适应,它在对物料供应细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物料采取差别化的战略从而使得采购战略与企业的产品战略、整体战略相一致。

三、企业战略采购过程中与供应商的关系

根据供应商物料供应细分的模型,企业将供应商相应的分成战略伙伴型、特殊型、战术伙伴型、普通型四类供应商,其分类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是对应于物料供应细分基础上建议的供应商分类模型。象限I代表普通型,它的基本特点是小件物料,本身价值不高,市场上也容易获得,但这类物料往往种类繁多,能够占到企业全部采购种类的一半以上。因此,对于这类物料,所应采用的基本管理战略是致力于管理成本最小化。在库存管理上,有可能采用经济批量等优化方法,并尽量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简化管理程序,提高业务效率。在企业的整体运作安排上,应致力于标准化管理,使采购流程程序化,尽量简化采购流程。另外,还可以建立与供应商进行多种方式的合作,如采购外包、子数据交换、供应商条形码、电子付款转账、供应商管理的存货系统等。其重要目的是节省对这些项目的采购、送货、存储、支付等方面人为消耗的时间。

象限Ⅱ代表战术合作型,它的基本特点是物料供应市场比较充足,但该种物料本身采购金额高,库存占用资金大。因此,这种物料的基本管理策略应该是致力于采购总成本最小。为此,采购部门一方面需要在库存管理上多下工夫,尽量减少总库存量;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有竞争力的采购活动来降低此类大规模采购的物料或服务的总成本,为公司利润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供应商管理来说,没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与供应商建立密切关系,保持一般合作关系即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可能建立采购优势地位。理想的做法是与供应商签订短期合同,以便采购部能不断的寻求、更换、转向成本更低的供应资源。采购部应实施一种积极的供应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新的供应商或替代品。

象限Ⅲ代表特殊性,它的基本特点是这种物料本身的采购金额可能不太高,但是获取这种物料有一定难度,生产区域或生产厂家较少,本身缺乏可靠的销售、运输保障;该物料属于一种特殊的专利产品,其特点造成供应商占优势地位。因此,对于这种物料的供应商,应该根据情况采取灵活的策略,如对于供应物料质量有问题的供应商,致力于帮助他们改进并可建立企业合作研发;对于占优势地位的供应商,致力于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等。在采购和库存策略上,需要考虑设置较高的安全库存,并采用适量较大的订购批量。还应在企业的整体运作安排上考虑替代方案,并预先制定备用计划。对于这类瓶颈型物料或服务,还应考虑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它们。同时加在该类产品的研发力度,在企业产品的早期设计阶段,及早的让供应商,采购部门参与进来,通过与工程师、使用者的密切沟通,避免闭门造车。对己经存在的,可以通过有效的利用价值分析和价值工程技术来消除或减少对该类物资或服务的需求。供应战略的目标是引导这些产品或服务转换成普通型(降低风险)或杠杆型(降低风险、增加价值),或者将它们转化为能够对市场产生影响和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型产品或服务。如图2所示。

象限Ⅳ代表战略伙伴型,它的基本特点是属于战略性物料,采购量大,本身价值昂贵,其质量的好坏对企业产品会直接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能够提供这种物料的合格供应商不多,企业要想改为自制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在这里,就要引用并贯彻“供应战略联盟”的概念。采购部门需要获取每个供应商的详细信息,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公司必须通过竞争性的技术考核以及价格、成本审计来严格控制、管理每项产品或服务的总获成本。对这一象限中的所有产品或服务种类都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供应商在供应时保持较高的顾客服务水平,并将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内。基于这些特点,企业对于战略性物料的供应管理战略,就必须与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的、战略伙伴式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本特点是保持“双赢”,即通过致力于合作使供应商也得到应有的好处。唯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由于这种物料本身价值昂贵,库存占用资金大,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并尽可能地进行严格的库存控制。同时,由于有一定的供应风险,还必须设置一定量的安全库存。

对于不同的物料采购与供应商建立不同的采购管理策略,如表1所示。

四、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管理

从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特征来看,传统采购的供应商关系表现为三种:竞争性关系、合同性关系(法律性关系)、合作性关系。企业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是非合作性竞争。现代战略采购的关系是一种战略性合作关系,提倡一种双赢(Win-Win)机制。从传统的非合作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当今企业关系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

信息交流有助于减少投机行为,有助于促进重要生产信息的自由流动。为加强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信息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实施并行工程。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这样供应商可以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性能和功能方面提供有关信息,为实施QFD(质量功能配置)的产品开发方法创造条件,把用户的价值需求及时地转化为供应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与功能要求。

3、建立联合的任务小组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供应商与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双方的有关人员共同解决供应过程以及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供应商和企业经常互访。供应商与企业采购部门应经常性地互访,及时发现和解决各自在合作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良好的合作气氛。

5、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和因特网技术进行快速的数据传输。

(二)供应商的激励机制

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供应商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供应关系。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上,要体现公平、一致的原则。给予供应商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以及采用赠送股权等,使供应商和企业分享成功,同时也使供应商从合作中体会到双赢机制的好处。

(三)合理的供应商评价方法和手段

要实施供应商的激励机制,就必须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价,使供应商不断改进。没有合理的评价方法,就不可能对供应商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将大大挫伤供应商的合作积极性和合作的稳定性。对供应商的评价要抓住主要指标或问题,比如交货质量是否改善了,提前期是否缩短了,交货的准时率是否提高了等。通过评价,把结果反馈给供应商,和供应商一起共同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

(四)建立企业与供应商互惠互利的合同机制

建立互惠互利的合同是巩固和发展供需合作关系的根本保证。互惠互利包括了双方的承诺、信任、持久性。信守诺言,是商业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没有信任的供应商,或没有信任的采购客户都不可能产生长期的合作关系,即使建立起合作关系也是暂时的。持久性是保持合作关系的保证,没有长期的合作,双方就没有诚意做出更多的改进和付出。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对供需合作关系将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五)建立企业与供应商互为联系的机制

1、企业对供应商给予协助,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进度。

2、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提高效率,降低交易与管理成本。

3、长期的信任合作取代短期的合同。

4、互为广泛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梁汝民.兰州石化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6).

2、叶万春,叶敏.营销策划――新坐标管理系列精品课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娄黎易.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3.

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当前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采购成本控制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成本投入,还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在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的采购成本控制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企业应加大采购成本的控制力度,提高采购成本控制水平,进而提升供应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 供应链管理与采购控制内涵

1.1 供应链管理

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组成完整的企业供应链系统。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系统进行优化控制的手段和过程。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内、外部供应链系统的稳定运行。供应管理过程具有统筹性,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整合与协调,促使供应链实现无缝连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1.2 采购成本控制

采购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进行目标采购过程中,通过对采购环节的把控和目标供应商的筛选,在保证完成采购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有效控制采购成本不仅可以节约企业的资金投入,还可以保证企业的采购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重视采购成本控制,保证采购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成本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供应链管理下,采购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以下几项问题:一是采购成本控制极端化,不能保证企业的采购质量,导致企业“因小失大”;二是采购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对采购过程中的一些招标手段认识不到位,容易在招评标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评标结果没有现实意义;三是供应商管理不到位,未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导致供应商质量低。

2.1 采购成本控制极端化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极端化虽然能够很好地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但是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会造成严重影响。企业要明确采购目标的性质和特点,分清其具体功能和重要程度,然后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采购。以太平鸟服饰为例,这是一家以零售为导向的多品牌时尚服饰公司,对于一些办公用品,如:笔、纸、装饰品等小物件,在采购过程中可以按最低价评标法进行采购,即选择价格最低的供应商,因为办公用品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影响不大;而当企业对服装进行采购时,应采用综合评标法进行采购,因为服装的采购质量是企业的形象标志,太平鸟是知名的服装企业,不能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否则会损害企业的整体形象。此外,企业应对服装设计进行研究,评价其是否符合当前社会流行趋势,以保证企业采购后能够达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2.2 采购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采购过程中,由于采购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导致采购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采购人员在进行采购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丰富的采购经验和先进的采购知识,对采购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目标供应商选择随意性较大,不利于采购质量的管理;有些采购人员由于工作作风问题,利用职位之便谋取私利,导致企业的采购水平下降。如:采购时选择与自己熟悉的供应商或选择与自己有裙带关系的供应商,从中谋取好处。

此外,由于采购人员缺乏对目标供应商的资质审查和产品抽查,没有进一步了解供应商的企业信誉和后续服务评价,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存在采购风险,容易出现产品供应不足和产品质量不符合企业要求等相关风险,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3 供应商管理不到位

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保证企业采购水平的重要手段。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对于大型采购,会对供应商的资质和产品质量进行严格审查,对其投标方案进行细致分析和综合评分,然后选择优质的供应商。但是由于缺乏对供应商的分级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出现“一次性”供应商和“僵尸”供应商。此外,由于缺乏分级式供应商管理,无法突出优质供应商的优势,剔除“一次性”供应商和“僵尸”供应商,供应商质量有待提高。

3 提高供应商管理下的采购成本控制措施

3.1 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

采购人员素质是保证采购成本控制的基础,在采购过程中,只有采购人员正确认识采购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合理的采购理念,具备扎实的采购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采购经验,才能做好采购管理。因此,企业应加大采购人员的培养力度,从根本上解决采购成本控制问题。可以对采购人员进行再教育,使其掌握与采购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采购管理经验,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提高采购管理水平。

3.2 树立正确采购理念,完善采购体系

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采购理念。对不同的物资进行采购时,要采用不同的采购方法,保证整体的采购水平,不能“唯利是图”。

此外,企业应完善采购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对采购人员的采购标准和采购方法进行监督,防止采购人员以采购名义为自己谋取私利。企业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采购完成后,以采购目标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基础,对采购人员进行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进而提高采购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3.3 加强供应商的管理力度

供应商的有效管理是保证企业采购水平的重要手段。供应商的管理水平不仅影响着采购管理水平,也影响着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供应商的有效管理可以为采购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因此,企业应加大供应商管理力度,对供应商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并加以细化,确保采购人员在进行某类目标采购过程中能够及时有效地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信息,降低采购供应商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此外,企业还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动态管理,对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质量进行抽查,保证采购质量满足企业需求;对供应商的资质和信誉进行审查,保证选择供应商的合法性;对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进行评价,完善供应商档案,保证供应商的实时供应信息。通过实施分级和动态的管理,企业可对供应商进行有效评价,筛选优质的供应商,剔除劣质供应商,减少“一次性”供应商和“僵尸”供应商,进而为采购管理提供保障,实现低成本的采购目标。

4 结语

篇6

【关键词】采购管理 模式转换 机制

一、采购管理内涵与目标定位

企业采购管理是指工商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为提供社会最终产品或业务使用而购买生产资料的活动。采购管理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且以营利为目的,由此决定着采购管理面对着采购风险和投入产出问题,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对采购管理活动和过程进行必要的计划、组织与控制。采购与采购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企业采购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没有实施有效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职能,那么可以说企业有采购活动,却没有采购管理。在考虑风险、资金占用、适度规模、及时性和成本等因素的条件下,通过实施科学的采购管理,可以合理选择采购方式、采购品种、采购批量、采购频率和采购地点,可以以有限的资金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为企业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产品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采购管理的目标包括:所获得的物料应该是货真价实的(满足质量方面的要求),数量是符合要求的,并以准确的时间发送至准确的地点,物料必须来源合适的供应商(可靠并及时地履行其承诺的义务的供应商)。同时,与之相适应地、还要获得合适的服务(不仅仅是指采购之前,还包括成交之后),当然价格也必须是合理的。

二、企业采购管理模式的演进

(1)进货型采购管理模式。这种采购管理模式不具有战略性,与企业发展战略没有必然联系,仅仅根据企业业务经营的需要决定采购活动,大多数采购时间是固定的、例行的。评价采购活动成效的主要指标是进货效率,采购过程也缺乏透明性,采购部门独立采购,其它部门基本不介入采购过程,因此各部门没有广泛的沟通。在采购过程中比较重视对供应商的评价,关心供货能力,在计划经济时期普遍采用。

(2)单独业务型采购管理模式。这种采购管理模式以具体的业务需要为导向,采购管理活动被分解为更细的部分,突出专业采购的特点。这种采购管理模式虽然深化了采购活动,也采用最新采购技术和方法,但是采购管理活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分离,管理者只重视培养采购部门的专门能力,在评价尺度上从保证供应向考核采购成本方面转变,重视采购人员的专业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初期较为流行。

(3)战略支持型采购管理模式。这种采购管理模式认识到采购活动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加强采购管理,积极采用先进的采购技术和方法,强调采购管理对企业竞争战略的支持性。在这种采购管理模式下,通行的做法是让销售人员参与采购活动,加强购销衔接,以采购小组的方式克服专业采购人员个人采购的局限性。这种采购模式十分重视对供应商的选择、激励和控制,采购管理也从单一的购买扩展到收集市场信息等方面,但是采购管理是被动的,要求服从于竞争战略。在这种采购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战略与企业竞争战略完全统合起来,从企业战略的制订阶段就考虑具体的采购管理职能,并将这些职能统合起来。采购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更加密切,专业采购人员与其它专业人员相互学习,在工作上更加有效地协调和配合,采购管理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建立了固定的沟通体制。此时虽然也重视采购专业人员技能的提高,但不再仅追求“个别部门的效率化”,而是将目标定位在“对企业整体的贡献度”上。目前,中央企业普遍采取的采购管理模式。

(4)外部企业关联型采购管理模式。在这种采购管理模式下,企业采购管理的视野更加开阔,采购活动克服了封闭性和内部性,重视与其它企业的分工和合作。采购管理职能扩展为信息共享、产品开发和后勤管理等新的领域。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简单的交易、单纯的竞争等讨价还价关系转变为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合作关系上。如果双方的合作比较紧密,还进行实时数据传送。对采购管理成效的评价也不再以单一企业利益为标准,而是看待关联企业的相互利益。目前,国外大型企业普遍采取的采购管理模式。

三、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模式基本态势分析

(1)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呈现不断改进的态势。采购与销售是企业价值链中两个重要的战略因素,而中国企业对二者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多数企业都是重视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而忽视对采购环节的管理。长期以来,中国企业界一直不把采购管理作为企业商务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忽视了采购管理对企业产销活动的直接贡献。20世纪80年之前基本上以人员直接采购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竞争空间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企业在管理面除了传统MRPⅡ系统所强调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需求,从而发展成为ERP,其主要宗旨就是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随着1999年《国有工业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对保证国有企业采购制度的落实,抵制各种关系网、人情网,保护所有者权益发挥了积极性作用,特别是改变了采购决策一个人说了算,相关负责人员利用在物资采购上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损害企业和国家利益的突出问题。进入21世纪,众多的大型企业如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国铝业等采取将集中采购、电子采购、招标采购等先进采购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购管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物料成本,节省的时间,加速了产品的产销效率与安全性,涌现了一批有成功采购管理经验的企业。

(2)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水平与国外优势企业差距明显。对于目前国内业对供应商资格审核比较热衷的质量认证,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在考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他们发现采购企业为确保所采购物资的质量,要求供应厂家取得ISO认证并以此作为采购条件。其结果是,很多供应商都取得了ISO认证。但这并不表明其产品质量高或者经营管理好,有些企业在接受审查之前努力改善经营管理,通过认证后又恢复旧态。而国外的优势企业如通用集团在采购管理的目标中从战略的角度提出,采购在新产品引入、产品改进和减小开支计划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开发来自供应商的、基于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的信息;积极参与公司计划,以制订并改进采购系统,并且使采购谈判达到最佳;在与供应商的关系方面保持最高专业标准的目标。我国企业由于在发展阶段、水平的限制,采购管理难以发挥上述作用。很多大型企业在对待供应商的态度上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往往提出标准后让供应商去做,按照标准进行评估,供应商一旦表现不好就进行处罚。做的稍好一些的企业会提出整改意见要求供应商自己去改善,与通用集团与供应商的战略联盟关系相比,有一定差距,难以形成稳固的战略联盟关系。

四、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模式转换的主要措施

(1)采购人员的绩效考核。供应商给采购员“好处费”无非是想提高价格或在质量、效率方面打折扣,如果采购人员参与这些腐败行为,也许具体情节不为人知,却不能不体现在它的业务绩效上。如果对采购人员有绩效考核这个“紧箍咒”,采购腐败的机会成本就会小得多。所以,绩效考核是减少采购腐败主观因素的法宝。严格的招聘与选拔过程本身就是采购人员的竞争过程,合理的考评体系也能激励采购人员之间的竞争。在对采购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问题上,跨国公司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其中的精髓是量化业务目标和等级评价。业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采购成本是否降低;采购质量是否提高;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是否得到有效地控制;供应商的服务是否增值;采购是否有效地支持了其他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采购管理水平和技能是否得到提高;这些具体的指标还一一量化,把相同指标进行不同人员之间的横向对比,再对不同时期纵向对比,就得到业务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这些硬性指标完成评估之后,企业可以把采购人员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或给以晋升、奖励、或维持现状,或给以警告或辞退。这些绩效考核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集中采购机制推行。在以往的企业采购模式下,企业内各个子公司,或者制造部门各自进行采购决策,企业处于一种分散型采购模式之下,致使采购量难以达到批量规模,采购成本居高不下。来自企业内部的需求信息是从各个部门(或子公司)分别发出的,每个部门各取其需、种类繁多,企业所面对的供应商也分别对应于各个零乱的需求,因而,企业无从开展供应商关系管理,更无从控制采购成本。在这种采购模式下,采购流程相对简单,灵活性较大,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各制造部门进行独立采购,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容易形成不同的采购政策,甚至在与同一供应商进行交易时会出现不同的交易条件。集中采购模式下,企业组织结构较分散采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子公司、制造部门没有了自己独立的采购部门,它们要向企业唯一的集中采购部门提出自己的采购需求,集中采购部门通过对各种需求的集合和统一,生成一个大的采购订单,进行统一采购。然而集中采购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它缺乏灵活性,尤其是在公司内部信息系统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集中采购能否满足各个部门对物料及时性的要求,以及集中采购的物料能否满足各部门对物料要求的具体标准,尚难以确定,只有在企业实现高度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集中采购才能发挥其优势。其次,采购权限的集中,使升级的采购部门拥有更大的权限,这时能否杜绝以往传统采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再出现“灰色采购”,这有赖于公司监督机制的完善。集中采购模式代表了企业采购模式改革的大方向。

(3)采购管理部门间的相互制衡。采购部门应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根据采购性质和任务明确各岗位的工作描述,确定采购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决策民主、权力受控的采购运行机制。首先有效控制采购决策权,建立权力受控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对重大采购活动进行集体、民主决策。其次有效控制采购管理权,将采购计划权、招标询价权、市场采购权、验收结算权等采购管理权的职权主体分离。采购计划权由采购单位掌握,采购管理部负责对采购计划实施审批权,招标询价权由采购管理部门掌握。市场采购权由采购业务部门掌握,验收结算权由采购单位及财务部门掌握。各环节责任明确,互不干预,相互制衡。只有把过于集中的采购权力分散化,权力受控,才能有效地遏制采购中的腐败。开展企业采购效能监察,让监督部门全程参与到采购活动中的阳光采购。事前监督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发动群众参与监督,从群众中和市场上聘请特邀监察员,对企业采购行为进行公开民主评议和监督举报,对民主评议不合格的采购人员和供应商进行处理,发现违纪违法问题及时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公诸于众。需要指出,监督部门的参与,只是对采购工作进行全过程严格监督,而不是代替管理部门行使管理职能。如果监督代替了管理,不仅造成管不了、管不好,还将导致监督对象错位,变成自己监督自己,使监督重新回到失控状态。监督与管理必须分工明确、权责清晰,严格按法规和程序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管理得当,监督到位。

20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众多中国企业开始引入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经验,在采购管理中对相关环节、部门、人员推行有量化指标的考核,但缺乏纵向与横向的制衡,使量化的考核无法真正落实。进入新世纪,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在采购管理中实行有量化、有制衡的管理,以期以最优的性价比与效率,实现优质低价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艳春.基于ERP的采购管理机制变革研究[J].企业经济,2009,(10).

篇7

摘要:项目管理是当今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项目采购管理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方向,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现金流出、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的几条管理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2、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货源,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的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

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的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

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候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

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

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参考。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4、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持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的供货,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采购总成本。

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2、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货源,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的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

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的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

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候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

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

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参考。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4、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持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的供货,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采购总成本。

篇9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2、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货源,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的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

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的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

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候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

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

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参考。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4、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持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的供货,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采购总成本。

篇10

关键词:绩效考核 阳光采购 网上采购

中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做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属的一家施工建设单位,在化工建设领域结合当前的市场形势开辟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采购管理方法,其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绩效考核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过去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

绩效考核不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主要手段,而且是防止业务活动中非职业行为的主要手段,在采购管理中也是如此。好的绩效考核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采购人员主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客观上必须为公司的利益服务,没有为个人谋利的空间。针对采购部门的人员,就是对采购管理的业绩回顾评价和未来的目标制定。业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采购成本是否降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是否维持了原有的成本水平?采购质量是否提高?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是否得到有效地控制?供应商的服务是否增值?采购是否有效地支持了其他部门,尤其是生产部门?采购管理水平和技能是否得到提高?把这些指标一一量化,并同上一个半年的相同指标进行对比所得到的综合评价,就是业务绩效。应该说,这些指标都是硬的,很难加以伪饰,所以这种评价有时显得很“残酷”,那些只会搞人际关系而没有业绩的采购人员这时就会 “原形毕露”,评估的结果当然就不会如其所愿。在评估完成之后,公司会把员工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或给以晋升、奖励,或维持现状,或给以警告或辞退。在绩效评估结束之后,安排的是职业规划设计。职业规划设计包含下一个半年的主要业务指标和为完成这些指标所需要的行动计划。那些供应商们为什么要给采购员“好处费”?无非是想提高价格或在质量、效率方面打折扣,如果采购员参与这些腐败行为,也许具体情节不为人知,但必然体现在它的业务绩效上。如果对采购人员有绩效考核这个“紧箍咒”,采购腐败的机会成本就会大得多。所以,绩效考核是减少采购腐败主观因素的法宝。

二、实行阳光采购

阳光采购的概念

“阳光采购” 是指企事业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质量优先,价格优先”的原则,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或服务作为自身资源的行为。“阳光采购”立足于科学化、合理化的采购制度和监管制度,通过合理的竞价议价谈判,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避免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吃回扣等现象,是一种阳光下的采购行为。相应的阳光化采购模式有以下几种。

1.招标采购模式。

2.综合比较采购模式,即综合比较加商务谈判方式。

3.竞争性议标采购模式,即竞争性议标加商务谈判方式。

4.集体议定采购模式,即集体谈判加集体决策的方式。

5.单一资源采购模式,即单一资源商务谈判方式。

6.执行政策性定价采购模式,即执行政策性定价采购方式。

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招标采购模式、综合比较采购模式及竞争性议标采购模式。对于20万元以上的物资严格执行招标采购,建立招标专家库,每次招标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专家进行评标,有效的避免了供应商的贿赂行为。对于20万元以下物资的采购实施综合比较及竞争性议标相结合的方式,对每笔采购商品进行至少3家以上的比价,并在年审过程中对报价的供应商进行回访,避免恶意造假的形象出现。

三、网上采购

网上采购是指通过互联网来完成采购的全过程。包括网上提交采购需求、网上确认采购资金和采购方式,网上采购信息、接受供应商网上投标报价、网上开标定标、网上公布采购结果以及网上办理结算手续等。

公司借鉴政府采购的模式依托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建立的网络平台,对工程主体建设中的一类物质进行网上采购,一类物质主要包括钢材、大型机械设备、锅炉容器等大型物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建立了自己的供应商库,其中一级供应商2300多家,二级供应商3万余家,在网上采购的过程中,集团公司将统一招标的物资价格及往年实际采购价格挂在网上供下属各公司参考,下属公司根据地域及采购数量在网上平台寻找相应的供应商并在网上执行采购。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减少了对电话传真等传统通讯工具的依赖,提高了采购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采购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素,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四、结束语

综上,中油吉林化建工程有限公司在采购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避免了采购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为公司提升竞争力节约成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寻求更加有效的采购管理方法与大家共享。

参考文献

[1]刘红波;基于战略采购的供应商开发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篇11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统一采购;战略采购;采购流程;最低总成本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8-0055-02

20世纪80年代,著名咨询公司利尔尼首次提出了“战略采购”理论,它的核心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供应合作关系,而不是常规采购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取的简单交易。它要求企业在明确内部需求的前提下,对供应商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对市场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以“最低总成本”为原则,建立物资供应体系,通过商务谈判或协商议价,签订供应框架协议,按照协议价格采购所需物资。在战略采购管理模式下,采购价格不再是唯一决定因素,供需双方是靠共识和互信来建立一种良好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通过致力于合作使双方获益。

从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物资采购环节上还相对较薄弱,不少企业的采购管理还处于传统采购模式阶段。最常见的问题一般为:(1)采购战略定位模糊,没有把采购管理纳入企业整体战略;(2)采购计划滞后或不明确,造成采购部门疲于奔命,不能及时采购到所需物资;(3)没有明确的采购策略,只注重单一的“最低采购价格”;(4)供应商管理粗放,制度不健全,不注重对供应商的培养及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5)多部门、多渠道的分散采购降低了企业的采购优势,增加了采购成本;(6)对采购过程缺乏有效的跟踪、评估和分析,造成价格、质量、付款环节上常常出现失控;(7)没有有效的制度或工具对采购进行事前的智能化决策和事后有效地监督及考核。

企业建立双赢采购战略的好处就在于能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综合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实现从需求计划至结算付款的全过程管理。企业开展战略采购应注意的几个重要原则:

一、确立采购综合总成本最低工作思路

总成本是企业采购物资和服务全过程所支付的实际总金额,包括价格费用、安装调试费用、税费、仓储成本、配送成本、质量成本、维护成本等,总成本不只是简单的价格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最低往往被许多管理者误解为价格最低,因此决策时只单纯地考虑采购价格,而不考虑其它间接成本费用,总成本实际上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决策者必须要有总成本的最低工作思路,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及长期潜在成本进行综合考虑。

二、建立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现在,倾向于双赢理念的企业很少,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则钟情于单赢,擅长在采购过程中“超常规”利用自身优势,精通并娴熟地应用采购杠杆,压制供应商进行价格妥协。事实上在战略采购过程中,双赢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建立供应商评估与激励机制,通过与供应商长期稳定合作,确立双赢的合作理念,以“服务、合作、双赢”的模式,互为支持、共同成长。

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平等协商,在双赢的合作中找到平衡点

战略采购过程不是竞争对手间的严酷谈判,而是商业合作双方友好协商的过程,目的不是一味比价压价,其基础是源于对物资或服务市场的充分调研和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双赢沟通。合作也是一个相互比较、相互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总体成本分析、供应商测评、市场调研等手段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从而掌握整个协商的进程和主动权。不过,合作双方都会发挥自身优势,发现可利用的有利商机,在双赢的合作中相互制衡,相互约束,寻找到利益共享平衡点。

目前,战略采购管理实施主要有集中统一采购、培育战略型直供供应商并建立和维持长期合作关系、统一并优化采购流程、整合产品和服务等四种方式。

(一)集中统一采购

集中统一采购是相对分散采购而言的,即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组织为下属多个企业实施采购供应。分散采购容易产生采购机构重置、批量降低,多头决策、减少竞价协商优势。因此,近几年国内企业纷纷建立集中的供应部、采购中心或物流中心实施集中统一采购,使企业采购行为更倾向于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特别是大型集团化企业更加重视集中采购,采取“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模式,对集团内部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物资进行集中统一采购。其主要优势表现在:对于集团内部使用的某些共性物资,使用数量较多或市场上相对垄断的物资,通过集中统一采购可以聚集各下属企业的力量,增加采购数量,以此促使供应商增强对企业的重视程度,提高企业在谈判中的地位和议价能力,降低单位采购成本,以期获得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

通过集中统一采购的实施,可以实现集团总部对下属各企业需求计划、询(报)价过程控制、价格确定、订单(合同)执行、供应商评估及应付帐款等各采购环节和仓储业务(入库、验收、出库及调配)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全过程的监控和分析。开展集中统一采购工作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计划集中统一;(2)信息集中统一(实现采购、物配、财务、质检的业务集成、信息共享和物配资源的统一调配,价格集中管理);(3)流程集中统一;(4)供应商集中统一。

(二)培育战略型直供供应商并建立和维持长期合作关系

供应商管理是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实行战略采购,从“互利双赢”的角度出发,建立企业与供应商之间长期稳固、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实际上是企业的长期需要。企业应根据所需物资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处的地位、采购量和金额的大小,将供应商分为两大类:战略型直供供应商和一般供应商。通过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严格供应商入围条件,有针对性地引入竞争,培育战略型直供供应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质量最优、价格合理的资源,保证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且也是降低采购成本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采购方法。

战略型直供供应商是保证企业物资供应及生产经营工作正常进行的重点。因此,应按照80:20法则培养战略型直供供应商,控制一般供应商。为了建立并能够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与直供供应商建立相互依存、目标一致的战略联盟关系。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管理科学化的新竞争格局。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只有相互信任是不够的,要在对供应商实力确认、实行现动态管理,加强对供应商考核、体现优胜劣汰的基础上,发展相互依赖和目标一致的战略联盟关系。

2.加强对战略型直供供应商的管理,树立“品牌专一化”的服务意识。企业加强采购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意义非常重大,企业间的竞争已越来越集中于供应渠道多样化、供应商规模化及供应物资及时性的争夺。企业应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采购管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型合作伙伴关系,以较为合理的价格采购,要求供应商提供品质优良的产品,提升售后服务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压力。这是基于供需双方对产品选型定位、品相质量、及时配送、后续技术支持、零库存管理等多方面合作的基础上,使双方最终形成成本和利润优势,实现企业与供应商的“双赢”。

3.与战略型直供供应商之间建立及时高效、协调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战略采购要求供需双方努力追寻合作最关键的利益平衡点,这也促进合作双方的相互患难,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战略合作关系中,双方应建立跨部门合作的工作小组、建立高层主管协作的供应会议、举行产品技术研发及需求计划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处理和改进与供应商的关系,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需求信息、计划信息、技术信息、质量信息等交流平台,以增强双方沟通渠道的及时性、有效性。

4.与战略型直供供应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保证合作双方的约束性和长期性;目的之二在于把握双赢机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企业实行战略采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双赢的具体表现。双赢合作可以提高共同盈利的价值,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本着双赢的态度,通过招标比价、协商选择、经验判断、采购成本比较等方法,友好协商、充分谈判,就某些共性或个别垄断产品达成采购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采购的物资多属于企业采购管理的重点,往往是需求量巨大、市场稀缺、多品种少批量、数量变化较大、供应不充分、服务成本高的产品。这样,签订要求战略型直供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按照规定的价格、规定的质量标准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到某一指定的地点的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比较适合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

(三)统一并优化采购流程

企业采购业务流程的整合、再造、细化、优化,是适应企业实行战略采购的需要。制定规范、统一、明确的采购流程有助于企业实现对采购的控制及实现战略采购的目的。采购流程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流程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涉及从采购战略到流程设置到组织结构,再到用于支撑流程运作的信息化平台。采购流程包括采供环境分析、供应商群体设计、采购整合和流程绩效评估四个环节。整合并优化采购流程,首先要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其原有业务流程的具体情况,定义业务重组范围和可以量化的目标;其次,定义、设计并建立理想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模型;再次,选择能够支持新流程的信息管理平台;最后,根据新的业务流程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实施计划的管理办法。整合优化采购流程应考虑的要素有:采购组织设置扁平化、高效化;引入供应商竞争、发挥供应商博弈的机制;选择最优质供应商;运用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共享、开展电子商务;合理计算采购批次和批量。

四、产品、服务的整合

篇12

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能够“生存”已是很多家电企业苦苦追求的目标了,因为在企业外部,同行之间的价格战不断吞噬着厂商的利润;在企业内部,人力成本费用持续地上升,企业组织体系渐渐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广大家电厂商唯有深耕挖掘自身企业潜力才能抵御行业当下的困境。

而对于家电行业来说,原材料成本能占到商品总成本的60%~70%,原材料采购在成本控制、保障生产、内部各业务单元间协同、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战略合作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做好采购管理,就成为当下家电企业突破行业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C公司为例来谈谈家电企业采购管理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希望能给业内人士带来启示。

C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家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老牌厂商。该公司的采购模式比较原始,仍然处在与供应商询比价格签订单阶段,这与当今家电业注重供应链的利益分享及订单快速反应的理念背道而驰,此采购模式已严重不能满足C公司的战略发展要求C公司的采购管理为整个公司的运营带来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又在哪些方面产生制约?

顺藤摸瓜 痛点在哪里

C公司的采购模式可谓是非常传统、简单的。即其采购部一直沿袭以拉动采购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围绕确定采购需求、供应商询价、议价、下订单、跟踪订单、跟踪交期、收货、付款等流程进行采购日常工作,其并未与现代的供应链采购相融合。

对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讲,一般都采用和C公司相类似的采购原则,这种模式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早期,企业在生存阶段,管理的方式都比较原始和简单,也没有形成团队。原始的采购管理方式确实适应资金、人员、规模有限的初级阶段,一旦企业进入规模化发展,传统采购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

这种粗放式的采购体系已不能适用行业发展,具体存在的问题突出有如下几点。

1.订单按时交货率低。

在C公司的供应商中,部分供应商的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对需求方的交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整个供应链运行效率的重要意义并未深刻理解。

其次,供应商生产运作模式落后,致使在生产计划、加工、运输等任何一生产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无法保证交货及时性。交货不及时,等于丧失了市场销售机会,更别说抢占市场,已经有不少经销商反映由此所带来的订单和销售流失。直接影响整个供商链条、包括资金周转。

2.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导致采购成本增加。

由于C公司的产品线较为丰富,根据订单进行牵引让各部门进行配合,致使采购管理常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的采购工作,增加了采购人员的工作强度。

这也对供应商交货期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时效性要求,造成供应商无法进行相应的预测和配送计划,同时也会造成供应商多品种小批量的送货,使得相关系统成本增加(物流费、仓储费、仓库检查、收料费用等),间接造成采购成本的增加,双方在其中都没得到好处,不利于公司与供应商间的战略合作。

3.采购流程问题,容易滋生腐败。

在营销部门下达采购订单后,采购人员根据订单需求,在SAP系统导出物料需求,采购员再根据物料与多家供应商议价确定供货。若在多家供应商能按时按量供应物料的前提下,C公司采购分配管理流程不明晰,采购分配比例由采购员确定。采购员按照平时供应商的价格、服务、交期等评判标准来分配采购比例,但主要评判还是以价格为主导。

但对于供应商来说,在淡季他们为了分摊固定成本而低价竞单,在旺季供应商则会先满足于利润较高的客户,导致交货不及时或不接单,对C公司的生产配套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同时也伤害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另C公司并无制定物资采购比例的相关管理办法,采购员分配订单权利过大,容易滋生腐败,引起采购员与供应商串通的可能性。实际上,不仅C公司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问题也存在绝大多数的家电企业,成为理顺供应链中的“毒瘤”。

4.采购员专业素养急需提高。

由于采购员每天都在处理日常事务,在C公司采购流程中常发现采购员不熟悉业务知识而盲目听取供应商建议,导致成本增加,甚至对物料特性及功能了解甚少,这样的情况难以提升采购人员的管理水平。

5.采购信息系统落后。

每天清晨,C公司的采购人员都要依据销售部门下达的生产订单需求,在电脑系统中将物料需求导出,针对每个生产订单,采购员都必须手动制定物料分配表。这对大型的生产企业来说,每天都有繁多的生产订单要下达,采购员必须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导致采购员整体效率降低,更无从在采购专业知识方面取得突破。

6.管理层不重视采购管理的战略作用。

很多家电企业的管理层非常重视市场端的销售,认为销售才是生产型企业的利润源泉,往往忽视了采购的重大作用,采购只要将采购成本下降1%,就可以给公司带来5~8%的利润增加。事实告诉我们采购管理就是向管理要利润。所以采、研发、销售三者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最为关键的因素。

7.呆滞物料使公司经营遭受巨大损失。

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制定出的物料需求,与多个供应商对所需要的物料展开询价及议价工作,然后将物料份额对供应商进行分配和执行,最后是跟进物料到厂的进度并及时将物料入库,待生产使用。但是每年C公司都有大量积压物料进行处置外卖,变现后取得的收入仅为原值的50%不到,对公司增强盈利水平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追根溯源 为何“不通”

1.原始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

C公司仍然运用原始的以销定产的管理模式,即通过销售部门确定客户的需求汇总后,下订单给采购组织进行生产活动。C公司缺乏销售与运营计划体系的协调,内部销售部门、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跟沟通,无法提前做好与供应商的物料预测计划,往往会出现供应商无法按时按量交货的情况。

2.C公司对采购的地位认识高度不够。

该公司认为采购主要职责就是保证采购价格低、为生产齐套保驾护航,但并未将采购部放到与营销、研发部同等重要的位置。采购是整个供商链条中基础的一环,也是重要的一环,其是产品生产成本和品质的保证。

3.采购管理流程制度缺乏系统性梳理,各业务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

C公司在《采购分配管理办法》、《物料标准化管理办法》、《订单需求预测管理办法》等并未制定有效流程和制度,给公司带来诸如滋生腐败、降低系统效率、产生大量积压物资、交货及时性降低、物料通用性差、增加管理费用等问题和风险。公司化运作需要制度化,与“团伙”和“团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4.C公司各部门间缺乏及时的沟通,导致采购物料过多,产生大量的积压物资。

篇13

[关键词]物资管理 采购管理 仓库管理

1 物资管理的含义及任务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对其生产所需各类物资的采购、供应、仓储、发放、消耗、回收复用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控制、指挥调度等。其主要任务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快速、高效、准确地做好物资信息调研、反馈、计划、采购、供应、运输、保管、发放、使用等项工作,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不间断地进行。做到供应及时,使用合理,调配准确,加快周转,降低消耗,科学合理地解决供需矛盾,力求达到供需平衡。这对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目前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经济行为不规范,价格体系较为混乱,使素质不高的采购人员进行盲目采购,有的靠人情,靠关系,把质次价高的产品采购进来;有的甚至违法违纪,吃回扣、捞好处,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2缺少计划,重复采购,造成物资积压,减缓了库存物资和资金的周转,同时增加储备资金、保管费用和人员工作量,也扰乱了物资的供需关系,长此下去,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经济的发展,都是贻害无穷,

2,3物资管理人员及有关记帐员责任心不强,不能严格执行有关的物资管理规定和记帐制度进行管理,造成帐目不清,甚至是混乱,甚至是虚盈虚亏,假帐,乱帐,造成物资流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4入库物资的验收制度不严,对物资的质量和数量,规格等把关不严,以至使领导层也难以掌握准确,可靠的情况,给企业造成损失。 2,5物资流向不明,轻重缓急层次不清,供需无序。你要我就给,要多少给多少,发放自由、随意,不科学,甚至不合理;有的甚至以公济私,或者拿出去倒买倒卖,违法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给企业造成损失。 2,物资采购管理 物资采购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健全的采购管理制度,合理的采购分工,科学的采购方式,是降低成本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供需关系,维护企业良性经营的重要环节。

3,l实行规口管理是物资采购的基本原则。物资采购只有归口物资部门,才能实现集中,批量的有序活动。多头管理,分散采购,势必造成管理混乱,采购盲目,导致成本失控,加速供需矛盾。

3。2科学的采购分工是实现批量采购、降成本的基础。现代企业消耗的物资品种繁多,要求量差异很大,如何根据消耗的物资数量和规模科学地、合理的进行采购管理分工,显得非常必要。严格制定采购程序,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

3j集中批量采购是实现降价节支的前提。集中批量采购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降低采购价格的前提。物资部门对生产起着基础保障作用。这个作用是通过控制大宗、主要物资的采购供应来实现的。所以,实现归口管理,尤其是采购管理,是现代企业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

3,4加强料源渠道管理是确保供应、降低价格的重要手段。在繁多的供应市场如何优选和净化供货渠道、规范市场行为是建立有序采购的重要保证。逐步建立以主渠道为主,多渠道为辅,质量合格选费用最低,费用相同,选质量最优的科学的、优化的采购原则和采购方案,以确保采购环节的良运转。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篇14

[关键词]节约型校园 低值易耗品 定点采购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36-02

一、引 言

为进一步节约办学成本,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本文以新形势下构建节约型校园理念为指导,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低值易耗品采购及管理状况,结合经验,研究了如何加强实验室低值易耗品的定点采购管理。

二、高校构建节约型校园理念

高等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节约型校园、提高高校管理效益是高校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节约型校园理念就是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以高校管理的服务性、公开性、效率效益性等原则为基础,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树立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消费观。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基本要求是想方设法节约各种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的状况,探讨如何秉承服务、公开、效率、效益等管理原则,加强实验室低值易耗品的采购管理,对于践行节约型校园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管理,合理安排与监控,提高低值易耗品的利用水平,可以缓解实验经费需求量大与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矛盾。这些都是高校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实验室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的现状

当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多,高校低值易耗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由于低值易耗品本身的特有属性,使得其采购管理薄弱、浪费现象严重。如低值易耗品采购计划不严谨、采购预算的制订仍然单纯采用经验加估计的方法,即根据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适当考虑课程及实验项目的变化,确定各院系的年度经费预算数额。这种管理的结果是:到了年底,个别院系发现预算内的经费没用完,就突击随意采购,而个别院系却又捉襟见肘,这些都导致了经费的浪费。此外,很多高校仍然采用分散采购的方式,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购买,一方面增加了人力成本,而且由于购买量小且杂,失去了批量采购的规模效应优势,难以享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采购的低值易耗品质量良莠不齐,加上监控不到位、节约意识淡薄、购买随意,使得浪费损耗现象严重,采购成本不断增大。而且,由于低值易耗品单价低、所需品种数量繁杂,很多院校不愿花钱进行信息化改造,大部分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或单机管理模式,低值易耗品的领用、库存等信息统计查询困难,信息不畅,使得审核、决策等缺乏科学的依据,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及效率效益低下。因此,以构建节约型校园理念为出发点,研究如何提高高校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效益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高校实验室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的对策

虽然,在每年的教学成本中,低值易耗品采购所占比例不大,但如果长期疏于管理,也会增加办学成本,影响学校的整体管理效果以及节约型校园的构建。因此,在高校的发展进程中,勿以善小而不为,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必须引起重视。作为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基本要求,针对低值易耗品采购分散随意、管理效益低下等造成浪费的现象,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一)科学编制实验室低值易耗品采购计划及采购预算

作为学校办学资金收支的预先安排,预算的编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详细周密的低值易耗品采购计划,可以使采购预算分配更加具有科学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实践教学课程的要求,根据实际使用数量的多少制订不同的低值易耗品采购计划。各院系要以实验室为单位制订计划, 根据实验课程安排,依照实验项目、课时及实验人数的实际需要确定所需物品的品种、档次、 数量等。各院系要严格统计库存,针对各实验室上报的计划进行严格审核。实验室管理部门要组织人员进行严格实地核查,确定采购计划,并将采购计划详细分类整理上报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根据程序安排预算。

(二)实行定点供应商供货

为进一步解决各院系分散采购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应采用定点供应、集中采购的方式。根据国家政府采购法规及地方学校相关文件的规定,委托招标机构,按政府采购操作流程组织公开招标,遴选资质合格的供应商作为定点供应商,负责低值易耗品的供应。公开招标的评标标准主要有:供应商必须具有合法经营资格;承诺保证产品质量;承诺产品按市场价为基础的优惠率;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等。具体的公开招标操作流程是:首先根据每年学校所需的低值易耗品类型进行具体分类,如生化医学实验用的玻璃器皿、药品试剂类,电子机械实验用的电子元器件类,电脑配件类等;然后,把每个类型的低值易耗品作为一个分标,依据政府采购的公开招标流程及评标标准,遴选出3个定点供应商。

(三)加强定点采购流程控制

实行定点供应,为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供应提供快速的通道。加强对定点采购流程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使采购的低值易耗品能够满足实验要求。提高透明度,接受监督,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应把入围的定点供应商名称、联系方式等信息向全校实验人员公开,定点供应商随时接受他们的询价及监督,无论是整体计划中的批量低值易耗品供应还是在学期过程中,因实验调整或者其他具体原因,急需增添的低值易耗品都应按照采购流程进行,由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控制。

采购计划制订是否科学是厉行节约的重要保证,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教学的要求,根据使用数量制订不同的低值易耗品采购计划。经过实验室管理部门严格审核并批准后的采购计划,应根据不同种类转给相应的定点供应商,由定点供应商对产品进行报价。对于计划中规格等不详的品种应与各实验室直接联系,核实后再报价, 以免造成错误供货。不同类别的低值易耗品的定点供应商在规定时间把价格上报之后,应将各供应商所报价格向全校公开,接受各方的监督。实验室管理部门根据所报价格和产品情况,选取价格最低者作为该批低值易耗品的供应商。同时,为保证物品能够及时供应,实验室管理部门须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沟通,在物品验收时更要与院系相关老师一起严格根据采购计划要求对物品实行验收,并做好相应的入库手续。

(四)借助信息化手段参与低值易耗品定点采购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管理已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根据低值易耗品的整个管理工作流程, 构建低值易耗品信息化管理系统,让信息化管理贯穿于整个采购流程――各院系采购计划制订、申报,相关部门对采购信息审核、自动分类、需求,定点供应商报价,价格及物品信息比对,面向中标产品供应商的订单,物品入库以及领用申请、审批、出库登记,库存、领用情况,报价、供货信息等资料的汇总打印、对比分析等。

五、定点采购效益分析

经过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实行定点采购,各方严格按照招标要求进行,整个采购过程处于透明状态,有利于接受各方的监督,规范采购行为,减少腐败。通过定点供应商的产品比价以及承诺的折扣优惠,选取同等产品的最低价者作为供应商,加强了竞争,有利于降低低值易耗品的价格。凭借信息化管理系统,摒弃了原来的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手工或者单机工作的方式,从计划制订、审核、报价、订单生成及库存统计查询等整个过程都在网上完成,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可以使采购渠道更加畅通,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对于各院系急用的物品,可以随时保证供应,尽可能减少库存及损耗,提高采购效率效益。系统的统计查询、信息储存等功能可以为各级领导提供动态的、全面的、客观的低值易耗品库存与领用等各类信息,使审批、决策更加科学,提高了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及效益。

[ 参 考 文 献 ]

[1] 喻雪春.普通高校节约型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137.

[2] 王静,丁跃,张波,等.影响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因素分析[J].考试周刊,2010,(46):206.

[3] 王承明.低值易耗品网络化管理的研究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08,(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