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3-14 16:43: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地位

篇1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篇2

 

 

一、前言

 

从我国的经济构成来看,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基于这一认识,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正确分析工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工业经济的特点,并认识到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产生的促进作用,准确预测工业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使工业经济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三、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四、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工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品质。

篇3

关键词:民间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一、引言

在中国,民间金融理论研究比其实践的产生要晚得多,原因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计划金融时期,民间金融没有生存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在经济转轨时期,民间金融只能在正规金融发展的夹缝里生存。当国有金融不能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时,民间金融才真正显示出它的市场特征和比较优势。于是研究民间金融问题的文献才逐渐多起来。近年来学术界对“民间金融该不该存在”、“该如何发展民间金融”的问题作了大量而深刻的讨论。尽管部分民间金融在目前已经自发或被迫地表现出融入正规金融的态势,并不意味着民间金融已经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二、民间金融的未来

在预见未来中国金融业的激励传导机制可以得到有效强化的前提下,关注民间金融发展的学者们对它的走势作出了自己的设想。

(一)保持原有的互,升级发展形态

在以混合所有制和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都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者自然经济,而是二者的混合体。这就决定了我国民间金融中的带有明显互助合作性质的那部分会被继续保留下来,并以更加高级的形态发展下去。姜旭朝教授(1996)通过对民间金融的系统性研究认为:未来中国的金融格局是国有金融为主,民间金融为辅,民间金融仍应该处于查缺补漏的地位。林毅夫(2003)基于对我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考察,指出我国金融结构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大力培育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民间金融。程昆等(2005)在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趋势时提出:在主流市场经济形态的背后长期会存在较为落后的自然经济形态,正规金融较难到达这些地区,因此传统、互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会长期存在。此外,程蕾(2004)在中国民间金融走势分析中提到:民间金融产生发展的原因不尽相同,缘于地下经济发展起来的民间金融,只要地下经济存在,民间金融必将存在;缘于金融浅化的民间金融,只要金融制度没有大的变革,民间金融同样有其生长、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体制的内在要求,还是市场经济的外在需求,民间金融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论商品经济如何发展,主流的现代金融形式不可能覆盖全社会,而且银行金融又往往不尽完善,传统的互民间金融仍然将继续存在,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其发展形式的优化。

发展形式:

(1)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的小额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可以合理地将一些民间资金集中了起来,规范民间借贷市场。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小额贷款公司是未来民间金融发展的一条可行之道,作为商业性的民间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应该主要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其贷款对象应该以“三农”为主,以及为“三农”服务的其它经济实体。

(2)适度发展典当行

由于正规金融的融资信用要求较高,近年来古老的典当行业已以崭新的面貌和方便、灵活、快捷的服务在金融市场环境下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陶小平等(2011)提出:在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农村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正规金融贷款满足率下降的前提下,典当行已然成为部分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短期应急性快速融资的“银行”。我国农村低收入人群多,中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较少,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具有方式灵活、对典当物提供者信用要求很低、配套服务周全等明显优势,对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起到了补充作用。

(3)发展成农村社会性投融资机构

社会性投融资机构是指在严密的财产契约关系约束下,通过对居民融资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积聚,从而进行各类专业性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可成立服务于三农的民营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各类投资机构,其功能是将民间资本引向实体产业。通过民间资本在社会性投融资中比重的增加,使分散的、小额的民间投资资金规模化,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既规范了民间金融,也为投融资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融入正规的金融体系,改变发展方式

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往往正是融入正规金融系统(姜旭朝等,2004)。Kohn(1999)在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前的金融制度时发现,正规金融都是从非正规金融的行列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因而非正规民间金融作为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行政干预,它的发展方向将是由小到大,由非正式到正式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等(2001)根据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史的研究,强调非正规金融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导向作用,提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从非正规金融到正规金融“两阶段”的理论观点。熊继洲(2003)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金融制度变迁的历史研究后,发现民营银行最基本的经营领域正是原来地下金融的服务领域,合会组织变革为民营银行是台湾银行制度变迁的关键内容。

民间金融的演变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短期金融组织转变成为永久性金融机构;从只存不贷转变为存贷结合;从定期运营转变为每日运营。所有这些特点代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方向――逐渐演变成正规金融机构(李晶,2009)。从短期来看,民间金融机构通过自身积累或兼并不断壮大,分散、零星的资金将变的更集中,使未来民间资金流更加巨额化。规范化后民间融资渠道拓宽,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将逐步走低。从长远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金融主体多元化将是大势所趋,民间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最终将融合成一体(姜旭朝,1996)。

此外,非正规金融的内在缺陷(如其相对落后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相对较小的借贷额度)致使其难以胜任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无法在经济中永久立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逐渐融入正规金融体系。同时,随着金融监管机构对于民营资本参与金融领域的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民营银行的组建中,也推动了民间金融同正规金融的接轨(王曙光,2007)。

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民间金融发展趋势的研究,更多的认为民间金融很可能会演变为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如风险投资基金、信托公司、或者入股农村信用社或地方商业银行,甚至成立新的民间资本控股的股份制民营银行。

发展形式:

(1)民营银行

由于现有民间金融组织与民营银行在资本性质方面的相似性,依据市场化原则对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改造、使其演化为民营银行,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同时,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因而,民营银行的组建要求将会使一部分民间金融发展较为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率先融入正规金融体系(王曙光,2007)。

(2)社区银行(村镇银行)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资产规模较小,是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中提出:要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发展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可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3)发展为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是指由个人集资联合成立,以相互合作为主要宗旨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由此建立的金融机构称为合作金融机构。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进来形成合作金融机构。厉以宁(2002)针对我国农村面临的金融困境,提出应对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史晋川等(2003)在考察了温州、台州的民间金融形式后提出,对商业化倾向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应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产权明晰、严格按市场规范运作并摒弃行政干预的民间金融机构。可以看到全国首批组建和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在苏南地区成立,而且今后农信社改革的试点范围还将扩大。

(三)演化成非法的地下金融

对于部分规模小、管理不善的民间金融将会演化为或已经是非法的地下金融,如非法的标会、应会、老鼠会以及以诈骗为目的的各种集资性的合会等,这类非法的地下金融将会在经济发展较快而政府金融监管缺乏效率的地区存在,为某些利益主体的非法活动提供融资。严格的讲,这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已经脱离了原来意义上的民间金融,而实属非法范畴。对于这些非法的地下金融,政府应该严厉打击并坚决取缔(程昆,2005)。

三、结论

从各种文献研究总结学者们对民间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一是继续保持其原有的互助合作性质;二是将演变成正规金融;三是演化成非法的地下金融。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同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使民间金融在较短时间内完全融入正规金融体系是不现实的。民间金融是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虽然政府曾多次强行禁止,民间金融也一度从地上转入地下,但其并未从此消失。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存在合作和竞争关系,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民间金融还将同正规金融并存,并为民间经济主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中国民间金融的未来如何,应该从整体经济和整体金融的发展来考虑,不应把现有民间金融的所有形式都强制性地迅速转化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部分,而应着重考虑建立真正的民营金融体系。(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诸葛隽. 民间金融、渐进转轨中的金融支持与区域资本市场. 上海经济研究[J],2006(3) .

[2]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1 (1) .

[3]李迟. 浙江温州民间金融现状、问题与研究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2011(3) .

[4]王曙光,邓一婷民间金融扩张的内在机理、演进路径与未来趋势研究[J]金融研究2007(6).

[5]姜旭朝,丁昌株.民间金融理论分析: 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8).

[6]蔡四平.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J]. 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2011,02.

[7]林毅夫,孙希芳. 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J]. 经济研究,2005( 07) .

[8]柳松,程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5(8)

篇4

【关键词】国家政策;房地产;经济波动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房地产也是一种商品,房地产的生产、流通、消费就是商品的生产交换的经济活动。房地产的发展使房地产经济逐渐繁荣,房地产经济活动是由房地产生产、房地产流通、房地产消费等多个环节的活动组成的,国家的政策变动会对房地产经济活动的一个或者多个环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使房地产经济产生波动。研究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分析房地产经济的波动,能够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使房地产经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波动的表现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行业表面上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在光鲜靓丽的外表下也掩盖着很多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刚经历过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房地产业的高利润和房价的虚高使得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更加剧烈,房价和其实际价值大大背离,同时也超出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这造成了房地产经济表面繁荣而内里问题重重的状况,现阶段房地产经济的泡沫现象,国家的一些政策的相继出台等都使有买房需求的人持有观望态度,这部分人的增加降低了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条件,形成的房地产经济增速减缓的趋势,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正经历结构性转变。

二、国家信贷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国家的信贷政策分析

信贷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政策与货币政策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关于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政策是国家2013年11月18日公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政策,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2013年第一期开元铁路专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落实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也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改革举措,可以有效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金,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国家在近几年也加大了信贷资产证券化措施,去年9月30日央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发行期限较长的专项金融债券等多种措施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增加首套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贷款投放。

(二)信贷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的表现

国家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房地产是有力的,旨在增强房贷资产的流动性以增加金融机构对个人住房贷款投放能力,它给盘活房地产融资市场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

(三)房地产业的应对策略

房地产企业在这项政策下也可以通过改变住房建筑类型,推进廉租房、普通住房等类型房产的开发,推进房地产产业的整体结构和资金结构进行改革。房地产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要调整自身,改变房地产也投机行为,控制房地产价格,加强对房地产各个方面的管理。

三、国家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国家的货币政策分析

自2015年8月26日起,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其他各档次贷款以及存款基准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相应调整。同时,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线不变。国家出台降息降准等措施旨在利用货币政策为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二)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的表现

国家的降息降准政策的出台能够刺激整个经济市场,减缓房地产业资金链紧张问题,从而改变房地产经济的回落现象,现在的楼市市场已经出现了回温趋势。

(三)房地产业的应对策略

房地产企业应该抓住国家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优惠政策,改善资金链紧张问题,加强财务管理,完善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迎接房地产业的新的发展时机。

四、国家土地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

(一)国家的土地政策分析

国家8月27日公布了《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有关政策的通知》,通知放松了境外购房的个人条件,还取消了“不得购买非自用,非自住商品房”的规定,为境外资本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了便利。

(二)土地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的表现

新的土地政策的出台是为了稳定市场,避免楼市价格下降过快,外资的进入会给房地产经济注入新的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复苏。

(三)房地产业的应对策略

《通知》的使我国的房地产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开放外资进入房地产领域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是好事,房地产的销售市场会逐步扩大,房地产企业也应该做好外资进入市场的准备,做好房产售卖与外籍人员的措施。但是也要做好外资不能大幅度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准备,因为外资的进与退还是有很大的主观原因的。

结束语:

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房地产业的发展是重要推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大敏感程度的经济体制、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的变革、政府发展政策以及地区发展政策等都会对房地产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以上政策因素同样也被称为政府对我国房地产实施宏观调控的关键性措施,采用该政策措施,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各领域,由此会对房地产经济波动产生直接性影响。所以研究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对促进房地产经济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淑琴.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4,12(10):74-78.

[2] 张雪莲. 浅谈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09(02):9-11.

[3]卓娜,昌忠泽.浅析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23(06):70-73.

篇5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特征;结构改善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6-0058-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6.13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后,2011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由此“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开始为我国社会各界所关注。在2011年1月召开的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周小川行长表示,各级人民银行要适应形势发展,从社会融资规模的角度考虑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1]。盛松成表示,社会融资规模可以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今后将把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监测指标和中间目标[2]。

一、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

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3]。为与全国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相对应,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因此,本文确定三亚市的社会融资规模包括:

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即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

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及企业债的净发行等。

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投资等。

四是在以上统计口径的基础上,增加考虑异地金融机构对三亚市的信贷投放,同时减去三亚市的金融机构投向异地的贷款。

在主要考虑三亚市金融业发展现状以及各项数据可获取性等因素的基础上,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指标涵盖了银行机构融资、证券融资、保险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和其他等五个类别,同时兼顾跨市区资金流动情况。具体口径如下:

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典当行各项贷款+小贷公司各项贷款。

二、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的现状及结构特点

(一)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的现状: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占GDP比重逐步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统计数据显示,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见表1),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03―2011年期间,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从11.6亿元增长到151.53亿元,年均增长33.05%,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5.68个百分点。2011年,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53.25%,比2003年提高了29.01个百分点。

(二)三亚市社会融资的结构特征

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融资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见表2),整体上看,三亚市社会融资呈现如下结构特征:

1.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以银行部门提供融资为主。银行部门通过表内、表外业务对实体经济提供融资,促进经济发展,表内业务包括人民币、外币贷款,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2003―2011年,银行部门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2003年的98.1%下降至2011年的94.14%,2003―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都在95.66%以上,直到2010年和2011年,才大幅下降,分别占比为76.59%和69.08%。虽然近年来占比有所下降,但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仍以银行部门提供融资为主。

2.银行部门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实体经济通过商业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业务从金融体系融资大幅增加,从2003年至2011年银行部门表外融资规模由0扩大到38.06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由0上升至25.12%。其中2011年新增委托贷款35.02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152.13%,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23.11%;2011年新增银行承兑汇票3.04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284.81%,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2.01%。

3.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但融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4]。股票发行方面,三亚市只有两家上市公司,其中海南大东海旅游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是1997年1月28日在深圳主板上市融资3520万元,目前为ST股;海南瑞泽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瑞泽)是2011年7月7日在深圳中小板市场上市融资4.13亿元,终于结束了三亚市连续13年无新增上市公司的局面。债券发行方面,三亚市目前尚无企业债券融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也较小,三亚市政府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发行地方政府债券0.92亿元、0.79亿元和0.57亿元,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地方经济增长。但从融资规模来看,非金融企业股票及债券融资额仍然较小,2011年仅4.7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3.1%。

三、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与三亚市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三亚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GD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2003―2011年的年度数据,对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三亚市GDP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示,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与三亚市GDP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

(二)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因为上述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与三亚市GDP的关联度比新增人民币贷款更高,因此,本文选择2003-2011年各年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与三亚市GDP数据,对这两个时间序列取对数以后,建立回归方程,Yt=β0+β1Xt+Ut(t=2003,…,2011),其中Xt代表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取对数以后的序列,Yt代表三亚市GDP 取对数以后的序列,再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参数估计,得出:

从上表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情况较好。拟合优度为0.9249,t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DW检验可以确定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因此我们得出一元线性模型y=2.86+0.52x,这就表明,社会融资规模每增长1%,三亚市GDP将增长0.52%;而推动三亚市经济增长1%,社会融资规模要增长1.92%。

四、当前三亚市社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较小,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三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三亚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2000 亿元,年均需投资400亿元。但按照本文计算,2011年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仅为151.53亿元,即使这些资金全部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资金缺口仍然高达248.47亿元。另外,根据三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年均经济增长预期为14%以上,按照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要推动三亚市年均经济增长14%,社会融资规模年均要增长26.88%,而2011年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为151.53亿元,同比下降6.13%,远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三亚市社会融资结构严重失衡,间接融资占比过高

三亚市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经济增长依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股票融资规模非常小,尚无企业债券融资。2003―2011年银行部门融资占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2003年的98.1%下降至2011年的94.14%,虽然占比略有下降,但仍居于社会融资的主导地位。而债券和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不到1%,直到2011年海南瑞泽上市融资4.13亿元,债券和股票的融资总额占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才上升到3.1%,并且三亚市目前尚无企业债券融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也很小。

(三)三亚市以外的银行对当地经济支持较大,本地银行对当地经济支持不足

2003―2011年,外地银行贷入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从0增长到69.63%,其中占比最高的年份2008年,最高占比达95.4%①。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04.68亿元,其中外地银行贷入72.89亿元,外地银行贷入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为69.63%。这表明外地银行对三亚市经济支持较大,本地银行对当地经济支持相对不足。

五、相关建议

(一)保持三亚市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促进三亚市经济平衡健康发展

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该既能满足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合理资金需要,又能保持有利于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适宜货币条件。因此,要继续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运用资源,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既要支持旅游、房地产等传统主导产业发展,又要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海洋经济、创意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所需的资金,同时又要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在保持合理社会融资规模的同时,千方百计推动三亚市社会融资结构改善

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丰富融资渠道,要千方百计推动三亚市社会融资结构改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通过进一步加大上市后备企业辅导力度和进一步完善推进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扩大股票融资比重,推动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融资。支持和鼓励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进行融资,积极推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长期企业债券,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工作,积极支持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的债券发行。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和有限参与,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外商等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

(三)加大本地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并积极争取外地金融机构对三亚市经济的支持

为了让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本地企业和项目,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引导和激励措施,以金融机构对三亚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为标准,实施差别化的金融激励政策,合理设置财政性账户及调配财政性存款,对支持三亚市经济发展力度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适当提高财政性资金的存放比例,有效引导金融机构最大限度地支持三亚市经济发展,使财政性资金资源和金融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积极争取外地金融机构对本地经济的支持,辖区金融机构应配合三亚市政府积极改善本地区金融生态,构建“诚信”三亚,赢得商业银行对本地区较高的内部评级,获得商业银行在资金调度、信贷授权、信贷最终决策方面对本地区的最大优惠。把三亚市金融机构潜在的资金优势变为助推三亚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钟俊.关于“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内涵的深度剖析[J].新金融,2011(11).

[2]王信川.盛松成代表:社会融资规模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J/OL].[2011-03-07],http://.cn/roll/20110307/19249486726.shtml.

篇6

【关键词】奥运会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一、前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而且将直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巨大发展。奥运会将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带来机遇与挑战,加速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培育中国体育产品知名品牌,提高科技含量。同时奥运会的举办可以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加速城市建设,拉动内需,带动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城市文化的发展,使城市的品位、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高,并带来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也形成了一定规模,产业的质量也有所改善。然而就全国总体而言,还存在产业

规模小,发展很不平衡,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我们应该利用奥运会这一发展平台,面对挑战,抓住机会,采取对策,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我国的体育产业还未适应整体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体育产业现在仍处于自发、过渡阶段。在体育传媒和广告市场、大型赛事、俱乐部投资等方面还有发展空间;我国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不足0.5%。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为2100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占gdp的2%;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70亿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烟草业的产值,政府每年从中获得24亿英镑的税收。

2.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规模小、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缺少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

3.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地区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

4.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本体产业所占比重小于相关产业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

5.市场体系不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体上仍然是行政集权、高度封闭的部门管理模式,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没有形成。体育市场的管理尚缺乏高层次立法,在管理中,部分体育经营项目存在着权限交叉,尚未普遍建立行业管理标准。

三、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奥运会成为当今全球体育最大的开发项目,应把握奥运机遇趁势而上,实现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中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到2010年左右逐步形成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基础,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深化我国体育运行机制改革

努力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步骤地推进各级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进程,加强体育社团的行业自律,理顺各种管理关系,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规范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体育标准管理体系。

2.借助资本市场,拓宽体育融资渠道

通过走公司化、股份化的发展道路,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加快实现银行、保险和体育产业的对接,改革双方的管理体制,改变金融和体育产业在一些方面存在着脱节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国商业体育俱乐部应加快实现产权改革,形成多元化的股权制衡结构,科学决策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对盈利的目标把握更清晰,实现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彻底改变国内体育界“作坊式”的运作模式。

3.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法制化建设

建立健全的体育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根据体育市场发展的现状,应该及早出台全国性的体育市场管理条例,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术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规范体育市场的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

4.促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

要积极利用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体育产业国际化,充分发挥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优先发展体育信息技术和体育高新技术。大力培育本体市场,积极引导体育消费,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齐备的体育市场体系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应该重点加快引导健身娱乐市场的扩张,把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两类市场作为龙头,并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

5.体育企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处于行业集中度低、经营方式落后、整体竞争力低的状况。改变这一状态,必须努力培育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体育企业,全面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形成以若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经营项目相对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运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智.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07,(8):57.

[2]周映春等.浅析奥运经济与体育产业的互动关系[j].集团经济,2007,(7):280.

[3]张枝梅.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7,(9):17.

篇7

关键词:金改;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47-03

一、泉州金改的发展现状

(一)泉州金改区建立

2012年12月25日《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通过,泉州市成为继温州市、珠三角地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泉州金改方案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及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强泉台港澳侨金融合作、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保险服务水平、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等。

(二)泉州金改与温州、珠三角金改的区别

泉州金改与温州、珠三角金改相比有几个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建立金改区的目的看,温州金改区的定位是进一步规范温州市的民间资本。温州市的民间资本充裕,从前几年的炒房团到后来的炒煤团,一时间成为国内舆论的焦点,庞大的民间资本缺乏足够的引导和规范,使得温州市民间资本脱离了正常的运行轨迹,“高利贷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如何规范这些庞大的民间资本,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而不是扰乱整个市场秩序,金改区的建立便成为温州市的主要目的。珠三角金改区建立的主要目的则是为经济转型服务,促进广东省经济新的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萧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珠三角受到极大的冲击,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锐减,发展模式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广东省有大量实体企业倒闭、GDP增速放缓。因此,广东省希望通过金融改革的策略,来探索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利用广东自身的地理、经济优势促进珠三角经济转型。泉州金改区建立的定位与温州市、珠三角地区不同,泉州市与珠三角地区一样,也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受影响的力度不如广东省。泉州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意愿不如广东省强烈,加之民营经济的发展稳中有进,如何进一步促进泉州市实体经济的发展,便成为泉州金改区的主要目的。

2.从建立金改区的意义来看,温州金改区是我国第一个金改试验区,金改区建立之前,其金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有高垄断、高管制的特点,服务的对象比较窄,只服务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大企业,广大中小企业很少能够受到光顾,温州金改区的建立就是为了打破这个格局,使得社会资金有效分布到各个层次的经济实体。珠三角金改区建立的意义则在于相比温州金改,其涉及“9+2”个城市,无论是金改的内容还是金改的覆盖面都比温州市多,把广东省建成一个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金改区以广州、深圳两个区域为金融中心,建设前海、横琴、南沙三个创新平台,而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作为后援基地的建设总体布局。在金改路径上,珠三角金改区则着力发展国际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农村金融、民生金融。泉州金改区建设的意义更多的是引金改扩散之风。泉州金改区之所以能够建立也是由于泉州市民营经济的强大和它的影响力。

3.从金改区与外部联系来看,温州金改区主要是着眼于温州当地。温州金改区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温州市的民间资本,因而金改区建立与外部关系不大。珠三角金改区建立的区位因素则比较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特区多数集中于广东。此次珠三角金改区的建立也是由于广东省毗邻港澳。香港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引进外资最多的地区,珠三角金改区的建立则能更好吸引港澳资金进入广东省,为珠三角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资金。泉州金改区之所以能够顺利获得批准,一方面除了泉州市经济在福建省排名第一之外,更主要是由于台海关系、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缘故,泉州市当属首选。20世纪90年代台资也曾在泉州市大量集聚,后来随着长三角的崛起,台资逐步北移,撤离泉州市,泉州金改区的建立有利于重新吸引台资,改善两岸经贸关系。

4.从金改区的发展进程来看,三个金改区的发展现状各不相同。温州金改区自建立起发展的速度就比较缓慢,进展不顺,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高调转低调。珠三角金改区相比温州则是低调开局,但是前景不错,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基本完成,在“腾笼置鸟”过程中金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泉州金改区则是温和推进,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泉州金改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自2012年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泉州市始终立足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实体金融服务体系,取得了不错是成效。到2014年底,泉州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增幅比GDP增幅高0.7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36%和12.36%,银行贷款余额与GDP比值提高到0.86:1,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比重提高到12.3%,有效推动了泉州市产业和金融的有机融合。

泉州市的金融改革注重顶层设计,围绕央行等12部委《总体方案》和省政府《实施意见》,制定了近20份金改配套政策文件,比如《鼓励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基础入手,构筑金融业加快发展的信息、信用和风控“底座”,营造金融业有序竞争发展的环境和机制;强化专业引领,坚持“专业的决策由专业机构做”;成立市政府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向上对接争取通道和通联机制;完成59个金改项目;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设立多个产业金融专营机构和高新区金融服务中心,在小微金融方面,组建市县两级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公司,建设重点小微企业融资项目库,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加强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辅导。建成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开展多项新业务,如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泉州市引入了更多的金融资源,厦门国际银行、恒丰银行、广发银行等纷纷来泉建立分行,兴业消费金融公司、七匹狼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获批开业。仅2014年准金融机构就累计向中小微企业投放资金360.73|元,为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起到了桥梁和载体作用。

二、泉州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泉州市民营经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如广东省明显,因而泉州市民营经济转型的意愿不如珠三角企业强烈,但是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的萧条也让泉州市经济感受到严冬的酷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的订单量大为减少,国际跨国公司把他们的订单转向东南亚、印度等地。

2.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劳动力的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不再廉价,原材料的价格也不断提高,泉州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的被压缩,现在大部分传统产业都在亏本经营,倒闭的企业不断增加,如曾经的品牌价值王“旗牌王”的破产就是典型。

3.泉州市的产业集群是引领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同时也是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束缚。由于同业之间无序的竞争,以及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挤压,泉州市实体经济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4.企业成长中的管理模式和老板角色转变缓慢。泉州市与广东省相比,转型升级较慢,有相当企业经营者缺乏创新动力,目标不够明确,战略部署不清,家族化经营依旧是困扰泉州市民营经济的主要因素。

5.国内房地产价格的异常波动,使得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实体经济缺乏资金,企业经营者的心思也不在实体经济上,未来泉州市实体经济的增长点在哪里很多企业都不清楚。

6.福建自贸区建立应该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泉州市这个作为福建省经济总量第一的地级市却不在自贸区内,这对泉州市来讲也是个极大的挑战。

三、泉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思考

相对于广东省来讲,泉州市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较慢,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步显现,市场萎缩,企业倒闭,利润大幅度下降,泉州市传统产业经济发展遇到了最大的瓶颈。至于如何突破,目前泉州市业界和理论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五大传统产业的升级

传统产业一直是泉州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GDP 中的贡献率超过85%,拥有众多的国内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是我国知名的品牌之都。但是,泉州市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近几年匹克、安踏、361°等企业在国际上有一些运作,但是相比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泉州市没有一个国际品牌,品牌的国际化运营是泉州市业界的首要任务。产业集群一度是泉州市经济的骄傲,但是集群效应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集群重组和转移是当前产业集群的改革方向,产业链重组,重心转移,即以服装鞋帽为主的中心集群转向以机械装备、电子商务及制造服务业为主。长期以来,泉州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行其道,随着竞争的加剧,其优势已经消失,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差异化经营是首选。家族化的经营管理方式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因素,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实现与家族制管理的融合是摆在泉州市企业眼前的难题。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泉州市的发展目标应集中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业、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及LED照明、新型环保电池等新能源产业。

四、泉州金改与泉州市经济

泉州市经济的新发展除了需要政策的支持之外,更多的是资金的支持。泉州作为我国第三个金改试验区更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泉州市金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风险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如何一如既往地服务泉州市地方实体经济是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要实现共赢还需政府的介入和支持。

2.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主体地位,使之有序发展,更好地引领泉州市经济的发展。争取引进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泉州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区域总部,引导和鼓励未在泉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泉设立二级以上分支机构,引导其增加网点设置,包括乡镇一带,使小微企业和广大农村地区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要改革审批流程和相应机制,建立完善的平台,降低融资成本,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

3.支持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使它们能够得到快速的扩张。做强做大泉州银行,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对泉州银行要加大扶持力度,扩大其经营规模,逐步拓展省外市场。

4.有序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让那些地下资本转为地上,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在市级和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活跃、有一定经济辐射效应的县(市、区)开展民间资金管理公司试点。

5.泉州市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很大,金融机构对这些传统产业的支持必须有的放矢,重点扶持。

6.大力扶持泉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才是引领泉州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吕振奎.泉州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3).

[2] 彭松建.民营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8,(11).

[3] 黄身发.泉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5).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 现状 问题 发展路径

成人高等教育是指对已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成年人实施的属于高等教育水平的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历练和发展,不论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方面,还是在办学规模、办学效应、社会影响方面,在整个成人教育系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推动现代社会文化建设,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要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蓝图,成人高等教育必然担当重要角色。成人高等教育在云南打造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挥云南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性、边疆性、民族性、西部性优势,加强云南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云南普通高校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现状

(一)建立了较完善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体系

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和多门类的办学体系,并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部分,其中学历教育包含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和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等。非学历教育包含各类培训班、研修班、证书班等;学习形式主要有函授、业余、夜大学、自学考试等,函授、业余是当前云南省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主要式,为适应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设了文史、财经、法律、理工、农业、医学、管理、美术、艺术等200多个本、专科专业。

(二)形成了规模大,形式多的办学格局

云南省各普通高校均举办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主要来自在职从业人员、待业青年,以及普通高考落榜生。各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科类、层次均向多元化发展,教学方法从面授、电教到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云南省近六年成人高等教育实际招生数为:2006年46457人,2007年53700人,2008年58256人,2009年61297人,2010年55775人,2011年62765人。

非学历教育不断发展。如云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依托云南财经大学优质的办学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干部素质培训,先后与云南省经贸委、云南省国资委、云南省审计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云南建工集团、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云南盐化股份公司、贵州六盘水国税局、黔西南国税局、重庆忠县地税局、浙江绍兴地税局、新疆畜牧局、安徽宣城地税局等单位长期合作,2007年至2011年,共举办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74期,培训学员5051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三)办学管理模式各具特色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在长期举办成人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管理模式。

1.一级管理一级办学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既是管理主体,又是办学实体。成人(继续)学院负责本校成人教育的全部工作,既是学校成人教育的组织管理者,同时又是具体教学工作的实施主体。从招生到毕业,从制定教学计划到组织实施教学,从管理规章的制定到实施管理,从教学投入、教学质量监控到学生管理、毕业等各个环节,均由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完成,如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等实行这种办学管理模式。

2.一级管理二级办学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为管理主体,学校的其他二级学院为办学实体。实施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二级学院,二级学院负责按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从课表制定、任课教师选聘、具体教学过程、考试组织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均由二级学院自主安排实施。有的学校二级学院还负责生源的组织工作。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对教学过程只实施检查监督的管理职能,履行统一招生、学籍管理、毕业生办证等管理工作。如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学院等实行这种办学管理模式。

3.混合办学管理模式,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既是管理主体,又是办学实体,同时二级学院也是办学实体。混合办学管理模式是一级管理一级办学模式和一级管理二级办学模式的互相交叉的模式。混合办学管理模式能很好地利用学校办学资源,充分地发挥各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云南财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实行这种办学管理模式。

二、云南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人参与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各成人高校的办学实际之间存在矛盾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学习各种知识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成人参与高等教育的动机主要有求知兴趣、职业发展、外界期望、服务社会等方面,传统的学历导向型成人高等教育已无法满足现今社会成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成人教育属于补充普通高校学历教育的一个载体,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还比较注重对学历文凭的最求,具有浓厚的普教化色彩,对成人教育的职能、定位、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其起到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正确理解;有些高校将开设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增加经济效益的方式,没有必需的投入和长期的发展计划,缺乏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严重地降低了成人教育的社会信誉。

篇9

[关键词]农村合作组织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DF4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155-02

一、引言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三原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及总体情况

三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平原广阔,水利发达,历史悠久,为陕西省重要的粮、棉、菜、果产区之一。近年来,三原县将农业和农村工作提升到重要地位,并且始终坚持把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立足三原实际提出了“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放手发展、逐步规范”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成立了266家专业合作组织,入社会员高达1.2万余人。蓬勃发展的涉农产业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农产品,推动了农业商品经济的进步,同时也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二)三原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点

三原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着自己的时代和地域特点:

1.龙头企业带动。该模式是由龙头企业(公司)牵头发起,创建了“企业(公司)+ 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的合作模式,具有明显的以龙头企业(公司)为主导的特征。凭借优越的区位、气候、交通优势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三原县努力调整县域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过政策性引导等多种手段,先后打造出清河等一批区位、设施、交通等发展健全的食品工业园区,使得娃哈哈、白象、米旗等大批国内、国际知名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入驻。通过工业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得到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加快。

2.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其大多数是以一种农产品为桥梁的合作和联合,经营服务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其中以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及畜禽和水产品的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围绕某一产品或产业开展技术及信息服务和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服务活动。

3.多元主体领办, 农民自己兴办少, 外部力量介入

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不是完全由农民自己创建, 而是呈现出来多元主体兴办的特点。除农民以外,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主体还有基层政府、农业相关部门、科协、企业或者其他经济实体。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为不断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便于管理和指导,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三原县积极推进相同或相近农村专业合作社进行连接与合作,以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商标品牌共同使用和生产技术的统一享受。

4.能人牵头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中的能人牵头,农业大户合作而创建,并形成了以“能人大户+ 协会+ 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的专业合作组织,具有明显的中介性。三原县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带领下,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建设投入和紧密围绕农村合作组织进行本土人才队伍培养,种种举措使农村产业大户和乡土能人在科技示范、服务指导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三、三原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发展形式单一

三原农村合作组织大多数由农民自发组织,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发展形式单一、初级联合多、高水平规范运作少而且很不稳定。大部分农民虽然是自愿

加入合作社,但其并不能以土地、技术等自愿入股,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

(二)合作领域较窄,对农村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作用不够充分

部分干部对农村合作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注重研究和扶持。有些干部甚至担心合作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会与政府抗衡,难以管理。由于缺少政策扶持、技术指引和市场导向,所以众多合作组织仍停留在种植或养殖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上,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并且这种仅仅依托血缘、地缘、人缘关系自发建立的合作组织很难应对市场经济的震荡和冲击,稳固性较差。

(三)合作内容层次较低 ,合作组织的实体不够强大

在市场化经济趋势下,各地发展较好的农业合作组织都不断加大农产品工业化投入,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方面向上下游纵深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而相比较而言,三原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徘徊在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没有充分挖掘农产品的深层价值,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农村合作组织中,有的服务虽然在其经营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但仅仅是能维持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无偿或低附加值的服务内容,制约了多种产业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四)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氛围还没有形成。一方面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与扶持力度不够,信贷支持不到位,农产品收购的流动资金难以保证,致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能全方位开展服务,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及会员效益的提高。虽然三原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实体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税收、财政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落实起来相当困难。同时,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也远远落后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要求。

四、三原县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对策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三原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必须要兼顾现有基础,注重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鼓励和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同时,也要逐步规范和支持其发展,要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作用,使之能够自下而上地、循序渐进地、实事求是地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改善经营管理等方式,探索合作组织的新模式,激发合作组织的新动力,走出一条新型专业合作发展示范道路。

首先,加强组织自身建设,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规模经营和发展,提高对农户的吸引力。拓展各合作社之间服务功能,打破区域界限,鼓励和引导合作组织按行业类别、产品属性进行重组联合、做大做强,开展跨区域经营,积极打造功能性、稳定性更强的龙头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而强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规模收益。特别是购销环节,规模采购生产资料可以拿到更低的价格,规模销售农产品可以降低费用成本。加工增值也是重要的收益来源。

其次,以合作组织为载体,实施品牌战略,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一是以农业为基础,走“特色+品牌”、“特色+规模”、“特色+外向”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最大优势。二是依靠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对农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升级,避免主要产品低层次趋同现象,防止“多、乱、杂、低”,突出“名、特、优、新”,立足农产品自身优势,充当好调整结构的载体,调出特色,调优品质,调高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建立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注册自主产品商标,这样有利于将成员产品组织起来出口国际市场以获取更大的效益。三是立足流通加工新领域,实现增值增效。瞅准市场,带动农民群众,充分挖掘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潜力,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到最大化,进而提高农民的农产品收入,增强农业生产的经济实力。

再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资金投入,延长贴息贷款的时间;在税收方面,对农产品加工及服务项目应该减征相关税费;在用地方面,放宽合作组织入股、租赁、承包等土地流转方面的期限和税费。作为三原主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单位――县农合联,应该通过技术指导,给予资金支持,重点扶持一些发展势头良好、运作规范、有模范推动作用的合作组织,完善其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营机制,从而带动同类型的农村合作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的总体收入。

[ 参 考 文 献 ]

[1] 吕新业,卢向虎.新形势下农民合作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

[2] 章家恩,骆世明,叶延琼,等.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86.

[3] 周敏.重庆市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2):25.

[4] 许星.浅谈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解决办法[J].大学教育,2012,(2):26.

[5] 任 强,刘 健.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09,(9):22-26.

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电子商务;新常态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经济依旧处于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的态势,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013年9月,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以及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共建“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并逐步完善为成目前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合作发展为理念和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亚欧非大陆,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联系,借此我国各领域也将快速融于世界经济体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一带一路”与电子商务

1.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1)中国电子商务仍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具有巨大的潜力

2008年起,全球经济就一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电子商务作为当时的新兴产业,对各国的经济影响十分重大,它成功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更在短期内推动我国国内经济快速复苏。“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后,其覆盖范围占据了我国绝大数区域。而近几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在全国的普及应用,我国的电子商务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形势,在规模和速度上正逐渐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

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高达5.85万亿元,是2009年的五倍多。尤其是在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下,2013年和2014年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年增速超过了40%。同时,诸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每逢特殊节日都会设计交易的噱头,例如:“双十一”、“双十二”等节日,且在这几日,电商们每日的网络交易额都能达到很高的数额,阿里巴巴双十一的交易额就能破千亿,借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正处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阶段,尤其是电商灵活便捷的运营特点,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2)信息化在企业、行业方面的发展为加快电子商务提供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的企业、服务业等行业逐步意识到电子商务的可观前景,正加快企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的应用需求增不断增加。多数传统行业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更涌现出大批的淘宝店铺。在一些农村,他们围绕自身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开展了独特的电子商务,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零售、旅游、邮政等行业也在信息化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电子商务。

(3)电子商务运行机制趋于成熟

电子商务的投资主体开始多元化,其发展的主导力量正从IT行业向传统产业转移,国内的B2B以及B2C企业都已初步建立起符合自身需求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相对其他发达经济体也较短,不过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因此我国的电子商务已经逐步趋向于成熟。

(4)逐渐改善的宏观环境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从电子商务发展至今,政府部门成立协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措施为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2.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目前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比重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一带一路”的提出,各级政府和企业更是积极响应配合。但纵观全局,现阶段依旧存在着很多阻碍了我国电商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急需解决。

(1)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鼓励跨境电商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15年7月,为了给跨境电商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减轻企业的负担并避免过多中间环节,政府一次性推出了六大促进措施。尽管不断有利于电商发展的政策出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依然无法满足现阶段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滞后的政策已然制约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政府部门应尽快建设适合的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体系。新数字化经济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带来的一些问题,例如纳税、版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对交易的责任,对于这些问题并不能只依靠某一个国家解决,这需要各国在公共平台、互动与互联、公开密钥的交叉验证等重要问题上达成一致,因此国际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同时,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隐私的问题上,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必须规定电子商务双方的责任范围,这样文辞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2)物流配送等配套系统不够完善

电子商务的配套产业很多,就如物流产业。尽管我国目前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在物品邮寄的速度和服务质量上面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国内物流企业在跨境物流领域方面还不够重视,大多数企业仅仅只在运输和仓储等方面开设了自己的业务,国际物流方面有所成果的非常少,而这些已经开通国际物流的企业在其国外市场覆盖领域上还需提升,满足不了我国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同时,在国际交易平台方面,我国依旧发展较缓。

因此企业应对相关的配套服务予以重视,才能增加电子商务的流量,扩大覆盖面积,实现货物的快捷运输和客户的及时沟通。

(3)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每年对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成倍增加。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内各大企业都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特别是跨境电商的开展。据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将业务拓展到国外的企业十分缺少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更是以高薪聘请相关专业人士胜任电子商务方面的职位,但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却很少。由于近几年电子商务才引起了各企业、行业的关注,所以电商所需的快件、转运等方面的知识没有完整的体系,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商发的发展。

因此,我国在人才培养上应予以重视,国家方面需鼓励教育部加强对学生宣传网络知识,在一些专科院校的经济贸易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院系开设电子商务、互联网经济等课程,甚至可以开设相关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适应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需求,以此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4)网民信息安全问题

当下,安全问题是阻碍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最大问题。计算机安全技术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本身的发展就存在一定的时滞问题,黑客入侵、病毒传播等一直影响着计算机的安全性,由此让人们对于在网络上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消费者的隐私和交易信息很容易泄露,消费者因此缺乏安全感。Internet的诞生本身就是为了能更方便的实现资源的共享,而电子商务通过这种开放式的网络进行数据的收集传输,就很容易遭受不法分子对数据的窃取和伪造,使商务系统无法正常使用,这些构成了我国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的严重威胁。

因此,企业在电子上午的安全性问题上应予以重视,在现有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的安全措施,如加密、身份认证等技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同时组织企业等相关单位制定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互联网交易标准,实现电子商务标准化环境。

3.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分析

(1)专业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前景看好,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无论是服务水品还是产品线,专业化十分重要。未来一段时间内,网上消费者仍是中高层收入人群,这些人群的主要特征是教育水平高,消费能力强,因此他们在消费上的个性化需求强烈,为此针对性专业等行业发展潜力很大。对于企业客户而言,以大行业为依托的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同样具有很大潜力。

(2)区域化

区域化战略是立足我国国情,能扩大网络营销规模、提高网络销售效益的有效措施。中国是人口大国,社会各级群体在收入、消费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收入差距明显,在未来一段时间,网上购物群体仍主要以大中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

(3)大众化

大众化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随着互联网覆盖领域的逐渐扩大,它也成为一种必然性。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将会更加迅速,在我国的覆盖面也将越来越广,网络知识必将走向平民百姓,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4)国际化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走向世界成为必然,当然,机遇往往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面临的将是世界级的电子商务强手。互联网的产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破除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障碍。同时,“一带一路”更是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完善,逐步走向世界,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电子商务对于我国各企业开辟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契机,更能利用到国外各种资源。

三、电子商务新常态的提出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同实体经济一样,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重“量”阶段以后,也将向重“质”的方向转变,“一带一路”的提出更为电子商务新常态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1.解读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内涵

常态,即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突破正常状态,在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从而进入新的一种状态。新常态使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结构性减速战略下处于并长期处于中高速状态的定性判断,是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的总体把握。在这个前提下,新常态的内涵应分阶段、分时期的分析发展条件以及目标等因素来加以认识,而不是狭隘的、片面的关注增长速度的快慢。电子商务平台是虚拟空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场所,其本质与实体经济并无多大的区别。由于种种原因,电子商务出现井喷式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随着其经济渗透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提出了“质”的要求,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使电子商务行业以一种新的形式进入新常态。

2.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条件

在传统商业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市场机制的影响使得电子商务的出现必然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电子商务的发展同实体经济一样,其发展同样有其规律,在近几年的重“量”阶段之后,电子商务必将进入重“质”的过程,而“一带一路”的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将更有利于这个阶段的发展。

(1)自建电子商务运营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区的出现,集合了各地富有特色的产业、资源,但就目前的电子商务运营平台而言,并无法将这些特色充分展示。为开拓市场,战略区需根据自身的产品特色和目标市场特点,自建能够展示其经济特色的电子商务运营平台。

(2)发展专业化云物流

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国内物流业的进步,但是,二者发展速度的差异也引起了物流对商流的制约。根据流通中产品种类的不同对云物流提出专业化要求,将需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的产品的信息会详细汇集在云平台上,专业人员通过云物流平台上的信息来判断产品的信息是否真实完善,并根据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不同的物流方案,同时,物流商需要为客户提供一个货物送达的预期和品质保障,以便于客户在接收到货物时进行比较反馈。专业化的云物流在促使物流行业加强人才聘用、模式创新、质量保证的同时,也淘汰了市场上不符合电子商务需求的物流和商流,有助于审核和完善现有的标准体系。

(3)完善电子商务立法体系

统观“一带一路”战略区,在电子商务立法方面我国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严重不足,导致客户在信息安全、支付安全等方面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出现网络交易纠纷时,大都是采用实体经济法来解决,网络仲裁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无法合理解决交易双方的纠纷,买卖双方多在私下解决,这便使消费者很难获取真实的商品信息。因此,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成为电子商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各行业国际化提供了契机,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带来的不仅只是机遇,同时还是巨大的挑战。国内电子商务不仅需要完成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变,更需加快完善国际体系,打破传统的国际商业格局,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通过进一步的打破国际之间的贸易壁垒,使得在电子商务下无国界的贸易真正得以实现。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在国内外将会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在互联网+的时代,电子商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务模式中划分出来的一部分,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存在。

参考文献:

[1]王娟娟.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发展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4.

[2]王娟娟,秦炜.一带一路战略地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5.

[3]张滨,刘小军,陶章.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5,01:51-56.

[4]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02:22-31.

篇11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率;产业结构升级率;资源禀赋

一、研究背景

现代经济的增长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增长。经济增长总是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实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是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产业结构调整也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变的经济发展方针之一。

湖北省经济的发展作为中部崛起战略重要的一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近年来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的问题,阻滞了湖北省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制约着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一部分的发展与实现。《2014年湖北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基于以上背景条件,分析探讨湖北省产业结构发展历程与现状能更好地认识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通过对产业结构升级率指标和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地深入探讨湖北省现阶段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提出未来的发展模式建议。

二、湖北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湖北省也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近年来湖北省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短短14年,湖北省的GDP由2000年的3545亿元上涨到2013年的24668亿元,在2010年省内生产总值增幅超过23%,平均增幅达到16.2%,并且在所有年份里湖北省的经济增速是远高于国家平均增长速度8%的。

但是湖北省经济在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分产业来看其增长情况无论是从总量上看还是从增长速度上看,三大产业都呈非均衡增长。从增长总量上看,第二产业似乎实现了真正的跨越式增长,短短14年其产值增加了接近7.5倍;第三产业也紧随其后,发展得较为迅速;相比而言第一产业则发展稍慢,14年里其产值只增长了2300亿元左右。从增长速度上看,第二产业的平均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其次,第一产业增长得最慢。另外,就增速而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速除了个别年份增长起伏较大以外,大多数年份里比较平稳,特别是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产值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开始一直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但是都远高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增长速度方面则呈现出典型的波浪式的增长形态,其增长特别不平稳。

由此可见,湖北省近14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但各产业增长不均衡,总的来看,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稍慢。

三、湖北省现阶段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按照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观点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出发点,按照产业的贡献率大小进行分类如下:

Ⅰ类: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Ⅱ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Ⅲ类: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Ⅳ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Ⅴ类: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按照库兹涅茨的规律,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规律是:ⅤⅣⅢⅡⅠ。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看,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是:第一产业所占份额存在不断减少;由于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所占份额由于生产力发展和机械化的使用,存在着迅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占份额存在不断提高的趋势。

本文运用2000~2013年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分析21世纪以来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图1是湖北省2000~2013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各占当年GDP的比值的数据折线图。

从图1不难看出湖北省近些年来仍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呈缓慢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则在缓慢上升,从2010年开始,其占比接近甚至超过了50%;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在2000~2003年超过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但是从2004年开始呈缓慢下降的趋势,逐渐失去了其在湖北省经济发展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在2012年达到了最低值36.89%。总的来看,湖北省的产业结构随着GDP的不断上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属于典型的库兹涅茨规律中的第Ⅱ类产业结构类型。

但是,就其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而言是不太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的,也是与我国当今所提倡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相违背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逐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之带来的是我国产业结构的科学化调整,即向着“三、二、一”的模式发展。虽然就全国范围来看,实现这种发展尚需时日,但是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却明显背离了这种发展模式。湖北省的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却不断上升,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只会离“三、二、一”的模式越走越远。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湖北省三大产业非均衡增长、非科学增长直接导致。要使产业结构模式呈“三、二、一”的状态,则必须提升第三产业的增长值。而无论是从增长总量上看还是从增长速度上看,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没跟上第二产业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直接导致湖北省产业结构离理想模式越走越远。

四、湖北省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湖北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其产业结构模式却没得到同步提升。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产业结构变动应该表现为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最终超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这与库兹涅茨的观点是有相通之处的,他们都强调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都体现了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质”和“量”同时调整的重要性。

由此本文用产业结构优化率ISR(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产值之和与当地GDP 之间的比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率ISU(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率)来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状况。试图通过这两个变量更清晰、更直观地阐述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从图2不难看出湖北省近年来产业结构优化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湖北省第一产业产值比例相对在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相对在不断上升。单纯从产业结构优化率这一点来看,湖北省的产业结构似乎正朝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从产业结构升级率这一指标来看,湖北省近年来产业结构升级率从2003~2012年一直呈下降趋势,然而与这些年份相呼应的2000~2003年及2013年这五年刚好是第三产业增加值或者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或者增长速度的年份。由此可以见得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第三产业发展得相对更快,那么产业结构就会朝着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方向调整。

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探讨,更清楚地看到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这说明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空间还有很大,结合湖北省的地域优势和可利用的资源优势,配合正确的政策引导,将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到更先进、更科学的模式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也是指日可待的。

五、辩证看待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通过前文可以看到湖北省的经济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产业结构却似乎并没有向着经济学家们期望的科学模式发展,湖北省不仅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的发展似乎也不科学、低效益。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湖北的这种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我们部门片面追求高比例发展第三产业。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是产业结构科学与否的直观表达,提升产业结构的最终途径也是改变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关乎着湖北省经济、社会、政治、地域、资源禀赋等方方面面。

首先,产业结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前文阐述能很清楚地了解到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并不一定就是发展的最好时期。从2000年到2003年湖北连续4年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但那时的GDP总量不到5000亿元,生产力低下。但是刚好从2004年到2013年,虽然第三产业比重低于第二产业,但GDP却连续高速发展,在这十年间平均增速达到17.96%,最高增速在2010年达到23.2%。GDP总量也接近增长2万亿元人民币。湖北省的生产力在这段期间得到很大提升。另外,从全国范围来看,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并不一定是发达地区的标志。2012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北京、上海、贵州、海南、5省(区、市)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其中的贵州、海南、显然并非经济发达地区。从国际经验看,也并不一定是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越好。美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三产业高度发达,但实体经济的发展却相对而言没有发展充分,使其不得不实行“再工业化”;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7.5%下降到2012年的0.9%,主要就是在经济转型中忽视了工业。可见,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并不是经济发达、结构优化的唯一标准。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不够是湖北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短板。众多学者认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显得尤为重要,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则不容小觑。要想提升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加快湖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得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另外,在重视各大产业间比例的同时不能忘记调整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对于第一产业,要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重视培植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对于第二产业,需要坚决淘汰产能落后的工业企业,比如“两高一资”企业;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重视信息技术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工业能级提升。对于第三产业,利用湖北省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高精尖产业和交通运输业。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物流行业将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颗新星,并且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项朝阳产业,湖北省则可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提升物流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只有依托湖北省特有的资源优势,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进而促进省内产业结构向着科学、高效、均衡的方向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湖北省的经济不仅会发展得更快,也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方智勇.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地位分析[N].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2]湖北省财政科研所课题组.湖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1(11).

篇12

关键词:西部地区;资源诅咒;资本市场

一. 引言:“资源诅咒”的悖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在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比较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十分沮丧的事实,即资源丰裕国家的经济增长绩效远不如资源贫乏的国家 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仿佛由天使变成了“魔鬼”[1],这即是所谓的“资源诅咒”。我国不少学者从实证的角度验证这一命题,如李志龙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2]。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却发展乏力,与中东部地区的相比明显滞后,也从社会现象上印证了这一命题假说。如何破解“资源诅咒”,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当代重大社会课题。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以45个国家的相关数据研究国民收入与自然资源禀赋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人均自然资源与一国的人均GDP没有严格的相关性,一国的国民收入跟其自然资源没有明显的关系[3]。由此我们认为,破除“资源诅咒”可能需要从资源开发的来寻找路径,而不限于资源制度等因素。

2012年年初,《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正式获批标志着西部大开发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历史实践表明,推进工业实体经济的繁荣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然则西部地区实体经济整体水平较低,在面临历史机遇的关口,资金需求量巨大,需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中东部地区是以实体经济为主导而转入资本市场的,但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西部地区可以利用中东部地区的富余资金,以资本市场的发展来促进实体经济腾飞。另外,资本市场作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其高效运转能够很好地将社会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的催化剂,而资本市场在服务“三农”、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概而言之,发展西部资本市场对于发展西部实体经济,开发大西部意义重大,不失为破除我国西部地区“资源诅咒”的重要路径。

二.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

1.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需要

资本市场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组成,是构成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作为资源和资本配置的主要平台,资本市场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发达国家中,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健全的管理制度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虽然股票市场相较于其他两个市场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明显。因此,加快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迫在眉睫,尤其是在目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本运行机制落后的情况下。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筹资渠道

财政投入(中央和地方)、金融市场是西部大开发筹资的两个主要渠道,而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对西部的投资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幅度增加,但是其所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还比较低,而且中央财政投入在短期内也不会迅速扩大,因此中央财政对西部扶持力度是有限的。中央财政尚且如此,地方财政在西部大开发强烈的资本需求面前,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虽然西部资本市场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筹资功能,但是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巨大,构成了在资本市场吸引中东部资金的有利因素。

3.破解“资源悖论“的路径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于中东部地区滞后,符合典型的“资源诅咒”悖论。尽管有学者对“资源悖论”的原因作了各种分析,提出了诸如中心—论、贸易条件恶化论、荷兰病等解释框架,但在现有的技术水平、能源价格体制、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开发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模式得不到较大改进的前提下,破解“资源悖论“只能从外部寻求路径。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基本支撑,在为实体经济筹资、促进产业升级、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就在实质上一定程度缓解了“资源诅咒“带来的恶果。

三.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1.西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差、融资规模小,与中、东部地区差距悬殊。西部地区资本规模与其经济地位的严重脱节的问题,在西部大开发大量资本的需求下显得尤为突出。西部地区虽然拥有全国将近43%的土地以及23%的人口,但是其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例均不足20%。而且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中国证监会2012年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共有106 家证券公司,西部地区为18 家,占比为17%。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使得西部上市公司呈现出数量少且结构单一的特点,而且上市公司数量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4]

2.西部资本市场发育不平衡。从全球资本市场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规模通常要超过股票市场,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却呈现出股票市场发展较快,债券以及中长期信贷市场发展滞后的不平衡矛盾现象。而且,这种矛盾在西部资本市场上更为突出,股票市场中二级市场活跃而一级市场相对萧条;债券市场中国库券居多,地方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却廖廖无几。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居多,非国有企业受体制的束缚较多,融资渠道大部分为短期,因此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的支持比较少。

3.西部资本市场中自身供给、需求、中介三方实力都较弱。西部地区的筹资渠道除中央财政外,地方政府虽然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是因为其财力有限,因此地方财政对西部大开发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西部资本市场的供给实力比较弱。近年来,虽然西部地区资金需求日益旺盛,超额贷款现象频发,但是由于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很难吸引外部资金,甚至导致内部资金外流。这表明,西部地区对资金的需求能力较弱。此外,西部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实力也很弱。仅有的几家证券公司,与中东部的一些大型券商相比,差距比较大,证券品种单一,市场份额低,抗风险能力较差。

四. 发展我国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具体建议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低,资本形成不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究其原因主要有:1.历史、地理和制度环境等客观因素;2.起步晚,基础薄弱,自身资本积累能力弱,难以吸引投资;3.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低。因此,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发展西部资本市场,需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改组上市。上市公司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强大的融资功能以及对市场新机制的推动作用。上市公司越强大,它的筹资能力越强,因此地方政府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有可能的方式,推动公司上市,并时刻关注其上市后的发展,形成上市一批带一批的良性循环。[5]因此,要积极发挥上市公司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领头羊作用,努力促成非上市与上市公司之间的重组,使优质人才、优质资产、优质项目向上市公司倾斜,从而加快上市公司的发展步伐。为了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促进有更多的企业上市,地方政府需要解放思想,出让一部分股权,改变其一直作为第一大股东的观念。

2.依托资本市场,培育更有效的市场经济机制。东西部经济结构的差异也是阻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是市场化以及商品化水平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健全,法制意识薄弱,这是由西部典型的城乡二元体系所决定的。[6]因此,在发展西部资本市场时,为了防止治标不治本,重点是要依托于资本市场,培育更有效的市场经济机制,切忌追求形式化。同时,国家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以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完善金融市场,拓宽西部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单单是国有银行的支持很难满足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融资水平的巨额需求。因此,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区域性的商业银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发展立足于西部地区发展并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建立政策性商业银行。其次,通过有力度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资。还要积极尝试创业投资基金在创业方面的支持力度,只有创业得到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的就业水平才能得到明显改善。最后,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由于资本市场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对于加快区域内资本的流动及推动西部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7]

4.加强市场管理,从制度、观念、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首先,我们要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紧紧跟随经济发展的大势。因此解放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加强资本市场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建立完善的市场主体;管理者还要抓紧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形成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快技术开发和进步;最后制度创新是资本市场高效运转的保障。西部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改造西部国有企业、培育和壮大西部资本市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扩大地方融资权限自主调控。[8]

加强西部地区金融制度的改革也是有效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当前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刻,用金融资本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经济发展均衡格局的实现带来积极意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1] 谢继文.资源诅咒国内研究现状述评[J].对外经贸,2011(2).

[2] 李志龙.“中国式资源诅咒”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

[3] 陈志武.财富是怎样产生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4] 萧灼基.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J].经济导刊,2000(1).

[5] 陈浩武.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 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7] 邵亚良.中国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篇13

【题目一】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调查研究

1、十报告精神落实情况的调查研究

2、关于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的调查

3、新形势下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调查研究

4、理想信仰问题调查研究

5、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

1、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

2、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研究

3、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4、当代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状况的调查

5、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6、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

7、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经济建设研究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查研究

2、十二五时期经济运行新特征的调查研究报告

3、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

4、民间金融问题调查研究

5、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6、中国品牌战略研究

7、房地产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8、新能源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研究

1、生态问题调查研究

2、稳定物价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调查研究

3、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调查报告

4、网络群体事件发展动因及演化机制调查研究

5、网络虚拟社会的现状调查研究

6、新兴媒体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7、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调查研究

8、地方民生工程现状的调查研究

文化建设研究

1、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2、文化民生工程实施路径调查研究

3、旅游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调查研究

4、动漫产业升级的调查研究

5、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调查研究报告

6、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7、民俗文化调查研究

8、文化品牌与文化精品调查研究

9、关于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调查

10、关于农村小学资源整合问题

11、关于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调查

12、关于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问题调查

13、农民工创业问题的调查

【题目二】

1、科学发展观与我的故乡建设。

2、对你居住地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和熟悉情况的调查。

3、当地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

4、对你居住地农村或企业实践科学发展观存在的题目的调查。

5、对你居住地企业职工收进情况进行调查。

6、对你居住地企业以人为本理念贯彻情况的调查。

7、当地如何发展本身上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经济的调和发展。

8、当地如何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存在的题目有哪些?

9、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题目。

10、当地农民收进与农业生产结构调剂的相干性分析。

1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调研。

12、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调研。

13、新情势下当地低收进群众生活保障题目的调研。

14、当地政府在正确处理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中采取了哪些基本措施?

15、家电下乡情况调研。

16、当地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中有哪些重大举措?

17、调查分析某个村镇(社区)构建***村镇(社区)的经验与存在的题目。

18、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哪些特点变化。

19、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题目调研。

20、调查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状态存在的突出题目及其成因?

21、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鉴赏水平、趋势等)

22、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进步和消费构成变化的进程和现状。

23、当地如何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题目。

24、当地如何发展第三产业,进步其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

25、对你居住地企业节能减排情况的调查。

26、调查当地耕地保护情况(基本农田的保护情况)。

27、对当地农村的医疗合作制度调查。(参与方式、建立情况、运行情况)

28、对所在地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

29、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查。(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类型、服务职能等)

30、农村产业化经营状态调查。(当地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基地、管理制度、龙头企业、利益机制等)

31、你所在的村镇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及带动效果调查。

32、记载本地致富带头人的发展历程。

3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农村道路、通讯、水电气、水利及基本农田改造、环境设施等现状与建设投资总量及结构,当地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等)

34、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及队伍情况调查。(机构的数目、经费来源、科技人才数目、结构、工资水同等)

35、当地农民被征地的补偿标准调查。

36、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题目调查。

37、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充裕劳动力或下岗失业职员就业状态调查。(从事的产业、行业、职业和岗位、收进等情况)

38、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状态解决思路调查。

39、80后员工的职业特点及有效管理

40、80后农民工职业需求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41、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发展状态调查。(中介机构、社会劳动就业保障局等)

42、当地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的措施及实施情况调查。

43、你所在乡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校舍、师资、经费保障、学杂费等)

44、当地适龄儿童进学率、失学率、停学率情况调查。

篇14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

一、贵州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贵州省商品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商品市场通过购销活动源源不断的将各种商品输送到不同消费者手中,作为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贵州省这个欠发达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市场规模仍然很小

2006年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成交额只有187.3亿,排在倒数第7位,全国成交总额是37137.5,贵州省只占到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9.8亿,全国也处于挂末位置。

2.产业结构仍处于初级化阶段

2006年全国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为11.7%、48.9%、39.4%;贵州省为17.2%、42.98%、39.8%。第一产业比全国高5.5%,第二产业低6%。贵州结构初级化的状况没有得到太大改变,主要结构变化速度缓慢,非国有经济作为市场主体之一成熟度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产业选择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要,要有很强的市场意识,敏锐的市场眼光,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大力发展贵州商品市场必须做到:

(1)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贵州商品市场的发展,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对内外开放,以开发促开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商品市场及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新建一批起点高、设施和功能比较齐全、市场辐射功能明显优于老、旧市场的新市场。

(2)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主要要推进消费资料市场化、生产资料市场化、金融市场化、房地产市场化、人才与劳务的市场化、信息与技术市场化等。此外,完善市场体系还要完善市场规则。

(3)进一步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促进供给结构合理化。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根据市场需求严格审批新开工项目。要充实和加强有效产业,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既确保减少无效供给,又大力增加有效供给,使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拓展新的市场。

二、资本市场现状分析及对策

贵州省资本形成能力低下,直接融资不发达,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资本市场偏小,证券市场融资能力差。

1.股票市场不发达

资本市场主要以股票发行为主,但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筹资总额,贵州省都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弱势,上市公司数量落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

从数量上来看呈现出数量少的特点。贵州省A股上市公司数量只占全国总数的1%,处于倒数第4位,仅超过宁夏、青海、西藏,总股本为480960.42万股,占全国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的0.22%。

从发展水平来看,同全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自2005年黔源电力上市以来,贵州没有新增A股上市公司,直至今年4月30日遵义钛业通过发审会首发审核,才打破这个局面。截止2007年底,贵州省上市公司家数不到全国的l%,上市家数小一直是贵州省资本市场的现状。从地区分布来看也极不平衡,黔东南、黔西南、黔南、铜仁、毕节5个地区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

2.证券经营机构实力弱

一个地区证券经营机构的数量及实力大小从另一个角度也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从我国证券公司区域间数量比较中,西部证券公司有12家,只占全国总量的13.3%,远低于东部的61.1%,贵州省仅2家。

只有加速培育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贵州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才能稳步的促进经济发展。在贵州省内建立证券交易所,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扩大省内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帮助大中型企业到资本市场获取资本金;鼓励高科技风险企业在创业市场融资;在中心城市开辟期货市场交易所;积极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1)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主动地引进外资,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及外国政府的贷款,吸收各种间接和直接投资,并在知识和技能具备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

(2)培育金融机构的自生能力。资本市场的发展有赖于金融产品的丰实,增加金融产品品种,提高金融产品质量,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证券资信评估制度,变债券、融资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额度”发行为“信用”发行,淡化所有制形式,注重发债实体资信质地,并由市场自身决定金融产品取舍。

三、贵州省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贵州省劳动力市场上的一般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从供给方面来看,劳动力供给数量庞大,劳动力市场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由于贵州省人口数量庞大;农业人口比重高;国有经济比重大,下岗失业问题严重。

从需求方面来看,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制约了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的扩大;所有制改革滞后,阻塞了就业渠道的拓展;乡镇企业发展落后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从年龄结构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对较低,负担系数较高

从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看,总体素质较低,低层次人力资源所占比重较大。(1)自然人力资源比例较大,盲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接受教育年限较低,初级人力资本比例较大、高级人力资本比例较小,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到全国的1.24%。劳动者的低素质,使其在竞争性就业的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竞争性就业成为劳动者就业的主要形式,而就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综合思想素质。

从贵州省人力资源量的角度看,需要将劳动力可流动的特点考虑进去,一方面,正是由于存在着较大比例的自然人力资源以及较低比例的人力资本而导致贵州省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格局;另一方面,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凝结着人力资本的劳动力的流出行为延缓了贵州省的经济发展。 转贴于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根据公开公布的统计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本的魔力有多大。

所以作为贵州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对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舒尔茨、贝克尔的教育形成人力资本理论,还是阿罗的“干中学”理论、罗默的“知识推进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增长模式”,都说明一国或区域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其人力资本存量以及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发达地区相对丰富、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贵州省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在于其人力资本的存量偏低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投资是非常关键的。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在很长的时期内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他方面的投资比较起来,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投资。所以要实现贵州省的跨越式发展,就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1.改革投资体制,拓宽人力资源开发渠道

首先,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一要尽快改变教育发展思路,要突破政府办学的单一局面,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教育逐步走向产业化。同时,教育发展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纯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创造力教育的转变。二要在贫困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的总体素质,为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和储备人才。其次,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2.营造贵州省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环境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贵州省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拥有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应把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此,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人才开发的关系,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二是处理好党管干部原则与人才合理流动的关系,依靠市场机制调配人才;三要处理好公平竞争与优惠倾斜的关系“, 公平”重于“优惠”。

3.变劳务输出无序为有序,使之成为支柱产业

贵州省每年有大量的劳务输出。但大多数输出都是处于无序的状态,由于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素质低,只能依靠干体力活获得很少的报酬,无法带动输出地经济的发展。菲律宾的女佣很受欢迎,一度供不应求。已形成了菲律宾的支柱产业。所以打造一支劳务“黔军”的品牌,实现劳务输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才能使贵州省的劳动力成为发达地区。例如,泛珠三角地区的重要的劳动力供应地,才能将其作为支柱产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日】速水佑次郎 著; 李周 译. 发展经济学: 从贫困到富裕[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2.